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经济论文10篇

大学生经济论文篇1

为了更好地掌握“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现状,探讨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实现的方法与途径,我们对河北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当代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的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笔谈和访谈为辅。运用典型抽样方法,在河北省内抽取了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六所本科院校进行问卷调查,所做问卷调查的对象覆盖文科、理科和工科专业的各个年级,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注意性别比例、***治面貌比例等情况。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填写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数量3000份。回收问卷2850份,回收率95%,问卷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问卷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反应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类别、***治面貌、年级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涉及经济价值观取向、诚信观、竞争观、金钱观、消费观五个方面内容,每方面三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赞同、基本赞同、不赞同三个答案,如表2所示。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当代“90后”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90后”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影响,根据整理的调查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1.经济价值观取向功利化,理想模糊化在对待金钱和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地位的问题上,分别有51.56%、69.41%、58.81%的大学生反对“一切向钱看,理想是次要的”“改善经济状况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经济条件的优劣是社会地位的体现”这些观点,这说明大部分“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他们希望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分别有48.44%、30.59%、41.19%的大学生赞同或基本赞同这些观点。说明当代“90后”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2.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对“诚信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言必信,行必果”“宁可失钱,不可失信”问题的回答中,有89.36%、93.78%、88.29%的大学生给予了赞同或者基本赞同的回答,有10.64%、6.22%、11.71%的大学生给予了否定回答。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3.竞争观念不断增强在对“在竞争中求生存”“实现经济目标的最好方式就是竞争”问题的回答中,有98.33%、77.75%的大学生给出了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答案,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仍有1.67%、22.25%的学生对这些问题持否定态度。在回答“公平是竞争的必要条件”这一问题时,99.03%学生持赞同或基本赞同的态度,0.97%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说明“90后”大学生认识到公平是竞争得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挖掘自身的潜力,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4.金钱观趋于理性对“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的回答上,有96.07%的学生给出了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答案,只有3.93%的学生持不赞同的观点。说明“90后”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这对于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对“努力寻找各种赚钱的方法”这一问题的回答,77.87%的学生持有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看法,22.13%的学生持不赞同观点,说明在如何采用合理和合法的途径和方法获取经济利益,很多学生认识不清。在“收入水平体现个人能力”这一问题的回答中,84.23%的学生给出了赞同和基本赞同的观点,15.77%持不赞同的观点。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把收入看成了衡量自身能力的重要标准,这可能导致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平衡。5.消费观念多元化在“只要有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追求时尚和名牌消费”问题的回答中,72.34%和84.76%的学生持有赞同或基本赞同的观点,27.66%和15.24%的学生持不赞同的观点。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淡薄,攀比、享乐思想严重。在对“毕业后考虑贷款买车、买房”这一问题的回答中,84.76%的学生给出了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答案,15.24%的学生给出了不赞同的答案。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已经充分的认识了社会现实,并做好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准备。

(二)“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产生了双重影响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效率经济、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自发性和逐利性的特点。所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对“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产生了双重影响。(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强调每一个经济主体的价值和***性,这就为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场经济的这种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重视自我、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从宏观角度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这种竞争已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调查结果来看,“90后”已经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他们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得更深、更广的发展。“90后”大学生的公平意识在不断增强。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它为每一个经济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每一个经济主体根据自身经济利益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能够使经济主体的效率尽可能发挥到最大。正是市场经济的这种本质要求为“90后”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得每个人平等的享有抓住机遇的权利。(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经济体制模式存在很多限制自由竞争的因素,比如原有的国有企业垄断带来的行业间的资源占有、员工收入差距等问题,在社会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些现象使“90后”大学生的竞争观念发生了扭曲。导致很多学生在入***、评奖过程中寻找各种捷径。2.高校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经济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变化不断调整,如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失信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反腐败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公平、竞争等相关内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教学方法上,仍然以传统的灌输方式为主,缺乏增加师生的互动,实践教学模式陈旧,学生仅限于课堂学习,不能真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不能够***的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觉的意识。考核方法上,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突击的方式过关,影响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使得思想***治理论课的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90后”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较为活跃,敢于创新,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所以成长环境的不同和个性化差异都会导致其产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如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金钱观等等。从青少年思想形成过程来看,“90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强烈,他们注重学习生活的***性、追求自我、要求公平竞争,这是他们思想逐渐成熟的表现,但是崇尚***、追求自我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这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背道而驰,只有不断加以正确引导,才能真正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让他们在经济价值观的形成上存在很多弱点。进入大学校园,各种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弱点暴露无遗,显示出与社会现实的不协调。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体系和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经济价值观的对策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是比较健康成熟的,但也存在着官本位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经济价值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处理好金钱、权力与理想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评价标准。帮助他们培养经济自控能力,强调获得财富的合理化和合法化,形成正确的经济价值手段。

(一)加强信仰教育

针对“90后”大学生理想模糊的现状,高校应加强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他们将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相统一,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服务社会。对“90后”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充分利用高校各种校园文化形式、网络等手段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主体的需要。

(二)转变经济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思想***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思想***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变化通过课堂传达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思想***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变化不断调整,使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适度消费,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如何正确处理公平和竞争的关系等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体系。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加强师生的互动,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河北大学开展的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可以将考核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三)拓宽高校进行经济价值观教育的渠道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借助于宿舍文化建设、学校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开展经济价值观教育,加强经济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来”即采用报告和讲座的形式,将学者、知名企业家请入校园,以亲身经历讲述市场经济为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帮助学生加强市场经济意识。“走出去”即走出校园,深入企事业单位,亲身体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感受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四)引导自我教育,挖掘受教育者的内在潜力

大学生经济论文篇2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它要求大学生由社会的人变成知识的人:不仅仅要掌握知识的内容,更应掌握知识的精神,去自觉实现知识的创造,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大爆炸”,从而适应社会、获得生存。概括讲,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的要求表现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自我超越素质、自创素质等几个方面。高标准或超高标准的心理素质,不仅要求大学生在感知、思维、想象、观念、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诸多心理品质上,有应对社会和时代及其个人生存环境巨变所应有的修养和承受能力、应变能力;还要求在未来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高压力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能正确把握希望与痛苦、绝望与机遇、苦难与磨砺、光荣与梦想等关系,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或克服自身心理障碍或心理挫折的产生或影响,维持自身个体的心理平衡,保持个人与社会的调合与平衡,使得自身个体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同步,求得个体自身的最优化生存方式。自我超越素质和自创素质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提出的期望要求,即:要求个体自身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和自身特长,超越性和越前性地实现个体生活的重组和再次创造,这样的要求尤其对于未来时代的处于知识阶级或知识阶层的大学生们更为必要和重要。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以大学生为主体将形成知识阶层,这些人将不满足于知识量的积累或几个文凭、学历的获得,而是追求对待自身个体和客观事物及其知识的哲学思考能力、质疑能力、运筹能力、选择能力、自组自创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变能力等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常人共有的思想、文化、心理、超越等方面素质养成。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应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既要求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又要求掌握相关的专业甚至毫不相关的专业,这是由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度高速重组与***所决定的。

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不可分离

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与科技素质的教育,都不应是单独的、相互隔离进行的。过去从中学到大学,为了达到应试的目标,或实现某种功利性目的,而采取了文、理分家的教育方式,新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使科技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相互融合,即:通过交融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或曰科技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在教育目标上,由原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转变为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双重教育目标――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在教育内容上,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传授科学技术知识、锻炼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教学生如何使用知识,为他们提供就业的知识准备,而且帮助他们形成社会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总之,“整合”的教育是使大学生精神道德与科学知识平衡发展的教育,是使人文素质与高科技素质相统一的教育。

