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博士论文10篇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1

1.现代经济理论的失败: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看全球金融危机——柯布博士访谈录 

2.以金融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评胡智博士新著《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3.沉痛悼念爱国金融家利国伟博士

4.从新闻记者的视角看全球金融风暴——新华社记者张崇防博士访谈

5.香港创业板市场与中国企业上市──访资深金融专家张谦博士

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金融立法与金融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7.金融监管还需系好绳——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林志远博士

8.草船借箭有风险──哈佛大学博士陈琳谈金融风险管理

9.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简介——农村财***金融学科

10.“中国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有一定浮动区间的汇率制度”——访美国国际金融问题专家伯格斯坦博士

11.金融创新需要建设创新的环境——访深圳发展银行CIO孙涤博士

12.迈入金融经济时代——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教授吴晓求博士一席谈

13.一部从金融角度论述国情的力著──评杨大楷博士著《国债论》

14.银行理财产品:值得期待的投资选择——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产品评价与设计团队”负责人殷剑峰博士

15.1997年后谁执亚洲金融“牛耳”?——访青年经济学家房汉廷博士

16.捷德智能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G&D公司中国总裁萨伟意博士访谈录

17.“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金融危机下的希望——专访烟台万华营销总监霍澎涛(Peter Huo)博士

18.一枝红杏出墙来——访青年金融法学家吴志攀博士

19.***发展研究中心魏宁博士提出防范风险新思路 金融改革要先于金融开放

20.构筑稳健金融体制至关重要——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副代表约翰 G.安德森博士

21.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  

22.金融如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专访浙江蓝源投资集团董事长廖文剑博士

23.中国金融学院贺力平博士指出 世界经济近期不会衰退

24.以协调平抑动荡的金融世界——评李海燕博士《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货币协调》

25.源自实践的辨析——读刘珺博士《金融论衡》 

26.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人总行宏观金融分析专家万存之博士访谈

27.货币金融学界的一颗新星——访中南财经大学郑先炳博士

28.香港迈向金融新世纪——访国内香港问题专家卢受采教授和郑兰祥博士

29.加强我国保险业监督管理的力度——访国发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张洪涛

30.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防范与税收应对——专访跨国税收管理专家詹清荣博士

31.中国金融专家黄志凌博士指出债转股不宜盲目追风

32.家族办公室:一种新的金融产品——访JMCR Partners多家族办公室创始人毛隽博士 

33.股改:银行公司治理的第一步——访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窦洪权博士 

34.浦东应站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前端——访上海市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庄崚博士 

35.从流程再造迈向流程银行——访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系窦尔翔博士

36.金融理论中道德及其本质——梅世云博士新著《论金融道德风险》读后 

37.论商业银行金融品牌的创建——以中国农业银行泉州市分行“金博士”为例 

38.征信: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访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万存知博士 

39.全球金融一体化带给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访中国人民银行贷币***策委员会副秘书长易纲博士

40.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介绍《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

41.解读美国金融体系——根据北美金融专业工作者协会***于江博士谈话整理而成

42.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是完善公司治理——访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博士

43.标准化:银行培训的新航向——本刊记者徐樱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局长唐旭博士

44.金融知识、投资经验与家庭资产选择  

45.金融危机:美国***府做错了什么?——访美国国家***策分析中心高级经济学家Barry Asmus博士

46.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发展机遇——专访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博士

47.中国金融改革:需要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视角的理性思维——李扬博士新著《中国金融改革研究》评论

48.金融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 

49.全球化视野中的金融安全观——评王元龙博士新著《中国金融安全论》

50.研究乡镇企业与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理论创新——评姜长云博士的新著《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新探》  

51.货币与金融统计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评杜金富博士主编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学》

52.中国房地产金融大变局时代已经到来——访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孙飞博士

53.谁让楼市进入“换档”期?——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博士 

54.“热钱”流入与人民币汇率——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黄金老博士

55.***府智能为***府决策保驾护航——访中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中心首席科学家刘世平博士

56.科技金融 担当未来——国家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副主任房汉廷博士访谈录

57.谈谈中国家电企业的营销方略——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首席咨询师施炜博士 

58.体系严整而充实 见解深刻而新颖——张杰博士新著《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读后感

59.金融衍生品业务并非赢利的第二战场——专访上海东证期货总经理***剑博士 

60.现阶段 中国需要一支“吗啡”——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眼中的短期策略 

61.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学科简介 

62.愿首都金融为富市富民做出贡献——谢卫博士谈北京金融业发展

63.排名下降同样意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博士

64.泡沫之危:看不见泡沫——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易宪容

65.中国金融信息业造桥者——记北京瑞森科技公司董事长周健博士

66.上市公司退市后:企业咋办?股民咋办?——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王国刚博士

67.营预留空间?——本刊记者徐樱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博士 

68.2005’地产金融的创新之道——访东中西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孙飞博士

69.加入WTO与中国的金融安全──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博士

70.直面金融危机 对中国市场信心十足——访斯来福临中国首席技术官张明博士 

71.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不断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评周道许博士的《监管的艺术》

72.中国金融信息业造桥者——记北京瑞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健博士

73.网上银行 你好! 21世纪是网络世纪——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宗良博士

74.企业重组 一把“钥匙”能开几把“锁”——访中国人民银行软科学评审组专家、中国金融学院贺力平博士

75.龙的传人 金融世家——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亚洲金融集团董事长 陈有庆博士 

76.中国证券市场面临挑战——上海证交所副总经理方星海博士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金融论坛的演讲

77.面对“不好办”,银行怎么办?——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扬博士 

78.龙的传人,金融世家——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香港亚洲金融集团董事长陈有庆博士

79.21世纪金融预言——《21世纪金融大趋势》丛书主编徐诺金博士访谈录

80.草根性:一位***博士的金融创新

81.把握经济动向 透视金融变化 ***金融学会召开博士论坛暨2006学术年会 

82.中国股市 谁主沉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刚博士访谈录

83.中国银企治理的国际差距——专访清华大学国际贸易与金融系李志坤博士 

84.经济一体化下的金融安全——简介史东明博士关于建立金融安全学的创新理论

85.调控存在风险——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殷剑峰博士

86.金融风波再起 中国如何面对─—访中国社科院杨帆博士 

87.金融业:而今迈步从头越——访中国金融学院贺力平博士

88.合理规划时间 正确面对压力 柳州金融学会、柳州市社科联等主办罗伯特·戈登博士专题报告会

89.***发展研究中心魏加宁博士提出防范风险新思路金融改革要先于金融开放

90.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李琨博士建议 支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91.郑润祥 黄金瞳洞悉金融大视野

92.金融可得性、金融市场参与和家庭资产选择  

93.“中韩金融市场开放”研讨会在韩国举行

94.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 

95.论金融消费者概念界定  

96.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  

97.内蒙古自治区金融学会举办2016年学术报告会 

98.对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的再认识  

99.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 

100.我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与空间格局研究 

101.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 

102.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

103.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 

104.论互联网金融的行***监管与刑法规制 

105.最优金融条件与经济发展——国际经验与中国案例 

106.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视角 

107.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108.金融抑制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功能 

109.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110.论金融法的重构 

111.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 

112.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收敛性分析 

113.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度量 

114.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 

115.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识别 

116.新常态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新挑战 

117.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118.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2

曹国华,男,安徽宣城人。管理学博士,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系主任。1989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获数学专业硕士;1999年在重庆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6年1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进修经济学。2000年被提升为副教授,2006年被提升为教授,2007年被提升为博士生导师。曹国华2007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是重庆市“十二五规划”专家组成员。曹国华是重庆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主要负责金融方向,是重庆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是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及广东分行的顾问专家,为相关金融机构及企业提供战略定位、融资规划、风险管理等咨询服务多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金融市场、金融工程、项目投融资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在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中国管理科学》、《管理工程学报》、《科研管理》、《管理科学学报》等发表了关于金融工程、金融市场、风险投资、期权博弈等方面的多篇论文,2006年5月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关于投融资方面专著一本。

三、主持项目

曹国华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近三年完成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转换债券融资与项目柔性投资的互动机理研究(70571089)”(2005年获准,2008年底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期权博弈视角的西部风险投资发展研究(08BJY154)”(2008年获准,2011年6月结题)、一项***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期权博弈基本理论及其在投融资领域的应用(NCET—07—0905)”(2007年获准,2010年底完成),并都顺利通过验收结题,三个项目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期权博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用期权博弈研究可转换债券,国家社科基金应用期权博弈研究西部风险投资,而***新世纪人才项目则研究了期权博弈基本理论及其在投融资领域的应用。

四、主要研究成果

1、上市公司“庄股跳水”预测模型的实证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第2期。

2、基于建设时间的企业投资期权博弈均衡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3期。

3、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科研管理》, 2007年第1期。

4、企业创新竞争的期权博弈行为分析,《财经科学》,2007年第1期。

5、国有企业委托问题的期权博弈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6、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动机的国外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5期。

7、联合投资在分阶段风险投资中的约束机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7期。

8、银校合作模式研究,《金融经济》,2007年第20期。

9、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司投资与分红的柔性分析,《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8期。

10、美、印风险投资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23期。

11、技术创新投资决策的不对称双头垄断期权博弈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12、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的双边匹配模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5期。

13、技术不确定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投资决策分析,《管理学报》,2009年第12期。

14、股权资本结构变动与宏观经济增长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国进民退”隐忧的思考,《金融评论》,2010年第3期。

15、实物期权法在生态补偿额测定中的应用,《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16、基于期权博弈的西部风险投资发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4期。

17、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非减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深交所上市公司为例,《软科学》,2010年第5期。

18、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国科技保险与风险投资的协同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9期。

