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论文篇1
1、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工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建国以来工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一直处于探索的状态,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工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就微观来看,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没有转变,长期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工业经济发展创新严重不足,主要依赖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创新驱动后劲不足,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的危险之中。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目前世界经济整体低迷、2008年经济危机、经济发展的投资不足、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等,使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此外如何通过工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顺利实现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过渡成为当代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工业经济从整体上看,体现出严重的地域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分布不均衡;二是工业的税收和税负不平衡;三是工业企业区域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平衡。首先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东部经济总量占全国总量的68%,而中部和西部分别占比20%和12%,而且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工业经济总量分别占比26%、26%和12%;四是工业的税负和税收也存在着不平衡,仅仅就增值税来看,东部地区的应交增值税占全部应交增值税的60%,中部占比24%,西部占比16%,但是东部地区应交增值税占销售总量的3.07%,中部和西部分别占比4.5%和4.8%,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的税负要大于东部地区,过于沉重的税负会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我国常见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1)集中发展模式。集中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发展园区经济,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过于分散,导致的发展弊端。园区内部各种资源集聚,实现了资源共享,园区内部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网络等都十分完善。集中发展模式离不开当地***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集群发展模式。集群发展模式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链的工厂和厂家,利用当地廉价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条件,在当地开设工厂,发展制造业,之后把生产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我国的产业集群模式可以分为广东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这几种类型,这些地区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实现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和人才的集聚,实现了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3)延伸发展模式。顾名思义延伸发展模式就是指工业企业不断延伸自身的产品链、产业链,通过已有的产品增加产品品种,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大,形成一种高效的产业链经济。
(4)规模发展模式。规模发展模式主要针对利润相对较低的工业产业,因为在原材料、能源等行业,产品的社会需求量比较大,市场空间比较广阔,这时如果实现产业规模发展模式的话,会促进产业规模的集聚和优势的发挥。
(5)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原理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生产的物质不断实现循环利用,在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使消费不产生废物或产生很少的废物。这样既可以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约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
1、市场化进程的差异
我国工业经济建国后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实现的。我国市场改革从东向西逐步推进,而且在推进的过程中,因为中西部地区地域之间的差别导致市场化实现的程度不同。东部地区首先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受到市场经济影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经济规律发生的作用,大量的生产要素也在向东部地区转移,这加剧了东部和中西部市场进程之间的差距。我国的东部地区出现了乡镇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等所有制企业,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市场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并没有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效应。因为我国西部经济一直都是国有经济作为主导,国企改革步伐缓慢,也没有效果,在市场机制面前反应相对迟钝,整体发展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最后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向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导致中西部地区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源,进一步扩大了中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差距。
2、缺少有效的互动和联系
总的来说,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工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中西部地区,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在东部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给予***策和法律上的支持,使我国的经济活动逐渐向东部地区转移。按照理论来说,先富起来的地区应该带动后富的地区,但是就目前来看,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没有有效带动中西部地区的进步,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缺少有效的互动和联系,在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尚未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无法实现工业生产资源的有效转移和交流。再加上近几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优势逐渐丧失,产业高度集聚,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电力供给严重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变高、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使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经济面临着转型和经济停滞的局面。目前我国仍然在探索中,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西部经济和东部经济可以有效互动和联系的途径,但是要想实现我国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要增加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全国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3、行***区域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
我国经济目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和联系,使工业经济呈现出集群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区域经济体一体化的主要构成就是一个个企业,而***府仅仅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者和监督者,但是就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我国行***区域划分的影响,很多地方***府开始干预该区域内经济的发展,盲目追求GDP,忽视经济发展的规律,过分追求经济总量,忽视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1、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急于求成和贪多求快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部分***府领导在指导工业经济的发展时,没有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容易对我国的工业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规律,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改变经济发展“左”的激进思想,防止国民经济出现波动;充分发挥***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发挥宏观调控对工业经济的完善。
2、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工业经济发展模式,面对资源逐渐枯竭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事实,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弊端,提升我国工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即使人口红利消失,企业也可以凭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竞争,提高我国工业经济的核心实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经济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些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经济效益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我国工业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经济效益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业经济应该是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的,因为工业的发达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我国工业经济所创造的财富对我国国际地位的高低有重要的影响;然后工业的发展情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情况,工业经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它的社会效益和精神效益。工业经济所创造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工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我国文化和***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四、结语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县域工业;县域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主要对策
同志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校省部级进修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白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就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一、充分认识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折射和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观。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表现为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增长方式,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背离的。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也有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我们曾为此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切实把县域丁业和县域经济引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是贯彻“工业反喃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在***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护各县(市)应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安排,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又要加速转变增长方式,认真贯彻“工业反喃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这两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地不断推向前进。
(三)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是探索和坚持走出一条适合县域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实现工业化是县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经发展阶段。***的十六大提出并阐明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这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1工业化路子。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如何发展,尽管因县(市)情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子,但总体思路、根本路子则必须体现中央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走出一条适合县域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是实施“工业兴桂,’.“工业兴县”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杜会建设的需要
广西“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实施“工业兴桂”、“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啥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仍然按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去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不仅不能实现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引发和加剧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证明,没有县域工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毛瓷定。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必将有力地促进“工业兴桂”、“工业兴县”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转变增长方式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时代的要求上去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切实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一项关系县域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转变增长方式,除了充分认识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耍性和紧迫性外,还必须对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县域所造成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有一个清醒的、理性的认识。
