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论文10篇

领导学论文篇1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教学领导模式却备受批评。传统的教学领导概念强调教与学方面的领导,这种领导模式总是被理解为自上而下的和指令性的。它强调校长亲自领导,与教师一起工作,甚至在课堂上出现,通过实践观察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做教师的教学导师。虽然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理想形象,但这一模式对现今很多学校来说并不适合。首先,它不适合规模较大的学校。不管教学领导者的知识背景有多广泛,他们都很少有时间定期观察诸多教师的教学情况,或亲自指导课程与教学。其次,校长积极主动、躬亲实践的领导角色经常受到组织和环境的限制。再次,简单地将有效学校研究的教学领导模式推广到所有学校是不合适的。随着权力下放和问责制运动的兴起,研究者、***策制定者以及教育行***人员对教学领导产生了兴趣。一项由华莱士基金会委托的关于学校领导力的研究发现:学校领导者主要通过影响教师的工作动机和条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与对教师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力相比,领导者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则微弱得多。因此,研究者提醒我们不能将教学领导的概念狭隘地定义为课堂教学〔3〕。

一些学者不再强调直接的教学领导行为,而是提出了聚焦于组织学习的共享式教学领导(sharedinstructionalleadership)新模型,建议校长通过分享教学领导建构学校的变革能力。共享式教学领导模型强调教学改进的组织管理而不是日常的教与学。它将变革型领导和教学领导的理论进行整合,管理者示范恰当的教学领导行为,邀请其他成员共同参与学校的变革。换句话说,共享式教学领导的概念超越了校长的角色,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学校变革能力的概念。贺灵杰(Hallinger,2003)提出了共享式教学领导的基本要点:较高期望的氛围、革新和教育改进;学校目标的共享感;反映学校使命的奖励结构,为教师和学生确立目标;旨在给教师提供智力刺激和持续性发展的一系列活动;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4〕。格拉索恩、博谢和怀特海(Glatthorn,Boschee&Whithead,2006)同意贺灵杰关于共享式教学领导的观点,并补充道:“在技术变革的时代,如果真的想引发未来的教育变革,有效的教育领导者就必须对当前的教育与课程理论以及变革型领导技能有一定的了解,这是非常关键的。”〔5〕斯坦福大学通过对美国东海岸、西海岸和中西部的三个大城市的学区的学校领导力进行了深度研究,共调查了800多位校长、1100位副校长以及32,000名教师,对校长进行了250全天的观察和综合访谈,结果发现:学生学业成就的进步更多地与校长是否是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者有关。这些校长不符合传统教学领导者的定义,但他们符合最新的、包含组织管理扩展的教学领导的内涵。组织管理对于教学改进的意义在于用高质量的教师武装学校,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以及课堂成功所需要的资源。

二、共享式教学领导的特征

校长对于学校良好教学的发展和维持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学校的每个人都应该为教学的革新和发展作出努力。教学品质的提升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责任,这是共享式教学领导的精神所在。

(一)共享式教学领导的主体构成是领导者共同体

共享式教学领导反对以正式职位与领导关系的线性思维来判定教学领导,它以参与式领导的理念为基础,将教学领导视为一种集体行为。参与式领导的理论假设是组织中的很多成员具有一定的主动性,拥有独特的价值和有见解的信息,在组织决策上倾向于分权和决策共享是有效领导者的重要特征。持共享式教学领导观的领导者认为,每一个成员都有潜能和权力成为教学领导者,领导者和教师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他们相互学习、一起合作,共同探讨教学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共享式教学领导强调领导力的分布性特征,教学领导不是校长的专属管辖范围,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所好的学校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分担责任的地方,他们共同影响学校的事务。在这种类型的学校里,所有的教育决策,无论是课程的修订,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制定,都不是一个人或一小群人智慧的结晶。学校是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校长需要教师这样的得力助手协助他完成领导的职责。“校长的第一要务并不是直接改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而是树立目的、培育文化、发展具有共享价值观的学习共同体,然后通过分布于组织中各个工作团队的领导‘流’(flow),改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6〕从这个意义上看,校长不一定要称为直接的教学领导者,更重要的是创设良好的环境培育更多的教学领导者。校长要发挥作为核心教学领导者的功能,努力做好教学领导者的激励者、培育者,在学校内部打造更多的教学领导力量,采取各种活动和措施引领、支持和服务学校的教学活动。校长所打造的教学领导者不仅仅包括教研组长和中层领导,更重要的是挖掘一线教师的教学领导潜能,他们的专业能力、素质和水平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教师是教学改进的实践主体,校长必须将部分教学领导权下放给教师,让他们主动地承担起教学改进的责任,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改进学校的教学实践。

(二)共享式教学领导是一个积极的领导过程

共享式教学领导作为一个积极的领导过程,强调校长在了解组织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地预测行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回应组织的需要。这并不是让校长干预和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是强调校长能够在系统分析学校具体特征的基础上作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性组织,校长必须参照具体的学校场景开展教学领导。学校场景不仅仅是一种约束或限制,更是各种资源和机会的来源。为了进行有效领导,校长必须能够将学校场景中的各种变量转化为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学改进的资源。校长所感兴趣的场景变量包括学生背景、社区类型、组织结构、学校规模、学校组织的科层和劳动特征〔7〕。持共享式教学领导观的校长认为,并不是坐在教师课堂的后面听课就能改进教学,而是要成为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者,以一个持续的过程确立教学领导的角色,建构组织内部的变革和学习能力。积极的教学领导者要了解、尊重、欣赏和理解他人,而不是简单地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具备理解组织中他人的能力。真正的教学领导必须源于一种改进学校教与学的强大的内在和持续的承诺,能够敏锐地识别教师的需要。教师参与决策的方式与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是有关系的,而积极主动的教学领导者会将这些信息考虑在内。面对问题时,领导者应该整体地看待他们的责任。有效的、积极的教学领导者必须具有一种全面理解“正在发生什么”“、对谁产生影响”以及“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的理解能力。可见,共享式教学领导是一个组织或个人朝更好方向努力的过程。

(三)共享式教学领导的方式是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是由美国著名领导学专家伯恩斯(Burns,1978)提出的。他认为,领导是一种互动关系,领导者和追随者在为共同的目标努力时就产生了互动。根据互动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交易型领导(transactionalleadership)和变革型领导(transform-ingleadership)。交易型领导是一种契约型领导,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在一定的体制内不断地进行交换,领导者的资源奖励和被领导者的服从是交换产生的条件,双方在契约的约束下实现利益的交换,虽然产生了领导行为,但追随者心中并没有产生积极和认可的感情,一旦利益关系不存在,领导行为就会消失。持久而有效的领导必须涉及到情感和道德的层面,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必须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共同合作、相互支持。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必须创造一种能提高双方动力和道德层次的情境,让彼此间产生一种交互性的影响,这就是变革型领导。变革型领导强调领导者要做好自身行为表率、关心下属的需求、激发追随者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措施优化组织内的成员互动。变革型领导者具有强烈的价值观和理想,注重激发追随者超越个人利益,满足他们的愿望、动机和情感,并为了团队的目标满怀热情地相互合作、共同奋斗。变革型领导主张领导者通过生成理想化影响力(促使他人产生信任、崇拜和跟随的行为)、鼓舞性激励(向下属表达对他们的高期望值)、智力激发(鼓励下属创新、挑战自我)和个性化关怀,激发下属对组织的承诺感和对工作的效能感,充分发挥道德和伦理因素的作用。领导者和追随者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权力关系,推动共同需要、期望和价值观念的情感关系的形成,才是变革型领导的精髓。马克斯和佩蒂(MarksH.&PrintyS.,2003)对共享式教学领导进行的研究表明,“校长强有力的变革型领导对于支持教师的承诺至关重要。因为教师自身可能成为教师领导力发展的阻碍,需要变革型校长邀请教师一同分担领导职能。当教师认为校长表现出合适的教学领导行为时,他们的承诺、专业发展就会增长,也愿意进行革新。因此,教学领导本身是变革型的”〔8〕。

