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方向论文10篇

新闻学方向论文篇1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 文献综述 社会舆论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上升和新闻网站的扩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依托互联网的各种优势,较之传统媒体评论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的缺陷和人为经营管理上的漏洞,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出谋划策。下面笔者就当前我国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研究文献,从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和范畴界定、传播特点、功能功效、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梳理。

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和范畴界定

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学界和业界仍然存在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可将不“成文”的言论也纳入网络新闻评论的范畴之中。有学者从维护新闻评论体裁特征出发,认为只有那些在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成文”文章才能称之为网络新闻评论;也有人从互联网的媒介特性出发,将网络留言、论坛讨论等“不成文”的言论也称之为网络新闻评论。在众多意见中,笔者较赞同王振业等的看法:“网络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意见信息,是个人或组织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因此,就像音像评论之于广播、***像评论之于电视,讨论区、电子论坛上的评价性意见正是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特殊表现形态,只要其‘新闻性’、‘***论性’的特征还在,‘不成文’的讨论应当和‘成文’的文章一样,纳入网络新闻评论的范畴。”

网络新闻评论的分类。为了便于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将网络新闻评论进行了分类:杨新敏从内容角度将其分为***府媒介评论、商业媒介评论和网络论坛跟帖评论;黄昕从形式角度将其分为网络新闻评论专栏(包括新闻网站的时评、个人博客等)、留言板跟帖和网络论坛(BBS)评论;田秋生等从原创性的角度和创作主体角度,将其分为原创评论、转载评论和记者评论、专家学者评论、普通网民评论。以上的几种分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分类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改变其本质。

网络新闻评论的本质。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本质看法基本相似,只是表述略有差异。如杨书卷认为:“网络新闻评论是针对在网上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的‘网上跟帖’,其形式相当于‘读者来信’,处于传播学中的反馈阶段。”亦如姬米刚所说:“网络新闻评论与其他大众传媒的评论一样,只不过是借助现代网络信息载体将新闻评论转化为电子化的文本传播而已。”

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网络新闻评论的网络特征。众所周知,网络新闻评论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媒介途径发展起来的,必然具有网络传播活动的相关特征。不少学者在讨论网络新闻评论之前,都要先解释网络传播的特征,再顺势带出网络新闻评论。潘英将网络新闻评论的网络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栏目设置更多样,形式更直观;二是容量大,包容性强,存留时间更长;三是传播和互动更及时;四是形式更加灵活。周瑞金更是站在社会价值的高度指出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优点:“传播即时性;时空穿透性;议论交互性;价值多元性。”

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的特征对比。呼吁传统媒体评论向网络新闻评论“取经”是研究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方面。在笔者分析的68篇文献中,有42篇着重讲述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优势,有18篇谈到了报纸、电视等媒体新闻评论要向网络学习。

蒋建德指出:“网络新闻评论以其突出的优势对报纸时评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报纸必须把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新闻评论快捷、海量、平等、平民化、交互性的优势尽可能多地‘拿来’,同时进一步发挥报纸时评权威性的优势,这样才能开创报纸时评的新天地。”

王枫也建议报纸新闻评论改版:第一,直接摘登网络言论,或者将分散甚至片面的民间舆论集中起来,加以筛选、概括、分析和修正,变成比较正确、系统的意见,在报纸评论中体现出来。第二,从网络新闻评论中寻找广泛的灵感。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发掘角度,启发观点。第三,内容的多元化。第四,改变传统的报纸评论版面的编辑模式。第五,让记者写评论;第六,直接进入网络新闻评论,分得一杯羹。直接开辟电子版,实现互相促进。

在看到网络新闻评论众多突出优势的同时,不少学者也注意到其存在的缺点。陈忻认为:“缺乏约束网友,缺乏自律和社会责任感,情绪化、意气化的色彩也较为严重。同时,网络新闻评论的随意性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言论不求深刻,但求宣泄。其语言虽然是犀利的、直率的,但常常带有偏激的倾向,甚至出现谩骂攻击的现象!”

笔者承认网络新闻评论存在上述缺陷,但是应该看到,网络媒体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本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其显现出的主要方面还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切不可以偏概全。

网络新闻评论的功能

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功能。网络将反馈的声音组织在一起,不仅将意见反馈给作者和新闻机构,其观点也能被大众看到,达到以往反馈所无法实现的功能:自己也成为二次传播的“缔造者”。而且,和***的个人聊天那种小范围的影响不同,新闻有多热,网络新闻评论就有多热,当达到某一阶段时,网络新闻评论自己也会成为热点新闻,成为再次热评的对象。

张学义指出:“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度为传统媒体树起了标杆,这对传统媒体进一步***思想、转变观念也是一种促进。广开言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畅所欲言是社会文明和谐的象征。”

此外,张宁还阐释了网络新闻评论公共精神的五种具体表现:“建设现代文化模式,重塑公民的文化精神;培养公民的公共观念;为公民提供***治表达的渠道,进行沟通;提升公共舆论品格,调节社会精神生产;焕发公民的理性精神。”阂大洪对张宁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已经开始承担公共精神培养的重任”。

从这些观点来看,学者们几乎都偏向了积极的一面,没有深入探讨网络新闻评论带来的负面效果。这种回避和逃脱只能让公众越来越对网络新闻评论顶礼膜拜而忽视了其潜在的隐患,这一点尤其值得今后的研究者们注意。

网络新闻评论与社会舆论。网络新闻评论与社会舆论同样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基本上集中在网络新闻评论影响社会舆论的过程、作用和如何正确引导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功效等方面。

摆在我们面前的网络实际上可以构建为一个公共领域,受众言说价值的实现便是他们有了一定的权利去阐释他们的观点,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针对一些重要事件来反映人们的心声,众多的网络受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最终产生的结果便是新闻事实走向舆论化。

高伟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在网络舆论中的影响尤为突出,网民特有的情绪化倾向,更容易受到网络新闻评论的左右。”他甚至将网络新闻评论形容为“零独家时代的独家新闻”,“抢占舆论制高点的急先锋”。

张世浩将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作用归纳为五点:第一,促进公开与公正;第二,有利于社会控制;第三,扩大网站影响力;第四,与传统媒体互补;第五,加强社会监督。

认识到网络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性后,不少学者对加强网络新闻评论舆论引导力提出了对策。比如胡富成等指出,要“建立自己的互联网舆论引导阵地,聚集足够的人气,充分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培养高素质的版主和吧主队伍,充分发挥版主和吧主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意见领袖’作用;积极推动网民所反映出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府与网民互动,实现***府、网络、网民的互动正常化,提高网络论坛与社区在网友中的信任度”。

虽然大部分人认为目前我国网络新闻评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作用不断加强,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比如张毓认为:“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新闻评论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而评论文章中的舆论导向,并未使人们对这个事件的态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唐野苍还指出了其舆情弱化的原因:一是平民评论者的缺失,二是娱乐化倾向严重。

