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营销论文篇1
关键词银行价值链竞争优势链式营销
1中小企业面临的贷款困境催生链式金融营销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资金的需求日趋旺盛,在现行融资格局下,银行贷款本应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广大的中小企业向银行要求贷款的难度却相当大,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而言是名副其实的“卖方市场”。当前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虽有所增长,但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仍不对称,跟不上其发展步伐。从贷款的地区结构来看,新增贷款进一步向城市、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县及县级以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呈萎缩态势,而这些地区虽然承贷能力弱,但贷款难的呼声最为强烈,资金筹措困难仍是这些地区和企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在信贷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但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外),大面积、大踏步地“退出”县级市场,导致资金向大城市集中而遍布于中小城市的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县域经济发展很受影响。多年来商业银行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信贷机制及资本充足率监管等方面制约并未对他们予以太大的关注,忽视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为银行带来的未来收益。在目前对大型优质企业的争夺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而且供求关系、经营要求发生根本变化的新环境、新形势下,这无疑也是一块值得拓展、应该拓展的待开发、有潜力的市场。出于拓展新的利润空间的考虑和国家***策的引导,目前国内各主要银行都根据自身优势展开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营销,当中基于价值最大化的链式金融营销是最具代表性的链式创新营销方式。
2银行价值链的解构
价值链概念是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而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条价值链(ValueChain)来表示。价值链管理作为一种基于建立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新型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不断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价值链管理引入我国银行业只是近几年的事,随着市场供求主体关系转变,由20世纪70年代的“卖方市场”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银行价值链管理模式也由以前的以产品为导向转变到现在以顾客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的思路上来。这使得顾客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发生了颠倒性的提升。之前价值链开始于银行的核心能力和它的资产,然后转向要素投入定价,最后才是客户,而现代价值链就是将传统的价值链完全颠倒过来,客户变成第一个环节,后面的环节均以客户需要来驱使。
根据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给出的一般企业的基本价值链,结合银行自身特点,在此构建银行基本价值链(如***1)。银行是链条式的服务行业。银行与客户直接构成价值链关系,客户价值关系的总和构成银行的价值基础,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形成一个内部价值链条,与外部价值链条共同构成了银行价值链。因此,对于银行来说,价值链管理思想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缩短银行与客户的价值链条,缩短内部管理链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为自己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两者价值最大化的“双赢”局面。
3基于价值最大化的链式金融营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众多金融企业由于经营理念滞后、金融创新不足,正普遍处于经营模式、产品服务严重同质化的低层次竞争当中,对许多银行而言,追求“差异化”往往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而“成本领先”又常常伴随着服务水平、客户价值和效益水平的下降。诸多银行正面临着进行价值创新、选择竞争战略、转变经营模式、形成竞争优势的瓶颈,并对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获利的持续增长充满渴望。
由于现代价值链将客户置于链条的第一环节,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将主要视线从市场的供给方(自身或同行)转移到需求方(客户),对供需双方的价值元素进行重新考量、筛选和排序,在价值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经营模式的革新。银行就有可能在提供金融服务、实现客户价值的过程中同时有效地实现“差异化”和“成本领先”,进而实现综合盈利能力的增强和获利的持续增长,并逐步形成持久竞争优势。
对于客户来说,获取金融服务的价值X在于效用Q和价格P的权衡,而客户之所以最终会接受这种服务,原因在于客户感知至少物有所值,即X=Q-P≥0。对于银行来说,提供金融服务的价值在于价格P和成本Z的权衡。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之所以能推出这种服务,必然是能从这种服务交易中获取价值Y的,即Y=P-Z≥0。此时客户价值和银行价值之和为:X+Y=Q-Z,这个表达式清晰地揭示了波特的三种基本战略的大统一,即在细分市场的某一“集中目标”下,同时实现“差异化”和“成本领先”双赢局面。这也是银行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本质源泉。“当一个企业的行动对自身的成本结构和买方价值都产生积极影响时,价值创新就在这个交汇区域得到实现。企业通过剔除和减少一些竞争元素节省了成本,又通过增加和创新新的竞争元素提升了买方价值。随着时间的延续,优越的价值带来更多的增长,而规模经济也将促成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至于银行和客户如何分配这一综合价值(Q-Z),就取决于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后确定的价格P。以目前情况看,决定两者利益分配比例的定价机制控制权掌握在银行手中(一些大客户也具备一定讨价还价能力),这无形中也为银行的经营策略带来一定自由发挥空间,尽管商业银行的定价空间在利率和费率方面受到央行***策的很大制约。同时也应注意到综合价值(Q-Z)是一个动态概念,其中Q即客户的感知利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Z即金融服务成本也会随着银行成本结构变动而变动。因此作为商业银行不但需要最大化MAX(Q-Z),更需要通过采取行动来创造持续的MAX(Q-Z),最终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所谓的行动来自何处呢?其行动依据又是什么?又有什么基本工具使我们达到以上目的?答案就是银行价值链(包括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价值链是判定竞争优势并发现一些方法以创造竞争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一项基本工具。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金融服务成本Z的形成始于客户需求而定于银行内部价值链(卖方价值链);客户感知利益Q源于银行与客户接触的外部价值链(买方价值链)。因此,如何通过最优化和协调一致来整合银行价值链以进行价值创新,将是银行构筑持久竞争力的必经途径。下面将结合国内某银行在面向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基于价值创新的链式金融营销实践,来具体说明通过价值链来提升银行在领域内竞争力的思路与方法。
4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链式金融营销实践及效果
4.1链式金融营销策略
链式金融营销正是将效用、价格、成本活动协调一致的价值创新战略。链式营销通过在对客户价值的驱动要素和结构的研究基础上,来对内外部价值链的重新整合,即经营方式的改变和革新,业务流程的改造,使在银行本身改善、优化成本结构的同时,也使客户价值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最终实现双方的价值最大化。
某行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思路为: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通过产品服务的优化创新、业务流程的革新再造,在为客户实现价值创新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其链式金融营销是基于价值创新的一种全新经营模式,即在充分关注客户的需求特点和经营特点在创新服务方式、革新业务流程的同时,结合该行在大客户、大项目方面的客户优势,以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为主要跟踪链条,深度拓展现有优质客户、大型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潜在)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业务(潜在)需求,以产业链条中的核心大客户为突破口,围绕大客户展开链式营销;以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为主要跟踪链条,顺藤摸瓜,顺势营销同一产业链条中的优质中小企业。在此思路下,该行推出了“弘业产品系列”,包括5大类、28个具体品种,其中既有创新型产品,也有改进型产品,以力求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本外币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本外币结算和企业理财等在内的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所推出的系列产品都注重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同时各产品各具特色、服务日趋人性化,不但解决了企业融资门槛问题,而且考虑了企业发展各阶段的潜在需求。这表明银行越来越注重自身内部价值链与客户价值链的接洽与整合了。笔者认为这种链式创新背后的理念还是来自上面所说的“MAX(X+Y)=MAX(Q-Z)”模型,如何通过最优化和协调一致来整合银行价值链以进行价值创新,通过整合买方价值链来提高客户感知利益Q,同时通过整合内部价值链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Z,最终达到双方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从而实现双盈,将是银行构筑持久竞争力的必经途径。
4.2链式金融营销效果分析
这里以该银行某省分行在某市的实施效果为例。
截至2006年10月,某市共有各类民营企业20.1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9.3%。2006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完成产值1763.5亿元,增长30.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5.3%,民营企业在全市企业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同期的41.5%、2004年的50.5%上升到目前的55.6%。
