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对”又名“羊角对”,它的特点是要求字面对仗工整,上下联对的意境、内容隔得越远越好,一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而且一般采用借对法。
一、“无情对”的起源
一般人认为“无情对”是清代张之洞所创。据说,张之洞一日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之洞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量词,亦可作动词;“休”“不”“定”,皆为虚字;“纵”“相”“安”,皆虚字(“纵”别解作“纵使”之“纵”;“安”别解作疑问词,都可看作虚字);“斧”“于”“刘”,则皆为古代兵器。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是不拘一格。最后,张之洞又以“陶然亭”三字命作“无情对”。一位客人说:“若要无情,除非阁下的姓名”。众皆大笑,盖以“张之洞”对“陶然亭”也。其实,“无情对”早在宋时就出现了。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就记载了嘲叶广文的一联曰:“鸡冠花未放,狗尾叶先生。”明代李西涯的“无情对”,大体与龚氏相同,但因是实事,更出名。据《古今谭概》载:李西涯居官时,庶吉士进谒,有言阁下李先生。公闻之,既相见,因曰:“请诸君嘱一对,云‘庭前花始放’。”众疑其太易,转思未工,各沉吟间,公曰:“何不对‘阁下李先生’”。
二、“无情对”的特征
“无情对”就是上下联中的文义毫不相关但又要求字面对仗工整的文字游戏。我们可以看一个典型的“无情对”的事例。据说民国初年的一个黄梅季节,在一次宴会上,为助酒兴,出了个上联“五月黄梅天”让众人对。大家正苦苦思索着,忽传来侍者上酒的吆喝声:“三星白兰地。”这时席间有才思敏捷者率先拍手称妙。此联可谓“无情对”的典范,三对五,数字相对;星对月,天文相对;白对黄,颜色相对;兰对梅,花卉相对;地对天,天文相对。此联可谓字字相对,工整非常,但是上下联的意思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上联指天气,下联指酒名,毫不相干。
“无情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 平仄对仗工整合律;2 词性相同,词义反差大,注重字义相关;3 语法结构不同。“无情对”一般要故意打破常规语法结构,偷梁换柱,投机取巧。4 出人意料,幽默风趣。5 无情但是要有味。无情对并非绝对无情,除了具备上述特点,还要具有一定的品位,不能胡编。出句和对句内容看起来虽然风马牛不相干,但总体上要有可读性,出句有所寓,对句有所旨。“无情对”的结果就是要别出心裁,陡然成趣,让人捧腹。例如:“皓月一盘耳,红星二锅头。”
三、“无情对”的形式
“无情对”的形式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二言对。如:色难――容易。相传明成祖朱棣对文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色难’,但就是想不出下联。”解缙应声答道:“容易。”朱棣说:“既说容易,你就对出下联吧。”解缙说:“我不是对出来了吗?”朱棣愣了半天,方恍然大悟。“色难”,即面有难色之意。“色”对“容”,“难”对“易”,实乃精巧之“无情对”。二言的“无情对”还有很多,例如:简爱――复仇;青稞――丹麦;驸马――吹牛。
2 三言对。如:陶然亭――张之洞。“张”“陶”均属姓氏,为名词对名词;“之”“然”都是虚词,是虚词对虚词;“洞”“亭”皆为旅游名词,属于名词对名词。此联就字面来说,对仗极其工稳,从内容上讲,却毫无关涉。一是名人,一是胜景,实在可以称作妙不可言的佳构。三言的“无情对”还有很多,例如:开心果――闭门羹;夏侯渊――秦皇岛;李四光――唐三彩。
3 四言对。如:乃武归天――斯文扫地。清末杨乃武冤死后,何淡如作此联挽,此联从出句和对句的内容看,它们毫不相关。但是从字面义作别解的话,它们对仗又极其工整。四言的“无情对”还有很多,例如:一马平川――五羊本田;燕归南浦――马来西亚;武士打虎――文心雕龙;困难难困――容易易容。
4 五言对。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此“无情对”涉及到数词、色彩词、植物名词、天文方面的词语,其对无不工稳,而且用语凝练,读来清脆响亮,细品处大有美酒、鲜梅盈口,余香缕缕不绝之感。
5 六言对。如:欲吃新河鸭子――须交陈海鹏孙。清咸丰、同治年间名将陈海鹏解甲归田,于新河养鸭。一次,客人来访,他以鸭招待。于是有好事者为之题联:“欲吃新河鸭;须交陈海鹏。”陈海鹏去世,其孙承继祖业,有人续上联曰:“欲吃新河鸭子;须交陈海鹏孙。”
6 七言对。如: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树”“果”为植物名词相对;“已”“然”为虚词相对;“半”“一”为数词相对;“枯”“点”为形容词相对;“休”“不”为副词相对;“斧”“干”(借指‘干戈’之‘干’即‘盾’)为兵器类名词相对。出、对句交相辉映,浑然成趣。
“无情对”是对联中没有实际意义而又最具特色的对联。这类对联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也最能使人领略到汉字的无穷魅力。如有人将“孙行者”对“祖冲之”,将韩国影星“车仁表”的名字对西班牙首都名称“马德里”,将《红楼梦》中的人名“马道婆”对唐朝牛李***争的主要人物“牛僧孺”。这类对联,上下两句,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但细读起来,则又字字相对,十分工稳、巧妙,令人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