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现状研究论文10篇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风险管理;法律规制

一、金触不良资产之现状与成因

(一)金触不良资产现状

1999年底,国家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目的在于协助消化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19001)亿元不良贷款。2001年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指出,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已达18001〕亿元左右。截至2003年底,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已达20001〕亿元。据统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1990年为2952亿元,1996年达9500元亿,6年间增加了两倍多。至1999年高达18001〕亿,3年间几乎又翻了一番。国有银行在近五年间消化了将近15001〕亿元不良贷款(尤其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新出现的不良贷款总量几乎保持在原有水平上。***批准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我国借鉴国际经验和方法,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重大举措。但是,五年过去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量却有增无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从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金融不良资产的成因。

(二)金融不良资产现状的成因

1.国家所有“虚位”、具体责任“真空”、金融风险意识淡薄、银行经营管理不善。

2.银行体制弊端、金融监控缺漏、银行职员素养缺失、金融犯罪问题严重。

3.银行有法不依—法治观念淡薄。

4.国企效益低下—债务转嫁银行。

5.诚信观念缺失—逃废金融债务。

6.人情关系文化渗透—银行借贷关系扭曲。

二、金触不良资产之法律规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西方银行管理经验,健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一)巴塞尔原则及经脸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88年7月通过、于1997年4月补充修订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通称《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低目标标准比率为896,其中核心资本成分至少为496。该协议出台之后,德国为首的欧共体各国纷纷响应,英国、日本等国银行均严格达标。美国银行不仅确保资本充足标准,并创造性地建立了资本风险预替系统,从而保障监管机构防患于未然,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条件、审批程序、持续监管手段以及监管权力等有关方面的25项原则。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9月针对银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颁布的《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先后在内控文化、风险识别评价、内控措施与责任、信息及其沟通和内控制度监测等方面,规定了13项原则。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在吸取一些银行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了《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关于银行透明度的建设》等文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上述一系列原则之所以日益得到其成员国与众多的非成员国的高度重视并适用,就在于这些规则和要求是巴塞尔委员会聚集了大批业内专家,针对银行金融业务数年开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深人研究的结论、对策和成果,符合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具有内在的科学性和外在的权威性,是巴塞尔委员会与许多国家和国际性组织共同合作的结晶。

(二)西方银行风险管理

金融业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对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讨和深人研究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力地促进和稳定了美国银行制度,亦先后为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等国家所借鉴。目前,许多国家均建立并完善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创立和完善,丰富和发展了银行监管体系,已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德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VAR(ValueatRisk)风险度量法以及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多管齐下的策略,加强金融监管,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步人金融市场可谓是刚刚踏上征程。我国加入WTO之后,商业银行无疑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市场中运作、经营和发展。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控制、减少、避免不良资产,应当认真汲取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措施,逐步提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水平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三)确立风险防范理念

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管理经验,牢固树立风险防范理念。金融风险防范应是整个国家、银行系统和银行全体职员共同的事业。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控制的观念和意识,应根植于整个银行系统内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位职员的灵魂深处。正如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所要求的,董事会、管理层与全体员工应该在银行内部营造一种“内控文化”。银行的所有职员都应该了解各自在内控制度中的作用,全面投人内控制度建设。

(四)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借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原则、规则、标准和建议,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银行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应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减少、避免金融不良资产的系统性工程。巴塞尔内控基本原则强调,内部控制是需要董事会、高级管理以及全体职员不懈努力而实现的过程,是一个能够不断进行风险控制信息反馈并能进行自我调整的动态过程。巴塞尔委员会在《有效监管核心原则》中指出,在有效银行监管体系中,监管者必须具备操作上的***性和实施监管的能力和手段,必须全面了解各类银行业务性质,并尽可能确保银行自身适当风险管理,使各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得以评估,确保银行具有充足的资源承担风险。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必须具有统一、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必须具有银行监管的适当法律框架,包括银行机构的许可规则和持续性监管规则,监管者实施法律和执行审慎监管权的规定以及对监管者的法律保护,还应建立监管信息分享安排及信息保密制度等。根据巴塞尔委员会上述有关原则及其精神,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应是有效的银行监管与银行内控制度的有机结合。

(五)健全银行内控制度

从银行内控制度而言,首先应建立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机构。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监控全面风险的、相对***的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决定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和风险管理程序,制定风险管理***策,监督评估执行管理层控制风险的管理状态,提出风险管理的改进建议并监督其在限期内完成改进任务。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下设***于银行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跟踪监督风险管理***策和程序的执行,开发风险管理技术,监管授信业务的授权和受信决策程序,识别评估银行风险,分析确定可控性风险与不可控性风险,并对可控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程序和措施,向有关业务部门提出;对不可控风险,要及时报告风险决策机构,以便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所有各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制度。实现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杜绝任何一个不受制度约束的职员,避免任何一项不受规范监控的业务。第三,要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措施,积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风险规避、风险分数、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风险处置策略和经验,建立健全配套规范的风险处置制度。第四,要造就整体优化的员工队伍。1995年1月,巴林银行因资不抵债,被荷兰国际集团以1美元的价格收购。几代人为之努力了200多年的一座金融大厦,被一个普通操盘手毁于顷刻之间。因此,“当银行行长就像坐在火山口上。任何一个普通员工的一个违规操作,都可能诱发火山爆发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说法不无道理。这正是金融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别之处:企业安危不仅仅系于管理层面,而且系于每个普通员工的手里。因此,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务必整体优化。首先要创新队伍建设理念,确立“员工为主人为本”、“我与企业共长久”的队伍建设战略,促使企业与员工目标一致、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着力营造了解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的人文氛围,给予员工自我发展的空间,满足员工施展才能的需求。每一位员工均有成就感和归属感之时,也就是商业银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之日。其次要有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业务持续性地对不同岗位的职员进行系统性地培训,以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日益增强每一位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廉洁敬业意识,不断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三要建立合理规范的工资福利制度。通过对不同岗位绩效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确定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辅助以奖励机制。第四要创立科学的业绩测评和职务晋升制度。针对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层次以及不同的类别,分别确定相应业绩质和量的指标,定期对每位员工的业绩和潜能进行客观全面的测评。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念,建立公平竞争、因材施用的人事制度,拓宽晋升渠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篇2

关键词: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合作

中***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32-01

一、概念的界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也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国际贸易中,并和周边国家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经济联盟或经济圈。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北亚经济圈。这些经济联盟与经济圈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范畴,所以,本文着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并将概念界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金融支持范畴内。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和“金融创新论”。这些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是因为“金融压抑”带来的融资渠道堵塞与资金成本的扭曲,只有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进行金融创新才能缓解资金短缺问题。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有区别的区域金融***策,从金融***策、金融组织及金融工具等方面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

2.金融约束论。赫尔希曼、斯蒂格勒茨等经济学家认为,金融约束论是介于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并且比它们更有吸引力的模式。金融约束论认为,对于发展中区域而言,***府安排一种有差别的特定的金融***策制度比竞争性制度更能促进地区发展。

