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最早对屈原作品作出评价是通过他和好友许寿裳聊天时表达出来的。据许寿裳回忆,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曾送过他一本线装《离骚》,并对他说:“《离骚》是一篇自叙和托讽之作,《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自此以后,鲁迅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更加全面、深刻的对屈原及其作品作出了评价。
关键词:鲁迅 人格 评价
一、鲁迅对屈原作品的评价
鲁迅对屈原作品的评价集中体现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他在此文中肯定了屈原《天问》把很多神话传说保留了下来,他认为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源“若求之诗歌,则屈原所赋,尤在《天问》中,多见神话与传说。”并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如“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1](p23)这些评价是当初对许寿裳所说的“《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进一步的阐述。
通观《天问》,不难发现其中确实包含了很多远古神话传说,说明屈原对神话和传说十分重视,对后世也产生很大影响。
此外,鲁迅对《离骚》也做出了高度评价。首先他对屈原神思飞跃的想象力十分推崇,认为屈原上天下地,呼风唤雨,“放言遐想,称古帝,怀神仙,呼龙虬思佚女,……”[2](p382-383)从而使作品具有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次他又将屈原的作品与《诗经》进行比较,认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3] (p382-383)鲁迅赞美了屈原作品句式的灵活多变,想象的丰富,语言的华美多采,感情的真实,意蕴的深厚,毫不吝啬溢美之言,将其称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从屈原作品对后世影响来盾,鲁迅并非言过其实。但同时鲁迅也深刻的指出:“然则骚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泽”“俗歌俚句,非不可沾溉词人,句不拘于四言,圣不限于尧舜,益荆楚之常习,其所由来者远矣。” [4] (p382-383)鲁迅认为楚辞这一文体的产生不是凭空的,它继承了《诗经》的优良传统,也接受了楚地民歌和楚国风俗习惯的影响。
总之,鲁迅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着手,评论了屈原作品的成就,既肯定了其独创的文学史地位,又看到了它与传统、后世的关系。
(二)鲁迅对屈原人格的评价。
综观鲁迅的作品,他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评价屈原,所以他对屈原的评价随着历史环境和自身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首先,鲁迅对屈原的品格高度赞扬,并对屈原的个人遭遇给予深刻同情。鲁迅认为《离骚》的出现和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个人理想得不到实现的遭遇紧密相关。“长子顷襄王立,子兰为令尹,亦谗屈原,王怒而迁之。原在湘沅间九年,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作《离骚》,终怀石自投汨罗以死。” [5](p392-386)可见其主要内容紧密联系着屈原不幸遭遇。鲁迅指出:“其辞述己之始生,以至壮大,迄于将终,虽怀内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而罹谗贼。” [6] (p392-386)正是借助诗作以倾泻心中忧愤,表达自己一腔忠诚而被谗害的哀怨、激愤的感情。“罹谗贼”三字可见鲁迅对屈原的不幸遭遇非常同情。他对屈原高尚的品格十分推崇,认为时人是无法媲美的,他指出:“楚又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虽学屈原文辞,终莫敢直谏,盖掇其哀愁,猎其华艳,而九死未悔之概失矣。” [23] (p392-386)可见屈原文辞中所蕴含的高洁、***的精神是别人无法达到的。
其次,鲁迅肯定了屈原对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这种精神在《天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天问》是一百七十多个疑问组成的长诗,展现了作者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种种质疑的精神。正如鲁迅所说:“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现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24](p71)鲁迅也是一位极具怀疑精神的作家,所以对屈原的怀疑精神十分推崇,“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揭示出了屈原***的性格和伟大的理想,同时这句话也可看作鲁迅自身精神的体现。
当然,鲁迅对屈原及其作品也提出过一些批评。鲁迅在早期的文章中指出屈原作品:“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26](p71)认为屈原作品缺少战斗、反抗精神,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和鲁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身在日本的鲁迅,切身感受到中国人在异邦所遭受的歧视,同时也看到自己祖国的落后、民众的愚昧,清***府的腐败使古老的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中,他急切的希望祖国能强大起来。加之当时鲁迅受到孙中山、章太炎等***志士激进思想的影响,激增了自己的战斗精神,他赞同***,认为若中国强大,必要腐败的清***府。可见当时鲁迅的思想非常激进。因此他才会认为屈原作品“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从客观来看,鲁迅此言并没有错,但他忽略了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忠君爱国的思想。以屈原对楚国的热爱他是不可能站起来反抗的,同时鲁迅也忽略了屈原所处的是封建等级森严的时代,臣反君是叛逆,所以屈原也不会反抗自己的君王,因此他只能抒发一下自身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的苦闷,抱怨一下君王对自己的不理解,也就难免“多芳菲凄恻之音”了。
综上所论,屈原的爱国精神、高洁的人格以及个人的不幸遭遇对鲁迅产生了很大影响,鲁迅对屈原的作品及其人格也都做出评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做出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大都客观精准。由此可知,屈原和鲁迅这两位相隔千年的伟大作家在很多方面都是有所联系的。
参考文献:
[1]见鲁迅.鲁迅全集卷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
[2]鲁迅.鲁迅全集卷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2—383.
[3]鲁迅.鲁迅全集卷九[M].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2—383.
[4]鲁迅.鲁迅全集卷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2—383.
[5]鲁迅.鲁迅全集卷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2—386.
[6]鲁迅.鲁迅全集卷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