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声音的词语10篇

表示声音的词语篇1

2、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3、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4、天震地骇: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5、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6、撼天震地:撼:摇动;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表示声音的词语篇2

摘 要: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不仅数量丰富,使用频繁,而且又有体系,本文从叠音词的清浊音的对立及其在词形方面的特点,来浅谈其表达的语感。

关键词:拟声拟态词;清浊音;词形;语感

在日语的文章或者日常的会话中,拟声拟态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词,它与日本人的感情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日语中拟声拟态词大体有1500个,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且其变化也是多样化的,因此对这些拟声拟态词的理解、记忆与翻译都是外国人学习的难点之一。那么何为拟声拟态词呢?其实,就其定义方面是比较明确的。拟声词是用语言来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犬がワンワンと吠える、木のがかさかさとった。/狗儿汪汪地叫。树叶沙沙作响。而拟态词是利用文字或语言把人的心理状态,人和物的某种状态表达出来的一种词汇。如胸がわくわくさせて知らせを待つ。/紧张地等待着通知。

相对而言,日语中用来形容或修饰事物的词汇较少,而拟声拟态词的存在就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日语拟声拟态词的使用能够更形象地描述事物的特征,更生动、具体地表达人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在文章或交谈时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果运用得当,能够使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在丰富语言的功能上起到了独特的功能。拟声拟态词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这些突出的功能,是拟声拟态词的研究价值所在。另一方面,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有大量的叠词更让人产生混淆,这部分一直是日语中记忆起来比较费力的叠词是由两个词重叠而构成。往往为了表达生动,日语中会大量的使用叠词,那些极为相似的叠词,该怎样区分记忆呢?

一、叠词中清音与浊音的区别

为了能较为系统、清晰地探究其规律,本文先就拟声拟态词的叠词的清音与浊音加以研究。日本语言学大家金田一春彦先生曾在《日语概说》一书中指出,日语中清音与浊音存在明显的对立,清音给人的感觉纤小、清脆、迅速,而浊音给人的感觉粗大、笨重、迟钝。当然,这些结论在拟声拟态词中同样适用,在拟声拟态词中重叠拟声拟态词在其中数量相当可观,例如:

とんとん どんどん ころころ ごろごろ

さらさらざらざらはたはたばたばた

けらけらげらげらひりひりびりびり

而在这些重叠式拟声拟态词中存在明显的清浊音对立,而其意义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下面让我们来看几组例子。

例(1)乾いた落ちがに吹かれて道をからからとがっていく。干透了的树叶被风刮得在人行道上沙啦地翻滚。

例(2)大きな地震で屋根瓦ががらがら音を立てて落ちてきた。发生了大地震,房顶上的瓦哗啦哗啦地落下来。

例(1)、例(2)中的“からから”和“がらがら”都表示物体连续滚动或掉落而发出的声音,但从例句中我们也能体会出两者存在明显的语感差异,“からから”形容的是轻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而“がらがら”则是表示重的物体发出的声音。

再如,

例(3)雨でがじとじとする。由于阴雨连绵,榻榻米湿漉漉的。

例(4)糸のような雨が大地にしみいるようにしとしと降る。淅淅沥沥地下着细如绢丝的小雨,滋润着大地。

例(3)例(4)中的“じとじと”和“しとしと”都表示雨哗哗落下的声音或者雨后给人的感觉,但两者存在着共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前者给人以潮湿、粘着、不舒适之感,用来形容连绵数月的梅雨之类比较恰当,而后者如久旱之后的春雨,让人感觉清爽、舒适。

二、拟声拟态词的形态特征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能观察到日语的清浊音之间所具有的不同的意义特征。另外,除了上述的清音与浊音的区别外,我们也能发现其结构方面也对立的词,如长音与短音的对立,促音与非促音的对立等等。下面我们再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ごろっ ごろり ごろん ごろん ごろんごろん

在上述词中都存在着相同的成分,都是“ごろ”,表示的意义也大致相同。然而,因为其促音、长音、拨音和重叠等形式的不同,其音的长短、大小及次数方面也存在差异。从词形上可分为基本形、促音形、り音形、拨音形、长音形、叠音形、混合形等。其中,促音型“ごろっ”表示巨大物体滚动的声音,这种声音是短促的,转瞬即逝;而り音型“ごろり”表示滚落后还有余音存在,拨音型“ごろん”则表示滚动后带有回响;长音的“ごろん”是对前者的强调,说明回响的声音更长。叠音型“ごろんごろん”是由“ごろん”重叠而成,表示连续滚动的声音。

当然,与上组浊音相对应还有一组清音拟声词。其区别是这组词表示的是轻小的物体滚动而发出的声音。其实,在日语中像这样由相同成分而构成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拟声拟态词是相当可观的。

通过上面一组例子,可以看出,许多拟声拟态词都带有“拨音”、“长音”或“促音”,当然它们背后所表示的意义都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来说,促音表示短暂、急促、转瞬即逝的声音,长音表示较长的声音,り音形表示带有回响的声音。

日语的拟声拟态词不仅在数量丰富,而且在表现上非常细致又有体系。仅从词形发面对其研究就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因此,本文只就叠音词的清浊音的对立、其形态特征及暗含的语感这两方面做出总结。希望对日语学习者在这方面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 金田一春彦.日语概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表示声音的词语篇3

1 病历资料

姓名:方方;性别:男;出生年月:1999年;评估人:徐静、严小琴。分析时间:2013/3/23。

2 评估结果

2.1 言语机转

整体动作行为能力发展好;感官知觉,如视、听、触觉正常;构音器官结构发育良好;构音器官动作行为方面,下颌向下运动略受限,唇肌肌力稍不足,圆唇、展唇、圆展交替有代偿动作,舌肌肌力不足,舌运动灵活度不够。

2.2 语言理解

在声音觉察方面,对声音有反应,听到自己的名字会有反应应;有转头寻找或注视声源的能力;在声音和语音分辨方面,能分辨环境中的声响(如动物生和铃声)、能区分辨熟悉和陌生的声音、能区分父母的声音、能分辨语音(如h和f);在表情动作理解方面能力发展好,能辨识手势动作(如再见、过来)和表情(如生气的表情);在语汇理解方面,听得懂常用的生活词汇,常用的动词,简单形容词,人称代名词;在语句理解方面,能理解连接的语汇(如:……和……)、能理解表示序列的语汇(如:先……再……),能理解简单短句,能听得懂连续指令并照作、能理解这是什么的问句、能“理解xx是谁”的问句、能理解“为什么”的问句,能理解序列性的句型、能理解表示比喻的句子(如剑鱼像什么?)能理解简单故事内容。能认识常见的字。但对方位名词的理解有困难,对事物的逻辑顺序理解有困难。

2.3 语言表达

发声行为,能发出大小音量的声音;在语音前期方面,会用表情、声音或动作引起别人的注意、会用手势表示再见或打招呼、会用表情、声音或手势表示自己的情绪、会用表情、声音或点头动作表示同意或拒绝、会使用手势或动作阻止、打断别人的指令;在语音能力方面,能模仿发声,能模仿发音、会自己发音;但部分语音不准,如把舌根音k、g发成t、d,把bao发ba,把pao发成pa,把dang发成da 等。在语汇方面,会模仿特定声音、会复诵简单的生活词汇、会复诵简单句、会说自己和家人的称谓、会说社交语汇、会说常用物品的名称、会说赞美和责备的语汇、会说常用的动词、会说简单形容词、会说人称代名词、会说表示时间语汇;在语句表达方面,能说语汇连结的短句、在提示下能说完整的简单句、会用语汇说出事情发生的部分内容、会用简单语汇说出部分故事。会写自己的名字、年龄以及家庭住址等常见的字。但清晰度不够,语速较快,句末时声音大小不够。

2.4 沟通

会引人注意、表达需求、表示拒绝、使用社交用语、表达自己情绪感受、回答别人问话(一问一答);沟通互动意愿较主动,但主动发起话题的能力不够,常重复同样的话语;不会锁定特定对象、沟通方式常用口语、有时会注意说话者;能与人分享物品。沟通时存在耐心和等待意识不强的问题。

3 ***重点

3.1 言语机转

提高咬肌肌力、下颌上下运动的能力;提高唇肌肌力、圆唇、展唇、圆展交替能力、提高舌肌肌力、舌后侧缘稳定、舌根上抬能力。

3.2 语言理解

能理解空间词汇、抽象词汇;能理解复杂句的理解能力(如不仅……还,不但……而且……等);能理解故事及日常生活事件。

3.3 语言表达

降低语速,提高构音清晰度,提高声音的响度;能使用词汇描述***片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会使用问句;能用简单句表达(书面和口头)。

4 沟通

提高等待与轮流的能力。

5 ***建议

表示声音的词语篇4

关键词: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 轻声

轻声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点的语音现象。它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但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又有一定的缺陷。