三、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1.从研究的角度看,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侧重点不同。目前针对中国-东盟研究的角度比较广泛,有从区域经济合作对策的角度出发的,如庄芮(2009)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张莎(2013)的《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阮锟(2013)的《促进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的金融对策研究》;有从贸易效应、经济效应的角度出发的,如史智宇(200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李占卫、李皖南(2004)的《试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和投资效应》。针对东亚经济圈的研究角度比较少,主要是从发展前景和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研究的,如陈淑华(2001)的《经济安全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吕超(2008)的《中国确立东北亚安全环境的战略选择》,谢岩(2006)的《东北亚经济圈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李光(2009)的《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展望》。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篇3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供应链

[中***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22-02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占物流经济的比例达到50%,才能形成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物流企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关键时期,融资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希望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方式、融资途径、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成功经验的分析,综合、总结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文献,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归纳出其研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唤起社会各方面对该问题的重视,从而实现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健康与快速发展。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1.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Shawnee K.Vickery,Jayanth Jayaram,Cornelia Droge,Roger Calantone(2003)分析并总结了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法律规定、业务开展形式、仓储方式、监控方式和流程。

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Antonio Espuna,Luis Puianer(2006)等研究了生产型企业的融资管理,指出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的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模式,可以增加企业的收益。

M.BadellE.FernandeZ,G.Guillen,L.Puiganer(2007)对供应链融资现状与发展前景做了相关研究,指出未来拥有资金来源的金融服务商和具备融资监管实力的物流企业会主导全球供应链。

Dan等(2004)从银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以美国银行为例,提出需要在全面掌握供应链过程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集成物流与资金流,借助电子支付手段来实现金融供应链管理。

Leora Klapper(2005)就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激励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优越性。

关于风险方面的分析和解决措施,Warren(2004)认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成本节约和价值创造的机会。企业在资金流管理中的无效率性通常需要维持过高的运营资本来应对供应链资金流的风险。

Miekael Comelli,Pierre Fenies,Nikohemev(2008)提出可以通过存货融资方式解决生产型企业的资金制约,以及在现有融资条件下,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模式分析与风险研究。

1.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自1979年到2013年共5000多万份的期刊、会议报告和150万份的研究生、博士论文的研究中,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并不多,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企业应如何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融资,很少有人将注意力放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融资问题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方面文献的需求必将加大,并且基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加强对其融资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1.2.1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存在问题的研究

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施莉(2009)指出我国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缺乏有效、正常的融资渠道,银行信贷资金占民营物流企业融资比例远低于社会一般水平,而民间融资负债及成本在报表上则往往不能真实的表现出来,因而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摆脱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状况。刘凌(2009)认为没有改变传统观念也是阻碍我国物流融资的一个原因。王岩(2010)也指出我国物流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有资产信用不足,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社会信用危机的不良影响。

1.2.2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的解决方案研究

融资方式根据来源不同一般可分为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

对于内源融资,针对我国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积累乏力,资本增长缓慢,自身发展资金长期不足的现状,需要企业内部自身去加强完善工作。尹林芳(2009)就指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利润分配中真正用于企业自身扩大发展的只占据其中的一小部分,因而要加强资产管理,增加自身的积累,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产品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达到巩固自身的资金实力的效果。

对于外源融资,目前,解决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难的建议性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多层次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设立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拓宽自身融资渠道,联合发行债券,完善信用担保体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例如,谭峻(2012)表示,在目前的状况下,大连的中小物流企业应该增强相互间的紧密性,可申请联保体申请贷款,成员之间互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物流企业无质押、难融资的问题。王岩(2010)也指出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联手发行债券,当其中一个中小企业难以偿债时,协会中的其他企业就必须无限责任地承担伙伴的债务。在多样化的融资手段中,除了这种互助担保联盟,还有一些其他创新,包括无形资产抵质押、动产托管、生产设备按揭贷款以及银行的创新金融产品等等也纳入了研究范围。冯耕中等(2006)将“物资银行”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他们提出目前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而银行也存在资金发贷不畅和规避风险的问题,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具有变现快而风险低得产品。同时,冯耕中等人还主持参与编写制定国家标准的《物资银行业务服务标准》。陈德修等(2008)探讨了基于物流金融以第三方物流为中心的融资模式,指出我国物流企业融资起步比较晚,理论尚未成熟,在前人定性论证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中心开展融资物流的前提下,定量论证了其必要性,并且阐述了以第三方物流为中心融资模式的优点,对物流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协调发展有深远意义。刘笑诵(2010)建议我国物流企业应当制定发展战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1国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从国外研究历程来看,国际研究是以公司需求为导向,根据公司的要求,通过实地调研,科学分析给出具体的运作流程,操作方案和实施建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此外,国外一些研究者也指出了具体的如:存货质押融资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的重要性,并对其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但国外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的借鉴作用并不明显,因其主要针对当地的企业提出相关建议,其他国家与我国在金融市场现状、企业和行业特征上存在差异,其相关研究对解决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可借鉴性和指导性较弱。

国外相关文献对该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提供了起点、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实证证据,为我们指明了一定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2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从国内研究历程来看,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和参考文献在数量上逐年增加,以理论分析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然而到目前为止,该问题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我国学术界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研究尚不多见。大多研究文献都指明了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的现状以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而针对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涉及的并不是很多,理论研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成果。其研究是伴随现实的需求及业务的发展而来的,演绎方法比较单一,但是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意义,尤其是基于现实个别物流企业第三方融资问题的研究。总体来说,国内研究存在两个问题,即理论研究比较多,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少,且偏重思想论述,案例分析比较少。

现阶段,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并不断在实践中走向完善和规范化,而未来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成为影响物流企业融资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第三方物流的主体将发生变化,大型物流企业将成为主要服务商,跨国公司将成为另外一个市场主力***,和我国物流企业以合资或独资形式开展物流服务。更多的学术界人士将继续着重研究如何解决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链单一的状况、如何使第三方物流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并且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本市场解决融资难的困境,以及如何利用创业板这个新的模式来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阳光下照耀的黑土地”的局面将会被打破,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将会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3结论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物流企业的融资及发展将会都到更多的瞩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引起国内对该问题的重视,指出:认真分析我国经济环境、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特点和借鉴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发展经验的重要性;对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亟待解决的融资难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必要性。本文的实用性在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提出一种研究方向: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实际融资发展中寻找到能够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方法,找到在社会大环境下真正适合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从而希望社会各界重视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共同提出真正适合解决其融资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健康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Shawnee K.Vickery,Jayanth Jayaram,Cornelia Droge,et al.The effects of an integrative supply chain strategy on customer servi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n analysis of direct versus indirect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21):523-539.

[2]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Antonio Espuna,et al.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operations and financial decisions to enhance the integrated planning/ scheduling of chemical supply chains[J].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6(30):421-436.

