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小论文10篇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1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新的社会时期需要新型的人才,传统的教育虽然不断的在进行着改革,有一定的优势,但就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新事物、新发明、新知识的不断应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在适应当前的发展,其弊端也不断的凸显出来,为了培养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对小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小学教育,顺应事物发展需要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定的发展过程,新事物的出现与旧事物的消亡,都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传统小学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历程中已发挥了其自身特有的优势,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传统教育已不能再担当我国小学教育的重任,为顺应事物自然发展规律,对小学教育进行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3、小学教育发展道路上的现状要求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随着发展中出现的不足,阻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道路,也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对小学教育进行改革,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当前教育发展现状的必要要求。

二、如何改革新社会形式下小学教育的措施探讨

1、更新改革现代教学观念

现代社会中,为了为我国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四有”新人,因此当前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误差,只有从传统教育中的误差走出来,才能为小学教育塑造新的教学形象。其次要对传统“重教书,轻育人”的观点,予以改变。最后注重创新能力的实践,现代的小学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生力***。老师作为知识的传送者,必须明白创新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创新思维,从而彻底改变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由于个人认识程度和学习态度的不一致,使现代的小学教育存在差异。那么,在学习程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老师就不能在使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摸底,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制定出系统的管理方式,并长期执行。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可以建立监督机制,也就是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为了彻底改变现代小学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实施“育优,转差”***策,育优的意思是说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带头人,树立榜样。转差的意思是说对学习情况较差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逐步改变学习状况。

2、注重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现代的小学教育中,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这足以证明备课的重要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整体的业务素质,学校必须对备课制定相关***策,对老师的备课状况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对于优秀的备课要予以表扬,并粘贴在表扬栏目上,成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模本。对于长期出现问题的备案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分别是:“四定”、“五有”、“五优化”。“四定”包含的具体内容为:①定内容;②定时间;③定时反馈;④定中心发言人,“五有”包含的具体内容是:①有记录;②有准备;③有专题;④有差生转化措施;⑤有学法指导。“五优化”包含的具体内容分别是:①优化教学内容;②优化教学方法;③优化师生关系;④优化教学方法;⑤优化教学目标。只有从教师根本上进行管理,才能更好的优化当前小学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就当前我国传统教育来说,大多学校都采用集体授课模式,课堂是教学的基础,因此,学校必须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老是在课堂上应注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把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想结合,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4、加强领导对听课、评课、兼课的管理制度

领导管理者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核心,因此,各个学校应加强培养学校领导管理者对学校听课、评课、兼课的了解,只有让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切身体会教学内容,参与教学,才能更好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同时,领导参与教学,能更好的对学校教学进行监督,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优质保障。

三、结束语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2

[关键词]科研 思想***治理论课 教学水平

一、关于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专业训练、普通教育和科学研究一直是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其中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所承担的重要的社会责任。高校科研工作是教育决策及办学的科学保证,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和必要手段,是提高教师、管理和技术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强调,高校科研的内容不仅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1977年,他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1]。***的十六大强调:“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2004年3月***中央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再次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理工科解决的是自然科学的问题,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社会科学则创造精神财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的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也及其重要。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师作为***的理论、路线、方针、***策的宣讲者,承担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历史使命,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尤为重要。

二、关于科学研究的探讨

高校科学研究一般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三方面。作为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师,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着重进行了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提升了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理论研究

1.撰写科研论文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探索、努力遵循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更好地为***和***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服务。我遵循以上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从理论本身、理论与实践之间矛盾的透彻分析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论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矛盾及其正确处理》、《论加强***的执***能力建设》、《农村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农村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民教育负担问题研究》、《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问题及其教育途径》、《试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等理论文章。

2.研究理论课题

强调:“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3]“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4]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5]。为此,我先后主持研究了多项省市级课题《弘扬泰山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泰山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山东农村教育发展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基于泰山文化》、《山东省农民科学素质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等。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以教师为主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主要是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为主。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一方面要尽量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把自己所执教的学科领域内发展的新内容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

1.撰写教研论文

没有高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支撑的高等教育,很难是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坚持不懈的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方法和手段,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先后发表《论影响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论增强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教学研究》、《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问题导向式”教学研究、《思想***治课教学要与时俱进》、《一种理解教学的新框架:现象学的视角》等教研论文,总结了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2.研究教改课题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3

【关 键 词】***/教育/经济  

【 正 文 】  

在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为了社会主义祖国***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了顺利实现旧的计划机制向新的市场经济的转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了精辟的阐述,这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思想包括教育的经济、***治、文化和体制等方方面面。***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作为***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深刻、丰富的内容,构成一个相对***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其理论发展的清晰线索,它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目标的胜利实现作了重要的思想、路线和***策准备,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教育在新时期的实际条件相结合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是发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和国家制定教育战略、方针、***策的思想理论基础。鉴于***教育经济思想的博大精深,在此仅对***如何站在社会主义中国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战略位置,以及如何据此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等教育经济思想作一粗浅探讨。  

一、教育的经济战略地位  

***作为我们***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一个伟大***治家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态度,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视野,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范围和宏观战略高度上,把教育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背景下,一方面突出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另一方面强调教育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改革和发展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教育的经济功能  

***肩负着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他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日益增加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国际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关注并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1〕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现实需要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新态势,***做出了将工作重心由***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抉择。不仅如此,他还高瞻远瞩地洞察到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是衡量社会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主张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认为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关系到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他认为在实现“三步走”经济发展宏伟目标的工程中要讲战略重点,其中的“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这一战略重点“是关键”。〔2〕这是因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3〕。改革开放的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改变过去把教育简单归属于“上层建筑”,把教育等同于***治教育、道德教育,单单突显教育的***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忽视教育经济功能的态度和实践。***敏锐地把握着这一时代的脉搏,在他的教育经济思想中,对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教育的经济性、教育如何为经济服务、如何依据经济发展需求促进教育的发展等问题有许多非常精辟的论述。他不仅将教育的发展看作是百年大计,看作是一种基础产业,看作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他还旗帜鲜明地主张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  

即使在教育的***治属性方面,***也从经济的角度论述其存在的意义。他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4〕因为人的劳动能力中既有技术文化上的因素,又有思想道德上的因素。因此,“我说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5〕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要体现时代特色,满足现实需要,就要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的同时,确立建设者的社会主义信念,不仅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还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对内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安定团结,对外增强我们抵制“和平演变”、“西化”和“分化”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驾护航、鸣锣开道,这是教育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的又一结合点。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建设已进入以改革开放为中心的新时代,教育具有的***治属性已经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治,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对教育为无产阶级***治服务的加强和深化。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动力  

