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的作文篇1
海伦凯勒英语作文(1)
Helen Keller is the American writer and educator. In 1882, when she was more than a year old, because a high fever, brain damage, from then on, her eyes could not see, ears to hear, then, even words also said not to come out. She grew up groping in the dark.
At the age of seven, the family hired a private tutor for her, is also affect Helen Sullivan teacher of life. Sullivan eyes also almost blind in childhood, to understand the loss of the light. Under the guidance of her hard work, Helen touch to learn sign language, touch the braille card learned to read, then with the hand to touch other people's lips, finally learn to speak.
Sullivan teacher in order to let Helen close to nature, let her roll on the grass, in the field to run and jump, sow the seeds in the fields, climbed up the tree to eat; Also take her to touch newborn piglets, also to the river to play water. Helen under the care of teachers love to overcome barriers to blind and deaf, finished college.
In 1936, and her elbow fifty years of the teacher left the room, Helen was very sad. Helen know, without the teacher's love, there would be no today, she was determined to give the teacher to her love. So, Helen, big and small cities around the United States,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on the road, with all my heart to serve those unfortunate people.
海伦·凯勒是美国着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於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於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海伦凯勒英语作文(2)
Early in the morning, the sun is not up to the hill, Helen just woke up, she softly sit to the front of the desk, opened a thick braille books. She feels with relish, pages and pages. The uneven braille, scratched his fingers of Helen, a terrible pain, Helen like an electric shock convulsions, but she didn't stop, but the wound on his mouth containing the containing, bite the bullet to touch up again.
At noon, the sun rose to the sky, it is lunch time. Mother had already prepared a table, waiting for Helen to enjoy, but not see the figure of little Helen, it turns out that she still immersed in the endless ocean of knowledge, not extricate oneself! Mother pulled Helen's hand and motioned for her to eat lunch, reading was happy Helen how to put down that interesting book! She shook her head and continued to use finger to read braille. The food hot and hot, Helen to read while eating.
At night, people are asleep, even in the home guard dog lying in her nest, taken a nap. Helen is still hungry. Night,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Helen made some sneeze in a row, after a while, a burst of and a tiredness coming toward her, she quickly shook his head, wake up, but after a few minutes, and sleepy, she bit your own tongue, pain has finally made her awake, she again make spirit, an extremely continue to swim in the sea of knowledge. A braille book by Helen finished reading, but a terrible pain let she barked, it turns out that hand injuries increased. She don't want to disturb my mom and dad, and picked up another book, she was too sleepy, lie prone on the table, and fell asleep.
清晨,太阳还没升上山头,海伦就醒来了,她轻手轻脚地坐到书桌前,翻开一本厚厚的盲文书。她津津有味地摸起来,一页又一页。那一个个凹凸不平的盲文,刮破了海伦的手指,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海伦像触电似的抽搐了一下,但她没有停下来,而是把伤口放在嘴里含了含,又忍痛继续摸起来。
中午,太阳升到当空了,是吃中午饭的时间了。妈妈早已做好了一桌好菜,等待海伦来享用,可就是不见小海伦的身影,原来,她还沉浸在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不自拔呢!妈妈拉了拉海伦的手,示意她吃午饭了,读得正高兴的海伦怎么舍得放下那有趣的书呢!她摇了摇头,继续用手指阅读着盲文。饭菜热了又热,海伦才一边读一边吃。
到了夜晚,家人们都睡熟了,连家中看门的狗狗都卧在自己的窝中,打起盹来。海伦还在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夜深,气温降低,海伦一连打了几个喷嚏,过了一会儿,一阵又一阵的倦意向她袭来,她急忙摇摇头,让自己清醒过来,可过了几分钟,又困了,她咬了一下自己的舌头,剧痛终于使她清醒,她又打起十二分精神,继续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一本盲文书被海伦读完了,可一阵钻心的疼痛让她不禁叫了起来,原来,手上的伤加重了。她不想吵醒爸爸妈妈,又拿起另一本书,她实在太困了,趴在桌上,睡着了。
关于海的作文篇2
在我的脑海里,几乎什么都是模糊的,唯有妈妈的背影是清晰的,给我的印象是那么深,那么深……
妈妈是工人。早上,我还没吃完饭,妈妈已经推开门去上班了,背影消失在门外。晚上,妈妈去值班,我在阳台上看到的仍是她那朦胧的的背影,那早上到晚上,匆匆忙忙的背影。
我不能忘记四年级那一次……,我在班上考了高分在会家的路上,突然,妈妈那熟悉的背影在我眼前一晃,是她!是她!妈妈,有一件事要告诉您!“我大声喊着,简直是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妈妈,因为我的心全部被这一件事给占据了。妈妈回头寻找喊声,这才注意到我。我“箭步一般地”冲到妈妈前,要把好消息告诉她,还没开口,她倒先说了:“好孩子,领导要来检查工作,在等着妈妈呢,有话会家说,你先回去吧!”还没等我有所表示,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只留给我一个背影。我刚才那一股高兴的劲儿一扫而光,泪水在眼里打转儿的“妈妈呀妈妈,您知道我要告诉您什么事吗?我考了高分呀!”顿时我觉的鼻子酸溜溜的。
回到家里,我堵气就把这件事睡也没告速,妈妈却又是一夜没有回来。
早晨上学的路上,我又看见了妈妈。她那双疲倦的眼睛,足以说明她昨晚是如何工作了,她看见我,一边给我整理衣领一边说:“好孩子,快点走,别迟到了,小心点。”她好像把昨天的事全忘了,真是的!我忍不住把事情讲一遍。妈妈欣慰地笑了,那笑容完全驱走了疲劳。
关于海的作文篇3
上海历来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镇,与北京形成了文学批评不同的风貌。北京历来注重文学批评的厚重与系统性,关注文学创作蕴涵的文化底蕴,关注文学的思想内蕴情感表达,北京的文学批评往往形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某种风向标。作为外来文化引入窗口的上海,历来呈现出文学批评的敏捷性与新颖性,关注文学创作表现出的先锋色彩,关注文学的形式探索手法借鉴,上海的文学批评往往也构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风向标,中国文学诸多的新形式新流派往往肇始于上海的文学批评。北京文学批评的厚重有余敏锐不足,与上海文学批评的敏锐有余厚重不足,大致形成了两个文学批评重镇的不同特点。随着人才引进研究生培养等,这一南一北文学重镇的批评风格已在某些方面呈现出取长补短相互交融的特性。