一、轻声的性质

关于轻声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轻声是一个***的调位;另一种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再一种观点认为轻声属于轻重音。

徐世荣等认为轻声是一个***的调位。徐世荣在《试论北京语音的“声调音位”》一文中指出:“北京语音若按实际调值来说,有两大类,一类是正常音节里的‘正常声调’;一类是弱化音节里的‘短弱声调’,就是一般所说的‘轻声’。”

罗常培、王均等认为轻声是一种变调。许多现代汉语教科书采纳了这一观点;“变调说”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罗常培、王均指出“如果联系汉语所有的方言来看,应该认为轻声也是变调的一种。”

厉为民等认为轻声属于轻重音系统。指出“汉语存在词重音,情形与英、俄两种有词重音的语言相类似。”“重音念得不对,有时会引起误会――一部分同形词因重音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 ′dui tou (对头,名词):dui ′tóu(对头,形容词),′tiao li (调理):tiao ′lǐ(条理)”。

我们认为轻声不是四种声调以外的第五种声调。这是因为轻声的音高不起主要作用:首先,所有的轻声字都失去了其固有声调的音高调值,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被视为轻声。其次,轻声字的音高不固定,往往随着一个音节的音高而变化。这就使得轻声字本身没有稳定的音高值,因此,轻声字的时长很短,音量很弱,音高往往带有模糊性。由此可见,轻声的音高不起主要作用,轻声不是一个***的调位。

轻声也不是一种变调现象,例如:“***”中的“***”由原来的上声变为阳平,“一样”中的“一”由阴平变为阳平,变调一般是受后一个音节的声调影响,前一个音节声调变化,但变化后的声调仍然保持四声的区别特征,而轻声往往是受前音节的影响,后一音节的声调变得既短又轻,轻声的声调则失去了四声的区别特征。

轻声应当被看作是轻重音系统中的轻音。赵元任先生把普通话轻重音分为三级:对比重音、正常重音和弱重音,认为轻声属于弱重音。林焘先生也认为“音高在听辨北京话轻音音节时所起的作用远没有音长重要” “音长在听辨北京话轻重音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林茂灿等的声学实验也证明“在普通话轻声字音中,介音和主要元音都以较大幅度离开其在四声字音中的位置,并向央元音方向移动,而元音尾,[n]尾和一些[η]尾有丢失的倾向”这种变化,与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和瑞典语的弱读音的“元音缩短”很相似。可以认为,普通话轻声也具有“元音缩短”现象,它自然属于轻音现象。由此可见,把轻声看为轻重音系统中的轻音是较为合理的。

二、轻声的作用

轻声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有两种情况:

1.读轻声和原调,同形的词,词性和词义都不同。例如:

大意:dàyì 名词,表示大概的意思。例如:“文章大意是这样。”

大意:dàyi 形容词,形容粗心,不细心。例如:“你太大意了。”

精神:jīngshén 名词, 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例如:“精神可贵”。

精神:jīngshen 形容词,形容表现出来的活力。例如:“老人很有精神。”

运气:yùn qì 动词,把力气贯穿到身体某一部分。例如:“一运气能感觉到疼痛”。

运气:yùn qi 名词, 指命运。例如:“他的运气很好。”

2.读轻声和原调可以区分字形不同的词。例如:

莲子:liánzǐ 指莲的种子,例如:“我爱喝莲子粥”。

帘子:liánzi 用布或竹子等做的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例如:“门上挂了一个帘子。”

蛇头:shétóu 蛇的头部。例如:“这只蛇头是黑的。”

舌头:shétou 指辨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例如:“他把舌头咬了一下。”

三、普通话常见的轻声词语

普通话中常见的轻声词语一般有一定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 例如:

我的、迅速地、热得很、拿着、看了、去过、好吧、好嘛、你呢、是啊。

2.部分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和合成词中的重叠式的后一个音节。例如:

猩猩、饽饽、妈妈、星星、坐坐、劝劝、催催、讲讲。

3.构词后缀“子、头”和表示群体的“们”等。例如:

桌子、辫子、木头、石头、我们、他们。

4.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例如:

桌子上、脸上、山下、前面、前边、教室里、箱子里。

5.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下去”等。例如:

起来、过去、出去、上去、热起来、拿出来、跑过去、走回去。

6.下面词语里加着重号的字一律读轻声。例如:

来来去去、打打闹闹、黑不溜秋、胡里糊涂、傻不楞登。

7.有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要读轻声。例如:

巴结、巴掌、包袱、本事、编辑、扁担、别扭、玻璃、薄荷、簸箕、不是、裁缝。

苍蝇、柴火、称呼、出息、畜生、刺激、聪明、凑合、耷拉、大方、大爷、大意。

大夫、耽搁、灯笼、嘀咕、地道、地方、地下、东西、动弹、豆腐、对头、多少。

哆嗦、耳朵、翻腾、分析、风筝、高粱、胳膊、疙瘩、工夫、功夫、姑娘、故事。

棺材、官司、规矩、闺女、哈欠、含糊、核桃、合同、狐狸、葫芦、胡同、糊涂。

四、信息处理与轻声

由于轻声能区别词性和词义,再加上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不直接表音,所以,轻声现象通过表意性的汉字表现不出来,这给人们朗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特别是习惯轻声,由于人们把握不准的话,不知道该不该读轻声,有的读不读轻声,意思不一样,例如:

1.他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老张年龄那么大了,但显得很有精神。

3.这篇文章的大意我明白。

4.你太大意了,以后可要小心哪!

这两组句子,分别都有两个“精神”和“大意”,但在每一个句子中只有一种读法,前一个读原调,后一个读轻声。联系“精神”和“大意”前后的词语,就可以理解句子意思。

但是,像下面的句子:

5.到一个新的地方分不清东西。

6.这是你的不是?

7.他们一直打冷战。

8.那两个是小王的兄弟。

9.他实在不会说那种话。

10.那个人很像大爷。

这些句子例5中的“东西”里的“西”读阴平,“东西”表示方位,指东边和西边。当“西”读轻声时,“东西”指的是物品。例6中的“不是”里的“是”读去声时,“是”为动词,“不是”表示否定。当“是”读轻声时,“不是”表示错处、过失。例7中的“冷战”中的“战”读去声时,“冷战”指他们双方之间进行的无声较量。当“战”读轻声时,表示因寒冷或害怕浑身突然发抖。例8中的“兄弟”里的“弟”读去声时,“兄弟”指的是哥哥和弟弟,当“弟”读轻声时,指的是弟弟。例9中的“实在”里的“在”读去声时,“实在”是形容词,表示很老实、本分,当“在”读轻声时,“实在”是副词,表示的确的意思。例10中的“大爷”,当“爷”读阳平时,“大爷”指的是不好好劳动、傲慢任性的男子,当“爷”读轻声时,表示是伯父或尊称年长的男子。

这些词语在句子里会有两种读法,两种理解,而且单独就一个句子而言,两种读法、两种理解都成立。我们人工阅读或说话时,要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只有联系上下文去理解。那么,这种现象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时,就遇到了困难。在一个句子里,读原调和轻声,所表示的意思都成立,这是由于轻声的缘故构成的歧义句。这种现象给人工阅读带来了麻烦,需要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意思,当然,计算机要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就更困难了。也正如亢世勇说的“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目前,计算机完成了“字处理”,在“词处理”和“句处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例如:词的切分问题,词性的标记问题,也就是说让计算机面对真实文本自动进行词的切分和词性标记。其中词的切分这一项,是字处理突破后中文信息处理所必须突破的又一个核心问题,是必须要闯过的第二道难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学界和汉语言学界联手攻克词的切分这一难关,20多年来,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研制了一些相应的软件。到目前为止,计算机自动分词,正确率可达到90%到95%,剩下的5――10%的词的切分问题,难度也比较大。其中就包括歧义句的词的切分问题,当然也包括由于轻声引起的歧义现象。对于歧义句的理解,我们运用增加、替换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这又涉及到“句处理”的问题。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由此可见,“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除歧义的问题。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攻克这一难关,争取早日突破信息处理中的一大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徐世荣:《试论北京语音的“声调音位”》,《中国语文》,1957.7。

[2]罗常培、王 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2002。

[3]厉为民:《试论轻声和重音》,《中国语文》,1981.1。

[4]林 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林茂灿、颜景助:《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表示声音的词语篇5

关键词:汉字;发展过程;特征;发展趋势

中***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81-01

一、汉字与表音文字的区别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记录和传承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世界上的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以英语为典型代表,而表意文字以汉字为典型代表。

二、汉字的发展历程

(一)象形文字

甲骨文产生于殷商时期,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在这之前应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汉字的形成历史要比甲骨文的历史更长。象形文字通过“画成其物,随提诘诎”的方法使人们联想到它所记录的事物。其形指事物之形,其义则是所代表的词的内容。虽然象形文字形象客观,但只适合记录简单的事物,对复杂的事物和人们脑子中复杂的概念确是无法象形,因此象形文字比较少,只是构成汉字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表意文字