(一)主要问题
1工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20多年来,我国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许多县(市)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速度,盲目追求上项目、增加投人、扩大生产规模,由此引发和导致个人、企业、***府都进人‘短线竞争”状态。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以人为本,没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种竞争和竞赛尽管在短期内也可能会“大见成效”但由于没有把出发点和着眼点放在人民利益的基点之上,因而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2效率仍然不高,效益相对低下
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人们片面追求高投人、高速度、高指标,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刺激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造成投人产出效率不高,效益相对低下。这种快速度增长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支撑,缺乏质量和效益.尤其是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因而同样是不可取的,是一种有水分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速度。
3能源资源过多耗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多年来,县域经济的增长基本上是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实现的,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我国GDP约占世界5%,但消费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占世界25%至40%02004年我国消费煤炭19亿吨,原油约3亿吨,粗钢2.R亿吨,水泥9.7亿吨。这些数字说明了我国单位产出的消耗太高,也说明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不合理性。多年来,为了发展县域经济,各地都在大力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涌现了大量的县域乡镇企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生产丁艺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大,且污染严重。又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仍然是传统农业经济,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化肥、农药,也导致水、土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工业污染严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胁
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由此又带来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其他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从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目前,我国因工业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恶化状况令人担忧。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列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另据中科院2006年2月28日的租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排序,我国位列绩效最差国家之一,排在第54位。
5.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县域范围内的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没有发展起来,企业的技术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当今的国际竞争十分剧烈,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竞争和知识产权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掌握了知识产权,谁就掌握了主动。如果我们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拥有更多的人才和知识产权,在复杂而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就将处于被动地位。
(二)原因分析
以上我们分析了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所带来的几个主要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四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1、片面性认识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能在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从认识论根源上看,主要在于各级领导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县域范围内,对要不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为谁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各级领导是一致的、无争议的。但对于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这些问题的认识就有分歧了。许多领导总想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增长速度的提高和数量的扩大上,甚至把它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这种对发展的片面性认识,这种对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关系的非理性认识,是传统增长方式普遍存在并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思想根源。
2体制性漳碍
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尤其与生产关系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什么样的经济管理体制,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的方式必然是粗放的。当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客观上要求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早在“九五”期间,中央就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但10多年来,这种转变进展缓慢,效果不大。其中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体制。一方面,旧体制的安全退出和新体制的建立完善,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府的各项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府的职能尚未彻底转变。***府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应当退出,让位给企业。***府管理经济的力式、手段应当进一步改善。地方***府和官员的***绩考核,应按中央的要求相应调整此外,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未完全到位,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尚未解决。所有这些,都是新旧增长方式长期以来不能此消彼长、去旧留新的体制。
3历史性原因
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增长方式是非常粗放、落后的。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的增长方式则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代的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是解决有无追求总量的增长。即便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水平,我闰的基础设施仍相对落后,解决住房、交通问题的任务仍很繁重,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尚有2600多万,城市中尚有2200万人口需要***府给予最低生活补贴,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压力增大,如此等等。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一个相对高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
4.习惯性势力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有较强的惯性和顽固性。人们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条件下生产、生活,也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要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积以时日,而非朝夕之功,一戚而就。从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看,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我国将成为未来5年世界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激烈竞争空间。从国内发展趋势看,目前以地区为竞争实体的基本格局并没改变,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所依赖的仍然主要是各种在短期内可以见效的投资项目和“优惠”***策竞赛。“开发”和“招商”仍将是地区问竞争最主要的‘主题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业还是***府,都难以完全舍弃粗放型增长方式。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自动实现,必须有根本性的观念转变和重大的举措,才能冲破旧增长方式的惯性束缚和思维定势的藩篱,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折。
以上的分析表明,粗放型增长方式所导致和遗留的问题很多,其原因也很复杂。尽管这种增长方式在某些地方还有存在的时问和空间,但从长远看,它是不可持续的,必然要为新的增长方式所取代。
三、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
在县域范围内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便促进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要做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浅见以为,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明确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县域各级领导一定要进一步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这个***执***兴国的第一要务抓紧抓好,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包括解决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要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正确解决发展什么和怎么发展等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既要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又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要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对GDP的增长要有理性的认识,单纯追求GDP,一切为了GDP,把GDP作为唯一目标,作为衡量发展成败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降低效益为代价,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符合县域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转变增长方式的体制和机制
转变增长方式,需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和支撑。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同时,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充分鼓励市场竞争,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而地方***府要进一步规范***府的职能和行为,不能以竞争主体的角色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地改善管理方式,努力实现由过去直接干预经济到现在的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经济的角色转换。此外还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等。通过深化改革,以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来促进、支持、确保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
(三)发展教育,加快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县域教育,建立有效的教育投人机制,加强基础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扩大教育覆盖面。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管人才的原则,在县域加快******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建设,同时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县域企业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阵地。要加快培养优秀企业家、优秀经营管理者和优秀思想***治工作者,使他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中发挥中坚作用,使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能站稳脚跟,开拓创新,立于不败之地。
(四)优化结构,继续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多数仍然是传统农业经济,因而必须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项目,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有鲜明特色的强势农产品品牌,提高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改组、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决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提供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
(五)立足县情,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壮会
我国资源总量较大,种类比较齐全,但人均资源量少,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左右,但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矿产资源回收率低,总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货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23%,内河船舶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
同样,我国环境形势也很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一些地方老百姓喝不上干净水,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受到酸雨影响,噪声扰民相当严重;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仍在发展,林地流失严重,90%以上的天然草原在退化,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害外来物种人侵加剧;各类环境纠纷日益增多,环境问题投诉以年均30%的速度增加。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体上还处在资源耗费型、环境损害型的状态。必须从县域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灾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强化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解决好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篇3