19、基于rough集与BP神经网络的大非减持度预测研究,《软科学》,2010年第10期。

20、现金股利支付倾向与迎合理论——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11期。

21、我国股市对货币供应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2期。

22、基于异质信念和卖空限制的分割市场股票定价,《管理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3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在世界上是独特的。追溯历史,是在20世纪初从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演变过来的。当时美国主流大学(比如东部的常青藤大学)的教育只重视人文知识,并不强调研究。在美国最先开创现代研究生教育的两所大学是芝加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过几十年的演变,美国的博士教育模式——这里讲的是经济学——与欧洲的就很不同了。但是欧洲也有特例,比如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它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此外,它的经济学硕士项目亦很有名)。 

    近年来,欧洲的不少大学在试***改革,向美国模式靠拢。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欧洲大陆两个地方由从美国回去的经济学家办起了“特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打破传统方式,师资主要招聘美国毕业的博士,用英语教学,移植美国的考试、淘汰方式培养经济学博士。欧洲的其它大学中尽管也有归国的留美学生,但由于每一个地方的人数不够多,还谈不上在整体上推行美国的经济学教学模式。 

    一个是位于法国南部的***卢兹(Toulouse,欧洲空中客车集团总部所在城市)。拉丰(Jean-Jacque s Laffont)教授在70年代末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后回法国。先是在巴黎大学,试***推行改革,但阻力太大。后回到家乡***卢兹,在***卢兹社会科学大学内办起一个“特区”,后来发展成为研究所。90年代中,梯若(Jean Tirole)教授辞去MIT的教职加盟拉丰的研究所,大大壮大了其实力。目前它们已有一二十名国际知名的教授,它们培养的博士可以角逐美国的经济学学术职位。它已成为一个受到国际承认的经济学教学研究机构。 

    另一个是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的Pompeu Fapa大学。这所大学1990年才建立,几乎与香港科技大同时建立。马斯可莱尔(Andreu Mas-Colell)教授90年代中辞去哈佛大学的教职后回到故乡主办它的经济系。这个系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学生来自欧洲和拉美各国,用英语教学。这是继***卢兹之后又一个按照美国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办学,并逐渐受到国际经济学界承认的教学研究机构。 

一、美国大学中经济学科的设置 

    首先,我们注意到的是国内的大学通常设经济学院,而美国的大学都是设经济系。经济系通常设在文理学院内(也有少数设在管理学院内的)。文理学院一般分三个部:自然科学部、社会科学部和人文部。国内习惯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统称为文科。但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是很不一样的。人文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而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经济学、***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在一所大学内,文理学院是大学的核心,是最重要的部分。这是因为文理学院的主要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和博士生,前者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而博士的培养与科研密切相关。所以文理学院是任何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核心。这个核心之外是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主要的有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和工学院,这些职业学院通常只招研究生(也有例外,特别是工学院)。美国不少大学的管理(商)学院是研究生院,没有本科生。如果本科想念管理(商)的话,可以主修经济学。经济学不仅是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而且在一所大学里也是举足轻重的学科。所谓重要是说,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它的教授人数比较多,主修的学生也比较多。经济系在文理学院里是大系。相对而言,经济学科在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中会被认为是最“成熟的”学科,这也增强了经济系在整个学校中的地位。 

    那么,经济系内部又是怎样的呢?在美国,一个系是一个行***单位。虽然经济学科内有多个分学科,但经济系内并不正式划教数研室,只是有一些组织比较松散的“领域”(field),比如,宏观、理论、计量、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公共财***、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和金融等等。通常每一个领域每周有一次研讨会(workshop或seminar),请校内和校外的教授来讲论文,比如宏观研讨会、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等等。如果某人经常去某个研讨会,那末他就会被认为是那个领域的了。由于任何人可以参加多个研讨会,他可以同时属于多个领域。 

    管理(商)学院中的经济学科是怎样的呢?以往美国的商学院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来,较好的商学院对研究越来越重视了。一般商学院内设有多个小组(group),如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组织行为、管理、信息技术等。有的商学院里也有经济学小组(economics group),通常远不如经济系的师资力量强,但个别的商学院中的经济组特别强。需要注意的是,商学院中的经济组与有些大学设在商学院中的经济系是不同的,前者面向MBA,后者面向本科生。商学院的某个领域研究好不好,首先看它招不招博士生。商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培养MBA。培养博士是为教授研究教学提供辅助,优异毕业生则成为师资来源。商学院中的博士班(所有小组累加起来)通常比经济系的小。MBA需要学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因此,商学院中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主,教学注重实用。MBA学生是不同的群体,他们交了很高的学费,是来学技能的。MBA学生听不懂的话,他们说你教的不好;而本科生或博士生听不懂的话,他们说自己学的不好。因此,对教授来说,教MBA学生要比教本科生、博士生花更多的时间。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4

校企联合培养依托行业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和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培养接地气的高素质行业人才[3]。问世以来,不仅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我国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和发展了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例如: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国家产学研工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工程硕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 

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国防科大)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时代新材)合作建立了湖南省复合材料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探索联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在高校,课题研究在企业)、合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合作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模式和方法。笔者正是该创新基地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现作为教员,对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探索和实践,有些微体会。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校企联合培养共赢的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追求“高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目标。理论上,共赢目标的愿景无限美好,但实际上国内外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共赢”必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深度融合,则“共赢”枝繁叶茂;不然,则空空如也。 

根据邢素丽等人[4]的论述,产学研深度融合应包括:(1)需融学科和产业、学问和技术、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内涵于一体;(2)需融高校科研、企业课题、国家和省课题内涵于一体;(3)需融高校学科优势、企业需求内涵于一体;(4)需融新技术、新需求、新理论、新应用内涵于一体。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平台,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等之间的融合,为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激活创新动力、提升创新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料,以共同研发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为契机,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现共赢。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研发需要解决四大关键技术:气动布局、结构、制备和全尺寸测试。气动布局直接关系叶片捕捉风能的效率和风能的利用率;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叶片安全运行20年的保证;叶片效能的最终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制备出质量稳定的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难点包括模具设计与制备、工艺设计与实现、制备控制与效率等,稍有不慎,整个叶片制备失败或质量差下,动辄就是百万级别的经济损失;制备完成后,在国际认证机构(例如船级社)的监视下,完成全尺寸静力测试和疲劳测试考核,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5

一、研究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独特原因

1.三十年农村经历体验对农村金融有自己感性的认识

作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20年,对农业、农民、农村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了解,对“三农”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在农村工作整整十年(1993-2003),这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十年,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农村、农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深理性的思考;妻子在乡镇农村信用社工作,家住在乡镇农村信用社内,对经济金融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考研时也曾连续3年报考五道口人行金融研究所,这十年是恰恰是中国金融大调整、大变革、大改革,农村金融更是如此,1994年4月组建农发行,1998年3月职能调整,对农村金融有自己亲身经历、观察和思考。譬如经历工作所在乡镇农村基金会成立、发展、疯狂、关闭和清算,自己并被迫入股,成为基金会的股东,耳闻目睹退股辛酸和艰难;再如目睹农村信用社与农行的“脱钩”和“分家”,二者之间有类似“父子一家”的上下领导关系演变为“兄弟两家”的平等竞争关系,员工由“同事”变为“同行”,目睹它们各种利益纠纷,办公楼、家属院等“一分为二”,自己也只好搬家。在邮***储蓄工作的同学经常讲述,分配给他们储蓄任务,目睹20世纪90年代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争储大战;目睹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等各种各样的资金借贷,给借贷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也有个别意外风险。这虽是作者自己对一地的观察和体验,但是“窥一管而知全貌”,为作者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农村金融提供感性素材;同时这种巨变及其带来的混乱对三农造成严重影响,作者有一种非常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有效更快解决“三农”问题,是作者把农村金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根本原因。

2.全面系统经济学理论学习使作者有更多理性的思考

2003至2009年读研读博的求学,一方面系统学***济理论,特别是读博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被称为“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①教授及其研究发展经济学导师指导之下,深入学习发展经济学理论,对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认识。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国民经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金融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并逐渐强大,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金融作用和功能的发挥与一国金融体系的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金融改革也基本上是沿着不断完善中国金融体系进行的,然而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存在明显的二元制结构,中国金融改革也存在城乡二元制结构,城市金融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发达,而农村金融体系明显滞后,这样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严重影响农村金融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因此,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也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甚至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作者选择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该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得到了一批学者的指点,凝聚着众多专家的智慧。张培刚教授在世纪名篇《农业与工业化》中讨论农业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作者深受大师的思想影响,认为中国在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之中必须注意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应着重讨论如何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以有效发挥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

二、该书可能的创新之处或者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结论

1.明确提出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指导理论

以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是遵循认传统的“机构观”的“结构――功能――行为绩效”的思路,陷入就机构论机构的困境,根本无法适应“三农”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情况,无法满足“三农”对资金的巨大需求;目前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应遵循“功能观”的“外部环境――功能――结构”的思路,即从分析系统的目标和外部环境出发,演绎出外部环境对金融功能的需求,然后探究通过何种载体来承担和实现其功能,根据“功能观”,判断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缺失,大量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贷款,资金外流严重。

2.准确概括农村金融体系与及其所处环境的特点和关系

农村金融体系所处环境――弱质农业、弱势农民、薄弱农村,严重影响了它的拓展,造成它病弱、脆弱;反过来看,病弱、脆弱的农村金融体系也减少对“三弱”“三农”的支持。要“一弱支三弱”,从***策要求上讲,有义不容辞的义务,从现实能力上来看,有心却无力的困境。最为关键的是,尽快建立起适应目前弱质农业、弱势农民、薄弱农村的金融体系,只有全面系统分析农村金融所处的经济环境,才能建立起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不深入分析了解实际情况,就不可能找到农村金融体系虚弱的原因,也不可能建立起适合我国“三农”的金融体系。考虑农村金融及其服务对象的特点,应该采取更多的优惠和扶持***策,引导各种社会资金投向“三农”领域,鼓励农民和社会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融资能力,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状况,变“抽血”为“回血”、“补血”,反哺县域经济,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较为科学合理定位四种***农村金融机构

