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声音篇1
我喜欢阅览秋天的景色。更喜欢倾听秋天的声音。
只要你仔细一听,就能听见许多你不知道的声音。比如青蛙刨土做窝的声音,表示它要去冬眠了。
听,麦田上,拖拉机的隆隆声,一捆捆麦子随着这隆隆声送向远方;一捆捆希望随着这隆隆声送向远方;一捆捆理想随着这隆隆声送向远方。农民们在田地说笑着。
听,果园里,一车又一车的苹果运出了村庄,一车又一车的葡萄运出了村庄。农妇们一边打着水果,一边说说笑笑。
听,天空中,小鸟在嬉戏,大雁在南飞,老鹰时隐时现,还不时发出叫声。
听,树林里,熊在沙沙吃着东西,以便冬眠时不被饿死;松鼠也在忙碌着,它们在准备过冬的食物,还不时发出“叽、叽”的叫声来。树上树下,树叶沙沙落地,好象在说:“树妈妈,谢谢您把我养大,明年春天再见。”
听,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天上,地下,水里,以及人们居住的村庄里。
秋天的声音是美妙的,是高亢的,但是,同时又有低沉的音乐衬托着。一首首动听的小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秋天的赞歌。
啊,秋天的声音,我喜欢,我赞美!它使这个金黄的、忙碌的、丰收的世界显得更富有生机。
秋天的声音篇2
2、只要有一只飞离,那么这一群也不会有任何一只留下。我想:是不是他们适应了群居,而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居住呢?
3、校园的秋天也是如此。每当学生回到教室,老师们走向课堂,校园里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这些上天赐予我们的天使。麻雀、燕子,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鸟,不知道他们从哪儿来,只知道一群又一群地,从这棵树飞向那棵树,专选那些枝繁叶茂的树,在密密的树叶里,隐藏着他们小小的身躯,却掩不住他们欢快的歌声。唧唧复唧唧,喳喳又喳喳,音韵不同,而旋律却同样是美的。偶尔从树下经过的人们听到这欢愉的歌声,都禁不住展开了笑颜,忧郁也在不知不觉中远逝了。
4、在秋的天空下,还有一只只唱着欢歌的收割机,在硕果累累的田野忙碌着。他们不辞辛劳,从雾霭蒙蒙的清晨,一直到夕阳西下的傍晚,那一片又一片的稻田,只要他经过的地方,便会打出金黄的稻子。跟随在机子后面的人们,看着稻子与禾草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流出,他们笑呵呵地捧着稻子,又笑呵呵地将那些均匀分布的稻草,整成一堆又一堆。只等干了时候,将其点燃,那哔哔剥剥的声响,应该就是下一个季节创造的号角。
秋天的声音篇3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李白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秋天的声音篇4
我喜欢看秋天的落叶落下的时候,黄黄的,美丽的,轻飘飘的,似蝶又似花,在我的眼睛里,秋天是我唯一可以信任的季节,多少时候,我希望秋天永远停下,别再变了。秋天,我最喜欢的秋天。
世界,也许永远不可能变成天堂,因为天堂上有仙女,因为天堂上全是神仙。我小时候,经常这样认为,但我不喜欢到天堂上去。因为妈妈曾经给我讲过,死了的人飞上天堂,就可以看到很梦幻的天堂,另一个世界,但她不希望我飞升天堂。我又问她:“天堂上有秋天吗?”妈妈回答说:“天堂上没有秋天。”我的表情沉重下来,因为我不想到没有秋天的地方去,那里更没有落叶,也没有“蝴蝶”。
我喜欢听落叶落下时的声音,也喜欢风吹动叶子的声音,那是我的一大爱好。每到秋天,我总喜欢坐在我们家后面健身器材的秋千上,听落叶落下的声音,听风吹动叶子的声音,那声音像一首美丽的乐曲,我喜欢这种声音。
秋天的声音篇5
重复粘贴站内作文会删除所有投稿!!!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时花开的声音,在黄昏叶落的远方,沙沙作响…… 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时花开的声音,在黄昏叶落的远方,沙沙作响…… 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时花开的声音,在黄昏叶落的远方,沙沙作响…… 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时花开的声音,在黄昏叶落的远方,沙沙作响…… 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时花开的声音,在黄昏叶落的远方,沙沙作响…… 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时花开的声音,在黄昏叶落的远方,沙沙作响…… 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时花开的声音,在黄昏叶落的远方,沙沙作响…… 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时花开的声音,在黄昏叶落的远方,沙沙作响…… 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时花开的声音,在黄昏叶落的远方,沙沙作响……
秋天的声音篇6
听听——秋的声音
三年级(3)班 贾程
听听,
秋的声音,
果园里小朋友在摘果子,
唱着欢乐的歌声。
听听,
秋的声音,
“刷刷”
树叶都飘到树妈妈的脚下。
听听,
秋的声音,
大雁抖动着翅膀,
向南方飞去。
听听,
秋的声音,
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走进校园,
老师讲着一首首秋天的诗句。
秋天,
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果香的喜悦,
秋天的声音篇7
一、融情于境――在本真的意蕴中浸润
感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童诗对儿童的教谕功能总是通过美妙的诗句去唤起儿童美妙的情感,没有生硬而枯燥的说教,只有“润物细无声”的润泽。好的童诗,会使孩子感到心灵的激动和艺术上的满足。因此,在儿童诗歌教学时,将学生引入诗的氛围、受到诗的熏染是重要的一环。
1.谈话中入情。
师: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看到哪些美丽的色彩?