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能力到底有没有降低,笔者更偏向于没有。从近年来的多起突发性网络事件来看,网络正越来越成为事件爆发的导火索。这个问题也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另外,除了上述两方面功能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网络新闻评论的其他功能。比如对媒介环境的适应和改变,对大众认知、决策的影响,对新闻业务的拓展与创新等。这些问题还很少有人涉足,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地。

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特征

韩书庚在《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中选择了五则体育新闻的网友评论进行考察,研究其修辞、文字和标点符号的特点,其结论拓宽了网络新闻语言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他概括出了网友评论的词语选择特点,分析了主要词类和方言词、流行语的使用;同时从网友评论中的辞格、风格等角度作了探讨;最后还对文字和标点符号作了分析。最后总结出“网友评论风格以幽默、讽刺为主”。

刘静等则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一方面,发送信息的一方(即评论者)隐去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以虚拟的网名重新构建身份;另一方面,网络交际的另一方即网评的读者,在阅读网评后,也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以评论的形式发表在网上。”并将其归纳为“交际参与者的不同”和“文化背景语境的不同”两点。

网络新闻评论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网络新闻评论面临的问题。“表面上,海量的网络信息令人眼花缭乱,而信息的背后是雷同、肤浅和抄袭。‘千网一面’的趋同倾向,暴露了网络媒体‘速度与量’的浅层次竞争。”

潘英也认为,“网站往往缺乏完善的有组织的评论,因而削弱了它的权威性,而‘论坛’评论,个体性较强,这既具有优势――网络民主的一种体现,也存在缺陷――容易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可以说,目前我国网络新闻评论面临的问题令人堪忧。

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趋势。基于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性、多元化、及时性等特征,不少学者认为,网络新闻评论正处于壮年时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正渐渐地霸占整个评论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李孟鑫则不赞成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倾向,认为“‘新闻洞理论’依然在网络新闻评论中存在,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对策。鉴于网络新闻评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发展趋势,学者们纷纷提出对策。李冬安从频道的页面设置与栏目安排、网评队伍建设、关注引导热点、突出原创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如何做好网络新闻评论提出了建议。

赵丽薇等在分析网络新闻评论专题存在的问题后,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方向――品牌化,并从市场定位、差异化策略、宣传推广等角度提出了具体措施。另外,高进安还对做好国际网络新闻评论提出了几点建议:“网络新闻评论员应该具备深厚的理论修养、***治意识、大局观念,对所评事件有较全面的了解,做到客观、理性,以理服人。”

结语

网络新闻评论的迅猛发展必将给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其短短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全面指导我国新闻业务操作上的实践,许多尚未涉足的领域还留待学者们继续探索。

注释:

王振业、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杨新敏:《当代新闻评论》,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黄昕:《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功能》,《青年记者》,2009(23)。

田秋生、邓庄、钟剑茜:《当代新闻评论学》,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页~255页。

杨书卷:《“自由的民意”:新闻网络评论》,《大众科技报》,2004年10月21日。

姬米刚、韩春秒:《增强网民美德意识 为网络新闻评论“注力”》,《中华新闻报》,2006年9月13日F01。

潘英:《比较视角下的网络新闻评论》,《当代传播》,2004(3)。

周瑞金:《我与网络新闻评论结下不解之缘》,《新闻记者》,2006(6)。

蒋建德:《报纸时评如何在网络新闻评论下突围》,《现代视听》,2007(7)。

王枫:《“拿来”才能进步――浅谈报纸评论如何借鉴网络新闻评论的优势》,《新闻爱好者》,2009(21)。

陈忻:《试析网络新闻评论》,《新闻界》,2006(2)。

张学义:《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及机遇》,《***事记者》,2010(8)。

张宁:《网络新闻评论的公共精神》,《新闻前哨》,2005(9)。

阂大洪:《数字传媒概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李倩:《网络新闻评论与受众言说价值实现》,《青年记者》,2010(11)。

高伟:《网络新闻评论繁荣原因初探》,《今传媒》,2009(2)。

张世浩:《网络新闻评论导向调控路在何方》,《采写编》,2009(5)。

胡富成、姜运山:《提升网络新闻评论舆论引导能力的途径》,《吉林日报》,2011年1月15日。

张毓:《从“韩寒事件”看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新闻世界》,2009(12)。

唐野苍:《媒体时评请向网络新闻评论“取经”》,《视听界》,2009(3)。

韩书庚:《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新闻爱好者》,2010(6)。

刘静、李文波:《网络新闻评论的语用学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

李冬安:《建设网络新闻评论频道方法初探》,《新闻导刊》,2009(6)。

潘英:《比较视角下的网络新闻评论》,《当代传播》,2004(3)。

李孟鑫:《网媒评论和纸媒评论的对比探讨――从新闻洞的视点分析网络新闻评论》,《新闻传播》,2009(11)。

赵丽薇、袁晓雪:《网络新闻评论专题的品牌化思考》,《新闻传播》,2010(7)。

高进安:《做好网络新闻评论这道“快餐”》,《对外传播》,2010(2)。

新闻学方向论文篇2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新闻;发展路径

中***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138-02

一、地方普通高校新闻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我国新闻教育起于20世纪,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的开始。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服务于社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之下,新闻事业快速发展,新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加大。各地方院校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全国高校出现了新闻类专业热。据***高教司的数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开设新闻专业的本科院校达170所。2000年至2004年,全国新闻类专业5年共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67个;2006年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2006年后的增速更快,据了解到的最新数据,我国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877个,2008、2009两年新增216个,平均每年增加108个。据估计,目前全国新闻专业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达到4~5万人。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是其序列的两个端点,本文所讨论的地方普通高校则处于这两个端点中间。新闻学属于交叉领域的人文学科,不仅需要诸如***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等各个学科的基础支持,还需要较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合格的新闻人才不仅要是个新闻的专业人才,还必须是通晓各人文社会学科的杂家。地方普通高校的新闻专业既无法在学术水平和高端人才培养上与部属名牌高校和综合性重点大学相抗衡;在实践技能的培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又面临着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激烈竞争。新闻专业的“超常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这在地方普通高校中表现的更为严重。目前体育类、财经类、***法类、理工类甚至海洋、矿业等专业类高校开设新闻学专业已屡见不鲜,许多地方普通高校借助新闻热潮仓促开设新闻专业,专业发展方向不清晰,人才培养无法适销对路的后果已逐步显现。新闻专业的“超常规”高速发展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地方普通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传统媒体从业门槛日益提升,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在与名校生的岗位竞争中步履维艰。由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间存在着互补交叉的特点,非新闻专业毕业生媒体从事媒体工作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构成对新闻专业学生媒体从业的新压力。

二、地方普通高校新闻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8年新闻学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一级学科以来,我国的新闻学科在研究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新闻传播学科包含了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四个主要的专业,传播学本科教育也在试行中。这些专业均为媒介产业培养人才,而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中,传媒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决定了新闻传播学科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市场比较广阔,各类新闻媒介、出版机构、******机关宣传部门、企业宣传部门、广告公司、以及正在发展中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自身,都对这类人才有很大需求。

