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文化的发源地——山西介休县绵山
清明节已被国家列为重大传统节日而越来越被国人重视,山西介休市的绵山风景区的开发又把清明文化与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演绎出新的现代精神文明。
清明节源于寒食节,原为纪念春秋晋国公介子推‘割股啖君’,‘孝母憾天’的历史典故。介子推跟随晋国公子重耳出国流亡19年,曾割股以啖君。重耳返晋被立为君(即晋文公)之后封赏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禄回到夏县老家。公元前635年初春,介子推偕母来到介休(定阳县)小宋曲村姥姥家躲避。晋文公得知后让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邻居解张带路到介休寻找,介子推拒受封赏,又背着***亲隐住绵山岩洞中草衣寒食。晋文公迫使介子推出山以辅其***,带领众大臣来到绵山下,派人登山百般呼唤,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有的大臣向晋文公献计说:“介子推是位大孝子,如果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他一定会背着***出来。”结果奸臣孤偃、赵衰四面举火,正值春季风很大火越烧越旺,火着了三天三夜,堵住了介子推携母出山。晋文公又派大臣再次登山寻找,有人从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清照复清明。”看后,晋文公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为纪念这位忠孝双全的贤臣,晋文公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并把焚山这日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严禁在三天内生火煮饭,只吃冷食。这是历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说,它已成为介休绵山独特的文化遗产。
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率领群臣登绵山祭奠,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他融景生情,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时对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您做一个清明的国君!”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表达对介子推的思念之情,把此祭日(冬至后106日)定为“清明节”。寓意天清地明之意。
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代,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其中便有清明节气,在冬至后105日,也就是寒食节的次日。因此清明节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二是指节日,节日包含着风俗和庆祝纪念及相应的仪式习俗。
清明节时严冬已过,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盎然
的景象,是春游“踏青”登山的最佳时节,俗称踏青节;民间习惯于当天扫墓,所以又称思亲节、祭祀节,俗称鬼节,其最突出的习俗就是扫墓祭祖。除了扫墓,清明节最为流行的要数植树插柳了,所以清明节又称插柳节。大约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节合而为一,清明变成寒食节的一部分,是寒食节重要的一天。于是人们将寒食清明统称为清明节,所以清明节是寒食节自然发展的结果。
寒食清明节源于介休绵山。绵山的文化底蕴,就是介子文化(寒食及忠孝文化)。因此,绵山是公认的介子推归隐地,是寒食文化和忠孝文化发源地,是神奇的灵山圣地。
介休市民营企业家,山西省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吉英先生,从1995年投巨资数亿元开发绵山风景区达25平方公里,修复了许多古建筑,新建了上山的盘山公路,重修了云峰寺,兴建了9.9米高的介子推携母塑像和旌介亭,新建了到介公岭(石窟介公祠)的1800多级登山石阶,在巨形石窟内修建了高12米的介子推、介母及解张三尊塑像。现已有14大游览区,360多个景点,宾馆床位2000多,餐位300多,达到5 日游的格局。其节日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绵山也安排了4000多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景区所在地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也带动了介休市的旅游,交通,建材等产业的发展,是山西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化的典型。现在的介休市已形成已绵山为龙头,以厚重的历史遗迹后土庙,祆神楼,洪山源神庙,张壁古堡村,秦柏及灵石王家大院,资寿寺为主要景点的大旅游格局。
阎吉英先生说:“介子推崇尚大道,惟诚惟信……以道德忠孝仁义教化天下,诚、正、修、齐、治、平为入世人道之学,与国家***策和社会进步相适应,”应该提倡。“科学为物质文明、道德为精神文明;科学以开拓知识,道德以苦己利人,并行则利国利民,执一则祸世”,不可偏废。他对绵山的开发和对清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被世人所肯定。
20世纪40年代,绵山被日本帝国主义大肆破坏,日寇一把火把绵山烧成荒山,几乎人迹罕至50年。
世纪之交的今天,阎吉英开发旅游的一把火,把绵山烧成名山,一时间车水马龙,高峰时一天4万游客云集绵山中,让我们在这里又看到了绵山秀丽奇特的风景和古老厚重的文化,看到三佳煤化公司开发绵山旅游业的壮举,看到一个煤焦企业逐步走向现代绿色企业的新气象。
两千六百多年以来,登绵山过寒食清明节,朝拜介子推的人越来越多,香火不绝。寒食清明节原发地介休绵山,通过十年多的开发建设,寒食及忠孝文化已成为绵山景区独特的文化遗产。而绵山的开发也把寒食清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道德文化的有机衔接给出了一个可喜的答案,由此在新的时代为我们如何继承历史文化精髓给了我们更多的启迪和借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清明文化的发源地——山西介休县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