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拿证论文篇1
关键词:职业中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意识;现状;对策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64-02
一、引言
当前,国际上对学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规范并提高幼儿教师的资质成为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1],中国学前教育也正走向规范化。本文基于世界上主要国家及地区的学前教育法律、规章,开展对中外幼儿教师的入职条件作对比性研究,以期对我国幼儿教师入职提出建设性的启示。
二、国际比较
为保证研究内容的可比性与科学性,我们在法律法规、国家(地区)、入职条件这三方面进行了合理控制。在法律法规上,我们选择《教育法》、《教师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近的法律法规作比较;在国家(地区)上,选择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爱尔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澳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日本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作比较;在入职条件上,从学历、专业、年龄性情、语言、健康这五方面开展研究(见表1)。
1、学历要求
学历要求是大多数国家对幼儿教师聘任过程中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1)中国
《规程》第三十七条规定,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中专)及以上学历。
(2)国际
最低学历要求&层次化学历要求
美国、英国、日本的最低学历条件为大学本科;爱尔兰、挪威等国家的最低学历确定为中等教育层次。
同时,美国、日本开始幼儿教师层次化行动,对不同级别的幼儿教师提出相应的学历要求[2]。如日本将幼儿教师资格分成3个等级:二种资格证、一种资格证和专修资格证,参加资格证认定的学历基础依次是:短期大学学位、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3]。
2、专业要求
相关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是幼儿教师聘任中必不可少的职业要求。
(1)中国
《规程》第三十七条规定,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幼儿园教师资格,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2011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出台,规定幼儿教师须持资格证书。
(2)国际
国际上逐渐上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幼儿教师资格认定。美国出台《提前开始法》、《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来规范幼儿教师资格认定。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也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教师资格认定。
表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幼儿教师聘任条件一览表
3、年龄与性情要求
幼儿教师是从事幼儿教育、保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有其特殊的职业品性,如成熟的年龄和平稳的性格。
(1)中国
我国还未对幼儿教师的年龄做出要求。在对幼儿教师的兴情要求上,表现在受聘者要“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要有责任心和耐心,要有亲和力”等。
(2)国际
美国、加拿大、爱尔兰等国家对幼儿教师的年性情上,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爱尔兰规定幼教机构必须聘请18周岁以上能照顾幼儿的成人;加拿大规定,幼儿教师资格申请人必须性格良好,个性、能力和气质非常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4、语言要求
语言是促进幼儿教师、儿童之间良好沟通的工具。
(1)中国
《条例》规定,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少数方言复杂地区的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标准;使用汉语和当地民族语言教学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普通话水平,由省级人民***府行***部门规定。
(2)国际
部分国家和地区规定幼儿教师除掌握本国标准语言外,还要求“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幼儿教师要掌握少数民族的语言”。挪威《日托机构工作规程》规定,萨米幼教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萨米的语言。
5、健康要求
幼儿教师健康同时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指无传染性疾病等,心理健康如有误精神病史甚至有无犯罪记录。
(1)中国
《条例》规定,幼儿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2)国际
有无犯罪史已成为某些国家幼儿教师招聘中的首要条件。美国伊利诺伊州要求所聘任的幼儿教师的健康证明必须备案待查,所有工作人员是否犯罪或***及忽视儿童的背景资料必须备案待查,过犯罪记录、***儿童、等被禁止从事幼教工作。
三、讨论和结论
综上所述,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及地区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幼儿园受聘教师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准入资格方面还存在突出的问题:初始学历过低;专业资格要求不严格。以下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幼儿教育规章中的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1、明确并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基准要求
未来幼儿教师学历层次呈现出逐步提高的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对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要求在大学毕业层次,并以法律及***策规定对学历作出严格要求。我国当前的幼儿教师入职学历要求还停留在中专层次,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更加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性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当前国际发展趋势。国际上对幼儿教师资格的认定,也逐渐通过法律途径加以完善。我国尚且缺乏《学前教育法》等强力有效的法律来严格保障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尽快立法成为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界的普遍呼声。
3、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日趋更加全面
幼儿教师工作性质特特殊,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国际上已有些国家要求幼教工作者无犯罪记录(***儿童等行为)作为聘任的首选条件,对受聘者的健康(心理&生理)、性情进行严格审查,还设定最低年龄,以避免身心不健康、不成熟的人对幼儿造成伤害。尽管我国也在相应文件中提及幼儿教师应聘者的心理健康等要求,但审查不够严格或其它一些原因,使得虐童案时有发生。建立完善的入职资格审查体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沙 莉.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规范并提高幼儿教师资质要求***策法规研究[J].2014年北京学前教育论坛论文集,20-24.
幼师拿证论文篇2
加拿大非常重视发展教育,是全世界教育经费最高的国家之一。和我国不同,加拿大没有设立统一管理全国教育事务的***,教育事务是由各省***府全权负责。所以,在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学校大多数是省立的,各省宪法对本省的教育组织机构、学制、考试制度和经费等都有各自明确的规定。笔者这次主要考察的多伦多和首都渥太华都位于安大略省,它是加拿大最大的省,也是加拿大唯一一个同时为4岁和5岁儿童提供免费公立教育的省份,因此其幼儿教育状况有一定代表性。
一、加拿大幼儿教育机构设置的独特性
在我国的学制体系和教育机构设置中,学前教育机构都是单独设立的,随处可见各级各类公立、私立的幼儿园。而在加拿大,我们却看不到这样***的幼儿园。以安大略省为例,儿童的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因此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4岁之前,大部分孩子在家庭中接受学前教育,满4岁后进入设置在公立学校中的幼儿园进行学习,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两个年级。初级班是为4~5岁儿童设立的(Junior Kindergarten,简称JK),高级班是为5~6岁儿童设立的(Senior Kindergarten,简称SK)。在进入小学学习前,儿童于6月份结束其学前教育。这样独特的幼儿教育机构的设置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二、以儿童为本、“全纳”的幼儿教育
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加拿大的教育无处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尊重来自不同国度的民族文化,又充分张扬孩子们的个性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孩子的需求,倾听孩子们的声音。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会回应每个孩子的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其个体发展的材料、资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兴趣,从而让孩子树立起自信。
除了以儿童为本,全纳教育的理念也深入人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融合教育是加拿大儿童教育一贯秉承的教育理念。在加拿大,儿童不论年龄都被统一分成“没有困难”和“有特殊需求”(包括有心理障碍和肢体残疾等问题的儿童)两类。教师会为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特殊照顾,每个教育机构的“资源教师”在与由家长、教育机构其他团队成员商议后为他们量身定做特殊的“个人教育计划”。比如,为保证学习能力不同的儿童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进步,加拿大所有的教育系统按儿童发展程度设立4种不同的教育需求水平,由专家进行评估,因材施教。这些在智力和体能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被纳入正规公立教育机构内,与正常儿童一块儿生活、游戏和学习。在多伦多约克地区的一所小学附设的幼儿园中,我们看到了三位这样的特殊儿童。在这种融合教育的氛围中,我们感受到正常儿童对特殊儿童没有鄙视和拒绝,相反,他们在与特殊儿童的交往中学会了尊重、关心和照顾有特殊需要的人;同时,特殊儿童在正常儿童面前,也没有自卑与隔阂,他们在正常的社会氛围中感受着温暖与爱,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园如果能招收到一些特殊儿童,他们会将这些儿童视如珍宝。因为教师们认为,伴随着特殊儿童的成长,幼儿园将会获取更多的个案教育的素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积累更多的经验。
虽然中国和加拿大的国情不同,但教育理念是相通的,以“儿童为本”、坚持全纳的幼儿教育,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真正做到以儿童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