许多地方普通高校尽管挂名为“新闻学”专业,但其师资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主要与公共关系、广告、信息传播、编辑出版等行业相关,与新闻学尽管同属新闻传播学科下,但培养的毕竟是不同的人才,学科建设的方向大相径庭,但其人才培养方案沿袭传统新闻名校的设置,追求课程设置的“大而全”,围绕着历史新闻学(新闻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应用新闻学(新闻业务)三大方面来设置,几乎都包含了《中外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广播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制作》、《新闻事业管理》、《传播学》、《公共关系》、《新闻职业道德》等课程。在制定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与科研方向时,传统新闻教育存在太专太窄的问题,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基本上都将目光投向了类传媒的需要,忽视了企业对信息传播人才的大量需求。传媒与企业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要求固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新闻专业特色不鲜明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些地方普通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科建设沿袭传统新闻教育的模式,新闻学的培养方向不能适应正在变革的媒体格局,存在太专太窄的问题,学科的基本课程设置基本雷同,其他相关课程的设置五花八门。因人设课的情况时有出现,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缺少教师还不能开设,违背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规律。或将新闻学的学科建设与传播学等同起来,二者夹杂不清,导致学科长远发展目标不清;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相脱节,或者过分注重技能而轻视理论,导致做新闻上手很快,但知识面窄,发展潜力不如经济学、法学、***治学背景的学生。

三、地方普通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日趋成熟,信息传播业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的“采、写、编、评、摄”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综观目前新闻人才培养现状,培养的人才依旧以适应传统媒体为主,无法跟上信息业发展的步伐,出现了信息传播及新媒体业从业人员缺乏,而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高喊工作难找的尴尬局面,这就为地方普通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一)依托地缘优势,走特色化路线,因地制宜推动新闻教育的发展

尽管在学术水平和学科基础上,地方普通高校的新闻专业无法与部属名牌高校和综合性重点大学相抗衡,但也有其优越的一面:地缘优势。地方普通高校立足于地方,由于对本地历史、文化和人群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熟悉和了解,特别是在区域内具备相应的人脉资源,所以形成了相对外来个人或群体独特的信息传播优势。在新闻教育的发展上,一方面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培养应对本土行业的专家型新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布局,按照市场需要,明确新闻教育的侧重点,培养适销对路的新闻人才。同时,新闻教育的发展还应根据学校的整体特点来确定专业定位。如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专业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应摒弃大而全的新闻教育模式,弱化新闻史、新闻事业管理等课程,强化财***金融的相关知识,侧重发展财经新闻方向;工科院校的新闻专业可以在工业传播领域进行大力的拓展;体育类院校着重强化自身在体育传播领域的优势;***法类院校则可以突出新闻专业在***法新闻报道方面的特色;外语类院校可以依托外语语言优势,设立国际化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全面型新闻人才

地方普通高校应依据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设定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新闻传播学科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针对现代传媒与社会的需要而设定,新闻院系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据此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

新闻专业的学生长常被评价为:“知而不专”。目前,新闻专业就业领域的错位现象突出,具有特长的新闻专业学生受欢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普通高校新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也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教育课程学识的增加,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大幅提升专业选修课的学时,在新闻学专业方向选修课中推出课程模块,丰富了新闻学的课程内容。学科专业方向课程的划分需要更科学清晰,突出新闻学实践性强的特色。同时,强化学校强势学科和校园文化等各方面对特色新闻人才培养的影响,发挥非专业教育因素的重要作用。

目前,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探索开辟网络传播领域。传统的文字工作者已无法满足新闻媒体的要求,熟悉网络传播环境、掌握网络传播技术的新型技术人才是新时期对新闻人才培养的要求之一。随着全媒体形态的出现和发展,只具备某一新闻专业技能的传统新闻人才已无法满足业界的需要。熟练掌握多媒体采制和传播的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的一专多能型新闻人才在将来会更有竞争力。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实现知行合一

新闻教育脱离新闻实践,是学界和业界比较公认的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造成这一悖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产业化与高校扩招,教师的准入与管理,量化考核与行***化办学,重科研轻教学等,都造成我国的新闻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根据一项对8省、市12所高校及对应地区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有72.4%的媒体从业人员认为,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满足媒体要求。老师、学生、媒体从业人员均有三分之二以上认为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

新闻理论来源于新闻实践,能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的理论无一不是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然而,理论联系实际往往成为新闻教学中较难落到实处。一方面在一些地方普通高校,新闻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本身就人为地被分割成两个部分,未能实现有效的对接;另一方面在于平时课堂教学中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培养较少。地方普通高校的新闻专业发展要注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建设供学生实习的校内报刊、广播台等实践平台,加快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横向联合,不仅要与大众媒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还要注意与公关、广告机构、新媒体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舞台。

加强对现有师资实践教学的培训。对新闻专业教师,要求既能从事新闻教学又要投身新闻实践,可以采取轮训挂职锻炼和假期去媒体实践的方式,增加教学一线的教师的实践经验。专职从事新闻教育工作的教师,如果都具有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中直接传授自己的实践经验,促进新闻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更容易做到知行合一。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先实践,后认知,即先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的认知和提升。实践性环节可以增加课外采编、媒体参观和模拟新闻等形式,引导新闻教育向理论和实践对接的方向前行。需要指出的是,新闻实践并不是新闻教育的目标,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知行合一,教给学生人文追求和综合素养,使他们有超出职业能力的理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通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新闻学方向论文篇3

如今,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们对科学领域的认知及探索,传统的新闻理论不断受到冲击,把新闻写作行业推向了现代化科学之路。全新的写作风格正在不断渗入到新闻行业当中来,具体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1.1从客观到主体的迈进。先从传统的新闻写作理论说起,人们总是习惯于在采访素材和记者的写作技巧之间研究新闻写作,却忽视了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记者本身,而记者正是新闻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主体。现在则不然,与写作技巧相比,人们反而更关注的是记者本身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如今对于新闻研究已从单项的内容转变为写作者本人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方向,不仅是对新闻行业的挑战,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成果。

1.2由静到动的逐步转变。新闻写作工作者从一味地在新闻报道写作中研究方法,到从写作过程中寻求发展,即开始从定向写作逐步发展为对写作的思维过程的重视,并与哲学、社会学、思维科学、心理学等众多科学领域来逐步发展未来的新闻写作领域。

1.3逐步把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并向宏观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新闻写作中,人们往往喜欢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例如某个新闻主题,或者写作表面的素材等内容进行探讨,但是现在人们关注新闻的方向已有了全新的发展,而是更注重新闻主题背后的提炼和主因,这也促成了一个与现代科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新闻写作理论体系的形成。从而带动了新闻写作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宏观高度。确立了新闻写作工作者追求的发展方向。

二、新闻写作行业的发展

新闻写作中的理论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闻理论是新闻写作实践的基础,新闻实践又带动着新闻理论的发展。从客观的现实角度出发,新闻写作者必须要面对的就是更加凸显的写作研究方向的新课题,这样既可以推动着新闻工作者及时创新,也可以促进新闻写作的改革发展,增强新闻的可看性和价值性。在这种形势下,更加突出了新闻写作学需要面临的新挑战和新目标,推动了新闻写作新趋势。