在具体操作上,这种“整合”的教育,应当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讲,当前高校应当侧重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因为市场经济的交换方式、利益机制,容易使人受物质和功利的诱惑,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人文学科的教育,淡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但是,在某些系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例如:文、史、哲专业大学生有必要侧重于科学素质教育,甚至以科学素质教育为主。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由于在我国的大学文科教育中,即使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史、哲学科,也是着重于本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得文科大学生也缺乏人文素养,由于,某些文科的大学生也存在人文素质教育欠缺的问题。我们还必须看到,学科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特征,素质教育不但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且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行之有效并达到有机的整合,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所谓人文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系统中人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等。市场环境孕育市场经济,影响国民经济,最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知识经济的运行,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人文环境的塑造者之一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活动的主体,其素质影响社会风气,影响民风习俗,最终也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科学、道德及文化的综合水平的提高。由此可知,数量众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社会中阶层,其身体及心理的积极发展及成长良好,会影响整个区域的人文环境得到良性改善,从而使得经济活动也在这个得到改善的整体人文环境下受益。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形成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和个人素质及成长的良性循环发展。

大学生经济论文篇3

年终总结(43)过去一年的成绩(26)下一年的任务(17)过去一年的成绩(26)学科建设(5)教学(8)科研(4)学术交流(4)其他(5)学科建设(5)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教学(8)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__级博士生26人、20__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科研(4)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学术交流(4)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其他(5)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生活和***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下一年的工作(17)学科建设(6)教学(2)科研(4)学术交流(2)其他(3)学科建设(6)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教学(2)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科研(4)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学术交流(2)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其他(3)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考虑引进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1-2名正在 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争取早日毕业,并晋升高一级职称

大学生经济论文篇4

计量经济学论文4000字(一):“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出该课程目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可以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前沿信息技术,探讨“互联网+”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66名在校就读本科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项目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能达到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学生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3.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相结合的认可度均较高。课程建设以后改进的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方式,将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进行修订,并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助性)。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六、结束语

大学生经济论文篇5

关键词:双语教学;经济学;网络

1时效性在经济学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意义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现实中复杂而多样的经济现象来使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时效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讲授的经济学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说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并体现时代性。一方面,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研究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必然要求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对现实强烈关注。另一方面,无论从方法上还是研究内容上,现代经济学理论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虽然新古典经济学仍然在教科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演化经济学等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正逐渐崛起,它们和新古典经济学一起不断改变和深化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认识。因此在授课中,有必要介绍这些前沿的理论,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2现有双语教学模式在提高“时效性”中的问题

目前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师生对课堂的过分依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主流原版教材对经济学理论的前沿性介绍不足。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重点介绍两种理论范式,一种是以新古典主义的范式,另一种是新凯恩斯主义的范式,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thePrincipleofEconomics)、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Economics)以及布兰查德(Blanchard)的《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等。这些主流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是被经济学家和公众广泛接受的理论,这当然是为了教学的方便,但也意味着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新的进展可能涉及不多,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等前沿性的理论很少,最多也只是一带而过,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这些内容,比如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Economics)只是讲述了新古典的微观理论。

(2)由于教材本身的滞后性,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较陈旧,这无疑会损害教学效果。虽然过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过多的陈旧和过时的材料,一方面可能会损害经济学理论的说服力,因为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对当前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比较关注,也倾向于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试***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某些问题。如果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经济理论的信心。另一方面,新颖和贴近现实的材料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材本身是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理论本身以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新颖的材料和教学案例来补充教材内容。

3提高双语教学“时效性”的方法

我国开展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学教育要求教学方式要与国际接轨,以国际上经济学通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双语教学。所以,在本科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兼顾实际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培养应用型人才,也要为培养具有开放精神、能够融人国际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和数据处理、分析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的教学,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为了达到上述双语教学的目的,基于网络资源的双语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对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时效性”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电脑和网络在教学中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网络资源也日渐丰富,关于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网站也更加专业化,这为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和理论资源。大体上,有助于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网站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专业性财经杂志,比如Economists和FinancialTimes、华尔街日报(TheJournalofwaIIStreet)等国际上著名的财经杂志,这些杂志以其专业性、权威性而闻名于世,可以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加深他们对经济问题的认识。第二类是学术性较强的专业性网站,既提供当前的理论动态和研究进展,也有过去以发表的研究成果。这类网站可以是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比如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IDEAS-EconomicsandFinanceResearch和经济思想史网站(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以及著名大学经济系的网站等,其特点是在站点内可以搜寻到大量的工作论文(workingpapers)和论文;还可以是经济学家个人的网页,主要提供经济学家个人的研究成果。第三类是一些***府机构网站,比如欧洲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局(FederalReserveBoard)、亚洲开发银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orldBank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也有丰富的数据资料可供查阅。第四类是一些经济学学习网站,包括综合性的网站和专业性的网站,通常他们或者只是一门课程的辅助学习网站,能够提供本门课程的学习重点和习题,或者是某一个领域的网站,比如博弈论学习网站、微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网站等。这些资源远比教材上的资料丰富,也更加贴近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学***济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最根本的优点在于网络使得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学习基于教材却不局限于教材,大大开阔了视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特性,在课堂内外、授课前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课前要求学生查询有关资料,包括一些数据和案例。在为本科生讲授经济学原理时,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教师一般要结合一些经济现象或者案例来阐述理论的涵义与国内经济学教材相比,原版教材更注重用实际的数据和案例来说明基本的经济原理,而且这些案例和数据大都来源于发达国家,如经济合作组织国家(OECD)。这给我们双语教学的启示是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也应该注重用实际数据和案例来讲解理论,而不是纯粹的从抽象理论到理论,这也是因为经济学的传统是“用事实或数据来说话”。对于刚开始接触双语教材的学生来说,原版教材的阅读可能比较困难,但教师在讲授一节课的内容之前就应该给出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预习计划,使得授课有的放矢。

以《Macroeconomics))(8thEdition:Dornbusch,Fisher&Startz)为例,在第七章讲授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内容时,由于会涉及到大量的有关失业和通过膨胀的数据和资料,比如通货膨胀的时间序列、失业率的变化、劳动时间的变化等,教师应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通过互联网查找国内外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有关英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应该对学生文献和资料索引的能力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通过google的分类搜索、其所在学校的外文数据库以及进入一些经济专业网站或机构网站查寻资料。在亚洲开发银行、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网站上,学生可以搜寻到大量有关报告或Outlook,在economists杂志网站上,学生可以查到部分关于货币和就业的文章,这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

但是,案例和数据本身并不能自动说明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于案例和数据的分析和理解。由于课前预习的铺垫,对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为主,而且要求发言尽量用英文,并在发言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引导。对于数据的分析,要结合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这对于学生可能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应以讲授为主,并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演示。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学,对于本科生来说,有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说清楚。比如,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理论到理论的讲授很是抽象,但是如果用比较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做一个回归模拟,表明二者之问的相关关系,就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在初、中级经济学中,大部分模型都是比较静态或静态分析,动态模型涉及不多,一般是蛛网模型和经济周期的乘数——加速模型,在课堂上,教师用一些软件可以简单地模拟出这些模型的动态特性,比如Excel、Eviews和Mathtab等,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大大好于纯粹的讲授。

(2)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有关的案例的解释和对经济数据的模拟演示,还应该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挖掘,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熟悉该理论的演进脉络,了解理论发展的前沿,“为学生倒出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除了教材之外,师生还有大量的网络资源可用,通过相关经济思想史网站(如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某个经济理论的发展的脉络,通过网上的工作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前沿。

比如说微观经济学中的制度(历史)经济理论、演进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复杂性分析方法,对于有志于将来做研究的学生来说,对经济学理论最新发展的适当了解是有益的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公共产品一章,一般都会涉及到公共产品提供的“萨缪尔森规则”,即个体对公共产品的边际收益之和必须等于其生产的边际成本。对于这个等式,一般的解释是每个人应该根据个体的偏好支付公共产品的价格,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激励人们说真话的机制。这个机制的通常包括两种:命令机制(commandmeehanism)或者投票体制(votingsystem)。一般教材对于投票的问题涉及不多,这就需要教师扩展这方面的知识,适当地讲授社会选择问题(socialchoicetheory)和公共选择阿题(publicchoicetheory),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府的公共活动的本质。进一步,这个问题还可以延伸到法律经济学、经济学等更新的理论。对于一些在宏观经济学中争议较大的理论或***策,教师可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网站,寻找自己支持的观点和论据。

