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科论文篇1
1.1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方式
从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招生情况看,2002-2013年金融学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200人左右,近几年随着金融专业的持续热门,东方科技学院金融专业的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因招生规模较大,学院虽然可为部分学生推荐毕业实习单位,但无法为全部毕业生安排毕业实习单位。因此,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从2002年招生开始就采用毕业生“自择实习岗位”的实习模式。
1.2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效果
总体来说,东方科技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效果不错,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些同学还将毕业实习中的一些知识与其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起来,较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但从毕业生所写的毕业实习报告可看出,毕业实习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毕业实习报告中主要反映出以下一些现象:
第一,毕业实习报告抄袭现象普遍。
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造成毕业实习与考研学生复试的时间冲突,使得这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实习,但为了交毕业实习报告,在没有认真实习或根本没实习的情况下,随便到网上摘抄一些毕业实习报告,提交上来的毕业实习报告甚至出现一模一样的报告,只改了个名字或实习地点。
第二,毕业实习内容与专业完全没关系。
当前,金融学专业实习生往往较难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一致的实习岗位,再加上我国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并且大多数金融机构比如银行等,由于自身行业特性的限制,一般不会安排实习生进入核心部门实习。因此,一些毕业生找不到金融机构实习,就随便找一些单位或公司实习,甚至有学生到养殖企业去实习,与其专业完全不相关。
第三,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因各种原因,一些学生甚至没有到金融机构实习,往往是学生自己有亲戚或朋友在相关金融机构,就由其帮忙写个实习评语,盖个金融机构公章,毕业实习也就往往流于形式,无益于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2金融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2.1毕业实习方式单一
现行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方式主要是“自择实习岗位”的方式,而“校外集中实习”、“委托承包”实习等方式较少。这就造成一些毕业生家里有资源的就可以较为容易找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而一些没有资源的毕业生则比较难找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随便找家单位实习,或根本就不参加实习,从而造成毕业实习效果低下。
2.2毕业实习期限安排不合理
如前所述,本科毕业实习期间多数存在实习与上课、考研、考公务员及找工作相冲突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离校找工作,或者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考研、考公务员等事情上。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实习,但看到其他没有实习的同学,也慢慢产生了消极情绪,经常会找借口不去参加实习,最终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另外,由于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提交实习报告也是应付老师,老师碍于学生要毕业,有时不管其实习报告质量如何(严重抄袭除外),都给“及格”以上的成绩,对一些认真实习并提交优质实习报告的学生不公平。
2.3毕业实习管理考核机制存在缺陷
学校对学生实习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的考核缺乏严格的标准。虽然在毕业实习管理办法中对老师和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履行的职责都做了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指标,对学生没有约束力。目前对毕业实习的考核首要标准是实习鉴定表是否有实习单位的公章和学生所提交的实习报告,对学生形成综合成绩。而对学生的日常实习表现没有体现在实习成绩中,这样给一些根本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提供了造假的可能。有的学生随便找个单位盖上公章、拼凑实习报告,最后形成一种不公平的现象:造假学生比那些踏踏实实实习的学生的成绩高。
3提高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效果的对策
3.1毕业实习方式多元化
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方式除了“自择实习岗位”方式外,还应增加“校外集中实习”、“委托承包”等方式。其中“校外集中实习”方式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学院可以鼓励学生跟导师进行课题研究,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事一些企业横向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一开始学生就对企业有所了解,并在学习专业课时,金融专业拿出2~3门课程进行改革,直接针对金融机构运营所需的知识进行讲授,甚至可以考虑请相关金融机构具有较高资质的人员走进课堂给学生上课,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大学三年级时,学院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进行短期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个阶段也是金融机构对学生进行初步考察阶段,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毕业实习就不再困难。金融机构为了能从学生中发现人才,缩短由学生变成员工的周期和成本,往往会派专人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指导、培训。毕业实习结束后,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实习单位对学生择优录用,没被实习单位录用的学生,由于经过了较严格的实习锻炼,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找工作也相对容易一些。
3.2毕业实习期可考虑前移
基于前述毕业实习期限安排不合理的问题,笔者建议可考虑将毕业实习前移,特别是在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上要进行重新设定。但是时间的安排并非易事。可考虑在毕业实习时机的选择上有所改变,找一个专业学习开始后的时段,既能够将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可以帮助学生认知、检验所学,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既能够解决学生将来能做什么的迷茫,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职业能力,从中发现自己欠缺什么、需要弥补什么,进而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具体来看,毕业实习前移落实的最佳时期应是整个寒暑假期,时间不够则可以运用弹性的学分制优势适当延长参加实习年级的开学时间,名称可以改为“综合实习”。实习的最佳时段、时机应当选在专业基础课开始至最后一学期之前的“大三期间的寒假和大三结束后的暑假”2个假期。因为,只有专业课程开始了,才会促使学生有目的地思考自己将来往何处去,研究专业的哪个方向更适合自己,自己适合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等问题。
3.3完善毕业实习管理考核机制
金融专科论文篇2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中***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经济与金融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性强的分支,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科理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增设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在清华大学试点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至2015年,我国已有18所高等院校正式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历程
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批试点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2007年正式_始招收第一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建立并进入试点招生阶段。在建立之初,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代码为020120S(S表示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1]。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据统计,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了100%[2]。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试点的成功,加之国内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经济学与金融学本科教学,***开始在各高校逐步推开设置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与此同时,***对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在2012年的新目录中,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虽然还是属于经济学科门类,所授予学位还是经济学学士,但是从经济学类调整到了金融学类。这一调整,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培养应偏重于应用型更强的金融学。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高校12所高校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各高校正处于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尚未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参考清华大学试点办学的经验和国外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成果,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清华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设置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高校,2007―2011年间,***未批设经济与金融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上处于先试先行的地位。因此,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探索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招生是文理科兼招,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在培养目标上,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国情,能够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实际问题,有较高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未来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金融机构、企业与***府部门的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通识教育学习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分为三大课程模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均需修读。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专业课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原理(2)、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金融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专业必修课一共8门,为中级微观经济学、***治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1)、公司财务、公共财***学、投资学和货币银行学。专业选修课需修够27学分,学生可以在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博弈论、金融数据库、计量经济学(2)、发展经济学、经济控制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学专题研究、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金融学专题研究等课程,或在经济学院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院的课程中选修。
