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10篇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篇1

刘光明先生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沙因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技术、高科技可以学,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全体员工内在的追求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层面上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很难模仿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理念才是最终意义上的第一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呢?刘先生继续论证:

“任何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都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所以说技术是第一竞争力。而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高于技术,制度是第一竞争力。认识到此还远未结束,这是因为,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总之,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三版前言)

这看起来、听起来似乎很有说服力,很有逻辑性,也很有权威性。但我总觉得这理论是在天上,不是在地上,按照这种理论去努力,就好像鲁迅先生说的,是提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请问,如果说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是“第一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解释***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力量”?二者是什么关系?理念是可以学到、可以移植、可以模仿的,内在追求一致的企业有的是,但其核心竞争力却不见得一样,其市场表现也不见得一样。

说“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那么,有相同的理念就一定会有相同的制度、相同的技术、相同的产品、相同的竞争力了吗?这显然是荒谬的。说理念决定制度,决定技术,一定是先有理念,后有制度、技术,对吧?可我想,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时候,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时候,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时候,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候,不会是因为头脑里先有了一个创新的理念才发明发现的吧。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刘梦溪先生在谈到我国自然科学方面属于自己原创的发明创造还是少之又少的时候说:“这只能靠科学技术的***,而不是靠传统文化就能够解决的。”刘梦溪先生并没有因为钟情于文化而持一种文化决定论观点,我觉得这很客观,是实事求是的观点,也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们所说的核心竞争力,在西方一直被认为是“核心专长”,这种核心专长,我认为可以被解释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总之,在迎合和满足顾客需求方面我就是比你高一头,胜一筹,始终处以领先地位,处以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核心专长我以为不是“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能够担当的,同属一个民族,同在一个社会,同处一个世界,大家所了解和接受的思想文化都差不多,没听说有什么文化秘籍和理念宝典成为了谁家的祖传秘方或核心专长,我也始终没有发现有哪家企业是以理念文化独步天下的。软实力只有在硬实力的基础上才有根,才给力。

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作为第一核心竞争力,就是把企业文化视为一种目标而不是一种手段,从而误导了管理者,使他们认为文化、理念能自动导致企业的成功。而实际上,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不能代替清晰、合理的企业目标、标准、***策、规则、制度,以及对实现企业目标至关重要的其它管理职能、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这在中外合资企业更是如此,西方的契约文化与中国的道德文化不同,中国的道德文化重道德,轻规则,“大道无形”,“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而西方的契约文化重法治,习惯于按规则办事,他们相信白纸黑字的契约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口头约定,在这样一个理念与文化截然不同的组织内,你不能指靠仅用理念和文化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你怎么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打造为第一核心竞争力?而且,过于夸大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抬到第一与核心的地位,存在着把管理与文化割裂开来,形成两张皮的危险,而事实上,企业文化应该是所有管理的背景、环境和有机内容。

我以为,还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较实在: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理念对实践有反作用,但也是先有实践后有理念,实践决定理念。决定人类社会前进以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别领域发展的是社会生产方式,起根本决定作用还是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源动力”,而不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对历史的推动所起的作用来看,“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学论断,因为历史证明,是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着人类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而企业文化是第一竞争力缺乏说服力。早年就听过(没有读过)国外的一位学者断言:“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很多人都引用过这句名言。可是1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应验了吗?还是科学技术起关键作用。

无独有偶,罗国杰、张大忠先生在刘光明先生的《企业文化》第三版的序言中说:“‘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等都已证明,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制度创新首先来源于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的创新,”这又是一个意识决定存在的理论。我要说,不!事实上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而后是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整理、提炼和创新,再推动大面积的企业变革与创新。“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企业再造”理论都是从企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不是作者躲在屋子里“畅想”出来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早在100多年前就说过:“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即以理念与制度的关系而言,既不是先凭空产生了理念,而后再依理念制订制度,它一定来自于人们的实践,是人们的实践的抽象;而且,恰恰是许多理念都是从具体的规章制度中提炼出来的,而规章制度则是人们具体实践的总结。

我们注意到,在企业文化传入我国以后,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等一些错误的理论误导下,人们一下子对企业理念顶礼膜拜起来,似乎只要有了这种金科玉律般的理念之后,企业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企业文化有哪么大的效力吗?企业理念有哪么大的威力吗?其实非也!非也!

我们说,企业文化很重要,正确的理念的指导作用很大,但是决定一个企业生死盛衰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治的、经济的、地缘的原因,也有市场的、技术的、社会的原因,要作具体分析,决不仅仅是文化一个原因,更不是决定的原因,不能把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或失败统统归于文化,归于理念,事实上也不是如此。一个企业的生死盛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企业的变革,一定是对外部经营环境的适应性变化,一定是源自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源自主观的、理想化的文化设计和理念设计。事实上后者也只是在前者改变的基础上或为了适应前者变化才发生变革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念也只是客观事物、事实、现象和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抽象和总结。由于文化具有覆盖性广的属性,人们在总结事业成败的时候,总能总结出几条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总能提炼出几条所谓文化理念,这很正常,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成败的全部、核心或决定因素。李光耀先生2009年在评说美国的发展成就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觉得符合实际,很有道理,他说:“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理念具有普世价值,比如个体至上理论,无拘无束的言论自由。其实并非如此,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实际上,美国社会之所以能这么长时间内维持繁荣,并不是这些理念和原则的功劳,而是因为某种地缘***治意义上的运气、充足的资源、大批移民注入的能量、来自欧洲的充裕的资本和技术,以及两个大洋使美国免受世界冲突的影响。”(《李光耀对中国、美国和世界的真知灼见》)这段话,我觉得同样可以作为对于企业理念的作用和组织发展的归因的理解。

不错,精神可以变物质,但在谁是本源,谁决定谁的问题上,是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而不是相反,理念也只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而精神变物质也必须经过实践,更何况,理念能否化为精神还另说。因为即便理念是正确无比、高尚无比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人,如果广大员工并不认同,也是白搭,所谓理念也只是嘴上“念念”而已,不是吗?

还有一点我也必须指出,刘光明等先生的“决定论”和“核心论”还明显带有唯意志论的色彩。唯意志论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这种理论无视和否认客观规律,坚持人类意志有决定的、头等的作用,认为只要进行教育、普及知识,改变人们的观点(也就是理念),就足以改变社会环境。刘先生等的“决定论”和“核心论”就认为只要在观念上先有一套理念体系,而后才会有制度,而后才会有技术,而后才会有产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则认为,决定历史进程的不是意志、不是精神、不是意识,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企业的管理和文化的形成自有它的客观规律,不是主观上有了一套理念就能形成的。我们只有发现、认识、遵从这些客观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管理才能有效,文化才能化成。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篇2

文 / 贾春峰

为什么说要重提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基石与核心?因为它曾经是世界范围内企业文化理论初创时期的一个重要提法、一个重要论断。

20世纪80年代初,当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刚提出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期?E.迪尔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咨询专家阿伦?A.肯尼迪在对几十家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出版了《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一书,书中提出了企业文化的五大组成要素,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基石与核心”这个重要论断就出自这五要素之中。从作者的用语来说,书中有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核心价值、价值体系等说法。该书从1981年7月出版到现在已经整整31年了,现在结合关于“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谈谈个人的感悟和感想。

第一,价值、价值观是任何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全新的重要命题和重要论断。当时的企业文化本身只是一个新概念,而要进一步提出企业文化的核心什么、基石是什么、灵魂是什么?这就使得企业文化大大深化、深入前进了一大步,具有了全新的意义。这个论断提出后,企业的发展包括中国各行业企业文化的发展实践都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我们想一想、看一看,那些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和企业文化手册,不都是在前辈们开拓出的这个理论引领下前进的吗?如今,过了31年后,我们这些企业文化的实践者、研究者又进一步重提并聚集一堂讨论这个问题,这就证明了当时提出这个论断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常讲理论创新,这个论断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由实践升华为理论的产物,而不是在已有知识上、已有文献论述上、已有前车之鉴上组合拼凑而成的。因此,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是真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

第二,企业文化的五要素论认为,价值来自特定经济环境中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的尝试。而这里提到的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非常重要。价值以具体的词语给职工规定出成功之路,它影响到公司的所有方面,包括从制造产品到怎样对待工人。在强文化公司中,都有由职工共享的丰富而又复杂的价值体系。作为赢得成功的企业的哲学实质,价值为所有的职工提供了共同的方向,并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工作。成功的企业经常是因为他们的职工对组织价值的确认、信奉和实践。这就是说,价值、价值观、价值体系都不是悬在空中的,而必须为广大员工所确认、信奉和实践。这个提法很重要。我们现在常讲企业文化“落地”,这里所讲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必须为广大员工认同、确认、信奉,要实践,变成实际行动,这就讲到了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落地”的实质。如正泰集团的班组文化、中信重工的岗位诚信、岗位文化都是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落地生根的一种有效形式,具有很好的经验。班组文化建设是正泰文化的一个亮点,通过班组中最基层的文化建设,使企业核心价值观、价值理念为广大员工确认、信奉和实践。

