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问题论文10篇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 发展状况 教育法规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是以教育服务为对象的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服务贸易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相关规定,延伸到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除了由各国***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高校的国际教育服务将进入全球市场,获得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市场环境;得到一个参与全球一体化,在全球化竞争中不断成长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将面临世界教育服务强国进入我国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这种挑战是全方位的,会涉及到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环节。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一挑战,应该充分认识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采取更为积极的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方针策略。 中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进口开始于实施改革开放***策以后。1977年中国领导人***提出要扩大对外派遣留学人员,随后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开始增加。刚开始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主要是公派的。1984年12月***颁布《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我国自费出国留学开始升温。随后国家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1996年成立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负责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和外国公民来华留学的组织、资助、管理,发展中国与各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

1999年8月国家又颁布了《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这使得我国自费出国留学开始加速发展,出国留学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11.47万人,居世界首位。到200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更增加到13.4万人,其中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为12.1万,占90%。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和法国等。 中国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出口也开始于实施改革开放***策以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策以后,自费留学生开始进入中国,从此逐年增加。为了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国***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策和法规。1989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了《关于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的有关规定》;1990年颁布了《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1992年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办法》。

目前在***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教育服务出口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国家留学网报道:截至2006年12月,2006年全年共有来自184个国家和地区的162695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区)的519所高等学校和其它教学、科研机构学习。与2005年相比,2006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增加了21608名,涨幅15.3%。其中包括中国***府奖学金生8484名,比2005年增长了1266名,涨幅14.9%;自费生154211名,增长了20342名,涨幅13.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外教育机构纷纷进入中国,抢占教育服务市场。1995年1月,***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200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颁布,进一步规范了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到2011年6月,授予国外学位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已达165个,目前全国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300个左右。

一些海外考试机构也看好中国的教育服务市场。1982年中国引入了TOFEL和GRE考试,随后日本语能力测试(JPT)、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雅思考试(IELTS)、托业考试(TOEIC)等纷纷进入中国。 随着我国教育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服务机构也开始走出国门,向海外拓展,参与全球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于2002年12月颁布了《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规范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境外办学的行为,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机构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积极性,许多高校纷纷采取行动,如北京语言大学分别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建立了办学点;上海中医药大学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开办中医内科、推拿和针灸培训班;上海交通大学在新加坡招收授予MBA学位的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在德国、英国、瑞典、挪威等国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建立了教学网点。

当然出国办学对我国教育服务机构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目前规模还很小,办学的层次不高,学科单一。随着我国教育服务业的飞速发展,这一状况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得到改变。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教育机构聘请的专家主要是来自前苏联和极少数西方国家,数量不多,影响不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教育机构聘请外国专家的数量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快速增长。

2006年,***直属高等学校聘请的长、短期外籍教师有21223人次。这些专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对于提高我国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我国派出的教育专家主要从事汉文化的教学,数量相对较少,中国***府正采取措施促进我国智力出口的发展,于2011年3月正式颁布实施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实施办法》,鼓励中国专家出国任教。“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在5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共120所孔子学院,在42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244个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参加考试人数达到7.3万。有143名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在80个国家和地区任教;向35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1050名。”相信随着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派出的文教专家的数量会不断提高。

中国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一)相关***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严重滞后

目前国际上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把国际教育服务作为一项贸易来经营,积极给予***策扶持,大力倡导教育服务机构开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日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纷纷制定***策和法规,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占有更大的国际教育市场份额。而我国现有绝大多数涉及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策的制定严重滞后。现有***策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级***府没能把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像发展信息、旅游、商贸等产品一样,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造成各级高校认识上的混乱和操作上的困难;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没能形成合理和必需的***策框架。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其***策的研究和制定也必然像其它行业一样,有一个自上而下、由表及里的***策体系;国家支持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策的有效性和直接性还不明显。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针对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府也没有以直接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为出发点的***策和整体规划,现有的***策也主要是教育系统本身的行业规则。 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立法相对滞后,虽然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改观,先后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实施办法》,《高等学校赴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并清理了《自费出国留学服务中介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高等学校接收留学生管理规定》,《关于中国***府奖学金的管理规定》,《中外合作举办教育考试暂行规定》,《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等有关涉外教育的法规。

但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关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一般性法律,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处于空白状态,现有的法律法规未成体系,许多法律法规不符合国际自由贸易的法则和惯例,一些传统的法律法规成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开展的羁绊,一些法律条文对教育服务贸易规范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力。需要的还没有出台,已有的约束不到位。所有这些都成了我国高校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瓶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立法相对滞后。

(二)我国教育事业缺乏强大的竞争实力

我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教育事业也取得显著成就,高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办学水平也有了相应提升。但与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还不高。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直接决定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目前全世界留学生主要集中在教育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里,主要原因是这些大学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美国是吸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长期以来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被公认为世界教育最发达国家,优质的教育服务产品是 其拓展国际教育市场的所凭借的优势。英国的教育质量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拥有像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所以即使实行昂贵的收费,英国的教育对留学生依然充满吸引力。而我国高等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虽几经改革,但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的状况依然存在。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人文科学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高等教育目前缺乏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许多高校的教学质量得不到认可,缺少强有力的教育品牌出现。

其结果,使我国高校在吸引留学生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加入WTO后,教育资源的跨国配置越来越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教育机构进入我国。面对外国教育机构的优势,我们缺少与之抗衡的实力。由于跨境消费的出现,大量中国留学生涌出国门,漂洋过海到异国求学,造成巨大的教育资金流向国外和大量人才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间接地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教育服务贸易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相关市场的支撑。教育事业的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井然有序地进行,管理是关键。当前,我国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比较低,熟悉WTO规则的高层次的教育管理人才更是匮乏,这就使我国高校的竞争力在国际上大打折扣。出国留学中介市场很不规范,很多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和整体规划,坑害消费者利益的事例时有发生。目前我国留学中介基本上都是出国留学服务中介,还没有一家专业从事引进外国留学生,将我国大学的优势学科推向国外的中介。因此,对留学中介市场的管理进行规范和完善,使留学市场能健康发展是我国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环节。总之,全方位开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我国还需要在市场建设和机构健全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三)教育经费不足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水平的提高,不能满足国民巨大的教育需求,也不能适应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首先,教育投资尤其是***府教育投资增长缓慢,跟不上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和教育质量提高的要求。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家财***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偏低。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就达到了4.4%,发达国家基本稳定在5%-6%,发展中国家平均也超过4%。而我国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4790.6亿元,财***性教育经费为3491.40475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3%左右;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7251.9亿元,财***性教育经费为3850.62366亿元,比2002年增长3592.2亿元,也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8%,比2002年还下降了0.05%。即使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经过这几年教育投资的高成长,现在财***性教育经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仍不足5%。

2006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为5795.61亿元,比上年增长24.22%。其中,中央财***教育支出538.3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3.88%,高于中央本级财***经常性收入18%的增长幅度。中央财***教育支出增幅加大,但国家财***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4%的要求。

仅仅依靠***府财***投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难以解决教育供求的矛盾。 其次,我国教育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受原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教育体制与模式的影响以及在深层次上我国文化传统的内在作用,我国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府直接管理,单一财***拨款的体制,***府是唯一的教育投资者。例如1991年全年教育经费为7315028.2万元,国家财***性教育经费为6178286万元,占84.5% 左右。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教育投入中,***府财***拨款的比例逐年有所下降,2001年为65.9%,2002年为63.7%,2003年为62.02%,2006年,中国教育经费为9815.31亿元,其中,国家财***性教育经费为6348.36亿元,占64.7%,可见***府仍是教育投入的主渠道,而我国***府教育投入的增长又非常缓慢,因此教育机构难以获得更多的办学资金。民间资金投向教育事业,近年来有所增长,但由于体制和***策等方面的原因,多元化的教育投融资体系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

结论 总之加入WTO为加速我国高校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但 是我们要知道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特别是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领域,要与国际教育服务市场接轨,中国高校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利用加入WTO这一契机,在防范发达国家的教育服务机构对我国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的冲击的同时,积极地投入国际教育服务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抢占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的制高点,使我国由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大国发展成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强国。

1.周满生.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新趋向及若干对策思考.研究动态(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内部刊物),2002(9)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篇2

1.重视影视教育 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育观

2.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影视教育

3.中国影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若干问题

4.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5.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

