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小论文10篇

社会学小论文篇1

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3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3.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3.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社会学小论文篇2

社会科非凡强调人在熟悉、处理和适应自身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体性自我熟悉的价值。因此,它在学习形态上,要求尽可能地运用开放的、自主的、可以体验的学习方式,去展开符合人类的社会发展心愿的学习活动。

一、小学社会科的学习形态

社会科教学活动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学习”达到熟悉社会、理解社会、关心社会、适应社会的目标。它从知识能力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得有关社会的新知识和新熟悉。作为“学习活动”,它不能满足于知识的量的获得,而是强调通过知识体验(或实践)提高相关的技能和熟悉。例如有关地***的教学,不能只说“知识领域”中的地***概念,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的是地***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然后指导他们去利用、去制作。换句话说,社会课上理解地***,不仅仅是获得“会看”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从制作中心得、熟悉地***的实在功能。这里既反映出一种教育思想或态度,也透过不同的学习形态反映出学科的本质和教师的能力。

我们把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形式称作学习形态。一般地说,学习形态着眼两个方面摘要:班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前者主要指课堂教学中的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后者主要指现场学习(调查、参观),构成学习(手工制作、编制***表和绘画),视听觉学习(看电影、电视),讲义学习(听报告和看讲义),报告学习(写报告书和论书),戏化学习(角色扮演),对话学习(讨论)等等。在社会科学习过程中,前者和后者经常根据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组合,如集体学习+视听觉学习,小组学习+构成学习。选择怎样的学习形态,既要考虑客观的学习条件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要考虑学习内容的布置和学习时间。

集体学习为使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学习目标,在同一时间、地点接受同一教材和学习新问题的教学方式,称为集体学习。这一传统的学习形态的突出特征是,一位教师面对所有学生做内容划一的讲解。优点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轻易把握和检查教学质量。但是它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摘要: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过分地强调教师意志和教科书的权威性。今天,日本的小学社会科虽说还是以集体学习为主要形式,但在课程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引入了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而且非凡强调活动性课程的功能。即便还是一位教师面对三四十名学生,可是学生已经成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扮演“权威”的角色,他们成了学生的学习向导。

小组学习其特征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活动性质是主体的、积极的和协作的。一般多以课题、喜好或学习目标编组,讲究自愿组合的原则。这种学习形态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组内成员积极、自由地交换意见,并在讨论和探究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具有社会性的学习态度;以及相互尊重人格、相互协作、主动分配和承担角色,培养负责任的社会态度。

个别学习社会科在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学习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有个性的学习形态。个别学习就是为适应学生个人的能力、喜好等个性差异而提倡的。在日本,个别学习多采用程序学习和教学机器等形式。但是,由于该学习形态还不能反映学生思索过程的多样性,也不能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它仅仅是个辅助的学习手段。

现场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观察社会现象,查访人和人的社会生活,我们把这些参观、访问、调查和谈话等学习活动,称为现场学习。因为社会科是有关社会现象及新问题思索的学习,所以不能单纯地依靠书本知识。现场学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脑子想,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具体的事,对一切社会现象的理解,都建立在自己搜集的事实、自己提出的新问题的基础上。这是社会科学习的特征。

构成学习它是将参观、考察等获得的资料、素材,制成模型或标本、***画或***表的一种表现活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将参观、调查的内容,有目的地、具体地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用一定的技能形式表现出来的学习形态。它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日本小学低年级社会科以造型为中心,常采用制作全景画和漫画的形式;高年级多以文字和数字为中心,并将其制作成资料集和历史小报。

戏化学习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达到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学习活动,称为戏化学习。将历史人物或社会生活戏剧化,由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有助于学生如身临其境,心得社会生活,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社会合作精神和有责任感的社会态度,也可以间接地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

二、小学社会科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谈及教学活动不能没有教师、教材和学生。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的依据是教材,而预备好的教材和能自如地驾驭教材的能力,又是教师的重要资质。那么在社会科中,好教材是个什么样子,怎样去预备好教材呢?

教师有必要解决好教材观的新问题。教科书中心主义是社会科中最要不得的东西。社会科教师必须知道,他如何制定教育目标,他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如何通过知识、概念和法则等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因此,教材是作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学习的前提,其功能是向学生提示具体的素材,其价值是向学生传达教育内容。

例如,三年级“我们的生活和商店街”单元,了解社区的消费生活状况和商店街的买卖情况是教育内容。怎样理解教育内容呢?首先,从“看得见的东西”入手,如买东西的人如何挑选、如何品评,卖东西的人如何促销、如何经营。其次,通过已经直接接触、直接体验的“看得见的东西”,去探索它背后的社会存在意识和观念。此时必须有教师的高明指导,因为人们的消费愿望和目的等种种“看不见的东西”,既不能用教材简单地固化,也不能单纯地指望学生自己消化,尤其是让学生通过鲜明的表象看到“买和卖”的社会意义,更不是看看、听听就能够理解的。这就存在着一个教师将教材的意义和界限明确意识化的过程。

教材的意识化过程,就是教材的选择和开发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具备选择和开发教材的能力。从教学情景看,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学生差异和地域实态的不同,也决定了同一教材有着不同的教法。那么,如何选择和开发教材呢?首先,我们要着眼于好教材,其条件有4点摘要:①教材和教育内容密切关联。教材能正确地反映教育内容,并具有反映教育价值的典型内容。②符合学生和地域的实态,并能反映教学过程的文化价值和学生发展价值。③适宜学生的情感和思索,注重到学生的学习盲点,有助于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好奇心和新问题。④学习内容富有弹性,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思索,多方面探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所谓预备好的教材,就是将教材梳理成有连贯性和发展性的学习程序摘要:发现学习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通过学习过程生成新的看新问题的方法和思索方式——再发现新的新问题。

三、社会科实施的基本条件

1.教育思想应该具有民主的和开放的性质。社会科教育内容必须包含明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信念,并尽可能地将社会意志和个人发展意愿统一起来。

2.教育目标必须是整体的和可以评价的。它应有效地承担社会科的传授功能、练习功能和养成功能的教育任务。

3.教学方式必须是弹性的和多样化的。

4.教学内容必须是规范的和科学的。它既能够符合基本标准和水平标准,也能符合发展标准和技能标准。它应该有助于增加社会现实感,达到让学生熟悉社会、关心社会、适应社会的教育目的。

社会学小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科学发展,和谐社会

 

一、研究背景

***的十六大以来,以***为***的***中央继承和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人类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时代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特征,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然而,对于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它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因此小论文,选择一系列合适的指标,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综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评价研究现状

联合国于1996年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于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策,应用“驱动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来设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142个指标,含社会、环境、经济、制度4个方面,其中社会指标涉及平等、健康、教育、住房、安全、人口,环境指标涉及大气、土地、海洋、海岸、淡水、生物多样性,经济指标涉及经济结构、消耗和生产模式,制度指标涉及制度框架、制度能力。

2005年,国家统计局完成了一项重点课题研究——《“和谐社会统计监测体系研究”之“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报告”》。2008年,佟金萍、马剑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在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计算苏锡常和谐社会的综合指数。2009年,福建设区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课题组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社会生态等6大类指标和33小项指标组成。同年,胡皓、韩兆洲根据***书记对和谐社会的阐述,同时考虑到能够从统计年鉴获得数据,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六个维度设计了18项指标,采用主成分法对和谐指标赋权,并对广东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实证综合评价。

三、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评价指标的选取

对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进行综合的评价,选取的指标不仅要有城市的,还要有农村的,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发展,还要考虑能源的消耗,同时要涵盖经济、***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本文正是按着这一思路选取,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小论文,选取如下20个指标(均为2007年数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居民人均消费水平(X4);5、农村城镇消费比(X5);6、固定资产投资(X6);单位煤耗量的GDP贡献(X7);单位煤耗量的GDP贡献(X8);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X9);城镇单位技术人员(X10);高等学校数(X11);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X12);各地区教育经费(X13);卫生机构数(X14);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拥有数(X15);每万人公共交通拥有数(X16);每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X17);各地区农村居民住房面积(X18);就业率(X19);城区绿化覆盖率(X20)。

四、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评价方法的运用

由于缺少个别数据,故用SPSS软件进行了缺省值处理。以下分析结果都是基于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的。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根据事务本身的特性来定量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中的个体差异较大,于是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找出能够度量样品(或度量)之间相似度的统计量,并以此为依据,采用某种聚类法(Method),将所有的样品(或变量)分别聚合到不同的类中。

本文研究的是2007年全国31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综合评价,采用快速聚类(K-means Cluster,表4-1)对31个CASE进行分类。

表4-1:聚类分析结果表

 

分类

地区

第一类:C类(经济比较发达,交通便利,其他指标基本位于全国偏上水平)

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上海、福建、广西、重庆、云南、甘肃

第二类:B类(各类指标名列前茅,城乡和谐,唯独教育投入有所欠缺)

浙江

第三类:D类(各类指标趋于中等)

河南、湖北、广东

第四类:E类 (各类指标趋于中等偏下)

河北、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陕西

第五类:F类(经济发展落后,科技、文化环境都有待改进)

海南、贵州、西藏、青海、宁夏、***

社会学小论文篇4

顾名思义,社会问题小说一般都选择当前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迫切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为题材,如腐败问题、国营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下岗工人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环保问题等,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中国小说界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或沉溺于小说的叙述实验与语言形式迷宫,或热衷于讲述历史故事、翻找陈年老账,其脱离现实的倾向已经引起文坛内外一片不满与批评。新现实主义或社会问题小说的适时问世似乎给文坛注入一丝活力,更迎合了一些人的阅读心理,在失去了轰动效应的90年代文坛居然引起一场小小的"风波"。在1998年1月22日的《羊城晚报》评选出的"1997年中国文坛十件大事"上,赫然就有所谓"现实主义冲击波"。

然而,我在看了一部分此类小说以后,却发现它存在严重的问题与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一方面表现在思想内容方面,即在审视中国社会问题时社会理性的缺乏、道德主义的泛滥,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形式方面,即艺术的审美距离的丧失。本章将以一些有代表性的新现实主义小说文本为例集中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让我们从什么是小说的现实主义这个理论问题开始。

一、什么是小说的现实主义?

