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10篇

张爱玲散文篇1

在小说方面,得张爱玲精髓的,在大陆莫过于文学国母王安忆,而香港则唯李碧华,写两性之间的爱恨纠葛,缠绵悱恻中见刀锋,于繁华中见苍凉,于热闹中尝凄清,自是不谈。这里只说两个人的散文。散文最见真性情。

两个人的眼睛都在搜刮日常。张爱玲不承担历史也不打算去背负将来,其散文、小说都定格在一个时间段――现在。散文,注重的是“形散神聚”,“宇宙之大,苍蝇之微”都可以信手拈进文字,同时,在行文之中,尽可以通古今,达四海。张爱玲和李碧华于前者选择其一“苍蝇之微”,于后者,则在文中如游蛇般驱动思维,在时空的思维里腾挪跌宕,好不潇洒。张爱玲的散文有《流言》,《张看集》,不多,但是很精致。也很精到。如《到底是上海人》、《更衣记》、《谈跳舞》、《公寓生活记趣》、《私语》、《谈女人》、《迟暮》、《天才梦》,多是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记录,但这种日常一经张爱玲的瞳孔,既已经添色,添韵致,在经过她独特的心灵和情致的融会从笔端泻到纸上,便不再是生活的日常,而是传奇,曲折有致,色香俱全。

李碧华,物质都市滋养她的散文。出了十几个散文集子。如《橘子不要哭》、《梦之浮桥》、《水云散发》、《女巫词典》等。十几本文集,洋洋洒洒不下千篇,所言都是香港现代都市的情、事、物。《水云散发》简直像一本港人美食谱,通篇不离吃,在吃食中发掘世相;《梦之浮桥》则写各色男女及其人生,名人,反人,古人,今人,国人;而《橘子不要哭》则对饮食男女的人生、社会世相进行诠释、反观、总结、警戒。如果不怕拾人牙慧是真可以叫《写在人生边上》。散文《有点火,有点邪,有点坏,有点不羁写男女爱情悲剧的起源,《最爱和次爱》里写男人的劣性,毫不夸张地说,李碧华散文如同一只巨大的网兜,兜着香港人的生活。

从题材上讲,两人都注重日常,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切入。

而从散文的情调上讲,二人是有迥异的。张爱玲着的是海派色调,是沪上十里洋场里弄的风情。典雅,精致,整洁。讲求意境,于看似不经意的娓娓而谈中见其结构之谨严、精巧。同时,在语言上也极小心,力求传神,字字求其精彩,甚至不惜渲染,用极华丽的字眼。作为自由撰稿人的张爱玲,凭着四十年代大上海的几十万世俗市民的读者群的底气,加上特定的时代背景,显得心闲气定,而上海人爱的是闲情逸致,所以,张爱玲的散文格调基本是闲逸的,当然,苍凉依然是其底色,那是流淌在血管里的东西,但是没有大悲,大喜。

张爱玲很注意意境的营造。这些意境的营造技巧使得张爱玲的散文显得隽永而意味深长。首先是以乐境写哀,哀境写乐,这种手法的使用在《诗经》中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传诵千古,莫不与此种手法有关。在《迟暮》中,作者在起首段极写春之热闹,春之喜乐。“冉冉来到人间”的风。“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个封姨臂弯”里的桃花,“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般的柳絮,好一派群红灿放的春景,然而,这春景竟惹起了迟暮美人的伤悲,反羡朝生暮死的蝴蝶。以热闹的春光,飞舞的蝴蝶来映衬人的心境,形成哀乐对照,乐者自乐,哀者更哀。其次,张善于情境和物境的融合,从而使其意境都是“有我之境”在《秋雨》里有很多载着作者情感颗粒的词语。如“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这样的句子只有张爱玲才想得出来,这样的独异的词语才合她的心境。工笔细绘和写意式的点染是张爱玲的另一大技巧,如“有一天,下了一黄昏的雨,出去的时候忘了关窗户,回来一开门,一房的雨味。放眼望去,是碧蓝的潇潇的夜,远处有淡灯摇曳,多数的人家还没有点灯。”(《公寓生活记趣》)对日常的把玩“没事的时候他在后天井烧个小风炉炒菜烙饼吃。他教我们怎样煮红米饭:烧开了,熄了火。停个十分钟再煮,又松,又透,又不踏皮烂骨,没有筋道。”这就是上海人才有的耐心和情致,上海人的精致和可爱在这里。

而李碧华的散文里弥散着的是港粤风情,沾染的是岭南文化色彩。又因香港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所以,散文中,西方文化色彩十足,西餐文化,西片。西方物质文明气息浓郁,有时反倒遮盖了本土气息。李碧华不像张爱玲一样营造意境,因为是专栏文章,现代读者没有时间来咂摸,而尤其是在香港这样快节奏的大都市,聪明的李碧华选择了这种策略式的文风。《青蛇》的风格颇有张爱玲之风,但是,这种风格没有在散文中显露。文笔犀利,泼辣,仿佛一匙麻辣汤浇下去,辣得人心肺生疼,然而,即使是疼却也让人酣畅淋漓。这种泼辣主要表现在对人生世相的洞若观火似的体察,对男女情爱纠葛的剖析鞭辟人理。而张爱玲散文则是酸梅汤,甜中夹着酸涩。张爱玲还是乐意去建乌托邦,虽然虚无飘渺得连她自己也不相信。在《爱》里,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感染了许多人,被世人反复引用,甚至背诵,相信爱情和不信爱情的都如此。李碧华则打破一切乌托邦。《有点火,有点邪,有点坏,有点不羁》中,作者总结女性的悲剧“很不幸。女人喜欢的男人,总是有点火,有点邪,有点坏,有点不羁。”即,一切咎由自取。在《鲸鱼屋的愿望》中,作者狠狠地落笔“梦想绝大多数不能成真,能够实现的,都不是我们真心需要的。我们想要一个人,很多时候只得到一条狗。”

张爱玲散文以情调、意趣胜,固然,张的散文也因其精到的思想而令人惊异,而这种惊异是裹在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景设置、句子、语词搭配以及词彩的夸张等技巧上,所以,读起散文,依然有种圆润浑成的美感。而李碧华则不借助意境的烘托,以犀利的思维取胜。这种思维使得她的散文显得“狠”“准”“利”。

如果说张爱玲的散文因起情致而像五四小品文,那么,李碧华散文因其犀利,独到的思想而更像鲁迅杂文。这种思维方式有二。

一、高速联想。张爱玲散文的联想多是有情感铺垫的,有意境的营造,所以意想之间有很大的拈连,不至于因思想破坏了文章整体的浑成、流畅,联想是层递式的,而李碧华则是脑筋急转弯。在《二手衰运》中,本来是写买二手货物要小心谨慎,若如此思维下去,文章不过尔尔,有饶舌婆的嫌疑,而她突然在末尾来一句“又爱上一个人之前,当然也应该了解一下:‘上手是谁?’”读者咋舌,还没有反应过来,这女子已经扬长而去。而在《心太软,心太硬,心太痛》中,对女人面对情场失利后的平静诉说,感到的不是轻松,而是更加深的痛楚,于是说“平静,也是对自己的毒辣。”一针见血。

张爱玲散文篇2

张爱玲(1920-1995)近百年中国最知名女作家,出身名门,一生特立独行。代表作《传奇》《流言》等。

作者手记 民国女子里,张爱玲是最有现代感的一位,这种现代感,包括她对于爱情和故乡的理解。她原本对爱情并不执着,对故乡也无概念,她的小说纵然多言及情事,也写得理性冷冽,但真正进入爱情的实战中,才发现,她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人,但最终她还是走出了爱情也远离了家园。下文围绕“爱情”与? 故乡 ?两概念,展现张爱玲生命里的? 重 ?与? 轻 ?。