2006年2月,某市分行在全系统举办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小企业贷款开办宣传仪式,标志着某分行小企业贷款的正式开办。该行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制定营销方案和措施,加强培训,全力以赴营销小企业贷款,取得良好成效。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29日,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203笔,共18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不仅能增加该行的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一年将超过500万元),而且对该行其他业务的发展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深度挖掘企业需求,以点带面,营销存款、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国际业务,成效明显。提高了企业对该行的依存度和综合贡献度,同时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增加三个百分点。如果明年贷款投放量继续增加,将对该市的国民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银行、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综上所述,这种链式金融营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以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将银行内外各因素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内外各利益主体的价值活动全部纳入银行管理的范畴,全面提高股东价值、员工价值、顾客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追求各方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金融营销论文篇2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人们从家中得到的东西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单位,即人们以自己的能力贡献社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及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和家庭,是更大层次的载体,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特别是企业,如工业、商业、银行业,为亿万人们提供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松下幸之助认为(广义上的)商业是“神圣的事业”。他曾说过,“我们产业界从事着维持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物质生产,因而是必不可缺的神圣事业。我们的工作是从无到有,是一项消除贫困创造财富的工作。俗话说,贫困比疾病更使人痛苦。摆脱贫困就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神圣事业。”
当前,建行提出家园文化这个命题,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充分的人本关怀。通过家园文化使企业的从业人员树立进行神圣事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使人们认识到通过事业不仅可以满足自我,更重要是的通过事业可以服务社会、消除贫困,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仅仅局限于自我满足的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它无法产生足够的动力引领企业成功向前,只有具备社会使命和神圣事业的理想才能更好地经营企业和做好个人的事业,这是百年以来,一切成功的源动力和出发点。松下的让产品象自来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比尔·盖茨的让每一张办公桌上都有一台个人电脑的理想,加上他们艰苦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他们伟大的事业。他们承担了巨大的社会责任,社会也给了他们巨大的回报。松下的口头蝉是:企业是社会义务的承担者,而利益是对社会贡献的回赐。反之,作为企业如果没有好的赢利,则说明了企业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对社会资财的浪费,按松下的说法,是应该被送进监狱的。
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承担着为社会经济供应资金的职能,得益于天下之人,使用天下之钱,所具责任更大,资金的来源都是天下百姓的辛苦钱、养命钱,如果我们经营不好,就是践蹋了天下百姓的血汗,是对人民的犯罪,所以要加倍小心谨慎。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没有这种文化底蕴,花钱大手大脚,经营不计成本,扩张不惜代价,势必造成巨大的经营包袱。
在当前形势下,塑造银行的企业文化,显得特别重要。这是一项重塑企业灵魂的行动,规定着企业的最终发展方向。家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经营观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工作作风。表现为企业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统一行为准则,习惯的沉淀,职业习惯,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素质。它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企业的基本哲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
企业文化是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演变。同时,它又在观念上,从非计划,非理性的感情因素出发来调控企业成员的行为,是对企业中标准管理和制度管理的补充和强化,潜移默化地贯注于企业成员的行为之中,使企业成员按所形成的价值标准组成某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因此,企业文化是对企业发展有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特征,但在总体上都具有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社会文化影响、渗透之产物,是社会文化融于企业活动之中而生成的企业经营管理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所以它具有民族性、社会性,又具有企业组织的个性色彩,是企业的精神支柱,规范着企业成员的行为,是经营管理的最高层次。
美国IBM公司董事长小托马斯曾言:“一个企业的基本哲学对成就所起的作用是远远超过其技术或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和发明创造和时机选择等因素所能起的作用的。”
在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一直以来限于口头、流于形式,实际上并没有几个企业建立起成熟的企业文化,行***命令、经济手段一直作为调控人们行为、思维的主要手段;一直以来,企业经营不断地陷入管理和发展的怪圈。开支日渐扩大,费用日渐紧张,而绩效却不断下降,其深层次的矛盾不仅包括现行体制下的种种弊端,如产权问题,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竞争问题、激励约束问题,而且包括企业的经营的基本哲学问题,即没有一个成熟象样的企业文化。我行率先提出创建家园文化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说明了领导层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对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认识就是向正确的方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统领银行一切资源的灵魂,一个人的行为、工作、成绩、价值都要靠他的精神力量来引领,而一个企业的所有资源的调动及高效配置要靠企业文化来引领,两者是同一个道理。企业文化的境界决定着企业经营的境界,企业文化的层次决定着企业目标的层次,企业文化的竞争力水平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二、企业文化的价值和企业目标
企业文化的价值是通过企业对企业价值、其成员对个人价值的认识,通过企业对社会、企业成员对企业的行为过程,以及通过企业和企业成员的社会意义即企业的社会贡献及企业成员个体的幸福程度来衡量的。就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来讲,是对企业个体作为社会单元所具社会意义的哲学评判。
企业文化规定着企业目标,企业目标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在理论界存有分歧,但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利润最大化,一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另外,也有观点认为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可以看出,企业目标不是单一目标而是多重目标。多重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不同的企业中、不同的体制中、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有些个体私营企业,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往往要交很多的税,所以他们会把个人的日常开支列入企业的费用成本,以达到少交税的目的;也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个体私营企业给员工的工资很低,缺乏劳动和生产的安全保障。前一时期的煤矿安全事故,多是矿主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削减安全设施的开支而酿成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有企业,企业成员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亏损也不怕,没有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激励约束,没有成本收益的预算约束,最终无人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负责,导致亏损连连,使企业走向破产,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意义。
国外的企业,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在背后与其企业文化都有着根本的关系。通用、沃尔玛的企业文化与世通、安然的企业文化就截然不同。
通用电气的CEO伊梅尔特说过,我对员工的想法是,你对他们的头脑,他们的心和他们的钱包做工作,你必须尽力听取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更加卓越,让他们各个负责,给他们挑战,这样你才能打动他们的头脑。但是还需要打动他们的心,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对成功的看法是什么?他们的挑战是什么?他们想将怎样的文化带到工作中去?这是很重要的。这些还不够,你还需要满足他们的钱包,你还要跟他说,如果你努力,也就是说你属于公司个人业绩最佳的10%,就让你来分享这个公司的成功。长期以来,我们用股票、股票期权这样的方式进行酬劳,我想这是非常成功,好象在全世界各地都是非常成功的方式。他的话也许能够很好地诠释企业对员工应有的文化态度。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商业零售企业,2001年其销售收入达2160万美圆,一个乡村杂货店经过仅40年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企业,其非凡的成就与其特有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简单讲就是以人为本,勤俭治业的精神。员工不是被称为“雇员(EMPLYEE)”而是被称为“合作者(PARTENR)”,不仅有形式,更注重实质,与雇员利润共享,雇员拥有企业的股份,对企业有管理权和决定权。把供应商看作是“家庭成员”,公平交易,诚信为本,与沃尔玛有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节俭在企业蔚然成风,上行下效,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说过,“每当沃尔玛浪费一个美圆,都要明白这实际是我们顾客口袋里的钱啊!”几十年来,节俭已经成为企业的传统,如总部一直设在阿肯色州一个偏僻小镇的平房中,现任董事长的办公室只有12平方米,陈设十分简单,总裁办公室也不到20平方米等,使沃尔玛特有的企业文化,洋溢着发展中的团队精神和包容,蕴藏着成功后的冷静和成熟,充满了竞争中的活力和创新。正是这种文化和沃尔玛融为一体才创造出如此伟大的奇迹。
无论中外公司,大凡坚持好的企业目标和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的都健康发展下去,大凡执行错误的企业目标、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大都陷入困境。企业文化好与不好,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是评判的根本标准,好的企业文化能不断化解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不好的企业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制造各种矛盾。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破产,与其经营者只顾股东和经理层利益,背弃社会责任,欺骗世人,弄虚造价的经营思想不无关系。我国上市企业中有许多公司,上市就是为了圈钱,放弃了企业的根本职责——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消除贫困——沦落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委托理财、炒股票等,引发股市泡沫,造成股市震荡,导致财富的无序分配,最终纷纷走上ST、PT之路就是鲜明的例证。
思科系统公司总裁钱伯斯说过,企业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远离员工,一是远离客户。真是很有道理。企业的使命就是为员工和客户服务,不断提高员工的生活,实现员工的人生价值;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对客户的使用价值,增进客户的利益,远离了员工和客户就是背离了企业的根本使命,所以必然失败。
