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论文10篇

金融类论文篇1

关键词:市场操纵对策

金融市场操纵是与投机相关而又有区别的一个经济学范畴。作为一般的投机行为,其没有能力影响证券的价格,单纯的希望能够在证券价格的起伏当中获取利益。而操纵则有一定影响证券价格的能力,并且运用该能力影响价格,从中谋取非法利益。因此,操纵意味着具有某种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其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证券的市场价格尤其是股票价格除了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还要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爱看涨的心理预期,往往盲目跟着涨风进市,股票价格的上涨不仅不会抑制反而会扩大对该股票的需求,使股票价格进一步上涨,甚至远远超过股票所应有的实值,形成“泡沫”。这表现出股份资本的“虚拟性”。在证券市场上,个别股票的价格因一时过度需求而出现超值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就给市场操纵留下了空间。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太成熟,采取的是单边机制,即不允许卖空,在这种情况下,操纵者往往采用“做多”的策略,往往拥有某只流通股票的大部分,然后采取“自买自卖”的策略人为的抬高股价,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抽身而退,造成恶性后果。本文针对操纵的类型及防范机制作一些研究。

金融市场操纵类型

从现有的国外文献看,金融市场操纵主要分为三类,基于信息的操纵行为、基于行动的操纵行为和基于交易的操纵行为。

基于信息的操纵主要是指通过虚假信息或流言蜚语来影响市场价格。基于信息的操纵按照知情者的投机行为与他向市场传递信息的时间先后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之为“宣告前的投机”,即投机行为发生在信息传递前,比如知情者预先知道股票指数将要下跌,先买进股票,然后向市场传递“利好”的信息,使公众相信他市场传递的信息后,股价上升,然后知情者在时机成熟时,悄然出货;第二种类型称之为“宣告后的投机”,即通过传递错误的信息,引导公众错误的信念后,然后知情者基于自己的私人信息进行交易,比如知情者预先知道股价上升,先向市场传递股价将要下跌的信息,使得公众预期股价下跌,然后知情者低价买入股票,在市场结清时获取利益。知情者将这两种操纵类型联合起来,就可以在股票价格的起伏中获取更多的利润。当然,知情者对股票市场的操纵能力同时受到公众对知情者散布的信息的信任程度的影响。

基于行动的操纵主要是指操纵者采取的行动改变了资产的实际(或可观测)价值,从而获利。比较典型的两种方式是“市场囤积”和“市场逼空”。这两种方式密切相关,常常相伴出现,金融学中市场囤积指的是某交易者持有的某证券头寸已经大于此证券的实际或浮动供给量,这意味着一定有其他交易者持有卖空的头寸。这时,囤积者故意减少供给或报出很高的卖价,而卖空者限于头寸、期限等原因的制约必须平仓,以比卖出时高得多的价格买回证券,操纵者由此获利,这就是市场逼空的结果。但由于我国禁止证券卖空交易,所以,一般在我国主要是市场囤积,也就是建重仓,通过“自买自卖”,维持交易量与股价,引诱散户跟进,然后在适当时机突然抽身而去,留下的散户手握大把形同废纸的股票。

基于交易的操纵是不易察觉的,因为这类操纵只是通过买卖证券进行,没有散布虚假的信息,只是由于交易者是大户,其买卖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证券的价格。

解决金融市场操纵的对策建议

建立***于交易所的实时行情监控系统

虽然沪深证券交易所从技术上已能对股价异动行情实施即时监控,但为什么对类似亿安科技这种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不法行为漠然视之?为什么不停牌进行调查或向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这些问题至少表明从属于交易所的监控系统缺少效率和不公正。当务之急是对交易所进行体制变革,将其事实上隶属于证监会的地位改变为市场化的***运作,设立***于交易所、隶属于证监会或证券业协会的行情监控系统,由聘请的律师、会计师、分析师、电脑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组成监控队伍实施即时监控,并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和警示措施。控制证券经营机构及其操盘手行为

各种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必然离不开证券经营机构及其操盘手的密切配合,虽然分工不同,却是共谋欺诈,坐地分赃。庄家用个人身份证开户,建仓分仓,买入卖出,转移非法所得,没有证券经营机构的配合根本不可能进行。因此,除在立法上强制证券经营机构及其操盘手承担连带责任外,监管部门还应强化证券经营机构的内部制约机制,并对违法的证券交易营业部吊销其经营执照。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实施动态监管

现有的监管机制满足于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而只进行静态监管,即对上市公司初次或第一时间披露的信息进行审核确认,而对上市公司就同一事件先后的前后不一致的具有误导、欺诈、恶意影响股价行情的信息没有采取有效的跟踪和随机监管措施。近几年这些恶意欺诈和误导行为在证券市场上愈演愈烈,已成为一种典型的败德行为。

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管理层与庄家的关系透明化

绝大多数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均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管理层有关,有的甚至就是由大股东或管理层一手炮制。为此,需要从制度上将他们与庄家的关系予以公开,并进行必要的限制。比如,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其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的资金数量、开户机构、持股数进行适时披露,限制其通过咨询等中介公司买卖其作为股东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数量,并限定买卖间隔;对于上市公司董事长、董事及其他高管人员的亲属、部下或在事实上受其控制者在二级市场上以个人或公司名义直接或间接买卖该上市公司股票达到一定数量的,董事长等人负有公开披露的义务。

打击违规操纵市场庄家

应当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中国证券市场是由6000万投资者支撑的市场,而不是由少数庄家和机构大户支撑的市场;普通投资者才是主体,而不是庄家。因此,规范证券市场,严厉打击黑庄,也许在短期内会对股价产生影响,但从中长期来说,保护了更多无辜的股民免受欺诈导致损失,而且,在客观上可以使股价回复到合理的价位,挤掉由庄家制造的泡沫。在这种打击下,普通投资者会有损失,但庄家的损失更惨重,因为他们筹资成本更高,资金链条更脆弱,积聚的财务风险更大,最终还是会起到保护普通投资者利益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规范公募基金,启动私募基金,开放有资格的证券咨询机构接受委托理财、代客买卖股票,使一大批严格接受监管的“善庄”成为交易市场的主力。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金融类论文篇2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没能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幸免于难。在2014年化工类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依然处于经济萧条期,市场供大于求。国内大多数化工类企业行业都是近几十年成立的,其特征为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性人才、信息不流畅、企业经济实力较弱,另外在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科技创新研发方面也不能与大型化工类跨国公司相比,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往往表现的不堪一击。企业要想在金融危机中免遭淘汰的命运,就要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企业成立之初,依靠生产成本低、劳动密集、生产规模小等优势快速发展起来,而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这些优势反而成了限制企业发展的障碍,是安全度过金融危机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随着化工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低价的劳动力已经不能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上风。要想继续保持企业的发展优势,企业需要用技术创新来代替过去劳动力成本低廉带来的出口优势。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资金流动频繁。为保证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尽量减少资金流动的风险就需要企业配备一些金融领域的人才,使企业在这个动荡的金融环境里能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不必要的资金风险,并为企业带来利润。再次,国际金融环境瞬息万变,要想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及国际金融***策,了解当前的金融***策以便适时调整企业融资方案,为企业发展助力。

