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体系相互依存的进一步加深,目前我国急需既熟悉中国国情、又了解经济学理论的专门人才。为满足社会需求,根据***教高厅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通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统培字20号文件《关于印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本科(专科起点)经济学专业(经济分析方向)教学计划及专业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商定自20*年春季起在全国开办开放教育试点本科(专科起点)经济学专业。现将我省招生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经济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尤其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科学统计方法进行经济分析和投资决策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课程设置
1、教学计划中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
2、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学大纲、材、统一考试、统-评分标准。主要课程有:英语II(1)(2)、计算机应用基础、西方经济学(本)、国民经济核算、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学、投资分析、产业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经济案例分析。
3、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毕业论文等)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结合毕业作业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社会实践采取案例编制的形式进行,训练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和科学方法考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可以撰写理论型经济论文,也可以撰写经济分析报告。
三、课程免修
1、课程免修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教学教务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2、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学专业本科(***本科段)的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难度,相应课程替代作如下规定:《西方经济学》(刘凤良主编)可以替代《西方经济学(本)》,《计量经济学》(贺铿主编)可以替代《应用经济计量学》,《国际经济学》(佟家栋主编)和《经济思想史》(王志伟主编)可以替代同名课程。具体操作按中央电大免修免考管理办法执行。
四、学制、毕业及学位申请
1、本专业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学习有余力者可提前毕业),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2、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
3、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毕业生,可申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4、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文件规定本专业学员毕业后可直接申领《统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从事统计或相关工作。
5、本专业的教学实施和期末考试由湖北省统计干部培训中心统一组织安排。
五、报名及录取条件
1、凡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相同或相近专业高等专科以上学历者均可报名参加学习
2、报名学员统一参加入学水平测试,测试内容为:《大学语文》、《经济学基础》和《统计学基础》。择优录取,额满为止。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2
写论文首先要确定研究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和热情。研究的范围和对象首先应当来自我们对某一问题的兴趣。兴趣来自平常对某些问题的特别关注。例如,有位硕士研究生同学在农村参加过支教,支教时就对所在地区的农民收入问题感兴趣并做了大量调查,设计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时就确定了农民收入问题。
以经济学论文为例,写作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思考清楚才可以写作好经济学论文。根据对历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所得之观察,经济学毕业论文的设计与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特别需要关注。
然后有兴趣了才确定可研究问题。兴趣虽然是热情的动力,但是兴趣涉及的研究范围可能太大,譬如有些同学喜欢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于是把这一理论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结果不得要领,变成了抄袭教科书。确定兴趣以后,一定要把兴趣涉及到的范围缩小到“可研究问题(Researchable problem)”上来。可研究的问题是指具体的问题,是指研究者的知识信息量所能承受的问题。范围很大而由单个研究者难以完成的问题在经济学研究方***中被称为“疑难问题(Problematic situation)”。设计毕业论文选题时一定要把“疑难问题”分割为给定研究资源条件下的“可研究的问题”。毕业论文写作时,要考虑的资源条件包括:论文起始时间规定,字数规定,知识储备和工具掌握的程度,阅读文献的规模、人员和资金支持等等。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规定5000字左右,这个规定本身就是考虑了不要求本科生去写特别大的“疑难问题”,考虑了本科生的知识和工具运用训练水平不可能完成较大范围的问题研究,考虑了本科生临毕业期间面临的其它问题,同时也提醒要写精练的文字。简言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一定要写具体的“小”题目,写自己力所能及的题目。所谓“小”是指能够在概念、问题、原因、数据检验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能够得到准确界定的题目。譬如毕业论文《校园水果商的垄断市场分析》,把西方经济学微观理论缩小至垄断市场理论,运用垄断市场理论分析高校校园只有一个水果商的市场的垄断来源、垄断效应并做出预测。这个选题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校园水果市场数据来源和分析都在作者的能力范围之内,是可研究的问题。又如04级经济学学年论文《从X-非效率看我校教学楼电力资源浪费现象》,把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组织理论压缩到“X非效率”一个问题点上,并把它用来分析我校教学楼电力资源浪费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的分析上;作者自己设计了调查方案并利用课余时间做了调查,选题和数据来源、原因和对策分析都做到了可控性、可检验性和可行性。这两个选题还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即依赖自己的调查和数据收集,避免了抄袭。
阅读他人的文献,一定要注明文献出处。很多学生不愿意引用他人的文献,以为若如此则自己的论文就无新意。有三个原因要求我们引用了他人的文献就必须给出文献的出处:一是,引用他人的文献、引用的质量和水平是自己能力的体现,而且是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提供证明,这是“利己主义”的要求。二是,尊重和致谢他人对你的贡献,这是职业道德和利他主义的要求。三是,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方便,告诉他们研究这类问题,可以参考那些文献,这也是职业道德和利他主义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 调查 分析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16-0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推进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广西高职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的基本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业质量是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尺度。为了检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高职生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16年5月至8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毕业生从业者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研究概况
(一)调查的目的
通过调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检视广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现状以及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广西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查的内容
调查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从业者性别、毕业院校、所学专业、毕业时间、家庭所处地域、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可能与个人职业生涯相关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二是对从业者初次就业的时间、变换工作单位的次数、目前就业的地域、单位的性质、工作岗位的层次、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职务晋升情况、接受培训情况、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不同时期的薪酬水平、对目前就业岗位的满意程度等就业质量基本情况的调查。三是对从业者的就业心理、掌握就业信息的渠道、毕业院校与就业的关系、个人因素与就业的关系、学校教学活动与就业的关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的关系等影响个人就业质量的因素的调查。
(三)调查的方法
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一是通过直接走访接纳高职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单位,将纸质问卷发给调查对象填写后回收;二是通过部分在高职院校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将电子问卷发到班级的QQ群,让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填写后回收;三是在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对高职毕业生从业者进行个别访谈。共计回收问卷441份,其中符合要求(就业地域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包括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和崇左6市所辖行***区域范围,毕业时间为2005―2015年期间)的问卷336份。
(四)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
接受问卷调查的336名从业者分别毕业于广西区内15所高职院校,其中男生165人,女生171人。就业地域、所学专业和供职行业分布情况分别如***1、***2、***3所示。
