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的句子篇1
1、每一个今日,都是你曾经幻想的明天,所以请为这个今天而努力。
2、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死去,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卑微地活着。
3、时间,以同样的速度在我们身边来回奔跑,给予了人们同样的时间去创造人生。不珍惜时间的人让时间白白流走最后一无事处,珍惜时间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4、回想起已成为过去的曾经,点点滴滴在渐渐在眼底模糊。最后随着泪水的蔓延,一同蒸发在毛孔里,湿润的空气里。伸出手,任由窗外的雪花洒落在手心中。瞬间冰冷,随之一点点消失掉。悲凉的笑声回荡在夜空的飘雪中。没有回声,没有回应。没有思念。透过雪花的阻隔,想去回忆些什么。才发现。到最后,我竟无人去想念。这是比寂寞还悲哀的孤独。
5、风轻花落定,时光踏下轻盈的足迹,卷起昔日的美丽悠然长去。在夜的最后一章,散尽了那段甜甜的香。
6、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7、时间是怎样一种东西,它能改变一切带走一切更可留下一切。昨天仿佛还在眼前,今天却悄悄过去,我们的生命总是那么有限,那些属于你我的年轻亦是如此缥缈,拥有时并无察觉,待往事已成过眼云烟,方才了解自己荒废了那大好的时光,岁月仍在,流星划过的刹那,却忘记在心中默默许下那卑微的心愿。
8、把自己化为尘埃在这红尘落定。天涯海角是我守望不到的遥远,彼岸花开花落是我感知不到的永恒。飘散中逝去曾经懵懂的年华,童真般灿烂的笑容已不在。把感动放于心底,不让文字跟随心一起疼痛。那么,谁谁谁,也别为我疼。
9、让我珍惜时间,因为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要虚度光阴,不要因碌碌无为而悔恨。同学们,从这一刻开始,珍惜时间!
10、最痛苦的不是失败的泪水,而是不曾尽力的懊悔。别让明天的你,讨厌今天的自己。
11、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的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
12、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13、时间是消无声息的,人世间没有人不走过风风雨雨,大大小小的困难的事。但在途中要和困难作斗争和时间赛跑。用最短的时间把一件事做好,这样不是又节省了时间又高兴又兴奋,多么好!而在困难中为了更好更快的做好它一定要认真思考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它。
14、那些比你走得远的人,并不是聪慧,而是每天多走了一点。
15、残梦已尽,为何还痴痴不放?往事已过,为何还迟迟不忘?陌路上的人身已转,为何还苦苦相追?匆匆人生,残酷的岁月留下多少无情的痕。
16、时间的价值取决于利用。同样的一刻钟,利用了就有价值,浪费了就名文不值。时间之于实干者,就是走向成功的步履;就是源源不断的财窝!
17、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一眨眼,一年,还是一瞬间?时间又好象烤箱里的面包,时间长了,面包就会融化,这也就是时间的痕迹。
18、如果你浪费了自己的年龄,那是挺可悲的。因为你的青春只能持续一点儿时间--很短的一点儿时间。
19、时间,是靠自己去挤的。在你这一秒空闲的时候,时间又像脚底抹了油似的溜走了,只有去抓住它,它似乎才会停下脚步这时,你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0、时间,是最公平的,不管你是谁,它都平等对待。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对于每个人的付出它会有不同的回报。
21、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22、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23、时间对于经济学者就是金钱,就是效率。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时间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往日工作散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吃大锅饭的现象越来越少,呈现在眼前的是抓紧时间创造效益,创造财富。
24、你说你不好的时候,我疼,疼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你说你醉的时候,我疼,疼的不能自制,思绪混乱,我的语言过于苍白。心却是因为你的每一句话而疼。太多不能,不如愿,想离开,离开这个让我疼痛的你。转而,移情别恋,却太难,只顾心疼,我忘记了离开,一次一次,已经习惯,习惯有你,习惯心疼你的一切。
25、跟自己玩着红路灯的游戏。红灯,转弯。绿灯,直行。漫无目的地走下去,看看这个城市最后会把自己逼到何处。把自己锁在小小的蒸气房里,像是在考验着灵魂承受悲痛的极限。有几度差一点快窒息,还是强迫着要继续支撑下去。一直被自己规定不能哭泣。于是就安安心心的告诉自己,眼眶里泛起的液体不是泪珠,是烟雾弥漫中凝结在瞳眸里的水蒸气。
26、或许可以爱很多个人,但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笑的最灿烂,哭的最伤心。于我——应该都笑的灿烂,但我不明白给我最灿烂的是谁。哭,那是经常的吧。但是我不明白伤心,让我最伤心的是谁。只是心太痛,太痛,之后便不觉着痛了,也记不清楚那些班驳的光影。
27、阳光,是免费的,时光,是不能倒退的;爱情,是免费的,婚姻,是不能凑合的;友情,是免费的,相遇,是很不容易的;梦想,是免费的,努力,一定需要的。其实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当你珍惜自己的过去,满意自己的现在,乐观自己的未来,你是最幸福的。
28、寂寞的人总是记住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正如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29、时间是公平的,活一天就拥有24个小时,差别只是珍惜。
30、你若是爱千古,你应该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日还是不实在;你能确有把握的,只有今日的现在。
31、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理性,理性让我们犹豫,让我们错失所爱。很多人彼此本来并不认识,可是无意中的认识又能怎么样,还是要面对分离。我在无限的白昼中,期待着黑暗的广阔无垠,而我在夜中选择哭泣,彻夜不眠。我知道只有夜色毫不嫌弃的收容着我的眼泪,而你们都自私的将我遗弃。我想把你忘掉,可是我知道我又在欺骗自己。所以,我的痛真的没人疼。
32、生命从一开始就在倒计时,不要让无谓的琐事耗费有限的生命燃料。
33、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落。所以,尽今天的努力,活在当下。
34、多少次,寻着记忆的气息误入梦的缝隙,看见昔日的痕迹:一川烟草,一带秋水,隔江望那瞬间消逝的美丽。泛黄的日记,写满了雾的飘逸,笔下翻动的岁月,某年月,某年月,某年月里不见了你的身影。唯美的句子
35、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悲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36、时间不以人的意念为转移。圣贤不能让在握的良辰逗留,权威无从喝令眼下的光阴缓行,如果说生命的价值以贡献为尺度,抓紧时间的人虽不能使时间延长,势必能把生命价值拉长;放松时间的人虽不会把时间缩短,但会把生命的价值减少。
37、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无法遇见第二个寂寞的人的寂寞冬天。独自行走独自唱歌独自逛街独自看着一整个世界狂欢。人们手牵手地逛着游乐园。他是她的独一。我是所有人的无二。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38、当一个人沉醉在一个幻想之中,他就会把这幻想成模糊的情味,当作真实的酒,你喝酒为的是求醉;我喝酒为的是要从别种的醉酒中清醒过来。
39、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时光,时光第一个辜负你。
40、零星的时间,如果能敏捷地加以利用,可成为完整的时间。所谓“积土成山”是也,失去一日甚易,欲得回已无途。
关于时间的句子篇2
1、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2、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3、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4、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6、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8、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9、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10、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11、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12、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
13、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
1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5、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卓别林
16、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17、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18、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
19、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20、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21、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
22、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23、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24、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25、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26、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
27、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
28、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29、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30、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
31、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
32、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33、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不能伤害我们。
34、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
35、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36、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
关于时间的句子篇3
2、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3、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5、转眼就是一年,转瞬便是一生。愿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晴天。
6、如果时间睡着了,那我们天天都会迟到。
7、人生有一道困难,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即是一寸生命。
8、爱情里最好的相伴是两颗相近的心,你的微笑落在我的眼里,我的名字定格在你的心里。只希望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我们可以用一生好好的去爱一个人。
9、艳阳时节又蹉跎,迟暮光阴复若何。
关于时间的句子篇4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作者:但丁)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作者:斯宾塞)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时间的句子篇5
符号路真是个奇怪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房子每几栋连成一列,像串串糖葫芦。而且,要想进入第二家,就必须通过第一家!刘备三人看到这些匪夷所思的建筑,决定走进去看看。
当然,如果刘备三人想走到“糖葫芦”的最里面,就得先根据每个房子大门上所刻符号的详细介绍来答题哟。
第一关:逗号之家
外貌特征: ,
家族地位:逗号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符号,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
贡献领域:逗号的应用很广泛,一般情况下,复杂句子中的分句都会使用逗号来表示停顿。
1. 当句子中有并列成分的时候,需要用逗号来隔开。
例如: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三个分句的关系为并列。)
2. 介绍时间、地点、目的、条件的词、短语或句子之后可以用逗号。
例如:(1)在家里,我可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表明地点。)
(2)为了全班,他拼命地跑着。(介绍目的。)
你的句子需要停顿吗?
你想要写出一个层次分明的句子吗?
