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创新论文10篇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篇1

论文摘要:金融创新作为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已成为目前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全球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金融创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创新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全球银行业的大力追捧,并逐步发展成为各银行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商业银行。他们通过对金融制度、金融产品、交易方式、金融组织、金融市场等的创新和变革,以重新优化组合金融领域各种要素,同时实现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创新亦已成为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引擎”。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需要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国际化过程中同时还要应对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巨大风险,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金融创新的现状,找到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当代金融创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到80年代形成高潮,到了90年代,金融创新理论基本上形成了体系,并成为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金融创新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格局的创新及其定价机制方面;而宏观角度来看,则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而金融创新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动因理论、运行(传导)机制、经济效应分析三个方面。其中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本动因:追逐利润

如果金融机构没有逐利的动机,那么商业银行就可能进行金融创新。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银行设立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筹集和分配资金,所有的资金运用都是按照行***命令的方式制定和执行,充其量就是***府的出纳,丝毫没有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合理配置资金。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时,由于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还带有部分计划经济的色彩,金融创新的欲望也不足。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入世5年保护期的结束,金融机构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利益性的经营模式也逐步成为银行金融业发展决策重要目标。

(二)规避金融管制

无论在哪个国家,金融业一般要较其他行业受到更为严格的管理,当***府的金融管制妨碍了金融业务活动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金融机构利润下降和经营困难时,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千方百计地通过金融创新,绕过金融管理当局的法规限制,努力把约束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便赢得竞争优势。比如: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欧洲美元(1958,国际银行机构)、欧洲债券(1959,国际银行机构)、平行贷款(1959,国际银行机构)、自动转账(1961,英国)和混合账户(60年代末,英国)。这些金融创新都能够较好解释该时期商业银行与市场拓展相关联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商业银行的“逆境创新”、快速增长的财富对金融资产创新需求所引致的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管制措施越多的国家往往更容易成为金融创新的集中地等现象。

(三)转嫁风险和高科技的应用

具有代表性的是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与两次石油危机所促成的为防范和转嫁风险的金融创新。其中电子计算机技术进步以及在金融行业迅速推广也构成该时期的背景的一部分。这个时期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嫁市场风险,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产品创新有浮动利率票据(1970,国际银行机构)、联邦住宅抵押贷款(1970,美国)、外汇期货(1972,美国)、外汇远期(1973,国际银行机构)、浮动利率债券(1974,美国)和利率期货(1975,美国)等。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利率反复无常的波动,使投资回报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激励各商业银行不断创造出能够降低利率风险的新的金融工具。

另外一个重要的动因就是高科技的应用。尤其是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引发金融领域内一场改变历史的“技术***”,使得以往无法实现的交融服务得以实现,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费用,使得金融机构提高了扩张区域性业务的功能。这也是一个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

(四)金融自由化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债务危机的爆发,西欧各国普遍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显着增强。此阶段金融创新产品大多以银行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货币互换(1980,美国)、利率互换(1981,美国)、票据发行便利(1981,美国)、期权交易(1982,美国)、期货交易(1982,美国)、可变期限债券(1985,美国)、汽车贷款证券化(1985,美国)等。由于金融管制部门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迫使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使得这一时期的银行表外业务得到空前创新和发展。同时各国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提出了相应要求,使得银行采用诸如贷款出售(证券化)、备用信用证、互换交易等表外业务形式将资产转移至表外,以减轻资本充足性的压力并获得较高收入。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品种单一

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业务等只是少量开办,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方面,尚有可观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发展规模仍然较小,在银行的整体业务规模中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国的银行整体规模还十分小。

(二)金融创新数量扩张快、质量低

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创新的内容显得比较肤浅。同时我国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较小,深度不够。我国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还很落后与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务电脑化、专业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还相距甚远。而且,我国网络技术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也限制了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业务创新不均衡

资产业务是指运用货币资本来获得利润的业务,主要由部分组成,即现金资产、放款、证券投资和其他资产。从金融创新的动因来看,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有所偏差,金融机构创新的微观动机则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中间业务主要是指那些银行不需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仅以中间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服务费和佣金的业务它具有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征。近年来,中间业务是一个发展很快的业务,其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了传统业务。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是汇兑、结算等业务。

(四)金融创新环境约束

一方面,作为经营主体来看,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国的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四大国有银行无论在机构数量、从业人员以及资产负债规模等方面都占有垄断地位,这种行业的垄断,不利于金融创新。另外,金融管制仍相当严格,过多的金融管制抑制了金融创新。

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消费主体来看,社会公众是商业银行最大的客户群。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意识强但消费意识、投资理财意识较弱通过商业银行这个中介来投资理财、消费的意识淡薄。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万亿元民间手持资金约万亿元。但长期以来国人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使得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业务至今仍不能像西方那样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淡薄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助长了银行业务经营的惰性从而没有也不可能向消费者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零售业务。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立足市场及客户

金融创新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起来,同时需与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创新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需要。

(二)坚持原创和高起点

在确定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商业银行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其依据是:第一,技术原创型创新代表着当今国际潮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挥我国商业银行的后发优势,保持技术上的高起点。第二,在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情况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比较切实可行。

(三)加强创新科技含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四)平衡业务间创新比重

加大存款业务创新。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存款产品和业务手段的创新,要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和网上银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务,稳定现有的客户群。一是要提高汇兑、结算业务的服务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二是要迅速增加业务的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三是要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四是要积极开展各种咨询业务,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理财等多种咨询

服务。

参考文献: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期货品种创新;科学发展观;煤炭期货

中***分类号:F7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1―0097―05

一、引言

当前从华尔街开始的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目前已经造成全球房地产的持续下跌、诸多全球大型投资银行倒闭、各国股市暴跌、欧美金融机构亏损和全球经济增速急速放缓等严重后果,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府被迫启动了大规模的救市措施,全球商品期货市场也随着金融危机的恶化而展开一轮较大幅度的调整。金融过度、过度创新、金融滥用等词一时成为人们当前讨论的焦点,金融衍生品被认定为“坏孩子”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第三代货币理论中关于金融中介机构道德风险转化为证券金融资产的过度积累,会导致经济泡沫破裂产生金融危机的论述最终得到了验证。

受到金融危机蝴蝶效应影响,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价格也发生了大幅度波动,强减措施数次启动,投资破产者屡屡见诸报端,国内学术界为此从各个角度对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开展了大规模的讨论,诸如中国金融业要从华尔街海啸中吸取教训、限制包括期货在内的杠杆化金融工具的品种创新发展、施行对商品期货等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严厉监管等一些声调不绝于耳。

那么,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实体经济受困的宏观背景下,期货行业发展到底还需不需要品种领域的金融创新?如果是肯定的答案,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尺度,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与做好风险防范乃至服务实体经济等诸多方面寻求利益结合点以求得平衡?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亟待回答的问题。

二、期货品种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要义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情况回顾

我国的期货市场是整个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不断改革、完善离不开期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20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指导性文件颁布和实施,在中国证监会的正确领导下,监管层全面总结了我国期货市场十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成熟市场的先进做法,在健全市场法制、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稳步推进市场创新与发展方面等积极探索、深化改革,进行了大量适应我国期货市场新兴加转轨时代特点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使得我国期货市场呈现出规范发展的良好局面,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市场套期保值和发现价格功能日益发挥,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007年,我国期货市场呈现跳跃性发展态势,成交额首次超过GDP,达到40多万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08年12月19日,国内三家期货交易所总共拥有19个期货交易品种,成交量达到了131181.72万手,成交额达到了698435.67亿元,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其经济功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二)期货市场发展尚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基本阶段

国内期货市场在成绩斐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发展模式、风险控制体系、营运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转折性的变化,获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现阶段“新兴加转轨”的基本阶段性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到期货品种研究工作,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现有交易品种发展不均衡,煤炭、石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品种尚未推出,难以适应相关企业对风险管理的寻求,制约了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的功能发挥;二是现有交易品种还存在一些体制性、机制,对市场高效运行还存在影响。

