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己感动的作文篇1
乔叶,河南省修武县人,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河南省文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十余年来,出版散文集八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短篇小说若干。获首届河南省文学奖及第三届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青年鼓励奖。
乔叶的文学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散文创作。二,小说创作。1993年2月,乔叶在《中国青年报》副刊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别同情我》,之后又在此发表了《愁嫁》、《不做情人》、《一个女孩的自知之明》等十几篇系列散文,引起了读者较为强烈的反响。
这些年来,乔叶的散文作品频频被《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乔叶也被多家媒体评为“十佳青春美文作家”。2003年,乔叶又被国内最具影响的第一文摘期刊《读者》聘为签约作家。她的散文,评论界称道为:“文笔细腻独特,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的思辨和探索,多样化的题材统摄在机敏的基调中,蕴藏着准确动人的知识内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链接中考
《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乔叶(入选2004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另一种珍爱》乔叶(入选2009年甘肃兰州中考语文试题)
母亲的手心・永远的阳光地带
阳光地带
乔 叶
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了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了。
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了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地待在晾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形。
我走到我的被子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我的眼前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她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
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选自《中学生优秀作文・中考专刊》2009年第1期)
品后余香
世间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母亲是伟大的,沐浴着母爱的人是幸福的。歌颂母爱的诗文多得不计其数,本文却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个极不起眼的细节――母亲把自己的被子移到阳光下,从而使作者感受到了母亲阳光般的爱的温暖,并由此联想到平时的许多事情:“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一切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这是母爱无私的最简单的体现。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于母亲。”多侧面认识母亲,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及其内涵,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从而加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且读且思
1.文中多次写到“阳光地带”,它们有哪几层意思?在全文中起到哪些作用?
2.“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和下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其中“温暖”和“清凉”各有两层意思,请分别加以解释。
3.为什么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4.结合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你的实际生活感受,把省略号里的内容再补写两句。
道法自然・天堂就在心中
小泥人过河
乔 叶
苦难就是河水,我们都是泥人。那么,天堂在哪里?
某一天,上帝宣旨说,如果哪个泥人能够走过他指定的河流,他就会赐给这个泥人一颗永不消逝的金子般的心。
这道圣旨下达之后,泥人们久久都没有回应。
“泥人怎么可能过河呢?你不要做梦了。”
“你知道肉体一点儿一点儿失去时的感觉吗?”
“你将会成为鱼虾的美味,连一根头发都不会留下……”
然而,这个小泥人决意要过河。他不想一辈子只做这么个小泥人。他想拥有自己的天堂。但是,他也知道,要到天堂,必得先过地狱。
而他的地狱,就是他将要去经历的河流。
他的双脚踏进了水中。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顿时覆盖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脚在飞快地溶化着,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远离自己的身体。
“快回去吧,不然你会毁灭的!”河水咆哮着说。
小泥人没有回答,只是沉默着往前挪动双腿,一步,一步。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他的选择使他连后悔的资格都不具备了。如果倒退上岸,他就是一个残缺的泥人;在水中迟疑,只能够加快自己的毁灭。而上帝给他的承诺,则比死亡还要遥远。
小泥人孤独而倔强地走着。这条河真宽啊,仿佛耗尽一生也走不到尽头似的。上帝一定坐在树下喝茶吧。也许那就是天堂的生活。
鱼虾贪婪地啄着他的身体,松软的泥沙使他每一瞬间都摇摇欲坠,有无数次,他都被浪呛得几乎窒息。小泥人真想躺下来休息一会儿。可他知道,一旦躺下他就会永远安眠,连痛苦的机会都会失去。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奇妙的是,每当小泥人觉得自己就要死去的时候,总有什么东西使他能够坚持到下一刻。
不知道过了多久――简直就到了让小泥人绝望的时候,小泥人突然发现,自己居然终于上岸了。他如释重负,欣喜若狂,正想往草坪上走,又怕自己褴褛的衣衫玷污了天堂的洁净。他低下头,开始打量自己,却惊奇地发现,他已经什么都没有了――除了一颗金灿灿的心,而他的眼睛,正长在他的心上。
他什么都明白了:天堂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幸运的事情。花草的种子先要穿越沉重黑暗的泥土才得以在阳光下发芽微笑,就连上帝,也不过是曾经在地狱中走了最长的路,挣扎得最艰难的那个人。而作为一个小小的泥人,他只有以一种奇迹般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够让生命的激流荡清灵魂的浊物,然后,照到自己本来就有的那颗金质的心。
(选自《自己的观音》,中国青年出版社)
品后余香
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困扰和阻挠,学习无法进行,工作没有激情,信心也打了折扣,但要始终牢记:“坚韧”是解除一切困难的钥匙,它可以使人们成就一切事。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比得上或替代坚韧的意志。爱因斯坦说过:“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所以,真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工作还是情感上受到外界干扰或影响时,都不要放弃最初的梦想,只有你自己才可以拯救自己,为了今后更美好的生活,为什么现在不再坚持一下,再多付出一些呢!、
且读且思
1.文章开头问“天堂在哪里?”阅读全文后,你认为天堂在哪里?
2.小泥人过河面临了哪些阻力?请你列举其中的三点。
3.小泥人过河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4.文章结尾列举了“花草和种子”和“上帝”的事例来说明道理,请你在中间再补写一个事例。
上苍赐予・感恩生活
感动馈赠
乔 叶
一次,我和一位朋友结伴去外地旅游,火车上的时光很是难以打发,播音室不断地播放着一些很好听的乐曲,听着这些乐曲,倒是一种很有情调的享受,这些乐曲是旅客们点播的。在点播词里,有人是献给一同旅行的旅游朋友的,有人是献给在火车上刚刚认识的朋友的,还有人是献给乘务员的,更有甚者是献给共同坐这辆列车的所有朋友们的。
“其实,听着这些乐曲,我的心里常常十分感动。”朋友忽然说。
“感动什么?”
“为这些点播者啊。”
“你知道他们出于什么动机吗?”我笑道。
“不论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我觉得自己都有理由感动。”朋友说,“如果他们是为了献给我们祝福,那么我们也应当感动;如果他们是为了让我们和他们共同分享快乐,那么我们也应该感动;如果他们并不快乐却想给予我们一些快乐,那么我们就更加应该感动,不是吗?”
