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朗诵篇1
《长恨歌》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模块中一篇指导赏析课,鉴于此,我在教学构思时突出选修课“选”的的特点,让学生放开思路,发展个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摸,去回味这篇优秀传统篇目中蕴含的爱情传奇、历史悲剧。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又是如何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的?为了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主题、鉴赏诗歌表现手法作为指导教学的重点,于是我打破传统教学的设计思路,在我所带的两个火箭实验班采取了这样的实验教学:
一、激趣
(本环节通过本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旨在激发学生对本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教师:在中国诗歌史上,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很有影响和特色的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面貌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爱情诗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学界对于《长恨歌》的研究文章已经很多,主要集中在对其主题的探讨,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讽喻爱情双重主题说。那么今天,我们要随着白居易这位唐诗领***人物,一起走进到唐玄宗和杨玉环的那段爱情传奇,看看李隆基如何艰难地做出江山美人的抉择。
二、引导
(播放视频,乔榛、丁建华的大型配乐朗诵《长恨歌》。本环节通过欣赏,旨在让学生展开艺术的想象,明白诗歌这种文学样式还可以通过音乐,表演等形式展现)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刚才在欣赏这段精彩的视频的时候,我们有些同学已经被艺术家的朗诵表演深深吸引、感染,那么在艺术家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我想除了他们精湛的朗诵艺术技巧(语音的轻重缓急处理,神情的参与)外,最主要的就是他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很是到位,对诗歌主人公的心理揣摩细腻深刻。可能我们很羡慕、敬仰这些艺术家,很想是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那么最好的学习就是模仿。
对这首诗的赏析,老师就把“自由”还给你们,把课堂还给你们,老师给你们搭建平台,下周一语文课老师想看到你们各个小组的朗诵表演。行吗?
(同学们热情高涨,情绪激动,大喊“可以”)见同学们的兴趣和激情已被老师激起,于是布置具体任务,提出要求。
三、要求
教师:同学们,为了把本次活动搞好,老师提出以下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具体负责,也可以组间合作,也可以邀请其他组成员参与。(参与方法)
2.表演的形式不限,可以独诵、和诵、对诵,也可以改编成现代课本剧,还可以考虑服装、道具、化装等等。(组织形式)
3.设置评委,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希望各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积极准备。(督促)
4.老师和评委将以表演者对诗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到位为主要评价标准。(突出本课赏析的重点)
四、展示
(据了解,同学们课外准备积极,参与兴趣非常浓厚,有些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背诵诗歌,有些小组抽空排练节目,有些同学上网查阅资料,有些同学课间找老师探讨作品主题,掀起了学习语文的新高潮,而这也是我要达到的目的)星期一语文课上,各小组整装待发,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没?
生:好了!
师:那么哪个小组先来表演呢?
(小组争先恐后的举手。)
师:指定评委,提出要求,宣布开始。
12个小组共准备了9组节目,有多幕剧表演的,有现代情景剧表演的,有分角色配乐朗诵的,有改成电视访谈节目现场的,有改变成拍卖会的,有朗诵配舞蹈的,有穿越时空和主人公、作者对话的,有作品主题是爱情观还是讽喻观的现场辩论会的等等。9个节目共用3个课时,越往后节目越精彩,对人物分析、主题把握越深刻。有些小组还要求表演第二次。