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符合***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时代要求。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先进的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充实,是先进的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造空间。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更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不仅承担着物质生产的重大责任,更是承担着精神和文化生产的重大责任,不仅承担着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更是承担者改造生产关系,增进现代文明的历史责任。
三、先进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很高的企业标准和企业目标;二是信息的开放共享、自由流动;三是培养人才;四是激励创新;五是文化的自我更新,与时俱进;六是不断学习。
当我们研究经济的时候,我们言必称西方;研究企业经营的时候,言必成GE,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尽管我们的国情与他们不同。但是他们的企业文化确实是值得学习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本身就是一种企业文化。
韦尔奇认为,任何企业都有两类问题:硬性问题和软性问题。硬性问题包括财务、营销、技术和生产等,而软性问题是关于价值观、士气和沟通等。硬性问题决定着企业的底线——利润线,而软性问题决定着企业的上线——收入总额。实际上软性问题就是企业的文化问题。
优秀的企业文化执行很高的企业标准和拥有很高的企业目标。企业文化决定于企业领导和员工对企业标准和企业目标的把握。如通用电气的最佳企业标准:第一,在行业内数一数二;第二,具有远高于一般水准的投资报酬率;第三,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第四,能充分利用GE的杠杆优势。韦尔奇从来不放松对企业标准的要求,凡个中企业达不到以上标准的,都要被关闭、出售或重组。并且经营者和员工对企业的内心思维高度集中,对待管理、机遇、市场、客户聚精会神。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这样的企业标准和企业目标就没有GE的今天。反观国内的银行业,往往为有些减亏,存款有些上升,不良资产有些核销或剥离而沾沾自喜,广大地区的从业人员对紧迫的形势还没有足够的和清醒的认识,企业标准和企业目标更无从谈起,嘴上讲着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而实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和它们背道而驰,对业务的发展和日常工作的具体细节缺少深刻的检讨,缺少内心思维的高度集中和聚精会神。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信息实现开放共享,自由流动。信息的重要作用在于减少交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信息是价格信息,一切资源的有效配置都依赖交易主体对市场价格信息的把握和处理。企业内部信息的快速和广泛传播,可以有效减少企业人员行为的盲目性,降低企业内部资源交易成本,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揭示了这一规律。信息和相应的资源是联系在一起的,是资源由潜在走向表现即实现资源价值的必由路径。
能否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由流动是衡量企业文化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现代企业经营经常提到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问题。响应速度对于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的生存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而响应速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有无畅通的沟通机制,没有畅通的沟通就谈不上敏锐的应变。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反复强调信息快速流动的重大意义。他说:“我有一个简单而又强烈的信念。将您的公司和您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使您的公司领先于众多公司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来干出色的工作。您怎样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决定您的输赢。”他提出信息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坏消息必须尽快传递,把坏消息转化为好消息,使员工转移到思考性工作上来,提高公司的智商等基于信息的许多商务新思维。
通用电气的韦尔奇通过著名的群策群力活动铲除了所有阻碍沟通的障蔽,他形象的比喻:一栋建筑物有墙壁和地板,墙壁分开了职务,地板则区分了层级,而我要将所有人全都聚集在一个打通的大房间里。从而引入了无边界行为,无边界企业的理念。反对盲目的服从,使每位员工都有表达反对意见的自由和自信,尊重不同意见,开放坦诚,开展建设性的冲突,使企业经营集合众人的智慧得以实现。
而我们的信息流状况,目前还有很大的差距,达不到开放共享、自由流动的要求。首先决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缺少科学的调查研究,缺少基本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往往领导换了,企业的方向和战略就变了;其次没有建立信息自由流动的机制,文件的传达仅限于领导层,普通员工无法了解企业精神、领导意***;部门经理的意见不经讨论,关门做决定,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对决定的修正,决策神秘化,下级对上级盲目服从。第三是坏消息不能尽快传递,缺少员工对领导、基层对上层的信息反馈。报喜不报忧,对问题遮遮掩掩。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造就高水平的领导人才。麦当劳有自己的汉堡包大学,店长和优秀员工在学校培训后授予汉堡包大学学士学位。通用电气成立经营开发研究所,作为一所商业学校,位于克罗顿维尔。公司每年拨款约10亿美圆,每年受培训人数达1万人,从高级干部到新任经理。韦尔奇直接听取研究所的汇报,并同研究所一起制订研修计划。在过去18年中,韦尔奇曾250多次出现在克罗顿维尔学校的教室里,向公司大约18000名经理和管理人员授课。韦尔奇自认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培养人才。他曾说:“有想法的人就是英雄。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去发掘一些很棒的想法,扩张它们,并且以光速般的迅捷将它们扩展到企业的每个角落,我坚信自己的工作是一手拿着水罐,一手拿着化肥,让所有的地方都枝繁叶茂。”现在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学历越高越好,进来之后,没有及时的培训和培养,由于知识的不断贬值导致人才的浪费,人力资本抬高了,人力资本效用却没有提高。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励创新而不是限制创新。使企业成员的每一个人,不论是经理层还是员工,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创新意见,并得到充分的尊重。建立这样一种管理评价和奖励制度:注重发现那些每天都在不懈地寻找新创意,寻找更好的方法,并具表现这种能力的人。创新活动遭受挫败时也会得到正面的酬赏和鼓励,而不会受到惩罚,否则,大家就不敢尝试和行动了,必然阻塞创新的涌现。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断更新的,能够实现不断的文化***,能够不断淘汰旧理念,形成新理念,能够自我更新,与时俱进。有时企业的改革进行了很久又回到老样子,根本的原因是企业文化没有随着而改变,企业文化一日未改,改革转型便一日未成。当企业的技术进步、组织结构的改变被人遗忘时,企业文化可能还在指导组织的行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最具挑战的一环,我们常讲改变一个人要使这个人从灵魂深处爆发***,同样的道理,要改变一个企业,也要使这个企业从灵魂既即企业文化的深处爆发***。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汲取一切先进社会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如孔子所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优秀的企业文化,注意汲取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象通用电气那样优秀的公司仍然要向丰田学习资产管理,向沃尔玛学习对市场的快速反映。企业组织不仅是生产单位,更是一个企业成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单位,现在许多企业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典型体现。
四、家园文化建设
金融营销论文篇3
论文摘要:金融市场营销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必需的管理理念,农村金融机构的成功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和运用。文章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客户关系、顾客价值和满意度等方面概括了学者们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期能够提高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运用,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深入研究。
市场营销理论在金融业中应用方面的研究,国内最早的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胡树鲜(1990)最早提出了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经营中的应用问题。范钦建(1991)介绍了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李汀(1991)是国内第一个使用“银行营销”概念的。郝子文(1994)是国内最早使用“金融营销”概念的。由此开启了我国金融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
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出现的相对更晚一些。杨兴东(1998)在对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信用社运用营销技术开拓业务问题,重点介绍了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成果。此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这些成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研究
营销观念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处理自身、客户和社会三者利益时的态度、思想和意识。有什么样的营销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就营销意识而言,黄胜(2000)认为金融市场营销是市场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现实选择,继而探讨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提出了制定人才战略、区域战略、服务形象战略的建议。朱清(2007)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认为农村信用社要在开放的新的农村金融领域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全面实施金融营销。魏明、马基民(2007)分析了农业银行市场营销所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建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创新营销手段等构建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邹璐(2007)以银行营销理论、“五种力量”模型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加强营销管理的必然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特色的业务营销管理。