***教育经济思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发展动力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地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6〕近一二十年来,世界高科技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为了使整个国家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必须搞好科技,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简明扼要地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7〕他还指出:“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8〕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9〕。显然,***把教育看作是传播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看作是培养和输送各种科技人才的园地,看作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结合起来的纽带,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如果说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目的,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是途径,科学技术是关键,人才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话,那么,教育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这就是***教育经济思想中一条清晰的思路。  

1984年10月,***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指出:“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0〕人口众多是我们的国情,如果人口素质高,便是最宝贵的财富,否则就成了沉重的包袱。如何化劣势为优势,如何变包袱为财富?只有依靠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他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1〕我国是“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有把握达到”。〔12〕因此,不能将工作重点的转移单纯地看作只转到经济建设上,还应转到教育上。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13〕  

在***教育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地位,***的十二大将教育和科学确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轨道上来。***的十四大进一步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培养大批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的十五大再次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14〕  

二、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的教育经济思想不是空洞的理论阐释和逻辑推理,而是为了解决整个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求真务实、精辟实用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实现经济增长、教育进步的良性循环  

***教育经济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教育必须与经济密切配合,教育事业在发展计划、规模、速度以及人才质量上要力求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包括适应经济对教育超前的要求。早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15〕,“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我们培养训练专门家和劳动后备***,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周密的计划。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6〕  

他还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高度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赋予了新的内容,发展了***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在提倡和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纠正了***时期把生产劳动简单地理解为具体的体力劳动和改造思想大熔炉的错误思想,也纠正了***后“一朝被蛇咬”而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完全否定的错误思想。他明确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7〕显然,***认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新时期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需要,生产劳动不再是片面的体力劳动项目,而是泛指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还强调说:“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18〕也就是说,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要讲方向、讲策略、讲科学,要与国民经济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相适应,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精神实质,避免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相脱节,培养和造就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提高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劳动经济的实际需要。  

***教育经济思想站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提出了教育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把教育的立足点放在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上,放在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上。不仅教育“生产”出来的人才要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教育自身也要根据劳动就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这为如何“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指明了“根本途径”,〔19〕为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将来进入社会所要从事的职业相适应,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教育,着力构建一个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结构调整、面向经济发展态势,能主动应变的,能适应时代潮流提供合格的社会生产工作者的教育系统。教育只有与科技含量极高的社会化大生产相结合,由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引导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适者生存。正如***引用列宁关于生产劳动的论述所指出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2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各行各业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上千万专门人才,为21世纪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近年来,地方***府继续推进城乡教育的综合改革,对当地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在城区积极进行社区教育试点,探索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城市教育管理新体制;在农村继续实施“燎原计划”,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需要。教育系统自身也在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促进教育与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4

关键词: 社会服务能力 构成要素 校地合作

一、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构成要素

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是指地方院校中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的二级学院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现实能力。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主要表现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播文化诸方面,因此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一)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能力

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以下一般简称“学院”)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能力是指学院对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和在职教师进行培养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能力。

按照培养进程,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它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从而体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职前培养能力是能够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能力。职后培训能力是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综合或专门培训的能力。

按照培养内容,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能力又可以分为师资培养设计能力、师资培养实施能力和师资培养评价能力。师资培养设计能力是指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发展趋势、本院发展定位及师生特点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计划等的能力,这是师资培养的基础能力。师资培养实施能力是指学院具体开展师资培养、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这是师资培养的核心能力。师资培养评价能力是指学院对师资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的能力,这是师资培养的保障能力。

(二)科研引导基础教育发展能力

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科研基础教育发展能力是指利用自身人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优势,与基础教育行***部门和中小学合作研究,提升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能力。

按照引导方向,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科研引导基础教育发展能力包括理论引导能力与实践引导能力两个方面。理论引导能力是指学院通过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在教育体制、学制、课程与教学改革、德育实施、家校合作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理论及指导意见,推行为基础教育改革奠定基础的能力;实践引导能力是指学院引导中小学和教师在当代教育理论和国家、地方教育***策的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基础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能力。

按照引导方式与途径,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科研引导基础教育能力包括科研协作能力、科研指导能力和教改指导能力。科研协作能力是指学院与基础教育行***部门和中小学联系合作,共同开展针对基础教育的专题性研究,为促进当地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服务的能力。科研指导能力是指学院充分运用自身各种资源,通过开展学术讲座与咨询指导等方式,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能力。教改指导能力是指针对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开展,中小学缺乏直接的理论及实践指导的现状,学院帮助中小学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有效开展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基础教育良性发展的能力。

(三)教育文化宣传与创建能力

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文化宣传与创建能力是指学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民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指导中小学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能力。

具体说来,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文化宣传与创建能力一般应包括教育与文化信息共享能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能力、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能力等方面。教育与文化信息共享能力是指学院充分利用***书馆与网络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的***书资源、教育资讯、教育信息技术资源、远程网络教育等信息服务的能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能力是指学院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并指导中小学对中小学生开展有效教育的能力。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能力是指学院研究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并对中小学学校文化进行诊断、指导、评估的能力。

以上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三要素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能力是基础,科研引导基础教育发展能力是核心,教育文化宣传与创建能力是重要组成部分。三种能力有机统一,保证了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高效发展。

二、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影响因素

影响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学院自身的角度分析,影响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思想理念是动力

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是影响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首要的思想理念。如果忽视服务社会,忽视教学的研究和与地方的产学研结合,盲目为提高知名度而努力向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过于强调理论的创新,就会导致科研的成果许多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应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

影响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思想理念还取决于教师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在现实教育中,一部分学院教师以培养人才为重、教学任务忙为由,忽略了科研与服务地方;还有部分教师强调高校教师应具备本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应侧重于专业与学科知识本身,加之有的院校以科研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因而忙于理论的研究与成果的发表,忽略了教学与服务地方。这两种情况都是有失偏颇的。

影响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思想理念还取决于其对自身与地方关系的认识。应该说,中小学与高校只是教育层次的区别,并不存在地位、等级的差别。但在实践中,有些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学院及其教师认为自己比中小学不论是社会地位、学术水平还是综合修养都高人一等,联系、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是屈尊下就,长期开展容易丢了身份,因而对服务地方不屑一顾。