五、总结
展示是这个阶段同学们的一种心理特点,老师懂得并抓住这个特点就能在教学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事倍功半。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加强烈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兴趣浓厚了。本课预期的目标实现了,而且同学们有了一次难得的表演体验。他们的自主学习获得的理解可能要比我们老师传统意义上的灌输深刻的多。一个是忙了老师轻松了学生;一个是忙了学生轻松了老师,后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看来,语文课还是可以这样上的。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长恨歌朗诵篇2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清唱剧《长恨歌》的编剧背景,分析了黄自清唱剧《长恨歌》的结构艺术,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在情节剪裁上,以时间为序,集中整饬,一线到底;布局巧于安排,强化痛感,达到了严谨、完整、凝练的效果;没有“团圆之趣”的封闭结局, 更深化了借李杨爱情破灭、生离死别之痛,发黑暗中国亡国之音的主题。同时,分析了在音调性与情绪方面的布局。
【关键词】 清唱剧《长恨歌》;结构艺术;黄自
正如古书要我们记住,
悲剧就是讲一个故事,
关于一个非常幸运之人,
从高位上陨落,
陷入苦难,悲惨而终。
――【英】乔叟《僧侣的故事》[1]
公元806年,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此后,元代的白朴,清朝的洪N分别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杂剧《梧桐雨》、昆曲《长生殿》。
1932年夏,由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这是一部有着鲜明“立意”及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关于创作动机,词作者韦瀚章在1955年的《长恨歌》出版序言中写道:“我们写作长恨歌的动机,一方面固由于当时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急切需要,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承认是我们当时当地,亲自体验的环境所鼓起的强烈民族意识的激励。”[2]
当时的环境是,1931年9月18日,爆发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11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继而1932年1月28日爆发了“一・二八事变”。
清唱剧《长恨歌》原定十阕,黄自先生完成了其中七阕,1971年由林声翕把剩余的三阕补遗完整。作品在中国人首次创作清唱剧、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结合等方面都做出了颇有意义的探索。而对于一部有着众多人物、包含许多繁杂历史事件的悲剧,如何组织各种材料,关系着整个剧的“立意”、中心思想的明确以及观众的接受倾向。这里,着重论述《长恨歌》在结构上的独特之处。
一、集中整饬,一线到底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3]元代白朴的《梧桐雨》结构是“四折加一契子”,出场人物包括李隆基、杨玉环、杨国忠、安禄山、李林甫、杨九龄等二十多位,共七十多支曲子;清朝洪N的《长生殿》规模更是多达五十出戏,出场人物有名有姓的四十七位(不包括宫女、门神等)。具有多人物、多场景、多情节、多线条、时间较分散的特点。
相比之下,清唱剧《长恨歌》要轻盈、简洁许多。一共十阕,其中包括两首朗诵,实际合唱曲是八首。出场人物就是李隆基、杨玉环及宫女、众将;安禄山、哥舒翰、杨国忠则是在唱词里间接唱到。
我们可以把清唱剧《长恨歌》的情节发展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阕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第二阕七月七日长生殿(女生三重唱;明皇杨妃二重唱);第二段:第三阕渔阳鼙鼓动地来(男生合唱)、第四阕惊破霓裳羽衣曲(男生朗诵)、第五阕六***不发无奈何(男生合唱)、第六阕宛转娥眉马前死(杨妃独唱);第三段:第八阕山在虚无缥缈间(女生三重唱)、第九阕西宫南内多秋草(男生朗诵)、第十阕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合唱;明皇独唱)。