在这里,我不想就具体的某个作家或某部小说发表评论,而只是想就一个一般的文学创作论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这个问题即:作为一种虚构文体的小说,应当如何反映它所处的社会现实?其反映方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小说的现实主义?小说与社会现实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这个问题的核心涉及对于"现实主义"的本质的理解。由于对于此类小说的正面评价都一致认定它们的价值在于其对于社会现实的参与精神,在于反映了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也就是说,这种评价是着眼于题材的。我们要问:到底什么是文学的或小说的现实主义,什么是它的真实性与相关的认识价值?现实主义是否是一个着眼于题材的概念?是否只要反映表现了乃至记录了现实问题,就是现实主义小说?换言之,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性的文体,应当如何获得其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以及相应的认识价值?其方式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通讯报道有什么不同?

说到现实主义,我们马上会想到19世纪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想到恩格斯对于巴尔扎克小说真实性与认识价值的热情洋溢的推崇。恩格斯说他从《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甚至"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东西还要多。"但是恩格斯是在什么意义上说这番话的?我的体会是,这恰恰是因为巴尔扎克不是经济学家或统计学家,也没有象经济学家或统计学家那样去写小说。巴尔扎克也是处于当时的社会转型期(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同样到处都是;但是巴尔扎克的小说始终没有停留在现实的表面,而是抓住了人性的主题,把笔触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灵魂深处,写出了社会转型在人性层面造成的震撼(比如金钱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扭曲人性)。正因为这样,巴尔扎克小说的认识意义是独特的,是历史学、经济学与统计学不可替代的。由此可见,小说的现实主义在于精神而不在于题材,在于怎么写而不在于写什么(我们在谈到现实主义时,总热衷于它的"认识价值",但即使是所谓"认识价值",也不同于调查问卷或社会统计学的认识价值)。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全方位的现象,包括***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涉及器物、体制、心理多种层面;而知识的分工与知识分子的分化又必然造成无论是社会科学家还是人文学者,都很难全方位地准确把握与正确评价转型带来的种种结果(包括正、负面)。作家与经济学家或历史学对于社会转型的看法常常相当不同。我们应当把这种分歧看成是正常的现象。文学家对于社会时代的评价本来就不应当与社会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相同。这就决定了社会科学家与文学家之间应当是一种基于差异的互补关系。也就是说,无论是社会科学家还是文学家都有各自的洞见与盲点。文学家不应当放弃自己的视角与立场,我们也不应当要求他们是社会发展(尤其是物质与器物层面的发展)的设计师,小说不能写成社会发展报告或现象记录,否则文学与文学家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理由。

就中国的情况看,近现代之交的中国文坛曾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小说(一般称之为"社会谴责小说",实际上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相似。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现在看来这些小说的艺术成就已经很难说有多高了;但即使是这些小说,也没有对于社会现实问题停留在新闻报道式的表层描写方面。无论是《官场现形记》还是《二十年目睹之怪形状》,其用力处都在于揭示社会转型期人性的扭曲与阴暗,所以这些小说虽然是现实主义的,在艺术形式上却大量运用了夸张、变形乃至漫画式的手法。

当前社会问题小说的误区集中地表现在违背了上述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而也违背了文学反映生活、反映现实所应具有的特殊方式与角度。由于它们满足于停留在对于社会现象的记录与社会热点的追踪,因而充分暴露出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体的短处:就反映社会问题的快捷、迅速而言,它比不过通讯报道或纪实文学;而在其理性的社会分析的深刻程度方面,更难敌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或***治学家的学术论文。那么,它的特殊性何在?特殊价值何在?在我看来,这种小说所采用的记录式反映方式,违背了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以己之短敌人之强。试问:在一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小说中去了解各种现象层面上的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方面,电视、广播与报纸以及"新闻周刊"之类的媒体不是更具有优势么?比如,在题材(包括其重大程度、新闻效应、快捷程度等)的层面上说,就我自己的阅读经验二言,《南方周末》第一版上经常可见的反映社会问题的报道,或者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的部分节目,比我见过的所有"社会问题小说"都更加精彩。当然了,最"精彩"的还是现实本身。我自己在现实中得到的经验,以及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获得的关于社会现实问题的信息,又远远超过了从所有媒体中获得的信息。可以说,中国当前的社会问题,如贪污腐败,其骇人听闻的程度几乎超出了作家的想像力。结果是作家想像了半天写出来的意在警世的反腐倡廉小说,其揭示的腐败程度还不如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你说读这样的小说有个什么劲?

或许有人会说,80年代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小说或报告文学不是风行一时么?问题是80年代中国的各种媒体还不够繁荣多样,也没有产生分化(包括类型与功能)。那时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的报纸、杂志,电视也不普及,更没有像"焦点访谈"之类专门反映社会问题的专题节目。职是之故,80年代的小说实际上同时承担着非文学的(这里的"文学的"主要是指小说艺术的虚构本质)文体的功能与使命,许多现实主义小说的社会效应与其说是文学效应、艺术效应,还不如说是新闻效应、***治效应。90年代的情况则大大不同了。各种媒体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且其类型与功能也产生了极大的分化,专门的新闻性媒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小说对于社会问题的"独家发言人"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基本事实。

由于距离的丧失,此类小说的一个通病是不注意艺术技巧,语言粗糙,叙述呆板,人物形象也缺乏深度,流水账式的写法,缺乏小说艺术应有的空灵之美,被有些评论家戏称为"记者文学"。小说的叙述没有与叙述的对象(题材)保持应有的距离,结果不但对于社会问题的描写停留于粗浅琐碎的现象层面,而且在小说艺术上也显得极为粗糙,出现明显的非审美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小说的语言上,已经有学者批评其"太直、太满、太露"的弊端(1)。可以补充指出的是,太直、太满、太露的结果必然是太浅、太滞,缺少隽永的意味,缺乏空灵之美。其次,在叙述方式上,新现实主义小说显得机械呆板,是一种跟着写的笨拙方式(一般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走到哪里,叙述就跟到哪里),缺少精心的结构与剪裁,事无巨细,如记流水账。这样由于这些小说题材本来就相似,加上艺术技巧缺乏变化,结果必然出现雷同与重复现象。

上述问题的出现是与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对于现实主义的片面理解、对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片面理解分不开的。这些作家总是一味地强调如何"贴近现实",如何熟悉基层生活,但是却不适当地把这当成写好小说的充分条件,似乎只要熟悉了生活,就一定能够写出好作品。他们对生活之于艺术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是对艺术之于生活的超越性认识不足。比如何申就说:"我想对于写现实题材的作家来说,重要的就是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我主要得益于在生活中滚。……我是在洋楼群长大的,但我的作品却是写农村的。我当过六年文化局长,这个时期把我那个地方的乡镇都跑了一遍。长期的基层生活,使我写起东西来对农村非常熟悉。乡镇大院的门朝哪儿开,乡长们怎么打电话,五月份乡镇在抓什么工作等等,这些东西自然的直往笔上窜。……只要深入生活,做个有心人,必然能写出好作品。"(2)

"大约在整个80年代的十年里,我跑遍了承德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川。……是因为有了这笔财富,知道了下面的实情,我拿起笔来写,就用不着更多的编撰。那么多活生生的人和事像水一样淌来,你好好把它们理顺写清楚就是了。"(3)尽管何申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的强调本身没有错,但是把小说与生活划等号无异于取消了小说。对于小说创作而言,生活是必要的,只有生活又是不够的。小说创作并不是如何申说的只要深入生活就能写出好作品。生活也好,责任感也好,本身都不是艺术。艺术家与一般人的经验丰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但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能够把这种生活经验用创造性的、合乎美的规律的艺术形式传达出来。这种传达能力与生活积累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并不是每一个熟悉农村生活的人都能够写出出色的农村题材小说,关键就在生活必须经过艺术形式的转译才能成为小说。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甚至是文学理论中的ABC,可惜我们的新现实主义作家不知什么原因竟然还不明白。

但是,文学与现实的距离决不意味着文学不能或不应介入与表现社会现实,更不是说它已经失去存在价值与意义。文学的价值与意义本来就不能简单化约为它的社会认识意义或现实***治意义,没有社会认识意义的文学同样有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文学同样可