《异乡记》

1946年,火车上,穿着蓝棉袍的张爱玲安静地坐着,旁边是一个乡绅模样的男子。周围人声喧嚣,张爱玲从早晨坐到黄昏,到站了,前面的站牌上,写着“杭州”。

男子带张爱玲到亲戚家投宿,张爱玲艰难地跟人打着招呼,被安排到一个房间,和一个女人挤住在一起。她不知怎么跟对方搭讪,只有把自己压缩再压缩。深夜,她捂嘴流泪,心里问:“兰成,我离你很近了吗?”转汽车,到温州。胡兰成正在生炉子,抬头看见她,一惊。他又警觉地看了眼四周,低声喝道:“你来做什么?”屋里,一个女人问:“谁来了?”胡兰成回头答:“我妹妹。”三人在灯下坐着。胡兰成说,我现在还是不安全,只说你是我妹妹吧。指着那个女人说,这位是范秀美,这次多亏了她护我一路到这里。张爱玲想问什么,还是没有说。

张跟胡街上散步,竭力快乐地谈文学,胡兰成只是漫不经心,又说肚子疼。两人回到旅馆,范秀美来了,胡兰成马上像个孩子一样向她诉说起自己的痛苦来。张望着两人,不觉愕然。

闪回到1943年,上海。胡兰成敲响一家公寓的门,一个女声说:爱玲小姐不在。胡兰成留下个字条离去。到家接到电话,说,爱玲小姐明天来访。次日,张爱玲坐在他的房间,安静、苍白、寡言。胡兰成滔滔不绝说起自己的经历,张听得兴味盎然,她很少这样。出门时,胡兰成做了个的姿势,在她头上一比,说:你这么高,怎么可以?张爱玲瞬间惊诧,但也是笑了下。

胡兰成带了诗集到张爱玲家看,张爱玲边看边评论,随口一说,便舌灿莲花,让胡兰成倾倒不已。

又闪回至张爱玲的上海公寓房间,胡兰成说:“我不喜欢恋爱,我要和你结婚。”张爱玲微笑:“我想好了,将来你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你知道,我不在乎形式,连乡愁这种东西都没有。”胡兰成说:“那怎么行,你是一个女人。”张爱玲说:“我只想将来去找你,我们在边城昏黄的油灯下重逢。”闪回胡兰成家中,他的妻子歇斯底里地扇了他一耳光,痛哭着去收拾箱子。

镜头切换:胡兰成和张爱玲共同打开一张大红婚书,张爱玲写道:“胡兰成先生和张爱玲小姐,结为夫妻。”胡兰成添上:“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不以为意地一笑,胡兰成正巧看见,不由得惊异了,对这个女子,他其实并不真的懂得。

胡兰成逃亡去武汉,认识了护士小周,迅速坠入爱河,和她的恋爱是轻松的,追逐打闹,或去江边散步,非常快乐。他把这些写进文章,给张爱玲看。张很不愉快,两人有点冷战。

抗战胜利了,胡兰成被通缉,张爱玲送他,说天涯海角都会去找他。他们终于在昏黄的油灯下重逢了,却是三个人而不是两个人。张爱玲惊觉,那爱情不过是一场想象,这世上,又有多少真正的懂得,都不过是误解碰撞上误解。

不得已张爱玲坐船离去,在船上泪落如雨,到这时,她才真正感到是在异乡,相爱如在故乡,不再爱,便瞬间变成异乡。

张爱玲散文篇3

摘要:也许是由于年岁的关系,《小团圆》的叙述失了当初的笔力,再也没有以往的尖刻和锐利,倒是那松散的笔调更甚一步。月亮意象的运用,使《小团圆》与张爱玲之前的创作沟通了起来。

关键词:《小团圆》;笔法;月亮

也许是由于年岁的关系,《小团圆》的叙述失了当初的笔力,再也没有以往的尖刻和锐利,倒是那松散的笔调更甚一步。初读简直让人感觉不明所以。《小团圆》并没有讲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似乎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没有情节,人物也就不是一条线牵着样规规矩矩,开头好多人物(九莉、比比、楚娣、剑妮、赛梨、茹壁、蕊秋等女子,还有几个男子,再加上几个嬷嬷)同时出场,挤挤挨挨、你进我出,彼此叽叽喳喳,所说事情也七零八落。像是作者把读者当作相识相处多年的老朋友,而且书中的人物也是大家共同的朋友。她摆出一付与读者喝茶聊天的姿态,随意闲扯,聊一聊彼此都知道的过去,很像是唠家常。像《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茉莉香片》等早期的作品结构虽也松散,但多少还是能缕出那么一条主线,可《小团圆》竟然全是碎片。张爱玲本人说这《小团圆》是一部“情节复杂。的小说,其实并非如此,或者说张所说的“情节”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情节。作品并没有串起整个叙述的一条或几条情节线,没有一般情节小说所谓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主导叙述的其实是九莉与身边众人之间的关系(她的父亲、母亲、姑姑、弟弟、几个男友、几个闺密、几个情敌等),以九莉为中心辐射到她所身处的那一个新旧过渡过程中的新阶层。作家的笔就在这个网状结构里跳来跳去,在一个叙述单元里带出一个人、一件事就顺着叉了开去。要说“复杂”,也确实是复杂。但复杂的是故事而不是情节。情节和故事不是一回事,张爱玲所说的“情节”当以故事解更为确切。《小团圆》里的故事确实很多、很杂,但是不见混乱。七零八落的碎片下面掩盖的是孤寂、苍凉、凄清这些生命最根本的内容。因为不是剑拔驽张、曲折离奇,我们可以叫它“无事的悲剧”。这“松散的叙事笔法背后却包容了紧张的心理张力,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不同信息,都集中在文字背后的心理角斗场上奔腾冲突,平淡风格下面是非常壮观的精神悲剧”,这种风格似乎在张出国以后的某一创作阶段中变的少见。但在《小团圆》中,可以发现当初的张爱玲又回来了。所谓“松散的叙事笔法背后却包容了紧张的心理张力”就是说她的写作在人,不在事,事为人服务,为人心服务,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最终的指向是人的心理,而且是复杂多端的人的心理。

作品中的凄凉故事都出自作家松散随意的笔触之下,但还是有放得开收不拢的问题存在。陈思和就认为:“张爱玲出国以后小说越写越差……原先松散的叙事笔法收不拢来,艺术上就显得凌乱不堪”。这样的短板在《小团圆》中依然存在。如开头的时候众多人物一起出来,最后有很多人物都没有交代结局与去向,他们就那么来去匆匆,有的竞被写丢了。在叙述过程中,有时候正在讲着某人的故事,讲到某处时就顺着新出现的人物把故事叉了开去,反而把前面的故事丢在了一边。这还不是传统小说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支”的笔法,传统小说叉开之后多能回来,《小团圆》有的地方是叉开之后,前面的故事就没了了局。以张爱玲这样有着几十年创作经验,熟读《海上花列传》、深谙鸳蝴小说、对《红楼梦》有精深研究的作家不可能感觉不到自己作品的这一缺陷。然而,她的成长史或者说她的生命史,就是以断片的形式存在,那也就只能以这种零碎的方式来书写。如此说来,也不必对作家过于苛求。

对于月亮意象的运用,使《小团圆》与张爱玲之前的创作沟通了起来。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开始,月亮就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频频出现。作为中国文学传统的原型意象,月亮承载了太多相逢别离、欢乐悲喜、天地人间。所以深深浸***中国古典文学又有着与生俱来的人世哀怨的“张爱玲最钟爱的意象应该说是月亮”。《金锁记》以月亮始、以月亮终,《沉香屑――第二炉香》《多少恨》《桂花蒸阿小悲秋》《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创世纪》《霸王别姬》《怨女》以及《秧歌》《赤地之恋》……无一不有月亮。月亮串起了张爱玲从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到绝笔也没完成的《小团圆》的凄凉荒寒心境。试把《小团圆》与《金锁记》的开头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后者是回头看三十年前的月亮,前者正经历着三十岁那年的月光,似乎前者比后者小了三十岁,其实二者是一样的。因为《金锁记》是一个残缺的故事,它的真正开始处是七巧嫁到姜家以后。《小团圆》并不团圆,它也只讲了一半的故事,只不过与《金锁记》讲后半生不同,《小团圆》讲的是前半生。前也好后也好,都只有三十年,在作者看来三十年就足够。

