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金融论文10篇

公司金融论文篇1

关键词:汽车金融公司模式

一、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现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汽车产业发展更加迅速,与汽车生产息息相关的金融服务也日益得到重视,特别是***府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令,汽车市场上的相关主体生产商、经销商以及商业银行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应。2004年8月,通用汽车(GeneralMotors)成立国内首家汽车金融合资公司,紧接着,福特、大众汽车金融公司相继成立,国内车贷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汽车金融服务的竞争热潮,国内汽车金融市场出现了合资汽车金融公司“逐鹿中原”的竞争局面。国内汽车生产商及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竞争激烈的车贷市场,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应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汽车金融服务的起源是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由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款时开始出现的。它的出现引起了汽车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实现了消费者购车支付方式由最初的全款支付向分期付款方式转变。这一转变虽然促进了销售,但大大占用了制造商的资金。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消费市场的扩大和金融服务及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汽车制造商又开始利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这一位国家法律所认可的公司载体形式来解决在分期付款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从社会筹集资金。这样,汽车金融服务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融资-信贷-信用管理”的运行过程。

按照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当一国人均GDP达到700美元时,便开始进入汽车消费时代。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9美元;200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703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正在进入汽车消费时代,并且能够成为我国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私家车消费市场逐渐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需求。2001年私车消费比例达到47.1%,2002年超过56%,2003年增至62%,2004年大幅增加为93.7%。汽车消费尤其是私车消费的持续走高,迫切需要完善的汽车金融服务。然而,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严重滞后,汽车消费信贷占汽车销售总额的比例不足10%,而其他国家如美国的比例为93%,英国为80%,德国为75%,日本为44%。另外,国外成熟的汽车金融服务,不仅向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而且向汽车厂商、经销商等提供涉及汽车生产、流通、消费、租赁、维护、回收等多环节的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因此,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与国外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差距,不仅显示了我国汽车金融业发展的滞后性,更说明了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潜力与迫切性。以美国为例,福特信贷、通用融资、戴-克财务、丰田财务等4家专业汽车融资公司占新车贷款销售份额39%。

二、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难点

1.发育不成熟的信用环境

汽车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我国由于处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社会征信体系还未发育成熟。消费者信用记录非常分散,企业难以掌握完整的客户收入以及信用情况,而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能为汽车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保障。由于国内还未形成完整的全面的信用评价体系,导致整个社会个人信用评价成本较高。由于以上原因,再加上消费者诚信意识缺乏,使我国个人车贷的账率居高不下。据统计,2003年前9个月,中国汽车贷款总量为1800亿元,其中坏账为945亿元;占车贷总额一半以上;2004年前9个月汽车贷款总量为1683亿元,其中坏账高达1000亿元。一度车贷的相关保险业务几乎陷入停滞,这在相当程度上成了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的一个路障。

2.审慎的***策环境

首先,运营资金太少是导致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汽车金融公司缺乏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融资渠道狭窄,投资手段单一。在国外,汽车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包括:商业票据发行、公司债券、购车储蓄、以应收账款质押向银行借款、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出售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但国内汽车金融公司只能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三是信贷风险也使汽车金融公司不敢贸然开展大宗业务。

目前,鉴于国内金融环境,我国关于汽车金融公司的相关***策规定比较谨慎,2003年10月3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11月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细则》,2004年8月17日又颁布了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为避免金融风险,目前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开办的业务比较有限,对汽车金融公司业务的开展有很多不利,具体表现在:

(1)具体业务的限制

《办法》规定,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提供购车贷款业务,办理汽车经销商采购车辆贷款和营运设备贷款,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为贷款购车提供担保,与购车融资活动相关业务及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其他贷款业务。

以上业务界定对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内开展其他业务实质上设置了许多障碍,比如租赁业务。在国外,租赁业务是国外汽车金融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而国内发育不成熟的汽车市场导致汽车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租赁业务的开展。另外,汽车抵押融资涉及的相关***策也未做明确规定。

除此以外,《办法》还禁止汽车金融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同一法人不得投资一个以上汽车金融公司。这就限制了部分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在国内的扩展。

(2)融资方面的限制

对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在融资方面的限制主要是融资渠道的限制,按照规定,汽车金融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5亿元人民币,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这样巨额的资金需求需要汽车金融公司多方筹集。而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只允许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的存款,转让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并且同业拆借最长期限仅为7天,同时又不允许汽车金融公司进入如企业债券这样的公开资本市场,这样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问题将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3)对贷款利率的限制

《细则》规定,发放汽车贷款的利率,可在央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上下浮动10%~30%,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规定基本一致。鉴于目前我国尚未放开利率管制,这使得汽车金融公司在具体业务操作上无法发挥优势。

3.汽车产业本身的波动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成长期,而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波动特别大,这种波动除了体现在产销量方面,还反映在不断变化的价格方面。车价近几年迅速下跌,大幅压缩了厂家利润空间,也让消费者对国内汽车价格失去信心,这无疑增加了那些准备通过汽车金融公司融资买车的用户的还贷机会成本。

发育不成熟的国内汽车市场是汽车金融业务开展的一个最具有杀伤力的阻碍因素,也是未来***策研究者和制定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4.难以回避的金融风险

汽车金融公司是资产负债限制较多的一类专业化金融机构,它的风险分散机制不如商业银行灵活。因此,相对来说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集中度较高。《办法》规定汽车金融公司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将5亿注册资金押在同一个地方风险太大。汽车金融公司并非专业金融机构,因此其主要目标并非盈利与金融安全,而是做好服务和促销。公司如果为了促进汽车销售向消费者和经销商过度让利,将造成高昂成本下的经营风险。汽车金融公司同时也向经销商发放贷款,这样风险可通过经销商来加成;公司并就贷款购车提供担保,形成了担保风险,可能形成风险集中放大效应。

三、我国发展汽车金融服务的前景

1.市场广阔

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面临着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预测,今后几年,中国小汽车需求将保持20%到25%的年增长率,私家车增长速度将达到33%的水平。目前中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大约为700万户,到2008年将增加到4200万户。预计到2010年中国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全球私人用车的销售中有70%是通过贷款方式销售,而我国目前贷款销售仅占汽车销售的20%,还远远未达到这个比例,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达到1500万辆,整个市场销售额至少会达到15000亿元,即使未来20年中国信贷购车比例只有国外平均水平一半,汽车金融业也将有5000多亿元市场容量。全球汽车销售中70%通过汽车信贷销售,而在中国目前不到20%。显然,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大。在此背景下,汽车金融公司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2.专业汽车金融公司的优势

相对于其它金融机构,无论在批发还是零售业务方面,汽车金融公司都有着天然优势。在零售方面,虽然汽车金融公司利率略高于银行(比银行高出20%左右),但是由于汽车金融公司不需要第三方担保,为消费者减免了一笔“担保费”,因此总体而言其利率并不高。另外,相对而言,通过汽车金融公司办理车贷业务,手续更方便,时间也更短,这是吸引客户的主要原因。在批发领域,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凭借雄厚资金实力为经销商提供资金服务,减缓了经销商资金压力。

汽车金融公司在个人车贷具体业务方面,也有较大的发挥余地,如2006年开办汽车金融业务的一汽大众推出弹性贷款,期限可放至5年,汽车金融公司还贷方式也更为灵活。有些公司甚至可以“旧车置换抵消首付”。这些灵活、优惠的贷款方式无疑使汽车金融公司在车贷市场赢得较大竞争优势。

同时,汽车消费信贷并不是汽车金融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涉及汽车消费过程的方方面面,如贷款担保、保险、理赔、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旧车处理、经销商的中短期融资等。

除此以外,汽车金融服务是汽车制造商价值链延伸的重要部分,汽车集团自己设立的汽车金融公司由于其对母公司汽车销售有巨大支持作用,可以得到母公司强大的资金支撑。

四、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对策

1.大力发展汽车产业

汽车金融业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它的发展是以汽车产业为基础的,尤其是在汽车产业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前期我国汽车金融业发展受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还不成熟。发展汽车产业本身,就是对汽车金融服务业的最大的支持,我们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在***策上以及市场环境上给与其发展的空间。只有汽车产业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汽车金融服务才有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

2.创立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

一是要加强相关***策、法律法规的研究和颁布工作,消除***策性瓶颈,尝试逐步有条件地放开对汽车金融机构融资的限制,让它们既可获得银行贷款,又可发行企业债券以及实现汽车信贷资产证券化来向社会筹集资金,真正扩宽汽车金融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汽车金融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二是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减少系统性风险。发达国家汽车金融业务无不是建立在相当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基础上的,而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几乎为零,汽车金融公司很难掌握储户的综合信用状况,这就造成了手续繁杂、担保限制过多等弊病,极大地制约了汽车金融业务的开展,所以必须建立权威性和统一性兼备的个人信用制度评估和查询系统,实现信用资源信息的共享。2003年11月14日,***批准的人民银行信用管理局正式挂牌,表明信用管理在***府行***层面正式揭开了帷幕。2005年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这将促进我国征信业稳定健康发展,对中国汽车消费信贷业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由于信用数据收集、评估流程复杂,所以信用体系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第三,扶持汽车金融中介机构,促进银企合作。现阶段针对信用缺乏和银行门槛过高的弊病,应该出台相关措施促进银企携手合作,扶持一些担保中介机构,让汽车信贷担保公司站在公正立场上,协助银行有偿处理贷前审查、贷中担保、贷后监督的工作。

3.探索近期适合当前形势的汽车金融公司运作模式

从长远看,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将在未来的市场中占主要地位,但从目前来看,由于我国快速发展汽车金融服务的相关条件还不成熟,汽车金融公司当前的运作模式应尽量与市场上各种金融主体尤其是银行的合作,通过合理分工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根据《办法》,汽车金融公司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并且同一法人不得投资一个以上的汽车金融公司,限制了汽车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而商业银行遍布的营业网点则弥补了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在地域上的不足。其次,当前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方面也需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合作。

目前我国应适度发展专业性汽车金融公司,进一步拓展其资金渠道,给汽车金融公司更宽的金融范围,将供给方培育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在进一步规范发展商业银行汽车贷款业务的同时,应加快培育专业性汽车金融公司,进一步研究汽车金融公司可能的融资渠道,包括发行债券、同业借款或资产证券化等,从而使专业性汽车金融公司专业优势和资金实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要建立汽车金融公司与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特约销售和售后服务企业以及二手车销售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全方位为消费者服务的同时,做到联手规避风险、承担风险,这样就可以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也可以与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共同分担风险,保持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稳定健康地发展。

继上汽通用、大众、丰田、福特、戴-克集团、北京现代和沃尔沃在国内成立汽车金融公司后,国内银行首次参股汽车金融公司,由东风汽车、中国银行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2006年8月共同在京宣布,三方合资的东风标致雪铁龙金融公司正式开业。这些汽车金融公司的相继开业,无疑对国内汽车金融服务业务的丰富和深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同峰.汽车金融服务与汽车产业发展[J].中国市场.2005,(19).

[2]王佃凯.论我国汽车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与发展[J].经济纵横,2004,(10).

[3]志***.向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买车[J].沪港经济,2004,(3).

[4]喻平.汽车企业运用汽车金融的模式选择[J].上海汽车,2004,(1).

[5]丰琳.浅议我国汽车金融产业的发展战略[J].北京汽车,2005,(2).

[6]王平,曹梦非.我国发展外资汽车金融公司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金融,2004,(6).