表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部件或者再加上表示抽象概念的符号组成,整个字表示的意义各和各构成部件本身具备的意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等于各部件意义之和。

(三)形声字

表意字虽然可以从形体上知道它所表示的意思,但实际上它已经与语素、词等单位的声音有了联系。字形与声音挂钩,可以念出来,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人们认识到字形和语音之间的联系之后就借用一个同音的表意字来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者在一个表意字旁边加注读音,因此产生了意音文字。世界上***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都是兼用表音及表意两种方法的文字。最初的汉字重形不重声,因此假借字大量出现,这使人们开始重视声符在文字中的作用。人们用某些汉字专门作为声符,并和其他的表意字组合成新的字,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形声字――形符表意,声符表声,也就是说形声字是由表意义的部件和表读音的部件构成的字。

三、汉字的特点

(一)汉字形体特征

从整体上来看,汉字构成部件较多,笔画复杂,对很多学习汉语的人来说难写难认。现在我们看到汉字的形体已经经过简化了。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汉字的形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1)古文字阶段,主要形体高扩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其中比较成熟的是小篆;(2)过度阶段,这一阶处于古文字和现行文字之间,主要产生于秦的隶书和成于汉的楷书为代表;(3)现行文字阶段,主要以楷书和行书为代表,书面以印刷楷体为代表,手写常用行书。甲骨文线条较瘦,拐弯多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金文笔画丰满,外形方正匀称;大篆字形整齐匀称,小篆笔画圆转简化;隶书摆脱象形字的特点,字形规整,笔画波磔;楷书字形方正,书写方便;行书近楷不拘,笔画连绵。

(二)汉字多单音成义,形音义结合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据主导地位。后来,汉语词汇呈复音化趋势。由于复音词的大量存在,很多单音词有***的词转为语素,称谓构成复音词的一部分。现代汉语中90%的字可以作为构词语素。大部分作为构词语素的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在构词方面比较自由灵活。在字典中我们看到一个字可以组很多词,有些复音词可以任意变换构词语素的顺序而构成新词,有些字还可以充当词缀,构成某一类具有共同特点的复音词等。

(三)汉字具有表音功能

汉字用形体表示意义,同时汉字也表音。任何一种文字本身都包含着发音。拼音文字以字母代表因音素的发音,字母的拼合代表词的发音。而汉字以笔画组成的整个字直接表音,并以一个字表示一个音节。有些字还可以作为部件构成合体字,并代表整个合体字的读音,这就是常说的“形声字”。据统计,现行汉字中有90%都是形声字,古代传下来的有些形声字经过简化后声旁表音更为准确,如“偿、担、递、钟”等,后起字多数是形声字,如“氨、钙,钛”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声旁都可以正确表示整个字的读音,由于古今演变等原因,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形声字的声旁读音与整个字的声旁读音不一致,例如“寿”作声旁的“筹、涛、铸、畴”等于“寿”的读音都不相同。还有的声旁在不同的形声字中表示不同的读音,还有的声旁不容易被辨认出来等。

汉字作为最古老并沿用至今的文字之一,有着其他文字不具备的特点。虽然难写难认,但对于保存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方便各民族的交流起到的作用是不能被取代的。汉字将以目前的状态长期存在着。

表示声音的词语篇6

关键词:普通话;轻声;教学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35-01

轻声不仅仅能够代表一种语调,同时也能够表达不同的含义。掌握轻声发音是学好普通话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我们掌握轻声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轻声的读音问题,二是记住轻声词的问题。

一、轻声的简介

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声调,普通话有4个声调。但在双音节词里或在说话的语流中,有些音节常常会失去原来的声调,读成了一个较轻、较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轻声不是四声中的一个调。轻声是词语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如果是双音节词的话,它往往是处在后一个音节上的。 轻声读音的特点是:音长短,音高不固定。即轻声发音时音的长度特别短,音高随着前一音节的音高而变化。例如:阴平+轻声:包子;阳平+轻声:瓶子;上声+轻声:点子;去声+轻声:凳子。

二、轻声的作用

轻声不仅仅是发音的区别,还与普通汉字发音在词汇的意义、词性、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认识。

首先轻声有区别语意的作用:比如“东西”,后一音节如果读成轻声,它表明是一件物品;如果读成阴平声,则表示是东面和西面两个方向,意义完全不同。又比如“上头”,后一音节如果读成轻声,则表示“上级、上面”的意思;如果读成阳平,则表示“喝酒过量,头晕”的意思。

另外轻声有区别词性的作用:例如“地道”,后一音节如果读成轻声,就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人的品德较好;如果读成去声,就是一个名词地下通道。又比如“买卖”,后一音节如果读成轻声,就是一个名词;如果读成去声,则是一个动词。

此外轻声还有区别结构的作用:比如“打死人”,如果“死”读成轻声,“打死”与“人”构成动宾关系;如果如果“死”读成上声,则是“打”与“死人”构成动宾关系。

鉴于轻声发音的重要作用,为了在工作生活中进行科学的表达,就需要学生能够做好轻声的运用。

三、轻声的辨别

轻声的运用主要需要学生能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轻声词的规律,因为有一部分轻声词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无法一下子掌握全部的普通话轻声词时,我们可以先掌握其中带有规律的一部分。例如助词和语气词:结构助词――的、地、得(de);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吗、吧、呢;也有叠音词和动词重叠的后一个音节:姐姐 婷婷 看看 劝劝 等等 拾掇拾掇 解释解释 表演表演;构词用的虚语素:子――桌子 点子 筷子 果子(zi);头――丫头 枕头 指头 里头(tou);了――算了 罢了 好了 得了(le);们――我们 他们 你们 人们(men);得――觉得 使得 值得 记得(de);么――这么 那么 多么 怎么(me)。;以及一些名词、代词后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例如楼上 乡下 花园里 门外 底下;还有一些动词形容词后表示趋向的词语,例如跑来 躲开 干起来 说下去 走上去;以及量词“个”、“些” 有时候也读作轻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险些丢了性命;此外动词后面的“在、到”一般读轻声:抄在纸上、回到老家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没有具体规律的,但是在普通话中通常也读轻声的,就需要学生能够进行分辨识记。比如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部分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和合成词中重叠式的后一音节。例如:妈妈 学学 星星 宝宝 猩猩 娃娃 星星试试 听听 研究研究 考虑考虑 锻炼锻炼等;还有构词后缀“子、头”和表示群体的“们”等,例如:桌子 馒头 尾巴 什么 镜子 人们,但是“电子、女子、男子、窝窝头、烟头”等词的“子、头”都是实语素,不读轻声;还有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例如:桌上 楼下 屋里 窗外;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下去”等。例如:走进来 送来 起来 过去 出去 上去 走出去 走上来 走下去;还有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要读轻声。例如:先生 明白 事情 工夫 告诉 姑娘 暖和 马虎 耳朵 玻璃 萝卜 玫瑰 牡丹 琵琶 葫芦 东西 胳膊等等。日常口语双音节常用词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但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需要在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

四、轻声的运用

在认识了轻声词的作用以及辨别之后,生活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练习、运用,以便能够更好的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教学中教师就要能够善于运用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进行普通话朗读,也要组织学生进行会话锻炼,创设良好的普通话交流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对于轻声词的掌握程度。

表示声音的词语篇7

关键词:体态语;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汉字

体态语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交际中,通过人们的表情活动、动作变化、身体姿势、饰物利用及位置变化对有声语言产生辅助作用的一种无声语言。它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是人类重要的伴随语言交际手段之一。美国的R.Birdwhistell(伯惠斯特尔)在他的著作《体语学导论》中率先提出身势学(Kinesics)这一术语,并提议将身势学单独作为研究人类体态语的一门学科。其后,美国的JuliusFaster(朱利叶斯•法斯特)在其所著的《体态语》一书中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诸多学者对人类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研究成果[1]。自此以后,不断出现新的体态语方面的研究成果,行业体态语也受到了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教师体态语的研究,也稍有涉及。直到语言学家W.Rivers(里弗斯)首次从外语教学领域提出外语教师个人素质的重要性,才引起了教育界对教师(特别是从事对外语言教学的教师)体态语的高度重视[2]。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手段有两种:有声和无声。有声语言指教师通过语言的语音向学生传递信息,是最基本的交际形式;无声语言则包括一切通过非语音形式传递信息的手段,包括板书、沉默以及体态语等。而对于从事对外语言教学的教师而言,由于受到学生对母语掌握有限的客观影响,非语音形式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能够更加直接、准确地传达意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教师的体态语在汉语语音、词汇和汉字教学等方面的合理运用,也可以让学生准确理解授课内容,使汉语教学事半功倍。

