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阳明山位于台北盆地北缘,被称为“台北的后花园”。山上植被茂密,层峦叠翠,地势起伏较缓,夏季凉爽,是台北地区的避暑胜地。
台湾的阳明山原名“草山”,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纱帽山所围绕的山谷地区。1905年,人们为纪念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才起了“阳明山”这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名字。
人们以阳明山为中心建立了阳明山公园。这里位于台北盆地北缘,东起磺嘴山、五指山东侧,西至向天山、面天山西麓,北迄竹子山、土地公领,南迨纱帽山南麓,面积约1.15万公顷。阳明山位于北纬25度,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多为晴朗、午后有雷阵雨的天气,冬季则因东北风南下而变得潮湿多雨,年降雨量多达4000毫米,降雨天数在190天以上。阳明山地势较高,气温较台北盆地约低3摄氏度至4摄氏度,冬冷夏凉。这里起伏的地形与复杂的地势使局部地区微气候变化明显,经常“东山飘雨西山晴”,原本清晰的景物在瞬息间被突然拥至的浓雾所遮蔽。
阳明山中水汽丰富。依时间、状况的不同,水汽或汇聚为山岚、云雾、雨露、霜雪,飘渺于山林之间。春季,阳明山在春雨滋润下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大花园,金毛杜鹃、红星杜鹃、大屯杜鹃、山樱花或体型较小的绿绣眼、色彩鲜艳的五色鸟都在传递着春天的消息。夏季午后雷阵雨过后,雾雨初晴时,阳明山上偶尔能见到跨谷而立的绚丽霓虹。秋季来临的10月,白背芒形成一片随风摇曳的花海。稍晚些时候,枫红点缀枝头,树叶片片金黄,交织成颇负盛名的“大屯秋色”。到了冬季,阳明山区经常寒风细雨,低温高湿,云雾弥漫,若遇到强烈寒流来袭,七星山、竹子山、大屯山一带可见白雪纷飞,成为瑞雪覆盖的银白世界,这在靠近热带的台湾堪称奇景。
谈及阳明山,不得不提它的火山群。大屯山火山群由约20个火山体和13个主要的火山口组成,涵盖了台北市士林区、北投区及台北县淡水镇、三芝乡、石门乡、金山乡与万里乡的山区,海拔在200米到1120米之间。大屯山火山群多于第四纪更新世时喷发,均属死火山,但仍然有喷气口、温泉等旺盛的后火山活动持续进行。大屯山火山群的火山呈现东北—西南方向排列,火山主要可分为3列,东列包括大尖后山、竹蒿山、大尖山与磺嘴山,中列包括七星山与纱帽山,西列则包括大屯山、小观音山与竹子山等。这些火山体留下的显著地形,包括锥形火山(如七星山)、喷气孔(如大油坑、小油坑)、火山口、火山湖、堰塞湖(如竹子湖)等。
台湾的火山已不再喷发炙热的岩浆,但是地底仍有余热,使得地底的水和沸点低的物质形成高压蒸汽,循着裂隙或地表薄弱处破地而出,形成喷气孔。如果蒸汽含有高量的硫磺,喷气孔会形成硫气孔。由于硫磺沸点高达200摄氏度以上,因此近距离观测硫气孔,易被硫气烫伤,或被硫气与水化合而成的硫酸烧伤。高热的硫磺蒸气遇到喷口外的低温空气,迅速凝结成针状的硫磺结晶,是非常奇异的景色。大屯火山群的硫气孔,主要分布在七星山北坡的大油坑和小油坑两处。在这里远眺山上的硫气孔,看着硫磺蒸腾起的大团雾气从山体咆哮而出,委实壮观。
由于台湾其他地方不产硫磺,所以大、小油坑硫气孔曾是全台最大的硫磺产地,但是硫磺的开采既辛苦又危险,再加上两处硫气孔已划入阳明山公园内,所以硫磺早已停止开采,现在转变为观测后火山活动的教育和保育景点。
除硫磺矿外,贯穿火山群中部,呈现最少十几处地热微征兆区,以及广泛的热水换质区域,这些地热活动主要以马槽和磺嘴山为中心,围绕七星山、纱帽山、磺嘴山、大尖后山等分布,形成一个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地热田。园区内的温泉共有25处,沿着金山断层的两侧分布。很早以前,居住在大屯山区的人们就知道开采与利用硫磺味洗澡材料,部分居民也会利用温泉做天然浴场,因此大屯山区是台湾地区最早使用温泉的地方之一。现在闻名的北投温泉也是属于大屯山区。
阳明山冬季雨量较大,平均年降雨量大约3000毫米,以高山区最多,北部及东北部低地次之,南部与西南部最少。河系以七星山、大屯山、小观音山、竹子山、面天山与磺嘴山等为中心,向四周形成放射状水系。此外,火山地区的北面与西北面还有许多小溪谷呈放射状排列,各溪流的源头海拔高而流路短,河谷坡度陡急,因此常见到峡谷、瀑布等地形。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绢丝瀑布了。
绢丝瀑布溪流的源头位于内双溪的上游,瀑布高低落差14米,由高处倾泻而下,形成宛若绢丝般细长的水流。进入绢丝瀑布的路线,是从菁山小镇岔路口开始,这一段步道平坦易行,沿途尽是树荫蔽天的青苍绿林,步入其中,还可闻到清新扑鼻的芬芳,令人倍感舒爽、怡静。
绢丝瀑布状如白绢,瀑底山石为红色,配以山旁的绿色植被,相映之下趣味盎然,可谓“山水天成,清凉安适”。在这里静静看着瀑布那娟秀的背影,仿佛汉装女子,云鬓在耳侧,披帛绕肩,是一种令人魂牵梦绕的美。黄石绿苔,她的衣裳是如此美丽。闭上眼睛,听流水击打的声音,低回婉转,潺潺而来,只觉置身仙境,欲醉欲归。
在繁华的台北近郊,有一片世外桃源,只要看到它,人们被都市尘嚣所禁锢的心都会被倏地释放。这就是阳明山上的草原—擎天岗。
擎天岗草原居于大屯山区的中央,它地势平坦,源于竹蒿山熔岩所形成的阶地。自古以来,台湾先民们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足迹、遗址,造就了擎天岗草原及其附近珍贵的人文景观。
历史上,台湾先民们曾在擎天岗猎取梅花鹿和其他野生动物,采摘野果、芒草、硫磺等以供生养及贸易交换,后来随着台湾大环境经济产业的兴衰,曾在这里栽植过甘薯、茶叶、大菁、樟树、相思树、下柑橘、药草、柳杉等。自清朝末年形成草原以来,擎天岗成为最佳的牧场,是台北盆地及金山、万里等附近农家农闲时耕牛寄养的处所,除水牛外也寄养过黄牛、神户黑牛、羊、战马等。草原面积最大时,北达磺嘴山、顶山,南达七星山、七股山等附近地区,面积达千余公顷,寄养牛只最多时达3000余头。如今,因农业衰微,擎天岗草原面积约剩400余公顷,能放养七八十头水牛。草原上除类地毯草等主要植被外,尚可见成堆的牛粪、饮水沐浴的水潭洼地以及清代以来残留的牛舍遗迹。
登上擎天岗草原,左可俯视金山平原,右可远眺望草岗及大台北盆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而今随着阳明山成为以火山地形地质及人文史迹特色为主的公园,擎天岗草原也获得另一个时空的意义,成为一个注重生态保护和史迹保存、提升休憩品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