生:我看到枫叶红了。
师:难怪诗人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我看到金灿灿的稻穗。
师:秋风吹来,金色的稻浪翻滚,一望无边。
生:我看到金色的桂花。
师: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忍不住吟诵:“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歌――(板书题目)看看,这个课题跟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个逗号。
师:请你读一下,(生读)多美啊,读出了诗的韵味儿。大家一起读。
学生的语言是直白的、质朴的,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把诗一样的秋色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诗的氛围。
2.朗读中融情。
师:秋天不仅有美丽的色彩,还有许多悦耳的声音呢。仔细听。秋天都有哪些声音?(教师表情配乐朗诵)
生:我听到了黄叶刷刷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蟋蟀叫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大雁的叮咛。
师:走进秋天就像走进辽阔的音乐厅。在秋天这个音乐厅里,你最喜欢哪些声音呢?请多读几遍诗歌,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喜欢的理由。
《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短小有趣,如像普通课文那样分解教学容易割裂诗意,破坏诗歌意象完整性,也容易陷入理性分析的泥潭,丧失诗歌感性的本质。所以,教师从诗歌的整体人手,让学生先在听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感知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逐步达到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之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知诗的韵律、节奏,在读中体会诗的思想、情感。这样,平面的诗句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声音裹挟着意义,语言包容着和谐,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美感,这是童诗教学美好的境界。
二、通情于意――在率真的意象中漫溯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诗歌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意境的课堂。古人云:“立象以尽意。”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客观的景物“象”与主观的情致“意”完美融合,就是“意象”。本首儿童诗以孩子的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抒儿童之情,表儿童之意,将儿童的情、趣、意,寄于具体、单纯、明朗的生活场景、物象、事象之中,构成了儿童诗的意象美。因此在教学时,就应该引领学生以形象感悟内涵,请看片段:
师:“叮咛”是什么意思?看看它们的偏旁想一想。
生:就是嘱咐的意思。
师:大雁叮咛,会说些什么呢?
生:小朋友天气凉了,要多穿些衣服!
生:大家赶快把过冬的食物准备好啊。
生:小松鼠,别贪玩了,快准备过冬的食物。
师:大雁的叮咛让大家心里暖暖的。
师:大树为什么抖抖手臂?谁来抖抖手臂?
(学生表演)
师:谁能读好这一句?
生: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师:你为什么把“刷刷”读得很慢呢?
生:因为黄叶要离开大树妈妈了,有点舍不得。
师:有不一样的读法吗?
(学生朗读)
师:你为什么把“刷刷”读得轻快呢?
生:因为可以化作肥料为大树施肥。
师:你真是一片无私的叶子!――是啊,每片树叶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请大家把不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朗读)
师:哈,你是一片快乐的黄叶!
