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发展论文篇1
中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50°~80°E,35°~55°N,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5个国家,北靠俄罗斯,南邻伊朗、阿富汗,东接中国,西达里海,土地面积接近400万km2.地貌特征南北差异明显,南部是荒漠、绿洲和山区,北部为草原、平原和丘陵.2012年GDP总量达3039.06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为0.42%,二、三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三次产业之比为8.46∶42.67∶48.88,人均GDP达4651美元,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454.42亿美元,占国民经济的80.76%,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中亚地区日益成为世界能源供给的重要地带和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亚各国历年的统计年鉴、世界银行网站等,为方便各国间数据比较,货币单位均转换为美元.
2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及阶段划分
2.1经济发展特征
近20年中亚地区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GDP、三次产业增加值等均有较大的提高.其中,经济总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增长速度平稳推进,人均GDP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1)经济总量先减后增,各国差异显著中亚地区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848.08亿美元降至1995年的339.68亿美元,随后快速增加,2012年GDP达3039.06亿美元(表1).由于各国经济基础和***策不同,经济总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第一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在波动中快速增长,占中亚地区经济总量比重由5.50%增长到66.97%;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经济总量变化波动较大,整体略有增加;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总量先减后增,其占中亚地区经济规模的比重变化不大.2)经济增长速度波动上升中亚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为6.95%,各年增长率呈波动变化.1993—1994年因通货膨胀塔吉克斯坦生产总值较高,导致1995年中亚地区的生产总值表现为明显下降.1996年以后中亚地区经济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3.76%,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影响,1998年和2009年中亚地区生产总值有所下降.各国经济增长速度表现出一定差异,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增速较快,1995—2012年年均增速分别为16.20%与16.51%,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增长速度则低于中亚地区的平均水平,1995—2012年经济增速分别为9.96%,11.09%和9.02%.3)人均GDP不断提升中亚地区人均GDP随地区生产总值有所增加,1993年为304美元,2012年为4651美元,增长近15倍.各国变化具有差异性,哈萨克斯坦人均GDP增长最快,增长42倍,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分别增长7倍和8倍,塔吉克斯坦1993年人均产值数值较大导致增长幅度较小,土库曼斯坦则因人口基数大,导致经济总量的增长带来的人均GDP变化幅度较小.2012年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人均GDP大于3000美元,分别为12121美元和6798美元,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人均GDP分别为1717美元和1155美元;塔吉克斯坦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仅953美元(表1).4)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中亚地区的三次产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产值规模大幅增加.其中一、二、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由1993年的179.50,373.32和295.26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57.09,1296.62和1485.34亿美元(表2),年均增速分别为1.91%,6.77%和8.87%,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远大于第一产业.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中亚第一农业大国,农业产值规模增长近5倍;哈萨克斯坦依托能源资源优势,工业发展迅速,逐渐取代土库曼斯坦成为中亚地区的工业大国,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755.11亿美元,较1993年增长近8倍,占中亚五国总产值比例达68.35%;第三产业发展以哈萨克斯坦最为突出,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其他产业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吉尔吉斯斯坦国际贸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塔吉克斯坦的发展则较为缓慢.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由1993年的21.17%减小到2012年的8.46%;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由1993年的44.02%下降到1997年的33.26%再上升到2012年的42.67%;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由1993年的34.82%上升到2012年的48.88%.总体而言,中亚地区的农业地位显著下降,产业发展趋向于二、三产业,产业结构从二、三、一演变为三、二、一(表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哈萨克斯坦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二产比重先降后升,三产比重先升后降;其余4国第一产业比重相对稳定,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第二产业逐步增长、第三产业波动减小,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二产业比重波动减小,第三产业显著增加.
2.2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中亚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均GDP和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结合前人研究将其经济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
1)经济停滞和衰退阶段(1991—1995年)
从***到1995年,中亚各国开始打破旧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该阶段各国经济发展骤然失去依靠和联系,为制止经济形势恶化、巩固国家***成果、建立***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亚各国逐步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机构、相关制度和法律体系,并相继发行本国货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阶段,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下滑,三次产业均有所衰退,地区生产总值降低50%左右,其中一、二产业产值下降比较明显,分别从1993年的179.50亿美元、373.32亿美元下降到1995年的67.65亿美元和126.21亿美元.
2)经济复苏阶段(1996—2000年)
该阶段中亚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各国相继制定了本国的经济或工业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进入较为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各国开始重视国家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实行具有稳定导向的宏观经济***策,在财***、社会保障等方面作出相应安排.这一阶段随着***治局势的稳定,各国经济普遍回升,但因亚洲经济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仍较为波动,1999年以后国民经济发展重新回升.到2000年,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达72.82,156.09和160.24亿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8.71∶40.11∶41.18.
3)经济稳定增长阶段(2001年以后)
2001年以后,中亚国家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注重经济区内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能源战略地位促使其对外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系开始日趋完善并发挥作用,各国依托丰富的能矿资源,以资源贸易、资源开发为导向,纷纷制定本国的经济发展重点,各国经济普遍持续好转,经济发展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向三、二、一合理的产业结构演进.对外贸易成为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到2012年中亚地区对外贸易取得巨大发展,以能源矿产等原料为主体的贸易出口额达1414.91亿美元,以轻工食品等为主体的进口贸易额达1039.52亿元.
3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时空演变与推动因素
3.1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
基于数据可获取性,以中亚各国为研究单位,选取人均GDP为指标,计算1993—2012年中亚地区人均GDP的标准差指数和变异系数[15-17].结果表明,近20年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变化表现出先波动减小后逐步扩大的趋势.以标准差指数反映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1993—2012年中亚地区标准差指数总体有所上升,由478.49上升到4355.77,增长近8倍,年均增长204.07,这说明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在逐步扩大.根据变化幅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1993—2000年为波动减小阶段,该阶段处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止衰退与复苏阶段,绝对差异呈现波动减小,由478.49减小到428.23;2001—2012年为快速增加阶段,这一阶段地区经济稳定增长,依托区域资源进行工业发展,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增大,由428.23增长到4355.77,年均增长327.30.这主要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相关,进入21世纪以后中亚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能源战略地位凸显.以变异系数反映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差异,近20年区域经济差异先减后增,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1999年以前为波动减小阶段,变异系数由0.99减小到0.54,这一时期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有所减小.2000年以后为平稳增加阶段,中亚地区经济发展走上快速增长阶段,各国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不同,经济总量增长与人均GDP增长也产生巨大差异,区域间经济差距逐步拉大,变异系数由0.65增长到0.96.
3.2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
为反映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变化,以1993年、2000年、2012年中亚各国人均GDP数据,按中亚地区人均GDP均值的50%、100%、150%为划分标准,依次将各国分为低水平发展区(<50%)、中低水平发展区(50%~100%)、中高水平发展区(100%~150%)、高水平发展区(>150%).能源产品出口长期给国家提供外汇收入,1997年以前土库曼斯坦是中亚的主要能源出口国,1993年其能源净出口量占中亚五国净出口总量的90%以上,是中亚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近年哈萨克斯坦逐渐成为中亚地区主要能源出口国,2000年以后能源净出口占中亚五国总量的比重高于50%且逐年增长,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由中低水平发展区域逐步演变成高水平发展区域(表3),迅速成为中亚地区的第一经济强国,土库曼斯坦则由高水平发展区逐步演变成中高水平发展区.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其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由中低水平向低水平演变,吉尔吉斯斯坦则持续处于低水平经济发展区.从空间上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降低,由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演变成北高南低、一高多低的发展格局.
3.3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
中亚地区的能矿资源丰富,尤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是世界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能源工业成为各国产业发展的重点,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国均制定了能源发展战略,国际原油市场需求明显增加导致能源价格的居高不下,也使其加快了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出口步伐,成为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对象,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能矿资源匮乏,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导致了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中亚各国积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了重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逐步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使其逐步摆脱经济困境,经济联合作用显著增强.各国和平稳定的***治格局、连续的国家***策,及中亚地区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也促使俄罗斯、欧盟、美国和亚太国家对其能源进口需求的日益增加,有效促进了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4主要结论与***策启示
1)近20年中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经济总量先减后增,2012年中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39.06亿美元,因资源基础、经济***策与发展环境的不同,各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经济增长速度波动较大,整体有所上升,1993—2012年年均增速为6.95%;人均GDP不断提高,2012年达4651美元;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产比重先降后升,三产比重持续上升,2012年一、二、三次产业产值分别达257.09,1296.62和1485.34亿美元,产业结构调整为8.46∶42.67∶48.88.