2.1、微观角度看新闻写作发展

跟着新闻写作在近几年的不断发展,走过了由快变新、强变深的历程,并且更加促进了新闻报道的可看性、时效性、价值性,并且跟随社会的发展脚步,同时新闻写作也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真。新闻报道实事求是,首先要保证所报道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及全面性,同时还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新闻素材,保证新闻写作的内容观点不偏离主题,达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的判断和叙述。

2.短。新闻写作讲究的是短而精湛,一般情况下,好的新闻作品均以短作为写作的方向,而非长篇大论,这样既容易影响人们在观看新闻报道时找不到主题,也容易对理解产生偏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要短,长短要视新闻事实的内容来决定,哪些作品需要短写,哪些作品需要长写,不能盲目求短,而是应使内容与篇幅达到一致统一的效果。

3.新。新闻,顾名思义,就是要新。新讲究的是新闻要具有时效性,包括时间的及时、内容的有效和新鲜感及报道的适宜度。首先,新闻要具有时间和及时的观念,即报道当天或者前一天所发生的事实。其次,新闻内容的有效性和新鲜度,包括的是新闻写作内容的主题新颖以及写作技巧的程度。再次,新闻报道要看准时机,即报道时间是否适宜,在达到新闻具备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原因)的标准的同时,注意新闻写作的事实内容是否充分,以及向外界报道的时机是否成熟。“活”,我们所说到的“活”是指把文章写“活”,从而使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更加适合读者的需求。“活”作为新闻写作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我们的实践工作者如何将文章写“活”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活”要求我们把文章写出其自身应该具备的特点,陈词滥调的东西是很难在我们的笔下“活”起来的。“深”,是文章的必然走向,更是对我们文字工作者更加进一步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打破常规报道,在新闻工作中逐渐展开新的报道领域,这个时期的一些报道常被视为“敏感”部位,这些都很好的被视为文章创新的关键。求深,这是我们时代的要求,是我们当今新闻写作的走向。

2.2现今新闻写作的宏观标准

新闻写作的宏观标准是形式、内容、风格的和谐统一。事实、价值、效果的和谐统一,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形式、内容、风格的和谐统一,这是新闻写作的形式美。文章要求形式随内容,风格随形式,表里如一,什么样的内容就以什么样形式表现,要五花八门。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就运用其风格,风格随形式走。

新闻学方向论文篇4

关键词 网络;新闻传播理论;发展趋势

中***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12-02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新闻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人类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的常态形式。新闻理论研究是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追求真理的基本理念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究社会新闻现象以及新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1 主要新闻理论体系模式

1.1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的新闻理论体系是指由美国的传播学家和***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中提出的“5W”模式。即Who (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cts (取得什么效果)。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其中一种,因而用大众传播的理念方法指导其构建属于自己的新闻理论体系能够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闻学也有自己特定的话语方式、传统、研究对象以及问题领域,如何借鉴传播学研究成果,构建新闻学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1.2离散性四元结构模式

上世纪的90年代初由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提出。即所构架的理论体系由新闻、新闻报道、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介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四个实质性单元组成。而所谓的离散性是指这四元在结构方式上所具有的外在的特征,也就是其在相互集中的基础上也会出现的分离和交叉。此种理论体系具有明显自觉意识,提出新闻学理论是展示理念化和演绎原理体系的知识系统。

除了这些理论体系之外,还有板块结构模式、一分为二体系的结构模式、以新闻活动范畴作为红线的理论结构模式和不大追求体系结构模式等,因为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我就不赘述了。

2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模式的方式转变

根据上面所提到的拉斯韦尔模式,新闻传播的过程主要由5个基本要素组成,依次分为5个传播阶段。即传播者―信息―媒介一接收者―传播效果。那么在网络时代里,每一个传播规律都可以通过这5个要素表现出来。

2.1传播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在传播者这个要素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是一个开放,人人参与的媒体,网络新闻三大主传播者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经营者、新闻单位和个人。虚拟世界中真实多元化的媒体环境,挑战了传统的新闻宣传部门执行的对新闻信息流向、流通以及新闻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2.2信息

网络传播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及时等特点使广大的新闻受众获得信息的途径更为方便和迅速,内容也更为海量,置身于信息海洋中,体验知识爆炸的新时代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媒体不仅仅为其广大受众提供了大容量、超文本、跨时空的海量信息,而且它相比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具有强大的互动性。网络时代里,人人都是新闻源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空间。

2.3传播媒介

互联网的特征是广容、实时、交互、多媒体化。那么网络作为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媒介,其特点也会影响新闻传播的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采用多样化的技术,营造强烈新闻视觉听觉冲击,充分运用FLASH动画音频视频等多角度的多媒体技术,激起受众参与意识;双向流动性和互动性改变了传播者和受众以及受众和受众之间的孤立状态,在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新闻时间及时、实时、全时,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新闻本身的特征;突破地域局限,全球化、全方位、多角度直接全球热点时事新闻动态。

2.4 接收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的接收者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大众传播有向小众传播的趋势转变。新闻接收者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者,它同时也可是新闻的传播者。现在各种个性小众网站也应运而生,人们在某一个特定的兴趣点上达到共识,组成一个小的社会团体,相互交流观点和提出意见,产生一场信息化的***。

2.5传播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人们的民主观念产生改变之后,对于舆论的引导方式也需要得到改进。网络新闻给广大受众提供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和宣传,它同时也给广大受众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方式,采用人性化的特色定制。在此种情况下限制和堵并不能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时候的新闻传播就要善于利用舆论的引导作用,抓住广大网民的心进行有效宣传。

3 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内容

从网络的角度单独来考量的话,我国的网络新闻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主要的阶段:1994年~1999年的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发生期、2000年~2003年的发展期以及2004至今的繁荣期。每一个时期下的网络新闻理论研究都各有其特点,在这里,主要探究当今的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的内容,以便为之后的发展趋势预测做基础。

3.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

首先是对外国学者学术研究进行翻译,我国研究人员进行相应的吸收和融会贯通。2003年,克里斯廷・L・博格曼的《从古腾堡到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保罗莱文森(美)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罗兰・德・沃尔克的《网络新闻导论》等在我国的翻译和出版。作为网络时代下传播理论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开阔了我国学术研究的视野,对国内的学术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其次是国内相关专家对自身领域的拓展研究。钟瑛的《网络传播伦理》、巢乃鹏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和秦州的《网络客文化》等都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理论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论文著作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结合了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理论,对于解读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3.2 新闻理论研究的舆情监测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网络时代,要研究新闻传播理论,就必定离不开对于网络舆情的检测和管理分析。刘毅说网络舆情是指人的态度情绪以及意见交错总和体现。王来华则认为所谓的网络舆情既网民对于社会的***治态度。当然各自的观点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总之,认识和充分利用广大受众的接收心理,把握好网络舆情的实质问题,是网络时代下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4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的趋势

