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品质量论文10篇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篇1

[关键词]微观层面 质量差异 异质性

一、引言

本文就论文选题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进行说明。第一节是对经典贸易理论及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综述,交代论文选题目的理论背景,阐述选题的理论意义;第二节通过对研究对象总体情况的分析,介绍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

二、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兴起

传统贸易理论,将国际贸易产生归结于国家间的差异性。传统贸易模型都是以国家层面上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假设了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其中古典贸易理论从绝对比较优势、相对比较优势出发,要素禀赋理论从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性出发,两种理论都在

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与国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但是随着更多的经验事实的发生,传统贸易理论的说法逐渐受到了挑战。比如依照传统贸易理论预测,发达国家应与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更为活跃。但从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大量增加,并且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又占了很大的比重。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相近,且在产业内贸易中所交易的大部分是要素密集度相近的相似产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这些经济现象。

新贸易理论则重点对发达国家之间方兴未艾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分析,指出除了国家要素禀赋的差异之外,规模经济也是国际贸易起因和贸易来源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新贸易理论以产业层面为分析出发点,引入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设。新贸易理论虽然通过引入产品差异和垄断竞争所产生的产业内异质性,解决了新古典贸易理论中企业规模不确定的问题。但是在新贸易模型中,企业都是同质的,即每个国家都是由多个将多样性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代表性企业”组成的经济体。这个假设显然与经验现象相悖,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而且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生产效率或规模的差异。因此源起“企业同质性”的新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为何同一行业内,只有部分企业进行着国际贸易,而另一部分企业只服务于国内市场。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产业内企业异质性理论的研究,正是源于新贸易理论中的“企业同质性"假设与经验现象相悖。

基于微观层面的经验文献进一步发现,贸易自由化导致了产业内资源的重新配置效应,如迫使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企业退出市场或关闭、导致市场份额向较高生产率的企业重新配置 (Bernard and Jensen,1999:Clerides,Lach and Tybout,1998:AW,Chung and Roberts,2000:Pavcnik,2002:Bernard and Jensen and Schott,2003)。这些经验事实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相当普遍。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正是在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一些经济现象无法解释的情况下产生的。首先是Bernard(1997)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企业服务国外市场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应用实证研究发现运输成本,工厂层面的固定成本,企业层面的固定成本,关税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选择服务国外市场方式。Melitz(2003)将垄断竞争模型与企业异质性假设结合起来,完整论证了企业的异质性理论模型,分析了企业选择是否出口的临界生产成本(即生产效率水平)条件,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为何行业内只存在一小部分企业进行出口。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拓展了Melitz模型,将异质性企业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FDI)相结合,考虑企业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是以出口还是FDI的方式服务国外市场。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另一框架是由Bernard(2003)创立,他们将随机生产率引入到Eaton 和Kortum(2002)的多国李嘉***模型中。

在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以Melitz的异质性企业理论最具代表性,它成为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基石。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正是从微观层面―企业出发,探讨企业层面的出口贸易决策行为。它不仅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无法解释的经验事实,弥补了贸易理论所存在的空白,更是开拓了贸易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

三、企业异质性模型

企业异质性模型认为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对国际贸易中异质性企业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多位学者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均表明: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都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选择从事出口,而且与非出口企业相比,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较高且规模也较大。各企业生产效率及规模的差异成为企业异质性。异质性企业是如何进行自我选择从事国际贸易的,贸易对企业的生产和利润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异质性企业模型探讨的问题

1. Melitz模型

Melitz(2003)以Hopenhayn(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在Krugman(1980)贸易模型的垄断竞争与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下,嵌入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建立了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Melitz(2003)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中每个企业面临着出口的固定成本。每个企业也都面临着内生的生产率水平。企业在了解其生产率状况后才会做出是否出口的决策。贸易能够促使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谋求更高利润,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为避免损失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同时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使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占据更高市场

份额 。

Melitz将异质性企业引入不变替代弹性(CES)偏好的垄断竞争模型,发现了一系列新的研究结果。例如,一个产业部门的贸易开放度提高将会抬高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生产成本的上升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除生产成本外,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还能够承担开辟海外市场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服务。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使资源重新进行分配,更多得流向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从而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因为贸易而得到了提升。Melitz的研究揭示了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种社会福利是传统贸易理论没有发现并解释过的贸易利得。

因此Melitz模型尽管建立在微观结构上,却有助于从宏观层面上理解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一个亮点在于它清楚且有说服力的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产品根本没有被出口。

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贸易中的零值问题,却无法解释贸易价格的空间模式,即平均单位价值随着距离明显增加的事实,且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预测却与该事实相反。

2. Melitz-Baldwin-Harrigan质量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出口产品平均单位价值(出口价值/出口数量)常被用来衡量产品质量。认为企业同时以质量和价格为基础竞争的思想在国际贸易经济学中由来已久。早在1961年,Linder就将质量作为影响贸易方向的决定因素引入。在他的理论中:单位资本收入相近的国家由于在生产、消费模式上的相似,而使这些国家间的双边贸易更

活跃 。

在解释质量和国家贸易模式时,主流文献多采用引力方程对双边贸易流进行建模,解释双边贸易流的构成(如出口产品种类、数量及平均单位价值)因贸易伙伴的特征(距离、市场规模)变化而产生的反映。引力模型预测:国家间距离越远,双边贸易流越小。但在部分研究中发现,平均单位价值与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为了更准确的理解进口国特征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并解释贸易价格的空间模式,Baldwin 和Harrigan将质量差异纳入到Melitz(2003)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中,形成质量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或QHFT模型)。质量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重要创新是引入了一个严格为正的质量-成本弹性,并假定各企业在边际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上都是异质的。在同样的产品中,高边际成本使产品具有高质量和高价格。由于出口固定成本的存在,企业根据自身生产成本及产品质量对是否进入出口市场进行自我选择。在他们的理论中,当时,成本的增加使质量产生不均匀的提高,从而高成本高质量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成为出口市场上的一员。而低成本低质量的企业则只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随着贸易成本上升或进口市场规模缩小,进入出口市场的质量门槛被提高了,市场对企业的选择更强烈了。因此,产品平均质量和FOB价格均随距离增加而提高,随市场规模扩大而降低。当时,传导机制则是反向的:低成本低质量的企业选择进入出口市场,距离增加和进口市场规模缩小使产品平均质量和FOB价格下降 。总的来说,在Baldwin and Harrigan(2007)中,市场规模,距离和单位价格的关系如表1所示:

自从Baldwin 和Harrigan的初稿在2007.3首次公开以来,许多“质量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被开发出来或正处于开发阶段。Richard Kneller and Zhihong Yu(2008)改变Melitz-Baldwin-Harrigan模型中CES效用函数的假设,并放宽Melitz-Ottaviano中垄断竞争的条件,允许非对称的商品种类及产品质量与成本间的正相关关系。作者将距离、目的市场对出口产品单位价值的影响分为两种机制(Baldwin-Harrigan的理论模型只有一种机制,没有细分):选择效应与价格区别效应。当质量弹性时,企业为“质量竞争型企业”,此时选择效应导致距离、目的市场对出口产品单位价值的正向作用;当质量弹性时,企业为“效益竞争型企业”,此时选择效应导致距离、目的市场对出口产品单位价值的负向作用。而对价格区别效应而言,无论与1的关系如何,距离、目的市场对出口产品单位价值均呈负向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Melitz模型与质量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区别在于:Melitz(2003)模型将生产成本作为衡量企业异质性的标准,而质量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同时将质量和生产成本作为衡量标准,在该模型中高成本不一定是坏事。Melitz(2003)模型扩展到多个非对称国家后能够很好的解释出口零值,但是无法解释价格的空间模式。QHFT模型的零值空间模式新的内涵在于价格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由于高质量意味着强的竞争能力,边际成本界值随距离增加而增加,而不是Melitz(2003)模型所预测的下降。

以微观层面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质量差异的企业质量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出现为研究质量对双边贸易流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而Hallak and Schott(2008)开发出的度量商品质量方法则提供了方***依据,为接下来就中国工业制成品质量及其贸易流量的研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Bernard, Andrew, Bradford Jensen, Steve Redding, and Peter Schott, 2007, “Fir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 21(3), pages 105-130, Summer.

