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了无数的民歌传唱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财富。虽说他们没有学过作曲法,但在民间音乐中,却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技巧和章法。他们知道按照自己的爱好、趣味、习惯、情感进行编创、演唱、演奏,没有多少理论指导,更谈不到创作技巧。直至今天,业内人士不但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探索、发掘它,并且根据民歌进行创作,涌现了大量具有时代感的新作品。
认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这是一个比较复杂而艰苦的工作,是丰富自己音乐语言和创作技法的重要手段。我国幅员辽阔,人文、地理、民族、环境各不相同。作为一个肩负弘扬民族音乐艺术的创作者,应尽可能多的掌握各个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扎实的民族民间音乐功底,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深入学习,原样学唱,并通过艺人了解原民歌的产生背景、人物形象、情感、演唱技巧、风格特点等。亲自采录、记谱、整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到民歌内涵。否则,只看别人记谱的资料是不可能学到民歌的本质。另外,还应收集不同乐种,越多越全越好,这样,在创作过程中,可以相互吸收、交融,极大地丰富自己的音乐语言。
进一步学习、分析、研究自己收集到的民间音乐,将民族民间音乐的分析研究上升到理论创作高度。提炼、捕捉素材的音乐源码,深度掌握其艺术特点。
尽可能的熟悉各地风俗,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细心体会劳动人民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还原艺术的真谛,品尝他们对待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赞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追求。
如何利用民歌曲调(或音调)进行创作,是我们音乐创作者需要认真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是音乐创作者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所不可或缺的职责。纵观当代成功的以民间曲调创作的歌曲作品,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考虑。
一、根据歌词的情感、立意、风格等要求,进行仔细分析。首先应选择比较相称的、准确的民歌小调为基调。要考虑曲调的情感、风格、调式、节奏。而且其曲调的旋律音调有个性,有特点。
为歌词选配合适的民歌曲调。这项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要根据歌词的内容、情感、风格、形式选择吻合的曲调,否则,可能出现“牛头不对马尾”的现象。我们常见的是词作家为某一首民歌曲调重新“填词”,也把它称为“旧瓶装新酒”,民歌本身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重大事件等而在不断更新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
比如陕北民歌《工农齐武装》,从目前保存的音乐资料中可以看出,最早演唱的是《姑娘抽大烟》:
由此可见,此曲在清代已经流传。与此曲相同或相似的“同曲异词”还有:《盼五更》《禁洋烟》《张生戏鸳鸯》、山西的《绣荷包》、二人台中的《走西口》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陕北土地***时期,群众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填词,又出现了《打南沟岔》《打开米脂城》《打开清涧城》《佳吴米脂县》《手提盒子***》《红***就要来》《男女齐武装》《地主坐吃喝》《艾团长》《打晋***》等。1943年大生产运动中,又流传着《南风咝溜溜吹》。刘均平先生在《陕北民歌巡礼》一文中谈到: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西北战地服务团”高敏夫(米脂人)根据此曲调填词的《献给八路***出征将士》,由于新词新意,易唱易学,很快就在敌后晋察冀边区广为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被填进多种唱词,在全国广泛传唱,改名为《***将士出征歌》。唱词是: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在延安指挥百万兵,领导全国齐抗战,他是人民大救星。(后略)
1971年,由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填词编曲的《工农齐武装》,则以精练的语言和具有号召性的唱词,反映了全国抗日***民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唱词是:工农齐武装卫国保家乡,热血满胸膛抗日上战场,建立农村根据地,英勇战斗在敌后方。平原到山岗到处开战场,展开游击战人民力量强,撒下开罗和地网,打得敌人无处藏。
总之,此曲的演变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由最初一首平淡的小调发展成为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音乐个性有了质的变化,在陕北土地***时期,起到了发动群众、鼓舞士气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人民消灭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巨大作用。
再如《东方红》。原是一首爱情歌曲,流行于陕北和晋西北一带,人们根据第一句唱词称它为《骑白马》调: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陕北地区又流传着为《骑白马》调,编了很多新的唱词。如:荞麦花,红彤彤,咱二人为朋友为了个甚?三哥哥当了八路***(呼儿嗨哟),一心去打日本。
1942年,佳县翻身农民李有源怀着对***和的热爱之情,编了很多快板和新秧歌词。其中,他用《骑白马》调填词编了《东方红》歌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类似以上两首为民歌填词的优秀曲目很多,如:《***民大生产》是采用陇东民歌《推炒面》填词而成;《秋收》是贺敬之采用陕北民歌《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填词而成;《拥***秧歌》是安波采用陕北民歌《打黄羊》调填词而成;《咱们领袖》是孙万福采用陕北民歌《光棍哭妻》(或《干大烧干女》)填词而成;《绣金匾》是采用关中民歌《绣荷包》填词而成。
