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本科论文10篇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篇1

关键词:金融监管;范式转变;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

中***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87-04

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环境持续动荡,发达经济体系纷纷陷入衰退境地而难以自拔。危机后人们开始对审慎监管理论进行全面反思,这种全面反思和彻底自省亟须我们运用科学的理论体系,追问制度设计的理念建构和价值选择的基本定位,甚至需要对监管的范式作出有力的回应。

一、范式:金融监管变革的深层理念

“范式”(paradigm)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用语,最早于1959年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他的《必要的张力》一书中首次提出来,在其1962年出版的《科学***的结构》一书中大量使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范式是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所共享的一种思维模式、一系列成型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一套话语体系。在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中,它具有普遍的认同性和合法性;它不表现为具体的理论本身,而是不同理论所组成的理论群内在共性的抽象。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在一定的范式制约下认识世界,要在过去承继下来的知识背景和学术传统的限制下进行创造。

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思维框架,体现这种思维传统的就是范式。范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单个事实通常不能证实或一种范式。只有当出现更好的范式替代它,并成为某一学科所具有的共同信念时,才会出现新旧范式替换的局面。范式通过对科学中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的解决,重新描述关于世界整体的***式。所以,范式的变革不是个别概念或定律的转换,而是世界观的变化。整个社会就是在这种不断地自我否定中推进和发展的。

科学***实质上就是范式的转化和更替。库恩在《科学***的结构》一书中列举了科学史上的三次重要的范式转换:一次是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中哥白尼的日心说取代托勒密体系,一次是18世纪下半叶化学领域中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取代燃素说,一次是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进一步发展了牛顿力学。

库恩的范式理论,不但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说明经济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范式”条目中就确认了经济学也是一种范式。范式概念的引入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手段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经济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性质而论,金融监管范式同其他实验科学领域的范式并无任何不同。在监管活动中,必然也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种总的观点或框架去统摄、解释客观而零乱的风险面相,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手段和方法。正是由于运用了现有范式所包含的理论信念及其衍生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才使得监管者得以精细深入地研究金融风险的各个部分。实际上,由于监管理念的形成、选择和最终被共同接受的过程都涉及大量的人文、社会等因素,因此,在金融监管的发展形态中运用范式概念甚至要比在其他学科中运用更为契合。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往往会滥用“范式”这个概念。范式不是方法,而是构成理论的方法之方法。如果对监管活动本身的逻辑结构和内涵缺乏认识,则往往不能在恰当的逻辑层次上合理地运用这个范畴。范式不同于模式,不是对所有的理论问题的回答,而是对一种知识体系的思想逻辑的回答,尤其是对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基石的价值论的思考。任何学科思想体系在历史过程中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首先在价值理论的逻辑层次形成主流的判断或规范,然后再在一般理论、分析方法中构成变革和发展。一旦某种价值理论问题的公理性基础假设得以确立,它就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支配学科思想的常规发展。所以,凡是不能够深入到价值论逻辑层次的思想,都不应被视作范式问题。

二、世界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呼唤监管范式的转换

引起范式转变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的发展。在当代经济金融社会生活的巨大发展中,无论是金融现象还是作为其理论表现的金融学在内容、题材、方式和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在这种形势下,监管方式、应对***策甚至监管范式也都要相应改变。

1.对金融监管范式的视阈拓宽根植于对现代金融的深刻理解和对金融理论模式宏观背景的考察。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大特点是,它完全放弃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不去探讨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不去研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有制的质的区别,千方百计去分析具体经济现象,甚至把经济问题归结为烦琐的数学公式。根据马克思的认识,社会财富增加的唯一途径就是产业资本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只有在促进产业资本扩大和效率提高的时候,才有正面的作用。而当金融资本过度挤占了生产资本的利润率和生存空间的时候,其自身的存在基础自然会受到动摇。一旦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则会引发过度投机和金融泡沫,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和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现有金融监管范式不能解决现代社会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根本矛盾。此次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如金融创新过度、资本家的贪婪本性、金融监管不力等等。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所爆发的历次金融或经济危机,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经济危机都采取了金融危机的形式,此次金融危机无疑再一次暴露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诸多弊端。如果人们只是把矛头对准金融体系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不是针对金融体系本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只有自觉地反思、检讨当代整个文化、价值系统存在的病症,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危机的本质并找出相应的、有效的对策。否则,人们关于危机谈论得越多,离开危机的真相和本质就越远。

3.对金融发展的目的和目标的重新界定呼唤新的范式引导以重构金融价值体系。在过去三十年,金融业的自我发展逐渐背离了其真实本质。在许多时候,我们是为了发展金融而发展金融,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形式当成了内容。过度金融化使得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产业部门向金融部门转移,金融资产的增速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脱离了实际需求。另外,以自由主义为导向的市场行为与金融监管目标也往往是矛盾的。现有的金融监管方式和技术手段只能把“内在的统一性”理解为“抽象的同一性”,无法把事物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外部表现正确地归结为事物本质自身中的内在矛盾,因而难以达到对本质的真正理解和把握。这样一种非历史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根本不可能真正揭示出社会经济运动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4.对实在论的反思要在范式层面上对金融研究方法进行总体性把握。目前我们的监管方法主要还是科学主义的,而科学主义的实质就是实在论,其主要表现为还原论、二元论、独断论等形式。当代金融学走向了一个高度形式化和技术化的演化发展路径,以至大多数金融学家都致力于把自己的研究和著述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和构建,似乎一旦没有了这种高度形式化和技术化的证明形式,就不足以使人信服。但现实世界往往要比这些“完美”的模型复杂得多。金融危机是经济学主客二分和数理崇拜的代价,而所有这些弯路正是由于人们追求所谓“通天塔”的确定知识所造成的。

总之,要达到对当代金融的批判性理解,停留在西方金融理论的水平上是不行的。对我们来讲,转变金融监管范式是从理论理性走向实践理性的历史实践和逻辑演进的真实反映。只有诉诸对既有学科范式的批判性改造,建立起新的理论范式,才能实现真正的监管目标。

三、金融监管新范式转换的时机已经成熟

监管范式是通过思想、观念的力量来影响和控制监管活动的。正确的金融监管范式能够推动金融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方***支撑。同样,落后的监管范式也会给金融监管带来消极和保守的影响。

金融监管范式的转型是对现代主义赖以成立的哲学基础进行重新认识和批判,以建立一种回归现实世界的、更具开放性和生动性的新的意识形态。显然,这种转型不仅是一种停留于过去范式下的修修补补,而是它呈现出了一种根本性、整体性批判和反思的理论态度,并标志着一种人类全新的价值取向和致思模式的确立。

现有的各种监管模式(如自由主义和管制主义等)表面上针锋相对,但它们讨论的却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因为它们所支持或反对的所谓监管方法都是一系列具有共同特征的制度化要素。而我们这里讲的监管范式的转变是对各种现有监管模式的层次上的超越,以达成更高的视野和境界。