农行股份制改造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但须符合基本国情;须考虑农行服务“三农”特殊的情况,也不应该完全按照商业化模式来实施;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巨大,离不开农业银行的大力支持;须有利于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长处,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拓宽服务“三农”的领域。

把农业发展银行定位于“建设新农村的***策性银行”,充分发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三农”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策性银行的定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把服务覆盖到“三农”中所有市场失灵领域;加大筹集资金力度,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农村信用社最大的问题是自身能力虚弱,难以发挥“一农支“三农”的作用;进一步理顺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因地制宜采取三层次产权模式;目标定位于“三农”,业务创新服务于“三农”,力争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的情况。

邮***储蓄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抽吸资金,加剧了农村金融中的资金供求矛盾;消除隐形担保、显性补贴、税收优惠的扭曲机制,建立邮***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增强其服务“三农”功能,实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循环。

4.首次明确提出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

首次明确提出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在于“社会人际关系效应”,并据此分析三类新型民间金融机构。“社会人际关系效应”,它有四种效应组成:(1)“信息效应”,贷款人较好地处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2)“成本效应”,具有对贷款实施监督和跟踪管理的便利条件;(3)“抵押效应”,民间金融能够充分利用民间资源条件进行抵押,最为特殊的抵押品――人的道德或信誉;(4)“信誉效应”或者“道德效应”,来自社区圈子内的道德约束力,具有天然独特的超越经济优势的约束。因此民间金融更适合于为经济实力弱小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服务,提高金融的服务范围和主体;民间金融经营灵活,快捷高效,能到达正规金融达不到的地方和领域,所以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村镇银行――农村的社区银行,其社区性体现在农村“村镇”,服务对象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贷款公司――特殊的小额信货组织,小额信贷是以反贫困、促发展为宗旨的信贷方式,完全不同于正规商业银行的特殊的制度安排来解决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问题,我国贷款公司特殊性在于“只贷不存”;农村资金互助社――回归合作金融的机构,合作金融仍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必须积极多渠道融资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

5.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与我国农村经济的经验实证

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与我国农村经济(农业、农民、农业经济)的经验实证关系。利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VAR模型为基础的协整理论,包括单位根检验,根据滞后长度准则选取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根据特征方程根的倒数值判断VAR模型的稳定性,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这部分的篇幅较大,论述较为规范和严谨,为学习、研究时间序列数据的读者提供一个规范的参考模板,值得一读。

总之,该书构建完整清晰农村金融体系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和改革提供极其具有参考价值的蓝***,也必将进一步有力推动农村金融研究的发展与繁荣,为繁荣学术思想又添一部重要的力作,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重要应用价值。

注释: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6

《现代法治与民主的金融解释》作者谈李荣,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论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以德国法和一般法学理论为背景》作者张龑,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讲师。

《论德国宪法人格权——以一般行为自由为参照》作者周云涛,法学博士,德国***宾根大学访问学者。

《物权债权区分理论的再证成》作者温世扬,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亦文,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征收中“公共利益”界定的程序机制》作者房绍坤,法学博士,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

《日本著作权间接侵害的典型案例、学说及其评析》作者李扬,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国特别程序论纲》作者陈桂明,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赵蕾,华南农业大学讲师,中国***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费用推动程序》作者王福华,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法律要件分类说与刑事证明责任分配——兼与龙宗智教授商榷》作者孙远,法学博士,中国青年***治学院法律系副教授。

《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作者徐祖澜,扬州大学法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际法的哲学之维:内涵、功能与路径》作者何志鹏,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海上阻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运输的合法性》作者余民才,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论诉讼与仲裁关系中的既判力问题》作者高薇,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刑罚权运作的秩序——刑事法制中的“中央与地方”问题研究

作者时延安,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刑事证据法的新发展——评两个证据规定

作者陈卫东,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证明方法与程序

作者周洪波,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再论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

作者崔建远,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违法合同的效力判定路径之辨识

作者黄忠,法学博士,西南***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讲师,西南***法大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基地研究人员。案外人异议之诉研究

作者章武生,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金殿***,法学博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

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原理

作者吴泽勇,法学博士,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金融功能异化的金融法矫治

作者徐孟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当下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改革的焦点与问题

作者韩龙,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国反垄断法域外管辖制度初探

作者戴龙,法学博士,中国***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

构建以法律职业为目标导向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法律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

作者王健,法学博士,西北***法大学教授。

法律方法与法治:以对纳粹司法的反思为中心

作者陈林林,法学博士,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

·博文精萃·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研究

作者陈林林,法学博士,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评议人:姜伟

刑罚权运作的秩序——刑事法制中的“中央与地方”问题研究时延安

〖摘要〗

刑事法制中的“中央与地方”问题,表现为与惩治犯罪相关的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分配及其相互关系中出现的紊乱状态。一些地方司法机关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施行“准司法解释”、推出刑事司法制度创新等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统一刑事法制的“离心力”。合理分配刑事法制中的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理顺二者关系并使之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刑事立法权的行使并通过强化司法权的方式来强化中央权力,另一方面要将“脱序”的地方公权力行为重新纳入到统一法制中,并主要通过强化司法权的行使实现对地方权力的制约。

中国刑事证据法的新发展——评两个证据规定陈卫东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刑事证据制度,因其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地位,也因频频出现的冤假错案,而受到了司法实务部门、学术界乃至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2010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等两院三部出台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吹响了新一轮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号角。尽管这两个规定还称不上尽善尽美,却使得我国的刑事证据法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发展契机。本文就两规定出台的背景、意义、亮点及其不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析,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事证据制度提出了自己五个方面的建议。

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证明方法与程序周洪波

〖摘要〗

诉讼主要与证明有关,从证明方法的类型及其合理性来解释和评价程序的制度与实践,应该是刑事程序法律比较的一个不可或缺、但未受足够重视的重要视角。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不同的程序法规范决定了在认识论上区分的证明方法模式的合法性差异,而司法的现实需要和不同的宏观司法制度语境又会使证明方法的法律规范模式产生变异和分化的司法实践形态;另一方面,诉讼程序的法律规定和实践的许多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证明方法的规范模式和实践形态的不同知识特征所产生的程序效应。这种研究可以纠偏关于程序原理的一些流行观念,树立一种工具理性的程序观,给中国刑事程序的法治化改革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再论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崔建远

〖摘要〗

我国《物权法》第23条关于动产物权以交付为变动的生效要件的规定,统领各种类型的动产物权变动,其但书仅适用于动产抵押权、浮动抵押权、海上运输的指示单证及非基于法律行为的动产物权变动等极个别的情形。从物物权的变动、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诸物权变动,只要是基于法律行为的,依然以交付而非登记为生效要件。我国《物权法》第26条关于指示交付的界定过于狭窄,应予扩张。

违法合同的效力判定路径之辨识黄忠

〖摘要〗

《合同法》第52条第5项及其司法解释对于纠正“违法即无效”的错误认识曾起到了历史性作用。但现有的学说及现行立法在就违法合同效力的判定路径上却存在着方向性的偏差,于司法实践并不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区分民法内的强制规范与民法外的强制规范而异其效力,在我国并不可行;通过语义分析尚难以发现强制规范之所在;而将违法之“法”简单缩限为“法律、行***法规”上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并不妥当,亦难以操作,且于价值及逻辑层面多有疑问;此外,将违法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予以并列,在逻辑上也有不合。故应将违法合同的效力判定纳入《合同法》第52条第4项,通过规范目的的发现及利益的衡量来最终确定违法合同的命运。

案外人异议之诉研究章武生、金殿***

〖摘要〗

2007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通过赋予案外人以提讼的方式对执行行为可能侵犯其实体权益的情形予以救济,确立了案外人异议之诉的***性,恢复了案外人异议的实体性本质。为了实现案外人异议之诉的价值,有必要在当事人、诉讼请求、管辖法院等诉讼构造以及当事人诉权的限制上实行与一般民事诉讼不相一致的独特制度。

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原理吴泽勇

〖摘要〗群体性纠纷带来问题的根源在于它与“两造诉讼”结构的紧张关系,但是,不同类型的群体性纠纷带来的挑战并不完全相同,对纠纷解决机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通过对西方国家代表性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进行结构的、功能的和技术的比较,可以发现,行***机关***、社会团体与行***机关提起的不作为之诉、撇去不法收益之诉、加入制群体诉讼、退出制群体诉讼分别适合特定类型的群体性纠纷;群体性诉讼中的费用风险问题,则可以通过诉讼费用制度、律师收费制度的调整或者第三方资助的途径解决。

金融功能异化的金融法矫治徐孟洲、杨晖

〖摘要〗作为虚拟经济核心的金融,如果偏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正常轨道与价值定位,迟早都会导致金融功能异化,从而引起金融危机的爆发。本文在探讨金融功能的基础上,分析金融功能异化的表现及原因,提出针对异化的金融功能进行金融法矫治的主张。通过金融法的社会责任本位价值导向使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对金融主体及其行为的金融法规制使金融尽可能地走向“理性",以更加角色化的金融法责任设置使金融活动立足于实体经济基础并承担“信用"风险,从而营造一个维护金融体系、发挥金融功能的法律秩序。

当下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改革的焦点与问题韩龙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出台的金融改革方案都把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改革作为整个金融改革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防控金融风险和危机的需要和必然反映。从目前来看,加强和健全国际监管规则和标准、健全国际监管责任的划分、建立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等方面,是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改革的焦点。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改革关系着国际间利益的分配,我国对每一项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改革都应视其情况,研究和采取恰当的策略。

我国反垄断法域外管辖制度初探戴龙

〖摘要〗

反垄断法域外管辖是对国外发生但是对国内市场产生限制、排除竞争影响的垄断行为适用国内反垄断法的制度。反垄断法域外管辖主要集中在国际卡特尔以及跨国并购领域,其本质是要通过反垄断法的域外管辖来规制跨越国界的垄断行为,维护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以及国家利益。反垄断法在实施域外管辖过程中会引起法律适用冲突。为了避免这种冲突,主要国家达成了反垄断双边合作模式。我国应该与相关国家签署反垄断双边合作协议,采取适合我国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反垄断法域外管辖制度。