(二)人力资源是关键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最大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教师团队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是制约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团队的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学科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学院因为成立时间不长,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因而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水平不够高,影响了教师教育学院融入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社会的领域和能力。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是制约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教师教育学院在校学生数逐年增多,呈现出教师数量不足、教学工作量大,投入地方社会服务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局限;由于功利思想的影响,教师服务社会的业绩在晋升职称、职务等考核中所占比重较小,因而愿意参与社会服务的教师较少;出于课题研究需要,某种程度上联系了基础教育,但成果往往是“坐而论道”,对基础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价值有限。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学院,高层次人才缺乏,相当比例的教师学历与学位未达到博士甚至硕士程度,专业知识陈旧,不能及时把握教师教育发展动态,创新意识不强,甚至在教学中应付了事,制约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制度建设是保障

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国家与地方***府相关***策和制度的保障外,自身的建章立制更是影响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制度的支持和引导,社会服务停留于粗放式的层次,没有精细的制度规范,就不能保证社会服务成为自主自觉的行为,就不能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

制度是多方面的,从学院自身来说,既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与常规管理、实践教学等师资培养规定,又包括科研管理、学科与学术团队建设、研究机构管理、科研奖励等科研引导方面的规定,还包括教育信息共享、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规定,更包括教师评价、职称评聘与评先树优方面的规定。只有制度完整、合理、规范并真正得以落实,才能鼓励教师个人或者团队全心全意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才能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四)校地合作是基础

社会服务离不开校地合作,只有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与地方建立了紧密、高效、和谐的合作关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因而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应以教学研为载体,建立校地合作联盟,健全服务体系。一是与地方***府、教育行***部门建立紧密关系,形成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合作平台,构建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的合作机制;二是与中小学建立教科研合作共同体,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形成相应理论成果,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发展。

目前,有些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院放不下架子,不能积极主动地与地方***府及***门和学校联系,未能与后者达成长期友好合作的关系,未能为教师深入基础教育一线提供相应平台,即使有的教师有研究基础教育的意向,由于自身资源有限,也不能更好地深入一线开展研究与服务,只能多研究课题、,不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更好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彭仲生,等.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2(1).

[2]连一平.增强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3]任宗哲,等.提升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服务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23).

[4]王恒,等.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5]陈曦.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9).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5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语文教学

中***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13-03

说起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其现状固然比十多年前有所好转,但由于升学考试的存在和语文升学试卷的不尽科学,语文教学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说句老实话,在中小学我们现在提倡进行的是语文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搞的仍近似于语文应试教育。这样做的危害不言而喻。语文教师迫于通向应试教育的一次次语文考试,出于对所教学生语文分数的考虑(因为老师们明白,学校中主任、校长们说不看重学生的每次语文考分,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羞羞答答或者义无反顾所搞的还是语文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怎样教学生语文考分高就怎样搞,哪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能不能提高。如此行为,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还是没有前途。

所以,现在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首先不是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而是教学胆量如何。能力不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提升,教学胆量没有才是最为可怕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胆量呢?

不管平时的语文检测和统考试题如何,不管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考分“理想”和“不理想”,只盯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去教学,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语文教学胆量!

只要你坚持这样去做了,最受惠的还是学生,随着中国各地小考、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的进一步科学化,学生会从你的这种靠谱的语文教学中受益,即便在考试中暂不能受益,也会在以后的求学和工作中受益,所以,如此靠谱地从事语文教学,你最后就能成为这些学生一生中最好的语文老师或最好的语文老师之一,这应该就是你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最大动力,因为一切的教育最终通向人的完善和成长,教育最终在人的完善和成长中得到检验。

笔者所认可的“靠谱”的语文教学又是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呢?

靠谱的东西往往是最为朴素的。

靠谱的东西往往也是离真理最近的。

我们本能地认为,我们所认可的靠谱的语文教学,是出于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

我们朴素地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铺就语文学习之路!

然而,我们长期的语文教学和学习却忽视了生活,抛弃、轻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书本到书本,最为可怕的是连书本上有血有肉的整体文章也被开肠破肚地细分下去,搞无休止的分析,搞大运动量的丢弃人文内涵的语词操练!这样的操练对应试教育而言必不可少,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帮不上大忙,甚至连小忙都帮不上。长此以往的无效劳动出现在语文课堂和课外,多么令人痛心。

其实,国人学习语文的此种误区由来已久,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过这种情况,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有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1]

陶行知先生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坚强旗手。陶先生原名文浚,早年曾信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后体悟到王阳明学说的不足之处,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又改名行知。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在1927年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时提出来的,这一思想体系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又加以他的成功改造,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理论学说。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的朴素认识较为一致,我们本能地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铺就语文学习之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则从不同方面对“生活教育”理念作了科学而朴素的阐释,令人十分信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指南!

每一个想要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老师都有必要好好地学习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内容。

每一个有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之想法但还未付诸行动的语文老师,更有必要学习或重温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找到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根据,从而进一步增长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胆量,将内心理念化为实际的行动!

我们重提和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便有如上的意义和作用!

靠谱的东西往往是最为朴素的,朴素的东西往往是离真理最近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最朴素不过的,它恰恰揭示了教育中最为可贵的事实:

生活是教育之源,生活铺就教育之路!

陶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是:“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 这也就是说,要把教育放到生活中去,要用生活本身来教育人,教育要提升人们的生活。陶先生从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们分别揭示了教育的源头、阵地和方法。

一、“生活即教育”,指出了教育的真源头

在陶行知看来,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既然是人类社会本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陶先生还认为生活要与教育相一致,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即使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也不算是受劳动教育”。陶先生还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由此可见,陶先生所认为的“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本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一种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所以,就语文学习而言,教材中的范文充其量只是学语文的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源头在生活那里。

二、“社会即学校”,指出了教育的主阵地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如果从学生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学生用来学习的主阵地,生活是学生所要历练的主要教育内容。

陶先生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小孩子从鸟笼中***出来……***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在这里,陶先生明确地指出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主要需面向社会,社会生活的内容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把学生放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他们的知识才能真正丰富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行知在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时说:“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陶先生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代表着他们的思想见识和价值观念,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事,语文课堂不可能担负起语文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通向生活,通向社会活动,他们的语文学习才会呈现丰富多彩、学用自如的面目。