特别是在2008年十一长假结束后,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国内所有商品期货品种全线跌停,国内投资者竞相平仓离场,各交易所纷纷采取强制减仓措施,我国的期货市场稳定运行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国外期货市场的暴涨暴跌,也使得传导到国内的期货市场风险急剧扩大,面对新一轮迅速变化的市场形势,不由得引发了期货市场品种研究者的警醒和深思,在新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和增强期货市场的稳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在繁荣现有品种的前提下,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在标准合约设计阶段即开始动态完善各项风险保障措施,以便更切实的保护好投资者利益,完善期货市场经济功能,为实体产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从而促进期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对新情况下的诸多新问题,我们认为,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精神,将科学发展观思想切实运用到期货市场开发的实践工作中,这无疑是统领我们深入思考和正确认识金融工具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方法。

(三)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期货工作的重要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期货品种研究领域而言,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中国衍生品市场体系建设,应该首先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方面相结合,将重心放在发展上面,深刻认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期货市场的迫切需求,大力丰富商品期货品种。冲国经济近年来取得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产业界对期货认识由可有可无逐步过渡到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避险工具选择,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在未来都是潜力巨大的。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继续把研究,开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性商品等期货品种作为当前工作重点,进一步完 善我国的能源系列商品市场,为我国的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服务,满足促进能源产业发展对避险金融工具的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最终体现为期货领域的发展可以促进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社会福利的提高,而期货交易品种的拓展,企业套期保值范围和深度的增加,有利于解决企业的财务困境,减少债务成本,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健经营,增加企业价值,这在当前国外经济动荡影响国内企业经营特别是中小企业生存的特殊时期,具有更显著的意义。因此,期货的品种发展即期货品种的创新也就成为期货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展要义的重要一环。

三、期货品种创新与金融过度的辨析

(一)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面对2008年中的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一度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创新必要性和管理的讨论,首要的问题就是――现阶段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麻烦的金融创新,在未来社会还是发展的动力和值得鼓励的举措吗?

实际上,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都是金融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地阻止金融业地发展只会隐藏金融体系的瑕疵,不能完全屏蔽引致金融危机的各种因素,只要发展,就必然会遇到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金融业不能过度创新,但同时也不应该因为金融危机而放弃创新。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们对此早已经取得共识,创新对金融业发展作用也是如此。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中国金融机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持续性创新才能生存并谋求发展,做大做强。今天中国因为缺乏金融创新,所以没有金融危机之虞,这本身并不能说明中国的金融业欠发展是正确的,是对中国经济更有利的事,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依然亟待解决。如果中国或任何国家从此限制金融创新、过度强化金融管制,那无疑是犯了因噎废食的错误。只有进一步鼓励自发的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的合理调整,中国的金融市场才能深化,进一步发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功能。对广义的金融市场是这样,对狭义的期货市场品种创新更是如此。

事实上,经济学界已经有有识之士给出了明晰的答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经济学家樊纲等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金融创新应该鼓励“交易先于制度”的原则,银行等机构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手段转移和分散了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如果没有金融衍生产品,银行所聚集的风险将会更大,从而肯定了金融创新的积极意义。中央银行《2008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也明确指出,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和创新,可以改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转变业务增长方式,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近期闭幕的***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会议文件亦明确提出一方面要吸取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金融业加快改革步伐,通过创新增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过度的评判标准

加快金融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所顾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真辨别金融创新与金融过度之间的差别,将两者区别对待。第三代货币理论认为金融过度即为金融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转化为证券、房地产等金融资产的过度积累,此举加剧了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外部条件转化时,会产生金融危机,最终损害实体经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金融创新需要一整套高效的外部监管体制相匹配,才能抑制金融创新向金融过度的演化。通常,监管体制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而此时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创新的冲动,一方面是监管制度的缺位,那么该如何判断某项创新的性质呢?或者说,判断一项创新是金融创新还是金融过度的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的经济理论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过度的判定有深刻的借鉴价值。他认为,无论是从事国际贸易还是增加“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企业亦或削减他国的竞争力,都对提升一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影响甚微,而要增加一国百姓的福祉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提高该国的国内生产效率。此外,在他的理论中还重点强调了金融外部性(供给和需求外溢)的重要作用。克鲁格曼的理论也可以较好解释当前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原因,即好的金融创新可以促进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平,而一些只能减少自身损害的举措而无利于国内生产效率的创新就可以定义为金融过度了。

米塞斯・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从反经济周期的角度厘清了对拯救金融危机的认识。他认为信贷和货币发出的错误经济信号是有代价的,虚拟经济的泡沫破灭是实体经济失调的一个表现,应对经济危机不应该将注意力仅仅放在如何降息、如何控制实际利率上升、如何修补资金窟窿、如何防止银行流动性短缺等问题上,而是更应该注意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和构建社会保障,只有生产结构的扭曲要尽早得到解决,金融危机才能得以解脱。实际上,分析哈耶克的基本观点可以得到一个明显的结论,即促进实体经济正常发展的虚拟经济是不存在泡沫破裂问题的,而虚拟经济泡沫破裂肯定是实体经济失调的显现,解决之道依赖于生产结构的调整,而不仅仅是所谓的“信心”,从而从侧面佐证了金融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这方面看,科学发展观和克鲁格曼理论两者殊途同归,都把提高国民福祉作为理论分析的最终归宿,而发展路径一个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则是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因此,对于判断金融创新的性质就可以依据上述理论归结为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实体产业发展,有助于实体经济实际生产效率的提高的问题了,此论断也可以成为判断金融创新和金融过度的依据了。

从完善中国衍生品市场体系的选择角度看,商品期货新品种开发无疑也是一种金融创新。新品种的开发可以拓展期货品种的覆盖面,扩大金融外部性的范围,特别是增加涉及国计民生的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类期货品种,对于调整目前扭曲的价格机制,优化国家能源结构的资源配置,促进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为能源生产企业与消费企业提供选择性期权,从而促进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企业价值都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大品种的、涉及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类期货品种的健全和完善,通过上述方法和手段,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势必会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从而有助于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提升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从这个标准上判断,期货新品种的开发应该是一项应该鼓励的金融创新。

四、期货品种创新的发展策略

依照中央提出的“有好又快”的发展思想,期货 品种研究工作应结合期货市场的实际情况,在保持市场稳健发展基础上,以服务、服从于国民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市场发挥为主体,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以此作为制订规划、确定发展的出发点。国内的上海期货交易所等期货交易组织机构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品种发展规划。具体而言,主要的发展策略可以为:

(一)优化市场结构,增强金融属性,做深做精现有品种

通过修改合约和交易规则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现货企业入市进行套期保值、实行个性化品种管理等手段来增强现有品种的活力和功能,不短延伸和扩大其利用价值,做深做精现有品种。

(二)加大品种创新研究力度,形成系列化和层次化的品种结构体系

目前,交易所的结构体系尚不完善,基础性的农业品种居多,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品种没有上市交易,也没有期权、指数等衍生产品。存在的这些不足,使得商品期货交易品种在服务国民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保障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能力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与水平,就必须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研究开发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品种,使交易品种不断系列化和层次化。结合***策环境和发展实际,品种研究工作需要根据具体品种的市场化程度,继续深入拓展农产品期货品种序列,大力培育能源产品序列,加强研究化工品种序列,积极开发期权、指数、排放权等衍生产品。

五、结论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在当前爆发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状况下,中美两国的金融体制背景、金融机构发展状况、金融产品结构、金融发展阶段、金融市场结构、金融监管方法都有本质的不同,就两国比较而言,中国是金融创新不足,美国是金融创新过度;中国金融监管过度,美国金融监管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美国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启示”,“别人生病、中国吃药”――结果会造成保守思想抬头,反而延缓了中国金融创新的步伐。

对包括期货市场衍生品体系建设在内的金融创新等行为,应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基础上重新建立对其的再认识,正确辨别金融创新与金融过度的本质区别,为期货等金融市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金融业不能“自娱自乐”式发展,必须建立在信用与杠杆放大的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发展,但也不能因此就放慢速度。

综上所述,本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期货领域一切工作的纲领

期货衍生品体系的建设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状况下,减小和预防金融危机的途径可以是加强金融监管,发展根本手段应该是鼓励金融创新的发展。具体到期货市场,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在指导工作的首位,而大力拓展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促进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稳定发展,健全衍生品市场交易体系,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战略即是金融创新的表现,也是科学发展观观点的在期货市场建设实际工作中的直接体现。

(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应该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过度的辩证关系