调查样本的数量比较有限,分布也不均衡,地域分布与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大专学历以上人才扎堆南宁的畸形分布相对应,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租赁和服务业,调查样本的数量和分布对调查结果可能产生某些影响和偏差。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分析
(一)月均薪金
不分行业和从业年限,所有接受调查的高职毕业生月均薪金(包括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现金收入)最高为30000元,最低为1000元,平均为3809元。月均薪金最高者为公司老板,最低者是处于半就业状态的自由职业者,均为极端个案。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职位的平均薪酬为4201元,这个水平基本上就是广西2016年的平均工资,3809元的月均薪金与之相差近400元。可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薪金水平偏低。
分行业看,各行业的月均薪金从高到低排列如***4所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最高,为4240元,金融保险业最低,为3000元。需要说明的是,个别行业因样本太少而没有列入其中。
v向比较表中“初次就业月均薪金”和“就业三年后月均薪金”的数值变化,应该体现出社会不同时期的薪资水平的变化情况;横向比较应该反映出高职毕业生随着就业能力的增强,月均薪金逐步得到提高的变化情况。本次调查采集到的数据与“应该的走向”基本一致,但也出现个别与“应该的走向”倒错的情况,如2010届就业三年后月均薪金已达4100元,但目前月均薪金却倒退到3967元,可能的情况是调查样本有限,或者是选择样本出现偏差(如接受调查者大多数换了新工作,收入比之前更低的情况)。
(二)劳动时间
在问到“您现在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是多少?”时,36%的人选择“40小时以内”,45%选择“40-50小时”,19%选择“50小时以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和***《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的标准工时制度是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在正常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由此可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就业者工作超时,区域内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劳动者休息权益遭受侵犯、企业用工非法、劳动监察不到位等现象。
(三)工作稳定性
工作稳定性表示从事同一职业时间的长短。工作稳定性无论是对就业者来说还是对用人单位来说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是就业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次调查主要用“变换工作单位的次数”(***5)和“目前劳动合同签订的期限”(***6)两个指标来描述就业者的工作稳定性。
从***5中可以看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变换工作单位比较频繁。频繁“跳槽”主要发生在从业的初期,主要原因是高职毕业生刚步入职场时,面临就业压力,欠缺求职经验和就业能力,采取先“将就”再“骑驴找马”的就业策略所致。数据表明,接受调查者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仅为8.81个月,但随着从业年限的增长,工作趋向稳定。
从***6中可以看出,仍有17.24%的高职毕业生从业者至今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劳动合同也主要以短期合同为主。我们在统计这组数据时发现,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与从业时间相关。从业时间越长,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越高,且劳动合同签订的期限越长;从业时间越短,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越低。这可能与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的最终定向及养家的经济压力相关。
在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下,劳动力的流动虽属正常,但流动过于频繁,既不利于从业者特定工作领域的知识、经验、技能积累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用于招聘的人力成本以及整个社会的摩擦性失业。
(四)职务晋升情况
在问及“您现在工作岗位的层次”时,被调查者的选择如***7所示。从中可见,接受调查者的工作岗位还是以一般员工居多。
为了使员工掌握和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企业需要加大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除对外招聘和引进急需人才外,也常常需要进行内部挖潜,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目的是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实际上也同时将这部分人力资源成本固化到了接受培训的员工身上。接受培训的员工,其人力资源投资的存量增加了,就业能力就相应增强。所以,作为就业质量的构成要素,接受培训是一个正向指标,接受培训的次数越多,就业质量就越高。
(六)专业对口度
在问及“您目前的工作与您所学专业是否对口?”时,情况如***10所示。
如果将“很对口”和“比较对口”两个选项归为对口,那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仅为35%左右,专业对口度非常低。相对于“月均薪金”,高职毕业生或许并不在乎专业对口度,但从教育投资和职业生涯的角度来说,对口就业是实现教育投资回报的最有效途径,学非所用或者用非所学,都是对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这应该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
(七)就业单位性质
在问及“您目前就业单位的性质”时,结果如***11所示。
传统上,一般把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看成是“铁饭碗”,享有更高的职业声望和工作稳定性。从***11可以看到,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高职毕业生占比分别仅为1.14%和4.55%,且不分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超过70%的高职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工作;10.23%自主创业。由此可见,民营企业、自主创业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出路。
(八)就业满意程度
在问及“您对您目前的就业岗位的满意程度”时,选择如***12所示。
如果将“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算作满意,则满意度为48.86%,略高于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对全国2011届高职毕业生就业3年后调查的47%的满意度。进一步对就业单位个人发展环境、工作环境和劳动关系各方面的满意度调查,表示“满意”的百分比如***13所示。其中,对“企业(单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最高,而对“晋升机会”的满意度最低。这些数据也许对用人单位改善自身内部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结语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指高职毕业生在生产和服务活动中,人力与岗位结合的权责利关系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程度。“人力与岗位结合的权责利关系”具体表现为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薪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工作能力、人职匹配、职业发展,等等。“利益相关者”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高职院校、***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事件均有明确的或隐含的需求和期待,学生希望通^就业,能够自力更生,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家长希望通过就业,实现教育投资回报,帮助孩子安身立命;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就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府希望通过就业,保障人力资源供给,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好坏,就是高职毕业生与岗位结合的权责利关系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程度的综合评价和判断。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实质是一个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范畴,鉴于目前尚未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从就业者个人的评价角度,即选择与就业者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直接相关的就业质量构成要素来描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状况。数据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薪金偏低、劳动时间偏长、工作稳定性差、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程度低等问题。
希望本文研究结论能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高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用人单位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为***府相关部门加强劳动监察提供一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广西人才网联系统2016年三季度薪酬报告[EB/OL].(2016-11-21)[2016-12-28].http:///webpage/Article.aspx?ArticleID=80506
[2]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5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杨其勇,张杰.“五个满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研究”(08FJY013)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4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管理人才的基地,是以服务地方社会需求为宗旨培养一走出校门就能直接服务于地方的技能人才的场所;它应以“毕业就业有优势、市场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持续发展有空间”为衡量办学标准,满足日益发展的地方经济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二者协调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服务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由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处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职教类专业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地方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以江西省为例对其进行相关论述。近几年来,普通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教育改革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缓解地方经济建设中急需大批专门高级技术人才的压力,在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地区社会发展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江西省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江西省高职院校概况