请走进这扇大门,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句子中的主语太长,或是需要强调、突出时要用逗号。
例如:(1)这红色的奖状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将他“电”到了。(主语太长。)
(2)雨,哗哗地下着。 (强调“雨”。)
家法信条:不多用,不少用,不用错。
家族儿歌:文章标点谁最忙?逗号领先最应当。句子中间需停顿,赶快叫它把忙帮。
通关考题:下面句子中对逗号的使用存在哪些问题?找出来,并修改。
1. 星期天下午我们带着画板等美术工具来到了郊外。
2. 妈妈为我买了毛笔,支持我,学书法。
3. 我知道。我做的不对。
有句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这不,刘备三人一起努力,轻松地闯过了第一关!他们赶紧继续前进……
1.“下午”后加“,”。
2.将“支持我,学书法”之间的“,”去掉。
3.将句子中的“。”改成“,”。
第二关:顿号之家
外貌特征: 、
家族地位:顿号也表示句内停顿,但是停顿时间比逗号短。
贡献领域:顿号只限于用在句中并列成分之间,相当于连词“和”,但不是所有用“和”的地方都可以换成顿号。
1. 当并列的句子中还包含并列成分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并列句子之间用逗号。
例如:北京的冰糖葫芦、烤鸭,天津的“狗不理”,都是我爱吃的东西。(第1、2分句虽然是并列关系,但由于第1分句中包括并列成分“冰糖葫芦”和“‘狗不理’”,所以之间用逗号隔开。)
2.有的并列成分由于联系紧密可以不用顿号,如:工农兵等。
例如:这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靠我一个人打理。(“上上”和“下下”也是并列成分,但由于联系紧密中间不加顿号,“里里外外”同理。)
3. 表示确数,两数字之间用顿号;表约数,两数字之间不用顿号。
例如:(1)今天三、四班一起上课。(“三、四班”里的数字是准确的,不是估计的,所以加顿号。)
(2)迎面走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这里的“十五六”是大约的、不确定的数字,所以不加顿号哟。)
家法信条:弄清句子中“并列关系”的词、短语和句子。
家族儿歌:并列短语或词句,地位平等并肩站。顿号作为分界线,停顿时间比逗号短。
通关考题:下面句子中对顿号的使用存在哪些问题?找出来,并修改。
1.浅海里有鱼、虾、贝、还有各种海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等。
2.小猴子忙了好一阵子,可是,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样也没得到。
3.我们要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
1.“贝”后面的“、”改为“,”。
2.西瓜后面的“,”改成“、”。
3.顿号去掉。
第二关可把刘备三人难住了,他们不断地对照顿号家族的信息,一步一步将正确答案写了出来,三人的额头上均冒出了汗珠。但是这点儿困难可吓退不了三人,他们继续向“糖葫芦”深处走去。
第三关:分号之家
外貌特征: ;
家族地位:分号,与顿号、逗号相比,是句内停顿最久的符号,三者的关系以停顿时间长短表示,即分号>逗号>顿号。
贡献领域: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若分句内部已用到逗号,那么分句之间一般用分号来隔开。
1. 如果一个长句是由几个小句子组成,这些小句子又分别叙述有关联的几件事或者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并且它们的地位平等,这几个小句子就构成并列关系,被称为并列分句。
例如:(1)春雨沙沙,春雨沙沙,细如牛毛,飘飘洒洒。①飘在果林,点红桃花;②洒在树梢,染绿柳芽;③落在田野,滋润庄稼;④降在池塘,唤醒青蛙。(这段话中,①②③④为并列分句,并且每个并列分句中已经有一个逗号,所以用分号来隔开并列分句会更加清楚。)
(2)你要是走进它里面,站着举起手来摸不到它的棚顶;几个人围着桌子坐着聊天,还显得很宽敞。(这句话中的并列分句不像(1)中的那么规整,但是两个分句都分别说明 “它”的“高”和“宽敞”,也是并列关系,所以用分号隔开。)
2. 并列关系的分句间并不是都要使用分号,如果分句中没有使用逗号,分句间用逗号停顿就可以。
例如:世界上的声音千变万化:有小蜜蜂的嗡嗡,有小鸟的啾啾,有小狗的汪汪,有小绵羊的咩咩……(这段中的并列分句内没有使用逗号,所以分句之间用逗号隔开就可以了。)
3. 有些属于并列关系的句子,由于本身叙述的内容集中,用语量又大,可以***成句,使用句号即可。
例如: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穿着碎花棉袄,坐在木椅上等着。一对青年情侣手牵手,不时往汽车来的方向张望。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在路边嬉闹着,偶尔会嘟囔一句“车怎么还没来”……(这段话写了三种等车的人:老奶奶、青年情侣和小学生,三个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但由于每个句子可以***成句,所以句子之间没用分号。)
家法信条:看并列句子的组成成分,再决定使用与否。
家族儿歌: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如用逗号隔不开,可让分号站中间。
通关考题:下面句子中对分号的使用存在哪些问题?找出来,并修改。
1. 学,要认认真真,玩,要痛痛快快。
2. 过马路时,红灯停,绿灯行;这是全世界统一的规定。
3. 我不能出去玩的原因有三个:作业没写完;老妈不让去;我还得听郭德纲说相声呢。
1.“认认真真”后应用“;”。
2.句子中的分号应改为“:”。
3.将分号改为“,”。
站在第三个门前,三人各自想着答案:刘备摸着自己的耳垂,略显焦急;关羽捋着胡子,皱紧眉头;而张飞坐在门槛上,愁眉苦脸。突然,心急的张飞提议道:“咱们找人帮忙吧!”刘备、关羽一听纷纷表示赞同。
那找谁帮忙呢?果冻们,赶快伸出援手吧!
关于时间的句子篇6
关键词 语义错觉效应,句法,语义,P600,N400。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句子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研究者们对句子加工中各种信息(语义信息、句法信息、语用信息、世界知识等)相互作用并构成句子表征的过程进行了长久探索。ERP技术被研究者运用到句子加工的研究中,使语言认知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
以往很多研究发现,语义加工与句法加工分别表现在不同的ERP成分上。N400是一个在刺激呈现后大约300-500ms内出现的负电位。它对词汇加工和词汇语义通达敏感,也会受到语义预期以及词语与句子语境的一致性的影响,研究者们一般认为N400反映了语义加工过程(Kutas&Hillyard,1980;Kutas&Federmeier,2011)。P600是一个出现在刺激呈现后500ms左右的中央一顶区分布的正波。在句法违反和复杂结构条件下的研究均发现了P600效应,因此P600被认为与句法加工有关(Osterhout&Holcomb,1992;Gouvea,PhiUips,Kazanina,&Poeppel,2010)。
近期研究发现,与加工正常句子相比,读者在加工句法正确、题元角色颠倒的句子时,没有出现“语义”N400效应,而是出现了“句法”P600效应,(如:加工句子“The javelin has the athletesthrown,”)。所谓题元角色颠倒,即动作的发出者与承担者的位置相互颠倒(Van Herten,Chwilla,&Kolk,2006;Van Herten,Kolk。&Chwilla。2005)。这种在句法正确、语义违例的句子条件下。未出现N400效应而出现P600效应的现象被称为“语义错觉效应”(semantic illusion effect)(Hoeks,Stowe,&Doedens,2004;Brouwer,Fitz,&Hoeks,2012),也被称为“语义P600效应”。它的寓意是。读者在加工此类语义违例句时,暂时性地产生了语义合理的错觉,对语义错误“视而不见”:在错觉消失之后,继续加工或者再加工得以进行,表现为P600效应(Hagoort,Baggio,&Willems,2009;Bornkessel-Schlesewsky&Schlesew8ky,2008;Van Herten,Chwilla,&Kolk,2006;VanHerten,Kolk,&Chwilla,2005)。
针对语义违例句中出现的N400和P600效应的研究正在深入开展(Meltzer&Braun,2013:Nieuwland,Martin,&Carreiras,2013;Vissers,ChwiUa,Egger,&Chwilla,2013;xiang&Kuper-berg,2015)。语义错觉效应对传统的句子加工理论模型以及N400和P600的特异意义提出了质疑。研究者在讨论此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个句子加工模型,各模型对语义和句法加工的过程进行了探索,对语义和句法通道的关系做出了新的阐述,并对N400和P600的功能意义做出了新的解读。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理论模型并比较各理论模型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理论模型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句子加工机制和N400与P600效应功能意义的研究提出思考和展望。
2 句子加工机制的探索
早期的句子加工理论认为句法限定了语义加工,句子表征的建构以句法加工为基础。虽然语义加工具备一定的自由性,但始终服从句法的限定(Brouwer,Fitz,&Hocks,2012)。
近期,研究者们在语义错觉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现有理论模型总体可分为两大类:单通路模型与多通路模型(Brouwer,Fitz,&Hocks,2012)。多通路模型认为句子加工的过程至少建立在两个加工通路之上,单通路模型则认为句子表征的建构仅在一条通路之上完成。多通路模型都强调句子加工机制中存在一个***的语义加工器,即合理性启发式(plausibility heuristic),它***于句法加工,能够快速运用句子中的语义信息和线索并结合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世界知识,加工出一个合理的语义表征(Bever,1970)。该加工结果可能与句法加工的结果存在冲突,所以多通路模型又对语义和句法通道间的关系做了假设,且各个理论模型的假设有所不同。而单通路模型认为句子表征的建构仅由两个前后相继的加工过程共同完成,它们分别从N400和P600上表现出来。
2.1 多通路模型
Kim和Osterhout(2005)提出的语义吸引说(Semantic Attraction Account)认为,在句子加工过程中,启发式语义通道与句法通道既相互***又相互影响,但语义加工并不受句法的限制,它具有很高的***性。在语义题元违例句“The hearty mealwas devouring bv the kids.”中,只记录到了P600效应,因为句子中论元(arKument)与动词“晚餐一吃”之间固定的语义关系使该句中语义吸引优先于句法线索,固定常用语义关系使加工器判定“de-vouring”存在词形变化错误,从而只出现了PS00效应。一般语义违例句“The dusty tabletops were de-vouring thoroughly,”中,只出现了N400效应,这是因为论元与动词之间没有显著的语义吸引。
Hagoort,Baggio和Willems(2009)提出的加工竞争模型(Processing Competition Model)也包含了句法和语义两条加工通路,两条加工通路既相互平行又相互影响。当两通路出现冲突时,线索较强的通路影响了线索较弱通路的加工投入,解决冲突的负担就落在了获得支持较少的那条通路上。举例来说。如果语义线索较强,那么加工负担就落在了句法通路上,从而出现了P600效应;反之,则会出现N400效应。Kos,Vosse,Van Den Brink和Hagoort(2010)在语义题元违例句“Fred eatsa restaurant during the lunch,”中发现了一个N400效应。在该句子中,虽然“Fred-吃-餐厅”来自于合理的真实情境。但句法线索更强,因为在关键词出现之前,读者就能通过句法线索预测到关键词是一个名词而非介词短语(eats in…)。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关键词与动词之间的合理语义关系,所以加工负担就落在了语义通路上。
语义吸引说和加工竞争模型都认为语义错觉效应源于句法和语义通路的线索强度的差异,未出现N400效应是因为句中的语义线索强于句法线索,或者合理性启发式依据词语之间的关联性生成了合理的解释,而P600反映的是句法加工过程。相比而言,加工竞争模型对句法和语义线索的竞争机制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并以交界面的形式呈现了两通道的交互作用。但是。这两个理论模型都无法解释一些语义违例句诱发的双相N400/P600效应“The athletes has the javelin summarized.”,两个理论模型都预测读者加工该句子时,仅仅会出现N400效应。另一个问题是,它们都无法明确地量化语义线索和句法线索的强度,线索强弱的划分标准不够清晰,操作性较低。
Van Helen,Kolk和Chwilla(2005。2006)提出的监控说(Monitoring Theory)认为,句子加工过程中存在两条相互平行的通路:基于算法的句法加工通路和基于世界知识的合理性启发式通路。N400与通过启发式加工得到合理语义表征的难度有关。当两个通路的加工出现冲突时,加工器就会“监控”到这个冲突,并进行再分析以解决这个冲突。这个监控与再分析的过程就表现为P600效应,它反映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句法分析。对于违反世界知识的句子“The fox that at the poachers huntedstalked through the woods.”,合理性启发式通路会将其加工为“The poacher that hunted the fox”,而句法加工通路得到的是论元顺序相反的表征,两通路存在冲突。冲突的觉察与解决过程就表现为P600效应。他们也讨论过P600与广泛分布的P3成分间的相似性,本文将在展望中进行阐述。
Kuperberg(2007)提出的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Non-Syntactocentric,Drnamic Model)强调句子加工过程的灵活性和动态性。模型包括三条同时作用并相互影响的通路:第一条通路与合理性启发式通路相似,运用语境信息与语义记忆相结合形成预期表征,若词语的语义特征与预期表征不匹配则会出现N400效应;第二条通路是句法通路;第三条通路以语义线索为基础来建构句子的题元结构,如题元顺序、生命度(粗糙语义线索)等。第二、三条通路是相联合的,当题元角色加工和句法加工所指向的表征不一致(冲突)时,紧接着就会进行继续加工,这个过程表现为P600效应。而且这个继续加工的过程不受语义关联性的调节。Kuperberg(2007)认为语义题元违例句中仅记录到了P600效应是因为句法加工与题元角色加工存在冲突,两通路指向不同的题元结构,这个冲突使联合通路的继续分析得以进行,从而诱发了P600效应。缺失N400效应是因为基于语义记忆的加工将句中词语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关系进行了评估,并与存储在语义记忆中的语义知识进行比较后,未觉察不匹配。同时,针对动词违反生命度限定的条件下均未出现N400效应的现象,她认为当读者基于生命度的预期加工被违反,那么完整语义分析(精细语义加工)就被“关闭”,反映着完整语义分析的N400也将衰减(Paczvnski&Kuperberg,2012;Kuper-berg,Choi,Cohn,Paezynski,&Jackendoff,2010)。