2007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本科培养总学分不低于170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0学分,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在学分的分配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40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相关课程6分,其中专业相关课程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1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27学分)。从学分的配比上,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强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均衡,专业基础课、必须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也相差不大,这体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培养原则。
总体而言,清华大学2007级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在宽广的知识面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中包括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的核心课程,在选修课中,不仅开设了众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学生还可以跨专业和跨学院选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其他高校进一步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经济与金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了借鉴样本。
三、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会计与金融学研究和教学最好的大学之一。该校的社会科学学院和商学院联合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学制为三年。课程教学采用讲座、教程和研讨会相结合的形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包括考试、完成课题项目以及论文报告。第一年的课程是关于社会科学的通识性教育,同时开设会计和金融学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开展第二、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做准备。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金融经济或会计金融。第二年的课程主要是金融学与经济学的专业课程,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主要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中级管理会计、金融市场与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第三年开设公共部门会计、审计、公司财务、信息系统案例研究等。从曼彻斯特大学经济与金融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突出培养学生国际化的商业思维和视角下,该专业更偏向于金融学理论知识,尤其注重会计学相关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培养期为三年。该校经济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注重数理统计分析在经济和金融学中的运用。该专业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修读至少一门经济学课程,第三学年至少修两门经济学的课程。从该校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该校在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经济和金融实务中的问}。
(三)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顿大学经济与金融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掌握经济学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强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南安普顿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学制为三年。在第一、二学年开设课程,每学期四个课程模块,一年共八个模块。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专业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分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二学年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为微观应用经济学、投资组合理论与金融市场,选修课包括计量经济学概论、统计学理论等。第三年,学生自选课题***完成学位论文,相当于两个课程模块。从该校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在第一学年注重教授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手段的训练,第二学年则促使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深入学习,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数学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再开设投资组合与金融市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来认识和解决金融学问题的能力。
(四)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开设有金融与经济专业(Finance and Economics),学制为三年。兰卡斯特大学该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第二学年开始,转入会计与金融专业学习。课程教授采用讲座、团队合作、个别指导、讨论等多种方式。该校在专业课程开设上,第一年必修课包括会计和金融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经济定量方法,注重为学生打下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的学科基础。第二年的课程以金融学和会计学的课程为核心,必修课包括金融学原理、高级金融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估值、管理经济学、商业和国际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学概论,学生还需在会计审计信息系统、金融会计原理、商业决策管理会计三门选修课中选修一门。
第三年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企业融资、投资学、国际金融管理、计量金融学,这些课程是是对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学生还需在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宏观货币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学、广告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工业组织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业学中选修4门。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兰卡斯特大学对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经济学的课程作为铺垫或拓展,始终贯穿了经济数学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
国外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各有特色,但总体而言,又有共同之处。在这些学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以金融类和会计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辅之以经济学的课程,用经济数学或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将这些课程加以贯通。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注重教授金融学理论,强调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四、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亟需建立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我国高等学校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广泛经济学知识和金融学理论,并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参考清华大学和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验,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建议采用“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经济为基”是指以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与金融专业属于经济学科,是在经济学与金融学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性学科,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金融学发展的源泉。因此,培养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人才,首先应该使其具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立经济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具体设置课程上,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
“金融为核”是指在专业课程的体系中以金融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经济与金融专业从开设之初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到2012年调整到“经济学科(02)金融学类(0203)”的这一变化,也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应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根据***规定的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金融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
“计量为法”是通过开设计量经济类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经济与金融问题。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数学工具的运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能,才能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分析经济与金融问题,在投资实践中发现规律,进行决策。同时,计量经济学也是将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而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需要以高等数学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开设相应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如经济数学、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等。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依据“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三大课程模块组成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为通识教育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素质,包括***治理论课、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类的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经济学、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以金融类课程为主,如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保险学等。专业技能课以经济计量类课程和金融实务训练为主,如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金融数学、商业银行实务、投资理财实务等。商业,专业方向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和结合社会需求,来细分的专业方向,如会计金融、金融经济、证券投资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D],2011.
[3]***.教高[2013]4号,***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附件:2012年度经***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2013.
