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经验论文10篇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1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是“升学率”,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坚持加强教职工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利用每周三下午进行素质教育专题学习,要求广大教师找出差距、讨论问题、树立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使广大教师认识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不顾一切地搞“加班加点”的做法偏离了***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最终将一害学生、二害国家。

我校确有不少教师乃至部分领导曾振振有词,担心实施素质教育会影响考试成绩,担心仍按统考成绩作为评估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针对教师中这样的思想状况,我们采取常讲、常学、谈心等多种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引导大家不断地思考“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对照“汨罗”,找出我们存在的问题,大张旗鼓地宣传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促使全体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力争尽快实现由单纯知识传授专向开发智能、促进德、体、美、劳全面发展,由单纯知识教学转向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由单纯以升学率、分数高低衡量教师和学生转向以整体发展和素质教育成果评价学生和教师的优劣,由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

二、努力实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制定规划。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矗基于这一点,我校制订了总体办学规划和近期办学目标,即坚持以德育为首,多渠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发挥教育诸因素的整体效应;围绕培养目标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使这些行为步入制度化的轨道的总体目标和“规范+特色,合格+特长”的具体目标,此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规范行为的具体要求,用良好的校风、班风熏陶集体素质。

2.真抓实干,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从哪里突破呢?我们的做法是:①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引导和教育全体学生努力学做一个正直的人。

每周班会的主题由***教处根据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细则、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及学生守则拟定,统一内容和操作程式,形成制度。②利用每学年评寻三好学生”的活动,从中再遴选出一批全面发展或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为“校园之星”,如“全面发展之星”、“勤奋学习之星”、“书画艺术之星”、“歌舞艺术之星”、“体育拼搏之星”等等,由学校专门召开校会颁发证书,把他们的照片张贴在宣传栏内,配以他们突出成绩的文字说明,号召全校学生向他们学习。这些“校园之星”同时也获得下一学年度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国旗下讲话的资格,演讲自己获得成功的感受及今后努力的目标。③大力开展以体育、美育、卫生教育为主的各种兴趣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把以班级活动为主的“普及型”和校级兴趣活动为主的“提高型”(校代表队)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校每年定期举行一次“校园艺术节”为期一周,每年举办春、秋两届运动会,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另外,在全校教师中大力宣传并实施“转差”工作。每学期开始,由教务处、***教处牵头,配合班主任,全员参与,列出各班级不同的“转差”目标,学校在期末组织“转差生”的经验交流,并对“转差”工作做得好的教师给予大力表扬和奖励。同时,学校采取刚性措施,取消重点班的设置。

3.选准突破口。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素质。为此,我们把加强师德修养作为教师***治素质的重要方面来抓,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师德修养》,着重从两个方面下功夫:①端正教学态度,转变思想观念。有的人总以为把学生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让学生大量做习题,就能出好成绩。事实证明,只有认真地、不断地钻研教材、吃透知识点,才是真正科学的教育方法,才是真正地按教学规律办事。因此,我们首先抓好教研组的工作,以教研组长为“龙头”,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并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评比。通过教研活动,达到相互学习、切磋交流和研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好的教学方法和目的,使教研组真正起到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其次,抓年级组教学力量的合理配备,使教师之间学有目标、帮有对象、共同提高。三是让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一起钻研教材和备课、传授教学经验、听青年教师的课,帮助总结提高,开展“说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汨罗市对规范课堂教学提出了“四化”,即:开课标准化、常规条例化、备课集体化、上课规范化。因此,我校下大气力抓好以下几件事:一是认真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三个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要求每个教师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三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学校适时进行检查并记录在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精讲、精练、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当堂消化,改变过去课后练的状况。二是抓住讲课的最佳时间,掌握好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开始后20-30分钟注意力最集中,教师抓住了这一机会,往往会收到最佳效果。掌握好教学节奏也很重要,一般说来,新概念、新内容应讲深、讲透,所以节奏要慢;巩固复习时,节奏可放快;每节课都应留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练习,使45分钟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三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宽松气氛,克服“语言脖、“教态脖、“情绪脖,从而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2

处在教育教学的变革时代,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和变革,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反思与变革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

教师要正确认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问题。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应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而非教师抛出问题就发动学生合作,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削弱了,趋同思维见长而***思维的个性得不到张扬。狼的"教育方式"迁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很有借鉴。在小狼刚有***能力的时候,母狼就会坚决让它独自去执行任务,"狠心"地让它们去面对凶险的环境,在实践中磨练狼应该具有的意志品质。要成为一只真正的狼,就必须具备***处理一切突发事件的能力,否则只能是一只等待宰割的羊。教师要明白这一道理。

2.汲取经验与勇于创新

教师直接吸取他人成功经验的过程,是教师将现进的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行为的过程,是教学反思的基本成长点。教师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是对日常教学经历进行反思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对经验进行解释从而过的提升。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把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富于个人气息的经验,并且不断是自己的经验得到拓展。在教学反思实践中,描述记录并分析所发生的种种情况。使之成为文本形式的经验,对经验本身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使经验得到总结、升华,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创造新的教学经验。

3.反思教育理论与参与教育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理论的可行性要接受教育实践检验。反思教育教学理论,任何教学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适应所有学科、持续高效的。在不同时代、价值取向、认知条件、教师素质面前,理论都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源泉,实践活动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可能性理论。对于教师个人经历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体系,应不断地从理论层面进行解释和建构,通过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的不断审视、反省、验证,完成对实践的理论提升、修正。在理解和学习理论是,教师依据自己知识背景与学术专长对教学理论进行反思、反省,对理论进行修正与在创造,通过实践比较不同的教学理论发现某一理论的缺憾,从而不断更新建构新的理论体系。

4.构架信息化平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很多一线教师普遍对科研论文抱着一种敬畏的心理,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只是教育理论专家的事,与自己相距甚远,对学术语言的陌生加剧了畏惧的心理,不利于学术思想的普及和提高。

而社会性软件恰恰构建了互动、开放的信息化平台,利用社会性软件的这种优势,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各种项目研究,突破传统教研活动时空的限制,让每个参与的教师都能及时、快速地感受到其他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最新信息,寻找研究的灵感和突破口。全新的教研制度,民主的研究氛围,突破时空局限的教研网,创建了合作、共享的教研文化,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5.开展教育叙事,发掘教师隐性知识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3

关键词: 体育英语教学 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主题

1.问题提出

目前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研究正在成为相关专家、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体育科研论文对体育英语教学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难点、问题对策、研究方法等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独创性的探索。有学者认为,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无二致,在实证研究与反实证研究之间,不应简单地进行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而应在实证的基础之上,运用逻辑主义方法,对基本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1]。也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体育科学研究现状做出分析,选取我国1999-2004年度体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为分析样本数据,对我国体育科学的体系内部结构、研究的“社会化”倾向、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论证方式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出体育科学研究论文运用定量方法较少的结论[2]。另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专门分析了我国艺术体操科研现状[3]。

综上所述,研究方法的探讨正成为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来说,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没有形成规范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统计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Grid20/Navigator.aspx?ID=1)为检索对象,第一次检索以“体育”为篇名,匹配选择“精确”,检索时间跨度为1979―2014,再在以“体育”为篇名的搜索结果中进行第二次检索,以“英语”为篇名,最后得出相关论文112篇。第二次检索,首先以“英语”为篇名,再在搜索结果中以“体育”为篇名进行检索,其他搜索各项与第一次检索相同,最后搜索结果是同样的112篇论文。尽管112篇论文的篇名中都包含“体育”和“英语”字样,但经笔者甄别,剔除一些关于《中学体育课堂英语名词活用》、《英语自考》之类的非学术论文,最后确定87篇为分析样本总量。

2.1时间分布

在所有统计的样本中,最早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学术于1987年。如果以2003年***启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评估工作为分界点,那么在2003―2014年间的学术论文数量为57篇,占总样本数的66%;2003年以前的学术论文数量为30篇,占总样本数的34%。

数据显示,以2003年为分界点,在***启动为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工作之后,很多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与经验判断相一致,这表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研究这一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2.2论文作者单位类型、专业

本文将总样本87篇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论文的作者单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业体育院校;第二类是非专业体育院校(包括各类综合性高等学校中的体育院系、社会科研单位及其他)。其中,对专业体育院校的论文作者又可分为三类:一是英语专业研究;二是体育专业研究;三是不清楚(文章没有标识)。经统计,有58篇论文作者来自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66.7%,其中作者从事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为40篇,占论文总数的46%,将近占据了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有29篇论文作者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33.3%。这说明,目前我国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因为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必须面对学习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文化课成绩较差,活泼好动,英语成绩难以提高。所以研究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提高英语教学成绩成了在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教研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他们结合自身较强的英语专业背景,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进行研究。

2.3研究主题分类

从87篇总样本中的研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体育与英语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关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一般主要研究体育院校或综合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难点及对策分析。典型代表如《综合性大学艺术体育类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启示》、《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等。这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共有80篇,占论文总数的92%。第二,有关于体育院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研究此类问题的作者主要认为大学英语仅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体育专业英语教学是使学生从英语基础阶段过渡到专业阶段的必经环节,使其顺利阅读体育专业英文资料。该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为4篇,占论文总数的4.6%。第三,第三类文章是有关于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设置等问题的探讨。典型代表如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对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等问题的分析。该类研究主题只有3篇,占论文总数的3.4%。

由此可知,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匀。现在很多专业体育院校和非专业体育院校因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大好形势,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至少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应该理论先行,理应有很多的学术论文百家争鸣。但从论文统计数据得出,目前对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培养方法等进行探讨的论文只有4篇,即使加上3篇研究体育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论文,也只有7篇,不到论文总数的8%。

