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英国是“多炮塔式坦克的诞生国”,但是,真正将多炮塔坦克发扬光大的是苏联。除了大名鼎鼎的T-35重型坦克外。另一种著名的多炮塔式坦克,便是T-28多炮塔式坦克,而且以中型坦克的重量布置下多达3个炮塔。让我们看一看T-28坦克到底是怎样一种坦克吧!
多炮塔式坦克“两兄弟”
英国是“坦克的故乡”,也是“多炮塔式坦克的诞生国”。世界上第一辆多炮塔式坦克,就是英国的“***号”重型坦克。1925年,英国的维克斯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种多炮塔式重型坦克――ALE1“***号”多炮塔式重型坦克。其战斗全重达31.5吨,乘员8人,全长9米,全宽4.5米,1个中央炮塔,四周4个小机***塔,堪称是一个庞大的“陆地巡洋舰”。然而,由于这种多炮塔式坦克造价昂贵,又赶上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使得“***号”多炮塔式坦克仅生产了1辆,未能继续生产。尽管如此,这辆珍奇的钢铁战车至今仍然珍藏于英国著名的鲍宾顿战车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1931年8月1日,当时的苏联人民委员会制定了一项大规模发展坦克的计划,其中包括研制新式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等项目。不久,***方要求列宁格勒的普梯洛夫工厂研制一种多炮塔式中型坦克,“用于突破坚固的防御阵地”,这就是T-28中型坦克任务的由来。
设计组的负责人是S・金茨布尔格工程师。他所领导的设计组于1931年1月前去英国考察,也参观了多炮塔的“***号”坦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号”坦克属于英国的绝密试验产品,并未出售给苏联。所以,当苏联研制出多炮塔式的T-35坦克和T-28坦克后,英国的情报部门怀疑有人出卖了情报,这就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名为“伦敦塔***官案”的间谍案件,最终不了了之。
普梯洛夫工厂于1932年5月完成了样车的试制。样车上装的是37毫米坦克炮,有1个主炮塔和2个小机***塔。这种坦克曾和T-35多炮塔式坦克一道于1932年8月向当时的苏***统帅部领导人之一的基洛夫展示,受到基洛夫的赞扬。1932年10月,正式定型为T-28中型坦克。主要研制者金茨布尔格等三人获得了最高的列宁勋章,另有5名突出贡献者获得了劳动红旗勋章。
从1933年到1940年间,工厂共生产了503辆T-28中型坦克,比起仅生产61辆的T-35重型多炮塔式坦克来,这一数字可不算少。红色中型坦克的先行者
T-28中型坦克的意义还在于,它是苏联第一种中型坦克。尽管在此之前,苏联还研制出T-24中型坦克,但是,T-24中型坦克仅在1931年生产了25辆,带有试验性坦克的意味。再说,从它的战斗全重看,只能算是介于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之间的坦克。当T-28中型坦克研制成功后,T-24中型坦克便停止了生产。这样看来,说T-28坦克是“红色中型坦克的先行者”,还是满够格的。
这里再顺便介绍一下T-24中型坦克。T-24中型坦克战斗全重为18.5吨,乘员5人,有趣的是,它也是一种多炮塔式坦克,主炮塔上面还有1个机***塔,主炮塔上装的是45毫米坦克炮,另在主炮塔、副炮塔和车体正面装有4挺7.62毫米机***,火力是够强大的了,但是,火力转移不便,车高过高,机动性差(最大速度仅25.4千米/小时),致使这种中型坦克还没能列装便夭折了。尽管如此,T-24中型坦克研制的经验教训,为T-28中型坦克作了很好的铺垫。
从世界范围内讲,苏联的T-28中型坦克也是较早研制的中型坦克之一。尽管在此之前研制成功的中型坦克有英国的C式中型坦克、“赛犬”中型坦克和“维克斯”中型坦克,但它们的战斗全重都不到20吨,算成中型坦克有点勉强。而25.2吨的T-28坦克则要重得多,拿20世纪30年代的标准看,算是中型坦克还是当之无愧的。从世界坦克发展史上来看,T-28坦克开创了从轻型坦克向中型坦克过渡的新时代。
T-34中型坦克的萌芽
说“T-28坦克是T-34中型坦克的先驱”不够恰当,“T-34坦克的先驱”的帽子应当带在BT-7快速坦克的头上。但是,说T-28坦克上有“T-34坦克的某些萌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大马力发动机、动力一传动装置后置等。