江西省高职院校概况见表1所示。承接良好的经济形势,自2005年以来江西省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成绩斐然,并已成为江西省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表1显示,2005年底,江西共有***设置的高职院校46所,另有8所本科院校和9所成人高等学院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从学校数量上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数已占全省高等院校数的46%。高职高专招生12.8万人,在校学生38.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已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9.3%。到了2006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30.4万人,在校生人数已达到70.43万人。面临如此快速的发展态势,江西高职院校应如何适应高速发展江西的区域经济,服务地区,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大跨越,实现中部崛起是多年来我们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
2005-2007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看好,多数学院开展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资助创业的意识,加强了学院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院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拓宽了就业渠道。另外,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灵活设置专业,并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就业形势看好的一大原因(见表2)。
2005年,江西省高校本科生就业率87.46%,中专生就业率85.95%,高职生就业率81.49%;2007年,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保持不变,许多职业学校毕业生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据统计,2006年,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4670.53亿元,占全国的2.02%。2007年,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5500.25亿元,在31个省级区域中位列19,占全国的1.99%,经济总量不到广东省的六分之一。这与周边的广东、浙江、福建等省都有相当的差距(见表3)。
由此可见,将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企业产业转型和发展与地方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才是一条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第一,按照地方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调整布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由于江西属于欠发达省份,在穷省办大教育需要胆识和魄力,立足省情,做好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才能真正得到较大发展。
第二,拓宽办学方式,多途径服务地方。高职院校不仅要有以高职学生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还应该成为社会在职人员自我“充电”的再培训的主要场所;不仅要有全日制教学,还可与业余教学相结合,开展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培训,拓宽服务地方的渠道。
第三,明确自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场所,是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院校应本着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就培养什么样人才,培养的人才必须针对性强,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第四,专业设置要彰显特色。主动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遵循地方市场经济运作规则,使地方高校职教类专业朝多样性、多规格、分层次和有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对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第五,广辟投入渠道,鼓励联合办学。地方***府要鼓励社会力量鼓励企业与职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特别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动以及地方经济相互之间产生互动的观念,把人才培养置于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5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近年来,出于“富民强滇”的需要,云南省积极鼓励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一时间“走出去”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
关键词 。本研究从地理环境、文化心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方面分析云南籍毕业生为何难于“走出去”的文化背景,进而提出促进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方法,填补了在出省就业方面研究的缺失,从而有助于云南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后续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得以实施。
关键词 :“走出去”;就业;文化背景
中***分类号:G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3-0074-04
收稿日期:2014-12-01修回日期:2014-12-31网络出版时间:2015-06-0220:22
作者简介:杨凡佳(1984—),女,云南石屏人,讲师,主要从事学生工作方面的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602.2022.019.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59(3):71-74http://xb.ynau.edu
ISSN1004-390X;CN53-1044/SE-mail:ynndxbsk@qq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3.014
近年来,出于“富民强滇”的需要,云南省积极鼓励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走出去”成为毕业生就业的
关键词 。“走出去”的理念是顺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富民强滇为目的提出来的。具体途径即鼓励广大云南籍优秀青年人才出省就业创业,利用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优越条件服务人才发展,让青年人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历练自己、发挥作用,更好地成长发展,从而凭借在外的云南籍优秀人才资源优势深化与省外、港澳台乃至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云南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无疑,“走出去”是一项放眼未来的长远“树人”计划,又是云南的“强省”之路。
对于云南高校来说,“走出去”意味着云南生源的毕业生要努力实现出省就业,到省外建功立业,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此云南省决定从2013年起实施“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每年1万名云南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创业的计划任务[1]。出省就业理念的提出,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挑战在于主观方面要让“家乡宝”观念严重的云南籍毕业生要树立出省就业的观念,客观方面我们要尽力开拓省外就业市场。出省就业的局面一旦形成,对于云南籍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带来极大促进,同时也将带动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现实需要
(一)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居于全国中下水平。抛开历史、地缘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发挥人才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云南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仅仅依靠云南一己之力来培养人才、实现发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云南的发展系于人才、系于新的观念和新的资源,富民强滇的现实需要呼唤着云南青年人才走出去,在实现自身发展梦想的同时反过来促进云南的发展。因此,毕业生走出去干事业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为了给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良性的循环。
(二)云南当地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原本对毕业生有着极大吸引力的国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数量在逐渐减少,更多的毕业生面临着要做出其他选择,比如通过到企业就业、自主创业、三支一扶等途径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这对就业市场的开拓提出了新的要求[2]。
然而,云南本土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相对有限,无论是从就业观念主体或是就业单位客体来看,云南的就业市场相对于发达省份来说,都不是很成熟。一方面,与省外公务员、事业单位报考频受冷落、企业就业欣欣向荣的局面形成对比的是云南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铁饭碗”至上的阶段,就业观念亟待扭转;另一方面,基层对毕业生的需求日趋饱和本土企业又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致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出省就业的局面一旦形成,势必将冲击到云南籍毕业生相对落后的就业观念,带动就业的同时,也会给本土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云南籍毕业生就业结构相对单一