新时期以来,上海的文学批评仍然承续着敏锐机智的传统,无论是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还是人文精神的讨论;无论是先锋文学的探究,还是比较文学的研究,上海仍然在某些方面敏捷地关注并引领着中国文学发展的某些潮流,上海的文学批评界并不仅仅将眼光放在上海的文学创作,上海文学批评界的眼光是放在全国的、乃至世界的,不仅关注上海作家的创作,更关注全国文学创作的动向,关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与作品,甚至关注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与潮流。虽然,在学院式批评、奖项式批评、商业性批评、民间性批评的众声喧哗中,上海文学批评也难以避免种种弊端,但是在总体上看,上海的文学批评努力避免奖项式批评的颐指气使,避免商业性批评无端吹捧,避免民间性批评的随意琐碎。上海的文学批评呈现出率真坦诚的特性,不无端地吹捧哄抬某位作家某部作品。好处说好、孬处说孬成为上海文学批评的一种倾向,某些名作家的新作品在上海常常遭到否定性的批评。上海的文学批评呈现出睿智敏锐的特性,常常在关注世界文流中,评说文坛的创作,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容忍新颖甚至怪异的文学,以敏捷的思路关注文坛的动向,用宽松的心态评说文学的变化。上海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不无端注重某个权威批评家,强调文学批评的个性化多元性,注重有创见的独特声音,反对颐指气使的训导式批评,注重平等切实的对话方式。
当然,上海的文学批评总体上也呈现出某些短处:在率真坦诚中往往缺乏深入与系统,客观切实的批评中不在意于建构评价体系,点到为止的评说中却鲜有发人深省的轰动;在睿智敏锐中往往缺乏恢弘与厚重,随意式的评说中常见精辟之语,敏捷的言谈中却少高屋建瓴的宏阔;在个性化追求中往往缺乏群体性的力量与影响,我行我素各自为阵的言说里众声喧哗,才气横溢的批评中却显得过于稳重。虽然,新世纪以来上海的文学批评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不仅缺乏上海20世纪30年代左右文坛的霸气,也少了上海80年代影响文坛的风云,上海文学批评的声誉与影响正在逐渐弱化。
虽然,我们从整体上观照上海的文学批评现状,并非完全否定上海文学批评的影响与成就,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其文学批评应该有着更大的声誉和更为重要的影响。
上海的文学批评应该加强创新意识。上海历来是创新之都,世界上诸多新的思想、新的思潮、新的流派往往最早引进上海,新的文学形式往往最早在上海尝试,并逐渐产生全国性的影响,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文学批评无论从文学观念、批评方法,还是批评视野、批评意识来看,都具有全国领先地位,具有鲜明的创新色彩。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应具有其独特的创新意识。上海不仅应该不断引进新的文流,也应该在文学批评方面具有创新意识,不要惧怕奇谈怪论,不要怪罪奇思怪想,海纳百川的上海应该容忍文学艺术上的创新追求,甚至容忍文学创作中某些暂时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艺术形式、情感表达,文学批评尤其应该关注与评说文学创作中的创新倾向与作品,应该在加强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开创上海文学批评的新境界。
上海的文学批评应该加强群体力量。与其他省市文学批评的群体化相比较,上海的文学批评最少群体色彩,众说纷纭、自说自话,单***匹马、各自为阵,偶尔吆喝三两声,你方唱罢我登场。应在关注上海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发展中,有意识地组织群体性的文学批评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有关上海文学创作现状与未来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开展对于重要作家重要作品的研讨,整合上海文学批评界的力量,从事一些重大课题系列论题的研究,甚至对于中国文学创作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一些有创见的观点,拓展上海文学批评的影响,在加强文学批评界学者的联系中,充分发挥上海文学批评界整体的实力与影响。
关于海的作文篇4
关键词:航海 海洋 文化遗产
海洋文化遗产应该是相对于“内陆遗产”、“自然遗产”而言的一种相对的文化概念,顾名思义,海洋文化遗产首先应该是涉海类的,或者外延再大一点是与舟船航运相关涉水类的,区别于大陆文明;其次应该是有人类行为参与的,是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结晶,区别于纯自然类的遗产。
曲金良先生将中国海洋文明架构于传统的中华文明之上,分析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其空间范围,认为“中国文化圈”就是“中国海洋文明圈”[1]。文中也不无遗憾的指出,对于海洋文化遗产家底的摸清、线路空间的梳理,还远未开始。本文尝试从类别上对于海洋文化遗产进行细分,旨在对航海类遗产的涵盖范围有个更清晰明确的认识。挂一漏万,希望方家予以斧正。
1 概念认识
海洋与航海,单从字面上理解,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前者侧重自然意义,后者侧重人文意义,再都加上文化遗产的后缀之后,又都具有了文化意义,但遗憾的是管见所及,并没有学者就这两个概念再进行专门的探讨,或者说探讨的必要性并不大。就笔者所见,海洋文化遗产侧重在“海”,从陆海空间分布的角度,在空间范围上与大陆文明作一区别;而航海文化遗产侧重在“航”,是从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的角度,在主题内容上与人类的其他行为文明作一区别,比如农业文明、牧业文明。当然,概念上虽作如此理解,但实际却并非泾渭分明、边界清晰,很多是互有涉及、多所隶属的,同样的文化遗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这也正可反映出文化遗产价值的多元与丰富。文化遗产本就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有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动态的,对其价值判断的提高,是人类对自己文明创造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步。
另外相近的概念,还有水下文化遗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界定水下文化遗产为至少100年来,周期性地或连续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2]。由此可见,该定义还是侧重从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来界定,淹没于水体之下的,相对于陆地上下的[3]。还有一些不多见但也有人提及的概念,如水文化遗产、海关文化遗产,前者偏重水利,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水的利用、认知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工程、文物、知识技术体系及相关的宗教、文化活动等[4]。后者更具有鲜明的海关行业特性,是与海关相关的,在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等领域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关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海关建筑(设施)、遗址、实物、文献、艺术品等;海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海关制度、行为和技能规范、口头传统、礼仪和行业精神等[5]。从大“航海”的概念来讲,前者水利多与航运相关,后者关卡税收也多与航海运输、经济贸易有关,如放在航海文化遗产的概念下,应多有相关。现在随着申遗热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概念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包括海道交通、海上贸易、路线、人员往来等等,应该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是我国航海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航海的内涵和外延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一个概念都有狭义与广义之分,“航海”也是一样,从我们博物馆的定位角度来讲,一定是定位于广义的航海概念。博物馆是追溯历史、传承文化、弘扬文明的地方,人类航海的历史无论哪个民族,无不是从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慢慢发展到近海再到远洋的,从这个角度讲,航海的历史、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空间划分为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等,其中内水是国家领陆内以及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水域,包括港口、河流、湖泊、内海、封闭性海湾和泊船处[6]。因此,无论从博物馆、航海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代海洋法的角度,我们所谈的航海都不仅仅是人类在海洋上通过一定工具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活动,还包括与之相关的造船、海关、海事、航道、打捞救助、海防海***、港口码头、海上贸易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有涉及到人的,如航海教育、船员海员、航海体育、***事、渔民渔业等,也有涉及到物的,如仪器、仪表、设备、部件等;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如航海行船技术、传统造船工艺、航海信仰、渔歌号子等;有可移动的,也有不可移动的,如海关大楼、造船厂遗址、海防炮台等。涉及的门类也会很多,有建筑设施、遗址遗存、生活工作用品、古籍文献、票证纸杂,也有青铜、陶瓷、书画、杂项等传统艺术品,主要是依据主题、内容而言,或***案纹饰,或文字,或作者,或造型等与舟船航海有关联的。这样看来,航海的范畴就要大大拓展了。
2 分布范围
