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说明文篇1
[关键词]泥泥狗;文化意蕴;农业文明;现代文明
淮阳,因地处河南省的淮河之北而得名,古称宛丘、陈州,是“人祖”伏羲的旧都。伏羲之墓即太昊陵,俗称“人祖爷庙”位于淮阳之北。因太昊陵的存在,民间自发形成了太昊陵庙会。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淮阳周边几十个县的民众都是这个盛大而漫长庙会的参与者。在庙会上出售的泥泥狗是最有特色的地方特产。泥泥狗是对庙会上所有泥玩具的总称。在农业文明时代,这种玩具因造型奇特,色彩艳丽,音质清亮而深受农家孩子们的喜爱。香客们几乎都会买一些送给孩子们。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迈进,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泥泥狗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一、关于泥泥狗的简介
(一)泥泥狗的名称由来
关于泥泥狗的名称了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从笔者所接触的文献中看,最为常见的说法有四种。
1.女娲抟土造人说。传说,伏羲和女娲本为兄妹。一场大灾难,让人类频临灭绝。为了人类的繁衍,兄妹二人在以白龟为媒结为夫妻。女娲嫌生育太慢,开始抟土捏泥人。泥人干了以后就活了,成了人。根据这个传说,伏羲被称为“人祖爷”,女娲被称为“人祖奶奶”。后人捏泥泥狗就是为了纪念“人祖爷”和“人祖奶奶”。
2.***腾说。传说伏羲氏驯服了狗。狗忠诚于人类,为人类服务,被人类认为是上天派来拯救生灵的动物,因而成了人和畜群的保护神。上古人类把崇拜对象转化为***腾。伏羲部落的***腾就是狗。如今的泥泥狗便是伏羲部落***腾的再现。
3.守陵说。泥泥狗又称“陵狗”,是为太昊伏羲守陵的狗。“陵狗”具有灵气,能除病免灾,驱邪逐秽的功效。由于太昊伏羲在民间被尊称为“人祖爷”,泥泥狗还多了生殖繁衍的内涵。人们认为把太昊陵的泥泥狗带回去,能多子多孙。
4.句芒说。这种说法认为泥泥狗是为了纪念伏羲的大臣句芒而制作的。传说中句芒忠心耿耿地辅佐伏羲,死后为管理树木的木官之神(春神)。“句”的古音与“狗”同音,泥泥狗实际上就是泥泥句。这种说法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泥泥狗在春天制作,也在春天销售,并且泥泥狗中的猴头雁在造型上与史料中句芒的形象一致。
(二)泥泥狗的艺术特点
泥泥狗的制作工艺过程包括打泥、搓坯、捏制、插孔、晾晒、点色等六个步骤。虽然制作工艺简单,但是泥泥狗却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1.色彩艳丽。泥泥狗以黑、青、赤、白、黄为主要色彩。泥泥狗以黑色为主色调,辅之于其他四色,绚丽多姿,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有又五色和谐之美。泥泥狗把黑色作为底色可能与古代尚黑的观念有关。《礼记・檀弓》中说:“夏后氏尚黑。”此外,据说泥泥狗所用的五色是中国的传统颜色,与五行相关。可见,泥泥狗在着色上有深刻的古老文化意蕴。
2.造型奇特。泥泥狗的造型比较独特怪异,虽然造型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形象,如猫、乌龟、猴子、马、牛等等,但又不拘泥于动物形体。泥泥狗的造型都是对各种动物形体进行抽象、变形、夸张后的艺术表达。比如,泥泥狗常见的造型有猴头燕、人面猴、人头狗、独角兽、四不像、猫拉猴、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等。这些或活波可爱,或狰狞恐怖的造型都是动物的复合体。
3.音质清亮。泥泥狗不同于一般泥制手工艺品之处在于,不管哪种造型的泥泥狗都有2个以上的小孔。通过这些小孔能吹出清亮翠美的声音。泥泥狗孔大多数设置在顶部或尾部,相互连通,一吹就响。正是这种清亮的音质使泥泥狗成为一种简单而有趣的玩具,深受孩子们青睐,对其爱不释手。
(三)泥泥狗的文化意蕴
任何民俗文化都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否则不可能传承至今。泥泥狗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品经过艺人们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而传承至今,自然也不例外。目前,泥泥狗狗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得到公认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生殖崇拜。泥泥狗的各种造型都带有明显的女性生殖符号。泥泥狗身上的纹饰,如花卉纹、三角纹、太阳纹等等,都是女性生殖器官的变异,具有明显的女性生殖器官崇拜的色彩。此外,泥泥狗的造型很多是先民生殖愿望的表达,如“猫拉猴”、“猴骑兽”等等反映了生育、繁衍的主题。
2.***腾文化。泥泥狗中很多造型给人的整体感觉虚幻神秘,带有浓郁的***腾气息。比如,泥泥狗中的飞燕、猴头燕均为部落***腾。泥泥狗的造型中还有牛、马、鸡、羊、***、蛙等内容,也都是原始先祖***腾崇拜的具体表现和遗存形式。奇形怪状的泥泥狗造型与上古时期部落的***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祈福求祥。祈福求祥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共同而恒定的心理需求。吉祥文化已经渗透到国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泥泥狗艺人们用暗示和象征手法在泥泥狗身上巧妙地嵌入了象征吉祥如意、富贵平安的心理愿望。小泥鳖、阴阳兽、八卦龟、猴抱桃等等泥泥狗造型都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诉求。很多赶庙会的香客,会买一些带回去期望一家人平安幸福。回家的路上如果遇到孩子们拦路上喊“老***,慢慢走,给我一把泥泥狗,您老能活九十九。”为讨个吉祥,就撒出一把,任由孩子们争抢。
二、农业文明是泥泥狗传承发展的肥沃土壤
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土壤。泥泥狗作为上古时期原始艺术和***腾文化的再现,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与农业文明延续高度契合。这一部分重点分析泥泥狗农业文明时代传承和发展的原因。
(一)农业文明对劳动力的需求大
泥泥狗的产生与伏羲、女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伏羲、女娲又被民间尊为“人祖爷”“人祖奶奶”。泥泥狗具有浓烈的生殖崇拜特征。农业文明时代,劳动力是制造财富的重要生产要素。人丁兴旺才能富贵绵延。多子多福的思想也就因而形成。祈求多子也成了农业文明时代民众的重要心理需求。伏羲庙会的存在正好满足了民众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伏羲庙会上,到处体现出的都是对人祖的膜拜和对生殖繁衍的崇拜。担经挑、栓娃娃、抢旗杆、送楼子、摸子窑等等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都与求子有关。泥泥狗造型、花纹所表现出的生殖崇拜正是伏羲庙会各种艺术形式背后的实质内容。从这个角度看,泥泥狗是伏羲庙会生殖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以小商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民众的求子需要,对这种小商品产生了强烈而巨大的需求。这种需求成了泥泥狗在农业文明时期传承和发展的坚实根基。
(二)农业文明娱乐休闲方式少
农业文明时代,农民的文化生活很贫乏。泥泥狗的奇特造型、鲜丽色彩、清亮音质使其成为农闲之余重要的休闲娱乐工具。曾经,对于淮阳周边几十个县的农民来说,在庙会上买一些泥泥狗带回家,教会孩子们怎么吹,怎么玩,看着孩子们吹着泥泥狗满院子跑,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休闲娱乐。在这里,泥泥狗作为农家院子里一种休闲娱乐工具成为大人小孩都喜欢的小物件。休闲娱乐功能成了泥泥狗需求又一重要支撑。
