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10篇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篇1

关键词:电气工程导论 教师 学生 教材 教学设计

中***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34-02

1 电气工程导论教学的重要性及内容

今后若干年内对电气工程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包括:

(1)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广泛地定义为包括计算机、世界范围高速宽带、电气工程***、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系统,以及用来传感、处理、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等相关支持技术的综合。信息技术对电气工程的发展具有特别大的支配性影响。信息技术持续以指数速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气工程中众多学科领域的持续技术创新。反过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新更先进的工具基础。

(2)与物理科学的相互交叉面拓宽。由于三极管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固体电子学在20世纪的后50年对电气工程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气工程与物理科学间的紧密联系与交叉仍然是今后电气工程学科的关键,并且将拓宽到生物系统、光子学、微机电系统(MEMS)。21世纪中的某些最重要的新装置、新系统和新技术将来自上述领域。

(3)快速变化。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必须每隔几年对工程问题的过去解决方案重新全面思考或审查。

从以上知道,本课程的内容包含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技术与PLC应用、微机控制技术、供电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2 本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素质问题。

电气工程导论的内容及其丰富,包含的课程知识十分复杂,这对如何聘用新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有很大影响。

延伸到电气专业外相关的很多技术发展,要激起学生对外来世界更加信息化的好奇,对未来人类生活的向往,比如智能家居,通过无线就能控制家用电器等,方便快捷安全,抑或更加人性化和自主化的小型分散发电,超导技术等。

目前的大学教师,对导论的教学,只是局限于本身的内容讲解,使用相关的PPT;以为讲完一本书就算完成了的《电气工程导论》的教学,对于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关心不够,达不到教学效果;其次,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全面掌握《电气工程导论》包含的所有内容。一个教师讲完一本教材不适应本课程的教学。

(2)学生认知问题。

导论,顾名思义是讲述有关专业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因为接触的专业课程还不是很多,所以对怎么样去学好这个专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当今社会乃至世界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等等都不是很清晰,不能给自己一个学习和探索的定位;通过这门课,学生需要对本专业进行深刻的认识。

但是,本课程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校门,尚不适应大学学习,此时开设内容如此丰富的内容的课程,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开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另外,本课程的内容决定本课程考查课,学生的重视程度达不到一定高度。

(3)教材问题。

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使得以出版的《电气工程导论》教材的寿命极短,也就是说,任何一本《电气工程导论》教材的使用都会面临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问题。

2.2 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一下教学设计解决问题。

(1)教师设计。

打破传统的一门课程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将本课程分解为:电子、电气、测量、控制、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几个方面内容;每一部分内容安排一个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讲解。

教师与学生一个是教,一个是学;不同的资深老师讲解不同的知识,会使学生认为学校对他们很重视,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教法设计。

采用案例或者参观方法,取代以往的以教材为主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知道电气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或者从企业现场体会电气工程的作用及重要性,以及电气工程专业涉及的相关技术及应用。

(3)过程设计。

打破传统的每周两个课时的授课过程,改变为集中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在案例分析和参观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多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主动认知能力。

(4)学生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知识面的培养,贯彻“考研、出国、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让学生知道电工、电子、信息、控制理论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较好的工程实践的重要性”。

2.3 教学实践

河南工程学院针对2011,2012级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在两个星期之内完成了对当届学生《电气工程道路两年的教学工作》,教师及教法设计具体方案如***1所示。

将《电气工程导论》所涉及的内容规划到不同的教研室,然后,各教研室安排相应的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进行案例教学并带领学生到相关知识领域参观。每个案例分析及参观分配3天时间,其中一天讲述案例,一天参观学习,一天讨论。

最后的总结过程,由学院委派资深教师对学生系统讲解电气生产、电气安全及技术开发等内容,并让学生用一个下午时间写出电气工程导论学习报告。

2.4 满意度调查

河南工程学院连续几年对《电气工程导论》学习满意度进行调查,几年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中,2009及2010年没有进行教学改革,2011及2012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表1可以看出,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学生对教师及教法满意度有了极大地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有了极大地理解,产生了极大地学习兴趣。

3 结论

《电气工程导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得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深刻认识,达到了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范瑜.电气工程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篇2

【关键词】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 构想 电气工程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2-02

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的改革,其中提出,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由于改革的要求,很多普通高校对专业进行重新规划调整,有些专业进行分离或者合并重组。使各专业学习更宽广,知识面更开阔。这也集中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也说明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检验理论的标准就是多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掌握更多。所以本文就是根据我校电气专业重新组合后的情况,提出实践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一、电气专业课程中实验课程教学的分析

在电气工程专业中开设实验课,不仅仅能让学生更好的感知理论的实际性,培养其动手实践创新能力,还能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致,让学生多思考,多想象,让他们学会用专业的电气理论去验证,去分析思考。在传统以往的实践课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太过于依赖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实验课程中,做的实验仅仅只是对某一知识点进行验证,并未让学生有过多的操作体验过程,学生也仅仅只是对这一理论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也不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实验解析,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改善。所以我认为,在现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对专业的基础验证实验可以减少一半,同时利用这多出来的课程时间多进行分析创造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这也有利于今后在社会上的应用,也更贴近于社会工作中。同时也可以将实验室进行开放式,而不仅仅局限于上课时使用,当然开放式实验时也应该有相应的时间区限,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也更方便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马上进行实验探究。

二、电气专业中学生实习体验的分析

电气专业的学生在实习阶段,是最重要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地方,这也不单单是培养学生学会用电,规范用电,对电也有一个更贴近一步的认识。而电气专业的学生对电的认识这只是最基本的,也应对电气机械类也有一定的认识,并对其有一定的掌握度。在电气专业课程中,学生在大二起,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与电相关的,然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却对一些基本的电气知识不是很了解,也没有形成一个很好地对电的使用规范程度,这也说明,许多基本理论知识之间,老师在讲课时并没有联系在一起,只是单纯的对自己的课程进行讲解,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我认为,学生在实习期间, 不仅仅掌握安全用电,也要加强对相关设备仪器的使用情况,还有电表的读数,一些常用设备的维修、连接等问题的学习。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的工作优点,也让学生对电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激发出他们对电气知识学习的渴望度。同时在实习阶段,也应该配备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实习的效率,所以,学校可以多和一些电气工程进行交流学习,设置实习基地,让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就不会那么茫然无措。