第三,企业文化五要素论把英雄或英雄人物,列为第三大要素,并认为这是“企业真正的要素”。英雄是那些体现企业文化的人物,是价值观的人格化,他们是职工有形的学习楷模。如果价值是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就是价值的化身和组织机构力量的集中体现。英雄是中流砥柱,是火车头。英雄是一种象征,但离我们并不遥远,他能被每个到职才几个月的员工所耳闻目睹。我认为,企业文化五要素论的英雄论,是特别值得推崇的一个重要之点,也是对我们具有深刻启迪意义之点,就是把英雄人物与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融为一体。企业的英模事迹并不是同企业核心价值观相隔离、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相融的。企业故事同样是企业价值理念不可分开的,所以我们叫故事理念化、理念故事化。《玉柴故事》里讲的企业英模的创业业绩,讲了故事,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玉柴的核心价值,亲切感人,是玉柴文化在价值观人格化上的积淀,编得好。

第四,在英雄人物中还有个“共生英雄”的提法。这也值得我们重视。何谓“共生英雄”?简单地说,就是同企业共生共长、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物。从《玉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领导者、管理和员工,故事就在身边,感到亲切。我记得,五要素论提出“共生英雄”概念后,当时美国报刊曾有过讨论。《幸福》杂志也就是今天的《财富》杂志,就什么是共生英雄专门进行过讨论,其结论是“你必须将心放在企业上,企业必须在你心中”,实现“我的心在企业,企业在我心中”这样“人企合一”的境界。我们建设企业文化,不就是要造就这样的“人企合一”的境界吗?“你必须将心放在企业上,而企业也必须在你心中”,企业家、企业中上上下下的成员,可以说奉行这样的座右铭、实践这样的座右铭的人越多,企业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就越强大。

第五,企业五要素说就其整体来看,不仅有价值观、价值理论体系,而且还有习俗和仪式,有文化网络,有行为方式,这体现了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的有机统一、理念文化与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我们今天的企业文化手册的设计,突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文化和以行为规范、行为准则为基本内容的行为文化,突出这两大内容,可以说这同五要素说的架构设计、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我个人认为五要素说的是企业文化初创时期形成而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巨大影响力的企业文化奠基性的经典篇章。

第六,这次学术论坛的主题选得好。价值观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包括许多深刻内容、又可以进而分解为许多方面、意义重大的塑魂工程,是塑造企业之魂、塑造企业家之魂、塑造企业管理者之魂、塑造广大员工之魂的系统工程。魂之所在,力之所系;魂魄健全,力之勃勃。这里包括培育、提炼、总结、实施、贯彻、在实践中发展完善等一系列环节和不同层次的持久不息的有效工作。这次学术论坛专门就此展开深入讨论,我认为意义重大。在全***全国深入贯彻***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新形势下讨论这样的主题,一定会对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和发展起到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师 教学观念 更新

[论文摘要]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教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文章以高职教学现状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仍然是教学。教材、教具、教师和学生四要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教师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对实现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回顾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另有少数是由本科院校开设的,因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出现三种类型:一是由本科院校过来的高校理论型;二是由中专过来的中职教学型;三是近年毕业的院校后生型。高校教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的系统性;中专教师基本属于中学教师一类,注重的仍然是学科,但又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知识的严谨和工作的严格远不如中学,教学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近年的毕业生专业根底并不扎实,教学经验缺乏,所承袭的多为大学老师的一套。三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学科的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提高升学率和培养本科人才并不妨碍,但却不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更新教学观念,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更新课程观念,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并非几门专业课就可以解决,必须依赖于各门课程的合力培养。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所教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所任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即培养何种素质或技能),筛选教学内容。变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一门课程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找不准课程定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并不罕见。如“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恐怕是大多数业内人士的答案。因而,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或成了文学欣赏课,或成了传统文化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并非高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高职“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道理很简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获取,没有较高的阅读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阅读是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一)大学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只是文秘类专业的职业技能,与其他专业职业技能无关”的错误认识,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大学语文的开设,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误导,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写作能力极差。笔者每年都要负责几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很难找到几篇称得上论文的文章,可毕业论文要与毕业证书挂钩,不得不强迫学生完成。学生的应对办法就是东剪西贴,甚至全文***,连作者姓名都未改。这样不仅不能达到训练学生写作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目的,相反给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

二、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师如同一部运输知识的翻斗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更不顾能否转化为能力,按部就班,掀起斗车箱,倾囊相授。学生如同知识的储藏室,老师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考试考什么,他就取什么。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其实“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而且,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高职教育尤显突出,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指导操作以外,还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一个和谐轻松、平等友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

三、更新考试观念,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篇4

企业文化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自我丰富和发展的内涵趋势表明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价值管理方略。

公司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早期称谓,最早见之于1980年秋的美国《商业周刊》,其时认为公司文化主要指公司价值观,公司运用共同价值观“为公司的活动、意见和行动树立一种榜样……通过经理的实践逐渐灌输给职工,并传至接班人。”1982年,肯尼迪和迪尔在其著名的《公司文化》一书中,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他们认为企业文化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五大要素构成,其中“价值观是任何公司文化的基石,作为一个公司取得成功的哲理精髓,价值观为全体职工提供了对共同方向的意识和他们日常行为的准则。……这些成功的公式决定(偶尔也出自)公司的典型英雄人物、有关公司的神话、仪式和典礼.事实上,我们认为公司之成功往往是由于它们的职工能够识别、接受本组织的价值观并按此行动”.。日本拓植大学今西伸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特定企业中具有固有特征的价值体系”,它由价值观体系、行为体系、经营风尚三要素构成.。1985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劳伦斯·米勒名著《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从分析美文化的精神实质,提出了重创美国企业文化的八条基本价值原则:目标原则、卓越原则、共识原则、整体原则、效绩原则、实证原则、密切原则、正直原则,被誉为未来美国企业文化的基石.

对企业文化概念的内涵,尽管不同时期的国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把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则已达成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企业文化概念的发展就是企业价值观由抽象不断走向具体、走向丰富、走向完善的过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实际运作中的管理方式,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即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作用—包括价值观外化和展开为各种具体形式,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行为体系、经营风尚、企业凝聚和精神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为手段的价值管理理论和实际运作中的价值管理方式。这句话有两重意思:其一,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和可运作的管理方式,其二,这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具有特殊性,它是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来达致企业的管理目标的。

管理科学自19世纪末产生以来,经历了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现代科学学派和企业文化学派四大阶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发端于美国.7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腾飞与美国经济的衰微形成鲜明反差,美国人开始对现代管理科学的极端理性主义管理进行反思,希望寻找到得以摆脱困境的管理新方略.在客观需要和主体反思的双重催化下,企业文化理论以其蓬勃的生命力诞生了.诚如《底得优势》一书作者彼得斯和奥斯汀所说:管理学界正孕育着一场“恢复基本原则的***”。④

企业文化理论是以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结合的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价值管理方略,它不仅是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辨证否定,而且是对以往一切管理理论的批判继承。在此值得指出的是:企业价值观并不排除理性,而是反对那种抛弃非理性因素(如心理、情感等)的纯粹理性主义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也不仅是追求友谊、亲密感的“社会人”,而且是生活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并受它影响和熏陶的“文化人”,企业管理应该以营造文化为己任,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企业的精神灵魂,以此贯串到经济、技术、生产指标、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战略决策等具体的因素和行动中去,以实现企业和社会协调一致的发展。和以往的管理理论相比,企业文化具有两大鲜明的特征: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非”理性倾向(与数据化、机械化的极端理性主义管理比较而言)和注重实务研究倾向.

