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本科毕业论文篇1
诚如萧公权先生在论康有为的巨著中所说:“康有为深受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非常欣赏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既舒适又安逸的生活”。康氏认为那是现代化的成果,人类历史文化的进步既然是共同的现象,不同的国家虽然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但不可避免走向共同的发展途径。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进化程度主要取决于物质上的成就,所以欧美国家,特别是英国,走在富强道路的最前头,其他国家落后了,但迟早会跟进。换言之,康有为没有因国家或文化的差异而有所谓“宇宙观上的鸿沟“( cosmological gaps)。西方的进步由于先获得精美的物质文明,落后的中国自当力争上游以迎头赶上,他因而称此努力为“物质救国”。
康有为的文化一元论与他所获得的西方知识有关,他的西方知识主要来自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的西书,除了宗教类之外,几乎全是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其结果使他仰慕实用之学,并相信科学法则可以用到抽象的人文议题上,包括***治学、伦理学、形上学甚至神学在内。他认为数学是最完备的知识,故要用几何学来解释平等、财产、惩罚、教育、行***等思想问题。此一“知识论的偏见“( epistemological bias)乃形成康有为人类文明普世观的基石。换言之,他坚信不同历史与文化的国家都能迈向共同的发展道路。
康有为于戊戌***变后虽经由英国人的保护,脱险抵达香港,但生命仍然受到威胁。幸得日本友人的帮助以及日本***府的同意,他到东京成为***治避难者,在日本颇受敬重。他欣然与日本仰慕者互通诗文与书法,觉得获得了新生命,故自号“更生“。不过,日本***府受到清廷的压力,不愿继续收留这位***,康只好从横滨前往加拿大的温哥华。之后继往伦敦,要求英国***府协助推翻慈禧太后,恢复光绪的帝位。当此举无效,他又回到温哥华,成立保皇会继续勤王。此一***治行动一时颇有成效,分会遍布美洲与东南亚,引起清廷警惕,以十万两高价悬赏康之人头。当慈禧意欲废除光绪帝位时,康于1900年乘“拳乱”之机,使唐才常在武汉发难,但兵败唐死。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历史专业;培养模式
当今中国高等院校历史学院(系)承担着重要的史学专业研究和中学历史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而历史人才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国史学专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景,以及中等教育阶段国民历史素养的培育。众所周知,史学对于提高国家凝聚力,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发展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启迪民众人文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见中国高校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工作事关国计民生,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结合笔者历史教学工作中的经历以及思考,探求本科生培B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培养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笔者供职单位的历史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生大多属于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入学前中学教育基础比较扎实,具有较强能力,学风普遍较好。但是通过笔者对近六届学生的课堂表现、课程考核、日常交流、论文指导等方式,发现学生理应具备的一些专业素质是有欠缺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毕业论文质量差和师范生基础技能薄弱。
毕业论文质量总体不高。毕业论文是历史本科学生四年学习之后专业基础知识和史学研究能力的总的体现,这往往直接反映其大学四年学习的效果。学生论文写作经验较少,既缺乏对专业研究的充分了解,也缺少写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平时的论文作业大多因循陈说,未能深入研究。
师范基础技能缺乏。笔者供职单位的本科学生大多属于历史教育专业,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主力***。但根据笔者对于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观察,以师范技能为基石的历史教学素养相对缺乏。三字一话水平参差不齐,语言表达能力也缺乏必要的训练,更不用说熟悉和掌握讲课能力。尽管笔者单位在历史教学上的课程配备相对丰厚,但仍然出现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未能密切结合的缺点。
此外,笔者通过其他途径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还发现如下问题,如课堂提问,学生往往翻教材念书,缺少必要的复习预习; 课堂讨论大多没做课前准备,照本宣科,而对相关领域研究一知半解乃至缺乏了解。考试复习多考临时突击,造成基本知识面狭窄,常识性错误屡见不鲜,主观题成为教科书的翻版。课程作业以拼凑成文的情况居多,而往往缺失***的思考和深入的钻研。
2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缺失
上述种种问题不能从整体上否定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历史教学能力的培养机制,而亟待解决则是他们某些核心能力的培训。
第一、实践能力。虽然接受了史学方法、历史文献、史学论文撰写等研究性课程以及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史学基础性课程的教育,但学生比较缺乏学术研究的实践。仅就撰写学术论文而言,尽管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以论文作为成绩考核标准之一,但很多学生平时的课程作业往往拼凑成文,质量不高,甚至他们大学时期写过的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就是最终的毕业论文。只有少数学生可以通过选题、搜集史料、完成论文这样系统的研究过程从而培养自身科研能力的学生尚属少数。同时,学生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也比较缺乏。除了大四学生参加的教育实习外,大多数学生平时很少参加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他们既不熟悉基础的备课、讲课技巧,也不了解中学教育的特点,因而毕业后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必备的技能,积累教学经验。不管是史学学术研究还是历史教育技能,没有实践的配合,理论学习只是成为学生敷衍考试,应对毕业的无本之木,死记硬背的专业知识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主动性学习能力。由于高校学生成绩评定标准的宽松,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学分。这样造成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整体偏弱,那些无人监督、评定的学习任务如课外复习、预习,阅读课本以外的相关研究论著,历史教学技能的锻炼等往往失去应有的重视。尤其考验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论文撰写上,问题多多。如笔者曾经发现学生撰写论文时“写中国史的不看古文史料,写世界史的不看外文史料”的现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根本依据,研究者应以“竭泽而渔”的态度广泛搜集,但学生大多追求省时省力,不愿看原始资料,甚至连本校***书馆馆藏资料情况都不甚了了,更不用说通过搜集整理史料深入研究。总之,主动的锻炼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本应成为学生在大学教育各阶段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由于主、客观等因素制约,长期的能力锻炼实际上被临时抱佛脚的突击行为所取代。