三、重视环境育人的幼儿教育
加拿大学前教育环境营造的是一种自然、和谐、宽松的氛围。也许从外部看,每所幼儿园都很普通,走进去却让我们大为惊讶,室内的装饰非常温馨,幼儿桌椅棱角处都用一些橡胶或塑料的垫子将其遮挡以确保安全,教室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多样的玩具供孩子们游戏和学习。幼儿园、教室四周的墙壁上都是孩子与环境互动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室内各个活动区材料非常丰富,全部开放并置于低矮处,便于孩子取放,充分体现出环境与孩子的互动,孩子是环境的主人。
除了充分利用幼儿园内部的教育资源,安大略省的幼儿园强调要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1998年,安大略省***制定了该省历史上第一个《幼儿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并于2006年对《大纲》进行了修订。《大纲》明确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一种综合的、相互联系的学习,幼儿园应鼓励幼儿参与社区生活,让他们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把学习和自身的生活及周围世界联系起来,以促使幼儿更有效地学习,获得更丰富、实用的知识经验。”所以,幼儿园经常会组织孩子们到社区中进行学习。如带幼儿到社区杂货店“旅行”,发展幼儿的读写、计算和社交能力,同时为他们提供一次获得营养知识的机会。这样以环境育人的案例在加拿大的幼儿园中十分常见。
四、自由与规则并存的幼儿教育
幼师拿证论文篇3
【中***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32―01
一、晨检接待中的安全管理策略
1. 教师认真做好“一摸、二看、三查”。摸摸幼儿的头和手,看看体温是否正常,有无发热症状以及碰伤、擦伤及异样。看看孩子的指甲是否减掉,尤其小班的孩子一定要在每个周一认真检查,长的随时剪短,不然很可能就会抓伤别的小朋友。
2. 严格使用接送卡。在大多数幼儿园里,家长送孩子时拿走接送卡,接孩子时必须持有接送卡;或者刷卡进入幼儿园接送孩子,经门卫核实后方可出入幼儿园。委托他人接送时,需要事先通知班主任,还要拿着接送卡方可入园。所以班级教师一定要认真查验接送卡,做到今天来的孩子和接送卡一致,保证孩子安全入园离园。有据可查,接送卡家长、教师制度化。
3. 安全检查。保育员教师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安全检查、班级通风。看看班级设施设备有无安全隐患,如消毒柜、电视是否安全完好、放置的是否稳妥。窗户玻璃、插销有无破裂、脱落。消毒用品是否放置在安全的地方。桌椅、床铺、拐角、电源线有无安全隐患。确保室内环境安全卫生。
二、一日饮食中的安全管理策略
1. 班级餐具安全。每餐之前提前20分钟从消毒柜中取出餐具,检查碗勺消毒情况,保证餐具消毒完好并且餐具不烫手。送到班级的饭菜必须放到幼儿够不到或者单独的餐桌上备用,以防止幼儿碰倒或接触。
2. 班级饮食安全。汤饭必须降温,等到不会引起幼儿烫伤的温度再端到孩子面前让孩子食用。
3. 幼儿安全。一日活动中强调告知幼儿吃饭的时间不能吵闹、乱跑,不能拿餐具戳别的小朋友,要安静就餐。饭菜慢慢吃、不要一口吃的太多,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三、一日盥洗以及入厕活动中的安全管理策略
1. 清洁用品安全。幼儿洗手用的清洁用品(肥皂)用纱布缝成小口袋挂在水龙头下方,孩子既用起来方便,也有效地防止了肥皂滑落到地上或者因为孩子抢肥皂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2. 人身安全。盥洗、入厕时时最好分组,依次来盥洗、入厕,有效避免孩子拥挤。
四、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管理策略
1. 人身安全。教师要时刻提醒孩子注意安全、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活动中不推不搡。
2. 学教具安全。小班尽量选择大一些的玩教具。中班、大班可以选择一些小一点的,小巧的玩教具孩子操作时教师一定要随时观察提醒。活动结束后收拾完玩教具一定要清点一下,看看有没有被孩子装到口袋里。
五、户外活动的安全管理策略
1. 人身安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上下楼梯从右边走,不推不挤,保证一个教师在前边,一个教师在后边。活动时至少有两个教师,同时教师的视线不能离开幼儿;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回到教室后一定要清点幼儿人数;在活动开始前就要告知幼儿安全注意事项,树立孩子的安全意识。活动中随时观察发现不安全动作、玩法随时纠正。
2. 器械安全。活动器械每次教师要先检查一下,确保无安全隐患。避免使用有尖的器械。如果自带了活动器械最好孩子之间的距离分散一点。但要保证在教师的视线以及可保护范围内。
六、午睡时的安全管理策略
1. 人身安全。孩子上床以后可以放一些小故事让孩子躺在床上听,平复孩子浮躁的情绪也有效地防止孩子在床上起立或打闹引起安全事故。孩子起床以后可以在地上铺放一些小坐垫,让上铺的孩子做到坐垫上穿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穿鞋子站不稳当摔倒和孩子碰撞。
2. 床铺安全。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是推拉床,所以在推拉床的时间一位教师一定要将幼儿组织到没有床铺的一边,拍手听音乐做动作或者让孩子看书,另一位教师收拾床铺,切记不要一边收拾床铺一边孩子还在期间穿行、打闹。
七、区角游戏活动时的管理策略
1. 材料安全。给孩子提供的材料必须安全。
2. 环境安全。桌子、柜子的角必须软包,防止孩子碰到。区角活动必须限定孩子进入区角的人数,而且形成班级常规。
八、离园时的安全管理策略
幼师拿证论文篇4
众所周知,英语作为通向世界的大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行,使得英语在今后的若干年都会是最为时尚和鉴定人们素质的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因此,母语非英语的人熟练掌握英语便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另外对于幼儿到底应不应该学习外语,虽然还存在着争论,但是越来越多的专家表示幼儿确实有学好外语的潜力,并有研究表明幼儿期学英语比成年后再学习的效果好很多。因此探索出一种切实有效的幼儿学习英语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加拿大圣·兰伯特的法语浸入式教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取得了很大效果,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轰动。近十多年来,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榜样。我国在1997年,引入了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模式。由我国对外贸易经济部、加拿大联邦***府国际开发署、我国国家教委和加拿大大学联合会共同批准,由加拿大联邦国际开发署资助的“中加大学合作巩固项目”于1996年启动。其中一个项目为“妇女和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共有两国八所大学为项目单位。在这个项目的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中,加方专家系统地引进了加拿大各语种第二语言浸入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此项目先后在西安、广州、深圳、江门、惠州等城市的十余所幼儿园进行,同时我国许多教育研究机构也开始探索英语浸入式教学法在我国的推广。那么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适合中国?我国是否应该全面推广浸入式教学模式?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二、概念的界定
英语浸入式(EnglishImmersion)教学:是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与课程模式,即儿童在园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浸泡”在英语环境中;教师只用英语面对幼儿,不用母语做中介,而且部分学科课程也要用英语来讲授。英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①
这种模式是借鉴加拿语浸入式的成功经验,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生理学、语言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创造的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新的幼儿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幼儿语言的掌握不是靠机械模仿而获得的,而是在接受足够的语言输入后逐渐生成的,它强调幼儿英语的学习是在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
三、研究分析
(一)开展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优势。
1.浸入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浸入式教学法以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很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思维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种理论来支持它。
(1)幼儿能在一定语言环境下熟练掌握第二语言。
神经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可以塑造,人在青春期前易于掌握语言技能。过了青春期,多数人的心理机能和认知***式基本定型,对掌握语言技能不再那样敏感和有效。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学习第二语言态度积极。随着年龄增长,伴随着某种经历而产生的想法(如:害怕说错而羞于开口等)会对学习第二语言造成消极影响。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在6岁(或7岁)以前,每天都能在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某些交流技能,而不需要接受系统的指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会逐步减弱。因此,早期浸入式教学活动刚好能使幼儿在语言敏感期依靠特有的认知能力习得第二语言。
(2)最佳语言习得模式是自然习得。
儿童掌握第二语言有三种途径,一是自然习得,二是学科课程,三是语言课程,很多研究都证实自然习得的效果最好,应用能力和持久力都最长。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英语在有意义的交际中,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使用,自然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浸入式教学就是利用了这种儿童在有意义的语境下自然习得的思维模式来拓展学习英语的途径。
(3)语言的熟练运用须在真实情境下练习习得。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论表明,“幼儿是在与外界客观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因此语言必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练习而获得的。汉语作为母语之所以能够被人掌握,是因为有语言环境,而英语同母语相比,幼儿时期不易被强化,与缺少英语的语言环境有直接关系。事实上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应创设各种有意义、真实的情景,它往往不只是学习几个单词,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和别人交往。因此,教学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提供一系列丰富的教学法情境,创设多层次的课外语言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自由活动中的听来理解语言,在使用中学习语言。而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浸入式教学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幼儿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全部生活在幼儿园,幼儿可以在教师反复说英语的潜移默化中去掌握。如:早上来园,教师用英语问“Goodmorning”,收玩具时要求幼儿“Putawayyourtolls”,到洗手时教师用英语要求“Pleasewashyourhands”,在报餐时,教师介绍饭菜,告诉幼儿米饭(rice)、馒头(steamed)、面包(bread)等名称,而一些礼貌用语如“Thankyou”“you’rewelcome”等,教师更要不断重复使用,幼儿反复听,不断模仿,天长日久,不用特意教就自然会运用了。