[2] Baldwin and Harrigan, 2007, "Zeros, Quality and Space: Trade Theory and Trade Evidence", [OL] NBER Working Paper No. W13214

[3] Eaton, J. and S. Kortum (2002), “Technology, Geography, and Trade,” [J] Econometrica, 70,1741-1779.

[4] Hallak, Juan Carlos, and Peter Schott, 2008, “Estimating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Product Quality”, NBER Working Paper 13807 (February)

[5] Hallak , Juan Carlos , 2006 “Product Quality and the Direction of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8(1), pp. 238-265

[6] Melitz, Marc,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 71(6), pp. 1695-1725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篇2

关键词:科技产品企业 质量管理 创新

中***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88-01

1 科技产品企业质量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没有树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观念

目前,我国的科技产品企业虽然已经确立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模式,但实际的运行效果却并不理想,企业员工对产品质量的关注程度还非常不够,离全员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的程度还很远。企业员工往往只关注科技产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而企业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部分还非常不够,企业的质量管理与其生产、运营等过程无法有效地联结起来,这使得科技产品企业往往出现重产品的质量而不关注生产过程质量的现象,不利于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1.2 生产工艺的质量控制手段不完善

由于大部分科技产品企业都将其发展重点放在了产品的质量管理上,没有形成大质量管理的理念,这使得一部分企业人员无法很好地运用质量管理手段,使其发挥真正的功效。尤其是在质量监控方面,部分企业的生产工艺的质量检测仍然是人工监控,不能熟练地运用一些现代化的质量监控手段和方法,尤其是一些数码产品的焊接、工艺组合的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监控还很不到位,许多科技产品的生产都是依靠人工来进行质量检测。

1.3 企业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薄弱

一般来说,科技产品企业在其工艺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精细化要求是比较高的。加强科技产品的质量管理,必须借助必要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实现对科技产品质量的精细化管理,以此来保证企业能够更好地提高其产品的质量。但是,目前由于受限于企业规模和信息技术的缓慢发展,我国许多科技产品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的科技产品企业还未能构建比较完善的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企业内部的许多生产以及产品的信息都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的流动与共享,企业缺乏足够的质量信息数据支撑,给科技产品企业的质量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 加强科技产品企业质量管理创新的对策

加强质量管理创新是促进科技产品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根据相关的质量管理理论以及科技产品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实践,总结出加强科技产品企业的质量管理创新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

2.1 积极构建新的质量管理体系

从科技产品企业的管理对象来看,工业时代,科技产品企业的实质是产品的制造。因此,加强科技产品企业质量管理的创新,首先要抓好科技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过程,即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重视。在生产产品之前,要根据企业对产品的生产要求,积极发挥企业基层生产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完善科技产品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对科技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此外,为了有效把握科技产品的生产质量,还要建立以指标为驱动的生产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保障产品质量的活动,让全体企业人员都参与到产品质量管理中去,不断督促企业人员提升其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

2.2 积极加强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

加强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也是推动科技产品企业质量管理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最主要的就是要努力培养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质量观念,只有确立了统一的质量观念,员工才能更好地将其贯彻到实际的工作中,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而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企业通过“精益”理论的培训,努力培养员工“精益求精思想”的形成。企业员工要树立将质量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思想,并根据这样的质量管理观念来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将质量控制贯彻到其工作的每个细节。不论是工程设计人员,还是基层的生产人员,都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思想,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和工艺方法,努力做到最好。企业质量文化是连接员工和企业精神纽带,员工认同企业质量文化就会自觉维护企业形象,建立主人翁责任感,自觉形成对产品的“爱、恋、依”。

2.3 加快推动企业质量信息化建设

加强企业的质量信息化建设是科技产品企业积极顺应信息时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企业的质量信息化建设也是企业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为科技产品企业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质量管理分析提供很好的数据依据,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快速地流动起来,能够让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获取产品的信息,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以此来保障企业生产的质量管理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对科技产品企业来说,完善的质量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对科技产品生产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因此,加强科技产品企业质量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积极构建数字化、信息化的产品质量档案以及企业人员的工作质量档案,通过这两方面的质量档案来保证产品质量的追溯性。其次,还要建立关键性生产过程的数据信息的统计和检测,对产品的最终质量进行实时的检测和分析,以此来为企业人员对产品生产的监控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信息。最后,实现质量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产品质量信息库,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

2.4 加强全过程的监控、预防

努力提高科技产品企业的质量监控能力,做到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也是能够较好地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任何质量问题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在质量问题发生之前就对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进行排除和解决,就能够有效防止质量问题的出现。首先,对产品设计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查,增加防错设计,并且善于利用质量风险管理工具来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策。其次,要有效预防企业质量问题的出现,还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要让员工了解和掌握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和制造技术等。最后,还要通过SPC等统计技术手段来对科技产品的关键过程的质量特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检测,保证科技产品的质量能够达标。

参考文献

[1] 那宝魁.质量管理的未来――系统创新[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7(1).

[2] 苏秦,宋永涛,刘威延.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篇3

内容摘要:文章以产权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探讨区域品牌内核问题,指出共用性产权是区域品牌的核心特征,区域品牌内核是一个层次性内核,以区域价值观为区域品牌的内核是区域品牌竞争力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品牌的外在作用形式。

关键词:区域品牌 内核 外在作用形式

目前,关于品牌发展与品牌经营的研究正成为企业经济研究的重点。研究人员试***从品牌作用机理的角度分析品牌的内在核心竞争力及其外在市场竞争力。然而,关于品牌作用机理的研究总是建立在以下理论内核之下,即品牌理论研究是一种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企业品牌理论研究。关于共有产权基础上的区域品牌理论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分析范式。本文试***从共用性产权角度探讨区域品牌的内核及其外在作用形式。