2)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1993—1995年为从***到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停滞和衰退阶段;1996—2000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的经济复苏阶段;2001年以后为积极参与经济合作的经济稳定增长阶段.中亚地区各国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在时间上表现出先波动减小后逐步扩大趋势;空间上,区域经济发展均衡程度不断降低,由均衡发展演变成北高南低、一高多低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中亚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归功于国内、国际因素的双重推动.能矿资源丰富、国际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市场经济改革的有效实施和相对稳定的***治经济环境是中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篇2
2001,pp.4.)。目前,地区合作的理念意识——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一样十分流行。正确认识地区一体化的历史、原因、功能和趋势,对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全面融入全球化过程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区一体化的历史发展
地区一体化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现象。自19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区一体化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以货币同盟为主体的早期阶段
19世纪,始于英国的工业***在欧美迅速扩展,以自由贸易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兴起。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处于这场***的中心。1860年,以英、法签订“科布登条约”为标志,欧洲的贸易自由化达到高潮。在这一背景下,欧洲开始了地区一体化实践。
地区一体化起源于关税同盟。1834年,尚处于邦国同盟状态的德国出于经济统一和工业化的要求,建立了由18个邦国结成的德意志关税同盟。1852年它扩展到全部39个邦国。1857年,它与奥地利建立了德奥货币同盟,使用共同记帐单位——银马克,直到1866年因普奥战争而解体。
19世纪西欧地区一体化的典型形式是货币同盟。1865年,由法国、比利时、瑞士和意大利4国建立了拉丁货币同盟,奥地利和希腊在1867年加入。1875年,挪威、瑞典和丹麦3国建立了斯堪的纳维亚货币同盟。这两个货币联盟的共同特点是成员国协商安排货币制度,统一规定货币重量、名称、形式和流通汇兑方法。拉丁同盟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它1821年确立的金本位对法国等西欧大陆国家银本位及相互关系的冲击。拉丁同盟采取金银复本位,一方面与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开放相适应;另一方面可以保持货币***性和成员国之间经济关系的稳定性。1878年后,拉丁同盟实行跛行金本位制度、依然坚持白银的法偿地位。斯堪的纳维亚货币同盟源于法国等实行复本位、而英国及德国实行金本位所产生的挤压,建立货币联盟是一种居中的选择;1885年后,联盟主要发行无黄金保证的纸币,并一直坚持到1914年。
20世纪初,由于西欧一体化的影响,1910年在非洲出现了由南非等4国建立的“南非关税同盟”。但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进程。虽然两次大战之间也出现过区域化组织,加1922年成立的比卢经济同盟、20世纪30年代的奥斯陆集团等,但这些地区组织为时不久、也无实质性发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中以共同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全面兴起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化发展进入复兴和全国兴起的新阶段。在西欧,1948年,比、卢、荷3国根据1944年伦敦协定建立了关税同盟;1952年法国等6国创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英国等7国成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从1959年法国指导加蓬、刚果、乍得和中非共和国4国在巴黎建立中非关税与经济同盟开始,兴起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组织。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组织,在非洲有:西非经济共同体(1959),中非关税与经济同盟(1959),东非共同体(1961),马格里布共同市场(1964),南非关税同盟(1969);在拉美有:中美洲共同市场(1959),加勒比共同体(1968),东加勒比共同体(1968),拉美一体化协会(1960),安第斯共同市场(1969);在亚太有:阿拉伯共同市场(1964),澳新自由贸易区(1966),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到20世纪70年代初,关贸总协定成员中有80多个成员分别属于17个区域组织。
这个时期区域化的主要特点是:(1)地区合作除了关税同盟和货币合作外,还包括产业、科技、文化、社会、***治、安全方面的合作,经济共同体为主要形式。(2)大部分地区一体化组织建立了超国家性质的功能性机构,如地区合作基金、地区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等。(3)地区组织已在全部大部分地区得到发展。虽然地区内有传统经济联系、***治经济状况相近或相同成员组成的区域组织仍是主流,但与战前相比,区域化的内容、组织和分布都有了很大变化。
地区一体化复兴和全面兴起的背景是:***后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自主发展与国家安全,既要参与美国主导的贸易和投资全球化,又担心外来控制和卷入国际争端。而西欧国家既担心经济上受美国控制,又担心美苏争霸危及欧洲安全以及内部冲突再起,欧洲联合被视为保证欧洲***治***和经济自主、在东西方关系中找到回旋余地、维护欧洲安全与稳定的重大战略。法国***治家莫内曾指出,“在当今世界上,就现代技术手段而言,与今天的美国和俄国以及明天的中国和印度相比,我们这些国家已变得太小了。欧洲各国人民统一于欧洲合众国是提高生活水平、维护和平的一种手段。这是当代莫大的希望和运气”(注:皮埃尔·热尔贝:《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中文版,16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0世纪70代中期以后,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打击,区域化高潮开始回落。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以开放化和多样化为特征的加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冷战由缓和到终结,以贸易自由化和资本开放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一体化进入振兴和加速发展期。其主要表现是:(1)地区组织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合作,更多地关注社会、环境、和平与安全问题。(2)地区组织进一步扩大。例如,欧盟1995年扩大为15国,1997年开始筹备东扩、计划吸收中东欧国家。又如东盟,1984年吸收文莱,1995年越南加入,1997年吸收老挝与缅甸,1999年接纳柬埔寨,成为拥有10个成员国的“大东盟”。(3)新的地区组织大量崛起,如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南方共同市场(1991)、亚太经合组织(1989)、南亚区域合作联盟(1985)、中西亚经合组织(1985)、孟印斯泰经合组织(1997)、里海经合组织(1992)、独联体联盟(1993)、非洲经济共同体(1991)等,地区组织已遍布全球。(4)地区组织打破了原有单一类型的结构,形成了类型不同的国家合作共存、多种类型的地区组织并存的局面。目前许多地区组织中既包含了发达国家、又包含了发展中国家,既包含了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相同的国家、也包含了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不同的国家。(5)地区组织向跨区域联合方向发展,地区组织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如南方共同市场与欧盟的合作,亚欧会议开始的欧盟与东亚的合作,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等。所谓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地区主义就是指在全球化压力下,地区一体化的开放性、多样性,地区涵义拓展、合作内容加深、范围延伸的新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地区主义的发展显然是因为各国、各地区都希望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全球化发展引起的一系列挑战。连欧盟这个目前最成功的地区组织也一再强调,强大的、稳定的和开放的欧洲才能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角,而这又必须以地区一体化发展为基础。
地区一体化的发展表明,它与全球化发展密切相关。全球化打破了传统的地区性国际关系、形成了全球国际关系体系,但地区一体化再度加强了地区关系。这种“回归”现象客观上要求合理的解释。
二、地区一体化的理论解释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区域化原因的解释主要是经济一体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地区一体化建立地区统一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功能,是它兴起的基本原因。例如,关税同盟理论认为,关税同盟通过“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效应扩大内部贸易,有利于资源配置和生产发展。大市场理论认为,共同市场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加强竞争,推动技术创新,增强经济活力。协议分工理论指出,国家间协凋解决地区分工和市场问题,可以实现成本长期递减,促进贸易和生产和谐发展。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地区要素流动和国际收支均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指出,经济一体化就是废除阻碍经济运行的人为因素,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认为,由于民族国家经济难以直接走向单一世界经济,地区一体化在走向单一全球经济中起过渡作用(注: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文版,11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与此相应,国际***治学界提出了解释区域化发展机制的各种理论。例如,具有代表性的新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地区精英团体发起的功能性合作活动会创造出新功能活动的要求与环境——这种“溢出效应”不断扩大,推动一体化运动向前发展。交易主义理论认为,地区内人民间大量的交易、社会学习和“共同体心理”形成过程,是一体化运动的动力。国际机制理论认为,地区合作机制定义了博弈规范,这种机制保证着一体化发展。***府间至上主义认为,地区一体化加强了***府权力,***府不断推动着一体化发展(注:DimitrisN.Chryssochoou,MichaelJ.Tsiniszelis,TheoryandReformintheEuropean
Union,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1999,pp.7~27.)。
经济一体化理论显然忽视了地区一体化兴起和发展的全球化背景。如果说地区一体化单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手段,那么,它不应与全球化并存发展,因为就资源的市场最优配置而论,它不及全球化;假定它是全球化的准备,全球化兴起它将失去存在的理由。地区一体化之所以在全球化中兴起和发展,根本问题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性质不同和对国家的影响不同。
我们知道,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在全球自由配置、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状况和历史过程。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市场化,它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和全球资源促进增长和发展。古典经济学认为,分工是效率和增长的来源,市场是分工的条件,通过市场竞争,各经济主体乃至各国明确自身优势,形成合理分工,资源充分利用,经济获得增长。但是,全球化既意味着市场由中心向延伸,更多国家参与增长过程,也意味着波动和冲击易在国家间蔓延。因为全球化一方面产生扩散效应既加速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又产生极化效应即财富向中心集中、使中心更有力地支配和影响的趋势。至于这两种趋势何为主流,则取决于技术创新和主导部门调整的相对速度,以及经济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因此在客观上出现中心与、与、中心与中心的竞争和博弈撞击过程。而且由于经济交汇使国家的功能受到限制,国家特别是国家很难控制安全和稳定问题,安全概念本身成为包括***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在内的综合安全概念,而不仅是领土完整、国家不受到外部***事威胁问题。早在19世纪全球化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注:马克思、恩格斯:《***宣言》,中文版,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宣称,全球化破坏了民族国家与国民的安全契约,国家不能维护国民和企业的利益,国民对国家失去信任与忠诚,从而使民族国家这一社会组织走向分化与终结(注:DanielDrezner,GlobalizersoftheWorld,Unite!TheWashingtonQuarterly,Winter1998,pp.209~223.)。这固然夸大了全球化冲击,确也指出了全球化对国家安全和稳定的不利影响问题。
地区一体化是国家采取的回应对策。它并不反对市场化和全球化,但它倡导和坚持平等对话与协商原则,在这一基础上开展包括***治、经济、贸易、货币、文化、科技、控制冲突等方面的合作,通过***策合作引导市场化发展。它在本质上是地区合作主义,或者说是合作引导下的市场化过程。这种合作特性使它具有应对全球化冲击,维护安全与稳定发展的功能。
第一,地区一体化坚持合作发展意识,摈弃极端利己主义意识,平等对话协商,求同存异,化解地区内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发展。