(三)农业文明时期手工劳动价值高
在农业文明时期,手工业者的收入要高于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学会一门手艺,意味着一个铁饭碗。制作泥泥狗也是一门手艺。由于农业文明时代,泥泥狗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供给者仅仅限于淮阳太昊陵附近的几个乡村,可以推测这些艺人们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有老艺人曾经说:“过去,一簸箕泥泥狗,可以换回一簸箕粮食。”可以看出来,制作泥泥狗是一个门养家糊口的好手艺。因而,在农业文明时代,制作销售泥泥狗拥有较高的经济收益。泥泥狗的经济价值让很多人愿意学,喜欢学。这就为泥泥狗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正是这一代又一代手艺人让泥泥狗在漫长的农耕岁月中传承下来。
三、现代文明中泥泥狗传承发展的困境
随着中国历史大变革的持续进行,农业文明正在消失殆尽。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文明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占据更大的空间。在经历市场经济的大潮一次次冲刷后,泥泥狗的传承和发展深深地陷入了困境。
(一)市场困境
市场困境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需求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进城市,城市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养孩子成为一种奢侈品。很多家庭能养一个孩子已经不容易,不敢设想养第二个。多子多福的观念正在改变。民众求子的心愿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以生殖崇拜为主题的伏羲庙会已经渐渐演变为一个文化旅游产品,其精神内核在慢慢消散。作为伏羲庙会的一部分,泥泥狗所承载的生殖崇拜也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神圣。泥泥狗传承发展的最坚实根基在一点一点在弱化。
由泥泥狗休闲娱乐功能所催生的玩具需求萎缩的更快。电影、电视、互联网、游戏、电子玩具等等,太多的休闲娱乐方式可以选择。仅仅吹出声音的玩具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对玩具的多样化需求。泥泥狗在孩子们眼中的魅力在消退,随之而来是大人也不再把泥泥狗列入在购置玩具的选择项中。曾经在乡间小路上回荡,向香客要泥泥狗的民谣也很少再响起。
(二)人才困境
泥泥狗制作后继无人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老一批艺人在慢慢死去,而年轻人也不愿再从事这个行当。年轻人有了越来越多的职业选择,相对于花费更少劳动时间并且有更高收入行业,制作销售泥泥狗已经不再是有竞争力的职业。考虑到物价的上升以及各种开销的增加,捏制泥泥狗甚至已经不能养家糊口。淮阳老艺人说,现在去打工比在家里做泥泥狗挣钱多多了,做泥泥狗,从挖泥捶泥,到捏制晾干,染色点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挣到钱,现在人们不愁吃穿,捏泥泥狗又脏又累,费时费工,一般人不喜欢干。正是因为泥泥狗制作周期长,投入人力多,而销售利润低,才让年轻人不愿意选择这个职业。现在一些老艺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人从事泥泥狗的制作销售。淮阳有个老艺人的孙子对捏泥泥狗很喜欢,也很有天赋。但是老艺人认为读书更为重要,更有前途,不让孙子学。从事泥泥狗捏制的人越来越少。
(三)产品困境
产品的困境在于泥泥狗本身存在创新悖论。泥泥狗的造型经过漫长岁月已经基本固定。用淮阳人的话说,这些造型都有老模子。泥泥狗艺人只能根据老模子捏制造泥泥狗。艺人个人的创作空间仅仅在于捏制手法上,而总体造型不能变。正如一个老艺人所说,“这些都是人祖爷和人祖奶奶造的人和狗,有老模子代代相传,谁也不能改,改了就不是人祖捏造的人和狗了。”固定的造型加上传统的观念决定了泥泥狗产品的创新空间基本不存在。因为产品创新之后,泥泥狗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泥泥狗的价值不但没有因创新而增加反而降低了。此外,泥泥狗还具有易褪色,易损坏的产品缺陷。这让泥泥狗一直是低端的手工艺品的代表,很难升级为高附加值的礼品和旅游纪念品。
四、寻找泥泥狗文化意蕴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
经过农业文明时期的传承和发展,泥泥狗创造了一个民俗文化的巅峰,被专家誉为“真***腾”和“活化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要让这一瑰宝在现代文明时期传承下去,必须走出目前面临的困境。前面分析了泥泥狗与农业文明的契合点。正是二者的契合成就了泥泥狗在农业文明时代的辉煌。泥泥狗要在现代文明中传承必须找到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
(一)充分彰显祈福求祥的文化意蕴
农业文明时代,泥泥狗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所承载的生殖崇拜内涵。在现代文明中,人们已经改变了多子多福的思想,加上科学的普及,已经失去了对生殖的崇拜。生殖崇拜已经无法成为泥泥狗的卖点。泥泥狗蕴含的祈福求祥文化在任何时代都能得到世俗力量的支持。人们对幸福、平安、祥和的追求是贯穿时代的,是超越空间的。如果深入挖掘泥泥狗的祈福求祥价值,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使泥泥狗在现在文明得到新的滋养。
(二)深入挖掘***腾文化的神秘意义
泥泥狗的***腾文化价值也值得挖掘。好奇心一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物质丰裕的现代文明中,人们有更为充分的时间去满足探寻感兴趣的东西。***腾这个上古时期的文化符号发散的神秘光芒给了人足够的想象空间,犹如一个复杂的谜语,吸引人思考探究。泥泥狗作为“真***腾”承载了太多上古时期***腾文化信息,需要现代人去发现,去解读。***腾文化赋予了泥泥狗一种虚幻而神秘的特质。这种由浓郁***腾气息所散发的虚幻神秘感让现代人能激发现代人对泥泥狗的浓厚兴趣。这是泥泥狗在现代文明重获新生又一方式。
五、结语
河南淮阳泥泥狗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然而随着农业文明的慢慢远去,泥泥狗的生存土壤也日渐贫瘠。在现代文明中,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发生了巨大改变,淮阳泥泥狗在现代文明中也日渐式微,面临着市场困境、人才困境和产品困境。鉴于泥泥狗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如果泥泥狗真的在现代文明中消失,那将是华夏文明的重大损失。笔者提出,要让淮阳泥泥狗在现代文明中继承和发展,必须淡化泥泥狗的生殖崇拜内涵,充分彰显泥泥狗祈福求祥的文化内涵,强调其***腾文化价值。如才,泥泥狗才能在现代文明中获得肥沃的生存土壤,赢得新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黄晴.淮阳“泥泥狗”的文化内涵解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4-57.
[2]赵娟.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生产力――从淮阳泥泥狗谈起[J].美术观察,2009(7):20-21.
[3]王岸.远古的文化信使――淮阳泥泥狗[J].美与时代(中),2013(7):60-61.
[4]赵腊梅.淮阳“泥泥狗”的制作工艺考察[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4):144-147.