二、提高化工类企业竞争力的措施

1.制定明确清晰地企业发展战略。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解决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问题,明确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可以使企业以后的工作更具高效性,使企业在竞争中更具优势。化工行业又可以细分为炼油、轻工、精细与日用化工、石化、医药等方向,涉及范围极广,因此化工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首先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另外,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需要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做出适当修改,以符合当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资源做出最合理的配置,获得利益最大化。

2.加大科研力度,注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造属于企业自己的品牌。如今的企业更加注重品牌战略,品牌是一个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竞争力的表现,是企业无形的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众多化工企业因为化工行业分支极多,涉及极广,再加上经营理念不正确,而走上了多元化经营的道路,结果因为在品牌战略上投资不够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企业应该将打造自身核心品牌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开拓其他领域市场。另外,企业应在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只有实现企业产品的自主创新,不断推出为客户降成本的产品,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使企业居于不败之地。如,湖南合磷化工自成立以来就非常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致力于公司品牌产品的研发。自成立以来,短短7年就拥有了过磷酸钙等7个湖南名牌产品,其自主研发的“一种防辐射水泥、硫酸的生产方法”等发明、科技创新专利每年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超过1亿元。

3.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形成努力创新具有活力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相当于企业的大脑,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好坏。一个好的管理体系能够激发员工的斗志,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思,在为企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为自己带来丰厚的报酬。企业在建立管理体系时要注重设立创新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创新,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另外,在管理体系建立后,管理人员要及时对管理体系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修补,以保证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的,合理的管理有助于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帮助管理制度有效的贯彻执行。一个强大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幕后推手,增强企业凝聚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4.健全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想要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让企业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金融危机让传统管理模式效率低下、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弊端显露无遗,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能够合理的配置经营者与所有者的权利与职责,化解体制性矛盾,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制衡机制,使企业的行为在根本上得到规范。此次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场企业治理危机,化工类企业必须要吸取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快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

三、结语

金融类论文篇3

关键词:金融犯罪;分类方法;金融诈骗罪

我国现行《刑法》有关金融犯罪分别规定在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和第五节“金融诈骗罪”。由于刑法对同一类的犯罪进行了不同的归类,且归类的标准又与传统的标准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刑法理论界对刑法有关金融犯罪归类合理性问题产生了较大争议。

一、金融犯罪立法活动分类依据及有关理论学说

当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对金融犯罪所作的分类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一下几种:

(一)客体分类法

从广义上来说,所有金融犯罪均构成对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的破坏,金融犯罪的同类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但是,由于金融管理发生的领域有所不同,所形成的管理制度以及具体的金融管理秩序有所不同,因此,可以从具体的金融制度角度对所有金融犯罪加以进一步分类。

(二)行为分类法

有的学者从金融行为方式的角度进行分类,将金融犯罪分为诈骗型金融犯罪、伪造型金融犯罪、利用便利型金融犯罪、规避型金融犯罪。

(三)混合分类法

所谓混合分类法是指既以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又以犯罪行为的某些特征作为金融犯罪的分类依据。

客体分类方法有利于揭示金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但是行为特征不明确;行为分类法能够充分反映金融犯罪的行为特征,但揭示金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如客体分类法;混合分类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两种分类法的缺陷,即混合分类法既揭示了金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又充分反映了金融犯罪的行为特征。我国刑法对金融犯罪分类时便采用了混合分类法,对于该分类方法,刑法理论界对此褒贬不一。

其一为“肯定说”,即认为《刑法》将金融犯罪分为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和金融诈骗罪很有必要。持此观点的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首先,当前我国金融犯罪活动猖獗,而金融诈骗活动在金融犯罪活动中占绝大多数,且犯罪数额巨大,危害十分严重,为了突出打击金融诈骗活动,维护金融交易秩序的稳定,有必要将金融诈骗犯罪***设节进行专门规定。其次,在金融犯罪活动中,金融诈骗犯罪在手段上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采取诈骗的方式进行犯罪,而这一行为方式明显区别于其他金融犯罪,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专门规定,以有利于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再次,金融诈骗在实践中多发生在金融交易中,所以其犯罪客体是具有自身***品格的同类客体,即金融管理领域的交易秩序。这一客体区别于金融领域内的其他犯罪,也区别于非金融领域以诈骗为手段的财产犯罪。最后,将金融诈骗罪***设节是为了更加明确地区别金融领域的诈骗犯罪与普通诈骗的界限。

其二为“否定说”,即认为《刑法》将金融犯罪***设节没有必要。持此观点的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首先,从体例上说,“金融诈骗罪”一节是以犯罪手段即诈骗为特征而归为一类的犯罪,而其他章节的犯罪都是以犯罪客体为特征分类的,因而在体例上不够协调。其次,将金融诈骗罪***设节暴露出立法思路的不一致。《刑法》分则中的分类均是以犯罪的同类客体不同作为分类依据,而将金融诈骗***设节是一种以犯罪手段作为分类的依据。这种立法方式反映了立法者的立法思路不一致的一面。再次,我国目前的金融刑法将金融犯罪分为“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和“金融诈骗罪”两节,明显存在着大节与小节之间的不均衡。最后,也有学者认为在“金融诈骗罪”一节的设置在刑法理论与刑事司法实践的适应性方面、在刑事立法的价值取向与刑法历史发展趋势的趋同性方面、在刑事立法形式与刑法基本原则的一致性方面等存在商榷的余地。

二、我国金融犯罪分类的不足

1. 体例不协调。如前所述破坏金融管理秩序这一节的设置是按客体分类法进行划分的,而金融诈骗犯罪这一节的设置是按行为分类法进行划分的,这一分类方法显然违背了我国刑法分则的划分标准:以同类客体分章,以直接客体分节。金融诈骗犯罪***设节而产生的与传统刑法归类标准的不一致,显示出我国刑事立法技术上存在稚嫩的一面。另外这种前后矛盾不仅造成刑事立法标准的不统一,而且容易导致人们产生金融犯罪中侵犯金融管理秩序罪和金融诈骗犯罪所侵犯的客体不一致的误解,甚至还会使人们对我国刑法中犯罪分类的标准产生怀疑。

2. 立法思路不协调。将金融诈骗犯罪***设节暴露出,立法者的立法思路不协调。立法者将金融诈骗罪***设节,可以说是一项突破和创新,但是这种突破和创新显然不彻底。如果立法者对金融诈骗罪***设节是按照犯罪手段进行划分的,那么就应该将这种立法思路贯彻到底,即按照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刑法将杀人、盗窃或者诈骗犯罪***归为一类,将金融诈骗罪重的八种具体犯罪和合同诈骗罪以及诈骗罪归在一起。但是,现行《刑法》只是讲金融诈骗罪划分出来,而将合同诈骗罪和诈骗罪按照客体分类法归在“扰乱市场秩序罪”和“侵犯财产罪”中,这一归类方法反映出立法者在犯罪分类上立法思路的不协调。