金融创新如果过分脱离实体经济,势必向金融过度演化,而依据科学发展观区别二者的根本标准即是创新是否以人为本,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而不是单纯的为提高本部门、本行业的经济利益而去发展创新。与科学发展观异曲同工的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鲁格曼理论同样也把能否有助于促进企业金融外部性、提高国内生产效率、提升国民福祉程度等内容作为分析经济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本文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过度的界定应该是以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提高实体经济的实际效率作为最终的判断尺度。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篇3

【关键词】 金融工程 金融效率 关联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金融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直接促进了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技术的爆炸式增长,使金融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其中金融工程技术是最重要的创新工具之一。金融工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中出现,并伴随和推动着金融创新的变革,至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大范围地运用金融工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解决日益复杂的金融、财务问题的金融工程化趋势已不断加强,金融工程日益流行并对金融效率产生深远影响。

一、金融工程及金融效率

1、金融工程

关于金融工程的定义有多种说法,美国金融学家约翰·芬尼迪(John finnerty)认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

金融工程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工具,在各种现有基本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要并具有特定P/L性的新的金融产品。而广义的金融工程则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设计,还包括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金融工程概念。

金融工程的运作具有规范化的程序:诊断—分析—开发—定价—交付使用,基本过程程序化。其中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产品的性能目标确定,方案的优化设计,产品的开发,定价模型的确定,仿真的模拟试验,小批量的应用和反馈修正,直到大批量的销售、推广应用,各个环节紧密有序。大部分被创新的金融产品,成为运用金融工程创造性解决其他相关金融财务问题的工具,即组合性产品中的基本单元。

金融工程中,其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业务的开发设计,其实质在于提高效率,它包括:第一,新型金融工具的创造,如创造第一个零息债券,第一个互换合约等;第二,已有工具的发展应用,如把期货交易应用于新的领域,发展出众多的期权及互换的品种等;第三,把已有的金融工具和手段运用组合分解技术,复合出新的金融产品,如远期互换、期货期权、新的财务结构的构造等。

2、金融效率

一般来讲,效率在经济上指的就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因此,金融效率就是指金融部门的投入与产出,也就是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金融效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三种。金融宏观效率包括货币***策效率、货币量与经济成果的比例关系,金融市场化程度和金融体系动员国内储蓄上的效率等几个方面。根据金融压制论的观点,资金外逃是一个国家宏观金融效率不高的重要标志。微观金融效率主要指市场微观主体即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微观金融效率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金融机构的资本创利水平、金融机构资产盈利水平、金融机构人均资产持有量、金融机构人均资本(一级资本)持有量、金融机构人均利润水平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资产质量。金融市场效率包括货币市场效率和证券市场效率。对金融市场效率的考察可以从市场的规模、市场的结构和市场的成熟程度多个角度来分析。

二、金融工程和金融效率的关联性分析

1、金融工程是市场不断追求金融效率的产物

(1)金融工程的出现顺应了金融创新需求。传统金融工具和方法在收益性、流动性上存在矛盾,但现实的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却有着以最小的成本(包括风险成本、流动性成本)换取最大收益的本能要求,因而对低成本、多样化融资方式的需求增加。为了提高金融效率,需要设计一系列交易成本更低,而流动性和收益性更好的金融产品,加强金融创新。金融工程正是顺应这种需求出现的一种新技术,这是金融工程发展的本质动因。

(2)金融效率理论的发展是金融工程发展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对金融创新的动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创新理论。1972年12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题为《货币需要期货市场》的论文,为货币期货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费金·布莱克和马龙·肖在1973年提出的期权走价模型,使当年的期权交易所得以成立。20世纪80年代达莱尔·达菲等人在不完全资产市场一般均衡理论方面的经济学研究从理论上论证了金融工程对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各种金融工程理论逐渐形成,如资产定价模型、风险模型等,金融工程得到空前发展,客观适用性和精确性也大大提高。

(3)技术进步及其向金融领域的渗透,给金融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金融变量变动加快、风险增加,对金融工程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且加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复杂计算能力的增强,使许多需要高精技术的金融创新成为运用的可能,许多理论模型获得了得以实际运用的条件,并能够模拟检验,从供给方面给予金融工程发展的技术支持。总之,提高金融效率是金融工程产生和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金融工程是金融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提高自身效率的结果。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金融产品 创新

一、引言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和担保能力弱等问题,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客户融资需求开展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

二、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是指企业从诞生到消亡的过程。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可分为创立、成长、成熟、衰退等阶段。韦斯顿和布里格姆对中小企业客户金融生命周期进行专题研究,认为小为企业客户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融资来源渠道有所不同,其各阶段的融资来源和潜在问题如下表所示:

[阶 段

创立期创业者

成长阶段I

成长阶段Il

成长阶段IlI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融资来源

自有资金

以上来源+留存利润、商业信贷、银行短期贷款及透支、租赁

以上来源+金融机构的长期融资金融缺口

以上来源+证券发行市场

以上全部来源

金融资源撤出:企业并购、股票回购、清盘等][潜在问题

低资本化

存贷过多,

流动性危机

金融缺口

控制权分离

保守的投资同报

下降的投资回报][\&\&\&\&\&\&\&\&\&\&\&\&\&\&\&\&\&\&\&\&\&]

资料来源:韦斯顿和布里格姆(Wcstont&Brigbam,1978),p.1ancs.ac.uk

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过程来看,企业可支配现金流量呈现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的过程,相应的银行对企业融资也呈现出风险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过程。商业银行有必要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根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点,开展产品创新,以实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的收益最大化。

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要素构成

现代创新理论的奠基者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由此,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可以概括为银行通过对各种要素和办理条件的组合与变革,为中小企业客户创造适应其金融需求特点的新产品与服务。按照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理论,国内有学者认为可将创新要素划分为基本要素和功能要素。中小企业创新的基本要素包括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定价、担保方式、贷款用途等,功能要素包括申请方式、发放方式、使用方式、还款方式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就是按照客户需求对基本要素和功能要素进行组合或变革,形成能够满足客户融资需要的金融服务模式。

四、基于生命理论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路径探索

创立期中小企业经营不确定性最大,风险相对较高,对商业银行来说风险难于管控,管理成本较高。此阶段,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难度较大,但应将其作为未来潜在客户群加以持续跟踪,在产品创新上应突出以申请方式为代表功能要素创新。积极研发基于自身网上银行、门户网站以及各类电商平台的电子申办渠道创新,以吸引客户了解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服务,主动赢得客户认可,打造良好客户群基础。

第一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已完成自身资本的初步积累,企业经营逐步进入正轨,在金融需求上具有对业务办理效率要求高的特征。此阶段,商业银行应将抵押担保方式作为创新重点,充分挖掘客户自身资本积累的形成的有效资产,以强担保为基础简化业务审批流程,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

第二、三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自身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这类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强,生产经营较为稳定,金融需求也出现长期融资缺口,对商业产品创新要求也较高。此阶段,商业银行在产品研发上应重点关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产品基本要素创新。在贷款额度设计上,应按照企业的现金流量,提高贷款金额;在贷款期限上,应从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拓展至中长期的固定资产贷款;在担保方式设计上,应从房地产等强抵押担保方式,逐步拓展至应收账款、知识产品、林权、承租权等。

成熟阶段中小企业客户经过自身积累,企业已具备一定的资产规模和经济实力,通过上市或进一步发展将向中型企业迈进。此阶段,商业银行应重点突出贷款使用、发放和还款方式等功能要素创新,通过贷款额度循环使用、自助提款、还款等方面的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便捷性,提升客户粘性。同时,商业银行在产品的基本要素设计上应弱化对企业担保方式的要求,着手开发基于企业信誉的信用贷款。

整体来看,构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体系,可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一个从初生到成长再到壮大的一系列金融产品,有助于全方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商业而言,根据中小企业客户不同成长阶段制定差异化的创新计划,可减少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盲目性,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回报率,有利于商业银行形成区隔于同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章爱斌.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与中小企业融资[J].世界经济情况,2008(1)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金融产品 创新 金融稳定 关系

论文摘要: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其对金融稳定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需要正确对待。本文着重阐述了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前言