T-28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5.2吨,后来的改进型中有的达30吨重,乘员为6人,即车长、炮长、装填手兼无线电员、驾驶员和2名机,前三名乘员在炮塔内,后三名乘员在车体前部。车长7.36米,车宽2.78米,车高2.62米。它的最大特点是有3个炮塔(含机***塔)。中央炮塔为主炮塔,装1门KT-28型16.5倍口径的短身管76.2毫米火炮,主炮的右侧有1挺7.62毫米机***,主炮塔的后部装1挺7.62毫米机***,这两挺机***能***操纵射击。主炮塔能电动旋转,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主炮塔内的2挺机***都有***的机***座,可作有限角度旋转。主炮塔的前下方有2个圆柱形的小机***塔,各装1挺7.62毫米机***。这2挺机***分别由1名乘员***操纵射击,机***塔可作有限角度旋转。
从T-28中型坦克的总布置***中至少可以看出:整车的车高较高、动力舱的容积较大、发动机和散热器的体积较大、炮弹布置在炮塔吊篮里、采用小直径负重轮等信息。
T-28坦克的主炮最初为KT-28型76.2毫米短身管榴弹炮。因其穿甲威力不足,1938年后换装为L-10型26倍口径的76.2毫米坦克炮,穿甲威力由原来的31毫米(500米距离)/28毫米(1000米距离)提高到61毫米(500米距离)/51毫米(1000米距离)。炮弹的弹药基数为69发,分别布置在战斗室底板及炮塔吊篮四周。
T-28坦克的辅助武器为4挺DT型7.62毫米机***,携弹7938发。其中,主炮塔前面的2个小机***塔左右可作165度的有限转动。1936年以后生产的T-28坦克上,还在炮塔顶部左后方安装了1挺7.62毫米机***,用于对空射击。
在炮塔的后部装有71-KT型无线电台,通信距离为18-20千米。1935年后生产的T-28坦克上,在炮塔四周装上了框型天线,通信距离增大到40~60千米。
T-28中型坦克的动力装置为M-17L型V型12缸水冷式大马力汽油机,最大功率达500马力。拿70多年前的标准看,这是一款很不错的坦克动力装置,为日后V2坦克柴油机的问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由于马力大,发动机的冷却系也很庞大,冷却液的容量达100升,2个大型冷却风扇布置在车体后部的斜上方。
变速箱为机械式,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行动装置很有特色,采用多重平衡悬挂装置,每侧12个负重轮中,6个负重轮为一组,其中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3个小组的负重
轮共同作用于一个大的轮轴架上。这种悬挂装置的优点是,行使的平稳性较好,跨越障碍的能力较强,它的最大缺点是行动部分的效率较低,负重轮的动行程太小,不利于高速行驶。每侧有12个小直径负重轮,4个托带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坦克的最大速度为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20千米。
T-28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最初为全焊接结构,后来的为焊接和铆接混合式结构。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为15~30毫米。装甲较薄,是T~28中型坦克的一个突出弱点。
各种改进型
T-28中型坦克再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改进型,包括:1933年式、1938年式、1939年式和1940年式等。其中,T-28 1938年式坦克换装了L-10型26倍口径的76.2毫米坦克炮,提高了穿甲威力;炮塔顶装上了框形天线;主炮安装了高低向稳定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安装坦克炮稳定器的坦克。
变化最大的,当属T-28 1939年式坦克,也称为T-28E中型坦克。这是一种装甲增强型T-28中型坦克。基于苏芬战争中T-28坦克被动挨打的教训,苏联***方紧急决定从1940年1月1日起将现有的一些T-28坦克加厚装甲,成为T-28E型坦克。改装的结果,使T-28E坦克的战斗全重增加到32吨,各部位加装了20~30毫米厚的钢装甲,使车体首上装甲和炮塔正面装甲的厚度达到了60毫米。其间,由于***方的意见不统一,改装工作时断时续,最终只改装了90多辆T-28E型坦克。