(4)最有效的教师策略鼓励幼儿直接习得英语。
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付延焱《学前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个案研究》通过对大连一家双语幼儿园的个案研究得出结论:“最有效的教师策略包括:鼓励儿童的直接英语认知,强化英语反应,弱化汉语反应和创造全面丰富的英语环境,这些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都契合了。”②
(5)内发思维学习比外在模仿更有助于语言的运用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浸入式英语教学实际上是让幼儿英语学习从热闹的外在模仿学习转向沉浸的内发思维学习。其意义不只是实现了全英语课堂,而且避免了汉语言系统对幼儿学习英语语言的干扰,实现了幼儿英语语言学习与英语思维的同步。
2.英语浸入式教学的其余优点。
以上理论均表明,英语浸入式教学符合幼儿学习模式及英语学习模式,能促进幼儿英语学习。除此之外,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还有许多其它的优点。
第一,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它不把目光直接盯在英语语言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上,而是关注幼儿快乐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快乐的学习意味着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压力,主动学习,而全面的发展蕴含着母语的发展、第二语言的发展、生理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与社会性的发展等。
第二,浸入式教学使英语教学从单纯的英语学科教学发展为英语语言与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增加了学习、运用英语的时间及范围。
第三,有助于将知识课程与情感课程整合,有助于不同学科间课程的整合。现代课程论强调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将知识课程与情意课程整合。以前的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实际生活和直接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而浸入式教学模式刚好契合了这一点,在教孩子知识情感的同时,也教会了儿童英语语言的学习。
3.对于幼儿浸入式教学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
(1)浸入式教学法不会干扰母语的掌握,反而会促进。
幼儿的英语学习是否会影响母语的掌握?这一直是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分析,认为幼儿期是语言急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已大大提高。而且幼儿期已经基本掌握了母语,母语的句子结构已经在幼儿的大脑中形成模式,不会因为英语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对母语造成混淆或冲击。而且,从脑“用进废退”原则的观点出发,幼儿在学习英语时也开发利用了大脑的语言中枢,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语言的发展将促进思维的发展。Lambert和Johnson曾用两种语言测查双语儿童,发现双语儿童两种语言的得分高度相关。③国内学者高一虹研究也认为,双语者两种语言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据有的幼儿园所开展的双语课程研究的效果显示:双语课程的第二语言教育并不影响儿童母语能力的发展。
实验班儿童在母语倾听、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上均有显著的进步,尤其是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确实令人可喜。④
(2)浸入式教学法不会让学科知识的掌握受影响。
有人担心浸入式教学模式会使儿童的母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的掌握受到影响,这也把浸入式教学模式隐性课程的消极方面指出来了。但是在浸入式教学中却成功地变消极为积极,由于儿童在极其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接受多种学科知识,教师则在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辅助教学形式(幻灯投影、实物教具、电视、电脑等)。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活动教学,并配以丰富的表情、体态语、动作等,使儿童在教学过程中被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所吸引,参与进来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学习过程成为儿童积极主动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儿童学习到了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无疑对他各科知识的学习都大有裨益,无论是母语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都不会受到消极影响。
4.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的弊端。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汉语式的英语教学模式,其教学过分注重了语言的表达形式,而忽视了语言的表达功能。它遵循的是“物体—中文—英语”的三段式教学,在教学之中非常重视外语与母语的结构对比,在实践中形成一种翻译式操练,模仿—重复—再模仿—再重复—死记,是这一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最终结果往往是幼儿难以形成英语思维,费时低效,不能有效地培养起幼儿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它也是单一的语言课程,教学目标只有单一的语言要求。5.部分幼儿园与小学浸入式英语教学法的实践证明浸入式教学法是十分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1)陕西师范大学开展幼儿英语浸入式教育实验组的研究已有几年,他们采用综合观察及相关测查方法,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变化和行为表现进行研究,均显示出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十分显著。他们通过实验得出,参加浸入式教育实验组的儿童,在英语音素识别、音素定位、音节辨认、韵脚识别、工作记忆、用句能力等6个方面语言认知的发展均高于控制组的儿童。总体来说,与儿童社会、情感、智力、第二语言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语言发展速度是传统英语教学难以达到和难以想象的,同时他们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2)研究者对西安市一所浸入式教学法幼儿园试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实验班儿童的母语能力、动作技能、生活能力、行为习惯、探索和表现能力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其它同龄儿童。
(3)兰州市第七中学做了成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后,第二语言听说读写能力优于对照班和其它平行班,并且具有不低于其它班的应试能力。
这些成功的实践范例都表明,在中国的集体教育条件下,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和实施习得的语言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但是,在师资、教材、教学评估等方面,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和采用习得的教学方式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开展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劣势。
1.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师缺乏。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幼儿园都是外聘英语教师,还有很多幼儿园根本就没有开设英语课程,这说明我国幼儿英语教师十分缺乏,而足够多的英语教师是开展英语侵入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2.目前我国英语教师口语存在很大问题,这将成为我国推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一个障碍。
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因此幼儿英语发音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发音的准确性。而在我国传统英语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英语教师大多数都存在读写强、听说弱的缺点。据我在实习时观察发现,即使是英语教学实验幼儿园,一些英语教师的发音都存在问题。这往往导致幼儿的发音不准,并且因为幼儿处在语言敏感期,在这一时期习得的语音以后会很难纠正。
3.目前我国一些幼儿教师水平不够,不能胜任英语语言下其它课程的教学。
开展英语浸入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所有幼儿园教师都能熟练使用英语,而目前我国一些幼儿园教师都不会英语,或者只会一点英语,更不用说用英语讲授其它知识。这是我国推广浸入式英语教学的一个“硬伤”,导致我国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英语浸入式教学。
4.如何整合英语学习和其它课程的学习还有待研究。
如何整合英语学习与其它课程的学习是浸入式教学最大的一个难点,目前已取得一些经验,但是还需继续研究,如果这方面的工作未做好,必然影响幼儿学习其它方面的课程,我们应做到既能实现英语教育的目的,又能不增加幼儿在园的学习负担。这是一个巨大的研究“工程”,需要所有该领域的老师、专家、学者通过实践与思考共同探究。
四、结论
幼师拿证论文篇5
关键词 幼儿 说谎 说谎心理
中***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84
Abstract In daily life, often encounter the phenomenon of children lie, as parents do not understand this behavior that children learn bad, so a scolding, but contrary to our expectations, the children "lie" this phenomenon did not improve but more and more serious, some parents even had a fear that children will go bad. Actually, on children's lying, we need not panic fear, but should be specific analysis of children lying psychological, and then take appropriate educational measures.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hildren lie case interpretation of children's psychology of lying, children's motive to lie by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follow the age", "" home ", the correct guiding cheeper get rid of lying and learn the true.