传统的监管方式可以称之为结构主义方式。这种方式预设了一种理想状态,通过监管行为来使监管效果不断接近这一目标,这就难免简单化、机械化。结构主义方式强调技术与效率,忽视社会结构与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互动对实践效果的影响,忽视金融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社会特征。而新的监管方式应当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融合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范畴体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归根结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他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种与资本主义社会中那种人的存在方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存在方式。我们也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当代范式转变的伟大意义。只要社会制度不改变,人们还将不得不继续生活在这个金融资本的逻辑中,现有的生活方式就不会有根本上的改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金融学研究发生了一定变化。为了修正长期以来经济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带来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偏差,金融学家尝试引入新的研究变量来解释金融现实。在行为经济学方法中,从个体到群体的选择,既包含着个体由于有限理性认知能力的界定,又包含着群体的社会网络复杂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演化中的传统***治、经济、文化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对人类行为选择的限定。行为主义认为金融行为是通过主体的理解而社会地建构的。该方法修正了机械简单的决定论,有助于人们重新思考行为的社会性,加深了人们对金融行为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随着新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诞生,又出现了一些研究复杂系统或体系的方法,把系统与环境、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内生化,着重研究系统的无序性、不确定性、多样性和非线性特征。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需要监管范式的转型,而范式转型也符合新时期中国构建和谐金融的客观需要。当前,中国正面临金融转型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需要深刻反思监管范式的问题,推动监管思路和范式的转变。

诚然,中国的金融监管在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领域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其先进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其根本性缺陷。基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成长,国际金融监管界已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中国,以全面丰富金融监管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使东西方监管文化更好地兼容。世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国提供新的借鉴,也只有中国才有能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供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有意义的东西。中国的金融监管必须从此前的“引进”、“复制”、“与国际接轨”的阶段迈向“范式转型”的新阶段,即“引领创新”的阶段。显然,这种范式转变是中国金融监管自主性的必要要求,它在根本上要求中国金融监管必须从西方思想的支配下***出来,主动介入全球化时代话语权的竞争,进而推动中国金融监管走向世界并与之进行实质性对话。

然而,要真正实现范式转型,我们必须重新发现中国金融业,加强对中国本身的深度理论探究。当然,这个“重新发现”绝不是要否定既有的一切监管措施,而是主张我们要有新的时代担当、问题意识和理论洞见,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发掘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进而构建一个有待我们去认识和建构的关系体。为了重新发现这个具有深厚传统并置身于“世界结构”中的历史性的中国金融业,我们必须在相关论题上作出我们的努力。

四、当前中国金融监管新范式转换的路径选择

金融监管范式的转变比基本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的确定更深层更重要。新的金融监管范式必须有效推动市场运行,并尽可能利用市场机制来实施监管***策和保护措施。无论从国际经济金融背景,还是从金融自身演变趋势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角度看,监管范式的转换都具有战略意义。

监管新范式的确立应坚持三个标准:一是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金融现象,全面认识金融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把握时代脉搏,主动应对新形势、新发展。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经世致用的态度,推动监管工作有效提升。为此,我们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转变思维方式并认真加以研究:

1.对金融本质和监管行为进行深刻反思,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转换监管范式只有真正落实到转变监管理念上才能使监管发挥其应有作用。范式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批判、继承和创新的演进过程。我们要在坚持“制度―社会结构―历史”的分析框架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实现金融监管范式的转变。在采用多元的方***的时候,一方面要广泛借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提倡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另一方面要在充分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监管成果的基础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价值目标。金融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不变的状态。因此,金融监管必须是动态监管。新的金融监管范式不再是全球普遍适用的监管模版,而是针对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即便是在一个国家内,也可能根据其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结构而进行相应调整。

2.加强对人和人性的理解和关怀,加深对监管方式的行为主义理解。金融监管是调节生存状态的艺术和科学,带有特定的社会属性和价值使命。新的监管范式应以社会相关成员的共同实践为准则,只有当它成为共同接受的价值信仰,才能真正发挥其***性的作用。监管应努力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特别是对投资者权益的“适度保护”。监管者必须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所以要在监管者的目标中更加凸显精神目标的价值,防止市场逻辑支配整个生活方式和破坏人的生存环境。要重构监管者与企业之间的治理关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酿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监管者队伍要加强自身建设和监管文化建设,强化监管者的责任和伦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团队。

3.加快金融体制和其他配套制度改革,从整体上构筑持久的安全应对体系。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绝不仅仅是顶层设计和加强监管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市场效率、法律环境、监管模式等全方位的改革。良好的监管***策的实施取决于宏观经济结构和市场基础设施等外部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金融生态,几乎不可能有良好金融机构的存在。除了金融部门自身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等之外,未来来自更广泛的各类非金融环境,如法治意识、行***干预、***策性安排以及社会信用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等等,都可能对金融风险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各种影响。因此,应当从***策引导的角度去研究金融的发展定位问题,如何实行业态功能管理和统合监管模式,如何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配置效率和增强金融活力。

4.进一步发挥公共监督和自律约束的作用,推动协同治理机制形成。监管部门要破除对干预主义的依赖,回到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本原导向,增强金融机构的自觉意识和自愈能力,增强实质性公众参与。要改变传统行***管理中自上而下的单一向度治理模式,建立监管部门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互相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最大限(下转96页)(上接89页)度地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公共***策的制定、实施、评估过程,参与监管行为的监督与检验,在平等对话、共同磋商基础上,加强彼此意向交换、信任协作,推动和谐共生的多元化治理模式的形成。要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提高市场透明度,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逐渐形成统一、集中、高效的金融信息来源,从而保障监管工作顺利进行。进一步强化监管工作的***性,防止外界其他因素对监管工作的影响,保证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依法、公开、公正实施监管职责。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篇2

一是技术创新论。这种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成果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科技创新成果推动金融业务电子化、自动化、数字化和通讯设备现代化,大大缩小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自动提款机、终端机、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手段,极大地便利了客户消费,拓展了金融业的服务时间和客户空间,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既方便了客户,提高了客户效用,又降低了运行成本,实现了价值创新。互联网实现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24小时全球性金融交易成为现实,从而实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产品间的有效匹配,从而实现全球金融资源的大融合。

科技创新的集聚并在金融产业的应用创新,促成了金融创新,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一产品创新一客户创新一市场创新一产业创新一管理创新的循环推进。金融创新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论”无法解释许多因竞争和***府放宽管制而出现的金融创新。

二是货币促成论。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作为抵制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产物而出现的,是对冲宏观***策和市场风险的产物。货币促成论解释了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出现的多种转嫁汇率、利率、通涨风险的创新工具和业务,但对70年代以前躲避管制及80年代产生信用和股权的金融创新无法解释,因为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并不是始终由单一的货币因素主导。

三是财富增长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财富的迅速增长,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随着财富增长,人们对资产安全、财富管理、金融交易都会产生新需求,满足客户需求,成为金融创新的动力来源。“财富增长论”单纯从金融需求角度探讨金融创新的成因,没有考察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资源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对金融创新的强大作用,因为制度创新导致的金融管制的放松、替代效应即转嫁利率、汇率和通胀率的各种金融创新都是重要的创新之举。

四是约束诱导论。这个理论认为,金融业回避或摆脱其内部和外部的制约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金融机构创新目的在于摆脱或逃避各种制度约束,实现产品创新下市场创新的高收益。金融机构内部约束是为了保证资产流动性和偿债率的匹配,避免经营风险,确保资产运营安全。外部约束主要是金融当局监管的种种管制和制约,以及金融市场上的一些约束。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逃避约束来尽量降低其机会成本增加所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自由经济理论下的本能反应。“约束诱导论”强调“逆境创新”,即强调金融企业主要是为了寻求利润最大而摆脱限制和约束,在此过程中金融创新内涵过窄,如上世纪70年代的转嫁风险的创新和70-80年代的产生信用的创新就无法归纳到金融创新范畴中去。逆境创新在中国由于过于强大的外部制度控制和内部制度约束,尚未形成金融文化,因此,先行区或自贸区可在先行先试***策创新的背景下,进行逆境创新与顺境创新相结合,推动金融制度的创新。

