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主题论文10篇

师德主题论文篇1

[关键词]教师师德 师德自律 内生动力 外生动力

[中***分类号] G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001-04

教师职业道德课,可称为教师师德课。这门课主要是面对高校师范本、专科大学生而开设的,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的课程,也是对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及平时师德教育的内容之一。

教师师德课“六论”问题,围绕六个论点展开,即教师师德现实境遇论、教师师德自律内生动力论、教师师德自律外生动力论、教师师德师心自律论、教师师德师行自律论、教师师德自律教师团队互动论。

一、教师职业道德“六论”的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在这里,师德高尚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

教师师德课作为面对高校师范大学生和教师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或专题讲座,探讨如何改革其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如何使其收到应有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分析

当前,从教师师德的现状看,其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忠于教育事业,具有敬业精神,认真履行从教的职责,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注重师德修养,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潜心治学,崇尚学术,献身科学研究,并能热心为社会服务。但是,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如有的教师理想信念模糊,缺乏敬业精神,缺乏岗位责任心,仅把从教作为谋生的手段;有的教师学习懒惰,知识陈旧,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敷衍了事,不认真备课,不热心辅导学生;有的教师学风浮躁,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欠缺等。针对师德存在的诸种问题,在教师师德“六论”问题中,教师师德现实境遇论,专门探讨在社会大环境中各种社会因素对教师师德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探讨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危害性及原因;教师师德自律内生动力论、教师师德自律外生动力论、教师师德师心自律论、教师师德师行自律论、教师师德自律教师团队互动论,从自律的角度对师德存在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讨。这些无疑有助于对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

(二)有助于“四好”教师队伍的建设

2014年9月9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并作了“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的讲话,提出了“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并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自觉贯彻***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重要的是,希望广大教师要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即“四好教师”。加强“四好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教师要有理想信念,忠于***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教育,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二是教师要有道德情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爱岗敬业,注重师德修养,注重师德自律,注重升华师德境界,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三是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具有坚实的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具有从教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做智慧型的教师;四是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美的人格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主题,“仁爱之心”是教育的真谛,是撬动学生心灵的钥匙,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是教师的本分,是教师的天职。可以说,“四好教师”是全面发展的教师,是高素质的教师,是高境界的教师,是***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四好教师”呢?教师师德“六论”聚焦探讨了这一问题。其一,在教师师德自律内生动力论中,重点探讨了教师如何把从教的必然性要求转化为教师主体的、自主的、内在的需要,这种需要无疑会成为教师向“四好教师”努力的内在动力。其二,在教师师德自律外生动力论中,深入论述了构建教师师德行为的调控机制,构建教师权利与义务实现的制度保障,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制度保障,以及构建教师师德自律的内部与外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保障,这将为教师向“四好教师”努力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其三,在教师师德师心自律论、教师师德师行自律论、教师师德自律教师团队互动论中,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教师发展、境界升华的路径、环节和过程,这无疑为教师向“四好教师”努力提供了具体的思路。总之,教师师德“六论”所探讨的内容对加强“四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有益的。

(三)有助于教师师德自律的形成与升华

教师无论是从事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还是承担社会服务工作,都需要有教师自身内在动力的推动,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师师德“六论”中,其主题是探讨教师师德自律的形成与升华问题。可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只要形成了师德自律和不断升华师德自律的境界,就能够积极认真、自主、自觉地履行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的职责,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上进心,不满足于基本的工作要求和已取得的成绩,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拼搏,不断地升华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和专业水平境界。特别是在教师师德“六论”的论述中,一方面,它较深入地探讨了教师师德自律形成与自律境界升华的内在规律性问题,论述了教师如何把师德的必然性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如何转化为教师的内生动力,这种动力如何外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的实践行为,使教师师心自律向师行自律的转化;另一方面,社会和学校如何构建教师师德自律形成、升华的外部环境和氛围,以形成外在的动力,推动教师认同和承接这种外在的动力为自己内在的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内生动力,以形成教师师德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的统一。

二、教师职业道德“六论”的内容

教师师德“六论”各论内容相对***,但又不可分割,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各论的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一)教师师德现实境遇论

教师师德的现状与发展,一方面受到现实的社会经济、***治、科技、文化、教育、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能动地作用于这些发展。教师面对社会的现实境遇,既有师德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一,社会市场经济、***治民主、科技及文化发展的现实境遇。市场经济具有自由性、平等性、法治性、开放性、效益性、竞争性、创新性、宏观调控性的特点,同时,它天然地生长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商品拜物教等消极的东西,侵蚀人们的心灵,尤其是社会上存在的腐败问题,对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以及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带来冲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教师的民主意识、依法执教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必须随之增强。当今,高新科学技术***的兴起及迅猛发展,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及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对创新精神、教育教学改革精神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在凸显文化主旋律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师德修养、师德自律、教书育人能力以及信息能力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其二,社会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发展的现实境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卓有成效地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的普及,对教师的师德行为选择能力和师德评价能力、师德素质、为人师表、师德自律、师德境界等的要求更高了。其三,义务教育、终身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的现实境遇。这些方面的境遇,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及技能、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意识、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师德及师德自律等方面提出了更直接、更迫切、更高的新要求。教师身在其中,深感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必须注重反思与发展,这样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二)教师师德自律内生动力论

人的动力问题,尤其是人的精神动力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教师,如何形成师德自律,怎样才能做到和持之以恒地坚持师德自律,不断升华师德自律的境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师德自律的必然性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主体需要,能否形成内生动力。教师师德自律主体需要,是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本质利益关系的深刻认识,是对师德自律具有自我发展的动力价值的认同,是自觉践行师德自律的渴求与精神自觉。其一,教师师德自律主体需要,其特性具有精神性、自觉性、自主性和稳定性。其二,教师师德自律主体需要具有自主性的师德理性智慧的功能;具有使教师获得师德主体性的功能;具有形成师德主体动力的功能;具有自主地调控教师自身各种需要的功能。其三,教师师德自律主体需要的内容主要有: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道德需要;教师从教职业中维护与发展共同利益的需要;教师思想道德、专业素养等方面全面发展完善的高层次需要;教师人格境界升华的需要。总之,教师师德自律主体需要,对教师师德自律的形成与其境界的提升具有持久的推动作用。

(三)教师师德自律外生动力论

教师师德自律既需要内生动力,也需要外生动力。这种外生动力的实质是教师师德自律的他律,它包括教师师德自律的外在导向、外在教育、外在要求、外在约束、外在制度、外在管理、外在保障、外在环境、外在氛围和外在调控等。它是相对于教师师德自律主体需要――教师师德自律内生动力而言的。其一。教师师德自律外生动力的主要根据是教育职业职责的要求,是教育职业社会关系的要求,特别是反映这种职业职责与社会关系的教师师德规范的要求。其二,教师师德自律外生动力的本质特征有:激励导向性与约束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层次性的统一;管理性与自觉性的统一。其三,教师师德自律外生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师德自律行为的调控机制,注重教师师德自律行为前导向,以师德规范导向、教师职业价值观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等为主;注重教师师德自律行为过程监督,主要以学校师生的民主监督、年度工作考核、社会舆论监督为主;注重教师师德行为后奖惩,包括学校行***奖惩、舆论褒贬和法律惩处等方式,以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师师德自律。二是构建教师权利与义务实现的制度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只有得到制度性的安排和保障,才能为教师实践师德规范的要求和履行从教的义务等的内心认同提供一种外生动力。教师既有从教的职责与义务,又有从教的个人利益与权利,两者是统一的。为此,在注重激发教师的自我保障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的法律保障和学校的组织保障,特别要重视发挥学校工会维权职能的作用。三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制度保障。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是改进和完善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的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是教师主体性的呼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这一制度要突出教师的主体性;突出教师的发展性;突出柔性管理和突出学校民主管理,以保障教师的主人公地位和其作用的发挥。四是构建教师师德自律的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教师师德自律的形成和其境界的提升,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一环境可分为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校内环境主要是树立校园文化精神,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尤其是推进师德文化建设,张扬良好的师德师风。校外环境,主要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正能量导向作用,为教师的师德自律的形成和其升华提供基本的保障及巨大的外生动力。

(四)教师师德师心自律论

教师师德师心自律,是教师师德自律形成的路径之一。师心自律,是教师的师德自律意识与师德必然性要求的统一,师德的要求已成为教师内在的自主要求和师德的实践精神。教师师德师心自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复杂因素,但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应是最重要的因素。为此,要形成师德师心自律,一是教师要自觉地培养师德自律意识。这种师德自律意识的形成是教师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长期过程。教师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修养的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教师师德师心自律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二是教师要实现师德规范内化,即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学习、认知、体验、选择、修养、磨炼、认同,把教师师德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师德意识、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信念、师德准则、师德原则、师德理想、师德良心、师德荣辱观、师德价值观,逐步形成师心自律。