公司金融论文篇2

金融租赁业务是不同于银行信贷的一种新型交易方式,它以租赁资产为核心,以设备租赁代替融资购买,为企业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融资途径,体现了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一般来看,金融租赁业务和银行信贷业务在交易结构、交易载体、定价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不同。1.不同的交易结构。租赁业务可总结为独有的“一二三”模式,即“一个租赁物、两个合同、三个当事人”。“一个租赁物”即每一笔金融租赁业务的开展,都必须有一个租赁物;以这个租赁物为依托,金融租赁业务会衍生出两个合同———租赁物的买卖合同和租赁物的租赁合同;这两个合同发生在三个不同的租赁当事人之间:出租人、承租人和设备生产商。在这个过程中,租赁资产是租赁业务的核心,也是租赁业务和信贷业务最基本的区别。2.不同的交易载体。信贷业务的交易载体为货币,其信用的运动方式为“货币—货币”。而金融租赁业务则由货币融资变成了以实物资产为交易载体的融资,运动形式为“货币—实物资产(租赁物)—货币”,因此其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更强。3.不同的资产属性。作为租赁业务的核心,租赁资产不仅是单纯的金融资产,其背后更是实物资产、客户信用等的融合。以飞机租赁为例,租赁期内,如果客户违约,但飞机并未贬值,这说明租赁公司的金融资产发生贬值,但实物资产并未贬值,租赁公司可以通过租赁物处置等方式来降低损失。另一方面,如果飞机价格贬值,但客户并没有违约,作为金融资产的飞机依然能够为租赁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由于租赁资产的风险缓释作用,租赁业务的风险程度一般低于银行信贷。4.不同的定价机制。银行的贷款利率定价一般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基准利率、交易成本和企业风险溢价。租赁业务定价同样需要考虑以上因素,但还需要包含以下部分,即定价是否需要覆盖设备的维修成本、特定市场投资风险、租赁物价格波动风险、资产余值估算等。5.不同的合同属性。在金融租赁交易中,租赁资产是承租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定的,因此不能以退还租赁物为条件而提前中止合同;租赁公司也不能以改变租金为由来终止合同。因此,金融租赁合同具有不可违约性。6.不同的权属关系。在信贷业务中,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购买设备,设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企业;但在金融租赁业务中,业务存续期内,租赁设备的所有权属于租赁公司,使用权则属于承租企业。7.不同的业务领域。由于银行信贷表现为纯粹的资金运动形式,因此其可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而租赁业务必须以实物资产作为载体,这就意味着一些不依托于大型实物资产、提供智力服务和创意的行业,租赁业务并不太适合进入。①8.不同的风险类别。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类别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租赁业务同样会涉及这些风险类别,但还会面临一些特殊风险,例如资产风险、税收风险等。租赁业务的风险特征将在第三部分进行讨论,此处不再赘述。9.不同的融资能力。融资能力的差异主要是针对承租企业而言的。信贷业务中,贷款的增加会提高企业负债比例,降低偿债能力;但是通过租赁方式融资可以部分规避和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能享受成本扣除、税收减免等多重“好处”,为企业“减负”。10.不同的信用扩张能力。信贷业务和租赁业务具有不同的信用扩张能力: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货币乘数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有可能造成信用膨胀;而金融租赁业务必须以租赁资产作为依托和载体,一般不会造成信用的过度膨胀。

二、金融租赁业务的风险特征: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

租赁资产是金融租赁业务的核心,也是信贷业务和租赁业务最基本的区别。由于租赁资产兼具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双重属性,因此金融租赁业务既会面对一般的金融风险,也面临了租赁业务的特殊风险———资产风险。

(一)金融租赁业务的一般风险②1.信用风险。金融租赁业务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承租人、设备供应商或其他当事人不愿或无力按时履约,从而为租赁公司或其他交易对手造成损失的风险。金融租赁业务信用风险的特殊性在于其风险源不止一个,设备供应商无法按时交付设备、承租人不能按时支付租金、租赁物发生损毁等,都会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因此,租赁公司必须做好事前调查,强化后期管理,随时跟踪租赁物使用情况,以降低风险的发生。2.其他风险。租赁业务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与其他金融机构并无本质不同,但是,如果对租赁项目和租赁物的选择出现失误,对设备市场缺乏分析,造成投资不能按时收回,或者由于资金融通能力不足无法支付设备购买资金,也会引发市场风险。

(二)金融租赁业务的特殊风险③1.资产风险。由于租赁业务的开展必须以租赁资产作为依托,因此资产风险是金融租赁业务面临的最特殊的风险。资产风险包括几个方面:购买风险、灭失风险、余值风险等。购买风险指的是租赁公司在选择租赁物和供货商的过程中,由于租赁物价格波动、质量不高、供货渠道不通畅、资产组合不合理等产生的风险。购买风险会影响承租人对租赁物的使用,进而影响其偿债能力。灭失风险指的是租赁物在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其不能正常使用或完全损坏,进而给租赁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通常情况下,租赁公司会在租赁合同中要求承租人对租赁资产投保,以降低损失。余值风险即残值风险,一般发生在经营性租赁业务中。由于经营性租赁业务需要面临租期结束后的资产处置工作,因此租赁公司必须合理估计残值以保证权益。2.其他风险。其他风险包括法律风险、税收风险、资产价值与债权的不匹配风险等。(1)法律风险。由于租赁业务涉及了多个当事人、合同文本和交易环节,导致其法律风险较大。如果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风险状况等没有在相关合同中明确体现,就可能产生纠纷。(2)税收风险。税收风险即现有税收制度发生改变时,有可能造成项目权益率发生变动而产生的风险。因此,租赁公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税收制度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而合理测算自身的税收承受度和项目收益水平。(3)资产价值与债权不匹配风险。该风险指的是,由于未估算好租赁业务的信贷成本、交易成本、承租人风险溢价等因素,导致租金不能够覆盖租赁公司的成本和正常收益。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可以采取租金先付、收取保证金、倒推法计算各期租金等方式,来降低此风险的发生。实际上,无论是税务风险还是资产价值与债权不匹配风险,其核心都是定价问题。只有充分估计到租赁业务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类风险以及风险的大小,才能对租赁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并科学确定各期租金的额度和支付方式,最大化租赁公司的收益。

三、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资产+信用”的风险管理模式

尽管租赁资产是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的核心和主要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租赁公司不需要重视对承租人信用状况的考评。实际上,基于租赁资产的核心地位,以及资产和信用在不同业务中的不同作用,租赁公司必须围绕着租赁资产的使用和流转,以租赁资产为核心,以企业信用为重点,构建“资产+信用”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特征要求建立“资产+信用”的风险管理模式根据前文分析,租赁业务风险可划分为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这种特殊的风险特征,要求金融租赁公司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必须同时重视对资产和信用的双重管理。从资产和信用两个方面更深入地探究租赁业务和信贷业务的区别,可以发现,尽管信贷和租赁都需要同时对资产和信用做出评价,但由于资产和信用在两个业务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因此表现出不同的作用:信贷业务是以企业信用为切入点的,资产或物的因素为一种增信措施;而租赁业务是以“物”为切入点,首先寻求的是合适的租赁物,同时考虑承租人信用。正是基于此特点,金融租赁公司需要改变以往过于依赖信用管理的风控体系,加强资产风险的管理,并从资产和信用两个方面,重塑风险管理架构,以更好地适应租赁业务要求。基于资产和信用的风险管理体系,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制定差异化的准入标准,通过不同等级的资产和信用的搭配,实施不同的租赁授信***策。

(二)如何建立“资产+信用”的风险管理体系①1.基本原理。评级的概念来源于银行。在实践中,银行依据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客户和特定交易(即债项)进行等级划分,并据此制定不同的***策,实施不同的授信原则和限额管理,以实现风险管理的差异化和精准化。可以说,以信用评级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一直以来,对租赁资产的选择、评价和管理是租赁公司业务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将分属于不同行业的不同资产,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租赁公司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借鉴商业银行成熟的客户信用评级经验,金融租赁公司完全可能总结、抽象出衡量实物资产好坏的关键因素和指标,建立起一整套租赁资产的风险评级体系,走出一条适应租赁业务特点的风险管理之路。2.指导原则。租赁公司“资产+信用”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全新的思维,在充分考虑租赁业务特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资产+信用”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除了遵循一般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外,还应该坚持以下原则:(1)以租赁资产为核心。租赁公司风控体系的搭建应该牢牢把握“租赁资产”这一关键,在当前的风控体系中,加入对资产风险的评价和管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风险管理架构进行调整。(2)以企业信用为重点。尽管租赁公司要高度重视资产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会放松对承租人的信用考察。租赁公司依然需要加强信用风险防范,做好事前调查和事后管理,避免向资信状况差的承租人和风险过大的项目投资。(3)区别、侧重与融合。租赁公司应对资产风险和信用风险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在实际运作中,应以资产风险为主,同时重视信用风险管理;以二者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既相互***、又实现了对接和贯通的风险管理体系。(4)动态调整。鉴于内外部经营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租赁公司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公司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的***策、制度、流程等,以确保公司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战略相一致。3.“资产+信用”风控体系的初步框架和实施步骤。一般看来,合格的租赁资产需满足几个特征:首先,具备保值性、通用性、可移动性;其次,本身具备***价值,可单独处置;再次,变现力强、能够转让,拥有比较发达的二级市场;最后,对企业生产经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或者说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设备和关键设备。从这几个特点出发,租赁公司可以提取出一套租赁资产评价的基本指标,构建租赁资产的风险评级体系。租赁资产评级指标的提取应该坚持全面、客观、科学的原则,既考虑租赁物的通用性、可变现性和可移动性,同时合理评价不可移动的关键设备和核心设备。租赁资产风险评级体系的搭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虑:宏观层面上,坚持全面性标准,着眼于整体框架的完整,确定租赁物评价的基本框架;微观层面上,基于不同的行业和租赁物,确定差异化的评价准则和指标,同时确定对应权重;指标的确立和权重的划分应建立在深度的行业研究和大量的数据支持上。租赁评级体系基本指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宏观来看,应包括行业指标、租赁方式指标;从微观层面来看,可以考虑租赁物的整体价值、单体价值、通用性、可移动性、保值性、技术先进性、未来可应用前景、是否是企业生产的关键设备等。每个大指标之下,可以根据租赁物的不同特点,设计微观指标,并给予权重,例如,行业指标可包括行业基本面、景气指数、设备价格指数等;租赁方式包括直租、回租、厂商租赁等。具体方法上,可以采取专家打分卡的方式,依据从好到坏的标准,设置5分到1分五个等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行业的不同和租赁公司具体业务的差异,具体指标选择还需要租赁公司依据自身情况而定,同时依据经济形势变化做出适度调整。举例说明上述指标体系的应用。以飞机为例,行业指标可以从航空运输景气指数、旅客运输量、周转量等进行设置。如果行业非常景气,旅客运输量、周转量很大,可以给出4~5分的分值,反之则给予低分。从租赁方式来看,如果企业需要大力发展直租,则给予直租较高分值。飞机的整体价值和单体价值都很高,同时也具备优良的通用性、可移动性和保值性,可分别给予5分。在技术先进性和未来应用前景上,可赋予主流机型较高分值等等。这样,通过专家对各个租赁资产评价指标的赋值,租赁公司可以将以往对租赁资产感性、主观的判断,转化为理性的认识。租赁资产风险评级体系的搭建可以采取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方法,即立足于行业和公司当前的实际情况,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从简单、有效、便捷做起:首先,应着重于整体框架的搭建,并从租赁公司占比最大的行业开始建立。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可先采取专家打分卡的方式,并依据从业经验、职位等,对专家评判结果设立权重。最后,组织一批具备较强研究能力的人才队伍,加强行业研究,重视数据积累,最终过渡到计量方法的使用。4.适应“资产+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做的变革。在“资产+信用”的风险管理框架下,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的内容、组织结构、指标体系、流程设计、监控和预警体系等均要随之发生变化: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应从以“信用”为主,转变为“资产风险+信用风险”。在组织结构上,设置专门的资产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并与风险管理部和业务部门进行分工、对接和协作;职能设置上,资产风险管理部门专注于资产风险管理,前台业务部门设置专岗,负责追踪、监测、研究最新的市场动态。预警和监测指标也应加入与租赁资产相关的内容,更关注行业指标、设备价格指数等。在流程设计上,也应加入租赁资产风险评级的环节等等(相关流程设计可见***5)。

(三)“资产+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应用“资产+信用”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之后,租赁公司就可以以租赁资产风险评级结果为基础,结合承租人信用评级,在业务定价、租后管理、限额管理、监测与预警方面,实施差异化***策。从租赁授信***策来看,一方面,针对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授信组合管理。经营性租赁业务更类似于长期投资,因此对资产和承租人的资质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对于融资性租赁业务,可以根据资产、客户和债项的不同等级,实施差异化的授信管理和增信措施。配合授信组合管理,租赁公司可以在流程设置上做出调整,设置差异化的流程分支,提高审批效率。总之,依托于“资产+信用”的风险管理框架,租赁公司可以发展出一整套包含制度、流程、定价、监测、预警等的应用体系,实现差异化的决策和定价,并对当前“类信贷”的宏观风险管理框架进行重塑,进而走出一条符合监管要求、贴合业务特点的差异化道路。