(一)工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全市大部分企业属粗加工企业,高附加值行业少,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附加值较低。受产业波动影响,部分行业发展低迷。2013年,全市32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大类同比下降,11个大类降幅达两位数。全市48家黑色金属采矿业企业产品大部分属初级加工,没有深加工,该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1%,反向拉动工业增长1.2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达29家。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同比下降33.5%,反向拉动工业增长1.03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资支撑较弱,后劲不足
重大项目落户并相继达产,是推动工业持续飞跃的巨大内驱动力。近几年全市工业投资并不理想,2013年共完成工业投资235.2亿元,技改投资176.5亿元,但并没有形成拉动工业发展的动力,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为零,没有新经济增量,后劲不强,投资拉动效果明显不足。
二、工业发展的潜力
(一)玻璃行业基础扎实
秦皇岛素有“玻璃城”的美称,耀华玻璃集团曾是中国玻璃行业的龙头。玻璃行业在全市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技术优势,全市建有玻璃研究院及玻璃博物馆,现有22家规模以上玻璃工业企业,储备了大量人才及技术。二是产品优势,玻璃产品丰富,主要有平板玻璃、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等多种品种。三是特色优势,特种玻璃已成为全市玻璃工业的亮点和特色,星箭特种玻璃公司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指定为抗辐照玻璃盖片全国唯一合格的供货方,公司研发的产品被用于神舟五号至神舟十号航天器上面;旭硝子汽车玻璃(中国)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用安全玻璃,为丰田、本田等全球知名汽车公司及国内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配套服务。
(二)金属冶炼业平稳前行
一是生产平稳发展,2013年,全市共有32家规模以上金属冶炼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7.8亿元,增长3.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速度。二是效益稳中略升,2013年,金属冶炼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6%。三是产品有一定优势,全市钢铁企业的主要产品有生铁、粗钢和钢材。首钢板材公司作为行业的龙头,主要钢板品种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昌黎县安丰钢铁和宏兴实业两家民营公司生产的钢材,在市场中已享有一定的话语权。
(三)装备制造业支撑发展
装备制造业在全市有深厚的历史,中铁山桥集团是发展百年的老企业,在钢桥梁、钢结构产品方面,被誉为中国钢桥的摇篮。2013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良好,风头正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速度快。2013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30家,完成实现工业增加值125.5亿元,同比增长8.0%,以占规上工业35.5%的增加值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第二,企业规模大。拥有中铁山桥集团、山船重工公司、哈电集团重型装备、秦冶重工等一批大型企业,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第三,汽车制造业龙头带动效益显著。中信戴卡公司规模大、发展快,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7.2亿元,带动全市汽车制造业呈现41.2%的快速发展。
三、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要借助城镇化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气治理等***策的东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淘汰一批产能落后企业,上马一批有竞争力、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兴企业,打造秦皇岛工业经济升级版。
(一)抓好区域定位,重点企业先行
受地域范围和经济基础的限制,一个县级经济体不可能同时发展太多的工业产业,所以全市应以局部服从大局、县区服从全市规划为切入点,制定合理的规划,谋划全市工业发展新格局,以龙头产业率先发展为目标,全力扶植优势产业,以龙头带动全面,以点带面全面发展。一是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合理布局全市规划,确立以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为抓手,确定一至两个区域为先行发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办法,加大***策倾斜力度,发挥“领头羊”效应。二是加大区域骨干龙头企业培植,在区域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振兴区域重点企业的规划,发挥重点企业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强化园区建设,以点带面发展
全市已经初步建成有发展特色的西部、开发区等几个园区,工业集约化的发展势必能带动产业链条的联动,一个产业链条也必定能带动一个园区的发展。一是积极培育汽车配套产业发展。汽车行业是全市新兴的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巨大,有中信戴卡、旭硝子玻璃、邦迪管路等与汽车配套相关的企业,秦皇岛要抓住首都工业企业外迁的契机,主动发展汽车配套产业,打造秦皇岛自己的汽车城。二是积极优化北部山区特别是青龙县的铁选产业。用***府主导引导企业向高端产业发展,打造新的钢铁产业基地。三是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农业物产丰富,应加强对农业深加工企业集约化发展,冲击高端市场。加大对昌黎、卢龙葡萄酒产业的扶持,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重视人才培养,保障人才需求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篇4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企业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离不开企业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自身创造力,凝聚成巨大的战斗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推动企业经济发展。而所有这些工作的根源就是企业开展正确的有效的思想***治工作。本文对用思想***治工作推动企业经济工作的发展做了简单的研究与探索,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
关键词 ]思想***治工作;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市场竞争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116
***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根源。思想***治工作能够激发人们转变对原有状态的态度和认识,在平淡的工作中产生新的活力,甚至在绝望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中产生意想不到的爆发力,从而走出绝境,实现突破。思想***治工作不仅在意识形态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和企业经济发展中更具有特殊性。企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巨大凝聚力和创造力,需要全体员工都发挥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经济向前发展。
1提高思想***治工作对企业经济发展的认识
1?1理论基础
新时期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不能离开***的理论创新的引导,因此,思想***治工作的理论创新不仅要为***治做基础,更要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服务企业经济发展,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学习扎实的***治理论,更要深入研究经济工作,将***治工作与企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思想***治工作稳定全局的同时,有效推动企业经济发展。在企业中有效开展思想***治工作,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正确把握经济工作的发展方向,实现***治工作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领导,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真正做到思想***治工作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思想路线的提出切合企业发展实际,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都应该学习的理论基础,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在这一思想***治理论的指引下,每个企业都应该坚定的依据科学发展的规律,正确处理思想***治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经济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
1?2执行力依托
良好的***治基础是一方面,有效的执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只有能够将正确的指导思想进行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才能在企业内形成浓厚的***治氛围,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无数企业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想***治工作指导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并且能够很好地执行上级精神的企业,才能够顺畅地运转其经济职能。因此,企业经济有序发展,在制定各方面规章制度的同时,还要在企业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监督的力度,确保思想***治工作顺畅开展,加强执行力方面的建设,保证上级***策的贯彻执行。
1?3理念保障
传统的思想理念依然有些阴影,认为经济和***治二者是相对而行,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点。这种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即思想***治,同时***治也对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反作用,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单纯抛开思想***治工作去搞经济建设的错误做法,已经在一些企业经济发展中出现过,并且导致了一些问题。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之下,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第一要素,而***治工作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保障与企业经济发展不可分割。企业经济发展如果离开了思想***治工作的引导,就会在发展方向上出现问题,甚至会迷失方向。只有将思想***治工作有机融入到企业经济发展中去,才能转变员工思想意识,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有效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培养一批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2?1领导干部要善于将***治工作融入经济工作
良好的企业领导干部能够有效地将思想***治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将思想***治工作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能够用思想***治工作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干部,尤其是高层管理干部,不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引领企业在思想***治工作方面走在前面,更能够推动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不仅自身能够将思想***治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相结合,更能够带动一批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不仅能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能够带动更多的***员和干部学习思想***治,提升企业整体综合素质;不仅能够合理安排企业和自身思想***治学习,更能够制订出缜密的企业学习计划并且指导企业员工进行学习。在企业日常管理中,企业高层管理干部首先要掌握扎实的***治和经济基础,积极开动脑筋,将更多更灵活的管理方式和宣传方式应用到企业思想***治工作中去,设计思想***治学习规划,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学习的方向,同时,在开展思想***治工作时,多务实,少务虚,充分发挥思想***治工作的功能,巧妙地用思想***治工作指导企业经济发展,正确解决企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促进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2领导干部要懂***治、懂经济,具有较高综合素质
企业经济发展中正确运用思想***治工作做指导,离不开人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干部又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经济发展需要领导干部不仅要懂经济,能够把握企业经营方向,还要懂***治,能够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治工作。企业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和提高,才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企业经济发展中遇到问题能够巧妙地运用***治和哲学的方法去解决好企业的经济问题。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就要坚持用学习来提高自身思想***治理论水平,用学习来提高自身***治素养和思想觉悟,用学习来提高自身队伍管理能力,用学习提高经济适应能力,带领企业正确发展。
3提高***治工作推动经济发展的创造性
要将思想***治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相融合,利用思想***治工作推动企业经济发展,就要开创新的形式,采取灵活的方式让企业员工感受到企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增强企业集体荣誉感。创新思想***治工作形式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企业内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将思想***治工作融于企业文化活动之中,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好的文化活动形式能够拉近企业员工之间的感情,能够作为企业***组织对企业员工开展思想***治工作的桥梁,健康的企业文化活动能够发挥巨大的战斗力,为思想***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在企业通过文化活动开展思想***治工作时,要注意其特色,每一个时期要有代表相关时期的特色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掌握好度,结合当前正前形势、企业发展需求、相关经济***策等适时开展。优秀的企业组织文化活动时,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想***治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相融合,并且会创新各种形式的载体,做到百花齐放。例如,有些企业会利用各大节日开展相应的晚会如春节联欢会、国庆欢庆会等;有些企业充分发掘身边的事,进行编排和演绎,做到宣传和渲染,受到企业员工的广泛欢迎;有些企业开展主题辩论会、歌咏朗诵比赛等形式,歌颂***,歌颂时代,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热情;有些企业根据自身行业特点适时开展相关的主体教育活动,将思想***治基础理论与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将技能提升与素质提升相结合,扩大理论影响力,促进企业员工自主学习业务知识,和***治理论,更新企业经济发展观念,为企业经济发展打好人的基础。为推动企业经济发展,企业活动还要更多样化,适当增加娱乐性,增添更广泛的吸引力,以此来增加企业活力。只有员工的业务水平都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才会增强。只要是把活动考虑周到、策划周密、安排合理,将思想***治工作巧妙地融入文化活动中,都会大幅度地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一定会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义?浅谈加强思想***治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性[J]?企业经济,2014,3(3):75-76?