大学生经济论文篇6

关键词:文科背景;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计量经济学本身并不涉及经济现象及其演变的内部机理,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和计量分析结果的解释都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70余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应用也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它必须以对经济现象的透彻认识为基础。此外,理论模型的设计和统计数据的搜集,必须在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等也需要运用经济理论,不是单靠数学知识所能完成的。在经济分析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经济学、金融学、财务学等学科。1998年,***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大部分学校已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学,特别是对文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知识基础和课时设置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实践,能够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灵活运用这种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动态计量经济学、时间计量经济学等更高级的计量经济学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对于较深的数学推导更是觉得晦涩难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处理经济中的问题,也不懂得如何操作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使许多学生感到难学,除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差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课时少,没有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理论和统计学三者的统一,其中经济理论的学习相对要容易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要难

一些,特别是对文科学生更是如此。文科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范围相对理科学生要窄,进入大学后要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学完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难度可想而知,学过这三门课的人都知道,它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学习方法和理解思路也有相当的不同。计量经济学的学了认真听课外,课后的习题练习同样重要,不做大量的习题,很难深刻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这点跟数学的学习方法特别相似。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其效果已经过教学实践多次得到验证。

2.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教学,难以实践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几乎都以讲授为主,各层次的教学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没有很好展开。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大量用到数学与统计学知识,较多地偏于理论方法的证明,使部分学生感到有一定困难,且与经济学课程似乎有一定距离。

有些学校由于教学条件较差或者缺少实验师资力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只进行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面对复杂的数学推导与数学运算,难免会对计量经济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课后作业也完成不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更谈不上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理论,涉及到数学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将经济学问题从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或统计学语言,更是一个艰难的思维和理念的转换过程。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用,或者对计算的结果还是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研究应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文科学生在软件学习和使用的能力和兴趣上,明显不如理工科背景的学生。

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国内不乏许多有益的实践,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等,这些改革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获得了较好的教与学的效果。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软件技术为基础,倡导一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重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但从教学实践看,在教学条件和受教学生变化时,尤其是对于基本功相对差(数学,软件技术)的文科背景学生“,任务驱动,重实践,相对***完成”是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法”大多由于侧重于应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理论教学重点不突出,教授时间紧张,因而“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好“度”,集中体现在理论知识学习与案例实践应用在时间上的冲突。

二、因材施教,积极探索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1.充分尊重学科地位,适当调整课程设置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是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关键。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的分支,它不同于经济理论,也不同于统计学和数学。尽管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有一定的学科***性,但不可否认它的工具性和服务性。根据一般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水平,要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建议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安排以两个学期为好,因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过于紧张,无论是学习的内容、理论知识还是应用能力都很难得到保证,两个学期的课时安排,将给任课教师充裕的时间安排教学计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做习题,教师以将计量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如动态计量经济学、非均衡计量经济学和协整理论、建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而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两者的合理衔接至关重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由教师进行即时的现场讲解和点评,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16周64学时的理论教学而言,一般情况下,两周可完成一章的理论教学,因此每两周安排2学时的实验教学比较合适,时间安排在该两周最后一次理论课之后,8周共计16学时。这样一来,试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时间安排上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2.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注重计量分析思维的培养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探索真相、理论检验和预测,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建立模型。构造模型的科学,包括一些用来构造和检验真实世界的数学理论和数学工具,它们的发展和使用全都包括在计量经济学的范畴内。数学和统计学的理论知识无疑是科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艺术的学习方法有本质的区别,科学知识的表述是明确的和有严格的逻辑性的,可用文字或定理或公式的形式清楚地阐述,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领会是可以掌握的。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艺术,即使是简单的单方程模型,也必须判断哪些变量应该放进方程,选择什么样的函数形式,怎样解释模型的统计拟合度,以及模型的结果对预测或解释目的的有用程度。众所周知,经济数据一般来说是非实验数据(实验经济学所研究的数据除外),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点与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截然不同。即便如此,研究者还经常会面对数据短缺或缺失的问题。如何根据已有数据去补全所有数据或者寻找相关的数据来代替缺失的数据,更是一门艺术,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学习和利用,只能按照研究者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去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艺术性比其科学性更难理解和掌握,因为艺术性的知识很难用文字性的东西来阐述,更多的是靠研究者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对计量经济学培养的悟性与直觉。

作为文科背景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应当以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由浅入深为线索,将各个单元串接起来。每一单元以实例分析和计算为中心,在分析中引入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尽量回避数学推导,同步进行某一特定软件的教学,并注意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的应用。在每一单元,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计算,完成该单元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软件计算方法的教学,并配合实际习题练习,步步为营,层层深入,逐步巩固和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打破计量经济学教材纯数学推导的局面,使软件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一一对应,及时练习和巩固。按照这一方法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使是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与方法,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充分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计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应当建立适应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库。在建立案例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案例来源广泛,尽量利用针对性强的经济实证分析材料,素材可以取自国内外,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以增加对不同兴趣和需求的学生的吸引力。二是案例数据来源的方便性,能够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在案例分析中体现出对经济热点主题的反映和解释,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形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能够尽量浓缩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四是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因为案例教学法主要不是传递信息,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做到经济学理论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软件应用与具体的经济问题解决三结合。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应编写上机实习指导,并要求学生掌握一个计量分析软件。

上机实际操作也是案例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要给学生安排一次。这里的所谓案例,是经教师精心设定的一个经济计量问题。学生在建模分析中要达到的目的是,掌握经济计量软件建模的计算机实现过程、读懂输出结果、撰写分析报告。为此,必须编写上机实习指导,具体地列出实习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计量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掌握了一个计量软件等于掌握了一个有用的工具。目前在经济计量分析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应用软件是Eviews、SPSS、SAS、STATA。就经济计量建模应用来说,软件处理的方法原理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精通一个软件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当然,各类软件处理计量经济问题的功能强弱还是有差别的。对本科生教学来说,使用Eviews软件是比较适宜的。

三、结论

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与计量经济学分离开来,经济学的许多高级课程都是以计量经济学应用为基础的。一个学***济学的人,如果不学计量经济学,很难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甚至连经济学的学术刊物也难以读懂。因此,无论怎么强调这门学科重要性,都不为过。问题是,由于建国后高校对计量经济学的误解而不够重视,全面引入较迟,教师队伍本身的计量经济学功底参差不齐,加上不少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招收文科背景学生,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我相信,在高校教师自身努力和相关管理部门重视下,即便是文科学生,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思想,并借助于软件的学习和应用,是完全能够满足实际工作中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以及阅读经济学学术刊物和进行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56-58.

[2]杨华.以案例教学施教《计量经济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5(2):27-28.

大学生经济论文篇7

【关键词】经济人类学;中国;展望

【作者】赵巧艳,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管理系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0级博士生。广西桂林,541004

【中***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1-0057-009

引言

经济人类学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如今已经发展为一个***的学科。1941年赫斯科维茨(Herakovits)最先提出了经济人类学的概念,并于1948年出版了专著《经济人类学》(Economic Anthropology)。卡尔・波拉尼的两篇论文――《作为制度过程的经济》和《早期帝国的贸易和市场》的发表所引发的“形式――实体”论战使得经济人类学上升为一个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1981年美国经济人类学学会(Society for Economic Anthropology,SEA)的建立则正式标志着人类学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的诞生。可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对经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进展一直缺乏关注,直到1982年,蔡振扬翻译了达尔顿和盖克的《经济人类学的展望》一文,经济人类学的概念才正式进入中国学术研究的视野。2001年和2002年陈庆德和施琳相继出版了《经济人类学》两本专著,标志着国内经济人类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的到来,这一点也可以从***1看出(***中的论文来源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检索条件是以“经济人类学”为标题进行精确匹配)。此后,国内对经济人类学的研究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在研究的理论探索和案例调查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如今正处于第二个研究高潮的快速上升阶段(***1)。然而迄今为止,尽管国内学界对国外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介绍,可是关于国内的研究进展却没有一个系统的总结和概括,从而无法在对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科研究前沿以及国内外研究的差异。鉴于此,本文尝试对国内经济人类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概括,并结合国际上经济人类学的研究前沿,剖析国内外研究之间的差异,展望国内研究未来的努力方向。

