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话篇1
高三家长会对孩子说的话【精选篇】
1 、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也不要以为过去的光荣可以被永远肯定。
2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
3 、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
4 、世上不失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盼望。
5 、其实试卷都一个样,我也有可能复旦北大清华。
6 、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7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8 、努力就能成功,坚持确保胜利。
9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10 、既然选择了要走的路,就坚持下去,相信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祝福高考祝福人生。
高三家长会对孩子说的话【热门篇】
1 、人的天分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用勤奋去弥补它;人的出身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用高考去改变它。高考只有一次,全力拼搏,考出精彩,做最好的自己!
2 、回忆很美,尽管过程艰辛:也许结果总有遗憾,但我们无愧于心。
3 、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
4 、哥们今天就要参加考试了,送你一句鼓励的话,据说在考试当天能收到,就会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相信定能超常发挥,考出好成绩,加油!
5 、这是你成长道路上一定要面对的,那就坚强,勇敢,自信的面对,你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加油,加油!
6 、一腔热血备高考,满腹经纶方成功。
7 、美好生活属于善抓机会的人;精彩人生属于勇敢向前的人、幸福属于懂得珍惜的人;成功是自信的人的秘笈!选择大于努力,拥抱改变,把握未来!努力吧!
8 、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9 、只要你有能力去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10 、高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能做得出的题目别人不一定能做出来,你做不出的题目别人也不一定做得出,所以,你只要坚信自己就是最棒的就可以了!
11 、不想当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考清华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12 、是雄鹰就搏击长空,是猛虎就声振山谷。
13 、高考像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道坎,无论成败与否,我认为现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总结高考的得与失,以便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迈好每一个坎!
14 、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
15 、用汗水织就实力,用毅力成就梦想,用拼搏铸就辉煌。
16 、榕树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
17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18 、无才无以立足,不苦不能成才。
19 、曾经的苦,现在的痛,都是将来的笑颜!
20 、只有不断地坚持,才能在生活中获得你想要的那部分成功。
高三家长会对孩子说的话【经典篇】
1 、高考中没有失败,它带给每个人的深刻思考的经历和感受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为理想而奋进的过程,其意义远大于未知的结果。
2 、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快乐,纵然他是乞丐;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痛苦,即便他是国王。
3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第一个是因为他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个他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4 、再灿烂的阳光也不能消除阴影,再完美的人生也不能没有瑕疵,让我们学会与痛苦同行,去追寻快乐。
5 、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6 、冲刺拼搏,在前进中寻找乐趣。
7 、任何的限度,都是从自己的心坎开端的。每一奋发尽力的背地,必有加倍的弥补。
8 、自信来源于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自卑来源于比较的结果。
9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0 、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11 、用拼搏的汗水灌注无悔的高三路。考前不怕,考后不悔。
12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3 、成功的路有多远,谁都不知道,成功的路有多难,谁也不明了,用心去攀登,就什么都不怕,努力迈向前方,成功就进一步,加油!
14 、今天多一份拼搏明天多几份欢笑。
15 、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你我不是一直都相信吗?!呵呵,所以你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了,就不要怕了,老天是不会负有心人的。
16 、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17 、所谓强者,拼的不是力气,也不是技巧,而是心态。踏踏实实努力,轻轻松松面对。将颤抖关在门外,让信心装满胸怀,高考尽力发挥。
18 、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紧跟老师,夯实基础。
19 、我自信,我拼搏,我出色,我成功。
20 、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
猜你感兴趣:
1.高三家长对孩子期望的话
2.家长对高三学生说的话
家长对孩子的话篇2
2、希望我女儿虚心的学习,有特长之处加强学,不断上进,不足之处要加强学习,力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素养。
3、我深深的感到家长和教师一样,都是教育者,都富有对孩子的教育贡任,对孩子的成长过程都要进行冷静分析,找准新的平衡点,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一颗爱心,坚持等待的耐心,了解孩子,理解孩于,为孩子的成长而学习新的知识识,做孩子成长的助跑器,和老师一起共同点燃孩子的希望之光,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4、学会处理生活中与同学之间的事,会体谅家长,关心长辈,对待学习有正确的心态度,学会总结反思行为、习惯,善于总结学习方法,遇到困难能与家长一起解决。有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环境意识,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有同情心,重诚信,会感恩,学习兴趣浓厚,有想象力,希望今后继续努力。
