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温泉文化作为中国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文化的许多精髓。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温泉资源已成为现今特色经济的组成部分。了解过去,对于更好地弘扬中华古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温泉文化的由来与发展
温泉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分支,作为中国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温泉因受许多帝王及文人墨客的偏爱,凝聚了中华文化的许多精髓。我国古代对温泉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所认识,那时人们把温泉叫做“汤”或者“汤泉”。“汤”在汉语中,指的是热水或开水的意思,“汤泉”指的就是温泉,顾名思义,“汤泉”即“流热水的泉眼”。
在古代人们心中,把温泉看成是天神赐于的“神水”、“神泉”、“圣水”。陕西临潼的骊山温泉,相传是女娲炼石补天后,把她的丽马放在山洞中拉水而成的温泉,人们供奉的“汤神”是女娲;河北省张家口赤城县,人们在温泉出露的山坡上建有“水母宫”,供奉的是“水母娘娘”;在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的头沟温泉,人们供奉的是“龙遵王佛”。康熙皇帝在位60年,于55年(公元1716年)亲自撰写的《汤山龙尊王佛庙碑记》中说:“记称丘陵川谷能出云为风雨者皆有神。况是山蕴金沙之气,蒸为醴液,又应候如意,岂非有神灵默相者屿!”可见,古时帝王对温泉也看做是“神”赐于人们的“神水”,那么,老百姓更是把温泉看做是神赐之物。
由于受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迷信思想的影响,在温泉的形成、***疾病等方面,老百姓认为温泉的出现是神赐的,***疾病也要靠佛的保佑。从客观上来说,温泉不但能***疾病,而且能怡情养性,并为天下人造福。于是,人们把温泉沐浴与旅游、养生、休闲、娱乐结合起来。
在现代,人们对于温泉的认识已经超越前人,对于温泉的认识也有所区别。《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是:“温度在当地年平均气温以上的泉水。”辞海中对温泉的解释则是:“水温超过20℃的泉水。”在《现代中国旅游地理》中,称温泉是:“一般把水温高于人的皮肤温度(约34℃)的泉水统称为温泉;低于这个指标的称为冷泉;高于人体体温(37℃)的又称为热泉、高温泉或沸泉。”现代人们对于温泉的认识,既把温泉看做是能***疾病的一种医用资源,也看做是一种新能源,同时还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需要不断地开发和保护。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少著名的温泉被发现、被利用。但是,温泉文化的兴衰必然随着***治经济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并沿着中国的***治发展史推进,从而演绎出两条发展脉络:其一是由中原发达地区向南北发散推进的过程;其二是由庙堂帝王向江湖百姓扩张的过程。庙堂文化为一脉,江湖文化为一脉,二者时而交互影响,时而自成一家,而文人骚客又穿插其中,演绎出温泉文化的精彩与寂寥!
帝王与温泉的不解缘
帝王泡温泉的最早记载,可能要数黄帝。在安徽的黄山,有处黄山温泉,古称“灵泉”、“汤泉”、“朱砂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出,与桃花峰隔溪相望,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羽化升天的。据民间传说:轩辕黄帝在黄山温泉洗过澡后,头发由白变黑,返老还童,黄帝极为高兴,便称黄山温泉为“灵泉”。从此,黄山温泉闻名四海,向来有我国东南名泉之声誉。唐代诗人贾岛曾发出“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师”的感慨。
与帝王渊源最深的温泉,非陕西临潼的“华清池”莫属。华清池是国内有文字记载开发利用最早的温泉,也是人们最耳熟能详的温泉,素有“天下第一温泉”之称。秦始皇、唐太宗、唐玄宗等杰出帝王,都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华清池位于临潼城南骊山西北麓,距西安市30公里。古时,这里已是长安附近的旅游胜地。早在两千八百年前,骊山温泉就被发现。西周时,这里的温泉已被命名为“星辰汤”。周幽王曾在此处建有离宫;秦始皇当上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后,又在这里修筑离宫,引泉入室,起名“骊山汤”;到了汉武帝时,再度扩建了离宫。
在中国历史上,温泉较大规模的利用,起源于秦汉而盛于唐。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在骊山营建了许多宫阁,如“汤泉宫”等。唐太宗更为骊山温泉亲自撰写了一块行书碑文――《温泉铭》。唐玄宗天宝六年,又在此处大兴土木,依山势兴建行宫,改名为“华清宫”,规模更为宏伟、富丽,有二阁、四门、四楼、五汤、十殿。唐玄宗每年冬季携杨贵妃来此游宴、沐浴,其中还有“贵妃出浴”的美丽典故广为传颂。白居易名诗《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把帝王贵妃的骄奢***逸描写得惟妙惟肖。随着玄宗的频繁巡幸,华清宫周围商贾云集,里闾纵横,形成了京城东侧的新型城市。
后来,则有康熙、乾隆两位帝王的沐汤故事。清朝皇帝每次去清东陵必先去沐浴“汤泉”,康熙帝曾做诗赞美道:“汤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踪峥”,一边泡温泉,一边批奏折,“工作”、“休闲”两不误。乾隆帝也曾留下了行宫听***的故事。在这水气蒸腾的氤氲之中,泉水的温度缓缓渗入肌肤,全身心都能在这温水中得到最大的放松。