五是制度改革论。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从微观层面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宏观层面是为了稳定金融体系。

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只能在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出现,中国是金融创新最好的“制度土壤”。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府对金融领域的管制和干预行为,就暗含着金融制度领域内的创新。当市场活跃、经济相对开放以及管制不很严的经济***策下,***府的管制和干预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着金融活动时,先行区和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就应运而生。先行区和自贸区金融创新将出现各种规避和摆脱管制的金融创新行为,这些金融创新行为对货币当局现有货币***策不匹配时,***府必然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以促成先行区金融创新。

制度改革论将金融创新的内涵扩大到包括金融业务创新与制度创新两方面,但将制度创新与金融创新紧密相连,特别是将带有金融管制色彩的规章制度也视为金融创新,这可能将以创新名义开启管制之门创造条件。先行区在提供金融制度创新的同时,要防范以创新名义塞进过多的金融管制的内容,造成制度倒退。

六是规避管制论。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润而回避***府管制所引起的。许多***府管制与控制,实际上隐含的“寻租”和“税收”,阻碍、限制、压抑了金融机构从事已有的盈利活动和利用管制以外创造利润的机会。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来逃避***府管制,减少管制造成的赢利机会的丧失和管制造成了成本的提高;当围绕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创新危及金融稳定与货币***策时,金融当局又会加强管制,新管制又会导致新的创新,两者不断博弈、相互作用、相互推动金融创新过程;管制与规避管制所引起的创新相互交替,形成螺旋式辨证发展过程。先行区和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是制度创新先行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综合创新,已经突破了规避管制理论的范畴,因此是更彻底、更完整、更系统的金融创新。

七是交易成本论。这种理论的认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即交易成本的降低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一是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是否具有实际价值的标准,二是金融创新是科技创新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篇3

关键词:金融数学;产生;发展;理论

一、概述

金融数学,又称分析金融学、数理金融学、数学金融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上风险资产的交易,其目的是利用有效的数学工具揭示金融学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对具有潜在风险的各种未定权益的合理定价和选择规避风险的最优策略。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1900 年,法国数学家巴歇里埃的博士论文“投机的理论”。该文中,巴歇里埃首次使用Brown 运动来描述股票价格的变化,这为后来金融学的发展,特别是为现代期权定价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不过他的工作并没有得到金融数学界的重视。直到1952 年马科维茨的博士论文《投资组合选择》提出了均值――方差的模型,建立了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从此奠定了金融学的数学理论基础。在马科维茨工作的基础上,1973年布莱克与斯科尔斯得到了著名的期权定价公式,并赢得了1997念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它对于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即为欧式看涨期权寻求公平的价格。后两次发现推动了数学研究对金融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金融数学。

金融数学是在两次华尔街***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数学与金融学相交叉的前沿学科。其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不确定随机环境下的投资组合的最优选择理论和资产的定价理论。套利、最优与均衡是金融数学的基本经济思想和三大基本概念。在国际上,这门学科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近些年来,在许多专家、学者们的努力下,金融数学中的许多理论得以证明、模拟和完善。金融数学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现代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快 速创新,使得金融交易的范围和层次更加丰富和多样。这门新兴的学科同样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二、金融数学的发展

早在1990年,法国数学家巴歇里,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 的理论”中把股票描述为布朗运动。这也是第一次给Brown运动以严格的数学描述。这一理论为未来金融数学的发展,特别是现在期权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工作很长时间并没有引起金融数学界的重视。金融数学这一学科名称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它是马克维姿的证券组合理论(H.Kowitz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和斯科尔斯―――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M.Scholes-R.Merton.199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次华尔街***的直接产物。国际称其为数理金融学。

金融数学源于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巴歇里埃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的原理》中对股票价格用布朗运动的刻画。虽然1905年爱因斯坦也对此做了研究,但这一新做法当时还是没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直至1950年,萨寥尔通过统计学家萨维奇终于发现了这一作法的巨大意义,并开始对金融数学做全面的研究,由此金融数学终于迎来了发展的全盛时期,现代金融学由此正式掀开了帷幕。

现代金融数学是在两次华尔街***的背景中成长发展起来的。第一次***的成果体现在静态投资组合理论的研究上。1952年马尔科维兹提出了基于均值-方差模型的投资组合问题,该理论把投资的风险和回报做了可量化的刻画,从而开创了用数理化方法对金融问题进行研究的先河。然而他的模型中要计算各个风险资产价格的协方差问题,这个计算量很大。第二次华尔街***从静态决策发展到了动态决策。1970年布雷顿森林协议,浮动汇率取代了固定汇率,许多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权,期货都随即产生,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引入主要是为进行金融风险的管理,而要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对衍生工具进行科学的定价。巴歇里埃的布朗运动模型促使了一对双胞胎:连续时间的随机过程数学与连续时间的期权定价的金融工程学的诞生.数学工具的引入主要是为进行金融风险的管理,而要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对衍生工具进行科学的定价。此后不久,默顿用另一种严格的数学方法推导了该定价公式,并予以推广。期权定价公式给金融交易者及银行家在金融衍生资产品的交易中带来了空前的便利,期权交易的快速发展很快就成了世界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布莱克,休斯,莫顿的这一理论成为近代金融经济学的里程碑人物,直到现在也仍然是现代金融理论探索的重要源泉。

三、金融数学的理论方法

金融数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应用大量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金融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和一些金融创新的定价问题等,由于金融问题的复杂性,所用到的数学知识,除基础知识外,大量的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有的运用现 有的数学方法也解决不了)。主要有随机分析,随 机控制,数学规划,微分对策,非线性分析,数理统计,泛函分析,鞅理论等,也有人在证券价格分析中引进了新型的非线性分析工具,如分形几何,混沌学,子波理论,模式识别等,在金融计算方法与仿真技术中也逐渐引入神经网络方法,人工智能方法,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等。

金融数学是利用近现代数学的优秀成果来度量和刻画金融、经济、管理等问题的“高科技”工具,其主要的基本理论表现在三个方面。

金融数学理论的新进展有随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控制理论中应用布尔曼的最优化原理,并结合测度论和泛函分析方法发展起来的解决随机问题的理论方法。国外的研究者很快就把随机最优控制理论运用到相关的研究中来,从70年代初莫顿运用该理论对连续时间最优消费投资问题进行了研究,布洛克和米尔曼还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连续时间的最优增长问题。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篇4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51-02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1]。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原有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变革目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学科生态建设,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办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纲领。现有的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掌握金融、证券、保险、投资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基本业务技能,能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与金融或资金有关的宏观管理或实际工作,并且有一定的决策、协调和组织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

金融专业学生毕业时要求系统掌握银行、证券、投资、保险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相关金融业务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的金融方针、***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在金融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中外金融理论与实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动态;(2)熟悉国家有关银行、证券的***策和法规,以及国际金融业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3)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具有一定的从事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的能力;(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

识,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维护和基本的硬件维护能力;(5)掌握经济学的基本

方法,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6)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专业外语学习,掌握阅读专业文献的词汇和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

金融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其中每一部分都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策,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公共基础课包括***治课程、***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生命科学导论、经济学导论、管理学导论和科研基本方法。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学、金融学、保险学原理、宏观经济学、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审计、银行会计、经济法学、银行信息系统、网络应用基础、文献检索、金融史、金融法和投资项目评估。专业方向课包括金融公关与营销、金融期货、金融专题、金融统计、银行制度比较、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信托与租赁、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和保险精算。另外,还有实践环节的***训、劳动、教学实习、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创业训练、社会实践等。

二、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体系未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

“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三农”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处在金融体系最基层的农村信用联社在岗的基层人员,很多是农信社职工的子女或原有员工的亲属。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 缺乏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未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 个人业务技能不过关,综合素质偏低,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造成了混乱。特别是处于第一线的农村金融部门更是缺乏高素质的负责人, 一些业务素质不高、思想境界较低的人员长期占据领导岗位, 使得金融工作开展相当被动, 甚至因违规行为给信用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

与农村金融机构人才严重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及课程设置等整个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没有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农学概论等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农业经济运行基本原理等方面的课程,其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和课程的设置并无异于财经院校和理工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进入工商行业金融机构[3],而直接服务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毕业生占很少的比例。即使进入农村金融机构,不懂得农业、农村、农民固有特性,不了解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特点的农林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照样要从头学起,显示不出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本身应具有的优势。作为用人单位有什么理由舍财经类院校的金融专业人才而选择农林院校毕业生?