第三、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本是高校历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目前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仍然停留在中学死记硬背的层面。笔者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往往注重书面考试的考点,忽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教材知识,忽视前沿研究;注重因循旧有模式,忽视转换研究角度。此类问题显然不能单纯归咎于课程设置和理论传授的欠缺,更重要的显然是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从平时课堂讨论、课程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的情况而言,学生显然还没有从掌握基本知识点的低级学习上升到利用基础知识进行专业分析的高级学习。
必须强调的是,研究能力的培养并不只是学生从事史学研究的基础,它也为学生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提供必要的培训。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体制更强调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理论导向整体趋向更新、更多元、更有时代感。同时在网络迅猛发展、经济高速运行的今天,中学生素质有很大提升,拥有更大的知识储备,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他们不再满足课本有限的内容,对当下中学历史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都需要高校历史教育加强对于未来中学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3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体系的问题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某些核心能力的缺失,不能仅仅归咎于学生自身,它说明我国人才素质培养工作、高校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我们需要从下自学生上至高校教育体制等诸多层面去找原因,对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师教学方法、系院班风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乃至社会对高校历史学的认识等方面具体考察问题所在。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调动上,我们需要从学校、教师、班级、学生自身角度上找不足。学习积极主动性需要客观压力和主观动力两方面共同协作。
3.1 教育管理机构客观压力的缺失
中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和高考制度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严进宽出”模式。通过高考千***万马过独木桥式的严苛考验后,学生往往不再愿意保持中学时期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而中国高校教育管理尚未建立起立足人才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成熟模式。因而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承担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并最终融入社会的核心任务,而实际上被简化为通过基础知识的考试,获得文凭。
就考试而言,高校学生的考试体系主要以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主要考试内容,同时教师往往o出复习提纲,或划定复习范围。这样的考试方式有利于突出重要的基础知识,但显然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广博知识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效果不明显。虽然论文是几乎所有课程主要考核方式之一,但学生拼凑成文的情况比较多见,甚至连论文撰写的基本程序也并不熟悉。因而更高层次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学生仅仅在脑子里留下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就教育管理体制而言,大多数高校学生并不担心学分不够以致无法正常毕业、获取学位。这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成绩、论文质量等方面有明显下降。前述问题不仅由于考试制度问题,更因为从学校、系院乃至班级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监督管理氛围和体制。作为教育管理主体的学校、学院最大压力在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而提高学生考试、毕业论文答辩的难度与前者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加之着眼于学生研究能力、思维模式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核体制建立和完善难度较大。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研究方法和观点往往见仁见智,很难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必将是我们未来探讨高校历史人才培养体制的重要课题。
3.2 学生主观动力的调动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仅来自严格的高校教育考核、监督体系的约束,更需要班级乃至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协作,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及良性的激励机制。
高校教育的核心在于任课教师,他们不仅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更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做好研究规划,乃至人生规划。这无疑体现高校教师独有的优势与价值。但由于当前教师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定体系更侧重科研成果,这使得应以教书育人为本的高校教师不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连基本的备课、讲课质量都开始下降,更不用说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人生诸多层面的规划。因而课堂之外,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与忙于科研的老师之间失去应有且重要的交流。近年来,笔者供职的学校在综合各系院毕业生对各自专业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数据时发现,历史系的评价在全校排名开始走低,这与向来重视师生交流以及教学质量的系院传统相悖。所以,较之掌握的有限基础知识,学生丧失了高校教育最具价值的部分。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篇3
(一)知识凸显,学术退场