张爱玲散文篇4

   读张爱玲《爱》有感

  读张爱玲的《爱》,不仅读出了那种情窦初开的悸动,更是读出了人生的遗憾和凄美。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有一个村庄小康人家的女孩子,约摸十五六岁,花样的年华,生得美,上门说媒的人都快踏破她家的门槛,但她却无动于衷。她穿着月白的衣衫,静静地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纯美的画面定格在她永远的记忆之中。她今生也许无法忘记,对门住的那个沉默寡言却目清眉秀讨人喜欢的年轻小伙,竟然主动开口和她说话。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激动而甜蜜的感觉顿时涌遍全身。仿佛就在这一刹那间,她觉得自己心中的爱情鸟,拍着翅膀扑扑扑地飞向了他,这种感觉,更强烈地坚定了她渴望的爱情信念。她觉得自己这辈子终究要跟着他,无论天涯还是海角,都会义无反顾。

  这,就是爱。教人沉醉,又让人迷恋。

  遗憾的是,当他开口说出,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他也没有再说什么。两人静静地立着,各自走开了。

  美好的初恋,有时像一朵含苞未放的鲜花。还未来得及在温柔的春风中盛放,就被一场突至而来的暴雨打落在地。后来,她被拐卖了。拐卖她的人贩子,不是什么强盗土匪,而是她的亲眷,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

  无数次历险和饱经风霜后,她再也回不到从前。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唯有挥之不去怀念,伴随着深深的喟叹,祭奠着青春时那夜桃树下美好的画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个穿着白衣衫,被皎洁的月光洒满一身的姑娘,究竟在何方?那个帅气的小伙子,还会记得芊芊玉手扶桃树的那个纯美的姑娘么?两颗青春的火热心跳,是否被满枝的花瓣窥见和保存?

  春风不语。被命运捉弄的人儿,就像被时光扔进静静流淌的河流中去。即使泪流满面,水底的游鱼也不会知道心痛的感觉。

  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湿润了。不是我脆弱,而是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人世相遇的时光中,千万别错过了握手和表白。错过了,也许就不会再来了。

  读张爱玲《爱》有感

  一直很喜欢张爱玲。都说张爱玲的小说好,散文更好。她的小说大部分渗透着一种苍凉,使读者常陷入一种很深很沉的痛与窒息的压抑状态,而她的散文却常是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张爱玲的文章向来深刻,她的这篇《爱》很短小,却又很精美。有着散文的质朴,同时又有小说的情节。它描写了一段短暂的爱情情感片断,却又将这个片断化为了永远。

  《爱》描写了一个很美的故事:春天里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她邂逅了他。轻轻地,他问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么?”就这一句问候,却胜似无尽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她的心。世事的变化无法预料,女孩的命运十分坎坷,他们没能再相见。老了的时候,她依然怀念那相见短暂却是她一生中最绚丽的瞬间,依然记得那句“噢,你也在这里么?”

  这篇文章的结构如它的故事一样简单,开头交代“这是真的”,这是作者的坦言,简单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只能相信。在他们分别时也只用了一句:“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一种缺憾,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文章的结尾写的犹为精彩:“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人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刚巧赶上了”。 这句话构成一段美丽而没有结果的缘,一切世间的缘分原来也就这么简单。作者一她高度的敏锐力和浓厚的文学功底时刻捕捉着情感的'触动与两极感受的隐性描写,夹杂着理想与现实中的碰撞,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美的无奈与缺憾。故事从高潮忽地结束了,纯净的故事中暗含残缺的情爱之美,更拓展了读者解读荒凉的无限可能性。

  张爱玲写这篇文章可能也正是自己当时心情的感悟,她是聪明的,可对待爱情她又是那么得不理智,可能爱到深处,明知不好,还是会义无返顾,张爱玲就是那种女子,她重感情,可不幸的是她没有遇到对的人。她对胡兰成爱的那么深,而忽略了他的缺点,包容他的缺点。这篇文章也可能是她当时心情的写照,有种初恋的情怀,同时也有着一种迷茫。对他们爱情的不敢确定。然而不管胡兰成是怎么样的人张爱玲对他的爱可以说都是纯的,一如文中的感情那么干净。

  人生总遇到许多的事,而永远记得的却不多。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年后她依然记得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个人。可想那时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在她的心中的印象是多么深刻,所以她甚至记得她穿的衣服。

  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这是一种萌动的情恋,却又有着如此动人的力量。无限的感情只化作那轻轻的问候“噢,你也在这里么?”就只这一句,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相比那些直白的海誓山盟,这句简单的问候显得简洁、纯净,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更让人心底泛起爱的涟漪。人世间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而这件却显得如此朴实、纯净。为爱无声的守候,这是一种萌动的情意,却又有动人的美与力量。

  人生没有永恒的瞬间,美丽的东西总是极容易失去。蓦然回首事,一切都已成回忆,或朦胧或清晰。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是美的时刻。他们相遇了,没有抗争,没有厮守,却比无数相守的爱情更纯净,只是短暂的停留,之后各自走开。他们的相遇也许是偶然,偶尔间的相遇,当然不会停留太久;然而命运中又有许多的必然,他们的相见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让她那惨淡的人生多些色彩。张爱玲仅用了一点笔墨,却把那一晚那一刻化成了生命的永恒,成了她日后悲凉人生的一个闪亮温馨点。

  《爱》中的故事具有诗一样的意境,清新而洁净,纤尘不染叙述简朴而冷净,但冷净中又有种让人不能释怀的意味。这正是张爱玲的深,她用那么简短的文字,却给人无穷的想象,读这篇文章,那种意境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形成、演绎,直到它结束了,却又使人陷入无尽的回味之中。

  文中的主人翁都没留下名字,只用了“他”和“她”作为代称,更具有代表性。“他”和“她”不仅仅是两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人的影子,他们的感情更是无数纯爱的代表。张爱玲用内心的伤感和挚爱,品味着这随时间而去的爱的幸福和痛苦。

  看了张爱玲的《爱》,突然感觉世间的爱原来不仅仅是相守,也不需要一定直白地说出来,只要两个人心灵相通便是最美妙的。故事中的她是不幸的,人生坎坷不平,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在她最美的时刻,她遇见了他,并留下了美好的瞬间,而这瞬间可以穿越岁月,永不褪色。生活中有的东西不要经历太多,有那么几件永远记得,想起来感觉幸福的也就够了。

  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爱》的魔力。

  《爱》给人的最大感触就在于它所表达的爱的纯净,于千万人之中,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他们没有想太多,有的只是那份单纯的情感,这是幸福的,也是令人向往的。这种爱虽然不是完美的,然而无声的缺憾也是一种美的演绎。这种爱具有无法超越的美,这种美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俗世中的许许多多,更成为一种永恒……

  读张爱玲《爱》有感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爱》的魔力。

  “这是真的”,我的情感随作者的坦言而触动。她该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吧!我喜欢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泻在月白的衫子,她爱在春天的晚上,轻轻地靠在桃树下,攀着发青的嫩枝,让情感从这里延伸,初春是美的,无奈冬意还未褪尽,她的目光一直停伫在桃树对面的那扇门,仿佛门的开启与闭合紧紧联系着所有的惊喜与感动,今夜无月,黑夜中,她已忘记了自己的美,她的执着已忘记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儿,她忘记这是一种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动。

  “噢,你也在这里吗?”轻轻的,话语简洁得连一个字也容不下去。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涩?是惊奇发生的激动?彼此的无言,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他会发现她今夜的美吗?他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离,相识而无语,那份最真挚的情感、最纯真的爱恋为何深藏心底不敢轻易地表露!也许是家庭的缘由,也许是无形的网,也许这是对传统无声的背离。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静的黑色掩饰不了内心的狂热,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想象也因此而美丽,张爱玲正是用真实的粗线条描绘出她的理想主义。

  “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缺憾,以至于历尽种种苦难之后,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

  “没有早一步,也没晚一步,正好赶上了。”就是那句话构成一段美丽而没有结果的缘,张爱玲跳跃的笔触时刻捕捉着情感的触动与两极感受的隐性描写,蒙太奇的画面、理想与现实中的碰撞,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美的无奈、美的缺憾,也许山盟海誓能代表轰轰烈烈的爱,但这比不上为爱无声守候的美。