2.4研究类型分析

按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的说法,所谓“理论研究”,是指建立旨在一种理论体系(或概念体系)但又不以经验资料加以验证的研究[4]。这里,我们按科尔曼教授的理论,把对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分为理论研究(规范分析)与经验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体育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范畴等研究;体育英语教学的经验研究主要是指那些经过实地调查、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实际观察等方法而得出的可以直接指导、规范体育英语教学活动和关系的经验研究,这类研究不作纯理论上的逻辑分析。

从检索结果看,有58篇论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66.7%;有29篇论文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33.3%。采用规范分析、逻辑分析方法研究的论文篇数比采用经验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多出29篇,说明体育英语教学的规范研究远远多于经验的应用研究。

2.5研究的规范性

一般地,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含四个基本阶段程序,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的规范性进行研究:一是是否有理论预设(或称理论假设);二是是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有没有提出需要加以论证或验证的问题;三是是否有对相关现存的文献加以评论;四是文献引用情况。

从研究的规范性所设定的四个指标来看,没有理论预设,没有文献评论,但有明确问题的论文占据了大部分,它们分别占有论文总数的91%、92%、94%。这些数据说明,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从问题或假设提出到论证检验、形成、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关键环节严重缺损。论文研究的规范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至于是否有文献引用,有25%的论文没有文献引用,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文献引用,容易导致重复研究,没有文献评论,难以提出独创性问题见解。

2.6经验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从统计87篇总样本看,主要的经验研究方法有:参与观察、普遍调查、局部调查、个案调查、问卷调查、非随机调查、随机调查、文献收集。采用以上8种具体的经验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共有29篇,其中采用普遍调查与非随机调查方法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有6篇,而采用局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有17篇,占总数的59%。这说明采用普遍调查的研究方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要进行普遍、广范围的调查,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而这又是很多研究者、研究机构面临的难题。采用局部调查的论文中,大部分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校,跨学校、跨省之间的调查很少开展。如果普遍调查没有人力、财力的支持难以开展,那也可以理解。但没有论文采用既省钱又省力的个案调查方法,这确实是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误区。

3.结论建议

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使得体育领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的变化要求体育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英语人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专业教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但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研究者偏重于规范研究,而较少采用经验研究,论文研究不规范,不能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如缺少研究的理论预设,相关研究问题理论综述、评价较少,这就容易导致研究者相互重复同一个问题。经验研究手段单一,不能充分运用多种经验研究方法全面、广泛的开展研究。

笔者认为,体育英语教学,要从规范研究到经验研究、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力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英语教学方***体系,首先必须进行方***上的补课。如开展普及性训练和方***讨论。其次,像《体育科学》等专业核心刊物要发挥专业示范导向作用,倡导刊***文的规范性。最后,组织编写、翻译相关体育科学方***方面的著作和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路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2-257.

[2]李建***.关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现状的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4

刊物特色:本刊立足国内,面向行业,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形成了权威性、导向性、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办刊特色。

本刊宗旨:以“把握继续教育时代脉搏、引导继续教育发展潮流、继续教育权威言论、剖析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传播继续教育前沿理论、探讨继续教育创新模式、交流继续教育成功经验、追踪继续教育动态信息”为宗旨。

服务方向:以“***府决策者的参谋、管理工作者的助手、理论研究者的论坛、培训需求者的益友”为服务方向,主要国家关于继续教育的方针、***策;反映各地教育改革和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举措和经验;报道国内外继续教育新动向及教育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继续教育的情况;提供有关招生考试信息;介绍科目指南学习方法、成才途径。

受众群体:本刊面向继续教育理论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国家部委机关、科研部队、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及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有着非常广泛的读者群。

主要栏目:本刊特稿、特别策划、***策导航、理论纵横、观察思考、科技与教育、探索与实践、***事人才培养、他山之石、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继教信息。

本刊特稿:报道继续教育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策,发表继续教育领域内的重要讲话、论述、言论和重要的深度理论研究性文章。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八点建设性意见》、《澳门持续教育可持续发展》、《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转型》等。

特别策划:以专题形式报道继续教育领域的工作部署、专访专论、会议报道及深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论文等;反映各级各类院校、培训机构有关继续教育的最新成果、经验总结等。如:东南亚、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工程教育协会2011年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入选征文:《煤炭行业与工程教育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对电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程教育的思考》、《工科成人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

***策导航:刊载全国性及各地有关继续教育的***策法规条文,同时就***策法规的特点、内容、出台背景、落实情况等进行跟踪报道和深度解析。

理论纵横:以发表继续教育领域重要学术性、理论性、前瞻性学术探讨文章为主,反映业界最新的、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成果,力求在论点交锋、学术争鸣中推动理论繁荣。如:《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困境之刍议》、《刍议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创新构建》、《合作理论对高职校企合作的启示》等。

观察思考:刊发围绕继续教育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有关现象和近况进行深入探讨和深度剖析的文章。如:《席明纳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方式初探——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现场教学为例》、《任职教育形势下教员代职的实践与思考》等。

科技与教育:刊发现代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对继续教育事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机遇与挑战类文章,及远程继续教育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的相关文章。如:《学习型社会视阈下如何培养网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外精品网络教育资源研究与启示》、《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等。

探索与实践:刊发各行业、各领域开展继续教育的经验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工作交流、问题探讨性文章,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交流经验、共同探索发展之路。如:《高校继续教育课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融合》、《关于开展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等。

***事人才培养:探索***队院校开展***事职业教育特点、规律和思路,研究***队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介绍***队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如:《外***高技能士官培养研究》、《契合度理论视角下任职教育教员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升学员任职能力》、《美***任职教育主要做法及启示》等。

他山之石:刊发反映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的文章。如:《德国工程类专业“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启示——赴德考察学习随感与思考》、《美国西点***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等。

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刊发“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的高水平、高质量征文。

继教信息:刊登国内外继续教育领域及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会议、活动、项目介绍等消息。

来稿投寄: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邮***编码:102206

编辑电话:王红***:010-66366871,贾利特:010-66366872,李养正:010-66366874,郭延彬:010-66366874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5

【关键词】灾难教育 ;体育课程; 理论基础 ;教育内涵

研究背景

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现今各种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灾难教育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防灾减灾更是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小学生灾难教育主体归属问题探究》[][1]一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小学生灾害教育的主体是家庭、学校、媒体、自我和社会,研究发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媒体教育、自我教育对小学生灾害知识的掌握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我国教育领域里,并没有灾难教育的一席之地,各级各类学校没有专设学科、学时对灾难教育进行传授。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灾难教育多数停留在口号上,做得深入的部分学校通过***片展览、主题班会、参观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获得一部分灾难教育的理论知识,对需要实践掌握的灾难逃生,灾难自救、互救的知识几乎为零。

面对我国灾难教育问题的缺失,本文从灾难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教育内涵两方面进行阐述,探知灾难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以便为灾难教育找到走进学校教育领域的切入口,为指导灾难教育提供方向。

理论基础分析

灾难教育除了对灾难知识的了解外,把学习的间接理论知识通过体验内化为直接的实践知识,更多的是体验式的教育活动。当然这个过程与很多的学科联系在一起,诸如心理学、教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等,其理论基础和内涵较为丰富。

(一)国外的理论分析

1.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卢梭[[1] 魏彤儒,祝明银,张小燕.我国小学生灾难教育的主体归属问题探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

[2] 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360][2](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应顺从与大自然的法则,其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教育方法―――“适应自然”,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进行,这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即“以行求知,体验中学”。卢梭说“我们正真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并强调说“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习从实践中去学习。”

2.杜威的经验主义理论

杜威[[3] 美.约翰.杜威.赵祥麟,王承绪译.经验与自然[A].杜威教育论著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66

][3](John Dewey 1859-1952)美国现实主义教育家。“经验”是他的教育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教育哲学是实用主义经验论,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杜威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称为“统一体”),是人的主动的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在认识论层面上,表明认识心灵在自然之内,参与者的认识方式取代了旁观者的认识方式。杜威的知行合一是从其实验性认知理论引申出来的,强调互动,侧重于行动,主要包括行动与反思两个方面。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4] ][4](Jean Piaget 1896―1980),瑞士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是当代一位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一词)。***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即认知结构。这个结构以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学习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清晰性和可辨别程度等,对于有效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是有作用的。以此种原理来解释体验学习,就更能说明体验学习对学习者的认识发展过程了。

4.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

大卫・库伯[[5] D.A.库伯著.王灿明著,朱水萍译:《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David Kolb 1939-),美国凯斯西楚大学知名教授,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体验式学师。20世纪80年代在总结了约翰・杜威(John.Dewey)、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亦即经验学习圈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完整提出,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一书中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体验学习概念。并且,他把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贯穿的学***历,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在体验中认知。

(二)国内理论分析

1 .古代的教育哲学理论

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也是大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学习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论语.述而第七》中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认为一个“君子”不仅要有“道”、“德”、“仁”,还必须有体验式的“艺”。并且孔子还非常重视学生的情绪体验式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教育家荀子曾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学至行之而止矣。”强调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及“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为我们灾难教育与体育课程相契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2. 的实践论

的著作《实践论》中,论述了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他指出,认识的过程首先是感觉阶段 ,其次才是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并强调说,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些材料加工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同时,同志还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在实践和认识的每一个内容,都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这都为灾难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承担责任、内化知识。

三、 灾难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教育内涵

在日本岩崎信彦等人主编的三卷本《阪神.淡路大震灾难社会学》中,对灾难的定义为:“对社会系统来说,灾难是一种突发事态。在物理空间轴上,受灾区域呈现为以受灾地区为中心的同心圆。某个特定地理范围区域内的日常社会系统突然遭遇灾难,起影响会波及各个层面的各种社会单位;同时,对灾难的社会应对也表现为各个层面的个各种社会单位在紧急应对、复旧、复兴等不同阶级的行动过程。[[6] 蔡.一门关于灾难共生实践的学问[J],国外社会科学.2012(5)