监控说和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认为P600并不单一指示句法加工过程,它们认为在句法和语义通路***加工完成之后存在一个联合加工过程,将两通路所指向的表征进行整合。整合得到的句子表征的不合理性以及句法和语义间的不一致性是诱发P600效应的关键。P600成分反映的是整合加工的难度或者更复杂的继续加工。监控说、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的理论建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监控说强调对更加广泛的输入信息进行分析来判定句子表征是否出现错误: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则侧重通过句法和语义线索指向的题元一动词结构来判定句子表征是否可以接受。两者也存在相似的问题:都难以解释语义违例句诱发的双向N400/P600效应,例如,Kuper-berg和Paczynski等人(2010)发现在论元生命度违例的句子“The journalist astonished the article be-fore his coffee break.”中,出现了双向N400/P600效应。监控说预测合理性启发式加工与句法加工相冲突,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则认为论元生命度违反会阻碍附加语义分析,所以仅会出现P600效应。
Bornkessel(2006,2008,2011)提出的拓展的论元依存模型(the Extended Areument Depen-dency Model)重点解释了题元关系的建构过程。该模型共包括三个加工阶段。第一阶段依靠词类信息形成基本句子结构,它***于之后的语义加工过程。第二阶段主要完成题元角色的指派,包括了两条通道,一条通道依据输入名词的突出性信息进行题元角色指派,这些突出性信息包括:生命度、格标记(主格/宾格)和线性词序等,这些信息将运用于动词与论元的连接(argument linking)。不同的语言在加工过程之中依赖不同的突出性信息。题元角色指派和论元与动词的连接加工过程并不检查所形成的题元和动词表征的合理性,它仅仅依据突出性信息进行题元结构的加工,N400反映了题元角色指派或者动词与论元间连接的加工难度。当论元之间的突出性信息不明确,诸如生命度等级不清。主格宾格标记颠倒,论元与动词连接加工失败等情况下均会出现N400效应。另一通道类似于合理性启发式,其加工投入也会导致N400的波幅增加。它的加工与题元角色指派加工相平行,不会影响题元角色指派过程,但是受到其加工结果的影响。若题元加工中断,合理性启发式的加工将不再进行。两通道的加工过程表现出的N400成分在频域(frequency domain)和脑神经激活区域上有本质区别。第三阶段主要包括整体映射阶段(gener-alized mappine)和合式性检查阶段(well-formed-ness)。整体映射阶段将整合第二阶段两个通道的信息,如果整合过程中通道间的加工存在冲突,就会诱发一个P600效应。合式性检查阶段在整体映射阶段之后,这个合式性检查阶段就当前加工结果的可接受性做出评价。它不受前面的加工阶段的影响,总是会进行,但是也受到实验任务的调节。
与监控模型和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一样,该模型认为不同加工通道之间的整合加工困难会导致P600效应。它也认为句子表征的可接受性会表现在P600上。但是一些研究显示,即使被试已经做出了句子语义不可接受的评价,P600效应也未必出现。例如,在违反世界知识的句子“The foxthat at the poachers hunted stalked through thewoods,”中仅出现了P600效应,而在Paezynski和Kuoerberg(2012)研究中,违反世界知识的句子“The pianist played his music while the bass wasstrummed bv the gravedigger during the song.”中并未出现P600效应。
2.2 单通路模型
2012年,Brouwer,Fitz和Hocks提出了提取一整合说(Retrieval-Integration Account)。他们认为句子加工过程中并不存在***的语义加工通路,语义错觉效应中读者并没有产生语义合理的“错觉”。句子加工过程是各种信息相互整合生成句子心理表征的过程,各类信息无特定的先后加工顺序。各类信息不仅包括语义、句法、语用,也包括读者自身的世界知识提供的逻辑支持等。N400和P600反映了句子加工的两个连续阶段――提取阶段和整合阶段,提取阶段的产出就是整合阶段的输入。提取就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当前词语的句法属性、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等信息的过程,N400的波幅反映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词语语义信息的难度。关键词之前的语境信息是关键词的提取线索。提取的难度取决于前文与将出现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如果两者关系与长时记忆中存储的概念知识一致。就会易化提取,即启动关键词;反之则困难。N400不反映整合或者组合性的语义加工。P600波幅反映了将词语与当前的语义表征整合为一个新的表征的过程。在不同的句子条件下呈现出的P600分布、波幅、潜伏期特点,与句子的心理表征建构的不同子加工过程有关。这些子加工过程包括:输入新客体、建构客体间的题元关系、修复已建构的题元关系、解决冲突等。P600反映了整合加工的过程。源于心理表征的建构、重构和更新的过程,并不仅仅反映句法加工或两通路之间冲突的化解。Brouwer和Hocks(2013)的成像研究显示,反映为N400的词汇相关信息提取过程,由位于存储长时记忆脑区中部的大脑左后侧颞中回(BA21)实现。提取的信息通过腹侧白质通路或者背侧白质通路传递至左侧额下回(BA44/45/47),在此处,词汇与先行语境相整合形成或更新心理表征,这个过程表现为P600。然后新的表征又将反馈至左后颞中回成为下一个词语的提取线索(Brouwer&Crocker,2016)。单通道模型能够对双相N400/P600效应进行很好的解释。例如语义违例句“The ath-letes has the javelin summarized,”中,因为javelin,athletes与summarized与长时记忆中的概念知识并不一致,所以诱发了N400效应,P600效应则源于整合加工的困难。但是,提取一整合说仅笼统地对N400和P600效应做出了解释,并未就语言加工的子加工过程做进一步的详细分析。
3 模型之间的分歧
3.1 N400效应因何缺失
本文所介绍的六个理论模型对题元关系违例句中N400效应的缺失做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多通路理论模型支持了N400的语义整合观点,认为在此类句子中语义加工器能够运用句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联性整合出一个合理的表征。语义整合不存在困难:提取一整合说认为,N400仅仅反映了词汇通达的难度,因为此类句子中关键词的语义提取受到了先行语境中信息的激活。所以没有出现N400效应。
语义整合观点(intergration view。Hagoort&van Berkum,2007)认为N400对语义整合敏感,它反映了关键词与先行语境的整合难度。Hagoort和Brown(1994)的研究显示,句子“Jenny putthe sweet in her mouth/pocket after the lesson.”中,“pocket”和“mouth”均不存在语义违例,仅在语义预期性上存在略微差异,但是N400波幅却有显著差异。关键词与其语境之间的语义适切度(semantic fit)越高,N400的波幅就越小,说明N400受到词汇与先行语境信息的整合难度的影响(Hagoort,Baggio,&Willems,2009)。上述的理论模型在语义整合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性启发式,但这些理论模型不能对那些并不存在语义关联性。难以加工出合理解释的句子中出现的双相N400/P600效应进行解释。
提取一整合说认为N400并不直接反映语义整合加工,读者并没有产生语义合理的“错觉”。N400反映的是词汇通达的难度,即词汇预先激活观点(lexical pre-activation view)。它反映了词汇在语义记忆中通达的难度,通达难度取决于语境词能否预先激活相关的词语或者词语的概念特征。受到预先激活的词语,其通达的过程将被易化(Ku-tas&Federmeier,2011)。Delong,Urbach和Kutas(2005)在语义违例句“The day was breezy so theboy went out to fly an airplane/a kite.”中的冠词“an”上记录到了一个N400效应。冠词“an”和“a”的语义相同,并不存在与语境的匹配程度的高低差异。正因为语境信息能够促进读者进行“预测”加工,读者在还没看到词语的时候便能预先激活词汇信息,读者在读到关键词“kite”之前就已经预测到它会出现,所以当读者读到与“kite”并不搭配的冠词“an”时,就出现了“加工困难”,从而出现N400效应。因此,研究者认为,在冠词“an”上出现N400效应,应该用预先激活的观点进行解释。上文阐述的那些出现双相N400/P600效应、或者只出现N400效应的句子,都是所包含的词汇语义关联性并不高的句子,语境并不能够对违例词进行预先激活。最近的语义错觉效应的研究无疑也支持了词汇激活观点,如Stroud和Phillips(2012)发现在语义题元违例句中,只要将关键词与语境词之间的语义关联性提高,无论是否存在合理性解释,均不会记录到N400效应。Chow和Phillips(2013)认为,语义题元违例句中N400效应的缺失并不是由动词的生命度违反造成,而是动词与论元间高度的语义关联性(“这个作家把这本小说感动了”),它使“感动”的词汇通达得到了促进。
目前我们还不能确定语义整合和词汇预激活的观点孰对孰错,但就理论模型目前面临的问题来说。词汇间的语义关系、词语与语境的关联性以及句子加工所涉及的世界知识对N400的调节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2 P600效应因何出现
上述模型对P600成分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点:(1)句法加工;(2)觉察冲突与进行再分析:(3)句子表征的建构过程。语义吸引说和加工竞争模型认为,P600源于语义加工和句法加工间的竞争。因为在语义题元违例句中,词语之间存在语义吸引,所以语义线索强度高于句法线索。当相互竞争的语义和句法通路之间的加工不一致时,修复加工的任务就落在了句法通路上,句法通路的修复性再加工就表现为P600成分。监控说、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和拓展的论元依存模型则认为P600成分并不局限于句法加工,它反映的是对通路间冲突的觉察和为解决冲突而进行的继续加工。拓展的论元依存模型还对传统的句法违例句和复杂句中出现的P600与语义题元违例句中出现的P600进行了区分。单通路的提取一整合说则认为,P600不单指句法整合或者语义整合,而是代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句子表征建构过程,它在不同的子过程下表现出不同的波幅、形态和分布。
从文中可看出,最近提出的单通路模型对P600所反映的加工过程有着越来越宽泛的解释。许多研究发现,在语义和句法都正确的句子条件下,也记录到了P600效应。如语用修辞(Regel,Meyer,&Gunter,2014;Spotomo,Cheylus,Van Der Henst,&Noveck,2013)和玩笑(Gouvea,Phillips,Kazanina,&Poeppel,2010)。此外,在非语言条件下也出现了P600,如音乐(Gouvea,Phillips,Kazanina,&Poeppel,2010)以及单词重音(Domahs,Wiese。Bornkessel-Sehlesewsky,&Schlesewskv。2008)。多个研究曾提出P600与P3族存在一定的关联,因为两者同样能够被不可预期的事件诱发,并且在皮层分布和事件进程上相似性较高(van de Meerendonk。Kolk,Vissers,&Chwilla,2010;Regel,Meyer,&Gunter,2014;Bomkessel-Schlesewsky et al.,2011;Sassenhagen,Schlesewsky,&Bomkessel-Sehle-sewsky,2014)。近期,Shen。Fiori-Duhareourt和Isel(2016)提出P600可能与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认知控制加工有关。由此可以推断,P600可能不仅反映了句法加工或者句子内容的加工,而是反映着更加广泛的加工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对P600的功能意义做进一步地研究。
3.3 双相N400/P600效应的认知加工过程
在双相N400/P600效应的解释上,这些模型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正如上文所阐述的。语义吸引说、加工竞争模型和监控说均认为。在无潜在合理解释的语义违例句中仅会出现N400效应,但实际上,多个研究显示,此类句子条件下出现了双相N400/P600效应:虽然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拓展的论元依存模型和提取一整合说能对双相N400/P600效应进行一定的解释,但各自存在一定的问题。
此外,Hagoort曾讨论过N400与P600相重叠的可能性,如果一个较大的N400效应暂时地与P600重叠,因为两者极性不同,P600效应可能会衰减。Kuperberg(2007)认为在某些条件下,“语义错觉”中N400的衰减。可能与P600有关。这既可能是由于P600的认知神经加工“切断了”N400的认知神经加工,因为二者时间窗口相靠近(300-500ms和500-1000ms):也可能是由于P600与N400存在暂时性部分重叠,导致N400效应消失。此外,虽然P600效应时间窗口较长,但在仅仅观察到N400效应的条件下,不排除P600效应持续时间短暂,N400效应掩盖了P600效应的可能性。
语义错觉效应的出现催生了诸多探索句子加工过程的理论模型,各个理论模型在理论模型结构的建构以及N400和P600的功能意义解释上有着不同的假设。虽然这些模型对解释语义错觉效应的分析做出了贡献,但在解释多种类型的语义违例上存在不足。因此,在解释语义错觉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出现双相N400/P600效应语句的特点,对N400与P600的功能以及句子加工机制作进一步地探索。同时,除拓展的论元依存模型之外,其他理论模型对各通路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时间进程等都未做细致分析,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化对句子加工过程的理论建构,以期对句子加工机制做出更加明确和精细的解释。此外,针对N400和P600效应在不同的词语语义关系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及读者在加工语义题元违例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跨语言差异。我们将在下进一步地拓展与思考。
4 展望与思考
4.1 关注词汇语义关系
即时加工的词汇与语境的语义关联低是诱发ERP成分的根本原因。各个模型在定义语义线索强度或者语义吸引时,并不对语义线索强度在类型上做进一步区分。但很多研究显示,关键词与语境词间的不同类型语义关系均会影响N400和P600的变化,并且它们与其他语义因素相互影响。
个体的语义记忆中有序地表征和存储着大量的客体信息(Chen et al.,2014)。这些客体不仅存在着基于客体的特征关联(蛇-绳子)、主题关联(窗台-烟囱)等,同时也存在着更加整合的基于情境的脚本或者***式知识的关联。脚本知识建构起了词语之间更广泛的语义关系联结,例如“医生”能够激活与“医院”情境有关的脚本知识,随之与该脚本相关的对象(病人)、工具(医疗检查)等等均会受到激活(Paczynski&Kuperberg。2012;Jones&Golonka,2012)。
同词汇语义启动研究一致,句子中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特征、范畴、关联等)均能影响N400和P600的变化(Maguire。Brier,&Ferree,2010;Chen et al.,2013)。例如,在Paczyn-ski和Kuperberg(2012)的研究中,语义违例句“The pianist played his music while the bass was strummed