狗的说明文篇2
基本参数
DoggyMan
产地:中国上海
说明书:日文说明,有中文提示,并附有彩色***示。
尺寸:40mm×135mm
重量:50g
温度耐受:高温80℃/低温-20℃
配件:无
参考价格:78元
Petio
产地:越南
说明书:全日文说明,有基本***示。
尺寸:35mm×125mm
重量:65g
温度耐受:高温50℃/低温-10℃
配件:一把锉刀
参考价格:98元
LEO DOG
产地:中国台湾
说明书:全英文说明,有基本***示。
尺寸:45mm×140mm
重量:60g
温度耐受:高温80℃/低温-20℃
配件:无
参考价格:35元
颜色对比
DoggyMan
柔和的柠檬黄:黄色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明亮、温暖、阳光,适合毫不拘束的主人和活泼调皮的狗狗。
Petio
梦幻的公主粉:像马卡龙一样的梦幻粉色几乎是每个女孩子儿时的最爱,适合优雅浪漫的女主人与自恋爱美的狗狗。
LEO DOG
明朗的薄荷蓝:冰激凌蛋糕一样清爽的蓝绿色交叠在一起,适合理性不爱张扬的主人和温顺有个性的狗狗。
刀刃对比
DoggyMan
材质:不锈钢金属
特点:斜口刀刃,边缘圆滑,贴合紧密,刀刃打开时不紧涩。
Petio
材质:不锈钢金属
特点:圆孔型刀口设计,刀头盖为安全片设计,可避免过度修剪造成狗狗流血受伤。
LEO DOG
材质:不锈钢金属
特点:刀刃部分为特殊钢刀加厚设计,刃口经过强化防锈处理,刀刃打开时有些紧涩。
手柄对比
DoggyMan
材质:ABS树脂、合成橡胶
特点:手柄长度适合一般主人的手掌大小,不易打滑,手柄一端设有弹簧设计,且手柄接缝处光滑没有明显拼接痕迹,无刺激性气味。
Petio
材质:合成塑胶
特点:人体工学握柄,塑料包覆,使用时轻松顺手,无刺激性气味。手柄呈现珠光粉色,只是过于光滑,因此使用前一定要做好清洁,避免手柄或手上有水。
LEO DOG
材质:ABS 树脂、TPE 无毒环保塑胶
特点:手柄为软握设计,手感佳。但颜色拼接处不规则,手柄两端有弹簧相连,接缝处有明显拼接痕迹,气味较重。
安全扣对比
DoggyMan
安全扣设在手柄底部,为连体设计。拆卸时用手轻轻将一端拉出卡槽后即可使用,使用时安全扣始终在趾甲剪上,因此不易丢失,容易保管。
Petio
无安全扣设计,一直呈打开状态,收纳时较占空间。
LEO DOG
安全扣设在手柄中间,为分体设计。拆卸时用手轻轻掰开拿下后即可使用,安全扣属于细小配件,使用时要将其放在合理位置,否则容易丢失。
锋利程度及适用范围对比
以和狗狗趾甲硬度相似的木片模拟狗狗趾甲,分别在薄端和厚端进行修剪,以此来测定三款趾甲剪的使用效果。
DoggyMan
对薄端修剪时轻松易剪,不用费力。对厚端修剪时有些波折,要十分用力才可以剪掉,且碎屑迸出距离很远。
适用范围:趾甲较薄的狗狗
Petio
薄厚端用力相差无几,剪出的碎屑不会迸出,直接掉落,且切面十分圆滑,但需要多次练习才能够使用顺手。
适用范围:任何狗狗
LEO DOG
对薄端修剪时需要用力,但对厚端进行修剪时反而容易许多,碎屑迸出距离较近。
适用范围:趾甲较厚的狗狗
综合评价
DoggyMan
适应程度:中等
难易程度:较易
重量最轻,说明齐全,使用起来相对简便,狗狗经训练和安抚之后能够适应,适合刚开始学习给狗狗剪趾甲的主人。
Petio
适应程度:较难
难易程度:较难
因其刃口为环形,较硬的趾甲也可以轻松修剪。需要主人熟练修剪方法,适合对趾甲剪并没有抵触心理、已经适应修剪趾甲的狗狗。
LEO DOG
适应程度:较易
难易程度:中等
重量最沉,体积最大,主人需要反复练习。狗狗有时会将其当成玩具,因此需要主人对其进行一定的训练。
正确的剪甲方法
用手抓住狗狗爪子的趾甲根部,让趾甲完全露出来。
要垂直于趾甲进行修剪,只剪掉不经过血管而弯曲的尖端部分(趾甲前透明的部位)即可,速度要快且稳,剪的时候不能拖泥带水。
一定要注意修剪趾甲的长度,不能超过血线,否则会让狗狗受伤。
为什么要给狗狗剪趾甲?
狗狗尤其是小型犬一天大半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趾甲几乎不会被磨损。过长的趾甲会自然弯曲,影响狗狗脚掌着地,不但会滑倒,里面容易藏有灰尘和细菌,太长的趾甲还会刺进脚壁内,造成脚趾发炎或趾甲断裂,导致走路疼痛。这样狗狗走起路来也不舒服,甚至会刮到自己或者主人。因此,需要一个月用狗狗专用的趾甲剪对它的趾甲修剪一次。
不要忘掉狼爪也要剪
狗狗的狼爪也需要主人的特别关注,如果早期没有进行根除,在修剪的时候就千万不能忘记。实际上,狼爪是一个已经退化的脚趾,它的位置已经碰不到地面,也就是说无法通过日常的活动来磨损趾甲。如果一直不修剪的话,就会由于过长而弯曲扎到肉里面,时间久了狗狗会感到疼痛,严重的还会发炎、红肿。如果趾甲太长或是扎进肉过深,会把趾甲根掰坏。如果主人在家中处理不了,就需要尽快求助于宠物医生,避免更加严重。
应对“趾甲剪恐惧症”四大关键词
Time
每次给狗狗剪趾甲时不求一次全部完工,你可以先剪一只爪子,让狗狗还没有到忍耐的极限就“结束战斗”,然后第二天再剪一只爪子。当然,如果你看狗狗状态不错,配合得也不错,就可以多剪几个脚趾;看狗狗有些不耐烦了,就要立刻收手。这样有助于降低狗狗对于剪趾甲的厌恶程度。
Professional
如果你的狗狗可以接纳陌生人,可以让经过训练的陌生人来做,比如专业的宠物美容师。如果你的一个朋友可以给自己家的狗狗剪趾甲,但他不一定也能给你的狗狗剪趾甲。狗狗主人与狗狗之间是有默契的,专业的美容师是在了解狗狗的大致性情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手法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工作。
Touch
在狗狗的幼年时期经常触摸它的爪子,使它尽快改变对爪子的保护意识。而且你还可以平时用趾甲剪在它的趾甲处比划着跟它玩耍,让它觉得爪子尖被碰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趾甲剪碰到爪子尖的趾甲也并不可怕,这样也会降低给狗狗剪趾甲的难度。
狗的说明文篇3
发生车祸后,司机当场昏迷,惟有宠物狗无恙。交警问狗:“出事前你主人在干嘛?”小狗做喝水状,摇摇晃晃。交警:“噢,在喝酒!那你在干嘛?”小狗端坐,双手做驾驶状。
拴石头上了
丈夫晚上回家时,在家门口见一石头挡路,就把石头扔进旁边的水沟,却突见自家小狗跟着扑进水沟。“真傻!”稍后,夫人过来问:“看见咱家狗了吗?我刚上厨房,把它拴石头上了。”
幸亏属狗
几个人一起喝酒,其中一人猛吃猛喝,旁若无人。有人问他属什么,他说属狗。问他的那人说:“多亏你属狗。若属虎,连我也都吃了。”
见过世面
带狗的男子气势汹汹地对宠物店老板说:“你把这条狗卖给我看门,昨晚小偷进我家偷了300元钱,可这狗连吭都没吭一声。”老板答:“这狗以前的主人是千万富翁,300元钱它根本不放在眼里。”
带狗上飞机
某航空公司新招了一批驾驶员,教官正在训话:“我公司的客机都是全自动的,你们上飞机只要带一只狗即可。记住:每三个小时喂一次狗!”
“为什么要带狗上飞机?”一名驾驶员问道。 教官瞪了瞪眼:“谁敢碰仪器,狗就咬谁。”
辱小狗
妻子:“我想给小狗起个名字叫‘拜伦’,母亲说这样会侮辱了这位诗人,后来我想把你的名字改给它,母亲又说不好。”
丈夫:“你的母亲真好。”
妻子:“她说这样会侮辱了小狗。”
狗不理
张三闲着没事儿老到李四家去串门。李四家养着一条大狼狗,一有外人来,狼狗总要叫个不停。张三刚来李四家的时候,大狼狗也总是冲着他狂吠。可后来张三一天两三次地往李四家跑,李四家的狗见着他就再也不叫了,这事儿让张三也觉得挺好奇。一天,张三到李四家之后就问李四:“以前我来你家,你家的大狼狗老是对我叫个不停,可我最近几天来,你家的狗怎么连叫都不叫了?是不是把我当成你们家的人啦?”
李四说:“不,是你来得太勤了,狗都懒得理你!”
谁的狗最聪明
某日,一个医生、一个建筑师和一个律师在一家乡俱乐部吃午饭,他们的话题扯到了各自的狗身上,想比一下谁的狗最聪明。
医生的狗首先开始,它从门外衔来一些骨头在地上摆了一幅人体骨骼***。医生给了它一些饼干作为奖励。
建筑师的狗从外面衔来一些树枝在地上搭了一个艾菲尔铁塔的模型,建筑师也给了它一些饼干作为奖励。
最后,律师的狗出场了,它与医生和建筑师的狗交谈了一番,那两只狗便都把饼干给了它。
律师解释说,他的狗现在是那两只狗的法律顾问了。
吃狗
两位苏格兰修女来到美国,其中一位同另一位说:“我听说这里的人要吃狗的。”
“真奇怪。”
“但是既然我们已经到美国了,就得入乡随俗。”
同伴郑重地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修女们直直走到街边一个售卖热狗的小贩旁。
“我们要两只狗”,一位修女说。小贩很巴结地把两只热狗包好递给了它们。修女们找到一张长椅上坐下,急急地撕开外面的纸袋,要尝尝热狗的味道。一位修女睁大了眼睛,瞪着手里的热狗谨慎地向身边的修女耳语道,“你的那份是狗身上的哪一部分?”