航海类文化遗产应是从文化z产的主题性质上界定的,凡是主题上与舟船航运相关的,都应该算作此一范畴。并非遗产的分布区域,从水中打捞的所谓水下文化遗产不一定全部都是海洋文化遗产,位于陆地上的甚至是内陆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有可能是航海类文化遗产。比如淹没在水下的古城遗址,无疑是水下文化遗产,但并非航海类文化遗产,而偏处西南某老乡家里的船纹铜鼓因其羽人竞渡的典型舟船纹饰,却是难得的航海类文化遗产,是我们收藏、保护的对象。
博物馆种类有很多,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范围也很广泛,在如何界定“航海类文化遗产”的问题上,需要采取发散性思维,这样才能便于对其分布范围有个更好的认识。过去从未有关于“航海类文化遗产”的界定,对于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航海类文化遗产”,没有现成的法则可以遵循,必须依靠我们自身在实践中去探索。笔者的体会是:对所谓“航海类文化遗产”,要作狭义和广义两种区分。有些是与航海直接相关的,如航海理论与技术,船舶及其部件、设备,造船、船模、航运、港口码头、海事、海关、航道、海上救捞、水下考古等,是直接的核心的“航海类文化遗产”;有些则要转几个弯才能扯上关系,如与陆上江河湖泊等内河相关的航运、海***海防、海上交往、中外交流、海外贸易、海洋渔业、海洋习俗信仰、船员海员教育研究、帆船赛艇等相关体育休闲等,这是间接相关的边缘的“航海类文化遗产”。用核心-边缘的理论来讲,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核心区决定整个系统的特点与性质,并不断扩散,影响边缘区[7]。因此,核心的航海类文化遗产与边缘化的航海类文化遗产相互影响、遗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航海文化遗产。
无论广义、狭义,还是核心、边缘,这些“航海类文化遗产”涉及到***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事、交通、民俗信仰等诸多领域,有物质类的,也有非物质类的。因此,“航海”乍听起来范围很窄,仔细想想却又宽广的很,随着“航海类文化遗产”概念的延伸和范畴的扩展,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都很难给它作一个完整的界定。孙光圻先生认为,鉴于航海在活动性质以及技术物质因素方面的广泛性与复杂性,航海历史的发展轨迹始终与人类的全部文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8]。
3 类别细分
分门别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科学,目的不同,标准不同,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内容都会大大不同。航海,因其活动性质及技术物质因素等,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类,以便更好的让人们认识航海的面貌与特点。
(一)从活动范围来分,有大陆上江河湖泊的航行、航运相关的,比如京杭大运河、通江汇海的漕帮、泸沽湖的猪槽船、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太湖的渔船等;也有近海、浅海、岛屿区域的航海相关的,比如沿海的南北洋运输、明代的倭寇海盗、郑成功、中日甲午海战等;另外就是外海、远洋相关的,比如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麦哲伦,水上飞机的横渡大西洋、泰坦尼克号邮船、包括当代的翟墨、郭川环球航行等等。由此可见,人类由内陆水域到近海再到远洋的航海历史,正如婴孩由爬到走再到跑的过程,从包荒冯河的蒙昧到独木舟、木板船、各式帆船、现代轮船,航海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二)从功能应用来分。(1)与交通相关的,纯粹是从此岸到彼岸的渡载、运输,比如原始独木舟、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火车渡船粤海铁等;(2)经济贸易相关的,比如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海关税收、朝贡贸易、海洋捕捞等;(3)***治、***事相关的,比如郑和下西洋、元***渡海攻日、漕粮水运、马江海战等;(4)文化交往、科学技术、学术研究相关的,比如鉴真东渡日本,遣隋使遣唐使,雪龙号极地科考,远望号气象观测,指南针与舵、橹、帆、水密隔舱等的发明应用,航海教育与研究等;(5)工程、服务相关的,比如航道疏浚、供开采资源的海上钻井平台、水上的救助打捞等;(6)航海体育、探险、休闲相关的,比如厦门号环球航行、帆船比赛冠***徐莉佳、伊丽莎白邮轮等。航海的功能应用很广泛,难以尽述,肯定还有没涵盖进来的内容。
(三)从航海的过程分解来分。(1)航海的时代背景,比如大航海时代,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2)航行水域的条件、状况,比如对于海况、天气的观察、测绘等;(3)航海的***策、法律、法规等;(4)船只的建造、技术、工艺、设施、修理维护等;(5)航海技术、驾船技术、相关设备仪器的操作维护等;(6)航海管理机构的运作、演变等;(7)航海相关人物的生平、活动业绩、历史评判等;(8)海上航路的拓展、选择、演变等;(9)港口、码头、海关的历史、演变;(10)海上事故、海难救助与打捞;(11)航海的饮食、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海员生活;(12)重大的航海事件与活动等等。航海是多层次、多系列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综合性的行为过程,因此若从其过程分解来看,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面、非常复杂。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进行分类,更有利于人们了解航海、认识航海。
(四)从与航海相关的载体来分。(1)资料文献,包括历代与航海有关的史籍、文献、档案、典章、笔记、方志、族谱、游记、传记、考证、记录、文牍、照片、***纸、研究成果以及各种相关证件、票据、章照等;(2)实物、模型,包括各时代与航海有关的考古发F、文物遗迹,如陶瓷、青铜、书画、石器、甲骨、墓葬、建筑、遗址、碑石、雕塑、壁画、石刻、工艺品等,还有舟船、舟船残件、相关属具、部件、仪器、设备、工具、用品以及各种模型;(3)口碑资料,包括记忆并流传在当代社会的与历代航海活动有关的传说、民俗、经验、工艺、技术、仪式、信仰等非物质的航海类文化遗产,比如妈祖信仰、渔歌号子、D民文化、舟山船拳、传统造船工艺、徐福传说等。
关于海的作文篇5
近日,由宁波大学外语学院主办,《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外语教学》编辑部、浙江省海洋文化与海洋研究中心、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市外文翻译协会协办的“海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举行。研讨会集中了国内二十余所高校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海洋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海洋文学与人类生态文明”、“海洋文学与人类核心价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而又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讨论。
厘清“海洋文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与会专家首先关注的问题。国内外文学史提到海洋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就题材而言,而非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关于“海洋文学”完整准确的意义,与会专家的主要观点有:一、以海洋为活动舞台,展现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活动的作品都可视为海洋文学作品。二、以海洋为背景或叙述对象、反映海洋、人类自身及人与海洋关系的作品。三、具有鲜明海洋特色和海洋意识的文学作品。多数与会者认为,离开了人类的精神辐射,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海洋文学。关于海洋地域特色,一些学者认为,作家只能面对最尖锐的时代问题,书写自身最深切的生命体验;也有学者更倾向于海洋文学所体现的人类普遍精神价值。与会专家认为海洋文学中比较多的是表现征服自然的英雄主义精神或体现人类面对或身处海洋时的苦难意识、漂泊意识和忧患意识,凸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命运无常。而突破和超越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征服模式,表现人类与大海相互理解认同的和谐共存理念的作品并不多见。而中国海洋文学则大多停留在描述海洋地理风物和张扬人的强悍生命意志层面,在精神与思想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海洋文学所呈现的人与海洋的关系是与会者关注的另一个话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与海洋的关系是多向度的、不断变化的。对人与海构成的互相征服的敌对异己关系的描述是中外海洋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主题,从《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开始,一直到当代的海洋作品,高扬的始终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欲望与强力意志,以此彰显人类的尊严与承受苦难的优雅风度,尽管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与会专家认为,人类对大海的情感取向与审美趣味的多向度变化,既表现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和精神的不断生长,又体现出人类自我意志过度膨胀所造成的独断与专制。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异己敌对,将会或正在给人类与自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中外文学的互动环节中,中西方学者基于各自的文学传统和人文视角,通过对海洋文学的探索性描述,展开了颇具文化交流意义的对话。国内的学者大都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立足数个文本,讨论人性和人性与海洋对话中的具体表现。西方学者的角度则较为多样化。他们从哲学、宗教、历史、***事、经济、对外交流等视角展开对海洋的论述。英国学者 Thomas Docherty集中分析现代性或者现代主义和海洋的关系。结合儿童文学和海洋文学的角度,澳大利亚儿童研究学者Margot Hillel探讨了与海洋紧密相关的数本青少年文学文本,认为海洋与人类的成长主题之间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海洋精神与青少年成长的主题不谋而合。