(五)教师师德师行自律论

教师师德师行自律,这是教师师德自律形成的路径之二。师行,即教师的师德行为。教师师德师行自律,是教师在师心自律的导向下,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做出的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且可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其一,教师师德师行自律的特征:它是教师在师心自律的主导下选择的师德行为,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自主行为、自愿行为;它是教师内心遵循师德规范要求所选择的且与师德规范要求相统一的师德行为;它是教师出于对他人和社会有利所选择和做出的师德行为;它是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师德行为。其二,热爱学生是师德师行自律形成的前提。爱生既是教育的前提、教育的灵魂,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更对教师师行自律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还是教师师行自律社会价值实现的途径。其三,忠于职守是教师师行自律形成的关键。忠于职守,是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完成所应当承担的各项任务,且取得的成效符合其岗位的要求。忠于职守既是教师从教的社会要求,也是教师从教其内心的天职和师德师行自律形成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忠于职守履行教书育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职责;忠于职守从事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忠于职守用教师的知识、技术等直接为社会服务;忠于职守传承中华文化。其四,行为示范是教师师行自律形成的标志。行为示范,是教师严格自律,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行为示范,是教师的传统美德,是教师从教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师行自律形成的内在本质的根本体现。其五,张扬教师的主体性和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是教师师行自律形成的重要保证。

(六)教师师德自律教师团队互动论

教师团队,是教师为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共同目标的实现所组建的工作群体。教师团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教育教学团队、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社会服务团队等。其一,教师团队具有以下特征:具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具有专业素质、能力及技能的互补性;具有成员间的互动性。其二,教师团队对教师师德自律的作用。教师团队具有其成员间互动的自觉性、团队运行的规范性和工作协调性的特点。其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教师师德自律的内生动力;其规范性有利于形成教师师德自律的外生动力;其协调性有利于形成师德自律的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良性互动。其三,加强有利于教师师德自律形成和其师德自律境界升华的教师团队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团队的精神、目标、理念的认同,培育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主动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与团队成员团结协作的意识。二是加强教师团队有利于形成师德自律的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时效性的制度建设。加强教师团队的师德文化建设,能为教师团队形成师德自律和团队的持续性良性运行提供保障。

三、教师职业道德“六论”的深化

关于教师师德“六论”,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做更深入地研究。

(一)现实境遇对教师师德自律影响的内在联系的关联性问题

现实境遇对教师师德自律的影响,既有正面的推动作用,又有负面的消极作用,并且每个时期社会现实境遇都是不一样的,往往同一个教师面对不同时期的现实境遇,不同的教师以及不同经历的教师面对同一时期的现实境遇,其对师德自律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在这些问题当中,影响其内在联系的关联性是否有规律性,或是规律性与偶然性相联系,对诸种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是有意义的。

(二)如何更有效地激发教师师德自律内生动力的问题

在教师师德自律的问题上,其内生动力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一个教师能否有师德自律的意识,能否认同师德自律,能否自觉实践师德自律的要求,能否形成师德自律的境界,能否不断地升华这一境界,这些问题都与师德自律的内生动力相关联。为此,如何激发教师的师德自律内生动力,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这里就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如社会生活环境怎样才能激发教师师德自律内生动力,教师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与激发教师师德自律内生动力的关系,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更有效地激发教师师德自律内生动力等。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激发教师师德自律内生动力是有益的。

(三)教师师德自律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关系问题

教师师德自律内生动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教师自由意志的体现,是教师自主自觉张扬主体性与增强职业责任感相统一的体现,是教师自我修养的体现。而教师师德自律外生动力,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是一种他律,是外在的教育,是外在的制度,是外在的调控机制。这两者在本质上是各不相同的,但在教师师德自律形成和其境界的升华过程中,在客观上两者都不同程度地起到推动作用。为此,两者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影响,外生动力如何才能转化为内生动力,这种转化的中介有哪些等问题,都有待深入地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师德主题论文篇2

[关键词]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职业道德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49-02

一、关于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履行职业责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操守、准则。职业道德是从业者的一种内在心理意识和信念,是在长期从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约束机制,在行业内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职业道德修养是从业者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接受锻炼、教育以及陶冶的提高和完善过程,有他律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自律。

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程度不但关系该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时指出,教师应当“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同志曾号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更多的体现为他们的自律行为。而自律就是他们在结合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工作特点而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行为和意识。评价和衡量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能只是凭借几个量化的指标,而是要依靠一些可以触及良心、道德甚至是灵魂深处的正确理念和积极导向。一名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人员,其评估毕业论文的行为一定是积极乐观、一丝不苟的,评估结果也一定是真实可靠、公平公正、心安理得和问心无愧的。

二、关于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估主体

评估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通常需要六个步骤,分别是确立评估标准、选聘评估主体、将论文交给评估主体、评估主体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反馈、对答辩的评估。在这六个步骤中,除了确立评估标准和选聘评估人员这两个步骤之外,其余步骤均与评估主体密切相关,评估主体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评估毕业论文首先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谁来评”、“评什么”和“怎么评”。确定评估主体实际上就是解决了“谁来评”的问题。

对于一个好的评估主体来说,各成员之间的年龄、学历、专业、性别等结构应该是合理的。黄猛和雷银生等人认为,一个好的毕业论文评估主体应该由开题小组、指导教师、评阅老师以及答辩小组构成。

开题小组负责评估选题的价值、研究方法、论证的逻辑,并给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指导教师负责评估论文的技术和非技术含量。评阅教师负责阅读和评价论文定稿。答辩小组负责评估口头答辩。

三、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现状

蒋桂芳总结说,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1)***治信念不坚定。(2)缺乏敬业精神。(3)不能为人师表。(4)缺乏育人观念。(5)治学不严谨。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群体,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也存在着蒋桂芳提到的职业道德问题。针对毕业论文评估这一工作,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还突出地表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1)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本身的重要性存在错误的认识或认识不到位,不能按时、规范地评估毕业论文,有的时候还会带着情绪开展评估工作。(2)不愿意主动学习、钻研测试及评估领域的重要知识和理论,评估毕业论文时主观性随意性太强,打出的成绩往往经不起同行的推敲,可解释性不强,有的时候甚至无法说服学生。(3)评估主体各成员之间在评估的过程中往往各自为阵,缺乏应有的衔接与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的团队协作。

四、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对评估工作的影响

①对学生的影响。从开题到答辩,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动态”特征意味着学生在前一个阶段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后一个阶段得到弥补。在这种动态评估中,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往小的方面说,如果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差,那么他所给定的评估结果很有可能是随意的、不可靠的、不公正的,其评估结果会打击或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对下一阶段将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将要接受的评估心生恐惧,进而对自己开展的研究以及原本打算采取的一些弥补措施散失信心。往大的方面说,如果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差,在评估工作中给学生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印象,带给学生的将是一些消极的、阴暗的记忆,会给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是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②对评估信度的影响。一般来说,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越强,评估的态度就会越端正。评估的态度越端正,评估的过程就会越认真。评估的过程越认真,评估的精确度就会越高。评估的精确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就会越高。③对其他评估主体的影响。评估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是开题小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以及答辩小组共同的工作。只有各方人员通力协作,评估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如果各评估小组的职业道德意识都很强,那么各个评估环节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相反,只要评估主体任何一方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就会影响到其他评估主体的评估活动,致使评估活动无法有序、顺畅地进行。更为严重的是,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的一方所表现出的不端正的态度和不靠谱的行为有时候会影响到职业道德意识强的一方,让其他原本很好的另一方在思想和意识上受到动摇。

师德主题论文篇3

一、创设情境,激趣与求知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要注意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催化剂,是最好的老师。自主学习理论也强调培养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动地学习。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地带有直觉性、形象性,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具体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独具匠心地创设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点燃其求知欲望,激发其兴趣,将其带入一种好奇、渴盼而急不可耐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声像相配,创设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道德观念的认知;还可以创编相应的故事、诗歌、小品剧等组织学生去读、去表演,通过学生亲临其境的投入,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道德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创设悬念,巧设启发提问,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并促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如表演、小品等活动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使其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自学课文,探求新知,获得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多边活动,其间师生双方可以平等、和谐、自由地进行思想情感交流。而学生***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进行自主活动是自主学习理论要求的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权利。

1.让学生自学课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字面含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材的意识,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新思想品德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编排的:低年级教材以***文为主,形象生动;中高年级以故事或典型事例、数据或资料为主要形式,配有相应的插***,行文通俗有趣,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且有能力读懂课文。教师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读、去理解、去感悟,从而获得道德认识。

自读之前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课文中的“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探究”、“讨论”、“活动”等,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进而把握课文重点。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求得真谛,在亲临其境中悟出哲理,让他们在读、想中开拓思维,教育自我。

