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名言10篇

合作的名言篇1

1、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2、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3、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4、民齐者强。——荀况

5、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6、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美。韦伯斯特

7、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英。欧文

8、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9、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10、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12、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英。莎士比亚

13、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14、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1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1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17、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1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19、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权

合作的名言篇2

1、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卢瑟福

2、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恩格斯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俗语

4、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

5、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6、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歌德

7、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奥斯特洛夫斯基

8、人和万事兴。

9、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10、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

11、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12、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13、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欧文

14、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韦伯斯特

15、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列宁

16、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17、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18、民齐者强。——荀况

1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0、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就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当前,加强***的团结,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具有特殊意义。——***

21、团结则存,***则亡。

22、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23、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24、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25、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王杰

26、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8、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29、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30、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31、双拳难敌四手。

32、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奥斯特洛夫斯基

33、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泰戈尔

34、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35、人多势众。

36、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力量从团结来。

3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轲

38、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39、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歌德

40、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41、人多好办事。

42、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43、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44、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45、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列宁

46、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47、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莎士比亚

48、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49、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50、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马克思

51、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52、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53、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5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55、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56、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

57、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58、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合作的名言篇3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的建设的“细胞工程”,也是今年***建工作的龙头任务。这项工作,中央有决定,***章有要求,有指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目的在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向基层延伸,巩固拓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动***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使***的每一个细胞都健康起来,每一个组织都坚强起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从严治***的坚定决心和***治定力,彰显了我们***真管真严、长管长严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时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高度的自觉性主动参与到学习教育中来,做到***中央有号召,基层***组织和全体***员就有行动。

***章是管***治***的总章程,集中体现着***的基本理论和***治主张,集中体现着***的集体意志和原则要求。***规***纪是对***章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规范***员行为的具体遵循。每一名***员,必须尊崇***章、学习***章、遵守***章、维护***章,自觉唤醒***员***章意识,自觉把***章***规作为做人做事的根本遵循,做到讲***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牢固树立***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学好用好***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指导工作实践,是***员干部必备的基本功。我们***员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重温入***誓词,逐字逐句学习***章,做到边学习边对照边思考,力求把***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融入到血脉之中,变为思想自觉,全面提升自身的***性觉悟和***治境界,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知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能够找准位置,把握方向,举好旗子,走对道路,真正做到在***言***、在***忧***、在***爱***、在***护***、在***兴***。

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广大***员干部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工作遵循。十八大以来,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外交国防、治***治国治***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国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学习好、贯彻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体***员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关键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工夫,见成效。真学,就是要深钻细研,入心入脑,要端正态度学、追本溯源学、及时跟进学,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领会***重要讲话精髓要义。真懂,就是要深刻领会、全面理解,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思想方法和真挚为民情怀。真信,就是要坚定信仰,爱***为***,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做中国***的忠诚拥护者、做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自觉践行者。真用,就是要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不动摇,坚守改善民生不动摇,坚持全面从严治***不动摇。

作为一名***员,一名老干部工作者,要切实用***章的光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忠诚、追求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在践行“两学一做”的具体实践中勇于担当作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心用情服务老干部。一是要知敬畏,就是要敬畏***章***规***纪,自觉遵守《准则》和《条例》等***内法规,维护法律权威,坚守道德高线,划清法律底线,不违规不越规,始终保持***员的清廉本色。二是要有作为,就是要坚持为***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把“两学一做”与老干部工作相结合,深化“支部主题***日”活动,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精神相结合,做深、作实、作细老干部各项工作;还要与务实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服务机制,让老干部工作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在全心全意服务老干部的过程中引导老干部发挥***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为改革发展凝聚更多的正能量,充分体现老干部工作的价值所在。三是要讲奉献,就是要在日常的老干部工作中,热情细致,勤奋敬业,正确看待得与失,用耐心释疑解惑,用爱心投入工作,用孝心解决困难,用细心周到服务,用感恩之心嘘寒问暖,想老干部之所想,急老干部之所急,盼老干部之所盼,、帮老干部之所需,力所能及地为老干部办实事、解难事,真情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真正做一名知敬畏、有作为、讲奉献的合格***员!

合作的名言篇4

【关键词】代言;虚假广告;侵权责任;过错推定

从刘嘉玲因代言SKII惹上官司,到范伟、王刚、张铁林代言的网站涉嫌虚假信息。随着多起名人涉嫌代言虚假广告事件接连发生,针对完善法律、加强对名人代言行为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三鹿奶粉”事件之后,针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问题的讨论日趋激烈,而我国此后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其中专门以其第55条规定了代言虚假广告的连带责任。

一、名人虚假代言应承担责任的合理性分析

1.现实危害。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比如,对没有定论的性能、功效等作定论性宣传;对产品性能作夸大宣传;没有事实依据的“忠告”宣传;采用未经认可的“首创”、“独家经营”等用语宣传等等。从根本上来说,虚假广告都具有社会危害性、欺骗性和内容的虚假性。名人利用其公众影响力代言虚假广告,名人虚假广告由于其面向的对象广、传播速度快,容易引起社会性权益侵害现象。从微观上来说,欺骗、误导了消费者,都违反了法律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知情权、财产权、健康权甚至生命权。从宏观来看,名人虚假广告的泛滥,也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引发广告主的投机心理和不正当竞争,因此,名人虚假广告的社会危害性是不容小窥的。

2.法理基础。名人虚假代言须承担责任制度有其合理的法理基础。首先,其具有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的有无是区分违法行为与合法行为的重要标准,而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则是界定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一个重要依据。名人虚假广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当为法律所禁止,这是名人承担虚假广告责任的基本依据。其次,其违反了权利义务统一性要求。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内容也是法律关系的实质。在法治社会,权利与义务两者具有平等性,名人在享受因代言而获得高额的报酬的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应然平衡。广告的基本要求就是:“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不做虚假广告是名人的基本义务,尤其是名人在明知的时候,这种义务就是一种强制性的、违反即可带来法律责任的义务。而且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其掌握的相关信息明显多于消费者,所以,名人应当提供真实的信息给对方消费者,以此作为其获得高额广告费用的对价,但显然,名人虚假代言并未履行这一义务。同时,名人虚假代言,也明显的违背了其应有对公众负有的高度的诚信义务和审慎的注意义务。因此,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3.实际需要。从当前我国社会实际情况来看,名人代言的各种广告涉及到饮、食、住、行等各个生活领域,同时也有不少超越了真实广告的界限,成为虚假广告。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所出现的问题已成为生活中常见的充斥着各种利害的现象,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法律人的关注。针对三鹿奶粉事件进行的民意调查的结果表明,占总数62%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名人应该对其虚假代言行为承担责任。对于代言三鹿产品的名人,时下的民众反应相当激烈,网上的主流观点要求名人承担法律责任,退其广告代言费。反映了名人虚假代言所引发的尖锐社会矛盾,为立法对广告代言行为进行规制提供了民意基础。

4.比较法考察。利用名人代言广告是世界广告业的通用做法,因此认定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中名人的法律责任也成为各国普遍面对的课题。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外国立法例等来看,各国都为了杜绝名人虚假代言做出了严格的法律规定。比如,在美国广告法规中明确规定,名人广告就是“证言广告”和“明示担保”。而加拿大则规定,代言、推荐或证明者必须是该产品或服务的实际使用者。在韩国,***府通过预审制来规范电视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在法国,做虚假代言将面临牢狱之灾。对域外法律理论与实践的考察,可以发现,法律规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所采用的形式是多样的,往往采取民事的、行***的和刑事的综合手段。本文认为,名人进行虚假代言时,其具有可谴责性的代言宣传行为影响了消费者的意志,从而导致消费者购买了没有相应宣传的价值的产品甚至遭受了人身财产等损失,侵害了消费者的多项权益,属于侵权责任的范畴。

二、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归责原则

从侵权行为理论分析,我国侵权法有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等三项基本归责原则。纯粹的过错责任原则给受害人设置了的障碍太多,无过错责任原则过于严苛,不适合适用于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活动,而公平责任原则用于此处也不太合宜。对纯粹的过错责任原则加以改造的过错推定原则减轻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用该原则追究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责任比较合宜。过错推定规则是对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与完善。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当事人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人无力就侵权人主观上的可非难性进行举证,严格地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来追究侵权人的责任显然已无法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因此,现代法律从公平的价值追求以及合理负担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特别风险出发,提出了过错推定规则。在损害己经发生的情况下,如果原告能证明其所受的损害系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则应推定被告具有过错并应承担民事责任。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存在过错,是追究其责任的前提。过错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根据共同侵权的规定,可以追究广告代言人的责任。名人与广告主恶意串通,在明知广告的用语或内容虚假情况下,仍然宣传该产品,误导消费者,显然是故意,在民法上应当作为***的民事主体承担侵权责任。在是过失的场合,名人也应当承担责任,因为名人代言广告,其承担着极高的注意义务,应该考察广告内容是否真实合理,若名人出于疏忽或其他原因未能尽此义务,则属于重大过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名人虚假代言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1.名人的界定。1989年,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出演了“三九胃泰”的广告片,由此揭开了中国名人代言广告的序幕。短短不到二十年间,中国的名人代言广告快速发展,名人代言的广告以成百上千计,名人代言广告的形式也有了多种形式的变化。代言广告的名人大多是当红的影视红星,而实际上,名人,应该是一个范围更广的概念,所谓的名人应该是在一定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大体而言,名人代言广告中的名人有以下几类:(1)影视明星,比如著名主持人,歌星,影星。这类名人是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也是名人代言广告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类主体。(2)体育明星,比如奥运冠***等。为公众所熟知的体育明星其性格魅力也对公众有巨大的吸引力。(3)专家学者,他们在代言及证明某一类产品或服务时,运用其专业上的知识及语言,相对来讲,更具有权威性,同时也更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4)企业界名人,比如大企业家、公司领导人亲自出马为公司做广告,直接与消费者对话,增强了公众对其企业的认同度,这类主体在我国广告界比较少见。

2.损害的发生。受害人确有损害发生,是名人为其代言虚假广告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条件。无损害则无诉讼,更无胜诉的发生。(1)损害的种类。在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活动中,最常见的损害无疑是人身损害及财产损害。这两类损害种类与产品责任中的损害是相同的。除此之外,有观点认为,还应该包括纯粹经济上损失与精神上损害。(2)保护损害的必要性人身利益与财产利益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利益。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给消费者造成的人身损害及财产损害应当受到填补。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承认了侵犯人身权而生的精神损害的赔偿,并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承认了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在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场合,这一重要原则同样适用。

3.因果关系的存在。行为人的行为与侵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确定侵权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名人虚假代言,商家利用名人的影响力、说服力来扩大广告效应,来说明产品的品质、性能等可购买性,是通过名人的影响力影响了消费者的意志而使消费者购买了名人代言的产品,进而发生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因此,名人的虚假代言活动与对消费者的侵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依据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在于其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上的“相当性”。涉及到个“一般合理性”标准。并非所有出演虚假广告的名人都应对虚假广告所产生的损害负责,关键在于名人在虚假广告中的行为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是否具有相当性的作用。只有名人在某一虚假广告中的出演通过各种形式明确的号召、引起他们的有效信赖,影响了消费者做出某种选择,从而诱导他们做出某种购买行为的情形下,名人的代言与损害结果二者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名人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承担侵权责任。同时,该因果关系的存在之举证责任应该归于受害人,由受害人举证证明名人的虚假代言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为名人代言的广告面对的是不确定的公众,其对于其自身代言的广告对于某受害人是否构成影响进而导致受害人购买了产品是难以证明的,是对其苛加负担。而且由名人举证因果关系不存在,在一定意义上隐藏着因果关系已存在的一种推定,这是不公正的。