金融创新指的是金融创新的主体创造出新的金融事物以适应金融环境变化的过程。金融创新主要包括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过程创新,其中的金融工具创新指的是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指的则是创造或者引进新的新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货币以及其他类型的结算和支付工具、基础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其中基础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的证券类资产和保险产品等,金融衍生品则包括了资产证券化、金融期权、场外交易等。

金融稳定指的是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转,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不仅仅指传统的货币稳定,还包含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的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只有这三个方面能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资源的配置功能,才能够实现金融稳定。金融稳定的意义和作用是极其重大的,它是金融体系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重要标志,更加有利于金融功能的发挥。如果金融不稳定将会导致金融功能的降低或者缺失,最终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的实践和经验表明,金融产品的创新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金融稳定。因此,处理好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金融产品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追求收入最大化的过程中,各种金融产品的创新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一定影响。由于新的金融产品对金融体系产生影响之前,金融体系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受到金融产品的影响之后必然会出现波动,丧失了原来的稳定性。第二,由于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会出现其他因素对金融市场进行调节。此时,在新的因素影响下新的稳定的金融结构重新形成,金融体系会重新趋于稳定,这些外界因素包括了***府的调控作用等各种方式。在金融产品创新的影响之下金融稳定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但是总体上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受到金融产品创新影响的金融体系必然会在市场力量和***府行***命令之下形成新的稳定的金融体系,总是处于一个由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循环过程。金融产品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有熨平效应、稳定效应和冲击效应等。

二、处理好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创新的管理平台,保证创新金融产品的质量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个的流程和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涉及到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整合,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管理平台,以保证金融产品的质量。金融产品的创新应该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统一的协调、规划和部署,加强协作,制定统一的流程管理,保证金融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尤其是要在风险可控,责任共担的前提下,形成由***府相关部门牵头,多个金融监管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或利益链条,强化部门联动、协调配合的作用,加强对金融产品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监测、分析、预警制度,始终掌握金融稳定工作推进主动权。

(二)保证金融产品创新的制度空间,协调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金融法规制度的对金融行为做出了多种要求,明确指出了行为规范和准则,相关准则限制了产品的创新,现有机制下的产品创新严重不适应金融稳定的要求。进行金融制度的相关改革是我国的金融业全面接轨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规则的必由之路,这些规则必将深刻的影响我国的金融稳定。改革的本质内容是金融制度的管制,因为这是金融产品创新的直接影响因素。另外,构建金融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也是相当重要的,稳妥调整金融产品创新的规则,使金融制度更加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稳定的良性互动,增强金融稳定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对待金融产品创新的态度一直是比较保守的。考虑到金融产品创新对金融稳定存在一定威胁,一直对金融产品创新采取限制措施。但是,在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稳定保持良性互动的前提下,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的好处无疑是巨大的。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升级,给实体经济和金融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动力。对金融产品创新的一味压制会降低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必然也会导致金融结构的失调。只有通过金融产品和金融稳定的互相适应,为新的金融产品的扩散和交易提供必要的基础,才能够寻找金融产品与金融稳定之间的相对平衡,才会保持金融稳定。一方面要防止管理过于严格,让金融机构失去开展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日益增长的多样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管理过于松散,产品存在严重缺陷,甚至先天不足,危及系统、金融,乃至社会稳定。

(四)金融产品的创新要适应市场规则

各种金融行为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发生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必须要符合市场规则,适应市场潮流才能够维持金融稳定。信用制度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和限制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必然会影响金融稳定。金融市场交易的规范必须和法律制度必须要建立和健全,只有在遵守市场规则和具有制度保证的前提下,金融产品创新才不会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实践和经验表明,没有好的市场制度,再成熟的金融产品也会成为淮北之枳。

结束语

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转,在必要、适度管理的前提下,处理好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稳定的关系必不可少,只有维持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会建立起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黄明理,安启雷.构建我国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若干制度性探讨[J].金融纵横,2009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理论

一、金融创新的涵义与相关理论

金融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提出的,当时指新产品的出现、引进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新供应来源、实行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等。其后的诸多金融创新理论都是根据这一思路提出的。

(一)金融创新的涵义

有关金融创新的涵义,大多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在1912年发表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的观点衍生而来,国内外并无标准的统一答案,他对创新所下的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行新的结合,包括以下五种情形:①一种新产品的出现;②引进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或技术;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控制新的原料供应来源;⑤实行新的管理方式或组织形式。

(二)金融创新理论

金融创新理论从首次提出到真正发展起来,期间经历了约束诱导理论、货币促成理论、规避管制理论、制度创新理论、技术推进理论等理论。

1.“约束诱导”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尔柏。1983年5月,他发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文中讲述了金融创新的动因,他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实体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而消除或减轻外部对它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我保护行为,这种金融压制主要来自两个层面,其一是外部约束,主要是金融监管部门的管制;其二是内部控制,即金融机构自身所追求的利润目标、增长率、资产比率等。

2.“货币促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由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引发的。70年代通货膨胀时的汇率、利率波动变化反复无常,可以说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成因,金融创新是为了抵制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而出现的。如那一时期出现的浮动利息债券、外汇期货等,都是金融创新的产物。

3.“规避管制”理论。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凯恩于1984年提出来的。所谓规避管制就是指回避各种金融管制的行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金融机构便会通过创新来逃避监管部门的管制,当创新后的金融制度再次稳定时,***府又会加强管制,这种管制又会带来新一轮的创新。因此,管制和规避引起的创新总是不断变化,形成了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

4.“制度创新”理论。秉持这一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是制度学派的一些学者,如诺斯戴维斯。这一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

5.“技术推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新技术***的出现,特别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设备成果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其理由是,高科技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创新活动。2006年12月11日由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创新指引》正式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业已有长足发展,越来越能适应国际金融环境。在国家经济***策的支持下,金融消费信贷业务已经渗透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如购车、购房、教育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上银行和电子银行业务也得到较快发展。有的商业银行甚至在自身的管理上也进行相应的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977~1980年,金融创新起步阶段,恢复中国农业银行,随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相继成立,主要任务便是金融机构的重建。

1981~1984年,金融创新发展阶段,主要任务便是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

1985~1990年,金融创新稳定发展阶段,主要任务便是金融市场的创新。

1992年至今,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2006年颁布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进行金融创新。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若干层面

具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原来传统的贷款业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进商业银行拓宽了消费信贷范围,推出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贷款产品,如助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多种贷款种类。另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资创业,商业银行有把贷款的领域由原来的个人贷款拓宽到投资创业贷款领域,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间业务向来是商业银行的必要收益来源,所以商业银行同样在中间业务上推出很多金融创新产品,如结算和业务上的金融创新。

2.金融服务手段创新方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商业银行依托相应技术上的支持,推出网上银行和电子银行业务,此项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如招商银行在1999年首先在全国启动“一卡通”网上银行业务,随后全国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

3.金融管理体制创新方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但是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看到了混业经营逐渐成为国外主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纷纷积极探索各部门的专业化经营,如推出信用卡中心、票据中心等专业性强的部门。还有的商业银行通过控股的方式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交易公司合作,进而实现诸多金融机构间的资本流动。

4.金融市场创新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以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府债券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已经形成。以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也已形成。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

商业银行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因而金融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金融创新产生影响。对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宏观层面

1.金融管制。很多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力就是从金融管制开始的。各国***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金融法规或条例来保障金融业的安全稳定,进而就会阻碍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最终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活动,所以商业银行千方百计的规避金融管制而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时便会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产品。

2.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是国家货币当局放松管制,其中包括市场自由化、价格自由化、业务自由化等,自由化给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规避金融管制的机遇,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发展的沃土。

3.科技进步。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电子货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原来的实体银行开始逐步向虚拟银行进行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将深刻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与种类、业务结构等。基于科学技术的金融创新不仅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速度、拓宽了服务渠道,最重要的是能够更多地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

(二)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这个层面上金融创新的动因来源于***府和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在金融过程中的内部矛盾,他们防止或转移经营风险和降低成本,为更好地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而逐步改变金融中介功能,便创造了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营运体系。

(三)微观层面

1.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微观经济实体,它的经营目标便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核心指标,因此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便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活动才能规避风险,规避管制,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例如,2003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采用股份制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便能更好地为股东服务,赚取更多的利润。

2.满足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富裕的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投资以便能够更好地利用手头的资金来获取更多的利润。但是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开发自己独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来满足广大各户的需求。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跟得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才能更加广泛的开拓自己的市场。