  我要一片蓝天,自由地飞;我要像一阵云烟,无声无息的美。也许精神之恋是不完美的,那个年代,爱无须表白,无声的缺憾也是一种美的演绎。

  张爱玲是个响彻文坛的名字,在我,其实更喜欢把她看成一个值得去肯定的小女人。只是生就带着一股灵敏的锐气。

  张爱玲也毕竟是张爱玲,短短几百字,便很清晰的浮现了初恋的美好。真正的悸动,也不过是在那一两眼之间而已。那句“哦,你也是在这里?”经典极了,像极了我曾细细想象过那些画面该说的台词,那种朦胧的青涩,就这样悄悄的爬上树梢,浮满那时的空气。

  这种爱情纯净无比,那是一缕很温馨的美好。无需多言,就可以很安静的幸福。

  青春是泡沫堆起的时光,是落日托起的一叠叠背影,这个年纪,有太多拥有,值得赞美。

张爱玲散文篇5

爱丁堡公寓坐落在静安寺附近的热闹街头,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和姑姑住在五十一室;1942年搬进了六十五室(现在为六十室),直至1948年。

关系亲密,自然欢快。在张爱玲眼里,炎樱是个灵动的,充满浪漫思想的女孩。“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自己。’”张爱玲在作品里这样写道。后来,她给炎樱另取名獏梦,即吃梦的小兽,可见张爱玲对炎樱的喜欢程度。但就是这样一位灵动的女孩,后来在张爱玲的笔下则成了“精明、现实,善于货比三家,奉行失节事小吃亏事大,有时还有一丝丝粗鄙”的女孩。再后来,随着境遇的转换,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二人的关系大不如初。随着远离故土,当年那个在大陆令无数人追捧的张爱玲一时不为人所知,加上她生活能力又差,已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光。同时,早年一直在她的光环下生活的炎樱却无论在日本,还是在美国,都比她过得更顺心。

1955年到美国两个月后,张爱玲在给好友邝文美的信里写道:“Fatima(炎樱的英文名)并没有变,我以前对她也没有幻想,现在大家也仍旧有基本上的了解,不过现在大家各忙各的,都淡淡的,不大想多谈话。我对朋友向来期望不大,所以始终觉得,像她这样的朋友也总算了不得了。不过有了你这样的朋友之后,也的确是宠坏了我,令我对其他朋友都看不上眼。”此时,张爱玲对当年那个亲密无间的好友炎樱已经“看不上眼”了。

张爱玲散文篇6

关键词:张爱玲;爱情悲剧;人生经历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传奇色彩、才华横溢、风格独特的女作家,本名张瑛,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上海。张爱玲拥有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她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和文学论著,甚至她的书信都是她文学成就的载体。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以感伤悲剧的情感色彩描绘一个个苍凉的世界,奉行着她的苍凉美学。正如台湾著名的张爱玲研究者唐文标曾批评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一个苍凉的,死的世界”,就像《金锁记》所说的“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世界”。

正如我们所说,张爱玲小说的美学风格是苍凉的,因此,在她的小说世界中的人物大多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其中的一部分人甚至连存在都显得多余。没有未来的空虚的心灵,没有希望的人生之路,处处透出的悲剧意识,是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不完美的完美震撼力。而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文学话题,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更是完美的表达了张爱玲所想表达的“苍凉”。

一、张爱玲小说中的爱情悲剧

张爱玲小说作品丰富,我们主要选取《金锁记》、《倾城之恋》和《半生缘》的故事内容来分析她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塑造了一个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导致心理变态和人格扭曲的人物――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七巧本来是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姑娘,嫁到夫家后,面对的是个患了骨痨的残废丈夫,在正常的生理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她只有向季泽乞求感情。尽管她清楚的知道季泽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大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是好人,但季泽是关在姜宅的七巧能接触到的唯一的男人,也是姜家唯一愿意理会七巧的人,虽然他到底也是用虚伪的谎言愚弄了七巧。十年的时光过去,婆婆和丈夫离世后,七巧在分家后成了一家之主。七巧知道姜家的人是厉害的,她的钱只怕保不住。这个时候季泽又来“诱惑”她,但她先得证明季泽对她到底是不是真心的。事实上,这时的七巧早已在不断的等待和算计中,将自己套在了金钱的枷锁里,所以为了金钱,她拒绝了所爱的男人。此后的七巧则是父权的代言人,她已经没有了身为母亲的一切美好品性,她嫉妒一切,仇视一切,自己得不到的爱情和幸福也不愿别人得到。她的幸福曾被男人的谎言扼杀,而她也用谎言扼杀了自己女儿的幸福。都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又可恨的曹七巧遭遇了自己的爱情悲剧,也使自己的女儿也踏上了爱情悲剧的道路。

在《倾城之恋》中,婚姻对于白流苏来说正如一根救命稻草,她只有紧紧的抓住它,才能逃出冷言冷语,才能给自己找到一张稳固的长期饭票,更能给自己惨淡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所以他选择了范柳原,但是范柳原并不真的想和她结婚,可以说只是和她玩着“爱情”的游戏。原本已经没有指望的她,阴差阳错,突如其来的战乱使范柳原出不了国,留了下来,这就成全了她梦寐以求的婚姻。故事的结局看起来似乎很圆满,可是谁又能保证战乱时那些相濡以沫的爱情、那种刻骨铭心的经历不会随着战乱的逝去而烟消云散呢?正如结尾所写的那样“也许它会随时变迁;也许它会永远不来……”在张爱玲笔下,爱情以及婚姻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一旦开始就注定悲剧的延续或者继续。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以她一贯的苍凉美学和悲凉意境营造的特色,向人们讲述了在三十年代旧上海的三对恋人――顾曼桢与沈世钧,顾曼璐与张豫谨,石翠芝与许叔惠,他们有缘相遇无缘相聚的爱情悲剧。彼此痴情爱怨演绎了十几年,从美好的憧憬到最后梦想破碎而无奈的苍凉,一个个悲剧,最终揉合成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留下无限感伤和遗恨,叫人心碎。

二、爱情悲剧与张爱玲的个人经历

小说尽管是一种虚构的艺术,但是作家的自我个性、人生境遇以及时代背景仍然不可避免地折射在作品里。使小说被赋予了作者极其个体化的情感机制和价值取向,这在主观色彩浓烈的小说中反映尤甚。这就是所谓的“作家大抵写他既熟悉而又深有感受的生活。”

张爱玲的一生可以说是失落的。幼年时代的不幸,母爱的缺失以及没落的家道,成人后与胡兰成的爱情悲剧,所有的一切都让她尝尽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再从社会背景来看,张爱玲见证了老上海辉煌的过去,见证了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战乱时流离失所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张爱玲倍感清冷和孤寂。这些因素反映在她的创作里,使我们看到了男女之间的自私自利的爱情;一个王朝行将陌路时的恐慌和哀怜;身处乱世中人们的挣扎与宿命。

张爱玲笔下的人生不同于他人笔下书写的人生,她描绘的人间更多的偏向于世俗性。她习惯从男女之情中去看破这个红尘。她笔下的爱情不浪漫不理想,更多的是一种苍凉之感。

张爱玲散文篇7

【关键词】张爱玲;苍凉;家庭;时代;爱情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名奇女子,她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沧桑感,“苍凉”、“悲凉”、“凄凉”等字眼是她经常使用的词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家庭没落、个人不幸与国家危机不期而遇,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造就了张爱玲的苍凉审美,因此她的笔下总是有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一、家庭酝酿的苍凉之底

张爱玲的苍凉首先来源于她的家庭。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生于没落的宦官之家的张爱玲没有赶上家族的煊赫,这个虚浮的时代只留给她一个枯槁的背影。而父母离异之后,父亲的暴虐和母亲的冷漠让她变得早熟而孤独。

张爱玲的父亲是个沾满封建旧习气而又脾气暴戾的人。父亲的房间里永远都是下午,在那儿坐久了便觉得会沉下去,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张爱玲在他那里感受到的封建家长的专断、***远远多于父爱,因此在她的作品中父爱的缺失表现得尤为明显:《茉莉香片》展示了一个人性扭曲,畸形变态的富家子弟聂传庆的心理历程,从一个儿子的角度否定了父亲的伟大。《多少恨》中虞老先生抛妻弃女,而当女儿经过多年的苦苦挣扎,就要获得幸福生活的时候,虞老先生又找上门来,苦苦的纠缠着女儿。