由此,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才是学生丰富生命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式,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让学生在这样的亲历亲为中,提高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体验,读懂前人和今人的优秀语文篇章,写出承载自己生命体验的真实华章。

所以,语文素养教育的落脚点应该在社会,课堂教学只是学语文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社会才是学生尽情邀游、提高语文素养的海洋。

当然,陶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命题,并不是主张取消学校,他不过是借此高度强调教育的主阵地在社会中,而不在学校内;另外,他提出的这一命题也向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任务,以不断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向前健康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指出了教育的好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方***。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既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又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来说是做,对己之长进来说是学,对人之影响来说则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陶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可见,“教学做合一”主张以实际生活为中心,这是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上,强调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强调以“行”求知,达到“学用一致”。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告诉我们,老师、学生、社会生活是三位一体的,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要以“做”为中心,强调以“行”求知,以做求学,以学求教,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由此,在语文学习中,不是老师拿着既定的语文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学生带着探寻社会和人生所生的问题走向老师,老师起到学生学习路上良师益友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事理,提高了认识,言语认知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综上可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是疗救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剂良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尤其可为那些虽有朴素的“生活教育”理念但还没有勇气去践行的语文老师打了气,增了胆,为他们从事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武器。

有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内容给他们撑腰,给他们壮胆,给他们指导,他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便有了起点,并且不会因为暂时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如在准应试教育中让学生得虚假的高分)而停止前行的步伐!陶先生是坚决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伟大旗手,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我们有理由跟着他继续走下去,谁发现和掌握了教育的朴素真理,我们就跟着他前行而义无反顾!

诚然,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最高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官员、科研人员及教育战线上的众多有识之士,继陶行知之后,亦注意到了国人学习语文的老毛病,发现了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语文老师比较重视对范文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因为语文试卷中多有相关的考点,这样的试卷好出、好改、好给分),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相关问题分析来分析去,占去了学生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影响到学生大量地去领悟和记背那些反映个体生命体验和人性魅力的优秀篇章,也不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从事丰富的社会实践,如此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近几年先后颁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一致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

总之,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重视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资源了,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语文的课程资源,如***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自然风光、风俗习惯、文史典故、时事新闻等等。如此界定的语文课程资源,使得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语文亲近生活了,从而使得生活有多宽广,语文便有多宽广。很明显,这样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表现出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高度认可和重视,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事情!

如此,如今从某些从教个人到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的教和学都有了比较清醒和较为科学的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已在相当多的语文科研人员和语文教师那里深入人心,引为结论,这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由于语文平时检测和升学考试试卷的难尽人意,并且这样的难尽人意还会存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对中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的科学检测工程是个较难彻底攻克的尖端课题),所以,便会有语文老师还会徘徊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他们有时从事应试教育,有时从事素质教育,有时为了眼前学生的语文考分而完全丢掉了素质教育,让语文教学再次回到高分低能的教学老路上去。所以,面对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如此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提和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先哲的声音和告诫我们不能忘记,要时刻铭记!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精神养料和前进动力,使我们从事语文教改的步伐坚定,再坚定,毫不动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3.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社会性别视角;性别平等;性别教育

社会性别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对男女特征的定义与角色要求。“社会性别”概念在诸多研究领域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它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结构,也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途径,现已成为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工具闭。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我国中小学教育,可以发现在教师层面、教材层面和学校层面都存在着诸多性别歧视现象。

一、教师层面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性别刻板印象.认定男性大多坚强、***、胆大、冒险、理性,适于从事家庭以外的、具有竞争性和开拓性的工作;而女性大多温柔、内向、仔细、体贴、情感细腻、胆小,适于从事家务以及服务性的工作,性别刻板印象往往是在内隐地起作用,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行为。这种观念投射到教师身上,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采用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引导男女学生的发展方向。例如,研究者陈霞于2007年2月对江西省铅山县县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意识现状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教师的男女平等观不成熟;(2)教师的女性家庭角色意识浓厚;(3)教师的女性发展观念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较深;(4)教师的性别态度不公正,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师一方面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之中.另一方面又得到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的保护,很容易产生社会已经“男女平等”的感知错觉,造成社会性别意识淡漠,不能对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而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如果教9币没有采用性别分析的视角去评析,很容易让学生,尤其是女生回到过去刻板的性别模式。从心里很自然地接受这些约定俗成的对女性的偏见,使我们的教育成为传统的刻板的性别模式的历史性重复。

儿童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体,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并不是天生就决定的,是在社会化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来培养的。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之一.其本身的社会性别意识以及对性别文化和现象的评价与思考能力都是很重要的,都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别社会化。为此,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国家在“妇女与教育”的策略措施中明确提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这有助于在教育***策层面加强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培养,提高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提升教师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教师教育。

二、教材层面

西方国家在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检视教科书中反映男女不平等思想的内容,并制定了按照社会性别公平化的准则,使用无性别偏见语言编写的教材,清除教材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国的研究者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分别对我国中小学教材中的人物插***和男女两性的角色定位及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描述进行了量化的统计分析。结论是,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思想的内容:第一,男女两性在课文和插***中的出现频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严重忽视女性人物。教科书中描写女性人物的课文只占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总篇数的11.89%,女性人物插***也只占人物插***总数的16.5%,女性人物在教科书中的地位显得微不足道;第二,男女两性在职业角色、性别观念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描述有显著差异,继续延续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观念十分浓厚的性别刻板印象,仍在大量地传播着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性别观念与行为;第三,男女两性在对社会文化和历史进步等方面的贡献描述存在极大的差异,明显地不注意宣传女性人物,忽视女性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在教材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偏见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对女性的省略、忽视、刻板化和歪曲,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男性标准”问题。从教材的编著到教材内容的筛选都以男性的视角为基点,都刻上了男性的价值标准的烙印,是无视或极少考虑社会性别文化因素的。

女性在这样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不仅处于弱势地位,而且还被以男性的标准来要求她们,女性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声音。这不仅是教育过程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且也会造成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因此,学者们呼吁只有将性别平等原则和视角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改中,消除教材、教法中的性别偏见才能确保实现男女教育权利平等的目标。

三、学校层面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7

 