[2]辛建成?论思想***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J]?中国科技纵横,2013,6(4):85-86?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篇5
关键词:安徽工业发展;工业化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
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代表,近年来通过“工业强省战略”和“融入长三角战略”,效仿东部发展模式,全省低端的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安徽省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交通便利,正值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水电成本上升之际,恰是吸引省外资本(包括外资)投入安徽省的大好时机。如何利用这个机会调整安徽省工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最终将安徽省融入发达经济圈,成为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如果不能有效抓住这次良机,错误实施工业产业规划,会使安徽省工业化走上弯路,影响经济发展,难以实现上述目标。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意在为安徽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言建策。
一、工业化战略
1.从封闭与开放的关系看,传统工业化战略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实行非常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策,在20世纪50、6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但对经济发展收效甚微,弊端也愈益明显。
出口导向战略实行一种开放型经济制度,对商品进口的限制相对较少,鼓励外国资本的输入,把本地区的一切生产都纳入世界商品竞争体系,以面向国际市场的需求来推动本身的工业化进程,出口增长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战略的例证。
2.从平衡与重点的关系看,传统发展战略可分为“平衡发展战略”和“非平衡发展战略”。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认为,落后的国家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大规模全面投资,建立一个工业化体系,从而成为大推进理论的积极倡导者。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实行平衡增长战略。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必须要有—种大推进的力量。
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倡导把不平衡增长看作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提出了“发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的命题。赫尔希曼认为,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实施优先发展的不平衡增长战略。赫尔希曼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的两条路径:其一“,短缺发展”;其二,“过剩发展”。赫尔希曼认为,根据“引致决策最大化”原则,发展中国家应精心选择和优先发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论指出:各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常常取决于一些关键产业和部门,这些产业和部门发展的直接、间接效果导致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这个部门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增加利润积累,扩大了对其他一系列部门的产品需求,由此推动各个部门成长,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增长极战略的创始人之一弗朗索瓦.佩鲁分析认为:首先,整个工业体系包含某些“有推动力的产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关联效应和外部性,地区性集中给产业结构和增长带来复杂产业极,会强化经济活动,导致公共需求,并出现相互关联,推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terenzio cozzi认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应用,而熊彼特理论在资本主义国家有用,但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3.从自身力量与区域联盟的关系看,传统发展战略分为“技术本土化”战略和“区域一体化”战略。“技术本土化”战略强调在技术上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对巴西、韩国和印度的整体技术能力详细的分析发现,当地成功的企业中大多数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即本国工业竞争基础还未形成的阶段,就善于利用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技术,大量投资在学习新技能和吸收新知识上。
二、产业结构调整
钱纳里等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如结构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随发展水平而变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要素对增长的贡献也不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过程具有实质性的不同,结构转变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意义上比发达国家突出得多。
产业发生学派中对产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还是分析现象、揭示机理的研究。
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筱原三代平的“二基准”等,有的是从***治经济学角度研究发展战略,有的是从部门间不同技术经济特征和部门间关联机理进行研究,而没有上升到从一般经济学原理进行研究。
日本的伊藤元重、小宫隆太郎等人在《产业***策的经济分析》、《日本的产业***策》中主要是从技术开发和学习的规模收益递增原理、一些部门具有外部性特点的学习、技术转移效果和某些产业存在某种市场的失败来解释为什么要扶持战略产业或“幼稚产业”。
尽管结构性***策是日本等后起国家追赶成功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各类应用性结构研究中已经比较普遍地出现了由结构性***策研究到功能性***策研究的趋向。所谓结构性***策是指旨在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的倾斜式产业***策,如支柱产业***策、幼小产业扶持***策,等等;而功能性***策则是面向所有行业而不存在部门倾斜、旨在推动特定目标(如技术开发、缩小地区差距、出口促进等)的***策。
北京大学刘伟等的《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其主要贡献是比较综合全面地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从假定产业结构水平代表一国工业化程度的立论出发,通过比较衡量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水平,计算和分析了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但研究中仍然是以钱纳里、库兹涅茨等人的多国模型为参照,进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较。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郭克莎著《中国:改革着的经济增长与结构》,是将钱纳里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所运用方法在中国的应用。此外,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李京文等人《中美日生产率比较》,国家计委产业经济所通过计算各部门之间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速度)差异对工业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
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行理论”。该理论认为,后进国家的产业应当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产业转移理论做出贡献的还有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工业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产品技术密集度会发生变化,由此导致产品生产的区际转移。20世纪90年
代,产业转移理论有了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经济学以及企业战略理论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础上,一些日本学者强调,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国际化调整的有效方式。牛丸元认为雁行模式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描述了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进化过程,其实质反映了比较优势的转移。卢根鑫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但没有触及国内区际产业转移问题。
一些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提到“产业区域转移”的概念,但没有展开研究。汪斌、魏燕慎等利用雁行理论分析了国家之间,特别是东亚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但没有分析一个国家内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近年来,陈建***、曹荣庆、陈红儿、蒋文***分别涉及了产业转移动因、区际产业转移模式、区际产业转移效应以及区际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等问题。
三、工业化研究的重点、研究思路及主要应用价值
安徽省在地理位置、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都具有发展优势,但经济增长的速度仍低于发达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即使在中部地区,增长水平也属中等。可以确定有一些因素在制约安徽省发挥优势、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因此,有必要通过调查分析这些隐蔽的影响因素,从理论上寻找根本性的原因,便于制定针对性强、容易操作的***策,***安徽省压抑的生产力,推动安徽省工业化的发展,以至地区经济实现跨越。
为了对安徽省将来工业产业的规划和相关产业***策提供参考,对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作深入研究。一方面通过工业统计的数据了解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利用相关理论分析存在哪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历史和有关影响因素讨论现在产业结构的成因。
通过分析省内外的经济环境和安徽省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针对安徽省存在的产业结构问题,提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就是,***府应该优先发展哪些产业,并制定相应的产业***策。
研究的重点以及研究思路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1.影响安徽省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和根本原因的探究。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通过历史数据验证以上分析的结论。
2.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利用相关理论、指标和统计数据,描述安徽省的工业产业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以上子课题的研究结论,分析产业结构的成因。本着解决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案。最后提供给***府相关产业***策的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1)系统地研究影响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2)分析产业结构成因的方法,以产业结构历史性的变化,结合影响因素,寻找安徽省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3)产业***策的制定依据安徽省的省情,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研究成果将主要应用在为将来省***府制定安徽省产业规划和产业***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钱纳里等合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中译本.
2.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策[m].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95年中译本3.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迈克尔·p.托达罗著.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s·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年中译本.
6.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7.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m],上海三联书店,1993
8.李京文主编.走向世纪的中国经济[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9.[日]小宫隆太郎等.日本的产业***策[m]1988年中译本,国际文化出版社.
10.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4(7)
11.胡鞍钢,郑京海.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何明显下降.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26日.
12.安立仁.资本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1952-2002[j].人文杂志,2003(6)
13.李佐***.中国进入重化工时代[j],财富周刊,2004(4)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篇6
关键词:新工业化思潮,新工业化道路,重化工业化,市场化
进入新世纪初,在国家***策触动下,学术界与地方***府兴起了一股探索新工业化道路的热潮,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新工业化思潮。其中流派纷呈,理论形态各异,甚至形成了几次论战高峰,有重大分歧,也有基本的共识。由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工业化,被确定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因此,新工业化思潮方兴未艾。本文试着就已有的理论形态和演化轨迹对这股仍在高涨的思潮进行一定的考察,以分辨其中的是非得失,观察思潮演进的方向。
一、新工业化思潮缘起
新世纪新工业化思潮的勃兴,有深刻的实践背景,但也有***策方面的触动因素。“九五”规划时期,国家提出要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的、粗放的转变为内涵的、集约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十五”规划继续强调要优化并提升产业结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来支持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指出,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要求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提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5个统筹重要思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对如何走新工业化道路的作出了基本安排。这些具有连续性的国家***策与规划安排,推动着新工业化思潮的不断高涨。