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要追溯到最早的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欣欣向荣的研究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广泛被运用于各种领域。学术领域也与时俱进。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有了更大的知识传导空间,在接收的途径、方式方法和范围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扩展。那么,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4.1 新闻来源渠道向多样化扩展

传统的新闻传播都是来源于专门的新闻记者等专业人士,大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很难或者无法为大众所知,而新闻的来源也比较局限。如今,网络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各类新闻娱乐网站的兴起,随时随地的新闻动态,只要连接网络,在任何地方登陆都可看到。拿前段时间的温州动车事故做例子,***的新闻来源和结果统计毕竟有限,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由于距离和空间的局限,事故在发生的一瞬间也不可能全程直击。而网上点击量非常高的一位由当地居民在事故发生的一瞬间用手机拍摄的短片则还原了新闻瞬间。

4.2 理论研究以中国为根基

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导致了学术领域文化的多样化,作为中国的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就需要以中国为根基,以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引导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新闻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首先要把立场站坚定,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才能走的更远。科学原则和基本的精神要求实事求是,紧靠“中国”这个实事,才能创造出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新闻理论体系。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理论研究要善于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提炼出想要的典型事例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把握好研究方向。

4.3 具备世界眼光时代特色人文胸怀和原创精神

既然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那我们就只能积极的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全球化的视角来看问题,研究问题。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要有中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我国虽然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的阶段,但是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新闻传播学的领域里,进入“后新闻业”的时代。这个宏观层面的大背景下,对于理论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而文化作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意识的总结和反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理论关注的焦点应该同时也具有人文的胸怀和原创精神的理念意识。

5 结论

新闻传播理论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讲它也记录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在新的网络时代下,它将具有更多的时代特色,更加与时俱进的来有效指引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保***.简析当前我国新闻理论教材的主要结构模式[J].今传媒,2009(4).

[2]尹韵公.我国新闻理论与实践迈出新步伐[J].当代传播,2007(5).

[3]杨保***.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宏观走向[J].当代传播,2011(2).

[4]李芳.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改革――试探中国的新闻理论沿革[J].才智,2009(28).

新闻学方向论文篇5

【关键词】新闻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和社会生活的参与者,直接受到来自国内外社会变革的压力,各种文化和思潮在这里汇聚碰撞,新闻舆论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挑战。

在2月19日举行的***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一重要讲话,对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也成为新形式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突破口。

1 新形式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们正处在大变革时代,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做好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就要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

一是,市场经济的挑战。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随之而来,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这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有利于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克服市场经济给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造成的负面影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挑战。

二是,西方文化思潮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特别是国际敌对势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如何应对日益尖锐复杂的国际矛盾和纷繁复杂的西方文化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的思想舆论的主流地位,是高校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三是,新兴媒体的挑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已高达5.79亿。

在互联网产品不断更迭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一方面,高校传统宣传载体宣传栏、报纸、杂志、电台等,受到数字杂志、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冲击。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掌握了网络的强势话语权。他们通过在互联网上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青年大学生尚未完全构建起来的***治观念、理想信念体系构成了严重的冲击,高校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

2 新形式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对策

“智者顺势而谋,愚者逆理而动。”新形势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市场经济、西方文化思潮和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要全面落实***管媒体的原则,始终坚持正确***治方向,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努力做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师生,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不断创新理念,拓展思路,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建新闻舆论工作新格局。

一是,深化理论武装,强化正面引导。在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的高校,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做好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不断强化***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牢牢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主动权。指出:“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对新媒体,我们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须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 高校是青年人才的聚集地,更是新媒体受众的集中地。

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是***对我们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1]为此,我们要主动适应、科学认识新媒体的传播形态,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利用网络时代全媒体、大数据等特点,把网络作为主战场,把网络舆论引导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好管好用好校园网络,加大对广播、校报、校内电视台等校内媒介的改造升级,与时俱进搭建微博、微信、微视等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平台,大力推动传统校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更新传播模式,牢牢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主动权。

三是,创新工作理念,注重新闻实效。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内容创新与方式创新相结合,坚持深入师生,准确把握师生思想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在充分尊重事实、客观反映事实的基础上,要不断改进文风,坚持用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鲜活的事例来教育引导师生,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推进理论武装和价值凝聚,坚持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的转型方向,传播感人故事,贴近师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进行内容的多渠道、多媒体、多平台,实现对师生、校友、社会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形成更大的舆论覆盖面和更强的宣传影响力。

四是,完善新闻信息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推动信息公开。进一步改进高校新闻宣传的文风作风,建立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宣传机制,搭建互通互动的信息平台,推动信息公开,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高校引入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高校宣传部门的职能。“面对突发性事件,高校新闻发言人无疑是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第一道最坚实的屏障,能为化解危机赢得宝贵的时机、社会理解和宽容。因此,新闻发言人是高校不可或缺的最直接的喉舌,是维护学校权益和安全的‘防火墙’”[2]新闻发言人通过新闻会、记者招待会、高校新闻网站、校报、校园广播等渠道,及时高校所做出的重要决策、通过的重要决定,介绍高校自身发展情况、重要数据、典型事例、成功经验,通报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回答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关注的敏感问题。为高校信息提供权威的出口,以规范信息、应对危机,避免小道消息与不实谣言影响公众判断。

【参考文献】

新闻学方向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新闻网;思想***治教育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和当代人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在高校里,越来越多的师生通过网络获取各类信息。高校新闻网是高校信息、网络宣传的主渠道,也是以师生为中心、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推动高校新闻网的创新与发展,发挥高校新闻网在思想***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新闻网的特点

通过高校新闻网这一载体,加强学校各方面的教育与宣传工作,同时满足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对高校各种信息不断增长的要求,在高校思想***治教育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传统高校传媒相比,新闻网具有诸多特点,认识和把握这些特点对于发挥新闻网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的权威性。高校新闻网的主管部门一般由学校宣传部负责。新闻网代表学校进行新闻、专题报道、学习讨论等,因此高校新闻网具有严肃性、权威性等特点。必须根据思想***治教育的要求,强化导向,以加强思想***治教育的有效性。

内容的丰富性。高校新闻网充分全面地反映了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交流合作、师生风采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新闻网覆盖面广、体裁多样,与传统校园媒体相比,高校新闻网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形式的灵活性。高校新闻网作为信息平台,可以文字、***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配以设计美观的网页,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和注意力,增加思想***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闻的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与其他传统校园传媒相比,时效性是高校新闻网最为显著的特征。新闻网能够在第一时间信息,师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的信息,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治教育。可实现思想***治教育的即时性和全时性。

受众的广泛性。高校新闻网具有辐射面广、受众面宽的特点。师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只要能够连接互联网,就能够访问新闻网,获得学校信息。从而保证思想***治教育影响的覆盖面和影响范围。

二、高校新闻网的思想***治教育功能

高校新闻网以其独有的优势,在具备传统新闻网站的信息与传播功能以外,还兼具思想***治教育这一重要功能。具体表现为:

宣传引导功能。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方便快捷的学习生活工具,而且也带来很多不良信息。因此,要利用新闻网引导教育大学生,及时迅速地信息,对***的路线、方针、***策以及学校办学方针、理念等进行宣传。高校新闻网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的路线、方针和***策,为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创新和改革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形象塑造功能。新闻网的建设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对外形象,成了高校最重要的“名片”之一。高校新闻网可以长时间、多角度的塑造学校形象。公众媒体越来越多的从高校新闻网中获取第一手资料,这一过程提高了社会对高校的熟悉度和关注度。高校新闻网一般是学校各种信息和新闻的权威机构,受众对高校的了解来源于反映在新闻网中的大学事件。可以说,新闻网使高校的形象塑造和对外宣传实现了质的飞跃。

凝聚人心功能。学校通过新闻网,向广大师生员工重大决策,报道工作动态,展示建设成绩,收集意见建议,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而师生则通过新闻网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各类信息,增强了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同时,高校新闻网能够实现快速、及时、有效的监督,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工作新局面,充分发挥了高校新闻网的舆论监督功能,进一步凝聚了人心,营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

文化建设功能。高校新闻网作为校园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首先,高校新闻网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传递了校风、学风和教风,展示了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其次,新闻网记载了学校的变迁,成为了记录重大事件、大学精神和文化风貌的珍贵史料,以一种网络时代的方式凝结着大学的文化精髓。

三、增强高校新闻网在思想***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成长。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高校新闻网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教育的工作。一是理想引领,应设立理论学习等栏目,***文并茂地解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二是思想引领,宣传学校历史,培育爱校情节。校史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历史内涵。用校史教育学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对于思想***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加大新闻宣传,整合校内外各媒体资源。高校新闻网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对内宣传服务,对外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平台。应坚持以新闻宣传为首要任务,及时、全面的反映学校各方面动态,对学校的***团生活、校园文化、科技成果、先进人物事迹等进行宣传报道。应全面掌握各类媒体优势,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类媒体资源。进一步优化思想***治教育的传媒环境,同时,应重视校外媒体对学校的宣传报道,收集校外媒体对学校的报道情况,以此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荣耀感。应不断推进宣传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灵活运用文字、***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以增强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把握舆论导向,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评论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高校新闻网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网络舆论引领者和先进文化传播者的角色,用正确思想、先进文化占领网上舆论阵地。掌握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导权,一是加强网络思想***治教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文字功底深的新闻评论员队伍。深入实际、深入师生,结合校园内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撰写评论员文章,进行深度报道。也可以采取转载各大主流媒体时事评论的方式,用权威的评论引领校园舆论导向。二是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大家踊跃投稿,以师生自身的先进文化和正确思想,引领舆论导向。

新闻学方向论文篇7

新闻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媒体传播的工作,一般在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或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但这只是传统的就业方向,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单位了,很多毕业生还会从事文案、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管理等工作,可以说新闻传播学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广泛,很被看好。

目前新闻传播学专业就业前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传统媒体、新媒体策划、行业编辑。

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期刊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他们依然是新闻潮流的主角,除报纸外,广播电视台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学生未来的就业,而且据数据统计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数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就是说每年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从事广告行业,广告文案撰稿人主要负责撰写广告宣传册和产品包装上的文字,以及配合广告创意设计推广软文。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同学可以关注企业的广告部,以及媒体中负责广告投放的部门。广告领域是一个关注市场的方向,除了对传播技能有要求之外,一定的市场意识也是必须的。

新闻学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主干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马列新闻论著选读、基础写作、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文化概论、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

专业核心课程:新闻理论、传播学原理、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心理学、新闻编辑、舆论学。

新闻学方向论文篇8

较高的***治素质。网站新闻编辑作为新闻工作者队伍中的一员,作为***的宣传工作者,同样担负着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重任,同样必须具备较高的***治素质,时刻把握***治方向,把准时代脉搏,以对***、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自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用先进的思想引导大众,提升大众的文化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媒体都在想方设法出新、出奇,以吸引读者,网站新闻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空间。网络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读者可自由组成社区进行交流,发表评论,在这种氛围中,网站新闻编辑如果没有较高的***治素质,就会给宣传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舆论导向正确,是***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和人民之祸”。作为***的宣传工作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站新闻编辑必须遵守的宣传纪律,也是网络媒体生存发展的前提。

主动学习的能力。丰富的知识底蕴是网站新闻编辑的立身之本,信息时代的网站新闻编辑应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具备主动学习的素质。

网站新闻编辑要增强知识储备,就必须具备主动学习的素质。首先扩大知识面,重视***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策水平。其次在实践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技能。学习其他网站的成功经验,开阔视野,掌握学术文化动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再次,加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先进仪器和设备的应用技能,拓展网站新闻编辑业务空间,提高编辑效率和水平。最后,具有创新意识,在广阔的网络空间充分发挥新闻编辑的聪明才智。

基本的新闻素质。作为一门学科,新闻自有它的规律和特点,网站新闻编辑除了要灵活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外,还必须具备基本的新闻素质。

要善于挑选新闻,整合新闻,设计新闻专题,并根据网站新闻的特点,拟定新闻标题,进行新闻剪裁与网页编排等。要对重大新闻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什么是重大新闻,什么是热点新闻,什么可连续报道,什么题材更适合网络新闻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页面、什么版位、什么栏目刊发网络新闻最合适。对刊发网络新闻的数量、规模及刊发后将产生的社会反响要有预见性,切忌为吸引网民而突出负面内容,违背新闻规律,以偏赅全,夸大事实,为制造轰动效应而造假新闻等。

较强的文字功底。网络媒体没有版面限制,在制作标题时,常常有耸人听闻、夸张的倾向。从讨论和发言的角度看,网络语言更有个性,更方便快捷,身份的隐匿性带来了语言的直言不讳。凡此种种,对网站新闻编辑来说,面临的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太严肃、呆板,读者不喜欢;太放浪、无拘,又违背媒体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网站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文字处理技巧。

网络媒体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语言的游戏性充分展现和挖掘”。网站新闻编辑如果能敏锐地感受到文字本身的魅力,就会发现文字本身具有很大的休闲功能,而且对现代人有益无害,而这大多被传统媒体所忽略。而要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灵活的语言技巧,决非一日之功,必须多学、多看、多记,这样才能形成特有的文字风格。

信息整合能力。网络信息是海量的,如果网站编辑只满足于提供新闻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开展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服务。不仅是对单一新闻的深度加工,还包括对相关新闻的汇编、整理,提供有关新闻时间或空间上的数据库等。

由于网页编排凝聚了编辑的智力创作,运用了独特的选材和编排材料的方法,并赋予这些材料以新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所以网站新闻编辑的信息整合能力决定了网站新闻的质量。