一、体态语与语音教学

汉语语音教学一般是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刚刚接触汉语,对汉语的发音处于零掌握状态,基础较差。毫无疑问,语音教学应当以教师语音示范为主。但除此之外,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模仿发音,常常会使用一些比较夸张的教学方法,结合体态语进行语音教学。汉语音节由声、韵、调构成。在教授声母和韵母时,体态语主要起到辨析音素的作用。如区分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时,可以利用手指弯曲表示翘舌,手指伸平表示平声,让学生体会平舌翘舌的区别;区分送气不送气音时,可以将纸张放在嘴前通过纸张颤动与否进行判断;区分前后鼻音时,则可以利用手指在鼻部移动,向前表示前鼻音,向后表示后鼻音等。这些动作都能对学生区分把握发音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相较印欧语言,汉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声调。这种音节上音高的高低变化形式虽然在客观上增加了汉语音节的数量,却也是吸引学生学习汉语的地方,增添了语音教学的趣味性。语音教学中的体态语使用多用于初级汉语的教学中。如在声调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借助手势来表示音节的升降。汉语普通话把声调划分为四种调值,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阴平调值为55,声调没有高低变化且高而平,在教学时,可以借助五度竖标将手掌置于五度高处,在空中直直地划一条线,表示该声调高平,没有声调升降的变化。阳平调值为35,声调由中音上升到高音,处于上升状态,教学时,可将手掌置三度位置,在发音的同时,手掌向上斜提至五度。上声调值为214,先从半低音降至低音,再从低音升到半高音,在表示上声时,利用手势凸显出先降再升的曲线感。去声调值为51,发音较重的全降调,教师在准备时,将手掌置于阴平的位置,然后手向下斜划出一条直线。在手势示例中,教师要把握好手势放置的位置,注意四个声调调值之间的联系,否则会误导学生。初级阶段汉语语音教学以语音示范为主,体态语为辅。教师在做动作的同时,要让学生一起参与进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及时纠正发音错误的学生。此外,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以上体态语设计一些相关的比赛或游戏,如一人比划一人发音的计时比赛等,使语音课堂变得轻松欢快。

二、体态语与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掌握词汇是学好一门语言的重中之重。对于汉语教学而言,词汇教学是基础,也是关键。而词汇释义是词汇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准确理解词义是词汇环节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只有达到了这个目标,学生才有可能牢固地掌握词义和词的用法,达到更高的汉语水平。因此,词汇的教学方法是决定词汇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在解释词语含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更多生词,这样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降低释义的曲折程度,采取最直观的方法进行词语释义来避免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这就是我们说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基本的方法———“直观法”。利用体态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习者进行词汇含义的理解。在教授名词时,教师可以直接指向相应的事物或方向,并可以在此基础上作延伸。如教师教授关于体表器官的词汇时,可以借助自己的体表器官边说出词汇边指出该器官在身体的部位,教到哪个词就指到哪个部位。这种教学方法比较直观,学生的记忆和自身的动作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全身都参与到对词义的理解和记忆过程中,无疑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日常交际中我们常用的名词就是人称代词———你、我、他、她、它、你们、我们、他们、她们、它们。在不使用媒介语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协助自己对这些词语进行解释,不仅要说明这几个代词的意思,还要让学生牢记这几个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例如:教授“我”的时候,教师把手指向自己的鼻子,(此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到,在中国的文化里,把手指向自己的鼻子是指“自己”的意思。)讲出例句:“我是你们的老师。”这时,可以加入反身代词“自己”的教学。教授“你”时,选一个学生,讲出例句:“你的名字是什么?”教授“他”和“她”时,教师选择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说明两个字的用法。教授“它”时,可以指向窗外的树木,这时要注意告诉学生,在中国,宠物也用代词“它”表示。最容易用体态语进行教授的词语是一些包含着动作和变化的词语。其中一些动作性动词利用体态语教授最为直接,效果也最好。如一些实际的动作跑、跳、蹦、捡、走、坐、背、弯腰、起立、站、拿、放、摸、擦、瞪、哭、笑等,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直接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例如:教授“走”时,我们可以迈出小步在讲台上来回走动,直观明了。这时也可以根据教师演示走路速度的不同来加入“散步”、“快走”等生词的教授。还可以选一名学生和教师一起走,然后教师加快速度走在了学生前面,这时我们就可以教授“超过”一词了。类似的如利用“哭”引申出“眼泪”、“痛哭”、“抽泣”、“悲伤”等,利用“笑”引申出“微笑”、“苦笑”、“高兴”等。形容词的讲解特别是一些性质形容词如“大、小、多、少、胖、瘦、高、低、长、短、弯、直”等,可以直接利用双臂边说边比划,成对对比记忆效果会更好。在练习环节,就可以利用体态语和词义间的联系设计一些游戏,进行小组比赛等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强化理解记忆的效果。词汇是汉语学习中的重难点,贯穿于整个汉语学习过程。科学利用体态语进行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将释义变得简练直接,易于学生理解,增添词汇教学的趣味性。

三、体态语与汉字教学

提起汉语学习最难的部分,当汉字莫属。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历史悠久,数量庞大。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且三者间并没有严格的对照;同时,汉字还存在大量同音字和多音字,记忆起来颇为麻烦;汉字为方块字,结构纷繁复杂,构字的基本笔画虽不多但拥有众多变体,书写起来自有一套规矩。很多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的母语都是音形二位一体的拼音文字,表意直白,书写简单。汉语的形态对这些学生来说堪比“天书”,书写方法更是令他们匪夷所思。对于教师来说,汉字也是最难教,最不容易出成果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汉字是表意字,在造字之初,古人都是直接通过汉字形体表现意义的,这使汉字在形体上具有具象性。因此,很多汉字的意义也可以通过其形态推断出来,这集中体现在一些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上。尤其是一些基本的字根很多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造出,因此,教师在介绍具有以上特点的汉字时,完全可以借助体态语提高讲解的趣味性。此外,由于这些字根多是后起汉字的构成基础,并有承担意义的功能,所以可以在掌握字根的基础上引申出由这些字根构成的新字。如在教授“人”时,可以保持两臂紧贴身体,双腿分开,以体态展示字形。接着可以以“人”为基点,两个“人”一前一后则为“从”,三“人”则成“众”。“人”展开双臂则成“大”,教师可以由“大”字引出“太”、“天”、“木”等字,通过对“大”字的引申教授新的汉字。在学生有了以上的理解后,教师教授“休”字时,就可以直接借助教室里木制的事物,比如门框、桌子等,把身体靠在上面,表现出悠然自在的状态,告诉学生,一人靠木就是“休”。在学生掌握这些汉字以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出这些动作,让学生指出或说出对应的汉字。也可以按照此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如此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减少汉字学习上的畏难情绪。以上介绍了体态语在汉语语音、词汇和汉字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运用。需要指出的是,对外汉语教师,在利用体态语进行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借助***片、PPT、实物的展示等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牢记知识,让学生把语音、语义和形体结合起来,加深其对汉语的认识,帮助学生全面整体地理解。另外,在运用体态语教学时,尽量多让学生参与进来,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表示声音的词语篇8

[论文关 键 词] 方言;拟声词;构词法;词汇化;语音韵律。

[论文内容摘要] 本文从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三大方面:构词法、词汇化及语音韵律对近几十年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进行归纳与评述,揭示历史研究、语音研究及类型学研究对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性。

一、普通话拟声词研究小结

饶勤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一文,以《马氏文通》为始将发表的有关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著作论文进行概述。论文将这些拟声词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898~1949年、1950~1990年及1990年以后,认为前两阶段“拟声词经历了从附属于其他词类到***列为一类的过程”,第三阶段以***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孟琮《北京话的拟声词》和马庆株《拟声词研究》等三篇论文为代表,开拓了将汉语拟声词放在语音系统中进行分析的视角。

综述中围绕拟声词的词性及其句法功能的问题,认为拟声词的词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拟声词语法功能的认识。但事实上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讨论不仅局限于此。正如汉语方言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方言系属问题作为争论的焦点,这种一开始就确立了某种方言系属权威性的作法,会导致其后的调查研究局限在某个框架内,从而限制方言研究的灵活性。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应将精力放在汉语各方言特别是一些濒临消失或者具有混和性质的方言特点的探讨上,构建新理论。拟声词研究也应如此,词性问题固然重要,但拟声词特殊性质的讨论更有意义,因此探讨拟声词应从多方面角度进行。

二、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

1.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总况。方言拟声词研究从80年代才刚起步,至近几年才逐渐展开,但发表的文章并不多。由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系列共收集了全国四十多个方言点的词汇,其中也包括拟声词的材料,但并无专门的著作文章对这些方言的拟声词进行分析探讨。

