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恋一词源于古希腊神话的纳西斯的神话。纳西斯(Narcisse)是河神科菲索斯(Cephissus)与水仙女仙莉莉娥柏(Leiriope)的儿子。他的容貌很美,很多的女孩子追求他,但都遭到了拒绝。回声女生厄科(écho) 向他表露了爱慕之情,但他并不理睬,女神悲愤交加而死。于是复仇女神惩罚了纳西斯。一天,纳西斯在河边喝水的时候看见了自己的在水中的倒影,于是在瞬间产生了倾慕之情。终日欣赏自己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在他死的地方生出了水仙花。这是一个古希腊的自恋的神话。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阐释自恋的原因和机制。
关键词:自恋;;力比多
中***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78-01
自恋一词首先出现在弗洛伊德的1910年的著作中,用以说明同性恋患者的对象选择:他们将他们自己当作性对象,从自恋开始,寻找与他们类似的人,想以母亲爱他们的方式来爱他们自己。
自恋的发现,促使弗洛伊德在薛柏的病例中提出一个介入自体与对象爱恋之间的性演化阶段的存在。主体首先将他自己,他自己的身体当作是爱恋对象。这使得力的首次混合得以成为可能。在《***腾与禁忌》一书中也有表达。
弗洛伊德在以自恋专论这个研究中引进自恋的概念之前,早就使用过这个概念,不过在考虑力比多投资的问题,他在这篇文章中将概念引进到整个精神分析的理论中。实际上,自恋型神经症揭示了力比多通过撤回对象而去自我的可能性。这意味着自我的原始投资持续存在,他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想原生质微生物的身体与其所派送出的假足之间的关系一样。借用引用一种力比多能量守恒原则,弗洛伊德在自我力比多与对象力比多建立了一种平衡:在这里一种力比多愈被使用的越多,另外的一种就更加贫化。自我应该被视为一个力比多的大容器,力比多因此被派送到对象上,而且随时准备吸收从对象逆流回来的力比多。在认识自我力比多投资持续性的此种能量的概念的构架之下,因此引出一种自恋的结构性定义:自恋不在是一种演化阶段,而是以一种任何对象都无法超越的力比多的淤积形式出现。
对象的力比多以及力比多的撤回转至主体上的这种过程,早就在卡尔亚伯拉罕在1908年的早发性痴呆的例子指出:早发性痴呆的心性特征,为病人回转到自体中。一般健康的人将所有的力比多投向周围所有的生命和无生命的客体,而心身疾病患者则讲这种力比多转向自己之上。作为唯一的性对象。弗洛伊德采取拉亚伯拉罕的观点,它们被精神分析所接受,并且成为我们对精神分析态度的基础。但是他补充了下列这个相较于自恋能够界定自恋的看法:自我一开始并不是以统一的状态存在,并且他需要一种新的精神作用方能自行构成。
如果我们想要维持两者的区别:力以无序,彼此***的方式得到满足的状态,以及整个自我被当恋对象的自恋,并应该将儿童期自恋的主导性与自我的形成时刻两者相互重叠。
就这点而言,精神分析理论并非没有分歧。就发生论的角度,自我的构成可以被看作是精神单元,相对应与身体***示的构成。此种单元可以可被推想为主体从他人的模型中获得某种影像并将之沉淀而成,这影像确切的说就是自我。而自恋正是主体被这种影像所爱恋和迷惑。雅克拉康将自我形成的最初时刻与被他成为镜像阶段的根本自恋经验两者联系在一起。就此角度而言,自我对他人影像的认同所定义,自恋―甚至原自恋,并非没有一种任何相互主体关系的状态,而是某种关系的内在化。这种构思正是从《哀悼与忧伤》一文中获得的,弗罗伊德在次文章中讲自恋看成是一种对对象的自恋性认同。
尽管如此,随着第二精神装置理论发展,此种想法就消逝不见。弗洛伊德讲一个原自恋的(对对象的)状态与对对象的关系两个概括的对立。这个他此时称作原自恋的原始状态所具有的特征包括:完全缺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自我与它之间的无分化;此状态以子宫的生活为原型,而睡眠则代表次原型大致完美的复制。
一种借由对他人的认同的自我形成同时的自恋的这种看法,并未因此被放弃,只是此时他被成为次自恋而不是原自恋:通过认同,流至自我的力比多,产生次自恋。自我的自恋因此是次级的,从对象撤回。
弗洛伊德关于此观点的重大修正,与下列三点有关:(1)它的概念的提出――他作为一个分离的等级,其他等级则藉由分化来自于它;(2)自我概念的演化,它同样强调产生自我的认同,以及那个被当作分化装置的自我调试功能;(3)最后,自体与自恋之间区别的消解。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此种思想同时朝向两个危险:与实际经验背道而驰,由于主张新生儿不具有任何与外部世界的知觉开口;天真的重演被生物学陈述所加重的唯心论疑难:如何从自我封闭过渡到逐渐认识对象?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性学三论[M].1905. G.W.V, 44注1.
[2]弗洛伊德.自我与它[M].G.W. XⅢ,258,注;S.E,ⅩⅨ,3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论弗洛伊德的自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