3.应对竞争。随着市场的发展,金融业内部竞争不断加剧,各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攫取到更多的市场利润,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面对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各商业银行便开始进行金融创新,旨在自己能够在竞争中不会被淘汰。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以便您能够创造出让人最为满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来抢占金融市场的高地。

四、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对策

要想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创新,就要接受好的、先进的、科学的创新理念,理念上的创新便是金融创新的指挥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这一目标要将金融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市场规律、风险控制四个导向。

(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导向

实体经济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沃土,我们要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将金融资源及时高效地投放到实体经济最需要、带来更多综合效益的领域中去,更好地促进与实现实体经济与银行业间的良性互动。

要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是我国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当前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完善融资服务。要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完善社区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尤其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要更加注重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协同配合,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同时,还要通过金融创新进一步发挥银行业在社会融资中的服务功能,积极加强与证券、保险、基金等方面合作。

要有利于提高服务便利。金融创新要致力于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满足国家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创新服务渠道和业务产品。要积极创新资产管理业务,大力发展电子银行、银行卡等业务,以便能够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

要有利于节约社会交易成本。节约社会交易成本既是银行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金融创新的本质要求。要积极开展有助于降低资源配置成本、风险管理成本方面的金融创新来降低银行自身发展的成本。开发运用各种新型技术,来降低客户的信息成本、等候成本、交通成本等。

(二)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导向

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社会各界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期盼提高,越来越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推动商业银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制定特色化经营、差异化竞争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并要持续减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商业银行要积极优化内部管理,为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改进绩效考评体系,加快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也要自身市场定位,科学确定创新重点,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做到金融创新与自身管理水平相适应,与资源支持能力相匹配。

(三)坚持市场规律导向

良好的金融创新应最大程度实现自身发展与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机统一。满足市场需求是金融创新实现价值的根本途径,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创新的主动性,以客户为中心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帮助客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保护为先的创新模式。创新出来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只有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才可能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推广。

(四)坚持风险控制导向

金融创新往往涉及未知领域,为最大程度地获取金融创新收益,要防止因为金融创新积累和放大风险,实现安全与效率的统一。

金融创新要坚守风险底线。要确保金融创新不会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提高对创新风险的管控能力是金融创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要按照自身的战略规划和风险承受能力,开展与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的金融创新,特别是多创新那些对现有金融风险具有分散和管理功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创新自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按照风险收益对称原则,商业银行应懂得将风险配置到具有承担意愿和能力的客户上去,提高全社会的风险管控效率。

总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发展态势非常好的时期,虽然较强于发展初期,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但是只要国家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一些适于商业银行发展的***策,我国的商业银行就会更好地,真正的适应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我国银行业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瞩目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金融创新,并在创新中规范和发展。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客观的讲,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还是停留在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管理的狭义的金融创新上,所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淑真.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孙伯良.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7月版.

[3]唐志道.金融创新与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发展.企业经济,2004(10).

[4]陈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5]张光华.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考.中国金融,2004(1).

[6]顾小东.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几点思考企业经济,2003(6).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篇7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艺术金融管理;课程体系;实践

中***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106-03

当前,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收藏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入,众多高端投资者开始将投资视角从传统的证券、地产向新兴的文化和艺术品收藏领域转移,使得艺术品市场炙手可热、快速发展,艺术品投资已成为续房地产投资和金融证卷投资之后国际上公认的、效益最好的三大投资项目之一。期间,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诸如文交所、艺术基金、艺术抵押担保、艺术银行、艺术保险等艺术品金融化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在这样一个市场繁荣、资金巨大、人才匮乏的大背景下,要控制艺术品市场的投资风险,必须拥有一批具有投资理论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知识与能力的人,也就是从艺术品投资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去从事经纪人和专家的角色,帮助投资控制风险,实现资本增值。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发展和艺术研究的局限,以及学术交叉性特点的影响,在中国既懂艺术又懂金融的人才少之又少,具有艺术管理专业知识、艺术文化鉴赏学术研究的人才更是匮乏。时至今日,艺术金融管理专业在中国依然还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诞生的新兴学术领域。近年来,虽然国内各大学术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在这一领域作了多形式的大胆探索和尝试,培养了一批实用型的专业人才,但囿于缺乏系统的学科研究和教学,相关教学质量亦参差不齐,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依然存在较大缺口,面对当今艺术品金融大潮,显得十分乏力。因此,抓紧培养出大批既深谙金融市场规则、拥有国际化视野,又拥有扎实文化艺术修养,懂得艺术品投资、鉴赏、收藏知识,与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及需求相适应的大批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迫在眉睫。

一、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简况

目前,中国开办艺术与金融结合专业的高等院校和机构并不多,在全日制大学中,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分院、上海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等院校为代表;同时,还有一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金融高级研修班、上海交大艺术品投资与收藏高级研修课程和浙江大学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高级研修班,等等。从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1.培养硕士研究型人才。如上海大学与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有关单位共同发起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其“艺术金融产业与投融资管理方向”研究生班主要着眼培养艺术产业高层人才与急需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联手法国鲁昂商学院,推出MICAIM国际文化艺术品市场管理硕士课程,旨在培养中国文化艺术品领域专业硕士学位国际化管理精英。

2.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如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分院即是培养以金融为主、兼顾艺术品投资方向的本科类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倾向于金融类相关课程。又如,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是培养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面的本科学生,主要以书画艺术品投资鉴定为主。

3.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金融高级研修班为代表,包括上海交大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和浙江大学艺术品鉴赏与投资等等各地的高级研修班。这些培训班采取非脱产分段短期集中面授的教学方式,以培养艺术品与金融投资这一高端专业人才为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迅速提高中国从业人员专业鉴赏能力和金融投资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目前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专业主要问题

纵观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待明确。艺术金融管理的面非常广,包括古董与艺术品投资,国际拍卖与典当行业风险管理,银行、艺术基金会或大型企业资产储备的投资,国际性展览会、跨国艺术画廊、博览会管理,国际大型论坛策划与管理,艺术品保险管理,跨国文化沙龙策划与启动等等。目前,部分国内高等院校或机构开设的艺术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定位过高,片面追求全能型人才;有的定位过低,过于追求技能训练;有的定位不够清晰,尚未有效形成自身的专业教学特点。

2.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艺术金融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近几年才进入大众视野。随着艺术品一、二级市场的繁荣发展,尤其是拍卖市场的异常火爆,艺术金融产品也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新兴市场,相关学术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较传统学科还远未形成成熟体系,即使是在这一领域较早作出探索的部分院校机构,相关科研课题、论文也为数不多,这些都远远落后于艺术品金融化的市场发展步伐。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艺术金融专业是新兴的专业方向,具有艺术、金融、管理三方面学术特点,学科跨度较大,对师资队伍建设要求较高。目前,在一些已经开设艺术金融专业的院校中,那种既懂艺术又懂金融的管理型教师十分受欢迎,对于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例如有的院校是通过整合原有教学资源开设该专业,可能在初期还存在教师力量分散,特别是个别主干课教师分散于相关院系的情况,如要在短期内切实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还需作出持续努力。

4.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即在教学活动中坚持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用统一的计划、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方法和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同样规格的学生。这种“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造成“统一、模块式”的“机器人”,显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5.学校与企业、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联系不够密切。传统的高等教育往往被视为游离在经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过于注重教授理论知识,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够灵敏,导致实践环节相对滞后。尤其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该行业深度、广度被大大深化和拓宽,相关岗位需求越来越多,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拍卖行、画廊、美术馆、媒体等机构,还是策展人、经纪人、收藏家等角色,都在朝更加职业化的方向演变。在这种形势下,院校人才培养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创新型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对策