企业文化的价值至上主义和重视实务研究倾向,对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批判理性主义”和“恢复常理”一度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口号,人们反对过去那种把组织结构搞得过分严密和规章制度订得过分严格的做法,主张“见物,但更要见人”;注意厂歌厂服、纪念仪式等企业形象的塑造,以激发职工的荣誉、自豪感、培养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主张频繁的非正式沟通,注意改善职工之间、管理者与职工间的关系,并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培育新价值、树立新精神.企业文化的务实倾向表明企业共同价值观虽然是精神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但绝非虚幻的和假想的,而是现实存在的,务实倾向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80年代以来,很多有影响的管理学著作均十分重视管理实务的研究.如《一分钟经理》和“优势丛书”等。其中《一分钟经理》以“一分钟目标”、“一分钟称赞”、“一分钟指责’三条“诀窍”为主线,运用简明生动的手法将管理中实质性的领导艺术问题加以概括,打破了传统管理理论框架,精致实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名噪全球的《寻求优势》的副标题就是“美国杰出企业的成功经验”,书中重点分析了美国43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总结出八条基本经验(了、又异八条基本的价值准则):贵在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依靠人来提高生产力、以价值观为动力、紧守专业、精兵简***、宽严相济.其中以第一项“贵在行动”最为重要。

企业文化传入中国是80年代的事。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颇为投入,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纷纭,处于一种几乎有多少研究者就有多少种企业文化概念的状况,所谓“企业文化研究等于思想***治工作”等类似的概念混乱往往把企业文化研究导向误区,甚至陷于泥潭。对此本文第三部分将展开分析.理论上经之很长时间的吵吵嚷咬之后,现已基本安静下来,进入反思阶假,开始有了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和积累。如管益忻同志的《塑造现代价值观—推进市场经济发育的中心环节》.一文,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出发,认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经历着文化转型尤其是价值转型,在这一转型期必须搞好价值观的重塑,它是“***生产力的中心一环”、“塑造现代化制度的灵魂工程”、“人的积极性的第一生长点”、“培育具有高尚品德的四有新人的关健”、“再造多种(亚)群体文化(如企业文化)的荃础’、“推进市场经济发育的原动力”。并就价值重塑工程应当坚持的方针、原则、方法和当前应着重抓的几个热点间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当富有启发性。

作为以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为手段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企业文化领导了80年代的世界管理潮流,其深刻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必须以冷静的理性思考企业文化在管理学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企业文化只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派学说,而不是管理学的终极和顶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作用不是自发的,它必须通过作为主体的人、物质性的中介和客体的综合系统的作用才能发挥其深入持久的影响;管理学说史上的各种学派和学说均有其真理性的一面,而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发展阶段和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一派学说是无法涵盖一切的.德国经济学界的权威学者E·海能在《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一书的最后,警告对企业文化抱有万能幻想的人们说:“企业文化理论在企业组织实践中的有效性是不确定的,对此不能作出骗人的‘保证’……有企业文化意识的经理可能是企业发展的指路人,但是他仅仅指出方向,而不能得出目标”:希望这句话能对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文化研究有所苦醒。

企业文化学说这一“泊来品”进入中国的时间已十年有余,它曾在管理学界引起不小的冲击波.但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现状如何呢?荃本概念混乱,理论研究消耗于无休止的争论,理论研究无从积累;研究者往往浮于表面,关注争论而不是关注实际,理论与现实脱钩、理论本身漏洞百出、千疮百孔;由基本概念的混乱而导致的无休止的争论背后是一片虚空,理论成为空中楼阁,无法回应现实。。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再多说,仅就国内流行的两种典型的企业文观点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包括企业全体职工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方面内容”。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绝大多数劳动者认同信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反映”。

上述两种说法作为企业文化和一般介绍是可以的,但若作为企业文化的定义就有间题了。按照他们的看法,企业文化是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准则等方面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反映。在这里,价值观念虽然都被看作企业文化的一个因素,但其核心作用并未突出出来;不管人们对此持何观点,也许他们默认了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但遗憾的是他们在给企业文化下定义时思想没有明确到位,这就导致了定义的含糊、多义;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这一根本属性在国内已有的同类企业文化定义中没有得到丝毫反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企业文化若不是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要它又有何用处?

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由职工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创造出来的,它是企业职工必须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风尚、理想的目标、崇高的信仰、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职工必须共同珍惜和奉献的企业物质财富,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资金、技术、产品等崛;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出来的具有本企业自身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企业文化”,因而也是大而化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风尚、理想的目标、崇高的信仰,又是规章制度,还是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资金、技术、产品等的物质财富,也就是所谓“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按他们的意思,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这样的定义给人的感觉如把堆在地上的马铃落、青菜和沙子等一股脑儿装进一个叫做“企业文化”的袋子里。如果是这样,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自身特色何在?老实说,此类定义很少能给人带来什么启示。虽然人们在论述企业文化的本质时常常会指出“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但为什么不在定义中反映这一无疑是最重要的本质呢?定义必须抓住本质,反映本质,这是常识,忽视了这一点,定义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就无从说起了。

以上是对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一点初浅看法。就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完全正常的,但在各种不同理解墓础上又必须达成一定的共识,对其本质有一致确认,否则便会使这门科学缺乏坚固的基石,地基若已不牢,何以建构大厦?墓本概念的歧异使理论陷于无休止的争论,消耗了推动理论发展的力量.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一种新型价值管理方略。它通过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来创造融洽的文化氛围,使职工们受到保障并能为企业的成功作出贡献。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走出现阶段的研究困境和实践危机,使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超然于混乱的概念之争,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建立起以市场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企业文化,以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注释

① 转引自黄孟落、马孜学主编《外国经济管理的最新趋势》,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② 肯尼迪和迪尔:《公司文化》,三联书社,1989年第一版,第40页.

③今西伸:《关于日本企业文化的探讨》、《日本研究》1988年第3期。

④彼得斯和奥斯汀:《底得优势》,企业管理出版社,198右年8月第一版导言,第3页。

⑤见《企业文化》1994年第3期。⑥见上书196页。

⑦参见邵鹅:《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的危机与重构》,《企业文化》1994年第3期。

⑧王光铸:《企业家应对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作出贡献》,《今日企业》1989年第2期。

⑨韩城岚,《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篇5

观念营销是基于观念的影响力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以建立一种以企业影响力为目标、促进交易的营销模式,它通过“观念”在消费者头脑中的重要作用来影响消费者的基本认知和态度,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最终促进企业销售活动开展和实现。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观念营销原创于我国国内,国际涉足很少。目前,我国有关观念营销的理论支撑和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笔者认为,观念营销更为直观和本质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针对***的观念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或者是作为其他有形产品以及无形服务的附加来促进其销售的一系列营销活动。

观念营销视应用者的差异而表现为不同的具体方式,视应用者不同的观念认知与观念水准而存在不同的层次。一般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适合以下三个层次的产品创新模

式,如***1:

其中,第一层次的创新产品,是针对市场来讲的新产品,是广大消费者所不知的新领域,这个新领域的新产品需要较长的时间为广大消费者认可、接纳。企业可以结合产品的特征、可以带给人们的益处等相关信息以观念的形式对潜在消费者施加影响,从而为最终交易的达成做好观念准备。比如:大型计算机的问世带给人们巨大的观念冲击,从中人们预见到了未来的计算方式的发展趋势。第二层次所代表的创新产品是在第一象限中的企业开发的新产品的基础上,某个企业凭借自身的强大的研究开发与市场研究能力开发研制出来的领域内领先的产品。比如:IBM在计算机领域的领先地位,它所生产的PC机曾经在市场上独领,同时也是整个行业的标杆和某种象征,这种象征本质上就是它的内在文化给消费者的深远影响,正是这种深远的影响才使它在电子商务兴起的当代能够率先垂范,成为知识经济以及客户资产等观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第三层次所代表的产品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或者就是前两者的单纯服务商,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一些首先接受了先进技术带来的新观念的企业,开始对行业开创者的模仿,这些企业为了扩大市场盘子,往往不遗余力地对他们所认同的崭新观念加以推广,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市场板块。我国国内的大多数ERP软件商基本都属于这个类型企业。这些企业构成观念营销的主体单位,是社会消费观念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观念营销作为一种基于企业影响力来促成交易的营销理论,具有以下存在基础和价值意义:

1.消费者对观念的需求。消费者对观念的需求,一方面来源于客观环境因素,由于社会交往以及自身发展等综合原因,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层次或者满意或者不满意,当人们对所处的层次不满意时,就会寻求新的消费内容以及消费方式,即向往更高层次的生活,而对于所处层次的看法、向往的生活方式基本内涵以及所采取的反映方式等都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相关观念。正是由于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不满,客观上需要对新的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特别是其他层面人群的观念的了解和认同,成为其能否构成新层次成员的决定因素。于是,人们就产生了对于环境的认知以及对环境改变的渴望,这种渴望往往就转化为相应的观念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主观上的自然需要,当消费者对所处环境满意时,他虽然不会向往更高层次的生活,但是其本身有一个对观念的自然需要,这种自然需要可能发自于学习、自我提升,也可能源于人类这种智能生物的本性,即有思想、能思考的主观需要。