三、电气专业中实现开放式的实验室教学的分析

现在,在课程实践环节,由于对验证性实验的课时减少,这样就多出来一些课时。如何好好的利用这多出来的学时,这也是加强学习的关键之一。学校可以将这些课时进行开放式学习,同时也将这些课时加入总的学分中去,老师可以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自己写实验报告论文,同时这些实验报告论文也可以作为学分制的加分项目之一。学生也可以自己出题经老师同意后,进行实验,这不断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度。同时也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设备,物尽其用。

四、电气专业中实验教学的管理与考评的分析

在实验教学体系中,执行结果的好与坏完善与否,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在实验教学体系中的管理程度与考核情况要求。一直以来,老师在实验课程上的管理相比较于理论课堂上的教学管理都要松散很多,在实验课时,有很多同学利用这空闲的时间进行其他与实验无关的事情,虽然老师的职业精神高,素质高,但是毕竟个人精力是有限的,还是需要有制定一套严格且执行方便的管理规章制度。一直以来,多数学校对理论课程的重视往往重于实际操作,很多对学生的考核都只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考评,并没有对实验课程的考核,所以,导致很多学校对实验课程的编排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实验课程也只是附属于理论课程,所以学生只需要交实验报告就行了,并不注重对实验操作过程的重视。而造成这种原因有很多,包括实验的设备的不足,实验时老师就只有一位,并且老师在实验前的基础工作很杂,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导致学生对操作能力的认识不够。所以应该加强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考核,适当增加实验老师的数量,并且有些基础工作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协助帮忙,建立一个值班表,老师对学生的考核也不仅仅存在于书面考试上,也可以进行现场考核,提问回答等,这样学生相对于而言就不会仅仅在实验过程中充当一个看客旁观者,也增加他们的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仅只是一个理论者,让他们也对今后的实习工作更有信心。所以增加实践操作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工作前必须掌握的必要条件。

五、结论

一直以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很多高校所重视的,这也是他们一直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就结合传统的教学立足于新的教学理论,对电气工程专业进行简单的分析,望对阅读者有用,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值得我们今后去解决和重视的。

参考文献: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篇3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由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以及电力通信等多个二级学科专业整合而成的,经历了多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践。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遵循大学的“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理念和“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通识课程教育,落实大学教育理念,在电气工程专业教育中坚持夯实学科基础、强化专业根本、引导专业方向原则,加强学生的工程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结构、逻辑体系以及能力实现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构建了基于平台课程链接的电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了电气工程专业的工程素养教育和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了大学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全学程立体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的组建及其运作机制的建设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基于电路、电磁场、信号与系统、机电能量转换、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点,通过分析学院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吸收国内外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充分论证,建立了电气工程学科平台课程、电工电子类、电机学与电气设备状态检测类、电磁场与电器类、信号与系统类、计算机与通信类、电力系统分析类、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类、电力电子与新能源类、电气工程实践与创新等11个各具特色的院级教学团队。通过制订《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学团队设置与实施细则》,确立和规范了教学团队的运作模式。

教学团队是学院教学计划实施的一种自主组织模式,不具行***单位性质和职能,教学团队可根据需要下设课程组,教学团队成员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在教学团队之间流动和交叉。教学团队在学院主管院长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自行开展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法研究和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可根据自身规划,就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创建优秀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项目向学院提出申请,学院组织专家经过评审后将提供相应经费支持。学院负责遴选各教学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在教学团队中起关键性的核心作用,能够引导学术方向相同或相近的骨干教师向自身靠拢,组织职称、年龄、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学骨干和青年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团队负责人主要负责具体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质量评估;教学骨干把握课程教学的方向与过程,全面负责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运行管理;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协助团队的教学工作,并在教学团队中逐渐成长为教学骨干。学院已经形成以教学团队、教学督导、专业研究中心以及本科教学办公室为抓手的教学运作模式。教学团队提出建设目标,学院配合教学团队建设制定并实施了《电气工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聘请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组建青年教师教学指导团,开展了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验课程改革、教学法研究等项目立项工作,同时学院也建立了基于团队业绩和团队整体绩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和分配由个体转向团体与个体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基于平台课程链接的电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

基于电气工程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认识,经过充分论证,确立平台课程在电气工程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起的作用,重新构建平台课程的知识体系及其内容大纲。构成了电气工程专业以“走进电世界-电气工程基础-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为清晰脉络的三大平台课程为基础的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由此将本科教育划分为四个层次,基于平台课程链接的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如***1所示。以第一层次通识基础教育和人文社科教育为专业学习的切入点,通过《走进电世界》平台课程将物理、数学、人文社科有关的思维模式、方***、知识架构体系、文化内涵、历史与未来等方面的知识融合与转化,形成指导电气工程领域学习的基础概论,从而指导学生进入第二层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层次为电路、系统分析、电磁场、电机学等知识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平台课程《电气工程基础》的学习,将专业基础课程所学的概念予以归拢与转化,提炼成电力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点和系统概念,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层次为面向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知识的专业课程,通过前沿平台课程《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的牵引与转化,一方面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指导学生对专业前沿问题的关注,为大学生继续深造和后续前沿课程的选修提供指导。第四层次为面向学科前沿且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科前沿课程,如智能电网等。通过三门平台课程的牵引与转化,将本科教学内容有机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通过这种分层次组织教学的模式,努力实现以人为本的兴趣学习和个性化培养,使教与学的过程及学生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平台课程的设置在整个培养过程之中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学习以平台课程为导向,不仅利于接受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教育,而且也非常重视平台课程的学习,为相关层次的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依托武汉大学的人文底蕴,同时与理科学院联合办学,充分利用武汉大学学科优势,在实现“通识基础教育――《走进电世界》”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武汉大学特色,实践“高素质”的教育。倡导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电学的起源及发展,介绍国内甚至武汉大学对电学科发展做出的贡献,培育学生爱武大、爱电气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为学习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学基础;设置人文、社科、管理、法律等多个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管理能力,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具备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平台课程《走进电世界》教学之中,更多融入电气工程的文明史,电气工程的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具有深刻影响和教育意义的典故,串接电气工程学科的结构和特点,从而架构电气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在实现“专业基础系列课程――《电气工程基础》”的课程教学中,落实“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实践。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之中,采取“放”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教材选用等方面不再局限于电气工程专业,积极推荐使用国外著名大学教材,主张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介绍,实例的证实也不再局限电气工程领域。在平台课程《电气工程基础》教学之中,采取“收”的教学模式,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赋予电气工程的专业特色。