2.问题让学生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贵有疑”。李***道也说过,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一切有成就者共同的显著特征。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追根溯源的愿望。质疑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字比解疑更为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质疑,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促进和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敢疑、善疑、会疑的精神,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样化、新颖独特、有价值而不应该惟书惟师是听。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自主讨论,感悟道理,深化道德认识,强化情感体验

如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创新教育”的开端,那么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知识深化的过程。讨论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提高学生对思想、行为是非分辨的能力,加深对课文道德观点的理解。在讨论中尽可能地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较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性质,做到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防止出现偏激。要培养学生以科学求实的精神,运用正确的观点和具体事实,认真分析讨论问题的方法,尤其是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和自己的思想来摆事实、讲道理,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达到“真正的教育”。

1.讨论内容可以是结合课文讨论得出的教育观点,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不能释疑的问题。

2.讨论过程中如果学生意见观点相左引起争议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防止学生走入误区。

3.教师要对讨论的场面、得出的观点给予适时的、真诚的赞赏。因为赞美能激发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营造美好的心境。思品课中教师赞赏和鼓励性的语言同样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导向和促进作用。

4.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讨论,“蹲下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向学生传递信任、尊重、鼓励、亲近的信息,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调节课堂气氛。除此之外,在总结时教师还要以真情实感来激发学生情感,语言要富有激情,简洁形象,以情动情,避免空洞说教。正如思品教学原则所说的:教师要以自身的真情实感,以情载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四、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行为实践,深化道德情感

思品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最终目的。因此,思品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加强学生道德实践的教育指导,深化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从而形成自觉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1.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自己的行为目标。教师要运用榜样的力量影响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学生的行为,尤其让学生以身边的榜样为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目标,做到有始有终。

师德主题论文篇4

关键词:教师德性;教师德性研究目标;教师德性研究内容;教师德性研究策略

中***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40-05

一、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基于我校“以德立校、以智化人”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现实的发展需要等由朦胧到清晰逐渐“浮现”出来的。首先,这一研究承接了我校90余年一贯的办学理念。我校创建之初为“私立敬孺高等小学校”,以张謇之侄张敬孺名下二万元私产大洋建校,故以其名命意学校。此后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德立校、以智化人”的人文脉绪并一直延续至今。新形势下如何提炼出有我校特色的教师德要求,是我们今天要进一步总结研究的。其次,这一研究是改变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行为失范的需要。社会转型时期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等反教育的行为,一些教师身上还出现了较严重的职业倦怠。因此,必须通过教师德的内在特征与规范研究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这一研究是加强教师道德行为领导力的要求。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有着强烈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要提升教师对学生道德行为的领导力,教师首先要有端正的品行、健全的人格,用丰富的课堂智慧、端庄大方的衣着举止,同化人感染人、示范人引导人,而这都离不开对教师智慧型德的塑造。第四,这一研究是引导教师追寻自身职业幸福的需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合乎德性的生活。传统师德“安贫乐道”等理想化的崇高标准在现阶段很难与现实合拍,也难为常人所能企及。“我们正处于人的基本价值的建构时期,仅仅有理想和激情是无法解决中国社会人的建设的问题的,因而人的教育必须以社会哲学的眼界为根本依托。”[1]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下现实,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理性的本质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发现。”(柏拉***语)课题明确提出后,我们却发现已有专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通读专家们的观点并结合实际发现,从伦理角度探求的至善德性现阶段大多教师并不缺乏,我们要探求的是基于教师职业基础上的智慧性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及成就,也就是说,我们所研究的教师德性,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传统的道德范畴,还从智慧、创造的角度,寻找教师德性的张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1)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教育理论界有一些围绕“道德生活”的讨论,提出“教学作为一种道德生活”的命题,但总体上表达的还是“教学的伦理性”这一传统意蕴。如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等人的观点即是如此。(2)杜国民等的论文《论教师德性的内在价值》,强调教师德性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德性对于教师个体生命的浇铸、对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支撑、对于学生教育影响等三个主要方面。(3)黎琼锋等的论文《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提出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并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相辅相成……我们在学习思考专家学者关于教师德性论述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哲学,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创造性地开展了自己的个性研究。

二、研究的思路及研究策略

我们原来确定的研究思路:一是把研究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研究,使教师教学工作、生活状态、学校面貌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或优化;二是以行动研究为主,以大量的行动贯穿研究始终;又在行动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和适度的理论表达;三是采用子课题“工程项目承包”方法,由子课题负责人进行承包,并担当责任。实践证明第一个思路是可行的、符合实际的;而第二条思路我们发现必须要调整,因为对“什么是德性、什么是教师德性生活,它们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这类问题如果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很难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师的行为要求作出符合德性要求的导向;第三条思路则由于老师们工作忙、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大多不能按时完成,即使是我们已经对子课题进行了分解的情况下,老师们仍然心惧三分、心存忧虑。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老师们的忧虑是“文献研究看不懂,实践研究无抓手,理论表述无话说”。于是,我们重新调整了原先的研究思路:组建文献研究组和实践研究组,每组邀请相应的专家作指导,制定了定期的学习计划和交流时间,并规定了各自的研究范围、职责、期限、任务,实践证明这一变化是行之有效的。

在上述思路做了相应的调整后,本课题研究采取了以下研究策略:

第一,大力占有文献和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实施了全面的理性分析和归类。本课题研究始于2009年11月,尽管如今关于教师德性的论述有上百篇甚至更多,但当2009年年初我们通过百度、中国知网和维普网等渠道收集与教师德性、德行相关的内容时,仅仅收集到刘万海、吴安春等的几篇文章或专著。于是,我们专门向朱小曼、成尚荣、严清、冯卫东等专家作了请教,在他们的指导下,课题组拜读了英美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重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奥古斯特・孔德的《论实证精神》、王南堤的《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等,此后又陆续收集到了薛晓阳、吴永***、吕素珍等专家学者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上述资料进行了梳理。课题组采集、收集的研究文献和资料,总量达到20多万字,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二,高度重视教师行为、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德行案例分析。我们分析讨论了班主任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难点问题或感到迷茫的问题,如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多次教育不改正家长又不配合怎么办?对学生有爱心、经常向困难学生捐资捐物的教师是否就一定是有德性的教师?等等。在分析探讨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厘清教师德性的本质内涵――有德性的教师在于对学生终身发展尽责,进而为我校校本化的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大量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也是提炼出科学的教育主张、观点或见解的基础。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不仅收集了我校教师近五年实践中的大量案例,而且从报刊上、网络上遴选了大量的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案例或教育叙事,这为增强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起到了开阔视野、关注人的多维需求等方面的作用,让我们从大量具体详实典型的案例中抽象出具有共性意义的教师德性要求及行动特征,进而让我们的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窥斑见豹的效果。

三、研究的成果及主要结论

有专家认为,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我们在实践中对这一观点也有深切的感受。对于教师德性的本质及内涵这一难于回答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师们,从理论基础、实践做法,为如今教师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相当多的科学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觉得教师德性不能仅仅拘泥于道德哲学的角度,即在评判教师德性时,不能仅仅限于“无私”“忘我”“他性”或“否定自我”的道德理念,否则会否定教师德性的“生产性”意义和创造价值[2],试想,一位教师如果失去了对现实问题的把握能力,失去了面向生活的追问意识,其教学能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吗?由此我们觉得教师德性研究应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关注教师的社会现实和命运,关注教师的专业工作状态,“关注教师工作过程中的专业品质: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3]。我国先人在描述教师形象时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隐含了中国古代对教师提出的“智者”和“仁者”的双重要求;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这都表明,研究教师德性,必须既关注教师的道德状态、精神品质,又必须关注教师的工作智慧和创造力量。只有从这两个维度来考察教师德性,才能达到“教好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的愿景和目标。

从道德的角度说,我们寻求的是教师生存和学生进步以及学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尊重、责任、关怀、享受,引导教师悦纳自我、欣赏他人。在此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一个切入点――教师人格提升与教师心理满足,目标是让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游刃有余,让教师面对学生时充满爱与智慧,让教师面对知识时充盈渴望。为此,我们总结提炼了一系列口号。如,帮助学生展开梦想的“双翼”/平凡的生命也会有怒放的灿烂/好教师应该学会用亮点自励/做一个传递自信的教师/教师成为和谐社会的德性典范/教师的德性是一种力量/教师德性是社会德性的标杆等等。上述口号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①关心教师内在需要,减少其生活忧烦感和职业倦怠;②营造教师工作良好氛围,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人际相融,拓展成才快车道;④引领教师高雅生活,倡导积极的阳光心理。既让教师有敬畏感,又让教师有幸福感;既让教师欣赏自我,又引导教师超越自己;既让教师克服机械和单调、平庸和乏味,避免在题海里挣扎,又让教师珍视学生稚嫩的尊重和翱翔的胆量,分享学生成长的愉悦。