2.观念的巨大影响作用。观念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赛亚•伯林说,“观念的力量在决定普通人的生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一种力量比观念更具有颠覆性。”

观念营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观念营销改变了传统营销学中以适应市场环境为出发点的营销组合模式,开辟了以观念为核心的消费引导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无疑有助于丰富企业的营销行为和过程,有助于社会商业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其次,观念营销的提出是对传统营销学理论中关于消费者认知方式、消费者消费行为发生过程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市场营销的核心就是消费者,传统营销学是通过各种手段对消费者的了解、认知作为满足消费需求目的的基础的。通常,传统营销学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了消费者,才有可能以恰当的方式方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时,消费者的需求是被假设成一定的,暂时不会改变的,因而作为企业的营销活动只能被动地迎合这种需求。而观念营销提倡的是运用观念的策划来影响消费者消费心理和行为,从而为商品交易的达成做足准备。这时,对消费者目前需求的了解也许不如传统营销学那么重要,但是,对未来行业趋势和产品前途的认识、对消费者的相关态度、认知程度以及认知障碍的认识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第三,观念营销由于肯定了企业营销活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从而肯定了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繁荣社会经济生活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作用。第四,适应当代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等社会形态的确立,观念营销提供给企业和企业的营销从业人员乃至广大消费者无限的学习空间和享受。

二、观念营销实施路径

由于观念产品的特有属性,决定了观念营销在实施路径、实践过程中的特殊运作方式。

(一)观念营销信息传播的一般模式。营销本质是一个满足消费者需求、促成交易的过程,就观念营销而言,由于其客体——观念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观念营销的实施是以与消费者沟通交流、传播观念与信息为前提和基础的,其在实施路径上首先应该遵循和符合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从信息传播理论角度讲,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信源、信息、信道和信宿。

1.信源:信息传递的起点叫信息源,简称信源,即信息的来源。

2.信息:信息传播中的信号内容,它包括信息或观点。

3.信道:信息传递所途经的道路。

4.信宿:信息传递的终点,也即信息的受传者。

整个信息传播过程如***2。信息传递过程是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它是根据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的关于通讯系统的模型理论提出来的。

观念营销的实施建立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以传递观念、促成交易为目标,观念营销信息传播一般模式如***3:

在***3中,信源是企业自身,企业以“观念”为发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或者基于对正确“观念”的认同进行一系列生产和商业化运作策划,这期间是一个“判断”和“认知”的观念产出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深一层次的学习、加工,进而最终形成了观念产品。其后,编码后的观念产品经由信道,传达到信宿——观念接收者,接收的同时,接受者自身有一个对观念产品译码的过程,同时对观念产品价值进行反馈。

在把握观念营销实施传播一般模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企业在以“观念”为发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或者基于对正确的“观念”的认同进行一系列生产和商业化运作策划时,需要其更多地关注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以及研究对象本身的客观态势。与此同时,顾客也具有认知宏观环境、行业背景的能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身的观念。二者所不同的是企业要具有对于外界环境的更大掌控性和更多的能动性,以保证其对于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观念判断、认知以及学习的科学性,以便创造更高的观念产品价值,满足顾客需求。

(2)顾客反馈,其实质就是将顾客自己本身头脑中的的观念信息和企业所传达的观念信息进行比较,二者比较后的相似度、认知度、认同度则是属于反馈内容。同时,相似度、认知度、认同度越高,一方面肯定了观念产品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信道选择或译码程度越好。反之,则既要对观念产品进行重新审视、设计与策划,也要对信道选择和解、译码环节重新构思。

(二)观念营销实施路径研究。由以上观念营销实施传播一般模式可以进一步总结出观念营销的实施路径,实施时要坚持一个中心(以观念产品为中心),夯实两个基础(以建设观念性企业、进行客户分析为基础),构建三个支柱(以观念传播、专业销售、产品升级为支柱),即“123”实施路径。

1.一个中心。要努力挖掘、生产和客户息息相关、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要、有价值的、具有一定时代感的观念产品,并始终坚持以观念产品为中心进行整个观念营销。换言之,即观念营销是以有价值的、能够满足客户需要的观念产品的存在为前提的。

2.两个基础。以观念产品为中心进行的观念营销是建立在打造观念企业和进行客户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观念产品是观念性企业的主打产品;其次进行客户分析则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树立企业观念形象,打造观念性企业。观念产品不同于一般性的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其对观念生产者企业自身的内涵及创新力能力要求很高。一般来说,企业自身所秉承的对产品、市场、行业的基本认识和其对外界动态环境的实时认知以及其自身的学习、创新能力成为了观念产品的创造源泉。由此言之,提供观念产品的企业应该首先具有一种对社会、对公众的观念影响力,这种观念影响力的大小我们把它称为企业观念形象,观念影响力越大,则说明企业观念形象越好。为树立良好的观念形象,企业必须积极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观念性企业。所谓观念性企业,是指具有较大的观念影响力、较好观念形象的从事观念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具有观念产出,并生产观念产品是观念性企业本质特征。观念性企业并不***于现有的社会企业形态之外,观念性企业可以是专门提供观念产品的专门部门机构(如咨询公司),也可以以一般意义的市场经济主体形态存在,与一般性市场经济主体所不同的是,其在提供基础的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之外,还提供了附加产品——观念产品,并通过传播观念,通过企业自身观念的影响力来促成交易,满足消费者需求。

建设观念性企业,就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这是因为:观念来源于文化,产生一种文化氛围,文化涵盖观念,观念是文化所表达的核心内容之一。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注意:第一、必须在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去积极打造观念性企业,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加强对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技术、文化与管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的研究,以充分发挥文化对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那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的综合。也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组成的一个层次结构。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广阔的文化复合体,它表现为一切经验、知识、感知、科学、技术、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行为方式、论理方式、道德规范、企业形象,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建设企业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一是根据《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可以知道其是一个系统,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企业文化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二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团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三是企业文化是象征的、整体的、惟一的、稳定的、难于改变的。四是企业文化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是由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组成的,不是书面的理想、愿景和使命,而是日常的实务、沟通和信仰。五是简单地说,它是把一个企业的事情如何做好。第二、企业文化建设是从文化的深层次来探索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成功之道,企业文化是与企业共存的一种客观存在,有什么性质的企业,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中存在文化,文化中存在力量,文化中蕴含观念,观念是一种驱动力,所以,观念性企业的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一种观念或这种观念的衍生物来进行构建。

(2)进行客户分析,找到触动客户的切入点。观念产品的价值,必须获得客户本身对观念的认可和接纳,为保证满足客户对观念产品的需求,必须进行客户分析。客户分析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计量客户的规模和价值;二是深入了解客户对观念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和需要本质,通常有价值、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产品是观念性企业进行客户分析后的产物。在计量客户规模和价值时一方面要考察客户需求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程度,以判断其转换消费方式的基本成本和可能性;另一方面要了解客户相关需求的强度和购买频率,通常客户的需求强度越大,购买频率越高,顾客价值越大,而相应的观念营销成本就较低;客户需求强度大,同时对现有的消费方式的满意程度就越大,客户的价值取决于企业观念营销的强度。

3.三个支柱。观念营销的实施离不开观念传播、专业化销售模式以及产品更新升级三个支柱,是以这三个支柱来操作、实施、保障的。

(1)观念传播。进行必要的、必需的传播是观念营销实施的首要支柱,是观念营销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和支持。正如前面观念实施传播一般模式所阐述的,观念营销离不开观念传播,其也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必须经由一定的“信道”方能到达顾客头脑之中。

观念传播首先要实现观念立体化,所谓观念立体化,是指观念本身所涵盖的所有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表达、体现和展示。观念立体化有助于客户对观念产品的全盘把握和深刻理解,更有助于观念的深入人心。其次,观念传播要注意信息“载体”的合理使用。“信道”本质就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在运用传播观念的载体时,要注意载体形式的丰富、合理,既有传统媒介的大力宣传,又有现场的直观展示报道,更有活动、事件的“潜移默化”,要注意多管齐下进行整合传播。

(2)专业化销售模式。观念营销模式由于其特有的属性以及特殊的运作方式,需要特殊的、专业化的销售模式,才能取得所要得到的效果,如:专家型销售和制销售。

所谓专家型销售,是指具有一定与所售商品及其应用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经过专门销售技巧、市场知识与能力培训的销售人员凭借其强大的观念与文化、知识与能力以及商品后盾,为客户提供商品以及与商品相关的配套方案设计的销售模式。由于销售人员具有十分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水准,可以为客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可以代为设计产品使用方案。因此,专家型销售比较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和认同,有助于企业业务的广泛开展,也有助于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形象的树立。