(1)周介人语,见《武汉晚报》1997年1月7日。

(2)见《武汉晚报》1997年1月7日。重点标记引者所加。

(3)何申:《为了心中那份实情》,《北京文学》1997年第9期。重点标记引者所加。

以反映社会现实,关键是如何反映、如何介入。中国目前的社会转型为文学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反映揭示这个转型是他们的使命。但是他们的视角应当是独特的,既不同于新闻记者,也不同于社会学家。一个精通社会分析的作家未必、甚至经常就是不能写出有审美意味的文学精品。一部把社会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的作品只能说有社会学的意义(意义多大很可怀疑),而很难说有美学的意蕴。在一般情况下(中国***后到80年代中期前后这一段时间或许是例外)读者不是要到小说中去寻找社会问题的答案。我总觉得,对于文学家而言,更值得描写的是转型时期人的心态,是人性的变化。或者说是社会转型在人的心理层面造成的深刻震荡(这种震荡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震荡相比,或许是看不见的,但是却是同样深刻甚至更加深刻的),比如感性与理性、道德与历史、传统与现实等的深刻悖反。这样的文学既不是救世良方也不是施***方针,但它将是具有艺术震撼力的文学杰作(如果写得好的话)。这才是作家的优势所在,也是文学的优势所在,是其他非文学文体不能比肩的。

这样的介入是一种有距离的介入,这里的距离是从美学上讲的,距离是产生美感的必要条件。审美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家不能像社会科学家那样去审视社会、反映社会、表现社会。这是距离的第一层含义。

我说的距离的第二层含义是价值评价上的距离。这主要表现在文学与主流的社会思潮在价值取向上常常出现错位乃至背离现象。在一般的情况下,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唱赞歌的声音总是占据主流,而对于历史发展持质疑与批判态度的声音总是边缘的。尤其在一些后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呼声成为压倒一切的时代强音。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对于历史发展的反思与批判的态度就显出了它的特殊意义。因为他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负面性和历史发展付出的道德代价。因为历史与道德常常出现二元对立现象,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如此。这体现出历史发展的悲剧性,体现出历史与人性的复杂性。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文学创作中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关系。一般而言,作家在反映与评价社会历史(包括事件与人物)的时候常常有两个尺度,即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两者的关系有两个基本的模式。第一种是吻合与统一模式(颂歌式的作品或诅咒式的作品):作家从历史发展角度加以肯定(或否定)的人物,同时也是从道德角度加以赞美(或否定)的人物。中国当代文学中这样的人物一直占主流。被作家赋予历史发展必然性的人物同时也是道德上的完人(如梁生宝),同样,被剥夺了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则是罪该万死的恶棍(如黄世仁);第二种模式是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错位或二元对立模式(挽歌式的作品):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人物或事件恰恰是没有道德合理性的,而失去了历史必然性的人物事件则是被作家赋予道德上的合理性。这样,许多伟大作家的社会历史见解常常是反主流、非理性或反历史的,有时还是十分幼稚的。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都不难发现此类对历史发展唱"反调"的作品,它们常常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趋势有些错位乃至相悖。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不朽之作都是这样的挽歌模式。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出了封建社会必然衰落的历史命运,但是作者对此感到无限的怅惘与惋惜;巴尔扎克笔下丧失了历史合理性的贵族恰恰是作者同情的对象,而蒸蒸日上的资产阶级(如拉斯蒂尼)则是惟利是***的恶棍。福克纳的作品则走得更远,竟然反对南北战争,为北方的庄园主制度辩护的。但历史理性的缺乏似乎并不防碍他们的作品的价值。常言道: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如果福克纳为南方的工业化进程唱赞歌而不是唱挽歌,很难想象他的作品还有如此强大的艺术力量。可以说,西方现代派文学,除了未来主义对于现代文明持歌颂态度,其余差不多全是反现代文明的(如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机械化等),西方的现代派作家也基本上都是对于现代化持否定的立场。这种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盲点,客观上有助于使人警惕现代化的代价。

但是对于历史发展持有反思或批判态度的作品同样要有距离意识,特别是审美表现上的距离意识。联系到中国,对于现代化持批判态度的作品常常流于偏激狂躁、缺乏节制的道德理想主义。它的主要误区是以声撕力竭的控诉乃至诅咒抵抗当今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方向。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张炜笔下的"葡萄园"(见张炜的长篇小说《柏慧》)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显然,"葡萄园"作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理想乌托邦,与桃花源有类似之处,但是作者在捍卫"葡萄园"(它象征一种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纯洁人性与理想人际关系)的时候却发出了狂躁的道德宣言与失态的道德诅咒,从而使得这种捍卫失去了应有的距离与美感。

转贴于

二、艰难不是分享可以渡过的

--论所谓"分享艰难"的文学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误区不但表现在艺术的审美距离的丧失,并因而导致小说艺术上的失败,而且它的价值取向、它思考社会问题的方式、它为解决社会问题开出的药方,也都存在严重的失误。下面我们以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所谓"分享艰难"主题入手进行一些分析。(1)

时当90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或者也可以说是艰难的时刻期;而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晴雨表",也恰逢其时地涌现出了一批反映此类"艰难"的小说,或称之为"分享艰难的文学",或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其主要代表作家有:谈歌、刘醒龙、何申、关仁山等,他们的一些作品,如《大厂》《大厂续编》《年底》《年前年后》《分享艰难》等等,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

"分享艰难",一个多么美妙动听的词!它甚至使人想起6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互助合作、共同抵抗饥荒的情景,等等,等等……;然则岁月无情,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90年代的"艰难"及其"分享"当然也不同于50年代和60年代,可谓此"艰难"不同于彼"艰难",此"分享"不同于彼"分享"是也。90年代中期的艰难是什么样的艰难?90年代的分享又是什么样的分享呢?怎么分享?由谁来分享?为什么要分享?

2·1、何谓"分享艰难"?

在分享艰难者的行列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形象是基层领导干部(农村中的乡镇领导以及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如《分享艰难》中的西河镇***支书孔太平,《大厂》《大厂续篇》以及《年底》中的国有企业的厂长书记们。他们奋斗在社会的基层与改革的第一线,最深切地感受着艰难,因而也必然是分享这种艰难的关键人物。作为对自己属下的百姓最直接负责的父母官,分享艰难之于他们主要表现为:在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呈现高度紧张与冲突的情况下,以责任伦理为重,而抑制自己的信念伦理。"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是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用以解释人的行为规范的两个著名范畴。信念伦理属于主观的价值坚执。根据信念伦理,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在于行为者所认定的信念的价值,行为者把这种终极的价值奉为行为的唯一标准,把保持信念的纯洁性视为最高的责任,拒绝对于行为的后果负责,属价值理性;而责任伦理则相反,它认为评价

(1)"分享艰难"本是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刘醒龙的一个短篇小说的题目,由于它也是所有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共同主题、是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为解决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问题开出的药方,所以,有评论家也把新现实主义小说称为"分享艰难的文学"。

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的只能是该行为的后果,行为者必须对于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为达此目的,行为者可以采用在伦理上不可欲的或不善的手段,因为善的后果可以补偿不善的手段所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由此,责任伦理更为关注的是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乃至"屈从",更为关注行为的可能性与现实条件,审时度势,更具客观的理性精神,属工具理性。无论这样做对于他们本人的内心而言是多么痛苦。这表明,中国的基层领导已经不能再以原则教条与个人感情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他必须审慎地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对于他人的影响),把责任而不是信念放在首位;他们必须"兼济天下"而不能"独善其身"。换言之,他们必须、也只能分享艰难并为此而饱受灵魂***之苦。他们别无选择。

在上面所举出的小说中(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也如此),几乎所有的基层领导都面临一个烂摊子并为维持这个烂摊子而精疲力竭、焦头烂额。他们所领导的或者是经济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穷乡镇,或者是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于是经济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为此,他们不得不屈从于责任伦理而把信念伦理暂放一边。《分享艰难》中的孔太平十分厌恶道德败坏的流氓企业家洪塔山;但由于洪是镇里的经济支柱(镇的财***收入主要来自他的养殖场),所以孔太平不但奈何不得这位财神爷,而且还要违心地为他"擦屁股"。当洪的客户因******而被派出所抓获时,孔太平不得不亲自出面,求派出所所长放了洪的客户。更有甚者,就是在洪强奸了孔太平心爱的表妹田毛毛以后,孔太平虽然"气疯了",但最后还是忍气吞声,打他一顿了事。显然,支配孔太平的行为准则是责任伦理而不是信念伦理。从信念上讲,他与洪塔山截然对立,从感情上讲,他根本不喜欢他。如果听从信念伦理的话,他甚至恨不得***毙洪。毕竟,这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对于孔太平来说,最大的艰难莫过于经济上的贫困与老百姓的温饱。因此,为了分享艰难,孔太平就不能惩治洪塔山,否则经济就要***。用孔太平的话说:"洪塔山是有不少毛病,可是现在是经济效益决定一切,养殖场离了他就玩不转,同样镇里离了养殖场也就运转不灵。"对于罪犯的纵容与姑息现在成了对于人民负责的行为,而惩治罪犯倒是对于人民的不负责。这正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逻辑。