[4]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0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pecial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AN Guang-wan,ZHUANG Ping,YU Tao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金融专科论文篇3
关键词 金融教学 通识教育 交叉学科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民办高校较公办院校而言,师资力量更为薄弱,唯有积极及时地寻求金融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盾之坚对抗矛之利,培养灵活多变、理论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才能应对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和挑战。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金融课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大而全”的教育模式,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而全”的教育模式是我们公办、民办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共性。西方高校都认同本科院校应实行通识教育,他们主张大学四年课程应差异化制定,在最初两年里,无论学生专业如何,应跨学科选修人文、文学、数学等基础学科,以此确保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重视文化知识的现代人的教育目标。但我国的通识教育却相较薄弱,除了思想、***理论基础、形势与***策等课程的长期设置外,其他如英语、人文相关课程却被忽略,数量和质量与高等教育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无法达到对学生文化修养全面塑造的要求(余扬,2008)。此外,西方高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注重“少而精”,主要围绕公司金融、金融资本、风险管理等开展,而选修课则多样化,学生可随个人兴趣选择。但我国民办高校中金融专业核心课和限选课普遍安排过多,出现“大而全”的现象,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个性差异化培养。
2 现代金融学理论基础的不完善与陈旧
资本市场在新中国才发展了短短二十三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数百年的历史,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十分年轻的状态。金融学领域也只是起步阶段,很多的理论都是从国外间断地引入,因为金融理论的先天不足,金融市场的后天失调,所以出现很多无法单纯地用金融理论来解释的市场现象。中国国情、文化毕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太大的差异性,大量新概念的灌入还需要我们鉴别、改良,变成自己的,至少是适用于自己国情的。如何在诸多金融理论流派中选择适合中国市场的金融理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们努力强化对一些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的研究,只有不断更新教师体系的金融知识库,才能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理论体系,才能使金融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现代金融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3 交叉学科的知识高度重复
笔者在数年的工作经验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自己所教的某课程会与其他课程出现知识高度交叉的情况,譬如国际金融与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概论,产业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等。现代教育学理论提倡学科间的交叉互补,本来是很科学的方式,但笔者质疑的是某些课程的内容近似度太高,甚至达到数章的重复。适当的交叉学习会让知识更好地融汇互补,但高度的近似却有冗余不精之嫌了。当然这也有教材编写的原因,有些教材的编写有拼凑嫌疑,明明是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却要大篇幅地介绍资本证券。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如下困境:当教学内容重复时,课程内容却自成体系或强调有必要重复的阻力而难协调。
4 金融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割裂?
民办高校近些年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金融实验教学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中,专业课一般都有配置一定时量的实训课,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会遇到一些问题:(1)部分教师实践经验匮乏。民办高校的教师日趋年轻化,很多教师硕士或博士刚毕业就担任专业教师,可能从未有过社会实践经验,金融理论需要实践指导,但是这些年轻的教师们自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就很难在金融实验中给予学生较专业的实践指导。(2)由于民办学校经费紧张,实验室的配置不完善,机房很有限,实训的时间太短,以致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难以合理分配。(3)市场信息瞬息万变,理论难以完全指导实践。我国的资本市场具有其特殊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无法用西方金融理论解释或与金融理论相悖的市场现象,这就得对专业教师的金融知识深度与广度提出更高要求了。
为了适应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民办高校的金融学教学模式必须做出可行性的改革,相关的教学技巧与方法也必须得到创新。笔者认为,在教学模式的更新中,应该通过这些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
(1)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正确处理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基础课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的完成,又要控制好专业课与选修课课时的比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学生个人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改变原来的“专才”教育模式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2)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使金融学理论一直处于快速更新的状态,这会对传统的金融教学方式提出极大的挑战。民办高校的金融教师必须加强对新型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研究,新的教学内容必须融入对金融电子化技术、金融创新等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保持金融教学的前瞻性,与金融经济的发展同步。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上可采取一题三问、一问三答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诱导学生去探求金融规律,激发他们学习金融的热情。
(3)民办高校的教师应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青年教师切勿照本宣科,应多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和实证研究,以弥补自身实践经验的欠缺。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脉络,授课时详略得当,能灵活地整合交叉知识点,在巩固学生记忆的同时,也不至于冗余啰嗦。
5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金融实验教学体系,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可为青年专任教师提供实践实习或实务培训的机会,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举行专题讲座,介绍金融市场及其业务发展实况。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或者参与社会实习,以零距离地接触生活中的金融实际问题,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虽然金融教学的手段、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教学成效也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仍需要被探讨和研究,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余扬,盖锐.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思考及方案初探[J].浙江金融,2008(2).