制销售则是买方或卖方委托流通企业在其权限范围内从事商品交易业务的一种形式。就观念营销而言,观念性型企业寻求专业的销售中介机构采取适合于观念产品销售业务开展的形式进行产品销售。

(3)观念产品的不断更新、升级。由于观念受时间、空间等多因素的影响较易发生改变的基本特征,观念产品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客户的不断接触中,进行不断更新升级,以实现观念产品的保值、增值。

三、结论

观念营销作为当代社会一种新兴的营销策略、模式、理论和研究范畴,正在实践中被较为广泛地加以运用和发展。观念营销从作为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销售促进手段,到真正意义上观念产品的直接设计、上市、销售,笔者可以感受到其作为一种立足消费者需求,以观念寻找共鸣点、发挥影响力,实现、促成交易的“魔力”和价值所在。应该说,站在实践层面上,归纳总结出观念营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种实施路径、一种操作方式,对观念营销这一新兴理论的发展完善和推广运用意义深远。实施观念营销的企业,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观念性质的企业,在充分的客户分析基础上,努力创造、生产观念产品,并以观念产品为中心进行营销活动,活动中要注重专业化的销售和产品的更新,这样才有助于观念的传播,才能最终实现观念营销的终极目标,即完成交易。

参考文献:

[1]徐丽娟.观念营销:提高交易效率的观念方法[M].北京:大地出版社,2006.

[2]胡传胜.观念的力量:与柏林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英]大卫•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美]威廉•M•普赖德(WilliamM.Pride),O.C.费雷尔,著.梅清豪,等译.营销观念与战略(2000年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徐丽娟.基于观念营销的营销组合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6]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2ChineseDictionary[Z].TheCommercialPres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7]municationinRuralThirdWorld[M].

McananyPreagerPublishers,1980.

[8]FredJ.TheMarketingPhilosophyasawayofBusinessLife.TheMarketingConcept:itsMeaningtoManagement,Mar-ketingseries,no99,NewYork: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1957.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篇6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治教育在价值取向、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以及目标等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因而优秀企业文化具有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培养高职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行为素养等积极作用。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治教育中积极作用的途径包括主动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利用校企合作实现两者良性互动以及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两者有效对接。

http://

关键词 :优秀企业文化;高职思想***治教育;积极作用;途径

中***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76-05

作者简介:赵丽娟(1988—),女,华中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治教育。

***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教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思想***治教育必须与相关企业、行业的需要接轨。因此,将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思想***治教育中来,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无论对于企业人才储备还是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治教育,抑或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治素质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文化及其与高职思想***治教育的相通性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结构与功能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有机复合体。”

企业文化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物质层(器物层),是企业创造的物质文化,如企业名称、标志、物质环境、产品特色、技术工艺品设备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层,主要包括一般工作和管理制度、特殊制度以及企业风俗;最内层是精神层(观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企业最高目标、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企业宗旨等。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融合功能、审美功能以及辐射功能。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治教育的相通性

高职思想***治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用符合社会、行业和企业需要的思想观念、***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行业和企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高职思想***治教育和企业文化分别存在于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两者仍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而言:

1.从价值取向来看,两者都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对内以员工为中心,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充分调动员工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人翁意识;对外则以客户为中心,坚持“顾客就是上帝”,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千方百计地了解顾客需求,竭尽全力地满足顾客愿望。

同样,高职思想***治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高职学生的精神关怀,尊重他们的特殊利益、愿望和需要,与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引领高职学生主动吸收思想***治教育内容,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行业、企业要求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完善人格和合理行为模式。

2.从功能上讲,两者都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共同价值观并朝着共同的企业目标而努力。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既是企业以文化手段对员工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树立员工“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使命感”的过程,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高职思想***治教育同样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运用启发、动员、教育、激励、批评等方式对高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进行科学引导,通过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治素质实现其全面发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承担社会、历史使命,凝聚力量,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3.从发挥作用的过程上看,两者都包括知、情、意、信、行的培养

企业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即精神层、物质层、制度-行为层,形成强有力的文化管理模式:依托物质的、精神的或制度—行为的企业文化对全体员工进行有形的或无形的渗透,引起员工主体主动认知和反思,推动员工思想、态度和情感的转变,并最终落实于符合企业目标要求的行为上。因此,企业文化包含了对员工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的培养。

同样,高职思想***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思想***治教育作用下,高职学生内在知、情、意、信、行等各要素不断成熟、均衡发展的过程。

4.从目标上看,两者都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企业文化的着力点在于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以企业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来保持企业持续的发展势头。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行业和企业输送一线实用型人才,高职思想***治教育的目标必然与社会特别是相关行业、企业的特定人才要求一致: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关注其内在思想品德修养,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优秀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优秀企业价值观可引导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企业全体或绝大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企业利益观、经营观、劳动观、市场观、进取观、成功观等。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应该是正确的、高尚的价值观:在企业利益方面,能够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在经营观方面,坚持诚信为本,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劳动观方面,使企业员工付出劳动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是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重要形式;在市场观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确对待市场竞争与合作;在进取观方面,积极追求进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企业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等。

这些优秀的企业价值观能够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奉献社会”的企业价值观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克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职业价值倾向,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行业、企业需要结合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劳动观方面,“以人为本”的劳动价值观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引导学生将劳动的过程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高尚的企业伦理道德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伦理道德是指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道德意识、道德规则、道德行为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企业家的道德素质、良好的企业—员工关系、协调的企业—***府关系、诚信经营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等六个方面。

高尚的企业伦理道德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企业家们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高职学生自觉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诚信经营的企业道德理念与高职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而良好的“企业—员工—***府—社会”道德伦理关系,则可以与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企业—国家—社会”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

(三)企业勇于创新的理念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

“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勇于创新的理念包括企业文化创新、管理和制度创新、技术和产品创新、营销和广告创新等丰富内容,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企业勇于创新理念必然包括持续学习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加创新动力,提高创新能力。企业鼓励自主创新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激发高职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企业自主创新必然是以人为中心的创新,企业创新理念最终要落脚于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行动之上。同样,这些企业创新理念能够以口号的形式激励高职学生不断创新,自觉培养批判性思维,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发扬怀疑精神和首创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动力。

(四)企业合作共赢的理念可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

企业合作共赢理念既是企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保证,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关系两个方面。就企业内部而言,倡导适度竞争的和谐理念,培养员工合作共赢理念,打造团结一心的企业团队;对外公共关系,表现在与其他企业特别是同行企业形成良性竞争、合作性竞争,积极主动开展双赢、多赢式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提高企业实力。

企业合作共赢理念落实到高职思想***治教育之中,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在学习上可帮助高职学生实现合作学习,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在班级管理中,合作共赢理念可培养高职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形成相亲相爱、共同进步的班集体;在生活中,合作共赢理念可帮助高职学生正确处理宿舍关系、同学关系,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同时也为日后尽快融入工作团队之中做好准备。

(五)企业的人才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

优秀企业的人才管理制度是人本管理。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适合人性要求,满足人的需要,从而调动人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反,人本管理的着力点在于培育全体员工共同价值观和团结共进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不仅享有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报酬的满足感,而且享有参与管理、施展才干、获得尊重的自我实现感。其表现形态可分为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五个层次。

将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引入高职思想***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情感管理和教育可培养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情感,为将来适应并胜任企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民主式管理和自主管理可培养高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前预演职业行为,在自主管理中获得自我实现;企业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能够培育高职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成长的文化氛围,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

三、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治教育中积极作用的途径

(一)为我所用:主动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1.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思想***治教育理论课堂之中,丰富思想***治教育内容

优秀企业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为思想***治教育所用。如优秀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道德观、勇于创新理念、合作共赢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内容,均可以引入高职思想***治理论课堂之中。高职思想***治理论教学可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通过口头讲授、***片展示、播放视频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乐于接受的状态下,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强大力量,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实质,使高职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优秀企业文化。

另外,思想***治理论课还应该正面应对部分企业文化中功利性、狭隘性的内容,对企业文化内容进行过滤和选择,提升企业文化的价值和品质,以帮助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