诗人靠意象倾诉心语。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大雁”“蟋蟀”“田野”等秋天典型特征的景物就深深吸引了孩子。这些具体的景物组成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同时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是如何借这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的。教学时教师抓住了“刷刷”“叮咛”等拟声词和叠词的品读,拉近了与儿童的距离,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寄情于诗――在童真的意趣中放歌
梅子涵教授曾经说过:“诗意是一种很自然的东西,就像人的呼吸那样。所以,守住真诚,才能不阻碍学生真正诗意的流露。”学生在感受着诗歌瑰丽的同时,会萌发一种想通过学习诗歌来倾诉自身感情的渴望,从借他人的诗句抒自己胸臆发展到自己写作的欲望,教师把准了学生的思维动态,引导学生自然流露真情,歌唱儿童心曲,顺应学生的兴趣迁移,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环境,尝试写作。
师: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把你们听到的秋的声音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下来吧!
生:听听,秋的声音/枫树抖抖手臂/扑哧,扑哧/是枫树欢乐的笑声。
师:啊!风在吹,叶在舞呢!
生:听听,秋的声音/葡萄聚在一起/吧嗒,吧嗒/是嬉戏打闹的声音。
师:哦!葡萄也很调皮呢!
生:听听,秋的声音/大豆摇着豆荚/哗啦,哗啦/是迎接丰收的歌韵。
师: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生:听听,秋的声音/地上传来脚步声/嚓嚓,嚓嚓/是蚂蚁搬粮食的声音。
师:你真是位小诗人!
生:听听,秋的声音/一阵秋风吹过/啪啪,啪啪/是苹果告别枝头的声音。
师:多么动听的音乐啊!秋的声音还在每个小朋友的小诗里,在每个小朋友的心窝里。
秋天的声音篇8
听听秋的声音 203 石震洋 听听,秋的声音,青蛙在加紧挖洞,“蹭、蹭”准备在洞里舒舒服服的睡大觉。 听听,秋的声音,小蚂蚁在找吃的,“刷刷”冬天,就不愁没吃的了。 听听,秋的声音,小松鼠找来松果“咯嘣咯嘣”它快活的吃着。 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座小山上,在每阵秋风中,在每一个小朋友的心中。 听听,秋的声音,从远处匆匆的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秋天的声音篇9
听听,
秋的声音,
小鸟张开嘴巴,
“唧唧喳喳,”
是小鸟的歌声。
听听,
秋的声音,
秋风出来散步,
“萧萧”,
是秋风的告别。
听听,
秋的声音,
秋雷敲了敲鼓,
“轰隆隆”,
是秋雷的鼓声。
听听,
秋的声音,
秋雨洒着水,
“哗哗哗”,
秋天的声音篇10
[关键词]《秋喜》 献礼片 叙事 表演 声音
引言
一个丰收的季节,一处难忘的地方,一群生气蓬勃的人,勾勒出了一幅意味深长的历史画卷。影片《秋喜》生动地将历史投放到银幕。把人物还原到观众眼前,唤起了人们心灵中的往昔旋律。
金黄的稻谷,是季节的象征:鲜艳的红旗,是斗争的写照亮丽的颜色散发出光辉照耀了现实,也点亮了尘封岁月。静静的。我们情不自禁地感慨光影的能量。两个男人被赋予时代的责任,两个女人也将被时代淡忘,故事就在他们身上发生了。我们宁愿相信经由演员演绎的故事叙述是真实的,因为感动,也因为电影在通过艺术讲述一种文化,一种意义,一种追求……
一、叙事
秋天的喜事,从何而来?影片《秋喜》给我们带来的就不仅仅是一般的喜庆了。建国六十年来,有太多的事情值得回味,而这些事情就从那一刻开始了――“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是庄严的,是隆重的,是可喜可贺的。