从社会哲学的角度说,我们必须用历史命运的意识来审视教师德性的构建,由此必须考量教师智慧的生成、运用及其在发展学生、成就自身中的巨大作用。“人的教育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课题,包含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人的教育,它不仅源于学生心灵升华的需要,而且同时又源于时代的命运和责任。”[4]“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而是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主体意识、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社会参与的能力。”[5]由此我们超越了以往“圣洁”的教师德性,从社会哲学的角度重新考量了教师的德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关注教师的现实境遇及工作实践。1932年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在《教育与成见破除》一文中就说:“教育有两大目的,一是教人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二是教人破除成见,少受些成见的蒙蔽。”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曾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由此我们觉得,任何关于德性的思考与研究,如果脱离实践的旨归,其意义都会逐步消弭,对教师德性的关注与讨论也是如此。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行为首先是受一定思想观点支配的,同时也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创造行为。由此我们引导教师实现了以下三个转变:第一,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而不是单纯以应试的态度对待课程探究,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方式才是符合德性的创造之举;第二,引导学生追求答案标准而不是标准答案,由“以题论题”向“以题论法”转变,让学生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第三,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过程,而不是一味让学生模仿解题思路套路,还学生以探索、归纳、体会、创意和思路启蒙的过程。冯契曾说过德行乃“德性自证”。实践中教师们以南怀瑾先生所讲的三种错误作为一面镜子,在实现上述三个转变中,努力避免三种错误在自己身上出现。其二,引导教师在实践反思过程中涌动德性品质。教师德性的完满有利于教师价值的实现,利己利人、意义巨大。那么,教师德性如何形成呢?人们习惯地认为,教师德性涉及师德、敬业、礼仪三方面,而这些方面通过教育与培训是可以多快好省地得到提升的。我们并不完全否认上述做法的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各类培训都存在“重识”倾向,外在的知识经过告知后也并不天然地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遇事不盲从、不迷信,清楚地、有条理地思考并追求事物的合理性,是一般的认知规律,也是快乐工作、和谐交流的基本要求。实践中我们觉得引导教师作实践反思是一条提升其德性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师本人的心智与人格成为了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自我反思’提倡教师的批判意识和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6]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实践反思是教师“外张性”的德性品质涌动的开始,是教师生命力量的体现,它让我们的生命时刻处于锐意进取的状态当中。有反思才有创造,有反思才有智慧,有反思才会有“茅塞顿开”,才能突破自己业已形成的“经验屏障”而生成新的能力。如今教师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没有对自己以往教育行为方式的实践反思,没有对现实实践问题的反复追问,就不会有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会有新的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共享,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心必是低层次的口头之语。可见,实践反思是让教师自身成为一部非常生动、丰富而又深刻的活生生的教科书的主要途径。其三,全面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爱。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本的善的品质。但实践中人们对什么是教师爱、教师爱应该如何体现、教师爱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等问题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明确的界定,由此人们在实践中也仅把教师爱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爱:把教师爱理解为教师教育学生时的爱心、诚心、耐心,理解为教师对学生不求回报的道德奉献,理解为对后进生的“心痛”。于是,我们经常从报刊上看到这样的场景:为困难学生买书本等学习用品甚至是买羽绒服等生活用品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下雨天把自己的雨伞雨披让给学生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时常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而那些教学艺术高超、教学技艺精湛、教学业绩优秀的教师则往往很难同时得到认可宣传。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职业反映了专业在社会系统中重要的社会价值、公众对它的需要和期望。这表明应该从专业的视角来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实践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仅仅是口头上或者是内心想表达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爱应该是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道德爱与专业爱的统一。具有专业爱的教师有着极强的学习愿望并能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具有专业爱的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智慧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专业爱的教师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并能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夸美纽斯把人生的目的放在超越于“生”的人生。把教师道德爱与专业爱统一起来的爱,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成熟的爱”。

四、成果形式及后续问题讨论

“基于和谐价值追求的教师德性生活行动研究”已经历时四年多。在众多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四年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成果的主要形式有:1.系列论文。《教师德性:基于实践的原点与回归》在2012年9月《中学***治教学参考》发表,《教师的德性蕴育与能力提升》在2012年11月《生活教育》发表,《道德爱与专业爱:教师爱不可或缺的内涵》在2012年《江苏教育研究》8A发表等。2.教师“德性生活”校本化活动口号。3.《南通市第二中学教师“德性生活”行动优秀个案汇编》,已经出版。4.《“敬孺”精神的时代诠释――记南通二中教师群体》,南通市电视台对我校优秀教师群体电视报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成果都只是初步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像“教师德性”这样博大精深的课题,我们读书越多、研究越深入,就感受到问题越多。不少问题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大的方面来说,至少有下列问题仍需要我们去探索:

第一,教师德性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一般来说,确定性的东西可以用规则函数来描述,具有重复出现的特征,而事物的不确定性则包含着大量的个体样本。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尽管通过撰写读书心得、沙龙辩论、校友访谈、专家讲座等活动让全校教师受益匪浅,形成了“以德立校、以智化人”的办学理念,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现阶段教师队伍素质仍参差不齐,有些人并不是真正热爱教育事业而进入教师行列的,我们进行的大量的个案研究也不能保证结论的规准和确定,这方面必须有后续的研究继续跟进。

第二,教师德性的时代性与普适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研究了大量的个案,而且系统收集了有关教师德性的大量理论资料。在研究初期,我们曾经试***将专家学者们关于教师德性的理论阐述做一个系统归类,并整理成有关教师德性的理论源头,但在阅读专家们理论的同时,我们发现专家学者们关于教师德性的阐述也有不少差异,有些差异还较大。理论上的模糊性让我们在实际研究中发生了困惑。但我们通过系统的分析又发现,有关教师德性理论上的差异性主要源于时代特点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策对教师德性素养的要求有差异。当然,这里的影响主要指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如何形成科学完整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德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仍是我们在教改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1][4]薛晓阳.人的教育:一种社会哲学的考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2]薛晓阳.超越“圣洁”:教师德性的哲学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3]张日华.道德爱与专业爱:教师爱不可或缺的内涵[J].江苏教育研究,2012(8A).

[5]曾水兵.当今教育改造的症结在哪里[J].教育科学研究,2012(9).

[6]黄玉珍.试论“德性教师论”视野下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Teacher Morality Study: Goal, Content and Strategy

CHEN Yu-bin

(Nantong No. 2 Middle School, Nantong 226002, China)

师德主题论文篇5

关 键 词 道德教育;矮化道德;隐性德育课程;学科德育;人师与经师

中***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5-00-04

引言:美德或者德性是不是可教的

在所有教育中,道德教育最难落实,因为仅仅一个德性(arete)就把我们难住了。譬如,在学校德育中怎么培养“勇敢”这个德性呢?苏格拉底甚至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孩子骑着马到战场上去看看打仗,在安全的地方则让他们靠近前沿,像小野兽那样尝尝血腥味。”[1]

在《柏拉***对话录・普罗塔哥拉篇》中,苏格拉底和普罗塔哥拉辩论什么是美德(德性),美德是否可教等问题。苏格拉底引导普罗塔哥拉讨论公正、虔诚、勇敢、节制和智慧诸德性,这个话题实际上牵涉到美德(德性)与知识的关系。苏格拉底和普罗塔哥拉在“美德(德性)与知识”的谈话中,认为每个人都是矛盾的,自己前面谈话的结论,后面却往往被自己否定。他们的谈话集中在几个话题上:“美德或者德性是不是知识”“美德或者德性是不是可教的”“知识是不是可教的”。所以,“德性或者美德是不是可教的”是一个古老的难题,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点。这也说明,人类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建立在一个人类困境上的。

课程无限丰富性对道德意义的限制

既然“德性或者美德是不是可教的”是人类的一个大话题,那么,这个话题就不是哪一个学科应付得了的。但在后世,我们更多是在教育(学)领域或者学科教学中讨论这个话题。更进一步,把这个话题局限在学校、课堂与课程中,实际上是对这个人类话题的矮化。所以,本文的讨论,也是一个矮化的讨论。

现在学生受到的道德教育,一般通过德育课程来完成。我们一般将德育课程分为三种:学科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2]。学科德育课程是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这些课程往往是***治导向、学校教育、时代风习、传统德性、现代德性、某种知识倾向与儿童青少年年龄特征的杂糅,很难说有什么学科体系。当下中小学道德课程中,也许孩子更感兴趣的是其中所牵涉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如一个孩子对“孟母三迁”的故事很感兴趣,他想知道,那个时代的孟子是怎么上学的?也像现在这样天天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吗?他们的教材是什么样的?书包是什么样的?做操吗?那个时候,人们见面怎么打招呼?