[3]李电生,员丽芬.基于物流金融模式的中小型企业融资风险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62-64.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篇4

【关键词】物流 物流金融 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物流金融业务的研究现状

(1)起步较早,研究较丰富。国外的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较早,其相关研究也较为丰富,其中,Friedman(1942),Albert(1948),Eisenstadt(1966),Raymand(1948)和Dunham(1949)等总结了物流金融中的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在国外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氛围、业务模式、仓储方式、监控方式和流程。Barnett和Biederman对物流金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研究。

(2)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业务中。Guerrisi(2001)通过考察供应链中物流配送技术和资金转移技术的发展,认为目前的资金流管理己经不能与快速发展的物流技术相匹配,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资金的转移己经成为发展的障碍,因而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子货币转移方式将广泛应用于全球贸易链中。

(3)侧重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金融业务研究。Leora Klapper(2008)就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激励及功能进行了分析。Gonzalo Guillen(2009)等人研究了集生产与企业融资计划于一体的短期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影响企业的运作与资金融通,从而增加整体收益。

二、国内对物流金融业务的研究现状

(1)起步于物资银行。国内物流金融的相关研究始于“物资银行”,2003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认为物资银行指的是在融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仓储企业或物流中心,在业务过程中将银行与生产商或经销商紧密地联结起来,使银行以不动产贷款为主的信贷模式转变为不动产贷款和动产(流动货物)质押贷款相结合的信贷模式。

(2)融通仓阶段。2004年朱道立、陈祥锋建立了融通仓的理论框架,融通仓指“融”(金融)、“通”(物资流通)、“仓”(物流仓储)三者集成,综合管理和统一协调。2005年至2006年,朱道立等人发表了系列文章详细介绍了融通仓的概念、结构、运作模式、作用等,从而确立了融通仓的规范模式。

(3)物流银行、物流金融概念的提出。2004年,广发银行在国内金融界率先推出“物流银行”业务,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从而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达到银行、物流企业、生产企业等三方共赢。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中间业务等”。

(4)集中于业务模式的创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龚纪钢老师(2010)介绍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必须明晰物流金融各类常见业务模式所蕴含的风险,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天津理工大学的潘永明、纪富镇(2010)等人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实际状况指出,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不能一味照搬国外的服务模式,必须加以融通。

(5)集中于风险管理。成都理工大学的吴健等人(2008)介绍了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的模式和内容,分析了我国物流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对物流金融服务的创新和风险防范问题进行了研究。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的莫静和李俊萍(2009)从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风险角度入手,对抵押物的安全风险、银企沟通风险及法律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内有关物流金融的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但是,从总体上讲,物流金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现有理论还停留在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上面,理论分析还比较零散。

参考文献:

[1]Rachel Zhang Q.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4,(9).

[2]Weisun,etal.Business models and solution architectures for ***B financing in a supply chain ecosystem[A].2004.

[3]Brueckner JK.Borrower mobility,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tgage po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4,(3).

[4]Brueckner JK.Mortgage default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0,(20).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篇5

[关键词]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监管;文献综述

中***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迅猛发展使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加大了全球的金融风险,对世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出现了对金融机构行为准则一致性的要求,而且也出现了对金融当局监管行为一致性的要求。本文从国内外学者所论述的金融监管理论出发,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对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理论进行了简单归纳与评述。

2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2.1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

(1) 国家管辖权理论。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是在国家管辖权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国家单独监管。国家单独监管源于国际法中国家管辖权中的属地管辖权,它是指一国对其领土范围内的所有人、物和事都享有充分、排他的管辖权。贺力平(2001)从传统国别金融监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没有一个国别性的金融当局能单独对付发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系统风险。

从本质上说,是各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伴随这种相互开放而来的金融市场一体化和全球化带来了转变国内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的需要,以及转变金融当局监管方式和监管行为的需要。

(2)制度非均衡与制度变迁理论。建立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机制是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在金融监管领域,制度均衡是指金融监管制度中的所有监管主体均不具备改变现状的能力和动机,金融监管制度在总体上处于均衡状态。同样,制度非均衡在金融监管制度结构发展过程中也是常态,国家单独监管制度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深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此时全球金融监管处于非均衡状态。根据制度变迁理论,如果能找到一种新的金融监管制度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国际金融监管的潜在收益,各行为主体就会推动直至实现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

2.2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现实基础

Kern Alexander(2003)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认为只有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才能防止系统性风险。各国当局应该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建立全球协调一致的机制与体系。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背景下,各国监管当局只有选择长期的合作,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获得国际金融监管的最优状态,而统一长效机制是获得最优监管结果的最好选择(李丽君,2010)。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必要性。全球化有利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但也扩大了危机的传播范围,加速了危机的传导速度。目前,一系列体现世界向国际统一监管方向的努力已经开始,如IMF强调要加强***府金融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欧盟已开始加强成员国监管机构的合作;一些大型跨境金融机构还采取了监管团制度(杨文生、周立妍,2010)。

另外苏焱(2006)对区域金融合作进行了研究。随着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日趋高涨,作为跟进配套服务的金融领域,同样也日趋凸现区域性的特点。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本质上说明了在国际化背景下,单个国家的银行监管法制在日趋扩大的金融活动中的缺陷,凸显了金融活动国际化和银行监管国别化之间的矛盾。

3 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简单评述

3.1 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监管合作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动荡,通常都会通过日益通畅的资金渠道迅速传递给所有关联国家。国际金融动荡及其迅速产生的波及效应,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国际金融组织,在市场抗衡中均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为了维护全球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发展,各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成为历史的必然。(潘晓岑,2010)

Lance Taylor 、John Eatwell(1991)提出创建一个拥有超国界监管权力的治理主体――世界金融监管局,并授予其在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中进行强制信息披露和惩罚违约主体的权力。谭艳芝(2009)提出建立一个由双边治理机制、多边治理机制、全球统一治理机制组成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国际合作制度,以实现各国监管的合作与协调。陈欣(2006)认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国际监管合作应该从规则性监管协调与应对危机的监管协作两方面着手,在统一监管目标的前提下,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合作。钟伟(2000)提出了一个国家监管和国际监管的合作协调框架,他认为在短期应该对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有效监管,并对跨国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监管;在中期则将金融监管区域合作作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微观基础;远期应该全球统一并账监管。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偏重于具体规则协调或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并没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如何围绕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国际合作这个主题,从构建制度和协调规则两方面出发,深入探讨现有国际的监管合作机制,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3.2 证券市场的国际监管合作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证券市场开放给传统的监管体制带来严峻的挑战,使监管机构的国际合作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蔡佳秋,2008)。国内证券监管国际合作文献的研究思路主要是以下三种:

(1)就证券市场监管合作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邱永红(1998)论述了相关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对证券跨国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监管与合作,建议从监管机构、监管依据和监管措施三方面加强对证券跨国发行与交易的法律监管。

(2)从国际证券市场的监管与合作的角度展开论述。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各国证券监管当局不断加强集中监管力度,强化市场一线监管者的作用,突出对证券发行、上市、交易等环节的全面监管以及信息的持续性披露。刘敢生(1997)对国际证券监管合作与协调的现状、成果及有关理论和实务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从资本充足率、衍生产品、国际清算与结算、多国披露和会计报表等角度对国际证券监管合作与协调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

(3)从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国际合作的角度进行研究。在近年证券市场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我国证券监管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与境外监管机构的监管合作与协调。然而我国证券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亟待改进与完善(邱永红,2006)。