1.树立创新型教学理念,准确定位符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马丁·特罗在其《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论述中,揭示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其办学类型、人才培养等必然逐渐分化。只有通过这种分化,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才能应对社会多元的人才需求。要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在理念上有所突破,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为,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机构艺术金融管理教育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战略目标,依托校内校外特别是自身原有教学特长,有效整合学科、师资等资源,结合未来艺术金融市场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合理定位,并与其他不同类型大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区别,培养出适合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的艺术金融管理人才。一方面,创新型人才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厚实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有较宽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要有应用知识的能力,即较强的实践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2.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创新性教学模式。美国著名教育家卡伯利(Cubberley)认为,优良教学最重要的条件是培养一些有效的学习习惯及***的思考,而创新能力正是源自于这样的***思考。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型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及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教学管理体制方面,可以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机制。认清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可遵循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原则,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提高学习的兴趣,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与潜能。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由上课教师指定一本教材,学生只要牢记这本教材的内容,就能成功应考,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创造力,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是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与资源中,以活动化的课程与教材为依据,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中国相关院校可以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体制,尽量选择直观、形象、情景等教学方法,如德国职业教育所实行的“双元制”——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取长补短,既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适应期,提高了就业率,又为拍卖公司输送了人才,解决其人才紧张问题,实现了双赢。目前,上海金融学院艺术金融管理专业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智能特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进行启发式、实践式教学探索,着力使学生从实践教学中学习消化理论知识。例如,通过到艺术品拍卖公司、大中型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等观摩、实践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问题,以增进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形象理解,进而拓展创新思维。

3.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提高。艺术金融管理专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新的专业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相关院校和机构要通过参加高水平研修学习、加强人才交流等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使教师队伍实现多层、交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懂得艺术的鉴赏和投资,掌握相关的金融、信托、保险、物流、管理等知识,又要了解艺术市场的规律,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艺术品贸易知识,拥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改变传统的“因袭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又是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者,还是学生创造思维的启发者。

4.推进课程的实践实训改革与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创新上。打破传统的填鸭式、封闭式课堂教学,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校门广泛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践领会课堂讲述的理论知识。根据教学的内容,对专业课程采取弹性化课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其相关课程设置应当立足于市场,立足于行业,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了解和掌握国内外艺术金融投资管理新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例如,可以采用“1+1+1”的教学模式,即把课程分为三部分,先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布置课题;接着,由老师带领学生去相关的实训地实地调研、考察、跟踪,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实际的操作程序。最后再回到教室进行理论学习,总结经验,补充相关不足,完成最终作业。这样不仅打破了原有的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体验性、参与性,学生消化并加深理论知识,同时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注重课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进一步走向市场打下基础,有助于而且使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实现了由课堂向职场的转化。又如,部分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艺术品拍卖,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拍卖行,实地了解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机构构成及整个运作机制。体验、跟踪艺术品拍卖的整个工作流程,从中得到锻炼,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5.建立健全多层次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培养效果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应该重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培养以及创新品格的养成。要着力改变传统的期末“一站式”评价模式,采用加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学生素质的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评估、具体技能评估、量化评估和质化评估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估方式。以创新能力的高低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师生融合的教学共同体,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全面系统评价,促使学生提高***观察、***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上,可以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采用作业、提问、课堂笔记、小论文、创意性作品、寒暑假调查报告、期中考试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明确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从而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性评价体系。在专业必修课上,可以采取过程式的评价方式,即与教学过程并行、全过程跟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全面考察。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多个层次、多个课题,每一个课题反映一个教学点,通过多个点的评价完成对教学全过程评价,最后形成该课程的累计分数。

四、结语

当下,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中,艺术品市场方兴未艾,艺术金融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正在迅速成长,艺术金融管理专业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适应时展而设立的一个综合性、交叉性新学科,相信随着这一市场的迅猛发展,有关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亦将随之不断完善,也必将为中国相关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更为强大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小强.人才培养分化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从8校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中国高校专业制度改革[J].教育研究,2010,(12).

[2] 谷彦彬.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2005,(10).

[3] 郭有适.创造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 谷彦彬.过程评价是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5] 周霞.基于胜任力的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Z].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04-26.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法律规避金融创新

俗谚云:“强龙不压地头蛇”,然而面对进入WTO的竞争与挑战,中国金融业尤其各商业银行并不由于自身丰富本土资源、服务网络优势而轻松几许。“狼来了”,怎么办?***府旨在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若干***策相继出台,诸如发行特种国债充实资本金,剥离不良信贷资产,股份制改组以及上市等等,但是如何缩短与外资银行之间创新差距的措施不多,因为行***手段在该问题上是束手无策的。本文与大量关于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组织结构等技术层面研究不同,尝试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规划一个新思路——法律规避型创新。

一、法律规避型金融创新的经济学与法学理论基础

“创新”(Innov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一书中首先提出。熊彼特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社会生产体系的活动,“新组合”包涵以下内容:⑴引进新产品;⑵引用新技术;⑶开辟新市场;⑷控制原材料供应新来源;⑸实现企业的新组合。①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理解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发展的核心概念,创新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更是经济发展的本质。上述创新理论,在上世纪50年代引起广泛的重视,并首先应用于工业领域,技术创新成为一个流行词语。发韧于70年代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浪潮,促使传统金融业发生深刻变革,金融创新(FinancialInnovation)的概念应运而生,面对眼花缭乱的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探求金融创新原始动力,形成诸学派的创新诱因理论,而西尔柏(W·L·Silber)的约束诱导金融创新理论、希克斯(J·R·Hicks)和涅汉斯(J·Niehans)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戴维斯(S·Davies)和塞拉(R·Silla)的制度学派创新理论以及凯恩(E·J·Kane)的规避型创新理论影响较大。②

字串7

上述创新理论都不同程度触及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互动性,凯恩理论认为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寻求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会产生金融创新。***府管制是有形的手,规避则是无形的手,许多形式的***府管制与控制实质上等于隐形税收,阻碍金融业从事已有的盈利性活动和利用管制外的利润机会,因此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来逃避***府管制。金融机构对各种规章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为需求增长会促进货币供给,扩大货币供给的过程可以采取许多“替代品”的形式完成,但是当金融创新危及到金融稳定和货币***策不能按预定目标实施时,***府又会加强管制。同时,不同于传统工具的替代品又会为规避而不断生成,这样管制又将导致新一轮创新。管制与规避引起创新不断地交替过程,凯恩称之为“管制辩证法”(RegulationDialectic)。

法律学者对“法律规避”问题,基于不同的法系理念而持有不一致的态度,普通法系赋予规避者较大的自由空间,“非法律明文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因此英、美等国是金融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相反,大陆法系仅在国际私法以及税法的避税问题上进行探讨,而且相当学者认为法律规避是一种法律欺诈,所谓“欺诈使一切归于无效”,对之持否定观点。在我国“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渐成共识下,法律规避问题似乎不合适宜,仅有朱苏力学者从民间法与国家法冲突③,以及法律规避在社会转型阶段的制度创新作用的角度④给予肯定性的论证,笔者认为金融领域的法律规避型创新具有以下合理性:字串5

(一)法律规避型创新是对法律弊端的调适。任何法律不应以“良法”或“恶法”作以简单评价,因为法律利弊可视为一枚铜板的两面,所谓“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法律存在且不限于以下缺陷:⑴守成倾向,即法律是一种不可朝令夕改的规则体系;⑵法律规范框架中固有的刚性因素,法律具有地一致性与普遍性使解决个别案件面临困难;⑶规范的控制和约束的扩张性。⑤宽容对待法律规避创新是矫正法律自身负面影响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法律规避型创新是在发展变化客观环境中对稳定的法律制度的新解释或修正,使之在动与静、保守与变革、僵化与无常的彼此力量之间谋求和谐统一;法律规避型创新给予资质相异的个体在法律的原则性下进行不同回应,获取适己所需自由空间;法律规避型创新是对法律控制的反作用,法律的约束限制愈大,个体进行法律规避创新的动机也愈强,总之法律不能尽善尽美的客观存在,是规避型创新存在的合理依据之一。

(二)法律规避型创新促使金融监管优化。凯恩理论认为金融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好似跷跷板做游戏的两方,它们不断彼此适应和作用。管制的理由不外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偏在等市场失灵,然而管制固化形成特定利益集团,也不可避免引致管制失灵,既限制竞争、减损效率和剥削消费者选择机会等,而规避监管则可以打破旧利益分配格局,从而抛弃原管制不合理部分,继承其合理成分,增添新内容产生新管制,再管制实质上是对原管制的否定之否定。该认识也适用于金融领域,我国金融监管内容强调合规性,即金融业务经营是否符合***策和法律法规,但在金融市场逐渐开放,金融业务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势必向风险性监管转变,即观察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及其业务活动是否在合理风险范围之内,确认经营风险所在,并督促金融机构控制风险。风险性监管为金融机构实施规避型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将与之相适应的不断完善。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篇9