一、经济人类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如果把用人类学方法剖析经济问题全部纳入经济人类学研究范畴的话,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无疑开创了国内经济人类学研究之先河。但结合经济人类学定义与内涵的演进历程分析,施正一先生的《民族经济学导论》和《民族经济学教程》似乎才算真正意义上国内经济人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人类学在国内的人类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新出版的人类学教科书中,经济人类学都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庄孔韶的《人类学通论》(2003)、朱炳祥的《社会人类学》(2004)、孙秋云的《文化人类学教程》(2004)、田兆元的《文化人类学教程》(2006),周大鸣的《人类学导论》(2007)等,在章节安排上都将经济人类学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介绍。经济人类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相关著作出版与学科定位、国外著述翻译与理论引介。

(一)相关著作出版与学科定位

一门学科的理论集大成之标志离不开专著的出版,中国经济人类学的蓬勃发展也同样以21世纪初期两本最重要的专著为标志和载体。2001年和2002年,陈庆德和施琳相继出版了《经济人类学》专著,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力扩散,而且在后者的专著出版之初,杜倩萍对该书做了简评,发表于民族学权威刊物《民族研究》上。同时,两本专著的出版也标志着以云南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为首的经济人类学研究团队的确立,两所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经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奠定了经济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使得经济人类学越来越为人类学界和民族学界认识和认可。其他的一些研究机构也开始将经济人类学作为其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考察,中国台湾的经济人类学研究也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机构和研究人员的体系,如“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的黄应贵、陈文德和新竹清华大学马腾岳先生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应贵先生不仅在台湾讲授经’济人类学的课程,而且也在大陆做过多场学术讲座,并在其著作《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中安排两章(第九和第十章)的篇幅专门探讨经济人类学议题。

(二)国外著述翻译与理论引介

学科的持续发展离不***际前沿研究的成果翻译和理论引介,随着国内对经济人类学理论的引入和扩散,翻译国外经济人类学的著述和介绍国外的一些相关理论也成为推动理论传播的一种重要前提和手段。著述翻译方面,以王名等人翻译粟本慎一郎的《经济人类学》影响较大,也是迄今国内最为全面介绍国外经济人类学理论的译著。其他的译著散见于一些期刊上,如何培忠所译高野平次耶的《经济人类学家卡尔・波拉尼》、王庆仁翻译哈罗德・施奈德的《经济发展与人类学》、胡琰翻译斯***尔特・普拉特纳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地方性艺术市场――经济人类学个案研究》等。而且很多是对经济人类学这一学科的通俗介绍,如田广翻译小艾伦德的《经济人类学》、韦兰春翻译西摩-史密斯的《经济人类学》、姚继德和杜杉杉翻译格雷戈里的《礼物与商品》等。也有个别针对特定研究的翻译,如黄娟和胡琰翻译朱迪思・马蒂的《工业化初期墨西哥地方市***府决策之经济人类学研究》。随着翻译作品的增多,也出现了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如李亚娟和戴庆中对粟本慎一郎《经济人类学》的评介。

国内在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引介方面要较论著翻译做得好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施琳和云南大学的陈庆德。施琳从本世纪伊始就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论文,重点介绍了美国经济人类学的研究源起、理论演进和研究发展,如《论美国经济人类学的历史理论源流》、《论美国经济人类学的诞生与早期发展》、《经济人类学中的“形式”与“实在”之争》、《新形式主义经济人类学探索――斯***尔特・普莱特纳经济人类学学术思想剖析》、《建立广义的实在主义经济人类学――乔治・多尔顿经济人类学学术思想研究》、《美国经济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美国经济人类学与中国民族经济学之比较》、《经济人类学理论前沿综论》等。陈庆德阐明了经济人类学实体论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队伍、马克思理论在经济人类学中的拓展、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发展、理论分析模式的演化特征、形式分析在经济人类学场域中的运用与演化等。其他一些学者在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引介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如郑海燕简要回顾了国外早期经济人类学的研究情况,并从研究领域的扩大、理论的综合作用、研究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以及应用性的增强几方面介绍了经济人类学的发展趋势;王祖望探讨了经济人类学与波拉尼学派的关系;王燕祥对经济人类学的定义与演化做了介绍,并简要分析了经济人类学和民族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李富强对经济人类学的发展、理论、特点与功用进行了简要评述;许婧介绍了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经济人类学的理论演进进行了阶段划分。

二、针对中国情境的经济人类学研究进展

经济人类学是一门“情境性”很强的学科。中国民族种类繁多、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而且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性也非常显著,具有天然的经济人类学研究资源禀赋,而且也需要借助经济人类学的理论阐释许多社会问题并提供问题解决的理论参考借鉴,于是国内开展了大量针对中国情境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社会交换、劳动力要素、民族经济发展、其他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

(一)社会交换

交换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关注的核心主题,因此社会交换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经济人类学的焦点研究领域。陈庆德和潘春梅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民族社会在交换模式上的差异,认为不同的交换模式与具体的历史阶段、社会结构或文化背景关联为一体,从而为经济人类学与历史学、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一个拓展研究视域的基点;马冬梅和梁勇通过对一个村落的经济人类学个案考察,论证了“乜贴”的流动具有类似于经济人类学中礼物的流动特点;郑宇和谭本玲分析了箐口村丧礼中的经济消耗、丧礼礼物的赠予和分配等过程后证实,哈尼族丧礼的根本要义,就在于通过经济的消耗,来实现当地基于亲属与非亲属区分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再生产;¨钊朱健刚和羡晓曼则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冀南乡村的物物交换现象。

(二)劳动力要素

从经济人类学视角剖析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劳动力要素也是国内经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中以马炜和麻勇恒的研究较为典型。马炜认为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问题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生活方式中存在的人,因其所拥有的知识能够在这一特定的文化中被资本化运用而使这些知识成为了资本,从而使自身成为了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表明人力资本是一个需要放置在民族文化中才能理解的问题;麻勇恒指出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导致山地农耕生产、家庭养殖所需劳力难以保证,从而间接地撕裂了养殖与山地农耕生产的逻辑耦合,联动地产生了粮食生产下降、养殖业萎缩、粮肉价格普遍上涨,以及土壤结构畸变、农村社区文化生态失衡等非预期后果。

(三)民族经济发展

经济人类学是探讨与日常生活和生计直接相关的人性问题部分规律的学科,而生计又是经济人类学的核心研究对象――落后地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涵,因此,关注民族经济发展也自然成为经济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比较丰富。魏乐平通过对云南省德钦县茨中村生计模式的研究,证明生计是人类与自然交换能量,维持与社会变迁同步的生存手段,生计是人类适应环境结果,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张晓萍分析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商品化问题,指出旅游活动中的“舞台真实”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对传统文化的神圣仪式等必将产生消解作用,但也带来了文化创新和整合的机会;马岚从Stephen Gudeman经济人类学视角分析民族旅游问题,并借鉴该书中的两个案例为民族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迟骏剖析了屯堡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用极大化走向,指出理想的方向是文化的主体与旅游公司的一体化;罗康隆和曾宪***指出在民族经济活动中,经济是与其他种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要准确地评估不同类型和不同样式的各民族的经济生活的利弊得失就必须综合、系统分析;黄海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对贵州民族地区的开发问题进行了反思。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影响是经济人类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趋势也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陈庆德从宏观层面探讨了经济人类学的生态分析模式;而王俊敏则倾向于微观的考察,从生态――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来考量鄂伦春族经济类型、生产关系的变迁及其效应问题,描述了鄂伦春族从游居到定居、从散居到聚居、再到城镇化的演变过程,重新审视鄂伦春族的狩猎经济,探讨鄂伦春族的经济发展问题。房艳丽和刘文江从人文的角度分别就人口素质、资源的流动以及市场经济基本面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在目前西部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2011年在云南大学举行的“经济人类学与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一些国外学者(如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Stephane Gros和波兰波兹南经济大学Katarzyna Nawrot)也对中国民族经济问题表现出浓厚的研究热情,与会的台湾学者陈文德和马腾岳,大陆学者徐黎丽、高志英、郑宇通、吕俊彪、李忠斌和张英也分别从民族经济的发展道路、经济关系与民族关系、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结构发展、民族旅游开发和旅游城镇化道路选择等角度展现了民族经济研究中经济人类学的重要意义。