上述文献从证券监管机构的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及主要合作形式等角度作了深入的研究,但仍存在几点局限性:在内容方面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偏重于经济方法,缺乏法学的理论分析,几乎没有对监管机构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也很少有对证券监管国际合作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进行分析和构建。

3.3 国际游资的国际监管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游资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对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促进国际金融市场和资金吸收国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相关国家乃至全球带来金融风险。

李嵬(2009)认为国际游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经常能够逃避法律的约束和监督,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主要采用自律性和集中型监管模式,但实践证明这些监管模式普遍存在监管滞后、监管失衡、监管成本较高等问题;阿根廷、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短期资本的监管较为严格,但由于缺乏监管经验,监管效果相对有限。

国际游资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表现为国家之间的双边监管合作和多边监管合作,但由于受到目前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金融霸权主义、金融全球化利益分配等的影响,国际游资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举步维艰。国际合作与协调这种协调性的间接监管必须与国家监管有效结合,才能形成有效的国际游资法律监管体系(石磊,2007)。

4 文献评述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是个全新的课题,上述研究绝大部分都认为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具有其基础,学者们从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的主要机构、主要形式、具体内容、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多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但是目前国内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是针对单个国家的金融监管,而很少涉及国际金融监管合作这个问题。同时这些研究大部分是从侧面对金融监管国际合作进行研究,对其正面研究则不多见。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的相关文献的综述,个人认为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有:

4.1 创新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理论

对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应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及其影响,特别是要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的新特点、新内容,围绕国际金融监管的内在特殊性、必要性的这一核心理论展开。

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如何对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的实践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如何通过数量模型进行模拟与预测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的可能发展方向,如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起来,是值得学者们进行进一步地深入研究的。

4.3 法律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

对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进行分析和构建,理清国际合作的法律关系,利用法学的理论分析,对监管机构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蔡佳秋.证券监管机构国际合作的法律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12).

[2]陈欣.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国际监管合作[J].法学,2006(3).

[3]贺力平.全球化和金融监管理论的创新[J].中国经济信息,2001(19).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篇6

【关键词】金融发展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

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已为现代经济发展史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证明,而且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为区域金融理论的核心研究内容,无论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视角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拓展。本文依次对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论述,最后突出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证研究的新方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历来都受到各国***府和学者的强烈关注。由于各国学者研究的角度、方法、深度都有所不同,自然也就造成得出收敛和发散两种不同的结论,这也成为如今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因此,我们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可以归结为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两种。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通过资源合理调配,各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程度将会趋向统一,这种统一还包括区域经济体内部各产业和各部门的平衡发展。新古典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源于以Solow(1956)和Swan(1973)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拥有比经济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将趋于一致,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状态。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个前提假设,就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且资本、劳动、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是无成本的,不受限制的。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部分地区或者部门先发展起来,再来带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联动发展,强调重点地区的重点产业和部门。Myrdal(1948)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认为各区域间的经济进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对等的,区域间的差距通过“积累性因果循环”,使得初始条件较好地区优势不断巩固,而落后地区则越加贫穷,这就导致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Perroux(1954)提出增长极理论,他强调的是那些拥有支配地位或者国家主导产业的部门成为增长极,进而联动的影响周围其他地区和产业部门进一步发展。Williamson(1965)提出伴随着一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区域间的人均收入不平等性也出现倒“U”型。就是说,一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区域间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但从长远来看,区域间发展水平始终呈现一种收敛的状态,即发展均衡。

二、金融发展理论

(一)国外研究历程

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专门研究金融发展以及从金融角度探讨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论。但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尚处于争论的状态。从历史来看,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很早便开始了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他们认为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即货币数量的变动并不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在其后的几十年中,一大批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其中以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最为著名。他认为货币能够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因而它是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一理论的提出,了之前古典经济学派统治多年的结论,为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Gurley和Shaw(1984)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指出,货币是影响产出水平和产出组成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指出了货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Goldsmith(1969)首次提出了金融结构论,并且他也是第一个运用实证方法来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经济学家。他通过分析35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金融结构,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这个概念,并以此作为金融结构发展程度的度量衡,他认为“金融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平行关系,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它的金融结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会增大”,这项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的薄弱点,但它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关系的肯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种“金融压抑论”,主要代表人物是Shaw和Mckinnon(1973)。这种理论认为,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现实条件下,利率和汇率价格的扭曲将会极大的阻碍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抑制”相对,Shaw还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放开过多的金融管制,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化体制,消除“金融抑制”,更好的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随着金融深化的展开,问题也随之而来,过渡的金融自由造成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学者们开始寻找不同的角度来解释金融与经济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运用内生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来研究两者的关系。这其中要以King和Levine(1993)为代表,他们构造了新的金融中介指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篇7

关键词:融资约束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研究述评

一、国外学者研究状况

国外学者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发达国家比较完善的资本市场下,学者们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了融资约束下的企业投资行为。他们的基本思路是先衡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然后研究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下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由于变量的选取、指标的定义、公式的选择、样本的采集和考察的角度等各不相同以及各国的国情不同,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也各不相同。在总结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融资约束和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相关性的判断结果大致分为正相关、负相关、非线性和其他。

(一)以Fazzari、Hubbard and Petersen(FHP)为代表的正相关观点

FHP(1988)对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作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以股利支付率度量公司所受融资约束程度,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其后,大批学者借鉴FHP的研究方法,采用不同的融资约束衡量标准,如:是否属于集团化企业(Hoshi and Kashyap Seharfstein,1991;Lensink,Molen and Gangopadhyay,2003);信息对称性(Oliner and Rudebusch,1992);债券配给(Whited,1992;Gilchrist and Himmelberg,1995);股权结构(Chirinko and Schaller,1995);股利支付率(Bond and Meghir,1994;Mills Morling and Tease,1994);银行是否直接持有公司股份(Albach and Elston,1995);公司规模(Athey and Laumas,1994;Gertler and Gilchrist,1994);公司信贷等级(Chirinko and Kalckreuth,2002)进行实证研究。尽管衡量标准不同,但他们的研究结果也都证实了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越小,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越低。

(二)以 Kaplan和Zingales(简称为KZ)为代表的负相关观点

KZ(1997,2000)对以FHP的实证结果为代表的正相关关系进行了批判,他们以企业财务综合状况(具体包括现金流、增长率、股利、利息保障倍数和债务等各种定量和定性指标)来衡量企业资金的可获得性时,却发现受到融资约束较轻的公司表现出较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关系,即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负相关,检验结果正好与FHP的结果完全相反。Cleary (1999,2001)则运用综合财务指标通过构建新的融资约束指数(多元判别指数ZfC)以及扩大研究样本对KZ的结果进行了重新检验,实证结果支持了KZ(1997)的结论,同样Palani(1998)、Agung(2000)的实证结果也支持了KZ的结论。

(三)非线性观点

Zhangkai Huang(2002)以1988年至1998年美国1 235家至少有5个完整年度的公司的财务信息为研究样本,Audretsch and Elston(2002)以1970年至1986年的719家德国公司的公司规模来分类,他们的结论是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四)其他观点