编写教材的人,当然有自己的指导思想。但问题在于,学习教材的学生能够“领会”其中的指导思想吗?如品德与生活的主题是“生活”,这个“生活”,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生活,并不是儿童自己每天的起床、洗刷、吃饭、上学、回家、作业、看电视、玩耍、睡觉等生活。儿童既是艺术主体,也是生活主体,道德教育对他们来说,是“艺术主体和生活主体的对话”[3],“‘生活’更应该教会儿童去发现生活事件和生活场景背后的东西。让儿童从那些每天都见、每天都过的生活事件和生活场景中提炼出高于世俗生活的精神。要使孩子过健康的、道德的、高雅的生活,须使他们成为具有艺术情怀的文化人。生活应该是艺术化的,不能和儿童的生活贴得太紧,太紧孩子最后不能跳出来。而展现日常生活要用艺术化的方式,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能够揭示宇宙的本质,科学恐怕还不能揭示宇宙的本质”[3]。所以,儿童对教材主题应该有自己的领悟,“如《孟母三迁》的故事,一般来说要用‘生活环境影响人’来解读,却引起乡间一个孩子的疑问:‘孟母为什么一个劲地搬家?’这个孩子对‘生活环境影响人’不感兴趣,因为这是成人的想法,他感兴趣的是‘一个劲地搬家’,好玩?麻烦?新鲜?这似乎才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文化”[3]。

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4]我国最常见的活动课程,无外乎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战争纪念馆,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公共餐厅、学生食堂开展“光盘活动”,以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等等。但实际上,学生在参观战争纪念馆的时候,除了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感以外,更会生发对战争本质的思考,对战争与人类文明的思考,对历史本质的思考,如:人类到底能不能避免战争?战争与国家是什么关系?没有战争还有没有人类?甚至,有些儿童青少年幻想自己就应该生活在战争年代――很有激情,很浪漫――还可能当英雄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天都和书本、考试分数较劲――这恐怕也是战争题材电影一直为人们喜爱的一个原因。至少,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提起战争电影,更多不是感受战争的惨烈,也不是产生什么爱国主义情操,而是关于“那一段历史”“那一段生活”“那一段人生”等诸多复杂的意义。

隐性的德育课程,一般是指学校对学生实施的间接的、内隐的课程。当我们在课堂上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班级气氛、校园文化、教师仪表风度、社会风气等“非正规课程”因素,就已经有意或无意地渗透其中,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态度、道德价值观念及道德行为方式,产生着积极或者消极的感染。这些“非正规课程”,其实就是隐性德育课程。也就是说,并不只有“正规课程”单一地塑造着学生,隐性德育课程同样一起塑造着学生的道德品质。从好的方面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不好的方面说,人沾染坏习气,多是隐性风习的作用。

所以,所谓“隐性”,不但不“隐”,甚至比“正规道德教育课程”作用还大。因为老师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受时间、空间和人的限制,而那些隐性的|西则不受限制;另外,在讨论所谓“隐性课程”或者“隐性德育课程”的时候,我们常常一厢情愿地讨论其积极影响,而对于其消极影响,讨论就比较少。譬如社会良好风气的影响,似乎很难匹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当下老年人跌倒而没有人敢去搀扶起来的“风气”,已经成为社会道德和学校道德的无可奈何!

所以,道德教育课程本身,作为一个教育意***,本身就是矮化了的意***。因为,那些课程具有无限丰富性,而在教材、在课堂上,往往被有意无意地限制在某一个意***上了。这种有意无意的限制本身,就已经偏离道德教育了。

学科教师管不管学生的德育

道德性是道德教育在教学上的第一个道理。语文课、语文老师是管学生语文水平的,数学课、数学老师是管学生数学水平的,道德课程、道德课程老师是管学生道德水平的,是这样的吗?语文课、语文老师,数学课、数学老师不管学生的道德水平吗?这就牵扯到当代教育的“直线对应”思维,或者说“单线接头”的问题。这样的教育,从德育的角度,往往采用的是直接教育的方式,即直接德育。所谓直接德育是指教育者的德育意***明显,学习者明确知道自己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形态,[5]而且知道,那个特定的课程或者活动,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尽管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门课程或者活动,对人的影响或者作用都是多方面的,可学校教育仍然习惯于直接道德教学的思维方式。即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由专任教师直接向学生教授道德知识与道德观念。也就是说,这个老师、这门课程,就是“管”学生的德育的,而不管学生的语文、数学、体育、美术……似乎这门课程不是用语文知识写的。同样的,似乎语文课、语文老师就只教语文知识,虽然语文课文充斥着道德正确的论调。

如前所述,间接道德教育更具有道德意义。在其它学科教学中,通过各种隐蔽的、间接的方式,如榜样、暗示、艺术熏陶与感染等,进行有意无意的道德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某种道德观念。间接德育在德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比直接德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间接德育本身德育意***不明显,具有潜在性特征,可以避免学生产生抗拒心理。我们的道德教育,就应将各个学科中固有的道德教育资源发掘出来,这不仅仅是德育老师的任务,也应该是各科任老师的职责。如数学中的勾股定理,外文名称是“Pythagoreans theorem”,即“毕达哥拉斯定理”或者“毕氏定理”,因为它蕴涵着古希腊大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宇宙的本原是数”的哲学思想。勾股定理同样蕴涵着中国古代的智慧: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就提出“勾三、股四、弦五”,相传是在西周由商高发现,故又有称之为“商高定理”,它记载于《周髀算经》中。将科学定理如勾股定理讲清楚,再将其来龙去脉带出来,这给学生和教学带来道德上的冲击。

所以,作为一名老师,不仅应具有本门学科的知识,更应该具有对本门学科知识源头的教育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够把学生灵魂中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再也没有比这更道德的教育了,因为,这样的教学,是通向哲学起源的:“古今来人们开始哲学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点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因此神话所编录的全是怪异,凡爱好神话的人也是爱好智慧的人);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离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这个可由事实为之证明: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6]

教书育人:人师与经师

中国传统文化把老师分为人师与经师,所谓人师,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教人做人的老师,所谓经师,简单来说就是通一经(《四书五经》)之老师,能够教人一经的老师。真正能够担当道德教育的老师,无疑应该是人师。只是,今天连经师可能都不多了。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在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要引导他们道德的成长。因此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知识和道德共在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二者的教师才算是真正的“教书育人”,也就是向人师境界挪步的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只是德育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各学科教师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义务。各学科老师要将对学生的教育由单个的“授业”转变为“传道授业”。但各科老师所教的学科不同,如何在各个学科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呢?答案就在W科本身。每一门学科都含有大量的间接德育资源,如祖冲之在当时纸笔还没普及的情况下,将圆分割成24567边形,利用算筹计算,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可以引导同学尝试(重复)祖冲之的作法;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宁愿渴死也不饮盗泉之水――可组织同学们讨论:饮了“盗泉”之水,道德就不高尚了吗?将这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进行挖掘、开发,就是非常好的隐性道德教育资源。同时,将这种蕴含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开发出来,既能对学生进行一场的道德洗礼,又可以增加学科知识的趣味性。

虽然各学科教师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但学科课堂毕竟是以学科知识教学为主、道德教育为辅的课堂,德育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而花费掉大量的学科教学时间。因此各学科教师要注意,进行道德教育的时间不可过多,内容不要过量,应以间接的、连续的、和缓的方式进行。过犹不及,只会因学生内心的反感而得不偿失。

可见,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极为丰富,需要教师自觉开发,正如里可纳所说:数学和科学课中科学家的生平业绩,生活和治学态度;语文课本中文学上榜样人物的道德作用;历史课中历史伟人的德行与自律精神;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展示适度的自我控制对个人健康和品行的重要性等等,[7]皆是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价值因素。

我国自古代就对教师有很高的道德要求――甚至超过了知识的要求,一个老师可以没有太多的文化,但不能没有高尚的品德,德高方能为师。到了现代,“为人师表”更是人们挂在嘴边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四个字。在道德教育的意义上,我们应该向古人对老师的要求靠拢:希望老师做人师。当然,在以科学与技术为王道的当今时代,老师必须先是经师,必须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准是老师的第一道德。

小结

无论怎么讨论,今天的道德教育都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甚至都没有把关于道德教育的一般话题的涵义弄清楚,如上文所讨论的几个方面。又如我们基本上不知道“人师经师”的话语了,“人师经师”比现在讨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明多少倍!我们真的是舍本逐末、数典忘本,因为,我们无知。所以,在道德教育上,把基本命题的深度弄出来加以实施,就已经是超越了。

参考文献:

[1]柏拉***.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05.

[2]赵志毅.德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37.

[3]毕世响.“孟母为什么一个劲地搬家?”――生活精神是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03(11).

[4][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37,15.

