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研究生论文10篇

国际贸易研究生论文篇1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研究――在上机模拟实务课程中的探索》这个课题中,作者认为,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固然有很多具体的形式。但是,对于学习国际贸易的学生来说,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良好的实际业务能力是提高这些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核心。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围绕岗位(群)核心能力,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之间的联系规律,形成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集中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实习;第二阶段在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再次,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课程指导书等学习推动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就业前景,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采用渐进式实训教学法,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之达到娴熟水平。三是采用模拟企业活动、项目主题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四是深入开展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情感-双赢机制。与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共同建设实训室和共享资源库,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五是聘请多名外贸行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工作。

2、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对应工作岗位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如***1所示),包括外贸业务员岗位方向、外销员岗位方向、货代员岗位方向和单证员岗位方向。其中外贸业务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电子交易;外销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实务、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外贸英语口语和国际贸易地理;货代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国际贸易地理、货运基础知识和货运实务;单证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实务、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国际贸易地理和单证实务操作。通过模块设定学生对应岗位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3、创建外贸实训基地

建成再现外贸流程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充分满足校内实习的要求。同时,完善校外参观实训点、顶岗实训点,建立多层面的校外实训基地。

首先,在学院有关部门支持和配合下,整合现有院内有关国贸专业的教学软件资源,搭建除国贸专业外,涵盖商务英语、涉外文秘、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归口本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本专业实训室的规模化经营运作,提高本实训室的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如***2所示)。实验室、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进一步规划现有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实验实习大纲,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成分,并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和软件,以保障专业校内实训正常进行。

再次,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与外贸公司、外贸生产型企业、报关行、货运公司等分别签订校外合作协议,以此保证我们的教学始终以实践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

最后,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保障基地的正常和高效运作。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体措施

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要求逐步推进,从沿海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方面,通过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分解,构建适合职业岗位人才要求的教学体系。

1、确定专业主修能力,因材施教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特点确定专业主修能力,具体包括外贸业务能力、外贸单证处理能力、国际货运业务能力和外贸综合业务处理能力等。针对主修能力确定培养方案,分阶段重点训练。大一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翻译训练;大二上学期进行外贸书信训练和外贸合同拟定训练;大三进行报关、报检和国际结算模拟实训;大四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模拟操作。学生分组扮演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各个主体,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实训。

2、改革课程内容

首先,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紧跟国内外贸行业的发展,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专业教材、实训教材、多媒体教材,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及时修改。

重点抓好《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操》等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结构的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突出实训环节,以适应高职教育需要。

其次,按照核心课程和平台课程优先的原则,制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任命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及丰富职教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为精品课程负责人,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与校外基地共建精品课程。

再次,通过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信息化部门支持,从辅助教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资源、进行教学互动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开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3、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双证书制度

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模块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改革都直接与相关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相对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本专业在校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考试的通过率,而且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就业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4、工学结合

国际贸易研究生论文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科:国际贸易:学科建设

中***分类号:F74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6-0080―05

收稿日期:2006―08―20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培养为其服务的国际贸易学科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本科、大专招生的增长及总量居各专业前茅,而且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立和招生也迫切要求增长,国际贸易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究竟要确定哪些,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学科研究范围狭窄,不能适应学科和外经贸实际发展的需要

现今的国际贸易学科,是***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整学科专业确定的,属于应用经济学,在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它同其它9个二级学科同属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02020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①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人员、知识产权交换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这些比纯粹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包括在内。在业务范围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策,国际贸易实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①从当今学科发展的实践来看,它注重了理论与***策,贸易的实务,没有指出国际经济合作这个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业务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学位专业课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策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硕士学位专业课为:“国际贸易理论与***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①这些指定,一是笼统,二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法规等类重要课程没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关学科中,仅列出了“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①而与之关系极密切的国际经济法、企业管理、国际关系等没有提及,比起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来相关学科很单纯。

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

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T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策(原***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载体是跨国企业和人员,因此,对跨国企业和人员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剧,多边贸易体制运转不好时,次多边即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几个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或双边一体化的发展都在涌现,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应放在一个日益关注的地位。

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面较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

就是学校对纯理论研究较多,应用性对策研究较少,成果鉴定重期刊发表及档次,轻***策对策性研究报告,使我们的理论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研究成果应有的价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扩大。

此外,学生,甚至我们个别的同行,也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容理解为仅是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这种对学科和专业的片面或错误理解,导致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首先,它使我们研究领域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开拓应有领域或新领域,使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府和企业服务。其次,由于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有关从业人员是社会上人数增长最快和总量居前茅的,但学生如果仅做外贸单证或坐办公室,跑海关和工商税务局,这种单一的就业面,现已人满为患,中专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同抢一个饭碗,我们的本科生与他们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能简单地就理解为国际贸易专业,而是一个“大外经贸”专业。

二、国际贸易学科应拓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一)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指导思想

***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对学科专业的改革结构调整提出了原则,如提出: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3]我们应根据以此指导思想并结合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趋势,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

(二)学科研究总体要增加的内容

在对学科研究规律内容的界定中.应增加“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交换”,以补充原来仅有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体现当今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强调应用性、对策性,体现学科特点。在主要相关学科中,除原来列出的“金融学、世界经济”外,应增加“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几个重要相关学科,体现与它的知识体系相关的重要学科。

(三)从整个再生产纳入全球的现实来考虑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

我们要从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国际化来看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它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国际化生产的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三大阶段来看:

G--W…P…W’―G’

传统的出口贸易是仅在w’―G’间,纯粹用的是本国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也叫一般贸易。

传统的进口贸易是G―W,从国外进口来直接消费。

加工贸易,外商用进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则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国外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并就地销售,则是W…P…W’―G’。

这几种方式,都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了直接出口(传统出口,或自己进料加工出口);直接进口(传统进口);间接出口(来料、来样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进料外汇);间接出口和进口(跨国企业利用母国的设备、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产后在东道国当地销售,或转销其他国家,或产品返销母国)。

以上表面上是进口与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外资来加工生产再出口:对外投资进行生产在东道国销售或转销他国或返销母国。这就是现资、加工、生产、贸易的复杂关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直接进出口,也就是传统的外贸,这是第一层次的外贸,也是狭义的外贸;第二层次的外贸,是利用外资加工生产后的外贸和国内贸易:第三层次的外贸是到境外国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后的出口(产品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或返销母国的进口。从利益上讲,第三层次的外贸综合利益最大。所以,仅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来看国际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看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与贸易直接有关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国际贸易学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简言之,即外贸、外资、外经三大领域,我国管理外经贸的***府机构,主要是围绕这三大领域设置的。

(四)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

以下研究领域大都出现于外经贸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看,研究领域总体较小,有的研究虽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没有开拓和创立,应拓展领域和方向。这里并非要每个学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国应有如下研究: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从古典到当代,各种理论与学说,这是最基本的重点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方向;(2)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经贸惯例、贸易合同、争议与仲裁、物流、运输与保险、信用证等单证运用、商务谈判等,要深入研究,开创新的方向;(3)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原料生产与输出国组织规则,联合国经济贸易组织规则,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组与协议;(4)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研究: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区域和次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关系,要深入或开创研究新方向;(5)国际贸易法规***策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各国***策,要开创新研究点;(6)货物贸易研究:机电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类、农林渔水产品贸易研究、原料与资源产品贸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研究方向;(7)服务贸易研究:金融、电信、运输与保险、旅游、会展等研究.领域大,行业多,在不断扩展,地位日渐重要,是重点开拓研究的领域;(8)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走出去”战略与***策,投资方式、投资环境等,这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大力进行并开拓的,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引进来”战略,产业***策,招商引资环境、方式,开发区,跨国公司研究,与上面都属国际投资的内容,研究理论多,形式及内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资促进外贸;(10)国际工程承包研究:国际承包市场,招标投标,竞争能力等,要深入研究,开创研究新方向,是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11)劳务输出与自然人流动研究:这是现在和未来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领域,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重点项目,可部分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国重点开拓的贸易增长新领域,必须加强研究;(12)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策略与手段,开拓的新领域;(1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贸易融资,国际货币体制及人民币汇率,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与运作.