Moyen(2004)认为,造成FHP和KZ的回归结果不同的原因在于用来判断企业是否受到融资约束的标准不同。她基于企业是否具有外部融资能力构造了受约束模型与不受约束模型,然后采用模拟法对不同分类标准(股息支付率、现金流、ZfC等)下的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差异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如果按股息支付率的高低来判断企业是否受到融资约束,则得到的结果与FHP一致;而如果使用受约束模型,得到的结果则与KZ 一致。Allayannis和Mozumdar(2004)研究了美国制造业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Fazzari的结论。但是,他们在重新检验了KZ和Cleary的样本后发现,陷入财务困境(以负现金流为标志)确实会导致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负相关,而且将KZ的样本去除奇异值后,得到的检验结果与FHP的结果是相似的。

二、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了融资约束衡量标准的选择。我国有关融资约束下的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之间关系的研究相比较国外来说较少,且没形成完善的系统。国内首先对融资约束下企业投资与内部现金流关系作开创性研究的学者是冯巍。他于(1999)考察沪深交易所上市的1995-1997年135家制造业公司,将样本公司的股利支付率和样本公司是否属于国家经贸委确定的300户重点企业、获主办行制度支持的212户企业或120家国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作为融资约束划分标准,将样本公司分为融资约束组和非融资约束组两类。研究表明,存在融资约束的公司其投资与现金流之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不存在融资约束的公司其投资与现金流之间则不相关。继冯巍之后,国内学者掀起了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的热潮。但是由于国内学者研究视角的选取有所不同,因而主要的变量和研究模型也不同,学者们的观点并没有达到一致。本文将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视角总结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

(一)从企业自身因素出发的微观角度

1.公司规模。全林(2003)认为相对于小规模企业,大规模企业面临更强的融资约束,其投资更加依赖于企业自有资金。并进一步对两类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成因进行了动因检验,认为大规模企业的投资不足现象源于非对称信息理论,而小企业则更多地面临委托问题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

2.股权结构。国家股比重越低的上市公司越没有受到明显的外源融资约束,而国家股比重越高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国家股比重大于50%的上市公司)越受到外源融资约束(郑江淮等,2001)。何金耿、丁加华(2001)也认为,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对现金存在显著的依赖性,过度投资是其主要投资行为。法人控股企业投资与现金流敏感性呈正相关关系,但此类公司投资与现金流的显著性关系主要源于融资约束。与之相反,王治(2006),赵晨(2008),郭丽虹、马文杰(2009)等认为国有股比重越高,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越低,现金流对投资的影响也就越小,国有企业投资对内部资金的敏感性较低。

3.现金流状况。公司的现金流为正时,高融资约束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比低融资约束企业高;当公司的现金流为负时,高融资约束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比低融资约束企业低(林晨、汪强等,2008)。

4.企业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正相关,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随着企业社会资本的增加而增强(赵岩,2013)。唐建新、苏磊等(2009)也认为无***治关系的民营中小企业与具有***治关系的民营中小企业相比,表现出更强的融资约束,投资支出与内部经营活动现金流显著正相关。

5.公司治理。在公司治理比较好的情况下,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企业有更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公司治理比较差的情况下,中等融资约束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比高和低融资约束企业低,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呈U 形(汪强、林晨、吴世农,2008)。

(二)从企业所处的市场状况出发的中观角度

作为企业财务决策的基本环境,企业所处的市场状况如市场化进程、市场竞争无疑会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杨兴全、张照南(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所在地区市场化进程越低,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越显著,越可能存在融资约束。何青、王冲(2008)从市场竞争角度进行了研究,高竞争子行业公司比低竞争子行业公司有更低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在高竞争子行业中,融资约束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较大,而在低竞争子行业中,融资约束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较小。

(三)从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出发的宏观角度

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金融发展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李增泉等,2008),金融不发达地区的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更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企业投资对内部现金流的依赖性(朱红***、何贤杰等,2006)。沈红波等(2010)、况学文(2011)的研究也表明,金融发展和市场化程度能够显著降低融资约束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缓解其外部融资约束程度。法律环境作为企业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投资者利益的影响也是直接的。若投资者感到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对投资预期无法把握,就不会为上市公司提供长期和稳定的资金。徐寿福(2009)通过检验法律环境对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影响发现,总体上地区法律环境的改善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放松了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

三、总论

从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投资与现金流敏感性问题普遍存在,究竟是融资约束程度轻微还是严重的企业对现金流量更加敏感却不能确定。因为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目的出发,选择一种或者是几种指标来度量融资约束,针对不同国家、不同金融发展水平、不同市场竞争、不同公司规模、不同股权结构等因素,得到的融资约束条件下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计量工具的创新,学者们又开始利用一些新的方法度量融资约束,这使得融资约束程度下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一直是投资理论研究的热点。同时也促使学者们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观经济、宏观经济与金融领域,给国家经济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有利于国家了解各个地区企业的投资行为和融资特点,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控***策,使宏观调控的效果更加有效。X

参考文献:

1.Fazzari.S.M.,Hubbard,R.G.&Petersen,B.P.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9(1):141-195.

2.Kaplan,S.N. and Zingales,L. Do Investment Cash Flow Sensitivities Provide Useful Measures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169-215.

3.Cleary,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tatus[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673-692.

4.Khurana L,Martin X,R Pereira.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ash Flow Sensitivity of Sensitivity of Cash[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antitative Analysis,2006,(41):787-807.

5.Almeida,H.&Murillo,C.The Cash Flow Sensitivity of Cash[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4,(59):1777-1804.

6.魏峰,刘星.融资约束、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J].经济科学,2004,(2):35-43.

7.郑江淮,何旭强,王华.上市公司投资的融资约束:从股权结构角度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11):92-99.

8.连玉君,程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融资约束还是成本?[J].财经研究,2007,33(2):37-46.

9.顾乃康,孙进***.融资约束、现金流风险与现金持有的预防性动机[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4):73-81.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篇8

关键词:融资约束 投资绩效 环保产业

一、国外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梳理

首先提出融资约束理论的是Stiglitz和 Weiss(1981),而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首次将融资因素引入到了投资模型中,其将融资约束定义为:在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中,外部融资成本要显著的高于内部融资成本,使得公司的投资低于最优水平,内部现金决定公司的投资策略。Fazzari(1988 年)率先研究了融资约束的变化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他以股利支付率来度量公司融资受到的约束程度。Cleary(1999)采用流动比率、财务松弛程度、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率、固定利息保障倍数六个指标来衡量融资约束程度,从而构造了融资约束指数。

国外学者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比较早,有选择单一变量作为融资约束的度量变量,也有选择构造综合指数来衡量融资受到的约束程度,对于哪种指标作为公司融资受到约束的替代变量更加合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二、环保产业投资状态的研究综述

王光分(2010)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大幅度的上升,然而尽管环保投资近年来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但从投资主体看,仍然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环保投资投入与环境污染产出不成比例的情况。贺鹏飞(2011)认为,近年来,我国环保投资在规模、效益、渠道开拓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投资规模仍然偏小,投资总量不足。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环保投资额占当期GDP的比重依然偏低。