全球化不等于国家、个人和公司的同质化,个人、公司和民族的特性并不因市场界限的突破而消失,不同国家市场主体间的非同质竞争和利益冲突最终表现为国家间的竞争和***策冲突发生。地区内国家间的合作,既有利于缓和矛盾,也有利于市场竞争的继续发展。例如,地区内各国***府共同发起的经济技术活动,将直接推动各国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共同发展意识,形成***府引导下的市场竞争,改善地区经济结构,避免结构趋同引起的过度竞争与冲突,这对地区经济发展、就业、劳动保护、环境污染控制、提高国际竞争力、保证基本商品稳定供应都有重大意义。此外,全球化过程中对重要资源的要求,会引发地区内各国在领土、疆域归属上的争端,地区对话、协商、合作,一方面可以消除误解、抑制冲突、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在合作开发、共同利用中逐步寻求解决途径。
第二,地区一体化形成经济活动的地区集中化,客观上减少对外部的依赖,造就一个区域大市场,有利于抗御外部经济冲击,维护地区经济安全。
全球化时代最大的安全问题是经济安全。大规模的贸易流动和资本进出使一国市场很难容纳和承受,而冲击的后果是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剧增、收入和消费急剧下降、经济活动萎缩,包括社会、经济、***治在内的国家综合安全遇到严峻挑战。地区大市场除了有利于资源配置、增强地区实力之外,由于它的规模和深度优于一国市场,有利于缓和外部冲击。货币冲击实际上是一个货币依赖问题,地区货币一体化既有利于形成金融大市场,也有利于国际货币金融结构的对称发展,削弱少数国家的金融霸权、抑制该国市场主体利用货币特权进行资本冲击的机会。贸易冲击也是不对称依存问题,经济发达、市场庞大的中心国家对外依存度比经济规模小的国家低,前者的贸易***策变化和经济波动往往是后者的贸易经济活动强烈张驰和紧密的重要原因;地区贸易合作既适应了小国或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特点,又降低了对外部的依赖度及所产生的贸易冲击。当然,地区***策合作也意味着内部贸易、金融、货币和经济活动的协调性增强,减少了内部冲击的来源。
第三,地区一体化在国际体系中形成地区***治与经济力量,推动世界多极化格局发展,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维护国际***治安全。
全球化往往与少数中心国的霸权主义行为相联系。因为中心在经济上的既得利益往往转化为***治***事优势、民族优越意识和霸权欲望,促使它打击新兴力量,与其他中心国争夺霸权。争夺霸权、维护霸权、霸权扩张是全球化中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发展受到威胁的基本根源。地区一体化不以***事联盟而以经济合作为重点,一方面可以避免正面冲突,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新的经济中心,改变世界资源结构,削弱霸权主义的资源基础,使霸权争夺的斗争难以为继,从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同时,地区合作加强了地区力量、提高了自身地位,在国际关系中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在国际规则制定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比如,少数发达国家常以人权和环境的全球关联性为由,粗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的受到严重挑战,唯有通过联合和地区合作才能应对。
地区一体化反映了合作安全思想,即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任何单方面的安全措施都无法保证自身安全,只有超出国家层次考虑安全,通过共同合作建立地区安全机制或全球安全机制才有可能保障综合安全。地区合作安全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均势思维。传统的均势理论认为,大国均势是国际稳定的机制。但历史证明,大国联盟抗衡常因双方加盟的国家数增加和资源增长而变得尖锐,最终导致均势稳定格局破裂和冲突发生。地区一体化是均势对抗博弈的“破坏者”。博弈论认为,第3博弈方的加入将改变原有两方的博弈,使博弈的目标和利益分布具有多元性、发散性和不确定性,从而缓和博弈对抗。地区一体化反映了多极博弈稳定的思想。从博弈论的观点看,地区一体化就是以多极博弈和合作博弈回应全球化进程中的霸权主义和对抗博弈,使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建立在地区整体安全的基础之上。地区一体化产生、发展的基本意***就是使地区内各国联合应对共同的发展和安全挑战。
至于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机制,西方学者的看法显然有一定的意义,但我以为主要机制有三:一是平等合作机制。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地区合作同现有全球性安全与发展机制相比(如联合国和多边国际经济组织)更有效。根据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由于成员多、利益分散,往往失去平等性而由核心集团所控制;有效的集体行动要求成员数足够少、以至一个成员退出便无集体利益可言。地区合作不仅成员少,而且各成员在地理、语言、文化上接近,具有传统经济联系和安全与发展利益共识;同时,地区组织内往往还由次区域集团和不同成员组成更集中的平等协商、民主决策结构,保证了合作行动的有效性,避免了利益分散、决策和行动为少数强国支配、集体合作沦为形式的状况,内在地推动着地区一体化发展。二是外在压力下的自动加速机制。对于已有的地区一体化组织来说,不继续发展,就意味着丧失优势和利益;若一国退出,则意味着更难应付安全与稳定问题、并将被淘汰出全球大赛局。因此,不论地区一体化组织领导人和各成员方领导人如何更替,区域化总呈现自加速趋势。三是示范与战略反应机制。地区一体化抑制霸权主义、维护安全与稳定的功能,无疑会产生示范作用,促使那些未开展地区合作的国家仿效参与;而霸权国则进行战略反应,组织新的地区一体化和参与某些地区组织,以摆脱制约、重新获得优势和主导地位。反过来,这又将极大地刺激地区一体化加速发展。地区化发展机制反映了在全球经济化背景下,国家发展依托地区博弈发展的客观现实。
三、地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区域化的安全与稳定功能并不掩饰它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问题,因为同全球市场相比,区域市场毕竟是次优的。偏重区内交换和竞争,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的“内向化”、对区域的依赖性和使区域联合向区域垄断转化的可能性,这些都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同样,全球化冲击也不否定它在推动经济发展上的突出作用。区域化过度发展影响增长,全球化过快发展影响安全与稳定。因此,二者相互依存,各国总是根据本国发展状况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这也就决定了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上的并存性、同步性与高潮上的交替性。
毫无疑问,区域一体化将伴随全球化持续发展。由于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冲击,未来一段时期地区一体化将加快发展。有几点趋势是比较明确的:
1.地区一体化组织加快发展,但不会取代国家
地区一体化组织是以国家(***府)的***策合作和权力让渡为基础的。国家参与地区一体化意味着地区间国家关系走向平等合作,地区安全和发展有了新的制衡机制,国家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和战略发生了变化,但绝不意味着国家功能完全丧失。即使是那些具有集中调节功能的区域组织,它所涉及的范围、作用和效果也是有限的;即使是共同的利益与安全可以通过地区层次集中解决,各国不同的利益和安全问题也还需要国家发挥作用。只有当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平,民族意识消失,社会管理成为个人自律,国家才丧失它存在的价值。区域一体化不是走向全球大同的中间阶段,它是与全球化、与双边合作并存的一种国际关系,是复合依赖的地区表现。
2.地区一体化中次区域组织将会获得更大发展
战后地区一体化发展中依然带有大国支配的影子,地区内大国的态度往往对一体化进程有重要影响。而大国在考虑地区共同利益时,又总是以本国利益和偏好为出发点的。一般而言,地区内的小国具有不断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倾向,因为它们在保证地区安全和利益上有更强烈的要求。它们既要依托地区内大国的实力和优势,又要在民主和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这样,便出现了大国经常在较少的议题上、小国经常在较多的议题上达成共识与合作的分歧。为了促进一体化加速发展,地区内一些小国建立次区域组织、在更小的范围内率先行动,一方面促使大国行动,另一方面形成成功的示范,最终推动地区一体化向新的层次迈进。此外,随着一体化成员增加,利益分散,也需要次区域组织来承担核心作用,这种次区域组织或者由大国间的紧密合作来构成,或者由一些小国来组成,或者由大国与小国联合构成。次区域组织通过改变一体化合作的动力结构,可以加快合作进程,减少一体化的成本。在欧共体的发展过程中,法德轴心与荷比卢3国的次区域合作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地区一体化将不断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地区一体化作为一种顺应时展的新型国际关系机制,其特点是平等性、民主性和广泛的交流合作性。在它初创阶段和探索发展阶段,它可能只在某一个方面有一些突破,在出现问题时临时协商解决就足以支持其发展。但随着全球化发展和成员的增加与合作的深化,地区一体化客观上要求经常性协商、民主化决策和全面性合作。因为,涉及到的外部和内部问题日益增多,为了避免对立,充分地表达意见,达成共识,作出正确的决策,客观上需要建立解决问题的规范化的程序、制度和机制;也需要建立相关机构,以便专门研究地区一体化问题,提出合作议题与建议,安排协商事宜并检查合作决议的实施和执行状况。地区一体化的最终权力在各成员方,但制度和机构则是权力有效性和合理性的重要保证。对地区关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的要求,必然导致地区合作采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形式。当然,对那些可能较多地介入成员方国内事务、涉及问题评价的制度应注意其适度性。
4.地区一体化将面对次区域***事联盟和让渡这两个最大挑战
区域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消除歧见、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如果其中掺杂次区域***事联盟或区内某些成员与区外国家***事联盟问题,那就有悖于地区一体化的本意,甚至会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影响地区一体化的发展。英美特殊关系对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影响就是例子。美、日***事同盟对亚太地区的一体化尤其是东亚一体化发展同样是不利的。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地区一体化组织涉及***事一体化都可能把区域化推回到传统的***事对抗的老路上去,使它向不利的方向发展。地区一体化发展面对的第二个挑战是让渡问题。让渡是地区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让渡又最为敏感,成功的可能性又最令人置疑。倘若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和抗御全球化冲击的理论没有新的突破,让渡终将是一个需要逾越而又难以逾越的问题。
5.货币与金融、科技、文化和基础设施与环境合作将是合作的重点领域
随着贸易和金融日益开放,全球化过程中的金融冲击更加强烈,建立地区货币与金融合作与稳定机制十分必要。而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提高区域整体实力、抗御外部冲击和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也是各国最需要且最易合作的内容。要把区域一体化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使它具有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远大前景,将这些领域作为一体化合作的重点领域是必然的。地区一体化的重点将会逐渐发生转移,特别是那些有众多发展中国家参与的地区一体化组织将不再走模仿前进的路线,而将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合作创新。这样,地区一体化将会迎来它的成熟发展阶段。
四、中国在地区一体化中的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认识有了显著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地区一体化合作并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000年,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东盟达成标志东亚金融合作开端的“货币合作协议”。2001年,中国和俄罗斯等6国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东盟就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了协商。2001年10月,APEC第13次部长级会议和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在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方面又迈进了新的一步。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地区一体化发展中的基本战略是:坚持参与和推动大范围的地区一体化,积极推动近周边的次区域一体化合作,以全面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
然而,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大幅度地实施经济和金融开放,也由于欧元流通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以及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加速推进,中国参与地区一体化的战略客观上应有所发展。
1.中国参与区域一体化合作应以保证经济稳定和安全为首要目标,积极推动建立一些深层次、规范化的合作稳定和安全机制,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APEC框架下,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为了表达不走向封闭的理念,一直使用“开放的区域主义”这一术语。从背景上看,这首先是因为大多数APEC成员与APEC之外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联系,APEC成员之间在***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存在几个可作为核心或具有强凝聚力的次区域组织,因此,区域合作以最惠国待遇原则为适用基础,对区外非成员不会产生歧视作用,从而与WTO的多边合作规则保持一致,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产生助推作用。从实践上看,亚太经济合作承认差异,在进行经济***策协调、认同合作目标的前提下,坚持单边自由化行动,不强求步调绝对一致,在不存在补偿机制条件下,这有利于各成员向自由化方向发展和迈进,也表现出开放性。这样,开放的地区主义得到了广泛认同。
不过,APEC开放的地区主义实质上是以各成员的经济发展为主旨的,而不以稳定发展和安全为目标。结果,APEC在应对全球化冲击方面严重残缺,不存在防范和稳定机制,以致1997年的金融危机给APEC东亚各成员经济予以严重打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作为APEC重要成员的美国实质上并不赞同最惠国待遇和单边行动。它认为有效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不宜单边实施,也不应以最惠国待遇为基础,因为这会助长一些成员的“搭便车”行为,而推迟自己实施自由化的进程。这种目标和认识上的非全面性和非统一性客观上制约了APEC的发展。