[2] 汤洪波.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3] 张慧.高等学校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
金融专科论文篇4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下发《***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4]刘波. 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09(6)
金融专科论文篇5
论文摘要: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目标实现的切实保障。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加强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章分析了金融学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设想。
0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一项艰巨任务。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障。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高[2001]4号)中已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文科学生要按专业要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根据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状况,结合实际,笔者认为通过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理念,创造具有特色的金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应用实践能力加强对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并为具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也对教师,特别是从事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而且要掌握技术工具和相关的描述和分析手段。 这就会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2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可行性
2.1 金融学课程微观化趋势对实验教学的要求20 世纪50 年代之后,金融学开始向现代金融学转型,其特点就是金融学越来越微观化、实证化、技术化、工程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等,其理论核心部分成为现代经济学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专业更多是培养同时具备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这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更大,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金融学人才培养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2.2 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对实践教学的要求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金融学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作为复合型的现代金融人才,必须能适应高科技***带来的变革,把握金融业发展的技术特征,有效地利用高技术手段为金融业开辟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空间。金融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赋予金融实验课程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①金融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②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通过实验室的模拟教学,加深学生对数理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对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了顺应金融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趋势,就必须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各种金融工具,并收集。处理各种经济信息。这样,对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日常的金融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情景模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
3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设想
3.1 充分利用学校的经管实践中心进行模拟教学强化定量分析的课程,引入金融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计算机数量模拟分析软件,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加强案例教学金融学专业课程往往业务性较强,非常适合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有关课程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经典案例和最新信息;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以作案例分析、提交分析报告(甚至由学生***编写案例) 的形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互动,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3.3 实施开放式教学它的特点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开展这方面教学活动。
3.4 聘请金融业专业人才进行联合授课与传统的一门课由本校的一位教师授课的模式不同,一些金融课程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校外的业内人士授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实践性较强的业务课程。这样能使学生及时了解金融业的动态发展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聘请专家举行讲座,了解学术动态,增强学生与金融现状的紧密感。
3.5 利用外部资源,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由于金融对经济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的实习环节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充分利用与金融机构联合 建立金融人力资源的双向培养和实习基地, 通过实习基地锻炼我们学生的实践感性,通过实习让金融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课题组.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
[2]课题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金融专科论文篇6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plans, a professional goal to achieve effective prote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needs to strengthen practical capacity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finance professional to strengthen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proposes the thought of fin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reform.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
Key words: finance professional;practice training;reform
中***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176-01
0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一项艰巨任务。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障。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高[2001]4号)中已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文科学生要按专业要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根据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状况,结合实际,笔者认为通过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理念,创造具有特色的金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应用实践能力加强对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并为具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也对教师,特别是从事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而且要掌握技术工具和相关的描述和分析手段。 这就会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2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可行性
2.1 金融学课程微观化趋势对实验教学的要求20 世纪50 年代之后,金融学开始向现代金融学转型,其特点就是金融学越来越微观化、实证化、技术化、工程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等,其理论核心部分成为现代经济学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专业更多是培养同时具备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这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更大,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金融学人才培养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2.2 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对实践教学的要求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金融学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作为复合型的现代金融人才,必须能适应高科技***带来的变革,把握金融业发展的技术特征,有效地利用高技术手段为金融业开辟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空间。金融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赋予金融实验课程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①金融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②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通过实验室的模拟教学,加深学生对数理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对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了顺应金融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趋势,就必须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各种金融工具,并收集。处理各种经济信息。这样,对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日常的金融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情景模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
3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设想
3.1 充分利用学校的经管实践中心进行模拟教学强化定量分析的课程,引入金融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计算机数量模拟分析软件,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加强案例教学金融学专业课程往往业务性较强,非常适合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有关课程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经典案例和最新信息;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以作案例分析、提交分析报告(甚至由学生***编写案例) 的形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互动,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3.3 实施开放式教学它的特点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开展这方面教学活动。
3.4 聘请金融业专业人才进行联合授课与传统的一门课由本校的一位教师授课的模式不同,一些金融课程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校外的业内人士授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实践性较强的业务课程。这样能使学生及时了解金融业的动态发展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聘请专家举行讲座,了解学术动态,增强学生与金融现状的紧密感。
