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谷歌,我现在已经没有遗憾,
但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我想去弥补它。
我的下一步就是和中国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术奇迹,做一个掌控全局的工作。我已经到了这个人生阶段,再不去做,我真的很怕来不及了。”
―他曾放弃终身教授的职位加入苹果
―他曾毅然离开微软加盟谷歌
―如今,他开办创新工场
―他的每一次转折与飞跃,都“flollow my heart”
9月4日,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在博客上发表告别文《再见,谷歌》,同一天,谷歌中国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邮件,宣布其正式辞职,并将于9月中旬离开谷歌***创业。这一突然的消息,又一次将李开复推向了耀眼的镁光灯前。
4年前,世界上两大巨头微软和谷歌,为争夺李开复而对簿公堂,4年后的今天,李开复又将离开谷歌。
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李开复不仅仅是对谷歌说再见,更是对自己职业经理人的生涯说再见。
纵观李开复的人生,无论是放弃终身教授的职位加入苹果公司,还是离开微软加入谷歌,李开复的每一次转折与飞跃,都是一次用勇气做出的“flollow my heart”的选择。
勇气:放弃丰厚报酬,步入新领域
心声:要帮助中国青年创业成功
如果你48岁了,还有勇气追求自己下一个梦想吗?如果给你千万美元的收益,你还会离职吗?恐怕大多数人到了这样的年龄,面对如此丰厚的报酬,都没有勇气离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李开复做到了。
其实早在今年4月,他就收到了谷歌总部派发的未来4年的期权,据说与他加盟谷歌时的数目相当。换句话说,未来4年他完全可以获得千万美元收益。但是面对如此丰厚的收益,李开复并没有犹豫,依然选择了开创创新工场。在其最新的自传里,他详细描述了自己有此梦想的心路历程:
“曾经,有个前微软员工,请求我帮他的初创公司出主意,做他的创业教练。经过我的指点,他在天使投资大会上脱颖而出,得到了第一名和一笔创业资金。但是,尽管他的技术极具创新性,可是他没有想清楚客户的需求。我苦口婆心劝他放弃,他没有听,结果我只能眼看着他的公司走入困境。当时我就觉得他需要创业导师,帮助他选择项目,做有用的创新。还有一个美国名牌大学留学生也向我寻求帮助,虽然他的公司比较成功,还成了谷歌的生意伙伴,但是后来他在一个律师的唆使下,利用法律的漏洞试***在一次生意中收两次谷歌的钱,这也让我觉得他需要一个创业导师来教导他诚信的价值观。”
这些事例以及李开复长期和中国大学生建立起来的师生情谊让他深刻体会到帮助更多的中国青年实现创业的梦想是非常有意义、有影响力的一件事。
创新工场的创新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创新。他的创业计划是开创一个天使投资+创新产品和团队的平台,目标是开辟中国天使投资的新模式。
他的创新工场的规模设定为110人,其中包括创业者,以及支持性的法务、财务和人事,采用谷歌内部对于创意项目的筛选模式。这些员工首先产生大批创意,然后在内部进行投票排序,他来进行最后的评定,每年从中挑选出20个创意去尝试,然后经过测试再挑选出10个项目,最后再筛选成立5个分公司。此后,他还会帮助5个公司挑选团队,进行人员搭配,开始真正的商业运营。李开复表示,从创意到项目会用3~5个月的时间,从项目到公司会用6~9个月,整个周期会用1年时间去尝试。一旦形成之后,内部子公司会脱离创新工场的平台,成为***公司,这5个***公司还可以挖走创新工场内部的人,组成团队。李开复会帮助这些公司去寻找诸如红杉和IDG等风险投资,创新工场也会参与追投,持股20%或30%。
自李开复宣布创办“创新工场”的新模式后,多位资金巨鳄看好这一创新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投资。在“华裔风投第一人”刘宇环的牵头下,他从8月8日接到辞职批准后接连接触了12位潜在投资人,其中有9位第一次见面就承诺投资。联想控股的柳传志、富士康的郭台铭、新东方的俞敏洪等都以公司名义对其进行了投资,而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则以个人名义投资,目前第一期1500万美元的资金已经到账。
闪电般的巨额融资来自于大家对李开复本人以及创新工场新模式的充分认可。富士康的郭台铭评价道:“我从1991年结识开复,到今年已经18年了。从苹果、SGI,到微软、谷歌,开复每加入一间新公司,我就会向他请教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我佩服他对科技领域的精确把握和科技改变生活的奇思创意。今天,我很高兴看见开复把自己的创意变成了创新工场,我相信创新工场将会引领中国未来的网络科技创新。我也很高兴成为开复的创始投资人。”
同样曾经在微软工作过的唐骏则评论道:“开复离职,特别是他新的选择是最适合他的一条路,他自己的定位是希望成为青年学生的导师,他不是做传统意义的VC,而是做了一个叫做导师型的创业型人才,通过这个平台我相信他能培养出一些年轻的创业家出来。”
新东方的俞敏洪则表示:“创新工场将为中国青年提供极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我特别愿意加入开复的行列,帮助他培养中国下一代创业领袖!相信每一位加入创新工场的青年人都能实现梦想,创造中国奇迹!”