三、环保产业融资状态研究综述

曾庆久、陈柳钦(2004)指出环保产业利用债券融资具有巨大的潜力,债券融资包括发行国债和企业债券,近年来国债发行的增速较快,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债券相对于银行贷款、股权融资方式而言,其融资方式更为主动,融资成本低。徐广君、孟倩等(2011)积极的探讨了环保产业融资的新模式,他们指出把融资手段的信托引入环保行业,建立“绿色信托”的理念,将是环保行业融资模式的一条新出路。近年来,国内学者深入地研究了环保产业的融资模式,极大的丰富了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其中ABS融资、BOT融资方式已经广泛地得到了应用,但是环保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企业,其融资依然面临着很多困境。

四、融资约束指标选择

对于融资约束指标的选择,不少学者直接利用某一变量来度量企业融资受到的约束程度。冯巍(1998)是最早证明中国金融市场也存在融资约束的,他以股利支付率来衡量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李胜楠和牛建波(2005)以负债水平衡量融资约束,魏璇(2007)直接用公司规模来度量融资约束。除了选择单一的指标替代融资约束以外,国内还有学者选择综合财务指标来构建融资约束指数。东长春(2013)选择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净利率、产权比率、现金/资产、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净利润率、公司规模、贝塔系数、利息负债比、现金/糇什和营运资金/资产13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融资约束的量化公式。

五、投资绩效内涵

何琬,仲福森和常燕(2011)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定义为对管理者所做出的投资行为的效率以及结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佟彤(2014)认为投资绩效属于财务绩效的一个研究领域,财务绩效是对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总称,而投资绩效侧重于研究某一类项目投资对公司价值的贡献。

六、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关系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显著正相关。王彦超(2006)的研究样本为1999年至2005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以五种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公司融资约束强度,利用现金――现金流模型研究了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策的决定作用。李延喜、(2008)选择2003年至2006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股利分配率和公司规模对样本进行分组,实证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公司现金持有量与内部现金流波动性显著正相关。

七、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影响文献综述

潘镇、鲁明泓(2005)实证分析发现中小企业的绩效与其受到的外部融资限制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的销售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会随着外部融资限制的下降而上升。倪磊(2014)实证分析了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浙江省境内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外部融资受到诸多限制,融资受到限制程度增加,民营企业的绩效就会下降。从融资约束视角考察企业投资绩效的文献不多,学者们得出的结论是融资约束的缓解,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

八、研究述评

随着国内学者积极的探讨,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其中BOT融资、ABS融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的学者还提出了“绿色信托”的融资新模式,这都为环保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国内外学者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由来已久,阅读了国内外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既有选择单一变量来衡量融资约束的,也有选择财务指标来构造融资约束综合指数的,单一变量包括是否为集团公司、股利支付率、利息保障倍数、公司规模、现金流状况等,选择的财务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回报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其次学者研究融资约束对投资绩效的影响,结论是融资约束降低了企业的投资绩效。

参考文献:

[1] Stiglitz, J.E.,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 393-410

[2]Fazzari, S.M., Hubbard, R.G.&Petersen, B.C.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Brookings Papers Economic Activity, 1988,(1):141-206

[3]Cleary, 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tatus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9, 54(2):673-692

[4]王光分.环境保护投资的决策方法研究――实物期权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2010:1-5

[5]贺鹏飞.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创新研究

[D].中国地质大学, 2011:16-18

[6]曾庆久,陈柳钦.论我国环保产业的融资问题[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6):27-31

[7]徐V君,孟倩等.探索我国环保产业融资新模式――“绿色信托”[J].观察思考,2011,(18):36-39

[8]冯巍.内部现金流与公司投资[J].经济科学,1999,(1):51-57

[9]李胜楠,牛建波.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证券 场导报,2005,(3):37-48

[10]魏璇.融资约束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19-28

[11]东长春.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度量指标设计及评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68):60-61

[12]王惠.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D].山东财经大学,2014:18-20

[13]何琬,仲福森,常燕.电网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2011,30(1):78-84

[14]佟彤.中国绿色电力投资绩效的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4:5-15

[15]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16]李延喜,.融资约束是否影响了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策――来自现金与现金流波动性敏感度的经验证据[J].当代会计评论,2008,(1):75-85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篇9

金融学在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之下,成为经济学众多学科中最出名的学科。在2008年之前,金融学者以及金融行业从业者们都非常满意金融理论在金融行业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融理论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场冲击了全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巨变,使金融研究者不得不对金融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重新对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仔细的探索研究。

二、早期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根据不同的标准来看,早期金融理论在演变和研究中心的变化上有不同的理解个概括。在金融实现市场化之前金融学研究的演变中心为:从关注商品价格波动过渡到对资金价格的研究。在对商品价格进行关注的时候,金融学将货币的职能以及货币的数量作为研究的重点,在对比商品数量和货币数量的过程中总结出物价变动的规律。早期金融学以对资金价格的关注中,开始进行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分析,最终总结出中央银行的***策分析框架,即通过对货币的调控进行宏观调控。

早期金融学的真正形成是从研究货币、信用、银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三者的关系对物价、利率和经济运行产生的重大影响开始。早期货币主要的存在形式为金属铸币,但是货币和信用之间是相对***的状态。之后随着银行券使用的广泛和普遍,造成货币与信用之间的关系紧张化。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不兑换银行券流通制度的确立,使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成为一样的过程,因此而出现了金融学这一新范畴。早期金融学的研究核心是以银行体系作为基础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而存款货币的双层次性是早期金融学的主要体现。在早期金融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商品价格决定及其波动是人们首先关注的影响因素。在对信用货币创造机制进行考虑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比较对通货膨胀率的高低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

三、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对金融结构市场的不断推动,现代金融学的轴线发生了变化,即从资金价格慢慢向金融资产价格过渡,从基础资产的定价理论逐渐向衍生品的定价理论发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经济结构中金融结构变化巨大。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依然是利率,但利率却慢慢淡出经济学界主流的视野。因此,人们的关注点转向了根据复杂性的价格理论,也就是资本市场资本价格的变化及其决定。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金融在经济上的作用大幅度增加。

现代金融学开始于《证券组合选择》这篇文章。该文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学一直沿用的方式,即使用描述的语言将金融思想表达出来。另外,研究重点也变成了资本市场上数不清的证券资产组合选择,在均值和方差衡量收益和风险的理论基础上,产生了方差理论,也就是投资者在选择证券资产的时候,一方面考虑资产的收益均值,另一方面还考虑资产的受益方差。但是,当投资者可选择的证券数量增长时,计算证券组合的方式将会以几何级数增加。在马珂维茨资产理论的铺垫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风险状态下的市场均衡理论》这篇文章对资本市场均衡条件下的资产收益进行研究,通过对一些列假设的分析研究,退出了投资者在均衡状态下,仅选择无风险证券和市场证券的组合来,这就是所谓的资产定价模型,简称为单因素模型。