要结合外经贸深入研究;(14)贸易方式研究:、经销、加工、补偿贸易、租赁贸易、采购、期货贸易及电子商务等,要大力开拓、开创研究;(15)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要重点开拓研究,为“走出去”服务;(16)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进行研究。

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

从以上国际贸易学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看.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没有包涵这些内容,与实际要求的内容差别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贸易”这个学科名,容易使人们对它产生狭义的或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少数人,甚至包括了实际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我们在毕业论文封面上写学科与专业名称时,不只是学生写错,而且相当部分老师也是模糊的,其他专业的人。就更不用说是片面理解和错误理解了。这种误解,对学科研究与专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不如将学科名称与专业名称互相替换,学科名称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称定为“国际贸易”。但从“大贸易”或“大经贸”看,专业名和学科名都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好一些。

这样命名的好处:一是从字面上就拓展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有利于学科研究和发展:二是纠正对这个专业狭义的和错误的理解,跳出片面狭隘的专业就业观,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及全方位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领域。如按狭义的该专业就业,就是从事直接的进出口贸易、做单证、谈生意、跑海关、坐办公室,而与其他专业无缘,各层次学生在同一岗位就业。而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本科专业及学科涵盖面来看,就业领域就很大了。如我们的培养要求与目标中指出的那样:本专业培养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外贸、外资、外经、外事等领域服务的以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层次对外经贸人才,毕业后能在进出口企业、有进出口权的工业与商业企业、涉外金融企业、涉外***府机关和涉外事业单位、涉外中介机构等部门及个体工商业,从事进出口实务、商务谈判、翻译、经营管理、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研究策划、文秘、宣传公关、新闻、研究、教育等工作。

此外,国际贸易或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⑷也值得商榷。任何学科和专业都是根据社会需要而来的。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越来越紧密融合,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和规律将引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从事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就业人员来看,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显示出这个学科的地位日渐重要;另从学科研究领域和范围来说,应用经济学的其他任何一个二级学科,都没有这么大的领域,研究方向远远没有这么多。可否把它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出来,与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并列起来。学科名可以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下设三个大的二级学科,国际贸易学(涵盖所有的贸易理论与***策、各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学或国际商务学(国际融资、对外投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国际经贸组织学(wT0理论与规则、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双边贸易组织及双边经贸关系等)。这个设想敬请同行们提出意见。

国际贸易研究生论文篇3

关键词:科研促进专业教学

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一、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二、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三、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国际贸易研究生论文篇4

    中欧贸易摩擦解决机制研究 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浙江省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企业国际化方式和成功因素研究 外资在华并购的动因研究浙江省各地区利用外资效果评价和实证比较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外资在华并购动因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应用分析 中美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TCL 跨国并购的问题研究 江浙沪制造业外商投资现状比较研究 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及竞争力:入世前后的比较分析 垄断、安全威胁与反垄断控制--外资并购中的问题和对策 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江浙沪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比较研究-以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因素分析 江浙沪 FDI 技术溢出效应比较分析 中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外资在华并购绩效分析 FDI 对我国通讯产业的垄断分析 浙江化工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对策分析 外资在华并购后的整合研究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外资并购中反垄断问题的经济分析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障碍分析:农产品贸易视角 欧盟 RoHS 对浙江省机电产业出口的影响分析 宁波服装出口的品牌战略:合创品牌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市场秩序研究 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区位选择研究 温州鞋业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中招商引资的战略思考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入世后我国国际贸易摩擦上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析进口配额的效果及***策取向 绿色贸易壁垒对佛山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我国加工贸易***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引进外国智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垄断行业监管机制问题研究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及路径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发展 惠州对外贸易企业的变迁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和对策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转基因农产品贸易***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中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研究 中国农业开放模式的选择研究 中国农业补贴***策的选择与完善研究 从轮胎特保案看我国的反倾销 金融危机下广东的双转移战略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广东企业走出去研究 广东外资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金融危机下广东某产业发展对策探析 港口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具体哪个港可以自己定) 中国国际多式联运问题研究 港口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具体哪个港可以自己定)

    中国第三方物流中的问题研究 中国集装箱运输中的问题研究 提单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贸易救济制度研究 对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国际贸易交易结构的确定 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调整与中国出口战略应对 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策的***治经济分析——以美国对中国输美纺织品设限为例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国际动物***病区域化管理趋势与促进肉类产品出口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或某省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的技术提升研究 引进外资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或作用研究 FDI 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推动广东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国际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关系研究 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主创新与增进我国出口商品比较利益研究 论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推动 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利弊或转型升级研究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研究 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出口退税***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研究 标准化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效用研究 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贸易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 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我国商品出品对策

    国际劳工标准下我国***府、企业对策 我国纺织业出品竞争力问题和对策研究 我国纺织业的贸易格局与市场策略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世界 FTAS 发展态势与中国策略分析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中的作用探讨 加入 WTO 后我国民族产业的保护 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选择——以惠州经济为例 古典比较利益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FDI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贸易的影响看我国开展海外投资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中国经济反垄断立法的探索 广东区域聚集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及风险研究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欧元汇率变动对惠州制鞋行业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机理及未来演变研究 中国国有经济角色演进的反思与前瞻 我国产业结构调查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及解决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广告语言与消费心理研究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研究 浅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中小企业文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中小企业品牌经营误区及创名牌战略研究 顾客忠诚研究述评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浅析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 客户关系管理的探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金融危机下的消费思考——中、美消费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顾客关系投资的个性化价格促销 中小企业出口及其社会责任研究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广东农产品出口跨越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惠东鞋业出口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分析 对外贸易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全球知识网络与跨国公司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机制和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播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的影响研究 知识的国际传播机制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双边 FTA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FDI 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广东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我国国际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基于因子分析的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倾销问题 反倾销背后的国家利益博弈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及障碍分析 绿色国际贸易与绿色国际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率调整的***策思考 出口退税***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市场水果检***准入与促进我国水果出口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法、产业法与反倾销法的冲突与协调 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与***策变化 市场营销视野下的大学生自主择业策略分析 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方式的分析 论国际市场营销者如何跨越文化障碍和避免***治风险 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评价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与建议

    开题报告举例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 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 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 · · 二、 1、 2、 3、 ·· ·· ·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 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 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 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国际贸易研究生论文篇5

关键词:汇率冲击;异质企业;投资区位;跨国公司

一、引 言

21世纪初,以melitz的“贸易对行业内资源配置与生产率的影响”一文为标志,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开始呈现出基于异质企业的研究新动向。baldwin把基于异质企业的一系列贸易研究成果统称为“新新贸易理论”[1]。这一领域被称为是继新贸易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利益集团与贸易***策之后国际贸易领域新的研究焦点论文***。

目前,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基本形成两大体系:一类是以melitz为代表,着重将企业生产率差异纳入新贸易理论,并以此分析企业商业模式选择。其中,melitz以克鲁格曼的差异化产品、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企业的异质性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行为,为企业生产率差异纳入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石[2]。helpman等拓展了melitz模型,进一步考虑跨国企业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行国际化。其研究表明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行为,是由企业的生产效率预先决定的。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选择fdi,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3]。bernard等将异质企业与新贸易理论以及产业间贸易有机结合起来,关注贸易自由化下,企业、国家和产业如何相互作用,资源如何通过企业在产业内和产业间重新配置,全面考察了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同行业内异质企业(出口与不出口企业)的效率差异、贸易自由化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等诸多问题[4]。

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另一条脉络是研究企业内生边界的决策。主要是以antràs为代表,将新制度经济学的不完全契约思想纳入一体化和外包的商业模式选择中。这是国际贸易理论借鉴其他领域的思想并相互交融的产物。其中,antràs将grossmanhartmoore产权分析方法的企业观点和helpmankrugman的贸易观点结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基于企业边界的不完全契约模型分析跨国公司的定位和控制决策,强调了资本密集度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在企业国际化过程决策中的作用[5]。antràs和helpman则将 melitz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antràs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进行结合,进一步考虑“不完全契约的摩擦亦存在一体化企业内部”、“生产中存在两种投入品”的情形,探讨契约的不完全性对异质企业边界、外包(outsourcing)以及内包(insourcing)战略选择的影响,为研究企业全球化和异质企业的组织决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6]。他们提出:低研发密集度行业中,高生产率企业倾向做外包,较低生产率企业倾向做内包;而高研发密集度行业中,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倾向对外一体化。次之,倾向做外包。再次之,则倾向国内垂直整合。最低生产率企业,倾向做内包,甚至退出市场。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现有的多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模式并存的局面。acemoglu等则更进一步拓展到“存在多种中间投入品、多边不完全契约”情形下的企业生产模式决策[7]。antràs和helpman将他们前期的研究模型一般化,允许存在不同程度的契约摩擦,并允许其程度因不同投入品和国家而异,提出契约制度的变化会对企业组织形式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观点[8]。