“可是你看看车厢里的这些人,谁像你这么容易感动?”我环视周围,说道,“说不定还有人嘲笑他们,说他们既幼稚又神经呢。”
“所以我为这些人感到有些悲哀。”朋友说,“在今天,当人们满耳朵听到的满嘴巴讲的都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叹时,却不曾想到:有许多人连这种最起码的感动都会迟钝都会麻木都会吝啬都会熟视无睹,甚至还会失去。也许只有到了有一天,当人们都能够珍视感动,习惯感动,并且常常互相馈赠感动时,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真正美好起来吧。”
感动。看着朋友的面庞,我忽然想:感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是不是对生活的感恩?是不是灵魂的触动?是不是一颗敏锐的心最温暖最柔软的部分?也许这些都是,也许还不仅仅是这些。
然而无论如何,我知道我都不会再忽略感动轻视感动了。人们常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感动也是如此啊。
我为自己对感动的感动而深深感动。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感恩的心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抱怨生活给予我们的太少了,抱怨生活的不公,其实,只要你对生活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不难发现,其实上苍赐予我们的很多很多:上苍赐予我们生命,让我们能够走进美丽的大千世界,感受其中的美好;上苍赐予我们健康的身体,让我们开心地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苍赐予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世间所有的珍奇。难道上苍赐予我们的还不够多吗?这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在忙碌的生活中被我们忽略了。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的苦难,正是因为种种苦难,你才变得更加的坚韧,正是因为生活的苦难,你才活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你的父母给了你生命,感谢老师给了你知识,感谢朋友给了你友谊。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予的一切吧!
且读且思
1.“不论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我觉得自己都有理由感动”,这理由是什么?
2.人们为什么要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被自己感动的作文篇2
关键词:学生;人物;环境;生活
中学现代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课多是文学篇章,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中学生也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和学生的某种生活相似或相通时,教师恰当一点拨,就会产生情感对流,形成畅所欲言的态势。我是从下面几点着手进行的。
1、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内外联想,激感文学是再现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形象。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父爱往往用行动而不用语言,作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的到。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过深沉的父爱吗?比如送你们上学,半夜送你们上医院等等?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爱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问,那么你对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又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什么。
被自己感动的作文篇3
我曾经这样设想:假如我们中华民族再往后100年,或200年,当200年之后的中华民族、中国的知识分子再回顾20世纪这一段中国历史的时候,他可能会忘掉许多东西。对20世纪的人,他还会记得哪几个人?我认为有四个人,中华民族是绝对不会忘记的。
第一个是孙中山。孙中山作为一个民族***家,了满清王朝,将中华民族推进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
第二个是。通过自己领导的***,统一了陷于***阀混战、四分五裂、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并且在美国和前苏联两大世界霸权面前,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毫不屈服,使中国作为一个***的大国,跻身于现代世界之林。
第三个是胡适。胡适之所以能够不被忘却,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现代语言是由胡适提倡白话文所奠定的。有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就能凝聚起整个中华民族。
再一个就是鲁迅。鲁迅是不会被中华民族忘记的。他,真正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缔造者,是我们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表征。鲁迅,是作为一个民族的魂灵,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楷模而存在,而被我们所接受的。这一点,只要你能感受到他,你就能深刻地理解他。
如果我们反问一下自己,鲁迅在我们精神和心灵中,到底重要不重要?答案应当是十分肯定的。不少人在口头上否定鲁迅,但我们从他否定鲁迅的话语当中,还是感受到他实际上是重视鲁迅的。
鲁迅逝世到现在都已经过去多半个世纪了,一些人还在不遗余力地谩骂鲁迅,否定鲁迅,为什么?因为他们感觉到了鲁迅,他们感觉到鲁迅是他心灵不可逾越的一个障碍。他们在鲁迅精神面前感觉到了自己精神的委靡。在鲁迅面前他们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他们要从心灵上摆脱鲁迅对他的困扰。他们感觉到自己无法做到像鲁迅那样生活,无法做到像鲁迅那样充满生命活力,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他们希望在平庸的生活中满足自己的平庸,满足自己的奴性和奴性心理。他们只是一个个苟活者,不是生命的创造者。所以,在鲁迅面前,他们感觉到一种不安,感觉到一种自卑,感觉到鲁迅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嘲笑,所以这种人动不动就要谩骂鲁迅,亵渎鲁迅。这种谩骂、这种亵渎,恰恰表现了他们还没有忘记鲁迅。现在谁还骂杨邨人呢?谁还骂叶灵凤呢?谁还骂叶公超呢?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我们心灵当中已经不存在了,已经被历史忘却了。而鲁迅是不会被历史忘却的,因为鲁迅是中华民族的鲁迅,是人类的鲁迅。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有一个使命:要用我们的精神支撑起鲁迅,使鲁迅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被接受,世世代代地被尊敬,像尊敬自己一样尊敬鲁迅,像尊敬我们的民族一样尊敬鲁迅。
(选自《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问题。
1.如何理解“现在很多人说中学生不读鲁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些人不遗余力地谩骂鲁迅,否定鲁迅,请结合文本简述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鲁迅是不会被中华民族忘记的?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被自己感动的作文篇4
读了《骆驼祥子》,信念的坚定与失落的放弃又是人生取胜的关键点,坚定自己的信念,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大赢家,谈谈读书心得感悟,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骆驼祥子》学生读后感内容要怎么写好呢?下面是为大家准备2021《骆驼祥子》学生读后感作文范文,欢迎参阅。
《骆驼祥子》学生读后感作文一祥子是一个健壮的农村青年,他正直善良,忠厚朴实,热爱生活,“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他非常喜欢拉洋车,他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于是,他不惧辛苦的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终于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不曾想却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苦工。但是,梦想始终没有放弃!于是他从兵营里逃跑时牵了三只骆驼,卖了三十五块钱准备再买新车,还因此得了“骆驼祥子”的外号。然而厄运并没有结束,在祥子拉包月时不幸被侦探敲诈了辛苦攒下的全部积蓄,祥子的洋车梦想再一次破灭。虎妞的出现,令祥子看到了希望,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一辆车,祥子娶了她,原本想踏踏实实地过安稳的日子,但虎妞却因难产死去。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卖掉了车,并且染上了吃喝_赌的恶习,还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出卖朋友,从此彻底沦为行尸走肉……
《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令人辛酸的故事,作者老舍透过描写旧中国的一位老北京人力车夫的曲折生活,在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同时,也痛斥了当时的社会对贫民百姓的压迫,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
祥子是值得学习的,生活中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让他失去获取洋车的愿望;祥子是令人可悲的,他想要凭自己的坚持和勤劳来打败命运,痛苦中的一次次挣扎却使身心一次又一次地伤痕累累;祥子是让人可气的,在受到打击后,他自甘堕落,对社会充满敌意,并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报复身边的所有人;祥子是令人可耻的,他不求上进,变得奸诈,为了钱,他什么都可以做得出。祥子的坚强与上进最终被黑暗所扭曲,他所被剥夺掉的,不仅仅是车子、积蓄,还有身为一个劳动者的品质和美德,以及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
祥子的悲惨遭遇告诉了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轻言放弃,而要坚持不懈,让自己成为一个逆风中的航向标,成为一个坚强者!我们生活在新社会,成长在祖国的温暖怀抱中,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祖国,感激社会。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应以一个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奋斗拼搏,勇往直前!