构建以法律职业为目标导向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法律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王健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推动下,我国逐步建立起布局、结构层次比较完整和发达的法律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法治和繁荣法学做出了贡献。但目前仍存在着法律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结构、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或满足***法队伍建设的实际要求,特别是管理体制混乱等诸多矛盾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深化法律教育体制改革,必须立足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借鉴发达国家法律人才培养经验,建立以法律职业为目标导向的法律教育管理体制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即强化***法机关对法律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职能;建立以五所***法大学和若干著名大学法学院为主干的部级***法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学术型和职业型法律人才分类培养管理机制和基本统一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二段式司法考试模式并完善考试通过之后的职业培训制度;优化全国法科学科专业布局。

法律方法与法治:以对纳粹司法的反思为中心陈林林

〖摘要〗

纳粹***权在司法领域的工具和帮凶,是反形式主义的法律方***和***治目的司法,而非法律实证主义。以“具体秩序”思维和“具体的一般性概念”为代表的纳粹法律方***,突破了形式主义司法准则,并将纳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提升为一种新的法律渊源和裁判规范。这种反形式主义法律方***,是法治的一个陷阱。“去法制化”的纳粹司法表明:法律方***若无视基本权利和普遍价值观,就可能沦落为当权者的作恶工具;法的形式价值和实体价值是唇齿相依的,要实现法治,二者不可偏废。

·博文精萃·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研究作者张爱艳,法学博士,山东***法学院副教授。指导教师为姜伟教授。答辩委员为陈兴良教授、王作富教授、储槐植教授、戴玉忠教授、张凌教授。答辩年度为2010年。评议人:姜伟

·人大法学六十年:特色与贡献·

——中国法学的“人大学派"韩大元

在法理学争论的背后

——什么是人民大学的特色?朱景文

守千古之常,发一时之新

——记人大法律史学科六十年叶秋华赵晓耕

人大宪法学和行***法学的特色与学术贡献胡锦光

人大刑法学科的十大亮点高铭暄

人大民商法学:学说创见与立法贡献王利明姚辉

人大刑事诉讼法学的特色与贡献陈卫东

人大民事诉讼法学的特色与贡献肖建国

人大国际法学的发展和学术特色余劲松

求真务实、肩负社会责任的人大经济法学史际春

新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学科的开拓者刘春田

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周珂

从犯罪侦查学到物证技术学和证据调查学何家弘

暴力与屠杀:刑法上的“敌人”还是刑法上的“不人道”[法]MireilleDelmasMarty

单位自首正当性根据及其认定李翔

“知识创作物未保护领域”之思维模式的陷阱[日]田村善之

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

——中国法院的财***保障与法官激励…王亚新

私法权利的转型

——一个团体法视角的观察叶林

商法:如何面对实践?

——走向/改造“商法教义学”的立场蒋大兴

WTO框架下风险规制的合法性裁量龚向前

·人大法学六十年:特色与贡献·——中国法学的“人大学派”/韩大元

【摘要】经验表明,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可能形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派或流派。本文所说的“学派”是指具有相同的基本立场、相似的研究方法、整体性的研究风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传承性的学术团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派的形成是学术成熟与发展的客观标志,既是学术共同体自觉意识的表现,也是推动学术研究多元化、中国化的内在动力。

作者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在法理学争论的背后——什么是人民大学的特色?/朱景文

【摘要】人民大学法理学走过了60年。我们***和国家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特别是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在人民大学法理学的发展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缩影。法理学的发展充满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与不同时期的指导思想息息相关,与我们***和国家不断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紧密相连。在不同思想倾向的争论中,凭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保持清醒的头脑,体悟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两点论,尽量把问题想得更周全些,减少片面性,是老一辈人大法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磨练所悟出的;改革开放所造就的人大新一代的法理学人,面对新的问题,冷静思考,与时俱进,发展新的理论,把这一传统继承了下来。作者朱景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人大宪法学和行***法学的特色与学术贡献/胡锦光

【摘要】1950年人大法律系成立伊始即设立“国家法教研室”,并以该教研室为依托,建立了宪法行***法学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建立的从事宪法学与行***法学教学和研究的学科。60年来,该学科在培养宪法学行***法学高层次人才、推进宪法学行***法学学术研究、推动中国法制建设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做出了应有的学术贡献。作者胡锦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人大刑法学科的十大亮点/高铭暄

【摘要】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之初就有法律系(1950年3月成立)。有了法律系之后,很快就有刑法教研室(1950年10月建立),即有了刑法学科。人大刑法学科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在全国刑法学界早已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术重镇。抚今思昔,不禁令人心潮澎湃。往事历历在目,拂之不去。作者高铭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人大民商法学:学说创见与立法贡献/王利明姚辉

【摘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专门从事民法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人民大学法律系民法教研室自1950年成立以来(现称民商法教研室),长期立足于中国的法制发展实践,致力于中国民商事法学理论的构建与完善,全程、深度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民商事法律法典化活动,此处所称民商事法律制度“法典化"不限于***的民法典,还包括《婚姻家庭法》、《劳动法》等各类民商事法典化。并成为该历史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60年发展史向我们展示,人民大学民商法学科始终与新中国民商法学理论和新中国民商事立法同呼吸、共命运,其不但是新中国民商法学理论创建的主导力量,而且是新中国民商事立法体系化和法典化的重要学界推动力量。作者王利明,姚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人大刑事诉讼法学的特色与贡献/陈卫东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刑事诉讼法学专业方向,源于20世纪50年代法律系成立的审判法教研(1955年以前与刑法教研室合在一起),1980年正式改为诉讼法教研室。刑事诉讼法学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拥有被誉为“金刚”。“金刚”包括吴磊、陈一云、程荣斌、孔庆云、张凤桐、周亨元、陈启武、陈士正八位教授。这八位知名教授,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重镇。现在,本学科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卫东博士担任学科负责人。本学科自创立以来,一贯注重组建创新团队,建设学术梯队以及对青年教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者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人大国际法学的发展和学术特色/余劲松

【摘要】国际法学,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在内的学科总称。经过60年来的努力建设,人大国际法学科不断得以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等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我国对外交往、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余劲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新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学科的开拓者/刘春田

【摘要】新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知识产权法律科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迄今已有30年的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幕不久,***访美,并于1979年1月31日与卡特总统签订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在新中国对外关系的法律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了相互保护知识产权的条款。1979年7月7日签订了《中美贸易协定》,约定相互对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实行全面保护。在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的同时,新中国启动了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进程。本学科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产权法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法制的建设与发展,二者互为里表、相互依存、息息相关。讨论知识产权法学学科建设,离不开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中的思想交锋与理论争鸣。中国知识产权的法制与学科建设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条件下,携手共进,不断发展的。在上述进程中,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既是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参与者,也是知识产权法律学科与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开拓者。作者刘春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周珂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努力开拓,逐步形成了以生

态环境法和四位一体的房地产法为标志的特色体系,为学术发展和法治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周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从犯罪侦查学到物证技术学和证据调查学/何家弘

【摘要】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所走过的60年历程中,我们证据学教研室的教学科研重心发生了两次主要的转变。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科研重心从犯罪侦查学转向物证技术学;第二次是从20世纪末开始,教学科研重心逐渐从物证技术学转向证据学学科群,包括证据法学、物证技术学、证据调查学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在相关学科的高等教育中创造了若干个“新中国第一”,例如,我们第一个在高校中开设了“犯罪侦查学”课程(1953年,当时称为“犯罪对策学”);我们创建了第一个高校犯罪侦查实验室(1953年);我们建立了第一个高校的物证技术鉴定机构(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我们创办了第一个证据学领域的学术专刊(2000年,《证据学论坛》);我们成立了第一个证据学科研机构(2006年,证据学研究所)等。由于物证技术学和证据调查学代表了本教研室的学科特色,所以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介绍这两个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情况,而这两个学科都是从传统的犯罪侦查学中衍生出来的。

作者何家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暴力与屠杀:刑法上的“敌人”还是刑法上的“不人道”/[法]MireilleDelmasMarty

【摘要】法律对屠杀问题的回应,始终在两种模式之间徘徊:一种是以国家刑法为给养来源的“刑法上的敌人”模式,另一种是源于国际刑法的“刑法上的不人道”模式。后者更适合屠杀的定性标准,它暗示了在大量死难者面前,对人性的否定。建立“刑法上的不人道”模式需要回应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罪的含义;第二,归责;第三,惩罚的实质。首先,根据《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第7条,我们至少可以认为反人道模式中被保护的“人性”包含着两个相辅相成的要素:每个人的特殊性,以及每个人都平等地归属于人类共同体。其次,在归责问题上,我们不能满足于只制裁处于权力链条最顶端的人,还必须考虑等级体系的所有级别。最后在惩罚实质上,我们不仅要在刑罚制裁上考虑惩罚的本质,而且还需要从修复以及协商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文章最后指出,刑法上的不人道模式成为一个可以实现的、普世的理想,尚需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合作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协力。作者MireilleDelmasMarty(玛瑞莉·戴尔玛斯·玛尔蒂),法兰西学院(CollègedeFrance)教授,法兰西学术院(InstitutdeFrance)院士。

单位自首正当性根据及其认定/李翔

【摘要】单位犯罪自首问题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中都争议较大。本文从单位自首的理论依据出发,在肯定单位能够构成自首的前提下,基于与自然人自首相比较的视野,对单位自首的构成及司法认定进行了阐述,并认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能当然地代表单位自首、单位不能构成准自首、目的与动机不影响单位自首的认定以及单罚制前提下单位自首也应当被认定,等等。