在童年时期,张爱玲的母亲就抛弃了她。因此,张爱玲小说中基本没有歌颂母亲的作品,更多的是展示出母亲冷漠、自私、残暴的性情。《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人性丑恶的直接表现者,变态得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花凋》中的郑母,怕暴露了自己的私房钱而放任女儿病死。《半生缘》中曼祯的母亲在曼祯被姐姐姐夫奸***囚禁后,拿着暴发户女婿女儿的钱,甚至临走都没有想要去看下曼祯。在散文《谈跳舞》里直接表达了她对母爱的厌烦:“母爱这位大的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陈词滥调。有些感情,如果把它戏剧化,就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张爱玲的作品中有两处关于母亲的叙述,让读者尤为伤感:一是在母亲家住了段时间后觉得“母亲的家不复是柔和的了”,还有一处是她觉得触碰到母亲手的那一刻,有种生疏的刺激。

张爱玲在这种昏暗压抑的家庭里孤独地成长起来,她时刻感到无处可依,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抵触和畏惧。在散文《我的天才梦》中,她说:“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很多人尝试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去医院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同于一个废物。”她在叙述时用冷冷的笔触直击读者的灵魂,而自己却像是置身于茫茫苍生之外,冷眼旁观,而她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虚伪、势力和扭曲的。

二、时代构建的苍凉之行

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战乱频繁的时代。张爱玲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更让她感受到世事无常,加深了她的人生虚无荒凉感。一九四三年,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上海当时是日本***事占领下的沦陷区,这种严峻、生死存亡之秋的感受,我们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火》三部曲,在此之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路翎的《财主的女儿们》……张爱玲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某一个阶层集体蜕变和没落的时代,她满眼看见的都是梦魇一样的生活,战争给了她末世感和紧迫感。

张爱玲对这个时代有着自己独特的领悟,她眼光超前,预见性地说过:“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正是她这种超前的心态,使她抓住了上海沦陷时期这个机遇。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中写道:“我扳着手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

苍凉作为张爱玲作品中的底色,总是有种雪后天空的灰蒙,那是一种沉寂下去却仍不乏活力的苍凉。“她醉心于在古典的梦魔般的氛围中构筑她的传奇世界,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上,细致地描绘沪港洋场社会中遗老遗少、太太小姐们的人生梦魔。一个又一个的苍凉故事在她完美的结构、曲折的情节、繁复艳丽的意象中被不断地演绎。”她总是着力于揭示心灵与肉体、感情与欲望之间的巨大冲突,这使得她的作品有着强大的张力,充满了洞穿人生况味的冷静与思索。

三、爱情造就的苍凉之巅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府的要员,他们的相爱催化了张爱玲创作生涯高峰的到来。在胡兰成首次拜访张爱玲,谈到彼此的写作经验时,张爱玲对于自己的写作经验是这样描写的:“虽然直接经验不是创作题材的唯一源泉,但女人的活动范围较受限制,所以作品大都取材于家庭和恋爱。”在和胡兰成相恋的三年里,张爱玲走向了创作的巅峰。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时下流行作品,一谈就是数小时,散文《爱》就是描写胡兰成庶母的故事。

在与胡兰成婚姻失败的那段时间里,张爱玲的作品中总是或多或少的流露出消极的爱情观:爱情不是作为纯粹的爱情结果而存在,而是作为经济需求而存在。在《多少恨》中家庭女教师家茵与作者年纪相仿,父母离异。男主角夏宗豫和胡兰成年龄相仿,是有妇之夫。最终家茵和宗豫还是分手了。张爱玲在处理人物,不经意间折射了她内心深处的想法。《十八春》中曼祯的命运十分悲惨:母女之情、姐妹之情、爱情婚姻都是不可靠的,所以她深刻地感到“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的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想中更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曼祯在多年后见到世钧,说“世均,我们回不去了”这又何尝不是张爱玲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对自己的感情的理解呢。

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是深刻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竟会在胡兰成避难温州、与另一女子同居的时候,千里迢迢地追随了去;而在离开温州的前一晚,坐在他与旁人同居的房里,看看他又看看她,直至深夜还舍不得走。但是这种爱又是决绝的,她对胡兰成说:“我要是不得不离开你,我也不至于寻短见!我也不能再爱别人,我就只能是萎谢了!”于是,这场短短三年的恋情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夏志清对张爱玲有一句很好的总结:“我们看到一方面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是压抑了的悲哀。这两种性质的巧妙融合,使得这些小说都有一种苍凉之感。”由于在残破的家庭中生长,又在乱世中沉浮,又遭遇了一场深刻而失败的爱情,使张爱玲对“人性”这部书有了太多的破译和感悟,对人生悲凉的况味也有了独到的领悟,这造就了她作品中无法抹去的苍凉。

【参考文献】

[1]余斌.张爱玲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柯灵.遥寄张爱玲[J].读书,1985(4).

张爱玲散文篇8

近日,“中国女性力量榜20人”揭晓,张亚玲入选榜单,与***副******、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作家王安忆、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等,同成为中国最有力量的20大女性。张亚玲,一个媒体都感到陌生的女性,她是何许人也?

初见张亚玲,一副温婉娴淑的东方女性形象,典雅的东方服饰,动静之间,风姿绰约。她的形象似乎无法与“最有力量”相提并论,也与咄咄逼人、高高在上的老板称谓相去甚远。她就是法国爱可视亚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她成功将法国爱可视生产的MP3、MP4推向全球市场并引入中国,被称为“中国MP4第一人”。

张亚玲非常欣赏巩俐在国际舞台上散发出的东方女性气质。她说,气质不是穿着改良旗袍,或是绾着中式发髻就能散发出来的,巩俐将她的大气融入东方女人的特质赢得了今天的成就,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女性形象的认知。张亚玲希望在自己的领域,也能有巩俐般的成就。首先,她要做一个大气的女人。

靠能力融入法国

坐在《新财经》记者对面的张亚玲很健谈,她乐意把自己的人生体会与别人分享,希望可以对别人有些启发,因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张亚玲是北京人,出身于20世纪60年代,她身上有着非常鲜明的理想主义教育的烙印。小时候,家里常常吃不上饭,后来父亲被打成“”,全家下放到农村。张亚玲从小就尝到了生活艰辛的滋味。保尔影响了那一代人,也包括张亚玲。她没有放弃,选择面对,坚信女子能顶半边天,她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81年,张亚玲考上了中国***法大学。四年后,她留校任教,当时教《刑法》,一切都有条不紊。在这期间,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一位研究物理的年轻科学家。1990年,张亚玲随先生去法国定居,在法国学习服装设计,在巴黎阿尔大学读法律,在法国的国际商学院读经济。

刚到法国,张亚玲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冰冷的城堡,很难融入法国社会,最难的就是语言关。先生劝她做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但不服输的张亚玲还是选择走出去“为社会做点什么”。

经济萧条时期的法国,一个外国女人要找一份工作很难。几年时间里,张亚玲发出近千封求职信,“那是一个痛苦和漫长的过程”。但张亚玲坚持了,她倔强地相信自己可以被法国社会认可,可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张亚玲进入了爱可视,一家专门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移动数码产品的法国公司。

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度,张亚玲东方女性的气质有些独特而另类。工作中的她严肃认真、雷厉风行,很少开玩笑;法国人有很多假期,张亚玲却很少给自己放假。

张亚玲的果断让她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凡有“啃”不下来的任务,公司就会派她去。她出色的工作能力,终于得到认可,在爱可视全球十几位高管中,张亚玲是唯一的亚洲人,也是唯一一位女性。

为什么放弃在家相夫教子的轻闲,一定要出去打拼?张亚玲对记者说:“***对于女人来说极其重要。如果你想做一个很自信、充满人格魅力的人,不***你不可能做到,因为你可能处处都要向别人伸手。从小,我就希望自己做一个***的人,有尊严地生活,靠自己养活自己。我觉得,家事与国事有异曲同工之处,女人如果没有经济地位,那就跟一个没有经济地位的国家一样,处处陷于被动。”