《骆驼祥子》学生读后感作文二“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骆驼祥子》,想必大家早就十分熟悉了。我是第一次读这本书,颇有一些感悟。
故事讲述的是老北京城里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来自乡下的祥子,成为了一名顶出色的人力车夫,那时他纯真、朴实、善良、踏实,一心一意过日子,的理想不过是买辆车。当他终于买上车后不久,车就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还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第三次为了给因难产而死的虎妞办后事,只好再一次放弃了自己所心爱的车。经过了这三次变故,祥子变了,不再是那个耿直的小伙子,而成了一个穷困潦倒、油滑世故的人。整个故事就在大家的一片惋惜之声中戛然而止。
祥子的悲惨命运让人叹惋。本来,他是那样的朴实善良,是一个有尊严、有面子的车夫。在风雨交加的旧社会里昂然地活着。在灾难面前,他也没有低头,而是想着如何去冲出困境,再买一辆车。可是,经过了三次灾难后,他的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困难面前不甘地低下了头。所以有人说,这是祥子的错,谁让他变得那样懦弱,不敢去挑战了呢?
不过也有人说,这并不是他的错。因为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连姓命都不能保证,更何况自尊自爱、洁身自好地生活呢?谁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许多原本善良的人,就是这样在社会的风浪中,慢慢融入黑暗的潮流,侵蚀着善良与仁爱。这也许就是老舍先生想要表达的意思,他借助祥子的经历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以从前的祥子为榜样:学习他那出身贫寒却努力进去的精神,体会他那耿直踏实的品格。而更要以后来的祥子为鉴——不要成为那样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持坚毅的精神,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咬咬牙撑过去。在黑暗的旧社会,祥子失败了,他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值得人们的同情与敬佩。在现今社会里,我们的生活安逸富裕,没有祥子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困难和祥子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也许就是我们从中收获的一点吧。
《骆驼祥子》学生读后感作文三祥子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实实在在的车夫,勤劳、坚忍。但他的结果却是悲惨的。
他带着自己的希望来到北平,认准拉车这一行,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买上自己的车。但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不到半年,祥子的车被大兵抢去,牵回三皮骆驼。祥子没有灰心,更加努力赚钱。还没有买上车,钱却又被侦探抢去。在他与虎妞的婚姻中,他付出了许多代价,但终于再次拉上自己的车。虎妞死了,祥子人车两空。生活的打击,小福子的逝去,使祥子失去生活的信心。他变了,吃喝***赌,样样都干,以出卖人赚钱,彻底成为城市垃圾。
故事悲哀的结局,不禁让我想到当时社会的惨状。祥子——一个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车夫,被可恶的社会折磨成了社会的垃圾,象行尸走肉一样,只有一个驱壳。当然,这——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敬佩他那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只可惜最终他没有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最终还是被打败成为了社会的累赘。对于这个社会,我感到悲哀,感到痛苦,感到耻辱。祥子在社会的影响下经过三起三落成为垃圾。这个社会,在排除垃圾,却又在大量制造垃圾,这个社会又有什么本事?我只能说:这个社会是一个腐败的社会,是一个没有能力的社会。而那些促使社会腐败的人,却压迫着那些勤劳的人,那些努力的人,那些坚持不懈的人。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这本书的讽刺性很强。讽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使人们经受生活中过重的压力,让人不得喘气,不得翻身。而我确认为这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虽然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如果祥子最终战胜了自我,就算他的生活不是他理想的那样,有自己的车拉,但至少能让自己安心生活,有一点收入,不去偷,不去抢,能保持自己原来有理想、有目标的心态,不成为社会的垃圾。
一个人,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如果没有目标有理想,轻易放弃,永远报着消极的心态,不去闯,不去拼,最终只能容易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甚至堕落。所以,我们应该有理想,有目标,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立足于社会。
《骆驼祥子》学生读后感作文四《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的劳动者。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最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期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先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这个杯具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用心和坚韧的精神。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他的杯具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最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内含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但是到此刻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但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杯具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画出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所以家喻户晓,已译成各种语言流传多国,在世界文坛都有极重要的影响。这部小说里所说的事情,的确离我们此刻有几十年了,并且也肯定有艺术加工,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透过它,我们至少能够明白: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期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
《骆驼祥子》学生读后感作文五漫长的假期要用读书来充实。利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骆驼祥子》。很好奇它为什么那么出名,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书中的主人公——一个好强、老实,又富有理想的乡下人——祥子。来到北平后,干起了拉车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为了车,他吃尽了苦头。被抢、被诈,无奈成亲,却丧了妻,喜欢的人也走了。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这样无情的社会就像一瓢冷水,连希望的星火也被浇熄了。曾经向上、不屈的祥子变了,他变得无赖、自私,变得沉沦自弃,吃喝_赌他都学会了,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现实总是与祥子的理想过意不去,现实的残酷最终使他的理想灰飞烟灭,甚至连他也不成人样。
其实,为祥子感到悲哀之外,我也很佩服他。他这一路上起起落落这么多次,其中有很多次想放弃拼搏,放弃理想,也想和别的车夫一样过得腐败,在那个时候可能是一种解脱吧!他们没有能力改变现实,空有理想有什么用。但祥子不一样,他一次次用理想激励自己站起来,一次次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而拼了命的向前,这应该与他那老实的人品分不开吧。
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当今的社会比起以前是很不一样,没有那么无情,更没有那么多不公平的事。应该说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达成自己的理想。而如今的那些“社会败类”,他们一定奋斗过,但吃不了苦,最终沦落到这种不堪的地步。我们既然有这个条件,为何不努力奋斗,去达成理想呢?
《骆驼祥子》文字上的特点,则是它是活的。老舍先生注重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些人物的心理,他们的情感。让我们的心也为之震动。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应当注意这一点。《骆驼祥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面对生活的无奈。描写非常口语化。
被自己感动的作文篇5
谢母亲!