从云南籍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方面来看,他们的就业意愿和实际就业结果都普遍倾向于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就业结构比较单一。在我们对2014届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进行的《云南生源省外就业状况与意愿调查问卷》中,对于“如果正式就业,那么你在选择一份具体工作时的主要考虑因素”排第一位的是‘工作稳定性’,其次是“工作单位的性质”,另外在就业单位方面,“如果正式就业,你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居然有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的是“***府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是“国有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或私企”,分别有12%和10%,而对于很多毕业时仍未找到工作的云南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多数会选择回家乡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村官等,可见云南籍毕业生对于“铁饭碗”的热衷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长此以往,云南生源的毕业生就业会陷入一种困境,一方面是本土企业招不到优质生源就业,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就业质量不高,这不利于良性就业形势的形成,也会给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现实的原因急需我们破解“走出去”的难题。
二、云南籍毕业生难于“走出去”的文化背景分析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2013年是实施促进省外就业的开局之年,全校一共有4272名应届毕业生,有约75%的毕业生是云南本地生源,实际有135名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只占到了云南籍毕业生的约4.2%。为何云南籍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的现状如此不容乐观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广义文化层面来进一步阐释和分析。
(一)地理环境方面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等影响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J.博丹主张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治制度起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3]。虽然这样的学说有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之嫌疑,然而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读云南人的性格是不为过的,云南的人文特点、经济社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云南有着异于内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境内有风景宜人的平坝,又多险峻秀逸的高山,有热带丰饶的景象,又不乏雪域绮丽的风光,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宜人的气候和丰饶的资源使得云南人自足安逸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甚少想着要远走他乡,有知名文化人在博客中写道:“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偏安一隅,所以云南人想的只是自家的事情,很少想到国家大事。不像北京人,动辄俯瞰天下,指点江山;也不像广东浙江人,东出海洋,北上江北,西上西部,到处都可以去做生意;甚至也不像贵州人,东临湖南,北接重庆,西邻云南,南出广西,很有国中之国的感觉,所以也动辄以全国视野看自己。正因为如此,云南人野心很小,再加上资源丰富,幅员辽阔,既不需要朝廷扶贫,又不想干预朝***,遂有‘家乡宝’的性格也。”[4]所以从地理环境的因素上也就不难解释云南生源毕业生大都不愿出省就业的原因。
(二)文化心理因素
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虽然云南早已处于中国的版***之内,然而中华文化对它的影响却是滞后的。生活在云南的各少数民族在***以前都还按照各自民族古老的方式生活着,汉族亦或主流的意识形态尚且谈不上对他们的影响。所以从文化心理因素上分析云南人难于“走出去”是必要的。
文学是反映当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一面镜子,我们从云南文学的例子中来分析这一因素。以李乔为代表的云南民族作家们向来都珍重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经验记忆,他们的作品中充满着云南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深深烙印着云南人的文化心理符号。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胡彦在《自我表达·现代叙事·审美视角——对三部云南本土文学作品的探讨》中说:“云南文学的本土性是由云南在中国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品质决定的。云南在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可用边地性来概括而云南的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性又是由其多元的民族性所决定的。在这样一种具有边缘性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云南文学要获得其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首先必须对自己脚下的土地与文化有一种同情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云南文学的本土性必然具有边地性与民族性的内涵”[5]。
进而我们认为,云南文化中与生俱来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也可以称为家乡认同感,在地域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云南人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所谓文化生态系统,是指某一族群在其居住地长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亦即由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系统所组成的复合体……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密切相关”[6]。
云南人表现出的对地域的热爱,对故乡眷恋的纯情和激情和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归属,构成了云南人“家乡宝”的文化心理基础,当然,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云南人固守的某些观念也随之淡化,但“家乡宝”的观念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或许是在一些人眼里云南人缺乏闯劲、没有野心的根源所在。所以我们看到很大一部分的云南籍毕业生不愿出省就业,即使在外闯荡的云南人也想着找机会回云南工作。
(三)经济因素
云南大部分地州地处边远,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发展缓慢现有企业又普遍规模小,不景气,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不足,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使云南人认为进入企业就业不算是真正的就业。所以在云南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宁抬国家铁饭碗,也不进本土企业打临工的思想,这种“铁饭碗”思想也成为了云南籍毕业生不愿外出就业的现实影响因素。
三、促进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方法探索
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目前正处于探索期和攻坚期,“走出去”的成果还有待于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随着云南本土企业越来越释放出蓬勃的活力,它吸引毕业生就业的“魅力”也在与日俱增。从拓宽就业渠道、盘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工作良性发展的角度而言,积极探索出省就业的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促进云南生源毕业生出省就业。
(一)就业观念的引导
高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勇于挑战、放眼未来。特别针对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开设就业指导专题,有的放矢,从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有为青年“志在四方”的思想。形式上可以丰富多样,例如开展主题宣讲教育活动、就业指导专题、榜样示范引领等。
(二)省外就业市场的拓展和建立
高校应积极促进毕业生与省外用人单位的对接,搭建平台、促进双选。一是对外开拓市场、走访用人单位,二是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和指导,特别应加强以网络信息技术壮大毕业生就业市场,例如开展“网络招聘会”等,这样就为学生出省就业提供了便利,避免了许多毕业生盲目地在全国各地赶场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也为壮大高校就业市场提供了可能性[7]。积极开拓思路,包括引进省外企业、外企等进入云南开设基地,使云南籍毕业生在省内实现“出省就业”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出省就业的途径,这些企业在给云南籍毕业生提供不一样的平台和视野的同时,也将对云南经济发展起到良性的刺激作用。
(三)***策鼓励
云南省为鼓励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策,从2013年起,建立鼓励云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的就业创业机制。一方面“依托‘部省合作’、‘央企入滇’、‘滇沪合作’和‘***对口支援滇西’等项目,充分发挥驻外机构作用,主动加强与中央机关、国家部委、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省(区、市)的联系,向外输送更多的云南籍高校毕业生”[8]。另外,还按照有关规定对“走出去”就业的省内高校云南籍毕业生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如对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创业比例达10%以上的高校,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对超出部分按照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9]。
在稳定现有***策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创新思维,为“走出去”搭建更有力的***策平台。一是针对云南人“家乡宝”的观念,组织实施云南青年志在四方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可以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主题征文等,展开思想理论界的大讨论,使广大云南青年树立“走四方”之志;二是分层次组织开展青年夏令营、志愿者扶贫活动,加大力度组织优秀青年外派挂职,让云南青年放眼四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三是制定鼓励青年学子走出去创业的相关***策,充分发挥驻外团体组织的作用,为创业者提供优惠和服务;四是畅通内引外联渠道,为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打开出口,通过省外单位专场招聘、推荐优秀人才出省就业等措施引导青年人才走出去。
在***府鼓励的同时,高校也应加强“走出去”的***策引导,积极向学生宣传“走出去”的相关***策,普及有关就业知识;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国家和省级产业园区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开展省外就业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以利于后续***策的制定和工作的开展。
[
参考文献]
[1]矣勇.我省实施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EB/OL].云南教育网,2013.