6.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7.视觉人类学与九零后的影视教育——以“清影工作坊”为例

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状况调研分析

9.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

10.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由一份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1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谱探寻

12.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探讨

14.和而不同——影视教育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

15.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16.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17.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究

1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19.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20.对艺术本体维度的超越与回归——影视教育的文化省思

2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22.对高校影视教育及其教学模式的相关思考

23.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2006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与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综述

24.中美高校影视教育比较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影视教育为例

25.媒介融合时代的高校影视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6.突破与转型:对当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思考

27.影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28.论影视教育中的视听文化

29.高校影视教育课程的静态思考

30.把影视教育对思想***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落到实处的思考

31.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

32.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综述

33.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

34.试论影视教育中的影视文化与审美认知

35.高校大学生影视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36.影视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应用研究

37.普通高校影视教学必须建立大影视教育观——影视课程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浅谈

3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

3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40.云南影视教育80年的发展与思考

41.陕西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

42.美国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

43.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影视教育问题与策略

44.高校影视教育中教育媒介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45.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46.强化公共影视教育对提高农村社区早期脑卒中认知的价值

47.台湾高校影视教育现状管窥——以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等为例

48.“影视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49.影视艺术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兼论影视教育对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意义

50.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 

51.中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52.高校影视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析

53.试论网络时代高校影视教育的立体架构

54.秦皇岛市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对策

55.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影视教育

56.国际影视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唐纳德·J·泽坡拉访谈

57.构建高校影视教育新机制

58.影视教育中的实践主义新探

59.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

60.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影视审美教育

61.论高职院校开设影视教育的迫切性

62.当下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态势与理性思考——中国·长春首届“影视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63.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64.略论加强影视教育中纪实素养培育的意义和方法

65.集众家之力开创影视教育新篇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影视教育高层论坛”综述  

66.新媒体时代影视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67.影视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多元方式

68.专门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之比较——从影视专业角度

6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探讨

70.实施影视教育的策略与原则

71.河北省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2.以信息***为背景的视听媒介——对21世纪高校影视教育的思考

73.高校影视教育实践教学探析

74.试论数字化浪潮下的影视录音教育

75.解析精英教育——对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教育的调研

76.2015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

77.现代影视教育的四个知识层面与任务型课堂模式

78.当代数字技术与中国影视教育

79.我国地方高校戏剧影视教育的实践性问题研究

8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探析

81.影视教育与艺术课程

82.新媒体传播与影视艺术发展——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综述

83.我国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缺失专业支撑问题研究

84.影视教育在涉外型高校的意义及对策

85.江苏高校本科段影视教育现状与问题

86.影视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87.浅论高校影视教育与环境道德建设的关系

88.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教育

89.高校影视教育与教学模式分析

90.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91.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92.教育媒介在高校影视教育中的选择

93.浅谈影视教育与高职学生素质培养

94.高校影视教育中DV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5.影视教育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13年年会综述

96.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97.浅析影视教育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98.论影视教育的方式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篇3

农村教育研究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在农村教育研究方面,教育理论工作者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取得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农村教育理论研究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①。但“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研究的学理水平还很低,无论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需要对现有的研究加以学术反省。”[1]所以,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更为有效地开展农村教育研究,使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教育实践的发展,有效提高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使广大农村青少年儿童享有和城市大体均等的受教育权利,使农村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快速迈向城镇化的新现实,是农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摆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农村教育研究是否需要“理论”,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来说,关于农村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属于农村教育理论研究。农村教育研究都是有“理论”的。任何一项研究成果,都内在地反映出研究者一定的立场、价值取向和方***等理论素养,农村教育研究成果也必然具有“理论性”。但具有“理论性”的农村教育研究成果并不必然是“农村教育理论”的研究。农村教育理论是农村教育研究中的一部分:其一,它是对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的研究;其二,是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抽象出一般性的问题,从而确立一定时期农村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进一步来明确农村教育研究的对象;其三,对“农村教育”这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特征、发展规律进行抽象归纳,明确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其四,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性理论假设,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由此,“农村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后者的抽象与升华。

问题在于,农村教育是否应有属于“自己”的“理论”。目前的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将“农村教育”视为一个公共问题领域,将某一种具有相对普适性的“理论”应用到或移植到农村教育领域中来,如***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中的理论,正如将统计学引入到教育领域而成为教育统计学一样,从而生成农村教育的研究成果,农村教育研究要“综合应用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2],这是当前比较普遍的研究视角和路径。本文认为,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固然有助于农村教育研究的深入,但也应将农村教育视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研究对象,从探究农村教育发展的特殊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入手,构建农村教育的理论。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教育是否特殊到足以需要一种有针对性的理论来对其进行解释。从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的角度来看,将其视为一个公共问题领域有其合理性;但我国的农村教育亦有其特殊性,从体制来看,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造成城乡间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是一个相对***的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教育结构,尽管在国家教育***策文本或经典教育学教科书中,我们很少见到有关于农村教育是与城市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的表达,但实际上,无论在观念层面或在实践层面,农村教育已成为一种区别于城市教育的教育”[3]。从文化上看,基于农业文明的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所形成的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此外,人口分布情况、地理和民族差异等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并且这一特殊性无论合理与否,都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城乡教育发展均衡并非城乡教育发展“同质化”。所以,农村教育也需要属于自己的“理论”,为农村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作为农村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教育,必然有其异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研究需要立足于农村教育的现实。理论的生成不是由“一般到个别”,而是正相反。正如不是先“构建”辩证唯物主义,再“创造”历史唯物主义一样。农村教育实践发展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理论工作者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将其上升到理论认识,并探究农村教育发展的规律,从而提升农村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在坚持科学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学科优势进行视阈融合,形成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方***”[4],据此形成属于农村教育的“理论”,而这一理论也将起到丰富和完善整个教育学学科的作用。对农村教育研究者来说,目前需要深入探讨的是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不仅仅是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空间意义上的领域,研究者只是将某一理论应用在这一领域中,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者需要深入其中,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特征与规律,从而生成农村教育的理论。首先,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文化传统对当前农村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自秦汉以降,管理地方越来越重视教化的作用,“到明中期地方乡绅、族长成为教化的主导力量,与此相适应,乡约、族谱便成为教化的主要形式。”[5]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十分迅速,城市人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日渐式微,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变化是巨大的。而广大农村地区则更多地保留了农耕文化传统,其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和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无论这种差异本身是否合理,在短期内是很难消弭的,理论研究者不能无视这种差异。其次,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在体制上强化了城乡本就具有的这种差别。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体制因素以及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的叠加影响,农村的社会与教育发展总体上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总体上发展迅速,但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仍是巨大的。这也是理论研究者必须正视的现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6],“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7]。城乡一体化为农村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说明,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无视这一现实,一厢情愿地进行抽象的批判和理论构想,对改善农村教育的现实并无裨益,这种流于清议的学术研究在实践中反而往往是有害的。农村教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由于文化传统、现实国情等原因,农村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场域,更主要的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简言之,农村教育有其特殊性。至于这种特殊性是什么,如何评价,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农村教育理论建设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明确农村教育的内涵。包括其本质、规律、价值取向等问题,这是建设农村教育理论的合理性前提。

二、问题域:“教育的农村问题”抑或“农村的教育问题”

顾名思义,农村教育理论的价值是为农村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由上文,建设农村教育理论首先要为农村教育方面的研究“立法”,即在内涵上明确农村教育研究的特殊性,从而避免假借农村教育之名做泛性的一般化的研究。更进一步,农村教育理论的建构,也在外延上明确了农村教育研究的问题域。如果对目前的农村教育研究成果进行考察,其研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一类是“农村的教育问题”;一类是“教育的农村问题”。所谓“农村的教育问题”,是指将农村教育问题视为整个农村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农村社会整体发展的视角下来审视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此类研究比较侧重于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来探究农村教育问题背后的动因,关注农村教育问题与其他农村问题之间的联系,试***从整体的视角来研究农村教育。关注此类问题的大多是具有***治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术背景的学者。其研究的合理性是注意到农村社会对农村教育的整体制约性,也关注教育对社会的影响,理论视角比较开阔和丰富,其研究方法,尤其是社会学、经济学的方法,比较规范、严谨,其研究结论也具有说服力。其局限则是相对忽视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殊性,更多的是从外部而不是从教育自身出发来探讨农村教育问题,视教育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手段与途径,造成农村教育改革路向的偏差。所谓“教育的农村问题”,是指基于教育自身的视角,从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此类研究更多的是将农村教育(农村学校)从农村大环境中剥离出来,做相对***的剖析,关注相对微观的学校教育内部的问题,对农村学校教育现状的描述较为具体细致,有助于对农村学校教育问题认识的深入。研究此类问题的学者多具有教育学科背景。其研究的合理性是充分尊重了教育活动自身的特殊性,对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架构等方面问题更为关注。其问题则是容易导致相对孤立地研究农村学校教育现象和问题:一方面,忽视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别。