作者李翔,法学博士,华东***法大学副教授。

“知识创作物未保护领域”之思维模式的陷阱/[日]田村善之

自现代知识产权法诞生以来,基于强化和拓展知识产权保护以涵盖各种未保护的知识创作物的理论观念,知识创作物未保护领域的界线就不断遭到突破。但这种理论观念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脱离了人类行为的实际模式。任何合理的知识产权法和***策必须注重人类行为的具体模式——即调整人类活动的连接点,因而法律和***策没有必要调整所有知识创作物的利用行为,知识产权只能限制某些人类行为。为了避免可能的缺陷,知识产权法的制定者既应当考虑影响知识产权法制定的实际因素,比如制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利益不均衡现象,也应当考虑其应用和实际的效果。

作者田村善之,法学博士,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研究科教授。

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中国法院的财***保障与法官激励/王亚新

【摘要】我国司法改革进程中,法院的财***保障构成了司法成本的主要问题。从长远的观点看应建立中央统一的司法财***与决算制度。此外,为了有效遏制司法腐败和从根本上提高司法公信力,通过渐进和配套的制度改革,将法官从一般公务员系列里***出来并给予相对高的报酬仍应作为司法改革的一个努力方向。

作者王亚新,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私法权利的转型——一个团体法视角的观察/叶林

【摘要】近代私法主要是个人法,随着结社自由原则的社会实践,团体和团体法的现象已注入私法体系,成为改造近代私法、私法人和私法权利的重要力量。私人团体由同质性成员自由结社所组成,以保护成员利益作为它的固有职能。团体主义是对极端个人自由主义的修正。团体在保护成员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的同时,也限制了团体成员的权利和自由。在当代社会,团体逐渐承担了多种社会职能,却并未改变团体的私法人属性,团体法也未变为社会法。社会法旨在规定异质性成员相互磋商机制,它对特殊社会成员施以有限度的特别保护,而与团体法分属不同层面上的法律概念。作者叶林,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商法:如何面对实践?——走向/改造“商法教义学”的立场/蒋大兴

商法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在一些没有商法典的国家,它因过于理论化而渴望更多地“接近实践”;在一些有商法典的国家,它又因过于实践而被视为居住在“黑暗的技术角落”。中国应对实践危机的两种策略是案例教学和诊所教学。两种方法强化了法学教育的实践导向,是法学院应对“法律职业化”的主要模式。但这样判断有些误解,两者的产生都内涵“理论训练”的成分,并不仅是实践策略。中国商法过于实务化会导致法学院衰落,使得法律精神、社会正义的传承在法学院变得困难。法学院不仅是“可以给付法律技巧的盒子”,更是“诞生法律艺术的盒子”。如果商法也需严守法律艺术的底线,也许十分接近实务的商法课程还需与实务保持一定距离。商法学的未来应当也必然会走向/改造商法教义学,法律(商法)解释学的发达是必然的结果。在部门商法内部推行法教义学的训练,使商法学“看起来像法学”,维持商法乃至法律知识群体在方***上的***性,对形成“职业共识”“规则信仰”、“话语沟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大兴,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

WTO框架下风险规制的合法性裁量/龚向前

【摘要】现有裁决来看,WTO在审查各成员风险规制的合法性时,既确立了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的权利,也将科学标准及相关程序要求置于优先地位。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欧美司法机构虽然适当地顺从规制机构在面临科学不确定性时采取的行动,但其仍然严格地审查风险规制的科学依据及相关程序。实际上,WTO有关SPS风险规制的裁决在诸多方面相通于欧美相关司法审查的法理。在当前国际贸易体系下,坚持科学标准优先的原则无疑十分重要。我国应对贸易壁垒和规制风险时,均应注重科学基础和完善相关制度。

作者龚向前,法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中国的民事检察:来自检察实务的看法——一个研究性述评王志坤黄笔镜

民事检察在民事诉讼中的空间及路径探讨潘度文

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配置研究甄贞温***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方式及相关的程序设计郭兴莲曹琳

挑战与应对:民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新发展汤维建

《保守国家秘密法》修改述评周汉华

行***强制法立法若干争议问题之我见姜明安

空白刑法规范的特性及其解释肖中华

电子取证的法律规制刘品新

金融领域的原则性监管方式刘媛

《反垄断法》私人实施之难题及其克服:一个前瞻性探讨郑鹏程

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之审思任自力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申请调查取证权李浩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制度的界分与衔接

——以不履行的可能性程度为中心张金海

晚近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实践之评判:“全球治理”理论的引入徐崇利

侵权冲突法一般规则之确立

——基于罗马Ⅱ与中国侵权冲突法的对比分析宋晓

·博文精萃·

我国地方税权的确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姜孟亚评议人:史际春

中国的民事检察:来自检察实务的看法——一个研究性述评/王志坤黄笔镜

【摘要】作为一种国家干预,民事检察与法律监督有何关联,国家干预的正当性何在,干预到底限定在多大范围,这些问题无疑是民事检察的基础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既要面向我国现行法制,也要作返回原点式的考察,更需要结合民事检察改革进行必要的展望。

作者王志坤,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黄笔镜,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民事检察在民事诉讼中的空间及路径探讨/潘度文

【摘要】十多年的司法实践已经证明,民事检察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与权威,救济当事人的受损权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所面临的困境也已严重制约着其职能的履行。对民事检察的改革与完善应当秉承宪法对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围绕法律监督的主题进行,同时应当处理好检察权与诉权、审判权的关系,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加大民事检察力度,拓宽民事检察广度,实现其应有的法律价值和社会效果。

作者潘度文,法学博士,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配置研究/甄贞温***

【摘要】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是实现“法律监督”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应当明确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多元化的参诉目的和不同的角色定位,明确检察机关可以以提讼、参与诉讼和提出抗诉等多种方式参与民事诉讼,以便按照“多元化的职权配置模式”实现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职权的科学配置。

作者甄贞,法学博士,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温***,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方式及相关的程序设计/郭兴莲曹琳

【摘要】本文以改革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和程序为着力点,在对执行中存在的“执行难”和“执行乱”两大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确立以“执行乱”作为检察监督重点的前提下,提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遵循依法监督、事后监督、不干预法院正常执行活动、讲求效率等原则,明确了对法院民事执行活动中的民事执行裁判、执行实施行为、违法或不当行为以及对执行法官等进行全面监督的监督范围和对象,进而针对不同监督对象设计了抗诉和纠正意见两种基本的民事执行监督方式,最后提出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具体程序。

作者郭兴莲,法学博士,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法律***策研究室副主任;曹琳,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民事行***检察处副处长。

挑战与应对:民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新发展/汤维建

【摘要】民行检察监督制度获得强力推进的基本依据便是司法实践中不断增长的监督诉求,监督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内含于监督中的观念性因素也在此过程中悄然转变,监督理念的现代化更新为监督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泉源基础。目前所需着力实现的制度转轨集中表现在从有限监督到全面监督、从实体监督到程序监督以及从诉讼监督到社会监督等三大“转向”之上,由此呈现出民行检察监督制度新发展的完整风貌。作者汤维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保守国家秘密法》修改述评/周汉华

【摘要】本文对保密法修改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作者提出,公开与保密不可分割,本次保密法修改确立了公开优先的原则,等于隐含确认了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保密行***管理部门应该准确定位,主要承担决策与监督职能,不应沦为一般的行******部门;本次保密法修改的缺憾在于未能在决策权的统一和充实保密行***管理部门的监督手段方面有更多的制度创新。

作者周汉华,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行***强制法立法若干争议问题之我见/姜明安

【摘要】本文对《行***强制法(草案)》(三审稿)中存在的三项主要争议从实践层面进行了系统探讨。作者认为,行***强制设定权应配置给法律、行***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但在条文表述上应修改得更加严谨;行***强制实施体制原则上应实现裁执分离,行***机关作出行***强制决定后,应申请人民法院审查并裁定,但一律由行***机关负责执行;行***强制基本原则应包括四项:行***强制法定原则、比例原则、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作者姜明安,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空白刑法规范的特性及其解释/肖中华

【摘要】空白罪状由于概括性的委任立法使得规范弹性具有难以避免性和合理性,法律概念的相对性更为明显,部门法规范的易变性也使得其容易出现偏离立法规范目标的情况,对其必须进行刑法的***规范判断,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提倡双向对应的规范解释路径,能够有效地实现概括的类型化转向具体的定型化,获得规范与事实的一致。由于罪刑法定在技术上并无制约作用,因此规范解释空白罪状时,重要的是合理运用解释方法,以得出妥善结论,注重目的解释和体系解释可以有效地实现刑法的规范保护任务。

作者肖中华,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空白刑法规范的特性及其解释/肖中华

【摘要】空白罪状由于概括性的委任立法使得规范弹性具有难以避免性和合理性,法律概念的相对性更为明显,部门法规范的易变性也使得其容易出现偏离立法规范目标的情况,对其必须进行刑法的***规范判断,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提倡双向对应的规范解释路径,能够有效地实现概括的类型化转向具体的定型化,获得规范与事实的一致。由于罪刑法定在技术上并无制约作用,因此规范解释空白罪状时,重要的是合理运用解释方法,以得出妥善结论,注重目的解释和体系解释可以有效地实现刑法的规范保护任务。

作者肖中华,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电子取证的法律规制/刘品新

【摘要】电子取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本文从电子取证的基本含义切入,采取交叉研究的方法,指出我国的电子取证实务应当遵循一个抽象的司法程序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我国的电子取证在规制方式、规制原则与规制内容等方面遭遇的法律挑战,并逐一深入地论证了亟待采取的法律因应措施。

作者刘品新,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金融领域的原则性监管方式/刘媛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监管当局都面临着如何实现有效监管的挑战,金融监管方式作为提升金融监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非常必要。近年来,与传统规则性监管方式相对应的原则性监管方式日益受到金融监管当局和学界的关注。文章基于对国外原则性监管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环境,提出原则性监管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作为一种公私融合的监管治理方式,其在监管规范的制定、监管执行、监管文化重塑等三个层面上仍值得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吸收与借鉴。