谈歌的那些以国有企业为题材的作品(如《大厂》《大厂续篇》以及《年底》),同样突出了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之间的紧张、冲突,以及为了"分享艰难"而必须以责任伦理为重。小说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国营大厂命运的那些订户都是一些吃喝***赌、无恶不作之徒;但是,为了工厂与工人的实际利益,又不能不违心地讨好他们,奴颜媚骨,刻意逢迎,陪吃陪喝,甚至还要为他们提供犯罪机会(如找妓女玩);而当他们真的犯了罪被公安局抓起来后,还要想尽办法走后门、拉关系、甚至用***费请客,把那些不法之徒从公安局中"请"出来。《大厂》中厂长吕建国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要把那位因***妓而被抓的河南大户郑主任设法放出来。这样作当然绝对违反了吕建国的信念伦理;但是他别无选择,原因很简单:这位郑主任要与厂里订一千多万元的合同,这个合同能否签订,决定着工厂的生死存亡。你指望着人家的合同,就要让人家******。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用吕建国的话说:"要说我心里话,我恨不得你们(指公安局,引按)***毙了这个王八蛋,可我得为厂里两千多口子的嘴发愁啊。"这里,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之间的紧张被极其尖锐地凸现了出来,并走向其极端化的形式:要想把工厂维持下去,让工人有饭吃,就必须包庇坏人、款待罪犯。

以上就是所谓"分享艰难"之第一类人物。

与孔太平、吕建国他们不同的是,第二类分享艰难的人物是处于社会底层、并且在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中利益受到损害的普通群众,比如《分享艰难》中孔太平的舅舅、《大厂》中的退休工人、原劳动模范章荣等。如果说基层干部们为了分享艰难而不得不从信念伦理走向责任伦理,这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尚属可以理解;那么,普通群众对于艰难的分享就显得更加匪夷所思。这些人无疑都是一些安分守己、深明大义、勤勤恳恳的好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好人为了分享艰难,就必须放弃自己起码的尊严与权利。在《分享艰难》中,作者为我们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田毛毛的父母为了"分享艰难"而放弃控告强奸田的洪塔山,让他继续当经理。为什么呢?"为镇里多赚些钱,免得大家受苦。"在《大厂》中退休劳模章荣患有重病,却坚决不住院,不要厂里的钱,就连市里专门为他拨下来的钱他也拒绝接受,要捐给工厂的卫生所(有意思的是,厂里没有钱为章荣这些人治病,同时又挥金如土地为郑主任这样的大客户找妓女玩)。为什么?当然是为厂里分享艰难,"我没困难。我是说厂、厂里现在挺难的,你们千万要顶住这一段困难。"多么深明大义的劳苦大众啊!可是在为这样的好人深深感动的同时,我们仍然不禁要问:他们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更重要的,他们为什么非要付出这样的代价?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基本权利来分享所谓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艰难?是由什么造成的艰难?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分享艰难的第三类人物最值得注意。与孔太平的舅舅以及章荣他们正好相反,他们是一些识事务者也是利益分配中的得利者,是商业大潮中的弄潮儿,热心地投入时代的洪流;然而,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些道德败坏流氓痞子,或者是象洪塔山(《分享艰难》)这样的流氓企业家,或者是象齐志远、魏东久(《大厂》)这样的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的国家干部。然而,即使是这些人,也在与大伙一起分享着艰难。作品特意赋予这些"反面人物"以所谓"复杂性"。比如,在《分享艰难》中,作者安排了洪塔山的几次捐钱,尤其是结尾时卖车捐钱的细节。这样一来,洪塔山就不再是一个十足的混蛋,而是似乎他也在"分享着"艰难,也一样有人性;《大厂》中的纪委书记齐志远虽然忙于搞女人、谋私利,但关键时刻同样为厂子、为群众出力。《年底》中的小李--一个放荡的女人,甚至以嫁给一个傻子为代价,为长里搞到一千万元的业务。

人都是复杂的,这不错;但是,如果着意制造这种"复杂",以体现所谓性格二重性,是否又陷入了新的概念化、公式化?

2·2、艰难分享得了么?

通过以上三种人分享艰难的三种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分享艰难"的文学(姑且沿用这一称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揭示社会转型期物质与精神、历史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背离、冲突与紧张。这也是大家不得不"分享艰难"而不是乐于"分享艰难"的一个根本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明显缺乏道德基础。这是此类小说给人的突出印象。人们为了物质生存与经济发展(这是所要分享的最主要、最根本的"艰难"),就必须违心地作许多事情,甚至必须丧尽天良、放弃自己的基本权利。历史的发展如果是以经济成就为主要标志的话,那么可以说,这种进步在道德上的合法性是颇为可疑的(至少在当前的中国)。基层单位的经济命脉全部掌握在流氓痞子手里(如《分享艰难》中的洪塔山以及《大厂》中的赵明、谢跃进),掌握在专门吃喝玩乐的各方客户手中。能赚钱的人都是一些道德败坏的流氓痞子(用吕建国的话说,"钱都让混蛋赚走了");而道德高尚的人又往往无权无势、人微言轻,陷于生活的困顿之中,保障不了基本的物质与生命需要(如《大厂》中的章荣、小魏及其他工人)。物质与精神的***令人吃惊。应当承认,这种情况在目前市场经济不成熟期间是存在的(虽然在小说中不无夸张)。在道德与经济的较量中,一般情况下都是道德向经济投降、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屈服、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称臣,这似乎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可奈何之举。不但基层的领导是如此,就是一般老百姓也如此。这就是所谓分享艰难。

但是,"分享艰难"作为事实的描述或许是真实的,而作为我们的小说家与评论家在面对这一事实时开出的药方则是误导的甚至危险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道德与历史、精神与物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的冲突与紧张是怎么造成的?虽然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同样存在相似的紧张,我们却不能离开中国的具体社会环境,尤其是体制环境来抽象地谈论这一问题。固然,金钱会使人堕落,这里有人性的深层原因(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对此作出过深刻的描写),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体制所能全部解释的;但是在此我更愿意强调:象中国目前存在的经济与道德、物质与精神的背离与紧张,恐怕更多地出于社会转型期特定的体制方面的原因。象洪塔山这样的人之所以不能不用,郑主任这样的订户之所以不能得罪,不是因为他们有真本事,而是因为体制的不健全为他们提供了为非作歹的土壤;而这一点在"分享艰难的文学"中恰好没有得到深入的揭示。相反,我们看到,绝大多数此类小说常常未能将矛盾的根子尖锐地揭示出来,而是在表现道德与经济、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对立与紧张的同时,试***人为地通过道德主义的思路来化解这种紧张,表现出明显的妥协倾向。比如,挖掘人物的复杂性就是化解紧张的显例(这种"复杂性"在孔太平、吕建国这样的基层领导身上表现为内心***的痛苦,他们虽然在行为上最终选择了责任伦理,但是其心灵深处的信念伦理使得他们为此而备受良心的煎熬;而在洪塔山这样的人物身上则表现为关键时刻良知未泯)。尤其是在《大厂续篇》写到两厂合并的时候,以吕建国为象征的道德力量终于战胜以章东民为代表的经济理性,使得章东民最后答应在兼并红旗手厂的同时吸纳红旗厂的所有成员。小说安排了吕建国的"人有情"的价值理性与章东民的"市场无情"的工具理性的较量场面,最后当然是信念伦理战胜了责任伦理。吕建国的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章东民,"他没想到吕建国心里会有这么重的东西,他一时感觉自己在吕建国面前很低下。"这实际上是说,工具理性在价值理性面前很低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十分感人的场面(同样感人的场面还很多,比如《大厂》中章荣之死,《大厂续篇》中吕建国与工人们聆听韩书记的遗嘱等)。

但是,不能不指出的是,小说在这样处理的时候,实际上恰恰弱化了其现实主义的力量,回避了社会矛盾的本质,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道德化了,虽然有时触及一些现象,如权钱交易,但是未能进入深层的理性反思(顺便指出,绝大多数"分享艰难"的文学都停留在现象罗列的层次,在主题与形式上均缺乏提炼,对此批评界已多有警示),似乎只要把人们心中仍然残存的道德信念发扬光大,大家一起分享艰难,就可以共度难关。其实问题决不是这样简单,改革所遇到的阻力决不仅仅是人们的道德信念在金钱的大潮下泯灭,而是部分手中掌握了权力的人钻体制的空子进行权钱交易。因而道德主义的思路绝对解决不了中国的现实问题。艰难绝非只要大家凭着良心分享就可以克服的,更不是安排几个"以身殉职"的人(如田毛毛及其父亲、小李、章荣等等)就可以解决的(田毛毛的父亲为了群众的利益而放洪塔山一马,但是这样做不能从根本上制止此类事件的再发生,还会有更多的田毛毛被糟蹋,从而这种牺牲的价值就很可怀疑),因为这种艰难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结构性的现象,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诉诸人的良知可能一时能够解决问题(比如洪塔山卖轿车的钱可以解决两个月的工资、贺玉梅献出一万块私房钱、袁家杰在道德的感召下把技术卖给了乡镇企业可以有限地缓解厂子的财***,等等),但是决不能永久性地解决问题,而只能永远陷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困顿中。原因很简单:导致这种困顿的结构与制度依然存在,而消灭这种困顿的制度环境尚未产生。绝大多数人是在一定的体制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为的,基层领导尤其如此。所以,即使是象章东民这样有才干的企业家,也只能使用非市场的或已经被扭曲的"市场手段"来发展企业,他也同样要逢迎权贵、贿赂订户,否则的话,迟早也要陷入与吕建国一样的困顿。