四、“资产+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下,金融租赁公司的应对策略

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和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性的挑战。金融租赁公司必须从战略高度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研究和全面梳理,从而真正走出一条特色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在具体的策略选择上,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制定风险管理发展规划,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分阶段目标,从短、中、长期有序地推进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从短期来看,由于公司面临的资源约束、结构职能、管理模式等不会发生太多变化,因此更多的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例如,对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诊断,总结风险管理经验,寻找风险管理漏洞,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评估未来发展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平台建设等资源;培育风险文化;着手数据积累和行业研究等。从中期来看,经过前期的梳理和调整,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已经初步搭建,更重要的就是对其进行落实和细化。例如,不断强化董事会和高管层的风险管理责任;全面整合资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重大风险管理职能;不断完善业务风险管理线、职能风险管理线、内部审计线三道防线的建设;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育和激励等;开发更为精确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等。从长期来看,长期的规划是一个不断优化和创新的过程。由于经济形势瞬息万变,金融租赁公司也应及时对公司业务方向、发展战略、风控模式等做出调整。鉴于前期的积累,租赁公司可以在数据、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储备等达到条件的基础上,研发较为高级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型,并将其与信用风险管理、授信决策、租后管理、预警和监测、资产分类等实现对接,构筑出租赁公司全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实际上,对短、中、长期时间段的划分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时间线,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也可以依据进度调整,创新能力的发挥也应该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但无论如何,有关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需要从当前得到重视,开始启动并逐步推进。

公司金融论文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金融;发展特点

公司金融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企业法人、***府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各类法人组织等机构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总称。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和银行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已从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业务发展到了综合性的公司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贡献来源。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持续的宏观调控以及企业客户经营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从在国内商业银行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2009年的经营情况来看,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公司金融呈现以下多方面的特点。

一、公司金融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主导地位

从整个金融体系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初期,银行改革刚刚开始时储蓄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的状况已改变,企业存款增长迅速。2007年起,企业存款已经超过储蓄存款。而居民贷款虽然在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居民贷款的总额仍然远远低于公司贷款。

从五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2009年的数据看,公司贷款收益率高于个人贷款,而公司存款成本率低于个人存款,反映了公司存贷款的盈利能力要强于个人存贷款。

另一方面,公司金融成为最主要利润贡献来源。五家商业银行都将业务划分为公司金融、个人金融、资金业务三大业务单元[1]。公司金融业务无论是在收入总额,还是在利润总额等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是银行最主要的利润贡献来源。

二、公司金融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创新层出不穷

当前,公司金融的产品已经大大突破了原有的公司存款和公司贷款的范畴,覆盖了机构性客户需求的方方面面。五大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基本上包括了公司贷款、公司存款、国际结算、国内结算、对公理财、托管服务、企业电子银行等产品线。不同的产品线内部又再细分为诸多子产品线,每个子产品线又有多个不同功能的产品和服务,产品日益丰富。以中国银行为例,该行的国际结算产品又分为贸易结算、贸易融资等子产品线,其中贸易融资类又包括了打包贷款、押汇、贴现、保理、福费廷等不同类型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公司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以五大商业银行为例,公司金融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金管理。现金管理服务是以资金流动性管理为核心,为公司客户提供涵盖账户管理、信息服务、收付款、贸易结算、投融资服务等的综合服务方案,有助于大型企业在不同的地区的分公司、子公司之间集中管理资金,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这项服务越来越成为银行争取大型企业客户的基础性产品。各行不断升级现金管理产品的功能,并且致力于打造品牌。

二是在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对公理财业务发展迅速。各家银行都加大力度,推出各自的理财品牌。2009年,工商银行累计销售对公理财产品17951亿元,增长128%;建设银行推出“乾***理财”,为大型优质公司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理财服务。中国银行推出“中银安稳”、“中银进取”理财品牌,2009年本外币理财产品销量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6.7%①。

三是贸易融资。各家银行都注重建立贸易融资品牌,并且陆续开发针对供应链不同环节、不同情景下的融资方案。工商银行2009年境内分行累计发放贸易融资6797亿元,增长87.6%。农业银行推出“进口融汇通”、“出口融汇通”、“收付通”,2007—2009年,农业银行境内贸易融资复合增长率23.6%。建设银行推出融税通、融链通等“通”系列产品。中国银行提出“贸易金融”理念,推出“达”系列贸易综合融资方案,包括融货达、融信达、融易达、融通达、融付达等数种产品。2009年中国银行境内外币贸易融资发生额807亿美元,同比增幅57%;人民币贸易融资发生额1617亿元,同比增幅89%;年末外汇贸易融资余额447亿美元,增长196%;人民币贸易融资余额784亿元,增长133%②。

四是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一方面,加大了对票据承销、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工商银行2009年主承销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2790亿元;中国银行主承销短期融资券及中期票据1026.5亿元。另一方面,注重通过参与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加深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2009年,建设银行成立了医疗、航空、皖江等多家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了国内第一家医疗产业投资资金,并购贷款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五是战略性新兴产品开始加速发展,其中资产托管和企业年金两项业务的发展尤其迅猛。托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了基金托管、证券投资托管、实业投资托管、QDII托管、QFII托管、交易资金托管、专户托管、境外托管等。企业年金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建设银行还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标准化年金产品“养颐乐”品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规范,旨在提高劳动者保障程度的企业年金的市场进出还会不断扩大。

三、公司金融中间业务大幅度增长

随着产品的不断丰富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各家银行公司金融手续费收入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金融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

四、公司贷款质量持续提高,长期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公司贷款不良余额和不良率持续下降,资产质量不断提高。从单独公布公司贷款风险状况的三家银行来看,2009年,公司贷款不良余额的下降都在100亿元以上,不良率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公司贷款不良率已低于2%,处于比较优良的水平。

另一方面,公司贷款中长期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2009年中长期公司贷款的占比均超过50%(工商银行甚至接近70%),比2008年进一步提高。

五、中小企业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服务日趋专业化

作为拓展客户基础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贷款利差最大的领域,各家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小企业贷款产品。比如,工商银行有“财智融通”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小企业循环贷款”、“网贷通”;农业银行有“简易快速贷款”、“自助可循环贷款”;中国银行有“银商通达”;建设银行有“速贷通”。

为拓展中小企业客户群市场,同时也落实监管部门关于设立中小企业专营部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要求,各家银行都设立了相对***的小企业部门,在对小企业实行差异化贷款审批的基础上,针对小企业经营的特点,推出创新信贷产品和综合服务。比如,中国银行的中小企业部,与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合作,推行“信贷工厂”的新模式;建设银行成立140家小企业专营中心。

在国家***策导向、监管部门要求、拓展客户基础的需要三重因素的作用下,各家银行将继续加强对小企业市场的拓展力度,竞争将逐步加剧。各家银行在打造小企业服务的品牌和综合服务方案、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的同时,采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方式介入县域经济,对特定市场的小企业提供更加本地化的针对。

六、以服务“走出去”企业为切入点,公司金融国际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从国际大银行的发展历史来看,银行国际化的进程往往是以本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内企业海外发展为背景,以公司金融业务为先导。因为公司金融最具有“追随客户”的特征,并且相对容易在新进入的国家依托较小的客户规模取得盈利。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延续、国际主要金融机构自顾不暇的背景下,五大国有银行海外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09年,工商银行新增海外网点3家,境外机构总数达到162家;建设银行伦敦子行、纽约分行开业,***市分行获批,海外网点达到60个;中国银行新增海外网点10家,网点覆盖五大洲。这既符合国家“走出去”战略,同时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了海外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日趋扩大。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各家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也日趋扩大,并且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正逐渐增加。随着境外人民币市场的逐渐形成,中资银行在海外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比如,中国银行在香港和澳门就成为人民币清算银行,在香港主承销多笔人民币债券,并正在积极开展人民币产品的创新。

七、公司金融的组织架构进一步集约化

国内各家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的经营管理体制,虽然还受到传统的以分支行制的组织架构的约束,但是条线管理的强度在日益提高。农业银行成立了对公业务板块,包括公司业务部、小企业金融部、大客户部、房地产信贷部、国际业务部、托管业务部。中国银行的公司金融总部包括公司业务、金融机构、国际结算、国内结算与现金管理、中小企业、养老金等六大模块。建设银行成立了公司银行业务委员会,公司银行业务部门包括公司业务部、集团客户部、机构业务部、国际业务部、投资托管服务部、企业年金中心等。工商银行尚没有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那样成立公司金融总部、委员会或板块进行公司金融组织架构的整合,公司金融业务均分散于公司业务一部、二部、机构业务部、结算与现金管理部、金融市场部、资产管理部、国际业务部、电子银行部、投资银行部、养老金中心等部门。

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已经实行了公司金融事业部制,进行垂直管理。大型银行的公司金融作为一个业务单元,虽然在近期内不具备采取事业部制的条件,但是整体的垂直管理力度将持续增强。从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公司金融组织架构发展的历程来看,公司金融组织架构将从块块管理到条条管理,最后发展成矩阵式管理。

公司金融论文篇4

关键词:现金股利 ;融资约束;成本;公告效应

中***分类号:F276;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2-0140-05

引言

股利***策信号传递理论认为,股利***策能够传递公司未来盈利的信息[1]。孔小文和于笑坤(2003)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策公告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并且不同的股利***策会引起不同的市场反应[2]。廖理和方芳基于理论进行的实证表明,相比于非过度投资公司,过度投资的公司股利公告的累积超额收益更高[3]。但也有学者研究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陈浪南和姚正春对不同配股方案的市场反应研究表明,现金股利不能成为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4]。徐国祥和苏月中的研究表明,现金股利在我国并不一定能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 反而可能增加了控股股东与公众投资者之间的成本, 损害公众投资者的利益[5]。

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过多的自由现金流量会加剧成本,现金股利则可以有效缓解成本,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当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时,面临融资约束的公司就尽可能满足自身融资需求的条件下进行现金股利的分配。因此,现金股利的分配将面临成本和融资约束的双重制约。Chae等、陆贤伟和王建琼研究证实了当融资约束和成本同时存在时公司治理水平对现金股利支付率的影响[6,7]。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证券市场现金股利公告数据,考察成本、融资约束以及两者不同组合下现金股利***策的市场反应。

1文献综述

理论认为,现金股利的发放可以减少成本。Jiraporn等研究发现,由于成本的存在,公司治理越好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股东发放更多的股利[8]。吕长江和王克敏的研究表明,公司成本越高,股利的支付水平就越低[9]。肖珉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假说,认为股利***策可以降低成本[10]。李礼等对我国非国有上市公司股利***策的研究表明,现金股利***策可以降低成本,缓解冲突[11]。融资约束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企业内外部融资成本的差异。Myers和Majluf认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公司受到外部融资约束,公司应该持有一定的现金流用于投资[12]。Jensen研究表明,股利发放可以通过控制管理者可利用的现金流来降低成本[13]。Chay等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现金股利支付并不会随着自由现金流的增加而增加,反而会存在负相关的关系[14]。李金等研究表明受到融资约束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持有更多的现金,降低融资成本[15]。张纯和吕伟研究证实当公司面临较多外部融资约束时,公司将更多依赖内部资金,即使公司当期没有适合的投资项目,公司也会减少现金股利的发放以储备更多的现金用于以后的项目投资[16]。李延喜和研究发现受到融资约束的公司,其约束程度和公司持有的现金流的波动呈正相关关系,且两者的显著程度远远高于没有受到融资约束的公司[17]。当成本和外部融资约束两者并存时,公司将怎样制定合适的股利***策来缓解冲突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Rozeff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股利***策能够降低由非对称信息引发的成本,但由于融资约束的存在,支付现金股利将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即公司内部可用资金的减少导致公司外部筹资成本的增加[18]。因此,最优的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应综合考虑外部融资约束和成本。Chae等研究证实当这两种约束同时存在时,公司倾向于减少现金股利的支付[6]。陆贤伟和王建琼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同时面临问题和外部融资约束时,公司治理较好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支付更多的现金股利[7]。李长青等通过对“半强制分红***策”颁布后对股利***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成长性、行业竞争性对于股利***策的市场反应有不同影响[19]。

2研究设计

2.1累积异常收益率计算

4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证券市场现金股利公告数据,考察成本和融资约束双重制约下现金股利***策的市场反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融资约束样本和低成本样本的现金股利公告,非融资约束样本和高成本样本的现金股利公告对市场的负向冲击更弱;在融资约束与成本的相互组合不同样本中,现金股利***策公告对市场的冲击在同时存在高成本和非融资约束时冲击最小,对市场冲击最为强烈的为同时存在低成本和融资约束下进行的现金股利发放。本研究结论认为,现金股利***策的信号传递发挥需要考虑到融资约束和成本的双重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Lintner J. Distribution of Incomes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 Retained Earnings, and Tax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6, 46(2):97-113.