就营销理念而言,周志太(2003)认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是农民实现小康的必要条件。实施贷款营销要增资减息减债减税,建立***策性保险公司,再造股份制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客户经理制度,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袁***(2003)提出农村信用社要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找准市场定位,制定战略规划,开展调查研究,树立营销品牌,创新产品营销等问题。赵祺(2006)分析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营销,认为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取向,树立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稳固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实现农村信用社良好的经济效益。张小荣(2007)提出农村金融机构要重视对中小的信贷营销,要通过转变观念,培养营销意识、准确市场定位、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发挥营销合力来获得竞争优势。唐锦虹(2009)认为应将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领域,并针对客户群特点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模式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益,还必须解决贷款产品如何抵达目标客户群、如何评估控制风险以及如何形成规模效益等问题。必须根据成本效益观念,对销售渠道、风险评估和审批操作整个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优化。湖北经济学院村镇银行调研课题组(2009)以湖北省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职员意识、资金、产品、营销渠道、营销效果等方面了当前营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全员服务意识,拓展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创新,凸显村镇银行特色;拓展营销渠道,更新业务推广方式;坚持市场定位,提升银行良好形象等对策建议。
金融营销论文篇4
论文关键字:商业银行 市场营销 营销战略
一、银行市场营销的定义及特点
(一)商业银行营销的定义
市场营销是指在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企业所进行的有关产品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等与市场有关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其市场营销可以定义为,金融企业以金融市场为导向,运用整体营销手段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客户需要和欲望的过程中实现金融企业利益目标的社会行为过程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定义和特点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必须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一样实施市场营销。但是其营销又具有其特殊陛,这是由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金融企业的营销具有以下的特点:
1.服务的不可分割性当一个金融企业向客户提供其产品时也就提供了相应的服务。品的提供在时间和地点上与服务具有同步性。商业银行产品的这种联动性特点是银行机构的总体协调就显得更加重要。
2.金融产品的非差异性当一家金融企业提供了一种产品后,其它企业很容易模仿,而且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在功能上很难有大的差别。
3.金融产品具有增值性当人们购买一种金融产品,如保险、存款等,购买这些产品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收益。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产品市场分析
对于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从年龄上分则有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层次。本文通过分析个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阐明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支出将人的一生可分为年轻、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年轻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消费,储蓄很小或者为零甚至为负;中年时,收入日益增加,收入大于支出;老年时,由于退休没有了劳动收入,消费主要取决于过去积累的财产。由此可知,一定时期内个人一生的收入与支出很难达到同步,但是通过银行的金融产品,个人收支可以通过***1所示的方式达到平衡:
然而根据金融年鉴的数据显示,一直以来,我国的储蓄额都是居高不下。储蓄率居高不下一方面有我国人民一直以来的消费储蓄习惯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市场挖掘还不充分,既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客户群体,结合上述个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开发程度可以看到,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的发展空间相当广阔。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的金融企业中已经开始广泛开展金融营销,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相比还存在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意识
市场营销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目前,在一些金融企业中还存在着一些陈旧的甚至错误的观念,如把营销简单看作推销,把营销看作仅仅是营销部门的事,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营销配合,影响整体合力的发挥t把市场营销片面地理解为广告与促销,其实广告与促销仅是营销的一种方式,而不是金融营销的全部内容。
2.产品开发及营销方式
产品开发不规范,营销方式简单化。新的金融产品虽然不断涌现,但模仿的多,趋同的多,有特色的少、科技含量高的少、形成品牌的少。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目前金融营销的内涵以及当前发展情况,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准确理解把握金融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内涵
银行市场营销观念的核心,是以金融产品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开发、设计、经营其产品和工具,以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最终获取银行的长期利益。银行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基本思想,与一般的工商企业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银行所生产经营的是无形、灵活、不可分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寓产品营销于服务之中。
2.金融企业营销定位多层次化、特色化
(1)多层次定位
目前,各家银行片面追求高档次,从内外装修到经营产品的类型,统一向”高品位”看齐,把市场目标集中定位在大企业和高职高薪层的客户层。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现状,大型企业和高消费者仍只是少数,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改变。而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要求客户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持久强劲的存储力。据此,金融企业应主要把市场目标定位在广大中小企业和消费群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工薪层和中等收入者,同时,集中优势资金兼顾大型企业和高薪层客户,实行多层次定位。
金融营销论文篇5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形势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子商务领域已悄然发生颠覆性变化,淘宝网自2003年建立起一直保持在中国市场上的一枝独秀。2014年,国家首次在电商立法中明确,将2014年确定为电商元年,由此拉开了互联网金融新一轮“华山论剑”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各种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人们生活中,既有小红书、蘑菇街、美丽说等小而美的平台,也有京东、苏宁易购等老牌电商巨头。激烈竞争中数不清的电商平台因为不符合市场需求而被淘汰,经过惊心动魄的大浪淘沙,只有那些充分了解细分市场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才能逆势而上,牢牢抓住机遇蓬勃发展,其中一个异***突起的佼佼者就是分期乐。
与淘宝、京东等面向大众人群的受众群体不同,分期乐选择将高校校园和大学生人群这一特定地域和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和人群。研究表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虽然经济来源单一,金融数额总体较少,但是消费能力相比却明显较强,尤其是对3C产品(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s)的需求非常强大。但与此同时,3C电子产品的价格大多不菲,不少大学生经济来源有限,无法一次性购买这些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期乐应运而生,较好地解决了这些冲突。它通过细分营销环境,精准定位大学生群体,满足这一群体特定融资需求,以分期消费作为切入点,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个分期消费信贷的购物平台。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期乐闪亮登场。
一、“互联网金融产品”是分期乐模式的实质
1.金融加互联网购物是分期乐模式的本质。分期乐是深圳市分期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电商网站,于2013年成立,是国内互联网小微消费金融商业模式的开创者,并通过不断的发展,成为国内最受大学生喜爱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主要提供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期付款和现金消费服务。分期乐秉承“信用改变生活,梦想触手可及”的理念,通过简单便捷的流程和用心的服务,帮助年轻消费者提前圆梦。由于分期乐购物商城的主要业务是校园分期付款和现金消费服务,买方在只支付一小部分货款后就可以获得所需的商品或劳务,但是因为以后的分期付款中包括有利息,所以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同一商品或劳务,所支付的金额要比一次性支付的货款多一些。这种“互联网金融结合电商购物”的创新商业模式,使其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所区别,而与可以进行信用贷款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了更多相似之处。但与此同时,这种信用贷款和资金融通的方式既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分期乐属于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
2.金融加产品服务是分期乐金融属性的具体体现。分期乐作为一种金融服务产品,不仅具有服务产品的特性,也有更多的金融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易的无形性――分期乐主要提供分期付款和现金消费服务,顾客无法通过自己的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存在,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有形的物品或者线索来证明它们的存在,比如:协议、交易记录等;交易的持续性――金融产品的交易往往要经历一定的周期,比如在分期乐贷款,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才能还本付息,因此,金融服务是伴随着交易过程的长期活动;交易中的风险控制――一项金融产品或多或少是有风险的,而资金出让方往往处于风险信息弱势一方,因此,分期乐要在不断开拓发展的同时加强内部风险的控制。分期乐金融属性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
二、“7P组合”是分期乐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