为了巩固APEC框架下的大区域合作,特别是面对加入WTO后走向全面开放的经济与金融安全新形势,中国应在坚持APEC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框架下,积极推动某些领域,如财***与货币、金融与资本流动、科技与人力资源等领域的***策协商,建立有监控、有补偿的、规范化的合作机制。事实上,在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最重要的领域开展深层次的规范化合作是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必然发展。开放的地区主义并不意味着在所有领域一概单边行动,墨守成规将有损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义不容辞地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2.次区域合作的重点应放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方面,应在现有的中、日、韩和东盟的对话机制和货币合作机制上建立东亚经济合作组织框架,一些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应首先在次区域内先期实施。
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倡议已久,但由于多种原因,尚未形成一个正式的***府间合作组织。经济上的一个理由似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所有东亚成员都与美国有重要的经济互补联系。这种认识显然也是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功能,而忽视了它的经济稳定与安全功能。事实上,不对称的经济依存虽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加速发展,但如果没有一个接近对称的结构,随着不对称依存进一步加剧,更容易产生冲突和不稳定问题。建立东亚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东亚次区域一体化合作进程,一方面有助于东亚地区的经济稳定与安全,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同美国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联系依存结构,更有力地推进APEC框架下的大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
东亚地区的一体化合作将以中、日、韩和东盟已达成的“货币合作协议”即“清迈协议”为基础,进一步在科技与人力资源、金融开放与资本流动方面达成新的合作协议,然后再将形成后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由此建立起东亚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次区域合作框架。至于其他的东亚次区域合作形式,如东北亚经济合作和东南亚经济合作等(即***门江和湄公河等地区成长三角),目前主要是由相关国家的地方***府负责、集中于在基础设施建立和地区开发方面的合作,应在适当时候纳入东亚经济合作组织框架,成立专门的统一的地区开发合作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
3.“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一个区域组织,其目标定位是准确的。中国应积极推动***治和经贸合作这两个主轴,带动诸多领域的广泛而紧密的一体化合作。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东西发展差距扩大和不协调问题。所以,西部地区找准发展路子,采取有效途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足实际,发挥区位优势
这是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和地理位置等优势,使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今天西部地区要加速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发挥西部区域优势。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和劳动力优势。西部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且处于开发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综合开发都需要大大加强。市场潜力大,不仅体现在消费市场上,而且还体现在投资市场上。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这将有利于西部吸引外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区域经济。二是发挥西部边境优势。在西部一万多公里的漫长国境线的周边,已形成了“中亚经济圈”和“中南半岛经济圈”等。所以西部地区利用地缘优势,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贸易有明显的比较利益。三是发挥西部资源优势。西部地域辽阔,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主要能源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占全国50%以上的有可开发的水力资源、锂、镍、铂族金属、汞、钒钛、钾盐等,占40%以上的有铜、铅、锌、铬、天然气、煤等。这些能源矿产资源矿种齐全,有些是世界稀有的,有些是关键矿种,有些是尖端技术所必需的,被称为“21世纪新材料”的战略资源。而且资源空间组合比较理想,特别是丰富的能源与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化工资源的结合,发展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多种矿石中还富含其它多种有用元素,有利于形成综合性基地。
二、实施增长极开发战略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需要开发的地区类多面广,虽然国家多年来采取倾斜***策支持西部发展,但财力有限,因此开发西部地区,促进其经济发展不可能采用齐头并进、全面铺开的模式,而增长极开发战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它要求把有效的稀缺资源配置在具有较大乘数效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点”上。这些“点”往往是原有经济技术水平较高或地理位置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各级城镇,这些点先行一步,并不断增强其实力,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可以实现其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共同发展的目的。国内外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战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性。如,上世纪60年代英国的英格兰首先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实践,并取得成效,巴西的首都迁移及我国的苏南地三个增长极等,都取得显著的效果。增长极固然能够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但在培植增长极过程中要讲究四点:一是确定和培植适宜的增长极规模,增长极规模要依据当地的资源、资金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来确定;二是选择适宜地点和区域培植增长极,这些区域和地点应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对外交通区位条件都相对较好的地方;三是在增长极内积极开创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选择对区域其它部门关联强度大的部门作为主导部门;四是把培植城市增长极与农村增长极、城市大工业与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建立从上到下多层次的增长极系统。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异***突起,有力地支撑了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西部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乡镇企业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应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型工业。这是西部发展经济的现实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不仅要注意处理好资源与产业升级换代问题,还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能源的节约与经济发展问题,走科学发展观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从西部的劳动力优势考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只有根据自身实际,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用比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较快的发展速度,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和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同时为西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机会和载体,使劳动力要素的收益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占有较大比例,促使西部人民尽快脱贫。三是加强东西经济联系,走联合协作、共同发展之路。西部地区立足本区域优势,与东部地区优势互补,东西互利,达到共同发展。四、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产业结构间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当代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而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程度,既是经济素质和效益的一个重要表现,又对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说,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其极为重要的意义。
西部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要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基础设施涉及范围广泛,但对西部来说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交通运输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扩大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完全依靠西部自身的努力是难以迅速改善的,所以国家要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修建铁路、公路、机场和通讯设施等,以加强这些地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加快吸引外资的步伐。同时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也要鼓励外资和东部地区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是西部的一大优势,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牧业是发展西部经济基础的重要意义。发展第一产业的关键,就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对农牧业的投入。不仅国家要增加投入,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对农牧业的投入,扩大劳动积累。要依法保护耕地,积极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种子工程”,加快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牧业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央和地方都要确立科技推广项目,增加推广经费,稳定农牧科技队伍,保证农牧业科技进步,使西部农牧业向花钱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现代化大农业方向发展。同时,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利用草原和粮食及其副产品特别是大量秸杆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在畜牧业和养殖业基础上发展肉、禽、蛋、奶、皮毛等加工业、运销业和服务业,形成贸工农(牧)一条龙的产业链,实现农牧产品多次增值的高效目标。三是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加工深度。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地区,要把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作为西部优势产业。在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能源基础上,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稀土金属以及重加工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以本地产品为原料并能发挥本地优势的加工工业,提高深加工度,增加附加值,同时还要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篇4
做好地方人大工作,必须把坚持***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放在首要位置。一要坚决执行***的决定。各级人大在工作中要坚决执行***的决定,维护***的权威,自觉在***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把***的主张和意***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的路线、方针、***策和***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二要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人大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总体部署,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认真履行职责,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推进各项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合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要发挥人大***会***组的核心作用。要进一步完善人大***会***组向***请示报告制度,及时报告人大工作中的重要事项,适时报告人大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争取***的重视和支持。人大***会***组成员要不断提高按照***意***做好代表和群众工作的能力,将***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努力工作。