3.5 利用外部资源,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由于金融对经济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的实习环节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充分利用与金融机构联合 建立金融人力资源的双向培养和实习基地, 通过实习基地锻炼我们学生的实践感性,通过实习让金融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课题组.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
[2]课题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金融专科论文篇7
关键词:金融工程人才;财经类院校;培养模式
中***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15-02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也快速上升,金融工程专业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作为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财经类院校,却应该深思如何培养市场所真正需要的金融工程人才,如何把金融工程专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成未来中国金融行业的引领者。
金融工程是一门新兴综合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设计、开发和实施新的金融产品,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金融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国外很多知名大学都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被引进中国,***2002年开始批准设立金融工程专业,目前中国有近40所高校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这其中有综合性大学,有工科院校,有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归属院系也五花八门,有的归于金融学院,有的归于管理学院,有的归于数学学院等等,专业课程设置不同,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更不相同。究其原因就在于金融工程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因此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去把握方向,从而出现了学校之间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较大差距。作为财经类院校,应该在借鉴国内外金融工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构建发挥自身特色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美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借鉴
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同时美国拥有全球最优秀的大学教育,其作为金融工程的发源地对金融工程学的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因此本文要首先借鉴美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主要设置在工程学院、数学院和商学院,又因为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以本文对这三种学院培养模式结合他们的课程设置特点分析他们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一)工程学院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
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是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工程学院的代表。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特点是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技术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该校学生必修七门课程,即金融工程随机模型、金融工程统计工具、金融基础原理、金融工程最优化、蒙特卡洛方法、资产定价与投资、连续时间序列,特别强调统计学知识与金融工程知识的融合。该类院校可能定位与高级金融工程师的培养。
(二)数学院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康乃尔大学是将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数学院的代表。这类大学对学生的数学要求很高,学习难度大,侧重于对学生学术理论的培养,课程设置上侧重于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强调定量分析以及对衍生品的设计和定价能力。他们应该定位于培养合格的数理金融理论型人才。
(三)商学院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
在美国金融工程专业中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Hass商学院,Hass商学院还是全美商学院主导下唯一提供金融工程学位计划的学院。Hass商学院的培养模式偏重于实际运用,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要求较低。经济金融领域中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公司金融、金融机构分析、金融创新案例、应用金融设计等课程都在Hass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之内。Hass商学院的定位也很明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虽然学生并没有掌握数学或统计学的高深知识,但他们有丰富的案例教学和实训经验,毕业后可以较好的适应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
二、中国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特色与目标
(一)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中国财经类院校普遍的特点是具有扎实的财经类课程基础,与业界联系紧密,缺点则在于数理基础薄弱。如果要学习工程学院或数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模型,无论是学生素质还是师资力量在短时间内都很困难,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习美国商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强调职业导向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实干能力。从金融工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支持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首先是金融理论,然后是其他学科理论,包括现代经济学理论、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会计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税收理论向金融领域的渗透。因此金融经济仍然是金融工程的核心,我们财经类院校在此方面有优势,要以此为特色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较强的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和管理学理论功底的投资理财型专业人才,突出现有金融工具的运用,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服务。
(二)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工程专业是交叉学科,金融工程专业打造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但结合中国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对于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他们首先应该是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具有一定的数理知识背景,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值计算和建立模型的合格的金融人才。这个目标包括两重含义。首先,我们培养的是金融人才,不是数学天才或计算机高手,他们只需适度的数学训练,主要学习金融工程中经常运用的数学方法,不需面面俱到,强调数理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其次,我们培养的是金融人才中的技术人才,金融工程学科带有技术色彩,这正是它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所在,学生应该学会数值计算、建模技巧及金融数据分析能力。
三、中国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金融专科论文篇8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
中***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5-02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学科体系及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地涉及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长期以来,大多数金融学专业在招生中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专业课的难度加大,在教学中注重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无疑是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本文专门就如何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的问题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思考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一)注重体现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内容对统计学特别是数理统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课程体系之间却缺乏足够的内在沟通,课程体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一些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甚至金融统计等,却不懂得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去分析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两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首先应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两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两者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是一门方***和应用性学科,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学只有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数据分析功效。在统计学与金融学的相互关系中,统计学为研究金融学服务,统计方法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学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和自身的发展均提供了契机。
(二)注重统计学和金融学交叉融合的实践内容
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融合,反映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金融统计等课程),使之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相适应;反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统计知识,利用各种统计分析的工具(如统计应用软件)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将培养统计思维习惯和训练统计应用能力有机结合。
在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与金融学的授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大量运用金融学的案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传输统计思维,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统计和金融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如何用统计思维去观察、思考和处理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需要改革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以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建议调整的内容包括,一是简化统计指标理论,增加统计学数学理论基础的讲授内容。将原来统计学教学中重点讲授的时间数列分析、指数法等内容变为有选择的介绍;将概率论的有关内容纳入统计学课程,并在原有基础上充实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教学内容。二是强化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向学生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同时,考虑到金融领域以时间序列数据为主,因此,在教学别要让学生对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模型有所把握和理解。这样一来,不但丰富和充实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而且也会大大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金融统计学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于金融学专业开设的金融统计学,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准备,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金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结合金融建模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统计思维下分析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分布为例,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大多是非正态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是要介绍非正态分布数据在模型应用中的常用的处理方法,如取对数等;二是要注意非正态分布的学习,可以向学生介绍t分布:贝塔分布、威布尔分布等非正态分布。