“7P组合”是分期乐模式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由于分期乐具有金融服务产品的专业性、特殊性和关系营销的重要性,传统市场营销4P理论强调制造企业的整体市场营销活动,因而不能更好地解释和服务于金融服务领域,因此服务营销学在传统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服务过程和有形展示三个要素,从而主动适应了7P组合的全新市场营销理念。
1.4P营销理论。4P营销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该理论把营销组合里面几十个要素归纳为四个核心的要素,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这一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营销组合应该包括有独特卖点和功能的产品策略,根据不同市场定位而制定的价格策略,由不同经销商和销售网络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渠道策略,以及通过销售行为促进消费增长的促销策略,通过这一营销组合的作用,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
2.7P组合营销理论。传统的4P营销理论对工商企业有形产品的销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世界各国进入知识型的服务社会,有形商品附加值的提高和无形服务价值的体现急需新理论来指导,因此服务营销的7P理论在传统市场营销的4P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三个服务性的P,即:人员(People)、过程(Process)和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服务营销7P组合理论应运而生。
分期乐金融产品实施“7P组合”策略,在高校市场营销中得到不断验证和收益,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和勃勃生机,构成分期乐市场营销成功的关键。
三、营销环境细分是分期乐金融产品成功的基础
营销环境是影响任何一个金融机构营销活动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必然,所谓“适者生存”,分期乐金融产品密切留意和适应环境变化获得巨大成功。
1.宏观环境。由人口、经济、科技环境等三方面构成。一是人口环境。人是构成市场的首要因素,人口数量关系着市场规模或容量。全国人口环境的结构有以下特点: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口密度是金融机构选择目标市场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分期乐覆盖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东部这些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再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会随之改变,超前消费、大胆消费的消费理念在年轻一代的思想中成为主流,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求新、求异,具有鲜明人群特征。二是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金融业的影响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入。我国国内的生产总值增长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位居全球之首,同时,人均GDP也在快速增长,人们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居民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从急需解决温饱的生存型、温饱型转变为谋求更高层次需求的享受型、发展型。大学生群体尤为突出,显示出对物质成果的占有欲不断扩展,支出资金额度甚至超出家庭的供给数量。三是科技环境。由科技发展带动的互联网蓬勃发展,无线网络、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金融得以顺应潮流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迅速、多功能、远距离的服务。高知识、高智商大学生群体,熟练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巧,同时为大学生足不出宿舍就可以完成购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宏观环境分析表明,伴随着全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数量在不断扩大,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分期乐金融产品精准选择大学生作为目标群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行为因素。分期乐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大学生,要想抓住这个群体,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交易行为和消费习惯。一是文化影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上升、现代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西方主流文化对年轻一辈的影响,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从以前的生活费用有限、不愿意超前消费,到现在慢慢接受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心理上已经悄悄做好了借贷消费的准备。二是心理因素。由于大学生仍处在求学阶段,没有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多数人的生活费由父母提供,虽然可以保证饮食等日常开支,但无力购买高价商品如高档化妆品、电子产品等。而同学之间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加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消费欲望,往往驱使大学生对提前消费更加向往。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因为风险控制等因素,不给没有收入和征信的大学生群体发放贷款,分期乐看准大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快速提供小额分期贷款,帮助学生们解决了需要一次付清所有款项的难题。分期乐金融产品主动迎合了大学生的交易行为和消费习惯。
3.目标营销。一是目标市场。营销者识别自己的目标市场,并为之提供有效的服务,满足其需要,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分期乐将目标市场确定为高校校园――大学生群体,虽然现阶段他们没有收入或兼职收入不高,但有学校和家长作为良好的信用担保,他们是金融机构非常有价值的潜在消费者,现在将他们的消费习惯培养起来,等他们毕业进入社会工作以后,还能继续保持品牌黏度和产品的认同感,从而继续成为品牌忠实的消费者。二是市场策略。实施差异性目标策略,即注重客户需求的多样性,顾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还款时期和首付金额,具有差异性和人性化,对于手上资金有限,还需要支付生活费用的大学生来说非常机动灵活,因此得到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可。分期乐模式理性分析高校金融产品目标营销的市场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分期乐金融产品成功安身立命的基础。
四、网络金融产品――分期乐模式的风险和防范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金融服务突破了原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传统金融企业的经营模式,使金融风险更具复杂性。
如何加强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以分期乐为例网络金融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部分大学生并不是真的消费而是恶意套现。不过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消费平台由京东提供,可以保证大学生获得的现金只能用于消费,而加上额度较小,几千元左右,在整个环节设计上,还是先消费再分期,所以基本可以杜绝骗贷的发生。第二,就是还款的坏账问题,预防措施是面签,在面签的过程,就让网络金融产品掌握学生用户几乎一切的资料,包括身份证、学生证甚至是父母的资料和联系方式等等的资料。如果碰到恶意不还的情况,可以通过学生的学校和家长找到学生,由家长作为债务人替学生偿还贷款。遇到实在还不上款的,网络金融产品给这些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分期乐在校园里有很多推广需求,学生可以为分期乐服务而用劳务报酬逐步还清贷款。第三,网络金融产品采取了全程的信用记录,根据顾客的还款记录,能按时还款就可以提高信用的额度,即使是毕业了也可以凭信用继续消费,与客户建立稳固的关系。
金融营销论文篇6
关键词: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策划
中***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近年来,我国金融企业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资银行的纷纷进入,以及国内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逐步加剧,都迫使银行业必须进行产品和营销的创新,来不断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职业结构和消费习惯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银行零售业务“等待客户”和“开门迎客”的营销理念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金融形式的发展,银行的经营活动也需要随之进行转变,对零售业务从营销视角来进行不断的调整,以迎接内外环境变化给银行带来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从银行零售业务营销活动创意策划进行了思考,以期共同商榷。
一、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传统的温饱型向小康型生活转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民们的理财意识也不断增强,银行的零售业务也随之不断的翻新,以满足居民的金融产品需求。同时,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外金融企业的纷纷进入和国内股份制银行的兴起,企业跨区域、跨国境活动更趋频繁,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些都给银行零售业务带来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企业金融形式的灵活多样和居民理性消费的不断发展,都要求银行零售业务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提供稳定性高和产品多样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重要特征,传统银行的零售业务多是围绕柜面服务质量提高和通过特定活动来回馈消费者,其过于静态的营销活动无法和当前银行开展的网络金融和跨区域营销相适应。同时我国社会网络消费已经占到整个社会消费的主体,如何在新时期加强网络营销品牌塑造是摆在银行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对银行零售业务营销活动创意策划的思考
1.网络营销品牌塑造
在网络条件下,品牌更多的是一种消费时尚的符号象征,其传播依赖的是客户与银行之间互动性反馈和参与产品质量的评论。品牌的塑造传播媒体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方式来实现,进而能够提升“春天行动”品牌知名度和客户依赖度、推动产品销售和客户维护。首先,建立论坛并发展体验,让顾客参与品牌建设,比如建立专业门户论坛来接受客户评价,进而可以及时全面客观的了解客户对个人金融产品的喜好,同时也可以为优质产品提供网络口碑效应,进而加大了网络推广力度。其次,要注重品牌沟通,让客户享有更多互动信息。由于网络营销是一种拉式媒介,客户随时可以从因特网上搜索到满足需要的更为详细的信息。再次,金融企业需要加强网上公关,重视和网上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以更好地通过互联网营造良好的沟通渠道,宣传和推广银行零售产品。
2.注重利用微博营销手段
据权威机构预测,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将突破9800万个,2012年中将突破12000万个,2013年国内微博市场将进入成熟期。无疑,微博会成为未来银行进行零售业务推广的又一重要战场。随着互联网用户爆炸式增长,网络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在我国当前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提高了互联网营销的投入比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银行如果在网上开通***博客,将这一平台作为银行宣传和品牌推广的窗口,将成为极具潜力的网络营销工具。在微博营销中,要注意培养微博“主粉丝中的核心粉丝”,发展与其的友好关系,建立完善的微博监控制度,进行营销活动,策划要尽善尽美。微博无论如何不稳定,做好策划,这是成功营销策划的基础。 获得大量“粉丝”关注之后,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内容更新,形成互动,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时一定要有监测。即到网上聆听,找到意见领袖,找到网上有影响力的群体,监测他们所说的东西。同时,银行要发展以金融企业微博、代言人微博、用户微博为载体,针对新金融产品进行主动的网络营销,形成一种高速向外扩散的传播源,将微博极大的社会影响力转化为直接的或潜在的营销价值,借助这个平台赢得更多的客户关注,并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3.网络营销宣传促销