3. 节与节之间的客阶不协调。有观点认为将金融诈骗罪***设节并不违反我国刑法一贯遵循的客体分类法。因为金融诈骗往往发生在金融交易活动中,所以其侵犯的是金融交易秩序。而各章之间的同类客体以及各章之下各节的直接客体是一种平行关系。由此看来主张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金融交易秩序和金融管理秩序应该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本文认为从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交易秩序的关系来看,两者应该是一种包容关系而非并列关系。

三、结语

对于金融诈骗***成节造成的罪的分类标准的混乱,本文主张立法者应该坚持我国绝大部分罪名分类已经按照的客体分类方法,将金融诈骗归入第三章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从而避免我国刑法出现分类标准的多元化,而造成本来清晰、严谨的分类体系出现混乱。(作者单位:江阴市人民法院刑事庭书记员)

参考文献

[1]刘宪权:《金融犯罪刑法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金融类论文篇4

关键词:行为金融;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

中***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5-0057-04

一、理论背景

行为金融理论是一门基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金融现象的理论,对于目前的中国的证券市场而言,市场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的主观因素占了较大的比重。因此用行为金融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金融问题会更符合实际。

在20世纪70年代,Tversky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模型基本假设相冲突的三个方面:风险态度、心理会计和过度自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称为“认知偏差”,并在其后与Kahneman共同提出了期望理论以及心理帐户的分析。

心理账户这一概念是由Tversky和Kahneman(1981)首先提出的,之后,Thaler(1985)正式提出了心理会计(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心理会计的三个组成部分最引人注目。第一部分有关如何感知和体验结果,如何进行决策并对决策进行评估。第二部分涉及到对有关在特定账户间的分配活动。资金的来源和使用被同时记人到真实会计体系和心理会计体系中去。费用按类别(如房产、食物等)进行分组,而支出则要受到内在或外在的约束。用于支出的资金同样被进行了分类,分为流动资金(日常收入和意外之财)和库存资金(如手持现金、家庭资产、基金财富等)。心理会计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则涉及到对账户的评估频率,这部分也被ReadLeowenstein和Rabin(1998)称为“选择归类”。人们可以每天、每周、每年或以其他周期定期对账户进行结算,也可以广义或狭义地对账户进行定义。

按照心理帐户的设想,我们把在交易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友好关系看作是一种收益的话,是对未来风险的一种防范。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一家金融机构的生存至关重要。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非常有限,如果一家公司或者银行发生了暂时性的危机,需要其他的公司或者银行来援手的时候,这个时候这种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作为对未来风险的一种防范。同时行为金融中的后悔厌恶理论认为:没有采取行动所引起的后悔比做了错误的行动所引起的后悔要轻微。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很显然,银行间以及非银行间的交易行为将形成一种惯性,他们容易形成固定的交易对象,并且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交易策略。也就是交易对手之间会形成一种自主的分类,同某一类金融机构的交易会有明显的倾向性并且有可能长期保持下去,以至于形成一种稳定的友好关系,在心理帐户上就会认为这是一种收益。

以上是行为金融理论的推测和传统金融理论的推理的对比,很明显,从分析上来看,行为金融的理论对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的分析会比较贴近。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的操作还不够规范,市场的流动性远远不够,可交易的对象和品种实在有限,存在很多的人为因素和***治因素的干扰,因此传统的金融理论的有效市场假设和CAPM理论的前提条件在中国的市场上暂时还得不到满足。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行为金融理论对分析中国的市场有着先天的优势。

二、实证分析

(一)统计实证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选取了银行间以及非银行间的金融机构的债券交易作为研究样本(一共5664条记录),将所有的交易者分为两类:一类是银行类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联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联社”;另一类为非银行类机构,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等。

金融类论文篇5

[关键词]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DOI] 10.13939/ki.zgsc.2015.03.011

1 引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学术界永恒不变的研究主题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戈德史密斯、麦金农和肖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就提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金融和经济发展。总体来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分为四块: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引导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二者相互作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本文借助于帕加诺的AK模型所推导出的结论,运用我国1983―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 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40年中,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在学术界受到空前关注,出现大量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文献。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可能要算熊彼特(1912),他认为一个国家金融部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以及个人收入的提高。格利和肖(1955,1956)系统探讨了各种金融中介在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戈德史密斯(1969)首次从实证方面对金融和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对国际上近30多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状况研究,揭示大多数国家二者间存在大致平行的关系,但没有明确给出具体的关系。

国内关于金融和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也很丰富,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文献主要基于全国的视角来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等);这类研究都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第二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区域数据来研究两者关系的区域差异(周力,2002;郑长德,2003)这类文献的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发展在不同地区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三类就是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的关系(姚耀***,2004;许崇正,2005等)。

3 基本模型和理论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不少学者开始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机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帕加诺模型。他借鉴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建立了研究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AK模型。

4 实证分析

以上理论分析表明,金融发展能够通过三个途径对经济增长能够产生影响。在这一节中,我们转向实证研究,试***通过中国1983―2012年的30年时间序列数据来检验上述理论结果。

4.1 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金融发展不仅表现为金融数量上的增长,更强调的是金融效率的提高,因此本文以金融的规模指标和效率指标来衡量我国金融发展水平。

我们借用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金融发展的规模,本文将以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的效率指标应该反映金融体系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本文用金融机构年末贷款额与存款额的比值来表示这一指标,用FE来表示。本文以GDP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本文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来源于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4.2 实证检验

4.2.1 ADF检验

本文使用Eviews3.1计量软件分别对金融规模指标(FIR)、金融效率指标(FE)、经济增长指标GDP进行ADF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GDP增长率(GG)、金融相关率(FIR)和效率指标FE是非平稳序列。在对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D(GG)、D(FIR)和D(FE)的ADF是平稳序列,可见原三个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

4.2.2 协整检验

由上面的检验结果,GDP增长率、金融相关率以及金融发展效率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故三者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可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从上表结果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GG、FIR、FE这三个变量间存在且只有一种协整关系,也就是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4.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我们确定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如何。为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考察其因果关系,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金融发展效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能显著影响金融发展效率,而金融效率不能显著影响经济增长。

5 结论分析和***策建议

5.1 结论分析

本文基于帕加诺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我们的实证检验结论发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金融发展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金融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Granger关系,而金融发展效率也只是单向受经济增长影响。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指标选取或者考察期限长短方面;另外,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市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这必然会对金融体系的效率产生影响,因而可能在做实证分析的时候分阶段去考虑得到的结果应该会更理想一些。

5.2 ***策建议

尽管本文的实证结果没能检验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间显著的影响关系,但不能否认的是,从长期来看,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发展还处在相对较低水平上,***府信贷***策的倾斜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例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些导致我国金融发展效率不高。

鉴于此,我国应该积极推行金融体制改革,调整信贷***策,合理有效地引导资金流向,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可更好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Goldsmith, Raymond. W1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 New Haven, CT: Yale U1 Press, 1969.