师德主题论文篇6

[关键词]教育出版 师德教育 资源建设

[中***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师德为先。教师不仅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学生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高度重视师德建设。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应该广泛动员,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教育出版肩负着传播知识、启迪民智、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培训教师、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教育出版为师德建设提供支持的重点就是在师德教育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源研发上创新思路和方法,为师德建设探索先进教育模式、传播先进教学内容、增强实际教育效果。

一、坚持立体化研发,创新师德教育模式

师德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对于在职教师或者师范生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不是单纯靠学习某些规范就能促成的,而主要是通过对教师职业的体验、经历、感悟、理解而内化形成的。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这是提高师德水平的关键,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目前,受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师德教育的模式大多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法和途径,缺乏多层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师德教育类出版物也多以纸质教材的方式呈现,缺乏生动的、鲜活的呈现方式。纯粹的理论讲授方式和单纯的纸质教材一般只能解决理论上的道德认知问题,在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习惯以及师德行为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上则作用不大,无法满足师德教育内化过程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因此,教育出版单位的编辑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全程为“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服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出版物在呈现方式上应改变以纸质文本为主的形式,力求建成文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包。数字化资源以专家讲座视频录像,师德教育虚拟体验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呈现。这样的立体化产品(如师德案例讲座、视频录像等),为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提供丰富直观且可参与互动的材料,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通过认知、体验、反思、行为操练等方式提升道德内化水平并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利于师德教育形式的创新。

二、坚持精品化研发,改革师德教育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从内容上看,当前师德教育仍没有跳出普通伦理学的框架,其结构与普通伦理学基本一致,分为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理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教师职业道德实践三大块。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理论性强,逻辑体系严密,缺点是实践性、针对性不强,未能很好地发挥实际指导作用。同时,师德教育在内容上也显得陈旧,教师职业道德的许多基本理论和观点已难以解释当前教育活动中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必须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体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拓宽视野,充实、更新师德教育内容。

先进的师德教育类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架构直接影响师德教育的内容,因此,教育出版研发先进的师德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体系时,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唯此,才能打造并传播先进师德教育内容。

以精品意识为指导,在研发先进的师德教育类教材和教学资源时,首先,紧密围绕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构建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以育人为主线,从教学、师生关系、法律法规、教师礼仪、专业发展、心理健康、道德成长等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方面展开。其次,应紧密围绕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情况来设置内容,反映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变化和发展,以最新的师德典范和楷模丰富教材内容,并随着时展及时更新师德案例,追踪师德新发展。最后,要建立统一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师德教育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对象增强针对性,对师范生重在对高尚师德的引导,对中小学教师重在对师德行为的规约。

三、坚持特色化研发,增强师德教育实效

师德教育的低效是师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师德问题要靠有效的师德教育来解决。师德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升。从师德教育自身来说,师德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原因主要有:师德教育目标过高,缺乏可行性;师德教育内容泛***治性,缺乏时代性和实践性;师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尊重;师德教育阶段割裂,缺乏连续性;师德教育评价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

针对上述导致师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教育出版研发特色化师德教育资源,是增强师德教育实效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研发基于体验式教育、信息化教育、生成性教育的师德教育网络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呈现教师职业道德案例情境和行为操练,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实际问题的解决,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提示,使学习者在职业道德实际问题方面既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知道怎么做。充分利用师德教育网络交流平台和课程已有资源并挖掘学习者自身的资源,为学习者共同解决问题提供条件,引导学习者之间互助互学,资源共享,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新的资源,提升师德教育的实效。再如,基于师德教育的特点,研发师德特色案例库,引导学习者在网络学习平台对师德案例进行感悟评价,并形成师德学习档案,既是学习者师德学习的途径,也是师德教育实效的记录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韩震.为了未来——教师职业道德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涂力,罗小龙.近五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12).

[3] 王晓芹.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刍议. 教育与管理,2007(15).

[4] 于红.新时期师德建设浅探.江苏高教,2008(2).

[5] 陈新华,徐永生.构建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当代教育论坛,2007(6).

师德主题论文篇7

为增强高校德育课程的实效性、说服力和吸引力,我们立足于四川西北部,从思想***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教育方式、考核方式和实践环节这些现状入手,总结影响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问题,多角度、探索性地阐述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指出了思想***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以及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思想***治理论课;现状;改革探索

200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是该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社会战略定位。同时,对高校的思想***治教育进行了明确定位,强调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治教育摆在首位。2013年***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对高校思想***治教育和学科建设提出的新的指导思想,并且针对高校思想***治教育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新要求。由此可见,***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治理论教育极为重视。

一、川西北地区高校德育课程的现状

(一)四川地区致力于高校思想***治理论教育,成绩斐然四川西北部地区的高校在***中央***的指导下,尤为重视德育课程教育及其学科建设并取得了成效性发展。思想***治理论教育学科由弱小到强大,在诸多学科门类色明显,学科体系逐步完善。该学科为***和国家培养了大量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管理与教育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四川西北部地区德育重教化,效果不佳1.德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我们的大学思想***治理论课程是以“05方案”实施为主要标志的全新课程体系,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形式与***策》课程等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性过强,对社会发展以及学生思想实际重视不够等弊端,且存在课程之间或一门课程当中在不同时间重复设置某项内容。例如:对法律知识这一块内容,中学阶段强调的具体的法律规范,大学阶段再次重现;道德部分应集中讲完,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章节。另外,川西北地区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作为知识传授的一部分被纳入教学体系,强调材、学计划、案、统一课件,导致教师课堂发挥性不强。2.采用传统的单项灌输式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是指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川西北地区的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大都采用两个班级合班的方式进行教学,属于大课堂,学生课堂参与率较低,蒙混过关现象较严重。思想道德教育的计划性、目的性取代了学生们的主体性,教师们把教化之道变成了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很单一。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大部分教师使用概念化、学术式的理性语言,这种说教方式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弱化了感染力,结果是失去了思想教育应有的活力,因而也就失去了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毋庸讳言,川西北地区的高校德育工作已显得苍白无力,无法在后现代文化的遭遇中,去面对思想性较强的学生,找不到有效的切入点。传统德育模式过分强调理性的色彩,强调单向灌输,学生们处于被动、被控制的处境,缺乏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平等,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求,导致德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趋于单调、刻板。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具体阐释,导致学生疏远了德育课。3.考核方式陈旧,缺乏地方特色。长久以来,川西北地区的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期末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末试题一般分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教师按照各高校考试大纲出题,考试题型大多为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或辨析题、综合论述题,总分100分,从期末试卷分析上的数据来看,这种形式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60~70这种低分段的学生居多,高分的学生微乎其微。学生们仅仅把这一类思想***治理论课看成考试科目而已,不能真正感知它的时效性、有用性的存在。近年来,川西北地区有少数高校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胆尝试考核方式改革,实行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半开半闭的考核形式对于提高学习兴趣,成效甚微。4.思想***治理论课实践环节薄弱,使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与思想道德实践脱节。川西北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理论的讲授,社会实践这一块则显得薄弱贫瘠,而实践活动具有帮助大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素质的重要功能,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该地区的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目前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有的学校一年中带部分学生去博物馆或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一次就算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有的学校直接给学生印发一本实践手册,基本内容大致为读书笔记、社会调查、班级主题活动等等,由学生课余完成,期末打分就完成实践内容,还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用照片和视频记录活动过程。这样教学模式造成了德育意识与德育实践脱节,主要原因是班级过于庞大,不利于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学生们不能亲身经历实践内容,只有少数学生是社会实践项目的组织者、实施者,其他都是观望者,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学生们对老师局限在课堂上的主题活动内容由于操作性不强也无动于衷,对教师布置在课余时间的社会调查项目由于教师无法监控,小组成员过多而消极怠工,实践效果不显著。

二、综合改革,多管齐下,营造德育新气象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德育中的指导性作用德育教育必须注意它的传播方式,寻找有效的文化载体。裸的真理有时难以被学生接受,只有将德育具体化、生活化、文化化,并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平等的网络虚拟文化平台、高校校纪校风等载体,抽象的理论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传递,并且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德育建设的理论,也是我们宣传的纲领和重点。加强和改进德育,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基础的工作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全***,教育人民,教育学生。要使这种理论武装工作有成效,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理,坚持***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对当前亟须进行理论引导说明的突出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充分发挥马克思理论在德育中的主旋律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不断克服和抵制错误的、腐蚀落后思想的影响和侵蚀。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具进的属性,它会随着实践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其次,将科学理论的学习与解答学生现实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其解决疑惑,以人为本,力求创新。再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自己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思想***治教育主体队伍的师德师风教育叶圣陶老先生明确提出:做老师是为人也为己的事业,做老师要有理想主义情怀。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治素质的养成。在高校日益商业化和技术化倾向的现实面前,思***教师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思***教师不仅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更应该是道德准则的践行者,肩负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应该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思***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具体提升自己的素养。首先,思***教师应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青年教师应该克服自身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以敬业乐业的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要有脚踏实地、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又要具有为人师表、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品格,还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学识为广度,以人格为高度,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真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教师应注重对德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教育家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青人讲什么理论。如果想让要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们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德育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没有情感体验和内心认同的道德意识,对学生们的约束和指导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找出符合学生生命成长诉求的规律。因此,教师要从文化入手,注重德育的感染性、激励性、渗透性和动力性,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德育文化的高度,把传统德育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比较审视,把我们的工作目标与莘莘学子的具体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道者,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同行者。再次,课堂上为提高学生抬头率,教师除了利用现代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更应该注重讲授效果,不能哗众取宠。