统计学相关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案和内容确定以后,将会有利于统计思维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譬如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就是用来描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现象的,平均数、方差用来刻划现象的集中与波动程度,数字资料的搜集开发是为这些现象的过程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如此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并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熟悉统计思维和随机性思维
统计思维是统计学中蕴含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统计思维不仅是学习统计学的需要,也是统计学向其他学科嫁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一般认为,统计思维就是人们自觉运用数字对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从内容上讲,包括了从资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其终极目的。其中,资料分析和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随机性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所谓随机性思维,就是以随机性问题为载体和视角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随机性思维是统计思维的思想内涵和本质内容,贯穿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内容体系的始终。
(二)注重解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清楚认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虽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同的两门学科,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但它们却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偏重于基础理论,后者偏重于研究应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数理统计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特性。概率是对随机性的一种度量,基于概率的知识,将随机性归纳到可能的规律性中,这是随机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由于对随机现象的观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数据来表现,因此对随机性进行描述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拟合一个适当的分布。
(三)注重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和应用随机性思维
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前提是能够深刻体会和认知随机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还应当经常在课堂上联系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随机性”的内涵,并激发学生自觉、自我培养随机性思维的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过渡,认识到随机事件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并且无处不在。
四、通过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增设实验课的意义
在金融学的专业课程里增设实验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金融学学科建设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没有实际的数据分析训练,学生们就无法对统计的广泛应用性有深刻的体会,也不利于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因此,在统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中,必须注重把统计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训练,在实践中提高统计思维能力,使统计思维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在对金融学专业课的学习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统计学、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均可以考虑开设一定的实验课。
(二)有效率地上好实验课
处理金融数据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众多,每种分析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对象,同时彼此联系。在实验课程的开设中,建议每种方法均遵循一现场演示二案例分析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的学习过程。譬如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演示,并结合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统计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含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学会使用一种以上的统计应用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不但提高了实际处理金融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金融统计的分析技能,产生比较具体的感性知识,而且加深了对金融统计规律性的认识,激发了对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统计理论与金融实践的顺利结合奠定基础。
此外,将统计应用软件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已是国际统计教育的主流。金融统计的案例分析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在案例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同时,所选择的案例要与当前备受关注的金融问题、金融现象密切联系,难度也要适中,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案例分析过程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就水到渠成了。
金融专科论文篇9
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金融人才的新要求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世界范围内各国金融管制的放开,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得到广泛使用,金融创新不断,金融对经济各个领域市场的渗透突出了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金融业的这种新变化对金融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随着金融业界的这种新发展,金融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也在发生着改变,金融理论已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市场化的研究[1],这种市场化的研究具体来说就是金融学逐渐转向技术化、实证化、微观化,其成果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主流派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技术,其理论核心部分都成为现代经济学的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将越来越朝这种技术化、实证化和微观化方向发展。
(一)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新特点对金融专业人才教育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产品经济的扩张远远超过物质经济的发展,这种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增长,使金融业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全球化发展。众所周知,现代经济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经济对于金融的依赖,经济的发展带动金融的发展,这种发展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电子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渗透下,变成了金融的快速发展,加强了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使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和全球化发展。于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满足这一发展特点的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银行概念和货币形态转变的要求。银行由实体银行向虚拟化银行发展,货币形态由实物货币向电子货币发展。二是银行服务方式转变的要求。银行的服务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传统的面对面的服务正在被ATM、POS系统、无人银行、多媒体自助设备等所代替。第三是资金流动方式改变的要求。传统的资金流动方式是依靠纸质支付凭证进行流动的,由于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金融交易管理技术的提升,使实时汇兑、证券外汇等资金市场的电子交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加速了资金的流动,出现了许多资金流动的新规律。金融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适应这些新发展的要求。
(2)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迅速,品种多样。由于人们对于筹资、投资等各种资金运动的不同需求加速了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加上新技术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的应用,金融衍生工具以超常规速度发展。目前,在全球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已达千种以上,每天全球成交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金额高达近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快速发展的这些新内容,不可能全部在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但是其市场发展态势、发展规律以及一些新特点和衍生工具本身创新的内容、规律等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以满足金融市场这一新发展的要求。
(3)整个金融业风险加剧,影响增大且具有联动性。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资本市场一体化促进了全球资本的自由流动,快速流动的全球资本使主要货币和金融市场资产之间的套利行为连续不断,各主要国家的短期实际利率的离散度进一步降低,市场之间的关联度不断上升,联动性加强。例如以千亿美元计的“热钱”(hotmoney:国际游资)的流动,使得资本流量变得不规则,这种纯粹以短期牟利为目的的投机性资本,较少进行实质性投资,流动迅速,对各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带来了较大的潜在风险,而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使得风险蔓延和加剧。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等,都是很好的说明。如何找出风险产生、发展的规律?如何防范这样的风险?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哪些?也应该是金融专业教育应该融入的内容。
(4)金融业国际竞争与合作并存。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近二三十年以来,金融业的竞争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已经从企业间的竞争走向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国家内部走向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竞争无论从业务范围还是市场空间都非常强烈。于是,为了满足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进而增强竞争实力的要求,国际间金融合作发展很快,近几年发达国家的金融合作,如美国和欧洲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已非常普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这种新现象代表着一种方向,是值得金融专业人才研究的,也是金融专业教育所必须加入的内容。