[2] Pagano M..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37,1993:631-622.

[3] 韩廷春.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策分析[J]. 世界经济,2001(6):3-9 .

[4] 谈儒勇.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1999(10):53-61.

[5] 姜晓霞,史进学,孔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J].中国市场,2013(10).

金融类论文篇6

关键词:金融舆情 金融机构 声誉管理 声誉风险 突发事件

一、引言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等成语和概念均说明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舆论酝酿和传播渠道早已超出了传统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范围,伴随人们社交范围的扩展、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舆论影响力正呈现日益增强的趋势。甚至当一些突发性的风险事件发生时,通过舆论的传播,会演变成需要着力控制的大的社会性风险。舆论成为民众意见表达,一致性意见形成,社会力量汇聚的一种渠道。因此,舆情日益受到***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如何使信息正确传播、舆论的正确引导也成为各界关注的主题。作为以信用、信誉、声誉为基础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这类存贷款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舆情的影响。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诉门”、证券业“忽悠门”、保险机构“高保低赔”等金融舆情事件,无不显示了社会舆论对金融机构业务的意见。尤其在金融机构突发风险事件情况下,相关舆情会对金融机构造成较大的声誉影响,甚至引发“挤兑”等更为严重的危机。因此,作为声誉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机构应重视并建立起常态化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分析研究与管理应对机制。

理论研究对舆情的关注在2006年以后开始增多,主要是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型舆论传播媒体的广泛使用而引起,在理论与实证研究领域都尚未成熟,尤其对于金融舆情的理论研究几乎为空白,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系统使用金融舆情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只有12篇文献,而且均为央行、监管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近期的工作实践总结,因此,基于商业性金融机构声誉管理对金融舆情这一专业舆情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管理实践意义。

二、金融舆情影响金融机构声誉的作用机理研究

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以信用、信誉和声誉作为其各项业务开展的基础性条件,而舆情是影响金融机构声誉的重要因素。对商业性金融机构而言,金融舆情可以分为金融机构评价舆情与金融机构事件舆情两类,其影响金融机构的作用机理有所差异。

(一)金融机构评价舆情的声誉作用机理

金融机构评价舆情即有关金融机构业务能力、经营效率、服务质量等的评价。主要包括基于专业评价的舆情和基于客户体验的舆情两种。

1、基于专业评价的金融机构舆情。一些专业的评价、评估、评级机构以及媒体、专家学者等会定期、不定期地通过专业模型、数据调研、关联者调研等方式形成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评价、评级。其结果会通过一定方式公布,随后便会形成有关的舆情传播。这种舆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声誉,影响客户、潜在客户的交易选择,从而对相关金融机构的业绩产生影响。

2、基于客户体验的金融机构舆情。在金融机构客户与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往过程中,会不断积累客户在业务活动中的体验信息,这些信息在舆论交流过程中会不断汇聚成较为一致性的舆情趋势,从而表现特定金融机构的声誉特征。

(二)金融机构事件舆情的声誉作用机理

在金融机构发生特定事件,尤其是突发风险事件的情况下,相关舆情的受关注程度会大大强化,并引发相关金融机构的声誉危机,传播速度会大大加快,传播范围大大扩展,如果没有有效的金融舆情管理应对机制,及时有针对性地处理声誉风险,甚至有引发“挤兑”的危机。

三、金融机构舆情监测调查

(一)模式与主体

1、模式。获得金融舆情的模式可以有被动的金融舆情监测模式与主动的金融舆情调查模式两种。

2主体。我们这里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与管理的主体指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即主要包括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可以由金融机构各自根据业务范围和特点建立自己的监测调查系统,也可以由各金融机构共同建立共享的平台机制。

(二)方式与工具

1、传统金融舆情监测调查方式、渠道和工具。包括:(1)传统媒体信息渠道。如公共媒体的期刊、报纸、书籍,广播、电视。(2)舆情调查。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公众意见、手机信息传播情况等。

2、新型方式。主要是公共互联网渠道,通过专业的监测调查软件系统开展金融舆情的监测调查工作。包括:(1)互联网舆论平台。通过微博、博客、BBS等信息内容进行的舆情监测;(2)互联网调查。通过专业网站和软件系统进行舆情调查。

四、金融舆情信息整理分析

对收集到的金融舆情信息可以从定性、定量两种方法角度建立研究分析机制。

(一)定性分析

1、金融舆情主题分类整理。分析发现有关金融的舆论信息中所关注的主题,并进行分类整理。

2、金融舆情观点归纳整理:基于各个主题会有不同观点出现,将这些观点进行归纳和分类整理。

(二)定量分析

1、统计方法。包括:(1)基础数据统计。如各类主题、各类观点数量等。(2)信息指标。如各类主题、各类观点的占比等,以把握舆情方向、趋势。

2、计量方法。基于基础数据运用计量分析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分。如分析各类金融事件舆情变化影响因素;以及金融形势趋势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等,以便引导舆情基于真实信息向有利于金融稳定运行的方向发展。

五、基于声誉管理的金融舆情监测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运用

(一)业务类型调整与服务质量信息交流反馈

使金融舆情监测调查成为金融机构了解和把握客户金融需求、业务需求,获得服务质量反馈,实施业务管理的一条重要信息交流渠道。在进行业务调整时,通过金融舆情信息预测业务实际效果和社会接受程度;在业务推出后,通过舆情信息了解业务效果好服务质量,从另外一方面印证业务实际运行信息。

(二)金融创新活动的信息交流反馈

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前,通过舆情信息了解民众需求、预期;在之后把握其效果,以利于金融创新能够真正符合客户要求。

(三)突发风险性金融事件的应急处理

突发金融事件往往是通过舆论传播而最终演化成为风险事件,甚至会通过舆论传播影响金融机构信用和金融价值链的正常运行,从而诱发更大范围的风险发生。因此,建立健全的应对与引导机制及早和及时发现危机发生、蔓延的苗头,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措施是控制、化解突发金融风险事件的一个关键点。在这方面需要建立商业金融机构之间、商业金融机构与金融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相应的舆情引导机制。

另外,即便对于金融市场、机构的正面事件舆情,金融机构也要关注和引导适度传播,以免被过度利用而引发一哄而上的泡沫性金融投资。

参考文献:

[1]赵惠春、吴滋兴、张职,《人民银行舆情调查制度建设构想》,《福建金融》2007年第11期。

[2]肖桂华,《加强督促考核狠抓工作落实――人行丽江中支舆情监测工作初见成效》,《时代金融》2009年第4期。

[3]闫利平、陶卫江、韩晓虎、靳兰,《***府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预警》,《现代情报》2011年第4期。