两类研究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农村”与“教育”(学校)之间的分离。建构农村教育理论,需要将农村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做到既有农村,又有教育。既要立足于农村,把农村教育问题视为农村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又要立足于教育,凸显出农村教育之于农村社会和城市教育的特殊性。农村教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必然就是农村教育理论的研究对象。从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看,一种是由教育自身原因引发的教育问题,这是农村教育理论研究主要领域。此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育领域内部矛盾发展变化使然,例如教师体罚学生,虽然问题也有社会背景,但主要是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不必扯上什么社会原因,把责任推给社会。这类问题是教育矛盾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也必然是教育学要研究的问题。一种是由社会原因所引发的教育问题,这类问题表现为教育问题,实际是农村社会(以及整个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这一问题不仅在教育领域反映出来,也在社会其他领域中得以反映,所以,这类教育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这类问题不可能在农村教育的框架内单独解决,而需要在整个社会层面才能得到解决。对于农村教育研究者来说,这类问题并非不可以研究,但需要更加审慎,不能流于空洞的情绪化的议论。农村教育理论需要在农村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来展开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教育理论也要深入研究农村社会其他领域的问题。教育研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由于社会其他领域问题与教育问题发生切实的影响。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其他领域的问题也影响了教育问题的产生与解决,需要把教育问题置于广阔的社会问题的背景下去研究。教育理论之所以要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这些社会活动中的矛盾影响和制约了教育活动的矛盾运动发展,所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构成教育研究的理论前提。所以,需要将“教育的农村问题”与“农村的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教育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农村教育,那么农村教育就变成了一般教育理论的应用地,但是如果我们从城乡关系、社会转型等大的背景去思考问题时,就会发现农村教育有许多自己独特的‘问题型’”[8]5-10,由此所生发的问题,才是真问题,才是可以解决的有意义的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研究。

三、落脚点:如何建设农村教育理论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化,农村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为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许多新问题需要理论研究加以应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8]5-10在学前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教师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设想,农村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农村教育理论的建设的路径,应是在对当前农村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通过理清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矛盾和核心问题,探索农村新教育理论构建问题。其目的是通过理论研究,系统总结之前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今后农村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农村教育实践的深化与发展。

(一)在对已有研究的研究中确立学术生长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研究,提高农村教育研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力,有必要对30年来农村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其一,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社会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十六大以来的10年,改革逐步深化,社会继续发展。适时进行理论总结,探究30年来农村教育研究的理论发展线索,对农村教育研究做相对全面的理论梳理,以形成对此一时期的研究成果的全面概括。其二,对30年以来农村教育研究所取得的经验与成绩进行总结。农村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与理论研究者的努力是不可分的。任何实践都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育实践的深化与发展的背后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此一时期教育理论研究的成功之处进行深入研究,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其三,对30年来农村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反思。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当前还存在许多问题,这是必须正视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农村教育研究的解释力与实践力的不足需要反省。所以,有必要对当前农村教育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原因所在,以求在今后的研究中克服。

(二)基于农村教育现实,明确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与核心问题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都有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问题。构建农村新教育理论,离不开农村教育实践与理论中的现实问题。农村教育研究是研究农村教育中的问题的。所以,基于农村教育的问题意识,是农村教育研究的合理性前提。即只有研究的是农村教育的问题,才能称作是农村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找到农村教育研究中的基本矛盾与核心问题。找到了农村教育的特殊矛盾与问题,才能明确农村教育的特殊性,深入认识农村教育的本质和特征。也就能够确定农村教育研究的边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农村社会与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演进路径和城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一不同造成了农村教育问题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必然就是中国教育中的普遍性问题。当然,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但由于教育发展与研究价值取向中的城市本位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和农村教育研究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了。作为中国教育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教育在现实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从理论到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教育的“附庸”,这种局面,对于农村教育是不利的。农村教育中的问题是被“发现”出来的,而不是被“制造”出来的。本文力***通过文献梳理与调查研究,从理论上阐明农村教育的本质与特征,以确立农村教育研究的逻辑与现实起点。

(三)基于辩证法的方***,构建农村新教育理论从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入手,可以追本溯源,从而提高农村教育理论研究的有效性。此外,农村教育理论的构建要基于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教育理论研究不能构建农村教育的“乌托邦”。当前,“学科取向”与“问题取向”是教育研究中的两种价值取向。近一时期,后者在教育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科取向”与“问题取向”本质上不是对立的,具有统一性。“问题”总是在一定的“学科”意识下被发现,“学科”也总是要通过研究教育中的“问题”来形成。建构农村新教育理论,需要本着系统性原则,将纷繁复杂的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脉络梳理,理清问题的主次、先后,从而避免陷入“解决了一个问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小问题,引发了一个大问题;解决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了一个复杂的问题”等等的怪圈。所以,“问题取向”的农村教育研究在把研究坐实的同时,也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潜在危险,导致研究的碎片化。教育问题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往往互为因果,单独就某一个问题做原子式的分析与探讨,固然可以得到比较深入的认识,但深入的认识未必是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本着系统性的原则,从问题之间的联系入手来分析某一问题。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篇4

关键词:思想***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DOI:10.15938/ki.iper.2017.01.005

中***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21-07

思想***治教育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治教育及其规律的专门学科。我国的思想***治教育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作为一门学科来加以建设,却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思想***治教育学科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用鲜活的实践经验滋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治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因此,持续研究总结我国思想***治教育学科以及学科专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05年底,***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宣告思想***治教育专业作为马克思理论一级学科属下的***二级学科地位正式成立。十年恚2006-2015),各培养单位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及实践探索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博士研究生规模快速增长,学位论文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广泛。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门学科的建设水平,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是本学科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的具体化,也是学科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因此,对我国思想***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特别是对论文研究选题进行全面探析,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该学科的发展水平以及研究态势,对我国今后思想***治教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以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学科分布及学位论文产出情况

1983年,国家教委将当时的***工专业命名为思想***治教育专业,并开始招生培养专业人才。经过30多年的努力,思想***治教育学科发展渐成规模,在全国设置了75个思想***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下简称博士点)①、282个硕士学位点、275个本科办学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思想***治教育学科团队,形成了思想***治教育原理、方***等20多个研究领域,产生了思想***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应用研究等一系列分支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一个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动态开放、成效显著的学科体系。[1]在这些研究领域,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下面对思想***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分布状况和博士论文产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思想***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具有思想***治教育学科博士点的院校共有70所(见表1)。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属下的博士点和思想***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各占35个(见表2、表3)。[2]

从表1、表2、表3可以发现,我国思想***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建设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博士点单位增列迅速 在上世纪具有思想***治教育学科博士点的单位仅6所: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而2005年前也只有28所,但2005年以后博士点快速增长,由28所增加到70所,增幅达150%,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

(2)博士点区域分布不平衡 虽然72所(在分布统计时,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同时计入两地)博士点单位分布在24个省区,但是各省区数量差距大,北京12所,江苏8所,陕西6所, 湖北5所, 黑龙江、湖南、辽宁、上海各有4所,这7个省区就有47所,占总数的65.3%,而其余16个省区仅占总数的34.7%。同时,内蒙古、宁夏、贵州、青海、***、、海南7个省区还没有思想***治教育学科博士点。

(3)博士点院校类型和层次分布较均衡 从表中统计发现,思想***治教育学科博士点主要集中在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和部队院校,院校类型覆盖面较广。在院校层次上,思想***治教育学科博士点主要集中在“985”高校、“211”高校及其他院校(主要地部属院校及地方重点大学),其中22所是“985”高校,27所是“211”高校,其他院校占21所,因此,博士点在院校层次上分布较均衡。

2.学位论文产出情况

基于中国知网CNKI,统计思想***治教育学科2006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7日所公布的博士学位论文,共有599篇(见表4),涵盖50所院校。②对培养单位博士学位论文产出数量前十名的院校进行统计(见表5)。