网络营销的广告宣传重点是新金融产品上市宣传,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新金融产品品公告、卖点推介和营造氛围等。卖点推介主要是开展知识问答活动,在上柜零售范围内开展,将卖点以知识问卷的形式进行再次强调,强化印象,便于推介,抽奖激励。营造氛围可以在新品上市前,在网上订货平台或者银行***开展有偿的调查问卷填写、限时抢购、赠品等方式营造新金融产品上市氛围。其次,回馈客户,可以进行购买零售产品的积累奖励,当客户选择零售业务的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可参与银行的主题活动和抽奖活动,积分兑奖,或者可以成为VIP会员,并根据积分累加情况自动升级,享受会员制的定制服务。再次,加强品牌文化宣传。具体工作可以包括以下维度,一是电子周刊,鼓励客户在企业网页或论坛注册,根据客户注册的电子信箱,形成电子周刊或信息的定期发送。二是有奖传播,在购买金融产品中发生的趣闻趣事讲述,以网友点击率进行评选。开展“我与某金融产品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网上投票评比,依评比结果设置奖励。三是***问候,在银行***网上开展金融企业文化传播,定期通过电子邮件系统和网络平台信箱等方式对零售户进行拜访。以不断通过网络营销快速抢占市场竞争新的制高点,有效提高银行品牌忠诚度,增强金融企业竞争力。
总之,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兴起,银行零售业务应以网络营销为主要手段,以微博营销为主要工具,以增进银客关系的情感元素为主线,通过互动式沟通模式、刺激消费模式来不断创新银行零售业务,树立新时期我国金融企业形象,促进银行零售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营销论文篇7
关键词:金融新产品:开发:营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明显加快,尤其是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内以及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越发激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倡导下,各国的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进展迅速,比例已达到76%。目前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2006年12月11日,我国按照WTO的要求对外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中外金融机构将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这对于我国来说是经济开放的一个新起点,对于全世界来说更表明了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金融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个大趋势下开发金融新产品并进行有效的营销成为了我国金融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因素。
一、我国金融新产品开发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新产品开发现状
1、银行类新产品开发现状。银行类新产品以中间业务类新产品为主(见***1),其中资产负债类新产品仅占新产品开发总量的11%,而中间业务类新产品则占了89%。随着新产品的大量开发,中间业务已从货币、信贷市场延伸到资本、外汇、黄金等新兴市场,从商品流动服务延伸到资金流动服务和资本流动服务领域,产品种类的增加、市场的扩大以及电子化的发展使我国银行类中间业务类产品初步形成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相结合的品种体系。与此同时,中间业务类新产品也给各大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收入,以工商银行为例,2005年,该行境内机构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
2、保险类金融新产品开发现状。我国保险类新产品的开发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仅寿险行业在2004年以来新险种开发就达800多个。在新产品增多的基础上我国保险类新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呈现出5大优势,即由“市场同构”向“市场细分”转变;由传统渠道向新渠道拓展;由“列明风险责任”向“一切险”转变;由单一险种保障向组合一揽子保险保障转变;由统一型保单向个性化保单转变。随着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组织调整与组织创新的深入推进,综合性经营与专业化运营双向发展战略将为新产品的创新注入新的驱动力。而且,责任险、养老险、商业健康险和农业保险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3、证券类新产品开发现状。当前我国证券市场新产品开发的市场环境存在产品结构不完整、主要品种结构失衡、基础产品不够壮大、交易平台不完善等问题,也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确、配套相关制度缺乏等难点,但是,股改的成功、行业的繁荣和监管当局的推动都为产品开发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证券类信产品开发主要有:一是债券类产品:公司债券、可分离交易债券、可交换债券、新型可转化债券与REITS;二是备兑权证:指数备兑权证、ETF备兑权证和个股备兑权证;三是金额型产品。另外还有利率期货期权、信用衍生产品、汇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
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开发主要几种在股票(包括A股和B股)、债券、权证和证券投资基金,缺乏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期货、股票期权等海外成熟市场的主流产品,而且金融市场开放性的增强也使这些金融衍生新产品的开发变成金融市场的一大焦点。
(二)我国金融新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金融新产品开发除了新产品种类有待增加外,主要体现在开发过程中的营销部分,具体包括:
1、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的组织和系统的规划,企业整体营销意识不强。根据2006年金融创新报告,金融监管机构认为我国金融产品销售和市场推广仍然是一个弱项,但是金融产品营销的重要性在弱势市场中显得日益重要,各个金融机构的营销环节无一例外地被内嵌在产品开发和主体业务部门内部,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需要。以保险类新产品为例,整个保险行业每年开发大量的新险种,大多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能够满足某个群体、某个领域、某个空白的新产品。但是在新产品的业务拓展中,多数产品营销并不成功,卖不出去,产生了“滞销”。新险种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产品库存”转移不成“产品消费”,在社会需求和对应的产品中间,出现了一个断层,这与保险公司内部没有有效地与新产品相对应的营销组织机构不无关系。
2、营销策略的制定不够规范,营销力度不够。一个完整的营销战略包括:战略目标、资源配置、营销计划、战略执行进度计划、费用预算和控制方法等。而我国目前很多金融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往往考虑也不够全面,或者战略目标的不明确、或是缺乏进度安排,要不然就是在开发完新产品后才发现其费用成本远远超出了预算。
营销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当前很多银行内部。虽然每个支行均配有专职客户经理和营销部门,但是有的客户经理甚至成了网点替班人员,营销部门也只是作为新业务分任务下指标的代言人,而前台人员由于未经过专门的营销知识培训,往往营销不得法,起不到很好的营销效果;同时,各部门在业务营销中,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未能发挥整体优势;此外,几乎每一项新业务的推出都是与组织员工培训同步进行。或是新业务宣传已经展开,培训才刚刚开始,这就势必会使大部分员工对新业务了解不够、掌握不扎实,有效营销也就无从谈起。
二、对我国金融新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广金融衍生新产品
金融行业作为服务行业,市场的需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金融企业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灵活多样、随机应变得发展理念。把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情况作为调整产品开发战略的依据和方向,并且根据需求的内在规律性创造需求、引导需求。只有这样开发的新产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才能赢得市场。
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人们投资意识的增强使国内外资本和货物市场的流动大大增加,也使金融衍生品的需求大大增加,金融衍生品市场也成为了国内外金融企业竞争的一大焦点。开发和推广各种适合国内市场的金融衍生新产品也成为我国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另外,开发金融衍生新产品在有助于我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实现持续发展。同时也具有很大的经济与现实意义。首先,金融衍生产品可以把企业在各个市场的各种有利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最佳的融资条件,不仅可以降低融资成本,而且可以转移风险;其次,由于金融衍生产品规避风险的作用,因此可以提高资本运用速度和效率,增强资本的流动性;再次,发展金融衍生品还可以满足投机套利需要,提高企业价值;最后,外汇金融衍生业务是提升我国外汇业务产品竞争力的有利手段,开
发金融衍生新产品在满足客户使用外汇资金避险增值需求的同时也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汇率、利率风险,合理提高外汇资金收益。
(二)增强营销意识,实现客户需求和自身利益的双赢
对于当前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来说,其营销策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营销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市场对于营销观念的转变,以及在满足客户需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方面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的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理论被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其4个要素构建了营销理论的基本框架。4P理论主张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竞争刚刚开始的时代,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以适当的价格、渠道和促销手段,把适当的产品投放给到市场即可完成一次成功的营销活动。4P理论与当时的市场可谓是相辅相成。在金融市场垄断的时代,国有银行高高在上,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具有浓厚的“自我”色彩,很少考虑客户的要求和想法。但是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发展,这套从商家自身出发,重视产品导向而较少考虑消费者的要求与利益的4P理论的指导作用就逐渐弱化。
20世纪80年代,美国营销学家劳特朋进一步提出了4C(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理论。4C理论开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注重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成本、消费者的便利性以及消费者的沟通。它适应了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需求。在4C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80、90年代各金融企业开始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意识,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适应了银行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市场环境。但很多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不惜成本和不计投入的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一味迎合客户需求的同时丧失了企业寻求自身利益的主动权,不利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甚至有引发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学者Don.E.Schultz提出了4r(Reaction,Relation,Kelativity,Retri-bution)营销及组合理论。4R理论所倡导的与客户建立关联、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关系营销和重视回报4大要素更强调与客户的互动与双赢,企业不仅要积极适应顾客需求,而且要主动创造需求,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创造竞争优势,一切营销活动必须以顾客及股东创造价值为目的。
