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承(1892~1970),中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其开创性地融汇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精髓,开创出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及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仅为职业教育事业、师范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在社会办学、教育的作用等问题上也有许多重要思想及言论。
廖世承1892年出生于上海嘉定,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理科)。1915年赴美留学,在布朗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哲学博士学位。
回顾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在日寇入侵、举国遍燃烽火的1938年受命组建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一生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重新研究审视廖世承的教育学思想及学说,梳理教育思想,变革教育思路,仍极具现实意义。
积极推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廖世承在中国教育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不遗余力地推进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创立了许多对中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与措施,主要体现在改革学制、改革课程、改革教法、发展学生四个方面。
“六三三”学制创立的主推手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各种改革思想自由迸发,对革除传统教育的陈规陋习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其中,学制改革就是当时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许多教育家都对如何确立更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其时,学制改革的焦点集中在“二制”与“六三三制”的争论上。蔡元培等教育界的重要人物是“二制”的积极倡导者,而当时只是教育界“新秀”的廖世承坚持成为“六三三制”的旗手人物。
廖世承回国后曾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授兼附中部主任,并积极参与以改革学制和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运动,力主在全国实行中小学“六三三制”。那时我国实施的是“七四”学制,“七四”学制导致小学的时间过长,而从小学到大学的过渡时间只有中学的四年,这很明显不利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合理过渡。同时“七四”学制的分布不利于知识的教授与掌握。为此廖世承主张实行“六三三”学制,这样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生涯的合理过渡。后来,廖世承起草了“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至今。这项改革的成果直到今天仍在为我们所享受。
积极推动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教育改革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课程改革的成败。廖世承在国内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后留学美国,就读于布朗大学,并于1919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和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因此,他对中西课程有着深入的了解,对各自的优劣所在更是深谙于心。这也为他推动我国的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廖世承广泛汲取当时世界各国的教育经验,对我国中学的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想与看法。首先,他确立了中学课程改革的三条基本指导思想:鉴别学生个性;提高教育效率;减少中途辍学人数。其次,提出分科选课制。再次,废除传统的学年制,按照学生能力进行分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近代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针对近代中国中学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廖世承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其中对当时教学方法弊病的分析,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他直言:“现在的教师,病在教学科,不教学生;教整个的班级,不教张某李某单独的个人;教数目,不教千变万化的活人。”正是基于此种分析,廖世承提出的教学方法改革主张就是:“教的目的,在使学生学。要学生学,必须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处于学习的情景之下。”体现了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积极倡导全面发展
廖世承十分注重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考虑教育问题,特别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执掌东南大学附中校长时,他总结多年教育教学的经验,结合模范学生的标准,亲自编写了《东大附中学生的十大信条》,将“尊重、信实、忠诚、互助、友爱、谦恭、快乐、节俭、勇敢、清洁”列为十大信条。正是按照这些信条,东大附中的学生培养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起来。
在全面培养学生方面,廖世承提出不但要注重智育教育,而且要注重体育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他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明确提出“体育第一、德育第二、智育第三”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具有极其特别的意义,同时也纠正了以往只重学习不重身体素质的偏颇。在这三项中,廖世承将体育和德育排在了智育之前,极富教育智慧,体现了对学校教书育人本质的认识,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湖南国立师范学校任职期间,廖世承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现实,加强师范学生的社会教育实践。他认为在民众愚昧落后、麻木不仁时,是无法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全民族抗战的。只有民众的精神觉醒,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在社会教育实践上,首先在学校内部开展起来,然后逐渐扩展开来。在教授主体上,以国立师范的学生为主,以教职员工为辅助与后盾。这样既可以保证社会教育的开展,又能避免出现差错。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分割也不能分割。廖世承在教育事业的探究中,注意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在其一生的教育事业中,始终重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其重要著作《测验概要》就是在实地充分测验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在其一生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了实践教育思想而不懈地奔波劳碌、办学校、办活动,而这些无一不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首创教育心理测试
在当时的中国,测试是新兴事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发挥其在教育方面应有的作用。廖世承第一个创造性地在中国开展教育以及心理测试。1922年,美国测验专家麦柯尔来华指导编制各种应用测验,廖世承曾协助其工作。他将先前已定的比奈—西蒙量表重改一次,并多次进行测验修改。之后他与陈鹤琴将测验成果加以整理分析,1925年,写成了《测验概要》一书。该书对推广教育测验和心理测验起了一定的作用,是一本最简便的测验用书。廖世承把当时只用于个人的中小学测验发展为用于团体的测验,并丰富了测验内容,被称为“廖氏之团体测验”。《测验概要》一书,对测验的性质、效用、种类以及测验所用材料、实施手续、统计方法等“详述无遗”。其中有23种是直接编译国外的,另12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在我国的测验发展方面不能不说是填补了一项空白,为我国测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纵观廖世承先生的一生,皆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乱世中为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而奔走呼号,推动教育改革,在诸多方面为中国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国家民族的救亡***存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在教育事业中的诸多开创性想法及实践,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借鉴的价值。这也正是我们回顾并总结廖世承教育思想的意义所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廖世承:教育改革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