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这里不仅地上、地下文物数量众多,而且古玩市场中的古玩品种丰富,价格较低,由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和藏家的眼球。
山西古玩市场的演变轨迹
明清两代,辉煌了半个世纪的晋商在造就了“海内最富”的金银山的同时,也收藏了许多古玩字画、珍奇异宝。不少晋商本人就是收藏家、书画家,有的晋商家族还开设有古玩店、字画店,正是晋商使得山西的古玩市场初露锋芒。
在山西晋中一带,有句民谚:“太谷的灯,祁县的棚。”这里所说的棚,虽是临时搭建而成,但绝不是简陋之所,而是集珍奇古玩于一体的夸富之棚。祁县的棚流行于明清,从一开始的单纯灯棚逐渐增新扩展,到清中期达到极盛。民国举行过三次,1926年为设棚的最后一次,而它的兴衰正好是票庄业由兴盛到凋敝的过程。祁县古城的棚由商社在正月十五前搭建,元宵节那天,临近各县来参观的人很多,从昼到夕,络绎不绝,车马游人,充街盈巷,路为之塞。祁县的棚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使人们为之狂热、久久眷恋?主要原因除了结构精巧和内容新奇外,还因为在棚中能够看到各种珍稀古玩。据记载,祁县棚内的古玩大多是一些富室藏品,如铜器、玉器、瓷器、字画、贝雕、琉璃等。字画大多是名家手笔,又以红底洒金书写颂词之类的中堂条幅为多。工艺品中以钟表最多,有孔雀开屏钟、人物钟、鹦鹉自鸣钟、开花报时钟等,让人百看不厌。
晋商中不乏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不少人还是古籍爱好者、收藏家、书法家。下面介绍三位代表人物。
刘笃敬(1848~1920年),字缉臣,号筱渠,太平县(今襄汾)南高村人。他喜收藏古书、字画、金石碑帖。在南高村建藏书楼一座,内藏***书、钟鼎彝器、名人字画,藏品颇为丰富。
常赞春(1872~1941年),字子襄,榆次车辋人。一生对文字音韵学颇有研究,其书法源于碑派,尤以汉篆称绝。且酷爱收藏古籍、碑帖等,曾捐赠县学堂经、史、子、集多种。
赵昌燮(1877~1945年),字铁山,太谷人。博览群书,潜心金石书画,其书法精湛,被誉为“华北第一笔”。他专爱郑板桥画,曾自刻一章,文曰:“文比板桥多一字,官比板桥少一品”。赵氏是藏书世家,其父赵维周即喜收藏古籍,一生节俭,唯购书毫不吝惜,藏书丰富。到铁山时,所收集之书更多更精,并喜求名人精校善本,其善本书有唐开元《石经》、明版《太平御览》、明汲古阁仿宋陶诗、殷版二十二史、聚珍版善本书多种。
其他的晋商,如祁县乔家堡的主人乔景僖、乔映南父子,祁县渠家大院的主人渠晋山,也都酷爱收藏古玩字画。
清代,山西的古董商也是名震四方。如京师琉璃厂就有很多古董商是山西人。咸丰末年开办的“德宝斋”,创业者李诚甫是山西襄汾人,以善于鉴别法帖、印章、书法而闻名京师,在李氏的经营下,该店资产达10万余银两。“英古斋”是山西襄汾县人王德凤于同治六年(1867年)创办的,该店以鉴定和经营鸡血石、田黄石等古印章著名。“书业堂”为山西长治县崔玉峰于同治年间创办,“永宝斋”为山西襄汾县人崔皆平于光绪十年(1884年)创办,“荣录堂”为山西人刘姓于光绪年间创办,“奇观阁”是山西人马瑞亭经营。此外,还有襄汾人毛子恒开设的“渊识斋”、贾济川开设的“晋秀斋”,临汾人李建平、李欣平开设的“永誉斋”等。山西的书商与古董商在北京十分活跃,有的能量很大,竟能“包揽户部报销和打点吏部铨补”。众多经营古玩的晋商,构建了山西古玩市场的初步规模,也对后世的山西古玩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初期,山西省内古玩市场开始变得凋零,只有各地的文物商店和太原市的大中寺内销售古玩。到了“”时期,山西的古玩市场和全国的情况一样基本停业,只有文物商店和一些外贸单位在民间收购一些零星的小玩意儿。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山西各地的古玩市场陆续开始复苏,但当时还是以零散交易为主。太原市半坡东街,是建国后太原市***府指定的最早开放的旧货交易市场,其中也交易一些古玩,由于当时人们心有余悸,卖的人不太敢摆摊,买的人也是遮遮掩掩,古玩的交易处于半公开的状态。
1990年山西省收藏家协会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抓古玩市场,繁荣本省的古玩交易,让山西省的古玩在全国叫出个名头。恰在此时,府西街的山西大剧院下马,于是协会把古玩市场迁到了府西街,当时叫府西艺苑。
在山西老一辈藏家的心目中,府西艺苑是个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山西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古玩市场,而且山西的古玩市场借这个“宝地”开始了腾飞。最初府西艺苑是以摆地摊为主,半年后有人开始开古玩店,最发达时店铺多达30家,周日的地摊有100多家。慢慢地府西艺苑在全国有了名声,每逢周日这里人山人海,其中有不少是来自省外的淘宝人。据当年开店的商家回忆,那时的藏家并不挑拣,例如瓷器无论是品相完整的还是有磕碰的,只要一来货,就能卖掉,这是当年古玩经营的一大特色。