金融创新内涵外延

内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综合;外延是指所指事物的数量、范围等。因此,金融创新的内涵和外延就是事物本质属性和它的数量及范围。

一、对金融创新概念的不同表述

(一)金融机构的观点

《近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中对金融创新的界定,被认为是最权威定义。其认为金融创新的概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新的金融工具;二是证券化、表外业务重要化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三种金融创新的趋势,这两部分是相互作用的。其认为任何的金融工具都可以是不同特性的组成。这些特性主要又包括价格收益的风险、国家的风险、流通性、可交易性、等。每一个金融创新工具都是把其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特性进行捆绑,因此,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的特性进行解绑,再与新特性进行捆绑的过程。例如,作为创新的票据发行便利,实际就是中期信用短期化,或者说用短期信用方式实行中期信用,同时它又分散风险,使原来由一家承担的风险。

美国纽约Barlno’s Educational Series Inc.出版的《银行辞典》认为,“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中介作用的减弱或改变”这个过程就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由信用的创新、风险转移的创新、流动性增加型的创新以及股权创造的创新这四个基本类型组成。

(二)专家学者的观点

熊比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将新的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并且运用到生产活动当中去。后来的学者将熊彼特的创新进一步归纳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以及组织创新(这里的组织创新可以看成初期的狭义制度创新的一部分),即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技术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资源创新和金融组织创新。

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国内外学者又对金融创新做出新的定义。

1950年,希克斯和尼汉斯共同提出交易成本创新理论。他们将货币的需求与交易成本相联系,试***寻找能够定义金融创新的结论,从而得出“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交易成本,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应不同需求而生,交易成本的变化也会对需求产生影响;改善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就是降低交易成本”这样的联系,因此,其认为金融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交易成本降低的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J.kane)在1984年提出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此理论认为市场为了逃避***府的经济管制,从而进行的金融创新,但是当金融危机发生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府加强管制时,市场会进行新一次的金融创新。

米歇尔莫兰(Michael Moran)从另一个角度对金融创新进行定义,其认为金融创新有其经济的一面,于金融创新相关的是所有权的变化和交易的变化,这些变化涉及结构的变化和行为管制的变化。所以,金融创新可以是一场管制的创新,这里管制的创新实际上就是金融体制的创新。

《金融创新的发展》的作者是著名的美国的金融学者威廉L西尔柏,他认为金融创新的动机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减少外部对这种经济组织的影响,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这一学说也被称之为金融企业的“逆境创新”。

大卫・里维林(David Lliewellyn)对金融创新是这样定义的,即金融创新包括采用的各种金融工具、出现的新兴金融市场和提供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这个定义包括工具的创新、市场的创新及服务方式的创新这三个方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的作用日益显著,我国的学者也开始关注金融创新并且对其做出定义。

陈岱孙教授和厉以宁教授认为“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金融创新的实质是各种创新的因素重新排列,相互组合,这一观点的来源主要是根据熊彼特理论,主要的目的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的利润,他们的观点中金融创新的概念是广义的,认为金融创新的过程即是整个宏观的金融发展史,每一次金融创新都是推动金融发展史的因素。

饶余庆教授的观点与其相似,也认为在金融发展史中已经存在金融创新。比如,货币的发明与应用,中央银行的设立等,这一观点与陈岱孙等观点相似。

徐进前将金融创新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金融创新指7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的自由化,出现的金融业方面的改革;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以信贷银行出现以来,无论是整个银行业务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改进,还是支付业务的发展,金融体系的改革,乃至货币制度的改革都是金融创新。可见,从时间跨度来看也同样与前两种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陆泽峰先生在其著作里对各家有关金融创新表述进行分析,做出这样的表述:“伴随着人们对于金融活动的理解加深、金融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对金融创新的定义也在不断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金融创新的分类上。”因此,他认为所谓的金融创新就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新的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的体制。

二、对不同表述的分类及评价

对于以上观点,无论是机构亦或是专家学者,无论是国内亦或国外的表述,都有交叉之处,因此,笔者将上述观点按照表述所根据的不同角度,分为以下三种,即以金融创新的目的为视角,以金融创新的动因为视角和以金融创新所包含的种类为视角。

(一)以金融创新的目的为视角

以金融创新的目的为视角,即以人们在金融创新时所希望达成的目标为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希克斯和尼汉斯对金融创新的定义,他们将货币的需求与交易成本相联系,认为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就是金融创新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J.kane)提出来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府管制。虽然以上的两种观点由于所处时代的经济大背景不一样导致金融创新的目的描述不一致,但都是以金融创新的目的为视角对金融创新进行定义的。

(二)以金融创新的动因为视角

以金融创新的动因为视角,即用金融创新现象所出现的深层根源为视角,对金融创新进行定义的观点。主要的代表美国著名的经济和金融学家威廉L西尔柏在1983年5月发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就是以动因为视角对金融创新进行了定义。

(三) 以金融创新所包含的种类为视角

国内外的机构学者对金融创新的定义,分歧与交叉之处多在于对金融创新所包含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种类的金融现象可以称为金融创新有异议。因此,在这一类对金融创新的描述中,笔者根据金融创新的种类包含多少不同又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一,金融创新应包含所有金融变革的产物。更多的中国学者认可这种观点,例如上文所述的陈岱孙、厉以宁教授,饶余庆教授,徐进前等,这种观点认为金融创新的时间持续很长,认为金融发展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金融创新,如此看来,金融创新所涉及到的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了手段、产品、市场、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由于范围广泛,从而研究对象包罗万象,既有宏观的金融制度和金融管理的创新,也有微观的金融市场、业务、工具的创新,既有金融理论的演变突破,也有金融实践领域的产品实物。因此,这种类型对金融创新的定义描述了金融的内涵和外延。

类型二,金融创新应包含某几种类型。这一类对金融创新的定义多是在熊彼特对创新的五种分类基础之上,选择并且排列组合进行归纳,将金融创新的定义进行表述。陆泽峰先生将熊彼特认为的产品划分在新工具类中,将工艺技术划分在服务类中,将组织制度表述为体制。大卫・里维林(David Lliewellyn)对金融创新是这样定义的,即金融创新包括采用的各种金融工具、出现的新兴金融市场和提供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近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中对金融创新的界定也是不仅包括微观创新,也包括了宏观创新。

类型三,金融创新仅包含某一种类型。这种观点一般受时代的金融背景或者实践基础的影响深刻,仅关注某一种形态的金融变革,并且仅称其为金融创新。例如,国际清算银行和《银行辞典》,都是有很强的金融实践为基础,站在银行业的角度,对金融创新的定义中仅包括金融工具,银行的支付手段的创新变革。阿诺德希尔吉(Arnold Heertje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广义上的金融创新是指所有的金融变化过程,狭义上的金融创新则是指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对金融工具的运用。

三、结论

从上述国内外的机构,学者对金融创新的不同表述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金融创新的时代背景不同,会导致金融创新的动机、目的以及采取的金融手段的差异,从而对金融创新的表述存在差异。例如,1960年代金融大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多采取规避管制的金融手段,因此有了欧洲债券,欧洲没有,出口信用,自动转账,混合账户等一系列的创新内容,在这一时期金融机构的创新多是以规避管制为目的,为了谋取更高的利润而开展金融创新活动。1980年代,随着制度经济学的流行以及防范风险的创新目的,各国的金融机构对金融制度,组织,管制等方面进行了改制,这也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的内容。因此,不同时代背景下对金融创新的定义也会发生变化。

第二,对于金融创新内涵和外延的分析,不仅要从宏观纵向把握,也要有微观的观察的意识。如果仅有宏观的认识,笼统的认为所有的金融变革都是金融创新,那么会使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范围过大,可望而不可及;但是也不能只注重金融工具的创新,也应该顾及到金融创新的其他角度。因此,对于金融创新的研究不能只注重一方面,要微观与宏观兼顾,相互联系的看待。

第三,虽然学者们对于金融创新的具体描述各有千秋,但是,究其核心观点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即金融创新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金融业的机构降低成本为获取更高利润,其本质是创新性,开拓性,前所未有的活动。

第四,随着世界金融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金融创新的表述应该抱着开放性的心态去定义,金融创新的内涵可能是不断变化的,外延是不断的扩大的,任何时代的学者都不可能完全准确的预测未来金融行业的创新点,因此,对于金融创新的定义只要是符合其所存在的金融背景之下的创新现象,就是对金融创新的合理表述。参考文献:

[1]陈柳钦.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试析[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1):21.