文献综述及评价

关于区域品牌的界定,现有的研究资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倾向于从品牌的外在形式角度进行界定,将区域品牌界定为“区域品牌是区域内具有共同产业特征的品牌”。这种区域品牌界定给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即区域品牌并不是一个具有实质运用特征的资产运用范畴,只是一种区域产业的共同个性特征的总结。消费者只能获知区域产业的整体特征,并不能获得一个明确的单一品牌信息。如德国的制造业是一个生产过程严谨、质量稳定的产业。这种产业评价方式提供一个准确的信息,即德国制造业是一个拥有较好质量信息的区域品牌产业,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区域性品牌。二是从私有产权角度分析区域品牌内涵,将区域品牌认定为“区域性共同使用的单一品牌”。这种品牌理论界定方法,将区域品牌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企业完全控制的核心经济资源。从私有产权角度界定区域品牌,揭示了品牌的本质属性,即私有产权是区域品牌的核心。区域品牌的其他权利延伸,并没有改变这一核心范畴,只是变更区域品牌的外在形式。确切的说,区域品牌是一个不断更换外衣的个体,外衣是其外在形式,本质特征内核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区域品牌界定,并没有很好的考虑品牌的区域性特征,及品牌权利开放性问题。

区域品牌的内涵界定

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区域品牌的界定,并没有准确揭示区域品牌的最本质特征,即区域品牌是一种建立在共用产权基础上的品牌,是区域内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使用的共用性品牌。这种区域品牌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核心产权的共用性

区域品牌具有共用性产权特征,即其产权并没有***控制在某一个经济组织的手中,区域中所有符合区域品牌使用标准的企业,都可以使用区域品牌进行市场营销活动。这说明,区域品牌的核心产权具有产权不明晰特征,产权并没有直接归属于某一特定企业,区域中所有从事品牌产品开发及管理的企业都拥有产权。因而,区域品牌核心产权具有共用性特征。核心产权具有共用性特征是区域品牌的核心,也是区域品牌不断发展壮大优势之所在。

(二)区域品牌的开放性

品牌的使用权利并不需要严格的授权。区域品牌的使用主要以质量标准审核作为基准,对于完全按照区域品牌运作标准进行市场开发的企业,都可以使用区域品牌进行市场推广活动。而那些没有使用共同质量标准进行产品生产的企业,其品牌使用能力将受到限制,其经济行为将受到市场的制约。

(三)区域品牌的扩张性

品牌的扩张性是指品牌产权权利的不断发展壮大。与私有产权品牌相比,区域品牌产权处于不断扩张状态。由于区域品牌只是明确品牌的核心产权,对产权的其他附加权利并没有加以约束,导致其其他附加权利处于不断扩张阶段。品牌使用者在满足区域品牌核心产权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开发附加权利,来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区域品牌的内核分析

区域品牌的内核分析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品牌的竞争力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区域品牌的竞争力因素,才能获得完整的内核。区域品牌的竞争力在于塑造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供依据。消费者可以通过信任品牌进而信任品牌产品,形成品牌信赖,并做出正确的品牌选择。区域品牌的竞争力分析,为导出区域品牌的内核提供理论基础。

(一)区域品牌的内核和私有产权品牌的内核比较

品牌基础理论研究表明,品牌竞争力核心在于塑造完整的价值观,为建立品牌信赖提供基础,为降低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行为提供依据。消费者通过信任品牌进而信任品牌产品,以此来减少品牌产品鉴定和比较成本。这说明,品牌竞争力核心在于塑造企业价值观。基于私有产权的品牌,是企业自有品牌,容易解决品牌的企业价值观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并实施完整的企业价值观,加强市场销售宣传,以品牌作为外在表现形式,来表现品牌中所包涵的企业价值观信息。企业的品牌宣传和推广行为,就是塑造企业价值观的过程。因而,企业价值观是私有产权品牌的核心,也是其概念中的内核。

私有产权品牌的内核能否也代表区域品牌的内核?关于此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区域品牌的内核和私有产权品牌的内核有很大的区别。之所以会有此结论,在于私有产权品牌的理论基础和区域品牌的理论基础有很大区别。私有品牌的理论基础为私有产权,而区域品牌的理论基础为共有产权。产权理论研究表明,产权是一种权利约束,是各种权利的组合,其中所用权为基础,其他权利为附加权利。私有品牌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剩余收益索取权等。由于私有品牌的剩余收益索取权全部归于品牌所有权拥有者,因而能提高品牌所有者的发展热情。私有品牌所有者为了提高品牌竞争力,会赋予品牌价值内涵,来推介企业的价值观信息。而共有产权基础上的区域品牌,其产权并不属于某一个体企业,而是由所有从事区域品牌开发的企业所共同拥有。每一个***企业都拥有不完整的品牌产权,即拥有不完整的所有权和部分剩余收益索取权等附加权利。这说明,单一企业对其他企业的具体行为的约束力较低,无法实施完整的产权制约。因而,单一企业的价值观不能完全直接作用于区域品牌。这也就意味着单一企业的价值观对区域品牌的作用能力较低,影响力较弱。因此,以企业价值观作为区域品牌的内核是不可能实现的结果。

(二)区域品牌的内核界定

区域品牌的内核究竟是什么?本文认为区域品牌的内核是一种层次性内核,是一种建立在共用性非完整产权基础上,以区域产品共同质量特征及文化信息为重点的区域价值观。区域品牌的内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品牌的质量内核为区域产品所具有的共同质量信息。质量内核是指区域产品所具有的相同质量信息。由于区域产品的生产条件基本相同,其产品质量具有相似的共性特征。质量特征是区域品牌共同开发的基础,是区域品牌竞争力之所在。如海南农产品品牌,产品的纯天然性是一个共同质量特征,为海南农产品创建区域品牌提供基础。共同质量性特征,是区域品牌内核的一个主要层面。

2.区域品牌的资源内核为区域产品所具有的优势自然资源信息。作为区域品牌发展基础的产品,通常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即都包含区域特定的自然资源特征。自然资源优势是区域产品发展的基础,是区域产品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其他区域产品所无法复制的信息,是产品竞争力源泉。

3.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核为地区特有的文化信息。品牌产品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物形态的固定性产品,还是一种携带区域文化信息的产品。文化特征不仅表现为严谨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设计等生产文化,还表示为区域内所有从事产品生产的企业文化。区域文化是一种共同行为发展模式信息,包括生产工艺的同一性、生产理念的同样性、产品质量检验的高要求性等文化内涵。

4.区域品牌的产权内核为共用性非完整产权。区域品牌的产权主要表现为所有权被虚化,其所有权并不是由某一***企业拥有,而是由所有从事产品开发的企业共同拥有。区域中的每一个从事品牌产品生产的企业,都可能获得品牌的部分所有权,所有权并不具有完全排他性。而区域品牌的使用权,具有较为广泛的开放性特征,任何符合品牌使用标准指标的企业,都可以使用区域品牌进行市场推广。区域品牌的剩余收益索取权,将由各企业***控制,并不是由一个***企业完全控制。因而,区域品牌是一个共用性的非完整性产权。

区域品牌的外在作用形式

(一)单一品牌制

单一品牌制是指区域品牌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品牌,是一个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单一品牌。作为一个市场竞争品牌,单一品牌将承载着区域品牌的所有内在价值信息,并通过单一品牌形式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过程。单一品牌在承载区域价值观时,主要突出区域品牌所承载的共同产品质量信息。消费者对区域品牌的认识,只限于感知单一品牌的总体质量信息层面,并不能准确获知每一个生产企业的个性化信息。因而,共同质量信息是其竞争力的源泉,也是区分其他地区产品质量的关键。产品的竞争力优势,主要在于共同质量信息的塑造,非单一产品个性化质量差异。