[2]王逸文.西部地区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13-14.
[3](法)孟德斯***.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11.
[4]云南人.云南人的地理文化性格特征[Z],2011.
[5]胡彦.自我表达·现代叙事·审美视角——对三部云南本土文学作品的探讨[J].当代文坛,2001(6):51-53.
[6]李子贤,秦家华,等.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7]彭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5):99-102.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6
【论文摘要】作为培养经济金融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地方高等财经院校,如何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高校自身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调查,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体制以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引言
当前,随着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中远景规划的实施,特别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发展进程,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资本市场日益发展,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不断丰富,对整个金融学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二Oo八一二O一五年人才发展规划》的预测,到2010年,经济区金融业人才总量约为27000人,金融业人才达到29800—31300人。作为培养经济金融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地方高等财经院校,如何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提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高校自身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课题组为了解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调查用人单位对金融专业(包括金融学方向、金融工程方向、保险方向、投资方向等)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质量评价,深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我们作了关于《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100份。样本涵盖面广,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二、基本统计信息及其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招聘意愿的情况
1.用人单位近三年招聘的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招聘的全部毕业生比例。
该项调查显示,调查单位最近三年招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占招聘的全部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为28.16%;最低比率为4.55%。
2.今后几年用人单位继续招聘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意愿
经调查,近8O%的企事业单位今后愿意招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
3.今后几年用人单位招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层次
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率是最高的,比率是69.15%;其次是研究生,为25.47%;最低的是专科生,为5.38%。当被提及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学校时,有45.76%的被调查单位仍然以倾向于重点高校毕业生为主。
4.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
经调查显示,投资专业方向需求最多,比率为47.00%;其次是金融学方向,为45.76%;而金融工程方向与保险方向相当,均为3O.O2%。
(二)用人单位在招聘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时最重视的能力选择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金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再次是专业知识,然后依次是毕业生的社交能力、知识面、外语水平等。(见***2)
(三)用人单位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
工作态度方面:经调查显示,45.76%的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工作态度评价为一般,认为较好的占41.61%;用人单位评价较差的占4.97%;评价为很好与很坏的比例分别为4.14%、0.62%。
专业知识方面: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评价一般的占45.76%;41.61%的认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好;认为很好的比率为4.14%;很差与较差的比率分别为0.62%与4.97%。
综合素质方面:调查显示,约5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一般,其次是较好,占36.65%;认为很好的占3.52%,6.42%与0.41%的单位评价分别为较差与很差。
合作精神:通过调查发现,46.7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合作精神较好;认为其合作精神一般的比率为38.10%;认为较差的比率为7.45%;7.45%认为毕业生合作精神很差。
社交能力:经调查显示,46.38%的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社交能力评价为一般,认为较好的占38.72%;用人单位评价较差的占6.00%;评价为很好与很坏的比例分别为4.97%、0.41%。
开拓创新:调查显示,55.49%的企业认为本科毕业生开拓创新能力一般,认为较好的占24.64%,较差的比例为13.66%;认为很好与很差的比例分别为最低比率是2.07%、1.45%。
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能力评价上,企业认为一般的是最高比率的,为45.55%;第二是较好,比率为42.44%,其次是较差,占4.55%,再次为很好3.93%,认为很差的占0.21%。
外语水平:在外语水平评价上,59.21%的企业认为一般;认为很好与较好的分别占17.39%、16.15%;认为很差占2.69%。
计算机水平:通过分析发现,在计算机水平方面,企业认为毕业生水平一般占48.45%,认为较好的占36.65%,认为较差与很差的比例分别为6.21%、0.83%。
调查显示,从总体上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进行评价,企业的评价基本上都是一般和较好。
(四)用人单位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
1.重点高校与地方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质量方面是否存在区别
通过分析发现,在重点高校与地方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质量方面,企业认为区别不明显的占51.55%;而认为明显的占了41.41%;认为没有区别的只占5.59%。
2.用人单位认为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其次是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同时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狭窄、空洞、案例教学欠缺,教学设施落后与教材过时等问题也是影响高等学校教育的因素。
2.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用人单位认为最应加强的能力
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企业认为最应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比率为54.O4%;其次是机算机应用能力,比率为43.89%;第三是市场调查研究能力,为38.72%;随后是创新能力,比率37.89%;再次是组织协调能力,为35.61%。
3.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用人单位认为应重点掌握的课程
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企业认为应重点掌握的几门课程是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会计学、金融英语、金融营销学,次重要的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投资心理学、财务会计。其中企业认为较为不重要的几门课程是计量经济学、信托与租赁、是期货与期权。
三、结论与启示
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其实践的过程中,呈现出动态性特征,即随着本科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修订和调整。尤其在今天,为满足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财经类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尤其是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地方高等财经院校的办学特色,地方高等院校层面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必须狠抓整个社会经济宏观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等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需要适时修订、调整,贯彻***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们课题组在了解调查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后认为:
1.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应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建立“三位一体”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着现代教育理念,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强化“国际化视野”和“应用型”及“创新型”的培养为重点,以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保障,以现代化的软硬件平台为依托。对于“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遵循着“课程内容国际化+强化英语语言能力+加强与东盟交流”的思想,对于“应用型”及“创新型”能力的培养,则重点构建“校内实验+行业实践+专业认证培训”的“多渠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一是应考虑突出市场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即要继续保持微观类课程比重,以满足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要不可忽视地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强运用金融数学实证分析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和法律性意识相结合,即要突出满足广西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进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意识要求,重视国际合作意识能力和金融网络应用能力;也要加强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良好的金融法规意识的培养,为后续工作中养成良好的遵循国际惯例和制度法律的综合素质根植思想烙印。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涉及双语课程选修学分的要求,引导学生选修熟悉东南亚金融市场和法规的课程。专为开设紧贴工作需求的商务英语课程,鼓励学生考取中级商务英语证书,提高学生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英文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分别掌握越语、泰语、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等东盟国家语言并掌握金融知识的特色人才。