[2]孔小文,于笑坤.上市公司股利***策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6): 114-118.

[3]廖理,方芳. 股利***策理论的实证检验[J]. 南开管理评论,2005 ( 5): 55-62.

[4]陈浪南,姚正春.我国股利***策信号传递作用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0 (10):69-77.

[5]徐国祥, 苏月中.中国股市现金股利悖论研究[J]. 财经研究,2005( 6): 132-144.

[6]Chae J, S Kim. How Corporate Governance Affects Payout Policy under Agency Problems and External Financing Constraint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9,33(11): 2093-2101.

[7]陆贤伟,王建琼.公司治理与现金股利相关性研究——基于成本和融资约束双重视角[J].金融评论,2011(5):91-98

[8]Jiraporn P, Kim. Dividend Payou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Qua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Financial Review, 2011,46(2): 251-279.

[9]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股利***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1999(12):31-39.

[10]肖珉.现金股利、内部现金流与投资效率[J]. 金融研究,2010(10): 117-134.

[11]李礼,王曼舒.齐寅峰.股利***策由谁决定及其选择动因——基于中国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分析[J].金融研究,2006(1): 74-85.

[12]Myers S C, N S 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2): 187-221

[13]Jensen M 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2): 323-329.

[14]Chay J B, J Suh.Payout Policy and Cash-flow Uncertainty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93(1): 88-107.

[15]李金,李仕明,严整. 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度——来自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 2007( 3): 53-57.

[16]张纯,吕伟.信息披露、市场关注与融资约束[J]. 会计研究,2007 (11):32-38.

[17]李延喜,. 融资约束是否影响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策——来自现金与现金流波动性敏感度的经验证据[J].当代会计评论, 2008( 2): 75-85.

[18]Rozeff M Growth. Beta and Agency Costs as Determinants of Dividend Payout Ratio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1982, 5(3): 249-259.

[19]李常青, 魏志华, 吴世农.半强制分红***策的市场反应研究[J]. 经济研究, 2010, 45(3), 144-155.

[20]陆贤伟,王建琼,董大勇. 多席位***董事会损害股东价值了吗?[J].金融评论, 2012(5):34-44

公司金融论文篇5

【关键词】公司金融 课程建设 教学方式 工科院校

一、引言

金融学的研究起源于货币,金融学一开始就是对货币与金融及其漫长演进史的研究。金融学作为一门比较***的学科存在则是从1939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件:一是美国金融学会(Th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于1939年成立;二是《金融学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于1946年出版。从学科领域拓展来看,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四个方面基本命题:有效市场理论、收益与风险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从发展的模式看,西方国家金融学演进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第一,经济学院模式。货币金融学成为经济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依托经济学院培养具有宏观金融经济分析与研究能力的金融人才。第二,商学院模式。公司金融学成为管理学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主干课程为公司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依托商学院培养具有微观金融分析与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对于我国,则经历了30年的“大财***、小金融”格局,只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学才真正获得新生,但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般的做法是:在开设主要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公司金融学》等微观金融课程,这实际上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发展模式。

二、工科院校金融学定位与重点建设公司金融学的意义

偏理工科类的多科性院校,尽管开设金融学专业较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要晚一些,经验和积累要少一些,但是这类院校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现代金融学数理基础——理工学科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这类院校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稳定的教师队伍,集聚了相对良好的教学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对数理技术要求较高的微观金融人才。二是具有历史积淀少、转型便捷多的优势。相对于以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为主要课程教研见长的综合财经院校、工科院校历史积淀不多、教师等教学资源较易重新组合、重新优化,能够很快转型而定位到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三是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对理工与金融等复合性人才的巨大需求,从而为理工科背景的院校拓展金融学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定位于商学院模式更适合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因此,具体到课程开设和学科发展上,应该给予公司金融学等课程以核心课程的地位。就目前而言,工科院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微观金融领域和公司金融学,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第一,就改革可行性而言,西方的两种模式中,相比较而言,经济学院模式对宏观经济金融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的依赖性要强一些,理工院校一般不具备这些先天优势资源。而对于商学院模式,无疑更适合理工院校,办学成本较低,资源整合和优化更为便利,创设或转型更加可行。

第二,就服务国家建设而言,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和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建设显得严重滞后。21世纪的金融、经济实践,已不再局限于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形成的围绕货币银行学进行课程教学、以银行为中心来展开研究的格局,也已不能适应这一变革和发展了。“宏观金融”和“间接金融”正在与“微观金融”和“直接金融”相融合并向以后者为重点的方向演进。

第三,就金融学课程创新而言,有利于纠正两种不良创新行为或避免两种“误解”。其一是认为改革传统金融学课程,就是将宏观金融微观化,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等加入微观金融的内容,在教学上增加个案研究或案例分析。实际上,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的金融学研究领域、方法和人才培养,与以公司金融学为核心的金融学差异很大,不可以简单处理为“微观化”,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创新。其二是将公司金融与会计学、财务学混同起来,认为加大会计学、财务学等课程的份量就是微观金融课程改革。尽管公司金融学与会计学、财务学都需要使用会计工具、分析财务报表等来从事教学与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出发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将公司金融学纳入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以少走弯路,有助于金融学进行“实质性”创新与发展。

三、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课程教学界定与内容拓展

公司金融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融资理财为主的传统理财阶段;第二阶段,以融资、投资和并购为主的综合理财阶段;第三阶段,以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金融理论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为主的理财阶段。一般认为,公司金融学讲授的是微观金融的基础性课程,其基础概念和原理是围绕“3C”展开:Capital Budgeting(资本预算),是企业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进行比较和选择长期资本投资项目的过程;Capital Structure(资本结构),是企业除短期负债以外的全部永久性和长期性资本占用项目的构成以及构成项目的比例关系,目的是企业通过安排企业资本中的负债和权益的比重,从而使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公司兼并收购行为产生的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和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这三个部分构成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教学内容。

在完成上述阶段教学的基础上,相应地拓展以下教学内容。

1、公司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首先,需要进一步讲授公司融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延伸到企业重组与并购领域,如结合当前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分析其对公司并购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延伸开设新的相关课程,如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公司并购案例分析等。其次,根据工科院校的具体学时设计情况,进入到第三阶段,讲授风险管理理财的相关内容,如结合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讲授投资、融资、重组、并购中的各种风险,进而结合当前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讲授其对金融业、经济实体的影响等,也可以另外开设风险管理或金融风险管理与实务课程,完善公司金融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公司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为了在公司金融学的教学中反映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需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研究方法:(1)行为公司金融学主要从两个视角来展开研究:一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理性的条件下研究其对非理性市场的反应;二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非理性、存在心理偏差时研究非标准偏好与判断误差对公司投资、融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2)法和公司金融学是法和经济学的延伸与发展,其所侧重的是公司的金融行为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企业金融,而是经济活动中的合法主体法人“公司”的金融行为,认为公司理论是公司金融学的基础。

四、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材教法改革与创新

现阶段可以归为公司金融学的教材繁多,教材名称也各不相同。1998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陈琦伟主编的《公司金融》,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公司金融学教科书,是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并按国家“九五”教材规划要求组织编写的。随后陆续出版的教材多达上百种,如《公司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应用》、《公司理财原理与实务》等。但是,由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师主编的公司金融教材非常的少,因此,组织编写适合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需要的公司金融学教材十分必要,围绕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增减三性”上。(1)减少宏观性,增强微观性,加强微观经济金融行为的课程内容,加强适应各种经济金融主体人才需要的培养力度。(2)减少理论性,增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材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需要信息的归集。(3)减少封闭性,增强开放性,注重公司金融学科前言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吸纳和掌握,教材要动态反映理论与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引导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积极引导。一方面,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拓一种“开放式”培养公司金融学科师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自身,积极转型,整合内部教师资源,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具有从事财会业务和金融业务资格、高级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技师。

3、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具有绿色环保、直观形象、信息集聚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一是加大案例教学份量,精选案例和典型时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采用联合授课方法,聘请业界专业人士,分担部分教学与实践任务,将学校教学平台延伸到社会。三是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中嫁接“中转站”,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可以考虑课程考试、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4、改革实践环节。现阶段,尽管各高校增加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但份量偏低。财经院校如中南财经***法大学2004级金融本科的培养方案显示,包括***训、实习、学年论文、课外活动在内的实践环节学分为26学分,占全部总学分162学分的16%。工科院校如吉林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仅为12.6%。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来改革实践环节。一是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要兼顾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应放在资本运作频繁且投资、融资业务较多的经济实体企业方面。二是积极鼓励课外上机实验,学生应充分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实验室从事收集信息、研判市场、模拟投资、熟悉操作,乃至拓展视野、教学互动、发现问题和研究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科研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林海:金融学范畴界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 孙伟: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2).

公司金融论文篇6

关键词:金融集团;混业经营;治理结构;资本结构

一、引言

从全球范围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业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随着全球金融创新的速度加快,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出现业务综合化和全能化的现象,金融机构之间的传统业务分工界限日趋模糊。二是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不同程度地改革了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放松原来的金融结构性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策。上述两种趋势的发展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实行金融分业管制国家的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金融集团的混业经营问题成为学术界、金融界与***府部门都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

目前中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经营制度。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西方强国金融机构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受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各项主要原则的约束,对来自境外的金融机构提供与国内金融机构相同的待遇。同时,还面临国内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矛盾的困扰。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最终将向混业经营制度转变。那么,在转换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问题,如实现混业经营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如何改善实现混业经营存在的约束条件、混业经营应采取哪一种经营模式、混业经营的实施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以及如何解决混业经营给金融监管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等等。

二、金融集团混业经营概述

金融业混业经营是相对于分业经营而言的。分业经营是指一国金融体系中,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业务范围内进行经营。而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指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基本没有限制,如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还可以经营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通过业务范围的扩大或业务品种的增加来实现范围经济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混业经营经验和我国的现实国情,构建与推进金融控股公司是目前我国推进混业经营的适宜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是以银行、证券、保险、典当、投资银行、投资基金、财务公司、金融租赁、信托等金融机构为子公司的控股公司。其中仅以银行作为子公司的称作银行控股公司。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发起成立的多样化金融集团联合论坛的定义,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证券、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金融控股公司通过资本的联系,进行了机构和业务的融合,能为企业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具有传统金融机构所没有的优势,但同时也增加了控股公司在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业务结构上的复杂性,导致金融控股公司产生了很多新的风险。因此,对健全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监管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提出更高要求。

三、基于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的混业经营

资本结构理论最初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负债比例和企业价值的关系,即公司如何通过安排债务和权益的比例关系求得公司的总价值最大,而当其进一步研究与公司资本结构相联系的成本时,公司治理问题便不可避免地成为研究和讨论的对象。实际上,公司资本结构并不只是债权与股权的比例问题,还涉及与之相联系的不同的所有权权利,一方面,不同权利结构下会发生不同的成本;另一方面,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必然产生不同的公司治理安排。

1958年莫迪里亚尼和米勒发表的论文《资本成本、公司理财和投资理论》奠定了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理论基础。该文提出了著名的“MM模型”――资本结构与公司市场价值无关性定理,即无论公司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比例(即资本结构)如何安排,都不能改变公司证券的市场价值,即对公司股东来说不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但是,MM理论是建立在严格的近于理想的假设基础上的,后继资本结构相关理论的研究通过对这一理论假设的逐步放松,在成本、不对称信息分布、财产控制权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也深入到了公司治理层面,形成了理论、控制权理论、激励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