我要谢谢我的母亲,是她,不断地鼓励着我,是她,告诉我,不要为求成绩而付出,是她,告诉我,付出不一定在一时就有收获!是她,在我作文一次又一次的被白云飘飘网驳回的时候,在我不想再继续发表作文的时候,在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质疑的时候,她真诚的对我说,他叫我不要万事都要求一个成就,如今没能通过,但并不代表永远,只要肯付出,肯定会有收获,或许不是马上!没错,他的话应征了。他的话,成真了。自己的作文之前确实是被白云飘飘网一次又一次的驳回,让自己绝望,对自己质疑,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我的付出收获了,我成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作家!
谢白云飘飘网!
我要谢谢陪伴我的白云飘飘网,是她一次又一次对我作文的认可,对我作文一次次的驳回,让我体验到了作文被认可的兴奋!幸福!也正是他,让我有了坚持写作文的动力。对我作文的保存,让我感觉写出自己的感觉有价值,毕竟值得回忆!白云飘飘网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信心,是她让我坚持每天写作文,一天不写作文睡不了觉的习惯!因此,跟重要的原因正是白云飘飘网,让自己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作家!
写自己!
被自己感动的作文篇6
[关键词] 审计情商;概念;培养方法;运用
[中***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一、审计情商概述
(一)情商概述
情商全称是情绪商数,是一种自我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指数,属发展心理学范畴,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P.Salovery)于1991年创立。
在情商的研究过程中,较为著名的是丹尼尔・戈尔曼,被后世誉为“情商之父”。他认为情感智商包含五个主要方面:第一是自我了解,观察自己情绪每时每刻的波动,并且能够感觉到自己某种情绪的现身以及后续变化,是情商的核心内容;第二是自我管理,适时地掌握自己的情绪变化,然后在不同的场合适度地表现出来;第三是自我激励,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然后不断调动、指挥自我的情绪,促进目标的实现;第四是识别他人的情绪,即能够根据某种细微的信号、灵敏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敏感的认识到他人的情绪变化,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并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第五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拥有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的技巧。
(二)审计情商
情商是一种自我控制能力的指数,具体表现在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调节管理能力及人与人交往关系中的调节、控制能力。情商的内容可概括为:了解自己的情绪,掌握自己的情绪,感受他人的情绪,尊重他人的情绪,调控他人的情绪。
而什么是审计情商呢?总的来说,就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控制和运用自己的情商,从而调控和掌握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能充分了解和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并灵敏地感受到相关领导的情绪,更要充分地识别被审计人员的情绪,重点是要适度适时地掌握、管理自己、领导以及被审计人员的情绪,这样可以使审计工作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促进审计工作过程以及结果的和谐实现。
二、审计情商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两者之间沟通有误,极其容易导致沟通失败,而影响审计工作的进程。如果想要在审计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沟通,那么审计人员的情商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进行沟通时交流时,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很容易被对方无意或有意的隐瞒,甚至是欺骗,从而严重影响到审计结果;如果没有充分地调动自己和被审计人员的情绪,就不能有效地发现某些暗藏的玄机,得不到真正有用价值的审计信息,从而丧失了审计工作的真实意义;如果不能及时地感受到被审计人员的情绪变化,以及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变化,就特别容易导致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之间的冲突以及矛盾的激化,从而导致审计工作的失败;如果审计人员能够充分适当地运用自己的情商,在与被审计人员的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了解被审计人员的情绪,就可以适时地调动被审计人员的积极方面的情绪,消除消极、负面的情绪,从而避免矛盾的激发,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审计情商培养的方法
(一)心态修炼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情绪对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有效控制和调动自己的情绪,持续保持健康的工作态度。一般来说,职业情商对职业情绪的要求就是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而审计情商也要求在审计工作中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众所周知的著名清朝人物曾国藩在每天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从不放弃日记、读书或独自思考、反省等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终点。人非圣贤,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中,不断地去学习、去领悟、去反省,才能积累并获得自己独有的智慧和才能。作为一名审计工作人员,如果想要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以及情商的不断提高,就必须要不断的自我修炼和反省。
(二)思维修炼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对自己或他人的消极情绪要学会掌控。掌控情绪具有掌握情绪和控制情绪两个层次的含义,掌控情绪并不是单纯的自我情绪的控制。一个很懂得掌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人,他能依靠分析当时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他人的情绪变化,去影响他人的思维,改变事物的结果;一个很懂得掌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人,他还能沉稳、冷静的分析和看透问题的本质,自始至终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从而调动其他人的情绪和动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情绪在掌控他人以及自己的情绪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清晰的思维和积极的情绪引导,让他总是能引导整个集体的情绪变化。在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求审计人员无时无刻都保持着敏捷的审计思维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全面地分析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针对在审计工作中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很好地掌控审计方向与重点。
(三)习惯修炼
作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通过不间断的工作心态、思维方式、以及工作行为的修炼和培养,从而养成良好的审计工作习惯,这也是审计人员提升审计情商和实现职业突破的重要方法。在审计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就必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形成的习惯就是他的舒适区,要改变不好的习惯就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审计人员要有意识为自己找点不舒适的事物或思维,要敢于为自己主动施加工作压力,努力突破自己以往的心理舒适区,培养出积极的审计职业化习惯。
四、审计情商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
(一)掌握他人情绪
审计人员要用情商去掌握对方情绪和态度。一个人情商的培养是漫长的,情商的运用也不能教科书式的传授,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通过不间断的观察在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事物、被审计人员情绪的细微变化来感知被审计单位的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可以观察被审计人员的态度,感知被审计人员真诚、傲慢等心态。例如在审计工作开始时,被审计人员如果提供资料积极、对审计人员提问能很愉快地做出回答则表示真诚。如果被审计人员提供资料拖沓,回答问题避重就轻或是“打马虎眼”则表示他的傲慢无理;审计人员也可以观察被审计人员双手的小动作,用来发现说谎嫌疑,从而来掌握他人的情绪。根据心理学的内容,被审计人员如果有用手遮掩嘴部、摸鼻子、摸耳朵、挠脖子、拉衣领等小动作往往可能是说谎和心虚的表现;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是观察被审计人员眼神,来掌握他人的情绪。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的交流过程中,按照心理学的研究,被审计人员视线接触审计人脸部时间低于全部谈话时间的30%,表示对审计不感兴趣。倾听审计人员说话时几乎不看审计人员的脸部,可能在掩饰真相。被审计人员眼睛闪烁可能做事虚伪或当场撒谎等。
(二)控制自己情绪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平和工作心态。审计人员要准确把握审计进点时间,可以在被审计单位比较空闲时开展审计工作,这样有利于实现审计和谐;“良言一句春风暖,恶语伤人十日寒”,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审计方法和交流方式,在面对被审计人员挑衅时,不要冲动和易怒,在面对被审计人员推诿和隐瞒时,不要愤慨和暴躁。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始终要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认真落实每个审计事项,确保审计工作圆满完成。