近年来,国内相关领域的文献主要是针对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和演化进行文献述评。其中,一些研究集中于melitz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线索[9-10]。如“国际贸易理论新动向—基于异质企业的研究”(陈丽丽[9]);“出口、投资与企业生产率:西方贸易理论的微观新进展”(洪联英,罗能生[10])。另一些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契约制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考察[11-12],如“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孔凡保[11]);“契约实施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评述”(张杰,刘志彪[12])。还有一些研究则同时对新新贸易两个研究体系进行介绍[13-14-15],如“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方式:文献综述”(盛斌,马涛[13]);“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基于企业异质性和不完全契约的视角”(唐铁球,汪斌[14]);“产品内分工下西方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田文,刘厚俊[15])。

以上国内外有关新新贸易理论方向的研究文献,基本上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都忽视考察汇率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异质性企业在商业模式选择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基于这一研究视角,本文借鉴新新贸易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antràs和helpman[6]模型框架,讨论汇率冲击因素对异质性跨国企业投资区位和生产模式决策的效应。与该模型不同的是:首先,本文着重考察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动(如汇率冲击)对跨国公司生产模式和区位选择的影响规律。其次,关注的视角不同。笔者立足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考察汇率冲击对发展中国家“外资流”和由外包牵动的“贸易流”的相互影响,这对于目前汇率频繁波动下的中国如何保持涉外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为研究汇率冲击对跨国企业生产区位和模式决策的影响效果,本文采用两阶段的分析过程:第一阶段,不存在汇率冲击条件下,跨国企业的生产决策(包括区位和模式)。第二阶段,引入汇率冲击,再次考察跨国企业的生产决策变动。从中发现跨国企业如何随着汇率冲击的幅度和方向性变化做出有规律性的反应以及对研究对象国吸引“外资”和“外包”量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

根据跨国企业的运作模式,本文构建了一个从事跨国生产和销售的多国框架:位于发达国家(国0)的研发企业;位于两个发展中国家(国1和国2)的加工企业(两国具有竞争性);国际市场,如***1所示。位于国1的制造企业是本文研究对象。

***3 发达国家研发企业随汇率冲击预期幅度

调整生产决策(ωσ>1+σlnω)

***3中,横坐标表示汇率预期波动幅度,左侧表示汇率升值,右侧表示汇率贬值,越远离原点,表示汇率波动幅度越大。其中,δq*1表示π1o与π2o利润曲线重合时的汇率预期波动幅度临界值,δq*2表示π1v与π2v利润曲线重合时的汇率预期波动幅度临界值。纵坐标表示不同效率的研发企业,效率越高则纵坐标越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纵轴放大,其含义表示确定性下(汇率冲击为零)研发企业的生产方式最优决策排序。目的就是方便与不同程度和方向汇率冲击下的决策排序结果做以对比。

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冲击幅度和方向,对发达国家研发企业的生产模式和区位决策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影响。总体上看,汇率冲击(不论方向如何),在本质上不改变antràs和helpman[6]提出的基本决策排序结构:低效率研发企业选择留在国内发展,中等效率研发企业选择外包合作,而高效率研发企业则选择一体化合作。不过,如果站在汇率冲击国的角度看,汇率预期升值的情况下,国际合作业务陆续转移到其它工资成本更高的竞争性国家。并且,具体路径是“先外包转移,后直接投资转移”。这种选择的结果在确定性情形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研发企业的决策排序在汇率冲击下还是出现了明显变化。

另外,汇率冲击还影响到决策转换阀值点的位置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调整。具体地,随着汇率预期渐进贬值,决策转换阀值点θ1和θ2均前置,且贬值幅度越大,前置越多。关于决策阀值点位置的判定比较复杂,取决于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工资差异的大小。具体地,当相对工资水平满足ωσ>1+σlnω时,决策阀值点的调整路径为:均后置前置(外包),后置(一体化)不变(外包),前置(一体化);当相对工资水平满足ωσ<1+σlnω时,此时的决策阀值点调整路径为:均后置后置(外包),前置(一体化)不变(外包),后置(一体化)。由于篇幅所限,相应***形表述省略。

四、主要结论

首先,随着汇率冲击幅度和方向的不同,发达国家研发企业调整其生产决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当预期汇率趋向贬值时,国际外包的业务量将不断萎缩,而直接投资相应扩张,此时,从事跨国经营的研发企业增多;当预期汇率趋向升值时,国际合作业务将陆续转移到其它工资成本较高、汇率相对稳定的竞争性国家,此时,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效率门槛因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对工资差异度而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或提升。

其次,根据冲击幅度和方向的差异,汇率波动对研发企业生产决策可能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影响:一是从受到汇率冲击的发展中国家看,与确定性情况相比,当汇率升值幅度较为显著时,升值导致的利润损失将抵消该国工资成本比较优势带来的利润空间,汇率冲击会引发跨国企业的边界和生产的国际区位决策发生根本性变化。升值幅度越大,则原有决策及转换排序改变的程度越大。二是当汇率冲击处于相对微幅的升值和整个贬值区域,汇率对成本的降低作用将与该国工资成本的比较优势相互叠加,更加强化了原有的决策转换排序,此时的汇率冲击只是起到调整决策转换阀值位置的作用(如超前或滞后)。

总体上看,一国货币升值会导致该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趋向减少,国际业务量相应地转移到其“竞争伙伴国”,具体路径为“先外包转移,后直接投资转移”。随着升值幅度加剧,该国承接的外包和直接投资都将陆续被“挤压”。相反,汇率贬值可能会导致该国国际合作的机会趋向增多,并且承接的直接投资对外包业务(及其产生的贸易)产生一种“替代效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正处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通道,尽管拥有劳动力成本廉价的比较优势,在升值的幅度问题上还是需要审慎对待,这对于维护我国“贸易流”和“外资流”的可持续性以及劳工的稳定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aldwin, r.e.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testable and untestable properties of the melitz model [r].nber working paper,2005.

[2] melitz,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3] helpman,e.,melitz,m.,yeaple,s.export vesus fdi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300-316.

[4] bernard, a.b.,redding,s.j.,schott,p.k.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rogeneous firm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7,(74):31-66.

[5] antràs,p.firms,contract and trade structur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1375-1417.

[6] antràs,p.,helpman,e.global sourcing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112(3):552-580.

[7] acemoglu, d.,antràs,p.,helpman,e.contracts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7(3):916-944.

[8] antràs,p.,helpman,e.contractual frictions and global sourcing [m].america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9] 陈丽丽.国际贸易理论新动向——基于异质企业的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10] 洪联英,罗能生.出口、投资与企业生产率:西方贸易理论的微观新进展 [j].国际贸易问题,2008,(7).

[11] 孔凡保.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10).

[12] 张杰,刘志彪.契约实施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评述 [j].经济学动态,2008,(10).

[13] 盛斌,马涛.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方式:文献综述 [j].国际经济评论,2007,(1).

[14] 唐铁球,汪斌.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基于企业异质性和不完全契约的视角 [j].社会科学战线,2008,(4).

国际贸易研究生论文篇6

与飞速发展的文化贸易实践相比。对文化贸易的研究却远远不够,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局限在文化贸易实务的介绍,多停留在“术”的层次,而对文化贸易背后的深层理论基础缺乏研究,没有把文化贸易理论上升到“道”的层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因此,站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探讨当今世界文化贸易的内在机理、发展动力、本质特征、运行规律等就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界以及文化产业研究界的一项紧迫任务。

刘建华博士的专著《对外文化贸易研究》正是从深层次对国际文化贸易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力作,专著以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作为研究对象,偏重于中观及宏观研究,有一些创新性观点,值得研究者加以借鉴。

《对外文化贸易研究》的写作逻辑是:首先对整个中外文化贸易的历史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与特征进行梳理,其次以文化是民族国家合法性存在的前提为立论点,一方面对国际文化贸易的动力进行了审视与反拨,指出分工理论的局限性,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认可应该是文化贸易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厘清了对外文化贸易实践所受到的约束,包括市场性因素与非市场性因素两大维度。在此基础上,以动态循环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实践,肯定了文化产品输出与输入这两个反向过程的并重地位。其构成的系统而完整的文化贸易实践,有利于各国文化价值观的相互认可,能有效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该书在一定界域对多元文化主义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呼应。