相对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学习与题海战术而言,大学阶段应让学生汲取广泛的专业知识,培养其***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年大学生活作为踏入社会前的演练,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时间并不充裕,从当前大学历史院系本科教学课程来看,其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可谓捉襟见肘,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从目前教学状况看,大学历史学课堂教学最明显的特色是知识灌输,忽视思考能力的培养。以一节课40分钟而言,学生普遍反映老师更多的是灌输知识,以一人讲解为主,很少提及学术研究。在遇到争议性问题时,教师也很少介绍不同观点,或者虽提及学术分歧,但是不做详细阐述和分析,导致学生往往只能接受历史观点,失去了***思考某一历史问题的机会。当然,历史学教材也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就目前大学历史院系采用的教材而言,知识点是这些教材的关注重点,在争议性问题上,这些教材没有给出相关线索,甚至一字不提,这样也导致了学生阅读教材时没有思考的机会,个别学生虽然有所思考,但是代表不了整体的无意识状态。梁启超曾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什么悲观、厌世等词语在我所用的字典里,可以说完全没有。”而目前大学历史学教学与梁任公的趣味教学显然相距甚远。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历史学教学变成了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类似,学生考试时只要背题库或者课堂笔记,就可通过课程考试。由于缺少启发机制,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阅读相关历史著作。除个别学生会与老师互动,并主动阅读历史典籍外,很多学生会选择其他方式接触历史,如百家讲坛、历史剧或历史小说,而不是踏实阅读严肃的学术著作,于是一个可笑的现象便出现了,不少学生入学两三年尚不知道***书馆在哪里。更可笑的现象是,这类学生中有的竟然会在专业课考试中获得高分。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但反映了教材、课堂教学的问题,而且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专业课考试机制、试卷设计的问题,等等。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不能依赖老师的全权负责,学生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自学积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抓紧时间进行观点分析,开展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学会思索,进一步展开课外阅读,甚至进行学术研究,这才是大学历史学课堂教学的正道。
(二)市场影响,就业困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教育界所受冲击也愈加明显,而与市场疏离、以基础学科自命的历史学更是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历史学专业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难。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专业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市场大潮下,历史学不是显学,由于跟经济挂靠不紧,历史学相较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而言,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第二,社会能够提供的对口专业岗位稀少。由于文史哲分家,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新闻、记者等相关工作,多数从事师范教育,少数进入文博单位。由于毕业生逐年增加,师范岗位吸纳能力有限,文博单位又号称“清水衙门”,历史专业毕业生处境十分尴尬。第三,由于国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缺口大,国家对这些学科不断增加投入,而对于历史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则投入不多,这也导致了历史学教学质量滑坡,历史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综上种种原因,导致历史专业学生在就学期间情绪波动较大、求职焦虑感增加。由于他们普遍对就业前景不看好,因此很难潜心专业学习。为了给求职增加筹码,很多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选择其他热门学科学习,或者为跨专业考研孜孜以求。部分学生为了专心学习其他专业,甚至不惜以逃课为代价。种种现象表明,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授课老师因学生心不在焉而降低教学热情,学生因老师“冷淡”而疏离专业学习,由此造成的恶性循环是目前大学历史学教学的普遍现象。此种现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三)结构失调,专业让步
由于市场等因素,导致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备受争议。争议焦点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二是专业课比重不合理。就历史学而言,传统历史学教学文史哲并重,但是当下历史学教学由于1952年大分科后,历史学与文学和哲学愈走愈远,且由最初的疏离感增加变成今日的壁垒森严,基本上历史系不会设置文学和哲学课程,中文系和哲学系也不会专门设置历史课程。由于课程设置以及壁垒问题,很多学生想要去外系听课也变得不够顺遂。除了不合理的文史哲壁垒问题,仅就历史院系的专业课设置而言,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课程门类众多。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公共课、通选课,这些课程对于讲课内容、讲课形式、考试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不仅让学生无所适从,授课老师也常常不知所措。第二,专业课让步于公共课。近年来,由于出国热和就业导向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疯狂学习外语,甚至逃课学习外语或第二专业。其中部分学生固然是为了早日通过外语四、六级考试,但是即便是这一原因也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由于公共课设置较多,专业基础课不得不给公共课让路,这就造成专业课课时不足,导致学生工作后认为大学教师传授有限,不敷使用,因此产生埋怨情绪。虽然说毕业生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储备不足未必是因为大学专业课设置不足,但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说明了专业课对于毕业生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不得不引起足够重视。
(四)形式单一,讨论不足
这里说的是授课形式。从目前的状况看,大学历史院系本科教学中一个明显的通病就是灌输为主,缺少师生讨论机制。有些老师认为讨论课属于研究生阶段授课模式,大学本科生尚处于知识接受阶段,不适合讨论。另一部分人认为师资力量不足,且大学虽有***书馆,但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复本资料。此外,多数大学的古籍资料室对本科生限制开放。这些因素客观上限制了大学本科教学讨论课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以上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大学***书馆复本不足,古籍资料室拒绝对本科生开放,这些确实不是朝夕可改的现实问题,但是这些不能成为讨论课缺失的借口。有些老师认为讨论课就是事前布置书目,令学生课余阅读并做笔记,课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其实授课教师可以将某个案例布置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力所能及地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讨论,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思考,又避免了一味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和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灌输式教学是最不为学生所接受的模式。学生最不愿意接受的便是老师在课堂上“阅读”PPT课件,或者照本宣科。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少学生会选择睡觉或其他方式逃避学习,部分学生则直接逃课。由于各学校针对逃课实行了点名制,学生逃课会造成课程考试不及格,并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以及就业,从而减少了学生迟到、早退甚或逃课的现象。但是,这是一种好的办法么?显然,这种办法将本已疏离的师生关系变成对立关系,其损害的不仅是某个老师的个人形象,而且是一代年轻人的求知热情。