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网站内容是由网页组成,大多数网站的网页由技术人员完成,他们主要注重技术,不熟悉新闻传播规律。因此,网站新闻编辑必须了解网站设计原理,注意与技术人员沟通,使网站建设符合新闻传播的特性和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采访在我国新闻界也开始应用。网站编辑可以随时使用电子邮件、网上寻呼、IP电话软件等进行网上采访。但是,电脑软硬件的升级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要熟练地运用网络,网站新闻编辑必须去熟悉、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

交互性是网络的最大优点之一,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或者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在国内,交互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读者论坛”、“网上民意调查”、“电子邮件”方式的读编交流等,其中编辑的能力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监督水平大有益处,对于增强网站凝聚力,提高网站知名度也很有帮助。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就是成功的范例。现在,“强国论坛”的总页面访问量突破了l亿次,注册用户已超过8万,每天仍以数百户的数量增长。

本土化意识和个性化意识。据调查显示,我国接近60%的网民是18岁至30岁的年轻人,其中2/3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对这样一个网络新闻的消费群体,个性化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无论商业网站还是传统媒体网站,每天报道的重点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异,信息接收者从不同渠道可以获知大致相同的内容。对于省级以下或地方性的网站来说,由于采制能力相对薄弱,他们所需的国内、国际及财经、社会、体育、科教、娱乐、IT、旅游等类新闻大多只能从中央级新闻网站上转贴,这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时效上根本无法与中央级新闻网站或者大型商业网站竞争。虽然从理论上说互联网超越了地域概念,但是信息资源、活动资源、情感资源等都具有地域性。编辑在制作新闻时必须追求本土化、地方化,才能吸引地方网民和遍及全球的关注这片乡土的网民。这一点对外宣网站尤其重要。

新闻学方向论文篇9

一、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研究的理论性强

该书将新媒体新闻传播分为人际、大众、群体和分众传播四种形式,并分析归纳了新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异同,主要表现为去中心化和大众赋权;新闻传播方向和新闻事件的不确定性;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位移和传播主体的多元;新闻传播形式、媒介、内容的融合化;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和传播信息的碎片化。然后,作者采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和“狂欢广场理论”重点分析了新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的消解,运用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来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大众传播对接受人群的影响。作者认为,新媒体传播改变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路径,人们在新媒体中找到了更多的满足感,并且在与媒体的接触和使用过程中就已经有满足感。人们在使用新媒体时能够激发出未知的需求,感受到自我认同的力量。上述理论分析逻辑清晰、依据充分、内容详实,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媒体新闻传播的规律及发展趋向。

二、从文化心理层面分析新媒体新闻传播效果及影响因素

该书从网络舆情和大众文化心理方向具体分析了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效果。首先,作者基于新媒体新闻传播形成网络舆情的两个主要途径——传播新闻信息和个人信息,列举了大量社会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具体说明了网络舆论形成的特点:一是消解权威,相信网民的声音;二是行使监督权,弥补传统媒体的监督缺位;三是人际传播中的信息变异导致舆论方向的改变。其次,作者从文化心理层面解读了新媒体新闻传播带来的巨大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对听觉、视觉、触觉等知觉能力的强化和依赖。人们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开始加强;大众的文化心理开始出现自由和平等的心理诉求,更加重视对弱势群体和底层百姓的人文关怀;情感和情绪对新媒体新闻传播影响的扩大和消失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心理层面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从根源上理解新闻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并找到有效增强新媒体新闻传播效果的途径。

新闻学方向论文篇10

姜红:女,安徽合肥人,博士,现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进入安徽大学新闻学系(现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2006年担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2012年担任院长。2007年破格受聘为教授,2013年获聘三级教授。研究领域为现当代中国新闻观念和思想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批评、新闻观念、媒介与社会治理等。是***“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精品视频公开课《当代媒介素养》主讲人,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栏目评审专家,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4年“安徽省优秀教师”。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9篇于本学科影响因子最高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曾获2004年“全国博士生论坛新闻传播学分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2014年《新闻与传播研究》优秀论文奖、首届“国家学会奖”优秀论文二等奖。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姜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安徽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已经经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洗礼,到今天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请

您谈谈贵院的独特优势。

姜红:您好,很高兴受到贵刊的采访!是的,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是安徽大学中文系的新闻学专业,根据早期资料显示,1960年中文系即开办新闻专业,并招收首批13名学生,后因历史原因停招;1980年,经当时的安徽省教委批准开办新闻学专业;1984年经当时的国家教委批准设立新闻学专业;1998年,成立安徽大学新闻学系;2003年,成立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我们院和全国大多数学院一样,早期都和中文系联系在一起,有着人文学科的传统和血脉。所以,我们这样的从中文系母体里分化出来的新闻系、新闻传播学院,会带有更多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的东西在专业发展的早期,并没有显示出其重要性。因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新闻无学”论的盛行,新闻专业普遍有一种“合法性焦虑”,追求专业主义、定位社会科学,需要远离的就是人文学科。但是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发现,这种偏人文的取向恰恰是我们的特色。我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新闻思想和媒介批评方面的,我们最具实力的科研团队也是史论研究团队,已经获得了多个国家社科项目,2015年又斩获了一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近年来,我院致力于打造最具活力和人文情怀的新闻传播学院。如果说,新闻的门槛是专业性,那么,新闻的精神则需要有更多人文的想象力。

近年来,学院以新闻传播学为中心,搭建多学科聚集、融通、互动的平台,注重“顶天”(理论研究)和“立地”(应用研究)的均衡发展,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58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含2项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20项。科研成果获得***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2项。作为首席专家单位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编写工作。学院现有1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1个部级特色专业(新闻学专业),1个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1门部级精品课“新闻学概论”,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当代媒介素养”。2012年,在***学科水平评估中,本学科位列国内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第19位。

记者:近几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影响较大,贵院在教研工作模式和观念方面较之前有何变化?

姜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形成了“夯实基础、重在应用、面向地方”的人才培养方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社会美誉度高。开设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出版硕士(MP)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招收媒介文化与传播方向博士研究生。目前,各层次在校学生的总数为1300余人。当下中国,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及更新换代的程度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从事与新媒体相关的工作,所以,我们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在进行着准备。首先,在观念层面认识到,当下的新媒体***是一场新传播***,它所带来的将是一场对传统媒体业具有颠覆性的“哥白尼***”。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一定历史积淀的新闻传播学院来说,教学和科研的各方面,都要经历新媒体背景下的“范式转型”。目前的主要变化有:专业设置上,我们在2014年申报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已获***批准,2015年正式招生;实验教学中,建立了全媒体实验室,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教学实践,并且与多个新媒体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科研平台上,我们的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正在将研究重点转向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等工作;教学方式上,慕课、网络公开课、网络直播等形式也越来越多的被运用。

记者:您在大学阶段选的专业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毕业后到安徽大学新闻系任教,突然改变专业方向是对新闻的热爱吗?可否和读者分享一下您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后的感受?