金融类论文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报道;21世纪经济报;舆论引导

中***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53-01

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业获得迅速发展,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金融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此基础上,金融媒体得到迅速发展,以金融报纸为主体,以电视、报刊、网络的金融报道为补充的金融报道体系初步形成;金融报道数量和规模明显扩大。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中国的金融报道渐成气候,金融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各媒体也在不断提升金融报道的水平。

一、正面报道为主,给公众信心

在《21世纪经济报》9月报道中,金融报道一共1480篇。其中内容直接涉及到金融危机的报道是440篇,占整个报道的29.7%,接近三分之一。在这440篇直接金融危机报道中,关于国内情况报道的文章一共是360篇。

在这360篇国内报道中,本人分析了报道内容,可以说,国内报道内容大部分是正面报道,360篇金融报道中,有150篇涉及到“经济增长、转好、提升”等内容,占国内金融报道的42%。例如,9月1日报道《交行已经为宏观调控做好准备》,9月2日的人物访谈《铁路建设资金不存在缺口》,9月3日的《推进增值税转型面临好时机》,9月4日的《上半年海峡两岸双边贸易增长迅速》等。仅9月5日这一天的报道,就有10篇类似报道。

从以上这些报道可以看出,《21世纪经济报》运用了传达式、体验式、分析式等金融新闻写作的方法,并且除了具备新闻属性之外,还具备了金融报道的自身的服务性、敏感性等特点。它的国内新闻,正面报道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与该报纸的自身情况有关。《21世纪经济报》是中国最受关注的经济类报纸之一,其言论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舆论导向。所以,把握好金融报道的舆论方向、在危机中给国人以信心,是该报乃至全国金融报道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二、对金融危机的理性认知

在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1世纪经济报》也调整了其报道内容,及时改版,将其报纸原来的8个版块,修改划分为综合、时***、国际、宏观、区域等24个版块,每一个版块,都相对应地介绍相关的金融危机的新闻,全面地梳理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在9月的金融报道中,《21世纪经济报》共发表社论3篇、社评17篇、特稿17篇、时评42篇。用事实和评论,非常详细地向国内读者报道金融危机。

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报道,《21世纪经济报》的态度和立场是比较公正客观的,对于外国情况的报道,没有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有色眼镜去对待,而是以一个媒体的客观的立场去陈述事实。在9月份的有关金融危机的报道中,对国外金融情况的报道篇数一共是80篇,这80篇中,内容主要涉及欧美和亚洲国家。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情况的报道,来向公众传达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动向,同时也还是公平地将其他国家的“挽救手段”如实报道。

三、写作更具亲和力,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21世纪经济报》是一家经济类媒体,其金融报道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进行金融危机的报道过程中,也十分注重报道方法,使其能为更多大众读者所接受。分析9月份的报道不难看出,《21世纪经济报》采用了很多报道方式。例如,传达国家金融***策的传达式报道,对业内专家的采访,对***策、法规、事件、数字、形势的解读。

金融类论文篇8

一、负债的概念内涵

随着经济(金融)活动的资本化和全球化,会计学先是受到了经济学的普遍影响,后来又广泛渗入了金融学的理论和知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复杂。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为中国企业的经济(金融)活动输入了新的记录元素和报告内容,也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变得十分复杂。在现行的准则体系下,对负债的概念结构没有给出整体描述,需要分析提炼才能得出负债的概念内涵。在定义上,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因此,负债具有三个特征:负债是现时义务,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对负债定义的理解通常没有难度,有难度的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下负债计量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这些变化的含义何在。

从核算内容来看,负债构成的项目体系变得更加丰富,负债计量的重要性明显增加了。关于负债计量的制度性规定,主要集中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并且,职工薪酬、企业年金、股份支付、所得税和金融工具等五个内容属于新增事项。那么,为什么会增加这么多项目,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动,会计准则的基本内涵在哪里?如果仅仅从趋同、等效的角度去理解可能难以得到理想的解释,还需要在理论和应用层面都有一些独到地视角和见解。

首先,早期的负债项目主要是指经营性负债和融资性负债,但是《企业会计准则》强调了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这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这表明除了债权人拥有优先清偿权、股东拥有剩余财产权之外,***府作为国家财富的管理者、职工作为企业财富的创作者,这两个利益群体正在显著影响和涉足企业的经济活动。其次,前期的负债项目只有结算功能和融资功能,但《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负债还具有金融投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这些变动表明交易性金融负债具有对赌性质,企业对经济责任的承担和给付水平可以随着市价的变动而变动,并有可能期待一个少付利息的好处和盈利空间。因此,从概念内涵来看,负债计量的制度性变化体现了负债理念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对经营与生产活动的负债跃升到对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利益的主动承担,企业与职工签订一些远期合约和承诺以锁定未来分配关系,负债因此具有了公司治理和利益分配的功能。第二个飞跃是从融资功能跃升到投融资功能一体化,企业推出由债权人自由抉择的短期借贷产品,因此衍生了(金融)负债的投资功能。将这两个飞跃结合来看,《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度性框架对于市场的不确定性给与了认可,使得企业的现时(远期)责任和义务变动错综复杂,企业既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制约,也赋予了利益相关者以选择权和执行权,负债既可以具有远期承诺能力,也可以具有金融市场上的即期对赌功能,这就是《企业会计准则》赋予负债计量的丰富涵义和理念创设。

二、对负债的基本分类

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度性框架下,新增的负债项目很多。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负债项目,如何才能理顺核算关系和加以统筹规划就需要给出一个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并最终找出其中的核算规律。按照资产负债表的分类方法,负债被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予以偿还的债务,核算项目比较多,核算类别比较广。非流动负债是指除流动负债以外的其他负债项目,一般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预计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其他非流动负债五个项目。与原来的制度体系相比,现行资产负债表的分类方法更加科学,体现在两个方面:把预计负债从流动负债调入了非流动负债,这就更有利于揭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价值相关性和真实性;非流动负债不一定都是长期负债,所以“长期负债”作为分类概念退出资产负债表是合适的。但是,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分类原则不能反映负债项目的计量基础和核算规律。因此,需要引入第二种分类方法,这里基于计量属性提出“负债的三分类法”,也就是将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三个类别,在计量属性上依次对应于市值计量、摊余成本和实际成本,在资金运动上依次对应于企业的投(融)资活动、融资性活动以及经营性活动,具体如***1所示。