(二)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

目前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更适合培养研究型金融人才,更加注重金融理论知识。而对于学生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相对较弱,系统性不强。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必须是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一个系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需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目的。对高素质人才而言,三位一体,也是判断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系统性的重要标准[4]。而农林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是金融专业培养机制仍局限于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用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实验、实践教学及科创项目很欠缺,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短期内很难进入角色,也致使用人单位更多愿意招收具有金融机构从业经验的人员。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薄弱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开展。比如,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中信贷资金用途考察时分不清方向;开展理财业务时搞不清农民消费特点;农业保险业务中,确定农作物受损时不会测产等等。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农林院校的金融专业在整个学校学科体系中都是弱势学科,由于实践教学经费紧张等各种因素,农林院校更多的重视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而轻视属于社会科学的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致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太乐观。二是金融保险专业的特殊性,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常常出于保密需要,许多科室和部门不能让学生接触,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生的社会实践受到限制[5]。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乏或薄弱使得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互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三、改革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应突出农林院校的特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林院校的设立初衷是振兴我国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培养农村金融人才有其重要的办学宗旨。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应该在具备金融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懂得农村金融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为此,农林院校无论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还是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都应从农村金融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培养能够适应农村金融发展、服务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人才,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为农村金融培养更多的,熟悉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根据农业本身的特点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农村金融人才。

(二)构建系统性的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农林高等院校应该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够将农村金融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相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此,农林高等院校应该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到课程设置,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到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思想***治教育到社会责任意识等等方面系统构建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另外,从学科生态的观点看,学科和建设一流大学有着密切关系,一流大学能够培养一流的学生。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培养一流金融人才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学科建设。在学科生态建设的环境下,农林高等院校应该加强金融学科生态建设,使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有机融合,为金融学科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使农林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实践教学环节既是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关键。因此,农林高等院校应该转变农林院校对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不重视的现象,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金融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另外,还要提高农林高等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强.中澳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以扬州大学查理・斯窦大学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耿传辉.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9).

[3]汤凌霄,黄谨,张友农.理工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篇5

关键词:金融学教育;投资学;公司财务学;CFO;课程设置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78-03

一、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与西方大学的区别

(一)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的特点

目前我国金融学科内涵的理解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

1 传统金融学科的内容。从我国目前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包括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不包括理工类大学)来看,传统金融学专业的主要对象是货币经济学(包含货币起源、职能,货币供求理论,货币***策理论与操作)、金融机构及其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是银行的运作和管理,包括银行的计划、财务、人事等方面)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多强调金融市场的功能性因素,忽视其对微观主体如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的作用),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金融理论的宏观分析层面和金融理论的微观分析层面。

2 “海归”人士对于金融学内容的概括。“海归”人士对于金融学科内容的概括实际上代表欧美大学商学院(其中以美国大学商学院为主)的看法。他们把传统金融学的宏观层面内容归纳为Money Econourics,认为它属于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应该把它抽离出来,放在经济学院讲授。真正的金融学应是Finance或Financial Economics,这一部分内容应该放到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目前我国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科课程体系就是这样设置的。

(二)西方国家金融学专业的内涵

1 西方国家金融学专业的内涵。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c・默顿教授在其《金融学》一书中指出,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因此,国外金融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二是投资者行为;三是金融资产的价格行为和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设计;四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投资基金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可见,国际通行的金融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精神,其核心是从微观角度研究不确定条件下。能够实现资本最优配置的金融资产均衡价格。事实上,Finance在美国已演变为一门以微观经济主体金融决策为核心的学问。就其主要内容来看,翻译成中文,多以“金融市场学”、“资本市场学”、“投资学”、“证券学”等名目成书。至于分别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风险管理、资产评估、衍生工具定价等单独讨论的著述和译著,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举。特别地,自从1958年莫迪利亚尼与默顿・米勒通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后,原本不相关的投资学与公司财务学就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金融学整体――Finance。从美国历届金融学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罗斯、伯瑞汉姆和费玛等著名金融学家对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和成就看,都是把资本市场理论(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效率市场理论等)和公司财务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因而他们也被称为财务学家。

2 西方大学金融学课程的组成。1997年,美国学者RonaldW.Melicher等在他们的著作《Finance》(金融学)第九版中将金融学分为如下三个部分:金融系统(The Financial System)、投资学(Investments)与公司理财(Business Finance)。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金融学家钱颖一教授则认为,美国的Fi-nance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融资,包括股权,债权结构、收购合并等;二是公司治理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国外所指的Finance,即金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著名金融学家郎成平更进一步认为:“金融学领域基本上包括了两大主流:第一是投资(Investment);第二是公司财务(corporateFinance)。投资学主要是探讨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期权和期货)定价模式。关于课程方面,投资学领域可以开设如下课程――投资学(探讨金融市场的组织和特性,股票,债券和期权与期货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定价),固定收益债券(专门探讨***府债券和公司债的特性和定价),国际金融市场(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组织、运作和金融工具的运用,利率,汇率的定价和特性等等),期权与期货(专门探讨期权与期货的特性和定价)。公司财务主要是探讨公司实物投资与财务运作的决策过程。公司财务学领域可以开设如下课程――公司财务,公司兼并与收购,公司治理。公司财务课程讨论如何评估(实物)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投资项目的融资,股利***策和破产与重组等等课题。公司兼并与收购课程探讨如何利用公司财务课程所学到的评估与融资手段进行企业或项目的收购。公司治理探讨公司财务***策对股价的影响,也就是如何透过公司财务的运作以追求公司价值极大化。”

可见,中西方大学在金融学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我国企业界迫切需要精通金融学与财务学的CFO人才

(一)现代公司制度中CFO的作用与职能

CFO(Chief Finance Officer)意指公司首席财务官或财务总监,是现代公司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顶尖管理职位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美国的少数跨国公司设立CFO的职位。到了20世纪末,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在资本市场充分发达的国家,CFO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在一个大型公司运作中,CFO是一个活跃在金融市场操作和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之间、不可缺少的角色。其第一个任务是进行投资决策,第二个任务是融资。当公司的发展需要融资时,CFO就要到金融市场上去,分析哪些融资手段所获得的资金成本最低,最适合公司的资金操作模式并在时间上也匹配,并进行相应的融资安排。此外,CFO作为CEO的真正伙伴还参与公司决策,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在现代商业社会中CFO是职业经理人最向往的职业之一,但做一名成功的cFO并不容易。CFO必须具备丰富的金融市场和公司财务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