第一段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场面;第二段,安史之乱,杨贵妃被赐死;第三段,描写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以及再难相见的凄惨境况。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认为,“一部悲剧由结和解组成。所谓‘结’,始于最初的部分,止于人物即将转入顺境或逆境的前一刻;所谓‘解’,始于变化的开始,止于剧终”。[4]按照此理,清唱剧《长恨歌》第一段就是这部悲剧的“结”,第二和第三段合为此剧的“解”。该有的都有,且无赘言,凝练、紧凑。形成人物经济、场景与时间高度集中的特点。
我国明末清初时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把“结构”问题置于各种艺术因素的首位:“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具体地,他提出“立主脑”、“减头绪”的原则[5]。
清唱剧《长恨歌》在情节剪裁上,只留取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一条主线,没有纠缠于二人与其他人、其他事,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避免了乱藤恶蔓般的繁文缛节,以时间为序,保证了“一线到底”,不可更易的气韵贯穿。
二、巧于安排,强化痛感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把悲剧情节分为三个成分,突转、发现和苦难。“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苦难,指毁灭性的或包含痛苦的行动,如人物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死亡――”[6]。依此划分,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第四、第五阕,即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突转”与“发现”;第六阕即“苦难”。
当论述悲剧的功效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中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7]同时,他认为最佳的效果是“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8]可见,突转与发现的处理直接影响到悲剧的效果。在清唱剧《长恨歌》中,对于第一段所描述的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场面而言,安史之乱的爆发无疑是“突转”。安禄山这个人物,在之前从未出现或被提及,“安史之乱”与“马嵬坡之死”相继发生,剧情急转直下。就在突转发生的同时,李隆基发现安禄山的“迕逆”,皇权岌岌可危;杨贵妃发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虚幻。清唱剧的第二段是突转与发现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心情节的展开。这样的布局,达到了严谨、完整、凝练的效果。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题材,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立意”。元代白朴的《梧桐雨》,重在表达一种对盛衰无法预料和掌握的无奈。清朝洪N的《长生殿》虽有对皇家“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因果论调,却又从赞赏李杨爱情,同情太平天子的不幸的角度铺陈设色。黄自与韦瀚章创作这部清唱剧,意在以李、杨二人由喜的“高位”,“陨落”至“生离死别”的“苦难”悲感,唤起列强入侵、白色恐怖下的民众“国破家亡”的痛感。因此,结构组织上,没有经过铺垫、预先伏笔等渐变性、苦乐相错的过渡。而是从第一段的恩爱缱绻,直接跌入第二段安史之乱的“灾难”之中。这样从喜到悲突变性的大起大落,前后集中而强烈的冲突对比强烈、鲜明,从而强化观众接受心理上的“悲感”和“痛感”,激起人们在“灾难”来临时的智慧和勇气。
三、没有“团圆之趣”的封闭结局
关于中国古典悲剧大多有“团圆之趣”的结尾,20世纪初,胡适在《新青年》中曾批评道:“除了曹雪芹、孔尚任等一、二个例外,中国文人由于思想薄弱,‘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只***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于是盛行着团圆迷信,团圆快乐的文学,读完了,至多不过能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 [8]而鲁迅更是把“团圆之趣”归于国民性的问题,认为是中国文人缺乏正视社会现象的勇气使然。