三、校长要成为有效的共享式教学领导者

在当前发起迅速变革的氛围下,学校领导者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多样,要求校长超越传统的行***领导角色,成为积极主动的共享式教学领导者,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一个更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一)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校长应该成为教学领导者具备自信地开展实践的能力。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受制于领导与管理、课程、教学以及与学习有关的知识。要成为有效的共享式教学领导者,校长首先必须具备关于学习与教学的知识以及作为共享式教学领导者的技能。校长需要不断地更新四个领域的知识:课程、教学、评价以及组织管理。校长不仅要了解课程的概念和资源、教育哲学和信念、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及理论依据,还需要理解以改进学生学习为目标的评价,同时,还必须具备关于组织、管理知识,包括如何看待学校组织、增强组织的学习能力、如何建立学习共同体等。只有当校长理解了这些理论与知识时,他们才可能成为改进教学效能的资源。当然,校长还必须掌握基本的技能,才能履行共享式教学领导者的职责,如人际沟通、规划、教学观察、研究和评价等。只有当校长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时,才能够察觉和修正学校管理的不匹配之处。未来研究的重要目标是识别开展有效教学领导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学校场景塑造领导的行为,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中去实践这些知识和技能。有效的领导者需要对情景的变化作出回应。因此,校长需要寻找一种综合的解决方案将领导力与学校的场景建立联系,根据情境的变化灵活改变领导行为。学校改进是一个旅程,有些领导行为适合某一个阶段的旅程,而有时候会在另一阶段中成为一种限制性或对抗性的力量。处在危险之中的学校可能需要聚焦于教学改进的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领导,而已发展成熟的学校则更需要领导者愿景和使命的引领,带领学校组织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二)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领导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组织或机构中展现领导力的人员所具有的特征是能够影响他人,从而推动团体或组织不断地向目标前进。这种与领导力有关的特定类型的影响力建立在追随者对职位权威的接受和领导者个性特征认可的基础上。变革组织惯例和常规是非常困难的,而学校就更加困难。这就要求校长建立一种影响力,激励和支持教师努力学习和变革他们的教学实践,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这些领导努力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校长必须努力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信任关系的水映了成员履行与他们角色相对应的期望和责任的程度。鉴于不同角色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信任对于需要持续的集体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成就不断增加的信任可以带来更好、更高质量的合作和更多的社会支持,相互的义务感更强烈,将教师、校长和家长的努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效的教学领导需要知识渊博的领导者,他们知道如何使管理的程序和过程与重要的学习结果获得一致,要熟练地使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学与教改进过程中所浮现出来的大量问题,使用他们的知识、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营造学校共同体。”

(三)成为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者

领导学论文篇2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程;领导

中***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03-2

课程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是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观念和活动形态。开发课程文化,凝炼学校特色早已成为基层学校办学的一条思路。在积极培育学校文化生长点的同时,发挥课程领导团队的领导力,激发课程开发主体的内驱力,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和“魂”。

一、以课程文化为抓手,提升课程建构力度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的重大发展,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有了学校课程文化也就有了学校文化特色。

1.发挥校长架构课程的领导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长,首先是一个学校课程的领导者和建构者。校长的领导力不仅在于教育理念的领导,更在于课程文化的领导。校长要把校本课程开发本身作为学校文化提炼和加工的过程。虽然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一个方面,但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校方要充分挖掘学校资源,纯化、强化、深化学校特色,最终形成文化。“致远教育”追寻润泽童心、培植爱心、铸就思想、赋予理想的精神家园教育。致远的学段课程、文化课程超市、兴趣社团课程、直升班特色课程及特色竞赛类活动性课程都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支撑点和生长点。这些课程不仅传递着文化,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2.激发教师创生课程的执行力。

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要敢于实践,勤于实践;依托自身的特长以及学校的学科阵地,如:第二课堂、少年先锋大队、教研组、各种社团等载体进一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学会借鉴汲取别人的经验,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取长补短,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

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群策群力,相互学习,共同分配资料与灵感,发挥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最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本课程资源,造就专家型教师,实现教师发展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传承文化的过程。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课程文本的传递,更是整个学校文化空间、文化传统、文化舆论、文化风气等的观念形态;也是对成文的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物理环境因素等隐性文化的传递。这些传递的过程使校本课程所要表达的内容成为学校一种稳定的氛围,这使得学校文化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得到了一脉相承。

二、以课程开发为载体,提升课程文化品质

课程作为文化现象,它总是属于一定的文化,基于文化的课程无疑是属于学校的儿童文化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文化亮点,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所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培养人才方式都决定着课程领导品质。

1.把握动态生成,提升课程的内涵品质。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文化课程”;是参与者不断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过程中的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因此,致远的学段课程、课程超市、社团活动、直升班特色课程等活动性课程恰恰形成了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的有益动态互补;加之年段必修、单元嵌入式必修、直升实验班必修课程、自主选修、双向选修等多种课程模式,更是生成和丰富了学校课程内涵。

2.坚守师生主体,提升课程的过程品质。

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个性化使用者、创造者和主体。学校建立健全了课程建设领导体系,成立了校本课程研发中心,组建了一支乐于钻研、踏实勤勉的课程建设骨干队伍,从课程的目标制定、内容确认、种类确定、文本编写、操作模式、过程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校本课程研发。同时,为了不断提升课程文化品质,学校始终坚守――

(1)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泉;

(2)家长与社会的认可是校本课程开发运行的动力;

(3)制度与经济的保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

(4)同类学校的协作是校本课程的生命线;

(5)课程纲要的撰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保证。

3.尊重形态多元,提升课程的个性品质。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整体构建校本课程的体系,体现课程的多样化、乡土化、个性化和综合化,为学生搭建多元学习的平台。课程设计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学生的当前需要和未来需要,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别差异,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发展。

在学校的课程表里,不仅能看到学科课程,而且还有一个个系列的体验、成长、特色活动课程,这已成为致远的一大亮点。英语节、读书节、科创节、艺术节、运动节等系列文化主题节都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提供了宽阔的平台。

三、以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提升课程领导水平

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是“一段教育进程”,校本课程不仅仅只是课程研制的产品――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而是一种研究过程。校本课程研究的过程不但是课程领导对课程建设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更是课程不断创新的过程。校本课程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要使它最终成为现的“活”课程,需要一个课程领导不断进行整合、优化、补充、完善的过程,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