现代金融学理论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金融实践影响深厚,可以说起到根本性和***性的作用。在对金融资产中金融衍生品精确定价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模起到巨大的推动性作用,实现了金融衍生新品交易规模的爆炸性增长。另外,在对公司金融理论和金融契约理论的发展进行研究的同时,促进了金融市场上各种公司筹资和融资活动的频繁进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养老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在资产组合理论的发展和投资组合业绩的科学评估下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投资活动,使得资本市场规模出现了空前膨胀的现象。另外,在金融机构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并购事件,使得能够提供全套服务的金融机构模式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张,造成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了界限模糊的现象。金融经济活动逐渐蔓延至全世界,并且金融全球化还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现代金融理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实践,还帮助其创始者获得了世界级的荣誉。更重要的是,现代金融理论不同于早期金融理论的一劳永逸,现代金融理论的贡献不能够无限影响金融市场的投资融资活动。一些耳熟能详的现代金融理论比如MM定理、CAPM模型等等,在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些理论决定了现代金融研究者们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上所获声誉的高低和好坏。

四、新金融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虽然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巨大挑战比如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挑战等等,但是这些挑战对于新金融理论来说,只能算是一种探索,并不能对新金融经济学理论进行构建。默顿和博迪曾经指出,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至多能够作为在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上的修订,这两位学者的解释侧重于金融资产价格对现代金融理论模型预测出现偏差的原因。所以,现代金融理论依旧是资本市场定价和公司金融决策的基础模型。

新制度金融学的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外生形式为金融活动特定功能,而内生形式为金融制度结构和组织形式。因此,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如何选择适宜的金融制度至关重要。但是,新制度金融学只是在现代金融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不是要取代现代金融学的地位和作用。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新金融经济学在新领域上的研究,其内容为有限套利理论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行为金融学的探索还涉及到两大金融研究的核心领域,即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者们在CAPM的基础之上指出,金融市场上同时存在CAPM模型中的信息交易者和认知偏差并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噪声交易者。当CAPM模型中的信息交易者在交易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时,则为有效市场,当认知偏差并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噪声交易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则为无效市场。除此之外,相关学者对投资者的非理性以及公司管理层理性情况下的公司融资行为进行研究。学者谢夫林经过分析得出,决策失误的产生通常情况下来自于公司管理这在认知上的不理性和情感上的影响,但是公司股票偏离本身的基本价值则是由于公司外部投资者和分析者的认知偏差造成。虽然,金融学在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有相关学者获得世界级的荣誉,但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篇10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 金融资源配置

一、关于福利经济学中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综述

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最早要追溯到19世纪维尔弗雷德・帕累托(Vilfredo?Pareto)的帕累托最优理论,他将帕累托最优状态定义为:除了某些人的效用不变外,我们做出任何微小的变动不可能使所有人效用全都增加或全都减少的状态。随后,在20世纪初卡尔多和希克斯(Kaldor,Hicks)在帕累托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帕累托改进理论,认为任何福利***策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是有利而无害,但如果这种福利***策对某些人有利的福利水平足以补偿对另外一些人不利的情况,这种配置则就是有效率的。科普曼(KooPmans,1957)在其《论经济学现状的三篇论文》专著中,对资源配置理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认为资源配置方式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某个微观经济单元的资源配置方式,第二层是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法瑞尔(Farrell,1957)在科普曼研究基础上又进一步将企业生产效率分为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罗宾逊,怀特曼(Robinson,Wightmans,1974)将市场效率分为配置效率和操作效率;贝恩(Bain,1981)创造性的提出了金融配置效率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效率和微观经济效率;沃格拉(Wurgler,2000)认为,资本配置效率指标是金融发展的程度及其作用水平主要衡量标准,这里的资本配置效率是用资本对于GDP变化的弹性来表示。沃格拉从产业视角出发对65个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发达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配置效率的结论。

二、关于金融理论中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综述

综述金融理论对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即主要从金融系统与经济发展关系上着手的。早期,沃特.巴杰特(Walter Baghot,1873)研究发现在英国工业***中,大型工业项目通过向金融系统融通资本,获得快速发展,认为金融系统是促进工业***发展的关键,他指出了“良好的金融系统能够把资金从低效率的投资转向高效率的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912)认为银行系统功能良好,就可以有效识别较好的投资项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创新产品和创新生产成功的企业家提供所需资金,从而推动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能进一步推动生产的进步,最终会实现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巴杰特和熊彼特的研究已经向我们展示金融系统具有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能将资金有效地转化为资本,进而作用于实体经济。随后格林和肖(J.Gurely&E.Shaw,1960)通过构建一个广义货币理论模型,试***发展了货币理论和金融结构理论,并认为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格林和肖把金融结构称之为金融资源,忽视金融***策、货币资本的资源属性,总体上,格林和肖研究促进了金融资源理论的的萌芽。金融资源理论初步发展,并引起主流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德斯密斯(GoldSmith,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认为金融资源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运行规律和制度。他通过35个国家百余年的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金融结构的变化就是金融发展,金融上层结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改善金融运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金融发展水平也较高,二者存在大致平行的关系。戈德斯密斯重点强调金融相关比例(FIR)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主张金融发展需要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震荡。这正是保护金融资源的重要措施,目前在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遗憾的是他只做“量”的比较,而忽视了金融发展“质”的方面,即缺乏对金融资源效率方面的比较分析。麦金农和肖(Mackinnon&Shaw,1973)对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终形成了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为管制利率使得利率低效率,将会抑制储蓄额的增长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主张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利率的监管,应根据市场规律,提高投资水平。同时他们还主张应减少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具体措施是取消对外汇和外贸的管制,这样不仅能纠正因严格管制而导致的价格扭曲,而且能弥补国内资金的短缺。继金融深化理论之后的金融资源理论主要贡献是对金融的本质认识的突破,放松金融深化理论的假设前提,采用先进的实证方法检验。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莫顿(Merton)和Allen为代表的学者则强调金融功能观,认为金融机构观着重于对金融机构进行研究,而功能观着重于对金融机构运作的经济功能的把握,在功能的指导下探寻运作这些功能的最佳机构结合,它是基于为金融体系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之上的。此时,金融资源理论发展已经涉及到金融资源本质,金融脆弱性、金融资源的配置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学者们纷纷将目光集中在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上。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齐(Greenwood&Jovnaovie,1990)、莱文(Levine,1993)、德米雷德斯和阿雷斯特(Demtriadesd&Arestis,1999)等人,他们通过建立内生增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金融系统5种不同的功能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三、国内学者对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研究的综述