思想***治教育资源多种多样,本文按其时间和显隐程度来划分,把思想***治教育资源分为两类:历史资源和现代资源。(1)历史资源主要讨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想***治教育意义。(2)现代资源又划分为显性资源(人力资源、理论资源)隐性资源(学校的隐性课程的思想***治教育渗透、传媒载体的思想***治教育加载)思想***治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思想***治教育资源是开展思想***治教育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思想***治教育资源作为支撑,思想***治教育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思想***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思想***治教育是为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服务的。而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它不断地与异族社会发生作用,进行不间断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同时,同族社会内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就会产生对思想***治教育不断的新需求,思想***治教育资源是满足社会和人的需求的物质保障。(3)思想***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好坏决定着思想***治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治教育资源与自然界物质资源水、电、煤不同,自然界的物资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储量有限,而用量无限'所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使用自然能源的速度要小于自然能源再生的速度”。但是,思想***治教育能源是智力型的能源,人类的智力是无限的,只是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所以,我们认为思想***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决定着思想***治教育水平的高低。

 

二、关于理论的哲学思考

 

所谓理论是揩‘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了的理性认识。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概念”的地位十分“显赫”。概念既是人类的思维形式,又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在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既要以概念的方式去把握、描述、解释和反思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又要以概念的方式去理解、解释、规范和反思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还要以概念的方式去建构关于世界的规律性的***景以及对世界的理想性、目的性要求。这表明,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以概念的方式去实现对世界的本质性、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与解释,也就是以概念的方式实现理想中的对世界的占有|3|54而“概念”的存在形式并不是单独的、孤立的、个别的,而是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方式构成一个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概念体系。

 

从人类把握世界的概念体系的层次性分析可以区分为两个最基本的层次:一个是常识的概念体系和科学的概念体系。所谓常识就是普遍、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是人类在最实际的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般文化环境的适应。它是人类把握世界最基本的方式,一个没有“常识”的人是无法过“正常人”生活的。常识的概念体系是以人们的经验和普遍性为中介的,具有“直观性或给予性、凝固性或非批判性等特征'在人们以常识的概念体系去观察、描述和解释世界时,其实质就是以经验的普遍性去把握世界,从而形成具有经验共同性的概念体系。它符合经验主体的直接经验,经验主体以这直接经验去把握直观“世界”的存在,又进一步验证了、确认了、证实了这个直接经验。这种常识的经验经过自身的延续、积累、强化形成了一个僵化的、凝固的关于世界的概念体系,并通过共同经验的历史性遗传为中介,而实现世世代代的延续。它具有历史的惯性,也具有非批判性和非反思性。正如文化哲学家卡西尔所言:人总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圏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准。但是,人必须放弃这种虚幻的托词,放弃这种小心眼的、乡巴佬式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方式。

 

为了超越这种小心眼的、乡巴佬式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方式,就需要构建科学的概念体系,科学的概念体系不是以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而是以概念的规定性为中介而构成的世界的***景,它不是经验表象所给予的,也不是通过经验直观形成的,而是以概念的相互规定构成的。因而,它具有内容的规律性、解释的普遍性、描述的可证性和经验的可预见性等特征。同时,科学还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发展的创造性特征,从而能够实现科学概念框架的自我更新,形成历史性发展的科学概念体系。我们把这种具有科学性的概念体系称之为科学理论,“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经验证明了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它是同错误理论不断地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行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但理论必须同实际相结合,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最正确最科学最***的理论。

 

科学的理论集中地代表着人类理性的进步,是在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中为人类提供了真实的、可靠的、可以信赖的世界***景,它是人类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式去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奥秘,获得关于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为人类造福的精神武器。马克思认为: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群众”,而“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能变成物质的力量'而科学的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就是能变成物质力量的理论。所以我们要掌握科学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用‘科学的理论去武装人”,使科学的理论变成物质的力量。

 

在思想***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要利用科学理论的资源使科学的思想***治教育理论变成物质的力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要挖掘思想***治教育的理论资源;第二步是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掌握这些理论,即“理论掌握群众”,使之变成物质的力量,获得思想***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三、挖掘中国***思想***治教育的理论资源

 

中国***思想***治教育理论资源,既是思想***治教育的内容中介又是思想***治教育的方法中介,是思想***治教育内容中介与方法中介的结合体。科学的理论是思想***治教育实践的指路明灯,起方***作用;同时,科学理论又能武装人,包括思想***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内的所有人,提高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九是思想***治教育的内容中介。在挖掘中国***思想***治教育理论资源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张耀灿、郑永廷等教授在〈现代思想***治教育学》中提出“两个指导,一个借鉴’,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以及思想***治教育要借鉴和吸收***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陈秉公教授在《21世纪思想***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中提出了古今中外的“三点理论经验与三点理论分析”。即“我国古代思想***治教育理论与经验”、“***的思想***治教育工作的传统理论’、“新时期思想***治教育工作的新经验”;外国的‘社会适应理论分析”、“人格自律理论分析”与“德性教育理论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思想***治教育理论资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治教育理论资源等三种。

 

1.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地表述了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并依据这一世界观提出了一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与途径,从而成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宄,是全面系统地研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必须坚持的,丝毫不能动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实践和中国***80多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广大理论工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宄回答关系***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介,“在***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大开发、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上,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宄成果,为***和***府科学决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151同时,广大思想***治教育工作者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介,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理论觉悟,帮助他们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央的精神,在实践和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当前,为了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宄和建设,深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巨大潜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宄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宄工作,重新审核和修订马克思、恩格斯重点著作的译文,使译文更加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研宄和编写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哲学、***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教材;研宄和编写全面反映***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教材;把高校思想理论课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宄和建设工程”中来,并于2006年9月陆续出版并全面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i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本教材,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教学效果。

 

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一定会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施展空间。

 

2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

 

***同志在***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从诞生之曰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倶进的科学体系。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深入研宄,是全面系统地研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任务。***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人民***和建设的理论。***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在***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地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智慧,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的问题,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倶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而又与时倶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同志指出: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宄,从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角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宄,是全面系统地研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当前,在以******为首的***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理论指导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迫切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与时倶进的理论勇气,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的路线方针***策。要认真研宄和解决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强***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在实践中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既可以警惕右,又可以防止“左”;既能防范教条主义,又能避免经验主义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治和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表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九就不能很好地被坚持下去。“左”和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无产阶级******和***建设事业的大敌,可以危害甚至断送无产阶级******领导的***和建设事业的前途。

 

3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治教育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十分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组成部分,而且各个部分又有着内在的有机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思想***治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遵循这一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防止和克服过去出现过的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倾向,坚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作指导’|6142,包括“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战争的需要,***创立***治思想工作理论”;突破传统模式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推进思想***治工作理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和***在创新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治工作”。