[7] 夏思永.体育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8-49][6]

(一)素质教育的需要

灾难教育不仅是一门从娃娃抓起的课堂必修课,还应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而且也是一门凝聚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灾难教育的程度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国家文明程度和国民防灾减灾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从普及灾难教育开始。灾难教育是一项专业的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防灾、减灾、预防事故的发生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这就需要把灾难教育进行系统、规范的科学教育与训练,包括意识、知识、技能的训练及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配合。

(二)体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法的优势

灾难教育最需要的优势就是体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法的特点。体育学科是要通过身体活动的实践途径来实现的体育课促进学生机体活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活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在体育教学理论中,反映对体育活动能力,如对体育活动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身体活动的学习能力等的培养。[[8] 蔡.一门关于灾难共生实践的学问[J],国外社会科学.2012(5)

][7]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最根本的区别。没有实践知识和能力培养,灾难教育就等于纸上谈兵。

(三)灾难共生论――“容纳灾难,与其共生。”[

作者简介:李萍(1979-),女,重庆市人,体育学硕士,四川外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讲师

][8]

灾难共生论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积极灾难应对。强调每个居民、每个单位在防灾减灾的对策方面,认为只有在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切实地承担起防灾减灾的责任时。“灾难共生”才可能从理想成为现实。一种实践论。“灾难共生”是一个贯穿整个灾害过程的实践过程。学校如果开设灾难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的灾难教育、生存教育和挫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懂得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从灾难中认识自然规律,学会顺应自然,努力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提高防灾能力,趋利避害,并把灾害中迸发的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四、结束语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6

关键词 教育反思 现象学 遭遇 教育现象本质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Education Introspection

1.YANG wen-zhi 2.WU min

1.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215325, Jiangsu

2.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rgriculture,Suzhou215008, Jiangsu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phenomenolog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education introspection has always been “encounter”.To encounter the original experience of educ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without premise in phenomenology.To encounter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phenomenon that is still at a fuzzy state in the observation of education phenomenon.To reveal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phenomenon which remains fuzzy in the listening and responses to the“speaking of language”under the help of writing educational text.The“ecounter”with education introspection requires teachers to maintain continued opening to experience and sensitivity to language.

Key words:education introspection ; phenomenology ; encounter ;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phenomenor

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教师如何进行教育反思呢?似乎教育反思是可由教师本人“操控”而进行的一项活动。但实际情况是教师每天“沉浸”在繁忙的教学活动中,根本没有空闲停下来反思。但教育理论对教育反思的强调有时候会进入教师的“视野”,当教师某一天静下心来想刻意(人为操控)进行一下教育反思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什么“新的”值得反思的东西闪现。教师发现他所能想到的教育思想在经典的教育理论中都已经成为“老生常谈”。

如此看来,教育反思并不能由教师人为操控,它“是否出现”以及“何时出现”往往超出教师的操控之外。但教育反思的重要性又不容置疑,那么教育反思究竟是什么?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反思的出现是教师与教育现象本质的一种“遭遇”。“遭遇”一词强调的正是教育反思闪现的偶然性,不可预见性,不可操控性。它似乎是一种对“教育现象本质”的顿悟。教师整个人被这种顿悟吸引,这种顿悟“邀请”教师去倾听它的言说。

教育反思不能人为操控,只能“遭遇”。教育反思的“遭遇”性质是与人为的控制截然对立的。伽达默尔对“谈话”的现象学描述有助于我们对这种教育反思的“遭遇”性质进行类比性的理解。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对“谈话”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虽然我们说我们‘进行’一场谈话,但实际上越是一场真正的谈话,它就越不是按谈话者的任何一方的意愿而进行。因此,真正的谈话决不可能是那种我们意想进行的谈话。一般说来,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即我们陷入了一场谈话,甚至可以说,我们被卷入了一场谈话。在谈话中某个词如何引出其他的词,谈话如何发生其转变,如何继续进行,以及如何得出其结论等等,虽然都可以有某种进行的方式,但是这种进行过程中谈话的参加者与其说是谈话的引导者,不如说是谈话的被引导者。谁都不可能事先知道在谈话中会‘产生出’什么结果。谈话达到相互了解或不达到相互了解,这就像是一件不受我们意愿支配而降临于我们身上的事件。”[1]

1 教育反思首先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原初地看”

现象学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现象学首先要求悬置一切先入之见,对“实事本身”进行一无前提的“看”。教师为何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新的”教育思想值得反思?教师为何总是觉得教育理论似乎已经说尽了教育的一切?这是因为某种现成的教育理论已经成为教师“看”事物的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框架。教师的“看”始终处于某种“现成的”教育理论的束缚之下,如此的“看”当然再也看不到任何“新的”教育意蕴了。

为了使教师从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理论的束缚下***出来,首先要对教育理论的“现成性”进行质疑。把教育理论仅仅当作现成的教条,当作固定不变的真理,那么教师最多也只是记住了理论、教条。这种对教育理论教条式的死记硬背恰恰“遮蔽”了教师的视域,使教师对一切与现成理论不符的“教育意蕴”视而不见。被教育理论束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看不到任何“新的”教育意义就不足为奇了。但教育理论作为“传统的真理”毕竟蕴含着“真理的成份”。如果我们不是把教育理论仅仅当作固定的、僵化的教条去死记硬背,而是试着去“领悟”教育理论的内涵,作为传统真理的教育理论一定会向我们言说些什么。那么,教师对教育理论的领悟来自何处呢?这种对教育理论的领悟和教育理论本身恰恰来自同一个“源泉”,那就是教育实践和教育体验。这种对“教育实践是第一位”的强调要求教师在教育情境的体验中突出“原初性”。原初性的体验必然是在挣脱了一切教育理论的束缚后对教育现象的一无前提的“看”。教师对教育理论的领悟并不是先于实践的,而是在教育实践的体验中通过教育反思逐渐形成的。这种对教育理论“现成性”的质疑要求教育反思首先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原初地看”,即悬置一切先入之见的现象学直观。

2 教育反思从现象学来看是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深思

教师原初的教育体验纷乱而丰富,如果把这些原初体验事无巨细地描述下来,那必然给人一种“流水帐”般的堆积感。这样的教育反思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它只是一种教育体验的“记录”。真正的教育反思是从丰富的教育体验中“抽取”出一种“教育意义”,这些教育意义指向一个总的方向,即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构成了这一教育现象的本质。

从现象学上看,教育反思就是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深思。范梅南认为, “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的本质,即使某‘事物’成为某事物的东西……没有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Husserl, 1982; Merleau-Ponty, 1962)。现象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共核,它可以通过对支配着现象本质的外在表现和具体结构的研究来加以描述。换句话说,现象学试***系统性地揭示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结构。这种共核或本质也许只能通过生活经验中所遭遇的事件或实例来直觉地把握。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对具体事例的实际数据兴趣不大:这事是否确实发生过,它发生的频率,或某一经验的发生是如何与其他情况或事件联系起来的。例如,现象学不会问:‘这些孩子们是如何学习这一特定事物的?’而是问:‘学***验的本性或本质是什么(以便我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特定的学***历对孩子们来说是怎样的)?’” [2]

但是,“本质”一词总让人觉得难堪。例如,当我们询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时,总觉得在回答这些关于“本质”的问题时很难用一个由概念组成的定义来穷尽这些本质。现象学家知道,本质的理念太复杂了。“本质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固定的我们赖以认识事物的特质,它的意义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方面、特性和品质所构成的――有些是事物的附带方面,有些则更为重要。”[3]由于对教育现象本质的描述带有不确定性,许多学者认为教育科学没有“客观性”。

作为人文科学的教育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的标准并不相同。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学“客观性”,而偏离人文科学对教育现象本质的探究,用自然科学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学,那么,对数据的要求越客观精确,对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越偏离。教育学作为人文科学,它的客观性应以人文科学的客观性作为标准。教育反思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深思指向教育现象的“意义”,是一种对作为人文科学的教育学的“研究方向”的坚持。

3 教育反思是“在语言中”使教育现象的意义自行显现的过程

教育反思的对象是那些教师每天身处的转瞬即逝的“前反思”的教育体验。这些教育体验处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中,这些教育情境要求教师即刻作出反应,不允许教师在当时进行“与原初体验拉开距离的”的教育反思。这些教育体验的“意义”对当时身处教育情境中的教师来说总是“隐而不显”的,教师在当时只是隐隐约约“感”到了什么,通常是一些情绪的反应,例如担忧、失望、鼓励等。这些情绪体验的“涌动”迫使教师去对“意义”进行询问: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体验呢;这些情感体验对我的教师角色的定位意味着什么呢;我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做才是合适的,等等。现象学认为,对某事某物“理解”的趋向是人在世存在的方式,这种理解的趋向指向事物的“意义”。

如何从这些模糊地感到的教育体验中让教育现象的“意义”显现呢?教育反思就是一条通向“意义”显现的必经之道。教育反思总是一种“事后的”反思,与原初的教育体验拉开了一段距离来审视它的“意义”。事物的“意义”的显现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因此教育反思经常在教育学文本的写作中实现。

那么语言是什么?哲学史上有一种语言观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语言观就是语言的工具论:把语言作为工具,让语言成为表达我们思想的工具。这种语言观的前提是我们的思想已“在先”存在了。似乎思想早已在那,只等着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去表述一番就行了。以这个前提来看,把语言作为工具来使用只会反复地加固我们已有的“先入之见”,语言并没有言说什么“新”的东西,我们只是反复地说着那些我们早已知道的思想。