电影大多是有故事的,就像人一样。《秋喜》的故事并不繁杂迷离,一开场我们大概猜测到人物的善与恶。晏海清在街道上观察自己家里拿来的提箱有没有被饭馆的伙计送抵饭馆,夏惠民正在和同僚吃饭,提箱里是有炸弹的。就这么多,我们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潜伏与反潜伏对抗母题的精彩故事已经上演。晏海清走到一家店铺所到广播里传来那句庄严的宣告,神情由一开始的紧张严肃转为庄重激动。镜头由全景到近景再到特写,尤其是到特写的时候我们能坚决的肯定他就是正义者,***的潜伏者。而当店铺老板因为播放该广播被兵直截了当的杀害。因为***响。此时的场面一下子回到了饭馆。夏惠民听到意外***声而匆忙跑出后炸弹爆炸,他逃过一劫而宣告晏的计划执行失败,故事也就是在这里开始了进一步加快节奏。一开场叙事节奏就如此之明快,可以说是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式开头,完全切合了时下电影观众的欣赏习惯――视听刺激与奇观体验的期待。这些变化正是孙周导演追求主旋律题材的通俗化的匠心独具,或者说是导演艺术想法的商业化体现。
导演在对自己评价时归结了这样一句话:“我比较任性,只想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这句话,就这么听似平凡的表达,很容易让人联想很多。正如看了红色经典影片,突然闪现的想扛一下童年向往的红旗的念头。毋容置疑,孙周导演的《秋喜》完成了其由文艺片向商业片的转型探索。正如媒体给出的评价:一部不错的文艺特色的商业片。不闻众说纷纭,只管运筹帷幄,我们只要有欣赏的愿望,艺术就有实现价值的可能。
说到电影的节奏,顾名思义,“节奏”就是故事情节的节拍快慢。影片的节奏除了故事本身或者说剧本安排的情节变化有快慢之外,场面调度和镜头的运动无疑便成了另一看点。当我们把目光重新投放到电影画面时,无不为天空、房屋、小桥、流水、渔民百姓等这些主要造型对象组合在一起后的气氛所感染,无不为西关大屋、骑楼、茶楼、艇仔粥、海珠大桥等这些视觉画面中的主色调所震撼。观众似乎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建国年代的沧桑广州,看到了在黑暗独裁统治下的民不聊生以及上层官僚的纸醉金迷,看到了在全国***的磅礴大潮中无可阻挡的希望与活力,看到了在蒋家王朝濒临覆亡时的苟延残喘,看到了真正谍战大片的潜伏和反潜伏,种种这些都在画面的精心设计与镜头的灵活运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开场给的广州天字码头,一片匆忙紧张的样子,足以显现大部分人的姿态,行走得如此仓促,头一个个低着,只有***队大仓库走出来整齐的队伍还依旧维护着所谓“***国”的一点尊严。拥挤的人群迅速地朝着那艘巨轮移动,他们要去台湾。一幅历史性的远景大画面,包容了丰富的信息,吐露了导演的语言,也彰显了电影的基调。
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一些镜头,如晏海清在救了夏惠民之后给了安眠药使之好睡觉,如澡堂洗浴乘机到了办公楼,到夏的抽屉里拍摄阻挠计划略***,而此时的夏从佯睡中突然去办公楼,晏海清机智隐蔽,火速回家等。场面切换之快,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镜头调度之快,将紧张的偷***瞬间,走狗的灵敏反应与晏的技高一筹,以及脸部心理反应刻画入微。这些妙笔将观众的心率不断加快,电影由此推升到一个精彩的高潮。合理严密的逻辑,虽视听跳跃性强,仍不失清晰流畅。
二、表演
电影的故事叙述,依靠着演员的表演。影片《秋喜》的角色扮演也各有秋色。
郭晓冬扮演晏海清相当出彩,在开场,他在家吃了饭看到提盒被伙计拿走后就开始了观察跟踪,白色的西服标志的领带加上白色的帽子,与他上班时的湖蓝色打扮迥异。而帽子下面却藏着一双警觉的眼睛,三七分的发型显得一派正气,角色与演员的和谐显示出导演选角的眼光。另外。演员本身对潜伏特工这一角色的理解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也恰是观众的观影兴趣之一。演员的最高任务和标准就是要去“逼真地再现角色”,其表演既不能完全的脱离自己而塑造角色,又不能偏离角色而一味的表现自我,应该追求角色与自我的完美融合。只有这种从自我过渡到角色的表演创造过程。才能让观众真正信服表演、信服角色。而一般演员与优秀演员的区别正在于不同角色塑造的考验。
孙淳在表演中把夏这一角色表现得相当谨慎,一方面是自身安全,另一方面则是对晏保持了其特有的观察态度,这从夏的眼神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因为在谈到信仰的时候,夏对晏的一句话“我倒是觉得,***也没什么特别过人的地方,他们只不过是抓住了一点,得民心者得天下”感到尤其的震撼。所以,就算晏救了他,夏对晏还是保持着一定的怀疑态度。要是换成别的人,或许也应该被这句话震撼了,因为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一定程度地忽视或者轻视了这一点。可能也是晏在有意识的和夏做着一定的心理切磋,或者在暗示夏,在广州他们必定失败。也必定和***逃去台湾。晏也就是为了能博得夏的信任,才说出真话,明暗两方面的,足以见得剧本作者在台词上的考量是很用心的。当然,这也是观众期望看到的电影与电视不一样的地方,演员的语言和心理更细致的表达。从动作上讲,夏都要复杂于晏,因为是反面角色,是杀人魔是走狗,所以表演难度可以说更大一些。其中怎么和晏科长打心理战,明争暗斗在上面都有所分析,不再赘述。与晏不一样的是夏的表情更加丰富,嬉笑怒骂,晴雨无常。