更多的文章将拟声词作为一种构词法平面描写,如《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歙县方言的AAB、BBA式结构》《略论厦门话的构词手段和方法》《闽中、闽北方言的分音词》《闻喜方言中的“圪”与“古”》《夏县话里“圪”的用法》《大同方言中的“圪”“忽”“达”缀词语的附加意义》《武宁话的重叠式》《宜都话的两种状态形容词》《宜昌话“AA神”式论析》《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等。这些论文仅介绍某一方言拟声词的构词形式,并未对该方言拟声词的整体特点深入探讨,因此也只能作为一种方言调查材料。

专门对方言拟声词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是从《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和《北京话的拟声词》两篇相呼应的文章开始。但这些研究并未被马上继承,直至《吴语拟声词的状态标记“叫”》《潮阳方言的象声词》以及中国社科院王晓君的博士论文《汉语方言拟声词调查与研究》等文章的出现,使语言学界才真正开始关注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

2.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具体方面。(1)构词法描写。与普通话拟声词研究相似,大多数方言拟声词的研究都局限于特殊构词法的描写及语法功能的简单介绍:

例如山西大同方言中以“圪”为前缀的“圪A”和“圪A圪A”两种构词法;闻喜方言以“古”作为词缀的“古A”“古里古A”“古古AA”等结构。吉林方言的“一AA”式和“一AB”两种格式中各字的声调是固定,为“一35A51A0”“一35A51B0”。安徽歙县方言主要结构为“拟声词A+动词性B/形容词性B”的“AAB”式和“动词性B/形容词性B+拟声词A”的“BAA”式。江西武宁方言为AA式、ABAB式和AABB式,仅作状语和定语。湖北宜昌方言的结构为双音拟声词加后缀“神”,主要充当补语和谓语;宜都方言也有“AAs?圮n”式的重叠式拟声词。湖南汩罗长乐方言主要以“哩”为后缀,结构为“AA哩”,语音为“中重轻”的格式。厦门方言的结构则分“一字格”“二字格”“三字格”及“四字格”,等等。

这类文章对拟声词的讨论较拘泥,仅从字面构词的特点进行描写,未对这些拟声词具体特点进行研究,因此无法揭示出该方言拟声词在词法和语法的特殊功能。

(2)词汇化。随着词汇化语法化在语言学界的兴起,方言拟声词的研究也开始关注词汇化。在调查中发现某个方言中存在着几种不尽相同的拟声词格式,或者几个方言中存在着相似或相异的拟声词格式,若将这些格式对比分析,往往可能发现不同拟声词之间亲疏关系,从而可揭示出某类拟声词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属的阶段特征。这样,一些论文开始从这种动态研究的角度对拟声词构词特点进行解释。

江西赣语新余方言介绍了三种格式:重叠式、A沙式和AA叫式。文章指出AA叫式拟声词与普通话不同在于,“叫”在新余话中已语法化为一个词缀。通过对比赣语吴语中AA叫式拟声词在语法语义上的差异,试***解决“AA叫”式语法化的历史过程。

北部吴语嘉善方言中的拟声词的状态标记是“-叫”,文中指出双音节拟声词与“叫一记”在组合的过程中日趋紧密词,并发生词汇化,“一”语音弱化读轻声,所有后附于拟声词的“叫”都可以用“叫一记”来替换,而语义没有变化。所以,文章认为,“叫”已经语法化为一个状语标记,而“叫一记”则在使用中词汇化,也开始逐渐接近于一个状态标记。这些论述揭示出吴语中这两种拟声词所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相互关系。

(3)语音层面分析。拟声词最初表达的是要摹拟自然界某种声音的某些属性,本质上与声音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各方言拟声词在语音和韵律上的独特之处,这把对拟声词的认识推进了一步:河南获嘉方言中的拟声词的词头是一种表音字,拟声词若以这类词头为第一音节的时候,第二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就会受到严格限制,但文中对这种限制并未进一步讨论。闽中闽北方言的拟声词中存在着一种分音词,将一个音节分成声母韵母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各自扩充为一个***的音节,第一个音节与原单音词双声叠韵,第二个音节与原单音词叠韵。声母固定为1,并且新的两个音节均与原单音节词同调”。 "

马庆株以北京话拟声词为案例,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从音素的角度切入,把拟声词看成一个语音单位,根据北京话拟声词的发音机制,分析了各拟声词声母韵母各自的特点。研究发现这些拟声词的声母多以塞音边音塞擦音充当,韵母多为无韵尾,有韵尾则多以ng尾为主的客观情况,并通过对不同音节中各相应的语素进行对比,总结了不同音节声母和韵母的特点及各自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文章从音素的角度看待重叠,得出变韵重叠(语素重叠)和变声重叠(音节重叠),这些变形重叠后的完全再重叠就发展至文字形式上的拟声词重叠。 王晓君通过170多个词条将调查所得的53个方言点的材料进行分析,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汉语方言的一般拟声词、摹拟动物叫声的拟声词和使唤动物声的语音使用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语音规律。此外,论文将拟声词的音节分为主音节和次音节(包括衬饰音节、衍生音节、前缀音节和后缀音节等),并运用主音节和次音节的概念分析了汉语拟声词的韵律构造。

以上的文章都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对拟声词声韵调等各个音素进行了频率统计分析,这是以往拟声词研究中所不曾运用的方法。拟声词一般是用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人类选择以哪种语音表示哪种自然界事物的声音通常也带有随意性。但是语言又是约定俗成的,在任意选择语音的同时,又受到人类自身的认知及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的制约,具有某些优选的规律性,显示出语言的排除机制。用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事实上是将拟声词的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从方言中一些现象总结人类对语言的选择方式和接受程度。

三、研究方法的总结

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起步较晚,这与方言调查的开展有很大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只重视语法结构描写以及在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模式下进行两者对比,并没有立足方言自身内部特点的探讨。此外,对拟声词在语法修辞上描写也过于笼统。事实上,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应有自身的特色,可从多角度展开探讨。

1.历时研究。由于拟声词是用自己的方言去模拟某种声音,这种模拟必然带上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从音素到音节到字词,都受到形成该方言的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影响,因此,不同的方言都可能具有不同的格式。然而,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渗透使得一些方言带上相似的语言现象,系属相近或同属一方言的方言小片中的许多语言现象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将这些特点系连在一起,则可能为某种语言现象展示了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王福堂①从方言语音演变中得出:“多数方言中音变过程完成后,原来的具体情况已经不复可知。需要借鉴其他方言的情况才有可能对音变过程的某些阶段加以复原”。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同样具有历史性。例如吴语、赣语、闽语中都存在着以“叫”为后缀的拟声词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差异性。从历史移民的考证中,古代时就存在着一批移民从长江中下游区迁往江西最后再迁至闽地的历史情况。拟声词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相似的特点,是同源的关系,还是仅为偶合,这需要结合文化历史的进一步证明。可见,将不同方言中拟声词的结构特征串连起来,能为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语言事实材料。

从历史层次上分析,突破了拟声词仅关注平面研究,从而把拟声词的研究引进历史变化发展的动态立体研究中,对于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2.语音韵律研究。国外拟声词的研究一般从音素入手,而现代汉语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字词组合上的结构。汉字是一种方块文字,这让汉语研究者通常关注以字为单位符号的汉语,着眼于字面上的汉语,忽视语音层次上更具有变化意义的语言价值。与其他词类相比,拟声词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就是因为它是以声音作为产生载体和条件,因此对语音深入探讨才是真正认识拟声词特点的研究。

石毓智②以广泛存在于各方言的拟声词、联绵词和分音词为基本材料,提出大音节结构这种韵律单位,认为在这个结构中,音节与音节间相应的位置上的音素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从普通话拟声词中归纳出五条音节配合规律,然后从历史材料及闽语吴语等方言材料中印证了这些原则。这种从音系学和韵律的角度探讨了拟声词及其相关的问题,为进一步认识汉语方言拟声词的共性及拟声词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由最小的语音单位分析至词组合层级分析法,事实上与国外语言学研究方法接轨。拟声词的研究,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汉语方言,都应跳出字词上的局限,将语音引入,结合词法语法进行研究。

3.类型学研究。汉语从古代开始就存在着各种方言,千年来各方言自身变化不断,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类型各异。汉语方言的丰富性,不仅数量上而且类型上也为汉语的研究提供大量了的语言材料。从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拟声词,是对汉语拟声词认识的总结。

方言拟声词的调查研究目前尚未深入展开,但已初步总结出一些类型,包括:各种没有固定格式的纯粹模拟声音的结构、重叠式(常式和变式;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缀式(前缀、后缀和镶嵌词缀等)、分音词等。可见,除了字词上的格式外,我们更应将语音和词汇化引入,从微观的动态中进行研究。

随着方言拟声词调查的广泛展开和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拟声词结构将被逐渐揭示出来,这就为语言类型比较的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种类型学的研究角度研究应该成为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对进一步揭示和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②石毓智:“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2.陈山青:“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载《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贺 巍:“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载《方言》1980年第1期。 5.马庆株:“拟声词研究”,见《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孟庆惠:“歙县方言的AAB、BAA式结构”,载《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