治理结构问题是伴随着现代企业两权分离下的委托风险而产生的。这是因为委托制存在的天然缺陷: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称、契约不完备、信息不对称。Karel Lannoo(1999)把治理结构理解为企业控制活动中有关所有者和经营者关系的制度。张维迎(1996)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而广义的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林毅夫把公司治理结构定义为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一般认为公司治理是为了解决委托问题、构建对经营者等的激励和约束而形成的、以较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包括:有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效用差异的研究;“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研究;经营者选择方面的研究;对企业治理的一些具体方式的研究;不同类型治理结构的比较研究;对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善的***策研究。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法律体系、企业融资体制不同,在公司治理模式方面存在多维度差异。对各国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分类研究中,常见的分类结果包括“内部型-外部型”、“距离型-控制型”、“基于市场型-关系导向型”、“基于市场型-基于银行型”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英美企业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主导模式(股东主导型模式)与以德日企业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主导模式(组织控制型模式)。而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和依据,公司治理是资本结构的体现和反映。当前世界主要金融集团的混业经营模式与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关系如***1所示。

四、我国金融集团混业经营模式选择

近70年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如证券、保险、信托及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商品得到巨大发展,如美国非银行金融业所控制的金融资产在全美金融体系中的比重由20世纪30年代的不足40 %上升到目前的75%以上。非银行金融机构向银行业的渗透,使得金融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它们不得已采取兼并收购方式,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之间的相互控股与兼并收购,使得混业经营成为必然。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商业银行已经突破传统的分业界限,业务范围向投资、保险等领域扩展,混业经营趋势日益明显。为了缓解国际金融市场上来自欧洲和日本银行的竞争压力,美国也不甘示弱,于1999年11月通过了《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业务相互交叉,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混业经营的地位。目前,我国金融集团的混业经营问题也已经成为理论界、学术界与***府部门都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然而,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尚局限在有关金融集团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和国际比较方面,因此世界金融集团混业经营模式的研究首先应基于资本结构、治理结构的制度要素,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我国金融集团混业经营模式的正确选择有进一步的研究,具体技术路线如***2所示。

五、结论

金融创新就像一把双刃剑。美国***投行走过了繁荣的几十年,为美国金融市场在全球的领先地位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最终又倒在了自己不计风险和缺乏监管的金融创新中。1995年中国颁布了《商业银行法》,开始从混业经营转入分业经营。2005年,中国开始允许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又步入混业经营。本文指出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模式的决定性因素。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又是金融集团发展混业经营的基础。从各国金融集团的发展历程来看,资本结构的不同造成公司治理权利分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和优势,也各有缺陷的英美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和德日银行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我国当前环境下的金融集团混业经营模式选择应基于治理结构、资本结构等制度因素,借鉴华尔街的经验与教训,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景辉.从世界金融业发展趋势看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6).

2、韩铁林.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的兴起及对策[J].财贸经济,2003(3).

3、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朗咸平.公司治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赵立航.混业经营模式分析与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6(1).

7、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科学出版社,2000.

8、刘红波.混业经营:美国经验与中国实践[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

公司金融论文篇7

[关键词]套期保值;动机;金融衍生工具

公司通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来消除(转移或规避)其在经营中面临的一系列不确定性的策略,称为金融性套期保值(Mayer&Smith,1982)。公司为什么要进行金融性套期保值?在Miller―Modiglani的完全竞争金融市场假设下,用于管理公司风险的金融性套期保值不会影响公司价值,并且金融衍生品交易本身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在这样的思路下,公司似乎没有必要进行金融性套期保值。但在现实中,从20世纪初金融衍生工具产生开始,公司就一直在广泛使用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Bartram等(2004)[1]的调查表明,在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50个国家7319家公司中,有60.3%的公司进行金融性套期保值。理论和现实的差异使得关于公司金融性套期保值动机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相关研究回顾与评述

国外关于公司套期保值动机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研究以完全竞争金融市场作为假设基础,主要研究结论为“套期保值无关性定理”,[2]即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公司开展的任何套期保值计划都可以被任意投资者复制,因此套期保值不会影响公司价值,由此公司没有进行套期保值的动机。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研究以不完全竞争金融市场作为假设基础,通过逐一放松构成完全竞争金融市场的各个基本假设(税收、交易成本等),研究公司套期保值的动机。按照理论基础的不同,这一阶段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

(一)基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公司套期保值动机研究

1 税收理论(Mayers&Smith等,1982)。该理论认为,累进的所得税制及其各种税收优惠条款①会导致公司上缴的税收是其税前收入的凸函数,而套期保值可以降低税前收入的波动性并降低其落入高税收等级的概率,从而减少公司的预期税负并由此增加公司价值。[3]

2 财务困境成本理论(Smith&Stulz等,1985)。该理论认为,公司预期的财务困境成本等于预期的破产成本乘以破产的概率。因此,通过套期保值降低公司利润的波动率,可以降低公司发生破产的概率,从而降低财务困境成本并提高公司价值。

3 债务成本理论(Nance,Smith&Smithson等,1993)。该理论认为,套期保值可以减少公司价值的波动性,从而缓解或消除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降低投资中的债务成本并增加公司价值。[4]

4 交易成本理论(Dolde,1993)。该理论认为,由于套期保值的固定成本很高,所以一般来讲,管理层进行套期保值的意愿及实施能力应与公司规模成正比。[5]

(二)基于管理层效用最大化的公司套期保值动机研究

管理层风险偏好理论(Jensell,1976)认为,由于管理层的目标与股东不一致,风险厌恶的管理层出于自身避险的考虑,会牺牲股东的利益选择进行套期保值,以使其个人财富免受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波动的影响。

(三)基于公司经营性措施的套期保值替论

替论(Tufano,1996)认为,公司在经营中会选择使用一些经营性措施来管理某些风险,特别是源于公司经营的一些特定风险,而这些措施的使用会在客观上降低公司对金融性套期保值的需求,从而影响公司进行金融性套期保值的动机。对于这些客观上起到风险管理作用的经营性措施,学者们将其称为“经营性套期保值(Operating Hedging)”。[6]

总的来看,国外关于公司套期保值动机的研究已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其中,税收理论、财务困境成本、债务成本和管理层风险偏好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虽然实证检验结果并不一致,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都已得到广泛认可。交易成本理论和套期保值替论,目前都还只是以实证为主,还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但实证检验结果较为一致。比较而言,国内关于公司套期保值动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研究仅限于对国外研究的文献整理和理论介绍,如陈很荣和吴冲锋(2001)等,而对套期保值动机理论的系统分析和我国公司套期保值动机的实证检验等基本没有涉及。

二、实证样本的确定及其统计描述

本文在不完全竞争金融市场的假设基础上,以200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的非金融公司作为研究对象,②对影响其金融性套期保值决策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我国上市公司金融性套期保值决策的动机。

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前,我国公司对套期保值交易的信息披露并不完善;而且国内也没有涵盖公司套期保值数据的数据库,所以为保证样本的全面和准确,本文在确定样本时交叉使用多个数据库,并且使用了关键词搜索法。③样本确定方法如下:(1)确定套期保值者时,同时使用天相数据库和证监会数据库,考虑到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具体情况,搜索年报中出现套期保值、套保、期货、期权、远期等关键字段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分析财务报告以确保公司是做套期保值而不是投机(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是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表);(3)确定对照组时,确保非套期保值者必须和套期保值者面临同样的风险暴露;(4)对比是否对冲商业风险时,必须确保非套期保值者和套期保值者处在同一个细分子行业。对比是否对冲汇率风险时,必须确保非套期保值者和套期保值者处于同一细分子行业且同时面临外汇风险;(5)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行业分类,不同的数据库对同一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也不尽相同,为了最大可能地避免行业分类错误,笔者采用了天相数据库和证监会行业分类的相交法;(6)考虑到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有可能交织在一起,所以在挑选外汇风险的非套期保值者时,需要同时考虑公司所处的行业和面临的外汇风险。判断行业的标准同上。判断公司暴露于外汇风险的方法是:只要现金流量表中“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现金变动”一项或者损益表中“汇兑损益”一项不为0,即判定该公司面临汇率风险。

最终确定的实证样本共包括253家A股上市公司,涉及7个行业,其中82家为套期保值者,171家为非套期保值者。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套期保值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用离散性指标度量公司的套期保值,即定义虚拟变量HEDGER为被解释变量,当公司为套期保值者时,HEDGER为1;当公司为非套期保值者时,HEDGER为0。

三、实证方法与研究假设

国外关于公司套期保值动机的实证基本都采用多元选择模型:Loglt多元回归或Tobit多元回归。④在目前我国公司套期保值的信息披露状况下,只可获得关于公司套期保值的离散型样本数据,因此,本文采用了Loot模型。

实证目的是,通过全面考察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金融性套期保值的相关因素,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金融性套期保值决策的可能动机,包括:

1 财务困境成本、债务成本、管理层风险偏好、交易成本(规模经济及信息不对称),实证假设为:(1)公司预期的财务困境成本与其套期保值决策呈正相关关系;(2)套期保值能减少债务成本,因此,有较高的负债比率、较多的投资项目和增长机会的公司会更倾向进行套期保值;(3)持有股票的管理层更有动机进行套期保值;(4)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规模越大的公司更有动机进行套期保值。

2 经营性套期保值。以公司的流动性储备和融资结构作为公司经营性套期保值策略的代表,考察经营性套期保值对公司金融性套期保值决策的影响,实证假设为:(1)流动性越强、对流动性需求越小的公司更没有动机做套期保值;(2)发行可转债的公司,相对于发行一般债券的公司,更没有动机做套期保值。

3 可能影响我国公司套期保值的特殊因素。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和制度背景的分析,笔者认为可能存在一些特殊因素会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套期保值决策产生影响,实证假设为:(1)考虑到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的预算软约束和相应的实际较低的财务困境成本,笔者预测国有上市公司会更倾向于不做套期保值;(2)考虑到国内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及公司套期保值活动的现状,笔者预测有外资股东背景的公司会更重视运用衍生品套期保值。

在考察了国外实证研究变量在中国的适用性和变量数据的可得性后,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及A股上市公司的特殊性,初步选取了17个适用的解释变量,覆盖了除税收理论以外⑤的各个理论解释的检验,见表1。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对样本进行togit检验。为避免多重共线性,通过考察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并采用逐步回归法对变量进行筛选,最终获得的模型共包含11个解释变量,显示出较好的拟合性,检验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显示,LEVER1的系数为正(p值为0.06),结果显著,表明更高的杠杆比率与公司金融性套期保值决策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从我国的实证数据上看,实行金融性套期保值的公司会具有统计上更高的杠杆比率。这符合财务困境成本理论的预测,即当公司的负债率越高时,出于降低财务困境成本的考虑,公司会更有动机去利用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因此,降低财务困境成本是我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金融性套期保值的动机之一。

变量EVEBITDA和EXPDPERC是检验债务成本假设的变量,两个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正(p值为0.02和0.03),结果显著,这表明更高的估值和更多的资本支出与套期保值决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在我国,有较多投资项目和增长机会的上市公司会更倾向进行金融性套期保值。而根据债务成本的解释,这是出于减少“投资不足问题”产生的成本、从而协调公司投资和融资决策的考虑。因此,降低债务成本也是我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金融性套期保值的动机之一。

变量MTSTONUM考察的是管理层风险偏好假设,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p值为0.02),结果显著。这说明当管理层持有股票时,管理层更倾向于不做套期保值,但这一检验结果与管理层风险偏好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

变量LNINCOME用来检验公司规模对套期保值决策的影响。如前所述,公司规模对套期保值的影响有待考察。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p值为0.02),结果显著,说明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降低效应占了主导地位,规模越大的公司有更大的概率进行金融性套期保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现实,由于国内衍生品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往往规模较大的公司管理层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并具有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变量FREECFPS、QUICKRT、CASHDIVD和CONVERT,是检验经营性套期保值替代假设的变量。FREECFPS和QLrICKRT的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测一致,但p值分别为0.2和0.67,显著性不足。因此,无法验证公司流动性和套期保值决策之间的替代效应。CASHDIVD的回归系数为正,p值为0.0023,结果很显著,这一结果与预测一致,由此能初步表明我国公司的套期保值与现金分红的流动性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初步表明,当存在现金分红的流动性需求时,为降低收益的波动性及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公司进行金融性套期保值的动机会有所增强。CONVERT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发行转债的公司越不倾向于做套期保值。这一结果虽然也与预测一致,但p值太大,显著性不足。