4.责任范围《食品安全法》在食品广告领域确定代言虚假广告须负连带责任,对于其他领域内的虚假代言应承担何种责任,各界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的认为,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应以其广告报酬为限。其认为,对由虚假广告宣传的质量不合格产品造成的损害,主要应由生产经营者而非广告代言人承担法律责任。具体分析该问题,至少要考虑到生产经营者、***府职能部门、广告制作者(包括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广告代言人等)和消费者这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广告代言人所起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有的认为应给予虚假广告的代言人以惩罚性赔偿,承担连带责任,一旦确定名人是代言虚假广告,造成对消费者的损害结果的,对其除处以罚款和必要的赔偿外,应处以在一定时间内禁止其代言广告产品等处罚措施。笔者认为采取连带责任形式,让名人们为代言行为负责,是减少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一个有效措施。

综上,对于代言虚假广告的名人,应完善法律监管措施,规制名人虚假代言活动,追究其侵权责任,以期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同时,要根治虚假广告,要完善其他相关方面的措施,如加强广告审查、监察等等。

参考文献

[1]曹亚立.产品出问题代言明星也要担责? [J].上海法治报.2008(9)

[2]徐宁.律师称“三鹿”代言人不用负法律责任[J].南充日报.2008(9)

[3]孔祥俊.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J].法律出版社,2001:308

合作的名言篇5

【关键词】语言/形象/意境/和合/和合语言哲学

语言形式与哲学形态之间是一种互动互济、相辅相成的关系。换句话说,语言形式怎样,哲学形态也就怎样。不同民族的文化,因其语言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哲学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拥有哲学,拥有世界。

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自然语言以及人工语言(数理语言、统计语言、代数语言、计算机语言、网络语言等)等,但全球绝大多数人用来交换思想和信息的是日常语言,人们用日常语言进行交往活动,哲学家也用日常语言来表达哲学思想。这样就产生了一套日常语言,既要表达日常生活中具体有限的东西,又要表达哲学中抽象无限的东西。前者所表达的是经验的,后者所表达的是超验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反差:就西方传统哲学而言,哲学家所讲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的世界是颠倒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看来,他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实在的、真实的世界;而在哲学家看来,这是一个并非真实的现象世界,真实世界是这个呈现的、在场现象世界背后的那个隐蔽的、不在场的本质世界。也就是说,哲学家所使用的日常语言并不是在日常语言意义下使用的。由于这种“悖论”,造成了哲学语言的困境,要摆脱这一困境,就要让公众走向哲学和让哲学走向公众,使两者一体相通。

哲学语言的形式始终在演变之中,但语言哲学所面临的言、象、意问题,却是可以不断发掘、转生的宝库。哲学是民族化的、个性化的。只有民族的语言形式,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笔者之所以采纳言、象、意作为和合语言哲学的基础范畴,是因为和合语言哲学作为民族的语言哲学,与民族的精神具有共源性。这种发生学意义上的共源性,使得“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1][p50]。当然,民族的语言与民族的精神是有差分的。民族的精神与语言,犹如心与身的关系,身有心才有生命,否则生命就终止了;语言有了精神,才获得了生命,两者不离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所有可以说明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的现象中,只有语言才适合于表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最隐蔽的秘密”[1][p201]。语言不仅使人的思维逐渐上升到智力高度,而且运用智力体认、把握世界。

从语言与民族的互动关系来说,语言的存在是民族存在的标志。换言之,民族的存在就是一种语言存在。语言的特性是民族精神特性对语言不断施予影响的自然结果。人们可以从每一种语言推知与它相关的民族性,从语言的外在结构(如语法和词汇结构)可透视其内在特性。隐藏在语言内在深处的是民族的精神特性,它不仅决定着语言的外在结构,而且是语言的生命之所在。由民族的精神特性所决定的语言结构,其本身就意蕴着民族精神的品格。它会使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在语义上呈现出来,而且会在这个民族的各成员身上唤醒一种一致的精神力量,从而可以在语言结构与民族精神、思维方式之间达到一种通约。和合语言哲学力***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象、意范畴。

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符号,就无所谓语言。语言作为思维的直接现实离不开符号。语言符号是指称存相的,存相作为被指称者,应与语言符号所标志的指称相符合,在事实上却存在差异,这便是“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语言符号本身可说是被指称的存相的标志,被指称、被标志的存相,在语言符号之中是一种抽象,而非感性实在,是一种不能吃的桃和不会走的牛。换言之,指称、标志的语言符号与被指称、标志的存相之间,即言与象之间,并不存在由它们本质、本性所决定的必然的内在联系。语言符号没有它所指称和标志的存相的特性,存相亦不一定选择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性的指称、标志,来指称、标志自己。这里没有先验的意志来决定应该如何指称与被指称及指称什么与标志什么。在初始时不一定是必然的,而可能是偶然的现象,是某种外在的因缘将其联系起来。尽管有从象形、指事等方面选择指称和标志被指称、被标志者的情形,然而语言符号与其所指称、标志的存相之间的关系,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和确定的。所谓“约定俗成”,是指在社会交往网络中被普遍认同、理解和使用的具有稳定性的一种指称。这种指称、标志一旦互相约定并习俗相沿,指称、标志与其所指称、标志的存相就被固定化了。

由这种确定的关系,人们便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语言符号就是其所指称、标志的存相本身,而把两者等同起来,甚至有一种语言符号崇拜的观念。在西非沿岸,存在着对人与其名字之间的实在的和肉体上的联系的信仰,认为用人的名字可以达到伤害这个人的目的。涉及谁的名字,就意蕴着涉及他本人或者涉及这个名字的存在者。这样将语言符号与客体实在,指称者与被指称者的简单等同,致使语言符号获得了特殊的魔力。

    中国也存在这种崇拜语言符号的风俗,古代巫术就把所要谋害对象的姓名、年庚(指人诞生的年、月、日、时)记载下来,以便使邪术伤害人。《红楼梦》曾记载:马道婆接受了赵姨娘的贿赂,要害贾宝玉和王熙凤,便拿剪子铰了两个纸人,问了他俩人的年庚,把名字、年庚写在纸人上,又找了一张蓝纸,铰了五个青面鬼,叫他并在一起,拿针钉了。她对赵姨娘说:“回去我再作法,自有效验的。”过了几天,宝玉觉得头疼,大叫一声,将身一跳,离地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尽是胡说。宝玉便一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正没个主意,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的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了人,瞪着眼要杀人。众人一发慌了……[2]在这里,马道婆把符号(名字、年庚)与客体存相(要谋害的对象宝玉、凤姐)当做同一东西,就似乎达到了实际谋害人的目的。这种语言符号崇拜的观念、习俗至今仍然存在,比如在有些地方生下小孩,特别是男孩,只能叫***名(如阿猫、阿狗等),不能叫真名。如果泄漏了真名,被路过的妖怪、魔鬼听见了,就会来勾魂。另外,也“害怕把自己的真名泄露给敌人,惟恐敌人借以施展邪术”[3]。在这点上中西有其共性。

和合语言哲学的语言符号具有命名赋义的功能,还有指称的功能,这在中国先秦时期便已得到确认。语言符号与事物形象、存相之间,可构成一种能指与所指、指与被指的关系。公孙龙在《指物论》中便探讨了这种关系:“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事物、存相无不是有一个指称的,而指称不是由指称所指称的。“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假如天下没有指称,那么,事物、存相就无法称谓。指称本来是天下所没有的,物是天下所实有的。指称自身固有表现为事物、存相的特性,但指称不赖于事物、存相而***。符号的指称具有天下事物所共同具有的一般性或共性,比如猪、狗、马等语言符号,是用来指称天下实有的猪、狗、马的符号,指称猪、狗、马存相的符号是感性的,但被指称的猪、狗、马这些存相在符号中却失去了其感性,而成为抽象的客体。作为事物、存相总得有指称,指称与被指称的猪、狗、马存相的结合,便是“物指”了。指称是有事物存相内容的指称,但指称失去了其抽象性或一般性,就不是指称了。假如语言符号具有猪、狗、马的实际功能,公孙龙认为,那就不是语言符号了。语言符号虽指称事物、存相,但不是事物、存相本身。

语言符号与客体事物、存相的关系,在和合语言哲学中即言与象的关系问题,亦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魏晋时期,王弼等玄学家就言、象、意问题展开了辩论,反思这次辩论,对今人仍有所启迪。

王弼所讲的言,是指言辞、卦、爻辞;象是指《周易》卦象和爻象,卦象包括八个经卦卦象和64个别卦卦象。汉人解易,拘守象数,任意引申、附会,支离繁琐,破坏了对《周易》整体思维的本真的理解。王弼试***还《周易》言、象之本真,撰《周易注》和《周易略例》。他批评汉易说:“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从复或值,而义无所取。”[4][p609]假如执著于卦象的象征物,如乾为马,坤为牛等,而不去领悟卦象背后隐蔽的刚健之道和柔顺之道,象数的牵强附会就会愈演愈烈,繁琐至极,不得要旨。加上“互体”、“卦变”、“五行”等解易之法,“伪说”蔓延滋长,巧愈弥甚,有害于对《周易》本义的理解和把握。

言与象的关系既指语言符号能否表达物象,亦指物象能否通过语言符号而彰显,就此而言,可做这样几层分析:

一是语言(名言)符号生于物象或生于形象。“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4][p609]。“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4][p199]。这种“生于”可理解为逻辑上的包涵和次序,也可以解释为语言符号是由物象、存相来决定的。“名也者,定彼者也;称也者,从谓者也。名生乎彼,称出于我。故涉之乎无物而不由,则称之曰道”[4][p197]。名号(语言符号)是确定、决定有形事物的,称是服从说话人的意志的。名号是以事物(物象)为依据而化生,称是由主观意志给予的。因此说:“名号生乎形状,称谓出乎涉求。名号不虚生,称谓不虚出。”[4][p198]名号是依据事物形象、存相的形状确定的,称谓是按照人们的认识的要求而出现的。

二是物象、存相是通过语言符号来彰显的。物象、存相虽有形有象,但物象自己不能描述自己,不会彰显自己。语言符号既具有表达和说明物象、存相的功能,又能够表述和陈说物象、存相。这是因为言与象(名与实)之间存在着一种融合性、互渗性,“故有此名必有此形”[4][p199]。名与形象相符,即名符实,不能定名,亦不可与论实。这样,物象、存相便可以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所谓“象以言著”,即物象的显著依赖于语言符号;“言者,明象者也”[4][p609],即语言符号能够彰明物象。

三是主体可以借助于语言符号去体认和把握物象、存相。物象能否穷尽?依什么来穷尽?可以选择某种语言符号来表达和说明,也只能以语言符号来“观”物象,“尽象若言”[4][p609]。只有语言符号才能穷尽和体认物象、存相。

尽管言与象具有融合性、互渗性,但言与象犹如名与实,毕竟是不杂的。这便是“言尽象论”与“言不尽象论”。应该说,这两者都是存在的,以“言尽象论”来否定“言不尽象论”或者以“言不尽象论”来否定“言尽象论”,都有其偏颇。和合语言哲学主张两者的不离不杂,冲突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名之不能当,称之不能既。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4][p196]。名与实不适合,称与象不完全包容,这样名与实、称与象之间就有所分别及其凭借,由其分别和差异便有“不兼”与“不尽”,即不能完全蕴涵,有一定局限性,而无普遍的包容性、周延性,所以名号与真实便大异,称谓与形象不相符。