7.孟 淙:“北京话的拟声词”,见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8.饶 勤:“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9.任林深:“闻喜方言中的‘圪’与‘古’”,载《山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1.邵敬敏:“拟声词初探”,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4期。

12.石毓智:“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14.王洪君:“汉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载《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表示声音的词语篇9

关键词:南通话 语音 词汇 语法

南通作为江苏省的地级市,有四个方言小片,分别是如皋话、通东话、启海话、南通话。现在的南通市区以及通州区西片的居民所讲的话,被称为南通话。这一地区在唐五代时逐渐形成,其古代居民由部分流放的犯人和大规模迁徙的流民所组成,因此,南通话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三个方言小片的话有很大不同。由于笔者不熟悉其他三种话,所以仅将南通话与普通话进行简要对比。

一、语音方面

南通话的声母有20个,韵母有53个,声调有7个。

一字多音,表多义。南通话中存在大量一字多音的字,这些字往往表示不同的意思,即别义异读现象。例如徐益修在《音说》中举出的“他的大侯,拿了大钱,跑到大生桥上……”。这句话中的“大”有三个读音。第一个“大”读“tu”第三声,表示“第一个”的意思,和南通话里“头”的意思差不多。第二个“大”读“ta”第一声,表示“大”的意思。第三个“大”读“ta”第四声,是表示一个专有名词的,“大生”在南通话中,是一个菩萨的名字。这里的“大”表示三个不同的意思。

入声字大量存在。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是指读音短促,一发即收的字。这种字在南通话中大量存在。例如“吃”“石”“脚”“叶”这几个字在普通话中分别是一二三四声,但是在《广韵》中,它们都在入声字里,分别属于“迄”韵、“昔”韵、“药”韵、“叶”韵。一般在查找《广韵》时,根据普通话读音找不到的,按南通话读音来找,读入声的都可以在入声中找到。

存在韵尾脱落现象。与普通话相比,南通话中有许多读音都比普通话读音要“简单”。例如“来”普通话的读音是“lai”第二声,而南通话的读音则是“la”第二声;“缺”普通话读音是“que”第四声,而南通话读音是“qu”入声。这种韵尾脱落的现象非常明显。

儿化音较少。南通话中的儿化音与北京话中的儿化音有很大的区别。北京话中的儿化音比较明显,而南通话中的儿化音就如同是附着在前一个字音上面,两个读音连起来是一个音。比如“猫”,南通话中没有直接说“猫”的,只说“猫儿”但是后面的“儿”音是不等“mao”这个音节发完就已经发出音来了,是发“mer”这个音的。“鹅”也是如此。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南通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熟练运用南通话的小孩子越来越少,语音也趋向于普通话的发音,很多老一辈的发音,新一代已经听不懂,或者不会说了。南通话日渐衰微。

二、词汇方面

普通话中有一些词在南通话里是没有的或者说没有这个读音。例如“知道”一词,南通话中没有直接的读音,只有意义相近的“晓得”;“真”“很”这种表程度的词也是没有的,一般南通话里多用“蛮”“老”,“真好”南通话里会说“蛮好”或者“老好”的;“快点”这个词也不怎么用,一般是说“敦点儿”;“今天”“明天”则会说成“今呢”“明呢”。

单音节词较少。在南通话里,单音节词较少,通常都会有词头或者词尾。比如“此”就不会用,一般都会说“这个”。

语气词和语尾助词比较明显。南通话中单音节词较少,就像上文所说的儿化音一样,基本上单音节词在南通话里很少出现,一般都会带上词尾,比如“狗”,南通话里没有单独说的,都是叫“狗子”。“鸡”叫“鸡子”,“羊”叫“羊子”,这种例子还有很多。除了“子”还有一个“叨”也是经常出现的词尾。南通话中是少有人说“了”的,通常在说话的时候会带上“叨”这个字,有点像语气词,比如说“朝着”,南通话会说“朝叨”,“饭好了”会说成“饭好叨”。另外“地”也是经常出现在南通话中的。“好地”“晓得地”这些都是经常用到的。表示推测的副词“可能”“也许”也不怎么用到,都是用“恐怕”来表示一种推测的语气。还有一种补语“没魂”和“交关”都是表示程度,是比较典型的南通话。

同语音一样,由于社会的发展,很多的词语逐渐消亡了,很少有人用它们,也很少有人会用了。老一辈们说的东西,小辈们有时候会觉得很新鲜,都没有听过。从这一点上看来,南通话是在趋向普通话发展。

三、语法方面

1.疑问句。南通话的疑问句与普通话的疑问句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你有没有吃过饭?”在南通话中会说成“你果曾吃过饭?”。南通话里少用“有没有”这样的句式。“果”这个词就表示“有没有”的意思。例如“我该不该去?”南通话里就是“我果该去?”;“你去不去?”变成“你果去?”。

2.“被”字句。南通话中没有“被”这个音,因此普通话中的被字句,到南通话中就变得不一样了。例如“他被老师批评了”这句话在南通话中会变成“他挨老师批评了”或者“他给(喊)老师批评了”。

3.比较句。南通话的比较句式大部分和普通话中的说法一致,但还是有特殊的情况。例如“他比我高一头”,南通话会说成“他高我一头”;“我打架没他厉害”,南通话会说成“我打不过他”或者“我打他不过”。

4.双宾语句。双宾语句是指一个谓语带两个宾语的句子。南通话中的双宾句和普通话中的双宾句语序上有很大不同。“借给我两块钱”,南通话的语序是“借两块钱给我”,南通话并不采用“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的语序,而是变换成“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例如“我给他一支笔”,南通话的语序是“我给一支笔给他”。

在语音、词汇、语法中,语法受到的普通话的影响较前两者而言小些,但是在年轻人当中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参考文献:

[1]蔡华祥,万久富.略谈南通方言研究概况[J].文教资料(语文文学研究),2010,(11).

[2]万久富.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周戬剑.谈南通方言和普通话句式的几点差异[J].科教文汇(文化研究),2008,(11).

[4]顾黔.通泰方言声调的历史演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表示声音的词语篇10

关键词: 应对形式 郭德纲相声 会话风格

一、应对形式的界定

1952年,Fries注意到一种奇特却普遍存在的谈话现象:听话人发出的如“hmm”“huh”“yeah”这类短小形式,贯穿在现时说话人的说话过程中,这种形式不仅没有打断说话人,反而表明了听话人的兴趣,推动了谈话的顺利进行。[1]

“应对形式”这一术语是由Clancy、Thompson、Suzuki和Hongyin等提出的。目前对应对形式的界定,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笔者认为,应对形式是当会话中的说话人发话时,听话人发出的一些表示注意(包括同意、疑问、反对、惊讶等态度)的语言形式信息(不包括非言语形式和动作)。语言形式是由无词汇意义的短小声音或一些实词、词组加上不同的句调构成的无固定语法格式的短小语句。国内首先关注反馈信号的是外语学界的研究者,他们在引进和介绍反馈信号的研究理论时,一般将术语译为“反馈项目”。[2]反馈项目有言语性和非言语性两种分类。本文只研究相声会话中的言语性反馈项目。

二、应对形式与话轮

话轮与应对形式一直没有明确的、统一的界限。刘虹提出,话轮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具有和发挥了某种交际功能的一番话,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3]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衡量话轮的条件:具有和发挥了某种交际功能;连续说出的,中间没有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结尾发生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者虽未发生这种角色互换,但是出现了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这三个条件都是确定话轮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而在反馈项目中,说话者的话轮并未中断,即并未发生听话者和说话者的角色变换,所以根据衡量话轮的条件,反馈项目不能算作话轮。[4]

相声是我国的传统曲艺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在一个相声节目中,有逗哏和捧哏之分。逗哏往往是事件或情节的叙述者、矛盾的制造者。捧哏是事件或情节的引发者、听问者,为制造矛盾者力挽狂澜,以解决矛盾。在相声这一会话语境中,逗哏通常是说话者,而捧哏是听话者。逗哏的语言特色在于善用夸张、比喻、仿拟、别解、双关等修辞手法,捧哏的语言则以无词汇意义的短小声音或一些实词、词组加上不同的句调构成的短小语句为主。相声捧逗的区分使其会话结构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在整段相声中,捧哏会用到大量的应对形式来使会话继续,表达态度、推动情节和展开包袱。相比于逗哏,捧哏很少从逗哏中夺回发言权,而是尽量保持逗哏的说话者角色。逗哏和捧哏必须在会话过程中合作,共同完成相声中的人物刻画、情节推进、事件讲述和评论,充分表现相声的节奏感和丰富多变的语言。捧哏的话语中也很少提供新的话题,大多数以应对形式进行会话内容。因此捧哏的应对形式对相声的会话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郭德纲相声的应对形式

从语言形式上看,我们将应对形式分为两类:一是包含语音词的语句,如“嗯”、“啊”;二是完全由非语音词构成的语句,如“对”、“就是”、“是吗”。第一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单纯由语音词构成的语句及由语音词和非语音词一起构成的复合型语句两种。

1.单纯语音词应对形式

单纯语音词应对形式在会话中较为常见,比如“啊、恩、哎”等无词汇意义的短小声音。在相声这一特殊的会话语境中,单纯语音词应对形式是捧哏的主要应对形式。如:

(甲)郭:手机也是不停地换代。

(乙)于:哎。

郭:最早不就是有个铃声吗?