在实现“专业系列课程――《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的课程教学中,以电力系统为对象,凝练学科专业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以《电气工程基础》为牵引,形成以电力系统的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中的电磁现象、信息共享、继电保护及装备结构问题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电力工业实际为背景,设置3个专业选修模块,在专业系列课程教学中,采取“收”的模式,使学生按模块化进行专业课程的选修,学习更加自主,更加专业化。在平台课程《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教学之中,又采取“放”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知识教育与学科前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联系,紧密跟踪行业动态,弥补理论教学落后于新技术发展的状况,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工程素养教育与电气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

在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注重工程素养的训练与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人类接受工程的训练往往是从直接感官的参与开始,“心灵”的同时必须做到“手巧”。因此,从恢复金工实习开始,通过电工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电力工程专业训练和毕业设计为基本实践教学内容,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设计大赛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引导,将设计制作训练贯穿整个能力和素质培养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得到系统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具有“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办学,进一步完善我院外聘兼职教师的工作。在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聘请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担任兼职教师,引入知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和成功经验;建立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校的机制,让一些著名电力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在高校兼职,讲授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实现教学与电力生产实践的零距离结合。

实验课程是工程学科本科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依附于单一课程,主要以基础-验证型实验为主,而且现代教学实验台已经把教学实验过程进行了程序化和机械化,很多实验流于形式,并没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改革这一模式目前主要是通过课程增加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为主,但这种模式始终没有摆脱单一课程教学目的的束缚,在实验教学中无法真正体现出综合与设计过程的训练。实验课程大部分是以自编讲义为主,不成体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系列教材。因此,在实验课程教学方面体现出来的教学研究成果较少,实验课程在本科工程专业中的教学地位得不到体现。随着新一轮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加快拔尖人才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改革现行的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2011年,学院基于教学团队申报的“电气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践”项目获得“武大课程2010”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基地立项和湖北省教改立项支持,项目对工程学科实验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实际上,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很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实验课程的建设也需要知识化、体系化。实验课程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应用相关课程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实验课程不应该仅仅是相关理论教学的补充,而应当摆在与理论课程教学同样的地位。特别是对于工程类学科专业学生来说,其师资队伍建设也应当与理论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同样对待。学院从改革现有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出发,在教学团队基础上重新组建实验课程教学队伍,构建了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如***2所示),系统化地建设了实验课程体系,完整地体现了其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特点。

按学科专业知识点构建更加合理、自成体系的电气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使得实验课程不再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教学,而是与某一类理论课程教学保持衔接,形成对应知识点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可相对***地开展课程教学。学院将实验课程的教学放在与理论课程教学同等位置,由课程所在教学团队负责实验课程教学运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等工作,解决了实验教学长期受到理论课程束缚和制约问题,建立其自身成长的机制,同时也改变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师资力量薄弱,且学历结构存在极不合理现象,实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大学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全学程立体培养模式

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工科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学院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为了建立更加系统和长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电气工程创新与实践教学团队,负责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各类竞赛、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本科生跟导师等工作。电气工程创新与实践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贯穿大学4年基于课外科研的全学程、立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本科生全学程、立体的培养,特别是后期的带薪工作,使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创造教育自然地融合起来,实现无缝对接。

基于课外科研的全学程、立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针对大一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针对大二学生的“电气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预研项目”,针对大三学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针对大四学生的“电气工程学院创新性毕业论文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一种引导学生经历好奇、兴趣、质疑和探索的4个过程的有效手段,但是其开展时间仅为1年,项目真正有效的开展时间只有9个月,这使得一些项目的开展缺乏持续性。为了与学校层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形成前后呼应关系,构建学院层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资助计划,延长创新人才培养的时间,学院针对大二学生资助 “电气工程学院创新性预研项目”和针对大四学生资助“电气学院创新性毕业论文项目”,使创新人才培养覆盖大二到大四年级的全学程。

在确定了创新计划支持体系之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解决一个矛盾:课外科研所需知识的综合性(有的是本专业课程,有的是外专业课程,有的是研究生课程)和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有的本专业课程还没有开,有的外专业的课程没有学)之间的矛盾。电气工程创新与实践教学团队通过细致分析和设计,确定“科研技能培养计划”,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不足,构建“科研基本技能和素养培养计划”,为创新体系提供支撑。团队通过调研还发现,学生在1-3,7-8学期的课程压力较小,4-6学期的课程压力较大;在实验教学方面,学生的主要课程实验也集中在4-6学期。因此,将科研技能培养的主要时间集中在1-3,7-8学期。根据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出适合本院学生的科研能力培训计划。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篇4