作者刘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职员。

引入/徐崇利

【摘要】晚近国际投资争端的性质已由以往的“***治性争端”转变为现行的“管理性争端”,相应地,国际投资争端的传统外交保护解决方式也已为国际仲裁方式所取代,而且国际投资争端仲裁实践出现了明显的偏袒外国投资者,损害东道国权益之倾向。就此,已难以用传统的“南北矛盾”理论框定,而现有的“商事仲裁”理论和“国内公法”理论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需要引入一种视野更为宽广的“全球治理”理论予以弥补

作者徐崇利,法学博士,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侵权冲突法一般规则之确立

——基于罗马Ⅱ与中国侵权冲突法的对比分析/宋晓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7

主要学术论文有:《董其昌、黄道周书法之比较》、《黄山谷草书形式及其意义》、《闺阁才情、豪宕出之――简谈现当代女书家作品中的丈夫气》、《陆维钊书法艺术论》(专著)等。编辑出版有《汉曹全碑及其笔法》、《张黑女墓志及其笔法》、《金 手写钢笔、毛笔字帖》、《王羲之书法选集》、《颜真卿书法选集》、《历代小楷名作精选》(四卷册)、《中国历代书法名作・楷书卷》等十余种。参与编写《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中国书法大典》。

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级展览,曾获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二等奖、全浙书法大赛金奖、第五届浙江鲁迅文学艺术奖优秀成果奖等。

中国美院书法博士金,博士导师是章祖安先生,博士论文是研究陆维钊先生的,而其书风出入碑帖之间,具有名门正派风范。

先师孙正和尝问艺于陆维钊先生,陆先生谓正和师:“你刻印可以走楷书入印一路,这是别人未走过的路,困难多,但也容易走出来”。后,正和师穷十年之功,溶隶、楷于印,许是近现代第一人。陆维钊先生晚年书画如横刀立马,气势非凡,自认霸气重,故其用印多隽秀严整,正是出自正和师之手。

金的导师章祖安先生,是陆维钊先生嫡传弟子,正和师亦是相熟,曾说起章先生文武双全,文不仅是书法大家,更能诵红楼,武术则亦有造诣,可列入高手一列。后亲听章先生说,虽年事已高,但寻常七八个后生还是不能近我身的。

师门和陆门源远流长,因此不免有了亲切之感,又感于金老师碑帖融合的研究,极欲探一究竟。于是在三月的一个午后,去了转塘,在蓝天白云、美树碧草之间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和金老师有了一次愉悦的对话。

陈耘文:您好,金老师,您和您的先生白砥老师,均是书法博士,这样一对伉俪,放在全国也是仅有,已经成了书坛的一段佳话。今天,能不能介绍一下您学习书法的经历?

金  :在我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我的父亲,他是我的启蒙老师;白砥老师,是生活伴侣,亦是同门师兄,影响了我的艺术审美;我的博士生导师章祖安老师,他不仅促成了我书法专业上的进步,还让我学会了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会写一手好字,字是人的第二张面孔。小学五年级开始父母送我进少年宫书法班学习,一直学到初二功课紧张之时。但之后空余时间,硬笔毛笔仍练习不辍。由于我比较认真,得到了老师的很多鼓励。

考大学时,我身边的人建议我考美院。也没有过多时间准备,一切都是幸运,没想到会顺利考上中国画系书法专业。当时一个班是五人,班主任是祝遂之老师。

大一那年,我就认识了白老师,其时他在攻读硕士研究生。

大学四年毕业后我留校,分配在美院成教学院,主要工作是负责书法进修等工作。 白老师读完研究生后,去了上海,我们分处两地,他96年回杭州读博士我们才真正在一起。我们其实特别简单,都有各自的空间。以前经常看他写字,他的沉厚,对字形变化的把握,都与常人迥然不同。书写时,所传达的时空的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

差不多十年,我一直在成教部,后来“成教”改为“继续教育”,期间我读了美术史论的研究生。2002年调到了设计基础部,这一年,考了章老师的博士。06年,博士毕业,一直在专业基础教学部。

陈耘文:金老师,您的书法风格在你读本科,读研,读博的各个阶段有什么不同?

金  :读本科的时候,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明清一路,如黄道周的小楷、倪元璐的行书。大学毕业到了成教部以后,要上很多课,每天面对很多学生,在示范、讲解的过程中,思考得特别多,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中国美院的教学比较注重二王帖学的探究,因此当时我更多思考的是王字,草书一类。我还写过一段时间黄庭坚,历史上文徵明、沈周对黄庭坚都很推崇。他是一个更多偏向理性的人,不似坡天真烂漫。他对草书形式很讲究,一直在寻找一种规律。

倪元璐是我持续喜欢的,他的行草书厚重、扎实,而形简洁,是其他书家少有的,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一直特别喜欢和迷恋。相比之下,王铎、傅山的字可能比较连绵、潇洒,但不够回味。我最近在看沙孟海先生的字,感觉外形是沙老的,但内在也能看到倪元璐的影子,如字形的关系等。尽管沙老对黄道周赞赏更多,字里似更多倪元璐的元素。

读博士以后,感受到了章祖安老师对陆维钊先生的推崇。陆先生的作品我一直在看,但真正关注是由于写博士论文。这个关注的方向,也不是我特意去寻,是很有机缘的。其时,博士论文课题一直定不下来。章老师说,我看你的字里,有陆先生的那么一点影子。有了这个启发以后,我就找到了方向,于是开始去做研究,随着一步步深入,逐渐对陆先生的书风,包括对碑学,有了更多的注意。现在我给学生讲课,也往往从碑开始,从汉隶、魏碑讲起,再进入其他。我觉得汉代气象,魏晋风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精神。尽管魏晋以后,到明清之前,书写在技法上更成熟,风格也更多变,但从根本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还是在汉魏时期,尤其是碑所体现的厚重、质朴之风骨。

有了这样的理解和思考以后,我就系统地去看碑,重新拿出了《瘗鹤铭》等。《瘗鹤铭》,黄庭坚也很推崇,赞之为“大字无过《瘗鹤铭》”。《瘗鹤铭》虽然字很少,但给人的感觉,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似有气息扑面而来,让你心里有一种震撼。还有《石门铭》、《张猛龙碑》,李叔同、陆维钊都很推崇这两种碑。陆先生写过四条屏,临《石门铭》、《爨龙颜》、《爨宝子》、《张猛龙》,几乎是在同期写的,虽是临写,但有他自己的创作。魏碑与隶书也成为我现在时时临仿的对象,但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专心写字的时间太少。

我在博士论文中提到陆先生是在消化碑的意味。陆先生学碑,学碑的意味,不从形上模仿,他的变化,含合了他自己的运笔感受,包括改造成行草化的追求。他学碑是追求其活性,他学帖是取其精到、准确。他确是把碑写活了。

陈耘文:我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观点,帖是帖,碑是碑,两者很难融到一起?请说说您的理解。

金  :如果说在清代中后期,碑学重新焕发生命,那个时期这种说法可能成立。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的创作,绝大部分书家走了碑帖融合的道路,而不是帖是帖,碑是碑。即便是康有为,这样的碑学大家,他在行草书中也在努力地消化帖,因为科举考试的需要,他从小浸***帖学,加之后来对颜真卿书法的揣摩,使他的笔端自然具备帖的环转、连贯的素质。

在我看来,碑帖之间本来就没有一条鸿沟。碑帖只不过在发展实践中,带有一个时代不同的面貌,并非是水火不能容,对立的。

陆维钊先生书法上的成就主要在碑帖融合这一块,他写帖很纯粹,写碑很地道,又融入了他自我面貌。由于关注特别多,因此我自己在写字的时候,也会很自然地受到陆先生的影响。并对大字小字,对碑和帖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观照。

我在想,大家平时一提起碑,就会联想到视觉形式感,作品都是大张的。那么,有没有必要写这么大?《龙门二十品》有这么大吗?其他的,包括《爨宝子》有这么大吗?现在认为碑就是大,就是奇,就是张扬,其实碑也是很有内涵的,也可以写得很小,也可以写得很有味道。

陈耘文:写大和写小,关系到一个运笔的发挥问题。写太小了,是不是会受到局限,或者说束缚?

金  :这要看个人的理解和书写的习惯。我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写《曹全碑》。有一天我看伊秉绶的字,发现里面有很多《曹全碑》的感觉,而且是把《曹全碑》和《张迁碑》做了一个融合,其中线条的弹性完全是从《曹全碑》里来的。线条的弹性我以前也是很漠视的。通过《曹全碑》看伊秉绶,你觉得伊秉绶的作品很大,比如一些大的对联,那些粗长的线条与曼妙的短线,无不得自《曹全碑》厚与灵的启发,而伊秉绶也有扇面,和其他很多雅致的小行书,大小只是外在形式而已,也就是说碑不是非得写那么大,也可以写得很小。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陆维钊先生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写得很小,但完全是碑,而且这个碑的里面,《张猛龙》的感觉特别多。

我觉得小、大不是关键,关键是碑帖如何融合的问题,小的可以融合,大的也要融合。其中需要长期熟练地磨砺、方能出神入化。

正是由于金老师广泛地涉猎了历代书法名作,尤其倾心于二王、宋四家、黄道周、倪元璐、赵之谦书风,加上名师指点,和自己的不断思考,形成了她“不偏碑帖,与古为徒,追求雅致清润、奇正相生的书风”。

在采访最后,编者问了金老师一个很俗的问题,您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人和事。金老师稍作沉思,说道:“最难忘的人是导师章祖安先生,他对弟子的要求很严格,对小细节的要求很高。我们本科上课时,遇到章老师的课是从不敢迟到的,他总是提早到课堂正襟危坐等学生,到了时间就把教室门关上,迟到的学生只能站在门外自责。平常做事总怕他批评我做事不精密,因此在他面前从不敢疏忽。”