清唱剧《长恨歌》在第三段,一改白居易叙事诗《长恨歌》、洪N《长生殿》的李隆基与杨贵妇团圆重聚的结局,以唱词“料天上人间,再也难逢!”为结束语,唐明皇独自在骊宫对杨玉环的无尽思念,形成了完全封闭的没有重逢可能的结局。不仅使作品的苍桑凄凉之感得以扩大,从结构上看,与第一、第二段一脉相承,一悲到底,以人死不能复生的现实产生凝重的悲感。更深化了借李杨爱情破灭、生离死别之痛,发黑暗中国亡国之音的主题。
如果说,元杂剧《梧桐雨》、清昆曲《长生殿》,注重不同人物的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预设伏笔,前后呼应,抽丝剥茧般一层层地揭示矛盾,点线结合,缓缓展示波澜曲折的情节,表现出散文与诗性的结构特色;清唱剧《长恨歌》则因为情节明朗简洁,线性发展,重在突出矛盾的对比、冲突,而具有强烈的戏剧式结构特点。
在音乐调性与情绪布局方面。作曲家黄自非常注重音乐中不同调性形成的情绪差异。他在《调性的表情》一文还收录了柏辽兹发表的各调音色表。清唱剧《长恨歌》包含八首合唱曲,黄自在音乐的调性布局与情绪倾向上,实践着与整个剧结构的契合。这里重点论述第一、二段。
第一段,描写李杨的恩爱缱绻,情投意合的两首曲目。主调分别是D大调、G大调、E大调。这几个调在音色列表中表示欢乐、愉快、明朗亮丽的色彩与情绪。
第二段,突转与发现的同时出现。这一段是整个剧的中心段落,集中反映矛盾的冲突。主要的两首曲目以男声合唱来演绎。
黄自用降b小调来写其中的“渔阳鼙鼓动地来”。在他的音色列表中,降b小调具有幽暗的特性。西方作曲家在创作降b小调乐曲时,常常表现神秘的、紧张的、窒息的情绪,如斯科里亚宾练习曲作品八中的第七首,或者意味深长、庄严的、挽歌、葬礼气氛,如斯科里亚宾练习曲作品八中的第十一首;肖邦的奏鸣曲作品三十五首(也叫葬礼进行曲)。这样的情绪暗合了作为“突转”作用,发生极喜到极悲的合唱曲的色彩需求。在黄自所有声乐作品中,只有这一首是降b小调,可见他是慎重选择的。
作曲家选择了幽暗、紧张、粗哑的调性,但音乐织体,和声创作手法却显得灵活、富于动感。如开始钢琴引子部分波音的使用;伴奏声部四二拍,每小结四个八分音符的音型,轻盈的力度,产生了轻松、活跃、甚至有些谐谑的效果;合唱部分也多有附点八分音符,具有动力;大量使用短节奏的级进配合歌词,似是宣叙调一般,并没有忧伤、庄严的挽歌情绪,这看似与降b小调色彩不一致。其实正是这样织体、音型、节奏与调性色彩的偏离,使这首合唱曲充溢着矛盾的张力,仿佛这首合唱的叙事视角是个事不关己的说书人。叙述者隔岸观火的距离设置与观众对剧情的心知肚明形成有效的反讽。
接下来的合唱“六***不发无奈何”,以g小调为主,色彩是抑郁的。作者这时是以***中将士的语气,抒发对杨贵妃、杨国忠的憎恨和对李隆基“宠信奸臣,堕落温柔乡”的抱怨。音乐织体还是以短节奏的宣叙为主,充满庄严、怨恨的情绪。
这两首合唱,一远一近,前一首间接讽刺,后一首点明题意。收放结合,前面合唱只交代情节,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绪留白。当观众的创造性想象有所发挥,再在后一首中引领、肯定“恨”与“怨”的激情。产生了很好的艺术合力。最后的歌词“好生生把锦绣山河让,乱纷纷家散人亡”是对唐明皇的指责,更是借古讽今,揭露******府统治下的黑暗统治。这揭露不是义愤填膺、慷慨陈词,而是暗暗从剧情的发展,冲突的对比,音乐情绪的松紧张力中隐现。可谓构思精妙,也显示出作曲家创作技艺的娴熟和得心应手,达到了高于“只作悲音”的审美效果。
同时,第二段小调阴郁、凄凉的色彩又与第一段大调亮丽、温暖的情感形成对比。照应结构上由喜到悲的落差。
四、结语
黄自先生强调音乐的内容与功用,他认为音乐可以通过美来感化人:“今日人类之弱点多矣,吾人救济之,当以音乐为最大之任务。”[10]同时,他也十分注重音乐的形式美,如他谈到艺术歌曲的创作:“务必要使音乐的意趣、节奏、句法等等一一与歌词吻合,毫厘不爽。同时还要利用和声、伴奏将情感很透彻的表现出来。”[11]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是作曲家对于音乐的形式美与内容、功用,力求兼顾的卓越实践。
【参考文献】
[1] [英]雷蒙・威廉斯著.丁而苏译.现代悲剧[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4.
[2] 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林声翕补遗.长恨歌总谱[M].香港:永强印刷公司,1978.
[3][4][6][7][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5.131.89.64.89.
[5]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15.
[9] 牛国玲.中外戏剧美学比较简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115.
[10][11] 上海音乐学院《黄自遗作集》编辑小组.黄自遗作集(文论分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73.85.
【作者简介】
张克东,男,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讲师.