Key words children; lying; psychology of lying
“说谎”,即说不真实的话语行为,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点,具体表现是有意歪曲实际情况,对事实和事件给他人造成不正确的印象。3岁左右的幼儿会把现实和想象混在一起而说谎,3~6岁幼儿虽有丰富的想象力,但他们尚无能力分辨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差距,所以也容易出现“说谎”现象。带班过程中发现中、大班幼儿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虚荣心、获取利益也会说谎。教师和家长应该掌握幼儿“说谎”的心理,用适当的教育对策引导幼儿不再说谎、学会真实。
1 幼儿“说谎”现象
案例:今天也是我生日。
一天早上,彤彤高兴的跟我说:“老师,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会拿蛋糕来幼儿园,请小朋友庆祝我的生日!正当我们准备给彤彤庆祝生日时,涛涛跑过来跟我说:“老师今天也是我生日,妈妈没给我带蛋糕。”我说,是吗?那涛涛和彤彤一起过吧!涛涛高兴极了,下午放学,我把涛涛过生日的事告诉妈妈,妈妈说涛涛的生日还没到呢!
这是小班幼儿发生的问题,说谎的幼儿涛涛,看到别人过生日很羡慕,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日,也希望自己过一个这样的生日,他渴望愿望能够实现,甚至就把今天当做自己的生日,所以才会说出“今天也是我的生日”。这一点也正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经常把想象和现实相混淆。
2 幼儿“说谎”为哪般?
2.1 无意说谎
(1)认知水平低。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正是处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的过渡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不高,幼儿的心理发育不成熟,经常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愿,易出现错误,有些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一种心理错觉,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
(2)幻想与现实混淆。幼儿在幻想与现实中常常分不清楚,常会把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了,听说别人得到某样东西后,会说自己也得到了。如老师问:“暑假你们都去哪里玩了?”有人说:“去北京天安门玩了”,接着有几个人也说:“我也去过了。”
(3)自信心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会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游戏时,我说:“谁的力气最大当大力水手!”结果所有幼儿都说:“老师,我的力气最大!”这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我们发现后不能认为孩子是“说谎”“吹牛”, 相反要积极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教师应引导幼儿认清现实,并用实际来证明孩子的说法。
2.2 有意说谎
(1)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幼儿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其他幼儿面前有威信,会谎造优越感,如看见别人穿了一件漂亮裙子,就说自己也有一件公主裙,便谎说自己那件更漂亮;听别人说某样东西好吃,就谎说自己早就吃过了,怎么怎么好吃……面对这类说谎,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想法,然后耐心的开导他,用说服教育、讲明道理的方法,告诉他好孩子应该怎样做,让幼儿认识到说谎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2)寻找借口,编造谎言。幼儿为达到某种非正常的目的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有意夸大、歪曲甚至编造“事实”的行为都属于这类错误。例如幼儿早晨不想起床就谎称自己“肚子痛”;自己拿了别人的玩具不还却说是别人给他玩的;看见别人有个玩具特别喜欢,就趁人不注意拿到自己的柜子里,被人问起时嘴里还说着“我也不知道去哪里了”等等。幼儿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利用心理疏导法,先让孩子明白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勇敢的说出来一定可以解决,其次利用正面教育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3)逃避惩罚,自我保护。当孩子发现在成人的逼迫下说出真话,是要受到一定的惩罚,为了逃避惩罚,就会进行自我保护而继续说谎。面对这类“说谎”的孩子,我们应当知道体罚并不能让孩子知错而改,相反会让孩子越陷越深,会用另一个谎言来填补之前的错误,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自卫”吧。对此,我们不能放任不管、顺其自然,而应从正面教育引导,鼓励孩子说实话,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危害性,并逐步形成“知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3 幼儿“说谎”巧应对
3.1 了解心理需求,爱护自尊心
(1)读懂孩子的“心”。孩子说谎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在判断孩子说谎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说谎,然后再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真正懂得说谎是不对的,真实的回答更能得到别人的谅解。例如案例一中的涛涛当听到他说“今天也是我生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和孩子谈谈,是不是涛涛从未过过生日,或者是不是也很想过一个自己的生日等。
(2)爱护孩子的“心”。当我们在处理幼儿的说谎问题时,不能用成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幼儿的行为,如果按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幼儿的行为,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影响幼儿的人格健康发展,而且会导致幼儿更严重的“说谎”。
3.2 遵循年龄特点,循序渐进
3.2.1 小班幼儿:引导不“说谎”,从小做起
幼儿园小班幼儿认知水平低,多以无意说谎,我们要先教幼儿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别人不允许就不能拿的道理。幼儿园里经常发现幼儿拿了别人的东西,问后却说是自己的,这时教师要让孩子知道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如果自己想玩,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或用自己的玩具进行交换玩,互相之间要学会分享,这才是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
为了让小班幼儿认清事实,不说谎话,在教学中我安排了《狼来了》的故事,孩子通过学习故事懂得不能说谎,说谎了就会带来更糟糕的事情。
3.2.2 中班幼儿:理解“说谎”,因势利导
中班幼儿是处于幼儿园承上启下的阶段,在孩子说谎现象中要具体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如果幼儿是无意说谎,那我们就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耐心劝导解说。如果幼儿因好奇或占有欲强而有意“说谎”,我们就要让孩子明白,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时可以找老师帮助,或者询问老师这样做对不对,让“说谎”的种子不要生根发芽。
中班有一节语言活动《手拿空花盆的孩子》,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诚实的孩子做了皇帝,孩子们特别喜欢听,在故事中他们懂得了要做诚实的人,向这个诚实的男孩学习,不说谎话不做假事。
3.2.3 大班幼儿:正视“说谎”,勇于承认
大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如果孩子有说谎现象,教师首先要理清事实的真相,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个别教育,帮助他分辨是非。对大班幼儿我们要教育孩子“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认”,让孩子懂得做错事不承认是不诚实的表现,不是好孩子所为,逐步让他们学会控制自我欲望。
如一天下午起床,耿心小朋友发现自己的手表不见了,于是就告诉老师,我一听就知道一定有人拿走了,于是我就对孩子们说:“宝贝们上午耿心小朋友拿来一个手表给大家玩,现在不见了,是不是你们玩的时候忘记还了,大家都来找一找。”孩子们接着七嘴八舌的说:“我没拿、不是我拿的、我可没看见、我根本没玩过……”过了一会还是没有找到,这时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头低低的不敢看我,我似乎知道什么了,于是我单独和她谈话:“老师已经知道手表在哪里了,也知道这个小朋友一定是特别喜欢这个手表,可是,喜欢别人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拿走吗?如果你心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你会怎么样?说完她就承认是自己拿了手表并表示以后不这样做了。借此,孩子懂得了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更不能悄悄拿走,她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也知道了应该怎样做。
3.3 家园密切联系,教育一致
(1)家园互动避免“说谎”。面对幼儿“说谎”问题,通过家园联系,教师和家长之间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多用正面的教育进行引导,让幼儿逐渐养成不说假话,真诚待人的良好品格。
(2)多种途径传递教育。幼儿的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只有家园教育一致,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每学期我都会通过家长会、家长讲座、家访、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把幼儿“说谎现象”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说谎”的心理动态,并通过案例让家长知道如何分析孩子的“说谎”动机以及采取怎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幼师拿证论文篇6
关键词:幼儿游戏 主动性 好奇心 思维 道具 指导
“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语)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的最爱,幼儿园的孩子是快乐的天使,游戏让天使童心飞翔。
《纲要》指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幼儿园老师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引发游戏的动机,顺应幼儿天性,挖掘幼儿内在的潜力,激励发幼儿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如何能让孩子放飞心情,主动游戏呢?