二、改进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国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的警钟已经长鸣,关键是多少人听到了这种声音,又有多少人是充耳不闻,甚至不以为然。笔者揭出这些问题并非要鼓吹整体改革,事实上,大规模的整体改革不仅耗时长久,且效果也未必如预期一般理想。所以,与其将美好愿望寄托于整体改革,不如从实践上努力改进历史学教学。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三点意见:
(一)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增加教学水平考核比重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一般由国家制定,这一制度如果能够重新考量,那自然是意义深远,但是这种改革恐怕呼声远大于行动,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不如采取更实际的行动,比如增加教学水平的考核比重。事实上,每个老师都有教学热情,都希望自己的课程能够受欢迎,而教学质量下滑,跟我们缺少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相关。由于缺少这个机制,所以很多老师在无科研压力时对教学得过且过,有科研压力时则以科研过重而对教学敷衍塞责,从而失去了责任心。因此,当务之急是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鼓励老师拿出足够的时间专心教学,并对执行不力者进行惩罚,从而提高历史学教学水平。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学和讨论“平分天下”
就课堂教学而言,应改变照本宣科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将西方自小学就开始实行的讨论课引入大学课堂。每次上课教师都要准备一个案例,事前将案例所涉及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公共网络、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书馆、资料室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安排10~20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对学生的评价和分析进行再评价,剩余时间再由教师进行历史事件脉络梳理,最后将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这样既兼顾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为配合开展课堂讨论,学校应将资料室对本科生开放,同时让老师提供课堂教学案例中的参考书目,由学校购买足够多的复本。同时,大力拓展网络教学平台,将部分参考书的电子文本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便学生***使用,及时阅读和讨论。
(三)增加专业课程,减少辅助课程
4年本科教学时间,对于历史学教学来说,非常有限,所以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课程设置应该以专业课程为主,同时增加断代史课程。目前的现实是,首先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变成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两大主干课程,课程设置的时间最多;其次是专题课以选修课模式出现,对于两大主干课程而言是辅助课。但是由于灌输式教学以及通史课自身的局限,导致很多历史问题无法在课堂提及,部分争议性问题也无法呈现。这种两大主干课大包大揽的课程设置模式引起很多师生的不满。笔者认为,可以缩短两大主干课程的课时,将两大主干课程变成通论性课程,主干课主要是通过提纲挈领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历史概况。在主干课之外,学校应大量设置断代史课程,将具体问题放在断代史中进行细致分析,增加断代史课时,这样不但可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有助于授课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讲出水平、讲出特色,可谓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三、结语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篇4
严格地来讲,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始自1927年成立的上海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而“专业”这个名词,其内涵是十分现代化的。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本文在时期上的上限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香港在割让给英国(1941)之后论文直到抗日战争(英国称之为“太平洋战争”)战胜(1945),不仅没有专业音乐教育,连中、小学音乐教育都可有可无。假如“专业音乐教育”是指从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成后可以在社会里各个音乐行业从事实际工作,如演奏、指挥、作曲、音乐行***管理、主持广播节目、为电影配乐、灌制音乐录音,等等,那么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算不算“专业音乐”人才?若依照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等专业标准来要求,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还不能算是合格的专业人员,因为他们没有像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师等专业那样,在大学毕业后经过一两年实习、考牌及格后成为正式、拥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系学生当然可以算是“专业音乐”人才,但音乐学系和大学音乐毕业生则只能算是“学者”,不是“专业音乐”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伯恩斯坦、马友友等人读完哈佛大学学位后,还跑去寇蒂斯、朱莉娅音乐学院进修演奏技巧。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音乐教育界的决策者,在制定高等和专业音乐教育策略上分清学术、理论和技巧等不同领域、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依我个人之见,学作曲、演奏、演唱的用不着去念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师”(Maestro);学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和理论分析的则需要攻读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学者”、“教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以上的音乐教育,包括大学音乐系,演艺学院里的音乐学院、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音乐学院。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南方局***。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 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二、目前的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香港培训专业音乐人才主力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香港大学音乐系、浸会大学音乐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四院系负责。在上文提及的《香港的音乐(1841~1993)》一文里,我已交代了这四个院系从成立到90年代中的教与学以及研究的情况,下面将谈谈他们的近况。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