新工业化思潮的勃兴更重要,也更深刻的是,在已经变动的新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工业化要探索新的路向。即我国工业化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的巨大历史机遇面前,在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种种限制条件下,如何在日趋剧烈的全球性竞争市场中定位自己。上世纪后期,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掀起一场“新工业***”,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己从100年前的5-20%,提高到70-80%。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术,如何在现有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继续推进工业化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特别是经济市场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如何在这种日趋激烈的全球性市场竞争环境下,发挥比较优势,开辟出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培养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再则,经过先行工业化国家对全球资源的大规模、甚至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越来越少,四大生态系统——海洋、草场、森林和耕地,都在经受日益沉重的压力。 我国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为特征的工业化在***府力挺了50多年以后也难以为继。
二、新工业化思潮的特点
新工业化思潮直接受国家新工业化***策触动并在连续性***策的推动下不断深入,在强烈的实践指向基础上,论题极其广泛,探讨活跃,期间就新工业化能否绕过重化工业化展开了激烈争论,在整个思潮演进过程中,工业化理论得到不断深化,出现可诸多的理论形态,以前有关工业化问题的一些误解得到消除,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但也有不少议论属于为***策做注脚,缺乏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另外,在“重化工业化是否为新工业化之必然与必须”这个最尖锐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的分歧。
新工业化思潮议及的论题广泛,涉及到新工业化的概念、必要性、紧迫性、时代背景与体制环境、内容、特点、国际国内比较、地方实践、***府角色、市场化与工业化关系、成败预期等等。期间,就重化工业化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交锋,包括:新工业化是否为“新的重化工业化”、重化工业化是否为工业化之必然、中国事实上是否进入新的重化工业化阶段、新的重化工业化阶段是国家推动的还是市场推动的、重化工业化是否会大量消耗资源与严重污染环境、目前改革的重点是***府推动产业升级还是***府进行制度创新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重化工业出现了高增长,2002年以来又出现了新一轮高增长,一些学者连续发表研究报告和文章,提出“新的重化工业阶段论” 。争论从2004年下半年进入高潮。岁末,吴敬琏长篇撰文,呼吁警惕片面发展重化工业,然后是厉以宁认为中国不可能避开重化工业的发展。其后,《经济日报》的《理论周刊》开辟了“我国工业重型化之路怎么走”的专栏,不同见解展开讨论和争鸣。2005年初,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吴敬琏以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为主题发言,提倡多搞研发和品牌,反对过分依赖制造业,尤其是重化工制造业。随后,龙永***提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他学者也纷纷发言,形成赞成重化工业发展、不完全赞成重化工业发展以及反对重化工业发展等几派。2005年《中国发展观察》第2期发表赵晓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的观察评论文章《中国能越过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吗——“十一五”的一个重要问题及其争论》,认为中国事实上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要经历一段重化工发展的历程;而且惟有制造业的大发展,服务业才有最好的发展基础。2005年8月20日《商务周刊》开辟了《工业化道路大论争——专访吴敬琏、林毅夫、李佐***》专栏,吴敬琏发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误解与扭曲》,反对将“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同于重化工业化。认为目前的重化工业大发展并非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的结果;否认重化工业化是工业化的必经阶段,认为工业化中后期不是重化工业居主导地位,而是服务业占主导地位;强调现代经济增长靠的不是投入资本,不是重工业的发展,而是依靠效率的提高;主张新工业化主要应该是服务业——工业化。李佐***发表《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力挺重化工业化。认为根据历史分析,重化工业化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化中后期之必然;根据国情分析,重化工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特定历史阶段是必要的;根据实践分析,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即进入重化工业(或资本品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的阶段。林毅夫发表《谨慎对待“重化工业热”》,提出比较优势论,认为目前加速重工业化并非产业升级的自然结果,而是走进了岔路,不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中国应该主要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非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资源禀赋升级之后,产业结构方能够随之升级。2005年8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该刊记者对樊纲的的专访文章《中国要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樊纲提出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2005年底,刘世锦发表《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回应文章,对重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作出澄清。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一个大的经济体没有经过重工业加快增长阶段而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的先例;我国大量需求的重化产品,不可能主要通过进口解决;重工业也可能是低消耗、高效率;新一轮重工业快速增长中,投资主体是非国有经济的投资者,属于市场选择;增长方式问题本质上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并不与特定行业相关。因此,所谓“新”“旧”工业化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生产和使用重工业产品,是否要经历重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阶段,而在于生产和使用重工业产品的方式和效率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
这场争论之所以关系重大,牵涉到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走向,而要害则在于如何评估实际上的“重化工业化”以及***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根本的目标指向是新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这场争论也的确成为新工业化道路方针确定以来最大规模和最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之争。工业化,思潮-[飞诺网feno]
三、新工业化思潮的主要理论形态及其得失
新工业化思潮在争论和演化中形成了各种理论形态,主要有五种:科学发展观、新重化工业论、服务化——工业化论、工业文明论、新工业文明论、比较优势论等。其中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总纲,其他理论形态都在此主题下展开。这些理论形态各有其基本主张,相互之间也展开批评。特别是新重化工业论与服务化——工业化论之间展开了激烈交锋。
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发展最新最高理念,是引领新工业化发展道路之灵魂。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为主旨的“新四化”即经济、***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发展的人本性、可持续性、质量与效率,特别关注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和培育现代农民。十六大提出的“2个全面发展”(经济、***治、文化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5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4个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理论表达。新工业化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在十六大报告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新工业化道路作了理论阐述和具体安排。
十六大报告规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主要特征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开拓和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新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总体设计和全面安排。总体设计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具体安排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新工业化理论与安排落实的关键有二:一是通过学习与宣传转换企业和***府领导人的发展理念;二是通过***府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监控去强制推进。但由于科学发展观只是一个理论总纲,具体的新工业化道路究竟新在哪里,仍然有重大分歧。新重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工业化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之争,就显示了这种论争的尖锐性与复杂性。
在科学发展观和新工业化***策的触动下,各种具体形态的新工业化道路理论浮出水面,展开了争鸣。其中新重化工业化理论认为新工业化就是新的重化工业化。该理论从现实、历史经验和经济理论出发,论证重化工业化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中后期不可绕过、必须大力发展的阶段。所谓“新”主要新在:推动重化工业化的主体主要不是***府,而是市场需求和民间投资;实现效率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能源耗用的最小化。基本理由有七:
其一,所谓“旧式”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生产和使用重工业产品,是否要经历重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阶段,而在于生产和使用重工业产品的方式和效率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重工业既可能是高消耗、低效率,也可能是低消耗、高效率。
其二,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重工业增长加快是国际范围的规律性的现象。在大国类型中,这一增长阶段特征更为明显。工业化先行国家都是在重工业特别是其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后,迎来了服务业的大发展时期。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找不到这样的先例:一个大的经济体没有经过重工业加快增长阶段而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
其三,中国事实上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在“十一五”期间,不仅不可能越过重化工业的发展,而且应该充分利用重化工业发展的良机。唯有如此,才能抓住“关键发展期”,实现新的经济腾飞。
其四,中国加入wto后相当一段时间,中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产业分工是不可能总做低端如造鞋制帽,但也不可能一下子跑到高端,如研发和品牌,而是要经历一段重化工发展的历程。高消费阶段必然要求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以便提供足够多的金属材料和重化工产品来满足市场对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等日益增长需求。从我国的特定国情看,大量需求的重化产品,不可能主要通过进口解决。从技术进步发展的角度,中国只有先做好世界工厂,才可能做好世界实验室,服务业才有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才可能稳固。
其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什么产业本质上是一个市场选择过程。中国当前重化工业的发展固然有***府拔苗助长的成分,但主要力量是来自于市场的消费需求,并建立在良好效益的基础上。投资主体较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投资者已经不是***府,其中较大比例是非国有经济的投资者,其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尤其看好重工业的发展。***府不应介入重化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不能陷入到重化工业发展重复建设的竞争中去。
其六,中国发展重化工业最大的问题是在当前引起了国内煤电油运的紧张,并引发全球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升。长期看这个矛盾,则是中国14亿人口要加入到目前总量才7亿人口的世界发达工业化国家当中去,必然引起全球能源和原材料的紧张。但这一发展中的矛盾不太可能通过中国人“自废武功”来解决,并且不能用现在的静态眼光来看,而是要靠技术***来解决。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一定要靠效率提高而不能只靠投入增加。
其七,重化工业本身也许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需要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为重化工业前前后后服务的这些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而按照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中国将来还需要转移出两亿到两亿五的农业劳动力人口,才可能解决现在的收入差距问题。
新重化工业化理论看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保持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作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的赶超型战略理论,虽然新重化工业化理论强调重化工业化的市场性、技术与效率性、资源能源的节约性、环境的保护性、充分的就业性,但在目前的人口规模、技术力量和体制弊病制约下,重化工业化的加速无疑会造成各方面的紧张。
服务业——工业化理论在与新重化工业化理论长期论战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看法。该理论不同意重化工业化之必然与必须论,认为服务业一直是20世纪工业化的主体力量,重化工业化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不不符合中国国情,应该按照我国资源禀赋特点,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分工,大力发展服务业,这就特别要求我国进行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弱化***府权力,加强法律法治,建设有限***府,突出市场功能。基本理由如下:
其一,“服务业一工业化”是后期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从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实际情况看,工业化后期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并不是工业,更不是重工业,而是服务业。认为经济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这个说法没有历史根据,服务业比重的提高不是一个工业化实现以后的事情,而是很早就发生了的事情。服务业在19和20世纪之交异***突起,很快超越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尤其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他后起工业化国家的情况也大体如此。20世纪早期的英国、美国,服务业比重都占了gdp50%以上。
其二,重点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国情的特点是“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紧缺、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这种资源禀赋的条件下,中国应当尽量发展低耗能、低资本和资源投入,又能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和中国人心灵手巧的优势的产业为主要方向。
其三,历史已经证明重工业化优先增长的赶超型战略的失败。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搬用了苏联的工业化理论和增长模式,把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入重工业建设,希望靠重工业超常增长促成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实现。结果事与愿违,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经济和***治后果。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型化一直以来不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而是各地***府调节的结果。