综上所述,这些小说揭示的问题的实质毋宁是,为什么在中国赚大钱、发大财的人,不是流氓成性就是背后有人撑腰?为什么企业的命运掌握在只知道吃喝***赌而根本不问产品质量的订货人手里?如果这些人是为自己的公司订货(从而订什么货直接与他的个人利益相关),他们还敢、还愿意这样做吗?而一旦产品的销售(从而企业的命运)是以真正的市场规律为基础时,吕建国等人的办厂方针还会是这样吗?他们还会分享这样的艰难吗?答案很简单,是权钱交易、假公济私等恶劣行为扭曲了经济规律与市场秩序,使之不能正常地调节企业及人的行为;而权钱交易、假公济私的背后是不正常的体制在起作用。因而,改革体制而不是诉诸良知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出路,是渡过艰难的关键,也是克服精神与物质、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背离与紧张的关键。否则,一味地用道德主义的眼光看问题,不但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而且会造成误导,似乎市场经济本身使得中国的改革走上了绝路,导致好人饿死,恶人撑死。市场经济本身当然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但那将不是(至少主要不是)中国目前的问题,也不是"分享艰难"的文学所揭示的问题。

转贴于 三、道德激情切莫走火入魔

--谈歌小说《天下荒年》的价值误区

包括作家在内的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的现实,更准确地说,是对于改革开放及其给中国所带来的一系列转型,持有一种相当复杂的、远非单纯明了、非此即彼的态度。80年代知识分子那种对于改革开放的热烈而又不乏天真的憧憬、向往,已经被一种欲说还休的现实苦涩感所取代。改革的现实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到处莺歌燕舞,而是光明与阴暗共生、进步与挫折交织。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90年代中期的社会关怀小说,在评价态度与价值取向上充满了矛盾与***、迷惘与痛苦。它既表现在一批新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比如邱华栋的小说表现的知识分子面对充满欲望也充满堕落的城市时的迷惘与失落),也表现在一些以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乡镇村社为题材的小说中(如谈歌与刘醒龙的作品所表现的历史进步与道德退化的二律背反)。如果说80年代的作家们是热情洋溢地呼唤改革的理想,那么90年代的作家则是迷惘苦涩地面对改革的现实。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许多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物质与精神、历史与道德之间的深刻二律背反。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无疑是极有帮助的。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这一批小说中也有一些在我看来十分值得警惕的价值取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或惟道德主义的取向。这种取向的主要特点是把一个时代、社会或个体的道德水准当成是评价该时代、社会或个人的最主要的乃至惟一的标准,而忽视了其他标准的存在或意义。这种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曾经集中地表现在"二张"(张承志、张炜)的评论性文字中,而现在它又反映在许多所谓"新现实主义"小说中。我们在上面对于分享艰难的文学的批评中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这里我想以谈歌的《天下荒年》(《北京文学》1995年第10期)为例作些更细致的剖析。

《天下荒年》写的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事件,即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那场大饥荒,然而作家的创作动机与作品的主题指向却无疑是90年代的现实。作者以苍山县的百姓与官员为例,所要说明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读完小说,读者得到的启示是:在苍山县60年代的那场饥荒中,虽然饿死了成千上万的人,但那是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精神高贵的年代;而90年代的苍山县人(苍山县是一个作者精心选择的一个典型,这个典型具有隐喻意义)虽然因改革开放而享受到了物质的富裕,然而到处是抢劫杀人、盗贼成群,以致于安防盗门成风。这是一个对比;另一个对比是60年代的干部(从中央到地方)廉洁奉公、公而忘私,而现在的干部则腐化堕落、私而忘公(作品为我们提供的典型是刘春华的变节与犯罪)。

我以为作品表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一转型期人们感兴趣的问题,不无一定的启示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

第一,从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性上说,作品描写的过去与现实的情况是否属实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本来,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似乎不应该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但是,这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小说,一方面似乎带有很强的纪实色彩;但另一方面它的主题显然又是要说明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即通过苍山县这个特例,来说明60年代初与90年代中期整个中国的精神与道德状况。这样我们就有充分理由就其普遍性问题提出质疑。我本人出生于50年代末,我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但是我母亲经常对我描述情景至今栩栩如生:农村到处是倒毙路边的饿死鬼。据这部小说的描写,苍山县全县在大饥荒中只有三起盗窃案(而且其中一起是乡支书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饿死而下令发放种子粮,不能算是真正的盗窃),可见道德水准之高;然而据我的父母讲述,同时也据我通过历史史料与其他小说文本得到的了解,在那个可怕的年代,你最好不要在大街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吃东西,否则很可能被别人抢去。天哪,我到底应该相信谁?是不是苍山县是个特例,算得上是"小人国"里的圣人县?

其次,小说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它分析社会问题(注意:是社会问题而不是个人修养问题,两者所需要的分析方法是非常不同的)的方法与评价历史事实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小说的问题在于把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一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状况,还原为极度简单化了的道德状况,又把这种道德状况还原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从而用精神高于物质还是物质高于精神这样一种简单化了的道德评价来作为社会评价的尺度。虽然小说没有为过去的物质贫困与精神至上直接辩护,也没有因为今日的物质至上、"道德堕落"而全面地否定改革开放;但是小说的主题与中心显然是在惟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下否定现实、美化过去。为此,小说精心地运用细节描写来制造关于过去的道德理想国的神话(农民宁可饿死也拒绝吃种子粮、市级干部玩弄了一两个异性即被***毙等等)与关于现在的道德地狱的百丑***(关于曹迪的一段描写)。然而小说中的这些细节都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症结在于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所要阐明的根本问题:精神与物质的问题。不妨让我们摘引一段在小说中具有"点睛"意义的议论:

我常常想一个问题。关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我们这些年或许过于强调了物质,精神在物质面前仿佛一个受气的上不得席面的小媳妇。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原子弹是在那个年代,人们勒紧裤带干出来的。我们今天会狠狠地嘲笑精神

原子弹这句曾经风传一时的豪言壮语,可是历史偏偏开了这样一个一点也不幽默的玩笑。我们先是有了精神的原子弹,才有了物质的原子弹。

于是"我"对于那个精神原子弹的时代就感到"高山仰止",为那些"无恨无悔饿死"的人及其"镇定自若的精神秩序所震撼","我们竟是在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尚中安祥地度过了那场可怕的灾难。"因而:

不要总是指责那样一个年代吧,不要对那一个时代的中国百姓简单地理解为愚

不可及吧。或者说那一个年代有着过多的悲剧与错误,但它毕竟充满了神圣的原则与伟大的人格……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历史,我们应当珍惜那种洁净,我们应该纪

念那个物质绝对危机,精神竟绝对灿烂的年代。

因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在面对那个时代时就只有惭愧与耻辱了:

或者那一个时代的精神原则,本身太高傲了,这使得它与我们现实中活得有滋有味的人们之间产生了可悲的隔阂,因为那个年代的精神几乎处在了极致,超越了我们所能合理想象的界限,对于只重视现实而不在乎历史的当代中国人,断定它只是野史传说而不予置信,从而渐渐忘记了它是一个重要的关于中国曾经是怎样活着的例证了。

以上言论(它无疑是本篇小说的核心与灵魂)使我感到了深深的迷惑,造成大饥荒的巨大社会悲剧,能这样用道德化、情绪化的宗教式语言加以解释么?我们对于那个时代悲剧的反省是应当深入到它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体制环境,还是应当为了衬托今日的"道德堕落",而一味地美化那个时代的"崇高道德";而且退一万步讲,即使那个时代的人们的道德水准真的像本篇小说所写的那样"超凡入圣",我们也不能以道德水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在评价社会现象的时候)。难道人的生命悲剧不比道德理想国更具有震撼力么?说实在的,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大量的人饿死这个社会事实可能与道德理想国共存。我甚至认为,***府官员的道德状况也不应当是衡量一个***府***绩的唯一标准,一个从道德上说是廉洁的***府完全有可能在其他方面有严重的失误;同样,一个官员的腐化比较严重的***府也不见得在其他方面也一定一无是处。

社会学小论文篇5

关键词:香港社区词;区域词;研究

中***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62-03

一、引言

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田小琳教授提交了《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和教学浅议》一文。该文是“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词语为例,分析***治词语和社会的密切关系,新经济词语如何成为后起之秀,一般生活词语怎样不断更新等,拓展了词语和社会密切关系的研究”。(《社区词》1996)紧接着她在当年12月的香港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社区词”的概念。她指出:“有必要对香港社会流通的和社会背景关系密切的词语命名,提出‘社区词’这一新名称、新概念,并首次将它与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并列,成为一般通用词的构成成分。”她的这一重大理论研究成果随即引起学者们的巨大关注,如陈章太、于根元、周梅、周一农等。邵敬敏教授还在自己主编的《教好学好普通话资料集》(1998)和《现代汉语通论》(2001)教材之中纳入了“社区词”这一概念。在研究香港社区词的队伍中,主要有田小琳、汤志祥、赵青、孙银新等一批人。尤其以田小琳为主,她不仅是提出“社区词”这一概念的第一人,还是对其进行后续补充及完善并主编了《香港社区词词典》的重要人物。文章将分两大部分对在一些重要学术期刊上搜索到的有关香港社区词的文章进行香港社区词研究的综述:田小琳相关文章及其他研究香港社区词的主要作者的文章。