这种“大殊其真”和“不可以名”的状况,无论是在呈现在场的层面,即存相的显性层面,还是在隐蔽不在场的层面,即存相的隐性层面,都是存在的存相。语言符号所能表达、说明的存相,是就显性的、在场的层面而言的;就隐性的、不在场的层面而言,天地万物所根据的“道”,幽冥之所产生的“玄”,幽深而不可穷尽的“深”,充满天地而不可穷极的“大”,久远而不可达到的“远”,幽微而不可见的“微”,都是一种微妙无形的无限、无象的不在场的东西,是不可“名细”、“名大”的,换言之,是不可名号、称谓的一种本体和境界。假如强以语言符号和称谓加于它们,就会失六者之常,离六者之真。真常之离之失,语言符号的指称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此,我们必须承认有不可以语言符号指称的东西存在,这“东西”既包含形象、存相,亦可涵盖“道”、“玄”……语言符号的这种局限性,说明语言符号不是万能的。正因如此,王弼曾提出“得象忘言”的主张,认为获得形象、存相,就可以忘掉、抛弃语言符号。“忘言者,乃得象者也”[4][p609]。在这里,忘言是为了贴近被语言符号所限隔的形象、存相的真实,而以直觉直接逼近形象、存相,呈现形象、存相的真实。这既是体认论的问题,亦是诠释学的问题。

存相无论是对显性的在场物象的体认,还是对隐性的不在场本体、境界的诠释,语言符号都是一种有限形式的中介系统。然而,人类自有了语言文字符号,就标志着第一次中介系统***的开始,它使人类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人类从古至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发展,都与语言文字符号密切相联。现代计算机技术、因特网所开拓的由数字化方式构成的虚拟方式,将导致人类中介系统较之语言文字符号更为深刻和重要的***。虚拟方式在语言文字符号所创造的思维空间、符号空间中的***,就在于它在思维空间、符号空间中又创造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在虚拟空间和网络世界中,言与象、名与实的关系都可以被虚拟化,以虚拟方式呈现不可能的可能性,使言与象、名与实实现融突和合。

假如说“得象在忘言”的“象”,是语言文字符号不可言说的意象、境界的话,那么,就可进入探索意与象的关系问题。其实,象与意本身及其关系都蕴涵着可言说的层面(显性层面)与不可言说的层面(隐性层面)。

物象如何产生?意义如何表示?物象与意义如何联系?是什么关系?都是象与意关系的重要内容。王弼认为,“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4][p609]。作为存在的物象是有意义的,无意义的物象也就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象生于意”,凸现物象意义的功能和价值有其合理性。这是因为,物象与意义是不离的,两者互动互渗,象中有意,意中有象,所以可以寻求物象来体察意义。意义包括可言说的显性物象和不可言说的隐性意象、境界,意义丧失了其赋义的物象、意象、境界等担当者,意义的生命也就枯槁了。

物象、意象、境界是意义的载体,体认、把握意义便可通过物象、意象。“夫象者,出意者也”,“尽意莫若象”,“意以象尽”[4][p609]。具有同类意义的东西可用同一物象来表示。正因为物象能表示意义,所以可通过物象来体认、把握意义,但人们所要体认、把握的意义已隐性地蕴涵在物象这个前提中了,因而,体认也就是一种自我体认的途径。这便是“象生于意”、“象以尽意”的意蕴。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系辞焉以尽其言”(《周易·系辞上》)。在这里,象与意、卦与情、辞与言的关系(注:《周易》所指的象是卦象,即事物的象征。崔憬说:“伏羲仰观俯察,而立八卦之象,以尽其意。”意指意思、意义,辞指解释卦象基本概念的卦、爻辞。崔憬注:“文王作卦爻之辞,以系伏羲立卦之象,象既尽意,故辞亦尽言也。”参见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八),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14-415页。),都不离不杂。这种不离不杂不仅是既差分又融合,既相依又对待的,而且是互动互补的。意通过象来显现,赋象以意义;象是穷尽意的中介和工具,象以存意。“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4][p609]蹄筌之喻见于《庄子·外物》,用来说明言与意的关系,得意而忘言,王弼发挥为说明言与象、象与意的关系。蹄与筌的价值指向和目标是象与意。象相对于言来说,蹄筌作为言是捕捉象的工具,捕捉到象以后,便可以忘掉、放弃蹄筌这个工具;象相对于意来说,蹄筌作为象是捕捉意的工具,得到意以后,就可忘掉、放弃蹄筌这些工具。工具只是达到目标、目的的手段,其本身不是目标、目的,但没有一定的工具,也不能达到一定的目标。

人们体认意义的道理,与蹄筌捕捉兔鱼的道理是相通的。若只执著于蹄筌,便达不到目标;执著于目标,亦不能获得真正的目标。人们体认、把握意义,必须借助于物象而呈现意义,如果执著于纷纭复杂的物象,被物象所蔽,亦不能获得对意义的体认。从这个意义上说,得意忘象亦不无道理。因为人们体认隐性的意义,不能不在千变万化的、个别偶然的显性物象中获得稳定常住的、普遍必然的隐性意义。

这里所说的获得稳定常住的、普遍必然的隐性意义,就是荀粲所说的“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5]。理有物象之理,是显性的有,言象可体认、把握;有终极之理,是隐性的无,超言绝象,言象不可体认、把握。譬如孔子所讲的“性与天道”,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和意义,便是一种“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就是物象和语言之外的意义。它是“理之微者”,所以“蕴而不出”,语言、物象所不能表示和标识。换言之,“象外之意”和“系表之言”,是被物象和语言所“遮蔽”了的存在,物象和语言只停留在所能表示和表达的领域,而未能达到以有限物象和语言所能表示和表达的被遮蔽了的领域。

明言象、象意之辨,再探索“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后的言意之辨,其逻辑推论便是“得意忘言”。如果说这个推论明于魏晋,但言意之辨实于先秦时就已发生。辩论涉及宇宙、人生意义与语言符号的关系,如语言符号能不能表达意义?语言符号在认知中究竟有什么作用?等等。辩论中有两种意见:一是言尽意论,二是言不尽意论。说明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有限与无限的冲突。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6]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这里《左传》引孔子的话说明儒家是肯定言尽意的。然而道家反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道”、“常名”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或用名号称谓的,语言可以言说的、名号可以命名的便是“非常道”和“非常名”,凸现了语言符号功能的局限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认知的局限,否定了言尽意论。

如果说《左传》引孔子的话为肯定“言尽意”论,那么,《周易·系辞上》引孔子话则为“言不尽意”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接着又引孔子为“言尽意”论的话:“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虽这里是讲象与意、辞与言的关系,但从广义上说,言意之辨的“言”可意蕴“立象”和“系辞”,因此,可体认为言尽意论。在这里《系辞》作者采取和合的方法,把两种有冲突的观点融合起来,这种融突论对以后的言意之辨有深远影响。其实,“言尽意”论与“言不尽意”论若指其特定对象和范围而言都是合理的。简言之,语言符号作为表达物象的意义是能够穷尽的,但作为表达物象背后本体的意义是不能穷尽的。王弼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推致“得意忘言”,是就本体世界意义层次上说的。直觉体验本体意义而忘掉语言,这是因为日常语言方式不能表达未出场的和未实现的无底深渊,这并非对“言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的否定,而是两者的融突和合。

以言意融突和合的理念来审视言意之辨,无论是“言尽意”论,还是“言不尽意”论,都深入探索了一体相通的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互动互补,冲突融合,便可达一个新的和合之境。

“言不尽意”论的代表人物有嵇康等。嵇康撰《言不尽意论》一文已佚。我们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可以得到他关于“言不尽意”论的信息:“吾谓能反三隅者,得意而忘者。”[7][p209](戴明扬校:“得意而言”吴宽丛书堂钞本言字上有忘字,是也。)为了说明、表达思想的意义,而例举寓言比喻,但寓言比喻并非思想意义本身,而是为人们领悟思想意义所替代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获得了意义,语言形式就可以忘掉了。这是因为语言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外壳,它是人赋给事象、物象的标识。由于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方言殊异,“同事异号”的情况十分普遍,但亦不能否定语言符号作为约定俗成之物,在一定民族、一定地域内的普遍认同性和确定性,它并非是人主观任意赋给的标识。

语言符号具有标识被指称的事物的功能,是无可否定的。在嵇康看来,这种标识的功能是有限的。譬如说圣人突然到了胡人地域,不懂当地的语言,那么如何交换信息呢?“或当与关,接识其言耶?将吹律鸣管,校其音耶?观气察色,知其心耶?此为知心,自由气色;虽自不言,犹将知之。知之之道,可不待言也”[7][p210]。知心可以观气察色,即从人的表情中得知,而不需语言。嵇康通过各民族语言差异不同这个社会现象来说明:语言与物象、语言与意义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不同语言之间是不能通约的;语言符号作为一种标识,虽具有一定社会内涵和认识意义世界的作用,但“言非自然一定之物”,异俗之言,无共同的标准,也无内在必然联系。由此,“心不待言,言不证心”,“心不系于所言”,“言或不足以证心”,语言不能尽心意,即心灵世界的意义是超言的。

嵇康之所以提出“言不尽意”论,与其认知论不无关联。对事物的效果的认知并不是都能马上呈现的,而有显性(“见”)与隐性(“遥”)、“交”与“赊”之别。人们往往相信当下呈现的、见效的,而怀疑当下不呈现的、不见效的。由而推衍当下呈现的、见效的是语言符号可表达意义的,而当下不呈现的、不见效的便是“言不尽意”的。

“言不尽意”论对当时与以后中国的文学、美学、艺术思维及价值评价有很深远的影响,以“言不尽意”为文学、美学、艺术最高境界的标志,追求一种超言绝象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游心之所在的灵境或想像的意象。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象便是心灵主体的生命情调与客体自然景象的融突和合。作为灵境的意境不仅意味无限,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而且它既超越又内在,超越于一定的人、物、情、景,又内在于人、物、情、景。在这种情与景的融突和合中,情是心灵的透射,景是心灵的投影。它激出最深的情,透入最美的景。情与景犹如静中之动,动中之静;静是静动,动是动静;感而常寂,寂而常感;虚而常实,实而常虚。情景、动静、感寂、虚实圆融不二。这种情景的交融、静寂的观照和生命的感动构成了中国人“言不尽意”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这是和合语言哲学对传统言、象、意整合和转生的一种形式。

审美艺术意境的真实乃是虚以衬实,色以托空,虚不异实,空不异色,其内在的心灵是“信以为真”,即心灵诚信,意境必真。当情思起伏、波澜变化、因心造境、仪态万千之时,并不是那一固化的物象所能衡量,而只有那大自然无限宽广的胸怀、变化无穷的万象才能展现生命主体的意境和神韵。在这里,生命才获得充实,生机勃勃;生息摄动,生意盎然;生育蕃衍,生气旺盛。如此生化意境实非语言文字所能完全表达。

我们这里认为心灵意境非语言符号所能完全表达,并不是否定语言符号的作用,也不是同意张韩的“不用舌论”。张韩以“不用舌论”来论证“言不尽意”,他认为,舌是用来说话的,不用舌就不能说话,无舌而不说话,就可不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意义。语言符号不能通理,即不能说明如孔子的“性”与“天道”这样精微的道理。言既不能通理,就只能用心意来通理。“余以留意于言,不如留意于不言,徒知无舌之通心,未尽有舌之必通心也”[8]。无舌不能言语,不能交流思想信息,而用心意来交流,即使有舌能言语,亦必须以心意来交流。离开语言中介系统,直接以心意相通,实际上否定了“言尽意”论。