一、利用好奇心,促其发展
好奇心是一种潜在的创造才能,处在创造力萌芽阶段的幼儿,对外界事物都很好奇,常常表现出***的意见和想法,对什么事都跃跃欲试,我们可以利用好奇心,促其发展。对于幼儿的创造,应该给予表扬、鼓励,使其好奇心得到强化,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寻找答案,这对幼儿一生都有好处。
如:《做车灯》游戏设计
每人发一个小纸盒,当小小汽车,让孩子当小老板,给车子打扮一下。有一个小朋友想用瓶盖做车灯,可不知怎么固定,只见他先拿起胶水往纸上抹了点,又在瓶盖上抹了点,然后使劲往纸盒上一贴,可他的手刚一松,瓶盖就掉在地上了,“为什么粘不牢呢?”他捡起瓶盖,看看桌上能粘的材料还有什么,顺手拿起胶条,刚要粘又放到桌上,我说,可以试试,他说:“不!粘上胶条,车灯光就被挡住了,新车子就不好看了。”他望望桌上的材料,想了一会儿,又拿起一块橡皮泥。我问他:“为什么要用橡皮泥?”他说:“橡皮泥很粘,我想它能粘住瓶盖。”我鼓励他说:“你可以试试看。”结果,橡皮泥牢牢地将瓶盖粘在车身上了。
其实,幼儿游戏,重在参与和体验,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老师的责任不是去“指手画脚”,而是搭个扶梯,利用儿童好奇心,促其上一步,老师在关键时扶一把。
二、利用求异,培养创新
角色扮演游戏可让儿童根据其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例如:《哄宝宝》游戏。
1.多媒体出示:妈妈和宝宝去逛街,走累了想休息,可是没地方休息啊,们一起来想办法好吗?
2.发放材料让幼儿组合,如积木、橡皮、塑料久、报纸等。
3.幼儿试着做哄宝宝游戏。如:有的小朋友就用积木铺了一个床,一边铺,一边说:“你们走累了,就在床上休息一会儿吧!”,有的说:“别哭,别哭,妈妈讲故事给你听,喂奶奶给你喝……”
在这类活动中,让孩子大胆想象,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角色游戏,幼儿能获取丰富的知识经验,让他们主动地建构知识,而不要让孩子被动地接受。
三、借助道具,激发愿望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游戏材料对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影响,我们在同一区域内投放不同的游戏材料:现成的科学玩具、自制的科学玩具、幼儿可操作的或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观察不同的游戏材料对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发现,小班幼儿对现成的科学玩具比较感兴趣,他们对有趣的声控玩具非常感兴趣,喜欢操作会说话的小鹦鹉,一有声音就会扭动小屁股,而对自制的豆子响筒,瓶子盖做的小串铃则不感兴趣,中大班的幼儿则对自制的科学玩具和可操作的、或能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更感兴趣。
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发现幼儿的探索兴趣,并调动幼儿的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四、参与游戏,间接指导
一些教师在指学幼儿游戏时,总会不自觉地讲解、示范。这样做会造成结果常有两种:一种是有老师的陪伴时乐于探索,当老师不参与时,就容易淡化探索兴趣;第二种可能就是教师的过分过早地指导打乱了幼儿的探索,教师的讲解削弱了游戏本来应有的情趣,使幼儿丧失了本来的探索热情。
教师在指学幼儿游戏时,不要急于打断幼儿的游戏,讲解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然后再依据幼儿已有的思路开展教育。
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能让幼儿能玩得更开心,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教师的童心会使幼儿感到妈妈一样的亲切、自然,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及时施力影响,协调游戏者之间的关系。
【案例解读】商场销售
1.在木地板上围一地盘作商场,老师和小朋友找一些材料,作假想的商品,在角色游戏里,几个小朋友在商店买东西。
2.一部分小朋友去购物,每人发一些扑克当人钱。(戏一开始,商店就热闹起来,我见幼儿的生意这么好,也参加到游戏中。小朋友见我来到商店,热情周到:“您买什么?我们这儿商品很多,您去看看。”“你们这儿没有我要的货,我想买个面包。”这下难住了小朋友,只见他看了看柜台里的商品,然后转身从文具盒里拿出橡皮泥,三下两下做成面包状,说:“老是这是你想要的面包……”
总之,在现实中,我们教师的很多“崇高”,是缺乏圆融和尊重的,被拔苗助长的知识和应付场面上的活动所困扰,而出现师生的角色错位——把原本属于学生的角色游戏给“游戏”了。愿所有的老师,都能真正的发现角色游戏的魅力所在,多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开展角色游戏,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自主地、兴致勃勃地、开心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邱向琴,孙嫣红,朱燕芬.让幼儿游戏植根于地方文化的策略学前教育研究[J],2011,(08).