这种“工具论”的语言观受到了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质疑和批判。海德格尔提出了“道说”的语言观。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理性逻各斯自身的言说。“我们猜度,语言之本质就在道说中。道说(sagen),在古代斯堪的纳维亚语中叫sagan,意思就是显示,即:让显现,既澄明着又遮蔽着之际开放亦即端呈出我们所谓的世界。澄明着和遮蔽着之际把世界端呈出来,这乃是道说的本质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乃人的存在之家,人对意义的领悟离不开语言。人只能在倾听并应合道说中让“意义”自行显现。从“工具论”的语言观到“道说”的语言观的转向在现象学运动中影响深远。以“道说”的语言观来看,现象的意义并不是“在先”就现成地存在了,意义只是在语言的言说中“方才”显现。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把教育的现象学研究与文本的写作看作是不可分的。“在现象学意义上作研究总是对某物的表情达意。这种审慎的表达更通俗地说是一种写作行为。现象学的写作思想形成语言了吗?抑或是语言自身在表达思想?从体验看来,语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当我说话时我才真正发现了我想要说的是什么,’梅洛-庞蒂说。伽达默尔也提到思想和说话、理性和语言的现在含义如何来源于同一个基础:逻各斯。逻各斯依次保留了对话、探究、质疑的含义,保留了对所谈论事物意义的洞察。因此,现象学就是逻各斯(语言和周全思考)在一个现象(生活经历的某个方面)上的运用,以展现其本来面目。或者,借用海德格尔的话说,现象学就是‘以其表现自身的方式来展现其意义’。”

综上所述,教育反思源于原初的教育体验,现象学的“一无前提”的“看”保证了教育体验的原初性,使教师从现成的、僵化的教育理论的束缚下***出来。现象学文本的写作就是一种教育反思。这种教育反思借助“语言的道说”使教育现象的意义自行显现。“原初地看和自由地倾听语言的道说”都是教师与教育反思的一种“遭遇”。在现象学的一无前提的“看”中遭遇到原初的教育体验;在对语言的道说的“倾听和应合”中遭遇到了教育现象的本质。这种“遭遇”要求教师保持对经验的持续开放性和对语言的敏感性。

现象学的教育反思是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深思。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探索并不会达到一个“终结点”,这使得教育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正如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的再版序言中所说,“在本质关注问题的时候,能够意识到情境、主观性、语言等的存在。正是这一原因才使得人文科学成为十分诱人的工程:每一个解释都可以变成问题;每一次询问都可以是新的;每一个解释现象学的讨论都是永无止境的。” [6]

参考文献:

[1]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95.

[2]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

[3]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序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4]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3

[5]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

[6]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序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作者简介:

杨文治(1966―),男,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服装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7

关键词:做中学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 影响比较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20世纪初的美国,它的诞生对美国乃至世界带来了重大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如陈鹤琴、梁漱溟、陶行知等。陶行知以杜威做中学思想为基础,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的代表人物。发表了《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芝加哥实验的理论》《人的问题》等著作。杜威生长的年代正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制度日趋完善、教育文化蓬勃发展时期。[1] 19世纪后半期美国正处于由崇尚德国的理想主义、先验主义向实用主义思潮转变。伴随者新旧思潮交替,杜威创立了实用主义思想体系。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创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南京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等,被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的中国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思想交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中国社会的改革寻求出路。陶行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二、杜威做中学理论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内涵

(一)做中学理论的内涵

做中学理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1)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杜威的课程与教材论中。以经验理论为基础,杜威提出“从做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主动作业替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经验性课程的特点是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比传统的课程论更具实践性、应用性。(2)做中学教育思想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中。杜威视做中学为教学方法,要求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启发个人的探究性思维,并提出了思维五步法:(1)疑难的情境;(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5)验证这个假设。这种教学方法注重探究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过于注重经验课程,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陶行知对教学合一提出三点要求:(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2)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去教学。(3)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需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教给学生新的知识并培养其创新思维。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中写到:“新学制颁布,我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3]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将教学做合一做了系统的阐述。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要求表现为四点:(1)要求手脑并用,转变传统教育中实践与理论的分离,避免“书呆子”和只动手不动脑的两个极端。(2)行是知的开端,也是创造的基础,只有身临其境,动手探究,才能够发现规律。(3)要求先学后教,有学有教,教学结合。(4)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否定填鸭式的注入式教学。

三、杜威做中学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在知行观上有着密切的切合点。(1)两种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相似。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看到了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脱离,提出了使用主义教育思想。(2)都强调在行动中解决教育问题,杜威认为知与行不可分离,两者相互统一是融会贯通的。知识是行动的向导,行动是知识产生的源泉。(3)都强调“做”的重要性,即做是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的有效方法。坚持从实践出发并发现知识。从社会问题出发,反对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育方式。

(二)不同点

杜威的教育思想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生活的学校教育,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生活教育。做中学体现在课程教材上强调在学校直接进行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等经验性课程,这样的教育将社会活动直接搬入学校作为学习课程,忽视了社会生活的多变性。陶行知扩大了生活范围,他将整个生活作为教育场所,提出“生活即教育”,将教学做合一体现在生活中,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学,从活动中总结经验,学习知识,让生活作为“教师”直接教授知识。另外,教学做合一还强调教与学、教与做的关系。他认为做是教的中心,教和学密不可分,让学生在生活中边做边学,在实践中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四、两种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及体现

杜威做中学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行观,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陶行知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启发下,结合中国实际及实践经验,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作为生活教育理论转折点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将做中学理论中国化的成功实例,为我国教的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当代,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低至幼儿教育阶段,高至高等教育阶段都体现着这两种思想。例如,初等教育阶段开设绘画、剪纸等活动课程就以做中学理为基础。高等教育阶段,各个学院都配备相应课程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做中学。再如,教育专业的学生都会深入到社会小学中做实习工作,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且从教学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做到教学做合一。近年来,我国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无不体现着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将继续作为理论指导贯彻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8

一、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准备工作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任务,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项***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深知必须提前进入状态,提前进入角色,充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府、社会、学校的认识。今年来,区***府分管教育的有关领导、教育局的有关领导、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们已多次参加课改专题讲座、市***府的基教工作会议,月日至日,全区多人到**七中听***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所作的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讲座,在校长会、教导会上我们也确立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要求重视做好实验前的基础工作,创造机会让老师们多接触、多学习,月日至日,我们分别召开了区校际教研中心组语文、数学、技能组会议,动员大家及早更新观念,并发挥龙头作用,在各学区的教研活动中宣传贯彻课改精神,带领大家把新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学习培训,做好师资准备。为确保课改这项专业要求高的工作能顺利进行,我们着力于抓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省、市级的纵向联系及兄弟县区、校际间的横向联系。多次派人参加省普教室举办的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科目的研讨、观摩活动,省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参加人数达人之多,省第五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也有人参加,还派人到**等地学习,到**、市直小学等兄弟县、市、校取经,受条件限制,没能请专家、学者开课、讲座,但购买了北师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制作的新世纪(+)教材教师培训光盘盘,分学科由校际教研中心组的人员组织各学区相关老师观看,对全区的老师进行一次包括课改背景、理念与目标、课标解读、课例等较全面的学习培训,月份举办了一次全区美术老师的课程标准培训,努力培养一支具备实验新课程标准,完成新教材试验任务,具有一定课程研究开发能力和承担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教师队伍,为年介入实验做好师资准备。

、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途径,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效性发展。本学年,我们结合教学常规工作管理检查,深入课堂,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帮助教师形成由主客体关系转向相互交往关系、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由黑板粉笔的单一手段转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新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立足于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等)贯穿于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学校和老师改变评课方法,从而改变教学方法,在旧教材中体现了新理念,为顺利过渡到新教材实验做好观念上的准备。

二、积极开展教改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教育科研是能否成为现代教师的重要标尺。一年来,我们重视抓教改课题实验研究,促使教师成为科研型人才,

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年市立项语文科"自学辅导式"课题,能融入新课程理念,开展现场研讨,扩大参与面,年市立项数学科"小学生实践教育"课题,继去年两次现场研讨会传递有关信息和思想后,又开展了多次教学设计、经验论文的征集及实验老师集中学习交流等活动,两个课题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月底都送材料接受市教科所的结题验收,已顺利通过。"小学生实践教育"课题还于今年送省立项,被确立为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打破了省课题的记录。各学区、学校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把典型的、成功的经验发展为实验课题,已有万安个、河市个、罗溪个共个课题向区教研室申报立项。这些课题的实验研究,对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优及研讨活动

开展群众性的教学评优及研讨活动,有利于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扩大教研工作的参与面,推进教学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一年来,我们针对本区实际,结合省市普教室的评优活动,会同初教股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优及研讨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月份在罗溪奕聪小学和河市中心小学举行了区小学青年教师业务技能竞赛,评出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名,其中一等奖的**、*****三人送市参赛皆获二等奖;四月份在**武术学校举办了一次由老外执教的别开生面的英语研讨课;十月份又在马甲中心小学举办了一次最多英语老师参加的英语研讨课;月份在河市中心小学举行了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评出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名,其中获一等奖的余文琳参加市赛获第六名。此外,为了交流展示学习新教材的成果,区校际教研中心组语文学科的教师主动承担指导任务,分别在各学区举行了语文新教材研讨活动,通过开课、评课,进一步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提高了驾驭课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9

[关键词]乡村教育;社区教育;实验;启示

[中***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3-0094-07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传播终身教育思想。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将教育的触角又一次最直接地伸向了广大基层社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现代社区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社会建设,或者说根据需要,逐渐成为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纵观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实验,经过近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社区教育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此相关,发迹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实验在教育发展史上,特别是社会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至今影响犹在,其经验可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一、当代社区教育实验的困境

国家***2000年推动社区教育的第一个专门文件《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就是从实验开始,其中提出社区教育实验是“积累有关社区教育的经验。总结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探索通过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办法和途径”。基于这个思路,***先后设立了100多个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并分两批评选了68个社区教育示范区。各省市也通过设立社区教育实验区、实验街镇、实验项目来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可以说,实验是当前我国发展社区教育的主要路径和最大特色。