狗洗澡
甲:我昨天帮家里的狗洗澡,结果它……死了。
乙:洗澡?不可能吧?
甲:嗯,如果不是洗衣机要了她的命,那么就是烘衣机了……
乙:……
等碎肉
某日小明到一家理发店理发。进店一看,发现有一条狗蹲在理发椅旁,于是感到害怕。
“小朋友,请不要害怕。”理发师说,“它是不会咬你的,它蹲在这儿,是在等削下来的碎肉呢!”
打赌
一个漂亮的金发女郎坐在树下和一只哈巴狗玩耍,两个年轻小伙子正坐在她对面闲聊。
青年甲:“那女的傲得很,谁都惹不起她。”
青年乙:“我不信。”
青年甲:“假如你能走过去和她对上两句话,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年乙想了想道:“我们打个赌,我在八秒钟内,叫她又笑又闹。”
青年甲:“如果你能做到,我请你一桌酒。”
青年乙起身走过去,摸了摸哈巴狗头叫道:“爸爸。”
那女郎果然禁不住笑了,乙青年转过脸来朝她唤道:“妈妈。”
女郎一气非同小可,朝着青年又抓又打。自然,青年乙赢了。
叫谁进?
“你老婆在前门叫,你的狗在后门叫……那么,你让谁进来?”
“让狗进……因为你让它进来后,它就会止住不叫了。”
不会弄错
夫抱怨说:“亲爱的,你把我的名字给了咱们的小狗,这样我会经常弄错的。”“不会的,叫狗时我的声音特别和蔼。”
不是我的狗
一个呆头呆脑的乡下人身边,站着一只十分凶猛的狗。陌生人问他:“你的狗会不会咬人?”乡下人说:“不会!”话音刚落,狗突然咬了陌生人一口。陌生人生气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吗?”乡下人:“那不是我的狗。”
除臭味
一个农民去一家银行申请贷款被拒绝后,他的狗突然咬了银行家一口,不料,狗又转身咬了旁边的一个顾客。
银行家很奇怪,就说:“你的狗咬我可以理解,但……?”
农民说道:“我也不太清楚,可能它想除去嘴里的臭味吧!”
跟惯酒鬼
甲:你家小狗走起路来怎么老是七歪八扭?
乙:可怜的小东西!我丈夫从酒店回家时,它老跟着,跟惯了。
一报还一报
甲:对不起,我的鸡没圈好,跑出来弄坏了你种的菜。
乙:没关系,我的狗已经把你的鸡吃了。
甲:噢!怪不得我从狗的肚子里发现了鸡骨头。
住房紧张
一日,某人去其友人家做客,见友人家的狗很是奇怪,便问道:“其它的狗摇尾巴时,总是左右摇摆;而你们家的狗为何是上下摇呢?"友人答曰:"这是由于我们家的住房十分紧张。”
还是不明白
法文课时,老师完全以法文讲解,学生不大听得懂,要求他加一点中文补充。
狗的说明文篇4
论文摘要:鲁迅的作品中写尽了狗相,如“乏走狗”、“洋狗”、“叭儿狗”等各种蕴含深意的狗形象,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既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也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狗相”的产生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合力推演的结果;而鲁迅先生的批判与呐喊精神在当今社会思想层面与社会层面仍有一定的时代和现实借鉴意义。
鲁迅先生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钱理群等人的《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曾指出其“塑造了一个‘类型形象’体系”并“构成了社会上某一种类型形象的性格发展史”。他在批判社会现象时,将具体人物的特征进行概括并加以形象化描述,未涉及具体人物时也写出了共相,即社会相。
鲁迅先生笔下的“狗”,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这些“狗”形象的出现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取向内质的外化表现,又是社会历史和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的推演。
一、鲁迅先生笔下的“狗相”
鲁迅先生的文本中写尽了“狗相”,将狗形象中蕴含的各种性格内质和象征意蕴外化为描写议论的对象和情感疏泄的中介,把在外观形式上相去甚远、似乎不可能有联系的人和事联结起来,以“形”阐释“神”的相通,以狗性来写人,表现出了一种以物来反观、讽刺、批驳人的敏锐洞察力与独特张力。
(一)驯化了的“狗”
《狗的驳洁》中,一条狗自认为“惭愧”,因为它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而“我”由开始的“傲慢”到“气愤”以致最后尽力逃走。本应享有话语权的人却像受侮辱般狼狈逃开,把自己的话语权让渡给了身后的狗,人成为了失语的群体,不敢说,说不清,进而演化为不愿说,分不清。向来受人贱视的狗,此刻却俨然化身为人类社会冷漠的审视者。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连狗也被同化成了“势力的狗”,根深蒂固地持有官民、主奴的等级观念,。当“我”大骂其“势力”时,它却自叹不如人,隐射了人所谓的“分清”不过是屈从于时代的结果,多数人都是囚禁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中的无意识者、被改造者。人能分清那些狗分不清的,因而人的势力就比狗更“进步”、更有针对性,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方能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将这种对“不如狗”的势力者的批判诉诸于人与狗的近乎荒诞的驳洁场景中,深刻而尖锐地揭穿了这类人的本质。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说:“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这对走狗的势力、无民族立场和国民情感的丑态做了生动的注解。“丧家的”直刺***文人及封建***府的***,再加上一个定语—“资本家的”为其定性,进而充分揭露了其丑恶嘴脸,拆穿了其只是扮出可怜、暂时屈服和失去战斗力的假象,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文学具有阶级性的这样一个复杂命题。
《略论中国人的脸》中,“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狼失却的野性,就如同中国人脸上缺失的“兽性”,因为“久而久之,看惯了”,反而不自觉其残缺。它阐释了中国人失掉人性而逐渐被驯化的悲哀。“但中国的一般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作品以相面为切人点,撕裂了那张中国人以为“所理想的古今人的脸”,以幽默诙谐的调侃笔调抛出了一个沉重的文化命题—国民性的缺失,指出国民缺少如狼那样的血性与斗志而甘于做冷漠的看客,他们保守封闭、盲目自大的将理想的脸上的“多余”视为可以炫耀的东西,殊不知实则是将奴性与国民的劣根性毫无保留地直呈出来却毫不自觉。
(二)丧失了民族认同的“狗”
《杂忆》中以“洋狗”的“特异的名称”“代指没有民族立场的国人。不但以“狗”贬其***求荣的媚态,且冠之以“洋”这一用于标榜身价的看似风光实含讥讽的字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的极大批判、憎恨乃至唾弃。这种“转移”被赋予了否定其行为与否定其民族身份的双重姿态,彰显了其批驳的深刻性与彻底性。
《随感录四十六》中用“给外国医生换上外国狗的心了,所以读罗马字时,全是外国狗叫”讽刺画里不伦不类的“泼克”,讽刺画家本人也成了一种身份不明的存在,其自我已经失去了鲜明和坚定的民族立场,“引导社会”便成为了可笑而不可实现的祈愿和沦为了一个虚幻的空壳。鲁迅先生以类比的手法,以对画家的讽刺戏谑作为表明他不把磨灭了中国人身份的人当人看的鞭答姿态。
(三)带有“叭儿性”的“狗”
鲁迅先生的文本中多次出现了“叭儿狗”和其他带有“叭儿性”的狗。鲁迅先生对其阶级属性和行为特征进行了人木三分的勾画,对其批评一语中的。
《小杂感》涉及到***叛变***后的时代背景中的诸多问题,是当时社会全景的缩影,鲁迅先生以其敏感的触觉感知着这一特殊时期的氛围与现象,其中专门有一节提及“叭儿狗”一样的文人。“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刻画了***文人狐假虎威的凶恶“叭儿狗”姿态及其但凡看见破衣服就叫的典型的狗仗人势的奴性,说明色厉内在是腐朽与***者共同的特征。《小杂感》虽“小”,但仍不失为一把锋利的匕首,精准而有力地刺中了症结之要害所在。
《上海文艺之一瞥》中,以“狼被驯服了,是就要变而为狗的”一句暗示了向培良对待***态度的转变与其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揭发了“叭儿狗”的两面派手法—表面道貌岸然,实质仍是效力于“豢养它的主人”的,连那些“光明”地为主人卖力的走狗都比不上。在当时的现实中,文艺与国民精神相互羁绊,都落人了消极循环的怪圈之中。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川,以猫为对应物对叭儿狗进行描写,其猫化了的可笑相和没有是非坚守的所谓中庸,点破了叭儿狗骑墙派的“中间状态”和顺从奴才相,讥讽了表面看起来公正,实际上是没有***治立场和鲜明的爱憎态度,而是见风使舵,偏袒***势力或是妥协于其强势之下的持折中思想的文人。
(四)浅薄的“落水狗”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落水狗上岸“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走了”标示了落水狗浅薄、自保的卑鄙和“耸身”的小人得志之态,以狗性难改的论断警醒世人容不得这样连“人气”也丧失了的小人,对“落水狗”的宽容即是为社会埋下潜伏的祸害,要痛打落水狗,将***坚决地进行到底。
鲁迅先生的文本中,抨击的对象是指向一个群体及社会中某一类人的精神特点。鲁迅先生用构建出的境域找到了笔下的“狗”与现实的接桦,其笔下的“狗”都无不消解着其为狗的表层含义而诉诸于深层意蕴,昭示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准确洞悉力与精准的表现力。
二、“狗相”中的文化批判
鲁迅先生笔下一系列的“狗”形象实质上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鲁迅先生本人的批评姿态的合力作用的产物。