也有学者从历史、***事和对外交流的角度切入。英国学者Simon Edwards从19世纪诸多关于海难主题的文本展开对海难象征意义的论述,从宗教意义上分析“水”的覆灭性和救赎性。瑞典的 Jane Mattison则从有关文本中展开对水手、船长生活缩影的具体阐述,认为这些描写部分再现了当时的海上生活,尤其是一战的战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同样,本着再现历史和历史考据的意***,美国的Charles Ross从中西方交流史的角度,展开对马可・波罗东方之路开拓的历史论证。与会者还就“海洋文学的未来”、“继承与创新”、“中外文学的互动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关于海的作文篇6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国文明;意义;价值;作用
中***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45-2
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有处蚁山新石器遗址,蚁山人及其聪慧勇敢的后人开启了彪炳千秋的“海国文明”序幕。在泉港区圭峰半岛上,有一座彰显人类智慧和人文关怀的航标石塔――圭峰塔,上面镌刻着一幅气势磅礴的对联:起海国文明,作东南巨镇。
是的,海国文明!或许您略有耳闻,或许是第一次听说。但您熟悉,或者不熟悉,她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流传千年;您理解,或者不理解,她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璨然绚丽。
一、掉掉书袋说“海国”
要了解“海国文明”,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海国”?考据学家有个嗜好,阐述事理一定要引经据典。笔者这里也要翻一翻书袋,窥视古代典籍中“海国”之意义。
(一)《海国闻见录》
最早提出“海国”概念的当属清初陈伦炯。陈伦炯系今厦门同安人,其父陈昂曾随施琅平定台湾,又出入东西洋五年搜捕余***。伦炯少从其父,熟闻海道形势。及袭父荫,多处任职地皆滨海之地。陈伦炯于雍正八年(1730),以父子两代人的心血积累写成《海国闻见录》一书,详细介绍中国东北、东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运、海防形势和东亚、东南亚的航海知识,尤其是破天荒地介绍了非洲和欧洲的地理情况,是首个画出了东半球地***的中国人。陈伦炯之“海国”,乃指“中国沿海”及“海外之国”。
(二)《海国记》
再有关于“海国”的专著,系今江苏苏州人沈复于嘉庆十三年(1808)所著的《浮生六记》之卷五《海国记》。《海国记》记述了大清使团使琉球途经的见闻,明确记述了古***(岛)归属中国。
(三)《海国***志》
让“海国”一词为世人瞩目,应归功于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他的《海国***志》一书于1843年1月初版刻印于扬州。该书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四)《海国四说》
之后还有林则徐幕僚、广东顺德人梁廷于1846年所著的《海国四说》一书,这是清末“筹海防夷”著述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以中国人述外国事,合《耶苏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为一书。
中国古人想象中国四周大海环绕,认为中国位于中心,其他的国家都在海外。直到明朝末年,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中国人才知道中国不过处于世界的一隅,可仍然对偏于一隅的地***画法于心理上不能认同。
沈复、魏源、梁廷等人仍没有摆脱中国中心观念的影响,“海国”均用来指中国之外的所有“海外之国”。即使是晚清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其实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但受“中国中心论”的钳制,只好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之为海岛之国。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这显然是掩耳盗铃之举,这样的“海国”自然不能作为本文议题的合理选项。
而比三人早生近百年的陈伦炯,却难能可贵地摈弃了自大的观念,于《海国闻见录》一书中大胆吸收了西方地理知识,准确将大清国放在欧亚大陆的东部一角。毫不夸张地说,《海国闻见录》一书代表了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地理著作认识世界地理的最高水平,但由于乾隆年间开始的长期闭关锁国等因素,这本书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陈伦炯之“海国”所指的“中国沿海”部分,至今仍有其科学、积极的意义。加上“海国”之“国”,可与“北国之春”、“红豆生南国”之“国”义理一致,窃以为,本文之“海国”应取“沿海(或海滨)国土”之意。
二、“海国文明”是哪门子文明
从字面上看,海国文明、海洋文明、海洋文化有类同之处,不是近亲,也应在五服之内。
《辞海》解释:“文明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具体而言,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而“海洋文明”是指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可见,海洋文明是一种综合社会文化,是一种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并且领先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文化,是同时代所有社会文化中的“高富帅”。
一个国家或地区即使位处海滨,即使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产生海洋文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大河,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所以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
关于海的作文篇7
论文关键词 海洋 软实力 构成要素
海洋是世界格局中增强国家地位,获取***治、外交发言权的重要领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海洋权益联系日益密切,同时,为了争夺海洋资源、海洋空间等,国际海洋权益斗争也日益加剧。在相互依存、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要想实现利益诉求,需要更加注重海洋软实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软实力研究成果的借鉴,确定了海洋软实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海洋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
一、海洋软实力的概念
(一)国内外软实力概念的梳理
为了更好地研究海洋软实力的构成,首先要对软实力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软实力”最早由约瑟夫·奈提出,他将“软实力”概念阐述为“一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策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国际***治议程的能力。目前,对于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阐述,各国学者尚未达成统一,其观点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类:
1.从软实力形态和构成要素的角度来定义。贝茨·吉尔认为,软实力主要来自于文化、***治和外交等软性因素的力量。阮宗泽认为,“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庞中英认为软力量可定义为:非物质的、无形的力量,包括奈举例的那些美国“软力量”,例如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吸引力;国际结构性力量,指在安全、生产、金融、知识等国际结构中拥有的权力;与***事或者战争力量不同的外交(主要是谈判)力量。
2.从软实力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角度来界定。郭树勇从国际***治社会学的视角对软实力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软实力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即合秩序性发展的能力、对战争施以合法性限制的能力,以及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能力。”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从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互动来分析软实力包括哪些能力,而不是从内部角度分析软实力的构成。
3.从资源的运用方式上来说明软实力。詹姆斯·特劳布认为,软、硬实力这种两分法本身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它没有考虑到***用直升机和航空母舰也可以产生软实力。如今,美***是开展所有工作的工具——战争、外交、社会***策和人道主义救援。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队。简而言之,软实力不一定是软绵绵的。这种披着坚硬外壳的劝诱可能比通过典型工具展现的软实力(尤其是通过流行文化表现出来的软实力)更加有效。詹姆斯·特劳布的观点表明,对硬资源的运用方式决定了这一资源的运用效果和属性,***事资源用于战争时,它实现的是硬实力的效果,***事资源去救援救灾、推动友好交往时,则会发挥软实力的效果。