(四)其他问题

21世纪初,经济人类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延伸到了诸如现代化、精神分析和民族品牌等方面,经济人类学的这一转变同样受到国内研究的关注。陈庆德无疑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引导者和实践者,他从经济人类学的分析框架出发,反思了现代化进程的得与失、精神分析方法在经济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商品价值的文化内涵、货币的符号涵义、农业社会和农民经济的发展演变等多个范畴。其他研究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迎合了经济人类学的研究导向变革,如冶荣夏通过伊佳企业个案对撒拉族民族品牌的民族志式研究、付广华和李叶青关于中国古代朝贡关系对经济人类学独特价值的探讨、钱国芳对民族品牌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之间关系的剖析、谭宏对中华传统品牌的经济人类学解读、孙信茹对广告的经济人类学分析、叶辉以华江瑶族毛竹资源开发为个案对资源开发如何嵌合在社会制度中的探讨、杜成材对潘寨与黄岗两寨传统制度与乡村管理的透视、叶建芳以三宝坪“瑶族状元村”为个案对民族教育问题的考察等。

三、中国经济人类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与相关学科相比,经济人类学是一门年轻有朝气的学科,它应该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成长为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分支学科。虽然经济人类学进入中国学术研究视野的时间不长,可是它已经深深扎根中国学术研究的沃土里,并且开花结果,在理论深化和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研究人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体系,在研究理论的本土化和情境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可是就世界范围内的趋势而言,经济人类学,甚至其母体学科――人类学都面临诸多挑战。过去30年以来,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已经出现了去核心化趋势,如今国外许多大学甚至都没有将经济人类学、亲属制度和生态人类学列入教学大纲。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的经济人类学研究仍然处于一个不够成熟的阶段,研究的焦点基本上还没有超越早期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范畴,理论的原创贡献更是缺乏,在国际上也尚未形成与中国经济人类学研究条件和资源相匹配的学术地位。实现中国经济人类学的繁荣有待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

(一)研究视域的拓展

如今,经济人类学已经成为一门研究广义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与动因的学问,它的理论方法是多元的、开放的,经济人类学进一步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永不封闭自己的研究领域,永不拒绝新的理论工具和方法的运用。早期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视域主要涵盖相对狭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原始经济范畴,而且这种观点一直在延续。Stephen Gudeman把经济人类学的研究领域界定在生产、交换、交换圈、市场和消费等领域;Susana Narotzk同样认为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和社会再生产,然而他的这一观点却受到Paul Durrenberger的严厉批评。跳出狭义的经济人类学研究视域,在更广阔、更具现实意义的范围内解释社会实践并提供理论借鉴是当代经济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变。2000年的经济人类学大会首次围绕“性别问题”展开讨论;2001~2004年,SEA又先后召开了主题为劳动力、贵重物品、商品、财富与金钱、人口流动与经济,以及“快餐与慢餐:食物与食物体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的学术会议;2007年召开的澳大利亚人类学年会也重点讨论了“当代人类学的经济议题”,而且探讨的主题也不仅仅局限在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经济史等传统议题上,相当一部分论文涉及到特殊类型的供应和交易链范畴。

国外一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探索,如Hart对非正式经济的经典研究在变革的今天依然具有很好的深入探索价值;Chabal&Daloz有争议的作品,《Africa Works:The Political Instrumentalization of Disorder》也凸显了研究导向从对秩序社会的功能主义探索到对失序现象的实用主义探讨转变的必要性;Tama Diana Wilson用经济人类学研究方法开创了边疆问题研究;Janet Roitman应用经济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了喀麦隆北部地区、尼日尼亚东北地区、乍得和中非共和国交界区域的非正式经济活动,认为这些违法的、阴暗的经济活动在日渐活跃,可是并不意味着这些活动都是无序的,它们同样有着自己的行动规律和准则,而且这些规律和准则都是嵌入在中部非洲社会内并且有着严密规定的行动逻辑。相对而言,国内对这一转变也表现出一定的关注,如施琳呼吁中国学者应加强关于经济人类学学科视角与方***的探索,积极开展新型边疆民族志的调查研究;陈庆德虽然认同经济人类学有别于主流经济学经济的观点,但他也认为人类学研究可以拓展到历史、现实、生态等不同层面;许婧虽然认同交换、货币、消费和私有化一直是经济人类学研究主题的观点,可是她对经济人类学研究历程的分段也指出,1980年至今为“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人类学,注重货币、市场与物的视野。但总体而言,国内的研究视域依然尚未在整体上超越传统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范畴。

(二)研究层面的融合

关于经济人类学定义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经济人类学研究适用层面的不同结论。赫兹克维茨认为美国经济人类学主要是“关于原始人的经济行为与经济生活”的一门学问,只是后来在许多有一定地位的人反对书中将他们与土著人相提并论的情况下才将《原始经济》第二版改名为《经济人类学》;《人类学词典》的解释是“经济人类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在跨文化比较下的生产、分配、交换问题,对特殊经济体系的民族志记述,前资本主义或混合型经济体的构成,分析在小型社区或农民社区中的民族经济、多民族经济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冲突”。似乎经济人类学的研究层面只适合微观层面特定群体的经济活动规律,然而《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中的同名条目的解释则称其为“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制度及其演化的文化人类学分支”,从而将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视域和层面延伸到各种类型的社会制度和各个层面。比较来说,倡导在更加宏观层面开展经济人类学的研究得到了更多支持。Prattis认为经济人类学研究的整合需要同时拒绝形式主义和实体主义的研究局限,应该采取新的问题导向的方法开展研究;Immanuel Wallerstein提出人类学家不应立足于国家或地区这些较小的、不全面的分析单位,而应从整个世界体视域扩展应对来自宏观“世界视角”的挑战;形式主义流派的学者们主张系统地、全面地在经济人类学研究中引入成熟而规范的经济分析方法。

除了理论的争辩以外,国外已经在实践中将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触角扩大至宏观层面。BenedicteBrgger以Wilk&Cliggett的三个经济人类学研究方法(理性、社会和文化)为基础,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挪威国家创新体系(NIH)中的专业化交易问题。理查德・罗宾斯的《全球问题和资本主义文化》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了一系列重要的宏观问题,如资本主义的兴起、世界粮食问题、人口增长、消费、种族冲突以及不平等问题;Gregory在展望经济人类学的未来发展道路时指出,从次要观点视角探讨经济、亲属与生态相互之间关系的一般理论将依然被保留在经济人类学的研究框架内,可是经济人类学主要的理论范式必将在更加广泛的层面上反映历史变革背景下社会文化***景,经济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从交换到消费、再到分配、能动和金融化就体现了这样的演进逻辑;Bill Maurer也从金融危机和债务、信用、投机、失衡本质的角度探讨了经济人类学当代的研究宗旨。国外的这种实践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上都是有意义的,就如Chris Hann的观点认为,经济人类学已经跳出了20世纪60年代关于全球***治经济和地方模式争论的局限,而是在一个大大超越波拉尼和赫斯科维茨时代的研究范畴内考察当代世界的热点议题,而且这种研究导向也极大地拉近了经济人类学与经济学研究之间的距离。陈庆德和郑宇也发出类似的感慨:传统的经济人类学分析视角,既限制了基于稀缺、最大化假设的模式应用的可能性,又把文化一历史的视野固着在顺应经济科学的范围中,无论是把经济的涵义限定在制度抑或物质的单一层面,都实在是太狭隘了。可是在具体的经济人类学研究层面融合上目前国内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似乎缺乏开创性的尝试。