关键词:电气类专业 实践能力 实验 实习 毕业设计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高校理工科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院校都加大了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增开了与理论课配套的实验课,并加强了实习、实训环节。本学院的电气类专业就开设了电拖、电力电子、电子设计自动化、继电保护等31门实验课。这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一定帮助,使学生对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但由于电气类专业的特殊性,其知识的应用与现实中的生产、生活结合较为紧密,且对安全性、可靠性有较高的要求,一旦出现失误将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所以仅靠实验课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一、提高电气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问题。本人在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之前,曾在科研院所从事过多年的技术工作,这期间也参与过新员工的录用、面试。在与诸多应聘者的接触中,明显的感到本科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他们对一些基本的电气知识尚能应对,但如让他们看一些简单的电气***纸或设计一个基本的电机控制回路,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完成。这也是招聘原则中“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如我们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近年来也都兴建了许多水电站、发电厂。而供配电更是做到了村村寨寨,甚至在还靠溜索过河的怒江大峡谷一带的崇山峻岭中都能看到矗立的电杆。这也使得电气类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在毕业后更快的进入角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电气类专业现有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学院作为学校的学分制试点单位,电气类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可提前或推后毕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专业教学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全校公共教育课程52.5学分,文理基础课程14学分,专业教育课程93.5学分。而专业教育课程的93.5学分中包含了实验课程的27.5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毕业实习4学分、专业课程实习2学分、社会调查与实践2学分。实践环节的总学分为41.5分,占了总学分的四分之一,专业课程学分的三分之一还多。从学分设置上来看,实践环节占的比例并不小,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提高。就本学院而言,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验课程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专业理论课,可以说几乎每门专业理论课都配套有相应的实验课。而实验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理论课讲述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在做实验时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书》来操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尝试。也就是说实验课仅仅起到了理论课教学的辅助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其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2、毕业论文设计,在实践能力培养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从选题到毕业答辩至少有六个月的时间。而由于带设计的老师多数都没有实际的应用课题,同时又受到经费、科研实验设备等的限制,毕业设计的题目往往局限于一些简单的设计任务,而完成论文的主要途径是查阅资料,也就是说毕业论文多数都只是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上的研究。

3、毕业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应该说是学生接触到现实生产的最有效的手段。而在实习过程中,合作单位考虑到生产进度、学生安全等因素,往往不愿意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当中,使实习过程仅限于参观,听讲座而流于形式。

4、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多数学生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主观上他们更乐于接受学校给他们安排的学习计划。做实验时他们按部就班,只希望顺利完成早点离开;做毕业设计他们会去网上搜索、抄袭,草草的完成论文了事;毕业实习,他们会把他当做一次旅游的机会。这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加强电气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人对电气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正确对待实践教学环节。

2、发起、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社团,并对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去从事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维修电器,普及用电安全知识等。

3、实验室应该在教学计划外的其他时间定期开放,并安排指导老师值班,使学生能有条件自己去做一些实验,去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篇5

2014年3月22日,***副部长鲁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国家将出台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新方案,目前国内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随着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方向发展,怎样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新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相关企业需求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地方高校重点思索的问题。 

根据我国当前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深入现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优质企业建立校外實训基地,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共同研讨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课程标准等,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较系统地掌握农业电气化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从事电气设计、设备安装、运行、检修、试验、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业电力工程规划设计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供用电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理论教学体系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三类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准确把握各类课程的特点规律,优化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使三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是农业电气化专业教学改革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从人文素质、专业素质、思维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竞争能力。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课程,它是为学习后续课程作知识铺垫,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要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对公共基础课的各门课程要合理设计,充分体现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的教学理念,实现公共基础课知识与专业基础课内容的合理衔接。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大学外语、高等数学、体育、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等12门基础课程,其中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设置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要求每门课程都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主动配合专业教学,在内容上满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它起着前伸后延作用,能促进整个知识和能力系统协调发展。合理设计各门专业基础课内容,能实现与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无缝衔接。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工程制***与CAD、机械基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10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课过程中就要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学好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既是将专业基础课知识拓展到专业领域的过程,也是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深化和巩固的过程,专业知识的直观性将有助于基本概念的辨析,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将有助于基本理论的阐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架空线路设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专业课程。其中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高电压技术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利用设备实物、设备***像或在现场实际讲解,旨在为学生提供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学的知识。 

(四)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学科发展的趋势,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贯彻因材施教、完善学生知识智能结构而开设的供学生选读的课程。 

专业选修课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的外延,一般把专业选修课安排在后几学期开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选修课规划为四个课程模块建设。 

1. 学科前沿模块:包扩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等课程。 

2. 专业特色模块:包扩农业电气化导论、工业用电设备、电气安全技术、发电厂概论、电气CAD、电力英语、二次回路等课程。 

3. 信息技术模块:包扩数据库应用技术、Matlab基础、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 

4. 经济管理模块:包扩用电营业管理、电力工程概预算、电力法等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满足不同专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清晰且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建设时必须根据学生所学理论课程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有效衔接,把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筹划、组织和实施,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除在课程中开设必要的实验内容外,还开设了40周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并把其规划为七个实践教学模块建设。 

1. 社会实践模块:《***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2周)。 

2. 工程基础训练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实训(2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1周)、工程制***与CAD实训(1周)、金工实习(2周)、電工实习(1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周)、电子工艺实习(1周)。 

3. 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包括变电站与线路认识实习(1周)和电能计量实习(2周)。 

4. 专业课程设计模块:包括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1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周)、变电工程设计课程设计(1周)。 

5. 专业实习模块:包括电气设备装配与检修实习(1周)、电气运行实习(2周)、变电站仿真实习(1周)、电网仿真调度实习(1周)、毕业实习(2周)。 

6. 综合实验模块:包括继电保护综合实习(1周)和电缆施工工艺实习(1周)。 

7. 毕业设计模块:毕业设计(14周)。 

四、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学校在新的培养方案改革中,强调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把第二课堂规划为三个模块进行建设。 

1. 特色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特色课堂、科技讲座及进行科研专题调查、公开发表文章、参与科技制作等。着重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竞赛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电子技术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课件开发大赛、英语竞赛、体育竞赛及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等。着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高、外语应用、创新思维的能力。 

3. 团体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参加暑(寒)假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参加综合文艺汇演比赛等。着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乐观向上的心理性格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五、结束语 

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只有抓住机遇,加速改革,提升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才能办出特色,形成优势。通过农业电气化专业综合试点改革,系统的梳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课程组的建设带动教师深入学科前沿研究,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激发了教师科研的兴趣,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制定出具有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9-60. 