(二)虚拟品牌制

虚拟品牌制是指产品开发并不存在一个具有固定形态的品牌,而只是一个概念上的虚拟品牌。例如海南农产品品牌,就是一个区域性虚拟品牌。消费者并没有直接感知一个***的实际存在的海南农产品品牌,只是感知概念上的虚拟品牌。消费者由于相信产地来源于海南的农产品质量,因而认可这些产品品牌。“海南农产品”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区域产品的虚拟品牌,是一个可以从市场上感知的品牌。对于虚拟品牌而言,品牌的价值及其内核将主要由所有从事产品品牌开发的企业产品共性特征组成。如消费者通过消费海南企业品牌产品,来感知海南农产品的共性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来深化对海南农产品的认识,并进而形成品牌信赖。虚拟品牌是区域品牌的一种特殊作用形式,也是一种承载区域产品共性质量信息的品牌形式。虚拟品牌的竞争力核心在于产地质量差异信息。消费者通常通过产地区别,来判定虚拟品牌的质量差异,来区分品牌价值。

(三)主副品牌制

主副品牌制是指两个品牌的组合,其中一个为主品牌,一个为副品牌。主品牌可以是区域品牌,也可以是企业品牌。副品牌既可以是企业品牌,也可以是区域品牌。在主副品牌作用形式中,各品牌的作用完全不同,其重点主要根据企业品牌价值与区域品牌价值的含量大小来确定。如区域品牌的价值含量较高,则区域品牌将成为主品牌;若企业品牌的价值含量较高,则企业品牌将成为主品牌。由于主副品牌制涉及两个品牌的组合,因而,其宣传重点不同。区域品牌的宣传重点将体现在区域产品共性质量信息上,而不是特定企业产品质量信息。消费者通过区域品牌来判定主副品牌的价值。主副品牌中的企业品牌,将是区域生产企业产品质量之间差异的表现,体现一种同类产品中的不同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差异信息,而不是区域产品质量差异信息。在主副品牌形式下,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的初始点,在于区域产品质量差异,而非企业产品质量差异。因而,主副品牌的价值诉求重点,应是区域产品共性质量特征。

参考文献:

1.邱红彬.关于品牌定位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4)

2.畅榕.体验―品牌定位的新要素[J].市场观察,2002(7)

3.王山宝.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协同效应与品牌策略[J].经济与管理,2004(7)

4.姜文君.多品牌策略中的品牌关系管理研究[J].商业时代,2006(3)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 高等教育 高校 教学

21世纪的高级技术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创造性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广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还应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近些年来,社会对复合型、创造性人才的呼声日益迫切,为了尽快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国家***门已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次改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在对人才适应能力、发展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培养上还存在不足。这种不足的突出表现在于:刚走出高校的学生由于缺乏企业文化知识,而难以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这种高校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和溶入“企业文化”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1.企业文化

高校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出高校以后,特别是大多数工科毕业生要走进企业,开始工作。首先面对的就是“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的转变,

而“企业文化”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也许是全新的概念,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认识上的反差自然会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带来许多难以调节的矛盾。

讨论“企业文化”教学,我们应该先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总和。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就是说企业或企业中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员工的言行举止构成,同时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工作甚至与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2.企业文化与高等教育

从“企业文化”的含义中可以看出,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企业文化的一份子。如果员工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在工作中他就无法融入企业文化,而被企业文化所排斥,在工作中难以进入正常状态,更不用说发挥潜能了。这种现象在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身上特别突出,大多数企业领导反映:现在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尽管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由于他们缺少基本的企业文化,具体表现在不能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缺少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缺乏团队精神等等,这样在工作中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说公司一般需要2年左右时间才能把高校毕业生培养成一名成熟的企业员工。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毕业生,2年时间都是一种巨大的付出,这也是现在企业在招聘中不看好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高等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为之中共中央、***于1999年6月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后,我国工业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但是这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严重脱节,严重的制约着企业和人才的发展,可以说这也是目前高校教育的不足之处。

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的教育,应该针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中表现的不足,加强教育改革,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这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的现象,根源在于高校没有推行“企业文化”教学,致使毕业生缺乏“企业文化”意识,所以说:高校注重“企业文化”教学,刻不容缓。

3.我校的企业文化教学

我校是所普通工科院校,主要为工矿企业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适合于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长期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研究,对社会反映高校毕业生很难适应企业文化的现象进行调查与研究后,认为: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企业文化”意识,帮助他们迅速的完成“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过渡,让学生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

近些年来我校通过生产实习和工程训练等实践性环节,加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除了给学生选修《企业管理》等理论课程以外,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从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团队精神)进行教学,从而提高他们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

3.1 产品质量意识

产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依靠,而产品质量是产品的内在品质,无论是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质量都是它的灵魂。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时代,质量严重影响着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产品质量意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国家不仅为产品质量颁布大量相关法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质量管理制度,同时运用ISO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产品质量。所以对于企业职工来说,产品质量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教授学生基本的质量法规、质量标准和ISO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介绍目前一些企业成功的产品质量管理经验。还通过工程训练中对实习件的制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质量控制方法(如“三检”制度、“QC”小组等),培养学生“努力制作精品”的质量意识。

3.2 安全意识

安全是企业生产永恒的主题,近些年来,随着一些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的呼声日益迫切。国家为了规范企业行为,出台了《安全生产法》等安全生产法规,并且加大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力度,提出“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的口号。企业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并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才能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等口号,一方面是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另一方面是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企业还是职工,质量意识都是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

我校一直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注重国家安全法规等理论知识的教学,更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在工程训练中,我们引用了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每一工种都有《安全操作规程》,每一岗位都有《安全责任制》,让学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习,在训练中营造安全生产氛围,增强学生在生产中的安全意识。

3.3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要是没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观念,没有广大职工对创新的追求,就不可能生存发展,更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后来居上。***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可见创新意识在企业文化中间的地位,为了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十分重视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通过制定奖励制度,建造创新环境的方法来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

不仅企业重视培养创新意识,目前各高校也已经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经济投入与老师选用上都作出了最大努力,在工程训练中心专门设置创新课程和创新基地,指导老师都具有丰富的企业技术革新的实践能力。通过对创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设计题目,***思考,自主创新,老师只作审题、引导、启发的形式,学校为学生创造、创新、设计、制作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都得到锻炼,更重要的使培养了他们热爱创新的意识。

3.4 团队意识

企业需要的是核心竞争力,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五大特征: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优秀的团队精神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团散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也将无所作为。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说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十分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同时一个人要想溶入社会,溶入一个企业的文化,团队意识也是最基本的意识。

“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基本内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早在1996年已经明确提出:一个能够得到较好发展的人,不只是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同生活”。这四个“学会”以被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无疑高校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重担。我校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教导学生:一个人只有溶入社会、溶入集体,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只有借助社会和集体的力量,才能取得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在工程训练中,通过分组制作实习件,让他们在实习过程中体会团队精神的含义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4.结论

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无论走进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他都要面对“校园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转变,如果在高校没有经受这种文化的学习,这种转变很可能不是十分的顺利。所以我们说,高校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教学,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溶入社会、溶入企业。

很多企业对我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学十分赞赏,认为有望解决“一些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走进企业后不知如何开始工作,对企业文化一无所知”的尴尬局面。对于我校近年来经受过“企业文化”教学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评价是“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对我校实行“企业文化”教学的肯定。

参考文献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篇5

关键词:非同质产品;溢出效应

中***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27

1 引言

当代商品的营销模式往往借助于强大的明星效应来传递商品的品牌信息和内涵。台湾名模林志玲代言“都市丽人”内衣之后,该品牌迅速风靡全国;内地当红小生杨幂助力“58同城”,从此“一个神奇的网站”深深烙在消费者心中。无论从营销模式亦或是广告标语都无较大突破,广告越来越走向趋同,“明星+产品”模式成为当代广告的主导模式。

为何传统广告模式――单纯介绍产品性能的广告策略会被淘汰?为何商家纷纷青睐当红明星?