其四,产业结构“重型化”,将造成一系列消极后果。不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配置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整体效率下降;放松了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上的努力;抑制了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经济效率关系重大的服务业的发展;造成水、土、煤、电、油、运等基本资源的高度紧张;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困难;过度投资孕育金融风险。
其五,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品外,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通过贸易取得。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用尽量少的资源消耗生产最大的价值,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换回自己不具备优势、自行生产不符合经济性原则的产品。
其六,根据其它国家和我们自己的经验,解决就业问题主要要靠服务业和小企业的发展。重工业部门每亿元投资提供0.5万个就业的机会,只有轻工业的1/3;在轻工业为主的阶段,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70万人。
其七,我国现在的惰况是,服务业实际水平不但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关键就在于物质生产对于制度的依赖性不那么强,而服务业对制度的依赖性就非常强,正是制度安排有问题,所以服务业发展不起来。
其八,现代制造业是与服务业相融合、具有许多服务含量的制造业。服务业务己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的重要业务,甚至是主要业务。20世纪制造业的一项***性变化是它与服务业相互融合(一体化),所以后期工业化又称为“服务业—工业化”(service—industrialization)。
其九,信息化最主要的部分是服务业,信息产业不等于硬件制造,不是重工业。从价值构成也可以看出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中,软件和服务一般占70%以上,硬件占20%多,我们是倒过来了,基本上是硬件,然后才是软件,服务就更差了。
服务业——工业化理论与新重化工业化理论尽管在后期工业化道路方向上发生了激烈冲突,但二者也有认同之处,主要有二:一是认为选择发展什么产业主要应该由市场选择,而不能由***府圈定,***府只能起鼓励作用;二是均看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认为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此。基于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的实际,服务业——工业化理论提倡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我们也的确不应忽视支柱型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国家经济安全应纳入新工业化内涵之考量。
工业文明论认为新工业化即建设工业文明,而过去的所谓工业化只是工业发展,而无“化”。新工业化的重点在“化”,其含义是: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使一切非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为工业生产方式;将国民经济中原来***于工业之外的经济活动,纳人工业发展的轨道;使一切不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经济运行机制适应工业发展;将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化”为现代市场农业,将大部分农村居民“化”为市民,将传统农业文明“化”为现代工业文明。工业化只存在于市场经济阶段。工业化和市场化高度融合、互为依托。工业化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工业部门的先后发展顺序,而在于工业化借以运行的机制,即***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推动工业化顺利展开的最佳机制是市场机制。要将***府职能的中心由促进工业发展转向调节各产业各部门的结构变化上。 工业文明论把我国传统工业化视为工业发展而非真正的工业化,认为真正工业化立足于市场经济基础上,与市场化高度融合,最终形成新的工业——市场文明,而非传统的农业——土地文明,单纯的工业发展则将仍然陷于农业——土地文明的结构之中。工业文明论在中国仍然有积极意义,因为我们过去的确是以发展农业部门的方法去发展工业部门,而置市场化于不顾。工业化在我国显然没有完成,工业化与市场化的真正结合还刚开始,建设工业文明的任务还是很有挑战性的。但作为新工业化道路理论,工业文明理论显然不完全成熟,缺乏对我国工业发展业已产生的负面效应的清醒认识,也没有对当代新工业***予以积极回应。
新工业文明论把“工业文明”称为“天然化学文明”,认为“新工业化”或“新工业文明”乃是“人工化学文明”。该理论认定,人类文明的演进在本质上是由浅入深地不断推进对自然物质层次的认识与改造,人类文明的演进大体要经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对生命物质的认识与改造的“生物文明”阶段;对化学物质的认识与改造的“化学文明”阶段;对物理物质的认识与改造的“物理文明”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初级的“天然利用”与高级的“人工生产”两个小阶段。对照历史,该理论认为,“采猎时代”实际上就是“天然生物时代”,“农业时代”实际上就是“人工生物时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天然化学时代”,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理所当然就是“人工化学时代”。“新工业化”作为一种“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文明”,是一种比工业化更高级更深层次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具有七个基本特征:劳动对象的元素化;主导能源的物理化;生产手段的智能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循环化;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生态化;生产和活动空间的太空化;新工业化对工业化的替代化。新工业文明论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的新科技***和新产业***,是一场突破工业化的新文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在建设“适度工业化”的同时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中国建设新工业化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以智能化微制造科技为关键科技支撑体系、以深层次循环式生产为主导生产方式、以有限消耗自然资源的循环经济为根本经济体制、以崇尚创造和以类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新工业化社会。新工业化建设主要包括七大发展战略。(1)科技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信息、生物、纳米、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太空等新科技的发展。(2)产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纳米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态产业、太空产业等新工业产业的开拓和发展,这些新工业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最终将取代传统的工业部门。(3)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新工业化经济是一种深层循环生产和循环经济。(4)水资源发展战略,从单纯利用天然淡水向“人工制造淡水”转变。(5)能源发展战略,主要是物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热核聚变能等,最终是月球能源基地的建立。(6)材料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实现材料元素化。(7)太空开发战略,主要是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行星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包括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态化改造。 新工业文明理论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与战略性,属于高科技密集型工业化思路,就其作为赶超型战略理论形态而言,没有根本立足于市场经济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之上,属于一种***府战略考量。新工业文明论与工业文明论都属于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转型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要求根据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特点,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分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提升资源禀赋结构的基础上,再不适时机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该理论强调:经济发展的真实涵义,不是少数几个资本密集型产业“鹤立鸡群”式的发展,而是所有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而只有要素禀赋结构的提高,才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因此,处于落后地位的经济要求的发展,应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当要素禀赋结构水平提高了,资本变为相对丰富而便宜,劳动力变为相对稀缺而昂贵,以资本来替代劳动就是经济的自然要求,整体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升级就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发展中经济体如果能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会相当迅速,从而要求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必须相应做出迅速的调整。中国资源禀赋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劳动力过剩,应更关注劳动密集型而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现在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没有比较优势的重化工业得到***府银行支持,许多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却无法取得银行贷款。而且重工业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产业工人,无法吸纳中国数以亿计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资金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一种典型的赶超战略,但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或地区都没有达到赶超的目标;相反,一些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取得了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或赶上发达国家的成绩。推行比较优势战略还能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劳动者得到充分就业,工资水平随着劳动力由相当丰富变为相对稀缺而不断提高,广大的劳动者因而可以从经济的增长中不断受益。因此,与发展重化工业的赶超战略相比,比较优势战略更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府的首要任务是维持市场的充分竞争,因为价格信号能够准确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 比较优势理论与新重化工业化理论的异同之处在于,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资本密集型工业要发展,但要在资源禀赋升级之后;与服务业——工业化理论的异同之处在于,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化是当前工业化的特征,但资源禀赋变化之后,则工业化类型应该随之变化。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是认为,新工业化是非赶超型工业化,而传统工业化是赶超型工业化,赶超型工业化实际上导致落后,而非赶超型工业化则能够实现真正赶超。比较优势战略完全以市场经济为依托,在真正的市场化***景下,比较优势战略是可行的。问题是我国的市场化还存在严重的扭曲和干扰,不但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而且地方***府热中于插手微观经济运行。
四、新工业化思潮的主要成果、基本共识以及不足之处
新工业化思潮推动着我国工业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主要表现在:
其一,普遍反对再走西方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工业化再信息化、重机械化轻就业、经济危机相伴随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不同意继续走计划经济时代曾经走过的单一公有制、重工业优先、牺牲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城乡隔离、过份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资金投入高、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其二,认识到新型工业化是与城市化、市场化“三化”合一的过程。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矫正人为割裂城乡经济关系、破坏城市化和工业化内在联系的***策,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来拉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注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互动,否则,工业化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潜力;如果第二产业孤立发展,没有农业发展的支持,必然失去市场基础;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则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不但失去了相应的市场基础,而且失去了分工更为细密,专业化水平更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会。
其三,认识到推进信息化必须与推进工业化和改造传统产业密切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互为动力,共同发展。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而忽视发展工业,片面发展信息化的道路也是不现实的。只有以工业化培育和推动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才是正确的选择。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工业化已具有全新的内涵,信息化已成为产业竞争的基础。
其四,认识到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定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球化正在由生产全球化向科技全球化、产权市场全球化的层面深化,大量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利用好这个机遇,就能把我国所具有的市场优势、低成本制造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与发达国家所具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就有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作保证。
其五,认识到既要坚持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又要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要求吸取亿万农民被置于工业化进程之外的深刻历史教训。认为非公有部门将是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其六,强调人力资本和以人为本。认为新工业化要把我国庞大的人口就业压力变成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注意在新兴产业中吸收劳动者就业,又要广泛开辟新产业和新领域,积极消化和解决就业问题。