长恨歌朗诵篇3
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斥资亿元精心打造的2008版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改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叙事长诗。它通过舞剧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调度了真山、真水、真景物的宏大表现场面,演绎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生生死死、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大唐盛世的恢宏气象。舞剧《长恨歌》对华清池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形成了一个历史内涵丰富、文化个性鲜明、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文化创意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版今天选登部分作家、艺术家观后感,以飨读者。
真山真水真时空
中国舞蹈家协会***组书记 冯双白
《长恨歌》大型实景舞剧名字已经听了很久了,但我一直有个疑问,舞剧原本属于剧场室内的艺术,而大型实景舞剧却将它搬到了室外,就我所看到听到的,在国内确实是第一次。疑问在于实景,那么大的环境,要演舞剧,怎么办呢?用什么办法能够演这样一种舞剧,而且演这样一种历史的、经典的、经久不息、口耳相传的一个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呢?所以我抱着极大的兴趣来看,看了以后我认为《长恨歌》开拓了一条新路,开拓了舞剧创作的新路,这是非常值得祝贺,值得敬佩的。
我觉得这个舞剧首先给我一个印象是大气,大气磅礴,山、水、石、故事、历史的传说和眼前的一切奇妙的艺术融合为一体,它突破了原来剧场舞剧艺术的很多观念,它把真山真水当作自己大的背景,在骊山这个实景地,用神奇的现代科技手段把历史上的传说点活了,把这样一个人人都想看一看,都想试一试的温泉也给温热了。所以我感觉在这样一部舞剧当中,它是特殊的地点、特殊的历史、特殊的人物、特殊的文化的融合体,这个构思和想法也非常好。
过去我们认为舞剧艺术为什么要在剧场里面演才适合,而在实景当中难做呢?这是因为舞剧是需要冲突的,张艺谋已经是讲故事的高手了,但是在实景当中他常常讲印象,就是要避开实景大型山水再去讲故事,因为这个时候不容易讲好。但是,没有想到舞剧《长恨歌》把这个故事讲得很好,这是很好地利用了历史文化给我们的遗产,很好地利用了历史文化的传说在很多人心中久已熟稔的结果,最后一经激活,就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有很多事情不用细致的交代观众就会明白,如安史之乱用了巨大的场面来表现,就足以造成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我想就这点来说全剧大气磅礴地演绎了这个故事。
第二,在视觉上有非常强烈的旅游文化的特点。旅游文化是不能到剧场里去看的,人们在旅游当中需要一种休闲的文化,人们到这个场地里来,
是希望得到文化上的冲击,人们白天看景点已经看累了,不能白天逛庙晚上睡觉,要给他冲击才行。而《长恨歌》就是一台富于视觉艺术冲突力的舞剧,大量高科技的使用,可以折叠的led屏的使用,焰火、水幕、火海等等手段,造成了无数个惊奇、无数个奇观,这些神奇很好地吸引了观众。
第三,这个艺术舞剧出乎意料地有一种精致的品格。我们常常看到的旅游歌舞文化或者是旅游景点文化是粗制滥造的,是伪劣产品、假冒产品,一看就是凑合事的,说是民俗,其实是假民俗,那个东西既没有文化根基,又没有感人的力量,但是从这台舞剧中,可以看到那种艺术的精致,灯光灿若星河,舞美如梦似幻,舞台的空间编排非常灵活多变,色彩很融合协调,所以说它有一种艺术精神在里面。
总的来说,我觉得骊山活了,华清池活了,历史活了。全剧在艺术上有一种精益求精的研磨精神,据我所知这部剧创作了两多年了。从这个角度看,在张总的带领之下,这个团队不断地创新,在市场上具有大胆开拓的文化创新精神,它反实景艺术的“印象”之路,而走自己精致的高雅道路,这也非常符合这个实景之地的特点,讲这个爱情故事,如果只是一些很粗的印象式的东西,就很难完成。
舞剧把冷寂的历史遗迹激活了
中国作家协会副*** 陈忠实
我看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纯粹是以一个观众的身份来欣赏的,而不是以专家的眼光去探讨的。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叙事长诗,在我们国家是普及率最高的一首长诗,也应该是最感动人、最震撼人心的一部长诗,也是打破了阶级界限的一首爱情长诗。虽然它是中国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和他的妃子的爱情故事,可是感动了哪怕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和工人,所以这种爱情的力量跨越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界限,流传一千多年,永久不衰。一直到我们华清池,到今天我们还把它演绎成一台舞剧,而且是富于独创精神的实景舞剧。