[2]段世德.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创新的国际借鉴与路径选择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2(10): 4.

[3]余希.虚拟货币及其对货币***策的影响[D].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篇10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

    早在20世纪60年代,麦金荣等经济学家就提出了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并提出了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它对金融业及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金融创新也有它的负面作用,但是从整体来看,它的积极的正面的对金融业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讨了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供大家参考。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金融创新提升了金融业发展能力。金融创新不仅仅是在业务发展、机构放大、就业增长和素质提高方面对金融业的发展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由于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增强,把金融机构的资本扩张能力和现代化的设备水平的提高带动起来。也许更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创新还推动了金融产值的快速增长,促使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迅速上升,为第三产业和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金融创新能力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组织创新促使金融机构纷纷有新的成员加入,促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模式;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使传统的金融措施对顾客的吸引力降低,造成利润逐渐下降。所有这些,都强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

    3.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对经营风险的抵御能力。金融创新的这种影响,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对具有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工具的使用体现出来。例如,浮动利率债券或浮动利率的票据,这种建立在传统金融工具的特点的基础上的金融创新工具,能促使金融机构降低筹资利率风险。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金融工具的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导致金融市场接纳的金融资产的品种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债券陆续出现,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序列已经延长,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技术也越来越强。从衍生产品的组合设计来看,也可以看作是花样翻新,不但有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嫁接,如外汇期货,债券期货、股票期货等;还有衍生工具之间的搭配,例如期货期权,换期权等两种金融衍生品组合而成的“再衍生工具”。此外, 还有对基础衍生工具的参数和性质进行重新设计后产生的创新衍生产品。

    2.金融创新促使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证券发行融资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过了银行贷款,具体表现为银行贷款的数量急剧下降、循环国际证券急剧上升。二是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微观金融主体,资产和负债越来越证券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有相当多证券资产的形式存在,商业银行成为重要的国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此外,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也实现了证券化。至于负债债务证券化,是指银行更注重通过发行浮动利率债券和长期债券基金,而传统的依靠吸收存款的融资方式的比例下降。三是商业银行不仅作为国际证券市场的发行者,还参与国际证券业务的经营,成为新发证券承销机构。

    3.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快金融创新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国际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促使一体化程度加深。一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在国内金融市场或国际金融市场问世以后,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快速向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而这又在客观上要求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惯例、市场交易价格和投资回报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基本一致,从而促进了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改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不仅为金融主体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手段,因为相同的货币的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间、不同货币的利率之间存在差异,并对金融主体套利投机收益和套汇收益提供了可能。三是一些创新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的交易, 本身就要以多个金融市场做依托,是一种跨市场的国际性金融交易。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

    1.金融创新模糊了融资边界。金融创新使得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导致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学原理,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作为信贷中介的资金融通资行为,而直接融资则是筹资人和投资人没有必要借助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融资。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融资期限的分类则作为主要的客观标准。融资期限不超过十二个月期限的市场为货币市场,反之为资本市场。这样来解释这种融资制度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在不同类型的金融文件和金融教科书中似乎已经成为规则得到了一致的认可。然而,金融创新将使这些划分标准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2.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欧元的开始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欧元货币制度创新推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欧元制度是一种不与国家权力相联系的创新的货币制度。在人类的历史上的货币统一,基本都是以统一主权作为前提和条件。而欧元作为一个超国家组织的产物,是在国家主权分立的情况下实现的货币整合,也就是欧元体现的货币的统一,是超越国家主权的限制,与国家主权统一相分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元的开始使用不仅推动了货币制度创新,还对传统的金融学的货币制度理论提出了挑战。其次,欧元是符合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和货币形式出现的一种创新。货币制度创新,不仅包括深化金融体制演化和货币形式的发展演变,也包括总体货币制度不变下的货币一体化。

    四、结论

    总之,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金融业的工作人员,只有认真研究、趋利避害,才能极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6) .

    [2]刘志海,王睿.浅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关系[J].金融经济,2006,(0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10篇

学习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现状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金融方面实证论文数据来源。(一)金触不良资产现状1999年底,国家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目的在于协助消化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

学习

金融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毕业论文微观方面,金融学论文10篇。在是否考研的选择上,过半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2001~2003年期间的毕业生对于继续深造的热情相对较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又有

学习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关系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关系史毕业论文题目,国际关系论文推荐。新闻自由源自作为民主制度下的言论自由,但是又不同于言论自由,新闻媒体被称为继立法、行***、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新闻记者更被称为无冕之王,新

学习

纪委监督室工作总结

阅读(118)

本文为您介绍纪委监督室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纪委监督检查办公室工作总结,纪委纪检室工作总结范文大全。(一)坚持学习强素质,强化四个意识。我们始终坚持把学习作为安身立业的基础,坚持周一集中学习制度,学习上级的最新精神和要求,学习***章、宪

学习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心理学博士论文大全,心理学毕业论文合集。2.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硕士生设立科研导师,硕士生从大学一年级开

学习

公司金融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金融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公司金融毕业论文,公司金融论文1000字。的确,毕业论文水平和从业后变身金融精英之间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从基金经理们那些年的毕业论文中发现其他精彩之处,或许会更真切地理解何

学习

金融市场营销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市场营销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市场营销论文,金融市场营销论文2000字。1.对市场调控的滞后性***府采用财***和金融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滞后性的现象。即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很快,很多问题潜藏于市场经济的

学习

金融专业英语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专业英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英语论文范文大全,金融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关专业文献中涉及的词汇、语法进行讲解,侧重于学生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翻译能力的培养,较少涉及

学习

家访总结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家访总结,内容包括家访工作总结简短10篇,家访后的整理与总结。三、在走访过程中,匠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传输给家长,改变一些家长的传统教育方式。尽可能的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首先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表扬,鼓励孩子进步。

学习

项目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项目管理论文100篇,毕业论文中的项目管理。20世纪90年代末,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我们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为此,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

学习

中国金融发展史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金融发展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金融发展史读后感,中国金融发展史简述2000字。值得提出来的是,在这一百年中,历史的天空并不平静。战争改变***治经济格局,给人们带来灾难,也给人们带来启迪;运动给一部分人带来冲击,且事前、

学习

国际金融研究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毕业论文2000字,国际金融研究的论文范文。会计直接承担了管理和监督微观经济实体的有关重要职责,因而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影响。经济和金融越发展,会计越重

学习

国际金融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国际金融论文,金融管理论文大全。一、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已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观点或成果。比如,布莱恩特(Bryant,1987)较早关注

学习

金融专业学术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专业学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专业学术论文写作,2020金融专业学术论文题目。通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探索了适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1234模式: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

学习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现状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金融方面实证论文数据来源。(一)金触不良资产现状1999年底,国家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目的在于协助消化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

学习

金融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毕业论文微观方面,金融学论文10篇。在是否考研的选择上,过半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2001~2003年期间的毕业生对于继续深造的热情相对较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又有

学习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关系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关系史毕业论文题目,国际关系论文推荐。新闻自由源自作为民主制度下的言论自由,但是又不同于言论自由,新闻媒体被称为继立法、行***、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新闻记者更被称为无冕之王,新

学习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心理学博士论文大全,心理学毕业论文合集。2.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硕士生设立科研导师,硕士生从大学一年级开

学习

公司金融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金融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公司金融毕业论文,公司金融论文1000字。的确,毕业论文水平和从业后变身金融精英之间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从基金经理们那些年的毕业论文中发现其他精彩之处,或许会更真切地理解何

学习

金融市场营销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市场营销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市场营销论文,金融市场营销论文2000字。1.对市场调控的滞后性***府采用财***和金融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滞后性的现象。即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很快,很多问题潜藏于市场经济的

学习

金融机构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机构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管理论文,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论文。一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

学习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10篇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专业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外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原神毕业论文金融专业。1.2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效果总体来说,东方科技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效果不错,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些同学还将毕业实习中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