二、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越来越深入人心,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越来越高,人大工作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区人大及其***会始终坚持正确的***治方向,坚持***的领导,围绕发展大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围绕改革发展和民主***治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充分运用国家***权的组织形式,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近年来,我区人大***会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谋划和推进人大工作,在依法履职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在立法方面,着力解决加快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做到每年都有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关系重大的立法项目可供选择,立法质量不断提高。在监督方面,坚持把监督与支持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监督效果越来越好。组织区人大代表开展“履职责、作表率,为黑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贡献”活动,代表作用有效发挥。区人大***会围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扩大公民有序***治参与,增强人大工作透明度;在提高会议审议质量上下功夫,探索改进监督方式;我区人大***会还积极探索创新代表工作,加强基础建设,创建活动载体,完善代表建议督办机制,使代表作用有效发挥;通过改进人大工作,推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开展专项工作评议,注重效果,公开透明,受到广泛好评。人大在***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能,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围绕***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发挥职能作用。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服从服务于全省工作大局,切实发挥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履职的工作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代表机关的重要作用,履行好立法权、监督权、决定重大事项权和选举任免权等各项职权,在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职能作用。我们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根据人大的法定职责和工作特点,提出任务和要求,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保证区人大和***府、法院、检察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区委确定的“”和“工程”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好人大对经济发展的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加强对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财***预决算、重点工程建设、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监督,更加努力地为推动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民意支持和法律服务。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篇5
1.1旅游标识完整性差,未能达到标识作用
农村景区标识完整性差有两层含义:一是景区(点)整体标识不完整,二是单体标识不完整。不完整的原因可能是人为破坏或是自然破损,可能是旅游经营者考虑不周,标识缺失,可能是不清楚标识设置原则,标识过小不容易辨识等。不完整的标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误导游客,如“请勿在此泊车”中“勿”字受到破坏,缺失了或者看不清楚,变成了“请在此泊车”,该提醒注意安全的地方没有警示标识,容易发生旅游事故。
1.2旅游标识乱象丛生,未能进行规划设计
主要从标识的颜色、规格、材质、安装位置方面进行分析,颜色上没有美感,单调没有活力,如杨凌崔西沟村农家乐有的卫生间门上贴着白底黑字“厕所”;标识规格方面应该面积大的没有大面积运用,应该小面积使用的反而有些夸大;标识材质方面乱象丛生,有一张A4纸上黑色打印的,有废弃木块随手涂鸦的,有塑料的、钢板的、石材的等;标识安装位置不确定,像“洗手间”标识牌有的钉在门框上方、有的钉在门框上、有的钉在门上等随意性安装现象普遍,标识安装时不仅考虑到引导游客,还要考虑其美观、安全、实用性强等要求。
1.3旅游标识雷同严重,未能反映地域文化
农村景区(点)根据各自地域文化开发规划,各地特色明显,但是旅游标识雷同严重,有悖于地方特色文化展示。游客在当地旅游只停留在较浅层面的餐饮、观光,较深层面的文化交流表现较少,在旅游印象中较为浅显,或者没有什么印象,不能激发游客再次游览的欲望和行动。地方特色展示不仅通过餐饮、民居、群体活动表现,旅游标识能够直观表现当地传统文化,是农村风情和民俗呈现的实物载体,重视旅游标识实物载体的作用,有利于凸显地域文化,增强旅游景区(点)的核心竞争力。
1.4标识语言表达上过于生硬粗俗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标识语言表达上过多的运用“不要”“不能”“后果自负”“罚款100元”等生硬的、对立性强的表达,否定的、惩罚类的标识让游客心生抵触、对抗等情绪,不利于游览活动的顺利进行。标识的设置是为游客服务,帮助其完成旅游活动,并非和游客对立、监管游客、惩罚游客的作用。从服务的角度出发,为了游客有一次愉快的、独特的旅游经历而设置标识,应该是文明的,柔性的语言。
2.关中地区农村旅游景区(点)标识优化设想
基于前面的分析,景区标识在完整性方面、在地域文化反映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在设置布局方面等存在不足或缺陷,下面针对关中地区农村景区标识优化提出几点设想:
(1)以农村的“土”文化为核心,突出农村旅游景区标识的特色和品位。
开发农村旅游景区以农村“土”文化为依托,土生土长的食材、土里土气的乡俗、土得掉渣的名称等方面体现特色文化。比如食材上的香菜叫做芫荽、厕所叫做茅房或者后院、门上挂上红绳表示谢绝来访等;农村旅游标识设计理念上突出“土”文化,突出农村特色。“土”文化有别于“洋”文化,不同于“都市”文化,文化上差异越大,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
(2)以地域文化为设计指导,
突出农村旅游景区标识的档次和内涵。每个地区开发景区(点)时挖掘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打造当地品牌。像杨凌后稷始祖留下的农耕文化(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标识设计),西安市临潼区秦俑村体现统一中国的大秦文化,咸阳市三原县袁家村再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文化、乡土风情。
(3)以文明、劝导、时尚语言为标识主体语言,体现农村居民文明、好客、友好的一面。
语言不是冰冷无情而是带着旅游经营者情感,传递一种文明友善的情感,让游客感觉的温暖、贴心甚至亲切,体现出受到尊重、受到欢迎的愉悦感,让游客从内心感到欣慰。将“罚款50元”改为“感谢您的配合”;将“禁止仍垃圾”改为“请您送垃圾回家”等等。旅游过程中不仅品尝到美食佳肴,体验了当地传统文化,情感上也得到慰藉。
(4)标识体现设计的完整性。
标识设计的完整性方面包括:安装位置、设计理念、设计要素、标识布局、制作、安装等。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杨凌崔西沟村农家乐为例说明优化设想。
3.结语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金融优惠***策;经济发展
1实施优惠的金融***策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金融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地区的金融业从无到有,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整体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李景跃等在《商业研究》2008年第一期指出,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金融生态环境脆弱,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国家早在***初期就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族地区金融业的优惠***策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且各民族地区根据其不同的经济特征相应的实行了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这些金融方面的优惠***策主要体现在设立专项贷款,给予优惠利率,放宽贷款额度和还款期限等。
对少数民族专项贷款给予优惠利率。如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民族贸易县贸易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的通知》规定,对国家确定的421个民族贸易县贸易贷款,在利率上实行优惠***策。民族贸易贷款年利率为5.76%。贷款行向企业按年利率的8.64%收息,对年利率5.76%与8.64%的2.88%利差按季返还企业。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贷款,适当放宽贷款条件。1993年的《城市开民智工作条例》规定,信贷部门对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饮食服务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贷款额度、还款期限、自由自己比例方面给予优惠。开发性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和其他专项贴息贷款也适当的向民族地区倾斜。对民族地区开发当地资源的项目,在保证有效益、能还贷的前提下,贷款条件要适当放宽。
2实施金融优惠***策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2.1促进农业的发展
金融业要把农牧民增收致富与拓展信贷效益信贷增长点紧密结合起来,借鉴东部地区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经济发展大户承包经营、专业户经营、公司加农户、订单农牧业、公司加农工和股份合作经营等多种农牧业经营方式,把粗放的农牧业经营方式改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现代农牧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并推行了大额农贷、订单农业贷款等“三农”信贷模式,组织扶贫贴息贷款工作,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累计发放民族优惠贷款约21亿元。金融优惠***策的实行使农业资源的配置获得较高的效率,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并对农业经济活动起宏观调节作用,以及对农业经营者的行为选择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2.2促进民族地区贸易的发展
民族地区的企业是民族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和发展民族企业的生存能力,有助于加强地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为加强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生产技术改造,国家设立专项贷款。并对民族贸易所需流动自己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共有11个口岸,享受着国家最多最全的优惠***策,包括享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策、西部大开发***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策和部级珲春口岸特殊的“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三区合一的运行机制和特殊的优惠***策。延边州外贸企业达到483户,2003年延边对俄边贸进出口额只有2861万美元,到2005年全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7.20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对俄贸易超过1亿美元。
2.3促进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民族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给予资金支持。金融业要在新增信贷总量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旅游发展的资金需求,指定性适应的信贷***策促进其发展。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旅游路线的开发和国家、省级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发展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特色旅游,支持特色、有事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产。2001年,***批准延边等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部分优惠***策,使延边成为东北惟一享受西部开发***策的地区。延边全州,投资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策外,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策、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项目,所在地***府可给予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的***策扶持。
3实施金融优惠***策面临的问题