该书的应用价值在于:从宏观层面来看,为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文化贸易提供了战略方向。统一了各个国家关于文化贸易不同于一般工商产品贸易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各民族国家在同一个平台进行科学有效的文化贸易,避免了自由文化贸易主义与文化例外论多年争论不休的冲突,有利于人类文明成果的最大化共享,最终实现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格局。从微观层面来看,可以为***府决策者与市场主体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参照。从***策、市场、产品、消费、输出与输入等多个层面阐释文化贸易的具体着力点,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中国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应用价值。

国际贸易研究生论文篇7

关键词:环境规制 贸易 效应 综述

中***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019-04

Seitz(1979)最早提出关于研究环境规制的重要性,在考察了环境***策的执行效果、替代手段、形式组合以及长期影响等几个方面后得出制定环境***策所应遵循的原则。尽管文中只是对环境规制做了初步介绍,但他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策制定的关注,从此开始了一场关于环境规制的学术讨论。Magat(1979)较早将环境规制作为自变量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的效应。

关于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和全球污染的加剧,各国***府和环保组织越来越关注通过制定环境规制来约束贸易行为,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对于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多。本部分内容按照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脉络对所涉及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典型的研究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由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提出的比较优势论组成。前者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每个国家拥有不同的优势导致不同的分工造成的,而他们之间的交换即为国际贸易;后者则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概念,认为每个国家会集中生产那些成本相对较低或不利程度相对较小从而使得相对生产效率较高的产品。由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因此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即为国际贸易的本质特征和起因。

David Robison(1988)基于事后局部均衡分析框架研究工业治污边际成本的增加对美国贸易均衡的影响,进而着重分析其对美加贸易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这种影响为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比较优势。

Stavins等人(1994)通过文献综述对美国制造业的环境规制与其净贸易量、总贸易量、竞争力以及企业选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并非影响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变量,原因在于:一是没有合适的数据作为环境规制的替代变量;二是在大多数污染密集型行业生产中,治污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极小;三是尽管美国的环境规制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但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所差无几,尤其是在空气和水污染防治中的表现{1};四是即使美国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由于发展中国家对于环境规制的要求较低,美国相关企业几乎不用做任何应对措施即可顺利过关。

Jenkins(1997)将研究环境规制与竞争力之间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阐明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分别研究这三个层面的竞争力受到环境规制影响的大小。作者指出:在企业层面,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决定着其对抗环境规制的能力,因此环境规制对于不同企业会有不同表现;而在行业层面,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污染密度,对于环境规制的反应也就不尽相同;在国家层面,不同国家的初始污染程度不同,因此环境规制的执行率也就存在差异。因此,作者强调在环境规制的研究中,应仔细研究影响这种关系的主要变量是什么,然后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SQW(2006)在概述了“竞争力”的概念后,系统总结了环境规制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其分析思路与Jenkins(1997)相似,但除了对竞争力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划分外,还对不同的环境规制效应进行了宏观和微观作用机制的分析。

Ederington和Minier(2003)对环境规制的本质特性进行讨论,认为环境规制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贸易壁垒,是一国***府通过影响某行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调节进出口目的的工具。作者采用1978—1992年美国制造业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将环境规制作为外生变量时,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相同——环境规制与贸易量之间呈负相关;而将环境规制内生化后,这种负效应更大了。

Qi,Zheng和Zhao(2007)利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中国1985—2005年间的环境规制与贸易模式的相互关系,发现:在短期内,污染排放费用对洁净品出口份额具有正向影响,即环境规制越严格,洁净产品的出口份额越高;在长期内,污染排放费用对洁净品出口份额具有正向影响,但对洁净品进口份额具有反向影响,即环境规制是反映一国比较优势的因素之一。

王传宝和刘林奇(2009)分析了我国环境管制的出口成本效应和创新效应,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我国的环境管制与出口竞争力以及出口贸易量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环境管制与出口竞争力存在负相关,而与出口贸易量则存在正相关,因此验证了我国环境管制存在出口成本效应和出口创新效应。

上述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将环境规制作为一种能够体现或影响一国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研究,不同之处在于所关注的角度和层面不同。但更深层次地来看,无论其研究视角是基于宏观还是微观、其研究对象是一国还是多国、其研究方法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分析、其研究内容是贸易流量还是贸易利得,大多数研究都遵循从基本的供求原理入手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得出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不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将生产要素的种类进行了拓展。这种拓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9年Heckscher提出要素禀赋的观点,1930年由Ohlin进行补充论证后形成完整的H-O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当国家间存在要素充裕度差异并且在产品间存在使用要素密集度差异才能给形成贸易。第二阶段是H-O理论的拓展阶段。Samuelson在H-O模型框架下指出国际贸易通过对贸易各国收入的影响从而使得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强调国际贸易可以使资源在各国间进行有效配置,即H-O-S定理;Viner将理论扩展为三种生产要素和两种产品,并且其中一种生产要素为“特定要素”,在行业间不能自由流动,即H-O-V理论,拓展了H-O理论的短期应用。

Tobey(1990)基于H-O-V模型,利用三位SITC的污染行业贸易数据以及两种量化环境规制的方法对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世纪60—70年代间环境规制对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模式没有影响。

Xu(2000)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环境规制对环境密集型产品竞争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规制并非新的贸易壁垒。

Beers和Bergh(2000)结合Tobey(1990,1993)与Beers和Bergh(1997)的研究指出该研究领域结论不明确的原因是:环境规制量化手段、所用数据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结合众多研究,作者改进了研究方法并发现:国家会出台补贴***策以偿付企业增加的成本,是造成贸易总量随环境规制升高而增加这一有悖于常理判断的原因。

Harris,Konya和Matyas(2002)、Lahiri(2007)、McLaughlin(2008)、Kehoe(2009)、Cole,Elliott和Okubo(2010)、陆旸(2009)、Feix和Miranda(2010)等人都通过改进环境规制量化手段研究不同国家环境规制对某一或多个行业的贸易效应,结论尽管由于数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本质上都得到了环境规制能够对贸易产生效应的结果。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生产要素在贸易中的重要性。以上所列研究无一例外地将环境规制作为一种新的要素禀赋或能够影响一国要素禀赋的关键变量进行相关研究,其中涉及到环境规制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效应时,主要是从要素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环境规制从根本上讲是直接作用于某一种或某几种生产要素,进而通过部门间产能的变化而产生贸易效应的。

三、新国际贸易理论

继新古典贸易理论后,里昂惕夫(Leontief)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悖论,对新古典贸易理论提出严峻挑战,也为新国际贸易理论诞生提供了契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贸易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新国际贸易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它主要包括:新生产要素理论(Vanek和Jaroslav(1963)的自然资源理论;Keesing(1966)的人力资本论;研究与开发学说;信息要素学说)、偏好相似理论(Linder,1961)、动态贸易理论(Posner和Michael(1961)的技术差距论;Vernon(196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Arrow和Kenneth(1962)的技术溢出理论/干中学;林毅夫等人(1999)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Krugman(1979)的新张伯伦模型;Lancaster(1980)的兰卡斯特模型;Falvey(1981)的新H-O模型;Brander和Krugman(1983)相互倾销模型;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和Porter(1990)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等。

Larson(2000)从环境***策及环境规制制定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一个微观经济模型来衡量环境规制的变化对贸易流量产生的具体影响,指出在短期内,被规制使用的投入品成本所占比重、产出品的供给弹性和投入品需求弹性决定了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的大小;而长期内,除了上述三种因素外,环境规制贸易效应的大小还取决于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前者为环境规制的***策制定者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经济分析框架,为他们估计***策实施的经济效果提供一个参考标准;后者则将利益相关者——受环境规制影响较大的生产厂商的行为纳入分析框架,使得***策制定者估计长期效应成为可能。

Managi等人(2002)利用墨西哥湾外大陆架石油天然气的生产数据,研究环境规制对于近海石油天然气生产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文章除了在方法方面有所创新,也分析了环境规制对行业内各种不同组合的全要素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

Cole和Elliott(2003)基于H-O-V模型和新贸易模型,分别研究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品净出口的影响以及对贸易结构的影响。作者首先在Tobey(1990)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考虑了数据、替代变量、行业特征以及内生性四个方面的问题,然后将环境规制异质性引入模型,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拓展性研究。结果表明,新贸易模型证明了污染避难所效应的存在,并指出之所以H-O-V模型没有得出环境规制与一国净出口之间的明确关系{2},是因为它没有研究双边贸易数据,也没能控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Yang(2006)首先构建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两个模型分析生态标签制度对于两国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然后以美国一项关于木材造纸业的环境***策作为案例,研究该***策颁布对于整个行业生产率与贸易的影响。