温泉因帝王而闻名,帝王因温泉而更神清气爽,温泉与帝王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温泉文化的主流。那么,温泉为什么能得到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一致追捧呢?这还得从中国养生文化上寻根。中国温泉文化每一个篇章中都留有皇家的烙印,而帝王养生也是中华温泉养生文化的精髓。
秦始皇为***疮伤而建“骊山汤”,由此开中国温泉养生之先河。汉朝皇帝喜欢将西域进贡的香料煮成香水倒入温泉池中,以沐香汤。隋唐皇家大兴土木,扩建华清池,还设有“温泉监”一官职,专门负责皇家沐汤事务。唐朝皇帝对于温泉养生十分讲究,温泉养生的器物用品大多采用玉器、桃木等辟邪之物。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浴池中用白玉雕镌的鱼龙凫雁竟能随水流而展翼,有若活物。唐明皇沐浴前后的饮食都由随行太医特别调备,并详细记录在案,甚至连入浴的时间都十分考究。到了清代,出于强身健体的考虑和对自然科学的偏爱,康熙皇帝摸索出了一整套洗温泉澡的经验。康熙五十年,年已七旬的大学士李光地身患毒疮,康熙就指授他去洗温泉澡,即“坐汤”泡洗。李光地遵嘱进行了“洗温泉澡”的***,毒疮很快就得以痊愈。这说明,在中国养生文化中,沐浴温泉作为疗养身体、释缓心灵甚至是灵魂皈依的一种养生途径,倍受推崇。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发展使普通人可以享受只有帝王才能享用的东西,比如天沐温泉的温泉养生。身处环境幽雅的真山水温泉,品味着个性化的手法,享受着沐汤礼仪九步六法的尊贵独有,在山水自然中调养生息,穿过千年的水气氤氲,寻一方闲适天地,体会自心本性,达到身心合一的人生境界,不亦乐乎!
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
根据历史资料,了解了温泉文化的由来与发展以及古代帝王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温泉地热资源的,借鉴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温泉资源,使文化元素与医疗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强温泉产业,振兴区域经济,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在《中国疗养康复大辞典》中,把温泉改称为“矿泉”,并定义为“是一种由地下深处自然(或钻孔)涌出于地表具有一定温度和物理化学特征的泉水”。并且指出:“是疗养院、康复中心等医疗单位作为防治疾病,达到康复的重要康复因子之一。由于应用于疗养康复的矿泉绝大部分具有较高的温度,所以亦称温泉。但因有一部分泉水温度不高,却含有一定医疗作用的矿物质成分,所以,采用矿泉这个词更为确切。”
同时还提出了“医疗矿泉”的概念,即“凡从地下自然涌出或用人工开采的地下水,每升含有1克以上的可溶性物质或含有特殊的气体,或含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或具有34℃以上的温度,可供保健与医疗应用者,称为医疗矿泉”。
由此可见,温泉即是医疗矿泉,而医疗矿泉的含义则更为广泛,现在,我国开发的温泉大多都是医疗矿泉,具有医疗、保健作用。
***后,我国在有温泉的地方建立了许多温泉疗养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于温泉的认识更加透彻,在自然温泉区和地热异常地带打出了温泉井,建起了许多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健身养生、疗养治病的多种设施。特别是20世纪末,广东省珠海市御温泉建成后,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温泉观念,并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新的、独具特色的温泉文化内涵。2005年6月,珠海“御温泉”在陕西省华阴市与中国兵器集团公司零五一基地联合投资建设“陕西兵器游乐世界”和“华山御温泉度假村”,两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将在华山御温泉打造珠海御温泉开创的“体验温泉、感悟温泉文化”、 达到“旅游休闲、度假娱乐、养生健身、疗养治病”的目的。
目前,温泉资源在全国很多地区应用的相当广泛,开发技术亦日臻完善。对于温泉资源的利用,包括将低温温泉资源用于浴池和空间供热以及用于温室、热力泵和某些热处理过程的供热,同时还可以利用干燥的过热蒸汽和高温水进行发电,利用中等温度水通过双流体循环发电设备发电等。目前,这些地热能源的开发应用技术已经逐步成熟,但地热能源的勘探和提取技术还有待改进。
近几年,我国温泉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较快,市场前景看好。但西部有些地区对于温泉资源的利用存在着浪费严重、热能利用不足、勘探开采技术落后等问题,这些地区今后应提高开采技术,增强温泉资源的合理利用,坚决制止“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掠夺性经营。同时,应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加大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巩固第三产业在地方经济的主导地位,利用温泉资源,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特色旅游、医疗保健等产业项目,丰富温泉文化,使之由自然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在发展时期,必须使之合理有序,务必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工作,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做到可持续发展,使上天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温泉,源源不断地惠及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