(一)中西文化视野下的“狗”
中西民族文化系统中对狗持有的态度有所差异。鲁迅先生笔下的“狗”多是受抨击和讽刺的对象,这与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和历史语境下中对狗的定位和固有看法密不可分。
从中国涉及狗的成语和民间谚语即可看出国民对狗的贬低与贱视,如“狼心狗肺”、“鸡鸣狗盗”、“狐朋狗友”、“偷鸡摸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声色犬马”、“狗眼看人低”、“虎落平原被犬欺、“画虎不成反类犬”、“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都把狗放在被否定与批评的位置上。狗作为承载负面的、消极的感情色彩的介质,其始终摆脱不了作为非人类的生物本质与低人一等的社会标签。反观西方用语,也常用狗来比喻人,有时虽也带有贬义但大多是含有褒扬和积极意义的,如"lucky dog"(幸运),"Every dog has his day"(大家都有走运的一天)," If the old dog barks , he givethe counsel"(老狗叫,是忠告)," as a dog with twotails"(非常开心)等。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民族文化心理中根深蒂固的“畜生”观念,它也是中华文化固着的反映形式,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人们认为人是神圣的,物不过是人的附庸与统治的对象。
此外,“中华文化传统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伦理关系”,中华民族的“亲亲”观念使得人情大于国法、人治甚过法治的家长制与家天下传统格局得以存在。人们缺乏平等意识,从不把狗当作与人平等的生物来看待,而是将其视为“豢养”的对象和剥削的承受者。儒家文化强调伦理道德与礼义廉耻,儒家学说的“主导的精神线索确实具有专制主义的倾向,是束缚和钳制人们精神世界的”鲁迅以动物为载体,对是非进行了形象的说明,批判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的旧文明,表现了违背人性和伦理纲常的奴性。国民性的弱点(至少部分是)实际是可以归结于传统文化心理的。而在西方,民主、自由的传统影响深广,平等的观念深人人心,且重视生态和谐,认为即使是动物也不应该受到贱视与伤害,应该爱护,自然环境是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其更多的是将狗等生物视作朋友,当作忠诚、友好与聪明的象征。
中国文化讲究含蓄和委婉,中国人强调群体观念,重视“面子”,因此常将想批驳和否定的事物用狗或其他动物来做喻,这样既显得文雅,又能产生以物刺人的陌生化效应和联想功用,更具可挖掘深意的多元接受与反馈。而西方讲求坦诚与直接的沟通方式,强调个体意识和***,较少忌讳,不必通过这种象征的方式表达个人好恶,从而削平了表层意义与深层意蕴之间的隔阻。
立足历史境遇之中,文化接受将植根于地域化的传统文化境遇之中,即使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但仍可本能地表现出一种排斤效应。中国在近现代曾遭受了无数的内忧外患,而鲁迅先生抓住了“狗”这一种类型形象不放,写出了其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表现,其作品就有如“一部别致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二)鲁迅先生的批评姿态
写“狗”来驳斥部分中国人在当时历史进程中的瘤疾和国民性中的劣根性,是鲁迅先生本人的写作立场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深刻洞察力驱使的结果。
鲁迅先生站在***者、批判者和爱国者的角度,以批“狗”来刺人,以情感参与的方式返回民族群体,并发出了催人觉醒的呼喊,是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鲜明的爱憎与昂扬的激情的疏泄,“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不仅关注个体的外在生存状况,更潜人到内在的精神状态进行鞭辟人里的阐发,用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观照国家、民族与民众。不同文本中的“狗”的描绘正是鲁迅本人的
思想发展历程的记录,展现出从不同角度体察人性的不同侧面的全面把握,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斗争状况的缩影,“体现了他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鲁迅先生处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中,由于其本人的成长经历与所思所感,其作品在当时显得比较尖刻激愤。作为一个以文笔为武器的战士,他力***寻求一种极为有力又易于直观理解与感知的表达方式来生发议论、表明姿态,勇敢积极对抗惨淡的现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他一眼便洞悉了已经暴露的弊病亦或是虚弱的伪装与潜伏的危机,正如他自己在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说作家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一样,他以自己敏锐的思想,召唤读者要透过表象看到深远处,不为眼前所见的迷惑,视域和思考的广度要从眼前扩展开,所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现代中国生活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社会面貌和社会问题,都深刻地反映在鲁迅的作品中”。
狗的说明文篇5
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是,不吃狗肉人就文明了吗?
西方也有人吃狗肉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吃狗肉,并且狗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高。因为古代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中主要以牛为主要助手,所以牛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很高,天子祭祀以牛为贡品,而其他阶层如诸侯就不能用牛做祭品,否则就是犯罪。而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比较低,因为它对古代人的帮助比较小,主要是看家护院。
所以中国流传着 “狗肉不上席”的俗语,也就是说在正式的宴会场合,狗肉是没有资格进入菜单的,只有在非正式的场合,普通老百姓吃狗肉解解馋而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最高的牲畜将被身份最高贵的人所享用,地位最低的牲畜将被地位最低贱的人所食用。在中国人的其他一些俗语中,也可以看出狗的地位,如“狗眼看人低”、“挂羊头卖狗肉”以及“狼心狗肺”等等。
中国人吃狗肉一直心安理得,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在儒家文化圈的影响下,日本、韩国、朝鲜以及越南都是喜欢吃狗肉的国家。虽然中国是一个有吃狗肉传统的国家,并且当今中国吃狗肉的人数也不少,但他们主要集中在几个具有吃狗肉传统的地方。除了广西玉林、浙江金华以及江苏徐州等地外,还有福建新泉、贵州花江、吉林延吉以及广东湛江等地。
虽然中国人有几千年吃狗肉的传统,可现在却有一部分中国人号召大家不要吃狗肉,断言吃狗肉是不文明的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论调呢?
对中国人来讲,“不吃狗肉”是一种舶来品,是一种洋文化,它来源于西方。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古代欧洲,特别是西部、北部地区,曾经是一个畜牧业为主的社会,他们需要放养大量的羊群,而牧羊犬就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助手,这样狗就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由于感情的因素,古代西欧人不愿吃狗肉,这也是人之常情。后来,随着英美在全球的殖民扩张,这种“不吃狗肉”的文化也在全球传播开来,并出现了许多动物权益保护组织,提倡人们爱护狗,不要吃狗肉。
不过,古代西方也有人吃狗肉。罗马时代,巫师会把狗肉当做宗教象征吃下去。有资料显示,食用狗肉在法国历史上出现过,在高卢的考古遗址中,曾发现被屠宰的狗的骨头。普法战争时,法国巴黎被围困,那些平素被贵妇们当成心肝宝贝的狗们,纷纷被蒸煮后端上餐桌。19世纪后期的法国媒体曾报道市民排队购买狗肉的场景,并称狗肉“美妙而柔嫩”。
在德国,至少从腓特烈大帝的时代开始,在德国的每一个重大危机中,人们都会食用被视为羊肉替代品的狗肉。在20世纪初,其他肉类的价格高涨迫使德国人广泛消费狗肉。狗肉的食用持续至1920年左右。在比利时,二十世纪初的肉店里有狗肉卖,1916年的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2法郎。如今,比利时兽医学院理事会仍推荐狗肉作为人类的食物。
即使到了当代,现代欧洲仍然有国家保持吃狗肉的习惯,这个国家就是瑞士,瑞士东部圣加仑州和内阿彭策尔州的居民一直有吃狗肉的风俗,狗肉被做成腌肉、烟熏肉或香肠,也曾有动物权益保护者进行过抗议,递交请愿信,希望管一管瑞士人,不要再吃狗肉了,但遭到州委会驳回,理由是:***府无权监管公民的饮食习惯。
在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岛等地区,从古至今狗都被当地人视作一种紧急食物来源。那里的雪橇狗通常用作拉雪橇,但在找不到食物的情况下,它们也可能被人类宰杀食用。
狗权还是人权?