由4P到4K,各金融企业营销战略从“把客户视为上帝”逐步转变为“把客户当作资产”,与客户建立起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长期互动关系,由满足客户需求过渡到为客户创造需求,以追求回报为最终目的来经营客户。首先,把客户当作资产看待,赢得更多利润创造的主动权,在根据客户创造利润能力的高低对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采取不同措施,创造最大利润;其次,要用心经营和管理企业的客户资源以争夺客户的营销成本换取更大的收益,实现银行利益的最大化。最后,强调客户与企业二者的互动和关联。企业对客户不仅要负责。还要时刻维系与客户的关系,在互动中更深刻地了解客户需求,并取得客户的认同。
(三)实施金融企业营销战略
金融营销论文篇8
关键词:金融营销;发展现状;营销策略
一、前言
1958年,全美银行协会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了金融营销的概念,由此揭开了金融营销理论应用的序幕。在此之前, 人们普遍认为市场营销与金融业无关, 金融业与客户之间向来用不着进行营销活动, 因为银行等金融企业向来不愁没有客户。导致银行界对营销既不了解也不注意。但是经济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金融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有些金融企业开始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在个别竞争较为激烈的业务上采用广告和促销手段。随后,许多竞争对手也被迫仿效从而采用同样措施,这标志着金融营销观念的诞生。
之后,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体系不断发展,金融营销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且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它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开展集约化经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可以说,有效开展金融营销是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的必要选择,是现代金融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
二、金融营销的特点
金融营销是指金融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营销活动,指金融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客户为核心,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创造、提供与交换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金融机构的赢利目标的一系列社会与管理活动。
通过这一概念可以看出,金融营销具有一般营销的性质与特点。但这种营销又具有特殊性,这是因为金融业的一些特点所决定的,即金融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明显区别于工商企业的产品,针对这些特殊性,金融营销在实际操作上也有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
1.金融产品的不可分割性。普通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在时间地点上分离,而金融产品是一种综合行服务,产品的提供必须与相关服务在时间和地点上同步。但近年来,信用卡、ATM、POS、网络终端等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使金融产品的提供与服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离,间接分销的渠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金融业务的非差异性。对于一般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有形产品,可以申请专利,免受仿制或伪造。而金融业务大多是无形产品,不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产品非常相似,产品的创新又缺乏法律保护,金融机构间很容易相互模仿。
3.客户的双重性。一般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面对的都是单一的买方,而金融机构的营销必须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资金和信用的买方,另一方面是资金的卖方。这要求营销的策略也必须是双重的。
4.金融营销的安全性。由于金融机构的营销内容大多是资金货币等,且金融机构对其营销的资金大多也只有使用权,到底必须足额偿还,所以金融的营销活动必须以安全行为前提。
三、我国金融营销的发展现状
金融营销最初出现与西方国家,国外的金融机构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应用营销手段,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行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各级银行对资金豪无自,在这种状况下,金融机构缺乏经营积极性,更没有营销意识,根本不会也不需要向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改革开放以后,金融体制不断改革,金融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营销也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从1979年起,随着高度集中的金融组织结构被打破,金融体系的变革揭开了金融业竞争的序幕。
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底,是金融营销在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较大的成果。金融服务理念的树立;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趋势加强;分销渠道的拓宽;开始运用广告和公关等促销手段。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金融业将要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为适应竞争,金融机构必须更快更好的树立竞争理念,大力开展金融营销工作。
由于我国金融营销起步晚,又缺乏系统的营销理论指导,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意识淡薄,观念陈旧。金融营销不单单是产品之争,更重要的是观念之争。营销观念是一种贯穿于金融业经营管理活动始终的经营哲学,是一种时时处处都要体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的经营理念。目前,一些金融机构的营销观念依然较为片面,如把营销简单看做推销,把营销看做仅仅是营销部门的事,把市场营销片面地理解为广告与促销。
2.产品开发上的制约。金融产品开发不规范,新的金融产品虽然不断涌现,但模仿创新的多,自主创新的少,独具风格的产品更是缺乏。一些金融机构不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只是盲目地跟随,模仿竞争者,使营销行为趋于同化,创新速度也滞后于公众对银行服务的实际需要。
3.目标市场不明确。金融机构明确的市场定位有助于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率。目前,许多金融企业的营销仍比较盲目,人云亦云,总是喜欢跟随其他机构或市场热点,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在几乎所有业务领域和市场机会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市场,这样营销,即使投入再多的精力,也难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4.价格作为主要营销手段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价格是营销组合中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当前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存、贷款利率的非市场化,再加上大量免费服务项目的存在,价格营销空间较小。
四、我国金融营销的对策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金融机构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的适应竞争,必须积极采取对策,大力发展金融营销。结合目前金融营销的现状,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1.金融产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就我国金融消费市场的现状来看,我国的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整个目前状况来讲,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大多数还是初级消费者,全民教育已经开始了。就金融营销工作来讲,可能很多时候处于一个教育的角色。面对客户进行营销的时候,首先是正确的引导,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使客户了解金融产品,了解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并清楚该产品的使用所带来的便利,增强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
2.我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各家金融机构在体制、规模、文化、客户资源方面有很大差异。各家银行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各种顾客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又迥然不同,因此各家商业银行都必须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明确的定位,首先锁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所选定的目标市场不仅要有充足的客户源,还要有能实现赢利的客户量。
3.作为服务型企业,在确定顾客的真正需求的基础上,就应为满足客户需求而提品和服务。虽然面对客户的是一线柜员或营销人员,但要提供出高效、便捷、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决不是仅有一线柜员或营销人员能够完成的。所以金融营销不单单是外部的事情,而是从内到外的一种全过程的营销。作为服务型企业,银行业的所有部门都应该围绕客户的利益服务,为了实现全过程营销,就必须先进行银行的内部营销,建立高效的制度完善的内部营销运营机制,首先使内部形成一个运做良好的工作团队,才能更好地开展外部营销,并且内部营销应先于外部营销而展开。
4.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独树一帜,金融企业形象与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品牌有利于增强金融消费者的认同感,继而为金融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现代营销理论认为,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金融产品或金融机构整体进行品牌创立、塑造及其有效的营销传播,扩大其品牌影响力。表达品牌的主张,达到与消费者的沟通,从而促使消费者接受品牌所传递的信息,让消费者产生共鸣及归属感,成为品牌的主人。
金融营销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对于促进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大、效益提升都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我国金融营销起步比较晚,但随着我国金融业对金融营销的重视和国内外金融机构竞争不断加剧,相信通过金融机构自身不断的努力,我国金融营销一定会的到迅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伟春.金融营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段晓华.关于对我国金融营销现状的思考[J].新西部,2009,(20).