 

***创立的思想***治工作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两条“生命线”理论的提出^1929年提出‘***治工作是红***的生命线;1955年提出“***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治教育是思想***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三个不同的时期提出了思想***治教育的重要性;929年提出“红******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945年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进行伟大***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957年提出“需要在群众之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治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做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宄解决困难的办法”。

 

思想***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事工作结合起来一起抓的理论。1929年提出“为了红***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内教育做起”;955年提出“一方面抓好***治思想工作,一方面要抓好经济建设”,把思想***治工作与实际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防止“空”对“空”,防止“两张皮’现象发生。

 

思想***治工作的基础在基层。1928年提出:***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1957年提出: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针对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治工作。

 

***理论对思想***治教育的发展包括“四个定位,三个有利于’。“四个定位”主要包括:指导思想上的定位——思想***治工作要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和服务于全***全国工作的大局;工作任务上的定位——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教育,着力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地位作用上的定位——思想***治工作从“压倒一切”到突出“保证”和‘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巩固执******的地位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工作方针上的定位——坚持疏导方针,吸收国内外各种***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方式方法上的定位——综合运用思想的、心理的、经济的、行***的、法律的诸多手段,构成思想***治教育的有机体系。“三个有利于”是1992年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评价一切工作的标准,也是评价思想***治工作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作为***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前两代***的领导集体对思想***治教育的探索成果,提出了新时期思想***治教育的新思路、新观念和新方法。提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出了既要强调‘依法治国”,又要强调“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了应对‘四个多样化”回答“四个如何认识”;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的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治工作的指南,推动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治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学校树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贯彻和执行***的教育方针的首要任务。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最为基础的阶段,更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在其教学过程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今后的发展及成长意义重大。

一、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及时代精神与要求的重要理念,学校作为价值观的主要平台,应当将其融入到理论课程的学习当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理论课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过程,也是形成良好学风的重要过程。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理论学生中,能够促使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不但能够改善学生的理论课成绩,同时有助于学生完整的人格的形成。

二、结何不同学科的教学

小学教育课程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尽管不同的学科承载着不一样的知识内容教育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整体上而言,各个学科之间是互有关联、互相促进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明白这个学科中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涵的价值观因素,从而实现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升华。例如,小学在进行《品德与生活》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层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品德课程成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除此之外,不管是人文学科或自然学科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潜能。例如,在语文学科中,学生通过阅读和表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故事能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认同。在科学、自然等课程中学习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探究世界的奥秘,促使科学素质得到提高,形成自由、民主与和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结合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的价值观能够彰显出教育特色与理念,因此学校价值观应当坚持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原则,既能够为培养人才作出贡献,同时可以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特性与成长过程。学校文化是凸显学校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标志,当学校价值观确立之后就应当通过学校文化表达出来,成为师生与教职工耳熟能详的价值标准,统一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小学教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主阵地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中的传播。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解说员,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例如展台、展板、黑板报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及作品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了解学校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到价值观,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或者是将学生优秀的文化作品,在学校走廊等场地张贴能够显示人们优良品质的诗词语句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培养民族精神。

四、结合文化教育活动

小学学校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开展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下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应当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按照相关规范设计出形式多样、主题明确的文化活动。例如,针对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文化教育活动,活动的内容尽可能与各年级的特点相贴近,强化文化教育活动的可行性。例如,在国庆前后开展“爱学习、爱祖国”的活动;在植树节前后开展“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社区义务时间劳动等,促使学生了解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利用开学典礼、少先队入队仪式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等。通过丰富的活动能够寓教于乐,学生的参与性更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更易于接受。确保宣传教育与实践养成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小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成为其自觉的行为。

五、结合家庭教育

首先,让家长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积极的理念,并做好能量的传递工作。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积极应用网络媒体等开展家庭教育和宣传,向学生家长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整体上来说,家庭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最为基础的途径,学校应当引导父母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言传身教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

六、结合社区教育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9

[关键词] 社会互; 网络学习; 教师参与程度; 交互时间限制

[中***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建生(1968—),女,安徽舒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游戏研究。E-mail:。

一、引 言

在传统认知上,网络环境中丰富的社会互活动有助于远程教育更好地发挥教学职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经常抱怨网上交流活动投入精力很大,促进学习效果有限,为此,部分学生甚至拒绝参与网上讨论。[1]那么,同样是凭借丰富的社会互形式,满足教与学需求,而受到青睐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影响大学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社区中社会互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试***来回答上述问题。

二、 相关理论研究

(一)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E-learning Community)又称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教育虚拟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电子学习社区(Electronic Learning Community)、探究社区等,是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2]虽然这一术语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频频出现,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Rusell(1999)、Carlen(2002)、Riel & Polin(2004),以及国内学者王陆(2004)、马红亮(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本文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2003—2011年涉及网络学习社区定义的国内文献,将部分学者观点进行整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和阐释,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国外理论来源,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认为网络学习社区是虚拟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社区是网上学习“组织/群体”;网络学习社区是“组织+环境”。

为了使研究有一个严格的学术框架,本文采用国内学者马红亮等人(2007)对网络学习社区的界定:网络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本文中指教师)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同时,根据网络学习社区的社区性质和功能,马红亮等人(2007)把网络学习社区划分为远程教育型、校园教育辅助型和社会教育型。据此分类,本文中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是典型的“校园辅助型”学习社区,这种虚拟学习社区通常是作为校园面授教育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而存在,而不是专门用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二)社会互

国内对交互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陈青首次对交互进行了界定与解读。此后,具有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多次使用“社会互”这一术语,但赋予它的意义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互”的诠释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 源于社会学研究概念,应用于网络环境

社会互(Social Interaction),在社会学中多称为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8]

2. 远程教育领域研究概念

Moore(1989)认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相互交互等三种形式;Bates(1991)按照交互发生的范围把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互”,并定义社会互为“学习者个人与教师、同学或社会其他成员关于学习问题的交互”;[9][10]陈丽(2004)在Bates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将信息交互分为个互与社会互,其中个互指“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社会互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11][12]

综上,本文采用陈丽的研究成果,本文中的“社会互”是指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其中,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指发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探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指发生在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集体形式的交互以及小组形式的交互;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可以有教师参与,也可以没有教师参与。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如***1):在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并且愿意参加网络学习社区社会互的前提下。

H1: 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数量有促进作用;

H2: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H3: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数量;