(1)信贷资金潜在风险大,制约了金融支持力度。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低,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能力。由于民族地区扶贫任务艰巨,民族地区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不得不承担大量的***策性金融业务,如扶贫专项贷款,全国每年用于扶贫投资的总额高达200—300亿元,其中扶贫贷款占45%。使民族地区金融机构包袱沉重,经营困难,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据调查显示,目前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的不良贷款占比达64.4%;其中民族贸易企业不良贷款占比高达100%;民族用品生产企业不良贷款占比28.8%。这些不良贷款无不进一步加重了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负担,而且已给全地区银行造成极大的信用风险,严重影响到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2)市场发育程度低,缺乏对资金的吸引力。部分民族地区属于“市场失灵”区域,由于比较成本收益的巨大差异,资源尤其是生产资本不可能自觉自愿流向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总体上是“资本流出不流入,金融资金外流趋势明显”。同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机构,上收信贷权限,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多存少贷,资金通过上存上级形式大量流出,民族地区存差资金扩大。
4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1)提高民族地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营造和谐信用环境。
商业银行在核定和下达贷款计划的同时,应对落后的民族地区进行适当的倾斜。降低民族地区存款考核计划及上存比例,适当控制资金的流出数量和速度,适当提高呆账准备金比例,简化核销手续,化解不良贷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第一,商业银行在核定和下达贷款计划的同时,应统筹兼顾,对落后地区适当倾斜。第二,金融业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调整信贷结构,优先支持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建设、资源开发型主导产业建设和高科技产业建设,重点扶持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质量产品、高效益回报的项目,向能源、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第三,建立金融保障体系。建立基础产业风险保障基金,发行由财***贴息的基础产业债券,允许多种投资方式并存,为企业进入金融市场筹资创造好的金融环境,等等。这些措施既有利于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形成规模,又能较好地兼顾企业、银行和地方***府三方的利益关系。
(2)调整和完善民族地区金融优惠***策。
一是放宽贷款规模限制。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由国有商业银行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增加授权授信额度。有重点的加大信贷投放。二是实行优惠的存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策。扩大中长期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提高增量存贷款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三是放宽对金融机构再贷款的条件和期限,在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出现资金头寸不足时可发放在贷款支持。四是改进有关贷款发放和经营管理指标的考核办法,使民族地区商业银行考核指标有别于内地。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策;区域经济***策理论
引言
产业***之后,发生的几次经济危机,使经济学家们逐渐发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府开始对市场经济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好的经济***策成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加速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今天,合理有效的经济***策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更加突出。所以在区域经济研究这一领域,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下面文章将从五个层面阐述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研究。
一、包括宏观的区域经济***策研究和微观的区域经济***策研究
从区域经济***策的共性与个性的层面看,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宏观的区域经济***策研究和微观的区域经济***策研究。
(一)宏观的区域经济***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不平等的现象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特别是国土面积大的国家。由于气候地形的差异,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不同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区域间的经济不平等。为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快速的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正对自己国家区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经济***策。学界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对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几个国家的区域经济***策的进行研究。刘建芳(2002)分析了二战后美国为缩小区域差距而实施的一系列区域经济***策;李亚琴(2011)分析了苏联时期、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三个不同时期俄罗斯对远东地区的区域经济***策;衣保中、任莉(2003)阐述了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的一系列区域经济***策,主要包括地区振兴与开发***策、区域产业布局***笨、缩小地区差距***策及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策,日本在实施区域经济***策中,中央和地方***府高度重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指导,给予财***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推动和法律法规保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区域经济***策;[1]李晓辉(2013)分析了统一后的德国为减小东德和西德之间的经济差距所实施的区域经济***策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而我国更是典型的区域经济平等的国家,改革开放后更是进行了一系列推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策,东部沿海开放城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策,众多的学者从各方面对这些***策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
(二)微观的区域经济研究
在对各国区域经济***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之外,还有大量学者致力于区域经济***策的微观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分析各种区域经济***策发挥的具体作用,例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策的体系构建、实施细则、取得的成绩等;二、研究区域经济***策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区域经济***策与金融业、环境、民生以及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的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三、研究区域经济***策的相关内容,例如区域经济***策法研究(绍跃,2008),区域经济***策评价研究(楼海鹏,2007),区域经济***策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王文慧,2014)等。
二、系统的区域经济***策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具体理论分析区域经济***策
从理论层面看,当前研究区域经济***策的论文主要包括两种情形:系统的阐述区域经济***策产生和合理存在的基础理论与运用具体的理论分析区域经济***策的效应,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博弈论上。
(一)系统的区域经济***策的基础理论研究
当前关于区域经济***策的研究成果不仅涉及对现存的各种区域经济***策进行分析和评价,还对区域经济***策这一事物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支持,挖掘区域经济***策存在和发展的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周毅(2003)在《区域经济***策理论及其误区超越》一文中阐述了区域经济***策的三大支柱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孔舒、李伟红(2007)从区域经济***策在区域经济中的内在机理以及发展中的作用出发,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存在的必然性。[2]金铸(2013)阐述了区域经济演化的理论基础。
(二)具体理论分析区域经济***策
现有的区域经济***策的研究成果除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区域经济***策的产生和演变外,一些学者还用个别理论深入的阐述区域经济***策。罗辰宇(2012)运用增长及理论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策的变迁。马丽、庞效民(2001)针对传统区域***策只基于目标区域利益考虑的缺陷,应用博弈分析的原理,分析区域分工的动力机制,以及区域***策对区域竞争和分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3]葛新蓉(2009)运用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倒U模型分析俄罗斯区域经济***策的制定。
三、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和地区层面的区域经济***策
从区域的大小的层面看,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第二、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主要是国际合作组织,现在世界上最成熟的国际合作组织是欧盟;第三、地区层面的区域经济***策,当前的研究集中在省一级。
(一)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各国加强了彼此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现今世界,成立了多个跨国经济组织。规模最大、发展成熟的是欧盟(EU)、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TTA),其中欧盟是迄今为止最成熟的跨国经济合作组织,学术界关于欧盟区域经济***策的理论研究,从多个角度展开,例如现行制度框架中欧盟基金的分配机制问题(RiccardoCrescenzi,2009;Sascha0.Becker,2012);欧盟多层系统内部***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财***负担问题(Arthur Benz,2011);欧盟经济结构调整中结构***策和结构基金的设计与完善问题(周淑景,2002;马颖,2000);欧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布局与空间规划问题(刘慧,2008)。[4]
(二)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
关于国家层面区域经济***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国家层面区域经济***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讨。例如,关于中央***府在区域发展***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Delphine Anicien,2005);区域就业保障***策的效应评估(BarryMoore,1973);国家区域***策成功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沈建法,1996);国家区域***策发展历史的回顾及其发展趋势的判断(魏后凯,2010;汤学兵等,2013);国家区域社会经济***策绩效的评价(淦未宇等,201l;贾彦利,2006);国家区域***策对生产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刘可文等,2012);国家区域***策执行过程中的“逆向软预算约束”现象及其原因等(杨爱平,2007)。[4]
(三)地方层面的区域经济***策
相比于学界对国家层面和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策的研究,对地方层面的区域经济***策的研究存相对不足。但是随着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省级层面的区域经济***策的论文成果。促进京西南区域发展的地方性区域经济***策趋向研究(梁延杰,2008);地方区域经湫的存在雠与形成原因――来自苏北的经验证据(徐龙字、黎欢,2013);湖南省粮食主产县的区域经济***策调整研究(江红梅,2009);试论东南亚因素与中国发展战略作用下广西区域经济***策的演变(1950――2006)(吴永威,2008)。
四、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
从研究的方法层面看,当前区域经济***策的研究主要是个案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
(一)个案研究
就研究区域经济***策的内容而言,学者的研究更偏向于具体个案的实证分析。大量的论文都是阐述各国家、各地区的某个或某些区域经济***策。例如,中国的区域经济***策(王怀新,2006);南太平洋区域经济***策、体制和渔业开发(李令华,2003);战后日本区域经济***策的演变分析(张洁中,2013);试论治理环京津贫困带区域经济***策(孟元新,2007);论区域经济***策中的***府干预―― 以江苏省苏北区域为案例(魏晓锋,2005)等等。
(二)比较研究
相比个案研究,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而且集中在国外与国内的区域经济***策的比较上。例如中外区域经济***策的比较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颉雅君,龚勤林,2002);中外区域经济对比(吕允英、刘慧,2006)从欧债危机救助机制看中欧区域经济***策的差异(时雨田,2011)。
五、借鉴成功案例的启示研究和针对国内区域经济***策的反思研究