1.逐步完善课程框架,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学校课程要为每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儿童提供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不同的成长需求,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学校以“让世界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世界”为核心理念,以“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构建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课程品牌化;推进个性教育,推进校本课程个性化”为目标愿景;基本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补充,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平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调剂,显形课程和隐性课程相依托的丰富完善的课程体系。

按照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学校立足国际视野,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对国家课程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适当重组。例如:语文、科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学科都采用了主题单元嵌入式的课程等。丰富多样的课程给了学生一方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灵活地在规模、结构不同的学生群体中流动,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同时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逐步提升课程品质,实现校本课程精品化发展。

领导学论文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如何在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真正地、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业高校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当前农业高校教育领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面对“金融海啸”和“就业难”,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给诸多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线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大学生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金融海啸”,经济变差是近两年来不争的事实;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更是一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教育“热点中的热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成长中的烦恼”中的烦恼。“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2700万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每年净增70万人左右。据***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64万人;2009年达61I万人,比2008年增52万人;但就业市场却是有减无增,2008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应届高校毕业生能否找到饭碗,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f21。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象是大学生,是诸多个性鲜明的“人”,如何更好地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之光普照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旨所在。作为农业高校教育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生为本,服务至上”,关心其疾苦,考虑其需求,尽一切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业高校毕业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大胆***思想,更新工作方式,创新就业服务手段,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就业招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因特网,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保障学生各项权益,尽可能给诸多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线,给农业高校大学生中的“每一棵小草”以开花结果,张扬主体意识、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让农业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二、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其创造潜能,必须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又好又快发展。

(一)必须更新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其创造潜能

从事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尤其要注意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小农经济条件下根深蒂固的“权力本位”,“重管理,轻服务”,“重共性,轻个性”,“重从众,轻创造”,“功利性、工具性、季节性、一次性”等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克服服务内容单一陈旧,方法简单生硬等缺陷,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成材就业的新要求—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首创精神,注重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见解;尊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配合学校有关部门适时修订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为大学生就业把握好方向,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招生导向,科学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当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秉承和拓展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农业教育非实践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宗旨,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克服“在黑板上种小麦”、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与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拓展能力,具有发展潜质和主动竞争能力的高校大学毕业生。

《二)必须坚持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职业生涯的常规教育与专门规划指导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导

我们所办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而应该是面向全社会、全体人民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在校在读期间负责的教育,而应该是对人的一生负责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尖子生的教育,而应该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从横向看,是惠及人人的“普世教育”;从纵向看,是伴其一生的“全程教育”。所以,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应该消除三个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对毕业生指导的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就业知识与技巧指导的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学生毕业阶段指导的误区。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马克思的观点—学校教育就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包含两个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又不可分割更不能相互代替的方面。第一,“学生综合素质的积蓄过程的指导—就业的准备性指导”,即既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方面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常规教育,又要在专业发展方面要给予个别的或特殊的指导,通常由全体教育工作者来完成;第二,“劳动就业基本知识与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就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即除常规教育外,还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包括职业设计与规划、职业教育与培训、社会认识与市场分析以及就业方法与技巧等方面予以有针对性的专门规划和指导,通常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来完成。面向农业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面向农业高校全体学生的教育,面向农业高校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向社会化的下一个阶段—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坯子”,这是农业高校高等教育的职责;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定位和学科侧重,对于学生将来的社会就业和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以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和科学化的就业指导更好地为农业高校大学生服务,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设计、自我决策、自我发展和自我心理调适,主动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生存本领,让每位农业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都能寻求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是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追求。

三、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专业教育指就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学生实施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除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的人”的培养。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和负责任的人,才是大学完整的教育,才是对学生将来就业最好而有效的指导川。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指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的人。”而中国的大学恰恰陷人技术至上的误区,一味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缺乏对人的心灵和谐的关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事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尤其要言传身教,并配合各科任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判断是非,学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学习和思考,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川;引导青年学生克服几千年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农耕文化积淀形成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私狭隘心理,弘扬中华文化精华,“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观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报效祖国的自豪感。:

领导学论文篇4

论文摘 要: 本文通过对西方领导学理论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若干理论的概括分析,即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指出它们的实用性和局限性,深入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国教育文化土壤下的适应性,以及对中国教育领导管理的启示,即在中国的适应性。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对西方的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等采取了排斥的态度,近些年来,随着学术的进步和发展,此现象已经改变。在此大背景下,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内的各行业从业者,客观上需要了解西方的教育管理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探索。本文拟对西方领导学理论发展演变中几个主要的、有较大影响力的理论作概括的分析,并指出它们的实用性和局限性,通过分析,谈谈这些理论对目前我国国情下的工作环境,尤其是教育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未来领导学研究的一些启示。 

二、西方主要的教育领导学理论的实用性和局限性 

(一)领导特质概念和理论及其实用性和局限性 

1.西方领导特质的概念和理论 

作为西方最早成型的领导学方面的概念和理论,领导素质的概念和理论在上世纪初左右逐步被广大行***学、***治学及法学等相关学者接受。领导特质理论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左右的研究以韦伯的西方***治学为基础,以侧重探索领导者的素质为主要方向,学界称此阶段的理论为“领导素质论”或“领导特质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领导者素质是与生俱来的”。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先后主要有斯多基尔、切斯利、本尼斯等。领导特质论早期的研究重点是,对成功的领导者的素质进行分析,从而期望从中获得领导者的共同素质特征,如斯多基尔、切斯利等领导学理论的研究学者;后期的研究重心则逐步从具体素质的分析转变为分析如何塑造领导者的风格,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如何培养领导者应具备的各方面的素质,如本尼斯等领导学理论的研究学者。 

2.西方领导特质理论的实用性 

从该理论的产生时期背景,核心概念和理论,以及研究重点的概括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领导特质论”的实用性。它打碎了中世纪“神学天定”的思想牢笼***了人们的思想,不再强调领导必须是由血缘决定的天定观念,强调领导的个人基本素质,注重对于领导特质的研究,认为领导者的个性和领导特质才是选拔、决定和评价一个领导者的主要标准,因此,领导的个性和特质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当时领导学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该理论对当代领导者的选拔标准产生了***性的影响。 

3.西方领导特质理论的局限性 

当然,由于该理论产生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理论基础,因此,它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性的。该领导理论的内涵强调领导者的个人能力,个人的能力决定整体的决策和行动的观点,为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它和唯物历史观相违背。总之,它过于强调了个人能力和性格的决定作用,是片面的,和我国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界强调的团队协作和分工专长的精神相左。 

(二)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及其实用性和局限性 

1.西方领导行为的概念和理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二战的结束,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到60年代,领导理论学界的研究者试***从工作和行为的特点来分析和论证领导者所领导的有效性,以此作为判断领导成功的标准和选拔领导的尺度,这就出现了新的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先后主要有斯多基尔、弗莱西、罗伯特·布莱克、詹德、伦西斯· 利克特等。具体来说,先后有“四分***模式”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管理方格”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pm型领导模式”的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领导系统模式”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领导作风”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这五种理论,尽管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以领导者的行为和工作作为切入口,因此,都属于领导行为理论的范畴。 