一千多年前皇帝的爱情悲剧,直到一千多年后仍然冲击着当代人的心灵,对于一个作家来讲如何研究创作规律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我们今天的作品是各领风骚,白居易的这个长诗一千多年仍然在骊山脚下感动着很多人,包括我,我就是被感动者之一。我总体感觉这台舞剧情景交融、荡气回肠,尤其是情景交融。读唐诗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这种情景交融的感觉是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但是在这里找到了。东边那个大山和西边那个小山,开始是一个半圆的月亮,最后是一个圆的月亮,这个场景就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在剧场的舞台上是找不到这种感觉的。作为一个观众,我更关注的是营造的自然气象,以及悲剧发生所在地的这种真实感觉,因之可能我们就不计较看不到演员的表情了。所以这种情景交融的感觉在室外真实环境演出中是一个创造,这就是富于创造性的舞剧,特别是舞蹈也是一个富于开创性的先例,这是一点。
我看了这个舞剧后的第二个感觉,就是如诗如画,犹如仙境的感觉。当然在其他舞剧,包括其他戏剧里面也可能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在这里强烈的感觉是,这个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悲剧故事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让我充满神奇的想象,多了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促使人去作种种想象,去想象唐明皇怎样和杨贵妃在这里展开他们的爱情故事,极尽他们最美好的爱情表述,一直到最后要杀死杨贵妃,这个历史事 件过去了将近一千多年,我仍然对此充满好奇。现在的舞剧将历史作了一种艺术的复原,一千多年前皇帝和他的妃子在这儿的生活,留给任何一个今人,都是一种历史的冷寂,但是舞剧把历史细节复活了。
这个舞剧创造的环境,以及主要的舞蹈,极大地满足了作为一个观众观赏舞剧的一种心理期待。除了编剧、演员外,技术手段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声、光、电,包括水下的很多设施,都成为这部舞剧有生命力的元素,我感觉到所有的效果都是很美的、新颖的、很难挑剔的,有很好的艺术效应。是舞剧把冷寂的历史遗迹激活了。
实景舞剧让我们走进历史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 叶广芩
看了舞剧《长恨歌》,让我受到了一次非常美好的艺术熏陶,由此我想到了我们陕西的文化。我们陕西的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就是一种内敛的、沉甸甸的、厚重的一种文化。它掂在手里是很沉重的、有质量、没有光泽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被黄土厚厚地包围着,中国的文化就是这种带有深沉色彩的,需要我们去挖掘,需要我们去体味的文化,这是我们真正的文化内涵。
同样,我们华清池的文化也是一种深厚的,带有渊源流长历史的文化。舞剧《长恨歌》就是被这种深深的传统文化所包裹着,又闪耀着一种宝珠的色彩,看了以后我感到欣慰,我们陕西人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我们终于创造出了一个我们自己的全景式舞剧,这确实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有一年我到日本访问,日本的中学课本有《长恨歌》,我曾经和一个中学生共同朗诵《长恨歌》,我们竟然在同一个时刻把它朗诵完,可见它的韵律和内涵是相同的,它的魅力让我们中国人倾倒,也让日本人倾倒。前几年,我在***协会、人大会上都呼吁过,我们陕西旅游文化发展和开拓,以及如何保持我们文化品位的问题,在看了舞剧《长恨歌》后我得到了印证,也感到了欣慰。
今天,在陕西省旅游集团和华清池旅游公司的全力操作下,我觉得从旅游方面开拓了我们一个大的思路,使我们感到了陕西文化的魅力。看了《长恨歌》,使我感到走进了历史的褶皱,这种历史的存在,在同一个愿望、同一种风的吹拂之下换作了我们,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曾经在这个场景中、在这块土地上是怎样演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的,我们和历史一下子拉近了,不光是拉近,而是使我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陕西的文化,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同时我也希望《长恨歌》能够长久不衰,推到全国去,推到世界上去。
实景与诗歌的高度契合
原中国戏剧家协会***组书记 王蕴明