家长对孩子的话篇3
从18个月开始,孩子的自主意识逐渐萌芽,过多的命令式安排导致其失去自主行动的欲望。
孩子是一个主动探索的个体,过多的规矩限制会让他形成固化的思维,从而丧失了创新能力。
听话的孩子从来只遵照家长所说的去做,没有太多锻炼的空间,低估了自我价值,缺乏自我肯定的契机。
国外资讯
听话孩子多“庸才”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承担责任。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
允许孩子思维上的不听话
孩子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他们会想为什么电视机不能是圆的,为什么火会烫手……当家长试***告诉他们一些“真理”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想要辩驳,于是又被贴上了“不听话”的标签。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不听话其实是极好的事情。在幼儿期,孩子的思维尚未因为生活常识而固化,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好玩。有时候家长明明千叮万嘱孩子不能碰火,但他偏偏还要去碰……类似这样“不听话”的举动层出不穷,可这不正好彰显出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吗?要知道,孩子的一颗好奇心可是干万财富都换不来的,许多对世界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都拥有着这份难得的好奇心。
压下你的怒火,听听为什么
妈妈回家后听到保姆说女儿用剪刀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指头刮破了。妈妈心想:自己明明已经一而再地提醒女儿不能玩剪刀,为什么她还是不听话呢?于是不由得怒从中来打了她的小屁屁。后来女儿泪眼婆娑地拿了一张剪纸窗花给妈妈,跟妈妈说:“生日快乐!”
孩子不听话总是有原因的,身为家长的你不妨先压下自己的脾气听听孩子说“为什么”。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之际,家长往往只会针对其行为进行呵责,为何不细寻孩子不听话背后的根源呢?或者孩子只是好心做坏事。不妨先听听孩子说,再进行教育,这样既尊重孩子又能避免错怪孩子,何乐而不为呢?
与耳听话倒爪如协商
听话:家长下达命令,孩子就必须服从。
协商:家长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再共同决定怎么做。
季重孩子是***个体。
虽然孩子年纪小、阅历少,但并不代表他不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家长不应该把孩子看做是控制的对象,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做出选择。
理解孩子在长大。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味要求孩子什么都听家长,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允许许孩子说“爪”
孩子越来越有“主见”并非意味着他在跟你作对,不听你话,而是他的自我意识在逐步完善。家长应该允许他的个性存在,不要强求改变他。
警惕走进育儿误区
也许不少家长明白“听话”会限制孩子的发展,于是给孩子营造了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然而却造成了孩子的“放纵”,这同样是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的。
家长对孩子的话篇4
极小的事,却让女儿的心泛起了波澜。我知道,这年头,孩子对家长不恭的现象并不鲜见。不过,面对女儿不解的表情,我还是装作很惊讶的样子看着她,问道:“不会吧,那么严重?”“真的,因为她妈妈告诉她,现在没工夫听她说话,有什么事回来再说。她还说,她妈妈经常这样跟她说话,所以她很伤心。”
女儿困惑的眼神、急急的话语,让我突然想起,平日里我们常说的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是不是从家长不愿意倾听孩子心声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我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在孩子主动跟他们说话时,只顾盯着报纸或电视随便地应付几句;也常常看到,一些家长总在孩子面前说自己很忙,没闲工夫跟孩子交流。我常常听到,一些孩子抱怨自己的父母,说他们“什么事也不给我讲明白,光说自己想说的话,我想说的话,他们都不听”;也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无奈地叹息,说孩子“有什么话也不跟我们说,我们说什么他也不入耳”。如此,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静心想过,这种种无奈,在我们第一次拒绝倾听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其实,学会倾听,是父母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作为家长,真的很有必要“浪费”一点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因为,孩子对你的信任感越深,就越会乐意向你袒露内心世界,让你感受到他对事物、对世界的看法和感觉。
学会倾听是一门艺术。父母的倾听,不光是听孩子讲话,更是一种“交心”。在倾听中,一定要让孩子感到,你正在听他说话。当孩子开口向你讲话时,无论多忙,都要记得提醒自己,停下手中的事,转向孩子,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他说话。同时,还可以通过点头或不时的询问,来显示你在听他说话。家长如果在某一重要原则上表示不同意孩子的看法,应在倾听结束后告诉他并说出理由。
与孩子谈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放下手中的事倾听孩子的心声,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因为他能感受到自己对于父母是多么重要,自然也就更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
家长对孩子的话篇5
把握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期
科学研究表明,2~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成为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著名的“印度狼孩”就是这样。虽然辛格博士花了很多精力去恢复其语言和人性,但仍然收效甚微。所以,家长要抓住和把握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去培养他的语言能力。