“负债三分类法” 以计量属性为分类依据,与资金运动相对应,便于理解,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类方法。其中,“交易性金融负债”采用市价计量,对应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金融负债”通常采用摊余成本计量,主要包括应付债券、银行借款以及对融资租赁的长期应付款;“非金融负债”采用实际成本计量,主要是指因即期结算关系而形成的应交应付款项。此外,“短期借款”虽然属于“其他金融负债”,但由于偿还期限较短,借款金额较小,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通常以合同利率核算账面价值。这种分类方法的合理性还可以从会计学的理论演进过程得到解释。按照传统观念,负债最早产生于结算关系和借贷关系,结算关系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借贷关系与融资活动有关,两者都采用实际成本计量。后来经济学的价值观和资产观被大量引入会计学中并诞生了真实收益学派,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了广泛关注,应付债券就改为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费用并按照摊余成本确认账面余额。这是因为应付债券往往金额比较大、时间比较长,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有优劣之分、市场对企业的债券评价有好次之分,对债券按照内在价值和真实收益进行计量就确有必要。再后来资本市场高度发达、金融衍生工具被大量开发,显著影响到会计学的理论与实践,于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对交易性金融负债要求采用市价计量,这就产生了负债理念的第二个变化。交易性金融负债既然能在市场进行自由交易,有了交易就有了市价,有了市价就有价格变动损益,有了损益所以就具有了投资性质,因此交易性金融负债已经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融资活动,而是投融资活动的组合。

三、“负债三分类法”的准则应用

总体来看,准则的分类方法与“负债三分类法”在总体框架上基本一致,但对应付款项的归类不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规定和解释,“金融负债”是指交付金融资产、以一项新的金融负债或者以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或清偿的合同义务。“交易性金融负债”是指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的金融负债、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将于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负债部分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债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解释,“其他金融负债通常是指除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以外的金融负债;通常情况下,企业发行的债券、因购买商品形成的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应划分为其他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通常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与本文不同,《企业会计准则》把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都一并划入其他金融负债,而“负债三分类法”是把应付账款和非融资租赁的长期应付款都划入非金融负债。那么,应付账款究竟应当归入哪一类更合适呢?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应付账款(包括应付票据)以及其它的应付应交款项,都是因为结算关系而形成的现时债务,通常是按发生当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并且债务人的风险承担是由购销协议、借贷协议、工资协议来约束,这些协议规定了一个确切的付款金额,既不受市价影响,也不采用摊余成本。从这些项目特征来看,应付账款与其他结算性债务并无显著区别,同样是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性活动及其结算业务,所以还是归入“非金融负债”更为合适。而《企业会计准则》的负债分类主要是参考了“金融资产”的分类方法,但问题是“其他金融负债”把结算负债和融资负债混为一体,其实没有确切的指导意义,仍然值得商榷。这里提出几点看法:首先,应对金融负债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界定,否则外延过度,反而不知所云。一项负债之所以被称为金融负债应当是基于融资业务,也就是投融资活动,譬如融资租赁是金融活动,而一般租赁就不是金融活动。那么,应付账款作为企业经营活动所附生的结算业务,既不同于投融资活动,计量基础也不是摊余成本,因此归入其他金融负债就不合适。与此类似,其他结算业务的负债也应归入非金融负债才是合适的。所以,负债分类首先应当确定一个分类基础,或者是业务性质,或者是计量基础,或者是流动性,这样才具有一致性。其次,对金融负债(或者金融资产)的界定应当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当。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英美国家,金融衍生工具十分普通,应收应付款项可作为金融工具来管理,譬如那些比汇票更复杂的结算工具。那么,美国作为全世界的资本中心和金融风险中心,FASB的这些规定与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是相适应的,但是放置到其它的国家和地区就未必合适。况且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始于金融衍生过度,始于风险泛滥的美国房地产次贷市场。所以,中国会计准则也把应收应付款项视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就很值得商榷。最后,对金融危机和公允价值的反思,不仅要评判金融业务与公允价值本身的对与错,还要关注金融工具以及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度是否合适。其实,并不需要无限扩张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适当收缩和限制金融负债(金融资产)和公允价值的使用是必要的。

四、第四类负债项目

“预计负债”与上述三类负债项目显著不同,既没有实际成本的发生,也没有交易性市价,应当单独列为一个类别。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已经对“预计负债”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但没有解释“预计负债”的概念内涵。那么,“预计负债”有哪些特殊性质,为什么需要单独归为一类?

就概念来说,“预计负债”应当是指在会计期末按照权责发生制对某些不确定事件所导致的现时义务的合理估计和风险承担。根据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确认为当期费用,因此《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所以,在理论上,“预计负债”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是对收付实现制的突破。

就质量特征来说,“预计负债”通常可能存在某些要件的空缺,以至于虽然存在经济责任但还没有产生结算义务,并且信息可靠性的质量不如其他负债项目。例如,在会计报表日还没有收到判决书但已经确知企业将负有赔偿责任。那么,考虑到“预计负债”被记录时,某些手续或某些要素还有欠缺,可靠性也有所欠缺,所以其最佳披露方式是区别于其他的负债项目并进行单独报告。就风险管理来说,“预计负债”往往是风险警示信号,向投资者报告了风险信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预计负债”是对“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常见的或有事项包括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和环境污染治理。除了产品质量保证,其他项目通常对应于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基本上是来自于各个种类的经营与管理风险,除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归属于不可控风险,其他的非经常性损益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人为因素,这些人为地风险因素基本上都被包括在“或有事项”之中,揭示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建议把“预计负债”单独归为一类,这就产生了“负债四分类法”,见***2。“负债四分类法”比较完整地勾画了负债的概念框架,具有风险与资金管理的意义。“负债四分类法”的分类原则,来自于计量基础的不同和资金运动的不同,每一类负债项目都具有不同的风险涵义,对其成分、比重、结构进行计量分析,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证意义。

在应用层面,以2007年、2008年A股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例,“预计负债”对债务结构的影响见表1 ,“预计负债”的平均报告比例为18%,平均余额为1.12亿元,占负债平均总额的1.35%。

五、原“预提费用”

“预提费用”尽管已经被取消,但作为权责发生制的重要内容还会继续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仍然值得讨论。特别是“预提费用”与“预计负债”既有着相似性,又有着重要区别,以往还没有研究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关于“预提费用”,有两个问题比较重要。首先,“预提费用”为什么被取消?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预提费用”给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另一种认为“预提费用”不符合负债的定义。第一种解释给出了大部分的理由,因为“预提费用”科目确实带来了比较多的管理问题,最多见的是企业在没有任何合同、协议等外部债权和约定义务的限制下就自制内部单据并用以计提成本费用,这一类行为需要严加防范。第二种解释其实不成立,因为对“预提费用”的合理计提其实是符合负债定义的(这将在后面解释),但对“预提费用”的滥用往往不符合负债的定义。还有第三个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取消“预提费用”科目不至于影响到会计核算。按照原来《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如企业预提的短期借款利息、租金、保险费和固定资产修理费等”。这些项目的债务记录都有相应的核算科目,譬如“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应付账款”。其次,“预提费用”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涵义?那么,从利息、租金、保险费等项目的核算性质可以知道,这些项目是企业的常规履约责任和经常性支出,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有关。如果给“预提负债”一个定义,应当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在会计期末承担有确定金额的支付责任。譬如,会计期末的应付利息、工程进度款都是典型的预提负债等。为了避免发生概念上的混淆,建议用“预提负债”代替“预提费用”作为对这一类企业债务的概括。总的来说,“预提负债”应当归入带结算义务的“非金融负债”。