幼师拿证论文篇7
例如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幼儿自由自主地玩耍,能够真实地了解到幼儿的情绪、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等。因此,观察能力是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纵观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教师的在观察模式上发生了明显地改变:
1.观察视角的提升
案例:
小伟要在制作一个能立起来的立体小树,需要用剪刀剪出两个同样大小的平面小树,一开始他向老师求助:“老师,你能帮我剪两个小树吗?”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他。正当小伟拿着两张剪好的小树去准备制作时,好朋友小宝想用一张小树涂色,于是小伟非常大方地将其中一个小树让给了他。只剩一个怎么做呢?于是他又拿着剪刀和纸,找老师帮忙。这次老师为了考考小伟,决定让他自己动手去剪。他犹豫了一下,来到美工区,只见小伟把剩的一个小树平铺在白纸上,然后拿着剪刀沿着小树的轮廓开始剪,谁知小树总是来回动,剪刀在拐弯处拐不过来。于是小伟又想办法把小树对折起来放在白纸上剪,这个方法比刚才好剪了。20分钟后,小伟终于剪好了,却发现剪出来的小树只有一半。“小伟,你试试沿着这个完整小树的轮廓,把它画在纸上,然后沿着轮廓剪。”教师给小伟提出了建议。最终,小伟按照老师的方法,剪出了一个完整的小树。
1.1举着标尺去观察
在此案例中,以前教师的关注点是:首先,幼儿使用剪刀不熟练,造成他今天在剪小树的时候有困难;其次,小伟没有认真观察老师是如何剪得,造成他最后剪出的小树只有一半。
1.2发现不足去教育
过去教师支持策略是:①.教师会在美工区投放一些剪纸的半成品,让幼儿多去练习使用剪刀。②.教师会让孩子多去观察一些事物,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
1.3带着欣赏去记录
现在教师的关注点:第一,小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不断地去尝试剪小树;第二,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把自己的小树送给了小宝,并没有考虑自己少了一个小树怎么办?第三,活动中,小伟一直专注并坚持自己***完成剪小树的工作,而且想到了用老师剪得方法,虽然最后只剪出了一半的小树;第四,主动寻求帮助并接纳别人的意见,当他不会剪得时候,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在最后老师提示他如何才能剪出完整小树时,小伟接收并采纳了老师的建议。
1.4理解学习去支持
如今教师的支持策略是:①.发现幼儿身上的优秀品质并加以表扬。②.让全班小朋友一起去探索,为什么老师剪出来的小人和小伟剪出来的不一样?③.延伸活动,让幼儿一起讨论通过对折还能剪出什么***案?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以往的观察区域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缺什么?带着一套标尺去衡量幼儿,以一种教条的模式去观察孩子,告诉他们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能做,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再加上前期对材料的功能和目标认识不足,缺乏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局限于材料的多、新、奇,没有根据孩子的发展进行层次性的投放,教师无法真实地了解到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和需求。因此造成了当幼儿有疑问和困难的时候,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回应孩子才是正确的。
而现在教师关注幼儿有什么,会什么,用一双欣赏的眼睛去观察并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各方面表现,从“看”――“看见”――“看懂”的过程性转变,专业解读孩子的言行。如今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使教师对投放的材料有充分的认知,我们还借助浸入式的实操演练,让教师在操作材料中,感同身受幼儿游戏中的行为,明确材料难点、适宜性和拓展,引发主动观察、识别、回应,激发教师举一反三的层次性材料,投放的能力,并迁移链接到更多的幼儿与材料互动中,实现了从“***鸡”到“魔法师”的蜕变,去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
2.观察手段的变化
2.1实时观察,主观评判
过去的观察是教师以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不能全面地捕捉到孩子在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而且观察结果受观察者本身的影响,导致在解读孩子的行为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偏差。同时教师们在互动交流时,分享记录的内容也带有教师本人的主观意识,并不能真实、完整地展示给大家。没有客观反映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从而o法形成对幼儿的有效分析,让教师去有针对性地调试材料,支持幼儿的学习。
2.2情境再现,精准分析
现在的观察是教师借助拍摄工具摄像机、手机等拍摄视频,完整记录下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实时动态,捕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哇”时刻,撰写有温度、有生命、有色彩的学习故事。从而发现整个区域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让教师们能够进行一案几研、脑力波荡等教研活动,使研讨具有反复性也更有深度,为后续的材料投放策略提供有力的佐证材料。
3.观察回应策略的变化
3.1盲目回答
过去,教师的区域活动观察指导不全面,带有随机性和盲目性,观察的意识薄弱,结果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分析与材料跟踪投放策略。当幼儿操作材料出现问题或偏离教师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会直接“回答”幼儿应该怎么去玩,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单纯的让孩子去学习“怎么做才是对的”,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并没有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展示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对于教师“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这一主要目标,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3.2积极引导
如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让幼儿自主地操作、摆弄这些材料,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从而获得相关的、有益的经验,推动幼儿朝着既定目标的发展。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疑惑时,教师将“回答”变为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通过以往的经验自己思考或与同伴交流寻求帮助。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不但解决了问题,也在各方面成长了自己。
4. 如何提高观察能力
在实际的区域活动中,我们用情景技术呈现+切片分析+关联分析的模式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4.1基于观察下的情境技术呈现
以秦川幼儿园大班数学区域活动《两个两个数》为例,教师初步以“幼儿能否会两个两个数数”作为观察目标,以叙事、自由描述,为基本观察方式,辅以照片、录像、观察记录、学习故事等形式,真实、客观的呈现了幼儿发展过程,并记录了如下案例。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征,能为我们了解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区域材料层次投放调整策略提供依据。
张雪薇的探究:
她选择了一张10个樱桃的卡片,两个两个数起来,数完8,数10的时候,犹豫了,重新开始数,第二次数完了10个。接着又拿了一张14个糖果的卡片,10以内数的很好,但到了10以上,她手上指的是两个糖果,嘴里的总数却只加了一个糖果,变成了11、12(本来应该是12、14)。
崔誉洋的探究:
她选择了一张13个樱桃的卡片,两个两个的数,数10的时候,迟疑了,用手指算了算。又继续数到12个,最后发现还剩一个樱桃,再次迟疑了,这时候郝芾雷指了指最后的一个樱桃肯定地说:“这个还要数呢。”崔誉洋填写数字时,使劲拔笔盖都没拔开,向旁边的郝芾雷求助,郝芾雷一下轻松地就拔开了,还轻声的提醒她:“把笔盖盖在笔的后面。”
4.2切片分析、关联分析,有效回应
区域观察的最重要价值在于教师能观看活动视频,通过切片分析(截取视频)捕捉幼儿发展的瞬间,并以此为凭证,用关联分析判断班级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适合幼儿个体发展的路径,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哪怕是平时最不善于交流、沉默寡言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可以自信地操作、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有效回应”既可以指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也可以指教师对幼儿下一步发展所做的调试和规划。在此案例中,郝芾雷、崔誉洋在数数概念、方法、人际交往能力上能力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捕捉和观察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适时调整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教师具体回应策略如下:
(1)尝试将实物卡片超过10以上的排成一排,从视觉上无转行,可以让孩子连续的两个两个数,不受干扰。
(2)在实物材料上,操作难度上加大,特别是彩色小棒比较窄薄,小朋友们容易一把抓的较多,所以数量上要减少,便于幼儿掌握。
( 3)孩子们虽然乐此不疲的反复验证,但缺少数量的可比性和参考性,从策略上一是可以让小朋友之间互相验证,二是可以从区域活动的开始指导策略上对不确定的数数,可以采取一个一个点数加以验证。
( 4)幼儿活动记录纸,设计成为适合大班幼儿***文并茂的记录纸,增添对不对?和改一改(便于幼儿验证)。
( 5)在日常的生活中,利用排队、值日时给幼儿分发碗勺、美术活动时给幼儿分发纸张、水笔等材料的机会,练习两个两个数。
5.实践结果及分析
表2调查结果: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教师们在区域活动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工具来完整记录下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直观地用眼睛观察或用简短文字记录的方式,不仅使教师容易遗漏掉幼儿活动的精彩瞬间,也无法集中精力去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使观察更全面。
如今教师愿意通过更多的研讨和专家讲座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说明教师思想的转变,希望能用更有效的观察方式让自己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做到有序、有效率的观察,不盲目、不茫然,在研讨中升华,思考中进步。