变量SOE和FOREINVS用于检验笔者针对中国国情提出的两个套期保值的影响因素。SOE的回归系数为负,与笔者提出的预测相符,但显著性不足(p值为0.15)。FOREINVS的回归系数为正数,也与预测相符,结果显著(p值为0.02),由此说明在我国,和内资公司相比,有外资股东背景的公司会更重视运用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SOE在模型中显著性不足,但包含该变量在内的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因此最终模型中仍包含该变量。

五、研究结论

总体来讲,200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实行金融性套期保值的公司与未实行金融性套期保值的公司相比,具有统计上更高的杠杆比率、更多的资本支出、更高的主营业务收入、更多的现金分红,而且公司股份中更倾向于有外资法人股或境外上市股。由此表明,降低财务困境成本和债务成本是我国A股上市公司金融性套期保值决策的主要动机,并且套期保值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另外,公司有现金分红需要、股权结构中有外资法人股或境外上市股时,公司越有动机进行金融性套期保值。

另外,实证检验还表明,管理层持股与我国上市公司套期保值决策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管理层偏好理论预测的结果相反。我国管理层激励机制的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如果股权报酬设计不合理,也会导致股东和管理层之间产生额外的问题,从而使管理层持股与公司套期保值决策之间产生负相关关系。但由于受到公司信息披露的限制,目前尚无法解释上述关系的内在成因,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未尽之处。

注释:

①包括课税扣除及亏损结转等。

②金融公司不仅是套期保值产品的需求者,也是套期保值产品的供给者,所以为了减少偏差有必要把金融公司排除掉。

③国外研究中确认套期保值者的方法有三种:直接问卷调查、关键词搜索和非公开数据库。直接问卷调查容易产生样本偏差,只在早期研究中使用。

④具体是采用Logit还是Tobit,取决于可获得的用以度量公司套期保值的样本数据的类型。如仅可获得离散型样本数据,需采用Logit回归;如可获得连续型样本数据,则需采用Tobit回归。

公司金融论文篇8

关键词:金融资产分类 公允价值变动 IFRS9 CAS22

一、引言

2006年***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 22)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 39)。根据2010年***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路线***》),CAS未来的建设方向是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持续趋同。与此同时,IFRS也在不断修订中,IASB于2009年宣布加快改进金融工具准则的步伐,并着手实施“替代IAS 39项目”,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修订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以及套期会计准则,相关成果再加上金融工具终止确认项目的成果,陆续写入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最终彻底取代现行的IAS 39。根据《路线***》的导向,IFRS的若干变化很可能在CAS中有所体现。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可能发生的新一轮会计准则变化将如何影响其财务报表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先了解IFRS9和CAS22的具体差异以及我国企业执行现行准则的现状。本文正是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二、IFRS9与CAS22比较与文献综述

(一)IFRS9与CAS22比较

2009年7月,IASB了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综合项目第一阶段成果的征求意见稿IFRS9,并于2009年正式,IFRS9中关于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条款与我国现行CAS22相比,主要有以下方面差异:第一,金融工具分类标准。IFRS9和CAS22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均有两点,前者包括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的特征,后者包括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能力和管理层意***。“业务模式”是IFRS9中的新概念,是指主体持有金融资产的目标是收取合同现金流而不是在合同到期前将其出售获取利得,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则是指金融资产的合同条款只能在特定日期获得本金及未到期本金的利息。第二,金融工具的类型。根据上述分类标准,IFRS9将金融资产分为两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A类)与以摊余成本计量(以下简称B类)两大类,前者又可进一步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以下简称A1)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以下简称A2)两类,而CAS22则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下简称Ⅰ类)、贷款和应收款项(以下简称Ⅱ类)、持有至到期投资(以下简称Ⅲ类)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下简称Ⅳ类)。第三,公允价值选择权。CAS22规定适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情形包括:以消除或减少资产负债处理不匹配引发的相关利的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嵌入式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单独的衍生工具处理。IFRS9仅保留其中第一点,取消了后两点。此外,嵌入式衍生工具的混合工具不再需要拆分确认,而是根据混合工具的整体合同现金流量特征进行判断。第四,重分类标准。CAS22禁止会计主体在初始分类后在Ⅰ类和其他三类金融资产间进行重分类,IFRS9规定如果主体有关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发生改变,可以在A类和B类金融资产之间进行重分类,但不允许A1和A2之间重分类。第五,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IFRS9规定企业制定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即使将来出售该笔权益投资,也不得将售价与持有成本的差异转入当期损益。CAS22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并允许在金融资产出售时将其转出至当期损益中。

(二)金融资产分类准则文献综述

该领域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会计准则理论研究。从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来看,对IFRS9在国内的适用性,存在一些争议。有一些理论研究分析比较了IFRS9和IAS39的异同,如:孙晓民、汪裕川(2009)、袁皓(2009)、杨大治、刘晓佳(2010)、王芷萱(2010)等,其中杨大治、刘晓佳(2010)在差异比较的基础上还阐述了IFRS9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具体包括资金业务盈利模式、监管指标、信息披露和系统建设四方面。还有一些理论研究分析了IFRS9本身的优缺点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正面的观点如:刘永泽、王珏(2010a)探讨了金融工具两分类的优点,具体包括:符合分类、确认和计量的内在规律并能降低操作的复杂性,能适应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需求、预期能提供更相关的财务信息,在此基础上,作者就保障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进一步完善非活跃市场条件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及财务指标的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相对的,也有不少学者对IFRS9在我国的适用性存在疑虑:廖懋嘉(2010)认为,尽管IASB放松了对金融资产分类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执行CAS22的时间不长,对金融资产分类的职业判断能力较差,同时公允价值这一指标在我国的发展不似发达国家般稳定。因此,我国现阶段应保持CAS22的稳定性,暂不执行金融工具重分类限制放松的规定。陆建桥、朱琳(2010)在肯定IFRS9修订方向的同时,也对IFRS9部分内容未考虑到新兴市场特殊情况以及金融资产预期损失减值模型的可操作性不强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2)金融工具分类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较多理论研究针对抽样或特定行业数据开展,也有一些研究针对全样本的多年数据开展。刘颖莎、陈敏(2009)从2008年所有A股上市的公司中随机抽取15%的上市公司,对其金融资产的划分和信息披露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包括:各类金融工具占上市公司资产或负债的比重;2007与2008年上市公司某类金融工具持有量的变化;金融工具分类的行业比较。他们的研究发现,2008年我国股市相对低迷,大多数企业在2008年前半年的Ⅰ类金融资产呈明显上升趋势。此外,他们还给出了一部分上市银行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占总金融资产比重的情况以及相互持股的葛洲坝和交通银行两家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两者都把向对方的投资划分为Ⅳ类金融资产。孙(2010)对2008年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分类情况进行了统计,并以国金证券为例,阐释了上市金融企业在不同年份对同一金融资产进行分类时很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此外,与金融资产分类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也未提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郑欣(2010)的研究表明,运用IFRS9之后,保险公司中原先被划分为Ⅳ类的金融工具很可能被划分到Ⅰ类,可能会增强利润表的波动性。刘永泽、王珏(2010b)比较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分别采用CAS22和IFRS9的金融资产构成结构,得出如下一些研究结论:金融工具分类标准的转换对金融业上市公司的总体影响不大,而对非金融业上市公司的金融工具构成和金额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采用新的分类标准,则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比例和金额都将大大上升;重大影响以下的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转变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对损益和所有者权益带来较大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主板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从2006年到2009年的新CAS下的财务信息为研究对象,其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数据库,由于该数据库提供的证监会行业分类未充分考虑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变更的情况,通过查询2006年至2010年间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变更或重大事项公告等,对个别情况进行了修正,将行业代码恢复到变更之前各年所对应的行业分类。此外,考虑到首次公开发行股份时可能有较强动机出现盈余管理,因此剔除上市公司提供的上市前财务信息。根据IFRS9的规定,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重大影响”之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要变更到以公允价值计量,从而成为IFRS9的一类金融资产,从理论上看,这部分的权益性投资也应当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但是,一方面,我国目前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允价值衡量机制尚不健全,以怎样的计量基础作为公允价值的替代指标尚不明确;另一方面,数据库中只列示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总额,未明确“重要性程度”。此外,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两部分,但是此次修订的IFRS9中仅涉及到金融资产的部分。最终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CAS22的“金融资产”部分,不包括“长期股权投资”,也不包括“金融负债”。考虑到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和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项目和列报格式有所差异,本文中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Ⅱ类金融资产对应“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三者合计数,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Ⅰ类金融资产对应“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二者合计数,Ⅱ类金融资产对应“投资-贷款及应收款项”项目,其余类别金融资产可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找到。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分以下四部分探讨IFRS9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第一部分探讨IFRS9对上市公司整体的影响程度,此处的“影响程度”以持有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家数的绝对额和相对额作为衡量指标,分别列示该指标的年度分布情况。第二部分探讨IFRS9对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此处的“资产结构”以金融资产的相对额作为衡量指标。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列报资产时区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其中Ⅰ类和Ⅱ类金融资产属于前者,Ⅲ类和Ⅳ类金融资产属于后者,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列报资产时则并不区分资产的流动性,只提供资产合计数。因此,对于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分别考察如下四类指标:Ⅰ类和Ⅱ类金融资产占流动资产比例、Ⅲ类和Ⅳ类金融资产占长期资产比例、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以及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考察如下两类指标: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以及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资产总额的比例。第三部分探讨IFRS9对上市公司收益结构的影响,由于Ⅰ类和Ⅳ类金融资产的处置收益计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则分别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Ⅱ类和Ⅲ类金融资产的收益则很可能计入“财务费用――利息费用”的贷方,从利润表的角度看,较容易辨析出其中的“扣除对联营和合营企业收益之后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两部分,因此此处的“收益结构”以前两者的相对额作为衡量指标,考察前两者分别占核心利润、经营利润、利润总额以及Ⅰ类金融资产价值的比例,“核心利润”采用“营业利润”扣除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收益和汇兑收益三者之后的余额计量。第四部分探讨上市公司目前对金融资产的财务信息披露状况,一般而言,如果公司持有Ⅰ类金融资产的,应当在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下确认相应数据,此处的统计也正是基于前两者的这一内在联系展开的。

四、统计结果分析

(一)金融资产持有种类

本部分以所有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虑到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持有金融资产种类上的差异,表(1)和表(2)分别列示两者的具体情况。从表(1)的结果来看,一半以上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仅持有一种以下的金融资产,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所有仅持有一种金融资产的情况,除2008年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600180)仅持有Ⅰ类金融资产,2008年重庆东源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000656)仅持有Ⅳ类金融资产外,其余都为Ⅱ类金融资产。大多数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种类为两种,很少有公司的金融投资涵盖四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表2)的结果表明,有九成左右的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持有两种以上金融资产,进一步研究可发现,即使是仅持有一种金融资产的情况,六例中有三例为Ⅰ类金融资产,两例为Ⅳ类金融资产,一例为Ⅲ类金融资产,公司持有金融资产的类型比较丰富。

(二)金融资产的种类结构

本部分以各年度中至少持有一项金融资产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项目存在一定差异,此处分别列示两者的金融资产结构,此外,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特点,在列示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统计结果时,另外又以主营业务范围为依据,将其划分为证券保险业等和银行业两类。从表(3)的“中位数”一列来看,在2006年至2009年间,超过一半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并不持有Ⅰ类、Ⅲ类和Ⅳ类金融资产;从“最大值”一列来看,Ⅰ类金融资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在2006年较低,2007年至2008年呈高速增长状态,到2009年有所回落,但这一比例始终未高于37%,与此相对的,Ⅳ类金融资产占非流动资产比例的最大值则保持在八成以上的较高水平,此外,这两类金融资产在所有金融资产中的占比通常也是前者低于后者,由此可见,非金融业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将其所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划分到Ⅳ类,这也佐证了刘颖莎、陈敏(2009),叶建芳、周兰等(2009)的结论。徐先知、刘斌(2010)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从表(4)的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证券保险行业公司不持有Ⅱ类金融资产,即使持有,比例也相当低,大多数证券保险公司选择分散性地持有其他三类金融资产,其中以Ⅰ类和Ⅳ类为主,相比之下,银行的金融工具品种全面,其中以Ⅲ类和Ⅳ类为主,Ⅰ类比重相当低,主要是由于我国不鼓励银行投资权益工具,例如银监会2009年6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银行理财资金不能直接投资在A股二级市场交易的股票或基金,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及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等。