金融营销论文篇9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营销经济环境竞争环境
一、前言
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货币和信用经营活动的特殊服务企业,较之一般工商企业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特点,其职能可概括为:(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这些职能决定了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是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通过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分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银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能在真空中运行,而是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银行制定营销策略不仅要分析市场,还应认真研究市场营销环境,使企业营销策略与其环境因素相一致。所谓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银行制定营销策略并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两方面。
1.宏观营销环境
(1)经济环境。通过对经济发展状况、商品市场的情况、产业周期的变化、通货膨胀情况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找出有利于或制约营销业务的因素,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居民收入的变化、居民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居民储蓄和消费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家庭收支状况分析,从而确定金融市场容量和购买力的大小。
(2)***策法律环境。通过对经济***策和计划的研究、分析,确定银行未来的资产业务规模和方向;通过对财***预算***策和财***收支状况的分析,预测未来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金融***策和法规(主要是信贷货币***策、利率***策等)的研究,预测银行未来业务变化趋势,规范业务行为。
(3)人口环境。通过对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地理分布及地区间流动等因素的分析,预测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和规模。
(4)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找出对银行市场营销策略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5)技术环境。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电讯设备的研究,分析由此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金融创新能力、新的分销渠道和新的服务功能对目标市场的影响。
2.微观营销环境
(1)银行客户。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并最终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奠定基础。
(2)竞争对手。通过对金融市场潜在进入者的数量、现有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情况、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大小、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营销策略的特点,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竞争策略。
(3)社会公众。通过对媒介公众、***府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等不同层次利益趋向和关注重点的分析,找出符合各类公众利益,并能得到理解、支持的营销策略。
三、目标市场策略
银行的目标市场策略即如何在对金融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和竞争要求,做好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因此它包括三个方面。
1.市场细分。这是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户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不同,将银行客户整体划分为不同顾客群的过程。其中每个顾客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整体市场经过细分后,就分成若干个子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之间顾客需求有明显的差别,但同一细分市场内部顾客需求却有相似性的特点。
2.市场定位。是指在对细分市场(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顾客群和竞争对手充分理解,并对自身优势和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商业银行及其产品在市场之中的位置,以适应顾客特定的需要和偏好。定位就是要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以便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能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接受和认同,使其在市场中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3.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是在对金融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产品特点、各细分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所确定的特定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并全力满足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过程。目标市场的选择,可以是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或多个细分市场,也可以是整个市场。
四、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及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的手段,扩大经营范围,调整产品结构,吸引现有市场之外的客户,提高现有市场的容量,降低提供同样的或类似的服务的成本的竞争行为。
2.定价策略。价格是代表银行产生利益的唯一要素,在银行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时,又必须兼顾***府金融***策、顾客特点及竞争需要。银行的产品价格可分为有形产品价格(存、贷款),无形产品价格(中介服务)。有形产品定价往往受***策、法规及竞争对手价格限制而很难发挥价格优势;无形产品价格则需根据不同的追求目标即生存目标、当前利润最大化目标、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目标、服务质量领先目标,并充分考虑***策、成本(盈利性)、风险、客户需求(购买力)、综合收益、竞争对手价格等因素,确定能达到目标的合理价格。
3.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策略是银行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其目标市场的顾客。通过分销,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或便利性,从而增加其使用或从使用中增加收入。随着银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销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和趋多元化。只有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才能增强银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
4.促销策略。促销即促进销售,指银行不能消极地坐等顾客要求服务,而应将自己的市场营销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将本银行及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及优势主动介绍给目标市场的客户。产品促销是决定银行顾客多少、营业额大小和市场份额高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5.营销管理策略。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的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从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看,应包括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研究开发评价机构,配备专门的人才,建立营销管理评价与调控体系,对确定的营销目标根据策略执行时的环境、结果变化进行动态计划管理,以确保营销策略及组合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金融营销论文篇10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及发展现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在面对国内和国际同行业竞争对手,纷纷开始进行银行业市场营销,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1.市场营销的含义
市场营销是企业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顾客,并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是企业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
2.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是指以提供经营货币或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为了获得利润而采取的促进银行服务业的管理活动。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
我国加入WTO后,外国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竞争,商业银行竞争机制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新建商业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外资银行的陆续进入,使整个商业银行群体在经营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作为竞争新策略,开始受到各金融机构的重视和青睐。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概念、策略也不断被各大商业银行采纳、运用。银行业间的市场营销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1.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发生了改变。各商业银行在开展日常经营业务的同时,开始注重市场营销定位,围绕自身业务范围开展适合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定位,以提高市场份额。竞争的方式不再是如何提高储蓄率、贷款率而是开展业务种类繁多的新的金融服务业,以吸引顾客。
2.商业银行开始注重营销活动。各商业银行通过广告和人员宣传,不断推广自己的新业务。在进行业务宣传时,各商业银行不仅加强了与***府、事业单位、企业及个人的联系,还通过各种公益活动来促进业务的宣传,从而提高市场份额,使本行的影响和知名度有所提高,业务数量有所增长。
二、商业营销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大商业银行在新的竞争格局中,纷纷采用市场营销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实际的市场营销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意识不充分,重视力度不够。为适应新形势的竞争需要,各商业银行纷纷采取了一系列营销措施促进金融市场营销业务的开展。比如,新产品的开发、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和媒介等。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商业银行对市场营销理论认识不深刻,实践经验不足,导致了营销活动效果不理想,目标市场没有开发出来。
2.商业银行的营销活动只重视市场竞争,忽略了目标市场的定位和开发。定位目标市场是营销活动的主要内容,只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营销活动才能准备的开展。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市场营销活动,只为了提高竞争力,只进行业务宣传,忽视了目标市场的定位。市场定位不准确,营销策略无法发挥其竞争优势。
3.金融市场营销活动缺乏创新性,市场开发和业务开发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目前,商业银行之间的营销活动主要是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各商业银行没有让消费者真正认识到不同业务的区别,从而使消费者无从选择,最终导致银行新业务开发失败,市场份额降低。
4.金融市场营销活动只注重金融业务“产品包装”,缺乏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的“企业形象定位”。各商业银行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只关注银行业务的具体内容,仅依靠提高业务量促进竞争,而忽视了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员工素质的提升,最终导致银行业的整体形象没有得到提高,影响了竞争力。5.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业务市场营销活动时,往往利用个人或企业关系促进营销,而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公关营销”。商业银行之间为了完成金融业务,往往依靠个人或银行的关系户来完成业务量,与客户之间的真正交流不到位,无法与客户沟通,无法建立公关营销。最终导致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公共关系恶化,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对策
为适应金融业市场营销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结合自身的业务状况和业务特点,制定适应新竞争环境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创造和改善外部环境
商业银行树立营销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商业银行要树立客户至上的市场营销理念,坚持以为客户提供资金需求者服务,以为顾客提供资金供应为业务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其二,商业银行要树立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1.各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制。商业银行不仅要大力开发金融市场,还要积极拓展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方便消费者获得投资资金。同时,创新金融业务,正确引导金融业务的开展,开发独具特色的金融业务,提高业务量。2.建立和健全金融法制,规范金融立法和***工作。我国应该加快商业银行的立法进程,通过修订和完善以往的金融法规加快金融业的法制建设;同时,对交易安全、金融犯罪等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或新建,以保证金融业务的开展,为金融业创造一个安全的从业环境。
(二)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根据各商业银行的特点和业务实际,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市场营销业务时,应立足行业现状,准确选择目标市场,进行行业定位和市场定位,从而选择目标顾客。在目标市场定位中,要选择最有利于银行业开展业务的市场和顾客,以这部分顾客的实际需要来创新金融业务,从而提高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金融创新
是指金融机构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的过程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资源创新、金融科技创新和金融管理创新等。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的形式是客户所要求的产品种类、特色、方式、质量和信誉,使客户方便、安全、盈利。只有创新金融产品,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凸显出来。
(四)商业银行应加快营销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营销服务意识,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