苏芬战争之殇
第一批10辆T-28坦克于1933年2月装备苏***。至1940年,共装备了4个坦克旅,其中的3个坦克旅完全装备T-28中型坦克,第5重型坦克旅则混编了T-28中型坦克和T-35重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共参加了三次战争。第一次是1939年5~9月间的苏日哈拉哈河之战(日方称为诺门坎事件)。由于日***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致使T-28坦克耀武扬威,给日***的89式和95式小坦克以重创。
第二次便是1939年冬至1940年春的苏芬战争。投入战斗的坦克部队主要是第20重型坦克旅。这个旅共有2 926人,装备105辆T-28中型坦克,连同其他型号的坦克共有145辆坦克。战争中,又补充了67辆T-28坦克。实际上前后共装备了167辆T-28坦克。战争初期,苏***在向卡累利昂地区进击中,在突破芬兰***队坚固设防的阵地时,T-28坦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战斗中,这个重型坦克旅有200多人受到嘉奖,其中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21人,获得列宁勋章的有14人。然而。由于严冬邻近,加上芬兰***队反坦克作战能力的加强,使T-28坦克遭到重大的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在芬兰***队“博福斯”3 7毫米反坦克炮和法制“阿奇里斯”25毫米反坦克炮的打击下,在中等作战距离(500米以下)内,T-28坦克显得不堪一击,被击毁或击伤的T-28坦克达155辆次。触雷和被炸药包击毁和击伤的达77辆次;火灾损失30辆次;沉没在沼泽地21辆;被芬兰***队缴获2辆;因机械故障损失197辆次。以上共计损失482辆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20重型坦克旅前后总共装备了167辆T-28中型坦克。也就是说,平均每辆T-28坦克被毁伤2.8次,T-28坦克遭到致命的打击,成为“苏芬战争之殇”,第20重型坦克旅元气大伤。
从这些苏芬战争中T-28坦克的毁伤数据可以看出:T-28坦克装甲薄弱的弱点暴露无遗,在反坦克武器的打击下,简直是不堪一击;在冬季等特种条件下,可靠性差,故障频发,因机械故障而失去战斗力的坦克占到损失坦克总数的40.9%,超过了被炮弹毁伤的坦克数量!这一结果不能不令人震惊。多炮塔式所造成的结构复杂、操作繁琐,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唯一令苏联***方“欣慰”的是,苏芬战争后,苏联攫取了芬兰卡累利昂地区等大片领土,使得战损和遗弃在这些地区的大部分T-28坦克得以修复而恢复战斗力。
最后的挽歌
苏德战争开始时,苏***共拥有259辆T-28中型坦克,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T-28E增强装甲型坦克,分别隶属于第1、第2、第5和第10坦克师和第4机械化***。开战之初,苏***坦克兵作了英勇的抵抗,以第5坦克师打得最好,使德***坦克遭到一定损失,一些苏***坦克兵获得了“英雄坦克手”的称号。最典型的一件事是,德***在占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之后,1辆苏***的T-28坦克没有来得及撤走,在车长D・马利克***士长的指挥下,这辆T-28坦克在明斯克的大街上来回疾驶,击毁了多辆德***的***车和炮兵牵引车,最后,这辆坦克被德***的炮火击毁,身负重伤的马利克举***自决殉国。战后,马利克被迫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
然而,从总体上看,苏德战争初期在德***强大坦克***团和强大空***的“闪电式”的打击下,T-28中型坦克损失惨重,大部分T-28坦克被德***的坦克炮、反坦克炮和俯冲轰炸机击毁。到了1942年,残存下来的T-28坦克大多数被当作火炮牵引车使用,颇有英雄迟暮之感。不过,在北部战场上,仍有少量T-28坦克在作为战斗车辆使用。二战期间,被芬兰***队缴获的T-28坦克在10辆以上。
从1932年问世,到1942年退出一线战场,T-28中型坦克只走过了10年的历程,成为苏联坦克发展中的匆匆过客。而T-28坦克的几次失利,也为多炮塔式坦克唱响了最后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