H4: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其中,教师参与程度具体含义如下。

教师起主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占据控制地位,例如教师圈定主题范围并主题帖的讨论。

教师起引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起辅助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圈定了主题范围,学生围绕该范围设计主题组织讨论,学生主题帖。

自由讨论:指学生在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仅作为普通参与者参与到讨论中或者不参与讨论。

(二)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文本选取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文本收集的数据主要为:(1)“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讨论区2007级、2008级整个学期的文本讨论内容,2009级由于课程尚未结束,只收集其教学讨论区2012年3月29日前的所有数据;(2)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专题讨论区2008级整个学期的所有讨论小组文本讨论内容和所有参与者的参与数据。具体情况见表2。

四、 研究结论

(一)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结合本文的研究模型,研究者对教学讨论区和专题讨论区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到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专题讨论区包含各种教师参与程度的讨论,故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影响。

1.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回帖数和阅读次数”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4),网络学习社区中的教师的参与程度与回帖数和阅读数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得到表5。(1)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参与程度不同,主题的回帖数和阅读数都有较大差异,即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是有显著影响的。但在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教师控制和主导整个讨论时平均回帖数为8.1,远远高于教师仅划定范围起引导作用的情况4.7,却又远远低于无教师参与的自由讨论时平均回帖数14.7。这说明教师参与程度对回帖数和阅读数并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2)阅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讨论主题的关注度,而学生的关注度则直接影响学习社区中的社会互。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无主题自由讨论时学生平均阅读数为183,与教师主导时的176.2基本持平,是教师指导情况下平均阅读数94的近2倍。这说明教师参与度对学生的关注点有一定影响。(3)从表5中可看出,在教师占据指导地位时,学生自主的32个主题帖中,有10个主题帖无人回复。而在其他两种教师参与程度下,独帖数都为0。大量的独帖既浪费了社区的空间,也分散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占据指导地位,划定讨论的主题范围后,仍需要对学生的交互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例如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或正面的引导,以保证协作小组中生生交互的质量和效率。

2.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社会互内容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6),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师的参与程度与交互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讨论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统计整理后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主导情况下的讨论,社会互内容主要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帖子的回复主要是有关学习内容的个人观点陈述,极少涉及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对他人观点的评价。研究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教师主导下的讨论,学生更侧重于完成学习任务,赢得教师的认可。

(2)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回帖的内容同样集中于对问题的回答或个人观点的介绍。不同于教师主导的讨论,教师指导时讨论组组间差异很大:①如***2所示,有的学习小组拥有此类讨论主题18个,有的学习小组此类讨论主题则为0个;②对小组成员的个人发帖情况进行进一步统计后,研究者发现,在小组内,虽然成员间个人发帖数存在一定差距,但参与讨论的态度却非常一致。即讨论积极的小组,组内成员参与讨论都比较积极。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讨论内容的差异,对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或与课程内容相符的主题范围,学生容易找到话题组织讨论,所以该小组的讨论主题也较多,例如第三小组,由于其主题“网络教学与平台建设”与课程内容相关,所以小组主题最多,成员中最少的发帖数也为12,远远高于全体成员均发帖数(4.7)。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间的差异,讨论区没有统一的组织者,各小组组内讨论也多由组内小组长发起,且多数学生又只对组内讨论主题负责,这就进一步拉大了组间差距。

(3)自由讨论时,由于没有主题限定,生生交互更加活跃,且更注重同学之间的社会情感交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讨论主题与学习任务无关且没有教师参与的压力,因此学生参与积极,乐于进行一些活跃讨论气氛的交流。

(二)交互模式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如上文所述,本文中的交互模式分为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本文选择的个案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混合使用了同步交互、异步交互两种模式,课程的教学讨论区采用的是同步交互的模式;而专题讨论区则是典型的异步交互讨论区,采用的是异步交互的模式。

1.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回帖数为因变量,研究者使用SPSS 16.0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样本T检验。如表7所示,Sig.0.05,这说明交互模式对回帖数影响不显著。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得到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1)从发帖总数来看,同步交互讨论区与异步交互讨论区差别不大,且教师平均发帖数都远高于学生平均发帖数。(2)同步、异步交互模式下,占据主体地位的成员不同。在同步交互讨论区中,师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生生交互的相关主题只占主题总数的21.7%;在异步交互讨论区中,生生交互的讨论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师生交互的主题只占28.6%。

2.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根据交互内容,讨论区中所有的主题帖都可以分为4类(问题引导类,用A表示;资源检索类,用B表示;解决问题类,用C表示;反思反馈类,用D表示)。对所有帖子进行手工分拣后,研究者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主题内容为因变量进行了***样本T检验。如表9所示,结果证明,交互模式与社会互的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整理,并列出了各个讨论区回帖数排行前十的帖子,如表10所示。经过分析发现,在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中的资源检索类主题帖所占比例较大,且学生回帖也很积极。在同步交互模式下,不同年级最受欢迎的主题帖类型并不相同。但相比异步交互模式,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问题引导类主题帖不仅数量多,而且学生回帖也积极。

从帖子内容来看,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学生回复一般比较简短,且多是从平台提供的资料中直接拷贝而来的,或只是简单地表明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而在异步交互模式下,因为有了足够的准备与思考时间,学生发帖内容是对搜索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后得到的,不仅内容更为详尽,而且讨论的深度也相对有所提升。

(1)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数量和内容都有影响。该结论验证了陈丽(2004)的观点,即教师的参与对社会互仍然非常必要,且存在以下特点。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互的数量,但它与社会互数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即并不是教师参与程度越高(低),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就越频繁(少)。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对教师学术权威的尊重,教师的适当参与可以吸引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注意,从而促进社会互。但在纯粹由学生发起的无关学习任务的自由讨论中,生生互动更加频繁和集中。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性互动的内容。教师参与程度越高,社会互的主题中关于学习任务的交互就越多。在小组协作学习时,教师划定的主题范围以贴近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宜,且讨论需要教师积极的干预或学生有效的组织,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减少独帖的存在。

(2)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的内容,对社会互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同步交互中,师生交互占据了主体地位;异步交互中,生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

交互模式对社会互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交互的主题较简单,学生回复也比较简单;异步交互模式下,社会互的内容有所深入。

五、结 语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10

关键词: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运行

作者简介:杨高(1967-),男,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治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度思想***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研究”(编号:CJS11—054;主持人:扬高)成果之一。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28-02