注意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人们在“听”的过程中,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并作为第一信号刺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只是一种输入信号,其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人们在“听懂”即理解其中含意时,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作为第二信号,刺激、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而“说”是人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输出,同时不断调整自己思维。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言自语,就是孩子通过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具体表现。家长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把语言的音形外壳与其本身的语义结合起来,否则“鹦鹉学舌”似的训练,不但无法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时间久了还会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和训练时,往往缺乏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一些家长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往往出于逗孩子玩的目的教他说话,而到孩子二三岁时,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说话而撒手不管,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家长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也不可不闻不问。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家庭藏书情况、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成员如果说话粗俗、词汇贫乏,必然会从负面影响孩子。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孩子说话时要比较慢,口齿清楚,语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语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或者在他面前讲别人的坏话。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的、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少用命令的方式。语言对孩子的行为有强化作用,对好的行为,父母要多讲、多鼓励。对不好的行为,要尽量避免去强化它,最好是少议论,或是从其他角度,从积极方面去讲。
家长对孩子的话篇6
听话的孩子更容易管理,不会妨碍家长的工作,更有助于教师活动的开展等。所以,“听话的孩子”也成为“好孩子”的代名词。殊不知,过分听话的孩子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问题,例如没有主见、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心等。
“听话”背后隐藏的问题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平常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分析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作决定,不能***承担责任。看到这个数据,不由引人深思:过分地要求孩子听话是否有利于身心发展?
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开始形成“自我”概念,他们开始喜欢说“不”,向往***。在大人眼里,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变得不那么听话了。你看,他们拒绝“喂饭”,强烈要求“自己走”,拒绝成人的帮助。其实,面对孩子的这些不“听话”的表现,我们应当感到欣喜,因为这正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发展,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基本是“家长包办制”,怕孩子弄伤自己,怕孩子弄脏衣物,怕孩子打扰大人的工作……当孩子想要自己完成想做的事情时,家长就会百般阻挠:“别动,这里很危险!”“听话,别弄脏了衣服!”久而久之,孩子们越来越听话了,他们“乖乖坐着”,对大人的要求言听计从,不再反驳家长和教师,逐渐失去了***思考和行动的习惯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有潜在缺点的,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没有自我,不会自己作抉择,思维方式单一,没有主见。
对爸爸妈妈说
正确看待“调皮的孩子”
著名作家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调皮”是一个孩子智慧的表现,证明其内在潜力正在得到发展。有研究者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很多小时候特别调皮、不那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都有所作为,因为他们思维活跃,喜欢奇思妙想。而很多乖孩子,总是按规矩办事,思维刻板,长大成人后,依然是那种按规矩办事的思维模式,缺乏创新能力。可见,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非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
由此可见,成人应当正确看待调皮的孩子,适时引导,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给孩子争辩的机会
心理学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争辩的孩子,长大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事实表明,争辩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可以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对孩子来说,与父母争辩是一种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的宣泄。
事实表明,争辩有助于孩子形成意志力,明白父母并不都是对的,有助于帮助孩子学到争辩的艺术,得到应付冲突的训练;有助于其明白是非曲直,与父母的观点进行碰撞,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学会估量自己,了解他人。在往后的学习中,才能不尽信“书”,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盲目听从“权威”。这样勤思、善思的孩子,正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适当地在孩子面前“犯错”