当幼儿没有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时,教师由以前的“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才对”转变为现在“倾听并理解幼儿的行为”,然后再做出判断,创造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及发展的材料。
幼师拿证论文篇8
为了保证幼儿自主午餐顺利进行,学校从安全、方便的角度考虑,根据需要添置了一套包括备餐桌、分饭格和餐具的硬件设备。
备餐桌的订制与摆放。最初,幼儿园把饭菜盆直接放在学桌上,让幼儿自主取餐。在盛菜的过程中,幼儿踞着脚、伸着头吃力地盛菜,菜掉在桌上、挂在菜盆边上,到处都是。看来学桌的高度不适合幼儿。另外,幼儿盛饭菜的时候,两边的人都在用力,饭菜盆容易滑动,很不安全。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备餐桌,其高度可以镶嵌蒸饭盘、菜盆、汤桶的两种型号,并给备餐桌装上了带刹车的轮子。备餐桌应该方便幼儿自主取餐,并能让幼儿缩短等待时间。实践证明,两张备餐桌一字排开,放在活动室的中间,幼儿从两边同时取餐,遵循拿碗、盛饭、盛菜的操作流程,更方便快捷。
分饭格的诞生。刚开始,教师把整盘的饭打松,让幼儿自己盛。在盛饭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不能把握盛饭的量,时多时少。为了让幼儿能够准确控制自己盛饭的量,教师设计了不锈钢分饭格,每格饭量基本在60克左右,保证了幼儿每天午餐碳水化合物的摄人量。分饭格数略大于班级幼儿数,确保饭量大的幼儿可以根据需要再次添加。
餐具的调整。在幼儿自主取餐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用的长柄汤勺不适合幼儿,于是改成了短柄小汤勺;盛饭的不锈钢饭勺容易粘饭,不便于幼儿操作,于是改成了塑料小饭勺。我们根据菜品,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工具,例如,可乐鸡翅、盐水虾等提供小夹子、勺子和筷子。餐具的调整要方便幼儿操作,这样可以提高幼儿使用工具的能力。
二、建立规则:良好习惯培养的基础
建立规则。就餐模式的改变以幼儿为主,必须建立一定的规则保证自主午餐顺利进行。幼儿只有自己参与制订活动规则,才能理解与遵守规则。教师与幼儿就“自主午餐该遵守什么样的公约”展开讨论,支持幼儿制订自己需要的规则,如“餐前做什么”“食物残渣放哪里”“手脏了怎么办”等。讨论后形成共识:餐前先洗手,值日生负责分发餐具,按秩序排队;根据菜谱决定是否提供残渣盘,进餐过程中的鱼刺、骨头等残渣集中放在残渣盘;手脏必须使用擦手巾;餐后将残渣盘中的物品集中倒人空桶内,将所有碗筷勺整齐地放在小筐内,便于食堂清洗;餐后用温开水漱口,用消毒餐巾正确擦嘴和手,用过的餐巾放在一边待洗;大班幼儿盛汤时只能盛半碗,所有人必须给端汤的人让路;等等。
遵守规则。制订进餐活动规则后,最重要的是让幼儿认同并落实规则。可以让幼儿在反复的操作练习中逐渐熟悉活动流程,遵守活动规则。教师请每组表现较好的幼儿充当“小小提醒员”,在进餐中负责提醒其他幼儿按规则办事。例如,不敲碗,不吃的东西不能夹到别人碗里,吃饭要慢嚼细咽,等等。教师注意引导“小小提醒员”用其他幼儿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比如,对吵闹的幼儿可以说:“请安静,不要打扰别人!”进餐过程中,教师加强巡视,悉心指导,及时提醒具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对表现好的幼儿给以充分的肯定与表扬。在同伴的提醒和教师的督促下,幼儿养成文明的就餐行为,自主午餐秩序井然。
三、有的放矢:各项发展显成效
根据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我园制订了具体的口标:中班幼儿学会盛饭、夹菜,学习盛汤、端汤,学会文明用餐;大班幼儿能熟练地盛饭、盛菜,学会盛汤、端汤,学习用餐礼仪,初步形成自我服务及服务他人的意识。
技能训练。在实施自主午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盛肉圆、面条、干丝比较困难,大班幼儿盛汤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在活动区域开展了一些有关盛饭的游戏,如夹花生米、夹玻璃球的游戏活动;设置“娃娃餐厅”“茶馆”等区域;准备纸制面条、塑料球和勺子、夹子、筷子等餐具,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练习使用各种餐具,学习端茶、倒茶,练习手部动作的协调性。此外,教师还设置了“服务员”和“顾客”两种角色,让幼儿学习收拾餐具、整理餐桌。幼儿的各项技能逐步娴熟,收拾整理的习惯渐渐养成,为更好地实施自主午餐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明就餐。教师努力营造安静、温馨、良好的就餐环境,在幼儿就餐时播放一些舒缓优美的名曲,如爱尔兰乐曲、各种钢琴曲,给人以宁静、舒适感。在进餐过程中,教师总是用积极的、刺激食欲的语言让幼儿愉快进餐,从不使用消极的言语催促幼儿进餐,如“快吃、快吃”。教师还允许幼儿在用餐时小声交谈,但以不影响同伴、音量不超过音乐为前提。对于大班幼儿,教师注重他们的用餐礼仪,在制订就餐规则时就有许多关于文明行为的约定,例如,餐具轻拿轻放,依次排队不拥挤,能够主动避让端着碗的小朋友,细嚼慢咽,桌面干净无米粒,等等。幼儿取餐、进餐养成文明有礼的习惯,自然也会把文明行为带人生活的各个环节,影响一生。
幼师拿证论文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教育效果;实践意义
中***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70-01
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获得快乐。儿童也能够通过玩练习各种本领,比如折纸、穿珠子、骑车、拼***等等,在游戏中玩,并且越玩越熟练,在游戏中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达到"教与学"相长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1.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游戏是学前儿童交流与交往的媒介与桥梁。在游戏活动中,游戏参与者但凡涉及两个人及以上时,就都会牵扯到交流与交往的问题,也就会产生社会交往的机会。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要就玩什么游戏、怎么玩游戏、有什么规则等进行交流,从而共同完成游戏活动。实际上,这种儿童间的交往活动,就构成了儿童实际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人际关系网络,就能够使儿童学习到与同伴分享、互相谦让、合作协商等人际交往的技能。当然了,在游戏活动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儿童都想玩小熊,而小熊只有一个,这种情况也为幼儿学习与人协商、相互谦让提供了一个好机会,这样的儿童社会往才真实,才更能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2 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理解他人。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以自己的思维、认知来理解周围的人和事,这反映了儿童在社会性认知上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而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关键。在游戏中,由于担当了角色,出于角色的需要,儿童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把自己当作别人来看待,这时他既是"别人",又是自己。在这种自我与角色之间的转换中,儿童学会了发现自我,学会了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从而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发展。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自我意识的发展离不开人我意识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知道别人与自己不同,才能够理解别人,才能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的认知上的偏差,从而帮助学前儿童由以自我为本位的社会认知向以他人为本位的社会认知过渡,并为儿童形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理解他人的健康的自我认知奠定基础。
2.教师要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学会如何做幼儿的游戏伙伴。这样既能取得幼儿的信任,而且孩子们也更愿意与教师亲近,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想法、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告诉教师,有利于教师结合幼儿的个体性格以及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适合他们的游戏内容,使得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第一,要善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各方面先进入角色之中,将游离在角色之外的小朋友吸引过来。
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在游戏能力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尊重并且认可他们的发现,多地鼓励、肯定幼儿的活动,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适时地以角色的身份将其引入游戏之中,以角色的身份、启发性的语言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玩耍、学习。
3.投放适宜的、丰富的游戏材料
开展游戏教学要投放适当的游戏材料,因为其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游戏的开展效果,丰富的游戏材料能使游戏教学事半功倍。但是,游戏材料要保证其安全性,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一定要杜绝用不合格游戏材料给幼儿用。