[2]杨莉.浅谈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轻工科技,2014,9:179-1803. 

[3]徐俊良.新时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重要原则[J].江苏高教,2014,5:96-97.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27-03

作者简介

陈小荣(1969- ),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100176);黄敦华(1978- ),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副教授;张文涛、刘增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PXM2014_01 4306_000083),主持人:黄敦华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控与电气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6个专业构成。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部级重点建设专业和北京市职教分级制改革专业,依据其在专业群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将其定位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引领和辐射其他专业[2];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工业网络技术两个专业在专业群中起支撑作用,将其定位为骨干专业;其余3个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将其定位为特色专业。

一、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调研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专业群毕业生成长规律,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通识贯通、平台递进、模块并行、技能创新”的“1-4-1”课程体系[3],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1”是突出知识应用性的“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是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方面的专业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技能培养;“1”是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二、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一)贯通科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比较宽广的知识结构,提升其文化素养。公共基础课程由***要求大学专科开设的思想***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公共选修课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陶冶人格、传承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目标,开设50门以上,每位学生按个性化需要选择5门。

(二)“平台+技术+方向模块”的专业课程

1.共享共建的专业群平台课程

专业群平台课程一般是同类专业之间或专业本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构成的课程,是以该群对应岗位群上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工作岗位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工作实践行为为起点,面向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而确定的学习和训练项目。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面向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运维、装调、生产、设计、管理等岗位群,提炼本专业群各专业共性要求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构建了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分别为《机械制***》《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PLC控制技术》。

这9门课程要求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中不同专业学生都要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机械基础、电气基础、控制基础三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就业或者升学奠定良好基础。

2.核心技术与就业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和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群内6个专业依据各自的就业领域,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如***1所示。这些课程以工作为导向,选用合适的教学载体,大多采用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训室完成学习。

(三)突出技能的专业群实践与创新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按照专业群岗位能力标准,构建专业群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递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如***2所示。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均设置了钳工、低压电工运行维修、电子产品装调、职业素质实践和认岗实习周等基础实训,培养专业群学生职业基础能力。

专业群内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综合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周,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如***3所示。

专业群结合就业岗位设置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学生所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进入职业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专业群职业创新能力实践项目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职业资格高级证、参加或开设讲座等。专业群内每个专业相同的实践项目的内容有区别,如专业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写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不同的专业要调研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可参加光伏发电系统装调、单片机应用等项目的比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参加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项目的比赛,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参加智能电梯装调、楼宇智能化系统装调的比赛;此外,如果有其他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目,经认可也可获得专业创新环节的学分。

三、结束语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1-4-1”课程体系,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通识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平台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群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专业技术课程重点培养核心技术技能,方向模块课程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课程突出技能应用和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自控与电气专业领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当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其内涵的理解和建设的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刘峻.试析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3(11):21-23.

[3]肖莹,李宏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8-4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Xiaorong,Huang Dunhua,Zhang Wentao,Liu Zenghui

Abstrac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constructed the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Amo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students will be cultivated through general courses,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specialized courses of “platform + technology + direction”, and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 link.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篇7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job post, this paper first determined the typical task of work group, analyzed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or the job, and clarified action area. Then action area was converted into studying field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by teaching. And the complete special course system was built. The article took the course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traction substations for example, determine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ts description and guiding paper teaching method.

关键词:工作过程;牵引变电所;课程设计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traction substations;course design

中***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69-02

0引言

《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授课72学时,2周实训,内容包含开关电器、操动机构、互感器、电气主接线、高压配电装置、接地装置、二次接线装置、直流操作电源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设备的维护和电气设备选择原则方法。内容繁多,课时数少;其特点是既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也有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学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对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几年以来,我们虽然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技能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已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牵引变电所的运营与维护》课程设计,将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重构以工作过程为目的的行动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教、学、做”一体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电气化铁路和我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1 开发与设计思想

1.1.1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1.1.2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1.1.3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1.2 开发流程开发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要对工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导地位,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1.2.1 调查分析,确定岗位群及职业综合能力要求。通过到企业走访及问卷调查、与企业专家座谈、同行业专家和同类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交流、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方式,进行市场调研,共同分析确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市场中的岗位(群)需求与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确定了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岗位分为变电值班员、接触网工、电力调度员、变电设备安装工、变电检修工、电气试验工和二次安装工。

1.2.2 根据不同工种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1.2.3 按照不同的归类原则,由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到不同的行动领域,分别为牵引变电所值班、牵引变电所设备检修与维护、接触网检修与维护、牵引变电所高压电气设备试验的组织与实施、牵引供电系统的监测与保护、牵引供电系统的事故处理、牵引变电所的施工和变配电所的运营、维护和检修八个行动领域。

1.2.4 确定行动领域后,再对不同的行动领域进行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分析。

1.2.5 按照教学论要求,将行动领域归纳到适合职业院校的学习领域中。将八个行动领域归纳为七个学习领域,分别为牵引变电所运营和维护、接触网维护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测试与防护、牵引供电系统的监控与保护、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牵引变电所的施工和变配电所的运营、维护和检修。

1.2.6 设计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学习情境总表。如表1

1.2.7 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

2《牵引变电所运营与维护》课程方案设计

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职业综合能力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研究确定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学习情境。

①岗位描述,如表2。

②制定课程标准。

③学习情境设计,如表3。

④进行学习情境描述。

⑤教学组织,采用引导文教学。

⑥进行教学评估,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分三结合方式进行。

⑦注重过程考核,每进行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都有相应的评估和考核方式,最后结合结果考核,评定成绩。

3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现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再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牵引变电所运营与维护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描述及引导文教学,满足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所要求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今后将要做什么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篇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交叉多重优势的学科。在***对本科专业的规划下,成都理工大学依据市场的要求,遵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确定的专业发展规划,通过多年实践教学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历程,本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