幼儿期的孩子是好探索的。他会迷醉于观察路上一排排爬行的蚂蚁;他会用玩具塞满小桶看看桶究竟有多深;他会注意到各种成人注意不到的小东西,例如遗落在墙角的硬币、妈妈掉落在地上的发卡……我们往往惊叹孩子发现事物的能力,小家伙太有意思了!在德国,父母就很好地运用了孩子“善于发现”的特性。他们会故意犯一些明显的错误,让孩子来指正。比如,会故意说错简单的单词,故意把清洁用具放在茶几上。孩子发现了父母的错误,便会向父母指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明白并非父母做的就是对的;另一方面,父母故意在孩子面前犯错,提醒孩子犯错人皆有之,让孩子大胆尝试,不要怕犯错。因此,适当地在孩子面前犯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使其不迷信成人的“权威”,还能很好地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更好地成长。
了解孩子的敏感期
我们常常听人们说:“他还只是个孩子。”“只是个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幼儿期的特殊性。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的认知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情况下的“不听话”行为并非故意与成人作对。因此,对于孩子的“不听话”行为,家长应当客观判断,正确对待。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提出“敏感期”理论,她认为儿童的学习有一个敏感期,在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推动下,这个时期,儿童学习某项技能是最快和最自然的。前段时间,有家长向我吐苦水,说孩子不听话:家长觉得孩子不能把完整的一个苹果吃完,就把苹果分成两半,只给孩子一半。结果孩子在看到一半苹果的时候大声哭闹,家长不解,认为孩子不可理喻,不听话。实际上,这位家长曲解了孩子。因为,儿童3岁初就会到达一个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当家长把完整的苹果分开,孩子内心的完美被破坏了,唯有用哭闹表示内心的难过。不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无形中我们会伤害孩子,错过许多教育契机。因此,要正确看待孩子的“不听话”行为,还需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各种敏感期的基础上。
制定“我们的规则”
家长对孩子的话篇7
把目光当提问,告诉孩子你在干什么
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他的目光就经常围着家长转,看着家长做家务和忙工作,充满好奇。尽管这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限,但家长也要读懂他探寻的眼神,主动交流。不管家长在做什么,当孩子的目光追随家长的身影时,请告诉他自己在干什么,目光跟到哪里,讲解就说到哪里。比如在洗漱时,可以告诉孩子动作要领是什么、为什么要洗漱、什么时间洗漱,等等。孩子此时虽然不能自如地交流,但通过目光和语言的碰撞,能使他知道家长是在关注他,进而逐渐认识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事物。
把注视当疑惑,告诉孩子他看到了什么
当孩子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会长时间地注视。虽然孩子语言上不能表达,但他的目光分明在说:他正在对这一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内心很想弄清楚这是什么。家长要多留心,及时发现孩子的好奇心所在,告诉他所看到的是何物。比如,当孩子在路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发呆时,可以对他说:“宝贝,这些来来往往运动的小房子叫做汽车,你看有小轿车、大卡车,还有公共汽车……”当孩子理解了以后,再告诉他不同汽车的特点、用途等等,通过家长的主动交流,化解孩子的各种求知欲。
平等看待孩子,认真对待每一句插话
孩子爱插话似乎是天性,这是他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结果,也是孩子逐渐长大、开始***思考的表现。家长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插话,使孩子在平等、尊重的环境中发展语言和思维,切忌随意禁止甚至严厉训斥。当孩子插话时,家长应该静下来倾听,让孩子把意思表达完,再根据孩子所说的内容进行积极恰当“处理”。比如当孩子的插话有闪光点时,要积极评价,给予鼓励;若不正确,则耐心细致地说明讲解,而不是断然否定;当孩子的插话影响到自己工作时,用平和的态度委婉说教,给他安排其它“工作”来转移其注意力。
主动设问,善于找话
家长对孩子的话篇8
许多家庭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和训练时,往往缺乏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一些父母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往往出于自己的兴趣或逗孩子玩的目的教孩子说话,而到孩子二三岁时,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自然会说话而撒手不管了,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
Step2伴随快乐感、有趣感
学语言不是枯燥地模仿。那种父母说、孩子学的单调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绝。因为有些语言,特别是那些较难理解或较难发音的词语,儿童一时半会儿讲不出来,如果父母硬逼着他们“鹦鹉学舌”,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因此,父母先要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这可能包括吃的东西,如冰激凌、糖果或饮料等。当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项任务,父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奖赏他们,但更多的是要用语言,用父母快乐的表情,用拥抱或亲吻来对孩子表示鼓励。
父母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游戏,在游戏中教孩子说话。开始的时候,时间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约2~3分钟,然后逐步延长,形成常规。
Step3良好的学习环境
近年来,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家庭藏书情况、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成员,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
和孩子说话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要发音正确,词汇丰富,语言精炼通达,符合语法规范。和孩子说话要比较慢,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声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孩子。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少用命令的方式叫孩子去做事。
Step4妙用童趣学说话
如有的孩子常常分不清左右脚的鞋子,若家长只是单纯地说这是左脚鞋子,那是右脚鞋子,说得再多孩子可能还是分不清。这时,家长可以编一个童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小朋友们看看,某某的两只鞋子背对着背,都生气了,他们为什么不高兴呢?鞋子说:‘小主人把我们穿错了,我们只好背对背。’”随后,家长帮孩子把穿错的两只鞋对换,再说:“瞧,两位好朋友正面对面地点头微笑呢,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因为小主人这回把他们穿对了。”家长还可配上一幅人物化了的两只鞋子生气时的漫画和一幅两只鞋子微笑时的漫画,让孩子们边看边说。这样,孩子不仅很快就能分清左右鞋子,而且以后也会用这么有趣的语言去和穿错鞋子的小朋友说话。