二、香港社区词的研究现状

1.关田小琳香港社区词研究的论文综述。“社区词”概念的雏形来自田女士参加1987、1989年第四届、第五届中国语言学会学术年会时提交的《香港流通的词和社会生活》和《香港词汇面面观》两篇文章。文章重点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香港本地词汇和社会的关系,并列举一系列能够反映香港地区特有事物、概念、思想的词。1993年12月,田小琳在《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中首次正式提出的“社区词”这一概念。她所说的“社区”,指的是社会区域。由此可见她更多地是从文化背景和使用心理的角度Α吧缜词”进行定义。在她的概念里,“社区词”涵盖了中国大陆、港澳特区、台湾地区、东南亚华人社区等各自拥有的在本社区流通的汉语社区词。此后田小琳以一发不可收拾之势继续发表文章阐述有关“社区词”的观点,相关的理论也日趋成熟与完善。1996年她在《社区词》一文中,从社区词的内涵、“社区词”与方言词和新造词等的关系、社区词的定位、构词方式、不同社区的社区词情况及社区词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吸收等几方面论述“社区词”的特点。此时社区词的概念已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对社区词、方言词、外来词的划分仍不是特别清晰。紧接着她发表了《香港词汇初探》、《从社区词中的多音节词说起》等一系列文章。在2002年的《社区词与中文词汇规范之研究》中,通过列举香港社会特有词汇,她重点阐述“社区词”这一提法的来源与依据,说明香港社区词也可以作为现代汉语词汇来源之一,可以进入规范词汇。2004年的《香港社区词研究》中,她更是从社区词的定义、来源、构词特点及其与外来词、粤方言词的界限划分等多方面深化对社区词的研究,并提出香港社区词存在广义、狭义之分以及香港社区词和香港方言词、外来词的界限划分问题。她在《规范词语、社区词语、方言词语》(2007)一文中从流通范围、背景来源、构词成分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规范词语、社区词语、和方言词语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指出社区词对丰富和完善规范词汇的重要性。社区词已经完全与方言词、外来词等并列。经过她对香港社区词多年的研究整理,终于发表了社区词的集成性研究成果――《香港社区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可以说,社区词的研究达到了一个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的高度。

2.其他研究香港社区词的文章综述。张维耿也是最早对华人社区词汇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如他在《不同华人社区词语差异浅论》(1988)这篇文章中,描述了不同华人社区有自己内部使用的口头语和书面语这一现状及其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我们能搜索到的十多篇有关香港社区词研究的论文中有两大类:一类是针对《香港社区词词典》做出相关评论性或研究的文章。如詹伯慧的《一部反映香港社区词的辞书》(2005);陈茜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与社区词――以为例》(2009);尹雪璐的《中的“香港社区源词”》(2010);宋小红的《社区词与“文化休克”的消除――评介》(2010)。另一类是从词汇本体研究的角度所写的文章。如程祥徽的《传意需要与港澳新词》(1996);杨必胜的《试论“港词北进”》(1998);周梅在《也来谈谈“社区词”》中(2004)进一步探讨了社区词概念的确定、共享、不同社区社区词的特点以及社区词和方言词、外来词、文言词等的关系;周一农在其《词汇的文化蕴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01月:135-136)中将田小琳所说的“社区词”的阐述内容与田女士对“社区词”的表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孙银新在他的《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的对比研究》中,将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之差异划分出三大类型:香港话有而普通话没有的词;普通话有而香港话没有的词;普通话和香港话里共有的词。分别从词的义项数量、词汇意义上比较香港话和普通话中词形相同的共有词在两大词汇系统中的异同,比较普通话和香港话中词形不同而词义相同的“对应词”在词形上的异同。研究表明“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都是香港话和普通话两大词汇系统的词内在的本质特点。他的《造词法研究》则揭示了香港造词法的类型系统,进而比较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造词法的异同。而造成这种不一致、不对应的原因在于: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而香港社区词的产生更多地受到地域文化多元性的影响,使其词汇系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他的研究使得香港社区词的特点更加突出。从社区词的界定、社区词的使用情况、各华语社区词汇比较研究、社区词与普通话词语的区别研究到社区词的造词法研究,学者们对社区词的研究不断深入和细致化,可谓成果斐然。

3.汤志祥的“区域词”与“社区词”。谈香港的社区词研究,必须要提到另一位同样在这方面取得较为系统理论成果的学者――深圳大学的汤志祥教授。汤志祥也于90年代开始关注到各华人社区词语的异同,如他于199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汉语词汇方面若干差异举例》,从共时差异上对各华人社区的词汇进行观察描写。1999年他同陈瑞端共同发表了《九十年代汉语词汇地域分布的定量研究》一文,文中提到的“单区域独用词语”这一概念就与田小琳的“狭义的社区词”的定义在外延上很接近了。2001年他在其著作《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提出“区域词”具有相对***性的观点。他的《论华语区域特有词语》(2005)一文对“区域词”概念有相对成熟的论述和分类。他将华语区域特有词划分为狭义的“华语区域特有词语”和广义的“华语区域特有词语”。狭义的“华语区域特有词语”,是指在某一特有区域内流行,代表该地区某一特有概念或特定事物的词;又将狭义的“华语区域特有词语”分成三小类:“各地华语的本土词语”、“各地华语的特指方言词语”、“各地华语的特用外语借词”。而广义的区域词则涵盖了除狭义区域词外其他所有不同说法的词语,如“华语异称词语”,“各地华语特用外语借词”。汤志祥将“区域词”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华语社区的“本土词语”、“特指方言词语”、“特用外语借词”。同时指出随着华语圈内的社会和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华语区内“区域特有词语”还会继续存在并不断产生新的词语。接着2008年他还有论文(《论“港澳词语”以及“澳门特有词语”》)对港澳区域词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汤志祥关于区域词的论述是着眼于词语使用地区的***性,并将区域词归为汉语借用的来源。也就是说,汤志祥界定的区域词是有着严格界限的。他的华语区域词是华语区域特有词语的简称,是某一区域人们创造流通于该区域反映该区特有事物的词语。田小琳的“社区词”概念则更多地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界定,着眼于不同社会文化、制度背景等产生的词汇而称之为“社区词”。“社区词”和“区域词”都是对于各个华语使用区存在的不同的词汇的梳理和界定。鉴于词汇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两位学者试***从不同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三、小结

香港社区词的研究从概念的提出到成为学界公认的一个***概念并被收入相关教科书,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社区词的概念不仅得以确定,还取得了与外来词、方言~等并列的地位。《香港社区词词典》的出版更是推动了其研究的深入。文章主要从三方面梳理了有关香港社区词研究的概况:田小琳对社区词概念的提出、确立和后续研究;其他学者对香港社区词的研究文章;汤志祥提出的“区域词”概念及其研究成果,以及“社区词”和“区域词”这两个概念的异同情况。社区词的研究始于对香港社区词的研究,发展到如今对“港式中文”的研究,这一领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入,不仅丰富了域内外华语的研究,加深了对现代汉语的了解,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华人社区词的研究,如台湾社区词、澳门社区词、新加坡社区词等。

参考文献:

[1]陈建民.香港文化词汇是如何融入普通话的[J].语文建设,1994,(07).

[2]陈瑞端,汤志祥.九十年代汉语词汇地域分布的定量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9,(03).

[3]陈恩泉.双语双方言第四卷[M].香港:汉学出版社:1996:313.

[4]胡娟.从同形异义、异形同义看看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语的差异及其起因[J].中州大学学报,2011,(02).

[5]廖京京.香港词汇与大陆词汇之比较[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6]孙银新.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的对比研究[J].武陵学刊,2013,(01).

[7]孙银新.香港社区词的造词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

[8]汤志祥.论华语区域特有词语[J].语言文字应用,2005,(05).

[9]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汉语词汇方面若干差异举例[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

[10]田小琳.香港词汇面面观[J].语文研究,1990,(02).

[11]田小琳.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和教学浅议[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

[12]田小琳.谈谈现代汉语词汇规范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07).

[13]田小琳.社区词[J].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

[14]田小琳.香港词汇研究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1997,(02).

[15]田小琳.由社区词谈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J].语文建设,1998,(11).

[16]田小琳.由“垃圾虫”说到社区词[J].咬文嚼字,2001,(06).

[17]田小琳.从社区词中的多音节词说起[J].语文建设,2001,(12).

[18]田小琳.社区词与中文词汇规范之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2,(01).

[19]田小琳.香港社区词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4.

[20]田小琳.规范词语、社区词语、方言词语[J].修辞学习,2007,(01).

[21]汪惠迪.华文词汇教学须关注地区词[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01).

[2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5.

[23]闫婷婷.香港社区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对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4]郑定欧.香港粤语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5.

[25]詹伯慧.一部反映香港社区词的辞书[J].学术研究,2005,(1).