(三)金融资产的收益结构

本部分以各年度中至少持有一项金融资产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未披露或等于零的公司。在所有的四类金融资产中,只有Ⅰ类金融资产可能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表(5)的样本观测值表明,从2006年到2008年,越来越多的选择持有Ⅰ类金融资产,这很可能是由于2007年和2008年中国股市波动幅度较大,更多公司选择将金融资产作为短期资产,待价而沽并随时抛售获利。此外,从整体上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表影响不如投资收益的影响大,但是从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情况来看,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的盈利状况产生质的影响。与之相反的,表(6)的结果表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持有Ⅰ类金融资产的情况较稳定,无论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从极端情况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都很少对企业的盈利状况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从金融行业内部来看,证券保险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盈利状况的影响程度要远远高于银行,这很可能是由于前者持有的Ⅰ类金融资产远超后者所致。

(四)金融资产的信息披露 本部分以各年度中持有Ⅰ类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此处的两表不仅有助于探讨信息披露状况,也是对前文表(5)和表(6)中的观测值进行解释,具体来看就是将持有Ⅰ类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总家数减去持有资产却未披露公允价值变动或者公允价值变动为零的公司加上披露了公允价值变动却未披露Ⅰ类金融资产金额的公司。通过表(7)和表(8)的对比可以看出,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存在较大问题,在2006年和2009年股市低迷的年份,上市公司选择性地不披露或少披露Ⅰ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与之相反的,金融行业在金融资产的信息披露方面相对较严格。

五、结论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IFRS9与CAS22在金融资产分类上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如果要过渡到IFRS9的分类标准则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金融资产,结合“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的要求对现有金融资产分类进行调整,通常而言,CAS22标准下的Ⅰ类可能调整为IFRS9标准下的A1类,Ⅳ类可能调整为A2类,Ⅱ、Ⅲ类可能调整为B类,前两者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后两者以摊余成本计量,适用“预期损失减值模型”。从表(1)和表(2)的统计结果来看,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品种较少,且大多数公司仅持有Ⅱ类金融资产,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品种较多,因此,如果仅从金融工具会计分类的角度来看,IFRS9对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影响可能小于其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持有较多可能会被IFRS9划分为B类金融资产的项目,需要采用“预期损失减值模型”,这一减值模型与现行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有很大差异,会广泛影响到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后续计量期间的收益。相比之下,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中,只有银行的Ⅱ类金融资产较多,受减值模型变化的影响有限,但是考虑到上市银行受到证监会和银监会的双重监管,目前的会计准则目标和金融监管目标并不一致(杨树润等2010),银行采用新的减值模型计量可能对相关的金融监管指标产生影响(陆建桥、朱琳 2010;杨大治、刘晓佳 2010)。第二,根据《CAS30――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2007年起Ⅳ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以下简称Ⅳ类变动)应当列示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在处置资产时调整回当期损益。根据《CAS解释第3号》,2009年起在利润表中增列“其他综合收益”,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由此可见,CAS试***增加Ⅳ类变动的信息披露透明度。IFRS9则规定Ⅳ类变动在处置资产时不得调回损益中,这就切断企业利用Ⅳ类变动进行自利性盈余管理的渠道。从表(3)和表(4)的统计结果来看,不少上市公司倾向于将权益性投资划分为Ⅳ类,采用IFRS9之后,这部分企业不得不选择将其划分到A1中,从而承受损益波动增大的成本(郑欣,2010),或将其划分到A2中,从而不再享受“损益蓄水池”的好处(叶建芳等 2009),无论是哪种选择都会对企业目前或未来的盈利状况带来一定的冲击。第三,如前所述,CAS22中的Ⅰ类很可能调整为IFRS9中的A1类,Ⅳ类中有一部分也可能调整到A1类,根据IFRS9的规定,A1类公允价值变动将计入当期损益。从表(5)和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从整体上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对上市公司利润影响不大,两者可能会对公司的净利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在非金融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而言,尤其是对证券保险公司的影响更大,在只有Ⅰ类变动计入损益的情况下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如果再加上Ⅳ类变动,很可能导致某些非金融公司或证券保险公司的损益波动程度加大。第四,IFRS9提出了“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的标准,其目的就是为将企业划分金融资产类型的标准客观化,在IFRS9的标准下企业有必要提供金融资产分类标准的支撑信息。从表(7)结果看,目前我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和报告环节上存在较大不足,一方面由于公允价值的获取较难,另一方面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而有选择性的披露有利信息。在这样的现状之下,IFRS9势必会增加一些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迫使原先“随意”披露的企业不再“随意”对金融资产进行确认和报告。

*本文系2009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会计分类研究”(项目编号:SJR09008)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我国衍生工具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准备性研究”(项目编号:2011CG6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青松:《金融资产重分类会计处理探讨》,《财会通讯》2010年第4期。

[2]李彦韬:《安永指暂未见有企业在09年度业绩采用IFRS9准则》,《国际金融报》2010年1月。

[3]刘颖莎、陈敏:《我国上市公司金融工具分类行为特征分析》,《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2期。

[4]刘永泽、王珏:《我国金融工具从四分类到两分类的现实思考》,《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陆建桥、朱琳:《跟踪国际 主动参与 积极应对 深入研究金融工具会计最新动向与对策》,《会计研究》2010年第2期。

[6]孙晓民、汪裕川:《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现状及发展》,《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8期。

[7]谢苇、孔庆林:《IASB 修订金融工具分类问题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1期(上)。

[8]徐先知、刘斌、曹倩倩:《金融资产类别选择的经济动因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5月。

[9]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

公司金融论文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3-0015-04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现金是公司运营中的重要资产,不仅关系到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还影响到公司的投资和筹资决策,因此,现金持有***策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决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现金持有***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Brealey和Myers认为,如何决定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是财务学界的十大难题之一。2008年美国的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又重新引起了公众对公司流动性的关注。

Keynes认为三种动机导致企业持有现金:交易性动机(transaction motive)、预防性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和投机性动机(speculative motive)。交易性动机持有现金是指个人或者企业为了交易而持有的现金,预防性动机持有现金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预防将来出现的突发事件而持有现金,投机性动机持有现金是指企业或者个人需要持有现金以备抓住投机机会。他认为,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公司持有现金可以避免因筹集资金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并且在外部融资无法获得时可以利用持有的现金进行投资。①Myers和Majluf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时,使用内部资金的成本低于外部融资成本,因此公司会保有部分现金满足投资需求。[1]但另一方面,Jensen认为,管理层偏好持有过多现金,因为持有现金会减少公司风险、减弱市场监督、增加管理层的控制权。[2]但过多的现金持有会导致公司投资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进而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公司持有现金过少,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正常发展,而公司持有现金过多,会导致较大的机会成本,甚至被管理层滥用。上述观点相应形成了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策的主要理论,即权衡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理论。

随着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发展,外部资本市场和投资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内外学者开始基于上述理论对企业现金持有***策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解释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Opler等对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们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公司存在一个目标现金持有水平,公司现金持有量与公司的成长性、现金流波动性、现金流量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公司筹资难度、公司规模和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Teruel和Solano通过研究西班牙的中小公司发现,现金持有量与现金流量和财务杠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现金替代物和银行长、短期债务比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

除了对公司特征及企业现金持有***策进行研究之外,国内外学者也关注融资约束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现代公司财务理论认为,由于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和问题的存在,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资本成本,这种差异使得公司在进行外部融资时受到各方面的约束,即形成了融资约束。Almeida等研究了融资约束与企业流动性需求的关系,发现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倾向于从经营现金流中储备现金,即具有现金―现金流敏感性。[5]章晓霞和吴冲锋以现金―现金流敏感度作为检验标准,研究融资约束对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无论是否受到融资约束,其现金―现金流敏感度都显著为正,两类公司现金持有无显著差异,即融资约束对公司现金持有***策无影响。[6]可见,有关融资约束对企业现金持有***策影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因此有关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决策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讨论。

根据权衡理论,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是对持有现金所带来的收益与相应的成本进行权衡的结果。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持有现金所带来的收益越大,企业的最优现金持有水平也会越高。对于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来说,由于其外部融资能力受限,当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出现时,如果企业缺乏资金,可能会损失好的投资项目。增加现金持有量有助于及时应对未来的投资需求,降低融资约束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有融资约束的企业持有现金的边际收益可能更高,因此,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可能会持有更多的现金。其次,由于存在外部融资约束,有融资约束的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变动可能更依赖于公司产生的现金流,而无融资约束的企业既可以利用内部资金,又可以利用外部资本,其现金持有水平的变动不会受到公司现金流的系统影响。

(二)样本数据的筛选

本文以2000年前上市且2012年仍然存在的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原始样本,筛选过程如下:剔除ST(特殊处理)、PT(暂停上市)及退市的公司,剔除同时还发行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剔除主营业务增长率超过150%的企业,最终获得314家制造业企业构成研究样本。由于公司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可能会积累较多的现金,为了排除IPO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研究数据的观测区间为2003―2012年。本文的数据来源于色诺芬经济金融数据库。

三、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本文中用现金及其等价物与总资产之比来表示现金持有水平。根据上述三种融资约束的衡量标准,将样本公司分年度按融资约束程度进行排序,即股利支付率由低到高、企业规模由小到大、KZ指数由大到小、排序最前面的30%作为融资约束组样本,排序最后面的30%作为非融资约束组样本。样本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

整体来说,样本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的均值为1389%,中位数为1174%。较之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相对高。Dittmar计算了45个国家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的中位数,发现发达国家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较低,如美国为64%、英国为81%、德国为73%,若考虑其现金持有水平是用现金及其等价物与扣减了现金及其等价物后的余额之比,上述国家企业按照本文计算的现金持有水平会更低。[8]而祝继高、陆正飞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1998―2007年的平均现金持有水平约为168%,与本文的结果基本类似。[9]

表1列示了按照规模、股利支付率和KZ指数三种融资约束标准分类下,融资约束组和非融资约束组现金持有水平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在哪种融资约束标准下,融资约束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均高于非融资约束组,并且均值t检验的结果表明,这种差异均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为了保持财务灵活性会持有相对较多的现金。该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一。

四、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水平变化的影响

根据假设,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更倾向于从企业产生的现金流中保留现金,其现金持有量的变化受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影响。依此假设设计本文的变量。为排除公司规模的影响,本文对除公司规模之外的变量都除以总资产,予以标准化。

由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三种分类标准下,对于非融资约束组企业,其现金流与现金持有量的变化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关系。而对于融资约束组企业,其现金持有量的变化与现金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对于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会有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留存于企业中。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二。

五、结论

现金管理是企业运营资本管理的重要内容,现金持有水平反映企业的流动性。融资约束会影响企业的流动性需求以及现金持有***策。

本文以中国2003―2012年持续存在的31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金持有水平和现金持有水平的变动两个层面实证考察了融资约束对企业现金持有***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有融资约束的企业,其现金持有量显著高于无融资约束的企业;有融资约束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变动与经营活动现金流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无融资约束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变动与经营活动现金流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当存在融资约束时,为了保证企业有能力进行有价值的投资,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由于受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应当通过储备较多的现金来维持企业的流动性和财务灵活性。其次,对于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如果经营现金流增加,企业应当增加现金储备;而对于不受融资约束的企业,经营现金流的变动不应当影响其现金持有水平。

公司金融论文篇10

关键词:融资约束 股利支付率 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一、融资约束的概念

融资约束的概念源自经典的财务理论(Modigliani 和Miller,1958),根据MM理论,司的投资决策是不受融资决策影响的,公司的内部融资成本也与外部融资成本一致,因而企业的投资行为并不会受到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而只与企业的投资需求有关。但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完美资本市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和交易成本等等问题使得外部融资的成本高于内部资本的成本,因此就产生了融资约束问题。

FHP(1988)将融资约束做了以下定义:融资约束是指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公司内外部融资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内外融资具有不完全替代性,并由此产生投资低于最优水平、投资决策过于依赖公司内部资金的问题。

二、融资约束的成因

(一)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从事交易活动的双方对交易对象以及环境状态的认识相异,交易的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比另一方拥有的相关信息更多,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现实的不完美的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产生融资约束问题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问题