MP4中国引路人

张亚玲成功将爱可视产品推向亚洲市场,却不包括中国,因为爱可视法国高层并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可以接受爱可视产品的市场,他们觉得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非常有限。但回到中国的想法在张亚玲心中挥之不去,她开始说服公司高层把产品卖到中国,但这个过程远比她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张亚玲开始对中国市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她搜集了很多资料,从中国的GDP到中国电子产品的发展现状,再到手机、PC的使用情况,“因为MP4和PC、手机密切相关,都是为移动人群服务的。”她研究的结果是:中国市场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有着迥然的区域文化和复杂的业态,但中国是一个非常容易接受外来新生事物的市场,这一点从数码产品和奢侈品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有许多高消费能力的知音式买家。张亚玲最终说服高层开拓中国市场,她也得以有机会回到故土。让她动容的是先生甘愿放弃在法国科学院终身教授的工作,陪她回到国内重新开创事业。张亚玲对记者讲述着那段经历,眼中闪烁着欣慰和感激。

这个说服的过程,张亚玲足足用了三年。从2000年开始,每一次高层会议,她都会提,并不断提供一些市场报告和相关信息,但一直没有受到总公司的重视。“永不放弃”是张亚玲的人生信条。为此,她跟自己赌了一把“不成功就申请离开公司”。2003年,法国爱可视总部终于被张亚玲说服,爱可视来到了中国市场。

2003年5月,正是“***”肆虐的“非常时期”,张亚玲担任爱可视亚洲总监。她用一百多法郎买了一个很大的防毒面罩,在飞机上只喝水不敢吃饭。就这样,张亚玲到了深圳,开始拓展中国市场。通过猎头招了几个人,张亚玲开始租办公室。这段经历让她终身难忘:“我后来跟总公司说,我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招人的。”

当她带着爱可视产品进入中国时,中国的MP4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她带领团队经过三年的大力推广和耕耘,中国MP4市场已初现规模,产业链逐步完善,而且保持三位数增长的发展势头,她也因此被称为“中国MP4第一人”。

目前,爱可视MP4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形逐渐明朗,爱可视在中国建立了最强大的产品线、稳定的管理团队和成熟的渠道,消费群正日益从精英阶层扩散到大众阶层。

短时间内就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女性,是足以自豪的。但张亚玲认为这很正常,因为她擅长从零开始、从困难开始。张爱玲有着自己的管理方式,她对记者表示,“作为一名管理者,一定要善于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让员工感到舒适和愉快,这样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尊重员工,并让他们感受到这一点。员工和领导之间要做到互相理解和支持,我鼓励我的员工与我坦诚交流,他们可以对我说‘不’。”

在法国,很多公司每天都有下午茶时间,张亚玲也把这些元素引入中国。员工可以在下午茶时间边用点心、边喝咖啡,边讨论,“目的是让大家在工作时间能够轻松交流,让工作关系更加和谐,形成公司强大的凝聚力。”张亚玲认为,爱可视所取得的成绩与这种“甜点文化”是分不开的。只有上下团结一心,公司才有成功的可能。

幸福源于多一些付出

2006年,爱可视在亚洲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张亚玲交出了一份市场增长率为400%的成绩单。作为亚洲区总裁,张亚玲有着更高的目标,“到2010年,亚洲市场要占到公司全球市场的1/3。我相信我们会达到这个目标。”

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于事业全心付出,但她不觉得辛苦。张亚玲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来源于工作,工作带给她成就感,是她幸福的源泉。她对记者表示,“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工作下去,永不停止。这或许就是我理想的生活状态吧!”

只要不出差,她每天第一个踏进办公室。晚上八点下班,正赶上法国下午三点,她需要重新开启电脑,与总公司联系,处理几十封工作邮件。在她的工作日程表里,没有周末这个概念。

不忙的时候,张亚玲习惯思考,她说,“从小,我就被人叫做‘书虫’,从《金光大道》、《静静的顿河》到《简爱》、《牛虻》,我都看。印象较深的是二十来岁看《简爱》,特别喜欢。书里呈现出的人生百态,促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

在外企工作,取一个外国名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潮流,很多企业甚至为了所谓的国际化要求员工一律以英文名称呼。张亚玲却没有外国名字,她觉得这是一种文化侵略,“我要保持自我,做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

都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但女人要成功需要付出更多。事业和家庭如何兼顾,这是一个问题。对此,张亚玲有自己的理解:“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女人的重心似乎在家庭。我不放弃事业,更不会放弃家庭。确实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比如现在,我坐在这里,女儿在家里可能正对着保姆‘呱呱’叫。”

怎么能兼顾?张亚玲轻叹一口气,说:“尽量吧,这就要求我比别人做得更多。我每天从公司下班之后,另一项工作正式开始――给孩子改作业,陪孩子聊天,等等。我比别人更努力,更愿意付出,付出也是一种幸福。”

对于“MP4第一人”的称呼,张亚玲不以为然,“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像外界传说得那么伟大”。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和那些打理家人生活的居家女性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我碰上了自己喜欢的、乐于为之付出的工作。”

现在,张亚玲在深圳工作,先生在北京,负责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一个科研项目。地理上的距离让这个女强人也有暗自流泪的时候,对此,张亚玲并不抱怨。她坚信一点,“当上帝给你一些东西的时候,必定剥夺一些东西,有舍才有得,不可能永远都‘得’。如果你只想获得,不想付出,就不会有收获,做人还是要大气一点。”

记者手记

张爱玲散文篇9

论文摘要:母爱本是人世间最无私、宽厚、圣洁的情感,但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却纷纷转化为庸俗、冷漠自私、变态的化身。通过对张爱玲生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童年体验对她塑造母亲形象有很大的影响。

一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童年体验的关系

在 现代 文学中,张爱玲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之一。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二三十年代的其他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描写的女性或庸俗、或浅薄、或放荡、或变态,就连一向被视为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刻画的千疮百孔,这些母亲形象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异化,并且充满了调侃、亵渎和批判。

母亲形象的核心便是母爱。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使人们把母亲神圣化,并把母爱当作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冰心散文《南归展示出母亲呵护子女的博襟;丁玲长篇小说《母亲》里的于曼桢,以年轻寡妇的身份求学、求职自立,表现出新女性的风采,然而在张爱玲犀利的笔锋下,我们看到,母亲的形象无力招架沉重的传统,她们感情扭曲、心灵异化,失去了母爱神圣的光环。张爱玲颠覆了传统的母亲形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应该归结于她的童年体验。

童年是人类生命的最初阶段,尽管短暂,却总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尤其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来说,童年体验往往是难以磨灭的印痕。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其童年生活的重创和严重的母爱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

(一)庸俗的母亲

在漫长的

那么,张爱玲在创作这一系列母亲形象时是否投射了她的母亲的影子呢?答案是肯定的。由于后母的挑唆,张爱玲被父亲毒打后软禁起来,在此期间,张爱玲身患严重痢疾却无人问津,要不是仆人偷偷给她吃了一些药,她早就命丧黄泉了,而这一切都是冷漠残忍的后母一手造成的。后来,张爱玲逃出父亲家与生母住在一起。当年夏天,张爱玲的弟弟也跟着来了,“带了一双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是不回去了。母亲告诉弟弟说她的 经济 能力只能负担一个人,因此无法收留他。弟弟哭了,爱玲在旁边也哭了。后来弟弟只得回去,带着那双篮球鞋。”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正是由于张爱玲童年时母爱的缺失才使她的笔下出现如此可怕的母亲形象。

(三)变态的母亲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由于在婆家长期受到排挤嘲弄,在丈夫和婆婆死后,紧紧抓住金钱,她的心理已经完全扭曲了。她将自己的一切不如意变本加厉地发泄在儿女身上。七巧看到女儿恋爱后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内心便极端不平衡起来。因为女儿幸福的表情刺痛了她内心的伤疤。恼羞成怒的她把多年来积压在心头的怨恨全部疯狂地泼向女儿长安:“这些年来,多少怠慢了姑娘,不怪姑娘难得开个笑脸。这下子跳出姜家门了,称了心愿了,再快活些,可也别摆在脸上呀一一真叫人寒心!七巧还用许多恶毒的话侮辱女儿的人格,打击女儿在婚姻方面的自信心。这不是一个母亲对女儿说的话,而是一个疯狂的失去理智的女人对自己仇视的同性的报复。张爱玲用她冷冰冰的笔写出了一个魔鬼似的母亲的变态心理与行为,解构了传统文学中以“爱”为核心的慈母形象,将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写得如此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张爱玲对这一类母亲十分憎恶,就像憎恶她的后母一样。张爱玲私自去生母家中住了两个礼拜才回来,那天进了家门后母就找茬打了她一巴掌。因为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张爱玲对她毫无感情可言,所以本能地便要还手,被仆人拉住了。但后母的举动却像发疯了一般,她一路锐叫着奔上楼去:“她打我!她打我!”从此以后,在张爱玲的字典里,后母便成为疯狂和变态的代名词。这段痛苦的回忆伴随了张爱玲一生,也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

