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同时获得了“普林策小说奖”和“福克纳文学奖”两项殊荣。之后根据其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大获成功,获得多项奥斯卡奖和金球奖。该书描述了不同时代的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采取了三条主线并行叙事的结构。三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她们之间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三位女主人公是如何逐渐出现在作者脑海中的?作者又与三位女性有着怎样的渊源・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
在三位女主人公中,弗吉尼亚・伍尔芙是小说中唯一的一位真实人物,另两位都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但他们也都与伍尔芙有着紧密的联系。坎宁安少年时代便开始痴迷于伍尔芙的文字,后来又被她作品的内涵深深吸引,可以说他是伍尔芙的铁杆粉丝,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伍尔芙成为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坎宁安选取伍尔芙作为他小说的女主人公,不仅是因为这位英国女作家在文学界的显赫地位,也因为抑郁症、性冷淡、奇怪的穿衣品位以及投河自杀等关键词给这位女作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在为其文学天赋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很想了解她的个人生活。阵发性抑郁症始终困扰着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和很多抑郁症患者一样,伍尔芙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她常常担心自己被当做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遭到忽视,而这种担忧又会使其陷入一种绝望的精神状态。她对自己的评判极为苛刻,常常因为作品不能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而自责不已。伍尔芙在59岁时投河自尽,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她觉得自己最后一部小说《幕间》(Between the Acts)彻底失败。像她这样,对自己的成就如此不敢肯定的伟大作家,还是比较少见的。在没有被抑郁症折磨的时候,伍尔芙是一个热爱聚会的人,她可以就任何话题侃侃而谈,谈笑风生间尽显其才华横溢的一面。伍尔芙的性冷淡也是她的粉丝们热衷谈论的一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发现这方面的问题。在她所有作品中,一共只提及了两次浪漫的亲吻:一次在《远航》(The Voyage Out)一书中,一次在《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一书中。在这两本相对早期的书之后,伍尔芙在自己的作品中从未有过男欢女爱的描述。常常笼罩在抑郁的黑暗魔咒下的伍尔芙对自己不稳定的精神状态极度担心,以至于她开始觉得这很可能影响到她的作家生涯。为了向人们证明她也可以创作出正常的小说,而不是一个疯女人的胡言乱语和疯狂怒吼。伍尔芙创作了两部相对传统的作品:《远航》和《夜与日》。她期望用这两部作品告诉世人,自己是健康的。在《夜与日》出版之后,为了缓解伍尔芙的精神痛苦,她和丈夫搬到了里士满安静的郊区。因为伍尔芙已经证明了自己可以写出传统标准的小说,在这片宁静之地,她开始全身心地创作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部高度反传统的实验性小说《雅各的房间》便很快诞生了。此时的伍尔芙完全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自由地驰骋于创作的田野中。于是,便迎来了她创作的辉煌时期。《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等代表作相继问世。 迈克尔・坎宁安
《时时刻刻》中第二位女主人公其实就是达洛维夫人的现代版,《达洛维夫人》是伍尔芙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作者坎宁安接触的第一本伍尔芙的书。坎宁安少年时代并不爱读书,初读《达洛维夫人》的目的只不过是想讨好正在读这本小说的一个女孩儿。尽管只有15岁的坎宁安完全不能理解这本书的强大内涵,但他已经能够注意到伍尔芙语言的魅力,伍尔芙对文字的掌控犹如音乐大师对乐器的操控一般,游刃有余。她的文字时常游走于混乱与秩序之间,当句子似乎即将松散无序时,她又会及时将它拉拢回来,最终形成美妙的乐章。坎宁安一下子被伍尔芙那深刻的如音乐般的句子迷倒了。他意识到可能别的书籍也有这样类似的魅力,于是便开始了阅读生涯。可以说《达洛维夫人》使坎宁安与文学结下了缘分,虽然年少的他还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但却从中了解到了纸和笔的力量。