此外,幼儿材料的投放也要能引导儿童动手或者动脑,让他们从游戏活动中得到体验,提高认知能力。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吃饭有时需要教师喂,不免拿着玩具到处扔,很容易损坏玩具,甚至给其他的小朋友带来伤害。因此,幼儿教师要选择一些半成品的玩具给他们玩耍。对于小朋友来说,有时成品的游戏材料太复杂,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空间,而半成品的材料能让幼儿进行操作与体验,比如,可以让他们在白色的瓶子上画出一些自己想要画的***案等;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废弃的塑料瓶制作成瓶娃娃,然后再指导孩子们拿小黄豆当米饭来喂给娃娃吃;教师自己也可以制作一些玩具娃娃,指导幼儿给娃娃穿衣服、穿鞋子等,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肌肉力量,也能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尽管这些小游戏都很简单,大多都是教师创造出来的,但是,有时候则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4.保证合适的游戏时间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很多家长都反映,小孩子都很喜欢做游戏,因此,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游戏教学持肯定支持的态度。但是,游戏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游戏质量。因此,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一定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里去寻找游戏伙伴、选择角色并且计划游戏情节等等。充足的游戏时间是加强幼儿同伴之间合作的有力保障,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快乐成长。但是,如果游戏时间过短,幼儿不仅玩不出高品质的游戏来,有时候还不得不放弃要玩的游戏内容。经过实践研究表明:游戏时间最好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游戏教学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时间都被白白浪费掉,例如,幼儿在早晨入园以后,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幼儿看书或者呆呆坐着,过渡时间太长,必定会挤占游戏时间。其他时间比如排队、吃饭、说教时间等都比较长,这样也就缩短了幼儿的游戏时间。过短的游戏时间只会让幼儿出现闲散、旁观行为,而游戏时间合理分配,幼儿则不会感到厌烦或者无事可做,游戏也会让幼儿更加沉浸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氛围之中。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一定要尽量保证孩子自由游戏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减少过渡时间的浪费,对每次游戏时间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比如说,有些体育类游戏时间较短,教师一定要灵活掌握。有些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玩的尽兴,因此,教师也要尽量满足幼儿游戏的不同需要。让孩子们都能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然,在幼儿园开展游戏时,游戏的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的,也不是儿童随意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游戏的进展情况进行设置、调整,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幼儿游戏中的"玩伴"、"支持者与引导者",对于一些能力不强的幼儿及时提供援助,让他们自由进行角色转变,鼓励那些水平相当的儿童重组游戏玩伴,并且也要及时鼓励那些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去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大家互帮互助一起游戏。让全体小朋友都能享受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书改;论述幼儿园交际教学[J].亚太教育.2015(10);
[2] 陈宏;幼儿教学研究[J].幼教周刊.2016(10);
幼师拿证论文篇10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科学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先生认为:“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结合生活,才能显示成效。
“科学是一种思考,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一种正确的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科学教育带领幼儿走进科学的殿堂,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感受科学知识的神奇,体验科学创造的快乐。它是帮幼儿造一条漫游世界的飞机,而不是造一间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幼儿园是航空母舰,真正的驾驶员不是教师,而是幼儿自己。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的生活,更要体现其趣味性、启蒙性和融合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即使是很小的婴儿也已经具有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而且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解释还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一贯性,被称为天真理论。这种天真理论虽然不能和科学理论相提并论,但也是一种系统性的认识。它来自幼儿早期的生活经验,在幼儿早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过,由于经验的局限性,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认识与科学理论常常是相悖的。例如,他们看到影子总是跟随着某个人或物,在日常生活中成人也会告诉他“这是某某的影子”,于是,他们就会认为影子是个人或物的附属品,而不是光线照射产生的现象。“即便在黑暗的地方,影子仍然会存在,只是我们看不见它。”单纯学科学是单调枯燥的,特别是幼儿由于年龄小还不能理解许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他们必须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操作和实验来积累经验,否则他们很容易会厌倦。
那怎样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科学活动?
一、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生成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
幼儿亲身经历的生活是科学教育中最好的教材,只有抓住幼儿感兴趣且熟悉的内容,幼儿才有话可讲、乐意交流。科学活动的内容可以是纵向的、横向的,抑或是随机的、日常的,甚至是可以诞生的。以“水”这一内容为例,从知识自身体系和特点出发,对事物进行丰富、扩展或延伸可以设计出如“水的特点”“水的三态变化”“雨、雪、霜的形成”“水与地球生命”等。以事物之间横向联系为线索进行设计,帮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如:设计多种样式的笔、树、杯子等。“有趣的车”可以抓住“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线索帮助幼儿了解“车”的演变史,既丰富了幼儿知识,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又让幼儿体会到了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好处。以单元的形式将一些相关的内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如围绕“环保”这一主题,设计出“别乱扔垃圾”“甜甜的小溪水”“垃圾去哪里了”“废物巧利用”等科学环保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从而也将科学融合到其他教学活动中。“为什么夏天热?”“为什么冬天冷?”等科学活动,则是根据幼儿日常经验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总结,同时引申,提醒幼儿夏天应该注意什么?冬天应预防什么?这样的内容往往都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相互之间又存在着联系。
二、创设科学探索的环境,将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给了科学活动很大的启示。科学需要求证,需要幼儿***思想,***课堂,回归生活。科学小实验应该说是幼儿很感兴趣的一项活动,所谓“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幼儿已经不满足教师的一加一等于二的教学,更希望通过自己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更应该***思想,鼓励幼儿大胆去实践。
在“兔子喜欢吃什么?”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事先准备了一些食物,如苹果、胡萝卜、面包、巧克力、生菜、香肠等,同时,还准备了画有这些食物的***片。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猜想兔子喜欢吃的食物,我将兔子放在幼儿面前,拿出画有食物的***片,让幼儿说出***片上面画有什么食物,接着便将问题抛给幼儿:兔子喜欢吃这些食物吗?它喜欢吃香肠吗?它喜欢吃苹果吗?……为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猜想。几个幼儿认为它喜欢吃香肠,而另几个孩子却认为它不喜欢吃。我回答道:“我们做个实验,看它是否吃香肠。”在观察的同时,有几个孩子马上抢着回答:“它喜欢吃生菜,还喜欢吃胡萝卜。”这两个答案得到了一致认同,同时也是观察的时候显而易见的,于是,我又问道:“它不会吃什么?”孩子们认为它不会吃巧克力和糖果,我请幼儿亲自喂兔子吃,验证自己的想法,实践完之后我拿出画有食物的表格,请幼儿把自己认为兔子喜欢吃的食物记录在表格上。然而当我再问的时候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反应:吃苹果,吃生菜,吃胡萝卜,吃糖。答案不一,这个概念显然有问题,有待进一步观察取证。因此第二堂课,我着重让幼儿讨论:“兔子是怎么吃的?”“它是真的吃吗?”“它只是闻闻,没有真吃。”“它是怎么找到食物的?”“它是看的”“闻味道的”我立即启发:“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兔子吃食物究竟是看到的,还是闻到的。想一想,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怎样知道他们不是闻到的,而是看到的呢?”“把它的眼睛蒙住”,于是我们尝试去蒙,但是蒙不住,幼儿又提出给它一个假的胡萝卜(水果店里的塑料胡萝卜),看它会不会去吃,结果兔子走过去闻了闻,没有吃便走开了,同样颜色的真胡萝卜,兔子也走了过去闻了闻,吃了起来。很快我们便得出了结论:兔子吃东西时是先看,再闻,然后用嘴巴尝。
科学探究依靠问题的不断推动,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才能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做中学”首先从提问开始,孩子们是提问的中心,探究的问题应由孩子们提出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则需要为幼儿创设一种提问的氛围,使孩子们感觉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在科学活动中,每一阶段的探究都有明确的目标,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能够获得概念。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可以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是广博而深邃的,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增进幼儿探索欲望并初步形成探索的能力。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科学活动中闪烁出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童富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若干特色[J].教育评论,2003(4).
[2]高一敏.幼儿科学教育新探[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