张爱玲散文篇10

张爱玲给世人的印象是:微仰着头,扶着腰际,眼尾斜斜地扫过来,高傲孤绝似乎远隔于俗世之外。但她的饮食文字却无意中拉近了读者对她的感观,平添了几分亲近。

这期,让我们一起在舌尖上品味张爱玲,也许品出的不光是美食,亦有人生中各种说不尽的苍凉滋味。

安徽:合肥丸子与粘粘转

张爱玲虽然没到过安徽,但她却与安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张爱玲的曾外祖父就是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即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嫁给了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李家的一些仆人也随之到了张家,饮食之风便受到影响。

张爱玲熟谙安徽美食,但给张爱玲留下深刻印象的安徽特色美食只有两样:合肥丸子与粘粘转。

所谓“合肥丸子”其实就是糯米圆子。做合肥丸子时,先要煮熟一锅不硬不烂的糯米饭,凉了后捏成一个个小团,把调和好的肉糜放进米团里捏拢,大小和汤圆差不多,然后把糯米团放在蛋汁里滚过,再放进油锅煎熟,其外皮金黄酥脆,丸心滋润鲜美。这道菜唯有张爱玲的奶妈何干会做,因为何干就来自合肥乡下。

张爱玲弟弟张子静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中回忆说,姐姐喜欢吃合肥丸子,连带引得全家人都爱上这道菜。张爱玲自小嘴就刁,对合肥丸子却有浓厚兴趣,看来是非常合她口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蒸蒸日上,今天合肥丸子的品种丰富多了,丸心也不只是张爱玲当年偏爱的肉糜,还有荸荠、豆腐、挂面、莲藕、绿豆、萝卜等。

另一种让张爱玲难忘的安徽吃食是“粘粘转”(音),它是安徽无为州的一种特色小吃。李菊耦到张

家后,李鸿章将无为州的田产给她作为陪嫁。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张爱玲忆及姑姑老想吃一种叫粘粘转的食品,它是用青麦粒做成的,张爱玲说:“田上人家捎来的青色麦粒,就是没有成熟饱含浆汁的青麦粒,下在一锅滚水里,满锅小绿点子团团急转……”吃起来清香四溢。其实张家这富有情趣的吃法与当地吃粘粘转不尽相同。青黄不接的乡下五月天,人们天天盼麦熟,麦子就是不熟,于是就有人割下青麦,揉出胖乎乎的青麦粒,或放到油锅里爆炒;或拿到石臼上舂成麦片,放入糯米面中蒸熟。当地吃法只求解饿,却少了张爱玲所说的情趣。

张爱玲对这两样美食情有独钟,多半与她祖上有些瓜葛。这些瓜葛钤印心中,沉淀成现实人生的底纹,挥之不去。

天津:鸭舌头小萝卜汤

张爱玲两岁时,她的父亲张志沂通过民国交通总长张志潭的关系,在津浦铁路担任英文秘书。1923年,张爱玲全家由上海迁到天津。

张爱玲对天津童年的回忆,大抵与吃食有关:最早跟着母亲学认字,可以得到两块绿豆糕的奖励;跟着大人到戏园子看戏,落下了满地的瓜子壳;夏日坐在洋房的院子里,“喝完满满一碗淡绿色、涩而微甜的六一散,看一本谜语书”……张爱玲喜欢吃软、嫩、香、甜的食物,松子糖、云片糕、桂花蒸、酸梅汤、生煎馒头、糖醋小排是她的最爱,在张家的除夕餐桌上绝对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张爱玲晚年时频频去看牙医,这与她喜吃甜食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张爱玲还提到在天津吃过的鸭舌小萝卜汤和腰子汤。

关于鸭舌小萝卜汤,张爱玲的描述很有趣味:“咬住鸭舌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

这段短短的文字色香味俱全,细致入微,只有真正的吃家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味道。而且正如张爱玲所说“清腴嫩滑”的鸭舌,吃起来很有些像男女之间接吻的感觉,颇有销魂味道。可惜,查遍各种天津老菜谱及民国以来文化名人关于天津美食的随笔,均不见关于“鸭舌小萝卜汤”的记载,或许,这道菜已失传;或许,这是当年张家的南方佣人们乡下的吃法,也未可知。

张爱玲天津记忆中另一种美味是腰子汤。即一副腰子与里脊肉、小萝卜同煮,里脊肉女佣们又称“腰梅肉”,大概是南京话,爱玲一直不懂为什么叫“腰梅肉”,又不是梅干菜炖肉,多年后才恍然悟出是“腰眉肉”。腰上两边,打伤了最致命的一小块地方叫腰眼,腰眼上面一寸左右就是“腰眉”了,百姓生活里这语言上的神来之笔令爱玲深深震撼,吃食中也可长不少学问。

在天津的6年,是张爱玲童年里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只是这种快乐很短暂,就像她小时候常常梦见吃云片糕,吃着吃着,薄薄的糕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苦味。这是张爱玲的童年寓言,也是张爱玲的苍凉命数。

上海:清炒的新鲜苋菜

张爱玲8岁那年,天津家里发生了大事。据张子静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中回忆:“1927年1月,张志潭被免去***总长之职,我父亲失了靠山,只好离职。他丢了这个平生唯一的小小官差,心里当然深受刺激,这才痛下决心,赶走了姨太太,写信求我母亲回国。我们于1927年春天搬回上海――因为我舅舅一家都住在上海。”

然而黄逸梵回国不久后便离婚,再次出国,这让张爱玲感受到了蜻蜓点水般的母爱,感情还没有捂热就立刻被抽离,但不得不说,她与母亲之间还是有着温软馨香的回忆。在张爱玲回忆美食的文字中,就流淌着平和得难以觉察的亲情。

八九岁的时候,张爱玲有一次吃鸡汤,吃了一口,道:“有药味,怪味道。”家里人都说没有什么。 母亲不放心,叫人去问厨子一声,厨子回说这只鸡是两三天前买来养在院子里的,看它垂头丧气的仿佛有病,所以给它吃了“二天油”,是像万金油玉树神油一类的油膏。母亲虽没说什么,可爱玲知道母亲对她的诧异与注意。她心里得意得飘飘欲仙,觉得是有生以来最大的光荣。

张爱玲在上海与母亲同住时,常去对街的舅舅家吃饭,而每每母亲都会带一份清炒的新鲜苋菜。1955年,张爱玲移居美国,生活孤独而凄凉。有一天到唐人街买菜,看到店铺外陈列的大把紫红色的苋菜,不禁怦然心动。随处可见的苋菜也让张爱玲“怦然心动”,也许,她是动了思母之情吧!