在美国,CFO要负责财务、会计、投资、融资、投资关系和

法律等诸多事务。公司的财务部门、会计部门、信息服务部门都归CFO管理。除了负责公司与投资人的公共关系,CFO还要保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拥有足够的现金,要保证有足够的办公和生产经营空间。此外,公司自身的投资事务和复杂的法律事务,也都由CFO来统筹管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国内对这一职位的字面理解不同,在美国担当CFO的人才并非财务人员,而通常是具有丰富金融市场运作经验的人。在公司并购活动频繁发生的今天,资本运营已成为公司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合格的CFO必须不断地盯着金融市场,寻找那些适宜的并购目标,或是发现哪些公司正在试***并购自己的公司,并进行相应防范。事实上,美国优秀的CFO通常在华尔街做过成功的基金经理人。

(二)目前我国企业CFO的知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国内企业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残酷的市场现实对国内企业在规模扩张、资本规划、融资筹资、资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资本管理水平上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据调查,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外向型的大企业设置有CFO职位,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的CFO主要有两类不同的工作经历背景:一类来自于传统的财会管理人员,另一类具有投资分析的工作履历。因而我国CFO的工作重点都有些偏颇:前者只注重于成本节约控制和风险管理,后者则只注重在投资领域利用财务杠杆和创新机制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对比我们看到,现代经济社会对cFO的职能要求不仅包括以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知识为重的会计核算、融资与资金调度、成本与风险管理等传统职能,还更多地体现在以投资学知识为主的企业并购和价值管理等战略职能要求上。显然,目前我国CFO这种单一的知识背景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转型对其角色的要求。因此,国内企业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CFO财务体系已迫在眉睫。

三、CFO的职能为我国金融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CFO的职能为我国金融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CFO的职能实际上是与美国Finance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的。1985年、1990年莫迪利亚尼和默顿・米勒分别获诺贝尔奖,他们的成名作,即把投资学与公司财务学结合在一起的MM定理也作为Finance的奠基理论而成为显学。马科维茨、威廉・夏普、罗伯特・默顿、迈伦・斯科尔斯等著名Finance学者在1990年和1997年纷纷获得诺贝尔奖终于使金融学,财务学在美国取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而这一时期正是CFO在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脱颖而出和大放异彩的时代。

与之相对应,我国CFO的知识结构缺陷可以追溯到我国金融学的方向设置。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金融学专业侧重于投资学方向,并不重视财务管理方面,也极少安排公司财务学方面的课程。正是这种课程设置安排的缺陷,导致我国无法培养出合格的CFO人才。CFO人才的缺乏又进一步影响我国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过,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的需要比一百所大学更能促进科学的发展。企业界对于精通投资学与财务学的CFO人才的迫切需要,对我国金融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借鉴西方大学经验,金融学专业应该担负起培养CFO人才的重任

目前西方优秀商学院金融学专业,是以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在课程上称为投资学)为基本组成部分,以货币理论与金融经济学(专门探讨金融市场特殊的均衡定价机制和公司财务的经济学机理)为理论基础,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手段和金融机构管理作为管理技能训练,以金融市场作为金融的入门基础,金融学与财务学合二为一(而不像国内有的地方将财务学与会计学混为一谈)的完整***学科体系。这样的学科体系,是与现代金融实践的发展相适应的,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是成功的。为区别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学体系,可以将这样的学科体系归纳为财务金融学。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篇6

结合市场需求,对财务管理专业中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课程体系的不同层次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课程体系优化

中***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34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及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金融学素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金融学相关课程在当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金融知识的市场需求分析

1.1 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兴起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经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此,许多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是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业、证券公司、银行、***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证券投资、会计核算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转变无疑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对学科交叉尤其是金融理财的部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1.2 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各种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事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避免会参与其中。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因此,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要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能够理解我国金融机制及法规。要培养此类人才,在其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金融类课程必不可少。

2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框架多分为五个层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公共课,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因其与专业性质无关,故不必开设金融课程。后四层都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层次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2.1 专业基础课中,几乎没有金融类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各高等院校普遍接受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甚至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无不妥,但对财务活动的生存环境――金融市场,及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未作丝毫介绍,这显现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尚有欠缺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2.2 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有所增加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专才部分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选择的为中级财务会计、投资学、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设置为专业主干课。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除了传统开设的投资学课程外,各高校对专业主干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和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等。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数量。

2.3 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随不同院校的特点而变化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设置的多少和具体的开设种类都有所不同。如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十二门的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如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等占了九个。而中国人民大学在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所以在其二十多门的选修课程中,金融类课程仅仅只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和证券投资学五门。其中证券投资学是必选课,是作为专业主干课中没有开设投资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分析,在当今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已占一席之地。但对比我国庞杂多样的现实市场需求,金融类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不足,为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其中金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优化。

3 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

3.1 增加专业基础课中的初级金融课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英文都是与资金运动有关的“Finance”一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应至少开设一入门级金融课程,如《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这两门课内容相似只是角度不同,都是比较浅显但较为全面的对金融学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货币的产生发展、相关形态制度的演变;可以掌握财务分析中关键因素――利率其作用及运行机制;可以初步认识筹资或投资等财务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将这门课开设到专业主干课中。这实际上是混淆了《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应是并列而应是前者为后者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因此,应将《金融学》调至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果学校较为重视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知识的培养,还可在专业基础课中除《金融学》外,再加设一门金融课程,如《金融市场学》等。

3.2 加强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实践环节

市场迫切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主要看重的是其灵活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财务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的财务活动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仅仅加大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的数量远远不够,还应加强培养财务管理和金融相互交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尽可能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放在全真模拟实验室中,通过采用模拟炒股实验、上市公司融资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甚至沙盘对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的综合能力。即便不具备全真模拟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也可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本方法,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财务金融知识,为其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3.3 设置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

虽然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金融类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并无特别要求,但学校对该专业培养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导向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隶属于会计学院,该专业学生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选择上,必然以财务会计有关课程为核心,多选择公司治理、高级财务会计、企业价值评估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

为了能够培养出既能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同时又能突显学校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在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中设置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例如,若某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限选课一共要求30学分,其中金融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这样,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种类及数量多少,仍由学校根据自身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来设置,只是为了配合市场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而此要求还兼顾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偏好。

总之,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质,提高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对金融知识的要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实现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俊明,马丽君.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业会计,2011,(13).