以“精密”作为标准要求学生,这样的导师,自然令人动容。金老师说,有一次看章老师整理自己的作品,慢慢的一张一张,一点一点,叠得整整齐齐,再用纸包裹严整,看似小小的动作,其中却蕴涵了极其深刻的道理。老先生做事认真,坚持不懈,无论是专业上,还是别的方面,对我都有一种非常大的影响和推动。我现在在教学岗位对学生丝毫不敢懈怠,完全是章老师对我的言传身教。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8

拜读刘珺博士新著《金融论衡》之时,奈特教授的精彩评论总是萦绕脑海,挥之不去。经济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同样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乃至不同的个人,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答案。最近我发表一系列文章,主旨就是试***说明经济学真理与自然科学真理有重要不同。自然科学真理是外延真理或逻辑真理,经济学真理则兼具外延真理和内容真理两重属性,是二重性真理。内容真理与外延真理最基本的区别,就是外延真理与我们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毫无关系,内容真理则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每个人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相去甚远,对经济学问题的答案往往大相径庭。

《金融论衡》总共提出23个重要问题,涉及经济学经典理论、金融理论、货币***策、新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这些问题都是大家天天辩论的热门课题,答案和观点五花八门,见仁见智。刘珺博士从一个重视实践的银行家角度,提出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新颖见解,值得理论研究者和实际***策决策者的重视和反思。

刘珺博士所提出的问题,有好些我自己曾经深入思考过,有自己的答案,当然可能并非完美和正确的答案。《金融论衡》开篇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学是***并具有预测功能的学问体系吗?”我同意他对此问题的三点意见。其一、国内学术界鲜有认真辩论经济学方***和经济学科学特征者。其二、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之观点大有值得商榷之处,甚至是对经济学科学性质的完全误解。其三、经济学应是解释过去而非预测未来。然而,刘珺的阐释不够透彻。因为,依照实证经济学方***,解释和预测是一回事儿,既然同意经济学能够解释过去却不能预测未来,就需要详尽阐释解释和预测之区别何在。

当然,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可能不是上述颇有点经院哲学式的思辨空谈,而是具有现实***策意义的重要话题。《金融论衡》之“思考四”和“思考十二”就是两个具有特别重要意义。“金融属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否不创造真实价值?”当今的时髦话题是金融必须回归丫鬟和仆人地位,为主人和小姐(实体经济)服务。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和随之而来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让金融行业的功能和地位遭到世人的普遍怀疑,极端者认为金融纯属虚拟经济,不创造任何真实价值。

百多年前,马克思发表《资本论》,首次区分虚拟资本和产业资本,强烈谴责虚拟资本的投机和食利性质。百多年后,谴责虚拟资本和金融投机之声卷土重来,自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刘珺博士相信金融这一虚拟经济“其实创造了很大价值”,亦承认虚拟经济会导致“非理性繁荣和金融危机”。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是:在什么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虚拟经济创造了很大价值?虚拟经济为什么容易导致非理性繁荣和金融危机?过去40多年来,人类经济体系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和膨胀,是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的严重背离。我曾经努力思考个中缘由,认为人类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是导致虚拟投机活动日益膨胀的根本原因。我相信此问题会成为未来全球宏观经济学辩论的中心话题。

《金融论衡》之“思考十二:汇率水平可以完全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计算吗?”刘珺博士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大体持否定态度,不过不是那么彻底的否定。他说:“实际经济运行中,购买力平价却有失真之处。汇率问题不能由购买力平价一个角度简单而定,它是***治、经济、制度、***策甚至***事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某个或某几个主导因素会动态变化。”

我对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完全否定的。2006年发表《不要玩弄汇率》,有两章详尽阐释该理论的来龙去脉和逻辑错误。我以为购买力平价理论乃至西方经济学最麻烦的逻辑问题,乃是对均衡概念没有逻辑一致和透彻深刻的说明。如果均衡理念模糊不清,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其他以均衡为基准的理论和计算就难以成立。诸如均衡汇率、均衡利率、均衡价格、均衡货币供应量等等,就都需要重新定义。

刘珺博士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对西方经济学和金融理论相当熟悉,他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勤于笔耕,难能可贵。《金融论衡》的诸多问题,皆源自他对实际经济、金融货币***策的困惑、感悟和沉思,源自现实经营问题给他提出的挑战和刺激,源自他对主流经济金融理论的质疑和批判精神。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9

博士服务团成员是中央选调的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府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遵循挂职干部成长规律,把博士服务团工作当成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示范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实,形成了选派单位和接受单位“两满意”、干部成长与事业发展“双促进”、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融合”的多方共赢局面。12年来,历届博士服务团成员立足岗位实际,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调研,丰富了广西科学发展的思路。博士服务团成员学历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眼界开阔,观念较新,办法较多。到广西之后,他们深入调研,结合实际,历届博士服务团成员共撰写370多篇调研报告和专题文章,积极为地方***、***府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为地方和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2007年,来自国家***的管理年博士挂任自治区北部湾办副主任期间,研究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在开发开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和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三个一”重点任务,得到自治区***主要领导重视和批示。第11批博士服务团挂职服务时,正逢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广西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9项“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帮助描绘了广西“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的宏伟蓝***。

牵线搭桥,拓宽了广西与各方合作交流的渠道。博士们到广西后,依托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信息快捷、协调方便的优势,在地方***府与国家部委之间、广西与东部发达省区之间、产学研机构之间搭建桥梁纽带,为地方发展落实了***策、争取了资金、落地了项目。2008年,来自农业银行、挂任钦州市副市长的于建忠博士促成农行与钦州市***府签署300亿元金融合作的战略协议,并把广西作为县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试点全国六个省之一。第11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来自国家***的李长修博士,多次陪同自治区领导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汇报广西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促成了鹿寨电厂等项目获批建设。挂任贵港市市长助理的张壮博士,引进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到贵港投资8亿元建设环保产业示范基地。据不完全统计,12年来,历届博士服务团成员共促成各类合作项目300多个,参与落实资金超过50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广西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10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ynamic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training by balancing the input of resources and policies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pilot class in Master of Accounting at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s been developing under this framework.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over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pilot class and explains the related approaches, program and problems to be solved.

关键词: 会计学;硕士学术实验班;科教融合;协同创新

Key words: accounting;pilot class in Master of Accounting;integr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56-03

0 引言

科教融合,强调的是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二者在资源与***策上的协调与平衡,以和谐共进的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效率。尤其在学术型硕士学术研究生教育阶段,科教融合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更为明显,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于科研训练的需求比较急迫,另一方面,教师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契合度。正是基于这样的框架与思路,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学术实验班(以下简称“学术实验班”)在不断摸索中实践着科教融合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学术实验班建设的概况

1.1 学术实验班建设的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毕业人数逐年增加,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级财经人才,极大地提升了我国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会计学科的研究水平。但是,在会计学专业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建设大步迈进的同时,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却未落到实处。这种情况突出表现为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内容理论深度不够,学术研究方法课程不完整,学术训练不充分,学术兴趣不浓厚,学术活动配套支持力度不足,学术发展空间狭窄,学术就业路径不畅通。

上述在培养会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导致那些具有学术理想和志向的学术型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平提高缓慢,学术成果产出的质量和数量较低,学术能力不全面,进而影响了学术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以及配套的就业支持,那些原本具有科研潜力的学术型研究生,往往做出现实的选择,即与其在学术培养薄弱的环境中缓慢成才,不如转而做应用型会计人,这种选择最终导致了在学术培养方面本就有限的资源投入没有带来预期收益和产出,以及学术研究的潜在人才大量流失。为此,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学术实验班,在科教融合的框架下,设计出一套课程设置合理、培养模式科学、配套资源充分和就业保障扎实的系统性培养机制,以便实现其定位的向博士研究生过渡性的教育目标。

1.2 学术实验班建设的现状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学术实验班于2009年起组建,现已开设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三届硕士学术实验班,共91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改革与创新,在过去的三年里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班的学生在毕业时达到:①能够恪守学术道德;②能够***撰写中英文学术论文;③能够熟练操作学术研究过程中需要的统计和计量软件;④能撰写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的学位论文;⑤能够自行安排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进行大会发言。三年来,共向各大高等院校输送博士6名,其中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学生3名,学术型研究生班学生***或者合作发表一级论文12篇。目前,已针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制定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实施办法》、《学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办法》、《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和调研管理办法》、《与国内部分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的协议》以及《推荐学生攻读海外博士学位的合作协议》等制度规范,开展了学术沙龙等学术研究支持活动。

实践经验证明,进入博士阶段之后,无论在研究可延展性上还是学术成果上,经过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均优于其他人。总而言之会计学硕士实验班经过三年的摸索,已经初步达到“博士预科班”的期望效果。

2 学术实验班建设中科教融合的方式

学术实验班建设中科教融合的思路就是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相长,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体现出科研的规划与内容,使得“教”成为自身科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科研”的乐趣与精神,对科研从感性的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追求。

2.1 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增加学术方法训练和经典文献阅读的比重,通过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构思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中的学术分享、交流和共进,加速学生从学习研究到学术研究的思维转换。

2.2 深化硕博连读的培养机制 硕博连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尽早开始相关的学术准备工作,同时还可以保证教师在授课中按照博士预科的培养方式来实施安排具有学术导向的理论研究课程。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科教融合的机会,客观上为学生构建了更为丰富和广阔的科研平台。

2.3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国际间学术交流作为学术实践的重要环节,实际上是高端层次的科教融合。这是因为,在国际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学生更易于发现相关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创新机会,更能够找到自身学术研究中的瓶颈问题。带着这些创新机会与瓶颈问题再来学习与研究,既对教师授课内容提出了具体科研需求,又创造了更多的师生科研合作机会。