在张的笔下,苋菜是色彩丰富,性感怡人的:“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红花,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同的锯齿边大尖叶子,朱翠离披,不过这花不香,没有热呼呼的苋菜香。”

张爱玲对苋菜的把握绝对是美食家级别的,她说:“炒苋菜没蒜,简直不值一炒。”蒜瓣在这道江南鲜味中,是充当小蜜的角色。

张对苋菜非常有画面感的这段描述,相信会一下子就勾起了读者们对儿时的回忆,把米饭染红了吃,对于孩子们来说,很有乐趣,可以增加食欲。

苋菜不仅是美食,还是良药,中医认为它清热解毒、利水去湿、止血消肿、杀虫杀菌、止痢消炎,还能防治夜盲症。清人薛宝成《素食说略》记:“苋菜有红、绿两种,以香油炒过,加高汤煨之”,这种做法也很妙,因为先炒再煨更能使之香浓,更凸显苋菜的鲜美。

各地小吃:油煎萝卜丝饼和臭豆腐

小吃、零食是张爱玲美食生活与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戴文采在《我的邻居张爱玲》中这样说道:“女人进食并不为肚子饿,只是闲情的释放,属于趣味主义,而且愈是挑嘴愈现精致,没有办法对自己的情趣苟且,这才是零食的精神内涵。光吃零食如果是柔艳,极端挑嘴就是刚强,柔艳刚强,真正的亮烈难犯,(所以)《今生今世》书里说张爱玲‘柔艳刚强,亮烈难犯’。”

张爱玲喜欢用大玻璃杯喝红茶,还喜欢吃芝麻饼。粉粉屑屑掉点芝麻渣子,非常“香风细细”。

在香港时,张爱玲还喜欢吃油煎萝卜丝饼。做法是用发酵的面粉做成面浆,垫在铁模子底部,取挤干水分与葱末拌匀的萝卜丝,放在面浆的中央,再放面浆覆盖起来。再在面饼的居中处放河虾一只,然后放在锅里油炸,出锅则两面金黄,中间虾鲜红、脆鲜,里边萝卜丝清香异常。

臭豆腐干也是张爱玲最喜欢吃的小吃之一,她曾描述自己追着买豆干的滑稽情形:“听见门口卖臭豆腐干的过来了,便抓起一只碗来,噔噔奔下六层楼梯,跟踪前往,在远远的一条街上访到了臭豆腐干担子的下落,买到了之后,再乘电梯上来。似乎总有点可笑。”爱玲是极爱豆制品的,就连豆腐渣也有妙用:“豆腐渣浇上吃剩的红烧肉汤汁一炒,就是一碗好菜,可见它吸收肉味之敏感;累累结成细小的一球球,也比豆泥像碎肉。少掺上一点牛肉,至少是‘花素汉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张爱玲散文10篇

学习

菊花的作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菊花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菊花的作文,菊花的作文结尾。我不常扫院子,院子中央那棵古树的叶子经常会遮住并不平整的黄土地,连同枯藤叶,铺成红黄相间的地毯。我会在深秋的夜晚赤着脚踩出一道足印,听叶子错杂着的脉络在我赤足下

学习

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10篇,内容包括职级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法院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6

学习

编号规则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编号规则10篇,内容包括线号编号规则,最简单的编号规则大全。3、一类为自编自选号牌号码时第一位必须选择英文字母,后四位(除第四位之外)中任选且必须有一位为英文字母,其余三位为阿拉伯数字(即首位为英文字母的两个英文字母、三

学习

秋天的声音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的声音10篇,内容包括秋天的声音作文10篇,秋天的声音散文大全。听,麦田上,拖拉机的隆隆声,一捆捆麦子随着这隆隆声送向远方;一捆捆希望随着这隆隆声送向远方;一捆捆理想随着这隆隆声送向远方。农民们在田地说笑着。听,果园里,一

学习

20年后的家乡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20年后的家乡10篇,内容包括20年后的家乡是怎样的文章,20年后的家乡精选20篇。啊!社会的发展可真快啊!我相信,再过20年,所有地球人都可以搬到月球上去住。

学习

我和婶婶10篇

阅读(57)

婶婶对我可好了,经常带我去逛超市,买衣服和一些学习用具……这让我的童年无忧无虑的度过。上小学了,婶婶经常接我去她家,辅导我写功课,有什么不懂的我也会去问婶婶,婶婶也会耐心地、一遍遍的为我讲解,也从不嫌我烦。到了三年级了,我们开始学习英

学习

读书报告模板10篇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读书报告模板10篇,内容包括读书报告格式模板范文,读书报告ppt模板免费完整版。1自动测试系统的原理与方案智能变电站智能电气设备通信采用IEC61850标准。按照该标准,站内网络分为三层: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过程层采用SV报

学习

帮助别人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帮助别人10篇,内容包括帮助别人的最佳范文,帮助别人的十个理由。你们若热心帮助别人那你就是一片落叶的花瓣因为帮助是一种美德我没法形容帮助我想啊帮助是一个热心人才能做到的汤泉小学四年级:杨昆

学习

诗经爱情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诗经爱情10篇,内容包括诗经爱情篇,诗经爱情的句子。齐风・102甫田:褚斌杰:少女恋慕少年。程俊英:思念远人。朱熹: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远,将徒劳而无功也。姚际恒:此诗未详……《猗嗟》亦云“猗嗟娈兮,清扬婉兮”也。按《诗

学习

列宁的名言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列宁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列宁名言以及详细出处,列宁的名言故事。1、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2、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3、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锐利的毒箭。4、不用相当的**

学习

发朋友圈的句子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发朋友圈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发朋友圈的句子精选15篇,父亲节发朋友圈句子。2、如果遇见你需要花光我所有的运气,那请你离我远一点,跨年我要打牌。3、去年他陪我一起跨年,结果今年只剩我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4、你腿太短跨不

学习

作文我的老师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我的老师10篇,内容包括我的老师作文大全,作文我的老师两篇。郭老师是一位教育有方的教学专家,他在作文教学中标新立异,曾被评为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个人。郭老师面色微黄,浓黑的眉毛,脸上深深的皱纹记载着他在教学生涯中走

学习

精彩片段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精彩片段10篇,内容包括十篇作文的精彩片段摘抄,精彩片段100个欣赏。片段二父爱父爱就像一座又高又大的山,可以让我们依靠。每当我们生病了,爸爸都会骑着车飞快地把我们送到医院,让医生给我们看病,第二天醒来我们的病好了,可爸爸

学习

关于冬天的句子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冬天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描写冬天的优美句子,冬天的句子短句唯美。3、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4、冬天到了,寒流也来了,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整个世界穿上了白色的外衣。5、冬阳刚到下午点多,

学习

散文摘抄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散文摘抄10篇,内容包括散文精选摘抄100句,散文十篇摘抄。3、、自古只羡鸳鸯不羡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爱的人能够相扶到老,才是最快乐的。爱情故事很多,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牛郎与织女,哪一对不是令人羡慕的情侣,而他

学习

描写雪的散文模板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雪的散文模板,内容包括描写雪的散文,赞美雪的散文100篇。(盐城市阜宁县明达中学;224000)

学习

汪国真散文模板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汪国真散文模板,内容包括汪国真散文集摘抄,汪国真散文集锦。汪曾祺的散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很贴近。他笔下流淌着对生活默默的温情,这是特别打动人的地方。书中专门谈吃的就有七篇,其他篇中也时有涉及。从狮子头、东坡肉到家乡高

学习

高考作文一枝独秀 ――散文化议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作文一枝独秀 ――散文化议论文,内容包括高考作文一枝独秀,独善其身议论文作文素材高考版。散文化议论文最受高考作文青睐。纵观高考作文,历年高分满分作文90%都是散文化议论文。当然我们不是以高考作文来衡量(也无法衡量)

学习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阅读(28)

在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一位天才女作家横空出世,成为当时文坛上最璀璨的明星。她一出手便是经典,一上路便是巅峰,以其苍凉的笔调,奇谲的想象,震惊了整个文坛。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张爱玲的名字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

学习

贾平凹散文范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贾平凹散文范文,内容包括斯琴高娃读贾平凹母亲散文,贾平凹散文精选100篇摘抄。贾平凹散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贾平凹“大散文”观理论贡献“大散文”如果是一面旗子,应该说是著名作家贾平凹首先举起来的,1992年9月“大散文月刊”

学习

地坛与我(散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地坛与我(散文),内容包括散文我与地坛全文,想念地坛散文。没想到在读了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十年后,一个人从偏远的小城来到北京这个园子;像铁生一样看见那苍幽的古柏朱红的园门和那座被封闭的祭坛;听见满园子的草木竞相生

学习

论苏轼散文的语言特征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论苏轼散文的语言特征,内容包括论苏轼散文的情感特征,苏轼散文特征。内容苏轼在散文的语言上提倡意尽言止,主张“辞达”。要做到“辞达”,苏轼认为有两个阶段:一是“求物之妙”要“使是事了然于心”的阶段,即认识事物事理并能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