[2]张娜依.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3).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篇7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60-05

一、导言

金融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济,其经营、管理和决策过程几乎不涉及物流活动,所以金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处理活动,金融业因此也是国民经济中信息技术应用最早和最深入的行业之一。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金融业创新业务、 管控风险和处理数据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金融信息化首次被纳入国家规划 [1]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了“智慧星球”的概念,并发表了《智慧星球赢在中国》的研究报告,智慧银行是六大智慧行动方案之一。

根据诺兰模型 ① , 我国金融信息化正处于集成向数据管理迈进的过渡阶段,处于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向以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为主的转折点,其特点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高度融合。这一阶段需要的是大量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 。金融信息化教育及其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金融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之一。

本文在对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并尝试设计一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多层次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又掌握并精通基本金融理论和业务,成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二、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养分为两个体系:一是高等院校中的学历培养模式;二是作为职业技术的一种证书培训 [3]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是欧美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人才学历教育培养的典范 ② ,该学院从本、硕、博三个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重点是硕士层次。根据学历背景的不同,设计了两个硕士方向:第一学历是非计算机专业, 培养目标为通才(generalist);第一学历是计算机或者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是专才(specialist)。这两个方向的毕业生都可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或者直接从事金融服务领域的技术工作。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花园大学与伊斯坦布尔交易所合作办学,采取证书教育,进行模块化教学。

我国目前的金融信息化人才主要来自于理工科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电信工程等专业,这些学生一般不懂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 适应金融信息化工作的时间较长; 还有原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院校的信息类专业,如原陕西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等。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计算机及其应用能力又明显不足,也无法完全适应金融信息化的要求。

进入21世纪, 随着金融信息化在金融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开始探索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西安交通大学于2000年设立了金融信息工程专业,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北京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金融信息工程系;随后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相继成立金融信息工程专业(或专业方向),以学历教育的方式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但由于受到学科的限制和制约,培养的人才虽然对金融信息化的适应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仍然无法满足金融信息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此外, 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有以下问题:(1)定位问题,与其他金融人才定位的混淆,知识的重复,如金融工程、金融数学等。(2)培养模式问题,应该以学历教育为主,还是以社会培训为主。(3)学科背景问题,第一学历应该是金融专业、信息技术专业还是复合型专业。(4)教师队伍问题,应该是复合型,还是多专业的组合等。 这些都是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一)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

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对应于美国的“通识教育”和“实用教育”、日本的“世界通用人才教育”。目前绝大多数的教育都是基于这种形式的培养模式, 侧重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 相同学科或者不同学科的不同领域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在很多高校也有尝试, 一般采用设置复合型专业、双学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选修课制等方式。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则以设置复合型专业为主。浙江工商大学李金昌(2011)提出全面开放实验室, 建立综合性实验中心培养经济类复合型人才。 上海金融学院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元如林(2011)提出适应智慧金融需求,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 但是, 纵观已有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文献,往往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界定不清晰,而且关于其知识和能力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张成虎(2011)提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概念,并刻画了其能力体系。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界定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是指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能够在金融服务与业务创新、 金融风险管理及金融数据管理等信息化工作中从事需求分析、开发、测试、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

人才成长一般经历知识的被动接受和应用、创造新知识、发展新知识三个阶段。学校教育(博士以下) 以第一阶段为主, 也就是知识的接受和应用阶段。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要求的知识结构横跨多个领域,根据知识构成及构成的比例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方向, 把所有的方向和业务领域综合,就可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各个高校推行培养方案时可以对某些学科有所偏重, 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也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但是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 为了便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按照接受知识的顺序和内容,可分模块进行归纳。

1. 微观金融知识 [4] 。一般包括金融市场或者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流程和机构设置等金融市场运作知识;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与工具创新、价值评估、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资本资产定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市场运作机理知识; 金融风险管理框架与计量方法等知识。

2. 宏观金融知识。 一般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利率形成与汇率形成等基础知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震荡、 货币***策及其与财******策等宏观调控***策的配合、 金融的制度安排与宏观***策的协调等国际国内金融制度安排知识。

3. 计算机技术知识。 一般包括计算机运行基本理论的硬件知识;主流程序语言(如C++语言、JAVA语言等)及其应用、管理软件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常用软件的使用等软件知识;数据库基本理论、数据库设计与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数据库知识;网络架构(建设、维护计算机物理网络)、网页制作、web程序设计等网络知识。

4. 统计计量知识。 一般包括对金融活动内容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搜集整理以及描述、分析,反映金融活动规律性的应用统计知识; 将管理的相关问题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运行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 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的运筹知识; 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 运用数学、 统计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计量经济知识。

5. 金融信息化复合知识。 一般包括网络金融的理论与实务知识;由金融业内部信息系统、金融业之间的信息系统(FEDWIRE、BOJ-NET、CHIPS、SWIFT等)、金融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构成的金融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知识;金融数据仓库的建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金融数据挖掘和联机事务处理的知识;数据仓库+联机事务处理+数据挖掘的金融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

(三)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要求

本文根据我国金融信息化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设计了如***1所示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传导关系***。一般来说,我国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具备如下几点能力:

1. 基于服务创新、 产品创新的金融业务流程再造的开发和应用能力。 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前金融业绝大多数的创新依赖信息技术。而我国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保障和改进金融服务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简称CME)正是由于其Globex电子交易系统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交易服务和流动性提供商, 树立了在全球所有金融和商品期货期权产品领域电子化交易市场的领先地位,并成功收购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简称CBOT)。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金融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能不断开发出低转换成本的、既便利又安全的、与时俱进的基于金融信息技术的金融产品, 金融企业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占据市场的领导地位。具备基于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的金融业务流程再造的开发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做到这一点。

2. 基于信息技术的决策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传统的以经验为手段的决策因欠缺精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辅助进行决策。 因此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基于信息技术的决策能力,针对决策的相应过程,包括获取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正确、恰当地描述数据的能力,简单分析数据的能力,应用各种决策方法和技术分析数据的能力,深层挖掘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以上决策过程的能力 [5] 。

3. 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 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 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完备所导致的操作风险应该占据重要地位。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 掌握软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 最大限度地避免金融信息技术设施各类不安全的因素。

4. 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管是信息技术还是经济金融,都是更替很快的行业。美国的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了50年历史,其中每10年左右,信息技术就会在高层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游戏规则进行重构。 西方的一些“标杆”银行运用信息技术来探索和实施先进的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总是能领先竞争对手两到三年时间。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断关注技术动态和金融发展前沿, 对市场中需要的或者同行新出现的业务做出迅捷的反应, 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开发和应用,尽快抢占市场。

四、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一)培养的层次

根据金融信息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既可以在理工科院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电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培养, 也可以在财经类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

理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专才”;财经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通才”。

由于知识体系的交叉,涉及经济、金融、统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所以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硕士培养层次为主, 以面向应用的专业硕士为主。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基层、本科、博士等层次开展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详见***2。

1. 基层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操作人才。 采取社会培训或者单位技能培训的方式, 对金融业从业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能力的培训, 使其可以基本掌握金融业所涉及的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和主要功能。

2. 本科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应用型人才。采取学历教育的方式, 通过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通识教育(侧重微观金融)和金融信息化相关课程的传授,使其基本掌握金融信息技术, 能从事金融信息化的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升级工作,少部分可以从事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测试等工作。

3. 硕士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高级应用型人才。采用学历教育的方式,根据学生学科背景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 本科已经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知识的学生, 硕士培养阶段应该侧重于宏观金融知识、 经济计量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与应用实践;本科是非信息类专业,硕士阶段应该以培养金融信息化管理型人才或者具备信息知识的业务人才为主;本科是信息类专业,硕士培养阶段应该加强宏、微观金融的教学,使其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备敏锐感知力, 以培养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人才为主。

4. 博士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研究型人才。通过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教育,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博士阶段应该以培养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能够在金融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做出创新的研究型人才。其中,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能驾驭(洞察)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产品、控制风险等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以学历教育为主,社会培训和单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培养过程中注重金融实务与计算机应用的实践。

2. 要构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复合性和创新性,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创新性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构建完整、连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从学生入校到中期实践, 再到最后的毕业实践等相配套的考核制度;其次,要搭建学科交叉、复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最后,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统一。

3. 要设置更多的复合型课程, 使复合型专业从“交叉”走向“融合”,最后走向“渗透”。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复合型的教材和课程, 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4. 要注重“案例式、项目式”教学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 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 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努力收集金融信息技术案例,开发设计新的金融信息技术实验项目, 并体现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三)师资队伍建设

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没有一支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具有丰富的计算机应用经验,又具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基本知识,能在教学环节把计算机和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紧密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可以通过业务培训、 深入金融信息系统开发和测试等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等方法, 进一步加强教师的金融信息技能的培养。

五、结论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是应用复合型人才理论结合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要求提出来的新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相互融合和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文中采用了模块化、分层次的构建方法。

2.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学历教育的硕士层次为主, 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各个高等院校在设置该专业时可以突出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结构。

3. 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一支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知识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复合型的实验平台和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则是重要保障。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我国复合型人才、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当然,本文尚有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如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样就可以把知识、能力、需求之间进行完整架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及其软硬件保障设施的建设等问题也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志丹. 基于服务创新的金融信息化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途径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09(6):88-91.