于:哎。

单纯语音词应对形式由于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很容易被误认为没有太大的功能。而关于反馈项目的功能,黄衍曾提出:从会话内容的角度看,反馈项目的“信息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从会话各方关系的角度来看,反馈项目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会话内容。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看,如果没有这个回答,说话者就无法得知听话人对话语的反应,会话也就无法进行下去。而在相声会话中就更能体现语音词应对形式的功能。甲的第一句是陈述句,第二句是疑问句,而乙的回答都是“哎”,表示对甲所说话的赞同。乙的语音词应对形式不仅是给说话人发出信息,表示自己收到了信息(在这个例子中,还表示赞同其所说的话),而且是给包含受众的这个大语境中的听话人一个回应。如:

郭:我是这么理解的。

于:啊。

郭:好多观众喜欢咱们,当然。

于:哦。

这一段对话中,甲的第一、第二句话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但是在会话中将两句分开叙述,中间加入语音应对形式“啊”、“哦”,表示乙收到甲的话语信息。“我是这么理解的”提示甲要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乙的“啊”则表明听话人在收到甲的提示后,没有将话语权夺回,而是保留甲的话语权。在甲说了“好多观众喜欢咱们,当然”后,乙的“哦”表示同意甲的这一观点。因此,乙使用语音词应对形式推动会话进行。

说话人的主观态度通过语音词的升降调体现。如:

郭:世上有两种人。

于:哦?

郭:一种人喜欢郭德纲。

于:哦。

甲先说“世上有两种人”,当乙作为说话人说“哦?”的时候,除了表示收到这一信息外,使用“哦”的升调表示说话人的疑问。甲解释后,乙用“哦”的降调表示他的肯定,乙承认“一种人喜欢郭德纲”这个观点。

2.单纯非语音词应对形式

单纯非语音词应对形式包括“对、就是、是吗”等实词、词组加上句调,在形式上使用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这一类应对形式更能突出、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如:

1)郭:作为一个演员来说就是好好地说相声。

于:对。

郭:也没有别的手艺。

于:对。

2)郭:啊,你别不高兴,你可以不沉默,那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于:是呀?

郭:我们会写匿名信,打报告,我们都会,知道吗?

于:好嘛。

相声会话中,单纯非语音词应对形式常常能表现捧哏的主观情感、态度。这时,捧哏的应对形式能够反映受众作为听话人对某一观点的即时态度。例1中甲提到相声演员的职责,乙用“对”简单回应,表示赞同甲的看法。甲所说都是符合常理的话,受众作为听话人通常会作出和捧哏一致的应对形式。例2中乙的“是呀”是疑问语气,明确表现说话人强烈希望得知甲的回答,这时甲的上下两句话衔接会更为紧密。然后乙又说“好嘛”,这个词表示说话人的恍然大悟和感叹,相当于“原来是这样。”

3.复合型

复合型应对形式由非语音词和语音词一起构成,例如“啊,对对”、“哦,明天去”等。如:

1)郭:真的啊,尤其是我们这行,说相声的这样,也不怎么的,一天到晚的,都要求这个高雅,那个高雅。有这个功夫,你背背绕口令多少。

于:嗯,练练基本功。

2)郭:我这跟您条件差不了多少。

于:咱么都一样。

郭:是不是,就是有朝一日,如果说我要是当皇上了,我封你当太子。

于:没听说过。

郭:我也只能尽到这份心了。

于:哎,行了。

相声中的复合型应对形式一方面具有包含语音词应对形式的功能,表达说话人的态度、保持说话人的话语权。另外,在语音词之后所加的话,有的能概括逗哏的观点,同时突出逗哏所述的重点,有的能在语音词基础上,进一步表达捧哏的态度。例1中则是捧哏的概括,强调逗哏所说都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例2中捧哏的最后一句是在逗哏将包袱展开后,表现的一种态度,当说话人明白甲是在占自己的便宜后表现的不屑、不满。

四、应对形式对相声包袱效果的影响

从功能上,根据上下文和语调,应对形式的主要功能可分为三类:表收到、表理解、表态度。表收到是指听话人收到了说话人的信息,就相声会话来说,即捧哏收到了逗哏所说的话。表理解是指听话人不仅收到而且解码成功,能够明白说话人的意思。表态度则是听话人收到信息后表达出各种态度。态度可以分为四类:同意、反对、疑问、惊讶。

相声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幽默,而幽默的核心是相声的包袱。包袱是相声中经过精心组织的,为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笑料。相声包袱的叙述者通常是逗哏,一些研究人员将“简短”作为反馈语定义的重要组成部分[5],而捧哏正是通过简短的应对形式对包袱的展开和推进起到重要作用。

1.同话异境

在相声中,把同样的话放到不同的语境或对象身上,由于不协调形成的“包袱”,不仅可笑,而且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或讽刺一个现象。这种包袱特色称为同话异境。[6]如:

郭:对,对,郭晶晶看了吗?

于:跳水运动员。

郭:啊,三米跳板!

于:对。

郭:郭晶晶!

于:是。

郭:给她捧哏的那叫吴敏霞。

于:什么乱七八糟的,您先等会儿吧,人这不分捧哏、逗哏知道吗?

郭:给她量活儿的那个呀——

于:还一样啊!

郭:那应该是什么?

于:搭档啊!

郭:给她搭档、给她搭档,她那伙计、她那伙计……

于:唉呀,这个老词儿。

郭晶晶作为奥运会跳水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双人三米板中的两人在一般的理解中都称为“搭档”。这段相声中,“给她捧哏的那叫吴敏霞”是一个包袱,听到跳水搭档被说成了双人相声,确实引人发笑。但其实从对话一开始,捧哏对郭晶晶的叙述其实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接着,捧哏用“对”、“是”等应对形式表示收到并同意逗哏的话,受众作为听话人,收到的信息与脑中关于“郭晶晶”的背景信息完全吻合,也会做出与捧哏同样的反应。因此当逗哏说出“给她捧哏的那叫吴敏霞”时,笑料自然就出来了。最后逗哏说“给她搭档、给她搭档,她那伙计、她那伙计……”时,捧哏用了复合型应对形式,对逗哏的信息作了一个概括,同时明确了这一笑点,又表达了他的态度,即反对甲的用词。这种异境引起的不协调和巧妙传达的深层含义,都可产生强烈的喜剧性效果。

2.似褒实贬

“似褒实贬”是“为了贬低某个人或某一事物”,以褒的形式出现,而实质上是在贬斥或在极褒之后突然贬之,这是相声中最常见的讽刺手法。通常,逗哏对对方的贬损会产生笑料,但是,捧哏从被褒奖再到受贬损的反应和言语应对其实才构成了相声包袱的完成。例如:

1)郭:我是批评你得爱惜自己的身体。

于:是,我呀?

郭:多少观众都喜欢你呀?

于:啊,是。

郭:你这儿要死了对大伙儿多大的损失?

于:也不至于死了。

郭:我就说这个意思,但是他这个人比较懒惰。

于:我是犯懒。

乙的应对形式“啊是”给受众一个信息,甲是在夸奖乙,而乙也接收并理解了甲的信息,观众的心理预期是乙得到了甲的赞誉。从开始逗哏提醒自己注意身体,捧哏回应“是,我呀?”,略微表示惊讶,到逗哏说出注意身体的一大原因,回答“啊,是”,赞同逗哏的说法,同时又为观众喜欢自己感到高兴,最后逗哏转而说:“你这儿要死了对大伙儿多大的损失?”才能够将这个包袱实质上的贬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2)郭:于谦老师。

于:哦,说我?

郭:了不起啊!

于:咳,也没什么。

郭:相声说得好啊,还涉足影视。

郭:拍画报,画报上你穿一旗袍,跟那儿站着。

于:我拍什么不好,我拍穿旗袍的!

郭:就是仿那个上海二三十年代那个,叼烟卷那个。

于:那我也不能穿旗袍啊!

郭:净接大活儿。马上就要成为北京三绷子形象代言人了。

于:这什么大活儿啊!

郭:以后是三绷子都有于谦的照片。

于:不怎么样!