然而,实验有其自身的定义,社区教育实验尤其独具特色。由于社区教育是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社会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变量分析,所以,难以达到自然科学实验所追求的精确性。但实验终究是实验,而且实验是在没有成熟经验和结果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探索,其成果应该是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实验在10年的历程中,发现了不少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不足

一般而言,教育实验因对象的迥异,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无论历史上诸多的教育实验,还是当代的教育改革,不少学者领衔开展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多元智能教学实验、理解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等等,大多数是自成一派、各自为阵的。但社区教育实验并没有呈现出学派、观点纷立的实验思想和理论假设。缺少成熟的理论指导。社区教育研究机构相对较少,研究者群体规模也相对较小。

(二)实验模式趋同

实验是探索性工作,应当是五彩缤纷、形态迥异的,但我国社区教育实验模式趋同而个性较少。有研究者从组织学的角度,提炼出“以街道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等模式,但缺乏区分度,实际上属于同一种模式下的几个不同实施形式。大多数地区的社区教育实验模式比较相近,建设社区学校或学习中心,建设学习网站,开设若干课程,培育一些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团队,举办规模性活动,等等,实验内容和方式基本一致。未呈现出多样性的实验特点。

(三)评价标准模糊

社区教育几乎以全能化的姿态在发展,其功能和作用似乎被认为能解决或有助于解决社区发展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任何教育活动都很容易归为社区教育工作,这恰恰又模糊了社区教育的发展成效,局限了社区教育的影响力。社区教育实验成果的评价标准不具体,缺乏数据支持,如某评价标准为“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社区成员占全体成员的比例达50%以上”,这一指标既无实现依据,更无测量可能,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地位和认可程度。

(四)***策瓶颈难破

社区教育的发展一直缺少有效的***策引导。国家在十年间只出台一个指导性意见,虽然社区教育普及面不断扩展,但在很多问题上缺乏明确的解释。比如社区学院的“身份”也很尴尬。尚未出现由国家批准建立的社区学院。但地方性社区学院纷纷建立:再如社区教育教师的来源与职称问题。无论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省市层面,在***策上都是空白的,诸如此类。许多是地方***府难以突破的难题。***策瓶颈抑制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这些问题促使不断地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开展教育实验。如何开展社区教育实验,从哪里去获得启示。当我们将目光转到上世纪的乡村教育实验时,就会觉得有必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的必要。正如有学者所言,“每当酝酿或推行新的教育变革时,人们往往会打开教育历史遗产宝库。获取智慧,寻求启迪和借鉴,并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运用于教育变革的实践中,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又逐渐沉淀和生成新的历史优秀传统”。乡村教育实验的经验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历史智慧。

二、乡村教育实验的借鉴价值

笔者经过从期刊文章到学位论文、再到专著的查阅后发现,乡村教育实验是教育史研究、农村教育研究、成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它主要有河北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代表人物晏阳初;江苏等地的民众教育实验,代表人物俞庆棠;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代表人物梁漱溟: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代表人物黄炎培: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以及上海工学团等地生活教育实验,代表人物陶行知,等等,共有十一派之多,在他们的努力下,普及教育运动在当时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造成很大的声势。

但是,七八十年前开始的那场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运动。在学术界却一直颇受争议。对它们的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基本肯定,认为乡村教育运动不断探索救国之道,虽有不少缺陷。但也产生了很多经验和启示:二是基本否定。认为乡村教育运动虽然有一些值得肯定的举措。但过多地依靠地方***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延缓中国***:三是不置可否,认为随着新民主主义***的成功,乡村结构发生变化。乡村教育的目标已被实现。笔者认为。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应当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而非采用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一宗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一种历史思想,融入了当时的社会潮流,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给当时的国家与人民带来了福利,这样的历史元素。就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不可否认,乡村教育实验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乡村教育实验对民族和社会产生的实质性作用不够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当时的背景下,唯一挽救中国之道是后来被***人所领导的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运动,实现了民族***。除此之外的社会改良、制度改进作用终究有限,他们所设计的理论尽管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的问题。然而,现在再去借鉴乡村教育实验的经验,应该跳出狭隘的扬弃论。他们的教育实验,之所以受到影响或者被中止,与抗日战争的爆发不无关系,各地的乡村教育实验几乎都因所在地区的沦陷而夭折。梁漱溟后来作了总结,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乡农学校是社会管理和教育训练机构,本应为农民谋求福利和发展,但乡农学校作为省***府的下级机关,战争时期,因为便于集聚民众,而成为当局强行征兵、拉丁的便利场所,因此成为民众抱怨和仇恨的首要对象。当局的诚信缺失。是梁漱溟等实验者无法预想的。反过来想,历史事件如果发生在一个长期的和平年代,最终的结果或许另有不同。所以,对乡村教育实验的评价。不能因为没有反对***府,没有作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就否定其历史价值。相反,应该辨析乡村教育实验中积极的方面,研究其能为当代教育发展所用的理论和方法。

一些研究者已经将乡村教育作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厉以贤认为,乡村教育运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农村社区教育实验运动。陈乃林认为,乡村教育是中国早期的社区教育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乡村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确有着内在的联系。乡村教育实验发生于20世纪初期,正值封建主义瓦解、社会激荡、现代学制开始改革的时期,它是中国先贤在借鉴欧美社区教育运动背景下在乡村开展社会教育的一种探索。当时,经过产业***的美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迅速发展,成人教育受到格外重视,社区学院也由萌芽阶段步入迅速发展时期,社区学院协会开始成立,社区教育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逐渐确立了地位。瑞典也是对中国乡村教育实验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国家之一。在此时期,于1902年出现了社区教育经典之一的“瑞典学习”。数年后,这一由中学教师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口提供知识服务的学习形式迅速得到了***府的支持和引导,渐成规模。同样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日本的社会教育进入发展期和起飞期,产生的《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社会教育的设施及理论》等社会教育著作被应用于指导社区实践。实际上,我国的乡村教育实验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世界各国社会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教育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起步与探索,与世界社会教育的发展节奏比较相近,并能基于一定的共识,那就是教育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机会,国民的教育绝非学校教育能全部覆盖,社会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改良作用,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或***的时候,社会教育对稳定秩序、发展经济的作用更容易受到重视。当代社区教育发展,同样面临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教育持续处于改革状态,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理念受到高度重视。乡村教育、社区教育都是社会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探索。乡村教育也可以被认为是当时的社区教育。因此,尽管时代背景不同,我们仍可从乡村教育实验中获得一些社区教育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在文化和社会冲突之中建构新的社会教育理论

乡村教育实验的时代正值新文化和传统文化交锋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西方文明源源输入,传统伦理秩序遭到破坏,社会***蓄势待发。为改变现状,强大民族。一批人选择武装斗争的***救国方式。而乡村教育实验者将目光投于教育,选择社会改良、教育救国的道路。教育的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长期以来,教育的作用在于传递儒家文化、灌输封建理念、维护皇权统治,在看到国内在教育领域存在的巨大反差及其作用后,乡村教育实验者产生了新的认知。晏阳初将平民教育作为提升农民文化、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改造社会的利器,以教育为纽带,依托平民学校,系统地推进乡村***治、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等其各个方面的改革,以达到“除文盲。作新民”的理想。梁漱溟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因为西方文明输入,破坏了伦理本位的礼俗秩序,导致文化失调。形成农村混乱。救治的办法是改造中国农村,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和新的乡村文化礼俗,重建以伦理为本位的乡村文化。俞庆棠依托***府,赋予民众新的教育,以振兴民族,复兴国家。陶行知主张通过乡村师范教育来培养知识分子。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改造乡村。黄炎培则提倡农村职业教育来解决农民生计问题。这些教育家或是从教育来解决中国问题,或是立足文化改造来解决农村问题,其共性是紧紧抓住教育与乡村改造,以***实现国家的发展。乡村教育实验形成了众多具有系列观点的社会教育理论。包括平民教育理论、民众教育理论、乡村建设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等,精彩纷呈。

(二)在普遍教育系统之外建立社会教育体系

20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我国开始教育制度改革。开展新式教育,建立新式学堂,受教育人数增长很快。新式教育以新式学堂为主要阵地,立足于城市,促进人才向城市流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并逐渐打破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模式,但农村教育反而慢慢地处于被动的边缘,渐渐偏离于新式教育。乡村教育实验者们看到中国最大的人群在农村,最多的文盲在农村。号召教育向农村去。试***革除这一弊病。教育的范畴由原先的学生逐渐扩展至广大平民,以促进和发展教育公平。

不约而同的是,乡村教育实验都致力于建立一套新的社会教育体系,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业余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如其中的初、高级平民学校,四月学制。前者学校培养读、写、说等基本技能,后者相当于初级平民学校后教育。为一部分初级学校毕业者进一步传授更具体的知识,培养他们更高的能力。俞庆棠通过民众教育实验也建立了许多民众学校,由她任校长的上海市立民众实验学校即为静安区业余大学的前身(静安区业余大学目前也是静安区社区学院,是区域社区教育开展的主要场所)。据1947年3月统计,仅上海市立民众学校就有110所,设有411个班,学生21000人,另设民众识字教育班856个,学生42000人,两者合计63000余人,之后民众学校一度达148所之多。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践中最为重要的组织就是村学、乡学和乡农学校,目的是把整个乡村都办成一个大的教育机构,使村学、乡学为***治、经济、教化三者合一的机构,除办理普通教育外,还负责对各乡、村行***自治与社会改革事项进行辅导。具有较大程度的地方自治权。此外,乡村教育实验还注重通过其他途径来开展社会教育,注重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全面深入地推进实验。