[2]元如林. 智慧金融与金融信息人才培养[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1):53-57.

[3]汪宜丹. 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9(11):99-101.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不同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面临的环境以环境变化为背景,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为前提,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主要理念时间价值,风险理论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模型,数理分析研究侧重点资金的获取和有效作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决策、业绩评价与控制。研究对象物,主要是资金运动物,也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会计激励人。调整的关系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核算主体整个企业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部门、小组甚至是个人,可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种环节。研究范围内外部管理并重主要是内部管理,或者是某些具体事项。时间要求一般要求定期编制资金计划和定额没有固定的时间需求,根据需要确定三、二者各自优势的相互吸收。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

四、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篇9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金融学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的区别较小,这两个专业师出同门,都属于同根生的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基础课大体相同,都要求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但是,金融学专业历史久远,主要是研究资金融通方式、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职能与运作的专业。国内传统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两部分,研究理论问题、质的问题较多,知识多属文科范畴。金融工程专业是金融学中的新贵。我国对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显得较为迫切。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四所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先招收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金融理论、现代数理工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较注重数学和计算机在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技术开发、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数理技术、量的问题较多。因而,金融工程专业一般只招理科生,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等工作。

前者属工商类,后者属经济类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财会专业与财***学专业都是财经类中带“财”字且引人注目、较为看好的专业,但两者的学科门类、培养目标等并不相同。财会专业一般指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大类属于工商管理类,而财***学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大类。财会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等方面管理的专门人才,就业涉及面广,有***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具体到某个会计事务所,单位不论性质与大小,都有用武之地,是“吃百家饭的”。而财***学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财***资金分配、***府预算、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税收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利用财***税收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就业面向国家及地方***府的层面需求要多一些。从这点上来说,该专业培养的是国家税务部门的“会计”,是“吃公务饭的”。就职业特点来说,财会专业人士的特点以按部就班、忠于职守,以逻辑的头脑、对数字的敏感性而著称,性格内向些、思想保守些也无妨。而财***学专业人士的特点则在于精通税收理论与实务,在强调“核算”能力的同时,擅长灵活把握与策划财力保证、关注横向协调等方面。

前者研究基因,后者学制药

褚惠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从生物技术专业延伸出来,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的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升格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的最大区别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与生物相关的技术知识,课程相对来说偏理论,毕业生拿理学学士学位,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科技人才。近一半优秀学生通过保送或考研进入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研究生学习,也会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医药、化工、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生产管理、行***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偏重于生物医药方向,主要培养与生物制药领域相关的生物工程科技人才。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和生物技术类似,但后两年的专业课主要与药学相关,比如药事管理、生物制药等课程,所学知识应用性更强,毕业生拿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商检、药检、药事、海关、工商、税务和***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前者是传统的中文系,后者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都要学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区别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传统的中文系,在我国起步较早,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则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2001年6月成立的,国内目前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有该专业。这门专业本应叫“语言科学与技术系”,是在当时的普高本科专业目录框架内设置的,旨在培养语言科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汉语言专业(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但由于国家规定的专业名称中没有“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就采用了“汉语言”这个名称。该专业招收文、理科学生,一般每年招收20人左右,以理科为主。目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语言,以语言学为本,沟通计算机科技、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修读语言学、计算机、认知科学、数学等专业。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后培养点,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研发方面的工作。

前者强调应用,后者注重研发

周华(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总支书记):生物医药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类专业的相同点在于同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就业前景好。不同点在于所属的学科门类不同,培养方向也有侧重。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药学类专业属于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目前开设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四个专业方向,其中药物制剂方向的毕业生也可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研究为主,专业学习主要围绕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依托学校***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卓越制药工程师”。大四时,学生将进入大中型医药企业接受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业后大多进入知名药企,从事医药企业的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作。药学类专业偏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新药开发为主。专业学习围绕新型药物设计制造、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新剂型开发和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依托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中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学科平台,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检验及药品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前者偏化学,后者偏物理

徐蔡余(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在研究领域方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顾名思义,是研究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有机高分子材料(橡胶、塑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另外本专业也着眼于一些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制以及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使用寿命等。

在课程设置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等基本理论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偏向于化学方向,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有很多物理理论的课程,如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等,比较强调对原子物理结构的认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求知欲。

在就业方向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在化工、汽车、电子、医药、航空等国有及外向型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如陶氏化学、京东方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大型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汽车、航天、船舶、重工业)、电子类制造业、建筑类行业、特种材料制造加工单位、环保检测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一些特殊的认证类机构等。

前者强调金属的提炼,后者注重金属的使用

马立群(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冶金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前期过程,主要是从矿石中冶炼提取金属与合金,包括黑色冶金的炼铁、炼钢、轧钢和有色冶金的炼铜、炼铝、炼锌等,偏重于化学知识的运用。就业一般面向黑色冶金行业的炼钢厂、炼铁厂、设计院等,有色冶金行业的铝业公司、铜业公司等。目前冶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很好。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后期过程,主要是将已经提炼出的金属与合金进一步进行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形变处理和腐蚀防护,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注重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均有所涉及。就业一般面向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与金属材料相关的行业。

前者偏应用,后者重理论

张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这两个专业相当于信息家族中绝代双骄的“两兄弟”,名称相近,却大不相同。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信息处理系统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等方面基础知识的人才,具备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信息处理以及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的专业应用技术,能够***设计、开发专门化信息处理系统。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篇10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适应性;金融管理与实务

一、西方经济学及其专业适应性问题简述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与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财经类专业大多数课程(如管理学、营销学、国际贸易等)的基础或相关科目。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其他大多数专业课程乃至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当前我国已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所在的时代背景下,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

作为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其他众多学科理论的共同基础,与各专业所设课程广泛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不同专业的教学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

首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好基础,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往往会有显著的区别,这就需要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能够灵活适应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学到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最有用的经济学知识,以更好地铺平学生日后的学习道路。

其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素质特点上也有区别,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接受能力等往往不尽相同,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再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西方经济学课程在理论分析、运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应体现出相应的适应性。

其实,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阐述的话,具有专业适应性的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资源运用的总体收益。本文特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对本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进行示范性分析。

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特点

“金融管理与实务”是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金融管理基本知识和金融实务基本技能、从事金融管理和实务操作的管理人才。目前,该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数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与其他财经类专业一样,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与西方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更是直接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该专业所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其他与金融、投资、财务等有关的经济部门。其中,以各级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很有可能会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最主要就业方向。

此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了本专业学生的一些素质特点。与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情况类似,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理、工科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

首先。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其次,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学生通常对故事化、形象化的讲解内容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表、公式、数学证明时,则不习惯接受。最后,缺乏对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了解现实中竞争、垄断、金融运行、货币***策等经济问题的基本原理;但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