新国际贸易理论虽然纷繁复杂,较古典和新古典理论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在环境规制的研究领域,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聚焦于技术这一要素,其中新要素理论中的人力资本论和研究与开发学说都强调了技术进步这一重要环节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动态贸易理论中的技术差距论则从贸易双方的初始静态技术存量的差异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

四、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讨论比较优势,而新贸易理论虽然纷繁复杂,但总体而言是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伴随着贸易的发展,更为微观的企业层面进入学术界的实现,企业的异质性与产品进出口存在着一定的关系(Bernard和Jensen,1995)。鉴于此,新新国际贸易理论得以发展,它主要以Melitz(2003)为代表,将企业生产率的差异纳入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微观层面的贸易理论。

Larson(2002)在Lasron(2000)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后分析欧盟的环境***策对于美国农产品进口产生的影响。作者明确指出以下三个要素的重要性:环境规制的种类、严格程度以及市场结构,随后作者将环境规制划分为指向产品生产过程(process regulation)和产品特定属性(product regulation)两类,将产品的异质性引入分析框架,分别研究同质产品及异质产品市场中,这两种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

Jug和Mirza(2004)认为之前的学者利用引力模型对环境规制和贸易流量的研究没能得出明确的结论是由于方程形式不够准确。作者依然利用引力模型,得出环境规制对贸易有负效应的结论,并指出如果对产品的异质性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加以考虑,则会得到更大、更显著的负效应。

Levinson和Taylor(2008)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环境规制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作者首先通过构建经济学模型阐述不可观测的异质性、内生性和聚合问题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然后利用1977—1986年间美、加、墨的130个制造业数据进行验证,说明那些环境治理成本越高的行业,净进口量越多。

新新贸易理论从更微观的角度对贸易进行研究,尽管受制于数据的可得性,使大多数关于环境规制的研究无法深入,但其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是显而易见的:异质性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和产品,还能够表现在环境规制的类型上。正如Larson(2002)所体现的那样,环境规制可以依据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对象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从更微观的视角重新审视环境规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环境规制对贸易产生的影响。

五、研究方法

1.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相关研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通常把相关贸易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国家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地理条件等相关因素对贸易产生的影响。在环境规制的相关研究中,环境规制严格程度的量化指标也出现在引力模型中,作为一种解释变量对贸易效应进行测度。随着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计量方法更加多样化。引力模型的应用也随之丰富起来,由最初的截面和时间序列引力模型的普遍应用,发展到现在的面板数据回归方法的引力模型,所研究的内容也更为深入。

Van Beers and van den Bergh(1997)利用引力模型,对Tobey(1990,1993)所用数据——1975年的贸易数据进行了截面分析并与Tobey所得结果进行对比。Xu(2000)采用1990年20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分析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结果证实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会导致环境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下降。Qi,Zheng和Zhao(2007)利用1985—2005年中国贸易的时序数据,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结果证实了环境规制是一国的比较优势。Mojtahed(2007)利用引力模型和面板分析方法,对美国与OECD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Harris等人(2002)也从方法应用方面提出一些改进性的建议,并指出:出口国、进口国以及时间这三方面的效应对于环境规制与贸易的问题的研究都十分重要,简单的回归是不恰当的。

2.元分析法。Mulat等人(2001)从国际贸易方面进行分析,采用“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进行研究。“元分析”方法通常基于最小二乘法,将一系列已知效应变量作为因变量,将特殊原因(例如模型设计、时间、地域等方面的差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作者分别从以下三种思路进行梳理研究:第一种是研究主要针对污染密集型产业是否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作者指出其暗含假设是将环境规制的影响二元化——严格和宽松;第二种是遵循里昂惕夫悖论来研究一国的出口相对于进口是劳动密集还是资本密集的,即基于比较优势进行研究;第三种方法是沿袭传统经济学理论——H-O模型或引力模型进行研究。经过“元分析”方法的验证,表明环境规制会对国际贸易流量产生负面影响,至少是有影响的。

3.数据包络分析法。Managi等人(200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原油生产企业对于环境规制提高所做出的反应。DEA起源于运筹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以相对效率作为评价基础。后经发展成为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作者给出的结果证实了波特理论,即环境规制的提高会促使企业改进技术,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和福利的提升。

4.投入产出法。Walter(1973)利用投入产出法对1966年美国的83个行业进行贸易产品的污染含量研究,指出美国的进口与出口中所含污染量基本上是相等的,最坏的情况是出口所含污染量更多一些。Robison(1988)沿用1973、1977和1982年的投入产出表对美国治污成本对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美国的污染控制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比较优势,对贸易平衡产生了影响。

六、结论和启示

总体来看,学术界近20年的研究大都承认,随着贸易和环境问题的冲突不断升级,环境规制作为一种干预贸易行为的、以保护环境为首要目标的***策,对于贸易确实存在影响,但也有少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贸易并无显著效应。例如,Eliste(2002)通过建立一个与环境规制成本相对应的针对生产者的补偿机制理论模型,指出转移支付的存在使得环境***策对产出和贸易流的影响与通常预期相反;而且生产者得到的补偿会中和环境***策对产出的影响,进而中和对贸易的效应。Caporale等人(2010)利用罗马尼亚与欧洲国家的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与贸易进出口量及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关系。作者发现:环境规制不能显著影响总贸易量或其贸易结构。可以看出,尽管最终的实证结果表明并无显著影响,但这并不能说明环境规制对贸易是无效应的。因为这样的结果由于其他因素(例如补贴***策、收入增加等)与环境规制共同作用,而导致各方效应得以中和,从而在统计上得出不显著的结论。Eliste(2002)引入的补偿机制模型,也恰恰是解释了这一点。

由于贸易的内涵较为丰富,除贸易流量外,还有贸易模式、福利、竞争力等内容,因此环境规制的相关研究纷繁复杂。但通过综述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基于国际贸易理论进行研究的,尤其是H-O相关理论的研究最多。对于那些遵循新国际贸易理论对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所作的研究,大多是在H-O基础上添加了某些变量,如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要素,实质上是对H-O理论做了扩展或者重新诠释。而新新国际贸易理论尽管可以从更为微观的层面深入研究相关问题,但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在该理论框架下的环境规制研究寥寥无几。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现有文献存在一些缺憾:首先,关于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以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对象的研究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有效数据且受关注度较低。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环境规制对于贸易的影响结论不一,虽然大多数研究显示环境规制是存在贸易效应的,但其影响方向并不确定。其原因正是Beers和Bergh(2000)所指出的方法、数据以及主要指标的量化方法存在差异。再次,大多数研究基于本国的环境规制对于本国贸易的影响,极少有学者将环境规制作为外界***策冲击,研究其对于本国贸易的影响。最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乏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

通过对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在理论研究中应该注重贸易双方之间的差异。正如Jenkins(1997)在阐述国家层面环境规制的效应时所指出的那样:不同国家的初始污染程度不同,***策执行效率不同,因此环境规制的效应也就存在差异。在贸易中,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为技术水平的不同,尤其对于中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情形而言,将两国的技术水平差距作为重要变量引入分析框架,对于研究环境规制的效应非常必要。

第二,在Larson(2000)和Larson(2002)的研究中,将环境规制进行分类研究而得出不同的结论。鉴于此,本文认为在研究环境规制效应时,应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和具体情况将环境规制进行分类研究;此外,研究中应考虑所涉及重要变量的细分,例如技术水平的差异可以是静态存量的差异,也可以是动态增量的差异。具体如何纳入研究框架,是该领域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根据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环境规制对于不同部门的影响会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各部门生产所需要素的不同。因此在该领域研究中需要从要素的角度去分析环境规制部门经济的内在作用机制。对应地,在实证方面,除了要确定所用模型和方法,还必须关注行业的划分在环境规制研究中的重要性。Tobey(1990)、Beers和Bergh(1997)、Xu(2000)等研究均采用相同自变量解释不同的贸易流量,包括总贸易流量、污染密集型产品贸易流量、清洁产品贸易流量。结果表明:只有对行业进行细分,按照其对环境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力进行划分,才能更为清晰地得出有益的结论。正如Jenkins(1997)所指出的: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污染密度,因此其对于同一项环境规制的反应也必然不同。

第四,除了有必要对行业进行划分,贸易量的具体含义也值得商榷,不同的含义所表达的内容并不相同。总体来看,贸易量的表达包括以下三种:加总的贸易量(进口量+出口量)、净出口贸易量(出口量-进口量)、双边贸易量。很多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除了Beers和Bergh(2000)所指出的几个因素外,贸易量含义的差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加总的贸易量和净出口贸易量容易将进口与出口行为同等对待,这暗含了“环境规制对进口和出口的效应相同”的假设。因此,很多实证研究中使用加总的贸易量或者净出口贸易量作为研究对象时,所得结果并不显著。实际上,环境规制对进口和出口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产生的效应也会有所区别,故而应该分别进行考虑。

注释:

{1}由于当时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仍为发达国家,因此环境规制没有较大差别使得相互之间的贸易行为不受影响。

{2}作者在文中利用H-O-V模型所得的回归结果不显著。详见文中第24页。

参考文献:

1.Abay Mulatu, Raymond J.G.M. Florax and Cees A.A.M. Withag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 Meta-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tudies.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2001.