2.西方领导行为理论的实用性 

领导行为理论对二战前的特质理论所影响的个人崇拜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对20世纪下半叶的领导理论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和实用性。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关心两个基本问题(“怎么”的问题,即“how”的问题),即“领导怎么做”、“领导怎样或通过何种方式来领导群体”。因此,它们都在研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领导者的哪些行为(如何做)有助于他自己进行有效的领导。这样,就部分否定了早期的领导特质概念和理论所主张的“领导者的能力和性格起主要作用”的观点。这样,就对组织机构选拔和评价领导者的标准和尺度提供了新的指导,为更好地推动包括教育管理在内的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客观上适应了新科技***时代,分工专业化和细化后,很少有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完成一项工作的全部流程这样一个新的强调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浪潮。 

3.西方领导行为理论的局限性 

领导行为理论产生有它的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根本上它还是领导特质理论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无非是把研究的方向转移到行为和工作上,进行数学模型化和量化的更理性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完全放弃了领导个人性格和能力的评价,而行为和工作的本身又很难出现一个现成的可对比的对象,该理论本身并不过多涉及对领导者的行为和工作的结果的评价,因此,如果出现同样或类似的工作,由于不同的领导,领导者的行为和工作按照5种领导行为理论的模型来判断和评价,就可能出现占优势的一方其领导的具体工作行为的结果反而不如领导过程劣势一方的情况,这种结果和过程相背离的现象对领导行为理论是一个重大质疑。

三、西方教育领导学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我们应该在概括分析了解西方先后出现的几个领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正掌握这些理论思想的精髓,对这些理论对中国教育领导的积极作用和不适用的方面,作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运用西方的各个主要领导理论时,不要忘了从它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切忌从一开始就带着“有色眼镜”,简单认为某个经典的领导理论好或不好,更不能根据提出的时间的近远来判断其适应性。 

(一)领导特质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启发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强调对领导选拔任命的熟悉程度和关系网络的影响,因此,出身和人际网络往往成为领导选拔和判断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1.中国高教管理借鉴领导特质理论的必要性 

在建立社会主义***治制度后,我国人事选拔和领导任命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是传统的领导文化理论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领导特质理论所倡导的“任人为贤”理念,相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领导观念是进步的,是有很大积极作用的,改变了任人为亲的传统,强调根据性格和能力来决定选拔领导者,是我国各行业,包括教育事业,应该大力推行的。 

2.领导特质理论在中国高教管理中运用的方法 

“又红又专”、“任人为贤”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在改革开放后成为我***和***府的主导的领导选拔思想,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具体的落实和操作的方式方法上,还做得不够,需要形成一套符合领导特质理论的较为科学的选拔体制和操作流程,这样既能融合西方领导特质理论的进步理念和指导,又能改变我国传统文化中落后于现代化大生产的因素。 

(二)领导行为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启发 

1.中国高教管理借鉴领导行为理论的必要性 

领导行为理论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使很多教育工作者逐步接受了“天资绝顶的人不一定能够成为领导者”的思想,可以说,它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适应性,即强调领导不仅仅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更是一个“会不会”的问题,真正决定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因素是他的行为。因此,有能力的人未必就一定能有实际的领导效果和达到领导的目的。 

2.借鉴领导行为理论的注意点 

领导行为理论对我国改善领导体制和理念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应该得到深入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当然,要注意渐进过程,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对它和中国传统管理体制的抵触方面进行有效的理论本土化的探讨研究。 

四、结语 

未来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对领导理论的学习、借鉴、分析和讨论等过程中,应加强各理论学派的融合和交叉;强调领导特质、行为与权变环境因素的互动关系等的研究;使诸如此类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等形成一定的领导理论的具体可操作的模式,从而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领导选拔、培训、行为提高改善、领导方法与技巧的个性化等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郑晓明.领导权变论: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j].人力资源,1999,11. 

[2]peter·g著.王力行,王怀英,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领导学论文篇5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的领导水平与执***能力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的*精神,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逐步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学分制管理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考核******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情况,以形成组织型、自主性和开放式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新格局,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治素质。

二、学分制管理的内容与方式

依据近年来建立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有关制度,对******领导干部每届任期内的理论学习采取学分制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领导干部参加***(***组)中心组学习、脱产学习培训、理论知识考试和坚持做好理论学习笔记、撰写理论文章和进行述学等方面的情况。

对******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将管理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累计和平均计算积分,综合评定等次。

领导干部学分情况,每年由所在单位***(***组)结合年度工作总结经认真审查核实后填报一次。

三、学分制管理的标准与体系

依据管理的内容及方式,设定******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学分制累计积分统一的量化标准。其中,参加***(***组)中心组学习满分10个学分;脱产学习培训满分10个学分;理论知识考试满分10个学分,一般在领导干部每届任期内统一集中组织1-2次,按考试成绩计分;理论学习笔记满分10个学分;撰写理论文章满分10个学分;述学10个学分。达到规定标准的记满分,并设定加分因素给予加分(凡涉及加分的须提供有关材料);不参加和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不记分并予以扣分。

在学分制累计积分统一量化标准中,脱产学习培训、考试两项,当年没有完成或没有统一组织,不计分和不作为年度考核综合评定等次的标准条件。但领导干部五年任期届满必须全面完成任务,累计或平均所有项目的积分,综合积分情况评定等次。

每年以***(***组)中心组学习、理论学习笔记、撰写理论文章、述学等四项内容为考核指标,全部参加并达到规定标准起点分40分以上的为合格,50分以上的为良好,60分以上的为优秀。五年平均计算上述四项积分,并与脱产学习培训、理论知识考试两项一并综合评定等次,达到规定标准起点分60分以上的为合格,70分以上的为良好,80分以上的为优秀。

每年年底各单位填报领导干部的积分情况后,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校、市委讲师团共同对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考核,并结合领导干部个人累计积分情况,综合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评定优秀、良好、合格或不合格等次。

四、学分制管理结果的运用

对******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其管理的领导干部学分情况与换届时选拔任用干部衔接、挂钩。理论学习优秀的,作为提拔任用的依据之一;理论学习不合格的,安排其离职学习或将其工作岗位进行调整。

五、组织领导及要求

学分制管理工作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校、市委讲师团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协作,共同负责。市委组织部、市委***校具体承担领导干部脱产学习培训、理论知识考试和述学的学分管理审核工作;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具体承担领导干部***(***组)中心组学习、理论学习笔记和撰写理论文章的学分管理审核工作。

要切实加强对学分制管理工作的领导,坚持常抓不懈,真正把学分制管理工作摆上各部门、各单位***(***组)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正常的管理轨道。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并带头执行各项理论学习制度;领导班子成员要积极参加各项理论学习活动。要上下协调、部门密切配合、单位***组织高度重视,努力做到统一管理、部门管理和单位管理相一致。

要努力做好学分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各项理论学习制度,形成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各项理论学习制度的落实情况要有案可稽、有备可查。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

领导学论文篇6

关键词 文献计量分析法 文献定性分析法 女性领导者

中***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笔者以女性领导者、女性管理者为主题词,匹配度为精确,检索时间范围为2006-01-01 ~ 2010-12-31,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到263篇与女性领导者研究主题相关的中文文献,首先对这些文献的基本特征简单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用数据和***表来描述文献的增长规律、期刊的分布规律、文献的主题分布;然后结合定量分析的基础,利用文献定性分析法对研究文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初步展示了我国女性领导者领域的研究现状。