从表4、表5可以看出,思想***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产出具有以特点:

(1)年度产出数量呈非线型增长 在思想***治教育学科***的前5年(2006-2010),产出论文数量少,一共才77篇。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达到100篇,呈现出非线型增长态势。

(2)产出总量不足,院校间差异大 十年间,CNKI收录的50所培养单位共产出博士599篇,年均产出1.2篇/校,这说明思想***治教育博士论文产出量相当低,博士研究生规模较小。从产出量前十名的院校看,东北师范大学、中央***校和武汉大学3所高校产出论文最多,每校年均达3篇左右;据统计,产出总量在5篇以下的有14所高校。这说明院校间对思想***治教育专业博士人才培养差异校大。

二、学位论文选题及研究类别分析

对思想***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反映这门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研究趋势。下面,着重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关键词、研究的类别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关键词频次分析

对599篇论文中所有关键词进行统计,不同关键词总量达1713个(统计时对同义词进行了合并,如:“中共”视为“中国***”统计,“高校”、“高等学校”、“高等院校”合并统计为“高校”)。统计发现,有一大批高频率关键词,频次达8次以上的高频率关键词有20个(见表6),而仅一次出现的关键词达917个,占关键词总量的53.5%。

通过对思想***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高频率关键词反映了研究内容的主流方向 从排前20的高频率关键词看,“思想***治教育”频次达140,说明23.4%的论文以“思想***治教育”为研究范畴。其中,以“思想***治教育”为第一关键词的有54篇论文,说明占论文总数9.2%的论文选择它为核心研究内容。从研究对象上看,“大学生”、“高校”、“中国***”成为研究焦点;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重大现实命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显然,高频率关键词基本吻合思想***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特点,也反映了这门学科研究的主流方向和发展态势。

(2)低频率关键词量大,既反映研究领域走向纵深与宽泛,也说明存在偏离思想***治教育主题的研究 在低频率关键词中,如责任论理、***府诚信、终身德育、意志教育、自尊外化、幸福指数、医学人文教育等关键词,表明研究主题更加具体,更加现实,更加深入,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同时,少数论文的关键词如财***权力、创业发展、风险社会理论、知识产权文化、企业文化整合等等,s把思想***治教育过于泛化,偏离学科主旨。

2.选题研究类型分析

思想***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畴具有多领域、复杂性、应用性和现实性等特点。一般而言,思想***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是以研究对象作为分类标准的,主要包括思想***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方***研究、应用研究、现实问题研究、历史发展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其他有关领域研究。

思想***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思想***治教育原理研究、理论基础研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研究以及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研究等;思想***治教育方***研究侧重教育方法研究,包括思想***治教育方法的形成、变化、发展、运用等方面;思想***治教育应用研究是将思想***治教育理论、原理、方法与社会具体的人、群体及社会现象结合研究;思想***治教育现实问题研究是指运用思想***治教育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研究思想***治教育历史发展研究是针对思想***治教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形成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历史考察;思想***治教育比较研究是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治教育开展比较研究,一般是将中国与外国思想***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思想***治教育跨学科研究是指思想***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研究;其他有关领域研究是指一些博士学位论文偏离思想***治教育学科理论与方法。[3]

按照上述分类标准,599篇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类统计分成了7类(见表7)。

从论文选题类型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思想***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具有以下特点:

(1)应用与实践研究是论文主要选题方向 思想***治教育应用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是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的主要类型,分别占论文总数的42.2%、22.1%,这表明,近年来思想***治教育学科发展着重于理论与方法的实际运用以及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特别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公民道德建设、思想***治工作方法与路径、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选题多,研究深入,成果丰富。

(2)历史发展研究反映了我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成立后思想***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基本理论与方法 论文选题类型处于第三位的是历史发展研究,占论文总数的13.1%,主要集中在中国***成立来思想***治教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对三代中国***领导集体思想***治工作研究较多,对抗战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等各阶段的思想***治教育研究较深。同时,也有少数论文对中国古代和国外思想***治教育史开展研究,如孔子道德教育、马恩列思想***治理论等。

(3)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成果欠缺 论文以思想***治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为研究选题的总量少,共37篇(其中基础理论研究24篇)占论文总数的6.2%。从附表8看,已有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有较高水平和价值,但产出数量过低,这反映出思想***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创新不足,对学科建设的理论支撑和方法创建乏力。

此外,选题跨学科研究偏少,只有24篇论文把思想***治教育学科与伦理学、社会学、***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统计发现,有56篇论文选题几乎与思想***治教育学科没有研究关联,如“财***权力”、“风险社会理论”等选题研究,这些选题与研究成果不利于思想***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

三、对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思考与建议

学科调整后的十年,思想***治教育学科在研究内容、方法、实践等方面等到快速发展,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也表明,有关思想***治教育的学术研究已逐步形成了本学科的问题领域、研究范式以及方法体系。与此同时,在分析论文选题情况,也发现诸多问题也不足,如选题创新性不够、专业性不强、实证性不多等问题均有不同程度存在。分析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思想***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和学科建设,从而更好地掌握思想***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握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开展思想***治教育的高水平研究,不断增强分析解决人们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

1.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篇5

1.1国内学前教育理论具体内容研究

学前教育理论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三方面:主体、客体以及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方式方法与手段。主体指的是那些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处于学前教育年龄阶段的适龄学童,自不必说,甚至连学前教育的规律都可称之为客体。那研究最多的当属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方式方法手段了。在何时何地设计什么课程,才能更好的作用于客体,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让客体更好的成长呢?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于慧慧、王中华以宏观的大视角解读了国内学前教育理论中的具体内容,坚持科学发展观,注意均衡发展,恰当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充分利用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是实现国内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3]。而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杨宁的《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的动作和运动问题—四论进化、发展和儿童早期教育》与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张往颖、张世锋的《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的理论与实践》两文中,则是以微观的小视角具体分析了国内学前教育理论中对儿童教育的内容,杨宁认为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不仅是其智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发展的普遍特征;除了对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方式方法的研究外,也有研究学前教育理论中客体的文章,例如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的张利洪、李静在探讨了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要回答学前教育学研究什么的问题。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经历了“规律说—现象说—现象及规律说—综合说”的转变过程。他们认为从科学哲学、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的关系来看,把学前教育问题定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比较适宜的。

1.2国内学前教育理论价值取向研究

所谓价值取向,是每一个主体对一件事物的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在学前教育理论上各位学者也是如此。有学者认为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一必然性源自学前教育的***价值,即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不依附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而***存在的价值。田涛与吴定初指出,国内当前学前教育实践中存在若干***价值失落的现象,如超前的教育与强化训练,误读了基础,因而必须加强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也必须强化学前教育***策与制度的保障,来促使其***价值的回归。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的朱家雄则更加准确的指出自己在学前教育理论中的价值取向,认为当前国内的学前教育应该由科学主义走向生态,科学主义取向的儿童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基础,但如果陷于对科学主义的崇拜,将无法解释和适应学前教育的复杂性。康建琴与李志宇则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国内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层面在价值取向上冲突的原因,融合的方法。理论工作者不仅是理论的介绍者,更应该是理论的创造者、生成者;实践工作者不仅仅是理论的践行者,更应该是行动的研究者;管理工作者不仅仅是***策的传话者,更应该是***策的研究者、理论的解释者、地方课程建构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1.3国内学前教育理论评价标准研究

教育乃是国民的教育,是一种公益性的活动,因此公平性成为了教育的根本属性。在探讨教育公平这个话题上,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教育公共,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的区别与联系,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这些都是教育的评价标准上的问题,学前教育也是如此,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蔡东霞认为质量话语曾长期在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中占重要地位,对国内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近年来人们对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评估提出了多方面质疑,认识到忽视差异、去背景性和去情景性的质量标准不仅不利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更会使实践因盲目追求统一的质量指标而造成学前教育的不公平。学前教育应寻求建立更具适应性和包容性的质量评估体系,以最终实现学前教育领域的实质公平。总之,我们需要加以强调与权衡现阶段国内学前教育理论中质量与公平的问题,要坚固学前教育中的公平与质量,不只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优质的、科学的、统一的环境,还必须努力的根据每个儿童的差异提供合适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有关学前教育公平的评价标准体系,来保证公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2思考与展望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篇6