“预计负债”与“预提负债”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理论基础,但两者的区别在于“预计负债”是基于不确定事件的发生,而“预提负债”是基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其次,“预提负债”的管理要点是成本控制,“预提负债”的成立应当满足三个要件:协议书、债权人、经营管理活动,否则就属于企业主观意识的预提也就是盈余操纵行为,滥计成本费用和滥提负债应当被严令禁止。而“预计负债”的管理要点是风险控制,应当采取措施尽量免于诉讼、仲裁、担保、重组义务与环境污染责任;并且,“预计负债”往往是来自于非经常性的、不可比的、对企业的声誉和经营有着特殊影响的事件,传递了经营风险。

总结全文,对负债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负债项目的计量基础提出了“负债三分类法”;基于权责发生制分析了“预计负债”与“预提负债”的概念内涵和提出了“负债四分类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现有准则体系的金融负债分类方法(也适用于金融资产)的潜在问题。现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理论涵义归纳如下:(1)本文的分析表明《企业会计准则》蕴含了负债理念的两个转变,一是更加重视对职工、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利益的主动承担,二是由单一融资功能发展到投融资功能一体化。这两个转变使得负债计量变得既复杂又重要,企业的负债行为既可作为风险与资金管理的投融资工具,也可作为协调和维系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措施。(2)本文基于计量属性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将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的“负债三分类法”,在计量属性上依次对应于市值计量、摊余成本和实际成本,在资金运动上依次对应于企业的投(融)资活动、融资性活动以及经营性活动;考虑到“预计负债”的信息质量可靠性往往不如其他负债项目,属于非常规项目并且具有特定的风险涵义,需要单独归为一类,这个考虑了预计负债的“负债四分类法”才是对负债的概念框架的完整表述。(3)本文的分析表明在我国把应收应付款项归入金融资产(负债)值得商榷,把往来款项划入金融负债,实际上是把结算负债和融资负债混为一体,没有确切的指导意义。会计准则对于金融负债(或金融资产)应当有一个合理的界定,并与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当,外延过度不利于体现经济业务的真实涵义,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过度外扩会蕴含潜在的计量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债务风险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面临竞争失败、关停、破产等多重危机。但是,目前对负债的研究还不为国内学者所重视,特别是没有关注到对负债结构的研究,本文提出的“负债三分类法”和“负债四分类法”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在未来将有大量可拓展空间。在微观层面,可以研究负债以及负债结构对于公司治理水平、企业绩效、融资***策选择以及企业生命发展周期等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可以研究负债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负债结构与资本市场发达程度、负债结构对经济稳定性的影响等。譬如,通过负债结构与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检验企业的业绩报告是否属实,检验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务虚,进而可以判断一个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未来发展前景并以做出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

[2]***:《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2006年。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6年出版。

金融类论文篇9

[关键词]金融排斥指数;金融服务;区域差异

[中***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005-04

1 引 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后尤为迅速。然而在金融服务方面,我国居民的一部分的金融需求还得不到满足。理论界将这一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归结于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对金融排斥的关注与分析有利于解决金融排斥对金融体制建设、经济发展的遏制。本文试***通过构建浙江省金融排斥指数(Index of Financial Exclusion)来深入分析浙江省金融排斥现状,并与其他省份情况进行相互比较。

Sarma(2008)年提出金融排斥指数(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来度量一个地区的金融排斥的程度,并通过以下三个维度:金融服务的深度、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金融服务的使用度来具体衡量一个地区的具体金融排斥情况。本文也通过这三个维度来衡量浙江省的金融排斥程度,并在Sarma(2008)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分析指标,以此来更加具体的度量浙江省的金融排斥状况。

2 构建指标

3 浙江及其周边省份的金融排斥测度

本文只选取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的省份与浙江省进行比较,从而测度浙江省的金融排斥情况。本文选择了两类省份来作为参考比较。第一类,东部及东南沿海省份: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广东。第二类,浙江省周边的内地省份:安徽、江西。由于只选取全国部分省份而非全部省份,因而在本文中,金融排斥测度是相对值。

接下来,我们通过三个较大的维度:金融服务的深度、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金融服务的使用度,来度量各个省份的金融排斥情况。具体的评价指标见表1。

其中,保险密度是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各省金融运行报告、中国统计年鉴及国泰安数据库。

相比Sarma(2008)的研究情况,本文加入了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两个指标,用来作为保险类金融服务的金融排斥情况。Sarma(2008)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银行类金融服务的金融排斥情况,本文加入的保险类金融服务的金融排斥指标能够更加全面的刻画一个地区的金融排斥情况。基于有关数据,本文得到的金融排斥各指标的测度如表2所示。

4 结 论

本文根据Sarma(2008)的研究成果构建浙江省及其周边省份的金融排斥指标模型,将金融排斥分为:金融服务的深度、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金融服务的使用度三个大的刻画维度,并细化为十个具体维度。在此基础上,本文加入了保险类金融产品的度量指标,使其能够更加全面的度量浙江省及其周边省份的金融排斥程度。

通过对浙江省及其周边的金融排斥研究发现,浙江省及其周边省份的金融排斥的程度都较为严重。相较而言,上海市金融排斥程度最低,浙江省其次,其余周边省份都非常严重。除此之外,浙江省在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方面金融排斥程度最低,体现出浙江省金融机构覆盖率较高,居民能够较为方便的享受金融服务。而金融服务的程度及金融服务的使用度方面金融排斥程度较高,***府可以适当通过深化金融服务改革与创新来缓解乃至解决金融排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Sarma M. 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J]. Indian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lations, 2008.

[2] 王修华, 马柯, 王翔. 关于我国金融排斥状况的评价[J]. 理论探索, 2009(5):68-72.

金融类论文篇10

关键词:金融理论;***策;开发性

一、开发性金融的概念及其涵义

开发性金融。如同农业( 农村 )金融、中小 企业 金融、住房金融和进出口金融一样,是出于某种方便或需要,从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的服务对象或服务领域的角度而做的某种划分,它并不是金融基础理论或基本实践中的一种基础性、规范性的标准划分。显然,上述几种金融,每一种又分为商业性与***策性两类,例如开发性商业性金融和开发性***策性金融、农业(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农业(农村)***策性金融、中小企业商业性金融与中小企业***策性金融、进出口商业性金融和进出口***策性金融等。

开发性***策金融是***策性金融的主体部分,但是开发性金融与***策性金融却有本质上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上所述,***策性金融从外延上包括开发性***策金融、农业(农村)***策性金融、进出口***策性金融等多种类型;开发性金融从外延上则包括开发性***策性金融和开发性商业性金融两大类。***策性金融与开发性金融的区别,也可以用数学中的集合原理及其文氏***来说明。

设a为***策性金融所有类型元素构成的集合,即:a={开发性***策性金融,农业***策性金融,进出口***策性金融……};b为开发性金融所有类型元素构成的集合,即:b={开发性***策性金融,开发性商业性金融}。