二、相关文献的比较分析

(一)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研究女性领导者领域文献的增长规律是评价此领域知识积累总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笔者按年份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后得到近五年来我国女性领导者领域研究论文的年发文数量及年增长趋势,如***1所示。

由***1可知,2007年与2008年时研究数量最多的两个年份。总的来说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间文献的平均发文量为52.6篇,文献累积增长量不明显,可以看出此阶段正处于我国女性领导者研究领域的理论摸索阶段,尚未成熟。

(二)期刊分布规律分析。

研究掌握我国女性领导者领域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规律,可以知道此领域的研究论文集中分布的期刊,也可以指导后来学者的研究。经理人、商学院、管理@人、中国总会计师、领导科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女性领导者领域研究论文比较集中的核心期刊,占总样本论文数的35.6%以上,并且经营管理类的期刊是我国女性领导者学术界的主要期刊源。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如甘肃社会科学、长沙大学学报也有多篇女性领导者领域的研究论文,说明我国女性领导者研究已经开始向科学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三)主题分布规律分析。

文献主题的研究分析可以展示该领域理论研究中发展的主要特点、趋势和发展方向,可以帮助后续研究者精准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盲点和难点,进一步推动此领域的研究发展。笔者根据263篇样本文献研究主题的不同,将其归纳如表1所示。其中有些文献涵盖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主题,由表1可知,我国女性领导者的研究在对个别女性领导的访谈和启示最多,达到了85篇,占样本文献的31%。这说明了女性领导研究处于初期,尚无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分析结果,个案分析的大量出现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在女性领导力、领导风格以及领导力的提升对策方面也是研究的重点,从两性角色比较的角度研究女性管理者的文献也占到了10%。然而,从领导动机、价值观角度来研究女性领导者只有3篇,不到1%。

三、女性管理者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

(一)女性领导力、能力要素研究。

普遍观念认为女性领导者擅长任人唯贤、调查分析、安抚基层等,缺乏预测决断、创新进取、随机应变的能力。梁江(2010)从领导科学的角度探讨了20世纪末发达国家公共部门领导力的提升缘故,除了制定非常细致的可考察的指标和发展规划,不断调适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运用各种培训项目外,还重点分析了女性领导者在公共部门的作用和领导效能。对一个要求男女平等参***的国家来说,公共部门被看做是贯彻男女平等的代表机构,同时男女比例和特征的互补对***府整体效率也有不小的影响 。张莉蓉(2010)认为女性的领导魅力是领导者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风度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基于个人卓越品质基础上对他人的影响能力 。聂志毅(2010)认为,女性领导者具有敏锐的直觉、踏实勤勉、易于合作、精打细算等优势,通过领导岗位的不断学习和完善,领导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综合来看,国内很少利用专业领导力的研究方法对女性领导者进行研究,这对于推动女性领导力的大众认可,开发女性人力资本的观念仍然不够,不利于形成认可女性领导才能从而接受女性优质领导者的社会文化。

(二)女性领导风格、领导优势。

女性领导者的风格和优势的研究大多是吸取了西方女性领导力的研究模式,主要考察了领导风格和领导方法。目前有台湾的黄丽蓉归纳了5个女性领导力的特征:注重互动,注重包容的组织关系,鼓励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大胆授权,重视队员的成长。刘楠(2009)认为女性的人格特质与当前崇尚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一致的,如敏锐的直觉、温柔勤恳、坚持不懈的努力、细节为王和善于沟通等 。傅晓霞(2009)认为女性领导者充足的亲和力能满足下属尊重和认可的需求,善于简单化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满足下属自我领导的要求,卓越的沟通谈判能力也顺应了下属人性化管理的需求。综合来看,女性领导者的领导特征与新时代管理组织发展所需要的领导新特征高度匹配,有利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的蓬勃开展 。

(三)女性领导发展环境、障碍及对策研究。

总的来说,归纳女性领导力的发展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总结如上表2。关于女性领导力发展障碍和对策的研究虽然多,但理论性不强,大多只停留于描述现象和简单归纳的层面,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和帮助女性领导者摆脱领导困境,缺乏对女性领导力内外部生成的机理分析和晋升机制的深刻洞察,很难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领导力开发是领导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但在女性领导力开发的研究上还属于盲区,仅次于女性领导力发展障碍研究,希望后续研究者们可以重点研究此领域,从而帮助女性领导者克服各种发展障碍,大步前进。

(四)个别女性领导访谈及启示。

领导学论文篇7

领导管理科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具有宏观上的战略性,也具有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性;它有着理论上的震撼力,也有艺术上的感染力。《领导管理科学新论》的主旨就是在上述大前提下,构建新的领导管理科学理论体系。

《领导管理科学新论》是在新时代综合了世界各国实践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

2008年作者吴炳新曾出版《消费通论》,其领导管理新论的主旨思想已基本形成。该书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曾先后召开过三次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西方学者认为:《消费通论》中的领导管理思想真正是中国自己的领导管理理论,它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用了两年时间,全面拓展了《消费通论》中的领导管理思想,形成现在的110万字的《领导管理科学新论》。

《领导管理科学新论》的学术创新和启迪

赋予领导管理科学的学科新义。《领导管理科学新论》认为领导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由一系列的领导管理理论、原则、形式、方法、制度等组成,是领导管理实践活动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反映。领导管理科学来源于领导管理实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如***事、***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活动中积累和总结出的一系列领导管理经验和领导管理概念。

揭示了领导与管理动态互补的辩证关系。《领导管理科学新论》认为领导学与管理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门无法分开的学问。“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他出版的《管理实务》中,把领导与管理看作是一体的,他认为领导和管理具有很强的复合性和相容性。领导就是管理,管理就是领导。领导与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是互补的。领导职能关注的主要是组织活动方向的正确性及其价值意义,管理职能关注的主要是组织活动秩序的稳定性及其效率,领导职能的使命是确保做正确的事,管理职能的使命是确保正确地做事。二者之间是不能分开的,两者交互作用可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种互补性恰恰体现了其一体性。所以,该书认为领导与管理密不可分,二者共同构成领导管理科学。这可以说是吴炳新先生对此的独特见解。

全面系统地提出了领导管理战略理论。过去的管理战略理论仅限于西方理论的借鉴,而该书则把中国传统领导管理思想同样纳入战略范畴,从而形成一个融东西方理论精华为一体的新的领导管理战略理论体系。

该书从周易的辩证思维、天人感应,管仲的天道、地道、人道,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孔子的仁***德治,到孙子兵法、三国谋略等进行了全面梳理。

该书还借鉴和改造了西方的组织理论、规划理论、竞争理论、激励理论、控制理论、目标理论。在此基础上,也融进了中国古代优秀的领导管理思想,特别是管子、老子、孔子、孙子等人的领导管理思想。同时还针对中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用人战略、文化战略、公关战略等理论等,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领导管理战略理论体系。

强调了实践哲学应当是领导管理过程中的第一哲学。书中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实践哲学形成发展的路径,阐释了实践哲学的基本内涵,包括实践的价值观、实践的世界观、实践的发展观、实践的创新观等。在当今时代中,进一步确立实践哲学的地位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发扬实践哲学的主体论思想,丰富实践发展观,推进实践操作的规范研究,追求实践创新的带动效果。