在中国有很多人吃狗肉,在西方也有人吃狗肉,看上去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什么吃狗肉竟然与不文明挂上钩了呢?这也许与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和状态有关。
在现代社会里,狗已经成为某些人的家庭成员。例如在美国,生活安逸的家庭会养猫狗等动物,并把它们视作和孩子一样的家庭成员。还有不少人感受不到人间温暖与真情,为排遣寂寞的难耐,与狗同桌共餐,同床共眠,搂着狗睡觉的孤男寡女是并不鲜见的。甚至有的人临死前留下遗书,说要“与狗合葬”,在美国的公墓陵园里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墓碑:“这里埋葬着对我一生都忠诚的朋友某某某(狗的名字)。”在我们国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里某些人也有了这种精神需求,所以,养宠物狗之风逐渐兴盛起来,动物权益保护组织也出现了。
这些人自己在家里多么宠爱狗,都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宣称的狗与人有同等的权益,这个观点正确吗?
从逻辑上推理一下,如果狗真的具有与人同等的权益,人类当然不能伤害狗。可是人类养的宠物不仅有狗,还有猫、蛇、鼠等许多动物,它们当然也不能伤害,否则动物彼此就是不平等的,与人类的平等理念相背。
进一步讲,动物是生命,植物也是生命,那么水稻、玉米、小麦、高粱和土豆等农作物都是生命,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命,因而它们也都有自己的权益,我们怎么忍心去伤害它们的权益呢?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人类简直没有能吃的东西了,最终命运是自取灭亡!
护狗者会辩解说,***较通人性,智力高,应该特殊对待,那么猴子的智力是否比狗高,加蓬人为什么还烤猴子吃呢?有人说杀狗的场面太惨烈,让人难以忍受,可是每头牛被宰杀时都是要流眼泪的,西方人为什么还忍心杀牛呢?
所以,所谓维护狗的权益,从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其实质是借狗的名义,伤害的是别人的权利,也就是少数人打着维护狗权的名义,剥夺别人吃狗肉的权利,正如一些激进的爱狗人士在广西玉林狗肉节上的所作所为那样。
这一幕何曾相似。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前,一些国家的动物保护组织强烈要求韩国禁吃狗肉,并且以抵制奥运会相“威胁”。韩国***府采取了比较折衷的方式,强行要求繁华地段和路边的狗肉馆迁移。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一些人再次掀起抵制食用狗肉的热潮,许多狗肉餐馆被迫关门。不过,这都阻挡不了韩国民众吃狗肉的“热情”。
这些行为,好像体现了少数人的道德优越感,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上的霸权。表面上看,这些少数激进的爱狗人士,把狗凌驾于其他动物之上,让狗拥有了特权,对其他动物是不公平的。从深层上看,这些少数激进的爱狗人士又把他们不吃狗肉的权利,凌驾于其他人可以吃狗肉的权利之上,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对不吃狗肉的人也是一种不公平。
其实,吃不吃狗肉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顶多是一种文化差异,如果把它作为一种文明的标志,甚至要保护狗的权益,需要我们三思而行。权利只能是人的权利,如果要赋予狗权利,甚至要赋予动物权利,就像动物保护主义者所倡导的那样,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有毒的爱
激进的爱狗人士大部分养宠物狗,他们对狗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让狗吃得比自己都好,对待***自己的孩子还亲,但他们真的爱狗吗?
如果说爱,他们给狗的也是一种有毒的爱,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看他们对狗造成的伤害。
养宠物狗的人都明白,越纯种的狗越金贵。狗种越纯,说明越近亲繁殖。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来讲,可能对狗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近亲繁殖导致的基因缺陷和遗传疾病,却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满足某些人对狗的品种的特殊需要,人类培育了一些小型的宠物狗,如吉娃娃等。
这些小型犬的骨头生长被限制,会出现许多骨骼疾病。比如膝盖骨滑动,狗会因为疼痛而不能用那只脚站立,手术也没有办法治愈这样的问题。小型犬狭窄的血管会阻止足够的血流入部分股骨结合处,造成骨头的分解,除非动手术,否则将导致瘫痪。很多时候,小型狗的脑被脑壳紧紧地压迫,脊髓液无法正常流动。因此,小型狗常得脑水肿,严重时脑水肿会破坏脑细胞,即使侥幸活下来,也会非常迟钝。
有动物学家估计,超过5岁的纯种小猎犬中,一多半都患有心脏病杂音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患有心脏病的几率越来越高,过了10岁,几乎所有的纯种小猎犬都患有心脏病。沙皮狗有着深层的皱纹,这是病菌感染的温床。眼睑内翻使它们的睫毛和短而粗的毛不停地擦伤眼膜,如果不动手术纠正,将容易导致失明。
拳师犬有很高的几率会得恶性肿瘤和心脏病,其中以脑瘤最为普遍。大麦町犬易得先天性耳聋,贵宾犬易得癫痫症,杜宾犬易得类似的血友病。当狗的基因***谱破译之后,科学家辨别出至少25种基因遗传病,63%的宠物狗会死于家族遗传疾病。
这些都是近亲繁殖造的孽,都是那些狂热的爱狗者造的孽。
狗的说明文篇6
论文摘要:鲁迅的作品中写尽了狗相,如“乏走狗”、“洋狗”、“叭儿狗”等各种蕴含深意的狗形象,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既构成了鲜明生动的 艺术 特征,也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 历史 时期的精神特质。“狗相”的产生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 发展 历程合力推演的结果;而鲁迅先生的批判与呐喊精神在当今社会思想层面与社会层面仍有一定的时代和现实借鉴意义。
鲁迅先生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钱理群等人的《 现代 文学三十年》中曾指出其“塑造了一个‘类型形象’体系”并“构成了社会上某一种类型形象的性格发展史”。他在批判社会现象时,将具体人物的特征进行概括并加以形象化描述,未涉及具体人物时也写出了共相,即社会相。
鲁迅先生笔下的“狗”,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这些“狗”形象的出现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取向内质的外化表现,又是社会历史和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的推演。
一、鲁迅先生笔下的“狗相”
鲁迅先生的文本中写尽了“狗相”,将狗形象中蕴含的各种性格内质和象征意蕴外化为描写议论的对象和情感疏泄的中介,把在外观形式上相去甚远、似乎不可能有联系的人和事联结起来,以“形”阐释“神”的相通,以狗性来写人,表现出了一种以物来反观、讽刺、批驳人的敏锐洞察力与独特张力。
(一)驯化了的“狗”
《狗的驳洁》中,一条狗自认为“惭愧”,因为它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而“我”由开始的“傲慢”到“气愤”以致最后尽力逃走。本应享有话语权的人却像受侮辱般狼狈逃开,把自己的话语权让渡给了身后的狗,人成为了失语的群体,不敢说,说不清,进而演化为不愿说,分不清。向来受人贱视的狗,此刻却俨然化身为人类社会冷漠的审视者。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连狗也被同化成了“势力的狗”,根深蒂固地持有官民、主奴的等级观念,。当“我”大骂其“势力”时,它却自叹不如人,隐射了人所谓的“分清”不过是屈从于时代的结果,多数人都是囚禁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中的无意识者、被改造者。人能分清那些狗分不清的,因而人的势力就比狗更“进步”、更有针对性,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方能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将这种对“不如狗”的势力者的批判诉诸于人与狗的近乎荒诞的驳洁场景中,深刻而尖锐地揭穿了这类人的本质。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说:“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这对走狗的势力、无民族立场和国民情感的丑态做了生动的注解。“丧家的”直刺***文人及封建***府的***,再加上一个定语—“资本家的”为其定性,进而充分揭露了其丑恶嘴脸,拆穿了其只是扮出可怜、暂时屈服和失去战斗力的假象,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文学具有阶级性的这样一个复杂命题。
《略论
二、“狗相”中的文化批判
鲁迅先生笔下一系列的“狗”形象实质上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 历史 语境的契合及鲁迅先生本人的批评姿态的合力作用的产物。
(一)中西文化视野下的“狗”
狗的说明文篇7
十二属相即十二生肖,是用十二种动物为名称的纪时方法。历史学习家认为,用动物记时,是因古代人民对大自然中活泼、凶悍的动物有***腾情结。之所以是十二,是因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肖是对十二地支的附会。由此可见,十二生肖根本就不能说明什么“命理”,完全是民间的一种迷信说法。既然是迷信,为什么还有人偏偏对狗这一属相情有独衷呢?