产品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关联性,一个企业的广告效应不仅会对自己的市场规模产生影响,也会对竞争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称之为广告的溢出效应,实质为经济学中的外部性。

文献中的同质产品一般类似于公共物品,溢出效应越大,对其他企业产生的正的外部性就越大。进而其越容易存在侥幸心理,产生搭便车行为,该企业最终会降低整个广告的投入。非同质产品一般是指存在差异的同类产品。比如各类洗发水,功效上大同小异,但是产品总是会存在差别。因此当各个企业所打广告类似时,就会对竞争对手产生溢出效应。各类洗发水的宣传无非就是去屑、修复、强韧等几个功能,因此随着广告的趋同,对竞争对手产生的溢出效应也会增加。此时各大企业应该如何决策呢?这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产品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关联性,一个企业的广告不仅会对自己的市场份额产生影响,也会对竞争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称之为广告的溢出效应,实质为经济学中的外部性。

目前中国学者关于广告的溢出效应鲜有研究,此类文献并不多见。田丽娜(2010)分析了具有溢出效应的互补品企业的广告策略,讨论了非合作、合作、对称信息以及非对称信息下的均衡。得出在对称信息的完全非合作下,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大,企业双方的广告投入不断减少;部分合作和完全合作条件下,溢出效应越大,企业双方越愿意增加广告投入以使溢出效应产生的收益内部化。罗云辉(2006)通过两次运用两阶段博弈进行比较静态分析,论证了对存在广告溢出效应出口企业进行补贴的理论依据,文章认为一般情况下,对本国企业广告投入进行补贴尽管会产生财***投入效果的“溢出”,但仍然有利于增加本国企业的产量和本国企业的社会福利水平。

与以上模型不同的是,对于广告的溢出效应,Cel-lini与Lambertini(2003)采用最常见的销售模型进行研究。二位学者首先讨论了同质产品,由于产品之间无差异,因此企业投放广告时必然对销售同种产品的其他企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也就是说,即使竞争企业没有投放广告,销售量也会增加,因此就产生其他企业搭便车行为。文章首先采用非线性模型进行讨论,研究发现,只有在市场较大时(α>1)才存在稳定点。

之后Cellini与Lambertini(2003)又研究了差异产品的广告溢出效应,基本思路与研究同质产品的溢出效应是一致的,只是为了避免闭环解中多状态变量偏微分方程的求解,故只对线性模型进行讨论。文章采用闭环纳什均衡进行求解,研究发现,广告的溢出效应越大,均衡时每个企业的广告投入越低,市场容量也越小。产品的相似程度越高,均衡时每个企业的广告投入越高,市场容量也越大。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较高的产品相似度代表了较低的市场势力,此时更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规模。

本文将在Cellini与Lambertini研究的基础上,将线性模型扩展为非线性模型,同时将单个状态变量扩展为多个进行研究。行文思路如下:首先对基本模型进行介绍,然后讨论开环均衡,最后进行总结与展望。

3 基本模型

考虑一个拥有完全信息的多寡头模型。n个企业销售有差别的产品。pi表示产品i的价格;qi表示产品i的产量。企业i面临如下的需求函数:(1)

变量Ai表示企业i的市场规模或者是产品i的保留价格;α∈(0,∞),决定了需求曲线的曲率;B和D是参数,其中0≤D≤B,参数D表示差异产品之间的相似程度:D越大,产品的相似程度越高。

关于企业i的市场规模的动态方程为:(2)

4 开环纳什均衡

α>1,是指市场足够大时,企业才会有上述结论成立。由于α>1时是稳定的,因此以下结论的前提基于α>1:(9)(10)

背后的经济意义是容易解释的。

(1)首先,均衡状态下,A和k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线性关系。广告费用b越高,证明投放广告的成本越高,因此稳定状态下广告的投入水平k越低;同理,折旧率δ越高,最终的市场大小和广告力度越小;再者,贴现率p越高,表明未来现金流越不重要,因此,稳定状态下的广告力度k也越小。以上结论与同质产品完全相同。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篇6

一、质量经营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顶尖企业较早地认识到,科技与质量创新是决定竞争制胜的关键,纷纷创造“世界级质量”,不断拓展全球化市场。

美国宝洁公司制定并实施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经营战略,把科技创新、质量保证与市场服务等融为一体,实行以质量为基础的市场创新经营。宝洁公司每年发明技术专利达2万件,质量管理系统延伸到世界各地独资、合资企业和产品销售市场。在进入中国市场后,派出跟踪产品质量与市场调查的专业小组就有20多个,质量调查人员常年深入到上海、广州等城市用户家庭。根据质量调研信息不断改进品种与服务,创出汰渍、玉兰油等17个中国品牌产品,成为以高质量产品占据中国市场的典型企业。

实施质量经营战略,是面向21世纪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世界顶尖企业的实践说明,企业必须树立全新的质量理念,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用户至上、市场导向、质量效益与以质量求生存等广义的质量观念;将质量与科技紧密结合,双轮驱动,深入开展质量经营。

二、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质量管理就是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检测把关。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也已变为顾客。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世界顶尖企业创造“世界级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成为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目前国外顶尖企业已从以企业为中心的“CI战略”转向了以顾客为中心的“CS战略”,CS即英文意为“顾客满意”的缩写。推崇“企业命运在顾客手中”,“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最终决定者”的理念,顾客满意已上升为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

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创新,这比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及其标准化更科学、更重要。这一管理的内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的涵义不仅是产品购买者、服务者,还包括内部员工,以及企业供应商和相关产品生产商,是一个由商品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为一体组成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三、人的素质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

进入新世纪,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全力开发“智能”资本,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

我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企业成功发展时认为,海尔集团追求的“第一产品”是人才,销往中外市场的家电产品则是“第二产品”。张瑞敏的“第一产品论”,正是确保海尔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

当今质量管理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市场已成为企业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的起点和归宿。企业步入全球化市场竞争,需要质量管理与技术管理并重,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质量管理。在这之中,人的素质发挥着决定作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用于人才培训的开支高达10亿美元,通用公司投入4亿美元用于员工通过“6希格玛”培训计划。在欧洲不少公司出现“老板出钱,员工充电”现象,德国著名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卡迈・耶公司、赫希斯特公司等企业,均建立了常年培训制度,大力而有效地提升员工素质。使企业的产品技术先进、质量优良。