(三)思想***治理论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诗化语言,增强教育感染力教师在思想***治教育教学中应该摒弃那些概念、特征等僵化刻板的理性语言,代之以生动、活泼、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诗化语言。在思想***治教育中恰当使用诗化语言,有以下积极意义:首先,诗化语言可以增强教育说服力。艺术本于真,诗化语言强化了教育的理论力量。有人在讲理想时,是这样诠释它的:理想是人对未来生活的赤诚寄托和对生命价值的超现实追求,是行动着的肉体生命之精神支柱与导向。崇高的理想,能使人在艰辛的求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一种高昂的伟岸,永不气馁的精神状态,使之于平淡的生活中呈现出恢宏,于坎坷的磨难中展现出豪迈。这位老师用诗一样的语言解释了理想的含义。铿锵的话语,澎湃的激情,使人深受感染。其次,诗化语言不落俗套。传统的思***教育课堂是枯燥冗长的,然而教师诗一般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充满意境。再次,诗化语言展现了德育的超越。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超前性的文化,它以未来为导向,为生活提供思想,走在社会生活的前面,诗化语言具备这样的特征,让人倍受鼓舞。

(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恩格斯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也强调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要充分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和现实的确切真实,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地做事情。十报告中报告多处提出要加强责任感教育,其中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想教育要反映社会生活实践的丰富性,脱离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就显得苍白。而且思想教育本身是为***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然而,川西北地区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时中约占三分之一的实践教学基本上还是“鸟笼”状态,为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作以下三方面的尝试:首先,在单班授课的前提下,高校应该积极配合任课教师批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与教学主题相关联的各单位、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工厂等,并让他们以问卷或采访的形式进行,事后要求各实践小组用多媒体或者DV视频在课堂上交流和共享,这样的方式不但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而且能锻炼胆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情感认识,使外部教育产生内化作用。其次,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部分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课程表并表明课时数量,做到每讲完一个专题就配以规定的活动内容,比如讲完爱国主义就去博物馆参观调查,讲完人生价值观就组织一场报告会,请成功企业家或大学生创业标兵现场和同学们交流互动等等,根据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分类细化评分并记入期末成绩。再次,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高校应积极支持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活动经费,这是有效落实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

三、结束语:

对于四川西北部地区的高校思想***治教育中出现课程设置、教育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多管其下,全方位无死角采取符合我们本地资源生源多种方式,对症下药,解决长久以来困扰我们思想教育者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思想教育者对教育的深刻认识,我们不能以一个权威者的姿态对待学生,而是要具备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活力教育意识。相信,在我们的用心改进的努力下,我们高校的思想***治理论课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思想生成性和创造性,从而让学生们真正喜欢我们的***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陈锫.实践中的任务型教学:现状与展望[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实践育人—高校***治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妮妮,陈永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高璐“.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综述[J].思想***治教育研究,2008,(5).

[5]顾海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建设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6]白琳.增强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7]尹立颖.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障碍分析[J].科技信息,2012,(5).

[8]张耀灿.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发展新趋势[J].思想***治教育研究,2010,(6).

[9]顾海良“.斯诺命题”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0,(6):10.

[10]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价值———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实践性发展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师德主题论文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德育;价值观;教学设计

中***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24-02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由建构主义引发的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也与传统的行为主义教学思路有些区别。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实际情境中教学,注重协作学习,提供充分的资源。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德育教学设计

1. 教学任务分析。德育的任务是指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治、思想和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一节价值观辨析法运用的德育课,其教学任务具体是:用价值观辨析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2. 学习目标分析。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预期达到的标准,具有导向、推动、协调、评价作用。本文选用的示例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运用价值观辨析法,对比他人的价值观点和道德评价,客观分析价值取向和道德期望,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倾向。

3. 对学习者的评价。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能够增加教学对象的认识和了解,对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亦有一定帮助。

该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中职学生,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基础、道德认知能力及是非观念,分析道德问题时有自己的准则。但看问题往往具有片面性,道德情感单纯而强烈,道德意志不太坚定,道德行为的表现不是很明确。

4. 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大类。德育,重点教的不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等认知领域的东西,而是有关学生价值观、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倾向的整体内容。

5. 学习情景设计。建构主义强烈推荐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因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该课程的学习情景是有关道德与价值观的题材,内容是老人跌倒后该不该帮助的问题,涉及当前的社会背景,真实且与生活联系紧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也相匹配。

6. 教学评价。评价意味着根据某些标准对个人或业绩所进行的鉴定或价值判断。建构主义的学习并不是支持学习者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而是支持对富有意义的解释进行建构。评价通常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德育课程的实施

1. 情境铺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意义建构都是在情境中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必须先进入情境。课堂引入时,就要同时呈现一个情境。该课程提供的学习资源来源于因特网的几篇新闻稿和视频。如人民网报道,2011年8月26日,江苏如皋司机殷红彬在驾驶公交车途中,停车搭救一位骑车侧翻的石老太太,结果反被获救者指为撞人。幸好公交车的监控录像将救人的过程清晰地记录下来。事后石老太太说:“误会好人了”,表示道歉。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在学习情景中嵌入大量的信息。另外,还要注意怎样才能从大量信息中找寻有用信息避免信息污染,因而要选择具备各种不同特点、且有代表性的信息。

2. 讲解概念和相关知识。需要讲解的概念是:价值观、道德、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说明该课程的具体目的是:理解道德、价值观及与之相关的各个概念;掌握使用价值观辨析的方法进行道德问题的思考、交流、辩论;体会道德在社会大环境中的表现状态,认识到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存在偏差的可能性、感受道德与人性的关系、体验道德情感对人心理的作用。

3. 提出问题。提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前提条件,也是知识建构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本节的价值观辨析,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的适当时机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我们遇上老人跌倒,应不应该扶起老人?请请说明理由。如果扶起老人,他会不会诬赖我们?人们扶起跌倒的老人有价值吗?如果有价值,是什么样的价值?

4. 分组讨论,小组辩论。分组讨论是协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协作学习的本质是,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辩论和讨论是有区别的,讨论是陈述观点,相互进行交流;辩论则是坚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试***通过论据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讨论过程结束后,根据不同的观点,各小组可以自然地过渡到辩论阶段。以“因为担心跌倒的老人诬赖我们,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为例,学生会形成三种类型的观点:一是扶起老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二是不扶老人,避免风险;三是保存好我们不是肇事者的证据,然后去扶老人。教师要随时提醒各个小组,必须通过讲清道理来辩论,不是只坚持观点就行了。小组辩论是整个课程最关键的部分,学生认知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既可能变得更清晰和坚定,也可能会对原先的认知产生怀疑;既可能坚持旧的认知,也可能形成新的认知,还有可能形成与旧的认知相近但已经修正过的认知。在辩论过程中,可能出现不确定的观点,效果也是暂时未知的。教师一般不可能驾驭学生的观点,但必须掌控整个辩论过程,以确保辩论持续、有序地进行,并适当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5. 点评。点评对应的是设计环节中的教学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评,一般来说,教师的点评是总结性评价,学生的点评是形成性评价。总结性的点评和形成性的点评各有用处,教师作的总结性点评对整体课程有分析判断的作用,对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作出中肯的评价,这对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会有帮助。学生作的形成性点评,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某个观点的形成及巩固具有重要意义。

四、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课堂秩序。讨论和辩论阶段的秩序尤其需要注意,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造成课堂杂乱或喧哗。因此,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纪律,规定好发言次序,在讨论和辩论的整个阶段,每一步骤教师都必须起主导作用。

2. 分组。分组在有原则的情况下还要兼顾灵活,首先按照需要进行分组。涉及观点异同的,相同观点的自然分在一组。分组后,教师必须强调严格遵守小组纪律,以约束小组成员不合格的课堂行为,以出现更多合格与出色的课堂行为。

3. 学生是否响应。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辩论,学生是否有反应?反应和不能反应两种情况都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考虑细致。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师德主题论文篇9

德育特级教师应是德育学科发展前沿的领跑者,德育理论创新的探索者,德育策略、方式、方法创新的实践者,学生人格塑造的示范者。其素质修养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治思想素养

德育特级教师素养的第一要素是信仰崇高、信念坚定、理想伟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这是中学德育的主题。深刻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合作竞争、公平公正的时代精神教育是中学德育的精髓。

二、文化素养

德育特级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自觉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引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引领学校师生形成的良好道德风尚、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在知识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应具备文化选择的素质修养;面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应具备文化传承的素养;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具备创造新文化的素养。总之,应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以保持和发扬。