2.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择业、就业指导之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实现高职学生顺利就业,必须加强择业、就业指导。在择业指导方面,要加强择业价值观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广泛引入各种企业文化,拓宽学生的择业视野和择业范围,从而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和企业。在就业指导方面,健全就业指导体系,从企业文化中分析出各个企业用人要求,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其顺利实现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还要利用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3.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班级建设,增强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班集体是高职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高职思想***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班级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借鉴企业物质文化标识、用品和环境建设理念,设计班级个性化的班服、班徽等物质标识和教室文化环境,以激发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借鉴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精神理念,广泛开展多种班级活动,如学习兴趣小组、专业技能比赛、班级圆桌会议等,通过活动使班级形成健康向上又独具特色的班级风格,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借鉴企业员工行为规范设计和科学管理制度,对班级管理及每一位成员进行量化考评,举行班级竞赛和班级内部成员评比,将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品德行为、素质拓展等内容列入考评体系,考评结果直接与班级和每一位成员评优评先相关,以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校企合作:高职思想***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

1.加强“双师型”思想***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既要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文化和专业技术理论素养。高职思想***治教育教师队伍同样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思想***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主动参加企业培训,认真学习各种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企业理念,提升自身知识素养,增强自觉将企业文化引入理论教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部分专业课、企业文化课、思想***治理论课教师,聘请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为学校师生举办各种讲座和培训,从中渗透企业文化。

2.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利用校企合作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也是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治教育中积极作用的极好时机。带领高职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可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结合的能力,以提高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在企业岗位上进行实践操作,使高职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凝聚力,认识到企业团队协作理念、合作共赢理念、科学制度化管理等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按照企业相关要求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同时,在顶岗实习中,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他员工的职业言行在无形之中向高职学生传递着本企业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其效果要比课堂枯燥的理论讲授好得多。

3.开展校企文化活动互动

校企合作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搭建了向高职学生展示企业文化的平台,也是开展思想***治教育的活动载体。例如,由企业牵头主办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大赛,能够很好的宣传“强化技能、勇于创新、竞争合作”的企业文化理念,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举办企业—校园开放日,让学生更为直观并深入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人才观,以明确技能学习和素质拓展的努力方向。

(三)校园文化:思想***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1.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职业文化氛围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能够通过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例如,学校主体建筑设计表现鲜明的职业特征,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设计校园文化墙和文化橱窗,展示历届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各知名企业风采、成就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的画像、个人奋斗史、经典言论等,以此激励在校高职学生向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努力;建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和实验实训室,集教学、实验、实训于一体,模拟企业车间环境和设备布置,以发挥其教学、实训、生产等多种功能;在教室侧重张贴有关职业技能的标语,在教学楼门口及楼道布置有关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标语,在实验室、实训室集中展示企业规范的相关内容,以发挥标语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2.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挥精神力量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精神、信念、品格等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的集合。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使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社会发展、企业要求结合起来,能够成为广大师生广泛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例如,结合高职自身办学个性从优秀企业文化之中提炼校训,既能传递学校特有的理念、精神、品格,又能彰显校企共同发展的理念,突出学校的职业特征,从而形成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运用企业组织管理文化加强学校领导作风建设,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运用企业科学制度文化加强师德教育活动,致力于良好教风的形成,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导向作用;运用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诚信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核心企业精神加强学风建设,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培养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

3.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学生社团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学生社团活动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高职学生实施思想***治教育的第二阵地。一方面,借鉴和引用企业非正式组织管理理论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规划、指导和管理,帮助学生社团明确工作内容、范围和目标,从而引导社团健康发展,为学校营造一个充满信任、相互协作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团结互助的社团活动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另一方面,引领学生社团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文化背景开展社团活动,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仿真校园招聘、校园创业实战演习等各种校园社团活动,传递当代社会、行业、企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理念,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还要将企业互助共赢的团队理念注入学生社团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分工合作共赢的快乐,在凝聚团队力量的同时提高自我修养和团队意识。

http://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5.

[2]谢健,奚从清.现代企业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5-39,77,108,147-149.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篇7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创业;价值观

中***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54-04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推进创业教育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在2012年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其中提出“把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根据这一系列文件精神,各个省市都在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创业示范院校”和“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工程的建设,各高校也都在积极投入到这一工程中来。比如广东省教育厅近几年就结合年度“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建设进程,适时地开展了“广东省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使得创业教育成为当前***府、高校、社会、企业多方共推的一项重大教育举措。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往往采取三条路径:一是结合专业教育,以专业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前提,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开展;二是***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把创业的观念教育与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相关课程教育结合起来,在创业***策、个人素质、团队建设、信息整合等方面推进该项工作的开展;三是依托***府、企业、社会等资源,开展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把理论教学引入到实践中去,力争孵化出较有成果的创业项目。

创业教育的开展既有就业导向的现实需要,也有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基本价值追求,在此,我们必须关注到的一个问题是正确、健康、积极的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开展,也就是说,我们在注重创业教育的技术性因素的同时,更要关注到基本的价值观教育。创业教育的价值观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以创业活动为出发点,对创业动机以及在创业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取舍和判断标准,它决定着学生创业目标的确定和创业行为的选择,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必须的创业素质和良好品质,增强其面对压力、勇于开拓的良好品质。在中高职衔接视角下来考察这个问题,更显得具有特殊意义。

(一)开展创业价值观教育是中高职衔接条件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路径

无论是高考衔接模式,还是“3+2”五年一贯制模式,或者其他模式的中高职衔接,都必须正视中、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特点、身心特点等因素,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非常强的成长性和可塑性,其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对不同观点的吸收能力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但又极易受到某些诱导性倾向的影响;对社会事物的分辨能力日趋成熟,但仍带有青春期的骚动与不安;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等的标准受到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多一些,而对社会标准、社会责任尚无明晰观点等。具体到创业教育来讲,由于这一过程的利益性(项目成功实施可获得实际利益)、可对比性(创业收入多少可进行相互对比)、现实性(创业盈余可解决现实问题)等特点,以及对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追求,极易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价值观倾向,这些都决定了在中高职衔接条件下开展创业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路径。

(二)开展创业价值观教育是实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在2011年***颁发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是“系统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强调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的基础上,提出要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强化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教育,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中高职衔接条件下的创业教育,并把创业价值观教育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以贯穿始终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应有之意。

(三)开展创业价值观教育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

根据传统经典教育理论,高校负有三项互相贯通的重担,分别是人才培养、学术科研、服务社会,而职业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就在于紧贴社会的技术发展、产业进步和经济变革需求,并把自己的技术、思想、观念导入社会,引领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健康发展。当前社会风气各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比如拜金主、享乐主义、权力与资本的世袭现象等,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这些也都是不可回避的现象,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部分青年人的思想和行动之中,作为高校的重要一员,职业院校有责任担负起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重任。

(四)开展创业价值观教育是践行广东精神、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内容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既自觉地衔接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适应了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培育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既是对广东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提炼与升华,又体现了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基本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在个人层面讲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基本的个人价值观念的塑造,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作为立足广东区域的职业院校,践行广东精神,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来就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必然内容,中高职衔接条件下的创业教育也应该以此为重要内容,在育人、科研中不断开拓创新,成为其中的积极践行者。

二、中高职衔接视角下创业教育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一)多元文化传播影响下的多选择性与信念缺失并存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想观念通过网络、报纸等不同的媒体介质广泛传播,构成了当前的多元化文化体系,这对价值观念尚未成形的中高职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带来了价值观教育的多重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这种文化内容和传播上的多元化使得学生享受到文化丰富性的快乐,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特长、背景等培育和发展不同的关注点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乱性思维,在享有更多文化兴趣点和享受多元化快乐的背景下,对目标持之以恒的追求信念会弱化,在理想信念上产生迷茫、偏移、投机的心理,在需要强烈信念支撑的创业过程中,这种缺失带来的危险更加突出。

(二)市场经济观念影响下的务实思想与拜金主义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了人们在市场大潮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空间和机会,一个人凭借自己的辛勤付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可以满足自我的价值实现需要,这决定了务实上进、踏实肯干的价值观念是当今这个社会的主流;但另一方面,要看到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还在完善过程中,结合到创业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受一些以创业规模、创业利润,甚至直接以营业额为评价标准来衡量大学生创业成败的不良诱导下,造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急功近利等现象的普遍存在,最终损害的还是个人的成长成才。

(三)不同成长环境影响下的个体多样化与自我迷失感并存

个体的差异化来自于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由于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地位等的不同,个体差异化客观存在,并且这些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个性因素越来越受到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视。这种个体差异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利的一面,对个人来讲使得学生个人区别于别人而具有充分的自我认同和自信观念,对于社会来讲使得社会生活缤纷多样;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个性、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自我迷失的现象,无法很好地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成长路径进行定位和定向。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学生正好处于成长期,在创业过程中意志力薄弱,决策与行动往往受个性因素左右,甚至部分中职生把自身的叛逆倾向当作个性,过分强调特殊性、差异化,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无法在创业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就业压力影响下的实干精神和投机心理并存