欧阳建针对当时“言不尽意”思潮而撰《言尽意论》。时下通才达识之人,如蒋济、锺会、傅嘏等,都援“言不尽意”论来说明、谈论自己关于眸子知人和“才性”的理论。欧阳建自称“违众先生”,批评“言不尽意”论,并论证了自己的“言尽意”论。

首先,欧阳建认为,自然事物形态、颜色和人的鉴识功能,并不决定于名称和语言,或以语言和名称为依归。四时、鉴识、方圆、黑白,都是自存之物,名称和语言对于这些自存之物来说,并不能赋给什么或有所作为。无施无为,而自然而然。名与物对应,言与理对应,名指称事物的是概念,言标识事理的是判断,都是自然的。

其次,名与言虽对于物与理是自然、无施无为的,但并没有否定名与言自身所具有的作用。事物的道理是人心的体认,没有语言就不能表达出来;事物之作为事物是已经确定了的,没有名称就不能分辨事物的彼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信息的工具,语言不畅达,就不能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忘言。名称是分辨事物的工具,名称不分辨事物,人们就不能鉴定、识别事物,所以名称也是不能忘的。这就是语言和名称存在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也是辨实和宣志的需要,现实的欲求和需要,是言与名存在的根据。

再次,假如不否认语言具有表达理念的功能,名称具有分辨事物的功能,那么,思想理念和客体事物变化了,言与名亦应随之而变化。“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名言应当“逐物”、“因理”而变迁。名言与物理的关系是:“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声响不二,形影不离。基于此论证,欧阳建得出结论说:“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9]

欧阳建的论证只涉及名言对于显性的、在场的事物和思想的层面,而没有论及隐性的、不在场的本体和境界层面。对于前者,“言不尽意”论者并不否定语言、名称的表达和指称功能及其言能尽意的作用;对于后者,“言不尽意”论者认为语言与名称是不能完全表达和指称的,因为它是未呈现的、未发的,只能依赖于直觉的体验,而不是名言的表达和指称。因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并非与“言不尽意”论针锋相对,而是对言意一而二、二而一中所存在的两种情境和状态的一方面的论述,两方实是既冲突又融合的和合关系。

言意的融突和合关系,南宋的饶鲁有所说明,他在诠释程颐“下学上达,意在言表”时认为,圣人所作的经典文本的意义是上一层事,言语是下一层事。言意为上、下两层事,两者有差分而有冲突,这是二分,但读书决不能仅停留在言语文辞的下一层事,而必须以言语文辞为中介,通过言语文辞而通达其所以然之意义,这便是下学而上达其意,这是讲言意的融合。言意融突而“通其理”,便是“意理合一”的和合境界。这也就是和合语言哲学所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0.

    [2]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288-297.

    [3] 罗素.人类的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8.

    [4]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z].北京:中华书局,1980.609.

    [5]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9-320.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z].北京:中华书局,1981.1106.

    [7]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09.

合作的名言篇6

关键词:名词;汉语;***语;类型

中***分类号:H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55-02

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是语言学习及教学中的重要手段。着眼于此,以下以名词对比为出发点,分析其相关的语言现象,从而凸出两种语言的部分语言类型特点。

一、名词的再分类特点

目前汉语在名词的再分类上使用的标准就是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例如刘顺的分类标准是名词与量词的组合关系,据此,把名词分为可量名词和非量名词两大类,然后再分小类,一直把这个标准贯彻到每一个小类。[1]这正是汉语这种以词序和虚词作组合手段的所谓分析语的典型表现。***语名词在再分类方面采用的标准除其多标准化和多次划分的特点外,它还注重词形变化的作用。例如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的划分中,提到了名词的数的范畴对分类的作用。即普通名词和具体名词有复数形式,专有名词和物质名词只是在含特殊意义的前提下才采用复数形式。[2]这表现出了***语作为形态发达的综合语在确定词的聚合关系时,往往以外在的形态标志为标准的典型特点。但是,在名词小类的划分上,汉语对类似于形态标志的现象也是予以关注的,比如表人的专有名词一般不与表示多数的“们”组合,也有其特殊的含义。***语的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的划分中也注意到了与量词的组合特点。比如***语的部分抽象名词虽然可以直接与数词组合,但也和汉语一样,一般不能和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衡量词、表示容器形状的量词组合,也能通过意义类似于“种、类”的借用量词“xil,türlük”等词与数词组合。

二、名词的构词法特点

构词法的核心问题是语素组合规则。在这个问题上,汉语的孤立语特点和***语的黏着语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汉语和***语中,语素均可分为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这些语素是构词的基本材料。就语素的分类来看,语各有自己的特点。汉语基本上是孤立语,它的语素(大部分可以用汉字表示),在古代大都是自由语素,只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自由语素出现了语法化的倾向,其意义分化,在一些用例中继续保持原有的词汇意义,而在另一些用例中,原本实在的词汇意义逐步虚化,转而变成了只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兼表抽象程度更高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这实际上意味着一个构词的黏着语素正在形成。***语是黏着语,它的语素中历来就有专门的黏着语素,如“- ■i”,它的词汇意义比较空,与其他语素组合时,就出现的位置来讲,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单向性。就来源而言,***语有一个显著特点,外来词缀比较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语的黏着语特征。由于它是富于形态变化的语言,很容易将外来的构词词缀纳入自己的构词系统。汉语是孤立语,吸纳外来词缀就比较困难,要有一个改造的过程,外来的名词词缀往往是用仿译的方法摹借而来的,如后缀“化”的引入,它是仿译英语的“-ization/-isation”而形成的。所以汉语的外来词缀很少。[3]其次来看构词的方法。合成词一般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大类。这两类词在汉语和***语中都有,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在各自的构词法中所处的位置。汉语是分析语,主要靠语序来组合语法单位,复合词中语素的组合规律与词的组合规律相似,所以在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是复合法就成了汉语合成词构词的主要途径。***语是黏着语,主要靠词根上粘连词缀的派生法来构词。此外***语除了拥有一定数量的固有词缀外,还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语言的词缀来丰富自身的构词材料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际需求。这正是***语语言类型特点所允许的发展道路。语言相互之间的接触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在现代***语词汇扩展的发展趋势中,自由语素与自由语素组合的构词方式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如同汉语双音节词的演变历史一样,也在走一条由短语向词逐渐过渡的发展道路。大量新的概念需要用相应的词汇去表述,除了使用派生法造新词外,运用上述复合法构造的新词正在大量涌现。不过,这种新的语汇开始出现时往往是词组,有一个逐步词化的变化过程。例如“洗衣机”最初被表达为“kir yuyu■ ma■ inisi”,后来便有了它的词化形式――“kiral u”。这个词化的例子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语作为黏着语的特点,词根上缀加词缀仍然是这种语言最有效的造词方法。

三、名词的句法特点

语名词的句法特点主要包括名词的句法位置(名词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和名词被其他成分修饰等两种情况。在名词充当句法成分的问题上,汉语名词作主语和宾语时,其确定标准主要是该名词与谓语(主要是动词谓语)相对的位置。语序的变化将会导致主语和宾语的改变。例如:“这件事大家都赞成。”和“大家都赞成这件事。”这两句话中“这件事”处于动词谓语之后就是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就是主语。汉语名词作定语时,其主要标志是结构助词“的”,有时也可以通过语序来表示。汉语名词作谓语的语法手段也是语序。汉语名词一般通过与介词组合才能充当状语或补语,但确定状语与补语时语序也起一定的作用。而***语句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是形态。在名词充当句法成分的问题上,其形态格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很大,大多数句法成分有形态标志。例如:主语的标志是主格,宾语的标志是宾格,状语的标志是向格和时位格。语序和虚词的作用次于形态手段,但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形态手段的一种补充,相反它们也是其必不可少的。比如,在主语和谓语都由名词充当的句子中,语序的变化同样也影响句法成分的确定。在名词受其他成分修饰的问题上,两种语言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比如代词修饰(限定)名词时,汉语的代词与名词的组合中间大多情况下需要结构助词“的”参加。***语的人称代词限定名词时,必须采用属格形式,而且被限定的名词还必须与属格代词以交织关系(■irmi■ i■ munasiwiti)组合,即被限定的名词的人称形式必须与限定它的代词的人称保持一致。

四、名词的语义特点

两种语言名词的语义特点主要包括语义结构中名词所担当的语义格和名词的配价问题。汉语语义格在句法结构中的体现手段是语序和介词。比如施事格、受事格等一般通过语序引进,经由格、原因格、时间格、处所格等一般通过“从、因、在”等介词引进。而在***语中语义格的体现手段首先是名词的形态格形式,其次是后置词。虽然***语中语义格和形态格不是一一对应的,但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形态格可以说是语义格在句法结构中的一种形态标志。因此,汉语中在表层能够体现一种深层格的句法成分比***语多。在名词的配价问题上,汉语中还是用语序和虚词,***语中通过形态格和后置词来体现其配价成分。

五、名词的语用特点

名词影响到语法结构的用特点主要包括有定和无定,篇章中的回指、话题化等。在名词的有定和无定问题上,首先两种语言作为无冠词语言,其指示代词都是体现名词有定性的有效手段。汉语还可以用数词“一”与量词组合表示名词的无定,***语中数词“bir”可以直接与名词组合表示名词的无定。由于***语是形态发达的语言,因此还有名词的格、人称和动词的态等形态手段也可以表示名词的有定。汉语中虽然没有类似的形态手段,但“把”字句、“被”字句等句式中名词的句法功能和语序也能表示名词的有定。[4]从名词回指情况来看,在汉语中回指关系的确定主要靠上下文,而在***语中先行词和回指词在人称上的相互一致的特点是回指关系的重要标志。从名词的话题化现象中可以看到,宾语、定语、状语等大部分句法成分都可以通过话题化充当句子的话题,但是由于汉语句法结构中语序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比较明显,充当话题的成分的句法位置(充当的句法成分)往往会发生变化,一般多数成为主语。而***语的形态发达,句法成分的形态标志比较明显,其语序比较自由,所以一个句法成分往往可以以原有形式直接移到句首充当话题,而其充当的句法成分不用改变。[5]

综上所述,从语言类型学的高度去认识两种语言,总体上汉语作为孤立语、***语作为黏着语,具有其本质特点。同时,根据对比分析中发现的事实可指出形态分类和句法特征分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以上的对比分析说明,没有一种语言是纯粹的分析语或综合语(或者纯粹的孤立语或黏着语)。汉语以语序和虚词为其主要的句法手段,也要兼顾词与词的组合能力;***语以词形变化为确立句法关系,但语序和虚词的运用有时也很重要。汉语和***语的结构特点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都处于发展的状态中。汉语的黏着成分在发展着,***语的复合成分和外部的手段都在不断发展。[6]

参考文献:

[1]刘顺.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哈米提・铁木尔.现代***语语法(维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3]马德元.对比词汇学[M].乌鲁木齐:***大学出版社,2004.

[4]范开泰.与汉语名词项的有定性有关的几个问题.见语法研究和探索(6)[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合作的名言篇7

关键词:巧析;文言实词;活用

新课改对于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高度的要求,要想形成更高的语文素质,学生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因为不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而读不懂文章,在翻译语句时出现失误。而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分值也是稳中有升,学生失分也较多,如何促使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呢?

首先要掌握文言实词的五个特点,即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通假性和活用性。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怎样使学生掌握巧析文言实词的活用性的方法。

文言实词的活用性,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可以按照习惯临时改变意义和功能,用作其他词类。

文言实词一般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代词五大类。代词一般不活用,所以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活用现象及 规律 。

那么,怎样发现文言实词活用了呢?