(三)多样化地建设师资队伍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教师或其他讲授者是关键的实施力量。乡村教育实验一般都受制于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队伍组建存在不少困难,途径多样。晏阳初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平民教育事业方面的巨大影响。吸引了一大批有专家智能和传教士精神的人才汇聚到定县实验区,时人称这样的现象为“博士下乡”。在这支队伍中19人曾为他们所在领域的专家,有多人拥有教授职称或其他高级职务。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者有9名,从美、日、法、德等国留学归来者24名。他们构成了当时享誉海内外的博士团。他们的专业力量也成为平民教育实验取得成效的关键。俞庆棠为了培养高水平的民众教育师资和行***工作人员,于1930年创办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承担师资和社会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及民众教育实验和研究的任务。在上海期间,俞庆棠先后开办了社会教育人员训练班、民众学校教师讲习班、识字教育师资讲习班,还组织力量编订了通俗易懂的民众学校白话课本,多途径、多方式聚集师资。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的领导机构是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置了“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负责训练赴乡村工作的乡建干部,招收当地年轻有为、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员。通过培训,这些人皆能很快地融入乡村,迅速地担负起乡村建设工作。陶行知在创办上海工学团的实验过程中,积极推行“小先生”制,让工学团的小团员们做父母、兄弟姐妹、邻居的老师,要求每位小先生至少带两个学生。这些小先生成功地带动了他们的家人一起接受教育(颇似如今学校德育经常采用的“小手牵大手”)。他们也逐渐成为农村普及教育的生力***,后来有数百名小先生成了中国***的干部。

可以看出,乡村教育实验者竭尽所能。创造性地建成了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师资队伍。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样。当代社区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拥有像学校教育系统一般庞大的专职教师队伍,需要采取多种方式组建队伍,形成以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许多社区教育教师是由社区教育中的优秀成人学员选拔而来,那所谓的“学而优则教”。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教与学的关系也是灵活、多变、可以转化的。要成为社区学校的教师,首先须是社区学校的学生,与其他社区成员同生活、共学习、合作共事。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讲授者。而是与学生密切互动的合作者。

(四)因地制宜设计教育实验内容

任何一种教育,真正的生命在于其内容,并由此决定教育的效果。乡村教育之所以在乡村能够影响深远,在于其丰富的教育实验而非一种道德教化,一种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全方位实验,尤其注重经济生产的改进与生活水准的改善。晏阳初在调研后认为,中国乡村普通民众面临的四个问题是愚、穷、弱、私。愚,反映为中国最大多数平民,缺乏知识,多数目不识丁,中国人有80%是文盲,入学儿童只占21-8%;穷,大多数平民生活贫困;弱,体弱多病;私,民众不团结,缺乏公民意识、公共意识。针对这四大问题,晏阳初提出了四大教育:文艺教育,主要是识字教育、文化学习、艺术教育等;生计教育,包括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艺等农民生计训练,还建立、完善了以县为单位的合作组织制度。晏阳初认为。生计教育是平民教育实验成败的关键。如果读书不能改善农民生活,农民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卫生教育,设立保健院和保健所,配备保健员,开展疾病预防和卫生常识宣传教育,改进妇婴卫生和节制生育等;公民教育,包括开展公民知识教育与公民精神教育,开展公民训练。俞庆棠从民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系统地提出了民众教育理论,包括语文教育、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健康教育、自治自卫教育、休闲教育以及家事教育等六个方面。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教育内容包括人生态度教育、精神陶炼、语文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教育、进行农业改良、倡导合作事业、建立乡建金融、改良乡村习俗等。陶行知在实验开始时,首先给附近地区农民免费看病,并进行种牛痘、预防天花等卫生科学普及宣传,以吸引农民和提高认可度。

从效果可以看出,乡村教育实验的设计贴近乡村生活,贴近农民特点,贴近学习需求。因其教育主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与知识相渗透,民众既习得科学文化知识,又习得技能,生活因而改善,易受民众欢迎。

(五)***府与社团合作探索社会教育行***

社会教育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事业,其中,优化而合理地推进机制非常重要,组织机构和推动力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基本保障。民国时期。我国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1912年蔡元培在主持临时***府***工作时期创设的社会教育司,专门掌管社会教育事业,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文件中使用“社会教育”一词,体现了***府开始对社会教育的重视。随着国内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各种职业补习学校、工人夜校、识字学校等社会教育形式不断呈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纵观社会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随着新思想的传播,有识之士也在致力于提高失学民众和其他劳动者的素质。乡村教育实验是教育学者自下而上的实验,但几乎都离不开***府的行***支持。晏阳初因受到河北定县士绅的邀请将平民教育促进总会迁至该地,开展乡村教育实验。俞庆棠在实验时期曾任***门扩充教育处处长。受命规划江苏全省的社会教育事业,其本身就是行***力量的主要代表之一。梁漱溟在山东省***府***韩复榘邀请下,前往创设了山东乡村建设实验区。在省***府的支持下,他实施了独特的“***教合一”的管理组织改革,成为乡村建设实验的一大亮点。他建立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是教育实验中的一个创举。它作为一个***教合一的组织,由省***府设立,取代了传统的***府构造模式,既是县级以上的指导机关,又是***权机关,可以提名县长人选,因而拥有推进全县实验的强大权力。乡村教育实验都与***府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依靠***府获得了必要经费,拓展了实验所需的地域空间范围,较大程度地调动了社会资源,这既是乡村教育实验兴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实验在自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困境的原因所在。

可以认为,社会教育要在中国取得发展,就难以离开***府的主导,但乡村教育家也发挥了无可置疑的积极作用。在他们的组织下,许多知识分子参与并建立了多个学术社团,交流经验,共同合作。具体表现为: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陶行知、朱其慧和晏阳初等人发起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蔡元培等人发起的中华教育改进社。以及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等组织。虽然乡村教育实验主张和派别有多样。并且在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但这些社团相互交叉,并且以联系、合作、团结、求同存异为主流,共同推进乡村教育事业,如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东南大学在1926年联合推进江苏昆山县徐公桥镇的农村改进实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代中国,乡村教育事业被提升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成为当局***府、知识精英、社会团体共同关注的话题和任务,实属罕见。

三、对当代社区教育实验的启示

当代社区教育承担的使命已截然不同,无需承担改造社会、救亡***存的重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也日臻完善,教育规律在学校中得到了应有的尊重,那么,如何思考乡村教育实验的启示,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当代社区教育的下列方面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加快探索和创新社区教育理论

回溯已有研究,历次社会***治、经济与文化的巨大变化,都会导致乡村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同时,也会引发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的高潮迭起。乡村教育实验者正是将教育置于社会变革与文化冲突的坐标之中,进行了新的理解和设计,赋予了新的使命。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教育理论,已经成为社会教育中的经典而不断被我们研究、借鉴,尽管存在着不足,但其科学精神和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对实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社区教育起步之时正是改革开放推进、市场经济兴起的时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需求日渐旺盛,西方现代文化迅速涌入,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多种文化价值、多种社会理念交融冲突,终身教育思潮涌动。这为社区教育理论的创造拓展了相当大的空间。

回顾我国现代社区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全社会关心教育引致对学生的校外德育的重视。从满足业余休闲生活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再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教育理论也在不断深化,但对于实践的指导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作用都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以社区教育的定义为例,一般认为。社区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实际上,这一理论指导在实践中缺乏针对性,不够具体化。社区发展涵盖了社区的所有事务,它包括社区内的经济、文化、卫生、体育等,都是为了促进社区的发展,人的发展更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终极需求,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目的。因此,以此作为社区教育的目标,既无实现与否之考量,更无实验失败之压力。相对也难以获得专业性的认可。社区教育实验应当充分学习乡村教育家的“勇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加大对社区教育指导理论的探索,比如。社区教育信息化理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理论。社区学习心理理论,社区教育文化理论。社区教育社会化理论,等等。由此,不断丰富社区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二)突破瓶颈健全社区教育体系

乡村教育实验者在当初讨论设计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时,曾有三种主张:其一是联络派。它认为社会教育是正式学校教育的补助,主张以现行学制系统为主,将社会教育系统嵌进去。谋求与学校教育取得正式联络:其二是并列派。它认为社会教育不应居于附属地位,主张在现行教育系统外另设一个社会教育系统,包括由纵的组织和横的事业构成。前者为民众学校、县立民众教育馆和省立民众教育馆三级,后者是由***书馆、体育场、戏剧音乐院和博物馆构成。其三是改造派。它主张改造现在以个人为本的学制。代之以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进而改造整合社会。这三派主张,都是对传统教育与社会教育发展的不同思考,其基本指向是改造现有的教育体系,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和束缚,建构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晏阳初和俞庆棠的实验可认为是并列派。梁漱溟的实验可认为是改造派。他们虽然在指导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实践中也相互借鉴和参考。

再看当代的社区教育,尤其是我们经常讨论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关系,情况与第二种并列派较为相似,都是再造一个社会教育系统并努力促进该系统与普通学校教育系统的互动。而当我们考察国外的终身教育时,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采用的是第一种观点的做法。就是在已有学校教育系统中承担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这也是由不同的国情所决定的。因此,当前我国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体系共建的方式既有现实需要的考虑,也是对传统社会教育经验的一种延展,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当前,许多省市普遍建立了由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等等构成的社区教育体系,但这个体系存在诸多困境。我国的社区学院实际上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对成人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学院成功经验并使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社区学院因在高等教育体制中难以定位而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在一些地区甚至受到排斥而改名为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同样存在法人地位缺失、性质不明、办学资质不健全等问题。当前应当明确定位社区教育体系,解决社区教育结构及机制等基本问题,同时进一步促进其与大中小学、家庭等组织的联动,完善纵向互动、横向结合的社会教育系统。