bv the drummer/gravedigger/drum/coffin during the son.”中,“drummer”和“gravedigger”虽然都违反了世界知识,但由于“drummer”与该语境所激活的脚本知识(乐团)匹配度较高,语义得到了预激活,所以并没有出现N400效应,而“gravedigger”诱发了N400效应。同样地,在Hoek等人(2004)的语义错觉效应研究中,语义违例句“The athletes has the javelin thrown/summarized.”的关键词都违反了题元的生命度限定,与“athletes”和“javelin”激活的脚本知识相匹配的“thrown”仅诱发了N400效应,匹配度较低的“summarized”上则出现了双相N400/P600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关键词与语境词间的语义关联所带来的N400与P600效应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Paczvnski和Kuperberg(2012)的研究中,在违***词的生命度选择限定的“drum”和“COffin”上均记录到了双相N400/P600效应,即使“drum”得到了脚本知识的预先激活,在两个关键词上记录到的N400与P600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词语间生命度整合的效应可能大于其他语义关系。除此之外,在词语内容完全一致的句子中,也发现肯定/否定语态影响了关键词与语境词间的语义关系的加工(Nieuwland&Kuperberg,2008)。
虽然句子加工中关键词与语境词间的语义关系会影响到N400和P600的变化,但是对于何种语义条件下会出现N400或者P600效应,我们还不得而知。此外,关键词与语境词间语义关系的加工受到其他语义因素的影响,如上文中提到的生命度限定(题元和动词),语境信息的语义限定、语用信息以及语句结构等(张秀平,杨晓虹。杨玉芳。2015)。未来的研究应将各类语义关系的作用区分开,关注其他各类语义信息或者非语义信息与词语间语义关系的相互作用,以期对语义加工过程做出更精确的解释,从而细化现有句子加工模型的建构,对句子加工机制做出更加客观的解释。
4.2 讨论跨语言差异
同等条件下的语义题元违例句跨语言比较研究显示,各类型语言中语义错觉效应中并非仅仅表现为P600效应,也可能伴随N400出现,甚至仅有N400效应,这说明语言特异性会影响句子的信息加工过程。
关于时间的句子篇7
关键词:中英思维方式英语长句翻译方法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正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也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类的思维是由存在决定的,而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因此,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也是完全可能的。
1. 中英思维方式的对比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认识,在头脑中产生概念,然后运用概念做出判断,再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人的头脑反映外界事物的认识活动;而语言则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思维发生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能促成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人作为思维的主体,其思维形式是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翻译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1.1 伦理性思维与认知性思维
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妙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连淑能,2002: 41)著名的语言学家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人知道理论是靠不住的,因此用“情”字来调和,不但言理,且兼言情,入情入理,则凡事不错,这是中国人思想原则之特征。”而在海洋型气候和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成了英美人对天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形成了探亲自然的奥妙,向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1.2 整体综合性思维与个体分析性思维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把天、地、人和自然、社会、人生放在关系网中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注重整体的关联性,而非把整体分解成部分加以逐一分析研究。中国人向来就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从中医疗法(综合疗法)、综合性艺术、汉字的结构、对联和诗句中的对偶辞格的频繁使用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反映出中国人重整体和谐的心理文化。而英美人在以上方面都注重个体、重分析。英美人注重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对事物整体加以分析。英美人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等,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做深入的分析研究。
* 李红霞(1971-),女,文学硕士,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研究,语用学,翻译学;通讯地址: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邮编:730070。
1.3 直觉性思维与实证性思维
中国人思想上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因而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直觉思维强调感性认识、灵感和顿悟。而英美人的思维传统一向重视理性知识,注重分析,因而也注重实证,主张通过对大量实证的分析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所以,英语的语言分析十分系统全面。
1.4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中国语言是意象性语言,文字符号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点,而且注重“意在言外”、“意出言表”,注重语言背后的“意”和“象”,以形象符号隐藏意义,把意象看得比语言更重要。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线形”的,往往以直线推进的方式,进行严密的推理分析,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先表明看法或观点、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方式等;西方人也注重语言分析,包括语法、语义、语用等。
从以上的汉英思维方式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尤其是英语长句的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差异,找到最佳的翻译方法,以达到基本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
2. 长句的处理策略
英语长句主要指并列句、复合句或并列复合句。由于英汉语思维方式及表达习惯的不同,在英译汉时应注意两点:调整语序和句子长度。语序指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它是词语和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的体现,反映语言使用者的逻辑思维和心理结构模式(陈宏薇,1998)。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语序上,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模式就有相同和相异之处。
相同之处表现在两者都以“主语+谓语+宾语”(SVO)或“施事+行为+受事”为基本语序;
相异之处则表现在两种语言句内和句间语序的灵活性以及定语、状语等次要成分位置的差异。相应地,由于句子语序的调整,句子的长度也就会有所变化。汉语的句子特点是“以意统形”,因而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parataxis),强调逻辑关联语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强调形式和功能,因而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hypotaxis)。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所以,在使用这两种方法时,翻译就会出现下面这些情况:
(A) 保持原来的语序:即按英语句子中各个成分原来的次序来安排汉语的句子;
(B) 改变原来的语序:即把英语句子中某些成分的次序变动一下,或提前或挪后;
以上是为了把原文含义表达好,在句内做的语序和长度的调整。
(C) 拆开原来的句子:即把英语句子中一部分提出来,单独译成一个句子;
(D)合并原有的句子:即把两个句子(或句子中的部分)连接起来,译成一个单独的句子。以上是在句际间所做的语序和长度的调整。相比较而言,英语中长句较多,而汉语中的短句较多。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以下几种英语长句的
翻译方法。
2.1 顺译法
顺译法是指在处理一些叙述层次依次相连的长句,这些句子或者是所叙述的一连串动作基本上是按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安排,或者是内容上按逻辑关系安排,与汉语表达方法比较一致,这样在翻译时一般可按照原文顺序译出,且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关联词。英语句子注重突出重点,往往把重要的话放在突出的位置。同时,英语有时态,可以通过动词的变化显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而且英语大量使用分词和从句,用法也灵活,可前可后。因此,许多英语句子,各个成分安排起来比较自由,活动余地比较大。汉语没有英语那么多手段,叙事多靠并列结构(并列分句和并列谓语),因此较多地依靠各成分之间的顺序,尤其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我们先来分析以下句子:
(1) Watching on television, they vicariously jointed the undersea craft Alvin and Jason Jr. as they toured the wreckage of the luxury liner, wandering across the decks past corroded bollards, peering into the officers’ quarters and through rust-curtained portholes.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从句和三个现在分词短语构成,分别对主语(they)起修饰、说明作用。原文是按照几个行动的时间先后次序排列的。
试译:观众们似乎身临其境地跟着潜水船阿尔文和机器人探测器小贾森号一起巡视这艘豪华句轮的残骸:一起漫步甲板,越过已被锈蚀的系缆柱,凝视高级船员的住舱,透过挂满铁锈的舷窗往里看。
(2) If she had long lost the blue-eyed, flower -like charm, the cool slim purity of face and form, the apple-blossom coloring which had so swiftly and oddly affected Ashurst twenty-six years ago, she was still at forty-three, a comely and faithful companion, shoes cheeks were faintly mottled, and whose gray-blue eyes had acquired a certain fullness.
分析:这个句子是由一个主句、一个状语从句和三个定语从句组成的。原文各句的逻辑关系、表达顺序与汉语完全一致,因此可按原句顺序译出。
试译:如果说她早已失掉了那蔚蓝色眼睛的、花儿般的魅力,也失掉了她脸儿和身段的那种冰清玉洁、苗条多姿的气质和那苹果花私似的颜色——二十六年前这种花容月貌曾那样迅速而奇妙地影响过艾舍斯特——那么在四十三岁的今天,她依旧是个好看而忠实的伴侣,不过两颊淡淡地有点儿斑驳,而灰蓝的眼睛也已经有点儿饱满了。
2.2 逆译法
有些英语长句的表达与汉语不同。由于英语的修饰成分居多,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且多位于所修饰、限定的中心词的后面,但在汉语中,定语和状语往往位于中心词之前。再看以下句子:
(3) And I take heart from the fact that the enemy, which boasts that it can occupy the strategic point in a couple of hours, 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take even the outlying regions, because of the stiff resistance that gets in the way.
分析:这个句子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同位语从句、两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宾语从句组成,全句共有四层意思,结构复杂。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通常因在前、果在后,同位语从句内各层意思可由后往前译,同位语从句本身很长,可译成主句里主语的外同位。这样,这个句子就可以逆着原文的顺序译出。
试译:由于受到顽强抵抗,吹嘘能在几小时内就占领战略要地的敌人甚至还没有能占领地带,这一事实使我增强了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英语中的定语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或是由于从句较长,在译文中不宜放在被修饰的词语之前,翻译时就可以作为一个***的短语或分句处理。至于是放在前面还是放在后面,还是要视句中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4) The Westerner who developed a farm, opened a shop, or set up in business as a trader, could hope to prosper only as his own community prospered --- and his community ran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Pacific and from Canada down to Mexico.