首先,可以结合语境思考,做到字不离句,名不离段,段不离篇。如果该实词按照它本身的词性和固有意义去理解,可是翻译不通时,该实词就可能出现活用。如《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其中的“义”字,你如果按照“正义”或“道义”去理解,肯定翻译不通,因此只能把义字翻译成为一个动词性短语(在本处是一个动宾短语)——坚持正义,这就是名词“义”活用作动词了。

其次,可以使用语法分析法,去定词性,划成分,猜意义。不光 现代 汉语的单句可以划分句子成分,其实对于古文的语句同样可以使用成分分析法。

第一,可以先把现代汉语单句的成分划分口诀教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去实践,在不断的练习中去熟练掌握方法。口诀如下:“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划分先找中心语,谓前是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的定地状得后补。”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例句,再用符号法标注出来。如主语下标双横线,谓语下标单横线,宾语下标曲线,定语标小括号,状语标中括号,补语标尖括号。如:

(精通武功)的武松[在景阳冈]打<死了>(一只)(猛)虎。

第二,使学生比照尝试着对文言语句划分成分。当然,这需要注意实词所处的句法环境。如是省略句,在划分前应补出省略成分;如是变式句,在划分前应调好顺序;如有需要删除的虚词(主要是连词、语气词、音节助词和偏义复词中没有意义的词语)要先删除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 刃 相如。”很明显,刃字是名词动用,用刀杀。

第三,要对学生进行词类活用的分类指导,使学生能够结合语境,用好成分分析法,随机应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提高。可以先列出词类活用简表如下:

就以名词活用作动词为例:

判断名词用动词,大致有以下方法:一是当用这个名词的原义在句中解释不通,而换上一个与相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可以解释通的时候,这个名词就用作动词了。二是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否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以及它前后的词和它构成的关系。要用动词和动词性短语来解释。具体情况如下:

两个名词连用,两个名词都不作主语且不形成动宾关系,全句也没有谓语动词时,则前一个名词用作状语,后一个名词用作谓语动词。如《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的统治者)[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石子。

当名词前有“能”“欲”等能愿动词时,名词用作动词。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

名词前面是副词时,该名词用作动词。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目”前有副词,“数”故活用为“使眼色”。

名词前有“所”字时,名词用作动词。如《陈涉世家》:“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前有“所”,故活用为“用鱼网捕”。

名词后有介宾短语或有表处所的名词,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如《游褒禅山记》:“(唐)浮***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舍”活用作“盖房子定居”。

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主谓关系,则后一个名词活用(表判断的名词谓语句除外)。如《烛之武退秦师》:“晋***函陵。” ***,名作动,驻***。

名词后面带有宾语或补语,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名作动,推究。

一个名词之前之后用“而”连接,特点是“而”的另一端是动词,则该名词必定用作动词,这时的“而”起的是连动作用,如《侍坐》:“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在后面。

合作的名言篇8

十九世纪末,东西方各有一位学者几乎同时对指称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各自发表了对本学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著。这就是德国的弗雷格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所作的指称研究和中国的马建忠从语言学角度所作的指称研究。

一 《文通》指称研究的哲学基础

马建忠的指称理论,是他的语言观的核心。他的语言观集中体现在《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的《后序》中:

荀卿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夫曰群者,岂惟群其形乎哉!亦曰群其意耳。而所以群今人之意者则有话,所以群古人之意者则惟字。传曰:“形声相益之谓字。”夫字形之衡从、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字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其变幻莫可端倪。微特同此圆顶方趾散处于五大洲者,其字之祖梵、祖伽卢、祖仓颉,而为左行、为右行、为下行之各不相似而不能群;即同所祖,而世与世相禅,则字形之由圆而方,由繁而简,字声之由舌而齿、而唇,而递相变,群之势亦几于穷且尽矣。然而言语不达者,极九译而辞意相通矣,形声或异者,通训诂而经义孔昭矣。盖所见为不同者,惟此已形已声之字,皆人为之也。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则常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辣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是则此编之所以成也。(《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12页,以下仅注页码)

这里,马氏从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两个关系的角度论证了语法的“天赋”性,其要点是:

1.在思维领域里,人类有着不分种族的、古今一贯的共同的意义世界。

2.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此心之所以能意”)和交流思维成果(“此意之所以能达”)的工具,语法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能意”、“能达”是人类社会存在(“能群”)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

3.语言的表层(“已形已声之字”)成分如语音、文字等,各民族间差别很大,因为这些都是“人为”的。然而作为语言的深层——“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的语法,则各民族间的差别达到了最小限度(“其大纲盖无不同”),因为这是“天赋”的。

4.人类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具有天然的联系,是天赋的。

基于以上认识,马氏认为语言是人类创造智慧的惟一工具,他借用“文以载道”的古语来阐说:

天下无一非道,而文以载之,人心莫不有理,而文以明之。然文以载道而非道,文以明理而非理。文者,所以循是而至于所止,而非所止也,故君子学以致其道。(13页)

这就是说,语言既是人类意义世界的表达手段,也是人类意义世界高度抽象化的精华。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我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科学工具,马氏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提出:要吸取西方科学文化的精髓,首先要抓住学习语言这一关键,而学习语言的捷径在于学习语法。由此他进一步论证了学习语法对于开发人的智力的巨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马氏特别强调汉语语法的特殊性表现于“易”,“夫华文之点画结构,视西学之切音虽难,而华文之字法句法,视西文之部分类别,且可以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浓澜者则易。”(13页)这个“易”,根源于汉语把介于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种种形式的(“部分类别”)变化减少到了最低限度。马氏在整部《文通》中始终注意比较中西语言的这种差异——“中国文字无变”(246页)。他深刻对比了中西两种表面迥异的语言,抓住其中的意义底蕴,所以他坚持人类普遍语法的主张,并以古汉语这种古老、丰富而精密的语言为代表,考察了人类语言中所蕴存的普遍意义世界。

二 指称与言说的对立统一

《文通》通过汉语意义世界的描述而体现它的意义理论。《文通》的目的是向童蒙教授语法,为了便于掌握和运用语法,马氏将科学性与简易性统一起来,找到了指称理论的核心——指称与言说的对立统一,由此建构汉语语法学的体系,这个体系实质上就是汉语语法意义的体系。

实词、虚词的划分,现在已被公认为马氏的首创,而实、虚二分,正是《文通》对语法意义的首层分类。

《文通》说:“夫言者,心之声也,而字者,所以记言也。”(381页)所以,“字”的分类就是语言意义的分类(《文通》“字”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词”)。

《文通》说:“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19页)综观马氏对实、虚各类字的研究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事理”应该具体化为“对应于客观世界思维对象的意义”,“助实字之情态”应该具体化为“对应于思维组织的结合剂的意义”。这样,马氏对语法意义的首层分类就可以表解为:

“实字之类五”,表面上是名、代、动、静、状五类并列,实际上马氏将它们别为两类:名代与动静状。

《文通》说:“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省曰名。”“凡实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代字之异于名者,名因事物而各殊,代字则所指异而为字则一。……故代字者,不变之名也,用与名同。”(20-21)这是将各代归为一大类。

又说:“故静字与动字两相对待。”(21页)“动静两类字,古人于遣词造句,视同一律,并无偏重也。”“状字原以肖动静之貌,与静字无别。古人于静字状字,统以静字名之。”(286页)这是将动静状三者归为一大类。

又说:“于是记言天下之事物者,则有名字,有代字;记言事物行止之状者,则有静字,有动字。”(381页)“夫事物之可为语者,不外动静两境,故动境语以动字,静境语以静字。”(127页)“行动必由事物而发,而情景亦必附事物而著。”(21页)这是进一步论述指称字(名、代)与言说字(动、静等)的对立统一关系。总之,马氏认为指称与言说是语言反映客观世界的两大基本范畴。马氏对语法意义的第二层分类可概括为下表:

马氏以上所论,是词法(即词汇义的概括与抽象)上的指称与言说。在句法中马氏同样以“指称——言说”作为第二层分类。他说:“句者,所以达心中之意,而意有两端焉:一则所意之事物也,夫事物不能虚意也,一则事物之情或动或静也。意达于外曰词。《说文》云:‘意内而言外曰词。’”“凡以言所为语之事物者,曰起词”“凡以言起词所有之动静者,曰语词。”(24页)“然则句之成也,必有起语两词也明矣。盖意非两端不明,而句非两语不成。”(25页)“起词者,即所志之事物也;语词者,事物之动静也。故欲知句读之所以成,当先知起词、语词之为何。”(385页)这层分类可以表述如下:

据《文通》的论列,“静字先乎名者”及先于名的“他类之字用如静字者”(112页)也是言说,这样,言说义又应细别为二:

孤立的词语,从指称角度说意义不大,指称理论一开始就要求在词语运用中研究指称,《文通》也不例外,它一再强调“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15页)。主旨是研究语言的交际单位——句子,语法单位分字、句二级,体例虽以词法为目次分卷,其实是以句法内容贯串其中,词法句法浑然一体而以句法为核心,无论词法句法都以“指称——言说”的对立统一为基础展开研究。

在词法中,如前所述,先分为指称词与言说词两大类,然后再按指称或言说的不同特点分为名、代、动、静、状。这种分类标准后世称为“概括意义”,归根到底,“概括意义”就是指称义和言说义的不同表现。汉语词法学自马氏开创以来一直存在意义、功能(或称“分布”)两种分类标准,其实二者都源于对指称与言说的不同角度的认识,意义标准着重于其内容方面,功能标准着重于其运用方面。后人指责马氏将词类与句法成分一一对应起来,也是误解了马氏从词的运用角度研究其指称意义的做法。

在句法中,马氏运用“指称——陈述”对立统一的观点研究句法结构框架,确立了汉语句子的主谓二分格局,并由此带动了动词研究、短语研究和句型研究,建构了相当丰富而深刻的句法系统。

《文通》将词法句法紧密结合在一起研究,这很容易造成两个层面的混淆,但它得益于上述“指称——言说”两个层面的清醒区分,故总体上能把握住而不相混。它说:“起词者,为所语也;语词者,所为语也。……夫事物之可为语者,不外动静两境,故动境语以动字,静境语以静字,语词必以动、静之字为之者,常也。”(127页)“第二卷之论名字、代字者,所以知起词之所从出也。后四卷之论动字、静字者,所以知语词之所由生也。”(385页)这些都表明它正确区分了“字”与“句”两个层次。当然,在涉及个别问题时,有过一些混淆,这应另文讨论。

三 汉语名词的指称特点

《文通》对“名字”的划分,较他类字的划分范围为宽,几乎包括了一切具有名词功能的词组:“要之名无定式,凡一切单字偶字,以至集字成顿成读,用为起词、止词、司词者,皆可以名名之。”(40页)他把“霍氏之祸”“视同一名”,说“将然之前”、“已然之后”“用与名字无异”;又说“五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江河之所以流”“皆作名字观”(40页)。

显然,马氏正是着眼于这些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具有共同本质——指称性,所以把它们统统归入“名字”。在语法上,这样处理确有混淆词法句法之嫌,然而却与哲学家、逻辑学家的处理方法相一致,他们正是把具有指称功能的表达式统称为“名字”,因为这样在指称研究上有它的方便之处。马氏于句子成分中不设“定语”,或许正是因为他把定中词组都“视同一名”了。

名词的再分类,马氏同样依据指称特点。传统西方语法中名词再分类有三种方法:

《文通》借鉴拉丁语法最多,而拉丁语法常用的是(1)(2)两种分类,《文通》恰恰采用了第三种方法,因为专名与通名的对立正是指称理论特别重视的。这不仅是因为专名(《文通》称为“本名”)表示单指,普通名词(《文通》称为“公名”)表示通指,更重要的是普通名词比起专名来所含的描述成分更多而标志成分更少,因而二者在运用中表现的指称功能差异很大。马氏特别注重专名与通名的区分,这与弗雷格开创的西方指称理论不约而同。