一、从学科分类上看,思想***治教育属于软科学领域,是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

英国着名教育学家托尼·比彻(Tony Becherl从认识论和社会学角度运用四个维度对所有学科进行了分类。托尼·比彻所讲的认识论视角包含硬,软(soft versus hard)和纯/应用(pure versus appli-ante)两个维度。硬/软维度是以学科领域的所有学者对某一特定的研究范式或理论体系的认同程度来描述学科理论属性的一个指标,认同度高,则学科硬度高、软度低;认同度低,则学科硬度低、软度高。思想***治教育学的建立是在大量借鉴***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这不仅有基本理论的借鉴与融合,还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的植入,这就决定了思想***治教育学在理论属性上是一门研究范式多元的软学科,不像自然科学领域内的交叉学科有着认同度较高的研究范式。多范式的问题源于思想***治教育学的理论借鉴移植。思想***治教育学是在上述学科的结合部、交叉处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对思想***治教育现象的学术概括和规律的理论探究。这一形成方式决定了思想***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属性。

(一)思想***治教育是思想教育与***治教育的融合。“思想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思想观念的教育。“***治教育”是统治者向社会成员传播***治观点、培养***治情感、使社会成员形成一定的***治认知、***治信念、***治理想,并达到***治参与和***治认同目的的实践活动。两者的融合结果,就是思想教育有了***治特别是主导***治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治教育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样融合形成的思想***治教育就是受***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治教育。***治性的要求与人们的思想现实的差距只能靠商谈、对话和理性说服以达成共识。这种共识的达成是因为“对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共享信念——他们对话行动中提出的有效性主张的主体间承认所产生、甚至所强化的那种共享的信念——蕴含了对涉及行动之若干义务的默认。就此而言,这样一种认可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事实”。也即是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达成***治教育的目的。为实现目的,思想***治教育活动在理论指导方面就涉及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作为专门研究思想***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思想***治教育学自然有了融合性的多范式的理论特征。

(二)思想***治教育学是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融合。在研究者的视野中;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是有着明显的区分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文学科的核心是文史哲,对象是人文世界,人文世界具有精神性、意义性和价值性的特征。“研究人的价值和精神表现”是人文学科区别于社会学科的重要特征。社会科学旨在探寻社会规律,获得关于社会事务及其运动变化的知识,社会科学所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与效果;人文学科的旨趣在于探寻人的生存意义,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为人的行为确立某种价值导向同。另外,国际上有四种比较权威的学科分类体系在社会学科(social sciences)与人文(humanities)上有着清楚的分界。那就是认为社会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有时也起到连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作用。从研究对象上看,社会学科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的行为;人文学科研究人的文化生命,即人的本质。从研究作用上看,人文学科能够提供价值体系,对人的精神起根本作用,因而对人和社会似乎不具有明显的实际运用;社会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较为直接,如法学、管理学。在思想***治教育学理论借鉴的相关学科中,哲学、伦理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而***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则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教育学一般也归于人文学科。因此,思想***治教育学既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又有社会学科的属性。思想***治教育学的人学范式走的就是人文学科的研究道路,社会哲学范式则是走的社会学科道路。思想***治教育学更多地关注的是社会***治关系和道德关系,更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的领域,只不过它是带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

(三)思想***治教育学坚持了一条交叉发展的路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形式与重要趋势,也是科学深刻变革与日益丰富的表现,是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学科之间的融合是通过交叉来实现的,学科交叉是新兴学科产生的必然途径。进入20世纪之后,由两门学科交叉产生的学科不断出现,跨度也越来越大,也出现了三门以上学科交叉的新学科,如医学化学地理学、物理生物化学、教育社会心理学等。按照交叉程度可以将交叉学科分为六种类型,即比较学科、边缘学科、软学科、综合学科、横向学科、超学 科或元学科[91&80-82)。思想***治教育学最初是在思想***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科学化而形成的学科,逐渐与***治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交叉融合,又大量借鉴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概念。从交叉程度上看,思想***治教育学属于边缘学科和软学科的层次,但尚不能达到软学科要求的以管理和决策为重心问题的层面。因此,思想***治教育学是一门具有软学科特征的交叉边缘学科。

二、从价值取向上看。思想***治教育指向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是服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应用性学科

思想***治教育学科领域的理论教育和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主导意识形态的需要展开的。“在正式课程方面,意识形态试***回答这类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谁最有价值……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常常是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形成课程。”[10w172)思想***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的实践回答。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思想***治教育必然在本质属性上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治教育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科属性。

(一)思想***治教育学是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诞生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理论宣传、理论教育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早在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章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宣传工作”的概念。并要求大家要有“***的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他们也规定了理论教育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具体形式,为现代思想***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列宁提出了“***治教育工作”的概念和“灌输理论”,指出“***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共产主义者”。而中国***的思想***治工作实践则成了学科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提出:“思想教育是团结全***进行武装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的一切***治任务是完不成的。”“***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生命线。”“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治。没有正确的***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治工作科学化问题提上日程,思想***治教育学科得以建立。这一阶段,我们***继承和发扬思想***治工作优良传统,开创了思想***治教育的新局面。思想***治教育实现了从经验总结到理论建构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更是为思想***治教育学科提供了新时期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也是顺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的理论成果。

(二)思想***治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灵魂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直接的理论依据,推动了思想***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实践创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思想***治教育学科的根本理论依据。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思想***治教育学的理论架构,塑造着学科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体来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肯定了思想意识和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证明了思想***治教育的价值和地位;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说明了思想***治教育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则成为了思想***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确定依据;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告诉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明思想***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众多理论创新在思想***治教育实践和学科建设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更是思想***治教育的根本宗旨的重要原则,也是思想***治教育学科人学研究范式建构的重要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治教育的直接论述构成了学科的直接理论依据。关于思想***治教育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我们***也认识到,“思想***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治优势”。关于思想***治教育的目的。概括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指出是培养四有新人;另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关于思想***治教育要齐抓共管的思想等等,都是思想***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我们***近年来出台的有关思想***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更是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治教育理论。也是我们开展思想***治教育工作和理论研究的直接理论依据。

(三)思想***治教育学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科。思想***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思想***治教育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二是深入研究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动规律和思想***治教育规律,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所要求的思想***治素质。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其理论出发点和价值追求都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只能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能力的手段……个人才能有个人自由”。这一思想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思想***治教育明确了目标。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更是鲜明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从以上经典论述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和价值追求,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思想***治教育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学术诉求,是从实践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象化,也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科应有的学术价值取向。

三、从比较视角看,思想***治教育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向度”的意识形态教育类学科

国外也是有意识形态教育类相关学科的,如宗教学科、公民教育学科等等。而作为***学科形态的思想***治教育是中国特有。我们可以称之为是学科研究取向上的“中国向度”,意思是思想***治教育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结合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实际,指导中国,的思想***治教育实践,并获得理论上的创新成果的意识形态教育类学科。因此,思想***治教育学科在这里主要指“中国思想***治教育学”,在理论属性上的“中国向度”主要源于以下两点:

(一)德治传统是学科“中国向度”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为代表伦理型文化。道德理想的播化成为社会秩序建构与维护的关键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这种思路在治国主张上的体现,就是对“德治”的肯认与推崇。统治者的道德成为德治是否顺利实行的关键环节。圣王和君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居于社会***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核心,这就创设了***治生活与道德生活相统一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内圣外王”成为儒家人 格修养的纲领性要求。由此推演出“三纲八目”的修养途径和慎独的修养要求,目的在于塑造道德上成“圣”而***治上“王”之的理想***治人才。因为没有法的约束,过分强调道德的自我调适能力,儒家的德治最终发展到了“人治”。同样,法律如果失去道德性,将不成其为法律,而是对人性的亵渎。法律的制定必须要求相应的道德基础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这也就是西方的法律都不与《圣经》道德相违背的原因。我们国家的***治文明建设自然也要符合我国的德治传统倡导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思想***治教育学科尽管在理论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它厚植于我国深厚的传统“德治”文化的土壤必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与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理论的契合,深受传统德治融“***治”于“道德”,以“育德”而“为***”思想的影响,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治教育学这一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治类学科。思想***治教育学或许也可以看作儒家“内圣外王”学的现代性表达,“内圣”讲的是思想道德的塑造与修养,“外王”讲的是***治实践,“内圣外王”学的核心是道德教化和***治实践,也就是思想***治教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学科的理论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治和思想财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概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治教育学科的创设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大体上是同步的。思想***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性的时代特征就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4年,***中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并在随后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六个二级学科,将思想***治教育明确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其实质也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统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奠定学术基础。因此,思想***治教育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产物,它直接的理论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思想***治教育学科的“中国向度”主要指学科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建构。然而过分强调“中国向度”容易使思想***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一样。由于缺少自觉的比较和对话的维度,结果会把“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治教育变成只有“中国特色”的“自说自话”的体系,最终走向封闭僵化的学科道路。因此,开辟思想***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国际视野是学科建设的自觉追求和重要命题。