(三)调控他人情绪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可以用幽默打破沉默,化解敌意;用行动消除分歧,争取支持;用智慧增进感情,打造双赢审计。有些被审计人员在面对审计工作时是不理解的,甚至会有是反感和抵触的负面情绪,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中,想方设法地调控被审计人员的情绪,去赢得被审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时刻地站在被审计人的角度来思考,要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充分地考虑到被审计人的顾虑、想法和需求,从而寻找到共同点,获得被审计人员的信任,并减少拒绝的可能。在一个审计小组内部,可以设置一个“黑脸”和一个“白脸”。在审计谈判中,一个态度强硬,一个态度温和。一个扮演“好人”角色,比如态度诚恳,充分考虑双方利益,总是促使谈判顺利进行;另一个扮演“坏人”角色,比如处处不肯让步,逼迫被审计人员妥协,运用这种方法调控被审计人的情绪,从而抓住被审计人员的心理、迅速突破其心理防线,继而查明事情真相,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
结论
审计人员如果具备高情商就可以在审计工作中帮助审计人员在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审计线索中剥茧抽丝,透过一些蛛丝马迹、只言片语,对审计事项进行客观、合理、全面、完整的分析。高情商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之间建立信任,并让被审计人员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坦诚、直爽和敬意;也可以调动被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并满足他们自尊心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到审计人员培养和运用审计情商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西武.情商管理与人生智慧[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03
[2]曾国平.智商情商手拉手[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04
被自己感动的作文篇7
【问题***】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心系群众,奋不顾身的精神”,安排了三个环节:①自主阅读第五自然段,画下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②交流感动的理由,有感情地读好所画下的句子;③师生围绕“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展开对话。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生1:战士们,你们好勇敢!
生2:战士们,你们心系群众,奋不顾身,真值得我们学习!
生3:英勇的战士们,你们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
师(有些焦急):除了这些话,你们还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师:(难掩・怒状)你们就不能讲一些具体的话吗?
生:(静默不语,不知如何是好)
【诊断把脉】
学生态度漠然,课堂上出现了难言的尴尬局面,这个案例属于“启而不发”的类型。根本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
首先,在于教师的启发空泛,缺乏必要的体验铺垫。请看:“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老师试***通过一两个平面的“感动”、简单的“交流”,就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完全没有找到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方式,用控制代替了引导,这就失去了回答问题的根,“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成了空头话,因此学生除了讲些大话、空话,还能说什么呢?
其次,在于教师的启发空洞,缺乏仿真的情境。引导学生谈感受,绝不是要指示学生脱离课文的内容空谈大道理,而应该再次引导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架起语言文字与存在事物之间的桥梁,架起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切身感受之间的桥梁,使之真正做到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入情、入境、入理。一般来说,先让学生抓点,再概括,最后适度联系现实生活,提升认识,这种“具体――抽象――拓展――深化――形成感悟”的过程,也是学习语文的过程。
再次,在于教师的启发空幻,缺乏思维的冲击。启发,最重要的,一是要使学生产生“愤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二是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再运用点拨的方式引导,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一步步向前,让学生跳起“智慧的体操”。我们不可能要每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对答如流,头头是道,他们的回答中必然有磕磕碰碰的地方,这正是我们教师启发的机遇,千万不能放过。
【案例引路】
【案例2】无独有偶,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针对“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也安排了三个板块:①先是播放一段战士们奋不顾身营救人民群众的感人录像,看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镜头刻在你的脑海中挥之不去;②自主阅读第五自然段,画下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感动的理由;③师生围绕“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展开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可能是被洪水围困了3天3夜的幼儿园教师周运兰,被战士们救出来了;可能是攀在树上等待了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可能就是一位在快要倒塌的房屋中被战士们救出的小学生;还可能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你被救出来重新获得生的希望的那一刻,最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生1:我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真的,说心里话,当洪水淹没我的房子,漫过我的头顶,我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可是,正是战士,对,战士,是你们,冒着生命危险,将我从快要倒塌的房屋中背出,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好人呀,好人呀,你们是我的大救星呀!
生2:我是小江珊,我在那摇摇晃晃的树梢上等待了将近9个小时,我好害怕,想到了爸爸妈妈,想到了自己即将沉到洪水之中,心中充满了恐惧。但,是亲人叔叔,你们奋不顾身,冒着狂风暴雨,迎着汹涌的洪水,给了我生的希望,我爱你们!
生3:叔叔,您还记得我吗?可能您已经忘了,因为您从洪水中救出的人民群众太多太多!可我永远也不会将您忘记,我清楚地记得您朝着我游来的时候,满脸的雨水,还有血水,脸上、身上都是被树枝划破的伤痕,可您丝毫没有在意……叔叔,您是我的偶像,我爱您!
……
(学生滔滔不绝,且情真意切)
【反思】
案例2与案例1相比,从设计上看,主要多了“看录像”与“获角色”这两个环节,可是教学的效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因为通过“看录像”蓄蕴了学生的情感,而“获角色”则使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获得了表达的凭借”。
(一) 情感因深度激发而“升华”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堂不是无情地”,课堂上应该有文本唤醒的真情,应该有教师爆发的激情,应该有同情,更应该有至情。案例2中,通过观看实况录像,加上教师饱满的情绪和声情并茂的叙述,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让交融的情感之舟把教师、学生、文本一同载向令人感动的“大江”,使得感动的心灵与战士们的心灵“交融”,自然地获得了第一次的“情感蓄蕴”。
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积极地将文本语言,和录像中的一个个感人镜头链接起来。这样,文本所传递的信息与表达的情感又会反过来通过录像这一中介传递至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在心灵深处“看”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镜头,“看”到了一个个高大英勇的形象。学生在读、思中获得文本中的信息与情感,这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这一次的“情感蓄蕴”,对于前一次来说,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基于前一次基础之上的更为深层次的情感升华,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二) 体验因入情入境而“真切”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异常活跃,所有积极的情感因子皆会被高效激活。此时的他们迫切需要表达的平台、倾吐的载体,如果平台不当、载体不适,学生蓄蕴的“情感仓库”便会在刹那间“泄空”。
与案例1对比,案例2的教师没有让学生从总体上泛泛谈感受,而是让学生充当被救者的角色,自始至终伴随着真切的情感体验,要学生说出你是其中的某一个被救者,当你被战士救出后你最想说什么。这种角色体验使学生入境、入情、入理,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角色也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老师真正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刚刚获得的情感蓄蕴,对文本进行补充,产生新的信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思维相互碰撞,情感相互交融,使得原有认识更加“有血有肉”,这是主体向文本的流动。此时此刻,入情入境的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独特的体验,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进一步感动着自己、同学、老师,产生“滔滔不绝,又情真意切”的效果也在情理之中了!