3.在教学体制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强化国际交流体制。可以考虑与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建立稳定的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的国际交流体制。每年安排一次与东盟经济金融较发达的国家进行(不)定期互派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包括对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相关金融行业的考察和高校交流。同时在东盟国家招收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在东盟国家建成一个金融实践基地,每年派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国际实践教学。可以考虑增加专业的实践课时数,实践实习的时间为6个月到一年,提高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所占比重。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本土化培养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环境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人才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又创造了更大的人才需求,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使得广西的人才战略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8年2月23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并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到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需求达9.58万人。其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国际贸易、国际法、外语等专业的外向型人才;港口规划建设与管理、仓储管理、货物运输与、物流配送等专业的技术人才;熟悉进出口加工贸易、报关通关的专业人才;展示、展览、交易以及相关资讯、技术培训和物流服务等专业人才。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特点可见,高技能型、外向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将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二、目前职业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难以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提供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难以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理论水平较低等问题,只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从事一些入门门槛不高的实务类工作。而国际商务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致使如:国际***治、外语、法律、金融、贸易、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而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在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上没有太大的优势,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关于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对中职毕业生需求量极少佐证了这个观点。
(二)技能培养匮乏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由于外贸企业竞争压力大,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而降低人力资本的成本就是其中主要一个环节。企业希望聘用的人才能立即上岗并可以独当一面,而毕业生最大的劣势在于工作经验不足,上岗前需进行岗前培训,因此,不少企业为节约成本和急功近利不愿招聘欠缺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三)强调职业资格证的获取但技能培训不足
近年来,为了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多数职业院校都实施了双证毕业制度,即学生必须取得与专业相关的某一职业证才能获得毕业证。但即便考取了职业资格证并不意味着真正掌握了上岗资格与能力,学生在就业岗位上依然表现欠佳。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并未解决培养真正具备高技能人才的问题。
(四)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条件存在问题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职业院校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导致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不能满足进出口的人才要求。
在教学条件方面,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问题比较突出,实训条件跟不上理论更新的速度,如:一些新的外贸业务岗位急需的有关保险实务、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实务、报关报检实务、国际货运等专业课程只有理论上的讲解,却严重缺乏实际操作或者模拟实训,因此学生在业务操作上仍处于盲区,对理论学习无法检验,对工作过程也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体会。
职业教育没能像本科教育一样重视英语课程,导致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此外,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开设的小语种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区域经济发展及某些外贸企业的需要,但学生对这些小语种的学习由于缺乏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并且学习时间较短,致使学生同样缺乏应用能力,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岗位锻炼,所学的一点语言基础也无实际意义。
三、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本土化对策
广西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本土化,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密切不分的。首先,国际商务活动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广西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本土化为出发点,从教育硬件和教育软件建设为切入点,增强广西本土本区本地的人才培养能力。
(一)不断学习发达地区学校的成功经验
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之外,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发达地区院校在国际商务专业的成功教学经验,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特点,研究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本土化策略,以确保我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获得有利地位,在师源、生源等资源上争取形成优势,以期能够使得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本土化、规模扩大化、层次高端化,能够服务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
(二)加强校企合作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没有行业企业的需求,职业院校就不能生存;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职业院校就无对象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实行校企合作,就必须与企业建立亲密的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校,使学校实行与行业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实践证明,职业院校的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兼职,是保证校企密切合作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师资尚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之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建设中,应采取多样性、多渠道培养或培训符合高职教育要求需要的师资队伍。
(三)***府出台相关***策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是为服务区域经济而存在的。在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软环境建设中,***府应加大力度提供更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投资***策,提高自身知名度,大力改善交通物流条件,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府应出台相关***策来引导企业参与人才本土化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共同出谋献策,实现校、***、企共赢。
参考文献:
[1] 杜远阳・泛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本土化培养策略[J]・《中国商贸》,2011.9
[2] 林震,袁维新・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商务型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J] ・《吉林教育》,2007.6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引导机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目前“市场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基本形成。然而,由于大学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而社会提供的岗位又很有限,供给大于有效需求,使得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里的就业难是指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些东部发达的区域呈现“人满为患”的情况,而另外一些西部较落后省市的就业岗位却“无人问津”。如果这种不合理的就业选择长期持续下去的话,会进一步拉大东西部的差距,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本文在问卷调查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主要是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特征和影响本校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从而提出一些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可行性机制。
二、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状况和特征分析
(一)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状况
我们把全国分成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个经济地区。四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省。西部地区则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和内蒙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
本次调查共填写问卷100份,调查对象为东北财经大学2009级的学生。其中男生占得比例是42%,女生的比例是58%,这个比例与东北财经大学男女比例较为符合。
1.我们在对东北财经大学大学生生源地调查数据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一线城市的学生占4%,来自省会级副省级城市的学生占12%,而来自其他中小城市的学生的比例最多,高达60%,同时来自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也占较大的比例,为24%。
2.同时我们对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地作了一个划分,有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其他中小城市、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及农村、还有国外就业。问卷统计数据显示,选择一线城市的为18%,选择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的比例最大为69%,选择其他中小城市的为10%,选择国外就业的为3%,而对于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及农村则没有人选择。
3.对于本校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流向地,我们简单的做了一下统计,选择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到了63%,其中东北三省的就业占到18%,这个数据和我校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地区的学生数量多有很大关系。选择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14%,选择在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占24%。