“追随我心”的美式教育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似乎开局不错,用他的话说,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理想。从本质上说,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受到了美式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当年幼的李开复从台湾赴美上学时,就已经深深陶醉在美式的教育环境中:“在学校里,充满着宽松、自由、鼓励和赞扬,这与台湾当时教育的死板和压抑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台湾,我们要在课堂上将双手背后坐得笔直,在操场上听没有意义的校领导训话,每天等待学生的是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和严格的考试,几乎天天都要背书。而在美国,老师并不要求背书,而要求每个人去理解,对于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老师都有针对性地鼓励,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三六九等的划分。”
对于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李开复归功于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他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向人介绍美国教育优势:“在橡树岭高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比如音乐、历史、文学等,就连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生教育也有一种独特的制度:教授与学生之间的‘marriage process’(结婚过程)。博士新生并不急于定下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他们每天要听不同的教授讲课,就跟相亲一样,对七八十名教授的课程进行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领域,然后再填写三个志愿,选择自己的教授和研究方向。”
如今的他认识到,这种教育的真谛就是:自由、***、自主学习、重视理解、重视实践。老师重视学生发表的意见,甚至鼓励学生反驳老师。美国教育一个基本思想是:教育不是死的,不是让学生去把握一系列静态的知识,而是鼓励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创新,来继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再进一步去发展新的知识,这样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勇气:放弃终身教授
心声:创造神奇的产品,改变世界
正是因为受到了自由、***、自主、实践理念的影响,李开复的每一次转身与飞跃都是一次追寻内心的勇气与行动。当他再待几年就可以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终身教授的时候,苹果公司当时的副总裁戴夫对他说:“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去苹果创造神奇的产品?”就是这句疑问,直接击中了李开复的心声。对他来说,“让世界因我不同”,是他最心驰神往的境界。那一刻,他的内心已做了决定:去硅谷,加入苹果。
无独有偶,当他在SGI公司时,英特尔率先向李开复抛出了橄榄枝,其后微软也向其做出了邀请,在他两度去微软面试后,微软的首席技术官奈森・梅尔沃德对他说:“开复,你在苹果和SGI做的那些创新技术,总是让我惊讶。但你有没有发现,虽然每次都是你先做,但你的公司总是在你做到一半的时候就没有耐心地放弃了?而微软却是一如既往地投资,等到这些产品成熟起来,有朝一日成为业界的标准。我和比尔更有耐心,能够等这些技术慢慢地孵出来。你看,你是想你的创意的技术继续被腰斩,还是要改变世界?”
李开复的心声再次提醒他:创造神奇的产品,改变世界!
2005年5月,李开复无意间浏览到一条新闻:《谷歌在中国将大有作为》,他看到后欣喜异常,因为他一直想回国去做一件创始的工作。这一次,没有别人的疑问句来警醒他的心声;这一次,他没有等,主动在网上搜索了谷歌总裁艾瑞克・施密特的邮箱地址,发出了希望加盟谷歌的意愿,这又是一次追随我心的行动。
现在,谷歌的运营平台已经趋于平稳,辞职创业的梦想与心声也越来越清晰。“希望专门带领这些有创意的青年人,在一个有老师的环境中,让他们受到指导,挖掘潜能,做出有创意的企业,对社会产生有意义的影响。”2009年8月,李开复再一次做出“追随我心”的决定,开始用“世界因你不同”激励他人发掘潜能。无论结果如何,他都是自己的主人。
相关链接
李开复目前为止的人生轨迹
1966―1972年,台湾就读小学
1972―1979年,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1983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1988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1990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88年,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90―1996年,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1998年,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子公司总裁)
1998―2004年,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谷歌。并担任谷歌中国区总裁
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谷歌
2009年9月,李开复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开复:追寻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