三、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授课学期的安排

针对本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应安排在生生学完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课程之后的学期。对于这一点的必要性,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着深刻的体会。经济数学课程中所要学到的一些高等数学工具对西方经济学而言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不懂得微分,就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作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标志的“边际分析法”及其相关概念。如果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没有学过或没有学完经济数学。他在学习“边际分析法”等概念时将感到丝毫没有头绪,或是虽知道微分、导数的简单公式。却不明白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和现实意义,更无法将其与“边际效用”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边际概念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只能花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为学生“补课”,结果反过头来又要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侧重点

根据前文的分析,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与金融领域相关。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这类课程的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有所侧重。可以根据金融体系的特点及金融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之处。将与金融行业知识联系最为密切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而且,根据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类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也可以在本课程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边际产出、规模报酬、要素收入以及农村社会福利、公共产品等问题的阐述,从而增强学生对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经济问题的分析本领,增强其在未来工作过程中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互动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普遍倾向于定性分析,而对定量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步骤不感兴趣――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与此恰好相反。如果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采用劝说式、灌输式的手段来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的理念、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普遍产生抵触、厌烦心理。所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等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分析与思维方式上的偏好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及相关问题,大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问式、对话式教学――比如,在介绍“经济人”这一概念时,便可以用“人的本性自私吗?”这样简

单、感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引入相应理论的介绍。这类互动手段既能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储备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主动地接受并掌握新的理论。又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手段与思维方式的了解欲望:此外,这类教学手段也能使学生勇于自我判断,使其能够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学术风气以及规范的表达方式。

其次,应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系统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也可鼓励学生于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向老师提问题,其形式有如专家讲座后回答听众提问。此方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可借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孕育其创新能力,培养其经济头脑。

再次,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领域有关的经济事件及相应数据作为讨论案例――例如“我国利率水平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我国股市的波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等。一方面。以现实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可以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提供解释依据,使学生更愿意、更容易接受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揭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从而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方式、经济理论适用范围和约束条件,为学生掌握理性、客观、量化的分析手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全面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本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西方经济学中的逻辑推导、***、表、公式、数学证明等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往往较差。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必不可少了。

在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中。教师不应将多媒体看作板书教学的简单替代,而是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与经济学教学中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效果的倍增器。并有效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与学生的互动性。如此一来,教师一方面便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显示清晰、明了的优势,克服板书在演示质量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动态化、趣味化的演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摆脱对书本上的***、表、公式等“枯燥”内容的厌恶乃至恐惧感。除了运用课件外。建立庞大且形式多样(包括文字、***片、视频、动画等形式)的案例库也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之一,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变迁等经济事件有关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上播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进一步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将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纳入教学环节

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授课、习题、测验中都要加入促成该目标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分组、合作完成与现实经济问题有关的分析报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登陆财经类网站或前往各级金融单位完成数据调查,继而指导其开展理论运用、论文写作等工作,并在课堂上组织展示与评比活动,对符合要求的成果亦可争取在学术期刊或学生自办刊物上发表。此外,由于经济学理论的广泛相关性,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也具备相应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已有的国际商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等优势条件开展教学。总之。该方式既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又可通过实践过程锻炼组织、管理、协作等实用技能,使经济学走下神坛,成为真正的致用之学。

四、小结

虽然以上分析针对的仅仅是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但该专业在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中可以算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研究对象,所以本文中所阐述的专业特点及应对措施必然会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当然,本文所进行的分析也仍处于较为粗浅的水平,尚有进一步改进与提高的余地,不过笔者也相信,相关的理论与经验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与完善,并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魏,《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08(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融管理本科论文10篇

学习

金融监管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监管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具体的金融监管论文选题,金融监管论文1000字。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正式推出余额宝这一业务,余额宝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内,既可以随时用于余额宝消费、付款等支出,同时也能够购买货币贷款投资收

学习

本科金融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本科金融论文10篇短篇文献,公司金融论文摘要。3.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金融本科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探索4.对开放教育金融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5.应用型金融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6.新建金融本

学习

国际金融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外本科国际金融有毕业论文吗,国际金融论文大全。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并不是非常乐观,其中还存在着很多显性或隐性的问题,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大学生人数呈递增

学习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经济发展论文,内容包括农业经济发展论文800字,农业推广论文2500字。随着农村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渐增多,数据显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到2020年,农业经济中将会出现大约一亿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

学习

金融市场风险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市场风险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风险及金融监管论文,金融市场风险论文。(一)能源金融能源金融风险是伴随着能源金融而生的,具体而言,能源金融具有以下3个特征。第一,能源产品正不断地金融化。美元主导下的能源体系具有不稳

学习

实习生个人工作总结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生个人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抛光工实习生的月度工作总结,人力资源管理实习生工作总结。根据实习要求,我们就应要掌握在学习中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并且寻找机会参与国际贸易实践,并且在实际中寻找在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刚进去公司

学习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完整范文,金融本科毕业论文大全。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

学习

金融专业学年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专业学年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论文,写金融专业论文技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经济与金融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性

学习

药品管理模板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药品管理模板,内容包括药品管理模板,药品经营管理方案范文。第四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全国互联网站从事药品信息服务的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本行***区域内互联网站从事药品信息服务的活

学习

金融工程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工程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方向,滁州学院金融工程毕业论文。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

学习

互联网金融论文10篇

阅读(210)

本文为您介绍互联网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互联网金融的论文摘要,金融论文发表的网站。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不同国家结合自身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以及资本市场环境,在监管规则的制定上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出台

学习

金融行业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行业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毕业论文答辩模板,金融毕业论文选题技巧。BF是一种金融市场崭新,至少部分地以对传统范例面临的困难做出反应的面貌出现的。广义上,BF认为通过使用某些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模型,可以更好的理解某

学习

金融产品营销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产品营销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产品营销方案设计的论文,金融产品营销实务论文。

学习

金融学专业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文库,金融学学年论文选题。***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三个培养目标决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围绕收集、描述和展示金融数据以及分析金融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

学习

金融监管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监管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具体的金融监管论文选题,金融监管论文1000字。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正式推出余额宝这一业务,余额宝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内,既可以随时用于余额宝消费、付款等支出,同时也能够购买货币贷款投资收

学习

本科金融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本科金融论文10篇短篇文献,公司金融论文摘要。3.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金融本科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探索4.对开放教育金融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5.应用型金融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6.新建金融本

学习

国际金融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外本科国际金融有毕业论文吗,国际金融论文大全。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并不是非常乐观,其中还存在着很多显性或隐性的问题,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大学生人数呈递增

学习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经济发展论文,内容包括农业经济发展论文800字,农业推广论文2500字。随着农村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渐增多,数据显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到2020年,农业经济中将会出现大约一亿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

学习

金融市场风险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市场风险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风险及金融监管论文,金融市场风险论文。(一)能源金融能源金融风险是伴随着能源金融而生的,具体而言,能源金融具有以下3个特征。第一,能源产品正不断地金融化。美元主导下的能源体系具有不稳

学习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完整范文,金融本科毕业论文大全。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

学习

国际金融英语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英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方面的论文题目,国际金融毕业论文2000字。引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金融监管机制日趋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建立,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开发,金融业务领域迅速拓展,金融业的改革正处于向专业

学习

金融系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系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系毕业论文好过吗,美国金融系毕业论文标题。1.选题空、大、泛的现象较突出学生在选题上过分追求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选题的难度和深度把握不足,难以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所选的题目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