(二)金融理论研究的新近动向对金融专业人才教育的要求
金融业的新近发展对金融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经过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实践,金融学的研究已经从描述性的传统金融理论研究发展到了分析型的现代金融理论研究,且有工程化的趋势;研究主体对象也已经从传统的宏观金融研究为主发展成为以金融市场为中心的微观金融研究;同时,金融理论从附属于经济理论发展成为经济学中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一个分支,且现代金融理论在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1)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简介。凯恩斯主义之前的金融理论,试***把货币与实物经济相分离,建立一套货币理论,但这些(货币)理论对经济理论的附属性非常明显。尽管年凯恩斯之后,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融入到实物经济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货币经济学体系。但金融理论附属于经济理论仍然非常明显。因此,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育也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基础,以货币银行学为中心的金融学专业教育。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马可威茨提出的证券组合理论,到丹尼尔•卡纳曼的前景理论,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得到确立。1952年马可威茨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投资者是怎样在给定回报率的情况下选择承担最低风险的,该模型构建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性框架;1958年托宾提出了分离定理,解决了最优风险资产组合与投资者个人偏好之间的问题,即投资者可得到符合个人偏好的最优投资给合;1964年夏普在总结马可威茨和托宾成果的基础上,从市场的角度,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它的核心已经不是研究个体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而是全体投资者市场行为的结果。此后,在CAPM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定价模型,如舒科斯(Scholes)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等等。金融理论已经突破传统货币经济理论,发展成为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相对***的重要分支——现代金融理论。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还兴起了一门以现代金融理论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工具,吸收经济学、投资学、数学等学科内容的新兴交叉学科——金融工程学。同时,丹尼尔•卡纳曼和托维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奠定了行为金融学的基础价值理论,使行为金融学快速发展起来。现代金融理论的这些发展,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育中没有得到体现,即使是在1998年国家***高教司提出教育改革后统编的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中,也难以得到体现。金融学专业教育如果没有现代金融理论的新近研究成果,这很难实现金融学科必须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多种类、多层次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发展目标(“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大学教育.2005年第2期.6-8页)。
(2)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教育的要求。
第一,西方金融理论微观化的结果,要求金融专业人才教育增加现代金融理论的内容,明确其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西方金融理论从宏观层面(以货币经济学为中心)走向微观化(近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金融经济学),其研究目的、对象和范式都产生了较大变化,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随着我国近年来金融学科建设的较快发展,开始注重现代微观金融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但在金融专业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得到明确,是开设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应如何对其内容进行分配等等多方面的问题,总体来看,快速发展的学科建设与相对滞后的现代金融理论教学内容不相称。
第二,现代金融理论向以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选择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转变,极大的提高了金融学科的实用性,尤其是进入金融工程化阶段后,金融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金融教育不仅要加入这些理论教学内容,还要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和建设相关的实习基地。过去,诸多的原因导致我国的金融教育和教学内容大而空,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但现在,除了有新近的现代金融理论发展作指导,还有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支持,各种金融市场业务和业务技术处理工作可以搬进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课的开设可以满足专业人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熟悉金融业务运作等。
第三,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从过去利用纯经济原理进行定性分析,发展到以主流经济学基本原理为依据,引人大量数学工具进行模型化的定量分析;再进入以金融学原理为基础,将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工程学以及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合、交叉的边缘性研究阶段。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与金融相关性最强的交叉学科有两个:一是由金融和数学、统计、工程学等交叉而形成的“金融工程学(FinancialEngineering)”;二是由金融和法学交叉而形成的“法和金融学(Lawandfinance)”。金融工程学使金融学走向象牙塔,而法和金融学将金融学带回现实[2]。这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特点,要求金融教育,不仅要加入相关的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基础课内容也要进行相关的引导,提供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平台。金融业的发展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使传统的金融专业人才教育,从方式方法到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正是因为如此,***设了专门的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题[3],各个相关高校积极改革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对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金融学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
湖南农业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本科层次是从2001年开始招生的,专科层次(金融与保险)早在1993年与1994年招生过,后停招,2001年又开始招收专科生(农村金融)。总的来说,湖南农业大学金融专业的办学基本条件良好,但起步晚,体系不健全,还存在一些影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因素,造成了专业竞争能力不强的现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部分课程无法开设。在全国普通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湖南农业大学金融专业从2001年来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五个层次(普通全日制、二级学院、职业教育、国际学院、专升本)的本科教学任务和一个层次的专科教学任务,其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靠10位左右的教师来完成,使教师的工作量严重超负荷。有的教师一人承担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许多新教师一参加工作就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一年的学习与适应教学工作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去了解掌握金融业界与理论界的新近发展,再加上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去鼓励教师开新课,紧跟时展的部分课程自然没法开设。
第二,生源素质水平不高,基础薄弱,无法按要求完成课堂以外的教学任务。高等教育的一个显明的特点是:教师课堂作引导,学生课外打基础、拓展视野。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学相辅相成。课程中的基础知识靠学生自学,难点、要点教师上课才讲解;课堂上,对新近的发展同样是介绍及阐释核心的内容,基本情况与相关的基础知识靠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湖南农业大学是农业类院校,受人们长期对农业类院校专业歧视的影响,以及高校招生制度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生源素质水平相对偏低,金融专业的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布置的课外教学内容,学生往往无法完成,从而影响课程教学。
第三,学科建设起步晚,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办学条件有限。学科建设起步晚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学校将金融学学科定为学校重点发展学科,但实际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科建设经费落实不到位,教师办公条件差,与教学相关的软硬件建设严重不足。金融学系是在2005年上半年才从经济学系***出来,10来位教师挤在一间20多平米的办公室,没有单独的办公桌,整个办公室才一台电脑、一部打印机;资料室有关金融方面的书籍、刊物数量有限,金融专业的外文书籍、刊物根本就没有;学校购买的网上数据库,能查到金融学术论文的只有两家(万方与维普),而且经常出问题,查不到全文,能查到金融经济方面的国际性学术论文的外文数据库没有;没有专门的金融模拟实验室;没有保持长期发展关系的教师、学生从事金融实习的实习基地等等。办公室条件不足,使教师计划的工作被打乱,如经常同时几个教师争一台电脑用,特别是在用电脑的高峰期:查教学科研用资料、网上录入学生成绩等等。这些办学条件的不足所带来的问题,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总之,使本校金融学学科的发展受到阻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金融实践教学环节问题多,无法足额完成教学任务。从金融业的发展与金融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实践教学环节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相继建成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本校也不例外,但金融实践课程建设与管理不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得不到发挥。本校采用的金融实践教学方式有综合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但综合实习的每一个环节没有进行规范,课程实验的实验室教学课时得不到满足,课程论文的形式化现象很严重。从具体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来看,学校采用的是统一的标准(即相同形式的实践教学采用相同的课时),而事实上,由于课程性质与内容的不同,使有的课程课时多了,而有的课程课时少了,教学资源浪费与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并存;从实践教学内容上来看,没有严格的教学大纲作要求,实践教学资源从场地、设备、材料到师资管理等存在严重不足,实践教学内容能否按客观要求实施无法保障,完成的教学内容与现实所需完成的内容要求差距较大。从实践教学运行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对相关的管理人员、教师所制订的管理(激励)制度不全,操作性差,使学生所能接受的实践教学内容存在质与量上的短缺。以上这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使应有的金融实践教学任务,无法足额完成。