2.4 鼓励团体合作 科教融合不是单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创新授课的模式与内容,更需要师生间的互动。鼓励团体合作,意味着更多的引导学生以研究兴趣和研究专长为基础,自愿组合形成研究小组,并为这些研究小组寻找适合的指导教师。通过团体合作中的科教融合,教师能够更为有效地在“教”中开展研究和指导研究;学生能够更为直接的就“学”中的科研究思路与方法,针对实际问题来求教和争鸣。

2.5 协同创新的学术平台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①。从本质上说,协同创新为科教融合所提倡的“教”“研”相长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机制与平台。因此,我们依托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中日韩研究所和中德管理控制研究中心,为实验班的师生在国内外提供调研机会。以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实践来推动科教融合,并最终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从而实现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目标。

2.6 丰富学术沙龙的内容和形式 科教融合需要具体的契机与内容,学术沙龙就是一种。学术沙龙作为一种直接有效的学术交流方式,在课堂以外,让教师和学生就科研相关问题展开有益的学术沟通。学术沙龙的形式,包括学术报告、论文评点、项目申报论证和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沙龙的内容也有所延伸,除了传统的研究议题探讨,还包括学术研究感受的分析,学术研究困难的解决方法,以及学术研究的心理辅导。通过这种非正式的交流,教师对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需求更为清晰,学生也能够从教师的个体实践中学习到学术经验。

3 学术实验班建设中科教融合的方案

根据前述科教融合的基本思路,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设定了具体的方案。

3.1 第一学年 选拔方式:通过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初试(初试成绩数学不低于135分,英语不低于70分)和我校复试后获得录取的学生,都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实验班选拔考试。实验班选拔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是否有志从事科研工作,以及在数学、英语、申论等相关学科的综合能力。

培养模式:目前,实验班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侧重科研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在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强调中英文文献查找、阅读、整理和宣讲的训练。

教学计划:与普通硕士研究生相比,实验班课时总量相对少,这样可以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文献阅读和科研实践。在课程设置上,经济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都属于高级部分,适用于理论分析和科研实践。在英语方面,开设“专业外语与文献阅读”课程,以取代普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英语”课程,有效引导和辅助学生对外文资料的阅读和英文论文的撰写。“资本市场会计研究”、“资本市场财务研究”和“财务与会计研究方法”等单独为实验班学生开始的专业课程,深入到当代财务与会计研究的核心领域,解析精髓。

师资力量:会计学硕士学术实验班任课教师主要构成: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博士生导师;科研成果突出,在国家特级刊物发表文章、主持部级重大课题、具有学术特长的教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主讲精品课程、多次参加国际会议、英文表达流畅的一线优秀教师。

3.2 第二学年 学术沙龙:邀请国内著名会计专家与学院科研骨干教师给实验班学生讲授论文写作技巧,组织实验班学生与优秀博士生座谈,分享论文写作心得。通过学术沙龙活动,实验班学生获得了更多启迪,并与身边的科研精英建立起学术联系。

经典文献阅读:定期举办经典文献阅读活动,组成阅读小组,将经典文献按照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进行分类阅读,并总结归纳并于班级内进行成果展示。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经典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参与项目:***年报分析数据采集、中国会计学会内刊会计最新动态编辑工作、内部控制指数采集、学院老师定期公布手中课题,供实验班学生选择自愿参加。

科研激励措施:在实验班学生选择导师时学院向博士生导师优先推荐实验班的学生,为实验班的学生创造更多科研实践的机会。为保证实验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的学习和实践中,学院为实验班学生外出参会提供资助,按级别给予奖励,参与论文评奖承担参评费,参与课题申报提供全面扶持。

实习基地: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也注重对其进行实务操作的锻炼与培养。目前会计学院已经与“沈阳机床厂”“华润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实践中升华理论,于理论中感知实践。

3.3 第三学年 就业支持:联合培养与优先推荐:为了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动力,实验班的学生可以在第四学期申请直读本校博士,或者参加我校与国内著名高校的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或者优先推荐到国内外的科研院所工作。目前实验班已有部分学生通过了我校的直博考试,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另一部分学生正在备战校内和校外以及国外的博士入学考试。学院还通过与国内部分科研院所的联系,为实验班学生推荐工作。现有的就业支持措施,与其他配套安排一并,围绕着“学习―科研―就业”建立起一种集中、高效、连续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管理体制。

4 科教融合导向下学术实验班建设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按照科教融合的思想来建设学术实验班,目前已初见成效。不过,在践行科教融合思想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4.1 科教融合遭遇师资瓶颈 在学术实验班建设中实施科教融合,对授课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模式需要教授具有较高的科研功底和学术造诣,尤其在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讲授中,要求授课教师掌握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模式。目前,在学术实验班的课程体系中虽设有学术方法课程,但并未占据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因为这类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需要授课教师对于前沿学术发展具有比较精准的把握。拟解决的途径有二:一是实施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通过招聘具有国际研究水平的海外博士和教授,充实学术型研究生教学队伍;二是对现有师资进行深度培训,促进其科研能力的迅速提升。

4.2 科教融合未能与职业规划完全结合 学术实验班建设中的科教融合还有一个更为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引导学生步入科研轨道。学术型研究生没有继续深造读博,既有自身能力的限制,又有培养机制的问题,总体而言,这种现状反映出科教融合未能与学术型研究生职业规划相结合。拟解决的途径有四:一是对学术型研究生选拔严格把关,确保入选学生具有学术情趣、学术志向和学术潜质;二是强化学术方法和能力的训练,促进其学术水平的提高;三是加大学术奖励力度,引导学生将学术发展与职业规划理性融和;四是设计多种攻读博士学位的途径,加强推荐攻读博士学位的外部合作。

4.3 科教融合未能与协同创新完全结合 学术实验班的科教融合模式,需要切实的实践平台,这就对配套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出了很高要求。虽然会计学院对于资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和学术会议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办法,也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想更为充分的利用这些协同创新的平台,还需要更多给予更多的资助和扶持。拟解决的途径有三:一是设立专项基金,以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为标准,给予参会和调研补助;二是鼓励导师在学术调研和会议中选派学生参加,由导师承担差旅支出;三是对于重点学术培养对象,经过学院考核后,由学院承担参会和调研支出。

注释:①摘自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

[1]马龙海,蓝宝江.科教融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03).

金融学博士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融学博士论文10篇

学习

金融投资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投资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求金融投资方面的论文题目,金融投资市场分析论文范文。金融投资行为理论悄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其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

学习

硕士金融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硕士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硕士毕业论文案例分析,金融论文选题推荐。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处于同一层次,类型不同,更有侧重。主要以下区别:(一)培养方式不同。金融学硕士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

学习

标识工作方案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标识工作方案,内容包括标识制作进度方案,标识方案征集表。二、组织机构为切实搞好动物标识及***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病,县畜牧兽医局成立了动物标识及***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略

学习

企业员工工作思路模板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员工工作思路模板,内容包括企业员工工作思路,工作思路ppt模板。企业员工是其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状态及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所以新时期企业员工思想***治工作必须坚持以

学习

金融服务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服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金融机构业务方面的论文,关于金融行业的论文。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

学习

金融行业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行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行业论文,金融行业发展论文1500字。一、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可以开展投融资业务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开展的投融资业务分为投资业务和融资业务,是市场主体为了获取收益并满足自有资金的流动性需求,利用

学习

金融学习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习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习论文,金融学论文模板范文***网站大全。犹如2000年美国股市网络公司泡沫的破灭一样,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次贷危机对宏观经济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次贷泡沫的破裂,触发了美国信贷及资本

学习

金融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经济学最核心的论文期刊,金融经济论文范文大全集。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金融生态;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包括金融业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同时包括文化、

学习

村委会课程工作计划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村委会课程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村委工作计划7篇,村委会乡村振兴年度工作计划。2019年,按照县委组织部、县教育科技局、县财***局出台的《关于“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代组发〔2018〕25号)精神,我校负责承办了“农村

学习

金融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毕业论文选题技巧,毕业论文金融热点。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后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4、资本市场与货币***策传导问题5、风险投资在中国(河北)的发展6、河北省信用担保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

学习

国际金融小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毕业论文2000字,关于最近国际金融热点的论文。二、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加强国际业务人才的培养对比流动资金贷款等企业获取银行资金的产品而一言,国际贸易融资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学习

金融投资学论文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投资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金融投资决策的论文,金融投资分析与实践论文怎么写。金融实训离不开金融实验室。一个金融实验室、一套完善的金融模拟实验系统、一个仿真现场交易的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贡献是不

学习

金融学学术论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学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十篇,金融学学术论文。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

学习

大学生金融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金融论文题目大全,金融论文发表的网站。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剧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重路

学习

金融学习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习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习论文,金融学论文模板范文***网站大全。犹如2000年美国股市网络公司泡沫的破灭一样,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次贷危机对宏观经济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次贷泡沫的破裂,触发了美国信贷及资本

学习

金融学术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术论文去哪里发表,金融学术论文2000字。作为金融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民银行主管的研究类刊物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和理论推动者之一,保持着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但同时也

学习

金融博士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博士论文核心期刊,金融博士论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

学习

金融学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论文选题,金融学论文10篇。1973年至1974年能源危机期间,纽约城市电力公司(ConsolidatedEdisonCompany,CEC)准备取消红利支付。在1974年该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许多中小股东为此闹事,甚至有人扬言

学习

金融学毕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毕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论文10篇,金融学毕业论文总结全文。论文题目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指导教师韩国红姓名边瑶班级金融07(9)班所在系(部)金融系2009年6月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姓名

学习

金融学类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毕业论文微观方面,金融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这些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把这些理论全盘照搬,直接应用

学习

审计博士论文10篇

阅读(113)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博士论文,审计学术硕士论文选题。一、H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措施H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其学科优势明显、培养基地实力雄厚、学生生源优秀等特点,逐步建立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博士生培

学习

工商管理博士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管理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商管理博士论文杂志推荐,工商管理学博士论文评级。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学习年限为三年;经济学院、财经研究所、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