当前的就业压力来自于学业、个人能力、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差异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压力一方面促使学生注重专业学习、组织管理、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个人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升。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大量投机性心理因素,部分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存在严重的消极、沮丧、怨天尤人情绪,当面对创业教育时,许多学生,特别是中职衔接高职阶段的学生,简单地将这种教育理解为挣钱、开公司,甚至把这种方式作为自己应对就业挑战的替代性选择,存在严重的投机心理。

三、中高职衔接的创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教育体系是基础

首先,要在充分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构建相关教学体系。中高职衔接条件下的创业价值观教育体系设计要以学生的年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等为依据,遵循客观的教育教学规律,以连贯性、分层次、分阶段为基本原则,深入地、持续地开展价值观教育。所谓连贯性就是要坚持价值观教育的不间断,制订统一的、有针对性教学计划,实现递进教育;所谓分层次,就是要针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随着学生的成长而表现出来的理解能力和社会体验上的差别,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所谓分阶段,就是要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价值观教育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程度,在实现方式、教学方式上有所差别,把理论与知识结合起来。

其次,相关教学体系教育的内容要结合实际、科学开设。中职阶段要重点加强对个人成才的基本内涵、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健全、对社会交往能力与道德的基本观念等方面的教育,教育过程要让学生明白不能从替代性的角度看待创业和就业、择业的关系,要理解这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创业能力的增强可以有效地促进就业工作,而就业能力的成长也会完善创业所需的个人素质条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公民道德观念、职业和择业观。

高职阶段要严格依照中央“16号文”和***“05”方案的相关文件精神,把创业条件下的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增强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育,养成***的创业人格,并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坚定应对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教育。再者,对于中高职衔接的创业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一定要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体现分段式教学的思想,并进行统一规划,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实现连续性的大整合,在教学方法方面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教学评价方面要坚持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体系,体现教材内容和思想递进的层次性,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建设。

(二)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背景

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除去传统意义上的办学理念、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学生活动等的内容,还应该注意到高职院校的特殊性,融入企业文化,把优秀的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加大对典型创业案例和人物的塑造推广,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校园文化的人文精神塑造,注重创业氛围的塑造,使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充分实现校园文化在创业价值教育中具有着重要作用,起到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基本创业素质,培养学生综合创业能力的作用。

(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引导

要实现对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要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很好地融知识传授与育人工程为一体的师资队伍,不但能够传授创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创业所需的基本价值观养成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加大相关师资队伍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教师个人的创业经验和创业实践经历,充分利用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四)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利用是强化

为推进创业教育,许多高校通过校企合作、集团办学、实训实验室、创业园建设等方式建立了适应新形势的创业教育平台,在中高职衔接的视角下,校内实训、实验、创业园以及创业相关技能竞赛活动的关键是如何在实践演练中让学生有真情实景的感受,在身心素质、领导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有所提高,让学生通过活动把课堂学习的价值观念理论付诸实践,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基于就业能力的提升而进行的,不能把创业教育当做就业的捷径和替代品。

中高职衔接是一项相当复杂和庞大的工程,从宏观教育体制来讲,这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必由之路,从微观教学领域来讲,这是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水平的一大突破。当前各界对于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研究既有侧重于整体制度设计的,也有侧重于具体专业建设的,还有突出课程建设方面的,具体到创业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对创业过程中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念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需要持续和深入研究的领域,只有注重基本价值观念的教育,才能真正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开发的对策研究—基于创业价值观的视角[J].职教论坛,2009,(10).

[2]刘兴亚,王长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3]张玉萍.机遇与挑战:论多元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4]韩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缺失及其路径选择[J].前沿,2013,(5).

[5]梅萍,邵莉莉.就业压力下“90后”大学生就业信心与理想信念探析[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13,(14).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新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也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

古老的东方文化中饱含着巨大的创新资源和动力,其内在的公正、礼让等核心价值提供的广阔的人文视野。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系统的学习过程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汉语言文学未来教育的创新性以及人才总体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主要着眼点不是应用,而是旨在为社会整体的精神风貌以及价值取向施加一定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是为社会的人文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教学的最大价值无法通过简单的经济指标加以衡量,其所创造的价值主要是无法具体用数字加以量化的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也十分明确,就是更加关注实用性。特别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汉语言专业的教学也要相应的加以变革,力争实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兼具时代的特色。

二、新课程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新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相关要求,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且更加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的培养以及与人沟通和团结协作意识的树立。

(一)重新进行职业定位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用发展的眼光对职业重新进行思考和审视,从而理解职业所应彰显的新的内涵。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中学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以后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而言,要首先确保自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可能,除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理论,还要努力在教学能力、道德修养以及科研等方面有所创新,不断提升自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人生、享受工作的过程,不但可以充实自我,还可以践行自我价值观,实现职业梦想。

(二)提升自我修养

首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拉近与学生的关系,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其次,要注意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知识结构要突出广和杂两个特性,也就是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尽可能的通晓各个领域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转变教学观念的具体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扎实的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分析,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新课改不但为其提供解决方案,还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及时转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学活动围绕着教师展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视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展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前提下,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以往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去摄取知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程不但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所变革和创新,重视对学生***思考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可样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相应的练习,但需要注意的是,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注意课堂练习教学环节思想观念的更新,要借助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变换思想,在达到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锻炼新技能、启发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许

和解决的思维和能力。

(三)将教学与生活充分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充分的展示出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科学的教学观念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这里的科学性主要就体现在教师充分认识到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以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上,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以及实际水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直观灵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理念首先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从思想根于认识到教育权威性的转变,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着与教授者,而是要努力尝试作为学生个体成长与综合素质提升的指导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索与研究的过程。要想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初语文教材的差异性。语文编排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认认真真地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智力,培养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伟奇.”应用性”观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的思考.文教资料,2007,( 5)

[2] 孙宝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考试周刊,2009,(3)

[3] 胡立群,郭光涵.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 14)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

中***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1-02

在环境艺术教育及其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教育活动规范会形成基本的认知与思想,这些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主张与意识就是环境艺术的教育观念。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扬弃与现实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环境艺术教育观念。这些新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具有内在的特色与规律,既是当下现实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代表着未来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其特色观念的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指导意义。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另一个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现代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由这两个主要内容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其中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是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最终目标,而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方法。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方法就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方法为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

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要实现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教育环节。首要环节是改变受教育对象一贯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只有这样环境艺术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思索探求的,使受教育者在环境艺术的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在学习及运用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学习之中并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呢?这就需要做好另外一个实践环节,形成系统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积极接受环境艺术教育教学。在实际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程式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只对环境艺术课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感性实践类课程保持兴趣,而排斥理论、思维等抽象理论课程。由此证明在实践教学中,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不断自觉地加强提升自身理论文化与综合修养是环境艺术特色教育实践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民族文化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尊崇的最高生活准则,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首先应将受教育者的基本精神生活规范涵盖在本民族精神特色之下。环境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弘扬极具个性精神化的民族特色教育责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民族化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华民族特性,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以本民族独特的面貌培养本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把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就会孕育产生符合民族与国家时代精神的新的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形态。经过历史检验与完善的这种艺术设计形态,终将发展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传统成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也将在这种循环中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发扬,应融汇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家,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保持足够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出蕴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我国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本土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求。一是注重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成分。教育学生学习与环境艺术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文、史、哲等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文学科内容,以保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对立统一地看待环境艺术教育中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如今文化信息全球化,环境艺术教育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发展,才能获得教育体系中本学科独特的地位与特色。具体来讲,在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往只注重环境艺术专业技能教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态度倾向。比如,可以通过逐年提高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分数线的方式来提高入学生源的文化素养水平;在教育教学模块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增强外语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等。其次,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中增加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课程。比如,让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回归到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符号表达,在设计中自发继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豪情感。最后,努力转变现有环境艺术教育中“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态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丰富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得设计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体系中需要强化相关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这些理论课程包括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密切相关的设计史类、方***类、工程管理类、法律法规类等丰富内容。

三、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地域差异观

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正视环境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留并培养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艺术教育特点。比如,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各地区的环境艺术教育立足本地实际,保留各地方性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尊重强调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继承发展。同时还要正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要求的各个地区学校环境艺术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真正做到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实事求是地为本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培养作出努力。环境艺术教育的地域差异特色还体现在合理布局各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类型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环境艺术人才市场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本地本学校的层次与类型,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扎根地区实际,挖掘区域特点,明确层次教育,专注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能让自己的环境艺术毕业生被市场认可,才能教育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四、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校园文化观