2.Arik Levinson and M. Scott Taylor. Unmasking the Pollution Haven Effec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8(49), pp. 223-254.

3.Arrow,Kenneth.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29), pp. 155-173.

4.Bernard, J. Eaton, J.B. Jensen and S. Kortum.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 2003(4), pp. 1268-1290.

5.Bidisha Lahiri.Three Essays on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Outcomes and Policie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2007.

6.Brander and Krugman.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3(13),pp. 313-321.

7.Bruce A. Larson.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Specific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Exports.Land Economics,2000(76),pp. 534-549.

8.D.B.Keesing.Labor Skill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66(56), pp.179-211.

mercial Policy and Intra-industry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1(11), pp. 495-511.

10.Guglielmo Maria Caporale, Christophe Rault,Robert Sova and Anamaria Sova.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Evidence from Romania. IZA Discussion Paper No.5029, 2010.

11.H. David Robison. Industrial Pollution Abatement: the Impact on Balance of Trade.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8(21), pp. 187-199.

12.Ingo Walter and J. Ugelow.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mbio, 1979(8), pp. 102-109.

13.Jerneja Jug and Daniel Mirza.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Trade in Europe: The Role of Differentiation. Mimeo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2004.

14.Josh Ederington and Jenny Minier. Is Environmental Policy a Secondary Trade Barrier?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36), pp. 137-154.

15.Kelvin Lancaster. Intra-industry Trade Under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0(10), pp. 151-175.

16.Melitz, M.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s, 2003(71), pp. 1695-1725.

17.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Free Press, New York, 1990.

18.林毅夫,蔡昉和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1999(5)1-12

19.陆旸.环境规制影响了污染密集型商品的贸易比较优势吗?经济研究,2009(4)49-52

20.王传宝,刘林奇.我国环境管制出口效应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9(6)83-90

国际贸易研究生论文篇8

关键词: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 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

一、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理论研究方面

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出口贸易产生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侧重于某个特定经济因素对于贸易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这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73)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互补理论为代表。这位学者在对日本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进行仔细研究后提出了不同的对外投资互补说理论。该理论强调了FDI与对外贸易存在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小岛清模型强调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两个特征,该理论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两个特点入手讨论其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机制:(1)直接投资不仅包含资本流动,还包含了经营管理知识、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为本国出口企业带来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了本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可视为国外先进生产函数向国内的转移。(2)这种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会在对本国企业员工、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培训过程中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东道国的无形资产。该理论模型详细解释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出口贸易的创造和促进作用,东道国所吸收的先进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本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并最终对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2)***策环境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该方面的理论以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1841)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代表。该理论从进口国的角度出发,认为一国应当通过进口关税等贸易保护***策的制定,有效减少进口,以保护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对于一国弱势产业早起发展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在当今的国际贸易领域,无数的例证反应了诸如此类的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以温州等为代表的出口地区因为许多不平等的贸易壁垒而遭受了巨额的贸易损失。因此该理论在当今的贸易形势下,有其不适用的一面。

(3)出口对象国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理论以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为代表。该理论从需求角度探寻一国进口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各国国内市场的需求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是决定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关键要素。因而出口他国商品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对象国消费行为主体的偏好和市场需求结构。而对象国消费主体的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4)引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进口额等要素的研究

这一类要素通常较多的被列入到一个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何朝辉(2008)对温州市国有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温州市国有企业近10年来出口贸易额和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进行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对于企业而言,尽管当期固定资产投资并不会提升企业当下的固定资产总量,但是通过影响企业对于未来市场需求的判断和企业信息等,仍然会对当期的出口贸易额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同时也表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其出口贸易呈现不显著的相关性。

许和连,赖明勇(2008)使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人均GDP,进口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商直接投资等对于出口贸易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作用,而关税税率则与我国出口贸易额之间显现较强的负向影响关系。

(5)企业竞争力指数

这一指标在过往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中并不多见。通常该指标有诸多要素构成,诸如劳动力成本,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等。袁志(2010)对温州市私营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引入企业竞争力指数,结合引用外资等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最后得出企业竞争力指数与私营企业的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6)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也是出口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常认为人民币汇率会与出口贸易呈现反向变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在逐渐变小,对于地区化的出口贸易,人民币的反向作用更进一步被削弱。王磊,曹显兵(2008)的文章中,作者基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汇率等各项指标和数据和VAR模型,得到了人民币汇率和进出口间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很好解释了汇率变化对于山西省进出口行业的影响。作者通过VAR模型,得出人民币升值将不利于山西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人民币升值对山西的进出口并未造成显著影响。

2.实证研究方面

(1)多元回归模型

通常国外学者研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会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葡萄牙学者默斯(Francisco F.Ribeiro Ramos)(2008),对1896年至2007年内葡萄牙的经济增长数据、就业率、汇率等要素和进出口贸易数据建立了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葡萄牙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国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2)面板数据模型

近些年国外学者也较多的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阿根廷学者(Garbarana H Roberto)(2009)对1990年至2005年间的阿根廷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作者对阿根廷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进行了分类,将出口地区分两类也加入了面板模型之中,连同其他影响要素,分析阿根廷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二、温州市出口贸易的现状研究

1.对于当前困境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较多的将论述的重点集中在分析温州的贸易困境和其形成的原因。陈茜,贾建华(2009)通过对温州加工贸易发展现状的分析,得出温州当前面临困难的原因所在:(1)金融危机使得贸易主要进口国市场萎靡,需求量减少,境外订单大量减少,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来料加工型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融资难度大。(2)产业定位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目前温州加工贸易多定位与附加值较少,核心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3)产业链不完整,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显著。温州市相当一部分的加工贸易出于简单加工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短,零部件和材料大量依赖进出口。

李健(2009)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于温州民营企业的影响:(1)外贸需求萎缩导致出口持续下跌。温州的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等市场。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国外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减少,导致温州的出口额急剧下降。(2)贸易风险的加大。金融危机加剧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加大了温州民营企业的贸易风险。企业之间信任危机加大,外汇汇率不稳定更是加大了对外贸易的风险。(3)融资成本上升。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导致温州传统制造型的中小企业经营业绩下滑,资金链吃紧。由于温州民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途径和融资方式单一,融资的成本较高的劣势更加突出。

郑灿(2010)先陈述了温州企业大规模倒闭的现状,同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成本急速上升,中小企业难以驾驭。成本问题是持续经营的每一个中小企业必然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温州大部分企业尚处于家庭式的手工制作作坊,与大型的国有企业不同,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原始积累,导致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始终经历着流动资产不足的考验。而且当成本危机一旦来临,此类中小企业必然应对乏术,只有走向倒闭的边缘。

2.对外部环境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着重论述温州所面临的外部贸易环境以及外部贸易环境的变动对温州出口贸易的影响。林俐(2010)为了分析得出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向的偏好,建立的模型包含的因素包括区位条件因素、海外网络因素、民间资本因素等等,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国际化压力日益增大。现阶段的外向国际化还是以本土产品的大量输出为主要特征,以低价竞争为主要手段,极易冲击进口国同类产业,很有可能导致进口国的排斥和打压。国际化压力的集中体现是来自贸易国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等。

3.对出口发展战略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着重分析温州出口发展战略的调整。王洪斌,胡玫(2011)通过研究温州对外贸易战略及***策等问题,提出温州在未来应当致力于创建自己的出口品牌,扩大海外销售网络,增强民间贸易组织、***府和企业间的联系。