(二)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
1.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地不均衡,呈现出东部及东北地区人数较多,而西部及中部地区人数较少的趋势。这不仅和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也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活水平、文化价值观念等有紧密的联系。东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基础条件好,招聘企业多,而且由于一些***策的吸引,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在东部及东北地区就业。与此同时,虽然国家这些年推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但就经济基础而言,西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差 ,而且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较差,所以在吸引大学毕业生数量上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相比较还是较少的。
2.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位选择倾向于一线城市和省会及副省级以上的城市。在各大区域中,在发达城市和不发达城市,在发达省份和不发达省份之间的流向又是不均衡的。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本身经济和生活水平就很高,这些地区工作机会也多,而且竞争激烈,有利于我们这些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成长和锻炼,所以吸引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3.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的上升,据统计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212万人,2004年是280万人,2005年是338万人,2006年是413万人,2007年是495万人,2008年是559万人,2009年是611万人,2011年是631万人,而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00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上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特征可以分析得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它是多元因素作用的结果。影响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
1.区域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条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我国而言东西部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东部地区较为湿润,气候宜人,而且多为沿海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区域自然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区域自然在影响人们就业的因素中在不断地减弱。例如在调查问卷数据中显示,自然条件的因素只占到了40%,相对于经济和生活水平、个人兴趣和抱负而言的比例是较小的。
2.经济因素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是大学毕业生考虑的最多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区域差异是比较大的。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发达,尤其是第三产业。这是吸引大学毕业生的一个主要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类型不同,产业分布不同,对各种专业层次的人才需求也不相同。大学生是高素质的群体,他们在选择就业时多选择集约型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3.***治因素
国家和***府***策无疑是大学生就业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这些***府***策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投资制度、大学生就业人才引进等制度。就户籍制度而言,很多大学生在进校时把户口迁到了学校,而在就业时现在很多单位明确提出不能解决户口问题。而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就会面临着成家立业的问题,而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本身人口压力就大,工作单位再不解决户口问题,这就制约了大学毕业生从不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的流动,抑制了大学生向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流动,这在客观上抑制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不平衡。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观念加强,单就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而言,发达地区有较大优势,再加上大量外来人口,工作单位再无法解决户口问题,这就间接地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和流入。国家投资***策和吸引人才的***策也对大学生择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家积极重点支持产业和项目更容易吸引毕业生的竞争,特别是像我国的国有企业。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择业地区的生活习俗、人们的价值观念、当地的生活质量等。就社会习俗和习惯而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们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南北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饮食上的差异、语言的差异等都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阻碍和限制。然而,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强,各地区的民风民俗也在不断的融合,所以,生活习俗和风俗习惯在大学生就业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在减弱。而当地的生活质量和当时的文化、休闲、娱乐、教育、交通等设施直接相关。一线城市之所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门之地,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城市的生活质量高,休闲娱乐方式多样、交通发达、而且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强大。
5.用人单位
在我们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是除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兴趣抱负之外的第三位的影响因素。国企和公务员工作较为稳定,薪酬待遇也不错很多追求稳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这样的单位。而对于一些追求高收入的大学生,他们会看重金融、地产、石油化工、物流等行业。而一些追求能够快速成长的毕业生会选择私企,这些单位发展速度较快,他们的晋升机制更灵活多样。而东部地区的外企比较多,很多选择外企工作的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时可能就受到限制。据统计显示,大学生最看好的就业单位依次是:国有企业(占43.1%)、事业单位(占36.3%)、外资企业(占34.7%)、******机关(占32.0%)、民营企业(占28.1%)、自主创业(占21.2%)、公益组织(占6.6%)。
(二)内部因素
1.学历专业
个人学历专业对就业地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像在一些大城市,金融业比较发达,对东北财经大学这样以财会为主的毕业生来说,多会选择金融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来就业。所以,专业学历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影响也是很大的。
2.个人理想和兴趣
个人兴趣理想不同,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是会因为个人动机和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职业。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自我价值,有的为了追求高薪酬待遇,有的为了在职业中能快速成长,有些大学生可能定位不准,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历练,所以在择业时也会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家庭因素
1.家庭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层一层的社会关系中。社会资本有助于帮助收集相关的信息、降低就业成本、提供就业机会等功能。一些大学生利用父母的人脉关系而就业,这种人脉资源一般就是家庭所在地区,这就间接的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不平等。
2.父母影响
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中发现父母家庭也是影响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之一,而且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占到了39%。“百善孝为先”,很多大学生毕业也后希望工作地点离家乡不远,就近可以照顾父母。父母的影响还表现在运用人际关系为子女联系好工作单位,这也是我们上述所讲的家庭社会资本。
四、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引导机制
(一)社会引导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策
为促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的合理流动,各部门应充分认识高校就业问题的严重性。西部和中部地区应建立吸引大学生的***策机制,进一步加快产业的东西部转移,为大学生就业解决户口问题,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
2.用人单位要降低“门槛”,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能力。
(二)学校引导
1.提高教学水平,特别是教学实践方面
学校是培养高学历人才的主体,学校只有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合理流动。所以,学校不仅要提高教育的质量,而且在设置专业时就要做好调查和论证,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够在就业时。
2.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积极鼓励创业
学校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支持和鼓励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大学生自己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到西部或基层就业。
(三)个人方面
1.自我定位要明确,确立合理的职业预期
现在,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许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就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准确造成的,许多大学生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在就业的双向选择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大学生要确立合理的职业预期,学会从基层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
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学会吃苦,踏踏实实地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增加自己的阅历,提高实践的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而现在很多大学生都缺少实践的经验。同时,大学生要树立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
[2] 张凤林.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辽宁数据的理论分析和***策论证[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9).
[3] 朱生玉.周晓雷.我国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4] 庆承松.葛万峰.孙祥.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不均衡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6).