从研究的对象的目的层面来看,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研究可以分为以研究成功区域经济***策案例对国内区域经济***策给予借鉴的启示研究和深入研究国内现有的区域经济***策发现其功能和不足的反思研究。
(一)借鉴成功案例的启示研究
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凡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区域问题,如区域分工与合作不协调所产生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间竞争过度、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所引起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5]而一些发达国家在解决区域经济不平等制定了一些成功的区域经济***策,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学界很多学者也致力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策成功范例的研究,为国内区域经济***策的制定给予启示。例如,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策的路径建构与思考(李福柱、丁四保,2005);欧盟区域经济***策学习与借鉴(张志强,2005);国外区域经济***策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张秉福,2006);美、日区域经济***策及其启示(陈涛,2008);美国区域经济***策的演变机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张力、夏露林,2010)等。
(二)对国内区域经济***策的反思研究
对国外成功案例的启示研究是为我国制定更完善的区域经济***策给予借鉴,而学界对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更倾向于对国内区域经济***策的反思研究。例如,完善区域经济***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机制(沈培科,2008);我国区域 经济*** 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李光德,2009);我国区域经济***策解读(戴绍波,2010);中国区域经济***策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分析(姚敏,2011);我国区域经济***策的效应与展望(刘名远,2014)。
结语
研究有关区域经济***策的文献,梳理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研究的内容、方向和方法,能够清楚看到学界对区域经济***策的高度关注,也能够深刻认识到好的区域经济***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使之后的研究者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区域经济***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衣保中、任莉.论日本的区域经济***策及其特色[J].现代日本经济2003 (5):18.
[2] 孔舒、李伟红.区域经济***策的理论基础[J].现代商业2007(23):144.
[3] 马丽、庞效民.区域经济***策的博弈解析[J].地理研究2001(4):1.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篇8
关键词: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增长极这一概念是最初在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一种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在空间的某些点上集聚,于是形成了增长中心或增长极。它们会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即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之后,这一理论后来分别由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等多位经济学家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使得增长极理论内容更加完备,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也更加真实。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因此这一理论被很多国家运用于区域发展规划当中,成为指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用来消除落后地区的贫困,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而且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乏成功的案例。
在西方的区域经济理论蓬勃发展的时候,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吸收与批判继承,经历了平衡发展论、非均衡发展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等几个阶段。在建国之初,由于受前苏联生产配置理论的影响,加上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平衡发展论述的机械、教条式的理解,再加之一些历史遗留原因和国际***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从而导致平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片面追求地区经济自成体系,工业布点“遍地开花”。然而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国家,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既有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内地的地质资源差异,也有南方和北方的人民风俗习惯不同,还有各族人民之间文化习俗的区别。因此这种脱离现实条件,盲目追求各地工业大而全、小而全式的平均主义做法并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导致许多老工业基地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同时也使得当时我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均比较低下。
“”结束以后,特别是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做出了转型,平衡发展战略逐渐被不平衡的发展战略所取代。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的决策,实际上就是增长极理论的运用,国家的投资布局和区域***策不再片面强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而是以投资效率为目标,向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倾斜。具体做法是通过开辟沿海经济特区、开放港口城市的经济开放区,给予这些地区各种优惠***策和灵活措施,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仅20 多年的时间,这些增长极和增长中心就从较为贫困的地区变成了经济发达的地区,并依靠其“扩散作用”带动了周边城市与地区的发展。并由此,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功。到21世纪初,中国的国民经济在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如今,中国的经济仍在持续快速的发展,并终于在2010年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经济增长极的出现,并不完全是积极的影响,事实上增长极中心会对周围地区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即扩散效应与回波效应。扩散效应是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而回波效应则会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而不发达的地区越来越落后,使得非平衡状态越来越突出,甚至会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二元经济的局面。一般而言,当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关系,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
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力的持续增强的宏观背景下,一些增长极的负面效应却逐渐的暴露了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增长极地区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投资利润以及需求日益扩大的市场,这些因素吸引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和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民间资本愈发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这就产生了“马太效应”和缪尔达尔的“倒流效应”,使得我国中西部这些经济地区的资本筹集困难,而落后的经济基础和投资收益率低更加导致资本外流,致使资本积累逐渐减少,资本日趋短缺和枯竭,任何现代化的产业都难于起步。第二,由于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更为发达,比之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个人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这些优势吸引着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者和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各种途径纷纷涌入,结果在增强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能力的同时,却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发达地区在吸引大量劳动力云集的同时,还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导致欠发达地区贸易状况恶化。由于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势必发生区域贸易活动,而前者资本云集,多以输出工业品、资本品为主,并从后者引入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后者只能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输出为主。而此类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低而不稳定,且缺乏需求弹性,因此竞争形势和交易条件均有利于经济发达的增长极中心地区而不利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这些由增长极的出现而引发的负面效应导致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而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GDP的巨大差异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又引发了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地区之间矛盾与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得全国经济秩序产生混乱。
当时,增长极理论的负效应已经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而如何解决这些负面效应,则成为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1992年初,***同志在深圳、上海等地进行了考察,并发表了重要的南巡讲话;1995年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均明确指出:沿海等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发展到一定时候需要多做一些贡献支持内地发展。并从“九五”时期开始,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并将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中央***府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统筹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策、调整国家投资和产业布局***策、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策体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通过不断的加强引导和调节,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进行了总体安排。
与此同时,经济特区和东部沿海的开放城市等发达的增长极中心地区也充分发挥了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教育、资金、技术上的援助。这不仅仅是国家大局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而中西部地区也并未“等、靠、要”,而是抓住机遇,积极采取措施,自力更生、奋发***强、奋起直追,发展因地制宜的特色区域经济,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都能得到科学、有效地发挥。
虽然当前从绝对水平看,东、中、西部地区间人均GDP与竞争力的差距仍然很大,但在国家财******策的支持下,东、中、西部通过不断的实行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2008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已全面超过了东部地区。今后随着不同区域间更加紧密的相互协作,使得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全国各地区之间运转的更加通畅,同时也能够更加积极地推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合理配置,使东、中、西部在相互协作基础上逐渐缩小差距,最终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策的指导方针,经历了从平衡发展到不平衡发展,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转变。在这一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在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也留下了深刻教训。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策的制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对策[N].经济日报社,2000.