上述关于软实力的看法,各有所长,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软实力进行了分析。但仅仅从某一个角度来界定软实力,难以客观的反映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完整情况。要更客观、更全面的定义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应同时关注构成软实力的资源、对资源的运用以及运用的结果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可以将国家软实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对拥有的资源通过柔性方式运用,获得他国理解、认同与合作的能力。
(二)海洋软实力概念的界定
海洋软实力从实质上讲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国家软实力追求的是国家权益,国家权益包含很多组成部分,而海洋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它所追求的就是众多国家权益中的海洋权益。因此,对海洋软实力概念的界定可以建立在国家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家软实力概念的借鉴,可以将海洋软实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对拥有的资源通过柔性方式运用,获得他国理解、认同与合作以维护和获取海洋权益的能力。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强调软实力来自于对资源的运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即使拥有再多的资源,如果不能够被其他国家所了解和认知,就无法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同化力、感召力。以海洋文化为例,不是拥有了悠久的海洋文化,就具有了软实力,软实力是海洋文化被有效地运用而产生的结果,所以海洋文化本身不是海洋软实力,它只是海洋软实力的基础、海洋软实力的来源。
2.强调运用资源的方式是柔性的。无论是什么资源,必须运用柔性的方式,才有可能实现软实力的效果。虽然是软资源,但运用方式不是柔性的(比如交流、沟通、宣传、合作等),也无法达到软实力的作用。比如想推广一个国家的海洋价值观,虽然海洋价值观是软资源,但如果采用强迫、威胁等方式传播,达到的作用肯定是适得其反,此时的海洋价值观所发挥的效果就不是软实力。
3.强调软实力的来源涵盖所有的资源。不论是硬资源(***事、经济、科技等),还是软资源(文化、价值观、制度、***策等),只要运用方式得当,都能够产生吸引别国的力量。比如前文所提到的美国***用直升机和航空母舰,当它们投入到沿海地区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时,***队此时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海洋软实力了。所以,即便是***队,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硬资源,同样可以赢得民众的好感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发挥海洋软实力的作用。
以上对海洋软实力的界定方法既可以避免在海洋软实力研究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不必要的软、硬形态的机械划分,因为有些资源无法进行绝对意义上的软、硬形态划分;同时还可以避免仅从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角度(如文化、制度等)去认知和界定海洋软实力,有助于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海洋软实力。
二、我国海洋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海洋软实力来自于资源及对资源的柔性运用过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可产生海洋软实力的资源多种多样。学界通常认为软实力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治价值观的吸引力,有威望的外交***策及国际影响力等,即文化、***治、外交三个方面。其实,软实力也可以来自经济、***事和科技等方面。虽然不同的资源在软实力的形成中会有紧密而复杂的内在关系,但不容置疑的是,每种资源在软实力的形成中必然有其的独特作用。中国的发展不能只是硬实力的发展,还要重视历史文化、教育状况、法治水平、***府效能等软实力的综合建设。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国家利益的多向度化和新的竞争模式要求海权建设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培育。接下来,本文就从***治、文化、外交、经济、***事、科技资源及其运用六个方面阐述我国海洋软实力的构成。
(一)***治资源及其运用
对于现在的国际海洋制度,中国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来面对。在遵守已经签署的海洋条约、公约和协议之外,更要加强对国际海洋法的研究和利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使我国在国际性海洋法律文件形成过程从一般参与转为积极介入,把本国的利益诉求借助国际法的规则反映出来,从而实现维护国家海洋利益的目的。同时,面对岛屿领土主权争端,要加快国内立法,使海洋边界划定更加明确,通过法律途径避免海上冲突,确保我国海洋权益的实现。
(二)文化资源及其运用
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海权强国相比,我国的海洋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海洋文化传统。郑和远航的主要意***是宣扬国力,近代海***现代化试验也只是为了应对列强炮舰***策,它们都不是海权意识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海外贸易和合作增加,我国对海洋在经济、***事等方面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是国民的整体海洋意识还有待提高。中国需要把海洋教育的内容注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去,通过互联网等传媒工具引导民众讨论和传播科学海权观,使我国民众更加关注海洋资源、海上交通安全等海洋权益问题,以此来推动我国海洋权益的实现。
(三)外交资源及其运用
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和交流。以南海问题为例,中国没有使用武力来加强自己在南海主权主张的倾向。中国目前利用的是海洋软实力,包括对地区国家提供能力建设帮助,积极参与一系列的海洋和环境倡议,比如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南海项目,以及在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实施的维护航海安全和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有意愿实现“基于国际法、不使用武力和谈判解决纠纷原则更全面地融入区域关系系统”。
(四)经济资源及其运用
海洋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和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在国家GDP中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海洋产值的不断上升已使海洋经济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要不断提高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能力,拓展海洋产业链,加大海洋产业项目支持力度,打造有优势的海洋产业,通过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我国的海洋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强与其他各国的合作,实现经济效益、国际关系的双赢。
(五)***事资源及其运用
在解决国家争端和保障国家利益的过程中,***事资源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战争时期,它可以保卫国家不受外敌侵犯。而在和平时期,它可以发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作用。为了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我们要不断加强海***的战斗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力量,作为我国和平发展的后盾,并更加有效的参与到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等行动中去,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队是威武之师,更是文明之师、和平之师。
(六)科技资源及其运用
关于海的作文篇8
[关键词]海洋文化;文化强省;广东省;关键
[作者简介]吴记彬,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治理论教学部硕士研究生,广东湛江524088
[中***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1-0099-04