三、贸易引力模型解决出口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现状

1.贸易引力模型的早期应用

中国学者在国际贸易研究中运用引力模型的文献,最早见于张杰等人(1996)对欧共体10个成员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的研究。史朝兴等(2005)归纳整理了Anderson(1979)、Bergstrand(21985、1989)、Deardorff(1995)等人推导引力模型所遵循的理论路径和所采用的方法,并对这些学者进行的理论工作做出了系统的回顾。随后,引力模型更多的出现在了中国学者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之中。由于国内学者一开始就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所以对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模型做相应的调整。

2.中国的对外贸易流量分析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较具代表性的有:盛斌等(2004)选取包括中国在内的41个国家在2001年的双边贸易数据,在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中加入了GDP之差的绝对值、进口国的贸易依存度等变量,并引入贸易集团、共同边界等虚拟变量,估算了引力方程,在总量和部门层次分别对中国与不同的贸易伙伴之间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作了比较。

林玲等(2004)以Linnemann的模型为基础,加入了国土面积作为解释变量,以APEC成员资格和是否为发达国家作为两个虚拟变量,对Linnemann的模型进行了扩展和修正,以此检验了2002年中国与40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之间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但上述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为了避免数据的多重共线性,计量分析大都采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同一年的截面数据,使得从结论中难以看出***策因素对贸易的持续影响,也难以得出贸易影响因素的动态效果。

3.对边境效应和贸易成本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边境效应的研究,既有对国内不同地区之间行***区划所形成的边境效应(范爱***等,2009;李秀敏等,2008;李郇等,2006)的研究,也有对区域经济合作的***策效果的研究(冯邦彦等,2007;李铁立等,2005),更多的则是对国家间贸易的边境效应所作的实证研究,例如赵永亮等(2007)、张娟(2008)、朱海霞等(2008)、胡志丁等(2009)等人的研究。钱学锋等(2008)、施炳展(2008)分别利用加入多边贸易成本的改进引力模型,计算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从公司这个微观层面进一步揭示了贸易边境效应产生的原因。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和总结

1.可借鉴之处

(1)以往的文献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不同的出口特点,不同地区特性等都会对影响因素的取舍产生影响,而以往文献所选用的影响因素,基本涵盖了诸如汇率,进口,使用外资等常见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在特定条件下的影响程度和机制有了详细的分析,以上都会对本文分析温州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2)以往的研究文献在对贸易引力模型的运用方法有非常多的论述。在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公式的基础上,以往学者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实际情况,加入了不同的变量,对其加以变形,进行新的运用。这也使得本文对于研究温州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方面有了模型依据。

(3)以往的学者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了较多不同的方法,而面板数据模型对于分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有其优点,即可以兼顾不同的维度。这一数据模型的运用对于处理数据较多,出口贸易结构复杂的对象非常有效。

2.不足之处

(1)以往对于温州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的偏向于理论分析,而实证分析也没有细化到企业类型的层面,去分类研究不同类型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异同点。

(2)贸易引力模型很少运用于分析温州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且现有的运用,其对变量的选择,并没有很好体现“温州特色”,因此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仍然有其缺陷。

(3)实证分析方面,以往对于温州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没有选择将出口对象国纳入到截面之中。

参考文献:

[1]林俐.温州对外经济与贸易发展回顾与展望[A].金浩,王春光主编.2008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80

[2]黄建忠,毛恩荣.金融危机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C].第6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

国际贸易研究生论文篇9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大多数西方学者都认同人力资本要素是影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并用不同的实证方法来检验二者的相关性。本文尝试对这些理论观点加以梳理,希望能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一、西方学者对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在传统的服务贸易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同样适用于服务贸易。因此早期的研究也就把服务贸易的研究糅合在传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探讨之中,没有加以详细区分。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是从解释“列昂惕夫之谜”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针对列昂惕夫之谜,列昂惕夫自己解释为,由于美国工人具有其他国家工人3倍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工人数应乘以3,这就使得美国成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美国是以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人力资本密集产品)换取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非人力资本密集产品),而不是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一般资本密集型产品(1957)。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引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的对外贸易类型。他将人力资本定义为寓于人体中的智能,表现为人的文化水平、生产技巧、熟练程度、管理才能,以及健康状况,是***府、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结果。世界各国人民的天赋是相近的,智能差别是由后天人力投资所造成的。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人力资本比较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则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则处于比较劣势(1964)。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基辛着重讨论了熟练劳动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他按照劳动的复杂程度把从业人员分为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在这种分类基础上,他对14个国家1962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劳动熟练程度的不同是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本含量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含量较缺乏的国家则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1966)。

随着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理论研究也逐步从商品贸易的研究体系中***出来。西方学者们顺应着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从理论逻辑上对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展开讨论,也开始借助实证方法来验证他们的结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萨皮尔通过对同一时期英美等国各服务行业进出口数据的整理,得出:(1)物质丰裕的国家在运输服务贸易上拥有比较优势,而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则在保险和其他私人服务贸易上拥有比较优势。由于工业化国家拥有的物质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都很丰富,因此它在服务贸易上拥有整体比较优势。(2)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它会随着发展中国家物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发生变化。(1982)。

克拉维斯和鲍德温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也是从英美等国的进出口结构入手的,但是后者更侧重于对列昂惕夫之谜的探索。他们把人力资本界定为所有用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教育投资、工作培训和保健费用等开支。而且人力资本的差异性是可以解释列昂惕夫之谜的。因为在列昂惕夫计量的资本中,列昂惕夫只关注物质资本的作用,忽略了人力资本的存在。若将忽略的人力资本部分加到有形资本当中,则会发现由于美国的人力资本含量高于其他国家高,因此美国是用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换取劳动密集型产品(1984)。

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瑞德尔从人力资本移动的角度展开研究。他认为:(1)尽管各个服务行业的比较优势的源泉有所差异,比如旅游业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金融业依赖于人力资本禀赋,但从总体上来讲人力资本是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2)由于人力资本的载体是可以自由流动,因此不同国家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发生变化(1986)。

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认为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各国间人力资本禀赋的差异通过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得到强化,并形成各国专业化的生产。各国人力资本积累程度的差异,也会导致各国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出现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有可能进一步扩大(1988)。

90年代初期,格雷・贝克和哈罗德・米瑟从要素禀赋的角度论证了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相关性。他们认为在服务贸易的领域内,以人力资本优势为主体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对服务贸易的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人力资本可以替代那些难以流动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自然资源等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人力资本禀赋的优势可以冲抵生产要素禀赋的劣势(1990)。

经济学家丹尼斯认为,对于跨国服务企业的发展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两个因素,特别是后者。人力资本与比较优势之间的相关性已经成为部分服务业,例如金融业。国家可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等级等***策来弥补服务业发展的差距(1993)。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成本领先优势的话,就必须具有标新立异的优势。对于服务贸易而言,服务产品的多样化与差异性是要依靠人力资本实现的(2001)。

另外,格罗斯曼和麦吉两位经济学家从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对于以异质型人力资本为主体的国家,由于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性为特征,因此他们对于创新性的服务行业例如金融等占有优势。相反在以同质型人力资本为主体的国家,由于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多以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性为特征。他们对于非创新性的服务行业占据优势(2001)。

通过对以上理论观点的梳理,我们发现尽管西方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各有差异,但是他们都意识到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比较优势的主要依靠力量。人力资本的存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发展。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载体具有流动性,这使得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也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在服务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同样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家,可以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入获得比较优势。

二、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回顾中国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服务贸易实践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的内在动力,特别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和中国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开放与自由化趋势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关注中国服务行业开放后的前景与对策。但是实践导向的研究模式使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服务市场开放和服务贸易战略选择上,较少涉及到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理论研究。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宏观经济增长理论领域。

服务贸易理论研究起步晚,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薄弱,导致我国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相关性的研究则更为薄弱。从总体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

微观层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具体服务行业,例如金融、保险、会计、邮电等等,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组织后面临哪些挑战,我国在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下如何培养人力资本,如何吸引人力资本。微观领域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到人力资本与各个具体的服务行业比较优势之间相关性的探讨。

我国对服务贸易与人力资本的宏观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1)论证人力资本是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只要实现了人力资本的提高,就会促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2)采取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计算我国人力资本对于服务贸易发展的贡献率。其隐含的假设是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的作用是正面的,在此前提假设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宏观领域的研究同样也没有涉及到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相关性的研究。