三、教育创新素养

面对德育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德育特级教师更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素养。德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灵活机智的才能,应具有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事物的探索、对未知的好奇,面对德育现象、问题,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见解。例如,在德育观念理念方面,要树立大德育观,树立参与、体验、感悟、实践的理念,提升德育实效性。在德育课程建设上,树立多样化思想观念,能创新课程,开发德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编创校本教材;在德育教学方法上,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理论素养

德育教师特别要做到博学多闻,需要涉猎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第一,应掌握学生发展和成长阶段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知识;第二,具备德育课程内容和资源、课程组织和类型、课程目标和评价方面的知识;第三,通晓德育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创新德育理论,出版专业著作。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的前沿成果,善于吸收、应用新成果。例如在国内外教育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教育新概念,德育特级教师要能够透彻理解其中的涵义,如“文化”“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关于文化的概念,从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工作。

五、科学思维素养

德育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德育教师要在认识德育、改进德育的实践过程中持续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当今时代,德育工作面临太多的挑战,德育教师要以心灵培育心灵,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掌握辩论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师德主题论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以更新师德观念、规范师德行为、提升师德水平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学生满意的教师”为目标,以“爱与责任”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素质,建设一支能够担当起教书育人重任的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精神。以活动为主线,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落实好教师道德行为“十不准”,开展“铸高尚师德师风,树良好教育形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良好的师德师风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转化为教师的人格品质。

三、成立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为了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特成立我校的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

全体教师应同心协力,携手并进,爱校如家。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全校教职工应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具体计划措施

(一)健全组织,强化师德师风。

学校要把教师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每周一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师风整治的紧迫感,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部署师德师风建设具体内容,以“现代教育”理念树立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师德观。在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忠诚***的教育事业,坚定树立起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为主线,有效开展教育活动。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严格落实教师道德行为“十不准”。

“十不准”即:①不准参加***组织和迷信活动;②不准从事有偿家教和收费补课;③不准上课时吸烟和接打手机;④不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⑤不准在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以及其他娱乐活动;⑥不准利用任何形式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论;⑦不准训斥、指责和羞辱学生家长;⑧不准私自向学生收费、摊派读物及推销商品;⑨不准、酗酒以及说脏话;⑩不准穿奇装异服、戴奇特饰品、浓妆艳抹,留怪发型。

学校要严格贯彻落实教师师德师风禁令及其他师德师风规范,教师人人熟知,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3、结合上级对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有关要求,全体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教师除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积极参加进修深造,从而在理论上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能力,以适应教育体制的转轨变型。

(三)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系列活动。

1、本学期开展“铸高尚师德师风,树良好教育形象”主题教育。围绕树立师德典型,讲述身边故事,演绎“教师之歌”三个方面的内容,引导教师经常以师德规范对照自己言行,大力弘扬正气。通过板报、会议等大力宣传教职工在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不断丰富师德建设的内涵,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教师队伍。铸师魂,强调教师要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育师德,强调教师要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强调教师要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

2、强师德树新风,促教学质量提升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教职工的本职工作。学校通过本次活动,大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积极开展好各项教科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基本功、优质课、论文、文明班集体等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县、市级教学(科)能手、学科(术)带头人的申报与评比,促进教师向科研型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推进学校发展作出贡献。

(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实施。

学校将教师职业道德确立为年度考核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塑造教师师德群体的良好形象,使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落实到实处。

(五)展示学校风采,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开展信息渠道,大力宣传师德高尚的教师,树立师德典范,鼓励教师多发信息报道,展示我校教师师德风采,树立我校新形象。

五、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成立机构,安排部署阶段

1、成立机构:依照安排,积极成立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2、安排部署:召开全体教师关于深化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动员会,学习市、县教育局关于深化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的相关文件。

3、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相关文件和教育法律法规,确定每周一为集体学习时间,周二至周四为自我学习时间。

4、及时传达并组织学习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教职工积极认真开展讨论。

第二阶段:查摆问题,深入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阶段日)

1、查找问题。在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查找自身突出问题。结合自身实际,主要突出以下方面:(1)、领导班子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2)、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影响教师整体形象,损害学校声誉的问题。(4)、个别教师存在的问题。

2、针对自身存在问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将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上来。

第三阶段:征求各方意见,切实整改并予以落实阶段。

1、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校长信箱,召开学生和家长会、问卷、个别谈话,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并将征求意见分析梳理后,如实向教职工反馈。

2、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立即解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3、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对所反映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后,建立相应的督察制度,并及时跟踪其落实情况,建立师德档案。

第四阶段:总结剖析,评比宣优阶段。

1、回顾总结。在学习、评议、整改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包括师德师风培训制度、承诺制度、考核制度、表彰制度、一票否决制度等在内的长效机制。使师德师风建设长期化、有效化。

2、对通过本次活动评选、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师德标兵进行表彰并大力宣传,把师德师风活动引向深入。

六、保障措施:

1、严格考核管理。

建立师德考评制度,由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带头,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学校将在年终考核时,把师德表现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师德主题论文10篇

学习

中国教师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教师论文,教师论文参考文献100篇。师范教育在现今中国的定义包括三个层面:(1)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培养新师资的职前教育和培训在职师资;(2)为人们在初、中等学校任职做准备的体制、机构和过程;(3)为

学习

幼师工作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工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幼师工作论文,幼师论文题目有哪些。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核心与宗旨,也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追求。幼儿教师高效的家长工作能使幼儿园与家庭之间达成教育共识,这样可以让幼儿以不同的方式

学习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安全800字论文,大学生如何保证就业安全论文。[收稿日期]2010-03-17[基金项目]国家航空基金项目(2009ZG55021);河南省***府招标课题(B457);郑州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7-1);

学习

幼师拿证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拿证论文10篇,内容包括考幼师资格证论文怎么写,幼师论文发表或获奖。一、引言当前,国际上对学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规范并提高幼儿教师的资质成为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1],中国学前教育也正走向规

学习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观1200字论文,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总结。“任何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都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

学习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就业指导论文2000字。一、当前就业现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

学习

幼师答辩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答辩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幼师毕业论文完整版答辩,幼师论文答辩100个问题及答案。引导幼儿就晴天和雨天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专注倾听、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尝试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活动准备;

学习

优秀幼师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幼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优秀幼师论文,幼师论文题目有哪些。经济的发展让任何领域都有了不少进步与改善,其中也包括学前教育领域。十几年前的学前教育并不受重视,教育机构也较涣散,私立幼儿园占学前教育大半壁江山,然而当时的

学习

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家庭教育小论文,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论文。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6~12岁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孩子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

学习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十篇论文,教育技术学一般论文方向。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社会性。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有重要价值的发明和发现(包括科学中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提出),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之外,

学习

教师一职称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一职称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职称论文范文100篇,教师职称论文正规发表。一、资格评审中论文要求的现状目前,在我省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中对学术论文一般划分为以下3个级别:(1)权威期刊。在国家部委、全国学会(不含下属研究院、

学习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学科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学科教学论文题目大全,语文教学论文10篇范文。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集中识字教学法注重字形的字理生成联系,便于小学生对汉字字形的学习记忆巩固,因而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识字教学的最

学习

个人医德总结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医德总结10篇,内容包括本人年度个人医德总结,医德医风个人总结。二、恪尽职守,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当19年我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的时候,我就曾在学生大会上庄严宣誓过:“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

学习

教师管理任务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管理任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个人与团队管理论文,教师管理论文的题目怎么写。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

学习

中国教师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教师论文,教师论文参考文献100篇。师范教育在现今中国的定义包括三个层面:(1)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培养新师资的职前教育和培训在职师资;(2)为人们在初、中等学校任职做准备的体制、机构和过程;(3)为

学习

幼师工作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工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幼师工作论文,幼师论文题目有哪些。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核心与宗旨,也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追求。幼儿教师高效的家长工作能使幼儿园与家庭之间达成教育共识,这样可以让幼儿以不同的方式

学习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安全800字论文,大学生如何保证就业安全论文。[收稿日期]2010-03-17[基金项目]国家航空基金项目(2009ZG55021);河南省***府招标课题(B457);郑州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7-1);

学习

幼师拿证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拿证论文10篇,内容包括考幼师资格证论文怎么写,幼师论文发表或获奖。一、引言当前,国际上对学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规范并提高幼儿教师的资质成为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1],中国学前教育也正走向规

学习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观1200字论文,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总结。“任何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都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

学习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就业指导论文2000字。一、当前就业现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

学习

幼师答辩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答辩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幼师毕业论文完整版答辩,幼师论文答辩100个问题及答案。引导幼儿就晴天和雨天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专注倾听、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尝试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活动准备;

学习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中职教育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论文题目,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怎么写。1.2、硬件设施较为落后我国中职院校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处于较低的地位。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中职教育,对我国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