马球,古代称为击鞠,是骑在马上以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形式。因为它是一项相当惊险、激烈的活动,所以要求竞技者不仅具备强壮的体魄、高超的骑术与球艺,更要有勇敢、灵活、顽强、机智的素质。
关于马球的起源,至今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在唐代由波斯(今伊朗)经阿拉伯传至吐蕃(今地区),尔后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也有人认为是古代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在我国古文献中,“击鞠”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3世纪曹植写的《名都篇》中。诗篇中尽情地赞扬了健儿们“连骑击鞠”的技艺,已达到了“巧捷惟万端”的熟练程度。《名都篇》的写作时间在曹丕代汉不久,因此,击鞠至迟于东汉就已经出现了,是当时的一种较具特色的球类运动形式。由于马球运动的昌盛与古代骑术的发展有着一定关系,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受到骑兵骑术的影响。从汉代以后,随着骑术的进步,马具的改革,骑兵在唐代达到极盛。唐代盛行轻骑兵,它有着快速机动与远程奔袭的特长,同时,马上作战,砍杀更为灵活。而马球运动就是训练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的最好手段。由于这一***事目的,在统治者的提倡下,马球运动在唐代风行一时。
唐代的马球,分为单、双球门两种比赛方法。单球门是在一个木板墙下部开一尺大小的洞,洞后结有网囊,以击球入网囊的多寡决定胜负;双球门的赛法与现代的马球相似,以击进对方的球门为胜。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专门的马球场,1956年,西安市唐长安大明宫含光殿遗址出土的一块刻有“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太和辛亥岁乙未月建”字样的石志,表明马球场已成了宫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马球活动非常流行,上至帝王下到文武百官,无论男女,喜观、好打此球者大有人在。1972年,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的《马球***》壁画,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妇女打球***铜镜,***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彩绘打马球泥俑,都反映了当时马球运动的普及情况。
宋代以后,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马球活动更为常见。同时在一些球类用具上也进行了改革。如以前的马球用球是一种拳头大小的木质球,而元代则变为皮缝的“软球子”。球杖也比以前的长,用长杖拖球,或用杖弹打,使其不落地,然后纵马驰至球门,击球入门。
盛行了千年的马球活动,流传到明朝初年,还时有开展。不过,从总体上看,这时的马球已呈衰落之势。尤其是进入明中叶后,马球只是作为宫廷礼制或民间节日活动才得以开展。到了清代初年,马球这一颗在中华古文化史上放射了千余年异彩的明珠,终于熄灭了。直到民国初年,西方现代马球传入我国,马球运动才又缓慢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