陕西是一个戏剧大省,我们的话剧、秦腔都很发达,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看了很多陕西的戏,但是陕西的歌舞看得很少。看过舞剧《长恨歌》以后,使我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美好的夜晚,心情有点激动。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成功的艺术创造,是一个恢弘而典雅,时尚又浪漫的人文景观,是一种实景与舞蹈、实景与诗歌高度融合的艺术范例。
《长恨歌》作为一首长诗,为什么历千年而传下来?就是因为它有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很深刻的人生体验,里面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当然这个戏中“爱”是它的灵魂。本来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按照当时是不合乎社会伦理的,但是白居易的诗使大部分人对真挚的爱情难以忘怀,这就是艺术的伟大力量。
首先,我以为这部作品做到了四个方面的融合。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观念和当代审美观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第二,这个戏做到了雅与俗的结合。《长恨歌》是千古绝唱,是东方文化的骄傲。《长恨歌》关于李杨的爱情故事,在戏剧的舞台上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但是在大型歌舞项目上,就是我们所定位的这些,我看到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第三,做到了文化与市场的结合。出品人是一个旅游集团,旅游要讲市场。它既弘扬了民俗文化,又打开了市场,这是非常不简单的。第四,做到了科技和艺术的结合。我们看到了迷幻般的美丽景观。所以我想,这个作品会拥有长足的生命力的,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留下夺目的光彩。
这个戏在表现杨贵妃死以后,那一段凄婉的、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给观众的印象是深刻的。但我认为,它在充分利用歌舞的手段以及强烈的视觉造型的同时,还应该强化戏剧内涵和人生况味。也就是说,李隆基和杨玉环的人物性格特点在这里还应该进一步强化,应当给李隆基、杨贵妃设计特定的性格动作、性格舞蹈、性格音乐,这样,就会产生更强的艺术冲击力。
处处精彩步步生奇
中国舞蹈家学会***团委员 赵国***
夜幕四合,万籁俱寂,伴随音乐陡然的鸣响,一道雪亮的追光射向深不可测的天穹。观众翘首仰望,只见一位乘风御气的美丽仙子,绰绰约约,徐徐款款,轻如羽翼般落于骊山脚下华清宫的九龙湖面(可升可降的水上舞台)。她不是天外来客而是大地的女儿,是华清宫曾经的主人,被唐明皇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杨玉环。自安史之乱一别已是1300多年了,此次是探乡寻故,再忆前尘,见到这熟悉的山水,便情不自禁地踏着浪花舞蹈起来……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打造,薛丽娜、李捍忠、马波导演的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就是从这样一种真幻难辨、既似太真重返故里,又是玉环初近君王的那一刻开端的。它开端的精彩,开端的别致,开端的好看,能在开演的第一瞬间便牢牢地抓住观众眼球,也决定了这部舞剧总体上的笔触唯美和手法上的梦幻风格。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其配套的演出产品也层出不穷。但其中经得起审美推敲,并能获得大众赞美的不算很多,潦草、简陋、浅薄,甚或是粗俗之作,屡有所见,致使资源浪费,口碑欠佳。实景舞剧《长恨歌》无疑是对这种现象的匡正,给旅游文化注入了景气昂然的活力和生机。它的成功有两点深值关注:其一是内容上的文化情怀,其二是呈现上的观赏效果。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诗坛上凄美浪漫的瑰丽之作,其文化光焰映照千古。尽管它写的是宫闱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他们坚贞不渝,即便劫难让他们身处两界,仍不改当年的初衷。因为作品对爱情的描写是超然的,将人性中不分帝王,不分百姓,无尊无卑,无贵无贱,奉爱情为至尊、至善、至珍、至诚的优良品德描画得真切逼人,刻骨铭心。以这样的诗篇为样本打造舞剧,其美学价值、文学价值、人文价值不言自明。尤其是在亲历过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故事的华清宫实地演出,其文化意义又有不同,因为宫中的杨柳顾盼过他们的款步悠然,莲花汤里沐浴过他们的金身玉体,亭台楼榭倾听过他们的燕语莺声,风雨骊山见证过他们的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悲欢经历……因而这里是舞剧《长恨歌》最好的表演舞台,最具历史感,现场感,文化感的演出宝地。全国独尊,不可置换。这种文化含量能不厚重,能不珍稀吗!