读者在阅读《时时刻刻》时,会发现坎宁安对《达洛维夫人》风格的仿作,两者都表现出文字细腻、充满诗性的特点,而且两者都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达洛维夫人》讲的是一个52岁的女人一生中的一天。在书中,她接受了个任务,遇到了已经没有火花的旧情人,睡了一小会儿,办了个聚会。这就是全部情节。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普通的一天的展开,她也被身边人的不同悲喜剧所环绕。其实不论是达洛维夫人还是其他人,每一天的平凡生活都是游走于这个广阔的世界中的,并时刻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改变。在 《达洛维夫人》一书中,伍尔芙断言,任何人一生中的一天,如果仔细观察,都蕴含了我们对整个人类生活希望了解的东西,就像每一股DNA都蕴含了整个生物体的蓝***一样。从 《达洛维夫人》和坎宁安其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白,没有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只可能是人们看待他们的方式不对。坎宁安之所以创作一个现代版达洛维夫人,就是想知道,在当今这个女性拥有更多选择机会的世界中,达洛维夫人对生活的态度会有多大变化。这样,一个现代版的达洛维夫人就在作者的小说中产生了。
第三位女主角的诞生似乎有些戏剧性,有一天作者坎宁安坐在电脑前,想象着伍尔芙和她笔下的达洛维夫人。突然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坎宁安的母亲仿佛就站在这两位女性的身旁。然后,他意识到母亲就是第三位女主人公的合适人选。作者的母亲是个家庭主妇,正是伍尔芙称作“屋里的天使”的那种女人。伍尔芙曾强调,主持家务或安排聚会绝不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是最简单的家庭生活,对于经历着这种生活的人而言,都是了不起的,不管她在外人眼里看起来多么平凡。坎宁安的母亲将一生都献给了家庭,她试***以一种吹毛求疵的方式想让自己的家庭生活尽善尽美。她可以为了决定聚会上鸡尾酒的餐巾而花费大半天时间,她每顿饭都做得极其精致,却仍然担心做得不够好。从某种层面上,她与伍尔芙是在从事相同的伟业。她们都在追求无法实现的理想,两人永不满足。因为无论是小说还是美味佳肴,作为成果都不能而且永远无法与她们的理想相称。她们的理想似乎永远飘忽在遥不可及的前方。
《时时刻刻》所触及的是最真实、最具体的女性生活。三位不同时代的女性都饱受生活的折磨,她们都在忍受生活的痛苦。在小说里我们可以到处看到达洛维夫人的影子,她们的日常生活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愉快、幸福。恰恰相反,她们过得很艰难,很痛苦。她们每时每刻都在内心深处渴望完美的、更有意义的生活。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她们时时刻刻感觉到被压抑着、被烦恼困扰着。小说深刻地表达了女性内心的这种深深的痛苦,无法被理解的痛苦,无法释怀的痛苦。
坎宁安选取三位女主人公,并采取三条主线并行叙述的结构是经过了一番探索逐渐形成的。起初坎宁安想创作一部《达洛维夫人》现代复述版的小说,但是这一想法很快就被自己。既然已经有了一个尽善尽美的达洛维夫人,谁还会对一个翻版的感兴趣呢?于是他又试着将其写成两条线,让现代版达洛维夫人的章节和伍尔芙的章节交替出现,甚至还尝试在奇数页写伍尔芙的故事,在偶数页写现代版达洛维夫人的故事。这样在每次翻页时,两个人的故事便会相遇。即使加入第二条线,坎宁安仍旧感觉不太满意。直到有一天,坎宁安一个人在构思小说时,母亲的形象突然出现在他脑海中,仿佛就站在伍尔芙和达洛维夫人身旁,一下子,三位女主人公和三线叙事的构思就形成了。这就是作为一名创作者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当你执着于自己的作品时,不经意间就会灵感闪现,将你从山穷水尽之地带入柳暗花明之中。坎宁安在小说中将母亲的名字改名为劳拉・布朗,名字来自伍尔芙的文章 《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于是《时时刻刻》就按照这样的构思写下去了。
《时时刻刻》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伍尔芙在作者坎宁安心目中女神的位置,他如此痴迷于伍尔芙和她笔下的人物,以至于以创作一部小说的方式向伍尔芙表示致敬。出版这样一本小说,坎宁安最初感觉也只会受到伍尔芙的一小群粉丝的热爱,但令其本人、出版商和编辑们都感到意外的是,它的销量还很不错,甚至可以挤上畅销书排行榜。最大的惊喜是,它还被制作成了电影。同名电影上映后,不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而且也赢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电影荣获了包括奥斯卡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坎宁安也自然成为这部电影的编剧。写一部自己真正想写的书,在书中还有自己的偶像和母亲,最终这本书还大获成功,还有什么比这对一位作家来讲更幸福的事吗? 小说《时时刻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