该书论述了三大规律,并提出了围绕消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领导管理科学新论》提出并论述了三大规律,即:自然经济规律、市场调节规律和宏观调控经济规律。书别对国家主导经济的宏观市场调控规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围绕消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作者认为,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手段,并强调了六个目的、三个手段、二十个要素。

《领导管理科学新论》具有中国本土理论的重要特点

第一个重要特点是汲取了各种领导管理理论之长,避免了各种领导管理理论的短处。吴炳新认为,对于西方的经济理论和领导管理理论,只能借鉴,不能照搬。探索中国特色领导管理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离开了中国国情一切无从谈起。

吴先生认为西方理论诞生在西方,是西方人研究出来用于领导管理西方人的,它对于东方人来讲未必就是适合的。毫无疑问,中国人有自己几千年的文明史、有自己的和民族习惯。实践证明,过于西化的领导管理风格在中国的企业里效果并不理想。中国人讲究“仁、义、礼”,在经营中国企业、领导管理中国工人的时候,更好的手段、方法还是“人治、情治”附以相关的领导管理规定和领导管理制度。

第二个重要特点是研究方法遵循了“追根溯源,以正本清源”的原则。该书对很多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如人类消费、认识论与方***、实践哲学、领导管理思想、消费社会生产力、国家领导管理体制等,都从历史文化的源头上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领导管理科学新论》赋予实践哲学以崇高的学术地位。作者在第二篇中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述实践哲学,梳理了实践哲学形成发展的路径,阐释了实践哲学的基本内涵,包括实践的价值观、实践的世界观、实践的发展观、实践的创新观等。

该书本身就是一门融理论修养和实践品格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对领导管理理论、领导管理艺术、领导管理认识论和方***、特别是把悟性灵感引入认识论的科学掌握与运用,是很有实践应用价值的。

需要强调的是,该书还具有战略意义和普遍意义上的宏观导向性的实用价值,因为它全面系统地提出了领导管理战略理论。它把中国传统领导管理智慧纳入实践战略范畴,从而形成了融东西方理论精华为一体的新的领导管理战略理论体系。

本书理论性与应用性、学术性与实践性兼备。作者运用多学科原理来分析问题、解释问题、形成体系,从而让自己的理论站在了时代的高峰,并成为指导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和深化改革实践的导向性理论。

领导学论文篇8

关键词:领导学 校长负责制 评价 领导能力建设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17-02

现今我国高校普遍实行***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本文从领导学的视角探析校长领导力以及***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利弊,试***找寻提升校长领导能力的有效途径。

1 领导体制及领导者素质在领导学中的解析

在领导学中,“领导体制是指领导主体为保证领导活动正常进行并实现领导职能而建立的组织机构形式和有关规章制度系统的有机统一体,是领导活动中由领导机关指定的领导权限划分及相应组织机构设置等构成的制度体系。”[1]领导体制指明了领导者产生的方式,领导者的权限划分和活动原则。

素质是源于生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事物固有的性质和特点。“在领导学领域,领导者素质是指以领导者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锻炼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稳固的、长期的基本观念、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的总称,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内在条件”。[2]在领导学中,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是指领导干部在领导、管理单位事务中所具有的本领。“教育领导者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教育行***机关的首长,诸如中央***部长、地方教育厅厅长或教育局局长等;另一类是以学校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者。”[3]

2 关于学校领导力的的不同理解

学校领导力是指学校组织中按照校长负责制为主导的领导团队通过一系列外在行为相互协调整合所形成的服务于学校组织目标、确保领导过程顺畅运行的影响力。研究学校领导力的主要流派有特质理论、权变理论和团体动力学理论。

第一种流派“特质理论”是基于人格特质的个体研究,领导力被定义为“一种能力或能力体系,是由各种领导能力或知识构成的领导者综合性影响力。”特质理论强调校长个人的领导能力,关注领导者个体心理特征。特质理论将领导假设为个人能力强于下属的特殊人物,假设领导具有较高的调动追随者积极性的能力,重视领导过程中领导者不同个性特质的作用,认同一种普遍的观念:领导者是所拥有的特质使他们与众不同,领导能够带领组织不断发展进步,领导者个人决定了组织的命运。

第二种流派“权变理论”弥补了特质理论未考虑环境因素这一缺陷,认为情境影响领导过程,不能脱离领导过程发生的情境来确定普遍的领导者特质,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风格与情境的适应程度,是一种“领导匹配理论”。“最好的领导风格”是不存在的,领导风格与情境若能得到很好的匹配,领导者将会工作顺利;反之则会失败。权变理论一方面从将领导者的个体研究扩展到研究整个组织情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它摒弃了特质领导理论将视线局限于静态的个人能力分析的弊病,更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

第三种流派“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动力的整体,场中间发生的事件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人的行为随着人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要改变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首先要设法改变群体。[4]该理论为学校领导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认为存在于组织之中的学校领导力必然受到组织中各种情境与人的影响。团体动力学理论视阈下的学校领导力研究关注学校组织中的领导团队,目的是提高学校组织效能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于学校组织具有动态开放的特征,学校领导力场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其他个体相互影响和作用,都处在动态变化中。

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核心和文化符号,其领导能力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办学品位。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包括了组织经营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校长的领导能力是校长支配力与影响力的统一,是职务权威与自然权威的统一,更关键的是执行力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是学校获取发展的必然要求。”[5]高等学校提高以校长为首的高校干部领导能力是加强自身的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3 ***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评价

领导学论文篇9

关键词 领导理论 发展 趋势

中***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1 领导概述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群体都存在“领导”,而在人类这种群体性、社会性极强的生物中,领导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组织中的领导者是否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能。

从泰勒的管理学萌芽开始,各国的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领导的定义就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观点受到的认可度较高:有效的领导应能完成管理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导和度量。

这里,必须要区分两个概念:领导和管理。管理学大师法约尔曾经对俩者概念的区别做过很明确的表述:领导是保证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这六项职能得以贯彻,而管理仅仅是这六项职能之一。

2 经典领导理论

2.1 领导特质理论

在20世纪初,就有管理学家进行了大样本的研究,去探究领导者与非领导者在个性、社会、智力以及生理等因素上的差异。特质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吉赛利提出8种成功领导者应具有的个性品质: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自信、督导能力、与员工关系密切、决断能力、兼备男性或女性优势、高度成熟等。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考察成功领导者的个性品质,去判定一个领导者对组织绩效的贡献或非领导者成为领导者的潜质。

2.2 领导行为理论

由于特质理论在因果关系方面研究不够明确:无法判断究竟是某些特质使个体成为领导者还是,成为领导者后拥有了某些特质。因而研究者把重点放到了领导者的具体实践行为上,探究有效领导者与无为领导者在行动上的区别。

2.3 领导权变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环境因素对领导的素质与行为表现影响显著,于是领导权变理论应运而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路径――目标理论、领导参与模型、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3. 当代领导理论的发展现状