甲先夸乙了不起,乙的应对形式是:“咳,也没什么。”这里表达了乙的态度,语气词“咳”通常用在不屑的或谦虚的、不好意思的场合,这里乙是一种谦虚,后面的“也没什么”进一步明确了乙的态度,可是甲接着说就将话题引向了包袱,实际上甲是在贬损乙的形象,说他要成为“三绷子”代言人,与之前的夸奖形成反差,产生笑料。

3.自吹自擂

自吹自擂可以表现为先贬低别人而后抬高自己,也可以表现为一味地夸张表扬自己,结果夸张过度,反而将缺点暴露无遗。如果逗哏在相声中自吹自擂,捧哏则要表现出传统的反应,形成尽量谦虚、谨慎的听话人角色,两者的形象反差也造成了极大的幽默效果。如:

于:我们哥儿俩。

郭:年轻。

于:嗯。

郭:跟我们的前辈们没法儿比。

于:那当然。

郭:大伙儿了解郭德纲,知道郭德纲这三个字儿。

于:恩。

郭:也仅仅是从《论语》上。

于:你先等一会儿,论语上有郭德纲?

郭:《论语》呀,孔圣人的那个,那书。

于:我知道孔圣人写的那个。

甲开始表现出谦虚的态度,说两人和前辈还有距离,这时受众听到的信息是两人都很尊敬前辈、谦虚从艺。甲说“大伙儿了解郭德纲,知道郭德纲这三个字儿。”时,乙作出“恩”的应对形式,表示收到甲的信息,使会话顺利地进行下去,接着抖出这一段的包袱“也仅仅是从《论语》上”。《论语》是古书,郭德纲就在台上讲话,在这里形成强烈的反差,夸张的自吹自擂产生了很好的笑料。捧哏的应对形式使逗哏的铺垫逐层展开,而包袱的揭晓往往是在一段会话的末尾,于是形成幽默的语言风格。

五、结语

关于应对形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常会话、公开讨论、电话谈话等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相声的应对形式,选取郭德纲的相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应对形式的定义采用Clancy、Thompson、Suzuki和Hongyin的观点,认为应对形式是当会话中的说话人发话时,听话人发出的一些表示注意(包括同意、疑问、反对、惊讶等态度)的语言形式信息(不包括非言语形式和动作)。本文简要阐述了应对形式与话轮的关系,所研究的相声会话中的应对形式主要由捧哏发出,这些短小的话语形式在相声会话中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应对形式的分类可以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来分类,而这两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表收到、理解、态度功能的应对形式可以是包含语音词的,也可以是完全由非语音词构成的。不同的态度既可以由语音词、实词、短语加句调的形式表现,又常常使用升降调的变化。反馈信号的功能是非主要说话人针对主要说话人对传递的信息作出的反应,本身并不传递新的信息内容。[7]此外,应对形式虽然多由捧哏表达,笑料的叙述通常由逗哏展现,但是应对形式在表现同话异境、似褒实贬、自吹自擂等包袱特色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玉华.应对形式与两性会话风格研究.硕士论文,2003.

[2]吴青.现代汉语肯定性言语反馈成分研究.硕士论文,2008.

[3]薛艳.电视谈话节目主持话语中的话轮转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刘虹.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

[5]胡健,徐宏亮.反馈语的特征与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VOL3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表示声音的词语10篇

学习

优秀学生申请书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学生申请书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申请优秀学生申请书,优秀学生申请书200字。在工作上,自入校来,我就向老师提交了班干部申请书,争取到了学习委员一职务,在工作期间,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做好老师的小帮手,工作中锐意进取,虚心向别

学习

秋天的散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的散文10篇,内容包括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3篇,秋天的散文朗读。有人会说,秋天是一个适合写诗的季节。此时的心灵比以往更加容易沉静下来。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独创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诗意的世界,将内心最炙热

学习

国旗下的演讲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国旗下的演讲10篇,内容包括国旗下演讲幼儿园,国旗下演讲稿范文集锦10篇。回到家中,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写好了演讲的稿子,然后开始熟读。到最后,我都要背会了。转眼到了周一升旗时间,我心里紧张的扑通扑通乱跳。老师看出我的紧张

学习

校园文化艺术节10篇

阅读(229)

本文为您介绍校园文化艺术节10篇,内容包括校园文化艺术节附录,校园文化艺术节内容简要记录。举办文化艺术节活动,不仅是对同学们文化艺术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我校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的一次大检阅,它为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

学习

小薇歌词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小薇歌词10篇,内容包括经典怀旧歌曲小薇歌词,歌曲小薇歌词大全。她有双温柔的眼睛她悄悄偷走我的心小薇啊你可知道我多爱你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看那星星多美丽摘下一颗亲手送给你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作小薇她有双温

学习

总结开头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总结开头10篇,内容包括总结开头的范文,总结文章开头简短大气。2、在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在公司领导的全面支持、关心下,本着一切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围绕优化服务、拓展xxx和xxx的宣传和信息的功能,从客户的利益角度服务、业务

学习

杨绛名言10篇

阅读(65)

本文为您介绍杨绛名言10篇,内容包括杨绛经典名言大全集,杨绛10句名言。时光流转至1994年,钱锺书因病住院,杨绛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住院了,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

学习

暑假趣事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暑假趣事10篇,内容包括暑假趣事十篇400字,暑假趣事十篇作文。我和姐姐她们在屋子里一边吃着雪糕一边扇着电扇无聊透顶,突然我一下想到玩贴鼻子游戏。于是我们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女孩的头像,有头发,有嘴巴,也有眼睛,就是没有鼻

学习

生活中的美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中的美10篇,内容包括生活之美记录100篇,生活中的美用文字呈现。五年级:aw013

学习

文化艺术节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艺术节10篇,内容包括文化艺术节预告推文,老年文化艺术节。忙碌的训练生活让我感到厌烦,甚至还有些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选择报名呢?也是存在一些侥幸心理吧,即使报名了也选不上,因为一共有四个萨克斯手,这几个选手分别是八极九级

学习

推荐一个好地方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推荐一个好地方作文10篇,内容包括推荐一个好地方作文十篇100字左右,推荐一个好地方优秀简单作文。(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合作的名言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合作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合作的10字名言,合作的名言都有哪些。3、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4、民齐者强。——荀况5、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

学习

面试一分钟自我介绍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面试一分钟自我介绍10篇,内容包括仓管员面试怎么自我介绍,面试自我介绍一分钟。一分钟自我介绍的诀窍三:铺排次序内容的次序亦极重要,是否能紧握听众的注意力,全在于事件的编排方式。所以排在头位的,应是你最想他记得的事情。而

学习

优秀作文开头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作文开头10篇,内容包括10篇优秀作文开头,高考优秀作文开头。4、开头: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5、开头:如果说

学习

秋天的声音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的声音10篇,内容包括秋天的声音作文10篇,秋天的声音散文大全。听,麦田上,拖拉机的隆隆声,一捆捆麦子随着这隆隆声送向远方;一捆捆希望随着这隆隆声送向远方;一捆捆理想随着这隆隆声送向远方。农民们在田地说笑着。听,果园里,一

学习

夸人的词语10篇

阅读(210)

本文为您介绍夸人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夸人词语100个,夸人的词语1000个。4、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用“才高八斗”

学习

大自然的声音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自然的声音10篇,内容包括大自然下雨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10种。在硕果累累,硕果丰收的秋季,远看果园,是一个个样子可爱的糖果,近看则如小孩子的脸蛋。看似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可是里面却藏着些声音。秋天,树叶都簌簌飘落,落在地上发

学习

爱的声音作文800字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爱的声音作文800字,内容包括爱的声音作文800字,爱的回响作文800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随着大地的震动声,所有的楼房都剧烈地摇动起来,楼道间传来一阵阵急促的脚步声……一所小学的所有学生都在教室里上课。课上到

学习

李开复:追寻内心的声音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李开复:追寻内心的声音,内容包括李开复追寻内心,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完整版。“对于谷歌,我现在已经没有遗憾,但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我想去弥补它。我的下一步就是和中国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术奇迹,做一个

学习

皮影表演与声音艺术的结合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皮影表演与声音艺术的结合,内容包括皮影戏与现代相结合,皮影表演与真人表演结合。【摘要】皮影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以其基本常识入手,分析皮影的形体表演与声音表现艺术的结合。【关键

学习

佛教词语“顶礼膜拜”词义探析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佛教词语“顶礼膜拜”词义探析,内容包括佛教殊胜词语,佛教称呼等级。佛教的传入带来了佛教文化,并深刻地影响着汉文化的发展。而佛典中的词语一方面丰富了汉语词汇,另一方面又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频繁的使用中,词义发生了变化。

学习

甲骨文植物词语缀述

阅读(19)

在目前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中,与植物相关的词语有一百多个,大体可分为三类:一,已考定的植物名词或与植物相关的文字。二,可知为植物或与植物相关但有待考证的未识之字。三,体现人与植物关系的文字。本文对这些文字作了穷尽性的考述,认为,甲骨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