辽宁大学的白钦先教授(2001)是国内最早对金融资源理论深入研究的学者,他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一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金融持续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金融是一种资源”的学说基础之上的,即金融资源学说。崔满红(2001)认为金融资源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金融自组织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问题即金融自身协调发展问题;二是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问题,三是金融与文化、科技、生态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即金融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在研究金融资源是什么的基础之上,学者们开始普遍关注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与配置目标,并开始把经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引入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杨涤(2002)围绕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客体、范围、目标、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府、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而货币和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制度资源则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客体,即配置对象。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还要追寻时间和空间上配置最优化,并且强调金融资源的配置目标包括宏观和微观目标,杨涤还强调金融资源的配置既要重视效率,也要保持金融稳定。何风隽(2005)对我国在转轨经济时期的金融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认为通过***府配置、产权配置、价格配置的金融资源混合配置手段是实现我国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王振山教授(1999)以金融效率为主线,首次将福利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理论引入金融资源的配置范围;系统分析了金融资源配置最优帕累托条件、金融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律和影响金融配置效率的外部因素并且设置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金融效率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沈***(2006)从二元经济视角下对金融效率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从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以及金融效率三方面出发,构建金融效率的理论体系,并对我国金融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金融结构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了金融功能和效率;二是金融功能观的基础是系统科学的整体观;三是金融适应效率是金融适应系统的关键;四是实现金融效率由微观向宏观效率的转化,必须需要金融系统的综合,这是最有效方法和手段。安阳(2008)从金融资源配置的微观效率出发,认为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认为从1991-2007年东北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不断改善。关于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上,周立、王子明、胡鞍钢(2002)选取1978―2002各地区金融与经济相关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得出:中国各个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一个地区金融的发展有利于该地区经济长期、稳定、高质量的增长。韩廷春、夏金霞(2006)以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作为金融发展指标,并用该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从1992年到2002年这11年间,银行结构的变化和银行效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因,银行体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促进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发展。因而,认为目前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处于银行体系“供给主导型”与资本市场“需求追随型”的混合阶段,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袁云峰等(2007)利用Battese&Coelli的模型以及中国1978~2004年的跨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间接度量我国金融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金融发展只是通过资本积累促进了经济增长,并未促进我国技术效率的全面提升。陈凯笛、龚谊(2009)选取人均金融资源指标,分析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得出经济发达省份金融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大,在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对经济的促进不明显。薛婷婷(2008)将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与西部其他5省比较,并对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甘肃省金融资源配置水平较低,这种低水平的配置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导致金融与经济的协调性欠缺。

在已有的研究中,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资源配置理论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上,其中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金融资源的概念、属性、以及金融资源配置对象、目标、范围、机制等,在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设置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标评价体系,对国家(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金融与经济的协调性。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金融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在已有的研究上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微观金融配置效率方面,而忽视宏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检验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上,众多学者只单独对金融资源的某一方面的配置水平进行检验,如:银行信贷水平、证券市场发展水平、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等、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民间金融资产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样具有片面性。在地区研究方面,很少有人对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9.

[2]King,R.G,and R.Levine.Finanee,Entre Preneure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mal of Monetary Eeonomics,1993b(32):21-23.

[3]Levine,R.&D.Renelt.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一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J].Ameriean Eeonomie Review,1992(82):27-32.

[4]薛婷婷.甘肃省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证研究[D].甘肃:兰州商学院,2008.

[5]王纪全.张晓燕.刘全胜.中国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7,(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10篇

学习

金融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毕业论文微观方面,金融学论文10篇。在是否考研的选择上,过半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2001~2003年期间的毕业生对于继续深造的热情相对较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又有

学习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关系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关系史毕业论文题目,国际关系论文推荐。新闻自由源自作为民主制度下的言论自由,但是又不同于言论自由,新闻媒体被称为继立法、行***、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新闻记者更被称为无冕之王,新

学习

纪委监督室工作总结

阅读(129)

本文为您介绍纪委监督室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纪委监督检查办公室工作总结,纪委纪检室工作总结范文大全。(一)坚持学习强素质,强化四个意识。我们始终坚持把学习作为安身立业的基础,坚持周一集中学习制度,学习上级的最新精神和要求,学习***章、宪

学习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心理学博士论文大全,心理学毕业论文合集。2.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硕士生设立科研导师,硕士生从大学一年级开

学习

公司金融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金融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公司金融毕业论文,公司金融论文1000字。的确,毕业论文水平和从业后变身金融精英之间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从基金经理们那些年的毕业论文中发现其他精彩之处,或许会更真切地理解何

学习

金融市场营销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市场营销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市场营销论文,金融市场营销论文2000字。1.对市场调控的滞后性***府采用财***和金融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滞后性的现象。即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很快,很多问题潜藏于市场经济的

学习

金融机构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机构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管理论文,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论文。一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

学习

金融产品创新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产品创新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产品创新的伦理问题论文,公司金融产品创新论文。一、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当代金融创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到80年代形成高潮,到了90年代,金融创新理论基本上形成了体系,并成为

学习

金融专业英语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专业英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英语论文范文大全,金融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关专业文献中涉及的词汇、语法进行讲解,侧重于学生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翻译能力的培养,较少涉及

学习

家访总结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家访总结,内容包括家访工作总结简短10篇,家访后的整理与总结。三、在走访过程中,匠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传输给家长,改变一些家长的传统教育方式。尽可能的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首先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表扬,鼓励孩子进步。

学习

项目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71)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项目管理论文100篇,毕业论文中的项目管理。20世纪90年代末,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我们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为此,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

学习

中国金融发展史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金融发展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金融发展史读后感,中国金融发展史简述2000字。值得提出来的是,在这一百年中,历史的天空并不平静。战争改变***治经济格局,给人们带来灾难,也给人们带来启迪;运动给一部分人带来冲击,且事前、

学习

国际金融研究论文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毕业论文2000字,国际金融研究的论文范文。会计直接承担了管理和监督微观经济实体的有关重要职责,因而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影响。经济和金融越发展,会计越重

学习

国际金融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国际金融论文,金融管理论文大全。一、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已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观点或成果。比如,布莱恩特(Bryant,1987)较早关注

学习

金融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毕业论文微观方面,金融学论文10篇。在是否考研的选择上,过半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2001~2003年期间的毕业生对于继续深造的热情相对较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又有

学习

公司金融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金融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公司金融毕业论文,公司金融论文1000字。的确,毕业论文水平和从业后变身金融精英之间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从基金经理们那些年的毕业论文中发现其他精彩之处,或许会更真切地理解何

学习

金融市场营销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市场营销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市场营销论文,金融市场营销论文2000字。1.对市场调控的滞后性***府采用财***和金融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滞后性的现象。即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很快,很多问题潜藏于市场经济的

学习

金融机构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机构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管理论文,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论文。一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

学习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10篇

阅读(6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专业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外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原神毕业论文金融专业。1.2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效果总体来说,东方科技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效果不错,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些同学还将毕业实习中的一

学习

金融热点分析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热点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热点问题分析论文范文,金融热点事件及其分析。一、金融热点问题的表现及特征(一)金融热点问题的表现金融热点问题可以表现为金融领域中出现的最新理论、最新实践及具有潜在巨大影响的金融事

学习

金融服务创新论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服务创新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服务创新论题汇编,金融服务创新的心得体会。1立足市场及客户,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金融服务业之所以要进行创新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为此,金融服务

学习

金融实证分析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实证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实证核心论文,推荐金融实证分析论文。一、如何看待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来自于次贷危机。由于CDS等金融衍生产品在缺乏完善法律监管情况下的过度膨胀以及IT产业泡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