Step5重点突出,反复练习
父母在一段时间内只教孩子学习一个特定的词语,并且让孩子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即使在一段时间内,父母尚未看到明显的效果,也不要急躁。因为孩子的开口,是需要“千呼万唤”的。
Step6小步前进
学习语言时,父母要把目标化整为零,每一步要分得较细,使孩子在学习中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步骤与步骤之间跨度较大,孩子就会遇到困难,挫伤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例如,当小儿只会少数称呼时,父母就着重于叠词或单词的教学;当小儿不会发“K”音时,父母可以训练孩子的口舌运动,先发“a”或“e”的音,逐渐过渡到“K”音等。
Step7记录进展情况
在孩子未开口之前,父母很难看到他们的进步,这常常影响父母教孩子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一点,建议父母经常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对于能说话的孩子,父母要记录他们用词汇的性质,是名词还是动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的词语,是短语还是句子……由此,父母可以得到孩子语言学习的反馈信息。
家长对孩子的话篇9
今天,因为孩子们的缘分,我们走进了××中心小学,走进了五×班的教室,欢迎各位!感谢大家!
我姓“×”,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也是这个班的英语老师。
我们这个班共有×位学生,其中男生×位,女生×位。这半学期,学生才从各自的班级、学校聚到一起来,总体来说都比较乖巧听话,没有一个迟到早退现象,每天的值日工作认真负责,上课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讲,作业也只有一、两个学生会忘记做,同学之间能团结友爱,这半学期以来,我班就拿到了两次黑板报评比优胜奖,有多位学生被选拔到校级刻纸兴趣小组和校级体育队,期中考试成绩也很理想,只有个别一两个学生不及格。可谓五×班人才济济,成绩卓著。各位家长,是你们培养了这些优秀的儿女,在此,我真诚地道一声:“谢谢,辛苦了!”
当然,我们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自习课上总有学生管不住自己,会回头说话;有学生会在课后不顾生命安全,爬树掏鸟窝……
各位紧张,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今天坐在了一起,借此机会,我们探讨一下教育对策。
我有以下几点要说的;
首先让我们听听孩子们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我有时不听家长的话是因为:
1、他们对我提出的要求太高太严,我做不到。
2、他们曾伤害过我的自尊心。
3、我对他们不服气。
4、当时我的心情不好。
5、我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的话是真的。
6、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7、他们经常打人,我反感他们。
8、我正在生气,心太烦,谁的话也不爱听。
9、他们对我说话时态度不好,语言不文明,不尊重人。
10、他们总拿我跟别的孩子比,我最不愿意听这些话。
11、我经常挨训,已经和他们形成对抗心理。
12、他们说的话是假话,我才不爱听呢!
13、他们说话太罗嗦,让我厌烦,我就赌气不听。
14、他们经常冤枉我,我很委屈,所以他们说话我就听不进去。
15、家长总爱带一大堆人来家喝酒打牌,吆吆喝喝影响我学习,我很反感。
16、家长遇上不顺心的事总爱拿我们撒气,所以我很生气。
17、家长每天看电视声音太大影响我睡觉,所以我就和他们对抗,就不听话。
18、我说的话他们从来不愿听,甚至连我的解释也听不进去,所以他们说话我也不爱听了。
19、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不用老让别人管着我了。
20、所有的时间都让老师和家长支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觉没有时间做,我一点自由也没有,越听话越没有自由。
听了这些孩子的话,家长应更多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第一、平等。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虽然年龄小,个头矮,可他们有思想,有头脑,我们成年人不妨蹲下来和他们对话。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四个层次是尊重需要,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前者希求别人的重视,后者希求个人有价值。所以,作为老师、家长,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尊重他们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尽了力,流了汗,我们做紧张的就不必太苛求。
第二、交流。在平等的基础上设法多交流。两代人之间有一种心理隔阂,叫“代沟”,消除“代沟”,莫过于平等交流,加强对话。比如,孩子回到家随便问问;今天学校有什么新鲜事?你的同桌有换了吗?喜不喜欢他?你的语文老师讲课有什么特色?你的课本中有哪些优美的短文,读两段美文给我解解闷,等等。寻常的交谈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产生亲近感。
第三、容忍。容忍他的合理性错误,不要遏制个性。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一生要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曾经有一个小孩喜欢动手。有一次他把妈妈刚买回的新表当玩具拆了。妈妈气坏了,狠狠揍了孩子一顿。恰好老师来家访,妈妈数落了孩子拆表的错误。没想到老师幽默地答: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毙了。妈妈感到不可理解。老师说:“孩子这种行为虽然没有理性,但却蕴含创造力,你不该打骂他。”老师建议采取补救措施,带孩子去钟表铺,满足他的好奇心。这位老师就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学生,正是他积极倡导“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让他任意翱翔。”
中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群体性,忽视个性发展,因而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
第四、鼓励。有时候家长
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随意指出几名学生,对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天赋,非常聪明。后来这些孩子果真越来越聪明了。其实,是因为老师相信了罗森塔尔的话,经常鼓励夸奖这些孩子。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可见,正面的鼓励赏识是促成孩子成功的有效途径。比如一次考试考砸了,与其嘲讽他:瞧你这模样,还有什么出息。不如换一个角度,效果会大不同:这么难的题目,也得了60多分,不错呀!
