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8年底试制出第一台车到1959年投入批量试生产,从1963年正式生产定型到批量装备部队,59式系列装备成为中国国防史上的不朽传奇。
在内蒙古一机集团展览馆,一辆参加过国庆十周年***的59式坦克静静地矗立在展馆的显著位置,向世人述说着它的不朽历史。作为国产坦克的鼻祖,59式坦克在中国国防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建国初期,我国的坦克工业处于零的状态,虽然共和国举行过多次***,但所用的机械化装甲车辆,几乎全是***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缴获的战利品。因此,当时一些西方国家说我们的装甲部队是“万国牌”,甚至有的外国专家断言,新中国自己制造主战坦克需要二十年。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此时,在塞外边城包头,中国人已经开始制造自己的主战坦克。
不靠“洋拐棍”苦干巧干创奇迹
作为新中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工厂在“边基建、边安装、边试制”的建厂方针指导下,开始了主战坦克的试制。而在当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条件下,困难可想而之,然而他们凭着一种信念,不靠“洋拐棍”,要***生产出自己的坦克,为国人争光。1958年9月开始的主产品试制工作是一次攀登坦克制造新高峰的突击。
当时试制条件还不太具备。除平炉炼钢、橡胶车间外,其他主要生产厂房土建工程虽已基本结束,可很多管道还没有安装好,大量工程还没有收尾,就连开工最早的联合车间,尚有50多项工程没有完成。职工虽已有8500多人,但其中有级工人(有技术的工人,按级别分为一级工,二级工,以此类推,最高的为八级工。)只有2000多。老工人与高级工人较少,特种钢焊接工、冶炼工尤为缺乏。这无疑是坦克研究工作的严峻考验。
为了确保坦克试制任务按计划完成,工厂***连续召开扩大会议,详细研究完成任务的保证措施。会议确定了“以主产品为纲,全面准备,全面检查,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在完成十大部件试制定型的基础上,保证生产3台主产品”的生产方针,还提出了“奋战一百天,突破试制关,人人创奇迹,出车一至三”的口号。
会后召开了全厂誓师大会,还以工厂的名义向***发了决心电。同时,全厂实行了“组织***事化,生产战斗化,指挥统一化,领导干部生产化”的准***事化管理。
参加试制的职工在动员会后,群情激昂,纷纷向各级***组织提保证、订措施,全厂很快掀起了以技术***为中心的“四比”劳动竞赛。许多人把行李搬到车间,在苏联专家的具体指导下昼夜苦战,调度指向哪里,大家就干到哪里。铸造模型生产的任务量超过木工车间实有能力的6倍。当领导把任务向这个车间工人交底后,他们提出“苦战四十天,红***能夺下腊子口,我们就能突破第一关”的口号,苦干巧干,保证了模型供应。
二一0车间为了保证锻件毛坯的供应,没有煤气用焦炭代替,没有模具就用手工干。二二O车间承担的冲压件很多,技术条件要求高,工艺装置又不全。为了保证进度,车间组织人员开动脑筋想办法,自己动手制造简易工装近千套。车间有200多项管子活,几乎全需样板,在订货未到的情况下,工人们利用废铁皮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土样板,基本保证了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1958年10月中旬,五OO车间开始总装。在设备不齐全,零件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技术人员与工人们采用工序交叉的工作方法,争分夺秒,昼夜奋战半个月,终于在11月5日苏联十月***节前,装出了1台“中苏友谊车”。这台中苏混合车共装配工厂自制零部件1600多项。
热血沸腾 主战坦克献国庆
工厂全体试制人员借鉴试制“中苏友谊车”的经验,一鼓作气,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苦干,开始自制十大部件坦克的试制工作。所谓“十大部件”是指T-54A坦克上的炮塔、车体、水箱、主动轮、变速箱、行星转向机、高射机***架、液压缓冲器、油水散热器、扭力轴。到12月中旬,工厂不仅完成了这十大部件的试制任务,而且还试制成功了诱导轮、负重轮、炮塔转向机和加温锅四个部件,把十大部件试制变成了十四大部件试制。
自制十四大部件T-54A中型坦克于1958年12月18日开始总装,仅用了7天时间,到12月25日就试制成功,并以全厂职工的名义向***发了报捷电。报捷电结尾保证:“在建国十周年的伟大时刻,将以成批的最新型的国产坦克和重型牵引车经过天安门,接受您的检阅”。
工厂职工以为国防事业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靠着“自力更生、奋发***强”的信念,提前8个月试制出新中国第一辆主战坦克。T-54A中型坦克的试制成功,不仅填补了中国国防工业生产中的一项空白,而且标志着工厂从此成为坦克制造生产的摇篮。
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府决定举行盛大***活动。工厂接受了生产32辆中型坦克交部队编队参加检阅的任务。接受任务后,强烈的荣誉感使全厂上下g欣鼓舞、斗志旺盛。“决心书”、“保证书”,像纷扬的雪花贴满墙壁。“天大的困难也要战胜,坚决为国争光,为厂争誉”的口号激励人心!
工厂以完成受阅任务为目标的献礼运动全面展开。各个车间的生产技术革新建议风起云涌,刚刚落成还未健全的生产线上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干高潮。机加车间、冲压车间的零部件源源不断地送到总装车间,各兄弟厂提供的协作配套件及时到达,领导干部亲自坐阵,***代表守候在车间,技术人员聚集在现场解决问题,工人们更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加紧生产。
一二0车间为了保证毛坯供应,没有烤芯就自己动手建土的代用。二一0车间没有锻模就用自由锻代替,以临时焦炭炉代替煤气加热炉。二二0车间需要的2560套冲模仅到货一半,自己动手制造500多套简易工装。该车间还自制偏心压力机用以加工零件,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100倍。四00工场生产区自制简易工装600套。焊条车间的焊条产量由以前日产200公斤猛增到2400多公斤。全厂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50%左右。
首批受阅坦克总装任务由当时的五00总装车间承担。而总装仅仅有两个月时间。这样短的时间完成任务,困难是相当大的。零部件配套不齐供应不上,技术力量不足,然而困难吓不倒这些工人,在总装进行的两个月中,参战人员日夜苦干,吃住在工厂。当时的口号是“宁让人等车,绝不能车等人”。零部件供应多少装多少,绝不能出现零部件进入现场无人安装的情况。由于很多工人对坦克安装不熟悉,出国实习人员就从初装开始一直跟到最后一道工序,一个周期接一个周期地干。
工作虽然繁忙,困难虽然巨大,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却非常严格。为保证出车,总装工人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位工人在调整支架时,被旁边人打走了锤,将脑门打开一个10毫米长的口子,鲜血直流。他到医院简单包扎后,立即回总装现场继续工作。
经过两个月不懈努力,1959年5月26日,工厂在总装车间隆重举行了庆国庆献礼主产品移交仪式。由工厂生产出的第一批坦克,比原计划总进度提前了一年。这个成绩标志着工厂已经由基建阶段过渡到以生产为主的阶段,标志着我国机械制造业又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同时体现了工厂职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工精神。
1959年10月1日,建国十周年大庆隆重举行。32辆受阅主战坦克轰轰驶过天安门,让刚刚站起来当家作主人的中国人民热血沸腾,也让工厂所有职工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这不仅提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防能力,而且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制造主战坦克的时代已经开启。
从1958年底试制出第一台车到1959年投入批量试生产,从1963年正式生产定型,到批量装备部队,59式系列装备成为了中国国防史上的不朽传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59式坦克:中国国防史上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