被自己感动的作文篇8
不管是在真实生活中参加游戏活动,还是感受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游戏,儿童们都能感到愉悦满足。而现实生活中玩不到的游戏,通过阅读借助想象,通常能使孩子们得到一定的心理补偿。[3]与此同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能慢慢被激发出来。所以,游戏精神是沟通艺术和生活的桥梁。在《夏洛的网》中,芬儿的哥哥艾弗里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做了简单却生动的一句描述:“他的身上可是全副武装呢——一只手里拿着气***,一只手里攥着一把木制匕首。”还有阿拉贝尔太太向多里安医生介绍艾弗里的情况时说:“他有时会爬到野葛里去,被黄蜂和蜜蜂蜇着,还会把青蛙和蛇带到家里...”虽然这些句子没有描写艾弗里的外貌和语言,但是一下子就让一个顽皮好动的小男孩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男孩子从小也玩过打仗、捉虫子等类似的游戏,正好与艾弗里的爱好相契合,所以这些描述让小读者们倍感亲切。 文中还描写到芬儿用婴儿车推着洋娃娃和威尔伯散步。芬儿让小猪和洋娃娃睡在一起,当小猪困了闭上了眼睛,芬儿便放慢脚步,以免惊扰了小猪的好梦。这些描写句句体现出芬儿对小动物的细心体贴。相信现实生活中很多女孩子都玩过过家家的游戏,自己扮妈妈让玩偶或宠物扮孩子。读到这些句子,女孩子们会清晰地感受到芬儿对小动物的悉心呵护,再结合自己的游戏经历,有助于激发内心的母性光辉,也有助于培养一颗柔软善良的心——不仅善待他人,也善待这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一虫一鸟,一草一木。文中还描写到孩子们在祖克曼舅舅的谷仓里荡秋千。“你先从上面的梯子下爬到放干草的地方,再握住绳子站在那上面……接着,你叉起腿坐在绳结上,就像坐在座位里一样。然后你就鼓起你所有的勇气,做一个深呼吸,开始往上荡……然后你将笔直地飞升进天空里,看见云彩……”这种跟现实生活中不同玩法的秋千不仅会给小读者们带来别样的快乐,更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脑海里勾勒出书中荡秋千的场景,感受快乐和刺激,并且会由衷地钦佩书中孩子勇气和敢于创新的品质,而这种钦佩很有可能促使他们不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起相同的品质。以上描述都生动地反映出作品中的游戏精神,给读者们尤其是儿童们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印象。
2《夏洛的网》中的娱乐功能之快乐原则
苏联作家马尔夏克说:“给孩子们写东西,幽默和快乐是不可少的。”[4]在中国,以郑渊洁为首的“热闹派”童话作家奉献的“热闹童话”给予了无数儿童读者充满娱乐性美学特征的精神食粮。每个儿童文学都应该以让作品给予儿童读者们快乐为基本目的。由于儿童心理尚且稚嫩,一时不能接受成人世界中的阴暗面。所以应该提倡用“快乐的文学”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快乐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夏洛的网》中,有很多描写生动优美,使人快乐。比如,文中描写初夏时节的百鸟齐鸣。“从波士顿飞来的白喉雀的歌声是“皮儿剥,皮儿剥,皮儿剥!”。摇头摆尾的京燕高喊着“波碧,波儿碧!”。睿智的百灵鸟大概比其他生物更了解什么是白驹过隙和及时行乐,所以它们唱出了自己的格言“快乐的,快乐的,快乐的偷闲!”。还有谷仓里燕子们类似斥责声的叽叽喳喳。作者用富有韵律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热闹欢脱的场景,不仅让读者们读后如身临其境,不自觉地快乐地融入到鸟语花香的世界中,感受到初夏时光的美妙。而且作者的这种语言风格对于培养孩子们在写作中如何质朴而生动地措词也是大有裨益的。文中还描写了孩子们如何从大自然汲取美味养分。蒲公英花梗里的***汁,苜蓿花花蕊里的琼浆,还有土豆枝叶的下面鲜橙色的薯虫蛋。对于儿童来说,亲近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便是最大的快乐。小读者们必定会被这样的描述所吸引,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渴望和热爱。从大自然里汲取的养分能够安抚情绪、净化心灵,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夏洛的网》中的很多生动的描述不仅激发了小读者们的想象力,同时也带给他们许多的愉悦。
3《夏洛的网》中的娱乐功能之幽默意识
在文学作品中,幽默是指通过情节、语言等特定手段来创造一种包含着复杂情感、引人发笑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5]夸张的情节,例如放大事实的描述,以及诙谐的语言,例如打趣儿、讽刺和极富个人特色的说话方式等等,这些都可视为幽默的标志。幽默不仅引人发笑也引人深思。在儿童文学作品里,幽默让小读者们充分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存在意义。怀特在塑造不同的动物形象时给予了它们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使它们形象更为鲜明,从而加深了读者的记忆,让读者们享受到文字新奇的排列方式所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和愉悦,同时又深刻感受到谷仓这个动物世界的五彩纷呈。在文中,最具有幽默特色的就是鹅的说话方式了。重复是他们的标签。夏洛特召集动物们开会点名,点到公鹅时,公鹅说:“到,到,到!”点到母鹅时,母鹅也说:“到,到,到!”。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那群小鹅们回答点名:“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多少只小鹅便有多少个“哔哔哔”。夏洛特还打趣道这样会让人以为总共有三只公鹅三只母鹅和二十一只小鹅。还有当老鼠给夏洛特带来“脆生生”这个词,夏洛特很不满意,因为她觉得这个词会让祖克曼联想起嚼起来嘎嘣脆的的腌肉和火腿。这点足见夏洛特在这些动物里更聪慧也更富有想象力。同样的例子还有夏洛特说自己吃虫之前麻醉它们是她给它们的“一项小小的免费服务”。当夏洛特说自己要产卵,面对威尔伯的惊奇和不解,她说那是因为自己“多才多艺”。
被自己感动的作文篇9
1.了解“赋”的一般特点;
2.以“月”为线索,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能初步鉴赏一些借“月”抒怀的诗词。
二、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学生简介苏轼。
师补充: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对王安石某些新法持不同意见,结果新***李定等人从他的诗篇中摘引了一些讽刺新法的句子,指控他诽谤朝廷,苏轼因而被捕,关押在御史台狱,在狱一百多天。后经多方营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作者个人人生及仕途的不顺,却造就了中国文学的大幸。人近半百之年,却惨遭如此不幸,作者用“两赋一词”重塑自己的人生。
二、研习文本
(一)刚才我们背诵的文章体裁是“词”,那么,请同学们看题目,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说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生:赋。
师补充:“赋”这种文体古人解释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板书:赋,体物写志)“体”的意思是“借”,“体物写志”也就是“借物抒情”。请同学们思考:本文主要借助什么景物来写志抒情的。
生:赤壁。师提示:怀古的地点。
生:江水、清风。师提示:这是俯视。生:还有仰视“月”。师:文中出现的这些景物,哪一个是最主要的呢?生:是“月”。(板书:月)
(投影)一、自读第一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借“月”写赤壁之景的。(板书:写景)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师提示:这是月出前的景色,此时作者做些什么呢?