分析:在本句中,有主句和限定性定语从句,而且定语从句的内容多,字数长,译成汉语时如果放在中心词的前面,则显得累赘,过于冗长,因此,译在后面更加合适些。
试译:西部人经营农场,开设店铺,从事买卖,只有当他自己的集体兴旺发达,他个人才有指望发家致富,而他的集体有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从加拿大直抵墨西哥。
另外,在需要对某事发表评论或表明态度时,英语和汉语的语序不同。英语通常是先评论或先表态,然后再说有关的事情或情况。汉语则相反,评论或表态的话往往放在句子的最后。
(5) It does not do to live in memories, in regrets for the good old days, or in sadness about friends who are dead. 分析:原句是一个主谓结构,主语为形式主语“It”,后面动词不定式做真正的主语,来叙述某种情况,
并且有三个并列介词短语结构,在最后一个介词短语后又有一个定语从句,在汉译时不能保留原序。试译:老想着过去,总想着过去怎么好怎么好,或者总是为已故的朋友而忧伤,这是不妥的。
2.3 分译法
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各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翻译时,原文里的一句话在译文时可能分成两句或多句,使译文意思清楚,文字干净利落,尤其是在并列句中如果所谈的内容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或是相互间的关系不那么密切,往往可以分割开来。例如:
(6) When Smith was drunk, he used to beat his wife and daughter; and (in) the next morning, with a headache, he would rail at the world for its neglect of his genius, and abuse, with a good deal of cleverness, and sometimes with perfect reason, the fools, his brother painters.
分析:原句是一个并列句。第一个主句(he used to beat his wife and daughter)带一个时间状语从句;第二个主句(he would rail at the world)前带有两个介词短语,分别为表示时间和方式的状语;第三个主句(he would abuse the fools his brother painters)带有两个介词短语,做并列方式状语。在有时间顺序的状语和表逻辑关系的状语都出现时,要根据情况合理地译出,而不能都放在所修饰的动词之前。并且英语中介词比较活跃,介词短语功能强大,往往译成汉语时成为动词。
试译:史密斯喝醉酒之后常常打老婆和女儿;第二天带着头疼发牢骚,抱怨世人不能赏识他的才华。他痛骂同行的画家都是糊涂虫。话很尖刻,有时候也很有道理。定语从句如果于主句的关系比较松散,或是因放在被修饰语前面而形成一个“大鼓包”,就可以分出来***成句。
(7) The American economic system is, organized around a basically private-enterpris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n which consumers largely determine what shall be produced by spending their money in the marketplace for thos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they want most.
分析:原句是一个复合句,含有两个定语从句,分别修饰“economy”和“goods and services”,其中第二个定语从句是前一个定语从句中的句中句(内嵌句),如果按原来的顺序翻译出来,汉语则非常生硬。试译:美国的经济是以基本的私有企业和市场导向经济为架构的,在这种经济中,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通过在市场上为那些他们最想要的货品和服务付费来决定应该生产什么。
2.4 并句法
有时还需要把英语原文中两个或更多的句子连接起来,在汉语中成为一个长度适中的句子。合并的目的是使句子的内容完整,表达更加有力。所谓长度适中,不仅仅是说句子的绝对长度不要过大,更重要的是句子的相对长度要恰到好处,即文字的长短要与内容的多少相适应。而决定一个句子的内容以多少为适当,就要看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还是密切的。
(8) As he looks, he sees a strange expression come over the face of the hostess. She is staring straight ahead, her muscles contracting slightly.
分析:因为前后两句的关系较密切,即“the hostess”就是“She”,因此在两句都较单薄而关系密切时,尽量考虑并句法。
试译:在这样看时他发现女主人的脸色异常,两眼直愣愣地望着前方,脸上的肌肉有点抽搐。
(9) When we praise the Chinese leadership and the people, we are not merely being polite.
试译:我们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赞扬不仅仅是出于礼貌。
2.5 综合法
有些英语长句顺译、逆译或分译或并译都有困难,这时候就要仔细推敲,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照逻辑关系,有顺有逆,有主有次地进行综合处理。例如:
(10) As regards health, I have nothing useful to say since I have little experience of illness. I eat and drink whatever I like, and sleep when I cannot keep awake. I never do anything whatever on the ground that it is good for health, though in actual fact the things I like doing are mostly wholesome.
分析:在原句中有三个分句,但译文可并为两句来表明前后句是因果关系(逻辑关系)。同时,第一句可用了顺译法。第三句用逆译法把原因说在前面,这样就可以用逆译法。总体上说,本句可用综合法来译。
试译:谈到健康问题,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因为我没怎么生过病。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眼睛睁不开了就睡觉,从来不为对身体有益而搞什么活动,然而实际上我喜欢做的事大都是有助于增进身体健康的。
3. 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翻译英语长句时应考虑到诸多因素,尽量能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情况下,达到通顺、自然,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因此在翻译时,不必遵循一成不变的方法,而是要视具体情况来具体对待,以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宏微、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古今明.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3.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5.王宏印.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关于时间的句子篇8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词汇语用学的语用充实理论,以“专有名词”和“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为例阐释了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陈述之间的关系。根据语用充实理论,说话人把句子的语义内容和语用因素相互结合陈述的是句子的语用充实命题,至于其他的命题,只有当它们和语用充实命题相关并且是语用充实命题的必然结果时,说话人才对它们进行了陈述。
根据传统的语义学和语用学分工,语义学研究句子所陈述的命题通常具有真值并且表达的是句子的语义内容,因此,当说话人说出句子S时,他通常陈述的只是该句子的语义内容命题。在说话人所陈述的句子S的语义内容命题被确定之后,听话人再根据会话准则和其它语用原则获得该句子的会话含义和前提,从而获得该句子的意义。显然,这种分工过于强调了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称述之间的紧密联系。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提出的语用充实理论(pragmatic enrichment)(Bluntner;1998)为研究这一传统的语义学和语用学分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此,本文将根据这一理论来重新审视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陈述之间的关系。
一、意义和陈述关系的两原则
1.意义和陈述关系的传统原则
语义学研究的是句子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但是句子的语义内容常常出现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因此,句子的意义可以看作是由话语语境和句子在该语境中所表达的语义内容所构成的函数。根据上述看法,在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句子的说话人之间就必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如下原则中(Scott Soames;2005:2):“一位坦诚的、具有完全表达能力的说话人以肯定自信的语气在语境C中说出句子S时(该句子不是反话或隐喻,也不具有取消句子正常会话之力的会话含义),他只陈述了该句子在语境C中的语义内容命题。”
2.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
根据词汇语用学的语用充实理论,话语理解等信息处理既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编码或解码过程,也不是一个寻找原型意义或原型特征的过程。作为交际主体的听话人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对目标话语进行不同程度的语用加工。因此,上文提出的原则过于强调了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称述之间的紧密联系,实际上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陈述之间的关系应该松散和间接得多。
为了便于讨论,本文把句子的语义内容看作为数学领域的“最小公分母”(least common denominator),把讨论范围局限于那些语义内容不随语境变化的“不受指示影响句”(indexical-free sentences)。因为“不受指示影响句”的意义是该句子在所有正常语境中做字面理解时的共同语义内容,不受会话含义的影响,而且这类句子的语义内容常常能表达一个完整的命题,因此,能很好地说明意义和陈述的紧密联系。为此,本文提出了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如果M是不受指示影响句”S的语义内容,那么,说话人通过句子S的正常的、字面的用法就能陈述M的恰当语用充实命题。如果M是一个完整的命题,那么,只有当它结合会话的共享前提,并且是句子S所陈述的语用充实命题的明显的、相关的、必然的结果时,说话人才对它进行了陈述。”
二、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实例分析
根据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说话人的话语并不常常陈述所说句子的语义内容。即使该句子的语义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命题并且说话人表达的是句子的字面意思。本文将根据这一原则,以“专有名词”和“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为例来阐释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陈述之间的关系。
1.专有名词
先谈不完全描述性专有名词,如“Huanghe River”(黄河)。要正确地使用这个专有名词,说话人不但必须知道它的所指对象(referent)是一条河流,而且也必须知道当他说出句子“Huanghe River is F”时,他描述的所指对象是一条具有F特征的河流。根据语义内容的“最小公分母”构想,我们可以把专有名词“Huanghe River”的语义内容描述成表达式“the x: x is a river & x=y”,变量y代表的是专有名词“Huanghe River”的概念意义,它不具有任何语境意义。然而,人们在使用这个专有名词的时候常常会根据具体语境对它进行语用信息加工,从而获得不同的语境意义。 转贴于
再看看结构简单的专有名词“曹操”,大家都知道它是三国时期一个著名的***治家、***事家。人们在使用这个专有名词时,它的语义内容通常会得到语用充实。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对话:
(1)A:你们刘经理这个人怎么样?B:他呀,是我们公司的曹操。
在上述对话中,A对B的话语中“曹操”这一专有名词不能做原型意义的解读,需要对它进行类别延伸,根据具体语境条件进行语用充实。听话人A可以从一系列语用充实项目中进行关联语用选择,确定最佳关联。这些语用充实项目包括“善于纳贤、胸怀大志的曹操”、“善于玩弄权术的曹操”、“欺上瞒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善于纳贤、胸怀大志且具有文学才华的曹操”等。如果听话人A根据具体语境确定B的话语陈述的是语用充实命题“刘经理是善于纳贤、胸怀大志且具有文学才华的曹操”,那么,根据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B在陈述这一语用充实命题时并没有陈述他所说话语的语义内容命题“刘经理是我们公司的曹操”。
2.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
我们现在用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来分析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referential use)。我们来看看Donnellan(1966)的那个著名例子。在该例中,句子(2)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可以描写成命题(S2)。
(2)The man in the corner drinking champagne is a famous philosopher.S2. [The x: x is a man & x is in the corner & is drinking champagne] x is a famous philosopher
当句子(2)中的确定性描述语“The man in the corner drinking champagne”用于指称时,说话人的注意力就集中在某个特定的人m身上,他意欲表明的是m是一位著名哲学家,因此,我们根据语境因素对话语(2)进行语用充实就可以获得说话人所陈述的主要语用充实命题(PE2)。
PE2. [The x: x is a man & x is in the corner & x is drinking champagne & x=m] x is a famous philosopher (“m”的内容是m所指明的那个人)
根据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说话人在陈述主要语用充实命题(PE2)时也必然陈述了语用充实命题(PE2a)和(PE2b)。
PE2a. m is a famous philosopher.(“m”同上)
PE2b. m is a man & m is in the corner & m is drinking champagne(“m”同上)
我们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语用充实理论能成功地解释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确定说话人的所说或者所述。
三、结束语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的语义规则限制了话语在正常语境中所做的陈述。但是,人们根据语义规则所确定的只是能促进言语交际的话语“最小公分母”(语义内容),因此,会话参与人有必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特征对话语所表达和陈述的信息进行相应的语用充实,从而确定话语的语境意义。因此,希望本文根据语用充实理论在“专有名词”和“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等领域对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陈述之间的关系的阐释能为这些理论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Bluntner, R. .Lexical pragmatics [J]. Journal of Semantics, 1998a.