姜红:我1998年从中文系硕士毕业到新闻系任教时,连新闻和中文有什么区别都不知道,觉得都是写字儿的,都是培养会写字儿的人,没有多大差别。那时候真谈不上对新闻有什么热爱,心里真正热爱的还是文学,读研时还做过一个报纸的专栏作家。1998年,安大的新闻学系刚刚从中文系分出,人很少,却有着非常好的创业激情和氛围。我是系里的第17名教师,我被安排上的课是系主任芮必峰老师主讲的《新闻学概论》。如果不听芮老师的课,只按照教材来讲的话,估计学生听我的课都能睡着。但是,芮老师的课让我发现了新闻学的魅力,也是让我留在这个学科没有“逃跑”的动力之一。到2015年,我从事新闻教育工作也有17年了,对新闻学科和新闻教育才有了真正的热爱。这17年间,新闻学一步步从“无学”成为“显学”,新闻传播学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举足轻重的一门学科。过去学文学,老是在想鲁迅的一个问题: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文学对心灵的作用很大,对现实的作用却有限。而新闻传播学追踪和解决的是现实的问题,还有可能“影响今天”。这个学科的学者,和人文学科的学者不同,不能钻故纸堆,耳目都是张开的,时刻保持着对时代的敏感,对新事物和新信息的敏感。所以,我的师爷甘惜分先生百岁时还在玩微博微信,我的导师童兵教授70多数仍然对新媒体的数据了如指掌。我非常幸运,误打误撞来到这样一个学科,它虽然还算不上成熟,但有活力,有成长性,又有那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记者:在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观念?您认为培养新闻观念对学生的就业有什么意义?

姜红:新闻观念对新闻从业者的思想认识及工作认识影响很大,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决定工作目标及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合格的新闻从业者必须有对新闻价值的观念意识,新闻教育者同样需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好的媒体观念。我目前有一门本科生的入门课《当代媒介素养》,这门课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培养兴趣,涵育理念,其中的“涵育理念”就是对学生观念的培养。虽然业界有人说,新闻理想已经渐行渐远,坚持不动了。但是,如果我们在大学里都不讲新闻理想的话,学生毕业去了媒体、去了公司,就更加可能成为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校要培养的人才多少都要有点利他主义精神的。媒体和新闻业也应该是一个“公”的事业,邵飘萍说记者是“社会公人”,报馆是“公共机关”。尽管今天,技术与市场的合力对新闻业冲击很大,但我们向社会输送的人才,还是要有公心和公信力,有公共的情怀。这些东西是超越时代的。民国新闻人那种“公天下”、“弘毅进取”的精神还是需要今天的新闻人传承下去。

新闻学方向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闻学方向论文10篇

学习

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10篇,内容包括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蹈鉴赏论文,芭蕾舞蹈鉴赏论文1000字。芭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式在中国扎根的西方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历半个世纪。作为一门典型的西方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自然要

学习

民族学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民族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民族学论文怎么写,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论文。二、加强音乐教学资源建设,拓宽教学途径目前,学生获取音乐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全国统一音乐教学教材,教学资源和设施相当匮乏,一定程度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

学习

发展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发展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展经济学论文,发展经济学论文2000字主题。中国现阶段,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究竟有没有以及需不需要“中国经济学”呢?事物具有个性。每个国家的经济问题,都具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差异性。“任何一

学习

领导学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领导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领导学结合案例的论文,领导学案例分析论文5000字。二、共享式教学领导的特征校长对于学校良好教学的发展和维持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学校的每个人都应该为教学的革新和发展作出努力。教学品质的提升是

学习

广告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广告学与审美的毕业论文,广告学品牌推广毕业论文。班别:机自041学号:2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9年3月31日学生宿舍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设计----总体设计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1.依据:进入90年代后,我

学习

公共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公共经济学论文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论文。1.腐败的收益分析。腐败预计收益计算公式如下:腐败预计收益E=E1-E2==P1×R1-P2×R2其中:E1:腐败不被查处的获利;E2:腐败被查处后的损失;P1:腐败不被查处的概率;P2

学习

法学征文10篇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法学征文10篇,内容包括法学论文征文通知,法学会征文范文。二.深入浅出的意蕴象征是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有深入浅出的意蕴。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一文中,以群山和大海

学习

工科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工科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科毕业论文如何选题,工科毕业论文查重技巧。论文选题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石油工程科研与生产实践,体现指导教师及本学科科研工作的优势和特色,使学生能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和学科前沿。合

学习

社会学小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学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会学小论文,社会学论文选题。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

学习

工科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工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科论文范文,工科论文8000字范例。《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不仅理论体系庞杂,涉及知识面广,而且数学推导和计算烦琐无比,教师很难在规定的40学时内进行系统全面的讲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

学习

秘书学专业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秘书学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秘书学专业毕业论文方向,秘书学硕士论文。三、本毕业论文选题将依据学科发展动向适时修订。一、秘书学1、论新世纪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2、对我国秘书培养模式的思考3、论秘书的价值观4、论新世纪

学习

教育统计学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统计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怎么写教育统计学的论文范文,教育统计学论文。2CAI课件在体育统计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1CAI课件的运用有利于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方便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通过在体育统计教

学习

经济学概论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概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概论论文,经济学概论课程论文题目。

学习

宪法法学论文10篇

阅读(31)

一、宪法的效力表现上阐述依宪行***的必然性宪法的效力,从法理学的角度上讲,是法的效力在实际运用中的最重要形式。法的效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的效力是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它包括国家制定和颁布规范性法律的效力和非规范性

学习

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10篇,内容包括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蹈鉴赏论文,芭蕾舞蹈鉴赏论文1000字。芭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式在中国扎根的西方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历半个世纪。作为一门典型的西方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自然要

学习

民族学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民族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民族学论文怎么写,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论文。二、加强音乐教学资源建设,拓宽教学途径目前,学生获取音乐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全国统一音乐教学教材,教学资源和设施相当匮乏,一定程度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

学习

发展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发展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展经济学论文,发展经济学论文2000字主题。中国现阶段,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究竟有没有以及需不需要“中国经济学”呢?事物具有个性。每个国家的经济问题,都具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差异性。“任何一

学习

领导学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领导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领导学结合案例的论文,领导学案例分析论文5000字。二、共享式教学领导的特征校长对于学校良好教学的发展和维持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学校的每个人都应该为教学的革新和发展作出努力。教学品质的提升是

学习

广告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广告学与审美的毕业论文,广告学品牌推广毕业论文。班别:机自041学号:2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9年3月31日学生宿舍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设计----总体设计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1.依据:进入90年代后,我

学习

公共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公共经济学论文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论文。1.腐败的收益分析。腐败预计收益计算公式如下:腐败预计收益E=E1-E2==P1×R1-P2×R2其中:E1:腐败不被查处的获利;E2:腐败被查处后的损失;P1:腐败不被查处的概率;P2

学习

语言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语言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言学的论文怎么写,语言学毕业论文难吗。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论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

学习

比较刑法学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比较刑法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刑法学论文十篇,刑法学论文题目。二、教义刑法学(一)教义刑法学概念简析。教义刑法学是德国刑法学界的一个重要的刑法概念,教义刑法学是司***的产物而不是立***的结晶。立***和司***是刑法两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