四、共同利益使企业形成整体质量的“生态关系”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特・德鲁克说:“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的生存发展,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知名大公司纷纷严重亏损,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之间开展恶性竞争,在击败对手的同时也使产品价格失常,企业成本上升,外部竞争环境不断恶化。教训使精明的大企业兴起了管理创新热潮,带来了质量管理观念更新飞跃。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史蒂文・乔布斯首先推出“苹果联盟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IBM公司建立了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保证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

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其他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创造出消费者可以实际使用的高质量的新价值。同时,也在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质量服务中受益。

五、技术创新上升成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中外优秀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管理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开拓全球化市场。

我国小天鹅公司将“全心全意小天鹅”作为全面质量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较早地认识到,企业市场竞争最终是全面涵义上的质量竞争,而质量的优胜来自于技术领先。由此,建立了由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双重创新的企业创新机制。小天鹅公司在全国洗衣机行业首家建立了3600多件涉及洗衣机国际专利的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创新。还建立了由专家和博士后组成的技术开发院,确保能够开发领先市场5―10年的前瞻性产品。同时,公司实行了24小时全天候登门售后服务,把“全心全意小天鹅”的质量创新和运行机制渗透到研制、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追求质量与服务的“零死角”。从而,使企业不仅享誉于国内市场,还在东南亚等国外地区设立了生产企业,实现了技术出口和产品市场国际化。

六、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支柱精神

当今,企业文化与管理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潮,成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支柱精神。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篇7

关键词:企业发展,科技创新,标准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管理规范诚实守信的章丘市大成机械有限公司随着经济的快速升温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十年的努力,该企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过亿元的章丘市名列前十名的企业,其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经济运行如此稳健,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都得益于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行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和TS16949认证等现代化管理方式。该公司投资300万元成立了产品质量和性能中心检验站,检验站设立有色金属化验室、黑色金属化验室、计量室、性能检测室等,对进厂的各种原材料进行检测,对不合格的原材料和配件不准入库,上道工序检验不合格严禁进入下道工序。并逐步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以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建立起以岗位职责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标准体系,企业在全公司内部按照国家3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的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免费论文,科技创新。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又要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产品标准是衡量产品是否合格的法定性技术文件,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对产品标准作深入的研究,对于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标准制定既符合市场要求又符合企业实际的性能指标严于国标、行标的企业标准经当地质监部门备案后作为组织生产和出厂检验的依据、而上述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又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标准的制定和数据的验证又离不开准确的计量检测和产品的检验,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在企业内部各环节推行标准化管理,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标准化良好行为地推行就是将标准的规定以及企业先进经验归纳后制定三大标准体系代替原来泛泛的难以操作的规章制度,以工作流程来管理企业,建立起一套适合“大成”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企业管理内外井然有序,上下协调一致。

“大成”初期的1998年,以生产摩托车配件为主,继而生产建筑用塔机到生产罗茨鼓风机的跨越式发展;年销售额由1998年的50万元,到2008年的逾亿元;产品销路由以“大成塔机”“帝成风机”逐步覆盖全国塔机和鼓风机市场,2008年“大成”产品以优质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顾客满意度以及广泛的市场占有率被济南市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济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济南名牌产品,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只要走进全国任何一个新农村建设基地,走访任何一个常用“大成”产品的客户都认为“大成”品牌的产品是名副其实质量上乘的产品。

近几年来,章丘市大成机械有限公司的转型着眼于紧紧抓住塔机制造产业升级的契机,重新确立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概括为六个方面的工作,人力资源方面,让事业成就人才;运营体系方面,主要对企业全过程管理,有效实现技术、销售、市场相结合,各流程环节紧密配合快速提供并传递组织价值,创造市场效益;组织流程方面,主要通过内部机构、岗位设置,业务流程等的优化再造,形成自己的竞争实力;营销方面,主要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营销转变,要从标准化、制度化的层面来实现,组织从“业务型”向营销型转变;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培养一部分高素质人才,以文化助推企业再造;组织学习是“大成”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把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当做企业生存、创新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做培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由此大成开始了从单一的摩托车配件产品到塔机和风机主导产品的国内一流管理先进的建筑系列产品的龙头企业。

加大促进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如果一个企业不推行标准化管理,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百年企业更谈不上百年品牌,这是大成职工的一句口头语,大成人在近十年来认识最深的就是没有技术创新就不能长久占领市场,这也是大成企业管理者,科研技术人员和普通技术工人常说的一句话。大成是从引进自动生产线和产品走进摩托车配件机械行业的,从这个阶段,大成成功把液压制动产品做到市场第一,当我们成为第一的时候,技术创新尤为重要,用“大成”总经理的一句话说:“大成的研发队伍在不断壮大,”大成还不断引进国外技术人员为我所用。免费论文,科技创新。免费论文,科技创新。他们根据研制任务的需要,成立项目小组,围绕项目需要引进人才,这样引进的人才适应企业的发展,研发的产品也能符合市场需求。“大成”公司总经理程官正说:“今年大成提出的科技创造价值,以科技引领消费市场,以技术创新打造百年品牌。推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才能使企业长盛不衰。

“做百年企业,和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演变而来的企业一样,大成对品牌的认识也经历了一段过程,最初的认为是一个为摩托车车制造、农用车制造的零部件配套厂家,品牌不品牌无所谓,所以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逐步失去竞争力,产品销售一路处于低迷状态,通过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经贸局等专家一起分析找出企业市场销售的原因所在。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要靠自己的品牌和质量去打开市场,走以质取胜的道路,才能逐步成为市场的主导者,因此大成总经理程官正说:“我们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的搞科技创新,确保产品质量,从而将自主创新成果逐步转化为企业的标准;推行标准化管理以标准化管理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为打造品牌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大成人几年的努力,使大成公司生产的帝成牌塔机在2008年荣获“济南市名牌产品”。并逐步占领了国内市场,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免费论文,科技创新。

2007年大成牌商标被山东省工商管理局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同年被章丘市经济贸易委员会评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免费论文,科技创新。2008年被省经贸委评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之所以在当前低迷的市场条件下,能够站稳脚跟,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就是在企业内部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将制度转化为标准,以标准管人,以标准管事的严格的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战略,才使企业有如此稳健的发展后劲,到目前为止,公司先后申请国家专利73件,其中发明专利20件,保护了公司的知识产权,开发新产品300余件,其中部级扶持的新产品项目有3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有15项,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由1998年的年产值不足50万元,到2008年的年产值逾亿元的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市县10强企业之一。免费论文,科技创新。

年轻的大成人正沿着标准、规范、创新的路子大步向前,在风云变幻的经济浪潮中,相信标准化会让大成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战略;问题

1 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强,产品缺乏竞争力

首先表现在市场调研不够,不论是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还是企业本身,在对国际国内市场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和预测方面比较欠缺。市场信息不灵,不能很好地按照市场的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其次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以乡镇工业企业的技术设备为例,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初时大工业在技术升级中扩散转移的老设备。在这种设备条件下,加上技术力量薄弱,难以生产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市场上也难以有好的表现。中小企业发展至今,除了少部分企业拥有一些名牌产品外,许多企业产品“多年一贯制”,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抗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入世以后外国产品的涌入,更加剧了中小企业一般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局限性和立足难度。