1996年,府西艺苑搬迁到现在的南宫古玩市场。南宫古玩市场建成初期,既有摆地摊的,又有开店铺的,条件还比较简陋。随着市场日益繁荣,昔日简易的旧房换成了新楼,1~5层都在经营古玩。如今,南宫古玩市场共有300多家经营户,双休日来自全国各地摆地摊的散户有上千家,前来淘宝的藏家更是摩肩接踵,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
与此同时,太原的其他古玩市场也开张了。1998年,太原铜业公司的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在收藏家协会的协助下,建立了旅游商品市场,叫太原古玩城。这个古玩城共分A、B、C、D四个区,其中A区的17家古玩店以经营杂项为主;B区的20家古玩店以经营旧家具和瓷器为主;C区聚集了20多家古玩店和10多家画廊,还有数家玉石类工艺品店;D区则集中了30多家画廊和字画店。太原古玩城最大的特色是汇集了一些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如山水画家石庭宝、花鸟画家王未英等,他们的工作室不仅珍藏有“看家”字画,而且还现场写字作画。
2004年,在太原市的大铁匠巷建立了山西古玩城,这座古玩城以环境优雅、软硬件设施齐全而著称。总面积9600平方米,有固定店铺200余家,并配有可容纳300人的拍卖大厅和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展厅,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专业古玩市场之一(如***)。
山西各地的古玩市场也十分活跃,其中介休的张兰古玩市场最有特色。介休市张兰镇号称“中国古玩第一村”,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镇,在明清时期就商贾云集。清乾隆年间,张兰的古玩之风兴盛起来,“家家藏宝,户户赏古”,一时蔚然成风。农闲时节,农户男人们出去寻宝,然后带回张兰出售。如今,张兰古玩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外地人也前来淘宝。在收藏界,说到张兰,没有人不知道,甚至海外淘宝者也晓得张兰这一鼎鼎大名。现在,张兰的古玩收藏经营户达到2000户。每逢周末,外地的古玩商人和淘宝者就来了,其中以京津的居多,周边的河北、河南、陕 西、内蒙古的也有,还有来自、海南等边远地区的。
逐步扩大的古玩市场和日益壮大的收藏队伍,使得山西省的古玩市场空前繁荣。在山西省的北部大同、定襄、忻州,中部榆次、平遥、介休,东南部晋城、长治,南部临汾、侯马、闻喜、新绛,西部汾阳等地,均有为数不少的古玩经营专业户,他们的生意渐入正轨,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一些县、镇、乡、村,自发地形成了专业古玩村。如文水县的方圆村、武吴村,忻州市的安邑村,平遥县的永固村、杜村、汪郭村、曹家堡,襄汾的东牛村、赵康村、董家庄,闻喜的郭家庄等,这些村子不仅有60%~70%的村民专业从事收购、交易古玩的行当,而且还形成了各自的专营特色。平遥这个古老县城的安固村专营木器,杜村、曹家堡以经营杂项为主,而汪郭村以经营瓷器为主。
老、真、杂是山西古玩市场的最大特色
山西的古玩市场,老东西多,真东西多,这一点为全国的收藏家和文物专家所认可。山西古玩市场的最大特色是体现了黄河以北文化的深厚蕴涵,例如老窑口的瓷器较为多见,再如各式各样雕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如今山西古玩市场以经营明清瓷器、木器、杂项最为多见,其次如字画、玉器、钱币、门券、邮票等的经营也十分红火。
在全国的收藏界,山西的古玩市场有着良好的口碑,许多外省的藏家在逛完这里的古玩市场后,纷纷评价说,这里的真品比较多,只要眼力好,就能淘到“宝贝”。再有就是山西的古玩市场品种繁多,尤其是杂项类。
山西的古玩市场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鲜明个性与特色,这与山西文化、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清代时的晋中地区,嫁姑娘时,娘家要陪嫁一对掸瓶、一对人头罐、一对冬瓜罐、一对帽筒,寓意“四平八稳”,是祝愿出嫁的女儿将来过上平安幸福的日子,这种民俗无形中使大量的明清时期的瓷器流传了下来。
山西人一贯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有着爱攒东西的习惯,一件东西即便是破了、没用了也舍不得扔掉,久而久之,老东西就越来越多。正是这种朴素的民风,使得许多老百姓家里留传着一些老东西,这些东西也许未必值钱,但却印证了山西人一贯俭朴的生活习惯。
山西的古玩市场本身具有个性鲜明的特色,这将使它长久地保持着迷人的魅力。
责编 水 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山西古玩市场的演变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