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师提示:《诗》三百篇,作者为何单呤诵《月出》这一章呢?
生:想月亮早点出来。
师提示:月亮听到作者的呼唤了吗?
生:听到了。
师:哪几句能证明?
生齐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这里,作者用“徘徊”来形容月亮动作,“徘徊”是什么意思?
生:来回走动。师提示:月升起后,又怎么会来回走动呢?生:苏轼酒喝多了醉眼朦胧,所以看到的月亮是来回走动的。(生笑)生:因为作者在江中的小船上,清风徐来,江水流动,小船飘荡,观察点在不断的变化,所以看到的月亮是来回走动的。师提示:请从下文中找一个字来证明这个分析。生:“纵一苇之所如”中的“纵”。师提示:大家试试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生:拟人。师提示:修辞的效果呢?生:用“徘徊”一词赋与月亮楚楚动人的情态,显得它很多情。生:月亮不会对作者多情,而是作者对月亮多情,作者对月亮情有独钟,不愿离她而去,却倒过来说月亮流连忘返,可见月亮与作者心心相印。师提示:心“月”相印,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分析得很好。
师:作者千呼万唤,月亮终于出来了,此时景色怎样?
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提示:此时“秋水共明月一色”,那么人的活动呢?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师提示:作者此时的感觉怎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而***,羽化而登仙。师:这天是阴历既望日,为何选择这日?生: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作者就是想去欣赏明月。
师小结:作者借助月亮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欲乘风归去”“羽化登仙”之感,本段无一“乐”字,但……(停顿)生答:字字显“乐”情。师:(板书:乐)请大家齐读一遍,要读出这种乐的感情来。生:齐读。
师:作者陶醉在这样的良辰“月”景下,作者由月还想到了什么呢?
(投影)二、作者由“月”想到了什么?
生:与“月”有关的诗歌。
师:诗言志,作者先吟咏诗经中的作品《月出》唤月亮出来,现在,随口吟出自己的作品,大家齐读作者自己的作品。生齐读“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作者饮酒唱歌,由“月”想到在天一方的美人。你是怎么理解“美人”的?
生:不就是美女吗?(生笑)师提示:你的理由呢?
生:上文中的《月出》诗,不就是描写一位男子在月下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吗?(生笑)……此时有酒有美景,不就缺一位美人吗?(学生鼓掌)
师提示:大家都认为你的分析不错,能从书中找到根据,言之有理。大家有不同理解的吗?
生:我认为是指自己的理想。理由是苏轼此时被贬黄州,离自己济世报国的理想越来越渺茫,这个理想此时就像远在天涯的“美人”。
师提示:能知人论世,有道理。还有其它的分析吗?
生:我认为是指君主。理由是苏轼此时被贬黄州,远离了皇帝,用“美人”喻皇帝,用“望”来表达自己对君王的忠贞之情。(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分析都有理有据,我认为这里的“美人”就是作者的自喻。屈原《离骚》中的“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中的“美人”就可以理解成自喻;从创作背景及后文对音乐的描写来看,苏轼心有报国济世之志,却被贬到黄州,这不正是幽壑中的潜蛟吗?对君主忠心耿耿,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不正象孤舟中的嫠妇吗?另外,作者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此诗句后面还有两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就是形容人才没有归宿时茫然无措的样子,不也正是此时苏轼的自我写照吗?所以我认为“美人”就是作者的自喻。当然同学们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可以。
师小结:由“美人”一词,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壮志未酬的忧伤,作者借月抒发了自己的悲情。(板书:抒情悲)可见被贬黄州,这对胸有“鸿鹄之志”的苏轼打击很大,赤壁的美景只能暂时抚慰一下他失落的灵魂,但还不足以抚平他心中的创伤。看来要想彻底摆脱忧伤苦闷,还得靠自己从思想上精神上去解脱。
师补充:“赋”这种文体通常采用“主客对答,抑客扬主”的形式。
师:(板书:“主客对答”)苏轼此时,就借“赋”的“主客对答”的形式,请出一位“客人”来与自己辩论,其实“客”也是作者自己。通过“抑客扬主”的手法来展现了自己的解脱过程。
(投影)三、自读三、四段,思考主客是如何议论的?
生:客借“月”表达了“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
师提示:为何有此梦想?
生:因为客感到“吾生渺小而天地无穷,吾生须臾而宇宙永恒”。
师提示:为何有此感叹?
生:因为看到了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一世之雄——曹操,他与山川明月之永恒相较,也不复存在了;更何况我们这些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等闲之辈了。(学生鼓掌)
师:回答得很精彩,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小结:客借月道出人生最大的理想——永生不朽。同时也点出了人生最大的悲剧——人生苦短、“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耳”。客人的言论正是苏轼被贬黄州的内心写照。
师问:那么“主”又是怎样超越解脱的呢?