3.1领导的归因理论

受到知觉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某种行为归结到某种原因上去。这个原理同样被管理学家用在领导理论的研究上。归因理论认为,领导者对下属行为受到领导者所认为的下属的表现的原因影响,同时,人们也倾向于将领导行为归结于某种原因。比如当前在网上特别火的《公务员必读》提到的,距离规则:对科室来说,离领导办公室近的往往是早上班晚下班最后去吃饭的;归因规则:凡是个人进步不了的最体面的理由是领导关系没处好。这些“规则”都可以用领导的归因理论解释。

3.2 魅力型领导与破坏型领导

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就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的概念。魅力型领导具有绝对的人格力量,能够产生强烈的忠诚、激情和献身精神。在组织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的今天,非正式组织在组织中组织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魅力型领导重新在领导理论的学术界占得一席之地。

一直以来领导理论的发展都围绕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和积极影响来研究,然而要真正全面理解领导的概念,还需要从多角度来审视领导。破坏型领导最早起源于House和Howell(1992)对魅力型领导阴暗面和光明面的分析。破坏型领导理论强调领导在组织中的双重人格:组织人格与个人人格。而领导在组织中发挥消极作用或产生破坏性影响时,往往两种人格会发生矛盾。通过对领导者“阴暗面”的探讨,有助于产生出一种更正确的领导观,为增强领导有效性和领导理论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3 变革型与交易型领导

变化是当今社会永恒的主题,组织只有主动地去改变以应对外界的巨大变革。比如,苹果、IBM、联邦速递等公司都曾经多次进行***级领导者大换血,主要原因在于,组织期望领导者能适应外界不断变化需求与挑战。变革型领导理论将成为21世纪组织发展新的基础。

交易型领导者更关心领导的具体事务,同时对下级的需求比较敏感。比较著名的有“结构”――“关怀”模型。对于两种领导方式的关系,我们可以简单地总结为:变革型领导是在交易型领导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比单纯的交易型领导的下属表现以及组织绩效要好很多。

3.4 学习型组织的共享领导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学者们逐渐意识到领导还是“一个分享过程,这个过程提高了人们的个人与集体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任务”,这种领导思想成为共享领导。学习型组织具有有机、人性、柔性、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推进组织共享领导变革,可以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品,促进组织良性发展。

4总结

不断变化的环境催生着新领导理论的兴起,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将越来越显著。分析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也能大概找到领导理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关注组织的变革月创新;超脱理易,领导者和下属的情感、价值观和信念影响在显著;领导行为更偏向以激励、授权与发展下属为主。此外团队领导与学习型组织的共享领导尚是当前领导理论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Chiselli.Exploration in Managerial Talent[M].New York:McGraw-Hill,1971.

领导学论文篇10

关键词:葛兰西;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文化领导权;有机知识分子

中***分类号:D033.3;D6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01

“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指出,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主动权。意识形态领导权概念,出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意大利***创始人之一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葛兰西理论内涵丰富,重温葛兰西领导权理论,有助深化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领导主体以及领导策略的认识,切实把握领导高校意识形态权。

一、文化领导权与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意涵

葛兰西的***生涯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他深入研究所处的时代,发现现代国家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国家不只是暴力统治的工具,广义上来说,“国家=市民社会+***治社会”,还是以一种文化意识关系整体而存在的“市民社会”;“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2]316,即***治社会对应有“***治领导权”,发挥“直接的支配”作用,通过实施强制性命令对不同意的群体实施“强制”,市民社会对应有“文化领导权”,通过作用于大众的哲学或共识,引导大众“同意”统治集团的思想体系。市民社会“代表着从经济领域中***出来的与***治领域并列的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它既包括******、工会、学校、教会等民间社会组织素代表的社会舆论领域,也包括报刊、杂志、新闻媒介、学术团体等所代表的意识形态领域。”[3]国家以意识形态为基础,把观念、价值、道德内化为社会成员的统一意识,通过统一大众的世界观、主导社会意识形态,来巩固统治。所谓意识形态,是“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行为和所有的、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2]328。葛兰西观察到,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大众的思想意识深受资本主义影响,为资产阶级统治者所掌控,市民社会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笼罩,似乎已变得“坚不可摧”。他认为,国家在其产生、发展和消失的历史过程中,“***治社会”会被逐渐强大的“市民社会”所吸收,市民文化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是社会的主体,只有形成了对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国家***权才能稳定,占领文化领导权是取得***治领导权的条件。文化领导权,是将一个社会集团的“主导意识形态”转化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控制力,是一种非暴力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手段,也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马克思认为,“***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他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4],意识形态对人民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制造社会氛围、把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信念灌输给社会成员。显然地,葛兰西的国家和阶级意识思想与马克思相关思想一脉相承,他提到了马克思“民间的信念往往具有物质力量的那种能量”论断,进一步明晰了国家的变化、发展,在列宁的无产阶级“***治领导权”的基础上,提出“文化领导权”概念,指出精神和道德的文化领导权对于国家***权巩固的重大意义,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和阶级意识理论以及列宁的领导权思想。

当今时代,多元价值交流、交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加大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香港“占中”事件和一些利用宗教进行的***治分化活动等给中国的***治安全、文化安全带来威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场所,相比其他社会组织,有着较为***、兼容和自由的学术氛围,是思想运动的活跃区。在这里,各种文化思潮聚集、交汇,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相互叠加,高校成为敌对势力关注的焦点,也是意识形态争夺的战场。我国现有高校2000多所,在校大学生2400多万人,高校专任教师中60%以上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青年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意识强,但由于成长环境、社会阅历所限,对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了解不深,很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近年来,有海外学***历的“海归”教师逐年增加,一些高校中已占到20%~50%。他们中的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治制度,价值观念模糊,个别人在课堂上或网络上发表偏激的言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葛兰西领导权理论启示我们,高校作为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智力源地,也是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高地,要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对高校师生的精神和道德上的引导。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所谓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是基于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一种思想教育引导,是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防止腐朽思想对师生头脑的腐蚀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不是进行思想控制或思想专制。高校***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通过***治法律思想、道德、舆论、哲学等工具,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各种文化思潮,使这些文化思潮从属于共同的社会信仰、***治理想和主导价值,实现对高校意识形态走向的把握和控制。具体而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通过规范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规范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强化高校教育教学和学术管理,做好价值引导和舆论氛围营造。同时,要抓住意识形态领域的焦点,着力解决当前高校师生中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通过追踪、了解师生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地解决问题,防止舆论主流偏离正确的方向,抵制对指导思想的西化、分化和矮化。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形势越来越严峻。需要注意的是,葛兰西领导权思想既包含***治社会的“强制”,更强调市民社会的认同,“文化领导权”的确立不是统治集团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文化操纵”,而是从属阶级的积极同意、服从的结果。相对于***治领导权而言,文化领导权更依赖被统治者的自愿赞同,依赖一致舆论和意见的形成,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共识。因此,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要把握分寸,在现实的条件下使被领导者感到合情理、能接受。若控制过紧,会破坏高校***、兼容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各级各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若控制力太弱,则不利于意识形态稳定的大局。