江一燕的扮演就像在观众快透不过气来的时候送来清新的空气。她的语言魅力超过了表演动作,“太太交代了,让我好好照顾 先生。”朴实的语言,足以温暖久经折磨的晏海清。当晏海清在酒楼目睹***击之后回到家,心里很恐惧,难以平静所了秋喜的话:“秋喜的委屈,会告诉先生,先生受委屈了,也要告诉秋喜,秋喜可能听不懂,但是秋喜会听。”这些话,让晏海清镇住了。足以见得,秋喜父亲被夏误杀后秋喜将晏作为了依靠,并暗地许下了愿望,希望能嫁给晏。当秋喜请晏帮她写信时,特意要求加上晏的名字,也照应了这一点。可是晏对自身的理解,超过了秋喜,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死人”,不想连累到秋喜。秋喜的声音如此恬淡,眼神如此纯洁,言语之间无不显示出了体贴,温存。秋喜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坚持要求留下来照顾自己倾慕的晏,当发现大烟町后,又立即解开领子要求晏快活时,观众已经对秋喜有了更直白的理解,是芳心,是爱,是胆量,是激情……
三、声音
接下来谈谈影片的幕后制作了,这里主要涉及《秋喜》的声音制作。
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谈到声音对于电影的意义时,曾明确的指出:声音是电影的有机组成,而不是仅仅使电影“哑巴”开口说话而已,声音在电影中应该占有“艺术创作”的地位。而蒙太奇理论的奠基人、电影理论家、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则对电影中的声音的要求说得更加明确:“无声电影一心想获得音响、获得音响效果、获得音响形象、获得音响联想”。爱森斯坦的预言是准确的,电影发展到今天,声音和声音的蒙太奇,声音与画面的蒙太奇,在表现冲突、展示性格、推动情节,以及创造情绪等等方面,都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近年来现成声音、音响素材的随处可见,造成了很多电影创作者足不出户,随便配音的“专业”做法。这样,即使做得很逼真,也常常是“声画两张皮”,声音语言成为画面语言的附庸。更是无法真正体现电影声音的艺术品格!
艺术之间应该都是相通的,中国书法讲究间架结构,讲究点画之间运笔之势,那么《秋喜》的声音之势无疑是值得圈点的。在夏与晏对话并心理对峙时,影片要么突然无背景音,要么发出急促的声音,由此加快影片的节奏,观众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有产生很强的紧张感。影片开场晏跟踪观察家里出去的提盒人的情况,声音也从家里的安静转到大街上的嘈杂与紧迫。当镜头给到夏处长的车队时,除了汽车的噪音,还渗透着刚刚的声音,那么这样一来就不难发现该声音是为夏惠民的出场做了铺垫。观众在声音的推动下,直观感受到夏的出现将是一种凶相,一种惊险场面的开端。当然,这是后期制作给的声音,非常恰如其分。
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结尾的婉约浑厚的英雄赞音,也是整部电影的一段强音。夏的确是险恶,晏的确是睿智;夏的确是曾经纯洁过,晏的确是一直保持着纯洁。声音在这个时候,显得极富表现力,在场景和演员表演之外起着润色,甚至是升华的作用。因为婉约的基调是告诉观众受伤的晏失去了一位纯真爱自己的女人,自己带着***伤,拿上去台湾的船票消失在画面中则是一种英雄走得凄凉的感觉。同时,声音浑厚又让观众不禁遐想英雄之后的生活,应该是勇敢的是进步的。祖国人民在载歌载舞时秋喜出现在画面里,面带微笑跳着舞。当然,这是浪漫表现结局的需要,是电影声音的需要。这时,声音的意境走向高潮,走向激昂。观众在这时会有所思考的,会想到胜利的艰难。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寂寞,还会想到此后应该还有故事,壮士应该不会倒下……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