第五,课程设置按传统内容、一般化模式设置,没有特色。国内金融学界,对金融的理解,具有转型期经济背景的典型特征,其代表性的定义为:“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刘鸿儒,1995)。因此,对“金融学”的学科内容,也就形成了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代表性科目为主线的状况。国内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是建立在此种基础和主线之上的。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先后经过了3次修订,但仍是按此种基础设置的。目前尽管从开设课程的情况来看,试***包含传统和新近发展的以上这些内容,但从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归类以及课时安排等方面来看,湖南农业大学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归属于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而且,很难发现课程设置的特色,综合来看,是典型的一般化模式。然而,从西方金融学界当前所界定的金融学学科核心内容,不是“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而是集中反应在如下2门课程上:一是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Corporatefinance),二是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Investment)[3]。
三、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的方向选择
综合金融业界和金融理论的发展现状以及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定位:
第一,立足“小金融”,面向“大金融”,加强自身学科体系建设。所谓立足“小金融”,就是要立足农村金融;面向“大金融”就是要培养具有全球视角、综合素质、能够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与设计、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奠定学生进入开放背景下的金融大市场的专业基础。从湖南农业大学是农业类大学的客观实际出发,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大金融的高精尖人才,学校对自身的定位是要把湖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型的多科性院校。湖南农业大学在经管类学科基础上设置法、文、哲等类学科,经济管理类学科特色较明显,招收经管类(农经)本科生有20多年的历史,有农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的硕士点作支撑,农经管理类专业基础厚实,专业性师资力量雄厚。因此,湖南农业大学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尽量发挥专业优势,走偏管理类“专通结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之路。联系全国其它开设金融学专业的农林院校,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客观实际进行调研,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组织专门人员撰写农村金融方面的教材,加强有自身特色的农村金融学科体系建设。
第二,设计一套与湖南农业大学实际相适应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从宽基础的立足点出发,除了要显现农村金融特色外,还要满足金融学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系是学校培养人才体系能否合理化建设的关键,是相关教学管理、教学运行等体系的基础,教学管理与运行应服务于课程体系的建设,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目的。可以考虑将货币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两门课程设为专业基础课,再以这两门课程为主线展开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奠定学生在金融专业方面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设置农村金融基础、专题等特色性课程,以满足“专通结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金融专科论文篇1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金融
中***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77-02
一、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是大势所趋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为主,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它既关注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即科学家素质的塑造,也为学生未来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更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突出表现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
现代金融业不仅需要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更需要那些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面对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社会对这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现有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提高对金融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金融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上,在多样性、可选择性课程设置以及专业之间的融合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实践教学恰恰是其薄弱环节。
二、强化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才能相结合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其成功的主要秘诀在于对学生实行创新能力的强化训练。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以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实践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习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三、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是金融学发展的趋势;二是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要求。
金融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一是金融研究内容从宏观视角向微观视角转变。随着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兴起,市场对关于公司金融、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变得非常强烈。二是数量化方法在金融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金融业是一个充分运用高科技的产业,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技术含量的提高,也深刻地改变了金融的运行方式。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被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工具取代。三是金融学已逐渐变为一门由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紧密联系的交叉性学科,如金融工程学、法和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等。微观金融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使得在教学中更应强调实践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今天,金融学本科教育应放弃已被证明脱离现实状况的“培养相关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满足社会各种金融组织不同层次需要的实践型专门人才,并为更高阶段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体现就是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金融通才。
(二)应用型金融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构建和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见表1。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目前金融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时间较短且时有重叠,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基本没有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专项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
专项实践是针对金融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开展的实验类课程实践,主要包括针对金融基础理论开展的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针对金融技术开展的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针对金融专业技能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和创新性实验。此类型的大部分实践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内金融实验室的全方位仿真模拟软件完成,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等。
综合实践是整合金融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具体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专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专业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社会实践[2]是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实践环节,而社会调查是让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实践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鼓励学生参与金融行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金融行业的情况、金融行业的价值观与行业操守等。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建设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3]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加之高校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不足,对实践教学的师资培养不够,使得实践教学长期处于一种辅助地位。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理论教学学时和科研水平,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导致了实践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低水平循环的局面。
为此,应该将学生培养和教师培养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派出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参观访问、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可以要求教师定期到金融机构业务部门工作和进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金融部门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领导及专家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还可以录用一些有一定金融从业经历的人员组建专职的金融实验教师队伍。
3.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保持连续性、系统性、协调性和衔接性,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必须制订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课程大纲。实践课程大纲应包括实践教学目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实践教学地点、实践资料来源、实践教学内容与步骤、考核要点及学生实践必要说明等内容。其次应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目前的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沿用理论教学的方法,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流于形式化。特别是对于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分布分散,管理难度很大。因此,应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体、结合结果评价的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对实践效果的评价不仅要看结果文件,更重要的是看过程文件,如实验设计、实验模拟情况、社会调查过程等。考核内容既包括对学生实践的考核,还包括对老师指导的考核,形成完善评价与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峻.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本科教学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3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