2 人员结构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整体素质不高

企业素质首先是人的素质,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我国中小企业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领导和业务骨干,有的已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企业家。但是就大多数企业而言,其经营者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职工,很多是由农民直接转岗而来,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无从谈起。这种低水平的从业人员素质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企业基本上不具有技术开发能力,这种状况从总体上看对中小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大专以上毕业生很少分配到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正式分配的更少。随着人事及配套制度的改革,情况有所改观,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员素质低的状况。2002年,全国乡镇集体企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3.5%。据有关调查,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几年来变化较大,1992年以后开业的,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6.3%,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只占6.3%。而众多的个体工商户,情况则相反,多数业主本人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毕业生极少。

3 技术进步缓慢,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推进中小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消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进而在市场上占有优势。然而,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却是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技术含量低,难以在市场上有所作为。 据测算,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仅为25%左右,其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同时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比较落后,产品档次较低,表现为:产品品种多、拳头产品少,老产品多、升级换代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而且,生产规模偏小,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产品趋同现象严重,分工协作程度低,工业园区分散凌乱,主导产业不突出,重复建设多,与集约型增长方式和目标差距较大,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劳动生产率较低,经济运行较差。我国中小企业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小型企业“巨人化”,技术装备率较低。在国外,从大、中、小企业之间看,企业固定资产数量差距很大,但就人均固定资产数量看则相差无几,可见企业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生产技术水平的差距。在我国,两方面的差距都很明显。

4 产业组织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缺乏现念

在我国,大企业存在着“大而全”现象,小企业存在着“小而全”现象。在生产领域,专业化协作程度差,无论是大小零部件几乎全部力求自己生产。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不利于提高技术水平,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在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领域,缺少固定的渠道,不得不自己采购和推销,因而造成采购员和推销员满天飞,从而加大了交易成本。在企业管理方面,现代管理理念不强,管理粗放,缺乏人本管理思想。具体表现在:企业没有长远市场战略,经营决策大多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说了算,信息化发展缓慢,制度不健全(有的有了制度也不能严格执行),甚至有的企业还没有健全的财务体系,经济核算制度不健全,生产和原材料消耗无严格的定额等。因而造成浪费严重,成本开支过大,产品质量低下,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篇9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精益生产 相互关系

一、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菲根堡姆对TQM的定义为:“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其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全面”(即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全面综合管理)和“四个一切”(即一切为用户;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依据事实与数据;一切按规范办事)。

二、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丰田公司,后经企业长时间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思想。精意味着只生产当前所需的产品以及下道工序所需的产品,绝不多余生产。益代表着所有的生产活动都要经济节约和高效率。到目前为此,精益生产方式被普遍认为是世界制造行业一种理想的生产体系和方法,很多企业都在效仿。精益生产方式由于受到市场的影响,摸索出一种“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生产方式,最终目的就是彻底杜绝浪费以提高生产率。

三、全面质量管理与精益生产

(一)以顾客为中心、以人为本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原则。企业不止仅仅单向为顾客提品与服务,还要随时了解客户的思想与要求,以其需求为导向来开发和生产产品,这样才可以做到双赢。精益生产方式通过其生产方式可以迅速快捷的按照客户的要求开发其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足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适应性,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灵活性。这才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让顾客满意。

(二)以人为本、质量第一

以人为本、全面参与也是全面质量管理原则之一,突出了人这个主体在生产组织当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的生产组织方式中,需要整体的生产合作,特别是人的作用,如果没有人的参与甚至没有全部生产人员的配合,就无法形成高质量的生产。精益生产方式也始终把质量把在第一的位置,坚持质量优先的方针。任何工人发现生产线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时,都有权利让生产线暂时停止下来,等到完全排除问题才可以继续生产,这样的一种方式让质量有问题的产品出现的几率大大降低,在生产过程中就有可能完全杜绝质量问题。

(三)以“零缺陷”为目标

“零缺陷”目标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如果一次就可做好想要做的事情,这在经济和效率方面都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所以其已经成为当今许多先进生产企业所追求的质量管理目标。精益生产方式也是这样,其认为从生产设计之处就应该要求高质量产品,严格控制生产程序,杜绝有缺陷的产品。只有这样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才能可能实现“零缺陷”目标,体现质量免费的真谛。

(四)以“保证质量”为工作准则

“杜绝浪费、彻底降低成本”早已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之一,也是许多企业朝思暮想的终极目标,已成为生产活动追求的一种必然结果。精益生产要求减少库存,这样会使每个生产步骤生产的零部件产品减少,于是缩短前后生产工序的时间,是其衔接更加紧密,出现问题的几率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变大,这就对工人的要求更加高了。每位工人都必须增强注意力,严密监视生产线的情况,确保其质量。长期以来,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人必然会养成强烈的责任感,让随时随地注重质量成为一种习惯,生产企业里面的每一个人重视质量就成为一种必然。这样通过库存的减少,来提高企业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是当今生产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五)优秀的企业质量文化

企业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所重视的问题,优秀的企业拥有好的企业文化,这是自然规律。培育优秀的企业质量管理文化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之一,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现代企业管理认为,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之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也要求高质量的企业质量管理文化来提高整体的生产水平。精益生产不仅重视人的作用,同样不忽视企业文化的培训。精益管理方式培训已经成为生产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使企业质量管理文化深入每个员工的脑海中,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

四、精益生产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论指导,全面质量管理是精益生产的必然结果

精益生产方式提出“零库存”的要求,使每个生产程序生产出来的零部件大量减少,成品储备量也降到了零的程度,这也就对生产程序中的每个生产程序的生产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大批量生产方式实行的单件生产和传递的工作程序,这就必须要求每个生产程序生产出百分之百的合格零部件以及成品,如果出现任何一个不合格的零部件或者成品,都会迫使生产程序停下来,耽误了准时制生产,降低了生产效率。显然这种生产方式企业没有预留多余的产品以备不时之需,就形成了一种在生产过程中杜绝次品的要求,以此来约束生产过程,确保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样便需全部工人参与生产过程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一种必然现象。总的来说,精益生产必须以全面质量管理基本思想为指导,全面质量管理是精益生产的必然结果,只有企业的管理者有效的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利用彼此的优势为企业创造额外利润,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君宁,李***.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浅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篇10

关键词:企业质量主题责任 落实

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是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产品质量法》第一章第四条、第三章第二十六条都明确了生产企业是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人,明确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并督促企业严格落实相关责任,是提升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的关键所在。

落实生产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首先要靠企业家的素质,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还要靠强有力的监管和行业有效的指导帮助,从外部给企业压力和强劲推动力,此外还需要靠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去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本人认为,强化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推动行业管理与服务入手

在落实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的过程中,行业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指导行业质量管理职责,实施有效的业务指导。各行业主管,要针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各类企业的质量基础管理,行之有效的指导意见。要指导各类企业广泛开展质量标准化活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推动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要督促企业从组织领导、工作规划、制定标准、制度建设等基础环节入手,抓紧制定修改企业内部质量标准体系,组织开展质量达标升级工作,把这项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扎实持久地坚持下去。要注意抓好典型,培养质量标准化样板企业,总结经验,并用典型经验指导推动工作的展开。