对于第三种方法,《文通》也不是全盘照搬,它所吸收的多与指称有关。例如:

公名则分为二:一曰群名,所以称人物之聚者。……一曰通名,所以表事物之色相者,盖离乎体质以为言也。(34页)

“群名”即集合名词,“通名”,即抽象名词,这两类从指称角度看也极为重要,其中抽象名词所涉及的共相问题就构成哲学界关于“本体论承诺”争论的焦点。

又如“名有一字不成词,间加‘有’字以配之者。”(39页)这里所说的“有”,就是后世所谓名词词头。从指称角度看,这种“有”大略有两种作用:一是加在专名之前作为标志;二是加在普通名词之前构成定指名词。前者如“有虞、有夏、有殷、有周”,后者如“有邦”、“有居”、“有***”、“有家”、“有庙”、“有北”、“有梅”。总之,“有”可看作上古的一种定指标志,马氏重视它是有道理的。

马氏还考察了汉语双音化趋势对指称的影响,他说:

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或两字对待者,较单辞只字,其辞气稍觉浑厚。(38页)

从意义理论的角度看,这种构词法确是很值得研究。两个语素的意义融合会产生微妙的指称效果:(1)内涵的丰富化、外延的专指化:以马氏所举“性命”为例,“性”本是天赋、禀受,可用于万物,“命”指生理的寿夭,也不仅用于人。二者融合为“性命”,不仅有生理的寿夭,还强调人独有的思维、语言、智慧这些人类本性,内涵的多维化,使“性命”只能专用于人。(2)内涵的抽象化、外延的泛指化:如“形”是外形,“容”是容貌,本都是具体名词,但说“形容枯槁”,则不仅有体形,有容颜,更有二者所反映的精神状态,表示一种综合的面貌。马氏说“辞气稍觉浑厚”,就是对这种内涵外延所生变化的正确把握。

马氏还从指称转换的角度考察了古汉语修辞的借代,这就是“用本名为公名”、“用地之公名指人”、“以地之本名指人”(33页)。修辞属于语用层面,以上所论语头属于语素层面,双音并列式词又属于词汇层面,马氏从指称角度把它们统一在一起了。

指称词的另一类——代字,与名字相比,有明显的差异,马氏更有深入细致的考察,此不赘述。

四 言说词转为指称——“名字假借”

“名字假借”是马氏提出来的语法理论。对汉语中这种语法现象,马氏给予特别重视,《文通》收集大量语料进行深入研究,指出它主要发生于“通名”(34页),因为“通名”就是“所以表事物之色相者,盖离乎体质以为言也”(34页),就是说,语言中需要对事物的属性(“色相”)进行指称,这是抽象名词存在的原因。汉语词无形态,动词、形容词等属性词都可以直接用来指称属性本身。这里揭示了汉语的一个根本特点。通观《文通》全书,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计有:

1.“名字”节中用将近一半篇幅列举丰富的实例进行论证(34-40页)。

2.“偏次”节中列举大量实例显示了组合关系是言说词转为指称的条件,其例有:

声色之好(90页)/轩冕之赏、斧钺之威、少顷之怒(91页)/山溪之险、兵革之利、颜色之戚、哭泣之哀(92页)/千人之诺诺、一士之谔谔(93页)/***之曲折、一人之誉、一人之毁、棺椁衣衾之美(94页)/鸡豚狗彘之畜(95页)。

3.“静字”节中考察了“静字用如名字”的种种条件与指称特点,如“静字单用如名者,前文必有名以先焉”(114页),“无先焉而静字单用者,则所指人物,必其显然易知者也”(115页),“静字不附名字,而先以‘其’字者,必有所指”(117页)。

4.“散动诸式”节中论到“散动用为止词”、“用如起词”、“用如司词”(222-225页),也是“名字假借”,因为马氏说过“用为起词、止词、司词者,皆可以名名之”(40页)。

5.“也”字节论“‘也’字助动字,所以直指其动字之行,其为用也同乎名。”(340页)也是从指称角度来论证动字“用如名字”的。

马氏所论“用如名字”实际包含了两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如“鞍马之勤”、“道途之远”(34页),也就是以上所述对属性进行指称的情况;(2)定语代替定中词组的现象,如“上”、“下”、“贤”、“贵”用以指人(34页)。前者属词类范畴,后者属句法范畴,似不应混为一谈,但马氏是从指称角度看:二者都是言说词在运用中转为指称用法,又都以上下文的组合显示作为必要条件。

《文通》指出汉语词类的这一根本特点后,汉语语法学界整整争论了一百年。三十年代、五十年代两次大讨论似乎否定了马氏的看法,然而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随着结构主义缺陷的显露和语法研究向意义的回归,人们反过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氏的正确。

五 指称词转为言说——“静字假错”

《文通》“静字假借”主要包括两方面:(1)名词作表语;(2)部分名词作定语。语法学界今天已很少有人赞同马氏的看法。但是按照指称理论,马氏的处理是很有道理的。

1.名词作表语

表语,马氏称“表词”,就是形容词谓语和名词谓语。《文通》说:“若语词言起词之何似、何若,状其已然之情者,当以静字为主。静字后乎起词而用作语词,所以断言其为何如也,惟静字为语词,则名曰表词,所以表白其为如何者,亦以别于止词耳。”(26页)“又或表词不用静字,而用名字、代字者,是亦用如静字,以表起词之为何耳。”(26页)这就是说,表语一般由形容词充当。如果由名词充当,那就是“名字用如静字。”“表词”节中又强调说:“表词则概为静字。然有以名字与顿、豆为之者,则必用若静字然。”(127页)例如:

《史·魏其列传》:“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天下者”起词,“高祖天下”,偏正两名也,其表词也。犹云“所谓天下者乃高祖之天下”也,此所谓用如静字也。……《秦策》:“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虫”“饵”皆名也,而为表词,用若静字然。(129页)马氏坚持认为名词作表语时词性发生了变化,理由就是这时名词与形容词一样,是“表起词之为何”了,也就是说,这时名词已作为言说词使用,不再指称事物,而是描写主语的属性。现代逻辑学的研究证明了马氏是正确的。金岳霖先生说:“‘孔丘是人’这一命题中的主词的对象,确实是作为客观事物的孔丘;这一命题所肯定的,是这一客观事物有‘人’那样的客观属性。”(《罗素哲学》,金岳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03页)所以说,凡名词作表语,都是名词的言说用法,即无指用法。

当然,马氏虽凭他敏锐的思辨力感觉到了名词的言说用法,却找不到可用的术语来表述,所以只好借用语法术语“用如静字”来比附。

马氏对表词的认识,也有一个失误,这就是表词有“次”。“次”本是“名代诸字”才有的(89页),表词既然已是“静字”,就不应当有“次”。这一失误,根源还在“次”的理论,尤其在“同次”,此应另文讨论。

2.一部分名词作定语

关于这部分“静字假借”,《文通》有两处较为集中的论述,分见于“静字”节和“偏次”节:

更有以公名、本名、代字、动字、状字用如静字者。夫字无定类,是惟作文者有以驱遣之耳。以他类之字用如静字者,如“王道”、“王***”、“臣德”、“臣心”之类。“王”“臣”二字,本公名也,今先于其他公名,则用如静字矣。又“齐桓”、“晋文”、“尧服”、“舜言”之属,“齐”“晋”“尧”“舜”皆本名,今则用如静字。“吾国”、“吾家”、“其言”、“其行”诸语,“吾”“其”二字,皆代字也,今则用如静字。(112页)

《孟公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犹云“天之时”、“地之利”、“人之和”也,而偏正各次皆奇,合而为偶,故不参“之”字,便于口诵。又《离娄上》:“既竭目力焉”、“既竭耳力焉”。又《离娄下》:“其事则齐桓晋文。”又《公孙丑上》:“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又《万章下》:“君十卿禄。”又“天位”、“天禄”、“天爵”、“人爵”、“冬日”、“夏日”、“鼎肉”、“舆薪”等语,偏正字奇,皆不参“之”字。《庄·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又《史·赵世家》:“毋为怨府,毋为祸梯。”以上所引,偏正两次皆奇字也,而偏次之用,一如静字,合于正次以成一语,故不参“之”字也。(91-92页)

综合以上两处论述,可知马氏是将这部分“静字假借”现象作为“偏次”的一种情况来处理的。至于“偏次”究竟在什么条件下才“用如静字”,马氏虽未明确界定,但若将以上两处论述置于《文通》在词语运用中研究指称的整个理论框架之内来考察,还是可以寻出他的思想脉络:大体上马氏认为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名字才是用如静字:(1)一个名词在前修饰后一名词“以言事物之如何”;(2)与后面的名词合成“一语”,即凝固为一个整体,其间不再插入“之”字。

今天我们自然有足够的术语将以上的意思表述得更精确一些:(1)这个前附的名词只以其内涵发挥作用而不再以其外延发挥作用,从逻辑学上说这是内涵用法,从指称理论说这是无指用法,以大家熟知的上述“王道”为例,“王道”与“道”的差别在于前者是种概念,后者是属概念,前者是对后者进行概念限制而推演出来,所增加的内涵正是“王”所表达的属性。如果将“王道”转化为命题,则只能转化为性质命题,即金岳霖先生所谓“主谓词式的命题”(《罗素哲学》103页)。(2)“王道”严格说来已经不等于“王之道”,“王”已不指称现实世界“王”这种对象,其意义略等于“足以王天下的”。从语法上说,“王道”的“王”已不能单说,已经语素化了,“王道”不应再看成偏正词组,而应看成附加式合成词。

关于代词,其指称本较复杂,马氏论其“用如静字”失误也多。简言之,人称代词作定语总是表领属和范围,而这两类定语都是有指的,故马氏认为“吾”、“其”可以“用如静字”是不妥的。当然“其”还有指示代词用法,但指示代词也不存在“用如静字”问题,因为它们仅仅是指示而已,不表属性(不能“言事物之如何”,仅仅可以无指而已)。《文通》认为“用如静字”的代词还有一个“何”(77页),这是正确的,因为“何”用于附名,确可以无指而言说某种虚拟的属性。

至于“动字”、“状字”,本是言说词,这里暂不详论。

总而言之,《文通》“字类假借”的理论,反映了汉语中词语在句中使用时指称用法和言说用法的灵活转换,这确是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之一,马氏也确是深得其中底蕴,故字里行间颇为自信。可惜由于他是在语法中来讲指称,借用语法术语来表述,缺少一套专门的指称术语,所以不免显得模糊且多有失误,这是《文通》整个指称理论的缺陷,也是后人不易认识其精华的原因。

《文通》的语法研究,总体上既有现成的西方传统语法体系作为借鉴,又有我国古代语法思想可以继承;然而关于指称研究,却基本上是在无可借鉴的情况下进行的,惟其如此,其指称理论就更具中西合璧的特色,既带有西方那种重分析、重形式、重实证、重逻辑的科学思辨,更带有东方的重综合、重内容、重联系、重价值、重整体把握的朴素的辩证思维。马建忠的指称研究,更富于建设性,从而启迪时人去吸取西方学术的先进思想,终于在中国学术中开创了现代语法学这一崭新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车铭洲 1989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2 牟博 1995 《关于名称的指称功能问题》,《哲学研究》12期。