[2]肖玉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现状和对策[J].唯实,2004(06).
[3]李文石.长春理工大学,赵树宽,吉林大学.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4]刘斌夫.策划重庆,策划四川――构筑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86-189.
[5]鲁成***.突破内陆瓶颈 实现强势崛起――关于开放背景下重庆“发展”模式的探索,2009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获奖论文集[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52-65.
[6]张***扩,侯永志.中国区域***策与区域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7]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3.
[8]杨家栋.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探索[M].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篇9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各地旅游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中—天水经济区在旅游资源、经济基础、交通设施、产业***策等基础条件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为区域内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可能性。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应从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建立共享信息市场,实现区域旅游整体促销,鼓励区内各地市民互访等方面展开。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区域,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该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导下,在经济区内培育一体化旅游市场,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成立。2008年8月,由天水市旅游局发起,经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天水等六市旅游局共同协商,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间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六城市间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西安市旅游局为常设执行***方。这一组织的成立,使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被提上议程。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批准,国家***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500号,以下简称《关天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为了贯彻落实《关天规划》提出的这一产业***策,经济区内各大旅游城市展开联合行动。
3、西安、天水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和旅游合作协议。2009年9月,西安市***府和天水市***府正式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构筑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旅游合作协议》的主题是:着力打造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力争开通两市旅游专列,逐步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积极探索两地旅游一票制。
(二)关中—天水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1、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进行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资源状况来看,必须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而旅游业就是这样的产业。旅游业具有较大的综合关联效应,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事业、住宿业、房地产业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动与之相关联的铁路运输、餐饮、航空运输、批发和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1955),后经布代维尔(法)、弗里德曼(美)、缪尔达尔(瑞典)等人丰富和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建设增长极的根本目的在于释放极点能量,以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以西安作为增长极,通过区域之间的合作,释放核心区西安的经济能量,从而带动区内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点—轴”开发理论。完整提出“点一轴系统”理论的是我国着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内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点”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对象。“轴”指由交通、通信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已经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4、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由弗里德曼(美)在1966年提出。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区域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边缘区域组成,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但这种空间结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从关天经济区的实际来看,西安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航空、铁路等交通条件及其在陕西省的重要***治地位,成为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周围的咸阳、渭南、宝鸡、天水等城市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边缘区域,表现为一个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基础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历史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可以根据区域文化特征,在产品及线路设计、形象塑造、营销宣传等方面,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社会经济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继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之后我国西部第三个部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地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西安是陕西省***治、经济、文化中心;铜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油页岩资源储量大;宝鸡工业基础雄厚,是西部工业重镇,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精密磨床、电子仪器仪表、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及钛材等60多个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同行业前列;咸阳被誉为“中国第一帝都”,拥有深厚的传统医学文化积淀,历史上名医药师荟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化遗产,素有“医药保健城”的美称;渭南是陕西“粮仓”、“棉库”,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是陕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也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而今已成为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突出的农业优势使其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天水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天水也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整个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三)交通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经济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特别是西宝、郑西高铁的开通和对高速公路的改造,以及各重点旅游景区线路的完善,使经济区的旅游交通更为通畅。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四)产业***策导向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篇10
Abstract: ***istrative regional economy is an economic forms which relying on the ***istrative regional plann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In general, the ***istrativ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mainly have three types: cohesive type, radiation type and complementary type. St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stration regional economic can draw on more experience, and have some meaning to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关键词: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规划
Key words: ***istrative regional economic;development models;development planning of economic
中***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18-01
0引言
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浓厚的行***区划色彩。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近三十多年的总结和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我国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力求找出规律性的发展模式,为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1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行***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分支或类型。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国外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缪达尔提出的“累积因果论”,赫西曼创立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在此基础上弗里德曼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核心――边缘”演变模式,艾萨德尔在《区域分析方法》中系统地阐述了区域开发的理论与方法。在这些成果之后,还产生了各种区域经济学原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区域经济和行***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引进和本土的理论主要有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理论等。其中比较突出的成果就是把区域经济分为两类――经济区域经济和行***区域经济。行***区域经济是一种依靠行***规划来调配社会资源的经济类型,强调的是这种经济的外在约束性。
2我国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三种发展模式,即内聚型发展模式、辐射型发展模式、辐射型发展模式。行***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在时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三种模式并行不悖。
2.1 内聚型发展模式行***区域经济内聚型发展模式是指行***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行***手段把资源集中在行***区域内较有优势的一个或几个城市,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类型。行***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增长极的培养为起点,通过行***力量把物质资源集中起来,优先发展这些增长极。建国以来,国家财***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表明在国家一直在规划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区域优先发展和产业优先发展,其结果是区域经济带上浓厚的行***区划色彩。从资源的流向以及进出的量上看,在2008年废除农业税以前,资源流向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农业。这些资源流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向行***区域内一个或几个点各集中,因此把这种发展模式称为内聚型发展模式。
2.2 辐射型发展模式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和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理论都蕴含着辐射发展的思想。行***区域经济辐射型发展模式是指行***区域内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城镇、经济带、经济区和市场,其生产要素向周边转移,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过内聚型发展之后,优先发展的城市的各种经济要素在有限的行***区域空间内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带来人口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府以行***手段为导向,引导各种资源向行***区域内的其他地区转移,这种转移既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向周边城市经济腹地转移,也是这些转移产业所带动的生产要素的溢出,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如广州和上海两个优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其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甚至超越了行***区划的范围,形成了以分别以这两个城市为核心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带。
2.3 互补发展模式行***区域经济互补发展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区域之间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以带动经济发展而联合起来发挥联合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我国的行***管理体制是“条块”分割的,各个行***区域具体情况不同,实行的***策也不尽相同,行***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易出现摩擦。同时,行***区区域之间出于整合资源和优势互补的需要,可以通过***府间的协议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互补发展模式可以促进行***区域间取长补短,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经济规模效应。
3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3.1 正确评估,确定行***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行***区域经济对规划依赖程度较大,其发展一般遵循内聚型到辐射型、再到联合发展的规律。对于某个具体的行***区域来说,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其前提是要对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有全面的评估,确定当时该行***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行***区域经济某一阶段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基础的基本内容之一,经济发展规划则是上层建筑重要内容,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必须建立在对经济基础的全面正确的评估之上。
3.2 科学规划,完善行***区域经济功能科学规划是行***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在行***区域经济规划中,区域板块划分、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及其功能的发挥不仅要充分,更要形成合力。要求行***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实践表明,行***区域经济发展越成熟,越要求其整体功能越完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行***区域之间会形成互补的关系,这互补是建立在各自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行***区域经济规划不科学,功能不完善,在竞争中必然受制于人。
3.3 突出特色,构建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各种竞争,要求每个行***区域经济发展要形成其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要依托自身的资源、地理、人文历史等因素,识别和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舜著.行***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
[2]鲁勇著.行***区域经济[M].人民出版社,2002: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