1.专业特色。成都理工大学申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八年来,依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指导方针,以培养专业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的,办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坚持以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基础,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工程实际应用的操作技能水平锻炼,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办学特色。在专业方向培养上,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自主选择开设的楼宇和电气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中的一个。形成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面广、专业方向深化特色。在实践教学上,本专业的应届毕业本科生应用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参加该校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简称ASEA)技能测试中心考试,获得助理ASE资格认证,从实验走向工程。形成该专业工程教学的一个显著特色。

2.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了本专业培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应达到的素质水平、掌握的知识面和要求的能力水平。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二是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三是较好地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四是应具有智能建筑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初步工作能力。五是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六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特色是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形成的。整个课程体系是为本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部分组成。理论教学体系包含: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部分组成。课程体系注重了这五大部分的协调性和科学性,体现了本专业知识结构所具有的宽口径、厚基础、学科交叉,强调融合的工程教学专业特色。

1.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下述特点:要求理论教学体系要利于培养基础雄厚、宽口径、综合型的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内涵丰富、多学科交叉性、对外延伸性的特点。设置的专业基层理论课程,要不断用新的先进的科学思想熏陶培养人才。设置的专业课程要综合应用总线通信网络控制大系统、系统计算机控制的知识解决跨行业的实际问题。体现出专业重系统,重集成,薄单机的特点。

2.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完成教学大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ASEA助理工程师资格认证和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掌握和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学好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篇9

关键词:教学改革;电气工程概论;互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韩杨(1982-),男,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1731)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672011ZYGX2011J093)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57-02

“电气工程概论”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围绕电气工程领域的几个主要分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电气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有全景式的了解,对进一步深入电气工程学科类专业学习起到导航作用,并逐步培养对电气科学与工程的崇尚与追求的专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1,2]

实践表明,学生总是习惯于知识的“定量”化灌输模式,而对于这样一门以“定性”介绍为主、没有公式讲解和详细专业理论分析的课程,最初还有些不适应。如何激发学生对电气专业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和***书馆资料查询等手段,去主动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知识背景,是课堂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和实践的课题。[3-5]笔者经过两三年的电气工程概论教学后,在重点讲述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的基础上,把互动式教学方法成功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表明,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一、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探索改革教学模式

“电气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内容多,采用传统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效果不佳。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教学安排按照如下顺序:教师理论讲解—多媒体PPT展示—视频演示—给学生布置课后调研题目—学生自主学习、分组研讨、制作PPT—学生课堂专题演讲—同学问答互动、教师总结—教师提出整改意见—学生课后再次收集资料、完成研究报告。这种互动式方法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他们在PPT演讲、书面表达、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课程绪论

(1)主要内容:电气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电气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简史、前景、理论基础和常用计算机程序,譬如EMTP、MATLAB、BPA、EMTDC、PSPICE等。应达要求:了解电气科学与工程的产生过程;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二级学科分布;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应用和作用。

(2)教学设计:围绕使学生对本课程的专业背景、主要应用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激发其对本专业的热爱这一目标来展开。在讲授过程中,补充智能电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等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2.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技术

(1)主要内容:电机的作用及其发展简史;电机的分类与结构、应用领域、选用与运行控制;电机学的研究内容概要;电器的发展历史和分类。应达要求:了解电机的基本作用、发展简史、电器的发展历史;理解电机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领域;掌握电机的可逆原理;理解电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高压电器与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与作用;掌握电机分类方法和不同类别的电机特点。

(2)教学设计:介绍电机与电器学科的概况、发展简史,使学生对电机学等后续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电机的微机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FLASH制作的同步电机励磁过程和旋转磁场模拟动画来加强学生对电机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电器部分,通过***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电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高压电器部分,由于装置体积庞大,采用视频录相讲解的方法,拉近学生对高压电器的感性距离。

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

(1)主要内容:电力系统发展简史;电力系统简介;发电厂、电网概述;电力市场简介;电力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应达要求:了解电力系统的发展简史和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概况、交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过程、各种类型的能源发电原理及其特点;了解电力市场的概念、电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理解电力系统的功能与作用、现代电力系统的主要特点和运行过程。

(2)教学设计:主要讲授电力系统的概况、基本概念,内容涉及发、输、供、配、用几大部分,按发电部分、电网运行与调度、电力应用三个环节顺序介绍。教学过程中首先从系统的角度对电力系统进行介绍,使学生建立对电力系统整体功能及结构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各个组成部分分别阐述。在讲述电力系统发展前沿技术的时候,本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主线,将智能电网的概念引入课堂。

4.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传动

(1)主要内容: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与发展简史;电力电子技术的特点和研究内容、应用领域;电力电子技术的地位、发展方向和电力传动概况。应达要求: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发展历史;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电力传动的主要应用领域;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和直流电机、交流电机传动的基本原理。

(2)教学设计:介绍电力电子技术的作用、历史、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电力电子技术是我院电气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半导体变流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确电力电子技术的本质和重要意义;将实验室电力电子器件作为道具,在课堂上实物演示,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讲述电力传动部分时,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明确电力传动在工业中的应用概况;结合科研课题,将典型案例通过PPT向学生展示。

5.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1)主要内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发展简史及主要内容;高电压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应达要求:了解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作用;了解高电压的产生原理和试验设备;了解高电压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理解基本的高电压及绝缘试验操作。

(2)教学设计:介绍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其试验技术。本章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因此在教学时,采用了PPT讲授和视频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突出高电压技术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试验条件和环境等,达到让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的目的。

6.电工新技术

(1)主要内容:电工新技术发展趋势、超导电工技术、聚变电工技术、磁流体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燃料电池技术、飞轮储能技术和微机电系统。应达要求:了解电工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超导电工技术、磁聚变电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磁流体发电和推进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及应用,飞轮储能技术及应用和微机电系统的基本概念。