首先,从实践理性层面上,要确立全球化语境和国际视野中的中国问题视域。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呈现出复杂联系和共性特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性问题同时也成为世界性问题,任何世界性问题都同时也表现为本土性问题。就我国现实来说,经济问题都会在社会思想***治领域有所反应,而价值问题、伦理问题、***治问题更是直接地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现代和后现代的问题,我们正在不同程度地体验或面临;我们在发展中所成功解决的实践问题和路径探索、理论创新都不是孤立层面的“中国特色”的问题,而是国际视野中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中国问题,是与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的中国问题。我国思想***治教育的成功实践经验既是中国的财富。也应当成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享的精神财富。思想***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应当从这样的高度和视野来审视中国问题,设计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对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治问题进行总结和升华。

其次,从文化精神层面讲,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应该在开放交流中碰撞交融。以此为新的契机形成新生的文化精神更能丰富普世价值的现代性内涵。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可能在文化世界里唯我独尊。它既然是一种文化类型,就必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弱点。思想***治教育学科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诉求不能只停留在强调自身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城堡里,而应该以更加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走出去,广泛开展与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热点的对话碰撞,努力对全球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的焦点问题作出“中国回答”,由此获得一种包含着中国文化价值的世界性的文化精神。这才是思想***治教育学所应该具有的文化底蕴。否则,只讲究中国特色、中国元素而不能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思想***治教育作为学科存在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和力量就显得微不足道。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篇7

“开放与远程教育研修丛书”的各个选题,系针对国内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所应关注的问题,在英联邦学习共同体提供的资源中,斟选出质量保证、科研方法、课程开发、辅导教师和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内容,经英国专家遵循本丛书的出版要求而改编审读后,再由国内业界知名学者翻译而成。“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库”则均由国内远程教育学者撰写,结合我国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实践探索与学术研究新进展,集聚作者队伍,包括研究者和决策者、实践者,汇集学术成果,内容涵盖相关领域多个层面的课题。综观两套丛书的宗旨、定位和选题策划及编辑成书的过程,可以说试***从不同角度聚焦远程开放教育的独特的“中国问题”。这或可从一个侧面窥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所致力于形成的学术出版风格和不断明确的学术追求。

“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库”丛书主编严冰在序言中指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理论,应该而且也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包括国外同行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更重要的还是对中国远程教育的丰富实践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提升。远程教育发展需要足够和有效的“思想支撑”,而“思想支撑”不仅是对“舶来”的思想理论的研究与借鉴,最重要的还是基于本土实践。他认为,与其将兴奋点放在开创这个“学”那个“论”上,不如更多些对问题的关注,致力于发现并提出远程教育发展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同时,有必要对“真问题”和“伪问题”的混淆保持足够的警觉。严冰同时也谈及:毋庸讳言的是,现在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探索,理论研究与远程教育发展进程是不相适应的;换个角度看,这里所说的滞后或者不适应,恰恰又给远程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宽阔的空间。

关于这套丛书的特色定位,严冰在序言中也有所阐述,即:一是关注本土实践。作者都是国内远程教育学者,研究成果主要来自我国远程教育实践,上升到理论后又应用于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特别重视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实证研究及其研究成果的呈现。二是聚焦问题研究。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应该强调“问题意识”,重在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包括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问题。推重作者个人的比较系统的专题研究成果,避免片面追求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宏大叙事”。三是追求创新价值。尽可能体现我国远程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前沿,突出具有“原创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和形成性成果,在远程教育研究的内容维度和方法维度方面争取有所创新。四是倡导平实文风。尽力消除教育研究论著中常见的“阅读障碍”,以及炒概念、贴标签等颇受诟病的表述方式。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概论课;民族教育;途径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和专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治理论课。在概论课中进行民族教育是指在概论课的教学中渗透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历史观以及有关民族理论、民族***策、民族精神、民族认同等方面的思想***治教育。当前在概论课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和巩固。

一、概论课中加强民族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契合课程特点的需要

概论课是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和专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治理论课。与其他四门思想***治理论课相比较,概论课更加适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民族教育。首先,从内容上看概论课教学内容体系庞大,能与民族教育相渗透的结合点甚多。概论课着重讲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而且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并涉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课程宽阔的视野是我们进行民族教育的基础和平台。其次,从授课时间上看,在概论课中加强民族教育时间更有保障。其他各门思想***治理论课程授课时间为1个学期,独有概论课授课时间是2个学期,这为我们在概论课中系统进行民族教育提供了课时保证。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全面渗透民族教育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二)是应对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需要

在概论课中加强民族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采取的有效措施。首先从国际上看,在概论课中加强民族教育有利于我国应对国际不良思潮和文化的影响。目前世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蔓延、“泛突厥主义”等思想的活跃及境外三股不良势力的策动,使我国民族问题日益突出。这需要我们在概论课教学中加强民族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不良民族思潮的免***能力。其次从国内的具体国情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频繁,而产生的民族矛盾也日益增多。民族问题的普遍化趋势要求我们必要通过特定课程对所有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民族教育。而在概论课教学中加强民族教育则满足了这一需要,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持国家的长远稳定。

(三)是贯彻国家相关***策的需要

概论课中渗透民族教育是贯彻国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相关***策的要求。随着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冲突的日益复杂化,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国家多次颁令要求各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如2009年、***、国家民委了《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深刻认识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等学校要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概论》等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因此在概论课中渗透民族教育是落实我国民族教育***策的要求和举措。

二、概论课渗透民族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以民族史教育为基础

概论课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渊源和近代中国***民族***策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是民族教育的基础,只有知道历史才能创造未来。概论课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集中探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理论,这三章涉及的时间跨度是从近代以到当代的漫长历史。因此可是在这三章中可加强学生的民族史教育。其一,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尤其要重点讲述少数民族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业绩。如可补充红***长征时和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关系。其二,可对各个时期***的民族***策的形成历史和对各时期民族***策进行解读。长征时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会合后的***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专门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中***的基本方针”。建国后指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可对以上不同时期***的民族***策出台的背景和影响进行重点介绍。

(二)以***的民族***策和理论教育为前提

了解当前我国的民族***策和理论是当前我们处理民族问题的前提,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族问题的现状及其本质,在概论课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在各章中加以贯彻。如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可补充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可选择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案例,介绍我国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可详细介绍我国西部大开发***策及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用,还可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汉族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其不足,探讨发展对策和建设;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可在介绍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苏联运的联邦民族治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后,补充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分析民族问题的理论水平;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下转第36页)(上接第34页)交***策”可从国际战略的角度分析“”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影响,揭露他们***祖国的本质;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重点介绍中国***在民族团结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坚决维护***领导地位,共同创造团结统一的局面。

(三)以民族团结教育为重点

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策、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责任的教育。在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教育学生民族团结统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为此对学生进行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教育,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等;第十二章“祖国统一的构想”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势力、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反对暴力恐怖势力等方面的教育;在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中第一节要详细介绍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之一,加强民族间团结与和谐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指出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四)以民族价值观教育为核心

一个国家民族,有了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就有了全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就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因此在概论课中要加强民族教育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结合概论课第十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加强各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教育。

(五)以民族宗教观教育为依托

对学生进行民族宗教观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依托,因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都是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不可少。概论课中第十四章虽有专门介绍***的民族***策和宗教***策,但内容略为单薄,需要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宗教***策教育,论述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指出紧民族团结问题与民族宗教问题密不可分的基本现象,并重点分析当前宗教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三、概论课渗透民族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优化内容:系统教育和专题教学相结合

概论课中渗透民族教育的最主要的渠道就是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删减、扩充合并,并将之进行优化组合,做到系统教育和专题教学相结合。系统教育是指在概论课中进行民族教育教学内容要考虑到民族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专题教学是指在概论课系统渗透民族教育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要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式教学。通过系统和专题的讲授,让学生全面了解民族及相关问题,提高辨别能力。