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人相较于委托人而言,拥有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会产生"逆向选择"。正是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人可能会选择其他方式进行谋利,影响委托人对其的监控,继而导致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产生融资约束问题。Bemank、Gertler(1989),Gertler(1992)都认为成本会导致内外部融资成本差异。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委托、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理论都是解释融资约束的存在性的理论基础。

Jensen 和Meckling(1976)提出的理论认为,人拥有的信息比委托人多,并且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逆向影响委托人有效地监控人是否适当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融资约束理论认为,当经理受到内部资金约束时, 由于资本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就产生融资约束问题,致使外部融资成本往往高于内部资金成本。

(三)、交易成本

在金融市场中,股票或者债券的发行都会产生交易成本,多种多样的费用的存在会导致内外部融资成本有差异。公司进行投资行为时,若选择内部资金,就可以避免支付相应的交易费用。因此,当公司面临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选择时,会考虑使用成本相对低的资金,即内部资金。这个过程也导致了融资约束的产生。

三、融资约束的衡量方式

(一)股利支付率

根据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上的内外部资本具有不完全替代性的观点,由于外部融资成本较高,低股利支付隐含着公司对内部现金流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因此,公司面临的非对称信息程度与其股利***策有关。具体而言,低股利支付的公司的投资支出可能受到较严重的融资约束。

FHP(1988)在他们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使用股利支付率作为衡量融资约束的替代变量。原因是:股利支付率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留存收益的多少,进而反映上市公司内部资本的多少。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情况进行分析:当公司面临的内部融资成本和外部融资成本相差不大时,公司不会保留太多的内部留存收益,而选择支付较高的股利,内部资本不够时,直接使用外部融资就可以满足投资的要求,这时候股利支付率也较高;相反的,当公司面临的外部融资成本明显要高于内部融资成本时,公司会保留大部分的现金以满足新投资的需求,而减少股利的发放,这时候鼓励支付率就较低。因此,公司股利支付率的高低能够衡量公司所受融资约束程度:股利支付率越高,表明公司有较高的内部现金流或外部融资难度较低,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较小。股利支付率越低,表明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较大。Glichrist(1990)以一个实证研究表明:公司最优投资行为的欧拉方程在股利支付率较低时,会被拒绝,在股利支付率较高时则不会。因此,Gilchrist(1990)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支持股利支付率作为公司融资约束程度衡量指数的结论。

(二) 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能够衡量上市公司利息支付的能力,具体的来说,它是生产所得的息税前利润和利息费用的比例。Altman,Haldeman和Narayanan(1977)提出:上市公司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利息保障倍数直接替代表示,它能够反映上市公司的债务资本获利能力以及整体的财务情况,与其他反映公司财务健康的变量存在高度相关性(Gertler和Gilchrist,1994,Bemanke和Gertler,1995).Guariglia(1999)指出,外部融资成本与利息保障倍数之间呈现递减的关系.综上所述,利息保障倍数可以作为衡量上市公司外部融资约束大小的替代量: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数越低,所受到的融资约束可能性越大.

(三)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为检验融资约束的存在,Fazzari、Hubbard 和Petersen(FHP)(1988)对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 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并发现低股利支付率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更高,即受融资约束较严重的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相对较高,后来Fazzari 和Petersen(1993)、GileMst 和Hinunelburg(1995)证实了FHP 的结果。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变量选取、公式选择、样本采集和考察的角度等各不相同,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分为正、负相关关系两派。Cleary(1999)扩充了KZ(1997)的研究样本,研究结果支持了KZ(1997)的观点。冯巍(1999)对国内对融资约束下企业投资与内部现金流关系作了开创性研究,发现现金流对每股分红低于0.05 元的公司、非国家重点企业的公司的投资水平有显著影响,从而得出这些公司面临融资约束。冯巍的研究还带动了国内学者在公司的投资与内部现金流关系方面的讨论。

(四)公司规模

Devereux 和Sehiantarelli(1990)根据资本存量的真实价值来衡量公司规模,而Athey 和Laumas(1994)根据股权资本账面值来衡量公司规模,这两项研究的结论表明: 大规模公司相对于小规模公司具有较低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即公司规模越大,融资约束程度越低。国内学者全林、姜秀珍和陈俊芳(2004),赵剑锋和伊航(2006)也得出一致结论。

(五)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基于学术界对融资约束和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的背景,Almeida 等(2004)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由于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同样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持有***策,而现金是一个金融变量,采用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来研究融资约束问题可以回避一些质疑,是一个理论上和实证上均有效的检验方法。研究发现:对于有融资约束的公司来说,企业将更多的从现金流中提取现金增加现金持有量和企业的流动性,以便于未来投资,其现金-现金流量敏感度显著为正;相反,对融资不受约束的公司来说,其现金-现金流量敏感度则应该显著为零。李金等(2007)发现,存在融资约束的公司其现金对现金流正向敏感;反之不敏感。而章晓霞和吴冲锋(2005)发现,无论融资是否受约束,现金持有***策并没有明显的不同。

四、国内有关融资约束的相关研究

(一)股权结构

与西方的证券市场不同,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都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因此具有特殊而复杂的股权结构。国内一些学者以股权结构为切入点,将股权结构作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分类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郑江淮等(2001)检验的结果表明,国家股比重越低的上市公司没有受到明显的外源融资约束,反之却受到了外源融资约束。何金耿(2001)的研究表明,对于国有控股股东而言,他们的投资对现金存在显著的依赖性,过度投资是其主要投资行为,其结果是公司价值低。而法人控股股东同样强有力地影响了投资对现金流敏感性的正向相关关系。饶育蕾、汪玉英(2006)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投资一现金流敏感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用股权集中度指标进行回归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李增泉等(2008)发现,企业集团控制的金字塔层级越多,该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会越高;母公司所在的地区融资约束越强。

(二)集团企业

Hoshi、Kashyap 和scharfstein(1991)以日本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保持投资机会不变(由托宾Q测量),24家集团成员企业与121家非集团成员企业相比,现金流对投资的影响要小得多。他们认为,由于大型公司集团比较容易获得外部融资,降低了外部融资的信息成本,集团附属性质缓解了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公司进行负投资的问题。Chirinko 和schaller(1995)使用成熟度、所有权的集中程度、制造业公司、非制造业公司等对212 家加拿大公司的数据进行分类,结论是年轻的、***的、主营制造业的公司的投资支出更依赖于内部现金流。

(三)***治关系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由于***府对社会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一大环境下,***治关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国外学者研究得出,具有***治关系的公司能够获得更高的银行贷款数量、享受更优惠的税收***策,同时在当地市场有更高的占有率(Brandt & Li,2003;Fisman,2001);有"***治关系"的企业即使存在较高的违约率也能从国有银行那里获得更多的贷款(Khwaja & mian,2005)。而在国内,余明桂、潘红波(2008)发现,有***治关系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和更长的贷款期限,而且在金融发展越落后、法制水平越低和***府侵害产权越严重的地区,***治关系的这种贷款效应越显著。唐建新等(2010)发现,无***治关系的民营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强的融资约束,说明***治关系能够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在企业的融资过程中作为一种非正规的替代机制,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压力。

(四)金融发展

顾乃康,孙进***(2009)基于现金持有的预防性动机研究企业的现金流风险与现金持有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其现金流风险与现金持有量之间的关系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融资受约束的企业的预防性现金持有动机显著。此外,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减轻企业面临的融资受约束的程度,继续推进我国初有成效的金融改革有助于改善我国企业可能面临的融资障碍。

(五)不确定性

魏锋、刘星(2004)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融资约束状况,而且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相关;公司持有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之间呈正相关,市场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之间呈负相关;融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资的影响。

五、总结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融资约束问题在我国确实存在。但是,有关融资约束的衡量问题,学者们各持己见,目前尚无一个权威的测量方法。此外,由于我国对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尚没有一致的结论,甚至有些结论互为矛盾。可能是因为数据选取和研究方法问题的差异导致的不一致的结果。通过对上述文献的述评,使我们对有关融资约束的研究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便于我们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应基于融资约束的特征分析,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文化、监管及公司治理进行分析,以便建立更加有效地融资约束模型,为未来的学术研究领域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延喜,刘巍.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关系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05(6)

[2]况学文,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指数设计与评价[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公司金融论文10篇

学习

金融产品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产品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理财产品论文范文,金融产品毕业论文题目。金融创新与银行角色转变过去银行业务一向偏于静态与稳定,但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新的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陆续开发,金融机构也跟着调整其运营模式,不仅

学习

经管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经管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管毕业论文,经管博士毕业论文要求。美国农村的保险业发展比较好,在支持美国农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促进的作用。2005年,美国农业保险企业共实现保费收入51.9亿美元,赔偿责任金额达到546.2亿美元,承保面

学习

金融博士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博士论文核心期刊,金融博士论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

学习

理财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理财论文10篇,内容包括理财论文大全1500字,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小论文。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

学习

建筑专业毕业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专业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成人建筑专业毕业论文。(二)工程项目类此类模块的设计课题的来源基本上都是设计院,有的时候也会让老师确定。关于设计题目的确定一定要对其是否可以应用进行考虑,而且其

学习

汽车技术总监总结模板

阅读(71)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技术总监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汽车技术经理的工作总结,汽修技术总监年度工作总结。原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则是站在了整个汽车行业的高度,为在做的各位技术总监在宏观上建立汽车后市场的观念,他也表示汽车后市场

学习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企业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项目审计论文范文,关于建筑施工审计的论文发表。由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单薄,基本素质普遍低下,势必会造成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变窄,往往局限于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任期经济责

学习

住建局汇报材料

阅读(71)

本文为您介绍住建局汇报材料,内容包括住建局乡村振兴汇报材料,住建局工作总结汇报。.一、工作情况(一)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来,我局以推动建筑业总部基地项目、建设材料集中采购平台、建筑工人统一用工平台和绿色建筑产业园建设为工

学习

农业金融论文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金融论文的摘要怎么写,农业金融论文。Keywords:Ruraleconomicdevelopment,Financesupport,Financedemand,Financesupply一、问题提出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

学习

金融理财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理财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理财基础论文3000字,金融理财论文结论怎么写。①监管主体缺位。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缺乏明确的监管者,进而缺乏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理财行为的审批和准入门槛限制等法律法规,从而造成互联网金

学习

金融营销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营销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与金融营销有关的论文,金融营销课程论文5000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资金的需求日趋旺盛,在现行融资格局下,银行贷款本应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广大的中小企业向银行要求贷款的

学习

专科金融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专科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专科金融论文,专科金融专业论文范文8000字。1.2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效果总体来说,东方科技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效果不错,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些同学还将毕业实习中的一些知识

学习

金融分析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统计分析论文题目大全最新,金融论文分析方法。范围经济将边际收益作为判断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的重要依据,如果企业将产品链中的一个市场内部化能够产生正的边际收益,那么企业就有扩张或者合并的动

学习

金融专题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专题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论文题目大全专题,金融专题论文。姓名边瑶班级金融07(9)班系部金融系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一、选题理由:近年来信用卡的使用在我国越来越普遍,但其用卡环境仍存在一些

学习

金融产品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产品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理财产品论文范文,金融产品毕业论文题目。金融创新与银行角色转变过去银行业务一向偏于静态与稳定,但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新的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陆续开发,金融机构也跟着调整其运营模式,不仅

学习

经管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经管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管毕业论文,经管博士毕业论文要求。美国农村的保险业发展比较好,在支持美国农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促进的作用。2005年,美国农业保险企业共实现保费收入51.9亿美元,赔偿责任金额达到546.2亿美元,承保面

学习

金融博士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博士论文核心期刊,金融博士论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

学习

理财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理财论文10篇,内容包括理财论文大全1500字,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小论文。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

学习

建筑专业毕业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专业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成人建筑专业毕业论文。(二)工程项目类此类模块的设计课题的来源基本上都是设计院,有的时候也会让老师确定。关于设计题目的确定一定要对其是否可以应用进行考虑,而且其

学习

施工企业审计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企业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项目审计论文范文,关于建筑施工审计的论文发表。由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单薄,基本素质普遍低下,势必会造成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变窄,往往局限于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任期经济责

学习

货币金融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货币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货币金融论文1000字范文,货币金融论文。1.2数据说明本文采用货物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货币供应量等三类数据。受限于仅有2001年开始的进出口月度数据,因此文章采用的是2001年到2013年以月为划分的15

学习

审计学专业导论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学专业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学导论论文范文,审计学专业导论论文选题方向。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根据《******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