一、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央文明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为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本文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使主观世界得以改造,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养成教育,内化大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推进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中,用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6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用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10学时、课外实践14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分布上,理论教学学时体现在课表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体现在课表中。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内容与目的

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班级课表以外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教学跟随理论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在寒假、暑假、节假日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

1.《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3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人生与人生价值观。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如《天那边》、《大爱无疆》、《钱学森》等其中之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人生与人生价值观为主题的不低于2000字小论文,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纷杂、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和困扰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难点问题。第二专题为道德品质。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如“人生重在奉献,人生重在索取”;“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诚信使人受益,诚信使人吃亏”;“道德修养有助于个人成功,道德修养会妨碍个人成功”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修养,锻炼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第三专题为法律知识。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一案例,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能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课外实践以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2.《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5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思想。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世纪伟人—》,帮助学生了解和思想。第二专题为***理论。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论。第三专题为科学发展观。采取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乡谈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第四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否优越于三权分立制”;“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五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采取办***治小报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在国家***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方针和***策。

课外实践以居民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谐社会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

《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每班级以6人—8人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解、实践方案的设计、运行,最终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教师参与1个小组的现场全过程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下学期开学第1周内交教师,教师在下学期开学第3周内完成评阅工作并最终形成本课程学生的总成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教师社会实践主题与要求;学生填写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及实施方案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内容分解与实践方案设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交齐社会实践资料;教师批阅,得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学生与教师要求完成下表所示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学时以《概论》课14学时为例分解如下:教师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说明相关要求、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需要完成的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计2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组、任务分解工作。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研方案、表格的填写工作计2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计4学时;教师与从事实践的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进度及具体情况,作出指导工作计2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实践报告,对比实践方案设计以及报告各项量化指标,详加分析,给出实践成绩,并分析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改进之处工作计4学时。

三、高职院校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现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年将新进2500—3000名3年制高专学生。要确保如此数量的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建立起大量能提供思想***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法制教育基地(如法院、监狱、戒毒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支撑社会实践的教学。能将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无疑是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有效地途径,也是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得以实现的最有力地保障。

(二)保障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要的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经费。”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1]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确保用于诸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重点实践项目的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支出。

(三)以多元化考核体系取代现行一般考试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10%)、社会实践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40%)三部分构成进行综合评定。如下表:

(四)安全保障措施。学校应制定《思想***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安全制度》,教师要着重抓好学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工作,尤其需要制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指南》手册并发放到各组成员手中。手册需包含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住宿安全、实践现场安全、卫生疾病安全、防范滋扰安全、其他注意事项等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教育小论文10篇

学习

教学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教学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学管理论文怎么写范文,教学与管理论文发表。管理者只有信任员工,才能采用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和服务方式,激励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管理,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说,“X理论”、“Y理论”回

学习

教书育人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教书育人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教书育人论文范文,教书育人论文2000字。书法教育贯穿整个中国教育史,在古代育人、选拔人才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书法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在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

学习

网络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网络教育论文题目大全,网络教育论文写作。在网络社会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里,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其身分、行为方式

学习

思想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思想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思想教育论文2000字,教育思想论文范例。1970年代中期以后,经过近30年西方民主制度的施行和持续不断的***治教育,西方民主价值观在联邦德国被普遍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治文化基本形成,西德社会的文化多

学习

新基础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新基础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新教育论文100篇,基础教育方面的论文题目。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创新意识,又要具备

学习

班主任论文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班主任论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班主任小论文范文,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1、班主任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明确自己工作任务接手一个班级后我们首先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明白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与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是初中生健康成

学习

初中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教学小论文1000字,初中教学论文课题。长久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是造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

学习

描写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教育的论文怎么写,教育类论文100字。1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已成为性教育的载体之一1.1包括性描写的文艺作品的性教育载体意义性健康教育载体,是指能承载、传导性健康教育因素,并能为性健康教育

学习

高等教育学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教育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学论文,高等教育学论文题目推荐大全。古希腊以来“认识你自己”就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鹄的。“认识你自己”的要义就是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形而上的

学习

信息化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化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信息化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信息化教学有关论文题目。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2.1信息化教学的含义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凭借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

学习

学期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学期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期教育论文选题参考,教育论文范文100例。审美、历史与对象针对新时期文学教学在概念生成、课程设置与历史分期三个方面的困境,笔者以为应从审美、历史与对象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方能找到解困之道。

学习

小班化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小班化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小班化教学方面的论文题目,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论文。一、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班化教育将过去的一个班五、六十位学生,转变成为一个班三十几位学生,一方面教学空间得到了改善,教室空间格局

学习

中学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教育论文10篇,中学教育论文怎样写。(三)文学教育的落实方法研究关于文学教育方法的论文相对较多,大部分教学论著中也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论述。《文艺学与语文教育》是上海出版社“语文教师必读

学习

在学校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在学校10篇,内容包括学校政工工作计划十篇,学校植树节活动总结汇编十篇。一资料1.近五年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情况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对学校教师2009年以来在全国公开发行期刊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

学习

科技小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物理科技小论文,科技小论文8篇免费。说起科技小论文,我便回想起以前做过的许多小实验和许多奇特的想象,突然会出现在我的大脑里。如做过的液体实验——芦荟酿药的实验;热胀冷缩的实验……。在未来的世

学习

学习小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习小论文范文模板,学习小论文1000字。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心甘情愿地、全身心地投入。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学习

德育小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德育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德育小论文范文大全,德育小论文。体育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例如,范围广、内容多、思想性强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体育教学项目所具有的

学习

经济学小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小论文1000字,经济学小论文。一、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意义工程经济学也是一门复合型学科,涉及到工程建设概论、现金流量管理、建设项目评价、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效果评价、建设工程的

学习

国际金融小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毕业论文2000字,关于最近国际金融热点的论文。二、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加强国际业务人才的培养对比流动资金贷款等企业获取银行资金的产品而一言,国际贸易融资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学习

民国初期学校兼办社会教育活动及对当代的启示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民国初期学校兼办社会教育活动及对当代的启示,内容包括民国时期教育行政制度的改革,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问题。学校兼办社会教育是民国时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在城市开展的轰轰烈烈的高等学校兼办社会教育,亦有在农村展开

学习

浅析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内容包括广东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协会,如何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摘要: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处于起步阶段,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析了我国青少年教育的

学习

科学小论文范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小论文范文,内容包括科学小论文小学五年级范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大全集。科学小论文范文第1篇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