(三)研究范式的转变

伴随国外经济人类学的研究层面从微观向中观和宏观的拓展,他们的研究范式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尽管人类学家的主题是“微观的”而不是“宏观的”,他们聚焦的中心是原始资料的分析,而经济学家主要依赖于***统计来满足其资料需要。可是在方***上经济人类学并非孤立和特别,它吸纳了源于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的交叉与混合的方***特色。不仅如此,由于经济人类学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复杂经济行为的深入探索,在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进展,反过来对于人类学和经济学研究也有一定启发意义。伴随经济人类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不断“接近”,在经济人类学的研究中应用经济学中普遍采用的实证和定量研究方法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由单个、局部的田野调查式研究向大范围、定量研究范式的转变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Prattis已经明确表明他对抛弃正统经济人类学研究方法上***做法的一种追求,他认为与传统经济人类学研究上对人与情境逻辑影响决策过程过度关注相比,将情境逻辑与生产理论联系起来,从而弥合微观宏观之间的鸿沟也许更有意义;Benedicte Brgger指出人类学家一直受到批评,因为他们出于良心的承诺使得事情变得混乱而不是为宏大理论做出贡献,而且为了改善到这一点,对宏大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也许比理论本身更加重要;Peter Edward Parker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指出虽然Wilk&Cliggett在书的结论部分描述了对人们决策进行实证调查的方***,可是调查的目的应该是探求人们采取行动的理性最大化、社会或道德依据,因此理论争辩的焦点不仅仅是引导批判或发展理论,而是提供对相关事件研究的一个更为广泛的实证研究方法;Gregory通过对印度商人的研究提出了“家庭货币”的概念,又进一步指出,非制度的、类血缘关系的亲属结构分析元疑是理解这种新兴“转型家庭”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抛弃那些过时的陈旧思维模式,通过定量的实证研究进行验证。国内的经济人类学研究范式和成果似乎还停留在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依靠范式转变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的进展依然缓慢。

(四)研究学科的整合

大学生经济论文篇8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之后,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推广普及”阶段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提高阶段和应用研究的推广阶段”,再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阶段”[1(]李子奈,2008),其经历了与传统经济学内容的不断磨合,直到完全融入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网络以及学术交流的国际化都为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普及和不断创新又为提高我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纵观国内外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其中采用计量经济方法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目前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主要经济管理类期刊中,以计量经济学模型作为主要分析方法的论文占比已超过50%。计量经济方法在应用经济学及管理学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增加和普及,使得计量经济学已成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它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2]洪永淼,2007)。计量经济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使用广度上在国内都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且其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或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在部分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中,这些问题可能直接导致结论的错误,进而使一些学者开始怀疑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多讲授和传播计量经济学知识的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试***从本质上改变这一现象[3](李子奈,2009等)。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多年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当前研究生(尤其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在学习和使用计量经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本文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将归纳目前部分学生,尤其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一些博士研究生在计量方法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

二、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无论是在经济理论的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经济问题的实际分析中,采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学生为了赶上这趟“潮流”,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积极地开发和使用各种前沿的计量方法,而忽略了模型需要满足的一些外部条件,例如模型设定的假定、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模型的经济意义等。本部分将主要归纳几个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第一,计量软件的多样化,弱化了学生对很多基础计量方法的探究。随着计量经济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开始注重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使用计量方法,尤其是前沿的方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量方法的相关软件也越来越丰富,促使其应用变得更加普及。然后正是这种软件的多样化和智能化,弱化了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方法理论基础的探究,如模型估计前一些必要的检验等。很多研究生在使用计量方法时,只是简单地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到一个类似“黑箱子”的软件包中,然后就可以直接得到结果。

第二,过分强调计量方法,而忽略了经济理论。与第一个问题不同的是,还有部分学生也许对计量方法使用得很好,但是他们却忘记了自己更应该是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时,缺少必要的经济理论支撑和分析。众所周知,目前在国内一些经济类核心期刊中,超过50%的文章采用计量经济模型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这种现象使得更多的研究生喜欢在论文写作中加入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当很多学生陶醉于学习和应用各种先进的计量方法分析问题时,在另一方面他们却忽略了也需要阅读大量经济学、金融学或财***学等与本专业理论相关的文献或教科书,进而缺乏对实际经济现象深入的观察。因此也许他们可以采用计量方法得到非常合理的结果,但他们根本无法对结果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可以在大部分硕士生的写作中看到———很多的结果***表,文字却很少,看上去更像一个经济学的实验报告,而不像一个学术论文。这正是由于很多学生片面追求计量方法的前沿性和复杂性,而忘记了计量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如果计量模型的使用和结果分析离开经济理论的支撑,则变成一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漂亮的***表,而无法体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真正地位。

第三,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规范分析。在科学研究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常见的两种分析方式,实证分析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主要解决“应该怎么样”的问题。在应用经济学的实证分析中经常将计量经济模型作为主要手段,然而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分析过程也要满足一定的规范性。然而,很多学生在应用计量方法分析问题方面不够规范,缺少必要的检验或分析步骤。很多教科书和文献都对现代应用经济学研究应遵循的步骤给予了充分的介绍[2][4][5(]洪永淼,2007;杰弗里•M•伍德里奇,2010;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2011等),而且实际教学中,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建模的基本步骤通常在课程开始时会介绍(一般会在前几次课),对于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很多专业术语和概念并不熟悉,故而忽略了或不能完全领悟分析方法的规范性。

三、提高对计量经济学方法认识的建议

为了提高计量经济方法在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中使用的正确性,提高实证结果的可信度,本文针对目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实际学习中,加强学生对基础方法的掌握。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早些年很多学者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教学,这一点被大多数学校采纳并实施,而且很多学校实验教学的课时已经占到总课时的大约1/3,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多采用完全智能化的软件,如Eviews,正如上文提到的,这种计量方法应用的普及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本文建议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Sta-ta、R、Eviews等软件包中的程序语言。这样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地操作智能化的软件,而需要通过掌握方法,编写必要的程序才能完成。最终起到加强学生对基础方法掌握的效果,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满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另外,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例如列举一些常犯的错误或在实验报告常出现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p#分页标题#e#

第二,不仅要突出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更要掌握好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现代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培养创新型经济学人才的要求加强了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萨缪尔森曾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正是数学、计量经济学等定量方法的使用,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大量数学符号的均衡公式演算是空洞的研究,对实际问题不可能做出什么有益的解答,没有这些数学演算,经济学仍是有用的”(哈耶克)①。因此,计量经济学尽管非常有用,但其主要是为更好地验证经济理论、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提供必要的支撑,离开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计量经济学模型将变成一堆无用的符号。研究生在使用计量方法过程中,是对学生提出问题、选择计量方法、检验模型、最后进行经济分析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察。更重要的是,不能将案例教学混同为实验教学,要体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主要地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查找相应的文献,寻找理论依据,提倡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最终形成课程论文[6]。为了加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本文还建议可以在课程讲授早期花费4~6学时介绍一些已经发表的与研究生专业相关的、优秀的、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论文,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如何规范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是非常有益的。

大学生经济论文篇9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教学及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体现,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其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经济法律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毕业论文的写作,最重要的是选题。论文选题就是文章将要阐述的主题,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要做好论文,提高论文质量,首先要有好的选题。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往往是学生学术生涯的起点。因此,重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给予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府的行***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 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法的本质、财***法的基本原则、财***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选题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确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论题是不是有相关资料来加以铺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经济法研究中确实有一些领域研究学者很少,这样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很少。例如:对我国特殊形态的一些企业的现状以及法律调整,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建设兵团等方面研究资料就非常少。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在毕业前夕,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学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始资料现场调查和研究,只能进行二手文献的查阅。因此,在选题时应该考虑现有文献的基础,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查阅,这样可避免最后写作过程中因资料来源的单一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说服力。

 

总之,论题选得好,可以使毕业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论题选得不好,不仅会为收集整理资料、提炼论点、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动笔写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而且有可能造成论文写作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完成写作,论文质量也堪忧。经济法硕士研究生选题时要广泛阅读相关经济法学文献,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沟通,通盘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时间精力等因素,适当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

大学生经济论文篇10

一、个人生平简介

丁洪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天台。自幼家庭贫穷,失学多年。1913年(民国二年),在一位牧师的资助下,进入由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之江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17年读完中学,进入之江大学本科学习。因学生成绩优异,1918年4月获华洋义赈会资助,到菲律宾大学留学。1922年4月学完商科,后在菲律宾大学研究部从事研究工作。从此,踏上了终生难以离弃的经济与会计教育及科研的职业生涯。1923年11月回到阔别5年有余的祖国。

归国后,1924年曾任上海盖华公司会计主任兼中华职业学校商科教师、南京江苏省主造林扮苗圃主任。1926年因肺病返乡,在同乡好友袁贤能(1898年~1983年,经济学家)的资助下,转危为安,后于1930年任教于天台县中学。