(二)改革方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当前概论课中民族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除了教学内容单薄外,还有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因此概论课教师要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民族教育的理论性和针对性。概论课教师还要加强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加强概论课教学中民族教育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此外,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开发民族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社区共建基地、见习实习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一步活化民族教育的形式,增强民族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提问 难度 角度 深度

应该说,问题是师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问题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但在教学中,要提好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在问题的难度、角度和深度上进行研究。

一、由简而难,逐层提问

人的认知水平是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三个层次间不断转化,螺旋上升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提问太过简单,即在已知区进行,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形成疲劳感;而问题太难的话,又会让学生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探究欲望被打消,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展开。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就需以已知问题为基础,逐渐向“最近发展区”靠近。即要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联系点,让学生在联系中来形成知识的构建。

以《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的教学为例,教学中需要了解神创说、细胞学说、进化论,思考神创说能够成为生命起源的共识并长期流行的原因,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作分析。教学中,教师首先以“开天”“女娲造人”“上帝创世”来引入新课,然后进入“教会的禁锢”学习,首先教师以问题“上帝创世说为何能长期流行”来引导学生探究神创说和当时社会生产力、统治需要和教育发展的关系,从而升华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高度。然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会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于是以问题“教会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来设问,并出示哥白尼、布鲁诺和塞尔维持的***片,并简要介绍(可由学生介绍)他们的经历,从而认识教会对科学发展的阻碍。接着以“教会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流行,那是基于当时生产力和统治需要等原因而决定的,但教会对科学的禁锢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削弱,科学终究会破土而出”来过渡到对生物进化论的学习。

从上述的教学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在提问中,教师要避免“满堂问”,而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情境或故事等来导入话题,根据情境或故事等来引出问题,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步步深入,从而达到最近发展区。

二、综合分析,多角度提问

对于同样的问题,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做出不同的思考,角度越多,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加全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同时也需要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多角度的问题。在教学中,为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可利用分组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根据同一主题下的不同问题进行探讨。

还是以《破解生命起源之谜》教学为例,在对“生物进化论”的学习中,教师首先以问题“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提出者是谁?主要内容有哪些?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有什么意义?”来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论,然后分组对“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自然选择、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四个观点分组讨论。讨论中分别设置问题“1.人是由哪种生物进化而来?生物如何进化的?2.在自然选择中繁殖过剩、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对进化起到了什么作用?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类和动物之间存在怎样的区别?”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来深入理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从一定意义上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我们无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对其有全面了解,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是要让学生在抓住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思想,通过对生物进化论的认识来理解人类的起源问题。同时要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和谐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深入理解生物进化论。

同样,在对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学习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从对思想和宗教、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近代中国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在讨论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以辩证的思想来看待生物进化论,并对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做出思考。

三、拓展延伸,深化巩固

提问的目的是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上述论证我们可以看出,当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教师就需要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在拓展中对所学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就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已经从直观认识逐渐转变到抽象认识,因此,教师的问题更多的要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从量的认识过度到质的认识。那么,问题的设计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

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为例,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程、“”结束后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的了解后,教师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作为讨论来引导学生认识教育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然而,这只是在课本范围内达到了相应的目的,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来认识当下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我国教育的现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三个统计表(我国基础教育和国外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情况对比、我国高等教育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对比、东部教育和西部教育状况对比)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设置问题为“1.我国基础教育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存在什么差距?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什么问题?2.我国高等教育和发达国家教育相比存在什么差距?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如何?3.我国东部和西部教育之间存在什么差距?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的确,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利用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能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也能让学生利用知识来思考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提问是一门艺术,本文就教学中提问的难易度、角度和深度作了简单分析,在今后教学中还需不断总结丰富,以期通过问题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平.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J],考试周刊,2011年第82期

[2]吴银春.让高中历史课堂熠熠生辉——小议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09年38期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篇10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院(校)长论坛,显示了中国艺术发展的良好态势和艺术界同心协力共筑艺术梦的意愿。由此我们建议确定主题为:艺术“中国梦”的美善追求:艺术人才培养的跨越发展。目的是将升为门类的艺术全学科多样状态,一起朝着更高层面和更开阔视野的国家与社会文化精神追求的大目标

迈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 与传媒学院院长

兼***书记 本届论坛开幕式主持人 周星

文化艺术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十明确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中国梦,我想对艺术工作来讲责任尤其重大。我们用文化艺术的形式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示中国的道路,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我们更要用艺术的力量去塑造人的美好心灵、健全的人格,促进人心智的发展。我们艺术院校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巨大责任,也为实现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那就要研究文化艺术发展中的理论问题,更重要是现实问题,为文化艺术的新问题、新情况的理解、破解、解释做出我们的贡献,也要培养更多有道德高尚、有精神理论修养、有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软势力的各种高度拔尖的创新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董奇

***的十以来,以同志为***的***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国情实际,把握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期待,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的治国理***战略思想。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举办的以“艺术中国梦的美善追求:艺术人才培养的跨越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其意义深远和重大。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我们也拥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这个梦就是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各位院校长以及多年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了这个共同的理想齐聚一堂,体现了大家对艺术教育的责任和热爱,更体现了对实现教育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 刘承萱

每一届高峰论坛应该说都有一个主题,都有一个主旨,这个艺术教育的高峰论坛围绕着艺术发展,这次是实现美丽中国梦,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该说我们的艺术教育、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这10年间确实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2011年艺术从文学中脱离出来,变成***的门类以后带来了新的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说,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梦等,这一切都给我们艺术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思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想我们的规模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问题。我们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下一步是人才质量跨越式发展,我相信这是对艺术院校的很大挑战,对***门、管理部门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地对专业院校整个分类指导,包括人才培养的定位等方面来做出好的设计。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巡视员 万丽君

8届院(校)长论坛实际上也是见证了我们十几年艺术发展一个心路的历程。我记得在第一届论坛的时候,可能大家更多的谈一些发展中的困难,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经费、人员等,但是8年之后,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看艺术院校,可以说,10年来艺术教育确实有一个跨越式发展:2001年是12.5万人,2011年是53万人,这意味着在校生几乎要达到将近200万。但又有一个方面提出,高等艺术人才是不是需要这么多人,是不是需要这么大规模。我个人认为是需要的,因为我们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要占到国民经济总数的5%。经过粗略测算,应该有成千上万的人口就业补充到这个行业,这样来看,53万又不是特别大。

另外,我们知道现在存在质量问题,因为快速发展,还有三个专业学位的建设,包括艺术硕士、文化产业与博物馆,目前很多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比如说学校规模化发展,比如说艺术人才批量化生产,比如说有一些专业设计是否合理的问题,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标准的问题,乃至招生就业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所以我们想通过这样的论坛,通过我们来自于艺术人才培养,艺术教育一线的教师、专家的互动或交流和碰撞,对这些方面,对这些问题,以及对这些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些障碍,能够提出真知灼见。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 王丰

本次论坛是在新一届中共中央***8·19重要讲话以后召开的,***讲到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会议的主题——中国梦,就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仰。人无理想、人无信仰生不如死,理想、信仰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完全是践行***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我们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科建设当中的具体举措,这是与时俱进的。在高等学校里边,要自觉自信地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要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那股过度娱乐化市场带来的恶劣现象,只有理直气壮地承认了文化艺术的独特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才能够真正地高举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旗。

——***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仲呈祥

中国梦就是一个复兴之梦,再生的新生之本就是艺术,复兴都跟教育是有关系的,首先要实现中国梦必须重视教育,而教育如果要复兴的话必须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本身的建设其实也是借鉴历史的经验。我们在过去十几年一直为艺术学科奋斗,当它成为艺术门类后,我个人感到悲哀,本来这个艺术学科历史上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我们按照那个体系完成就行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必须尊重艺术的特性,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尊重艺术的规律,艺术完整的学科体系是现成的。今天,我们的艺术学科虽然***了,但是我认为其存在许多问题。

我觉得,现在中国整体教育要改革,凭借个人经验,我觉得要慎讲教育改革。艺术创造性,经济创造性,还有技术创造性,它的关系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迫使我们去改变教育的方式。教育如何适应新发展,如何培养学生更强的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所以艺术教育从广义上就是讲美育,美育、德育、智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历史已经证明了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把艺术学科的体系让它真正完整化、科学化。