(2)教学设计:主要以PPT讲授为主。对超导电工、聚变电工、可再生能源发电、燃料电池技术和微机电系统等前沿技术进行专题概述。

三、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互动式教学模式

1.注重课堂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电气行业的应用情况和相关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譬如给学生介绍联合证卷行业深度分析“电力电子,我们可以看得更远”,重点介绍电力电子变频器、整流设备、无功补偿设备SVG、开关电源、直流输电装备等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介绍相关企业和上市公司产品和市场概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为了加强课堂互动,采用了PPT讲解和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个专题介绍。譬如:核裂变之历史回顾、中广核集团介绍、日本核事故回顾、欧洲核聚变装置、中国托克马克聚变装置、日本新干线与中国高速铁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公司宣传片;汽轮发电机、水轮发电机安装视频和三峡发电厂简介。学生观看完视频后,进行提问:裂变和聚变的区别是什么?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原因是什么?避免核事故的方法有哪些?日本新干线和中国高铁的技术要点有哪些?汽轮机和水轮机的原理是什么等等。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凡是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上加2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随后,教师进行总结评论。

3.推行专题报告,活跃课堂气氛

采用学生专题演讲方法,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3人一组,分工协作完成资料收集、PPT制作和课后研究报告撰写。学生报告题目有:智能电网概述、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介绍、电能存储技术的发展概况、地热发电的现状与技术要点、PLC的原理与应用、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趋势、柔性太阳能电池、国内外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介、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和电动汽车电源系统等等。学生报告后,其他学生提3~5个问题,报告者首先作答,教师随后总结,并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对提问的同学,在平时成绩上加2分。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

四、结束语

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发现,学生非常喜爱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感觉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活力,在知识获取和创新、演讲能力和书面表达方面都得到全面的锻炼,收获颇丰。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对电气工程专业提升了兴趣。教学实践表明,互动式教学方法在电气工程概论课程的应用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刘晋,牛印锁,文俊.国内外“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6):64-65.

[2]杨鸿波,高晶敏,侯霞,等.“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100.

[3]蒋陆萍,蒋宇琦.自主教学法在“电力生产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67-68.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篇10

关键词:中职 电力 教学改革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20

新世纪,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为发展中职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当前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最佳的外部条件,如果仍走老路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个核心,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那些当前不是很合理的中职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做一定的改革与探索。

经过近年来几轮大规模的电网改造,整体的电网结构、设备等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规划的逐步实施,电力行业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电力企业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分析显示,全国电力行业138万名职工中,仅有高级技师1630名,技师2.3万名,两者之和不足职工总数的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技术性职业岗位仍处于不饱和状态。由此充分说明,电力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电力专业技能型人才基本上不会为岗位需求所束缚,唯一要提高的就是自己的竞争力。因此,作为向电力行业输送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电力类中职技工院校应顺应电力行业的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及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

一、“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中职)专业简介

我校“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中职)专业的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基本学制是3年。培养目标是适应电力行业、及其他电力建设、安装、维修等单位及电力用户,服务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掌握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电气操作、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相关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我校还要求学生获得国家或重庆市有关部门规定的中级变配电室值班电工、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或其他上岗资格证书。

1.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1)企业自备电厂、企业供配电 :电气操作、运行、检修、维护等。(2)电力工程施工单位:电厂、电站、线路的安装、施工、调试。(3)电气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电气设备装配、检测、调试;电气类产品的营销,技术服务工作。(4)工矿企业、小区物业、大型建筑、事业单位,以变配电值班、供电系统运行维护为主要岗位的电气运行。

2.本专业培养模式:采用“2+1”模式,即两年教学加一年顶岗实习。第一年主要开展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其中部分课程要开展实验或综合训练。第二年主要开展专业课教学和专业实训教学。第三年组织实习,同时根据当年用人市场信息和需求情况,对部分学生组织有针对性的岗前技能培训,也有少部分由学校和用人企业共同组织到相关企业开展岗前培训。第二年和第三年教学进程中还要安排电气运行相关专业中级工、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及考试、进网电工作业许可证培训及考试。

二、本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我校本专业为例,归纳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本专业教学质量整体认可度高,但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1.公共基础文化课的设置门类和学时都略显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中职人才培养越来越关注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熟练的单一技能已无法适应就业、转岗和学历提升的需要。

2.课程设置重复,部分内容在不同课程中被反复讲授,如中性点的接地运行方式,但都不完整。

3.部分课程的教材跟不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如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课程。部分教材难度太大,且难度大的部分并不适用,如电机学、电力系统运行、高电压技术课程理论及计算部分。

4.我校经过示范和骨干建设已建成和更新了很多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和实验实训基地,原有课程设置未及时更新,未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导致学生对设备不认识、操作不熟悉。

5.中职学生大多厌学,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趣味性方面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适应。

6.职业技能鉴定宣传力度不够,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明白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及适用范围。

三、本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构建更为科学、全面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专业教育有较高的文化起点,扎实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基础是学生的能力、素质、科学世界观发展的必要基础。基础越扎实,形成的发展后劲的“能级”越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也为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因此,建议按照《***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中对课程结构的要求,结合电力类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将思***教育与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紧密结合,搭建贯穿三年的更为科学、全面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使得毕业生达到相当于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能取得计算机及英语相应证书,有利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便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为人才“立交桥”的构建铺垫基础。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应因材施教,更注重培养职业能力

1.形成讲、练、操融为一体的课程结构。如建议设置“电工基础及测量”课,将原电工理论课与电工测量实训融为一体;将“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与实际操作交互进行,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

2.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课程。建议增加“电气运行技术”课学时,因为本门课程是在学生学完专业课后进行的一次“岗位大练兵”,是本专业所覆盖的所有岗位上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大综合,包括常规操作、事故处理、事故分析等。通过理论讲解、认识实习、仿真操作,把观察、思维、操作结合起来,促进他们把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改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偏多、偏难、偏深的现状。如“电机技术”课和“电力系统”课应适量删减学时,做到少而精,注重实用性,突出职教特色。