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李君(1968-),女,汉族,山东鄄城人,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史研究、历史教学研究。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几年来***提出在中学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课改理念和最高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这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中学教师,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听到历史专业毕业生的抱怨: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与中学历史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这是高师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为适应中学新课改的要求,高师历史教师必须不断继续学习,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中学历史教师。
一、 新课改前高师历史教师的现状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新课改前,高师历史专业口径过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历史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重德育,轻智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由于常年忙于机械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部分教师不思进取,缺乏钻研,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教案不变,知识逐渐老化,其实际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某种阻力。同时由于不重视教育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一些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未系统学习过教育理论也做了教师,缺乏应有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之技能。即使是一些已经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历史专业学生,对学过的教育理论知识也大多遗忘,很难自觉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
这种状况的高师历史教师培育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综合理论知识。长于死记硬背,弱于发展创新。缺乏无私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职业技能差。在心理素质方面,不少人意志薄弱,缺少抗挫折、抗失败的能力。自主能力差,自信心不强。这样的毕业生是很难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不利于中学新课改的进行。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改使中学历史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
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要求,促使高师历史教师反思怎样才能培养适应时展的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更认识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继续教育是对已经获得大学学历教育毕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不断进行的旨在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科技进步的教育。是一种以知识的更新、补充和能力的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是一种终身性的、高层次的、追加型的教育。新课改背景下,这种继续教育对高师历史教师非常重要。
1.新课改的要求赋予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新使命。新的课程标准里所说的基础不再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因为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不再是指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指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产生效益的知识、态度、方法和技能。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二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精神、乐于探究的习惯。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揭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规律,认识历史发展的走向。新课改的这些要求赋予培养中学教师的高师历史教师新的使命。为迎接挑战,高师历史教师只有不断继续教育,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2.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是高校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要有高素质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的教育计划都会陷于空谈;抓住教师继续教育,就抓住了教师教育工作最为根本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在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完成科教兴国战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3.终身学习是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动因。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终身学习不仅可以促进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还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靠教师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提高要靠教师的继续教育。高师历史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改革和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作为高师历史教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中学教师的重任。适应中学历史新课改的要求,高师历史教师需要在很多方面不断加强继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知识本位”,注重的是课本知识的灌输,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理想根本无法真正实施;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试变成了学生之间记忆力的大比拼,形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怪圈。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却在于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高师历史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培养素质全面的毕业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态度。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改革考试方法,采取闭卷与开卷、笔试、口试和操作考试等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和训练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孔子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育境界。