社会学小论文篇6

现在,校园里兴起了学习《***文选》的热潮,我也身处其中。通过学习,《***文选》中平易近人的文字,实实在在的话语(特别是《***文选》第二、三卷)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让人感觉是那么真切与实在。***理论作为我***指导思想,有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它并不像一些专门坐在书斋中的理论家刻意构造的概念和定义那般晦涩与费解。

学习《***文选》,深深感到***同志不仅是一位行动哲学家,更是一位具有超凡系统思维的深刻的思想家。他重视行动,重视实践,更重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立足当代现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即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全面、客观、科学的阐释,其包含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治保证、战略步骤、***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贯通哲学、***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等一系列新突破,涵盖经济、***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事等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理论可谓博大精深,***同志敢为人先的精神、统领全局的气概和渊博的理论知识更令人折服。在这一伟大理论中,***思想、实事求是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同志驾驭系统辩证的超凡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达尔文曾对科学理论作过如下定义:“科学在于综合事实,从而从中得出一般的法则和结论”,***理论正是这样的科学理论,从否定“两个凡是”、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坚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从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姓“资”姓“社”的责难到“经济特区”的建立,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风风雨雨20余个春秋,每一次都是质的飞跃,每一次都使理论得到凝炼,得到升华。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指导实践。在新世纪的中国,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相互撞击,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在这重要关头,更需要理论指导,来澄清我们的疑惑,统一我们的思想,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理论,用***理论武装我们,***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了解新情况,研究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正确与否同样需要实践来验证,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实践充分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中国大地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率稳定保持,综合国力日益强大……这一切无不归功于***理论的伟大贡献。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理论的指导,中国人民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光明前景。但任何一种正确的理论都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理论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同样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况且,我们正从事着前无古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面对着过去从未面对过的新世界、新发展、新的实践和新的问题,不能盲目照搬照套条条框框、教条主义,更需要正确理论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从变化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扬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不断开拓,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不断丰富发展***理论,推动我们的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学习***理论,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做到以我国改革开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不断章取义,不形而上学,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有目的,有收获;学习***理论,就要继承和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的优良传统,这是学好***理论的重要方法,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体现。切实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中,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把学习与了解国情、省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让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把***理论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认认真真学习,以坚韧不拔的、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准备,毕业后投身于建设的大潮中。

社会学小论文篇7

【关键词】五字教学法 “概论”课教学效果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94-0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简称“概论”课)是高职***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其教材从编写、审定到出版,都经过了严格的程序,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教材,为开展课程教学奠定了很好的教学基础。然而,教学必有教法,教材不等于教学,需要采用恰当的教法才能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对此,应从教师、学生、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四个基本要素人手来研究问题。只有结合学生来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站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课程的特征、学习的动机、学习目的、教学目标设置、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实际教学的效果,发挥大学生思想教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本文论述高职“概论”课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以及采用的五字教学法。

一、从理论体系的时空关系、内容关系、哲学关系,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字教学逻辑关系

在高职“概论”课程教学中,要在教学组织中着力阐述清楚***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内在结构的连贯性与逻辑关系,让大学生重点把握好、理解好、践行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怎样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教学处理是首要理清内在逻辑关系。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空关系。***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样一个界定,实际上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关系。***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在同一主题下,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体现了理论创新发展的普遍性。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实践中,这些理论成果在同一主题下又具有各自特殊的价值,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特色,体现了理论创新发展的特殊性。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关系。***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是在同一个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在认识和处理同一个主要矛盾和解决同一个主要任务的形势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即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有着共同的理论主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问题。它们同属于一个理论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不是将***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简单相加。而是要站在***的十七大的认识高度和理论高度,依据这个理论的内在逻辑,以***理论为基础,将三者贯通,提炼出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二、用“讲读辩行写”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体的教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要从时间序列和内容序列上来整体设计,从原来教师备课、课堂讲授、学生听记、完成作业、成绩考核的线性教学形式上进行突破,打破线性教学模式。笔者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就采用“讲读辩行写”五字教学法。以“讲读辩行写”展开教师与学生互动,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学习目的,来实施有效的教学。整个教学设置立体化,从时间安排、空间变换上,不再是一章一节地讲,而是将整个学习时段进行综合调剂和分配。

讲:讲授是理论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不能深入学生头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放弃依章依节、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彻底改革从大标题到小标题、从名词解释到理论要点记录的讲授模式。开展专题讲座、重点讲座、专家型讲座的多种方式。这主要以专题形式讲授。应紧扣学生最关心、最热点的问题,紧扣最新社会发展脉搏。在讲授教材内容时,结合不断提出的许多新理念、新要求和新任务,教师在认真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注、分析现实问题。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上,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对教育、就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问题的重视,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在***治建设方面,提出了“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治参与有序扩大”、“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等新时期民主***治建设的理念和价值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理念和新要求,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由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在文化建设方面,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外交方面,提出了“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等基本方略,使“和平”、“和谐”、“共赢”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教师开展以信息量大、现实结合紧密的讲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读: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原著原文,选择一些专家学者的论文,开展教师与学生同读。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读,提出“读”的要义、目的,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连续不断的读。我们针对高职学生列出主要的阅读书目有《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国民经济有好有快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郑必坚)、《新的历史起点和新机遇新

挑战》(冷溶)、《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刘鹤)、《展望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后的中国》(林兆木)、《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治任务》(夏赞忠)、《推进***内民主建设,增强***的团结统一》(***),等等。

辩:有些问题要辩,要开展师生辩论、专题辩论、热点辩论等多种形式。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深化理论学习与理解,我们专门举办专场辩论赛,在开课年级各班中开展班级辩论赛,辩论题目内容涉及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各班级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正反方,然后班级选出4名辩手集中准备,代表班级参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好辩论提纲,教师给予指导。辩论时,班级中选出主持人,邀请学生辅导员参加,整个辩论赛模仿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模式,计时辩论,整个过程严谨规范,紧张激烈,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学生参与性、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在知识的获取、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无论是开展讨论还是辩论,都必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安排好,选好题目提前布置给学生,让班委组织学生分好小组,并让每一个学生写好发言提纲,讨论结束后必须上交提纲作为考核成绩,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以免流于形式。在让学生发言时,尽量不点名发言,而是激励学生自发主动发言,营造和谐的氛围,以免造成学生紧张和被动。只要准备充分,激励措施得当,教学效果就好。

行: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行。“概论”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就是要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总体设计和筹划,让学生深入农村、厂矿、社区,去接触社会,去感受社会,让学生在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教师在讨论授课计划时就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大课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把实践教学内容纳入进去,做好统一安排。将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校园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其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应以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为主,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开展调查研究,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深化对思想***治理论基本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侧重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的提高,最后形成实践报告。其实践内容和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社会调查外,还可以是勤工助学、创业实践、社会服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等等。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深切体会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更加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社会学小论文篇8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意义。把握市场经济建设规律,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坚持人民民主专***道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体制深化改革;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度建设;本着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稳健演进;尊重生态系统发展规律,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永续发展。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价值层面而言,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层次思考。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实践的需要,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行动指南。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破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意义。

一、把握市场经济建设规律,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转型

1992年,***同志南巡谈话回答了一系列关于当时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划时代地提出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不存在对等关系,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没有给社会性质定性的功能,社会主义照样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也就间接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为中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了人们的思想,消除了顾虑,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理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

2000年,***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第一次系统地指出了***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的指导地位,***的理论纲领和各项工作,必须要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和发展的要求。世界形势出现多极化和经济形势趋于全球化,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我国也由此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已逐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愈来愈趋多样化。再加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社会出现了很多新的局面都给***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理论。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但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性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还未扭转,统筹兼顾的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较滞后,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科学发展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道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体制深化改革

东欧巨变,苏联的解体严重动摇了全***和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同志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关于“道路”的重大认识问题,强调了全***要***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使得人民民主专***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正轨。“***理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坚定走人民民主专***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历经曲折与改革,成为了对外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

***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员队伍不断壮大,干部新老交替。对于***和国家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内部的活力,但又进一步地考验着***的领导能力和执***水平以及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这样的***治背景下,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并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之本,执***之基和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不断摸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治在摸索中不断前行,依法治国的方略正逐步贯彻落实,民主法治的发展进程有条不紊,贪污腐败的预防与惩治工作不断进行,各项***治制度也在试验中不断总结经验,但这一切与不断扩大的人民民主诉求不相适应,***治体制改革还需继续进行。协调社会主义***治建设与其他各方面建设关系的任务落到了以***为***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身上。“科学发展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不断深化***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

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度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非常艰巨的任务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领导人民有步骤地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遗留的历史文化问题,文化事业出现了复苏和初步繁荣的局面。“***理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促进文化事业回归正轨的重要理论。

1996年***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文化事业出现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文化市场已经确立,出现了大批的优秀文艺作品,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组以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涌入我国,在这其中有精华就会有糟粕,由此抵御国外不良文化的侵蚀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一环。在这一文化事业发展局面前,***同志认为中国***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指明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是***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侵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理论。

新的世纪,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多样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和日趋差异的文化需求的同时还得使文化的保持先进性和社会主义性质。也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它表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攻坚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规范了文化发展的方式,对文化的发展有了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步增强。“科学发展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理论。

四、本着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稳健演进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要在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理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开始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理论。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以及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人面临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三大任务。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大好局面开始出现,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仍未实现,而且任务还很艰巨,道路还很漫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提供了科学理论。要求***的理论纲领及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理论。

新世纪初,我国社会活动显著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理论。

五、尊重生态系统发展规律,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永续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由于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尤其是资源严重短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面对这一问题,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全国人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突出位置,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形成充满绿色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要从源头上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指导全***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理论。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夏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44.