生:“主”指出,从“变”的角度看,水逝者如斯,月盈虚之变。从不变的角度看,而水未尝往,月卒莫消长。故不应羡乎。师:原来客只知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却不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客“知不可乎骤得”是只知皮毛,而并不是真知灼见;那么客的理想“抱明月而长终”能否会实现呢?
生:不能。
师:为何?用下文中的原句来回答。生齐读:“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师:那么我们可以拥有些什么呢?
生齐读:“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师:如何将清风明月这些无主之物,变成为我所有的有主之物呢?
生:用耳去“得”,用目去“遇”。
师:苏轼说过“江山风月,闲者便是主人”,从此文中,你看如何才能做到“闲者”呢?
生:伸长耳朵,张大眼睛,卸下心中的包袱,用心去拥抱自然,做到随遇而安,随缘自适。
师:也只有胸无尘渣的“闲者”才能享受到明月山水之乐。这场主客之间的辩论,谁取得胜利了啊?
生:是“主”。
师:何以见得?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客人终又破涕为笑、解愁为乐了,于是“洗盏更酌”,重新开怀畅饮起来。三杯下肚,管它周郎曹瞒,管它人间悲欢,放枕便睡,睡即入梦,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月亮此时消失了吗?
生:没有,月亮已与作者融为一体了。
师:不错,苏轼借助“月亮”,通过辩论,从精神上“***”了自己。至此被贬黄州的苦闷、忧伤已经彻底战胜。(板书:“议论喜”)请同学们再齐读四、五段,读出“喜悦”的感情。
师小结:总观全文,可见词人对月情有独钟,前人评《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这的确有道理。本文中,“月”确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但是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四、作者借月抒情,但感情既有喜又有悲;以月为论据,但主客结论却迥然不同。这如何理解呢?
生:黑夜中的月亮显得格外皎洁,这与作者品质的高洁相似,所以月下赤壁的美景,引起了作者的共鸣,作者引月为知己,抒发了喜悦之情。
生:同时,夜晚中的月亮,它又是凄清的,这与作者被贬到黄州的悲寂心境类似,所以作者对月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情。
生:月亮的盈虚变化,同人命运的变幻无常相似,作者借月表达了人生的无奈。
生:月亮的永恒长存,这又反衬出人生命的短暂,作者借月抒发了人生如戏的感慨。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看看专家的评论:(投影)请大家齐读一遍。
“苏轼借月与月夜这一意象,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与理想。他从月之盈亏感悟宇宙的无常,从月之永恒追问生命的价值,进而从动态中把握人生奥秘,表达旷达的思想;他又从月之孤冷慨叹生存的挫折,从月之美好坚定人生的信仰,进而从静态中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反弹出达观的心态。总之,月这一‘天地自然之象’当它与苏轼的主观心态相统一时,便产生了苏轼月夜这一‘人心营构之象’。”〔丁美霞〕①
生齐读。
师小结:原来自然中的“月亮”本身就变化万千丰富多彩,而多情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带着不同的感情去望月寄情,借月抒怀。所以创作的有关“月”的诗文,既首首优美动人,又情感各异。同学们现在对这种借月抒情的手法有点感觉或感悟了吗?下面从补充的诗歌中,任选你最有感觉的一首来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附:《赤壁赋》拓展阅读材料
虞美人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注]。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注]①离披:枝叶散落。
中秋月①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②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熙宁十年(1077)在徐州作,为《阳关词》三首之一。《苏轼文集·书〈彭城观月诗〉》:“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弟苏辙字)观月彭城(徐州州治),作此诗,以《阳关》歌之。今复此夜宿于赣上,方迁岭表,独歌此曲,以识一时之事,殊未觉有今夕之悲,悬知有他日之喜也。”此跋当书于绍圣元年(1094)作者被贬至岭南途中。②银汉:银河。玉盘:指圆月。
西江月①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②。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宋杨湜《古今词话》谓其末句“北望”为表现作者“怀君之心”。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则谓词末两句为抒发“兄弟之情”,“疑是在钱塘(杭州)作”。②夜来二句:谓秋风落叶引起眉上愁,鬓上霜(白发)。③孤光:远照之月光。《文选》沈约《咏源中雁》诗:“单汎逐孤光。”注:“铣曰:孤犹远也。”
生:我说说《虞美人》。我觉得作者由月亮的圆缺,感受到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借酒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感情,貌似超脱,其实内心充满了苦楚与无奈。
生:我谈的是《中秋月》。这首诗有点张若虚“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味道。作者用天上月亮的永恒,来反衬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生:我对《西江月》有感觉。作者用“月明”来比喻自己的品格高尚,用“云妨月”来比喻奸侫小人排挤打击自己。
师:这节课我们以《赤壁赋》为例,简析了借月抒情的手法,希望同学们带着这把钥匙,能打开有“月”意象的诗文的大门。下课!
附:板书设计
体物写志 写景 乐
赤壁赋 月 抒情 悲
被自己感动的作文篇10
一、课堂中教师投入情感,注重感染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摒弃“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一讲到底的局面,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者,更应做情感投入的参与者,要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感,切勿冷若冰霜,板着面孔,也不要凶神恶煞,怒容满面,即使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经受了难以忍受的打击时,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众所周知,花点力气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上好每一节课,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教学技巧,更需要有良好的情感调控力。将自己不良的情绪带入课堂,这是教学的大忌。教师要煽情,要动情,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寓情于文,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然而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深具美感的文章。教材中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就是一些说明文,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苏州园林》,写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洋溢着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如《背影》中对父亲形象的描写:“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跳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就是父亲一定要自己步履艰难地爬过铁道去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儿子想的会是什么?自己虽然二十岁了,可父亲仍旧把自己当小孩看待,硬不让自己去买,这和不放心让茶房送,定要他亲自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等行为是一贯的,这中间蕴含着多少爱儿子的深情啊!儿子又一定想到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的心情有多艰难,而在这种境况下关怀备至的爱子亲情更是难能可贵啊!想到这些,儿子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动的泪。同学们深人分析,一经领会,就自然而然地被“背影”这个人物形象感动了。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互相交流我读《背影》的感想,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因为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有话可说,也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这既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
三、在教学方法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激感。语言是感情的外泄形式,感情是语言的内在动因。语文教师要把感情融入教学语言中,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使课堂语言具有浓厚的感彩和动人心魄的魅力,与学生形成一种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又利于学生情感发展,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从感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区那 “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教师可借助自己的范读,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中,学生的情感被激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会用自己的情感去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深情。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情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探求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心玲;初中语文教科书综合学习部分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被自己感动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