二、从企业自身入手

(一)要落实企业主要责任人抓质量的责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抓生产经营是第一责任人,抓产品质量也是第一责任人。既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负责,又要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负责。分管质量工作的其他领导也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承担起质量管理的责任。同时,还要落实产品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不留死角。抓产品质量工作,关键是狠抓产品质量责任制的落实。要层层签定产品质量责任书,把产品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要加大推行质量责任制和追究制的力度。推行产品质量责任制和追究制,关键是要坚持做到"四个同时",即安排生产经营等工作时,同时安排质量管理人员在质量工作上应负的责任;在下达经济指标时,同时向质量管理人员提出责任要求;在考虑经营的执行情况时,同时要考虑质量责任制和追究制的执行情况;在干部提拔重用时,既要考核***绩同时考核产品质量工作,对产品质量搞不好的,一律不用。从而进一步增强质量管理人员抓好质量工作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

(二)要全体动员。当前,在一些企业里,存在一些部门的管理者没有把本部门、自己的岗位纳入到质量工作中去,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当成局外人,认为质量工作与己无关。其实,企业里,所有的管理者、所有的管理部门都不是旁观者,都不是局外人,在质量工作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质量责任,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职责,来完成质量工作中所担负的责任。一是管理部门要认真检查在设备、技术、质量、工作环境、员工技能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思本部门工作是否到位、责任是否落实,制定整改措施,狠抓落实。只有使之真正认识到质量事故的危害性,才能增强质量意识。要认真检查在宣传、教育、组织、发动员工,提高员工质量意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工作是否到位、责任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只有各部门明确质量监管责任,增强责任心,才能切实发挥作用。

(三)要落实质量投入的责任。资金投入保障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质量需要投入,质量是要付出成本的。首先企业生产设备要及时更新、维护保养,一定要保障企业设备处于最佳生产状态,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二是完善实验室建设,培训合格的检测人员,提高意识,重视质检,以检测结果指导生产。如果必要的投入舍不得事先支付,一旦出事就会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实践证明,通过事先的质量投资,把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最经济、最可行的生产建设之路。

(四)要落实技术措施的责任。加强技术创新,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求可靠、求质量。企业要有切实可行的技术操作规程,为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保证。要不断引进高科技、新技术,用高科技保质量。

(五)要落实质量教育培训的责任。一是要大力开展质量文化建设,普及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知识,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群众的责任意识。二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增加产品质量宣传教育投入,加强宣传、培训基础建设,扩大宣传阵地,完善培训教育机制。三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品质量月"活动、"质量杯"技术比武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六)要落实质量标准化活动。开展企业质量标准化活动,是落实企业责任主体、建立产品质量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采用"安全、健康、环保"的现代管理方式,推进企业质量制度化和规范化,要督促企业从组织领导、工作规划、规范标准、制度建设等基础环节入手,抓紧制定修改企业内部质量标准体系,组织开展质量达标升级工作,把这项工作广泛地开展起来,扎实持久地坚持下去。

三、从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管入手

一要结合对辖区内各类企业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建档,做到心中有数。要开展企业质量安全评估,掌握各企业的生产状况,实施分类监管和重点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推进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到位工作打牢基础。二要建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业绩考核体系,完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责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将监督抽查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三要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和落实产品质量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年度考核与奖惩制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绩效量化考核体系,加强内部产品质量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

四、从社会舆论监督入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企业产品质量论文10篇

学习

英语综合实践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综合实践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教学实践论文题目大全,大学综合英语课程论文范文。2011年6月8日,***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改变课程结

学习

国际金融贸易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毕业论文2000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论文题目。2.信息溢出。通过商业活动,产生了贸易联系;贸易联系加强了两个经济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但这也反过来刺激出更大的将金融资本的流动。相反的因

学习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信息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子信息论文怎么写,电子信息技术论文2000字。1.2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863”计划,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也因为产业界限模糊,使

学习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信息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子信息类专业论文2000字,电子信息论文怎么写。2校企联合生产实习新模式探索目前有些企业成立了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其按照生产实习的本质要求,严格从看、学、做三个环节组织教学,为高校解决生产

学习

贸易研究生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贸易研究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贸易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经典案例,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1.2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SCI、Proquest、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浏览两国卫生、经济贸易部门以及相关协会,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O)、世

学习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热点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最新的论文参考文献,国际贸易前沿问题论文素材。一、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全球化推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给各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联系创造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局面

学习

国际贸易流程论文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流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流程比较特殊的流程论文,电商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学习

国际贸易方面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方面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论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选题。1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提倡使用较低的能耗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支撑,其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利用

学习

经济与贸易论文10篇

阅读(9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与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与贸易论文大纲如何写,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

学习

初三团支部工作总结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初三团支部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初二团支部总结,初中团支部活动总结怎么写。以上是初教系团总支xx年1月份活动计划初教系团总支学生分会初教系xx年2月份活动计划新学期的到来,我们又来到了紧张的筹备工作,在这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有

学习

部门工作汇报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部门工作汇报模板,内容包括部门工作情况汇报范文,部门工作汇报标题大全。一是社区坚持以***中心组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度,增加了学习频次,丰富学习形式,推动学习贯彻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重大决

学习

英语专业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专业10篇,内容包括英语专业文章解读,英语专业资料推荐。一、《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特点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小。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在国内高等教育中普及之后,广大师

学习

中美贸易战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中美贸易战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美贸易战小论文1500字,中美贸易战***策与形势2019论文。在美国,贸易法案第421款是wto特保措施的本土化,它被称为“针对中国的特别保护条款”,其中规定只要从中国进口产品导致或可能导致生产类

学习

电子专业英语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专业英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论文1000词,电子专业英语教学论文范文。二、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英语课程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中

学习

英语综合实践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综合实践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教学实践论文题目大全,大学综合英语课程论文范文。2011年6月8日,***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改变课程结

学习

国际金融贸易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毕业论文2000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论文题目。2.信息溢出。通过商业活动,产生了贸易联系;贸易联系加强了两个经济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但这也反过来刺激出更大的将金融资本的流动。相反的因

学习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信息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子信息论文怎么写,电子信息技术论文2000字。1.2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863”计划,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也因为产业界限模糊,使

学习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信息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子信息类专业论文2000字,电子信息论文怎么写。2校企联合生产实习新模式探索目前有些企业成立了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其按照生产实习的本质要求,严格从看、学、做三个环节组织教学,为高校解决生产

学习

贸易研究生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贸易研究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贸易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经典案例,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1.2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SCI、Proquest、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浏览两国卫生、经济贸易部门以及相关协会,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O)、世

学习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热点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最新的论文参考文献,国际贸易前沿问题论文素材。一、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全球化推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给各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联系创造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局面

学习

国际贸易流程论文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流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流程比较特殊的流程论文,电商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学习

调查毕业论文模板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调查毕业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调查报告型毕业论文的范文,调查论文标准模板范文大全。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中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42人、林业技术专业51人、园林工程专业55人、木材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