原来,在十二生肖中,属狗所对应的解释是“为人正直,守规矩,有责任感,对上司、长辈敬重,服从,工作认真”。而这些,正是企业选用员工的理想标准。而这一解释是否科学,则无从考究。我想,之所以狗这一属相能得到褒奖,多少是沾了狗的光。很明显,该企业是看着“狗”的面子招人。
然而,只要属狗,就一定是好员工吗?恐怕不一定吧!我们暂且先依着该企业的逻辑,认定其选择是非常“明智”的,那么落水狗、走狗、疯狗、狗咬狗、狗苟蝇营、狗急跳墙、狗头***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友、鸡鸣狗盗、狼心狗肺、声色狗马、鼠窃狗盗等,这些“狗”也是好狗吗?如此顺着对比一看,该公司的逻辑简直是***不通。可以说,该企业的行业是严重的歧视行为,简直就是狗眼看人低。
其实,就业歧视的并不是什么新名词,以前有学历歧视、身高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现在除属相歧视外,还有血型歧视、姓名歧视。如一些城市的个别企业在招工和人才选用上,以讲八字、看血型为先决条件,有些企业不要AB血型的应聘者,个别企业甚至拒绝姓贾、裴的求职者。
科学与迷信永远是对立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才能更好更快地进步发展,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崇拜封建迷信,以狗属相来论“英雄”的企业能有什么前途?
狗的说明文篇8
1、首先,领养者一定要是真心喜欢狗狗的,那些假借爱狗之名领养狗狗最后卖狗、杀狗的人是不道德且不能领养狗狗的。
2、其次,领养者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最基本的要求是狗狗要有一个温暖的居住所,一日三餐的温饱要保证。如果领养者自己都温饱不济(需要父母或者朋友接济),那么不建议领养狗狗。
3、需要领养狗狗最好是到动物领养中心去咨询了解情况,然后按照流程标准来办理。一般来说,需要带上身份证,需要填一些表格(留下联系方式、地址、还有领养狗狗的相关信息)。
4、领养狗狗还得带狗狗去做检***证明,先取得犬只免***证明,再携带养犬登记申请表和养犬人的本市常住户口或者暂住证明,到所在地***门指定地点办理养犬登记,需要给狗狗办狗证(具体的程序和手续需要根据当地的规定来完成),文明科学的养狗。
(来源:文章屋网 )
狗的说明文篇9
关键词:狗 暴力 权利 转换
殖民早期,对于那些刚来到殖民地的殖民者来说,殖民地到处都是“动物”,不仅包括真正意义上的动物,也包括动物化的土著居民。残忍的殖民者对这些动物实行暴力征服。对动物所实行的暴力是殖民者确立自我身份和体现民族优越性的象征。但是,除了殖民者,殖民者所携带的狗也是暴力的施加者。在探索新大陆的过程中,殖民者倾向于带着那些经过严格训练过并种族化了的狗,这些狗不仅保护着主人,更成为暴力统治和征服殖民地人的工具。
在小说《耻》中,也就是后殖民的南非,西方殖民者所携带的狗同样扮演着保护自己主人的职责,但是他们的命运却大不一样。曾被暴力征服的动物化的黑人以暴力的方式对殖民话语进行强烈的反击并取得成功。
故事发生在***治和社会都还不稳定的后种族隔离的南非,戴维・卢里,开普东大学的一名教授,因为与自己的学生梅拉尼发生了性关系而被学校辞退。当他失业之后,他想起了自己的女儿。于是他收拾行装,来到了女儿所在的一家小农场“那是撒莱姆镇,地处格雷哈姆镇和肯顿之间的公路旁”①(69)。
毫无疑问,戴维・卢里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他的女儿露茜在表现文章的主题和后殖民南非的现状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在后种族隔离的南非,白人失去了他们的优越性,并且不得不面对着社会秩序的重新建立。面对着白人日益低下的社会地位,露茜从充斥着不同话语冲突的中心城市所逃离,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小镇,试***拥有一块殖民空间来维持她作为白人的主体性地位。在这里,她过着一种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生活:靠狗棚、靠卖花和园子里的产品。②(72)
在这部小说中,狗有着很深沉的含义。在殖民时期,被种族化的狗是为了维持欧洲的身份和至高无上的优越性。在后殖民的南非,欧洲的狗扮演着相同的角色。然而,他们的命运却是不一样的。对于露茜来说,狗是她的伴侣和精神安慰。她曾告诉父亲:“狗还是很有用处的。狗越多,越能震得住人”③(70)。因此,露茜在农场上弄了个狗棚来照顾“看家狗”,有道勃曼狗、德国牧羊狗、罗得西亚猎狗、斗牛狗、罗特维尔狗,这些狗都是来自欧洲,而非南非土著居民的狗,象征着种族的差异。在种族隔离的南非,狗只会对着南非人狂吠。欧洲狗是白人震慑黑人的工具,所以,即使露茜试***来到偏远的地方来维护她的优越性,她依然带着狗来保护自己。然而,事实却证明露茜是错误的。在后殖民时期,欧洲的狗已经没有殖民时期的那般勇猛,在征服和震慑黑人方面,它们显得无能为力。
一天,三个年轻的黑人男子(曾被视为低等、原始动物)抢劫了露茜的农场。当三位男子靠近露茜的农场和房子时,露茜的保护者――欧洲品种的狗本能地对他们又吠又叫。但是这三位黑人似乎并不害怕笼子里的狗,其中一个男孩“边对着狗嘘嘘,边朝它们做着威吓的手势”④(108)。事实上,狗被关在笼子里,似乎意味着:在后种族隔离的南非,白人失去安全感是不可避免,他们的地位已经动摇。即使是面对着潜在的危险,露茜似乎并不打算惹恼这三个黑人,也不打算把杜宾犬(杜宾犬,是所有品系中极富智慧的并且身体结构最为优秀,气质最为高贵的一种,是***、警两用的犬只)从笼子里放出来。接下来,这三个男子假装要借电话,跟随着露茜进入到房间。当露茜的父亲卢里意识到情况不对劲时,他已被人打晕,并且被锁到了厕所里。很明显,他们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卢里,而是露茜。当这三个男人露茜的时候,他们吼道:“把你的狗叫来啊!去啊,把狗喊来呀!没狗了?那就让咱们做狗给你看看!”⑤(186)他们的呐喊表明他们渴望被听到,从殖民时期到现在,黑人已经沉默了那么长的时间,积压已久的愤怒就像火山一样喷涌而出。同时,那些露茜认为可以保护自己的欧洲的狗,在这里,被证明是无能为力的。欧洲的狗的能力的下降,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卢里表现了出来:他看着那些狗在进食。居然没有打架争食,这使他颇感意外。小的。弱的,都退在后面,认了命,等着轮到自己的份儿。⑥(100)
在叙述中,这三个黑人被描绘成了狗。当他们走进露茜的房子时,他们“像一队狗”。之后,当露茜在路上认出那个她的男孩时,这个男孩更被描绘成一条“奔跑的狗”。之前的历史上就曾把黑人动物化。在早期殖民时期,对于那些刚来到新的殖民地的白人来说,比如南非和印度,殖民地到处都是“动物”,不仅包括真正的动物,也包括动物化的土著居民。查尔斯・帕特森曾指出:殖民主义是“人类的优越性以及至高无上的权利在动物王国的自然扩张。”⑦(26)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除了“奴隶”、“***”、“动物”这些词,殖民者想不到更好地词来形容殖民地的土著居民。在这部小说中,这些土著黑人被描绘成为“狗”。
但是,“狗”化的三个黑人却以一种非常残忍的方式射杀了六条成熟的欧洲品种的狗:
他熟练地取出一只弹夹,推上膛,把***筒往笼子一插。那条最大的德国牧羊狗愤怒地喷着血液,扑了上去。就听得重重的砰的一声,鲜血和脑浆在笼子里飞溅开来。狗吠声停止了。一条狗的脑部被子弹贯穿,即刻就死了,而另一条伤在脖子上,血流不止,重重地趴在地上……剩下的三条狗无处躲藏,退到了笼子的最顶端,挤来挤去,发出轻轻的哼声。这人不慌不忙地把它们一个挨一个地解决了。⑧(112-113)
在某种意义上,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对立冲突,演变成了欧洲的狗与“狗”化的土著居民的冲突。欧洲的狗与土著居民的竞争中,在这里,以兽性的土著居民的胜利作结,表明了在后殖民语境下权利的转变。
在后种族隔离的南非,露茜和狗成为了暴力的受害者。这件暴力事件的发生,有着意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殖民时期,为了实现殖民者的***治和经济计划,殖民者常常诉诸于武力。殖民者不仅对动物实施暴力,也对动物化的土著居民实施暴力。殖民者对动物所实行的暴力成为了殖民者征服殖民地的重要媒介。