总之,采用原民歌进行填词,一定要注意唱词与曲调艺术形象的统一,包括曲调的修饰与唱法上的润腔等,也可出现适当的变化,使新曲更符合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二、在保留原民歌曲调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歌词内容的要求,对音乐作适当的变化,进行加工修改,使其成为完整声乐作品。
1、改变速度和在力度、润腔方面的处理。如:男女对唱《夫妻逗趣》(***音之编曲)同一个旋律,低沉、缓慢的男声和灵巧、快速的女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速度和力度的处理方面,成功的刻画了男女不同的性别特点和个性特点。再如:《满天星星一颗明》(***音之编曲)在润腔方面的成功处理,将陕北人自信、豪放、刚强、干练一览无余,将陕北音乐旋法的精妙表现的淋漓尽致。
2、改变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如:《大红果子剥皮皮》(***音之编曲)在歌曲中加入rap(说唱),结合通俗音乐,扩大了听众群,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经典歌曲。《黄河船夫曲》(***红岩编曲)收录在王红梅演唱专辑《民歌红梅》中,有问有答的歌词形式在答句的处理上,首先改变速度,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转调,使歌曲有了气势上的升华,表现出黄河的宽广与博大和陕北人的豪迈性格。
3、改变演唱形式。《摇三摆》(***音之编曲)此曲收录在***音之编陕北民歌CD中,演唱形式完全是通俗唱法,第一版的演唱者为陕西省歌舞剧院雷安红女士,第二版为青年歌手张裕仁女士。二人均为通俗唱法,在改变演唱形式方面实为成功的例子。
三、使用地区风格性的音乐源码,或民歌的部分旋律素材、动机(乐节)进行大幅度再创造,甚至具有颠覆性的改变原民歌在情感上、音乐形象上、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原始面貌,进行创作。
20世纪30年代田汉词贺绿汀编曲的《天涯歌女》,是根据江苏苏州民歌《码头调》改编的,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中,《北风吹》是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改编;60年代的《洪湖水浪打浪》是根据湖北民歌《襄河谣》改编;流行歌曲《酒干倘卖无》(侯德健曲),也是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的主题音调、旋律走向、乐句、乐段的落音模拟而来,二者极为相似。再来看歌曲《山不转水转》(刘青曲),也是运用《小白菜》音调,旋律走向、轮廓不变,调式不变,节奏加花,同音反复,旋律下行级进时中间加同音,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旋法。
再如邓丽君演唱的《甜蜜蜜》(庄奴词、佚名曲),是根据东北民歌《月牙五更》音调创作的;赵季平创作的《好汉歌》是借鉴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音调及轮廓进行了“质”的改变,似像非像,豪放感人。《女儿歌》是吸收陕北民歌《三妹子爱上个拦羊汉》旋律发展而成。内蒙、山西称《刨洋芋调》,马思聪曾根据它创作了小提琴独奏曲《思乡》。
注意歌曲的音乐形象与音乐主题的个性特点。什么是音乐形象?就是利用音乐语言(即旋律、音调)塑造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只能通过听觉给人以从客观到主观,对某种事物的一种想象。与绘画不同,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人们听不见而可以看得见的艺术形象,又通过它的“造型”来产生某种感情。而音乐形象是通过感情的抒发来达到目的的。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说明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性了,它与文学、绘画艺术一样,不单要有流畅而上口的旋律,而且要从歌曲的整体上塑造出准确、鲜明、有个性、有特色、有血有肉、生动而感人的音乐形象。
利用民歌曲调(或音调)进行创作时,主题的发展方法,调式的处理,以及采用有特点的节奏型改编原民歌和演唱风格、形式的多样性思维等方面就表现得尤为重要。创作思路要明确,有章法,有新意。不论是编曲或创作,乐句的发展流畅有层次,逻辑性清晰,旋律朗朗上口,情感的起伏变化自然。
通过旋律写作、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基本理论技巧,创作出表达人类的各种情绪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人常说:“旋律是灵魂”,特别是歌曲创作,主旋律就更重要了,也是根据歌词的内容、情感、风格、体裁形式等,创作出形象鲜明、有特点、有个性的音乐主题,结构严谨,表现手法新颖。
这就是要求词曲作者深入生活,了解、观察、体验生活的原因。另外,可以根据歌词提供的要求,利用音乐的各种要素,如旋律的各种形态、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等,通过这些手段,塑造出感人的音乐形象。
音乐主题是一首歌曲最主要的乐思,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较强的表现力,意义也比较完整。之所以它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首歌曲音乐形象的基础,所以,首先应该考虑自己要改编的民歌的主题乐思有没有个性特点?音乐形象是否鲜明?如果是创作歌曲,首先也应该把音乐主题写好,否则,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学习必要的作曲理论技巧。前面已经说过,有了创作激情而没有技巧,就会出现信口开河,顺口溜,杂乱无章等问题。歌唱完了,却没有给人留下印象。所以,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它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没规矩就没有方圆。
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劳动号子、信天游、山曲、民歌小调,还有陕北说书、道情、二人台、吹打乐。虽说他们没有学过作曲法,但在民间音乐中,却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技巧和章法。他们只知道按照自己的爱好、趣味、习惯、情感进行编创、演唱、演奏,至于理论问题,方法问题,他们不管。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直至今天,业内人士不但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探索它,而且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感的新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利用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歌曲创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