3 陆俭明 1993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合作的名言篇9

关键词:服装品牌名;语言伦理

中***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78-01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品牌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尤其是在服装行业中表现尤甚,有品牌者得市场,有市场者得天下,这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们时刻铭记的金科玉律。但各商家在品牌上大做文章,提高服装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是否还要考虑到服装品牌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言语道德规范,如此做,是否会对服装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笔者对南阳市各大商场男式服装的品牌名逐一做了调查,并细致分析了调查情况,从语言伦理学的角度,逐一解开了以上疑惑。

一、调查情况简析

品牌名要的文化内涵需要语言来表达,所以他们的命名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对南阳市各大商场男式服装的品牌名从语言角度做如下分析:

第一、普遍洋化。如:香港产的圣菲拉俐、江苏常熟的阿基米德、上海的乔治・布鲁尼、深圳的艾梵・保罗、广州的梦特娇、广东佛山的美特斯・邦威、上海的路易・迪文、苏州的威利世家等。

第二、品牌名多体现出男性的性别特征。这些品牌名表现为几个方面:① 使用直接体现男性特征的词,如:江苏常熟的“雄”茄克、福建厦门的“奋”T恤、广东深圳的烟斗西服。其中“雄”则直接表现男性雄壮特点,“奋”体现了奋进意思,而烟斗则是男性用的旧式的抽烟工具,代表男性。②含表权威的词,如:浙江诸暨的老爷车、上海的利丹王、江苏常熟的九鹿王、浙江诸暨的老人头、江苏苏州的庄爵等。③包含动植物名,如:上海的金雄,广州的鳄鱼、江苏常熟的金丝狐、浙江宁波的唐狮、福建晋江的与狼共舞、江苏常熟的七彩马,这些均是凶猛的动物,用它们作为品牌名暗喻男性富有力量和勇气,另外还有上海的“绿叶”,绿叶暗喻生命力,这也与男性富有生命活力特征相符。

第三、体现祝福吉祥和逢迎意,如:上海的百世吉、江苏扬州的好运、福建莆田的才子、江苏苏州的智圣等等。

第四、部分品牌名则混合了前几种类型,如:深圳的吉鲨、浙江永嘉的报喜鸟,既有吉祥意又含动物名,上海的康亨、福建晋江的利郎、广州的康威,既含男性特征词又有祝福意。第五、不伦不类型的品牌名,如:深圳的小豹狮、江苏苏州的鳄则是简繁混写,显然,违背了我国汉字简化***策,对于现在的不熟悉繁体字的消费者来说,则会不认识这些字,会对品牌名的表述造成障碍。另外,还有一些品牌名在汉语名的旁边有一乍看象英语而又不符合英语词语的拼写规则,细推敲则是英语和汉语拼音的混写而生造的词,它们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还有一些品牌名书写时则表现出不符常规的特点,如:BaLeNO,这是香港知名品牌,品牌名本身不是这样写的,但柜台上书写确实如上述大小混杂的形式,有点怪异。这种品牌名盲目求新求异,不仅达不到商家期望的引人注意的效果,而且给顾客带来了记忆的不便。

二、语言伦理角度透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都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他们的语言文字及词汇也被一些人推崇之至、趋之若鹜。尤其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表现更甚,从服装品牌名的洋化倾向可见一斑。明明是中国厂家出产,却冠以洋品牌名,硬往洋的趋势上靠,这就丧失了民族特色及文化内涵,从语言伦理角度上分析,则是违背了民族角色赋予我们的言语道德规范。

根据语言伦理学的原理,对各民族成员来说,首先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是一种道德要求。作为中国人,尊重汉语言,首先使用汉语进行交际,宣扬汉民族的文化是我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每个中国人都应遵守的语言道德规范。使用洋化服装品牌名明显违背了这一道德规范,这一洋化趋势直接促使了外国语言文化的侵入,而削弱了我们本民族语言的强势地位,这是我们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当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领取诺贝尔奖时,在众人的惊讶、不理解的目光中,义无反顾的使用自己的母语汉语进行了发言,成为第一次也是第一个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用汉语发言的中国人,令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倍受鼓舞,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一举动被传为佳话,甚至外国人也为他强烈的民族情感所感染。丁肇中先生在此做法中显示的道德修养及人格魅力,是所有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是遵从汉民族言语道德规范的典型范例。闻名于世的科学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尊重我们自己民族的语言,维护我们的语言,优先使用我们自己的语言。任何崇洋推崇外国语言文化的行为从伦理角度看都是不道德的,不符合民族言语道德规范的,因此,服装品牌名的洋化趋势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应该受到国人的重视了,对其不能再姑息纵容下去了。

除了服装品牌名普遍趋于洋化这一特征外,男性服饰的性别特征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也说明了性别角色对言语道德规范的作用,勇敢、冒险、坚强是男性的代名词,因为他们代表了男性性别特征的核心内容,所以“雄”茄克、“奋”T恤中的“雄”“奋”字词作为服装品牌名符合了性别角色对言语规范的要求,所以易被人们接受,尤其会受到男性消费者的欢迎。倘若把这两个字改成“柔”“雅”,那么以“柔”茄克、“雅”T恤命名男性服饰则会招来众怒,会被认为是有悖伦理道德的,这说明了在言语道德规范中性别角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这个角度分析,男性服饰品牌名体现男性的性别特征则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言语道德规范。

含有祝福吉祥和逢迎意的品牌名,符合社会道德和人们的审美要求,既积极又健康,体现了品牌名语言的文明性,言语道德的理想境界就是语言文明,语言文明是众望所归,服装品牌的命名也要把其考虑在内,才能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消费者的关注。

但是,一些不伦不类型的品牌名则违背了语言文明原则,汉字简繁混写首先就破坏了语言的规范,而英语和汉语拼音的混写而生造的词构成的假洋品牌名则更让人莫名其妙,不知其意思,英语字母大小写混杂形式的品牌名则是语言书写不规范。这些品牌名易造成理解的障碍,影响言语交际的效果,走到了语言文明的反面,达不到商家起名的预期目的。

综上所述,品牌名是企业的一面招牌,因此,品牌名的好坏直接影响商品的销售及企业的利润。而品牌名不仅要求有其文化内涵,还要符合人们的社会心理及5LyB5Lia5paH5YyW5bu66K6+5LiO5oCd5oOz5pS/5rK75bel5L2c5ZCM6L205YWx6L2sZAIFD2QWBGYPFQEM5paH5YyW6ZW/5buKZAIBDxYCHwECDhYcZ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DcV6K665Lit5Zu955S777yI57ut77yJFeiuuuS4reWbveeUu++8iOe7re+8iWQCAQ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DhL5rKz5YyX5paH5YyW5Yib5oSP5Lqn5Lia5Y2H57qn5LiO5Lq65Yqb6LWE5rqQ5paH5YyW57Sg6LSo57uT5p6E5Y2P5ZCM5YiG5p6QS+ays+WMl+aWh+WMluWIm+aEj+S6p+S4muWNh+e6p+S4juS6uuWKm+i1hOa6kOaWh+WMlue0oOi0qOe7k+aehOWNj+WQjOWIhuaekGQCA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DlO5Lul546J5bGP566r56yb5Li65L6L6LCI5oqA6Im657G76Z2e54mp6LSo5paH5YyW6YGX5Lqn55qE5Lyg5om/5LiO5L+d5oqk5o6i57SiTuS7peeOieWxj+euq+esm+S4uuS+i+iwiOaKgOiJuuexu+mdnueJqei0qOaWh+WMlumBl+S6p+eahOS8oOaJv+S4juS/neaKpOaOoue0omQCAw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A25Zyw5pa56auY5qCh5pyN5Yqh4oCc5paH5YyW5by65biC4oCd5bu66K6+562W55Wl56CU56m2NuWcsOaWuemrmOagoeacjeWKoeKAnOaWh+WMluW8uuW4guKAneW7uuiuvuetlueVpeeglOeptmQCBA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Et6LGr5Ymn77ya4oCc5oiP5puy5LmL5Lmh4oCd6LW35rqQ5Y+R5bGV6Lev5b6ELeixq+WJp++8muKAnOaIj+absuS5i+S5oeKAnei1t+a6kOWPkeWxlei3r+W+hGQCBQ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JL57ud5aaZ55qE5om55Yik57y05paH77ya44CK56ys5LqM5Y2B5LqM5p2h5Yab6KeE44CL5a+55b2T5Luj576O5Zu955qE5YmW5p6QS+e7neWmmeeahOaJueWIpOe8tOaWh++8muOAiuesrOS6jOWNgeS6jOadoeWGm+inhOOAi+WvueW9k+S7o+e+juWbveeahOWJluaekGQCB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Mq5o6i56m26LGr5Ymn6Im65pyv55qE5Z+65pys5qaC5Ya15LiO5Y+R5bGVKuaOoueptuixq+WJp+iJuuacr+eahOWfuuacrOamguWGteS4juWPkeWxlWQCBw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Qb5YWz5LqO56e96LKK5paH5YyW55qE6ICD6L6pG+WFs+S6juenveiyiuaWh+WMlueahOiAg+i+qWQCCA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Uk5rWF6LCI5oiP5puy6ZSj6byT55qE6L+Q55So5ZKM54m554K5JOa1heiwiOaIj+absumUo+m8k+eahOi/kOeUqOWSjOeJueeCuWQCCQ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YP6ZWc6Z2i55qE5qKm5aKDD+mVnOmdoueahOaipuWig2QCC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cz6K+V5p6Q44CK5a2U5LmZ5bex44CL5LiO44CK6IyD6L+b5Lit5Li+44CL5LmL5byC5ZCMM+ivleaekOOAiuWtlOS5meW3seOAi+S4juOAiuiMg+i/m+S4reS4vuOAi+S5i+W8guWQjGQCCw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Tgt6K665pu55qSN5pS/5rK755Sf5rav5LiO5paH5a2m5Yib5L2c5LmL5YWz6IGULeiuuuabueakjeaUv+ayu+eUn+a2r+S4juaWh+WtpuWIm+S9nOS5i+WFs+iBlGQCDA9kFgJmDxUECGNsYXNzPWNjDHp1eHMyMDEyMTE1OTbljZfpmLPluILllYblnLrnlLflvI/mnI3oo4Xlk4HniYzlkI3or63oqIDkvKbnkIbmjqLmnpA25Y2X6Ziz5biC5ZWG5Zy655S35byP5pyN6KOF5ZOB54mM5ZCN6K+t6KiA5Lym55CG5o6i5p6QZAIND2QWAmYPFQQADHp1eHMyMDEyMTE2MC3kuLrosavliafmlofljJboibrmnK/nuYHojaPnu63lhpnmlrDnmoTnr4fnq6At5Li66LGr5Ymn5paH5YyW6Im65pyv57mB6I2j57ut5YaZ5paw55qE56+H56ugZAIGD2QWBGYPFQEV5oqA5pyv5LiO5bel56iL566h55CGZAIBDxYCHwECDBYYZ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Eq5YWz5LqO5oqX55aP5Yqb5oqA5pyv5Zyo6YGT6Lev5bu66K6+5bqU55SoKuWFs+S6juaKl+eWj+WKm+aKgOacr+WcqOmBk+i3r+W7uuiuvuW6lOeUqGQCAQ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JF6L205rWB6L2s5qGo5byP5py657uE6L2s6L2u5L2T77yI5bim5pON5L2c5p6277yJ55qE5YiG6Kej5qOA5L+u5bel6Im6Rei9tOa1gei9rOahqOW8j+acuue7hOi9rOi9ruS9k++8iOW4puaTjeS9nOaetu+8ieeahOWIhuino+ajgOS/ruW***eiJumQCA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Mt5YWz5LqO5bu6562R5bel56iL5pa95bel566h55CG55qE5LiA5Lqb6K6k6K+GLeWFs+S6juW7uuetkeW***eeoi+aWveW***eeuoeeQhueahOS4gOS6m+iupOivhmQCAw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Qt5rWF6K665Yas5a2j5oi/5bGL5bu6562R5pa95bel55qE5oqA5pyv5o6q5pa9Lea1heiuuuWGrOWto+aIv+Wxi+W7uuetkeaWveW***eeahOaKgOacr+aOquaWvWQCBA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U85bGL6Z2i6Ziy5rC05Z+656GA5Y+K5oiR5Y2V5L2N5bGL6Z2i6Ziy5rC0546w54q25o6i6K6o5YiG5p6QPOWxi+mdoumYsuawtOWfuuehgOWPiuaIkeWNleS9jeWxi+mdoumYsuawtOeOsOeKtuaOouiuqOWIhuaekGQCBQ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Yw5YWs6Lev5bel56iL5pa95bel6aG555uu5oiQ5pys566h5o6n6Zeu6aKY56CU56m2MOWFrOi3r+W***eeoi+aWveW***emhueebruaIkOacrOeuoeaOp+mXrumimOeglOeptmQCBg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ce5rWF5p6Q5peg6ZSh5Zut5p6X57u/5YyW546w54q2Hua1heaekOaXoOmUoeWbreael+e7v+WMlueOsOeKtmQCBw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g85Z+65LqO5Lq65py66IiS6YCC5oCn55CG6K665Z+656GA55qE5YiX6L2m5bqn5qSF6K6+6K6h5YiG5p6QPOWfuuS6juS6uuacuuiIkumAguaAp+eQhuiuuuWfuuehgOeahOWIl+i9puW6p+akheiuvuiuoeWIhuaekGQCCA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jke5bGL6Z2i6Ziy5rC05pa95bel6LSo6YeP5o6n5Yi2HuWxi+mdoumYsuawtOaWveW***ei0qOmHj+aOp+WItmQCCQ9kFgJmDxUEAAx6dXhzMjAxMjExNzAq6YeR5bGe57q/5p2Q55Sf5Lqn6L+H56iL5Lit5pat57q/5LmL6Kej5p6QKumHkeWxnue6v+adkOeUn+S6p+i/h+eoi+S4reaWree6v+S5i+ino+aekGQCCg9kFgJmDxUEAAx6dXhzMjAx言语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大潮中树立起自己的一面催不毁击不倒的铁招牌。