1932年秋,受聘担任国立上海商学院讲师。1934年8月,担任南开大学商学院讲师,同时在经济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国际贸易、生产力平衡等课题研究,曾任天津《大公报(经济周刊)》主编。1937年7月,到重庆大学在马寅初为院长的商学院担任教授兼银行会计系主任,后改任银行保险系主任。不久,加入以刘大钧(1891年~1962年,经济学家)为社长于1923年创立的中国经济学社。1941年8月,离开重庆大学后始任湖南大学经济系教授,曾任法学院院长。1946年8月,受聘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兼任银行会计系主任。

1947年8月,回到南开大学,之后一直留在这所“学府北辰”,曾担任会计、统计系的系主任。1949年5月当选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任经济研究所研究委员会委员。

1950年在一次辩论会上,因提出“二马结婚”的观点,遭到尖锐批评与***治围攻,从此失去讲授经济学的机会。1958年底因“历史问题”和现实表现,被打成反***,判管制3年。在以后的历次***治运动中,均身处逆境,1978年得以昭雪。不久被确诊为直肠癌,于当年秋天回老家——浙江天台。

在改革开放之春的前夜——1979年1月1日,时年80岁未能见到新一轮曙光的丁先生,结束了智慧与舛运相伴的艰难人生。遵从他的遗愿,一块刻有“经济学家丁洪范之墓”的墓碑竖立在先生长眠之地。

1988年,被《中国会计史稿》(郭道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88:628)收录为民国时期76位知名会计学者之一。

2000年,作为20世纪中国会计学界名人被收入《中国会计学界百年星河***》(郭道扬,《财会通讯》2000年第1期),列入37位一星人物之中排第16。

二、理论主要贡献

丁洪范教授一生从事过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发表经济与会计学论文及译文近50篇,独撰及与人合编(译)著作近10部,涉及经济理论、财***赋税、金融等多个领域。

经济理论方面的著(译)作主要有《资产阶级庸俗***治经济学选辑》(季陶达主编,商务印书馆1963年),以笔名子箕与南宇(袁贤能,1898年~1983年,经济学家)、惟贤(宗惟贤,林语堂之婿,曾任驻纽约副领事)合译《人口原理》([英]马尔萨斯著,同前1964年),《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建设应从资本的强制储积做起》(方显廷主编,《中国经济研究》同前1938年),《生产力平衡原则刍议并论中国的国际贸易》(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36年),《抗战的出路》(香鹤书局1938年),《中国往哪里去》(致中学会1946年)等。

经济理论类论文主要有《Chow Kwongshu:A Handbook of Chinese Trade Customs》(《***治经济学报》1935年第1期),《中国闭关时代的经济循环》(《民立》1933年第1期),《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山西分会月刊》1935年第9期),《生产力平衡原则刍议并论中国的国际贸易》(《***治经济学报》1936年第4卷第4期),《日英在华之经济斗争》(《东方杂志》1937年第34卷第14号),《非常时经济建设的两大先决问题》(《月报》1937年第1卷第2期),《如何动员全国的物力》(《四川经济月刊》1938年第10卷第4~5期),《战时节约的理论与实施》(《经济动员》1938年第6~7期),《如何统制物价》(同前1939年第3卷第2、3期),《法币财***与国际贸易》(《贸易月刊》1940年第2卷第4期),《战时贸易国营论》(同前1941年第3卷第1、8期),《动态数量说与恶性循环之起因》(《财***评论》1940年第4卷第1期),《从销售观点分析商品》(《新工商》1943年第1卷第1期),《商标的原理与技术》(同前第3期),《工业化官僚化与科学化》(同前第4期),《经济的极乐世界及其达成》(《中华工商》1947年第1卷第1期)和《管制物价的故事》(《天津经济统计月报》1948年第28期)等。

金融理论类论文主要有《黄金国有论》(《经济动员》1938年第3期),《战时金融之前方与后方》(同前1939年第2卷第10期),《法币之前途及其救济》(《时事月报》1939年第21卷第1期),《银行主要职责及其监督和管理》(与方辉敏合作,《经济研究季报》1941年第1卷第2期),《天津金融市场概况》(《资本市场》1948年第1卷第10~12期),《储蓄与利率》(《财***评论》1944年第12卷第2期),以及《***府对于商业银行的管制》(同前第8卷5期)和《我国银行制度之改造》(《金融知识》第2卷1期)等。

财***赋税类论文主要有《论我国作战的财源及其补救办法》(《经济动员》1938年第11期》,《由抗战财***转为建国财***》(《财***评论》1939年12月第2期),《我国战后财***与资本捐》(同前1944年第11卷第6期),《经常与非常的财源及其调度》(《湖南省银行经济季刊》1944年第7期),《财***的通货膨胀的运用》(《广东省银行季刊》1943年第3卷第4期),《非常时期财***应否以通货税为出路》(《大公报(经济周刊)》1936年7月1日第11版),《民族主义与保护关税》(《四川经济月刊》1934年第11卷第1、2期),《民国以来之海关收支概况》(《***治经济学报》1936年第5卷第1期),《中国租税问题》(同前1936年第5卷第2期)和《中国财富与收益的个人分配及其所引起之问题》(《经济学报》1941年第2卷第1期)等。

会计方面的论著,主要是在《大众会计》上发表《什么是会计核算》(1956年7月号),《社会主义会计核算的任务》(1956年8月号),《社会主义若干重要部门会计的任务》(1956年10月号),《论社会主义会计核算的方法》(1957年1月号),《关于社会主义会计核算的对象》(1957年3月号),《论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957年9月号);以及与他人合著《工业企业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上海财经出版社1958年)等。1935年在《***治经济学报》上发表会计评论文章《潘序伦著会计学》(第3卷第4期)和《谢庄:简易合作簿记》(第4卷第1期),并曾在《人民日报》(1957年5月5日)上发表《反对百家争鸣中的教条主义思想作风和方法》一文。

阅读丁先生的会计与经济学及相关论著,可见其会计与经济理论思想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主张会计核算对象的“过程论”。20世纪50年代,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新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在《关于社会主义会计核算的对象》与《论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两篇文章中论述了自己有关会计核算对象的观点。他认为,会计核算首要地是用来核算财产,对会计单位的全部财产做全面地连续不断地核算,因为财产的所有者迫切需要掌握的是他的财产的消长变化情况。只有通过全面地连续不断地观察、计量和登记,才能符合这个要求。这个要求对于一切社会和一切财产的主人都是适用的。因此,可以初步肯定社会主义会计对象的一个要素是社会主义社会中,那部分用货币估价的财产的变动。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前苏联的会计专家在会计对象的表述中只提社会主义财产,而忽略了它的动态特点是不够全面的。由此,他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在各级企业、机关和组织中所进行的以货币估价的社会主义财产的变动,反映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会计核算对象的内容实质是无剥削的,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他所主张的“过程论”,与会计核算对象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的“运动论”一起,是我国自19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有关会计对象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会计学人。

二是认为“会计与会计学截然不同”。在会计学术界,关于会计与会计学的关系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会计与会计学完全相同;一种认为两者截然不同。丁教授持后种观点。他在《什么是会计核算》一文中指出,“会计核算(或会计)和会计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绝对不能混淆的,……会计核算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而会计学则为研究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的一门学问或科学。在发展史上,会计核算远在会计学之先。”这里,先生从会计是一种经济现象,会计学是一门科学,以及会计在先,会计学在后,对两者进行了明确的区分。所以,绝对不能混淆。

三是力主会计学“技术科学论”。会计学的性质是会计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人认为会计学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有人认为会计学同一般的技术科学一样,主要是研究如何完成其技术任务的作业方法。对此,先生持后一种观点,他在《论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文中指出,会计学是经济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技术科学,……会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如何正确而又有效率地反映会计作业对象以完成会计的任务,即会计的作业方法如资产负债表、复式记账等。从丁先生主张会计学是一门技术科学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其中隐含着“会计无阶级性”的这一命题,只是先生在那个***治挂帅的年代没有明确提出而已。