但是,我们的家庭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无意识的错误教育,比如:
(1)常询问孩子在班级的名次。家长不能以每次考试成绩的排名来肯定或否定孩子,对于一个不可能得第一的孩子反复强调名次,势必使孩子陷于自卑。而孩子的自我否定,不仅会使其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孩子未来的整体发展都会受到妨碍。
(2)常指责孩子的失败。比如有两个孩子的语文考试不及格,家长甲对孩子说:“妈妈和爸爸都很关心你的语文成绩,我相信这次考试还没有反映出你的水平,你要加油呀,孩子!”家长乙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以后肯定考不上大学!”家长甲传达的是关心和爱护,家长乙引发的却是焦虑和憎恨,前者能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于问题的解决;后者则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孩子通常都实践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期望,给孩子摧毁性的预言会造成伤害。
家长对孩子的话篇10
通过语速了解孩子心理
语速就是说话时的速度、快慢,是最能反映孩子心理状态的一种因素。有些孩子说话速度很快、能言善辩;有些则说话速度很慢、不急不躁,这些标志性的东西就是孩子性格的一种反映。因为一般说话快的孩子在性格上也比较直爽、活泼,而平时说话慢的孩子则性格较为内向,慢条斯理。但是,如果孩子突然改变了说话的速度,出现相反情况时,父母就要加以重视了。
当孩子的语速比平常明显缓慢时,有可能表示孩子对父母的谈话方式和表达观点有不满,以至于他们提不起积极参与的兴趣,只能是用放慢说话速度来消极对待。当孩子与父母谈话时言语速比平常快时,一般会有三种可能性:孩子可能对父母的观点很有兴趣,所以引起脑部兴奋,连带语速提高;父母谈论的话题涉及孩子的短处或孩子犯的错误,孩子想用快速的言语带过这个话题;孩子有不安或恐慌情绪时,他们会讲述不必要的其他事情来转移话题,掩饰和排解隐藏在内心中的不安情绪,说话的语速也会变快。
所以,作为有心的父母,如果当你们发现孩子的语速与平时不同,甚至是相反时,一定要格外地关注孩子,因为他们心里肯定有事,需要父母的劝解和帮助。
通过音调了解孩子心理
孩子说话时音调的高低变化也是其心理发生变化的明显表现。人在激动的时候,说话音调特别高、心跳加快、神经紧绷,甚至面红耳赤,无法调节心跳和呼吸,小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孩子有什么需求没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从小声的哼哼变成大声地哭闹,这是所有父母都知道的例子,也是反映孩子音调变化的最好事例。
当孩子在做错事被识破后,狡辩的声音必定会升高,他们单纯地认为用“大嗓门”压过别人说话的声音就是胜利,他们往往不知道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才会采取大吼大叫、反抗激辩的方式来企***掩饰过失。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家长教育孩子时喋喋不休或大喊大叫,那就要考虑换一种教育方式了。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孩子时还是要降低声调,这样孩子反而会更听话。
通过倾听方式了解其心理
我们大人之间在进行谈话时,可以通过对方听自己讲话的方式来了解其心理,对孩子也可以用这一方法。如果你是细心的父母,就可以在谈话中观察孩子的反应,采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并根据孩子的微妙回应来获取其心理的信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家长对孩子的话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