参考文献:

合作的名言篇10

关键词:汉语;韩语;语序类型

1.所有格名词句和名词

在世界上多种语言中所有格名词句和被修饰语的语序类型分为“Gen+N”和“N+Gen”两种类型。其中占较多比重的语序是“Gen+N”语序。德赖尔(2005)提出包括亚洲各个地区的语言在内,在非洲西南部、尼日利亚西部的总共608种(55%)是这样的语序。对于汉语和韩语来说,表示所有关系的所有成分都出现在中心名词之前。格林伯格提出的关于Gen的普遍性原则如下所示。

普遍性规则:在有前置词的语言中,属格基本在支配名词的后面;而在具有后置词的语言中属格则基本在支配名词前面。

韩语是典型的后置词语言,而且属格在支配名词之前,韩语符合这一普遍性规则。而对于汉语来说,学界传统的观点是汉语中有前置词,没有后置词。但是对于汉语中没有后置词这一点还是有争议的,太平武(2005)提出在汉语中介词位于名词前面,助词位于名词或其他词类之后,介词即是前置词,助词即是后置词。如果采用这一观点,认为汉语中存在后置词的话,那么汉语也像韩语一样符合这一普遍性规则。

2.指示词和名词

指示词随着话者和指示物之间的距离来表达远和近的。根据德赖尔(2005)的调查研究,以1085种语言为调查对象,其中具有“指示词+名词”语序的语言占45.7%,“名词+指示词”语序的语言占44.1%。对于汉语来说,指示词位于名词前面。对于韩语来说,也是“指示词+名词”的语序。

(1)我看见那个人了

?? ? ??? ????.

在上面的例句中值得注意的是“那个人”,因为汉语是量词发达的语言,指示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而是呈现“指示词+量词+名词”的形式。

3. 数词和名词

汉语和韩语都是数词在名词前面出现,并且汉语与韩语不同的是,汉语的数词是与量词一同出现的,数词不能单独使用。汉语数词比起修饰名词,实际上是修饰量词。在汉语中数词和量词在名词之前。而在韩语中数词和量词在名词之后出现更为自然,汉语中如果数词和量词在名词之后出现的话,就会不自然。如例(2)

(2)三头牛 那有三头牛 *那有牛三头

? ??? ? ???? ??? ??.

4.形容词和名词

在韩语中形容词和性状定语在中心名词前出现。汉语也是如此,形容词出现在中心名词前面。韩语中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形式为“???+(?)?/(?)?+??”。在汉语中两个音节以上的形容词无法单独修饰名词,需要添加标记“的”。袁毓林(1999)提出在不用“的”字,直接修饰名词的情况是形容词在意义上与中心名词的结合紧密,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这样的定语叫做依存性强的粘合式成分。例如“个子高高的***姑娘”中形容词词组“个子高高的”出现在前面,而表示人的民族特质的“***”在后。与中心语最接近的是不使用的的形容词和名词,因为这些词通常是表示性质或者材料的单词。

5.关系句和名词

关系句的语序分为其在名词之前和在名词之后。韩语和汉语都是关系句在名词之前出现 。格林伯格(1963)就关系句的语序类型进行了讨论。以30种语言作为数据库,他至少发现了3种有趣的现象。一是VSO类型语言均是“名词+关系句”语序类型,二是SOV类型语言具有维持“关系句+名词”语序强烈的倾向,三是SVO语言与VSO语言具有相同的关系句语序。格林伯格的资料依据金基赫(2009)提出的表格如下所示。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得知SVO语言具有“名词+关系句”的语序。SOV语言大部分是“关系句+名词”的语序。韩国语的关系句在名词之前,符合典型的SOV语言的特征。汉语虽然是SVO语言,但是关系句却在名词之前,这种现象在其他SVO语言中出现的情况很少。格林伯格也提出的与关系句相关的普遍性规则,如下所示。

关系句在名词之前的语序如果是唯一的形式或是其中之一的形式的话,那么这种语言就是后置词语言或者是形容词限定语在名词之前的语言,或是两种特征都具有的语言。在汉语中关系句在名词之前是唯一的形式,并且汉语也是形容词限定词在名词之前的语言。韩语中关系句同样也在名词之前,而且韩语不仅是典型的后置词语言,也是形容词在名词之前的语言。所以汉语和韩语都符合这一普遍性规则。

结语:汉语和韩语都具有修饰成分在前,中心名词在后的典型的语序类型。其中汉语作为SVO型语言具有这样的语序类型非常特别。在本文中阐释了5种定语类型与中心名词之间的语序关系,主要在以格林伯格提出的普遍性原则的基础上,同时也借助语言类型学家德赖尔的研究结果,以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对汉语和韩语定语类型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孙德金《汉语语法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 200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合作的名言10篇

学习

推荐一个好地方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推荐一个好地方作文10篇,内容包括推荐一个好地方作文十篇100字左右,推荐一个好地方优秀简单作文。(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文化艺术节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艺术节10篇,内容包括文化艺术节预告推文,老年文化艺术节。忙碌的训练生活让我感到厌烦,甚至还有些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选择报名呢?也是存在一些侥幸心理吧,即使报名了也选不上,因为一共有四个萨克斯手,这几个选手分别是八极九级

学习

生活中的美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中的美10篇,内容包括生活之美记录100篇,生活中的美用文字呈现。五年级:aw013

学习

暑假趣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暑假趣事10篇,内容包括暑假趣事十篇400字,暑假趣事十篇作文。我和姐姐她们在屋子里一边吃着雪糕一边扇着电扇无聊透顶,突然我一下想到玩贴鼻子游戏。于是我们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女孩的头像,有头发,有嘴巴,也有眼睛,就是没有鼻

学习

表示声音的词语10篇

阅读(138)

本文为您介绍表示声音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表示流水声音的词语,表示电话声音的词语。4、天震地骇: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5、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6、撼天震地:撼:

学习

优秀学生申请书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学生申请书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申请优秀学生申请书,优秀学生申请书200字。在工作上,自入校来,我就向老师提交了班干部申请书,争取到了学习委员一职务,在工作期间,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做好老师的小帮手,工作中锐意进取,虚心向别

学习

秋天的散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的散文10篇,内容包括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3篇,秋天的散文朗读。有人会说,秋天是一个适合写诗的季节。此时的心灵比以往更加容易沉静下来。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独创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诗意的世界,将内心最炙热

学习

面试一分钟自我介绍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面试一分钟自我介绍10篇,内容包括仓管员面试怎么自我介绍,面试自我介绍一分钟。一分钟自我介绍的诀窍三:铺排次序内容的次序亦极重要,是否能紧握听众的注意力,全在于事件的编排方式。所以排在头位的,应是你最想他记得的事情。而

学习

优秀作文开头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作文开头10篇,内容包括10篇优秀作文开头,高考优秀作文开头。4、开头: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5、开头:如果说

学习

实习指导教师评语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指导教师评语10篇,内容包括实习单位意见评语简短,实习报告评语大全简短。一。服务态度:热情、主动、积极。对事物保持高度的好奇与兴趣,虚心求教并勇於建言。随时调整自己,力求成长、尽善。积极争取机会,发挥所长,磨练带领技

学习

廉洁名言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廉洁名言10篇,内容包括餐厅廉洁名言,廉洁名言。3、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美。爱因斯坦4、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

学习

乐理试题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乐理试题10篇,内容包括乐理一级试题,二级乐理试题。基本的概念、术语是否准确、科学,是乐理教学及教材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据笔者所见,不少已出版的教材、书刊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妥之处,加以修正或增补非常必要。下面几例

学习

致敬白衣天使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致敬白衣天使10篇,内容包括致敬白衣天使小短文二十个,致敬白衣天使征文。4、护士有着纯粹的心灵,高贵的情操;走进每一位患者总带着一份职业性的微笑;不求回报只求奉献成了她们心中的自豪;黑夜的可怕加上生物钟倒置;超负荷的工作

学习

关于亲情的名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亲情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兄妹亲情的名言,亲情可贵经典的名言。3、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雨果4、人生乐在相知心。——(宋)王安石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春秋)子夏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

学习

杨绛名言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杨绛名言10篇,内容包括杨绛经典名言大全集,杨绛10句名言。时光流转至1994年,钱锺书因病住院,杨绛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住院了,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

学习

列宁的名言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列宁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列宁名言以及详细出处,列宁的名言故事。1、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2、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3、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锐利的毒箭。4、不用相当的**

学习

合作合同范本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合作合同范本10篇,内容包括合作合同范文汇总十篇,合作经营合同范本。第一条:甲方的职责1、为乙方提供金融界人才职业相关的信息内容,并积极开发金融界用户所需的人才职业信息,及时提供给乙方站点,人才职业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学习

教师名言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名言10篇,内容包括教师名言文案,教师名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

学习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魏征的名言关于勤俭节约,魏征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3、民奢示之以俭,民俭示之以礼。-桓宽:《盐铁论救匮》4、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5、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者能够战胜许多

学习

坚持的名言警句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坚持的名言警句10篇,内容包括学习与坚持的名言警句,小事坚持做的名言警句。3、您得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

学习

关于劳动的名言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劳动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劳动名言名句小学生,关于劳动的古诗名言。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4、劳动使人建立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高尔基5、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

学习

有关学习的名言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学习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激励学习上进的名言,学习在于积累的名言。3、多读多抄,这二者是必须保证的。吴晗4、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5、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