其次是观赏性愉悦性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予以考量。人们知道,旅游文化是相对物质的精神产品.其价值取向是最大化地招揽中外游客,最大化地宣扬本土文化的旖旎和精彩,最大化地树立起本土的文化品牌,最大化地博取市场效益以助力本地的经济发展。而如何实现上述四个最大化,只有高标准地打造出美轮美奂,震撼心魂的佳作,方可告成。为达预期,编导的做法是:对《长恨歌》的思想精妙坚守不放,在形式手法上,进行破格地变通。如处理李杨二人的情感戏时,由于观众席到庭院深深的后宫龙吟榭,隔着水上舞台,中心舞台,距离是四百米。在如此遥远的地方,看他们芙蓉帐里的双人舞,是看不清的。于是聪明的编导便创议出三到四组杨李组合,利用灯光的快速切换,采取蒙太奇手法,适才还在深宫的杨李,魔术般地便出现在你的眼皮底下;一不留神他们又流连于花荫柳浪之中;眼睑开合之际,四组杨李又同时表演在不同点上——远景是芙蓉帐里的缠绵缱绻;近景是华清池里的戏水弄风;左中是庑廊下的花港观鱼;右中是花前月下的夜半私语……重叠表演,互为呼应,像四对紫燕呢喃出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玄想故事。
作者还特别擅长用场面、用水景、用音效、用楼阁、用骊山山体、用电脑灯、频闪灯、成像灯、染色灯、激光灯以及目前亚洲最大的led屏幕等高科技,以突然性,爆发性的手段,制造出陡然的壮观,难测的神秘,绚烂的华美,意想不到的突奇。如空空的水面,突然间便沸腾着无数美女的胡旋舞;黑漆漆的骊山倏忽间便有蓝宝石般的星斗满山。而山头上那弯冷月最为诡异,像历史老人以独目凝视着人间古往今来的风声水起,花落花发……冲击力最强的要数安禄山作乱的那场戏了。在“缓歌慢舞凝丝竹”的安适中,渔阳鼙鼓突然惊天动地,烽火台上狼烟四起,胡人的兵勇冲入宫中,九龙湖上火焰四溅,三个大型led屏幕上战马萧萧,铁骑横扫;整个环境全方位地轰鸣、燃烧、爆裂、厮杀呐喊,连观众座席都上下颤抖,颠簸不定。一时间浑然不知自己是身在戏里还是戏外。
演出结束的那一刻,只听到观众席里一阵阵掌声,一声声赞叹,他们是被这出实景剧征服了。因为他们的所得是剧场里得不到的,他们的所见是剧场里见不着的。于是我想,钟情于陕西一游的中外旅客,在饱览那片热土的好山好水,阅尽远古以来的文明胜迹,不妨到骊山脚下的华清宫在实景舞剧《长恨歌》中,品尝一次既如梦如幻又雷霆万钧的精神大餐,否则便难圆古都之行的完美句号。
陕西旅游文化之树上的长青藤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吕品田
历史和自然天赐给这里两个不可复制的资源,即骊山脚下的自然资源,白居易的长诗和那一段历史的人文资源,这两个资源混合在一起,出现了《长恨歌》这样一台实景舞剧艺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诠释一千多年前的故事,来告诉参观华清池的游人,告诉他们站在这样一块土地上曾有过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这是陕西旅游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成果,是陕西旅游文化之树上的长青藤。
舞剧《长恨歌》给我带来了一个审美的高峰体验,让我在骊山脚下感受到了一种现代审美文化的强烈冲击。在我看来,《长恨歌》这部实景历史舞剧,是旅游文化经典,它把历史文化中的华清池,把地理文化中的华清池,还把科技文化中的华清池,以及景观文化中的华清池,还有包括在大众心中存在的华清池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感的审美激发力的旅游文化经典,这种经典性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它具有属于华清宫文化的特有归属性。它的实景演出、特定的历史故事、诗歌印象,以及亲临实境的景象,在这里展开的所有场景,均为华清池唯一的归属性。同时它还具有继续被打造这种精致性的追求。其次它有一种切合千万大众审美心理的功能,包括对这个最优美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的审美意象、审美期待、爱情观的切合,这种切合是基于大众审美心理,同时它也有切合现代审美趣味和利用现代审美方式的娱乐性特点,所以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旅游文化经典。用这样一种经典为现代文化产业的探索发展,无疑是成功的。
另外,我觉得《长恨歌》实景历史舞剧是融丰富的现代视听元素于一体的审美综合体。之所以用这样一个概念,是因为我觉得这部实景历史舞剧不仅完全达到了我作为一个观众在这里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而且它还大大超越了一种舞剧文化的审美形式,走出了室内,来到了实景当中。这个时候它不仅仅是走到室外的一个空间环境,而是在这里面把诗歌艺术、舞蹈艺术、影视艺术、造型艺术、科技艺术融为一体,把声光电融为一体,把景观、装置、表演、时装等艺术融为一体。舞台上,周围一年四季的景致随时在发生变化,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视听的综合体,而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是非常符合现代舞剧这样一种综合性艺术创造方式。在《长恨歌》里,这样一种综合表现形式得到了非常成功的体现,这是一种综合的魅力,是由综合的艺术形式所产生的具有超越各种艺术局限的一种审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