其七,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制度创新。认为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市场而是***府,要求尽可能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主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切实推动***府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府职能,切实解决***企不分,***府对经济事务直接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创造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投资、创业、发展的体制和***策环境上来。矫正行***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弱化***府配置资源的权力,建设有限***府和有效***府。打破我国目前市场仍然存在的行***垄断、地区封锁,促使人才、资金、技术、商品等在全社会范围无障碍地自由流动;防止市场主体垄断,促使其自由竞争,充分竞争,公平竞争;借助于健全的法律、严格而公正的***、优良的商业信作、较强的职业操守、规范的***企关系、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等促使市场体系有序运转;大力发展金融、技术、产权、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农地流转制度、产权保护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府审批制度等。建立能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在生产中运用的制度和机制,建设***自治的科学共同体,建设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新工业化思潮在大规模论争之中达成了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传统工业化不仅存在效率低和国际竞争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而且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长远问题。那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代价、重生产轻环保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基本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跨越式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满足充分就业;结合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强调民间投资对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以市场机制为实现机制,要求***府切实转变职能;集约型增长;实现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与现代化;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培育核心竞争力。
新工业化思潮的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其一,实践与理论的严重脱节。尽管国家***策再三强调科学发展与新工业化,而很多地方仍然延续传统的发展思维,唯gdp与粗放增长,从实际上转换***府的发展思维远比理论上困难得多,而这种实际上的传统发展思维又影响对国家工业化战略和道路的理解和接受;其次,重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工业化之间的高层理论分歧不易消除,结果地方各行其是;其三,在***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理念下,市场机制与***府主导机制的界线仍然不清,如何弱化***府直接介入工业经营活动的权力,而相应加强***府对工业发展的引导和监控权力,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启示
中***分类号:F1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300-02
二元经济结构是西方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之后经济学家费景汉、拉尼斯、乔根森等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我国学者也根据中国的国情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
一、国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论述
1、阿瑟•刘易斯的观点。阿瑟•刘易斯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传统部门落后,但比重较大;现代部门先进,但比重较小。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1]他认为这两个部门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别,农业是“维持生计”的产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绝大部分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
2、费景汉、拉尼斯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费景汉、拉尼斯意识到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的作用,所以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提出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二元经济结构划分方法,其次还把产业差别和地域差别并列为二元结构的内容[2],他们强调农业的重要性,重视农业的剩余作用并指出:农业是依靠输出剩余劳动力而获得发展的传统部门,农业积累的产生和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的流出是同步的,工业部门充当着自身持续发展和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唯一源泉,并提出工业应先采取资本浅化***策以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吸收速度必须大于人口增长速度。但其中农业剩余只是在农业过剩劳动力移出后才能实现,并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移出而减少,即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机制正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工业资本的有机结合。
3、乔根森的观点。乔根森同样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他是在一个纯粹的新古典主义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农业部门的发展的,放弃了剩余劳动和不变工资的假定,认为任何从农业中出去的劳动力都具有正的边际产出;农业剩余的大小决定工业部门的发展。即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必要条件,且农业剩余越大,现代部门发展越快,农业中的劳动力转移也就越顺利。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另外,托达罗等通过引入城市问题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也进行了修正,使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
不管是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还是乔根森,都将农业剩余和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作为工业化的道路,都认为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机制在于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与工资资本的有机结合及农业剩余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也一直借鉴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概念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在其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不统一,处于城乡分割状态,因此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工资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从这些特征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刘易斯模式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但又有其自身的特色,表现为“改革开放之前,二元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是计划经济式的增长;而在改革开放时期,二元经济发展是与经济体制转轨相伴随的”[3]。持此观点的学者还有杨小凯、郎咸平、郭少新等,都认为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经济体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发差,但又有其自身特征。
2、三元经济结构理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因此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分析认为中国是一个三元经济结构的国家,虽然各种观点不尽一致,但他们把“以农村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经济作为与农业经济及城市工业经济相并列的国民经济中的一元作为***经济形式,不仅毫不过分,而且可以说是对我国现实经济结构的确切描述”[4],认为农村工业已构成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新工业系统,形成三元结构,而且通过农村工业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经济的一元化。
3、四元经济结构理论。有学者从经济发展的同质化出发,认为以产业类别相区别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三元经济结构”论,忽略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同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也是多元化的,我国由于其转型经济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四元结构即城市现代部门、城市传统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和农村传统部门。”[5]
4、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存在环二元经济结构论,他们认为中国工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忽视了“三农”问题,导致出现了二元经济结构,并逐步演变成了“环二元经济结构”:我国一方面出现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另一方面在地区之家、产业及企业之间也出现了二元化的现象,[6]也就是说中国不但总体上存在着具有一定优势的城市及工业和比较落后的农村及农业这样相互区别的二元化现象,而且在各地区、各产业及各企业甚至内部都出现了二元化现象。
不管是二元经济结构,三元经济结构,四元经济结构还是环二元经济经济结构,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启示
如何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一元化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在中国,如何转化“二元”为“一元”,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表现在:
1、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取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水平低,这给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内在矛盾,所以要想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这就需要破除行***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策;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促进经济增长。
2、必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表面上看,农民可以自由的进城打工,即我们经常所说的“农民工”,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弱,使得农民在身份、地位及社会权利等各个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不仅要通过国家***策的调整来改善“农民工”的现状,同时农民自己也要不断强化自我,提高素质,争取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必须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来的,协调工业化是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力争使农业走产业化之路,农村走城市化之路,农民走市民化之路,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工农间的差距。
破解二元经济结构,使其向一元化发展是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只有社会稳定了,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J].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学.商务印刷馆.1984(8).
[2]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刷馆.2004.12-13.
[3]蔡.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07.(3).
[4]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1994(2).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篇8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是从2009年确定的,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研究从近年才开始的。主要的研究如下:①在开发战略研究方面:王晓玲,阐述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在环渤海经济区中是连接东北与华北乃至东北亚的纽带、推进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李靖宇等人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投放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投放体系应形成由点到线、扩县成面的对外开放新优势,并以辽中城市群为腹地起到联动作用;王雅莉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的几点思考》中提到应当在中央***府指导、城市***府协商、市场中介组织和企业等多个层面上逐步形成制度性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以实现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②产业集群方面研究:何艳等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集群研究》中提到制定城市的差异性定位与合理分工体系、建立跨区域协调组织、按产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产业布局、建立网络化的产业集群;王志等人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提出科学规划,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加强集群间的分工与合作、构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对策;徐晓兰在《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中提到从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低碳发展等三个方面探究了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建设的方法手段,从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加强财***支持以及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等五个方面讨论了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保障措施;而曹松威等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问题上则认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合理布局,港口与腹地联动式发展,加强城市间合作和错位发展,坚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最优的解决方式。③总体空间布局研究方面,王亚丰等人通过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格局演变的城市化影响方式研究,经济带的城市化影响方式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体系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空间构建四个方面。④县域经济角度研究,潘志等人阐述了辽宁沿海各县市(区)中,研究区两端的经济发展明显好于中间部分;连显淼等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浅探》中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平衡性和空间差异显著,大体呈现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布格局。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肖瑜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的战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全面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加强带内各市之间及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同时李红波等人在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是使其形成一个中心、一条发展主轴、四大旅游区,构建了辽宁沿海地区“点―线―面”的空间结构;庄河―丹东线列为第一个二级发展轴。⑥沿线各城市相应研究,谷春立《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互动发展区》;王延滨《营口沿海经济带区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吴艳娟《关于锦州沿海经济带建设问题的研究与思考》等。