社会学小论文篇9

我们在论文的写作之前都要阅读参考,不管是选题还是论点的论证,这些都要去参考他人的学术研究资料,在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不可能把他人的成果都详细的叙述,那么只能把引用的内容用参考文献的格式列在论文的最后,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整理的关于十八大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十八大论文参考文献:

[1]***思想***治工作司.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20日

[2]王向明,李清泉,李景治.十八大精神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建读物出版社,2013-2

[3]***峰,十八大报告学习笔记[M].北京:***建读物出版社,2013-2

[4]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5]本书编写组,***的十八大精神学习笔记[M].北京:国家行***学院出版社,2012年12月20日

十八大论文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谈治国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本书编写组。***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11]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韩庆祥。思想的力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的基本思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十八大论文参考文献:

[1]。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01.

[2]辛向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J].探索,2014,05.

[3]肖巍。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决定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4]韩庆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聚焦点[J].中共杭州市委***校学报,2014,02.

[5]严书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理论创新与进一步***思想[J].中共石家庄市委***校学报,2014,02.

[6]林智敏。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服务全面深化改革[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

[7]李晓兰。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指向[J].理论与当代,2014,04.

[8]辛向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J].探索,2014,05.

[9]吴东华。中国不论怎么改革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J].红旗文稿,2014,16.

[10]黄文川。怎样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府作用--访***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J].求是,2013,24.

[11]李君如。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和纲领的源头[J].中国中小企业,2013,12.

[12]张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J].理论学习,2013,12.

[13]吴敬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J].前线,2013,12.

[14]顾海良。改革思想蕴含的底线思维在根本性问题上不犯颠覆性错误[J].人民论坛,2013,36.

[15]林毅夫。***府与市场的关系[J].国家行***学院学报,2013,06.

社会学小论文篇10

关键词:“南方谈话”;思想内涵;理论创新;重大意义

中***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2)04—0014—06

2012年是***同志“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在京举办“第二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南方谈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同志出席研讨会并讲话,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书记侯惠勤教授致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负责人金民卿研究员作主题发言,研讨会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原主任赵智奎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南方谈话”的思想内涵、理论创新、重大意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等展开热烈讨论。

一、关于“南方谈话”的思想内涵

李崇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认为,“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是“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这是“南方谈话”最鲜明的特点;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用以引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这是“南方谈话”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立足点;坚定不移地进行反对“左”和右的等错误倾向的斗争,以便为推进改革开放扫清思想***治障碍,这是***理论得以贯彻、***的领导得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必要的思想***治条件。

龙平平(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研究员)认为,“南方谈话”是***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所阐发的重要思想观点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同志经过长期思考、论证,已经成为全***共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第二种是在“南方谈话”之前就已经提出过,但需要进一步论证以求完善的理论观点;第三种是小平同志已经破了题,但当时实践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还不能够展开充分论述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深化***理论研究,要着重对后两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特别要加强和深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共同富裕理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的理论、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

赵智奎认为,“南方谈话”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一脉相承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论点是站不住、行不通的。还有某些人将目前国内形成两极分化的趋势认为是***的主张所造成的。对这些糊涂和错误的认识,需要正本清源。实际上,不是***的理论不科学、不正确,而是我们没有十分坚决、不折不扣地执行***的决策和主张,是我们偏离了***理论,至少是忽略了他的预警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还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解决所有制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和领导干部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渐行渐远,这种偏离是十分有害的。我们今天纪念***的“南方谈话”,就是要从理论上搞清楚,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还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金民卿提出,***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先富***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随着实践发展而经历了重大变化。先富***策是有特殊针对性的,它是针对平均主义的分配***策和“贫穷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而提出的。先富***策是有社会制度属性的,它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的具体化。先富***策是有目标指向的,先富起来是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捷径而其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先富***策应该在共同富裕的思想系统中得到合理定位,过度夸大它的适用范围和提高它的理论地位是不恰当的。先富***策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有所调整。如果在当前条件下不加限制条件地继续推行先富***策,那就有可能使这个***策成为分配不均、两极分化的推波助澜者,不仅不能促进社会主义优越性,反倒成为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巨大障碍。

王宜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思想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里的“一切文明成果”理应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同时,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和经营方法,也包括像市场经济这样的制度。资本主义的那些不决定社会根本属性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都是可以吸收借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而是有原则的:***提出了两个“决不”,反对“全盘西化”;既要大胆开放和引进,又要维护国家;坚持***自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学小论文10篇

学习

工科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工科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科毕业论文如何选题,工科毕业论文查重技巧。论文选题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石油工程科研与生产实践,体现指导教师及本学科科研工作的优势和特色,使学生能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和学科前沿。合

学习

新闻学方向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学方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新闻学的论文选题方向及原因,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选题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上升和新闻网站的扩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依托互联网的各种优势,较之

学习

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10篇,内容包括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蹈鉴赏论文,芭蕾舞蹈鉴赏论文1000字。芭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式在中国扎根的西方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历半个世纪。作为一门典型的西方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自然要

学习

民族学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民族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民族学论文怎么写,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论文。二、加强音乐教学资源建设,拓宽教学途径目前,学生获取音乐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全国统一音乐教学教材,教学资源和设施相当匮乏,一定程度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

学习

发展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发展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展经济学论文,发展经济学论文2000字主题。中国现阶段,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究竟有没有以及需不需要“中国经济学”呢?事物具有个性。每个国家的经济问题,都具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差异性。“任何一

学习

领导学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领导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领导学结合案例的论文,领导学案例分析论文5000字。二、共享式教学领导的特征校长对于学校良好教学的发展和维持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学校的每个人都应该为教学的革新和发展作出努力。教学品质的提升是

学习

广告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广告学与审美的毕业论文,广告学品牌推广毕业论文。班别:机自041学号:2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9年3月31日学生宿舍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设计----总体设计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1.依据:进入90年代后,我

学习

工科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工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科论文范文,工科论文8000字范例。《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不仅理论体系庞杂,涉及知识面广,而且数学推导和计算烦琐无比,教师很难在规定的40学时内进行系统全面的讲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

学习

秘书学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秘书学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秘书学专业毕业论文方向,秘书学硕士论文。三、本毕业论文选题将依据学科发展动向适时修订。一、秘书学1、论新世纪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2、对我国秘书培养模式的思考3、论秘书的价值观4、论新世纪

学习

教育统计学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统计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怎么写教育统计学的论文范文,教育统计学论文。2CAI课件在体育统计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1CAI课件的运用有利于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方便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通过在体育统计教

学习

经济学概论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概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概论论文,经济学概论课程论文题目。

学习

宪法法学论文10篇

阅读(41)

一、宪法的效力表现上阐述依宪行***的必然性宪法的效力,从法理学的角度上讲,是法的效力在实际运用中的最重要形式。法的效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的效力是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它包括国家制定和颁布规范性法律的效力和非规范性

学习

新闻学本科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学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新闻学论文本科题目大全。一.学科经典的内在逻辑蔡尚伟教授在《“新闻经典”在中国的建构》开头就指出:“新闻经典”的建构对新闻学科的意义重大,是关系到新闻学科能否

学习

教育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学论文范文10篇,教育学的毕业论文。当专业发展遇到阻碍的时候,不能一味逃避,只能从专业自身寻找突破口,对本专业进行适时地改革与完善。下面就以就业为前提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

学习

教育小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小论文,教育小论文1000字。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

学习

初中科技小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科技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技小论文一等奖范文初中,航天科技小论文初中。二、活动日期2019年11月25日—2019年12月13日三、活动安排(一)宣传动员1.启动仪式:11月25日,国旗下讲话,简要传达活动方案,宣布科技节开幕。责任部门:教

学习

社会教育小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教育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会教育论文1000字,小学生社会教育论文题目。2、改革小学教育,顺应事物发展需要任何事物都有其固定的发展过程,新事物的出现与旧事物的消亡,都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传统小学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历程中已

学习

科技小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物理科技小论文,科技小论文8篇免费。说起科技小论文,我便回想起以前做过的许多小实验和许多奇特的想象,突然会出现在我的大脑里。如做过的液体实验——芦荟酿药的实验;热胀冷缩的实验……。在未来的世

学习

学习小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习小论文范文模板,学习小论文1000字。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心甘情愿地、全身心地投入。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学习

德育小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德育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德育小论文范文大全,德育小论文。体育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例如,范围广、内容多、思想性强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体育教学项目所具有的

学习

经济社会学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社会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学论文格式模板,社会问题经济学论文模板。(二)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从金融人员的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金融市场非有效性问题,修正有效市场理论的理性假设。在行为

学习

法律社会学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社会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与社会论文范文参考,法社会学论文1000字。(二)人类社会发展引领下的法律多元在论述社会生活与法的多元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不妨先举个例子:起初当现代交通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的时候,普通的大众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