四是认为会计方法包括“定期核算的基本方式,日常核算的基本方式”。关于会计核算的方法,一般认为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财产清查和成本计算等。先生在《论社会主义会计核算的方法》一文阐述的观点与此不同。他认为,会计方法的本体一方面表现为资产负债表,作为定期核算的基本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账户记录,作为日常核算的基本方式。这两个基本方式各自有一系列从属的具体方式,各自成一系统。有的具体方式从属于这一基本方式,有的从属于另一个,但也有许多对这两方面都有关系无分彼此的。这两个系统矛盾地统一着相辅相成,以反映对象、完成会计核算的任务。定期核算方式的系统以资产负债表为主,其他会计报表为辅,从属的有盘存,发生额对照表(会计汇总表),凭证和账表检查,报表分析,等。日常核算方式的系统以账户及复式(有时单式)记账法为主,从属的有凭证审编,估价及成本计算,账簿及记账法等形式,错误改正法,等。先生的上述观点,可谓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对拓展会计学人的视野,繁荣社会主义会计理论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五是主张“二马结婚”理论与市场经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针对当时经济学教育的思路,主张把***治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结合起来,提出了“二马结婚”的观点,也就是将马克思的***治经济学和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英国及至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结合起来。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和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并非对立,完全可以调和起来,相互补充,不必为了推崇马克思***治经济学而全面否定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先生讲授经济***策课程时,在尖锐地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指出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认为计划经济不可能满足人们各色各样的不同需要,违反经济规律,会导致生产资源的错误配置和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他一直反对计划经济体制,主张实行市场经济。1992年以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证明,丁氏主张的***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结合及市场经济理论,具有科学性与预见性,对于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是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57年春,全国上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丁氏以极大的***治热情投身于这场***治运动中。针对当时百家争鸣中教条主义现象,在其《反对百家争鸣中的教条主义思想作风和方法》一文提出,争鸣中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要有科学的分析,充分的说服力,不能将经典作家的一句话作为根据来判明真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20世纪80年代,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的改革开放始于思想***运动,而这场史无前例思想***运动发端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正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华夏子孙的共识之后,才使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遗憾的是,丁先生的这一主张在改革开放前30年未能被世人所接受,他也因“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观点的发表,在***治上倍受煎熬。

丁教授不愧为经济学与会计学领域的思想家,总是高屋建瓴的思考与探讨经济学与会计学中一些带有战略性的理论问题,常常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即使在身处逆境,也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与捍卫。今天看来,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许多理论主张,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上可行的,并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与会计理论宝库。

三、教育主要贡献

丁洪范教授一生执教40多年,在国立上海商学院、南开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高校从事经济学、银行学和会计学教学,担任过银行保险系、会计系、统计系、银行会计系主任和法学院院长等职务,为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学科建设,作了大量而有益的工作。特别是1947年回到南开大学后,担任会计、统计系的系主任和校务委员会委员,对高等财经教育的学科恢复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讲授经济学、经济***策、企业管理、销售管理、商品学、初级会计、会计学和成本会计学等众多课程。抗日战争时期,还曾专门为学生作“谈谈战时的粮食管理”的形势报告。对于我国经济与会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是功不可没。在他的教育与培养下,重庆大学走出了“巴渝学女”王德懿(1917~)女士,南开大学培养出书法篆刻家与古币收藏家杨鲁安(1928~2009年,原名杨继曾)先生等一大批著名人士。

丁师既立足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对经济学科建设也颇有见地。新中国建立初期,南开大学财经学院新开设***治经济学课程,有人主张停开原来的经济学课程,丁先生对此提出异议,主张***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二者不可偏废。他认为,***治经济学研究“应该做什么”,经济学研究“是什么”。前者从定性的角度研究问题,后者从定量的角度研究问题。或者说,前者偏重***治角度,后者偏重技术方面,许多应用性的经济问题,***治经济学并不能代替。所以他提出要把***治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结合起来,既讲***治经济学,又讲经济学。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治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

丁洪范,民国知名会计家,一片赤心献祖国;会计理论独一帜,“二马结婚”良益多;远见卓识令人佩,坚持真理不惧挫;培桃育李四十载,商科高才结硕果。

参考文献:

[1]钱荣堃:《丁洪范教授传略》,载自《天台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天台文史资料(第7辑教育专辑)〉》,天台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6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经济论文10篇

学习

信息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期刊,信息经济论文参考文献及内容。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

学习

生态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生态与生态意识论文,生态经济论文选哪个。2.1树立生态观念推进“绿色经济”,生态观念的树立是第一步,因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只有当人有生态意识和生态动力时,才能实现绿色经济的高度发展。生态

学习

信息化系统论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化系统论文,内容包括有关信息化的论文,信息化技术论文模板。一、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促进文博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在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中,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这不仅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更要注重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学习

经济环境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环境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论文范文,经济环境学论文范文3000字。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内探讨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治理途径以及与环境治理相关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与环境价值评估技术等内容。按

学习

经济学小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小论文1000字,经济学小论文。一、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意义工程经济学也是一门复合型学科,涉及到工程建设概论、现金流量管理、建设项目评价、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效果评价、建设工程的

学习

行业经济论文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行业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产业经济学小论文10000字,产业经济论文范文。1.2煤炭能源化工基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煤炭能源化工相互依存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园区,是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又一存在方式。它可以聚集众多煤炭产业活动

学习

经济评论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评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研究十篇最具影响力论文,乡村经济论文发表。1.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我们可从马恩(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简称,下同)1845年的著作《

学习

绿色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绿色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绿色经济的论文参考文献,绿色经济论文。(2)有些研究的指标体系较好地涵盖了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指标,但对于绿色经济与生态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不足,而使得指标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清。(3)对区域

学习

经济研究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期刊,经济研究期刊论文格式范文。1水经济系统从有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资源创造财富的途径,这些途径日益得到拓展,时至今日,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

学习

后勤管理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后勤管理论文,内容包括怎样发表后勤管理类论文,后勤管理论文公司后勤管理方案。一、分析检察后勤管理机制,就必须认识后勤管理的深刻内涵“后勤”,是后方勤务的简称。它源于***队,是一个***事概念和***事术语。现代汉语词典中

学习

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伤口造口护士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伤口造口护理工作总结及计划,伤口造口护士实习计划。4、全面保障文案资料的完好转移,根据新院区及科室特色重新整理、修订各种护理工作流程、专科护理工作指引;5、研究制定搬迁护理安全应急

学习

实体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实体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促进实体经济的论文大纲,天津实体经济的问题论文。【本文作者】:薛芳锦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

学习

经济英语论文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英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英语论文,经济英语论文题目推荐。语言的价值属性是语言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商务英语的经济价值属性驱使人们做出相应经济付出行为,此行为由于满足了投资者预期经济效益而导致商务英语

学习

大一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一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一经济学基础论文范文大全,大一经济学论文选题。我所理解的前景理论:前景理论大致有三个特点,(一)大多数人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二)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人们对损失

学习

信息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期刊,信息经济论文参考文献及内容。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

学习

生态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生态与生态意识论文,生态经济论文选哪个。2.1树立生态观念推进“绿色经济”,生态观念的树立是第一步,因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只有当人有生态意识和生态动力时,才能实现绿色经济的高度发展。生态

学习

行业经济论文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行业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产业经济学小论文10000字,产业经济论文范文。1.2煤炭能源化工基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煤炭能源化工相互依存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园区,是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又一存在方式。它可以聚集众多煤炭产业活动

学习

共享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共享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共享经济的认识与看法论文1200字,共享经济论文怎么写。1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中融合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共享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现代社会发展新观念[1],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学习

国外经济论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国外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外的经济论文网站,国外经济学论文摘要范文。

学习

经济论文格式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论文格式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期刊,关于经济论文模板doc。3、论文格式的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4、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

学习

公共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公共经济论文,当代公共经济热点论文。1.2公共利益的相关定义公共利益内涵的不确定性,使得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采用不同的视角,对公共利益的概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见解。学者余少祥在对西方法哲学中公

学习

经济论文分析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论文分析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分析,经济论文发表期刊。民事诉讼的预期可以理解为当事人认为在诉讼过程中会得到什么及失去什么,也就是国家通过司法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稳定的社会法律秩序和当事人通过诉讼所维护的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