关于时间的句子篇9
关键词 语义P600效应;监控说;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
分类号 B842
在句子加工过程中,当我们看到或听到一个词时,会自动化地通达心理词典中对应的词条,从而至少得到两类信息:词义;词的句法角色(主语、宾语等)和题元角色。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s)的本质是语义的,指句法结构中各部分与谓语动词间的语义关系。句子解释的目的就是将题元角色指派给句子中的词或短语―淮对谁做什么(who is doing what to whom)。常见的题元角色主要有:施事者(agent),指动作的发起者,通常是有生命的名词;客体(theme),指具有特定位置或位移的物体;接受者(recipient),指接受客体的一方。通常还将受影响的客体称为受事者(pafient)。题元角色和句法角色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如在“妈妈融化了冰”和“冰被妈妈融化了”两个句子中,虽然各名词的句法角色不同(“冰”在前句中为宾语,在后句中为主语),然而其题元角色是不变的(“冰”在两个句子中均为客体),因为它相对于动词的语义关系没有变化(顾阳,1994)。
加工系统根据动词的特性将题元角色指派给句子的各部分,具有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叫做论元(argument)。题元角色指派主要依赖动词的论元结构(argument stmcture)。例如,“give”的论元结构是“AGENT gives THEME to RECIPIENT”。那么,加工系统会根据这一结构为各名词短语指派题元角色(Harley,2001)。
人们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整合词汇、语义、句法等各方面的信息,快速进行题元角色指派从而正确理解句子?这是一直以来困扰心理语言学家的问题。以往关于句子理解的行为学研究主要围绕着两种句子理解模型来展开。一是系列的句法加工优先模型(syntax-first Model)。该模型认为,在句子加工过程中,首先有一个阶段是***的句法加工过程,之后才开始处理词汇、语义等信息(Frazier&Foder,1978;Frazier,1987)。另一个是交互的制约满足模型(constraints-satisfactionModel)。该模型认为,在句子加工的最初阶段,句法、词汇、语义等信息就存在交互作用(McClelland,St John,&Taraban,1989;Trueswell,Tannenhaus,&Garnsey,1994)。由于行为学方法的限制,这两种模型之间的争议长久以来得不到解决。
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许多新的技术已被用来更直接地考察句子加工脑机制的问题。在这些新技术中,事件相关电位(ERP)由于其考察认知加工过程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从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Friederici基于一系列句子加工的ERP研究,提出了句子理解的三阶段模型。她认为,句子的加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加工词类范畴信息,反映了早期句法结构的构建过程;第二阶段是语义信息和词素句法信息的加工;最后一个阶段是整合各种类型的信息,最终形成对句子的理解(Friederici,2002;Friederici&Weissenborn,2007)。
句子加工的三阶段模型发展了句法加工优先模型,但依然强调句子加工的开始阶段句法加工的优势作用。一些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该模型的观点(徐晓东,刘昌,2008),然而近年来研究者发现的语义P600效应却是这一模型所无法解释的,因此语义P600效应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句子加工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句子加工领域备受关注的语义P600效应的理论解释。下文中,我们首先介绍传统的语义N400效应和句法P600效应,然后介绍近年来发现的语义P600效应及其理论解释。
1 N400和P600效应
在语言认知领域的研究中,较常用的ERP指标有反映语义加工的N400成分和反映句法加工的P600成分。
N400成分由Kutas和Hillyard(1980)发现,通常被认为与词汇一语义整合有关。实验中向被试逐词呈现句子,当句尾词与句子的意义不能整合时,出现N400效应,即旬尾词呈现400ms左右,在中、后部脑区出现一个波幅最大的负成分。Kutas和Hillyard所采用的语义违反范式被后来的很多研究者采用。成为研究语义加工常用的范式。N400效应的波幅与关键词在句子情境中的可预期性有关,关键词越不可预期,N400效应的波幅越大。如句子“He spread the warm bread withsocks,”中的“socks”由于与整个句子的语义情境不符,很难预期,从而引发了更***幅的N400效应。
P600成分是由Osterhout和Holeomb(1992)发现的,其潜伏期通常在刺激呈现后的600ms左右,持续几百毫秒,头皮分布较广泛,最***幅位于中央项区。P600效应通常出现在句法加工异常时,因此被认为反映了句法的加工,特别是句法再分析过程。例如,当阅读花园路径句“Thebroker persuaded to sell the stock was sent to jail,”时,人们首先把“persuaded”分析为谓语动词,然而介词“to”的出现说明这种分析是不合理的,于是加工系统需要进行再次分析,将“persuaded”分析为过去分词做定语修饰前面的名词短语,从而正确理解了句子。研究发现,在上面花园路径旬中的解歧词“to”上表现出明显的P600效应。
2 语义P600效应的发现及理论解释
传统观点认为,N400效应与语义加工有关,而句法违反通常引发P600效应。然而近年来,句子加工和ERP成分之间这种清晰的、一对一的关系被打破。一些研究发现,当句子语义违反时也出现了P600效应(Kuperberg,Simikova,Caplan,&Holcomb,2003;Kolk,Chwilla,van Herten,&Oor,
2003;Hooks,Stowe,&Doedens,2004;Kim&Osterhout,2005)。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使研究者要重新解读P600的意义,也使得原有的句子加工的一些模型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这些模型几乎都将P600看作是句法加工的指标。下面。我们首先介绍关于语义P600效应最早的几篇研究。
Kuperberg等(2003)考察了英语母语者加工两种不同的语义违反句的脑电差异。第一种语义违反旬是将正确句“Every morning at breakfast theboys would eat……”中的主语替换为非生命性的“eggs”,从而构成题元角色生命性违反(thematicrole animacy violations),第二种语义违反句则是将正确句中的动词替换为“plant”,该动词和之前的语义情境不一致,从而构成非题元角色语用违反(non-thematic role pragmatic violations)。这两种语义违反的句子句法都是正确的。但是语义不正确。结果发现,语用违反引发了N400,而生命性违反则引发了通常出现于句法违反中的P600效应,即本文所说的语义P600效应。
在Kuperberg等人发现语义P600之后,Kim等(2005)的研究以及两篇荷兰语的研究(Kolk,Chwilla,van Herren,&Oor,2003;Hoeks,Stowe,&Doedens,2004)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例如,Kolk等(2003)研究发现,被试在加工荷兰语的语义违反句“De vos die op de stropers joeg sloopdoor het bos(The fox that hunted the poachersstalked through the woods)”时,关键动词处出现了P600。
语义P600效应的出现为研究者提出了一些问题。首先,引发P600效应的语义违反与引发N400的语义违反(以下简称语用违反)有什么不同?从以上各研究的材料可以发现,引发P600效应的语义违反均为题元角色违反(以下简称题元违反),即论元的题元角色出现异常,通过题元角色的重新指派,可以把这些语义违反句变成语义合理的句子。如句子“Every morning at breakfastthe eggs would eat……”中,加工系统先给“eggs”指派了施事者的题元角色,然而动词“eat”出现后,初始题元角色指派在语义上是不合理的。若将施事者改为受事者,句子语义就是合理的了。由此看来,题元违反与语用违反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通过题元角色的重新指派而使句子变得合理。那么是否所有的题元违反句都可以引发P600效应?
其次,题元违反本质上是语义的,而一般认为P600成分反映的是句法修复或句法再加工。那么,题元违反为什么会引发P600效应呢?两种P600效应是否本质相同?P600的功能意义又是什么?
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理论来解释语义P600效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解释:监控说、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和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这三种观点都对句子加工的句法优先模型提出了质疑,认为句子的加工并非句法表征优先,P600是由不同表征之间的冲突引发的。然而,这些理论在解释语义P600效应的产生原因以及P600的功能意义方面观点并不一致。
2.1 监控说
监控说认为,P600并不是反映句法再分析的,语义P600效应和句法违反所引发的P600效应本质相同,两者都是由语言加工中出现的冲突引发的,这种冲突导致了加工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加工错误的监测与解决。具体来说,在日常听、读时,我们经常会遇到感知错误的情况,然而我们最后听、读的结果却很少出现错误,这是由于语言感知与语言产出类似,也有监控加工在起作用。在句子加工时,当通过句法分析所形成的解释与通过词汇意义联系所形成的解释之间存着冲突时,就会引发监控加工。因此,监控说认为,P600效应反映的并不是纯粹的句法再分析加工,而是反映了更广泛意义上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认知监控,即认知监控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加工错误的检测与解决(Kolk,Chwilla,van Herten,&Oor,2003;Kolk&Chwilla,2007;van Helen,Kolk,&Chwilla,2005;van Herten,Chwilla,&Kolk,2006)。
监控说提出以后,一些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这种观点(Vissers,Chwilla,&Kolk,2006;Ye&Zhou,2008;Vissers,Kolk,van de Meerendonk,&Chwilla,2008)。例如,Vissers等(2006)考察了荷兰语句子出现词汇拼写错误时的ERP效应。结果发现,当把句子中高预期的关键词被替换为同音假词时出现了较大的语义P600效应。例如,句子"Indie bibliotheek Ienen scholieren boeken om meenaar huis te nemen (In that library the pupilsborrow books to take home)”中,关键词“boeken(books)”是高度预期的,当把它换成同音假词“boekun (bouks)”时,引发了更***幅的语义P600。而在关键词低预期条件下,例如,句子“Dekussens zijn opgevuld met boeken waardoor zehard aanvoelen(The pillows are stuffed with bookswhich make them feel hard)”中,同音假词“boekun(bouks)”却只引发了N400效应。研究者认为,高预期条件下,加工系统一方面试***接受同音假词,另一方面试***拒绝,这种冲突引发了P600效应。该研究中,正字法违反同样引发了P600效应,支持了监控说的观点,即P600效应并不局限在句法领域,而是由于认知冲突引发的。
Ye等人(2008)的研究也发现,个体的控制能力可以预测其句子加工的ERP模式。研究者首先通过颜色stroop任务将被试区分为低控制能力组和高控制能力组,然后将汉语的句法结构分为简单的“把”字句结构和复杂的“被”字句结构,考察两组被试加工两种(“把”字句与“被”字句)句法复杂性不同的题元违反句的ERP模式。各实验条件的例句如下:
a 主动合理句:民警把小偷拘留在派出所。
b 主动不合理旬:小偷把民警拘留在派出所。
c 被动合理句:小偷被民警拘留在派出所。
d 被动不合理旬:民警被小偷拘留在派出所。
研究结果发现,高控制能力组加工句子d时表现出一个持续的正成分,并可以分为350~600ms时间窗口的早期正成分以及晚期的P600效应;而加工句子b时,在350~600ms引发了前侧负成分。低控制能力组的ERP模式则不受句法复杂性的影响,所有不合理句的加工均在350~750ms表现出持续的正成分。虽然低控制能力组的持续正成分没有明显表现出早期正成分和P600的界限,但研究者认为,它与高控制能力组的持续正成分一样,都反映了认知控制系统对冲突的检测和解决,从而支持了监控说的观点。
监控说将P600效应的功能意义界定为认知监控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加工错误进行监控与解决,这确实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题元违反或正字法违反会引发P600效应。然而,由于其对P600效应的解释过于广泛,使其在解释其他一些研究结果时略显不足。一些研究者发现,并不是所有句子加工的冲突都会引发P600效应。例如。被试在加工“Jill entrusted the recipe to platforms beforeshe suddenly disappeared,”这种类型的语用违反句时,对介词“to”后面出现名词的预期与单词“platforms”之间出现了冲突,但结果只引发了N400效应,而没有引发P600(Ainsworth-Darnell,Shulman,&Boland,1998)。很显然,监控说将所有的句子加工中的冲突都与P600联系起来,这种观点过于绝对。
2.2 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
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认为,句子加工有两条相互***又相互作用的通路,P600反映的是不同通路加工结果之间的冲突所引发的持续再分析过程。
先前的语义P600效应研究似乎都可以通过题元角色的重新指派变成合理的句子。那么,这种题元角色的可修复性是否是语义P600效应出现的必然条件呢(即只有题元角色可修复时才会引发P600效应)?Kuperberg及其同事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将他们先前研究(Kuperberg,Sitnikova,Caplan,&Holcomb,2003)中的实验材料加以改进,设置了两种语义违反:可修复的违反,如“Every morning at breakfast the eggs wouldeat……”;不可修复的违反,如“To make gooddocumentaries cameras must interview……”。结果发现。与控制条件的正确句子相比,两种违反旬都引发了P600(Kuperberg,Caplan,Simikova,Eddy,&Holcomb,2006)。由于在不可修复违反中,主语“cameras”既不能作为动词“interview”的施事者,也不能作为受事者,但依然引发了P600效应,因此这种题元角色的可修复性并不是引发语义P600效应的必要条件。