在学术论文方面,科研人员也有更为详细的论述著作来论证,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各个方面应该如何定位发展。2007年―2009年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学术研究论文如下:
发表时间 论文名称 作者 指导教师 专业 论文来源
2007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整合研究 华玉介 钟磊钢 工商管理 东北大学
2007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发展研究 邬冰 杨青山 人文地理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张立鹏 戴慎志
邢铭 城市规划与设计 同济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研究 高焱森 李秀敏 公共管理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与五点一线开发研究 徐志坚 李靖宇 区域经济学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及沿海经济带构建 张耀光 人文地理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优势问题研究 陈刚 匡海波 工商管理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辽宁沿海城市群经济整合战略研究 赵宇飞 韩增林 人文地理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长海县域开发开放研究 宋洋 李靖宇 区域经济学 辽宁师范大学
在我国学者在期刊上发表的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各个方面的研究中,战略方面从早期在区域定位到近期的具体部分的细致分工,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和对现实的具体操作的指导性更清晰。在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中,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产业的布局以及区域生产力的分工上,这点直接导致了沿海各个地区的发展的规模是否能达到规划预期。产业与经济的密切联系,使大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县域经济也有了深入的探索,由于“五点一线”的主要沿线是依靠县级市或乡镇这些行***单元组成,更好的带动经济发展必然会更好的发展县域经济并使其具有特色。在沿海经济带的资源方面,研究广泛,比如旅游资源的研究、港口资源的研究、海洋资源、农业资源等等。针对重要的几个城市,对每个城市相应的问题分析得到解决的措施,但核心的思想都是抓住这次机会,快速发展沿线城市与乡镇,以此带动周边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学术论文研究方面,从研究学者背景看出,大多数研究人员是从事经济地理和管理方面的,而城市规划专业对其空间分布的研究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该战略规划在空间上已经明确了“五点一线”的格局;另一方面是在发展目标的指引下,研究重点放在产业的研究方面。这样解决了目前的产业开发和投资的问题,但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没有前瞻性,容易引起之后城市规模发展不一、经济不平衡等城市问题,对整个经济带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针对经济带中某个城镇的研究比较缺乏,只是从产业上指导个片区发展产业类型,该产业一是从其附近大的城市主导产业定位,另一种新增的产业。在学术论文的研究当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长海县域开发开放研究》和《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两篇文章,是以“点”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历史、现状及***策指导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产业布局以及城市空间布局探索。
综上,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研究中存在全面但不精确深入的问题,在沿海经济带中有全面的产业布局、空间结构的研究,但更重要的是每个部分详细规划设计针对每个地段的不用情况分析其发展得利弊因素,将考虑区域发展得各种因素用于某一地区,对其进行全面的解读,之后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战略,指导其未来高效的开发开放。
参考文献:
1. 宋欣茹、于晓霞,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
2. 薛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宋洋,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长海县开放开发研究,辽宁师范大学说是学文论文,2009
4. 薛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会计 建立
从理论上来讲,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换,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整个转换过程中,引发的全球性会计大环境的重大改变,能够在客观上推动会计理论的创新,解决固有的一些会计问题,实现经济上的良性循环,解决之前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会计方面的工作需加深理论研究,否则直接开展实践工作,并不能建立理想的循环经济会计,甚至是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冲突,这些并不是研究人员想看到的。在此,本文主要对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展开分析。
一、循环经济会计建立的理论依据:循环经济企业受托责任拓展
面对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虽然之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除,但对我国的经济并未造成太大的冲击,因此,多数企业的发展仍然是表现出了平稳的状态。由于目前的国家经济***策比较积极,各个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拓宽,相应的经济体系和会计方法都得到了较大的变换。循环经济会计建立的理论依据在于,循环经济企业受托责任的拓展。经过大量的总结分析,本文认为,现阶段的企业循环经济受托责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的减量化使用,以及再利用、再循环。目前的企业发展,不可能做“一刀切”的买卖,必须实现循环发展,因此,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也趋向于反复利用。第二,企业的经济化以及清洁生产。会计并不完全是***存在的工作,它必须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否则其并不具备实际意义。第三,生态环境的污染控制,以及必要性的保护措施。第四,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只有在大环境稳定且积极发展的情况下,才能较好的建立循环经济会计。第五,循环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信息能够报告其责任,而不是千方百计的隐藏。由此可见,当循环经济企业受托责任拓展到一定程度后,循环经济会计建立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二、循环经济会计概念框架设计
为了保证循环经济会计在建立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必须从客观上和主观上完成其概念框架设计工作,实现经济会计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避免在未来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会计工作水平,本文认为,循环经济会计概念框架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必须明确循环经济会计的目标。简单来讲,循环经济会计指的是能够在限制性条件下,仍然保持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居民生活的稳定。为此,本文将循环经济会计的目标设定为:从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等角度出发,在减量化、再使用以及再循环的基础上,充分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前提。从理论上来讲,基本前提主要是徘徊在较多的假设之中,包括以下几点,分别为会计主体的假设、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假设、可界定性与可复原性假设等等。
三、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与其他会计学科的关系
由于会计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学科,在研究过程中,多数人员都只能对其中一个分支展开研究。为此,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还需要对其他会计学科的关系展开研究,避免将自己孤立起来,保证循环经济会计能够得到其他会计学科的帮助,同时可以自己应对较多的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会计标准,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与其他会计学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财务影响。这一点是最基础的联系,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反复利用后,都会对财务产生影响。第二,对企业执行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绩效的反应,通过硬性规定,能够充分了解循环经济会计是否会对法律法规产生影响。第三,企业生态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简单来讲,任何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其所依存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都会在财务上有所反应,尤其是会计方面。
四、结束语
本文对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展开分析,从现有的工作来看,循环经济会计已经初具形态,并且总体上的发展空间比较大,可根据现实工作的情况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融入较多的东西。但是,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在未来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都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应进一步深化研究,促进循环经济会计的加速建立。
参考文献:
[1]陈伟.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对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
[2]程静,敬采云.企业“双重”受托责任视角下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J].财会月刊,2011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篇10
在本届会议上,来自全国商业战线的有关***府官员、专家学者、商业企业等各界代表数百人齐聚京城,共同回顾和总结了学会工作五年来的工作历程和成果,对当前我国商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并针对我国商业经济内外形势的发展动态,确立了学会下届任期内在商业学术理论研究上的共识。会议在充分肯定学会长期以来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和做出的贡献,客观地评价和分析了学会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地位、职责和使命。
五年回顾 五年成果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从1999年11月产生到此次换届更选的五年任期,正是处于世纪之交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时展的更迭中,学会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根本职能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和业绩,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上届理事会职能范围的工作任务和历史使命。
王晋卿副会长在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时指出:五年中,特别是***的十六大召开以后,学会工作在坚持以“三个代表”和“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商业经济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在回顾学会五年来的工作中,王晋卿副会长从学会的理论学术研究与交流、组织与机构的建设、《商业时代》会刊的发展与传播以及学会开展对外商业文化交流活动四方面,向大会作了详细介绍。
他在报告中谈到:五年来,学会紧密结合我国商业领域改革发展具有前瞻性的热点论题,开展各类理论学术研讨交流40余次,举办全国性征文活动8次,接受学术论文558篇,评选获奖论文116篇;学会与其它国家学术团体联合举办“商品流通论坛”26次,学会会刊《商业时代》还通过借助部级专业媒体的品牌优势,切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全国各地多次成功主办或承办了商业流通领域的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和专题理论研讨。学会多年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效应,得到了***府主管部门、产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与好评。
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学会重新组建了秘书处和学术、编辑、咨询三个专门委员会,对所属分会本着“职能相关互补,工作确有需要”原则作了调整,保留了“商业计算机应用分会”和“商品储存养护技术研究分会”,新设了“商贸技工教育研究分会”等二级组织;新发展了一批跨所有制、专家学者与企业家互动结合的团体和个人会员,并对学会领导机构与学术委员进行了调整充实,较好地适应了行业形势的变化和专业分工的需要。
努力办好学会会刊,积极传播学术成果,是学会在上届任期内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商业时代》连续四届蝉冕“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称号,出版周期也由月刊提速为旬刊,大大提升了会刊的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为学会传播有分量的学术理论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学会主编的《学会通讯》和联办的《商业研究》,围绕国家商业***策要点、学术理论动态、专家学者论文等专业内容,为全国和各级地方学会及广大会员提供了快捷的信息资讯与传播理论的交流平台。
在开展对外商业文化交流方面,学会多次组织会员单位、企业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前往欧、美及我国台湾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和交流,积极地扩大了学会的影响。同时,上海、安徽、江苏、山西、***等地方学会在换届工作和开展理论研讨与学术交流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推动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报告中,王晋卿副会长在全面回顾五年来学会工作成绩的基础上,也客观地分析了目前学会工作发展形势,并对下届学会工作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新的起点 新的航程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时代背景,是在中国商业正式以完全主体身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张世尧会长在作大会总结报告中强调:面对中国商业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流通市场国际化时代的真正到来,国内产业及市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与自由竞合,必将为我国商业经济产业的结构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同时也将对我国现有的商业经济产业构成大的挑战和冲击。如何抓住和利用当前“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我国的初期整合机遇,大力推进我国商业流通产业经济结构的快速升级,有效地预防或规避国内产业经济面临的冲击和损害,是学会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理论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