三、对中外相关研究文献的评价

通过对中外学者相关论点的整理与比较,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讲,中西方学者引入人力资本要素来分析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服务贸易的研究视角。当然在有关研究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忽视了服务产品与有形商品、服务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差异。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商品可以自由流动”,以及“同类商品之间差异性比较小,可以相互替代”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当两国间的商品存在价格差,并且商品的运输费用小于上述价格差时,两国间就可能产生商品贸易,价格低的国家在该种出口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服务是无法移动或运输的无形产品,服务产品不可能脱离供给者而单独地被输往进口国消费。服务产品在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必然伴随着人员的流动,人员流动的运输费用一般大大超过两国间服务产品的价格差。因此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相关性研究要比人力资本与商品贸易比较优势的相关性研究复杂得多,不能简单的套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而应该结合服务与服务贸易的具体特征,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作适当的修正。

第二,忽视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西方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力资本载体是同质的,他们的能力和智力水平是完全一样的,效用也是一样的。不同的个体之间可以完全互相替代。即使人力资本有差异,也是不同国家间的差异。但是本文认为,由于每一个个体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都存在差异,因此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外由于社会中每一个体的知识含量有所不同,导致他们的分工也有所不同,分工相同的个体之间可以互相替代,分工不同的个体之间是很难互相替代的。如果把一国的人力资本看作是一个整体,仅仅从人力资本的宏观整体角度,来研究它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这就会忽视了人力资本的微观个体之间差异性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不同的性质的微观个体,在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

参考文献:

[1]杨圣明刘力:服务贸易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9,5:50-55

[2]Gene M.Grossman and Giovanni Maggi (2000),“Diversity and trad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0 NO. 5 1255-1275

[3]A.Sapir (1985),“North ― South issues in Trade in services”,The World Economy,8(1),27―42

国际贸易研究生论文篇10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放款。

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进出口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及成为WTO的成员国,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在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达到了6208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倍。进出口额的增长、贸易方式及进出口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已不能与之相适应,迫切需要更多、更新的融资方式为之服务。

随外资银行的纷纷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由于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存在许多差距,如果不能在金融创新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无可避免地处于劣势,只有进行融资品种的创新,只有金融与贸易相互配合,经济、贸易和金融才会有更快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许多银行在尝试和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贸易融资业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总的看,该业务发展较慢,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3%,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是什么制约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只有从理论、法律和实务上对贸易融资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才能提出科学的、便捷的和可操作的贸易融资管理体制及办法,从而卓有成效地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更好地支持我国的进出口,同时也有助于国内商业银行向国际性商业银行的转变。 “国际结算”是本人教授的一门专业课,结合教学,我经常到业务部门了解情况,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总有对此业务介入不深之感,在论文选题之初,就 2绪论 有意在这个领域作点文章,“来解决点实际问题,二来有助于教学。通过这一 时期的研究,我发现关于进出口贸易融资的书籍和论文不多,从银行的视角对 它进行研究的更是寥寥。因此,我决定立足银行,从金融、管理及法律等方面 对进出口贸易融资进行理论结合实务的研究,但愿在实务上和学术上都能算做 有意义的工作。

二、研究重点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上阐述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的作用,解决一 些阻碍银行开展贸易融资创新的难题,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贸易融资管理制度。 本文研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强调创新对银 行、进出口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

2、分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与银行其它业务的区别,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 的区别,以突出该业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改善和对银行利 润增长的贡献。

3、通过国际比较,探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趋势,解释结构性贸易 融资的优势。

4、研究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时面对的各种风险及控制风险的手段。

5、研究银行与进出口商之间的法律关系,尤其是银行在从事国际贸易融 资时对第三者的法律地位;银行作为权益凭证持有人或票据持有人的法律地位, 以及在涉外纠纷发生时的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并对一些单项贸易融资的法律 问题进行了分析。

6、研究我国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商业银行面临的新课题。分析国际贸易融 资业务的特点和意义,指出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比较。对传统融资方式和创新融资方式进行 了比较,指出结构性贸易融资已成为创新的代表;对发达国家的贸易融资进行了比较,归纳了这些国家贸易融资的特点,阐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决定和影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因素分析。从金融市场、融资主 绪论3 体、社会环境和融资成本几个方面,研究了决定和影响国际贸易融资及创新主要因素。

第四章,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风险及风险控制。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特 征加以分析,并对一些具体业务中涉及风险的模糊观点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澄清 和说明。在此基础上,指出选择诚信客户、落实担保、收取保证金、实施授信 及业务电脑化和成立押汇中心是控制风险的主要手段。还通过一些银行的具体 做法,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建立科学内控机制的必要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国际贸易研究生论文10篇

学习

商务英语翻译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英语翻译论文10篇,内容包括商务英语翻译论文摘要范文,商务英语翻译报告论文范文。(二)现代商务英语翻译技巧1.用词正式规范商务英语大多应用于十分正式和庄重的场合,所以用词一定要规范,确保句式规范,文本正式,尤其是在公文、

学习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天津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国际贸易专业。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一、引言与理论研究综述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自跨国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产分工发展伊始几个世纪以来便一直是国内外

学习

发展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发展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展经济论文5000字,经济发展论文提纲。关键词:嘉兴;海洋经济;对策嘉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域,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使嘉兴市成为全省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为嘉兴

学习

法理学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法理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理学论文模板,法理学论文题目。关键词:高校;法学理论;对策随着法律的渐进推进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法学教育步伐加快,法学部学生的数量持续增加,里脊肉的数量也在增加。法律教育满足了社会对

学习

国际贸易的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的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大学毕业论文选题,mba国际贸易毕业论文。一、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偏离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国际贸易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应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职

学习

客服部年终工作总结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客服部年终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客服部工作总结及计划ppt,医院客服部年终工作总结。(一)拟定咨询科室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咨询服务标准,咨询部考核细则,电话回访服务标准,咨询部工作范畴,咨询部工作要求等,细化各个具体工作的服务标准,咨

学习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英语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大商务英语论文答辩,商务英语翻译方向论文。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3、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

学习

法律史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史论文题目大全,法律史论文大纲参考模板。(一)道德的含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

学习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对外经济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对外经济与贸易的毕业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1200字。

学习

法律本科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法律本科论文范文格式。一、绪论房屋是普通公民终其一生努力奋斗而拥有的最重要的私有财产,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试设想,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的人将会处于怎样的困

学习

传统饮食文化论文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饮食文化论文模板,内容包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1000字,饮食文化论文1000字常山。保护和发展饮食文化类非遗的工作逐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项目的普查、申报、保护、开发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

学习

商务英文翻译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英文翻译论文10篇,内容包括商务英语翻译论文摘要范文,商务英文翻译毕业论文。(二)现代商务英语翻译技巧1.用词正式规范商务英语大多应用于十分正式和庄重的场合,所以用词一定要规范,确保句式规范,文本正式,尤其是在公文、法律

学习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怎么选,国际贸易与经济的论文。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

学习

国内的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国内的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表十篇sci论文,学术论文10篇。事实上,我们应该放低对知识的标准,应该容忍局部性、多样性的知识[11]。作为西方后现论家的利奥塔不只是强调知识的相对性,他在对于后现代观念的梳理中,实际上也提出了“后

学习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天津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国际贸易专业。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一、引言与理论研究综述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自跨国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产分工发展伊始几个世纪以来便一直是国内外

学习

国际贸易的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的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大学毕业论文选题,mba国际贸易毕业论文。一、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偏离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国际贸易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应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职

学习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国际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课程论文1000字。(一)教材内容更新时效性差,跟不上新经济***策的变化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是依据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对国际货物贸易进行研究。其中涉及到相应的贸易***策、贸

学习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大全,国际贸易专业论文选题。随着规模经济成为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逐渐被国际贸易正统理论认可和接纳,所有一切形式的规模收益递增都倍受重视。外部规模经

学习

国际贸易方式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方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对国际贸易的认识的论文范文,国际贸易论文简单含参考文献。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断向深层次扩展,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管理、国际贸易运行机制、国际贸易

学习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商国际贸易论文题目,国际贸易专业的介绍的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任何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交流时,必须要了解、掌握不同结算方式的适用条件,任何一种对某一方绝对有利,而对另一方可能带

学习

国际贸易本科论文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专业论文推荐,国际贸易什么论文好写。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

学习

发表国际贸易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发表国际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论文发表期刊,写国际贸易论文的网站。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认为两国之间若存在要素禀赋差异,则两国之间就将展开贸易。但应该看到20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