Kuperberg等人的另一个研究则说明,即使主语和动词并无语义上的联系,语义违反句(例如,“Every morning at breakfast the eggs wouldplant……”)也可引发明显的P600效应(Kuperberg,Kreher,Sitnikova,Caplan,&Holcomb,2007)。研究者认为,虽然主语和动词之间语义不相关,但是由于主语违反了动词的生命性限制,导致了P600效应的产生,因此生命性可能是语义P600效应出现的关键因素。然而。其他一些语义P600效应的研究中的题元违反旬也同样存在生命性违反,但并不是所有生命性违反句都会引发P600效应(例如,Kim&Osterhout,2005,Experiment2)。综合以上研究结果,Kuperberg(2007)认为,生命性在加工动词和论元之间的题元关系时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生命性违反并不一定会引发语义P600效应。
Kuperberg(2007)综述了关于语义P600效应的一系列研究,讨论了六个可能的诱发因素:题元角色可修复性;动词和论元之间的语义联系:生命性;合理性(Plausibility);任务;语义情境。她认为,这几种因素都无法单独引发语义P600效应,而只能增加语义P600效应出现的可能性,语义P600效应可能是由于几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Kuperberg(2007)不仅分析了可能影响语义P600效应出现与否的因素,还对以往的句子加工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句子理解的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non-syntactocentric dynamic model),试***将语义P600效应和以往的关于句子理解的观点整合起来。
该模型认为,句子的加工至少有两条并行的通路。第一条通路是基于语义记忆的通路(semantic memory-based stream),该通路负责处理句子实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并将之与语义记忆中储存的信息相比较。当句子语义违反时,会出现N400效应。第二条通路是联合通路(combinatorial streams),联合通路不仅对词素句法信息敏感,而且对生命性等语义-题元限制敏感。当联合通路中题元加工的分析结果与句法加工的分析结果之间不相符时,联合通路就会进行持续的分析,从而表现为P600效应。例如,在阅读题元违反句“Every morning at breakfast theeggs would eat……”时,人们基于主语的生命性信息和动词的生命性限制,把句子理解为“每天早饭吃鸡蛋”,基于语义记忆的世界知识信息的语用加工也将句子理解为“每天早饭吃鸡蛋”,而基于句法信息的分析结果则是“每天早饭鸡蛋吃”,两条通路的三种分析之间出现了冲突,从而导致联合通路的持续分析,这种持续分析在ERP上就表现为P600。基于语义记忆的通路与联合通路之间既是并行的,同时又存着着交互作用(Kuperberg,2007)。
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是在以往句子理解模型上发展起来的。如Friederici的句子理解三阶段模型认为,句子理解过程可分为句法加工和语义加工,两种加工在句子加工的中后期会有交互作用。Kuperberg将其中的句法加工通路发展为联合通路,认为其不仅处理词素句法信息,还对语义一题元限制敏感。但是与监控说一样,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不同意句子加工三阶段模型所认为的“句法加工在句子加工过程中有优势作用”,而是认为不同通路之间是并行而又交互作用的。因此该模型被叫做“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
与监控说相比,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认为,P600效应反映了联合通路的持续分析,而不是反映广泛意义上的认知监控的作用,这使得非句法
中心动态模型既能解释以往的句子加工研究的结果,也能解释语义P600效应的出现。然而,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对于不同通路之间关系的论述略显简单。不同通路之间究竟是如何并行而又交互作用的?它们的时间进程如何?该模型并未详细地阐述这些问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2.3 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
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the extended ArgumentDependency Model)是由Bornkessel等人(Bornkessel&Schlesewsgy,2006;Bornkessel-Schlesewsky&Schlesewsky,2008)提出的句子加工的理论。
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将句子加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其中,第一阶段负责处理词汇范畴信息,其本质是句法的。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与以往句子理解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该模型认为句法的加工仅仅局限在句子加工的第一阶段,即词类范畴信息的加工,句子加工的中后期阶段是***于句法加工的。
第二阶段是处理动词和论元之间的关系,即题元角色指派的过程。这一阶段依赖于前一阶段的词类范畴信息的加工,若遇到的词汇不是谓语动词,加工系统会根据词序、生命性等对其进行初步的题元角色指派;当加工到动词时,系统则会将初步的题元角色指派与动词的词汇特征相整合,从而最终确定哪个是施事者,哪个是受事者。如果第一阶段加工词类范畴时出现异常。第二阶段就无法进行,因为无法确定该词是否属于谓语动词。第二阶段除了以上加工过程,同时还会对词汇、句子情境、世界知识等信息进行加工,进而分析句子的语义合理性。
第三阶段分为两个加工过程,首先是将第二阶段所得到的结果与其他信息(如世界性知识信息)整合起来,这一过程被叫做“全面映射”(generalised mapping)。全面映射过程依赖于前两个阶段,前两个阶段若出现异常,就会阻断全面映射过程。在全面映射过程后,还存在一个“最终解释”(wellformedness)的过程,负责对句子形成最终的解释,这一过程则不会被前面几个阶段阻断,即使在前面几个阶段出现异常,加工者依然会对句子形成一个解释。同时,最终解释过程是与任务相关的。
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在解释语义P600效应时,强调语义P600效应与传统的P600效应是不同的,两者发生在句子加工的不同阶段。语义P600效应发生在第三阶段的全面映射过程,而传统的P600效应则发生在第三阶段的最终解释过程。第二阶段的所有加工过程在ERP上都表现为N400。由此可见,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认为,认知加工过程与ERP成分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一的关系。如语义、世界性知识等的加工与题元角色指派都表现为N400,而全面映射过程和最后解释过程都表现为P600。
在一些语义P600效应的研究中,P600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出现在N400效应之后,即N400-P600双阶段模式。如Kolk(2003)的研究中,当被试阅读“De bomen die in het park speelden(The trees that played in the park……)”这种语义违反的句子时,关键动词处出现了N400-P600双阶段模式,且P600效应仅出现在句法合理性判断的任务中,当任务变成阅读理解时P600效应消失。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动词和其论元之间没有语义联系,从而在加工语义、情境信息时出现异常,表现出N400。由于基于语义信息的合理性加工出现异常,阻断了第三阶段各种信息的整合,因此并没有出现语义P600效应。这里出现的P600效应是在最终解释阶段出现的传统P600效应,因此是与任务相关的。
综上所述,与监控说和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一样,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也认为P600效应并不是反映句法再分析过程。然而与两种理论解释不同的是,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强调语义P600效应和句法违反所引发的P600效应产生于句子加工的不同阶段,两种P600效应可能有着本质的差异。
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语义P600的几个困惑。例如,为什么有的研究结果发现的是单独的P600效应,而有的研究发现了N400-P600双阶段模式?为什么一些研究中发现的P600效应是和任务相关的?但是该模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无法解释为什么句法违反会引发与N400时间窗口相似的LAN(left anterior negativity)效应。以往研究表明,一些句法违反会在300~500ms引发最***幅位于大脑左半球前部的负波(LAN)(Palolahti,Leino,Jokela,Kopra,&Paavilainen,2005;综述见Friederici,2002),这与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所说的句法加工仅发生在第一阶段是相矛盾的。其次,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的某些观点缺乏实验支持。例如,该模型假设的认知加工过程与ERP成分之间多对一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据来支持。
3 小结及展望
在句子加工领域的研究中,通常认为N400效应反映了语义加工,P600效应反映了句法的再分析过程。但近期一些研究陆续发现了语义P600效应。对传统的观点形成了挑战。对于语义P600效应的诱发原因以及P600效应的功能意义,研究者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解释。
监控说认为,P600是由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引发的。反映了认知监控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加工错误的监测和解决。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认为,句子加工有两条并行又相互作用的通路,P600反映的是联合通路中题元加工与句法加工结果不一致所引发的持续的再分析。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则认为语义P600效应发生在句子加工第三阶段的“全面映射”过程,它和传统的P600效应产生于句子加工的不同过程。这些理论或模型为我们理解语义P600效应以及句子加工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但也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虽然随着ERP技术的发展,其空间分辨率逐渐提高,但由于技术本身的限制,空间分辨率依然无法和其他一些脑成像技术相比(如fMRI)。语义P600效应和由句法加工引发的P600效应是否具有共同的脑神经基础,fMRI可以更清晰地揭示这一问题。例如,Kuperberg等人(Kuperberg,Simikova,&Lakshmanan,2009)采用了fMRI技术来考察三种违反句:语用违反、题元违反、句法违反。结果发现,与控制条件相比,语用违反主要激活了左侧额下皮层前部,而题元违反和句法违反所激活的脑区大致相符,两者都激活了额叶-顶下-基底节所形成的广泛的网络。综合Kuperberg等人以前的研究(Kuperberg,Sitnikova,Caplan,&Holcomb,2003;Kuperberg,Caplan,Sitnikova,Eddy,&Holcomb,2006;Kuperberg,Kreher,Simikova,Caplan,&Holcomb,2007),题元违反与句法违反在ERP研究中和脑成像研究中都表现出了相似的神经机制,支持了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的观点。
关于时间的句子篇10
关键词 小句关系 大学英语写作 小句复合体 语篇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写作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体现形式,是学生在吸收语言知识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英语写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普遍会用到英语写作,如产品描述、商务往来。笔者在教授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写作课的实践中发现,学生作文中不仅存在词汇句法层面的问题,还有许多观点模糊、逻辑混乱、衔接不当等语篇上的问题,读起来令人费解。本文拟运用小句关系理论对学生作文进行研究,从学生使用小句的特征及所犯错误出发来探讨如何同时从细处和整体出发,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加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1 Halliday对英语小句的研究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学派把小句视为基本语法单位,这里的小句可以是***的简单句,也可以是复合句中的分句。根据Halliday(2000:216-273)的功能语法理论,小句复合体中的小句关系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即小句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相互关系主要是从语法的角度来界定小句之间的关系,指小句之间的排列关系,可以分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两个小类。Halliday(2000:221-225)对这两类小句的分类及定义和传统语法中相同。
逻辑-语义关系则试***从小句表达的意义来界定小句之间的关系,分为扩展和投射两个主要类型。在扩展关系中,前面的陈述提出事实或观点,后面部分对其进行解释或从另一个角度论述。Halliday(2000:225-241)指出了三种扩展的方式:a.详述,即用一个小句来解释或描述另一个小句的信息,包括阐释、例证、澄清。b.延伸,通过加入新信息或替换信息来扩展小句的信息,分为添加和变异。c.增强,用其他方式对一个小句进行修饰或限制,包括在时间、空间、方式、原因或条件方面的加强。投射则包括报道和思想。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系统与选择的思想,这两大类关系中各种类型的关系可以相互交叉组合,形成十几种具体的小句关系(胡壮麟1999:277-282)。如***1:
胡壮麟(1999: 279)在介绍Halliday模式的小句关系体系时指出,这个模式把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结合起来,其中的相互关系高度概括了传统英语语法中的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而逻辑—语义关系则高度概括了语篇中常见的语义功能关系。Halliday以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构建的小句关系体系使小句关系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但是它主要论述小句复合体内的小句关系,对于找出和区分单独的小句复合体比较有用,而在实际语篇分析中,这种高度概括的小句关系体系不利于掌握语篇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更详细地了解小句作为语篇成分的作用,还要结合更多在他之前研究的小句关系理论。
2 Winter和Hoey等学者的小句关系理论
在语篇分析中,最常用的应数Winter和Hoey等学者的小句关系理论体系。该体系中的小句包括简单句和小句复合体,即传统意义上的句子。在Winter等学者为代表的理论中,小句关系主要是指小句间的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可以把整个语篇看成是一个意义关联的小句,从宏观上把握语篇及子语篇的整体结构模式。
Winter(1974)认为,语篇中所有小句(句子)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逻辑序列关系和对照关系,当然也可能两者兼有。逻辑序列关系通常指按一定次序发生的事情或思想之间的关系;对照关系往往是比较两个或多个小句在信息方面的差异或共同点。
McCarthy & Carter(1994)把Winter提出的小句关系归纳为三种:一般—个别、问题—解决方法、假设—真实。Hoey (2000:265)给小句关系下定义时指出,典型的小句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对照关系、一般—例证关系和时间顺序关系。显然,Hoey归纳的小句关系是把Winter的理论进一步细化,因果、一般—例证和时间顺序关系便是Winter最早提出的逻辑序列关系。
还有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语篇成分之间的关系。van Dijk(1977)认为动作和状态的描写往往都有先后次序,描写顺序与语篇连贯性密切相关,他归纳了七种次序:(1)一般—个别;(2)整体—部分;(3)集—子集—成分;(4)包容体—被包容体;(5)大—小;(6)外—里;(7)拥有者一被拥有者。尽管van Dijk没有明确说明这些次序就是小句关系,但这些次序实际上和Winter,Hoey等人所说的小句关系是一致的。
3 各种小句关系理论的结合
在对以上理论分析总结后,笔者将小句关系归纳为以下七种类型,以便研究学生作文,包括从小句复合体内小句的语法关系、语义关系(第1、2类),以及整个语篇内小句的逻辑语义关系(第3至7类),即:
(1)相互关系、(2)扩展关系、(3)一般—个别关系、(4)问题—解决办法关系、(5)假设—真实关系、(6)逻辑次序关系、(7)对照关系。
其中(1)和(2)的定义参见上文。另外因为扩展关系中的投射在此次研究的学生作文中涉及不多,所以在本文暂略去不谈。
(3)一般—个别关系:类似我们平常说的总分关系,通常是第一个小句陈述一般或概括性的内容,后面的小句进行具体论述或通过举例子论证,有时会在文章最后给出总结。
(4)问题—解决方法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前面的小句提出问题,后面的小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问题的小句是陈述句或疑问句。
(5)假设—真实关系:前面陈述别人的观点或某种状况,提出假设;后面说明作者自己的观点,验证假设。
(6)逻辑次序关系:主要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空间、逻辑上的层次顺序。时间次序可以是具体事件发生的次序,也可以是人的认知、思维过程的先后顺序。空间次序包括van Dijk(1977)提到的整体—部分、包容体—被包容体、表—里、外—内等,逻辑层次即大—小、集—子集—成分等关系均属范围关系。
(7)对照关系:指在一定信息范围内的比较。Hoey (2000)指出,使用对照关系的目的是突现差异性,使用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重复,以此作为对照比较的基础。此类关系既存在于小句复合体内,也存在于小句之间,在本次研究我们主要关注小句之间的对照关系。
在写作中,以上几种关系往往交叉并存,共同完成所要表达的意思。
4 学生作文中的小句问题
中文属于意合类语言,靠前后句所含意义的逻辑关系而组织整个语篇;英语属于形合类语言,靠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来构成连贯的语篇。汉文里面多是简单句,缺乏像英语那样多的连词或连接状语,这些词被Hoey和 Winter(1986)称为逻辑联系语。在语篇中,能否正确使用逻辑联系语决定了小句之间逻辑关系的正确表达,影响到语篇的可读性和连贯性。而很多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总是使用简单句,而避免使用小句复合体;即使使用小句复合体,也多有语义不连贯或联系语乱用的现象。根据小句关系理论,语篇中的小句都应该与相邻的小句建立至少一种小句关系,且基本上符合上文所描述的小句关系。阅读文章时,读者会有意识地识别前后小句之间的关系或预测将要出现的关系(Hoey & Winter 1986)。当文章出现不恰当的小句关系或缺乏小句关系时,读者就会感到语篇缺乏连贯性,难以理解。所以,写作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和安排语篇中的小句关系。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假设:很多学生英语作文水平不高与不会运用小句复合体,缺乏对小句复合体内部小句的组织能力,继而更加缺乏对整个语篇中所有小句的组织能力,从而导致作文缺乏连贯性、意***表达不清。
此次研究选了30篇某重点大学二级学院本科一年级广告学专业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每篇大约有100~150个单词。因为事先规定用一般—个别(例证)的结构来写一件事,主要考查学生对此类结构的掌握程度,所以总的篇章结构不会有太大变化。在本文中,根据上述关系的分类我主要对学生作文中使用小句复合体的比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还对学生小句关系缺损和使用不当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4.1小句复合体使用情况
通过对30篇作文的分析,笔者发现,小句复合体的使用比较普遍,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语篇组织能力。但是,使用小句复合体的多少和英语水平有一定关系,学生英语水平越高,作文中的小句复合体越多。在30篇作文中,平常英语表达能力最好的学生的作文用了10个长句,其中8个为小句复合体,占全文句子总数的80%。英语水平较差一个学生,写了14个句子,只有两个是小句复合体,约全文句子总数的10%。
4.2 作文中使用小句的特征
在分析学生所使用的小句复合体过程中(如表1),我们发现,在所有作文中,并列关系的小句复合体远远多于从属关系的小句复合体。其中,详述和增强关系的小句复合体又占了很大比例。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并列关系的小句,特别是用and, but, then等基本词汇用得较多,占所有联系语的70%。从属关系的连词中,which,because, when, although,if用得较多。其中,详述类的用which连接的限定性小句有3个,who连接的有3个,而用现在分词形式引导的非限定性小句却只有1个,由此可见,学生对限定性小句比对非限定性小句的掌握要好,所以他们才会在写作中用得更频繁。增强类的小句复合体中,when,because,if引导的从属关系句较多,各有6个,而although,after all的只有2个,由此看出,学生还只是停留在使用意思和功能比较明显的连词来引导小句,也许是还没有掌握其他表示时间、条件等的连词,或者是学过其他词语却不会变换使用。
通过对优差生使用小句复合体的情况比较,笔者发现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其作文会有很紧凑的结构,小句与小句之间联系紧密,在文中也会不断变换使用的连词。上面提到的那个优生,几乎每个句子之间(包括简单句和小句复合体)都有紧密的联系,用到了诸如first of all, what’s more, so that, and then, although等联系语,另外还有用实词或标点符号连接的小句复合体;而那个差生作文里的两个小句复合体之间用了and和but两个连词,另有2个because引导的小句被他写成了***的简单句。由此看出,优生在组织语篇时,更能把握全局,并富于变化,体现了他们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4.3 小句关系使用不当情况统计
除了对于总的学生群体使用小句情况的分析,笔者还本着发现问题的研究目的,跳过使用正确的小句关系,具体分析了学生使用错误或缺乏小句关系的情况。统计结果是,相邻句子之间缺乏小句关系的问题十分严重(见表2)。小句关系使用不当的问题在从属和对照这两种小句关系的运用中较为严重,其次是并列关系(见表3)。
4.3.1 小句间缺乏逻辑-语义关系或关系微弱
我们注意到作文样本中很多相邻小句之间缺乏应有的逻辑-语义关系。在30份样本中,这种情况共出现45次(见表2)。通常出现的情况是:前面的小句描述一件事,后面的小句却描述另外一件事。例如:(1)Online learning is different from regular classroom.(2) For the study,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is required besides a computer, phone line, and modem.(3)After this, online learning requires much time.
在这里,第一句讲online learning和regular class的不同,按照正确的逻辑次序,在这个观点提出之后,后面的内容应该对提出的两者进行事实论证,并进行对照。然而从后面的小句我们却看不出有这种论证,从而使前后小句之间缺乏应有的逻辑语义关系。
4.3.2 错用联系语
在分析学生作文样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逻辑联系语使用不当的情况很普遍。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一,小句之间缺乏关系,却使用了逻辑联系语,这种现象出现13次(见表2)。例如:(1)My campus have advanced equipment.(2)First, the teachers are kind and patient.
在这个例子中,第(1)和第(2)句明显没有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但作者却用first将两句连接起来。
二,所用逻辑联系语的意义与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吻合,或导致小句关系不明确,这种现象出现11次(见表3)。例如:(1)In my opinion, firstly, we should review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and understand them.(2)then we can use them.
这个例句中的then换成表示目的关系的so that或until,逻辑关系会更明确。
4.3.3 漏用联系语
需要使用相应的逻辑联系语来表示小句关系的地方却只是把小句简单地罗列起来,导致关系脱节或意思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出现17次(见表3)。例如:(1)Learning English well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2)The world develops quickly, and countries communicate frequently and closely.(3)We must know one or two foreign languages at least.(4)English is one of the most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在上文中,第一个小句讲学习英语很重要,后面几句本来是论证这个观点的,由于作者只是没有用到必要的联系语,所以导致各句之间脱节,看不出必然的联系。
5 结论
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基本功和写作技巧的应用等,但是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与其具备的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关系最为密切。
这次作文是在课后完成的,在学生仔细思考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这些现象,说明完全是属于他们的英语水平问题,当然也不可能避免他们当中有部分人的不认真导致出现语法错误和语篇的不连贯。但本文分析表明,即使是经过了六年的中学英语学习,这些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和灵活,只会大量使用最初学的一些连词或连接状语,对从属关系小句复合体的掌握也只限于比较容易掌握的时间次序和原因关系等;另外,作文缺乏连贯性:相邻句子之间缺乏应有的小句关系、误用或漏用逻辑联系语等。在运用小句关系时常出现不恰当、不正确和单一化的现象。要克服这几点,就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小句关系,知道如何组织小句复合体内的小句,然后将这种微观的小句关系扩散开去,运用到整个语篇的组织,学会使用恰当的逻辑联系语,从而增强语篇的连贯性。在此同时,让他们能有意识地多学习和运用不同的逻辑联系语,以避免小句关系的单一。
当然,本次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归纳的七种关系并不能完全囊括英语中主要的小句关系,采用的作文样本数量也只有30份。如要对作文中的小句关系做更加全面的分析,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论知识和更多的作文样本。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Hoey, M. 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Hoey, M. & E. Winter. 1986. Clause relations and the writer's communicative task[A].In B. Couture (e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Writ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C].London: Frances Printer (Pub- fishers) limited
[4] McCarthv, M.& R. Carter. 1994. Language as Discourse[M].London: Longman.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时间的句子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