则由a和b的所有公共元素构成的集合c,为a与b的交集,即:c=a∩b={开发性***策性金融}。亦即,除了开发性***策性金融是既属于***策性金融又属于开发性金融外,其他***策性金融则不属于开发性金融。

***策性金融与开发性金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开发性金融理论是***策性金融理论的深化和 发展 ,但不能由此得出“***策性金融只是开发性金融的一个初级阶段”这种混淆概念的错误结论,也不能说开发性金融是***策性金融的组成部分。因而我国不同类型的***策性金融机构也就不应该统统地向综合性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

开发性金融强调自身与传统意义下的***策性金融有明显的区别,笔者认为,这种传统意义下的***策性金融应该指的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 体制下的那种不讲经济效益、贷款有借不还、行***化色彩浓厚的“超***策性金融”,而非 现代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也非常强调和注重国家及***府的信用,把融资优势和***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笔者认为,在我国地方***府的目标多元化和行为短期化的影响下,***府信用的可能性缺失所导致的银行信用风险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过多地参与市场活动,是否有悖于市场的公平竞争规则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发性金融理论与***策性金融理论一样都是发展中的理论,需要进一步地探究和完善。

二、我国***策性银行转型和改革的方向

肯定开发性金融理论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性,并非意味着

***策性 金融 机构种类多样,不仅包括开发性***策金融机构,还有进出口***策性金融机构、农业***策性金融机构等等,各种机构的性质不同,专业性不同,业务范围不同,职能定位也不同,开发性***策性金融机构只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组织形式,因而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和不加区别地把***策性银行都统统转型为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尽管目前有少数国家的开发性***策金融机构(如巴西社会 经济 开发银行),在其他类型的***策性金融机构缺失的情况下,也从事进出口、中小 企业 融资等***策性金融业务,但绝大多数国家的***策性金融机构是严格地分业经营的。除非是像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那样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才有可能成为业务综合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而且,开发性金融过于突出市场业绩,并采取主动与商业性金融竞争的方式实现盈利,这种有悖于***策性金融宗旨和业务行为原则的经营策略和方式,值得商榷,目前不宜广泛地推广,否则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与商业性金融摩擦和竞争的深度和广度,结果是又制造一个新的改革对象,加大改革的机会成本。所以,无论是从理论逻辑上、从大多数国家***策性金融体制改革和 发展 趋势上,还是从国情和国内金融运行环境上,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策性银行都不应当“一刀切”地转型为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

综上所述,我国***策性银行目前改革、转型与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策性业务与非主动竞争性盈利的有机统一,即***策性、盈利性和非竞争性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其中,“***策性”是目标,体现了***策性银行的宗旨和性质要求,以及对其业务范围的基本规范;“盈利性”是动机,体现了***策性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比较顺应其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形势要求;“非竞争性”是手段,体现了***策性银行实现盈利的基本准则和方法,也是实现***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 文献 :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融类论文10篇

学习

普惠金融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普惠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普惠金融最新热点论文题目,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论文。在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方面,每万人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在模型2一5中对农民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模型6中影响不显著。尽管如此,其系数仍然为正,

学习

审计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毕业论文如何发表,审计实务方向毕业论文。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大,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活动领域也随之拓宽,作为高校经济问题的护卫者,内部审计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的

学习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审计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问题分析论文好写么,内部审计要素论文范文。一、内部审计的涵义及职能拓展(一)内部审计的涵义2001年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

学习

居委会统计工作计划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居委会统计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居委会统计工作计划,居委会工作总结计划。第三条社区居委会***支部和居委会的坚强领导是做好社区人口计生工作的根本保证。社区居委会***支部书记、主任是本社区人口计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人口

学习

主管药师述职报告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主管药师述职报告,内容包括主管药师述职报告1000字,主管药师年度述职报告。要说先进呢,荣幸的被我院药房选举来做这个述职报告。药房的每位工作职员都是先进个人,先进是属于我集体的五位工作职员都不会说些阿谀奉承之语,不过我

学习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10篇

阅读(9)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问题的论文设计任务书,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论文。在宁夏电力公司系统全面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如何结合本专业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学习

金融学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论文选题,金融学论文10篇。1973年至1974年能源危机期间,纽约城市电力公司(ConsolidatedEdisonCompany,CEC)准备取消红利支付。在1974年该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许多中小股东为此闹事,甚至有人扬言

学习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控制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审计论文2000字,审计论文什么方向好写。(二)文献回顾以SOX法案的颁布实施为分界点,美国内部控制相关研究可以分为2002年之前和2002年之后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财务报

学习

公司月度工作汇报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月度工作汇报,内容包括公司部门月度总结汇报,如何做公司月度工作汇报。二、培训管理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结合人力资源培训模块的建设,同时综合各个部门工作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公共类培训及部门培训,全年累计开展公共培训共

学习

审计质量控制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质量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质量提高论文,审计质量评价论文怎么写。

学习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案例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案例分析100例,审计真实案例分析论文2000字。2.经营成果方面的差异:(1)净利润差异。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净利润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33%;(2)每股收益差异。除发展银行

学习

金融期刊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期刊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论文精读100篇,金融论文目录。主办单位: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9-9190国内刊号:11-4613/F邮发代号:80-312发行范围:创刊时间:199

学习

医院院感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院感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医院院感年度工作总结,医院院感工作总结。三、重视消毒供应工作,实行全院集中清洗、集中管理,规范了消毒供应中心的流程,添置了水处理器,清洗机、脉动高压灭菌器、烘干机、清洗槽、低温等离子灭菌

学习

审计理论实务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理论实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理论与实务论文题目,审计原理与实务论文。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科学、财务管理理论、会计及审计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企业事业行***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的

学习

普惠金融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普惠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普惠金融最新热点论文题目,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论文。在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方面,每万人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在模型2一5中对农民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模型6中影响不显著。尽管如此,其系数仍然为正,

学习

审计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毕业论文如何发表,审计实务方向毕业论文。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大,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活动领域也随之拓宽,作为高校经济问题的护卫者,内部审计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的

学习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审计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问题分析论文好写么,内部审计要素论文范文。一、内部审计的涵义及职能拓展(一)内部审计的涵义2001年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

学习

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10篇

阅读(9)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问题的论文设计任务书,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论文。在宁夏电力公司系统全面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如何结合本专业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学习

金融学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论文选题,金融学论文10篇。1973年至1974年能源危机期间,纽约城市电力公司(ConsolidatedEdisonCompany,CEC)准备取消红利支付。在1974年该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许多中小股东为此闹事,甚至有人扬言

学习

金融学毕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毕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论文10篇,金融学毕业论文总结全文。论文题目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指导教师韩国红姓名边瑶班级金融07(9)班所在系(部)金融系2009年6月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姓名

学习

审计专业导论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专业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专业学科导论论文题目,审计学专业导论论文模板范文。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根据《******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

学习

浅谈审计风险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审计风险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风险论文的思路,审计的风险及应对措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CPA通过对被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运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