4.增减一些课程。如为适应微机监控、无人值班等新技术的要求开设“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课程;删掉传统的“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以技能训练与技能考核取而代之。

5.课程内容科学筛选、及时更新。按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筛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建议弱化电力系统运行课程计算部分、高电压技术课程理论部分,删除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不再使用的部分设备,增加新设备类型,简化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原理与运行课程计算部分,增***机保护内容等。

(三)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电力类专业的特殊性、高电压大电流的危险性,运行中电气设备不可以随意触碰和操作,大大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地培养与技能水平地提升。学生不能进入真实电力行业运行环境,即便到了顶岗实习阶段,也只能远观不能靠近,更不能动手实作,导致本专业课程学习与现场脱离,学生学习兴趣低。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建议调整本专业课程设置,充分利用我校已建成的信息化资源,如变电运行仿真实训室、电气检修仿真实训室等,最大限度实现一体化教学。其优势在于:(1)构建虚拟教学情境、解决教学做一体化实施中安全性与学生操作性的矛盾。(2)虚拟工作职场,学生可以角色扮演与参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3)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形象性、具体性和趣味性,可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四)专业实训室等教学设施建设

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除符合一般的教学要求外,还要尽可能适应情境化教学的需要;教学工位要符合课程内容和学生人数的要求,要具有职业技能训练的必备条件;要具有安全、卫生、规范的劳动环境和条件。根据课程设置,建议本专业扩建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实训基地及变电运行三维仿真实训室。

(五)考核制度与方法建议

为了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技能培养的新的教育形势,必须改革学业考核制度与方法。改革考核制度与方法的核心在于建立全面的题库,并且可以公开,以达到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的目的。考核形式上,基础、文化课考核宜采用传统的集中书面考试,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更宜使用过程考核和项目操作考核。

(六)加强职业资格宣传,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质量

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电工电气方面的职业属于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因此,对该专业学生应从日常管理和专业课教学两方面都应该加强职业资格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因此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安排专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课程,保证良好的培训质量,使学生毕业前能取得电气运行相关专业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和进网电工作业许可证书。

四、结束语

本专业适应面广,学生发展潜力大,教学改革应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学生职业能力逐步提升的规律,培养学生从中职新生递进到具备初级职业知识的学生,再到具备中级职业能力的学生,最后成长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广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北京教育,2000(3).

[3]中等职业学校”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运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01.

[4]武震宇.提高中职电力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1(8).

作者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10篇

学习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与自动化工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选题哪个好,电气自动化论文完整版。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12181)、2012年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与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中*

学习

电气自动化论文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自动化论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自动化论文3000字到5000字,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选题哪个好。2.1变电站及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技术主要是由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

学习

统计学专业导论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学专业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论文结束语,统计学专业论文选题参考汇总。一、从统计学专业特色看统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学和数学知识,系统掌握统计学

学习

自由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自由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自主教育的10000字论文,关于自由与教育的论文。【中***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458x(2013)01―0027―06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建构是人类存在与作为的产物,它诞生的前提就是

学习

电气自动化毕业生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自动化毕业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自动化论文完整版,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选题哪个好。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4.略论高职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6.农业机械

学习

工业电气自动化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工业电气自动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自动化发展前景的论文,电气自动化论文完整版。当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散慢、肤浅和随意。从面上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比较松散,实践过程衔接不紧,逻辑性也不强;实践过程中说闲

学习

人工智能导论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人工智能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人工智能导论1000字论文,人工智能导论论文从哪些方面写。1引言人工智能(AI)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兴起的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去求解问题的学科,与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一起被誉为二十

学习

自动化专业导论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自动化专业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自动化导论论文大一,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3000字需引用。1.1有利于促进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通过组织辅导员对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三个代

学习

自动化电气专业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自动化电气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自动化论文,电气自动化论文15000字。1.2当前我国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从现阶段我国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还有着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首先

学习

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论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论文范文。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我国1985年开始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培养了工程科学型

学习

学校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校核心论文大全,会计职称论文十篇。三是大力开展“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活动。近期来,教育系统组建宣讲团在各校宣讲了中央、自治区媒体关于维护***稳定的“11名大学生公开联名书——我们不在沉默”及

学习

电器工程及自动化论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电器工程及自动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100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2.1教材选用目的更加明确教材是高校实施培养计划的重要介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高质量、合理化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

学习

计算机专业导论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专业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导论论文格式,计算机专业专业导论论文题目。将科研导师制度引入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就是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教师协作,考察、创造和分享新知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形

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推荐,电大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二、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一)专业性原则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从那些学过的课程内容中选择值得研究或探讨的学术问

学习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与自动化工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选题哪个好,电气自动化论文完整版。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12181)、2012年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与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中*

学习

电气自动化论文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自动化论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自动化论文3000字到5000字,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选题哪个好。2.1变电站及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技术主要是由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

学习

统计学专业导论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学专业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论文结束语,统计学专业论文选题参考汇总。一、从统计学专业特色看统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学和数学知识,系统掌握统计学

学习

自由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自由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自主教育的10000字论文,关于自由与教育的论文。【中***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458x(2013)01―0027―06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建构是人类存在与作为的产物,它诞生的前提就是

学习

电气自动化毕业生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自动化毕业生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自动化论文完整版,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选题哪个好。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4.略论高职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6.农业机械

学习

工业电气自动化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工业电气自动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自动化发展前景的论文,电气自动化论文完整版。当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散慢、肤浅和随意。从面上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比较松散,实践过程衔接不紧,逻辑性也不强;实践过程中说闲

学习

人工智能导论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人工智能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人工智能导论1000字论文,人工智能导论论文从哪些方面写。1引言人工智能(AI)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兴起的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去求解问题的学科,与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一起被誉为二十

学习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导论论文范文大全集,计算机学科导论课程论文3000字。计算机导论是关于整个计算机学科综述性导引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它主要讲述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