同时,在殖民时期,欧洲的殖民者在南非实行种族隔离,也就是把白人与黑人相分离,黑人的各项权利被剥夺,甚至被剥夺了作为公民的最基本权利,他们被边缘化了,过得比动物还不如。种族制度引发了激烈的暴力抵抗。
南非***之后,南非黑人的地位并未得到提高,这就使暴力事件更进一步地发生。因为暴力作为力量和权威的象征,对于那些被边缘化的黑人来说,是获得尊严和尊重的一种方式。学者格林进一步指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带来了更多的沮丧,因为他们的期望落空了,又或者是他们的期望迟迟未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暴力成为了控制他人的手段,因此,在南非,暴力逐渐演变成为反种族隔离的合理性手段。但是,即使是采用暴力手段,种族隔离的废除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种族隔离废除之前,黑人妇女成为了主要的受害者,在南非,由警察所报道的所有的案中,95%的受害者都是黑人妇女。大部分的黑人害怕受到严重的处罚,因此不敢去侵犯白人妇女,因此他们把自身的仇恨发在黑人妇女上。相反地,在后种族隔离的南非,先前的白人殖民者在社会上失去了他们的权威和优越性,尤其是白人妇女,成为了暴力的潜在的受害者和黑人发泄自身愤怒的目标。黑人采用激进的暴力方式,旨在重获民族的尊严以及他们的男子气概。
女性主义者Carol J.Adams曾对妇女和动物的暴力行为进行研究,她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露茜和欧洲狗的命运。Adams认为,在父权世界里,对妇女所实施的暴力,往往与对她们的伴侣――动物的暴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指出:伤害或者是杀害一条动物的目的,是为了给主人一个警告:如果不听话,你就是下一个对象。人们往往通过杀害动物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和对方的无能为力。⑨在小说《耻》中,狗成为了替罪羊,黑人不杀露茜,似乎在表明对她的仁慈,而他们对狗所实施的暴力似乎是在警告露茜:如果你胆敢反抗,那么下一个死的就是你。事实上,黑人所释放的性别暴力对白人来说更具破坏性和颠覆性。
最后,露茜怀孕了,这是那三个黑人在露茜身上所实施的性别暴力所带来的后果,这个后果证明:“非洲狗”对他们之前所受耻辱的复仇方式是在白人妇女身上留下痕迹。在文中,卢里无法抑制自己悲伤:
瞧啊,孩子出生了!其实现在这还不过是她女儿子宫里的一条虫子,她就已经称其为孩子了。这种子被硬塞在女人体内,不是出于情爱,而是出于仇恨,混杂在一起,是要玷污她,o她做上标记,就像狗撒尿一样。(229-230)
这段话表明了卢里对非洲黑人的性别暴力的动机的思考,并从卢里这位白人的角度来揭示非洲黑人的动物性。
总之,在小说《耻》中,狗的意象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在殖民时期,欧洲品种的狗的形象往往是勇敢的、富有战斗力的,它们是殖民者暴力征服边缘化的兽性的黑人的手段与助手。而在后殖民的南非,黑人被描绘成了狗,他们愤怒地咬欧洲的狗和主人。他们的行为是反殖民话语的表现,是对动物帝国主义的激进的反抗。虽然这三个黑人采用暴力的方式来反抗,但这种暴力行为并不被提倡,因为它是不理性、不道德、不合法的。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⑥⑧J.M.库切:《耻》,张冲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第72页,第70页,第108页,第186页,第100页,第112-113页,
狗的说明文篇10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亲密的动物“朋友”,但人类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养狗的呢?美国科学家利用考古学方法得出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狗可能最早于距今约1.4万年前被人类驯化。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考古学家达西・莫里认为,只有当人类开始埋葬自己的“密友”时,才是狗被驯化的真正标志。莫里对大量考古文献进行研究后发现,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共发现了50余处早期人类“葬狗”遗址。他的研究结果显示,已知最早的“葬狗”行为出现在距今1.4万年前左右,地点是在如今的德国境内。莫里还发现,1万多年来,世界各地的“葬狗”方式不尽相同。除了让狗单独下葬或使狗与狗葬在一起外,一些地方流行让死亡的人抱着狗合葬。在今天的以色列境内甚至发掘出庞大的古代“狗公墓”,其中1000多条狗每条都被葬在单个墓穴中,而且狗尾都被卷往腿的方向。但在被驯化之初,狗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成为人类仪式化埋葬的对象。
中国人何时开始养狗?
中国人何时养狗?可以确切无疑地说,在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家畜。这是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伯谦带领的考古队开展发掘得到的收获。证据主要是一块狗的左下颌。它的齿列长度为79.40毫米,这个尺寸比狼要小许多。
发现最早的狗有多重要?我们先来看看在徐水县向南几百千米外,人们又发现了什么。那里有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大约9000年,在那个遗址发现有11条狗,被分别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里。这说明当时人对狗已经采取了一种有意识的处理,显示出当时的人和狗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另外从下颌的齿列长度看,贾湖遗址的狗要小于南庄头遗址的狗。可见在人的饲养过程中,狗的齿列长度随着年代的更新而逐步变短。同时,由于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狗的齿列已经缩短了,与狼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可知,中国狗的家养历史,不应该停留在南庄头遗址这个时间段里,还可以向前追溯。
为什么人类最先驯化狗?
为什么狗会成为最早驯养的家畜呢?对此,许多人感到迷惑不解。因为从食用的角度来看,狗的肉要比猪少得多;论力气,牛要比狗大得多;在奔跑速度上,马显然要比狗快得多。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是这样回答的:大约在1万年前,人们以渔猎为生,过着原始生活。野猪、野牛、羚羊和鱼等,都是他们“食粮”。那时候,人们手执尖锐的石块或边缘锋利的石片,成群结队地与野兽拼搏。困兽犹斗,凶猛的野兽会进行反击,造成流血和伤亡事故。如果打猎时带上了狗,那么一发现野兽,它们就会汪汪大叫,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与猛兽大战一场。猎人赶到时,对付这些猛兽就方便得多了。因而,原始人驯养这种动物,主要是为了让它帮助打猎。
我国何时开始驯养六畜?
根据比较解剖学、考古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考证,家畜是从远古的野生动物驯化而来。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狗、猪、鸡、牛、羊、马这六种动物就已驯化成为家畜,称为六畜。
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家猪出自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约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驯养猪了。再从我国古代甲骨文字中的“家”字看,就由“宀”(家)与“豕”(猪)相合成,意思就是无猪不成其为“家”―这既说明猪与我国古代人们生活的关系之密不可分,也说明了我国养猪历史之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