[5] 张亚楠.长春地区大学生低于刻板印象与择业意向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
[6] 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基于2007年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7] 韩经.尹兆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C].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2008(4).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
中***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大多选择沿海开放城市,造成人才扎堆过剩。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开放城市,无论是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还是工作机会等都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大部分毕业生把就业的区域限定在沿海开放城市,虽然这些城市对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追求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学生过多造成了人才扎堆过剩,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中小城市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因为在这些城市工作环境、待遇等都不如沿海开放城市优越,人才往往留不住,造成了更大的人力资源发展不平衡。
(二)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在大学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出的大学生书本理论性强,考试成绩好,但是缺乏自我思考的过程,动手能力较差。在现在的岗位中,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更要社会经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希望找到能够尽快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尤其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社会实践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大部分学生没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缺乏就业实力。
(三)名牌大学、学历层次造成就业期望过高,影响就业。择业期望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名牌大学、高学历的人才对自己人生定位很高,择业目标理想化,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而现在已不再是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时代,已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很多高学历人才不愿降低择业标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影响就业。
(四)低学历、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注重“名牌效应”,造成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由于高学历、重点院校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降低要求使得与低学历学生的竞争愈演愈烈,造成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二、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顺利毕业,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准确,关系到自身价值的体现,维护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通过了解现阶段就业形势的严峻,让大学生意识到毕业后不是直接“包分配”,而是面临双向选择,不要一味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实事求是,摒弃好高骛远的思想,树立拼搏和竞争的意识,不依靠父母,积极争取,正确对待就业,形成科学的择业观。
(二)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成长成才。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毕业后国家就会包分配,都有“铁饭碗”。现阶段已不再是“60分万岁”的时代,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通过了解当今社会就业难的形式,督促学生们认真思考,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我们通过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督促在校大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规划,制定目标,重视专业能力的提高,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他们毕业时不会迷茫。因此,了解当前形势,让学生们学习更有动力,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
(三)有利于高校课程设置改革,适应社会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新型人才,这对高校教育体制和高校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高校盲目扩招,但是高校的硬件软件却早已经跟不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性,质量不高,影响了就业质量。通过了解现在的就业压力,让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再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社会需求量不大的老专业,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高校学生工作处就业管理中心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大学生对于自身目标模糊,定位不准,脱离现实,对当前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清楚,因此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非常重要,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开展与就业相关的讲座,如请优秀的毕业生开设讲座等,引导他们设计职业规划,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就业服务中心及时向学生公布最新就业信息,如专业要求、需求数量、层次等,还要知道学生主动搜寻自己想了解感兴趣的职业要求,在大学学习期间找到自己与目标工作的差距,不断努力向目标靠近,有针对的学习,到毕业时能够顺利就业。
(二)高校对课程强化改革,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优化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调节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打造特色专业,培养高标准人才;其次,引进高学历研究型专业教师队伍,增加本校教师到其他高校参观学习次数,增强师资力量,平衡师生比例,教师队伍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兴趣优势,提高专业能力;再次,增加专业课实验课次数,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避免学生理论性强,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避免学校培养脱离市场需求;另外,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对口的企业实习,学生可以更早接触社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为以后就业做准备。
(三)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策,鼓励青年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山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因为大部分学生希望进大城市、大单位工作,因此这些偏远地区就业机会更多,而且国家有津贴补贴,到中西部地区受到锻炼的机会也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个人发展。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们调整择业观念,鼓励他们到中西部地区到基层工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应注重长远发展,到能够展现个人价值的地方去,就算艰苦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利于个人成长,更能实现自我价值。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0
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营销内涵
在20世纪初期,美国最早出现市场营销理论。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市场营销理论也已经在我国出现,并被一些部门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也让一些高校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这些高等学校已经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了。但是大部分的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营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市场营销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在市场经济中,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工厂,高校毕业生就好比是人才产品,教师就像加工工人,用人单位就像顾客。显然,高校就像一个产业链,是完全符合市场运转规律的。因此,高校就应该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认识市场营销战略
1.高校毕业生要先进行时市场调研
高校毕业生进行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认识到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预期需要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并分析这种供求关系,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学历、经验来合理的选择用人单位进行应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2.高校毕业生要进行市场细分
高校毕业生在进行了市场调研之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把用人单位进行划分。这样可以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分析、探索市场机会,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毕业生要定位目标市场
高校毕业生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选定一定工作目标,要从自身条件入手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对等起来,搞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才能选择出最合适自己的工作。
三、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营销的策略是很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推销自己,从而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要懂得用人单位的需要,要对症下药,把自己变成单位需要的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懂得去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充分的表露出来,使面试官可以充分的认识自己,恰当的安排自己的工作职位,这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的好处。这种形式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大大的改善高等学校的就业问题。
四、为了适应市场高校和高校毕业生要首先培养自身的能力
高校毕业生要充分的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合理的改善自身的条件,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胜任自己的职位,更好的为单位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后,要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每个大学生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抽出时间选修一些就业类的课程。加大对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的培养;合理的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对就业问题有一种合理的认识,从而可以很好的运用市场营销策略指导自己的就业工作。
高等学校不能只把就业的问题归结到毕业生的身上,也要加大对学校***策的改变,使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就业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国外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国内的高校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从而可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物质的投入仅仅是一个层面,还要加大人员的投入,要设置足够多的专职人员为学生讲解市场营销知识,专门从事给学生做就业指导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才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市场营销之路,才能为毕业生铺好就业路,才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五、总结
随着高等学校扩招规模不断地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样就需要高等学校毕业生认真认识市场规律,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知识。把市场营销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市场经济的模式来经营高等学校,这样可以把高等学校与社会更好的联系起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由高校步入社会的成功之路。让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添砖加瓦,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闫保平,任平泉.高校营销式管理的操作步骤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16(25): 24-25.
[2]徐芳.教育营销和教育营销战略[J].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3(22): 21-22
[3]郑广华,徐德力.论我国高校的市场营销理论[J].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1(16):12-13
作者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