21世纪,文化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海洋文化也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多,21世纪已成为海洋世纪,海洋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沿海城市的经济和未来发展。强国必先强海,也成为各沿海国家的共识。对此,中共中央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也批准了一系列强海强国的战略文件,来加强海洋的各项建设。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沿海都加大了对海洋财***和文化上的支持和关注,广东省***府审时度势,于2010年7月通过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对建设海洋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海洋文化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中的关键作用
文化是与天然的、本然的事物和现象相区别的人类意志行为及其结果。从内涵上讲,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的产物和结果,是人类文化中具有涉海性的部分。构成海洋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和“海”。从外延上说,海洋文化应包括活动、能力和结果三方面,一般指海洋物质文化、海洋精神文化。
(一) 海洋文化在广东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广东文化的特点。海洋文化在广东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独具一格的海洋特性正是广东文化不同于其他地方文化的重要原因。广东从古至今,就有“岭海”、“粤海”之称谓,这两种特别的称谓表现了广东与其他省区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以及海洋文化底蕴的不同之处。
从民族居住状况来看:广东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境内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瑶、壮、回、满、畲、黎、苗等42个民族。广东也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目前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2000万,占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比例总约70%。另外,广东毗邻港澳,祖籍广东的港澳同胞约有500万。从地理特征上来看:广东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东北部和西部都有较高山脉,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多为低丘、台地或平原,山地和丘陵约占62%,台地和平原约占38%。主要山脉有莲花山、罗浮山、九连山、青云山、滑石山、天露山、云雾山、云开大山,多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并与海岸线平行。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河道共有640条,分属珠江和沿海诸河水系,主要为东江、北江、西江和韩江。
这种独特的民族居住状况和地理特征孕育了独具韵味的广东文化,使得地域、河流、海洋、民族、华侨等文化于一体,并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与中原文化不断融合,使得广东文化更具特色,给广东文化及海洋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使其展现了新的风采。
2.海洋文化在广东文化中的地位。广东省是我国海岸线最长、海疆最广的省区,全省海岸线长达8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的三分之一以上,海洋经济在整个经济收入中也连续11年居于榜首。从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近代的海洋文化对其他各项工作的影响程度,以及广东省***府领导班子成员的正确领导,都能看得出海洋文化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地位。具体而言,主要有三次大的海洋文化浪潮,推动了广东向文化强省进***的步伐。(1)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特区浪潮。这个时期以创办特区经济和发展沿海城市为主,这本身包括有海洋文化的意识和内涵。“敢为天下先”、“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就是海洋文化和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市场经济和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中,海洋文化逐步突出其独特文化作用。(2)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珠江三角洲浪潮,它是以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以珠江口为切入点,形成新的海洋文化城市群,并由此发展为粤港澳构成的“大珠三角”,这次海洋文化浪潮,以广东文化理念和文化自觉为契机,突破了沉淤多年的陈旧海洋文化观念。(3)近几年掀起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浪潮,主要“以新一轮思想大***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以世界眼光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内容。在经济策略上,以现在刚开始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为重要举措;在指导思想上,强化以人为本和文化决策意识;在文化上,着力倡导创意产业和企业,这些无疑都是海洋文化在广东创新的杰作。
(二) 海洋物质文化资源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中的重要作用
海洋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公园设施、自然景观、文化场馆、文化遗迹、宗教及民间信仰场所等,它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独具魅力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广东文化强省的基础力量。广东省沿海地带的公园、游乐园、浴场、广场等独具一格,是集游乐、观赏、科研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文化载体形式。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广东海洋文化的符号,也真实地体现了广东文化强省的形象。首先,文化特质不仅仅从公园、游乐园、浴场、广场上得到体现,公共设施在表现城市的文化形象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位于珠江畔繁华商业区的广东文化公园,是集宣传展览、文娱体育、园林绿化、游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每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位于中山市中山五路南侧的紫马岭公园,占地88.5公顷,是天然与人工交融、游憩与生态并重的大型城市公园。其次,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物质文化的代表符号,既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又在精神上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城市当中的公共设施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表现形式,同时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人文特征。如位于湛江市的霞山观海长廊景色迷人,它南起海滨码头,与海滨公园相连,南至海洋路,与渔港公园为邻,形成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被评为湛***景之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公共设施能突出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特征,并在较大的范围内让人产生幻想,创造特有的场所氛围,也为城市添上浓厚的文化底蕴。
2.浩气长存的文化场馆是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中坚力量。文化场馆在文化建设中,主要有三大优势,即属地优势、基础优势、传统优势。属地优势是指文化场馆是当地***府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资金的***府投入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快、更便捷、更具专业性的文化知识。深圳海洋馆,坐
落在深圳东部黄金海岸线上,享有“东方夏威夷”美誉的小梅沙海滨旅游区,以“七馆三园”、“十四套水色节目”为展示主体,同时包括海洋广场、海底隧道、触摸池、海龟池、钓虾池、情侣廊和内湖等景观,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展馆最多、海底特色表演节目最丰富、娱乐参与性最强的海洋文化主题公园。基础优势是指文化馆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极其宝贵的国有资产和国有阵地。近年来广东省的文化场馆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善,已成为广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场所。文化馆的设施有无、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东文化阵地的稳固性、超前性。如,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内设立的水生生物博物馆,有鲸类、鱼类、贝壳、海藻类等其他水生生物标本,有的来自我国西沙、南海群岛等海域,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海洋生物。传统优势是指文化场馆经常开展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活动和体育竞技活动,在进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开展和组织海洋文化传播工作上具有特有的优势。如汕尾凤山妈祖庙,它是我国著名渔港之一的汕尾的主要标志性建筑,是汕尾港发展史的见证和发祥地。目前,它已成为汕尾妈祖文化交流、旅游、休闲和进行海洋文化活动的好去处。