(三)鼓励知识精英参与社区教育而提升发展质量

乡村教育实验也成就了一系列著名的教育学者和社会学家,且不论晏阳初、梁漱溟、俞庆棠、陶行知、黄炎培等著名人物,即便由他们所率领的团队也是精英辈出。其中的很多人成为后来新中国的著名学者。前文提及的“博士下乡”。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教育现象,也是罕见的文化现象,是前无古人的。在乡村教育实验的设计者、执行者中有许多人是教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今天的社区教育,经常被认为是较为边缘的教育活动,投身其中的精英知识分子少之又少。专门从事社区教育活动的教师不少是中小学校临时派遣或业务较差的人员,虽然一直有号召鼓励优秀教师和专家进入社区提供志愿服务,但大多因缺乏较为完善的长效机制而流于形式,难以持久,这是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智力因素。乡村教育实验中的知识精英参与社会教育,一方面扩大了乡村教育的影响,完善了教育设计与实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知识精英与普通大众的互动。彰显了知识分子的国家情怀,有利于国家的进步。正如梁漱溟回顾。“静心反省。自己不***安逸,不***享受,粗衣素食,并无家产,教书著说所得几乎全用于兴办教育或接济同志。甚至自愿深入敌后,跟着游击队昼夜行宿于荒山野岭,究竟是一股什么力量支配着自己呢?扪心自问。则源于能立志要改造中国。为国家民族做事。简言之,自己衷怀爱国之情,其对祖国的责任感远远超过自己的小家小我,有时甚至无我。”在现代社区教育发展中。应当积极发挥当代知识精英的作用,搭建合理的机制,让他们参与社区教育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开阔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提升社区教育质量。扩大社区教育影响,以创造更好的局面。

(四)提升社区教育实验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概观而言。乡村教育实验更符合教育实验的规律和要求。严谨的设计。大量的调查研究,系统的理论知识。明确的问题判断,也是当初的教育实验时隔80年仍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原因。乡村教育实验在发现问题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尤以晏阳初的调查最为典型。他的团队专门成立了统计调查处,通过两年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大量的资料,出版了定县社会概况、经济调查、纺织工业、手工业、鸡猪羊、农民生活费用等几十本调研报告,进而提炼出四大问题,再围绕它们开展具体的实验。

在当今的社区教育发展中,科学精神和问题意识恰恰是较为缺乏的。社区教育绩效难以直接衡量,也不易短期奏效,因此,社区教育更多是因为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宏观价值而受到重视。社区教育的对象范围模糊。泛指为所有社区居民。使得社区教育一般被认为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对于社区教育耳熟能详的更多是发展性需求,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缺乏问题导向之余,社区教育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长期难以解决的,多重累加,使得其本身的实验效果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因此,社区教育实验应当聚焦具体的问题。不求全责备,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循序渐进地解决社区居民的教育问题。同时要问题下沉,不简单停留于概念争论。而需依靠教育的思维,办学的功能。以极大的耐心和科学精神。获得属于社区教育自身的真正突破。

社区教育发展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但社区教育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具有教化民众、提高素养的使命。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休闲的供给。乡村教育实验在培养新民,开发民智,提高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地区文化、国家意识、社会责任的培养。社区教育在快乐学习、精彩人生、满足需求之余,也需加强对需求的引导,体现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有助于社会凝聚力的展现。如果学习者在公益性的社区教育机构享有了教育服务。下课之后其乱扔垃圾、争吵斗殴、破坏规则之风不见一丝好转,社区教育的社会效应难免就要大打折扣。坦率而言,社会教育的责任,公民道德的提升,不是社区教育一业所能覆盖。但作为一种由***府主导,提供的公益项目,社区教育应当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完善***府行动和社会行动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推进机制

从乡村教育实验来看,***府支持和社会团体推进相结合是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模式。我国当代社区教育也体现了自上而下的***府行动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行动相结合的特征,社区教育的公益性特征以及作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使得社区教育发展仍是以***府行动为主,表现为社区教育发展动力主要依赖***府参与的积极性和财***支持的力度,社区教育发展重点更多着眼于体制、队伍、机构等外延式内容,社区教育发展状态呈现出区域不平衡、人员流动频繁、时冷时热等不稳定态势。随着中国社区建设经历从国家主导的***府行动到国家引导的社会行动这一阶段性变化,社区教育发展也必然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来参与,以实现内涵发展和持久发展。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绩效。当前,社区教育社会化的实践也在开始探索,包括鼓励学校和公益性文化机构向居民开放,培育居民学习团队自主发展。委托成人教育协会等社会团体承担一定管理和咨询服务。引进社会专业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托管公益性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等。但无论是行***部门,还是社会团体,其治理经验和治理模式尚没有完全从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中获得革新。均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随着老龄化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社区教育仍需要重点为老年人、学生、下岗失业者等群体提供公共教育和文化服务,这就要求***府行动仍将长期发挥主导作用。但社区教育需要建立***府行动和社会行动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完善这个机制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统整,将分散的、无序的、重复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与使用。资源整合不能停留于理论空想的理想主义讨论,分属各个部门、单位的教育资源不会自动组合。也不会一蹴而就,而需要一定的载体和机制,逐步利用和统整,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有针对性的设计“谁来整合资源,整合谁的资源,如何整合资源”的运作机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社区教育实验应重点加强两个建设:

一是***府部门职能的协作化。我国社区建设过程中***府部门职能一直延续着条块分割的体制。受限于部门主义的怪圈。这同样影响着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社区教育管理需要形成一种新的横向功能,如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学习型社会建设委员会的组织并有效运作,协调好教育、文化、宣传等多个部门的职能,以最大化增强发展合力。同时要努力消除“层级悖论”,避免社区教育工作找不到领导、无人负责的局面,明确国家、省市、区县、街镇等各级***府对社区教育负责的职能部门,建立起合理的领导体制。

二是社会组织参与途径的项目化。社区教育有着非常明显的需求导向特征,而不是以***府供给为导向,社区学校开设的课程、举办的学习活动只有是社区居民普遍欢迎、深感兴趣的内容,社区居民才会踊跃参与,在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用脚投票”在社区教育中是基本规律。正是基于需求,才会出现报读社区教育课程需要凌晨4点起早排队抢名额的情况。因需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需求导向的特征适合采用项目化的形式提供服务。项目化使得能够参与社区教育的社会组织在规模上、灵活性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便于***府公共资源的分配和社会力量的调动。有利于***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六)“以区为主”加强社区教育规划设计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10

【关键词】实验环节;比较;高等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本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自身原有的教育体制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及革新。俄罗斯作为世界上第一集团的大国,虽然经历了苏联解体等***治格局变化带来的动荡,但其教育、科研体系在***权动荡期间得到了历任领导人的重视因此成为整个国家体系中少数几个基本没有受到***治冲击的板块之一。笔者根据自身在俄国高校及科学院留学十余年的所见所感认为,俄罗斯直到今天,其教育以及科技的实力依然盘踞在世界范围内的显赫位置上,这点从其不断更新的***工产品以及诺贝尔获奖人数上可见端倪[1]。除了十几位俄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外,仔细阅读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及学***历可以发现,还有不少外籍科学家是从俄罗斯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或者在俄国有过重要工作研究经历的。因此,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水平不容小觑,作为老牌工业国家,从俄国知名大学毕业的理工科学生也是如今欧美专业市场的宠儿。以莫斯科国立大学为例,每年都会有很多英美知名高校或研究院分3至4次到学校的各个理工科系要求推荐学生进行联合项目的开发,其规模之大一度让俄国***府有了强烈的人才危机感而颁布各种优惠***策以及限令以保留本国知名高校中的人才,从这点也可明确地看出国际上对其教育质量的高度认可[2]。在教育普遍开始国际化的今天,相对于中国学生申请英美名校的艰辛,俄国学生的境况可谓轻松至极。俄国与中国有相似的社会背景,相似的意识形态,甚至两国也同样存在着很多相同的问题,因此,在周遭环境相似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其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很多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中理工科类学科的教学有其不少特殊的地方,但其中与国内差别相对较大的方面就是其对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其实,早有许多国内的研究者都注意到国内与国外教育中实验环节的差距。甚至丁肇中教授就曾经说过:“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如果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当实验了理论以后,才可能创建新的理论,理论是不可能实验的。” [3]。在国内教育体系中,学生对实验环节并不陌生,但一般情况下,这个环节主要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手段出现,并且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条件等均是老师提前安排好的,很少见到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行进行设计的情况。但在这点上,俄国的高等教育与我们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实验环节甚至可以说贯穿整体授课过程的始终,甚至也包括理论教学的过程。

1.实验环节在俄罗斯高等教育理工类学科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不同于国内高校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俄罗斯高校中一般学科的理论讲授过程分两种形式,一种称为大课(Лекция);另一种称为小课(Семинар)。主要是以学生参与群体及数量划分,一般大课是几十人同时上的课程,而小课经常可以划分为以小组为单位(十人左右)的课程。在同一门学科中针对同一群体的学生大课和小课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各自包含的内容及目标并不相同。

所谓大课,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老师以理论讲授为主,这与国内高校现行的大多数课堂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在正式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演示实验环节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国内现有的情况。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大批是在课前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从而在大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的含义,显少出现理论定义死记硬背的情况。经过大课的讲授后,由于演示实验环节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因此俄国学生在课后一般都可以做到对实验所针对的理论有个较为清晰的了解。除此之外,在俄罗斯高校中,同样的学科在大课之后一天或者两天左右就会安排一堂小课作为补充。相对于大课庞大的听课群体,小课上学生非常少,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更类似一组(十人左右)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研讨。研讨的内容包括老师对学生定题目设计实验过程的训练、对大课上演示实验的理解与困惑等等内容,由于学生人数非常有限,教师除了起始的引导及部分思路的讲解外,课程主体参与者是学生。同样以莫斯科国立大学为例,在学科开始的第一堂小课上,老师会将自己的教学进度计划明确告诉在座的所有学生,并在当天课程接近结束的时候说明下节课的内容,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引导标题在课余时间完成部分设计任务。从第二节小课开始,教师开始根据拟定的一部分与理论贴合度较高的小型题目,由学生自愿参与实验设计介绍,并回答同学的提问。一个实验题目通常会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几位同学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介绍,教师会适时予以纠正或者补充,而学生会在老师与同学的提问与纠正中完善自己的思路。除了对大课相应理论的实验设计外,对理论的延伸讲授与理解甚至包括应用理论解题的训练也是在小课上完成的。