2.加强业务和技能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历史学科这种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高师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长期学习和积累才能形成。历史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最后学历取得的知识水平,还应不断深造,不断丰富自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研究大纲、钻研教材、理清思路,掌握教材的框架结构,提高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其次,系统掌握***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成为“学者型”教师,而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
再次,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是从一般教师走向专家学者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高师历史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同科研目标统一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开展科研。搞科研的同时还会及时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新成果,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汲取新营养。雄厚的科研水平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相对薄弱的科研能力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业务水平后劲不足。
最后,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它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和具体性。因此,历史学科很需要加强直观教学,单靠教师口头描述再现历史,单凭传统的直观教具,如***表、地***、彩色粉笔等几种静态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动态形式,设备电器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提高历史教育质量,增强学习效果及促进历史教学改革都具有强劲作用。因此,广大高师历史教师必须学习使用多媒体等新的知识传播手段,同时将这些先进技术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使他们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现代历史教育的需要。
3.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变高师历史教师满堂灌的教授方式,将教师角色定位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组织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历史学习活动,通过故事会、讲演会、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的嘴动起来;通过查阅资料、搜集音像资料、仿制文物、出版历史杂志等活动,让学生的手动起来;通过参观考察、走访等活动,让学生的脚动起来。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并有效地提高高师历史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
通过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使之胜任并出色完成教书育人和科研任务,是高师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这种目的决定了继续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1.以老带新。老教师和青年教师搭配,结成师徒关系,老教师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对青年教师在备、教、改、考、研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性辅导,使青年教师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自己也在各方面得到提高,从而“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进步与发展。
2.脱产培训。这是指教师离开原单位而进行的知识更新、补充和能力提高。具体形式有:单科进修、助教进修班、骨干教师进修班、国内访问学者、教师学历和学位进修班等。
3.自学。自学是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自己的刻苦钻研和***思考,不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是高师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最基本的继续教育途径。尤其重要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学习,使得自学更为便捷。因为各地的教育资源得以联系起来,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学习内容,选择最优质的网络课程,获得最权威的信息,得到最需求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长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J〕.广西高教研究,2001,(4)55-58.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篇6
【导语】松原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松原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篇7
【导语】黑河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黑河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篇8
【导语】威海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威海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篇9
【导语】阜阳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阜阳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篇10
【导语】固原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固原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