(三) 海洋精神文化资源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中的重要作用
海洋精神文化资源主要有民风民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它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源远流长的海洋民俗文化是建设广东“和谐”文化强省的推动力量。民俗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它不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具大的推动作用。它的这种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进步思想的追求、人文素养的提高、社会安定团结、人们充满活力。在建设“和谐文化”的实践中,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促进人的思想沟通、感情交流、关系融合,达到感情上的一致性,并促使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如,广东湛江吴川地区是著名的文化之乡,有很多传统、古朴、淳厚的民俗文艺活动,如舞狮、舞火龙、舞英雄、粤剧、木偶剧、山歌、木鱼、三月三的赛歌等等。这些文化活动为节日喜增乐趣,形成文化名城的独特文化氛围。广东东莞的赛龙舟既是民俗文化的又一亮点,也是广东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曾多次派出龙舟队在港、澳、加拿大、新加坡及本地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获奖。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东莞水乡各镇都会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成为广东文化亮丽的一景。另外,还有广东的年例节、春节花市、新年赠橘、阳江山歌节、渔民的妈祖文化都是代表广东民俗文化的特有符号。结合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实践,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增进“和谐文化”建设,而要增进“和谐文化”,海洋文化亦应作为重点而发展。
2.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是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后备力量。从古至今的优秀艺术作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获取丰富知识和艺术熏陶的同时,使得审美主体获得艺术的享受、生活的调剂、娱乐和休息。广东中山咸水歌是蛋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随意哼唱的小曲,曲风婉转,歌词平实,有咏男女恋情的,也有叹生活艰苦的,日常唱咸水歌主要用于解愁、消遣,为沿海蛋民的生活增添不少的乐趣。还有广东音乐,是第一批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是一种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以其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特色备受欢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曾在1961年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论述道:“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否是统一的?是辩证的统一。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当然要多样化,不能老打仗。”’文学艺术的属性也决定了其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自觉自愿和全局的性质。所以,文学艺术是生活的调味剂,是抒情和轻松的作品,它在建设文化强省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加大海洋文化建设力度,实现广东文化强省的目标
(一) 提高广东渔民海洋文化素养。力促文化事业强省
海洋文化素养是以海洋文化内容为核心所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性文化秉赋。从文化素养构成的角度看,它主要由海洋文化知识、海洋文化意识和海洋文化心理特征所构成。提高渔民海洋文化素养,首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中国人热爱自然,洒脱豪放,关心民众疾苦的人文情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在于扩充知识,也在于改善品行,使个性得到发展,使渔民能够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散发出独特魅力,融入超凡脱俗、精美独到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性情,滋养品格。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矛盾和遗憾的世界,这样的世界需要我们用理性去面对,用智慧去疏解;需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尊重人生命的完整性。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使渔民学会比喻联想,托物于事,激感,表达志向;可以学会察社会动向,解风俗民情,知国家盛衰;可以培养渔民温柔敦厚的性情,改变情薄妒忌的恶习,培养与人和谐相处的品格。提高渔民海洋文化素养,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养为目标,加强渔民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
(二) 落实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策,建设文化产业强省
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必须结合实际,把握好文化前进的步伐,利用好海洋文化***策优势,打造一条以蓝色为主调的“彩色”海洋文化,即蓝色海洋、绿色海岛、金色沙滩、红色历史文化、白色珍珠工艺品、银色鱼类饮食文化。
现今世界,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已成为民族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也成为大文化中的热点。2010年7月广东省***府通过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我们要积极落实《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倡导“活力海洋、生态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法治海洋”的新理念,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以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建设珠三角、粤东和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为重点,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实现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1n42),为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持,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强省。
(三) 加大广东海洋文化传播力度,构建文化辐射强省
构建文化辐射强省,就必须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播力度。而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其自身就担负着传播文化的使命。在广东城市形象宣传中,传媒的作用应体现在城市形象的维护力和传播力上。首先,必须加大广东文化的传播力和覆盖面。实现这种方式的转变,应通过广告、新闻报道、公共关系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大幅度、范围广、影响力大的宣传。其次,突破传统宣传途径,举办重大海洋文化会典活动来增强广东文化的辐射力度。这就要求有关媒体采取积极稳妥的报道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长时间地报道宣传,形成体系性、覆盖城乡的多极化宣传网络。最后,***府应加大对海洋文化的扶持力度,制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扶持***策,主要包括财***税收***策、海洋文化人才引进***策等,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策保障。要设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对文化产业的贴息、补助和奖励,加大***府投入扶持力度,引导全社会多元投资体系的形成,真正实现走出去战略,使广东文化强省形象真实地展现于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张开城,张国玲.广东海洋文化产业[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2]孔令源.海洋文化:广东的“专利”[EB/OL].http:N省略/wh/ShowArticle.asp?ArticlelD=1501,2010-06-10.