——***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曹意强

没有艺术教育,没有全民族审美素质的提升,就没有大国梦的实现。当前经济如此发达,国民如此富裕,而和谐社会却遥遥无期。我们用50年的时间压制了艺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培养人对美的概念,美的追求。现在为什么低俗文化那么可怕,没有鉴赏力,以至于人们不知道什么叫好。既然艺术教育如此重要,我想探讨,艺术教育是否承载了提升全民族素质的职能问题。我认为,艺术教育偏离了最本质的东西,即培养人的感性思维,当前的艺术教育变成了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因此,我认为,艺术教育存在严重的定位偏离的问题,需要彻底调整,全面改革。

——***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

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周海宏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总是在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在改变世界,改造世界,那么我们看到的那么多的艺术乱象用什么办法来改变,用什么办法规整,那就必须在制定标准,规范行为,在追求办学行为的规范方面有思考,而高等学校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恰恰承担的是这样的职责。所以要重视专业规范与质量标准的问题,因为最后纠正乱象或者改变现在的问题要落脚在我们办学的实践当中。

艺术教育应该适应今天的快节奏和发展动态,新的综合应该在课程设置里边有所体现,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跟时代知识前沿零距离。就专业建设而言,要强调知识性;就课程结果而言,必须强调基础性、实践性,要形成合理的知识板块和课程群;就艺术教育类型而言,要对各个办艺术的这些教学单位有明确的定位;对体现教育规律的教学设计而言,质量标准也要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最后规范教学分类指导依据是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觉得现在不同类型戏剧影视的教学单位,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设定来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如果不是这样,标准制定出来以后将会是一纸空文。

——***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

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云南艺术学院院长 吴卫民

我认为,艺术教育需要思考,需要研究,需要梳理,而且需要创新,我们要思考什么呢?思考教学的热点问题,研究教学的关键环节,梳理教学体系的逻辑关系,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今天的美术教育具有空前的规模,在这么大的规模下面,有多少人在思考教育,有多少人在研究艺术教育。我个人认为,当今的中国不缺乏艺术家,缺乏的是艺术教育家。

——***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

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 张杰

本届论坛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是主题的现实性。根据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时地把“艺术中国梦的美善追求”作为本次论坛的主题,探索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及艺术人才培养的跨越发展,契合艺术发展的当下需要,是实现艺术中国梦的具体实践。其次,规格高。本届高峰论坛得到了***学位委员会、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类6个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委员会的鼎立支持,各部门的领导、专家悉数到场并做了重要报告。全国31所有***设置本科艺术院校以及各地重要的艺术院校、院系几乎全有代表参会,艺术教育界的50多位重要专家出席了论坛。如此高规格在学术论坛中是少见的,说明了专家学者对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厚爱与支持,同时也说明了论坛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副社长,

《艺术市场》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杨胜生

会议期间,我们好多院校长和专家问《艺术教育》和《艺术市场》的关系,我简单做一个介绍,《艺术市场》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是去年创办的,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首家改制的二级单位,也是文化部所主管的期刊首家改制的单位。《艺术市场》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包含《艺术市场》杂志、《艺术教育》杂志和《文化月刊》杂志。各位昨天也参观了我们的美术馆,我们还有文化部一个国际巡展的项目,每年有4场到6场国际展览,同时艺术市场杂志社在全国有5个创作基地,也希望和各位艺术家有机会合作。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自2005年举办以来,从天津、南昌、上海、沈阳、大连到昆明、广州,再到第八届论坛举办地首都北京,我们希望能对前七届论坛进行总结和梳理,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扩展,使论坛不断提升,为大家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10篇

学习

小学艺术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艺术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艺术教育论文题目大全,小学美术教育论文10篇。从广义上说,艺术教育融合和渗透在各学科教育之中,各学科表现出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舞蹈、体育

学习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教学经验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教育论文范文100篇。二、努力实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1.制定规划。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矗基于这一点,我校制订了总体办学规划和

学习

教育哲学课程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哲学课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哲学1200字论文,教育哲学论文参考范文。在知网核心期刊中共搜得“课程哲学”相关论文三十六篇。各年分布情况为:06年5篇,07年13篇,08年0篇,09年8篇,10年10篇,11年0篇。研究维度主要分为课程与哲

学习

学前科学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5)

(二)当代声乐科学体系逻辑严密、结构性强当代声乐科学体系理论通过其特定的划分依据及存在形式,将其内部表现为本体内部交叉学科和本体形态交叉学科,在本体内部交叉学科中,又分为支柱学科、基础学科、辅助学科、传播学科。在纵向构展的同时,又

学习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文化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大全,传统文化教育论文1500字。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西方文明并不适应中国的教育,不能给予学生中国社会需要的能力,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整合西方的思想,不能盲目照

学习

中国应试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应试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应试教育的必要性的论文1000字,应试教育的利与弊论文。换个角度想想,那些对奥数兴趣的孩子是不是同时遭到了对天赋的扼杀?这就好比一个生性温和的人被抬着去学武术,这是对本性最大的扭曲/奥数的

学习

教育信息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信息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0篇,信息科技教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1.1.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1.1.3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

学习

大学音乐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音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音乐论文范文1000字大全,大学音乐论文范文1200字。从音乐方面看,为了体现歌词的丰富内容,在音乐上形成了多种结构形式与表现手法,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集体性的歌唱中产生了应用多声部来表现内容的

学习

英语教育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教育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教育教学论文,英语教育教学论文题目推荐。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注重对课文和词汇的讲解,而对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却很少。而学前教育的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就是与人沟通交流,而

学习

音乐鉴赏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鉴赏论文10篇,内容包括音乐鉴赏的论文范文,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影视音乐《家园》欣赏教学设计电视剧《闯关东》作为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开年大戏,在央视创下了收视神话,全国多数观众在同一时间观看了《闯关东》的大

学习

如何撰写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撰写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写教育论文的思路及方法,如何撰写教育论文。一、论文类型及写作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论文时,经常为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感到困惑。有的教师在翻阅别人写的论文之后,还是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各种

学习

音乐课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课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音乐课堂教学论文题目大全,音乐教学论文10篇。二、欣赏音乐,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音乐是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唤起学生的感受的共鸣,针对学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借助音乐的感召力,有目的的听,可以起到很好

学习

音乐探索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探索论文10篇,内容包括音乐探索论文可行性分析,中国音乐论文1000字。一、趣味模式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其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并乐于学

学习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10篇

阅读(15)

首先,在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思想和方法,但教材中并未直接出现科学方法的名称,而是通过选择适宜的知识载体,结合某些知识的形成和获得过程来体现和渗透科学方法和思想。化学知识的教学包括

学习

小学艺术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艺术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艺术教育论文题目大全,小学美术教育论文10篇。从广义上说,艺术教育融合和渗透在各学科教育之中,各学科表现出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舞蹈、体育

学习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教学经验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教育论文范文100篇。二、努力实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1.制定规划。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矗基于这一点,我校制订了总体办学规划和

学习

教育哲学课程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哲学课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哲学1200字论文,教育哲学论文参考范文。在知网核心期刊中共搜得“课程哲学”相关论文三十六篇。各年分布情况为:06年5篇,07年13篇,08年0篇,09年8篇,10年10篇,11年0篇。研究维度主要分为课程与哲

学习

学前科学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5)

(二)当代声乐科学体系逻辑严密、结构性强当代声乐科学体系理论通过其特定的划分依据及存在形式,将其内部表现为本体内部交叉学科和本体形态交叉学科,在本体内部交叉学科中,又分为支柱学科、基础学科、辅助学科、传播学科。在纵向构展的同时,又

学习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文化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大全,传统文化教育论文1500字。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西方文明并不适应中国的教育,不能给予学生中国社会需要的能力,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整合西方的思想,不能盲目照

学习

中国应试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应试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应试教育的必要性的论文1000字,应试教育的利与弊论文。换个角度想想,那些对奥数兴趣的孩子是不是同时遭到了对天赋的扼杀?这就好比一个生性温和的人被抬着去学武术,这是对本性最大的扭曲/奥数的

学习

教育信息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信息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0篇,信息科技教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1.1.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1.1.3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

学习

学生德育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德育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青少年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德育教育方面的论文。在网络社会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里,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