乍看起来,这种方式类似加了部分实验设计环节的习题课,似乎有浪费时间的嫌疑,但在正式教学中,由于学生无论是正式的实验设计还是习题的解答都不是机械地在背诵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经过消化理解后,将理论的东西转成可以应用的工具进行实验设计的指导以及解题的钥匙,没有底稿,更不存在照着书念的问题,学生讲出来的东西都是他经过消化已经融入脑海的内容。而这个过程就类似于将繁杂的理工类学科理论转换成白话文让大家看,不仅容易记住,也有助于理解。而对于参与实验设计环节的演讲者,这更是种不可多得的锻炼,不但让其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学会如何将自己脑中的东西用易懂且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达。因此,俄国知名高校中毕业的理工科学生并不会出现表达能力与文科学生相差甚远的情况,相反,在之后的工作或者科研中,他们随时可以用简洁明晰的语言精确向外界介绍他们的想法或是成果,这不但利于成果的快速被发现,同时也有利于同行之间进行想法上的交流。

2.实验环节在俄罗斯高等教育理工类学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理论教学中,俄罗斯高校抓住实验设计以及演示实验环节所带来的好处,不但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了课堂教学,同时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比只听教师授课更多的知识以及表达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对于理工类学科的教学,实践教学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相对于国内实践环节主要以定题目小型实验操作的现状,俄罗斯高校将实践教学的环节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在普通实验室以及各专项实验室里完成。在普通实验室完成的与国内实验课的内容相同,主要是一些经典的操作实验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部分两国教育现状中唯一的区别是实验课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以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为例[4],实验课所占的比重虽然按专业也有所不同,但理工类学科中其最高可以达到百分之四十三。相较于中国理论教学占据绝对大比例的情况,俄国应该说将实验课放在了与理论课同样重要的位置。除了比例上的差别外,两国规定范围内的经典实验课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中国高校的试验课堂尤其是学科附属试验(非毕业课题)课堂上,主要试验过程是教师讲授试验过程,大到整体试验的目标意义,小到试验中加热时是否加盖子等都会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说明,板书类似试验的说明书,学生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操作,最终做出设计好的结果为主。相对于中国高校教师的谨慎,俄国高校的试验教师则似乎更像是管理实验室安全的安全员[5]。教学过程主要强调试验中可能碰到的危险状况以及除了状况后应该如何加以处理,除此之外,有关试验具体步骤等参照已让学生通过网络***并打印出来的讲义作出讲解,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自己所理解的试验是用来做什么的,然后应该如何做,但不会提到试验结果有可能是什么情况。听的学生如果有问题可以提问,部分可以由演讲者回答,还有一部分由教师负责解答。学生一般会比较认真,因为不同于国内试验课的试验报告主要是将一些内容抄上的情况,俄国高校的试验报告除了试验目标和目的外,操作步骤以及如此设计试验步骤的原因部分都是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话写出来上交的。由于操作具有学生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试验会出来很多结果,在试验分析中不只是说明自己出现了什么现象,同时需要很清晰翔实的分析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不管试验是否得到理论推论得出的现象,左右试验报告分数的主要是其是否可以作出令人满意的试验分析。

除了规定的大比例实验课的同时,俄国还同时存在着科研导师制的情况。以莫斯科大学材料科学系为例,本科生从入校开始就需要选择进入相关实验室进行科研项目,由特定导师进行辅导,辅导的内容包括实验整体设计、实验实施步骤、实验检测方式选择等。进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需要占用课余时间,学生在课余进入实验室就更像是进了一个研究团队,一种另类的研究家庭,实验室常备有普通的茶点及零食,学生甚至在课间或者午饭时间也愿意回实验室坐上一会。这种情况就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室的情感,也让大家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验时更加投入。在每学期末,系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一份科研小论文(20页左右),结构基本等同于正式论文,也包括文献总数,实验部分及结果分析等等,在学期最后的学生学术研讨会上做演讲并回答同学及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最终给出一个实践环节分数,以必修课学分的形式记入学期总评成绩。如果学生在一个学期末感觉自己似乎更感兴趣另外的实验室,可以在系里申请并在下一学期转入另外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学习。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在有限的几年时间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现实的科研任务,并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及科研成果的交流技巧,对其后面的各项工作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经过了借鉴学习融合创新等等环节,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在成绩面前,作为教师,我们依然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的教育再上抬一个台阶。俄国是我们的邻邦,我国的高教体系至今也残留了不少之前苏联体系的痕迹,因此,俄国知名高校中对于理工类学科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实验环节的作用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并且进行更深层的探究与挖掘。

参考文献:

[1] 马福珍 俄罗斯国情与文化 [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3.

[2] 李雄华 论现代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J] 理工高教研究,2010,V29. No4.

[3] 李家宝,葛鸿翰 俄罗斯高等工科教育及其改革 [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22-32 .

[4] 张男星.论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改革―来自20世纪末的教育震撼[J].俄罗斯研究,2002(4):2-9.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10篇

学习

教育哲学课程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哲学课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哲学1200字论文,教育哲学论文参考范文。在知网核心期刊中共搜得“课程哲学”相关论文三十六篇。各年分布情况为:06年5篇,07年13篇,08年0篇,09年8篇,10年10篇,11年0篇。研究维度主要分为课程与哲

学习

学前科学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4)

(二)当代声乐科学体系逻辑严密、结构性强当代声乐科学体系理论通过其特定的划分依据及存在形式,将其内部表现为本体内部交叉学科和本体形态交叉学科,在本体内部交叉学科中,又分为支柱学科、基础学科、辅助学科、传播学科。在纵向构展的同时,又

学习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文化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大全,传统文化教育论文1500字。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西方文明并不适应中国的教育,不能给予学生中国社会需要的能力,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整合西方的思想,不能盲目照

学习

中国应试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应试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应试教育的必要性的论文1000字,应试教育的利与弊论文。换个角度想想,那些对奥数兴趣的孩子是不是同时遭到了对天赋的扼杀?这就好比一个生性温和的人被抬着去学武术,这是对本性最大的扭曲/奥数的

学习

教育信息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信息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0篇,信息科技教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1.1.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1.1.3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

学习

学生德育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德育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青少年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德育教育方面的论文。在网络社会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里,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其身

学习

学校德育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德育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校德育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论文,学校德育管理论文题目大全。(1)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消极的双重效应。当前居民学生对职工下岗的困惑、农村学生

学习

小学艺术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艺术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艺术教育论文题目大全,小学美术教育论文10篇。从广义上说,艺术教育融合和渗透在各学科教育之中,各学科表现出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舞蹈、体育

学习

中国教育问题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教育问题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教育改革论文大全,中国的教育现状论文1000字。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一挑战,应该充分认识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采取更为积极的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方针策略。中国

学习

大学音乐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音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音乐论文范文1000字大全,大学音乐论文范文1200字。从音乐方面看,为了体现歌词的丰富内容,在音乐上形成了多种结构形式与表现手法,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集体性的歌唱中产生了应用多声部来表现内容的

学习

英语教育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教育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教育教学论文,英语教育教学论文题目推荐。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注重对课文和词汇的讲解,而对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却很少。而学前教育的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就是与人沟通交流,而

学习

音乐鉴赏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鉴赏论文10篇,内容包括音乐鉴赏的论文范文,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影视音乐《家园》欣赏教学设计电视剧《闯关东》作为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开年大戏,在央视创下了收视神话,全国多数观众在同一时间观看了《闯关东》的大

学习

如何撰写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撰写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写教育论文的思路及方法,如何撰写教育论文。一、论文类型及写作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论文时,经常为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感到困惑。有的教师在翻阅别人写的论文之后,还是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各种

学习

音乐课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课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音乐课堂教学论文题目大全,音乐教学论文10篇。二、欣赏音乐,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音乐是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唤起学生的感受的共鸣,针对学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借助音乐的感召力,有目的的听,可以起到很好

学习

教育哲学课程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哲学课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哲学1200字论文,教育哲学论文参考范文。在知网核心期刊中共搜得“课程哲学”相关论文三十六篇。各年分布情况为:06年5篇,07年13篇,08年0篇,09年8篇,10年10篇,11年0篇。研究维度主要分为课程与哲

学习

学前科学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4)

(二)当代声乐科学体系逻辑严密、结构性强当代声乐科学体系理论通过其特定的划分依据及存在形式,将其内部表现为本体内部交叉学科和本体形态交叉学科,在本体内部交叉学科中,又分为支柱学科、基础学科、辅助学科、传播学科。在纵向构展的同时,又

学习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文化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大全,传统文化教育论文1500字。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西方文明并不适应中国的教育,不能给予学生中国社会需要的能力,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整合西方的思想,不能盲目照

学习

中国应试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应试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应试教育的必要性的论文1000字,应试教育的利与弊论文。换个角度想想,那些对奥数兴趣的孩子是不是同时遭到了对天赋的扼杀?这就好比一个生性温和的人被抬着去学武术,这是对本性最大的扭曲/奥数的

学习

教育信息技术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信息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0篇,信息科技教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1.1.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1.1.3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

学习

学生德育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德育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青少年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德育教育方面的论文。在网络社会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里,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其身

学习

学校德育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德育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校德育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论文,学校德育管理论文题目大全。(1)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消极的双重效应。当前居民学生对职工下岗的困惑、农村学生

学习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教育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表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初中教育教学论文3000字。(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