关于海的作文篇9
这两块界石均为化岗石质地,高1.5米,宽0.3米,厚0.2米。一块正面镌有阴刻的“江海常关”,另一块一面为阴刻,另一面为阳刻“江海常关”。人们迫切希望了解这“江海常关”是什么机构,这两块石碑的文物价值以及为什么会在南外滩外马路343号洋房院子里。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工朝,登基做了大明的***皇帝。为了围困和镇压农民***,朱元璋颁布了“海禁”令,即严厉禁止在中国近海开展航运和贸易,以阻断流窜到海岛上的农民***与陆地的联络,这海禁***策几乎贯穿了明朝和清初的三百余年,海禁使中国从元代已经形成规模的海上航运和贸易中断了,近海的港口大都处于衰落状态。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颁布“弛海禁”令,解除和结束了中国近海禁运的***策,为了加强对近海航运的管理和贸易的征税,又决定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分别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苏)海关,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海关”。最早的江海关设在上海松江华亭县境内的潆阙,潆阙是个落乡的地方,根本无法行使海关的职能,仅三个月后,江海关就迁到上海县“东北五里面浦”,即上海县衙门东北五里,临黄浦江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新开河外滩”,与当时建在上海东北城墙上的天妃宫(该天妃宫的主建筑叫作“丹凤楼”)相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副清道光时绘《三姑戏弈***》,画面所绘就是建在城墙上的丹风楼和临黄浦江的江海关,从***中依然能感受到当年上海港“东门一带炯波里,无数樯桅闽广船”的喧闹景象。该***之流传还有一个故事:***初期该网由上海大境关帝庙某张姑道长收藏,道长担心该***损毁或遗失,就请上海博物馆再复制一份,将真***珍藏,复制品用于展示。当时上海博物馆在征得道长同意后多复制了一份,想不到道教受到冲击后,真品和复制品均已不知所踪,而上海博物馆藏复制品《三姑戏弈***》保存至今,成了唯一表现江海关和天妃宫场景的绘画作品。
江海关初设时,业务辖区包括当时江苏境内所有出海口。乾隆二十二年(1757)起,限定广州为外国商船来往口岸,上海、厦门、宁波等口岸只准用中国船舶运输进出口货物,江海关自此只征本国民船贸易关税,即华税或常税。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进入上海港的外国商船日益增多,于是,清***府又在外滩(即今外滩13号海关大楼处)设立一个专门负责外贸管理和扯税的海关,这个关位于江海关的北面,就被叫作“江海北关”,而旧关又位于“北关”的南面,又被称作“南关”或“江海南关”。北关负责外贸征税及管理,南关负责内贸的征税和管理。1853年9月,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当时南关的库里藏有没来得及解运的二百万两白银而遭小刀会起义***攻打,二百万两关银被劫,海关的建筑也被毁。之后的几年问,上海的战事不断,海关的重建也被拖了几年,一度就“假设于老白渡同仁辅元堂之救生局”处理事务。直到同治十年(1871)才由上海道拨款在肇嘉浜重建。当时在肇嘉浜上有一木桥,被称作“关桥”或“关桥码头”,就是因为靠近江海关而得名。
江海大关,是清***府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江海大关被毁后直接影响了清***府财***收入,清廷要求上海道立即恢复海关工作,而当时进出上海的外国商船以中国海关不能保障外国商人的安全和利益而拒绝交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府被迫同意由上海英、美、法三租界各派一人组成“上海关税委员会”以监督中国海关,从此,这一方法在广州等开放口岸推广,使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加剧。
江海关是江苏海关总部机构,所以其建筑的题额是“江海大关”,而实际上进入近代以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城市,主管外贸的“江海北关”比名义上的“江海大关”大得多。也重要得多,据《光绪上海县志・卷二・海关》记载,江海常关之名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启用的名称,“常”即通常,常设的意思。对中国***府来讲,江海常关就是一个正常设置的海关,而“江海北关”则是一个异常,不正常的海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江海关就分为江海北关和江海常关两个并列的海关,北关主管外贸,常关主管内贸。一直到1931年,根据中央***令,上海撤销常关机构,于是,位于外马路上的原江海常关改为“南市分关”,成为海关下设的一个分支机构,现已改作他用。
关于海的作文篇10
关键词: 海洋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中***分类号:C919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使“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备受关注。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来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 Nye)对软实力的阐释:“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治观念和***策的吸引力” [1],从而使“文化”与“***治、外交”并列,构成软实力的三大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也因此获得了“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的定义[2]。约瑟夫·奈的这一概念是针对冷战之后,美国国内出现的衰落论所提出的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但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所提倡的中层理论,在缺乏对宏观理论进行精细研究的能力时,需要通过中层理论的研究实现“文化软实力”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之间的衔接。软实力概念传入中国以后,成为学界各领域争相研究的主题,尤其是结合中国实际从区域这一中层领域来诠释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区域文化软实力上承国家文化软实力,下接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对约瑟夫·奈理论的发展,是对软实力概念的“中国化”表述,体现了国内学界的理论自觉意识。
不同地域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软实力发展任务。近年来,山东面向海洋,积极拓宽新的发展思路,从上个世纪末的“海上山东”,到“东西结合、共同发展”、“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五大板块”、“一体两翼”,直到现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获批,山东半岛的海洋战略取得了丰厚的成就。[3]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环境污染、海洋意识薄弱、海洋人才缺失、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制约了山东迈向海洋的步伐。对如何加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是实现山东半岛蓝色辉煌的必由之路。
2、海洋文化软实力概念与特征
2.1 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目前为止,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尚未获得完全定义。新概念的产生要基于与其相关概念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这里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海洋软实力、海洋文化以及文化软实力三项。
首先,海洋软实力与海洋文化软实力。海洋软实力作为以海洋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包括与海洋相关的文化、***治观念和外交***策,但它与海洋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海洋软实力虽然在文化之外还包括了***治、外交等内涵,但这些软实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海洋文化软实力虽然以海洋文化为基础,但其海洋文化的内涵通常也与海洋发展战略中所蕴含着***治理念、外交***策息息相关。可以说,海洋软实力是海洋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最终目的,海洋文化软实力是海洋软实力提升的必要手段。
其次,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软实力。文化由物质、制度与观念组成[4],相应地,海洋文化则由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三个相对***又紧密联系的层面组成,海洋文化软实力也可从物质、观念、制度这三个层次进行把握。具体来说,海洋物质文化是人们认识、开发、保护海洋能力和活动的物质体现,而物质层面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则强调这种物质产品中涉海技能、知识、愿望的凝聚、体现和寄托的程度,是对海洋物质文化产品进行生产的能力;海洋观念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海洋的心理感知和价值认识,而观念层面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则强调这一心理感知和价值认识的形成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力;海洋制度文化包括与海洋活动相关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明文典范规则等,而制度层面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则关注对涉海行为活动的结构和规则加以确定化和形式化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果为涉海活动提供服务的能力、对实践特点的体现程度、与其他文化的整合能力。因此,两者的关系可以归纳为,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海洋文化软实力是海洋文化在凝聚力、影响力、创新力、生产力等特性与功能上的体现。
再次,文化软实力与海洋文化软实力。海洋文化软实力作为以海洋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显然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但两者的属性和特性依然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从战略层面来说,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关于文化资源使用、配置的基本思路与决策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而海洋文化软实力则隶属海洋发展战略,是其中关于海洋文化发展事业的部分;其次,从涉及区域来看,文化软实力涉及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关系到所有文化事业相关群体,而海洋文化软实力则主要与涉海活动群体及涉海地区的相关群体有关;再次,从影响方式来看,文化软实力立足本土,通过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进行内在价值的提炼来发挥其影响,而海洋文化软实力由于海洋文化所特有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其影响更多地直接体现在与异文化的对接、交流过程中。海洋文化软实力是海洋这一专门领域的文化软实力,但海洋在当今时代的战略意义及其固有属性使得海洋文化软实力有别于文化软实力的其他专门领域。
由此可知,海洋文化软实力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以海洋事业的发展为依托,以涉海活动、涉海群体及涉海地区的文化价值的提炼所带来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发挥为目的所形成的国家软实力,是物质、观念和制度三个层面在海洋文化凝聚力、传播力、创新力、生产力等特性与功能上的体现。
2.2 海洋文化软实力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