谈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不同的个性发展。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环境,抓好学科优势突出环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特点,这也就是如今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学校对各专业办学理念的尊重与支持,它直接影响着各专业在学校中的办学发展方向与方式,制约着学科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即可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范。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特色学风的形成。由于环境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时,应针对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特征支持帮助环艺院系建立***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方法体系,营造具有环境艺术教育独特氛围的院系文化。这些都将融合涵盖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之内,以实现各系科各专业文化既***又互相交融影响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丰富环境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公共阅览***书量;设立专门的环境艺术***书媒体资料室;定期举办环境艺术学术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与作品展;积极主动联合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建设具有专业文化特点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等,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氛围,突显学校特色教育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形成环境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过程就是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各个国家与区域的环境艺术教育要承担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责任,就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种层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设计市场需要,也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个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要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就是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秉承特色教育观念,实践特色培养教育方式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们正是在学校或自我多种方式的特色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才创造出了那么多举世经典的设计作品。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必将不断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太明.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漆德琰.澳大利亚环境艺术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篇10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史论教学 问题 改革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艺术设计史无用论”的思想一直伴随着很多高校艺术类学生,这种思想也一直影响着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不愿参与,教师也很难在教学中体会到愉悦,更谈不上享受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了。我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就艺术设计史论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艺术设计史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加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各个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都开设一定数量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但是还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陈旧观念。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创作者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普遍忽视了理论学习在设计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生中普遍有这种观点,在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中,也有很多持这样的观点。很多高校教师也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多注重艺术形式和工程技术的应用,强调实用主义而忽视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和创意来源。在一些文理综合类大学中,由于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历史不长,对艺术设计学科比较陌生,教学中仍沿用理科或文科的习惯思维,把艺术设计的史论课程等同于一般的理论课,这显然与艺术设计学科教学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应适当拓宽适应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学时数不足。

设置了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院校往往过于强调艺术设计的实践性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文化底蕴和审美素养的锻炼与培养。即使开设了史论课程,也只是像“蜻蜓点水”而已。有些院校课程安排在学生低年级的一个学期,然后一直到学生毕业都不再开设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课程学时数普遍不足,有些课程只有24学时或36学时,最多的一般也不会超过48学时,这么少的学时量,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设计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极强的艺术门类。艺术设计专业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深入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不仅仅是依靠技艺上的提高,更需要文化底蕴支撑下创意思维的提高,创意是艺术设计创作的灵魂所在。而设计史论恰恰是丰富的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审美素养、鉴赏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课程,史论课程应当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和创作。

(三)教学方式方法过于陈旧。

受传统的传教式的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中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仍然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课程内容陈旧、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不愿参与,教师也很难在教学中体会到愉悦,更谈不上享受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大招生以后,艺术史论课程都是几十到两三百人的大班上课,强调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大班课堂上进行。因此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四)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缺乏交接。

在艺术设计史论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单纯地认为史论课程就是要完全讲理论,设计实践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管上好自己的理论课程就可以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史论教学的意义是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目前我国高校中设计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几乎***的两个体系,设计教师来自早期的美术专业和近几年的设计专业学科,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受到“不要理论”的风气影响,追寻艺术家的直觉,很少对理论作系统研究,即使在设计中接触到前沿的设计观念和理论,也往往采取跟着感觉走的方式去感悟,教学上也以感觉取论的阐释。

二、艺术设计史论教学的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充分结合设计史论课程的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将设计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艺术设计史论的重要性。

设计创新需要艺术史论支持,设计史论作为设计艺术学三大内容板快之一,对于设计师个人的成长成材及大胆开拓创新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创意是艺术设计的生命线,但是创意不是空想,而是需要文化的吸收和积累,没有积淀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艺术设计创作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建立在深厚渊博的理论素养基础之上,艺术设计史论便是设计创新的基础。因此,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性。

(二)合理安排艺术设计史论课程。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应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根据其专业特性和创作需要,不断增加课程的学时数。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安排上,应充分考虑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让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贯穿在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艺术设计各专业的不断深入,调整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重点,使其与专业的发展相适应。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并没有那么枯燥。要改变传统的史论课程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可以灵活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像、视频、影像等方式展开教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在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中,可以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课程导入。课程开始,不一定直接讲述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师生互动讨论的形式开始,比如:以人物传奇传记、艺术设计小故事、当代设计的历史传承等,引导学生走进艺术设计历史。

采取课内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以参观作品展、乡村优秀民间艺术、当代创意艺术区等课外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去善于观察、发现,为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让理论学习可以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四)注重艺术历史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设计实践应在完整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缺乏理论指导的设计作品只能是昙花一现。但是目前高校从事史论教学的老师往往没有艺术设计的实践经验,无法在课堂上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的结合很清楚地阐释给学生。史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让有设计实践经验,同时又具备较好的理论功底的教师来承担。

参考文献:

[1]任利民 刘桠楠.艺术设计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学刊,2007,2.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3.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10篇

学习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就业指导论文2000字。一、当前就业现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

学习

幼师答辩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答辩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幼师毕业论文完整版答辩,幼师论文答辩100个问题及答案。引导幼儿就晴天和雨天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专注倾听、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尝试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活动准备;

学习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中职教育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论文题目,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怎么写。1.2、硬件设施较为落后我国中职院校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处于较低的地位。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中职教育,对我国教学体系

学习

教育技术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技术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毕业论文观后感,教育技术学博士毕业论文。[3]张巨峰,罗霞.对指导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一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164.

学习

大学生职业能力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职业能力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1000字,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3000字。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大学生求职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高校和大学生迫在眉睫的任务

学习

教师观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观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人生观1000字论文范文,教师论文发表期刊。(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中心之间的矛盾新课改主张和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并明确指出: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

学习

教师科研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科研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科研论文怎么发表,教师科研课题毕业论文。1.调查的时间:2012年6月~7月。2.调查方式(1)开展座谈1次,座谈的对象是梅林片19所幼儿园的园长,内容是谈本园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打造“科研骨干队伍

学习

幼师拿证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拿证论文10篇,内容包括考幼师资格证论文怎么写,幼师论文发表或获奖。一、引言当前,国际上对学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规范并提高幼儿教师的资质成为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1],中国学前教育也正走向规

学习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安全800字论文,大学生如何保证就业安全论文。[收稿日期]2010-03-17[基金项目]国家航空基金项目(2009ZG55021);河南省***府招标课题(B457);郑州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7-1);

学习

幼师工作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工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幼师工作论文,幼师论文题目有哪些。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核心与宗旨,也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追求。幼儿教师高效的家长工作能使幼儿园与家庭之间达成教育共识,这样可以让幼儿以不同的方式

学习

中国教师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教师论文,教师论文参考文献100篇。师范教育在现今中国的定义包括三个层面:(1)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培养新师资的职前教育和培训在职师资;(2)为人们在初、中等学校任职做准备的体制、机构和过程;(3)为

学习

师德主题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师德主题论文10篇,内容包括师德论文范文10篇,师德师风论文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课,可称为教师师德课。这门课主要是面对高校师范本、专科大学生而开设的,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的课程,也是对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及平时师德教育的内容

学习

优秀幼师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幼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优秀幼师论文,幼师论文题目有哪些。经济的发展让任何领域都有了不少进步与改善,其中也包括学前教育领域。十几年前的学前教育并不受重视,教育机构也较涣散,私立幼儿园占学前教育大半壁江山,然而当时的

学习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家庭教育小论文,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论文。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6~12岁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孩子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

学习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就业指导论文2000字。一、当前就业现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

学习

幼师答辩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答辩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幼师毕业论文完整版答辩,幼师论文答辩100个问题及答案。引导幼儿就晴天和雨天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专注倾听、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尝试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活动准备;

学习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中职教育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论文题目,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怎么写。1.2、硬件设施较为落后我国中职院校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处于较低的地位。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中职教育,对我国教学体系

学习

教育技术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技术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毕业论文观后感,教育技术学博士毕业论文。[3]张巨峰,罗霞.对指导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一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164.

学习

大学生职业能力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职业能力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文1000字,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3000字。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大学生求职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高校和大学生迫在眉睫的任务

学习

教师观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观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人生观1000字论文范文,教师论文发表期刊。(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中心之间的矛盾新课改主张和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并明确指出: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

学习

教师科研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科研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科研论文怎么发表,教师科研课题毕业论文。1.调查的时间:2012年6月~7月。2.调查方式(1)开展座谈1次,座谈的对象是梅林片19所幼儿园的园长,内容是谈本园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打造“科研骨干队伍

学习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大全完整,小学教育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