二、有机知识分子: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体

葛兰西首创了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他认为,现代国家统治的中心是取得文化领导权,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导权中起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分子,是专门从事具有一定技术性分工的人。那些与大众结合,引导大众哲学(常识)的知识分子是有机知识分子,“只有知识分子已经有机地是大众的知识分子,已经解决并把大众在其实践活动中提出的原则与问题连贯成一体,并因而建构出一个文化与社会的集团,才能拥有文化上的稳定与思想的有机性质。”[5]所谓有机性质,一是指知识分子与社会集团的紧密联系,一是指知识分子与大众结合。葛兰西认为,***只有在具有自觉的意志的人即有机知识分子那里才是可能的,至少在开始的时候不可能来自群众,除非通过精英的中介。有机知识分子的使命是掌握文化领导权,引导大众哲学或“共识”,使他们成为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具有自觉而坚强***意志的集团。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建立了***权,仍要坚持文化领导权。“不存在知识分子的***阶级,每一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或者在努力造成这种阶层。”[6]知识分子依附于统治集团,有立场明确的阶级性和社会干预性,在对社会的意识形态、精神文化规则的创造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他们是知识、智慧、文化意识形态的掌握者,更要成为组织者和创建者。在葛兰西看来,没有知识分子,也没有组织,为确保获得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不仅要使每个***员成为有机知识分子,还应争取到更多的“同盟”。他说:“任何真正走向统治地位的集团,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从‘意识形态上’竭力同化并征服传统的知识分子。这种同化和征服的工作做得越快、越有成效,则该集团在精心造就自己有机的知识分子的工作中就越成功。”[2]180实现统治权的关键在于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文化领导权的获取要通过有机知识分子的组织和领导来实现。

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机构、重要学术组织,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一个缓冲地带。出自“***治社会”的最高权威,中央对高校***作出了指示、提出了要求,高校***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治责任主体、领导责任主体,要肩负维护国家***治安全的使命,不断强化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和创新对意识形态工作科学、规范、有效的领导,使学校各级班子成为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组织者。作为“市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国家争取文化领导权的主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高校教师。文化领导权的职能在于,论证国家***权统治的合法性、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文化的生产、传输、阐释过程就是意识形态的生产、建构过程。高校教师有着鲜明的阶级属性,他们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是“有机知识分子”的重要来源。一方面,高校教师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创新的主要社会群体,建设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职责和价值所在;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领导不是一味地强制性灌输、督导,而是要依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优势,将艺术、法律、文化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传播到校园生活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深入广大师生的心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曾在与高校教师、青年学生座谈时告诫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的全体***员应当看作是知识分子”[2]428,作为***员的知识分子,是有机知识分子的核心和中坚。高校有机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师生中的***员,他们传达和贯彻***和国家的***策法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和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思想理论的倡导者、传播者,同时也肩负着批判和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使命和资***育人的重大责任。可见,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在于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高校意识形态领导要通过有机知识分子的组织和领导来实现,高校有机知识分子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主体,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行使者。

三、阵地论与高校意识形态领导策略

领导学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领导学论文10篇

学习

广告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广告学与审美的毕业论文,广告学品牌推广毕业论文。班别:机自041学号:2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9年3月31日学生宿舍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设计----总体设计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1.依据:进入90年代后,我

学习

公共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公共经济学论文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论文。1.腐败的收益分析。腐败预计收益计算公式如下:腐败预计收益E=E1-E2==P1×R1-P2×R2其中:E1:腐败不被查处的获利;E2:腐败被查处后的损失;P1:腐败不被查处的概率;P2

学习

法学征文10篇

阅读(68)

本文为您介绍法学征文10篇,内容包括法学论文征文通知,法学会征文范文。二.深入浅出的意蕴象征是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有深入浅出的意蕴。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一文中,以群山和大海

学习

语言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语言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言学的论文怎么写,语言学毕业论文难吗。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论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

学习

比较刑法学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比较刑法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刑法学论文十篇,刑法学论文题目。二、教义刑法学(一)教义刑法学概念简析。教义刑法学是德国刑法学界的一个重要的刑法概念,教义刑法学是司***的产物而不是立***的结晶。立***和司***是刑法两个不

学习

名族学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名族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少数民族论文大全,民族学论文个案怎么写。粉碎四人帮”以来,***和国家更是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不但挖掘整理了一批批的民族文学遗产,使之焕发青春,而且也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

学习

舞蹈音乐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舞蹈音乐论文10篇,内容包括音乐舞蹈鉴赏论文一千字,音乐和舞蹈论文范文。二、舞蹈与音乐的结合首先,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

学习

发展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发展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展经济学论文,发展经济学论文2000字主题。中国现阶段,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究竟有没有以及需不需要“中国经济学”呢?事物具有个性。每个国家的经济问题,都具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差异性。“任何一

学习

民族学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民族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民族学论文怎么写,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论文。二、加强音乐教学资源建设,拓宽教学途径目前,学生获取音乐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全国统一音乐教学教材,教学资源和设施相当匮乏,一定程度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

学习

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10篇,内容包括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蹈鉴赏论文,芭蕾舞蹈鉴赏论文1000字。芭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式在中国扎根的西方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历半个世纪。作为一门典型的西方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自然要

学习

新闻学方向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学方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新闻学的论文选题方向及原因,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选题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上升和新闻网站的扩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依托互联网的各种优势,较之

学习

工科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工科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科毕业论文如何选题,工科毕业论文查重技巧。论文选题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石油工程科研与生产实践,体现指导教师及本学科科研工作的优势和特色,使学生能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和学科前沿。合

学习

社会学小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学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会学小论文,社会学论文选题。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

学习

工科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工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科论文范文,工科论文8000字范例。《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不仅理论体系庞杂,涉及知识面广,而且数学推导和计算烦琐无比,教师很难在规定的40学时内进行系统全面的讲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

学习

广告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广告学与审美的毕业论文,广告学品牌推广毕业论文。班别:机自041学号:2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9年3月31日学生宿舍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设计----总体设计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1.依据:进入90年代后,我

学习

公共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公共经济学论文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论文。1.腐败的收益分析。腐败预计收益计算公式如下:腐败预计收益E=E1-E2==P1×R1-P2×R2其中:E1:腐败不被查处的获利;E2:腐败被查处后的损失;P1:腐败不被查处的概率;P2

学习

语言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语言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言学的论文怎么写,语言学毕业论文难吗。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论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

学习

比较刑法学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比较刑法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刑法学论文十篇,刑法学论文题目。二、教义刑法学(一)教义刑法学概念简析。教义刑法学是德国刑法学界的一个重要的刑法概念,教义刑法学是司***的产物而不是立***的结晶。立***和司***是刑法两个不

学习

名族学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名族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少数民族论文大全,民族学论文个案怎么写。粉碎四人帮”以来,***和国家更是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不但挖掘整理了一批批的民族文学遗产,使之焕发青春,而且也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

学习

舞蹈音乐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舞蹈音乐论文10篇,内容包括音乐舞蹈鉴赏论文一千字,音乐和舞蹈论文范文。二、舞蹈与音乐的结合首先,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

学习

幼儿舞蹈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舞蹈论文10篇,内容包括舞蹈论文范文,舞蹈赏析与评论的论文。(二)大部分幼儿园舞蹈教育改革不力,对先进教学方法应用的盲目性和浅表化近年来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逐步加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学习的

学习

音乐舞蹈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舞蹈论文10篇,内容包括音乐舞蹈论文1000字,舞蹈论文范文。二、舞蹈与音乐的结合首先,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