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10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1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DD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着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2

《文化苦旅》 读后感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硕大一个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3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涤。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4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山水风物的描述,探求了文化的灵魂与人生的真谛。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文化苦旅寒假读书笔记,欢迎大家来阅读。

文化苦旅寒假读书笔记1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占一席之地。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

文化苦旅寒假读书笔记2拜“伟大”的阅读课所赐,终于读完了《文化苦旅》。初读时,总觉得,纵然余秋雨先生认为写书“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然而作为一名读者,细品他笔下那字词句段,心间却升腾起轻松潇洒之感,并无所谓“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沉浸江南小镇“大隐隐于市”的淡泊安定与自然;流连令一众大诗人大文豪心心念念的隐居圣地天柱山;享受那柔雅的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苏州。只看那温文尔雅的景,却也而已。

然而当从近乎机械的学习中***出来时,却神使鬼差地跑了趟书店,捧回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

再捧起它,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地品阅那些原本感觉轻松无比、让人卸下一身铅华的文章时,却不由得陷入了那些略显沉重的历史与无尽的思考中去。

走过敦煌,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里,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却正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悲哀!

重读《文化苦旅》,感悟着实不少,却不能一一详述,只是:读《文化苦旅》,洗礼灵魂;寻千年文化,感悟古今。

文化苦旅寒假读书笔记3读了《文化苦旅》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它的所属者王圆簏即使道士也是历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是他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钱物,然后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也是因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之得一次次确如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后走到放大机前······

大漠的荒芜,黄河文明的盛衰,清丽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风情万种的古城风貌与历史渊流,余秋雨先生在心灵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学者精准独特的视角,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了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

这本书,粗看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当你细细品味,却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当然,这些精神并不见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凜然,如何的使人崇敬,但它们很真实,很贴近生活。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文化苦旅寒假读书笔记4初看到《文化苦旅》的目录时,我以为是游记一类,只是莫名奇妙游走在这些山水间怎么能称作“苦旅”呢?读起来才知道书中的足迹都是些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足印的地方,这些山水已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了。

我跟着余秋雨的足迹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武侯祠、都江堰、三峡,再到天柱山、天一阁,最后的落脚点竟是东南亚的埋葬日***的坟地。我被作者带领着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心情不仅仅是沉重、还有寒冷、忧伤、沉默、悲愤。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的博大文化竟经历了这么多的沧桑与悲苦!阅读此书我不仅获取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被作者带领着一起思索和感悟。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已不是潇洒飘逸传统散文了,而是充满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沉思录。

还记得初读《道士塔》“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读到此处,我和作者一样要高喊:“我好恨!”,我恨愚昧无知又贪婪的王道士为了几块银元就拱手送走了国宝,我恨清朝官员没有历史、文化的责任感那么目光短浅,我恨外国冒险家用“童话”对我国进行的文化掠夺,恨自己未能早生几百年??我恨即使我早生几百年却也只能在沙漠里大哭一场。擦干泪,我才知道生在今天的我们对祖国文化肩负着的历史责任。也许作者想告诉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也许想借历史告诉我们肩负的责任,正如《风雨天一阁》结尾叙述的:“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我也在问着自己。

文化苦旅寒假读书笔记5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5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苦旅;主体精神

中***分类号:I2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30-01

余秋雨曾经说过:“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 对余秋雨来说,散文创作是一种心灵抒怀,是他个人的情感表达,与郁达夫所提倡的散文创作“散文的心”相通。“散文的心”,即行文中所蕴含的主体精神,而散文的主体精神,是决定散文价值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领域重技巧轻内容,散文领域亦无例外,模式化十分严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散文创作由于深受模式化的影响,“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显得生硬刻板。以往的散文传统一直延续至新时期而仍有余威。到了新时期,散文创作虽然也有了一些创新,但总体上仍未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到了20世纪90年代,散文领域才开始慢慢改变单一的抒情言志模式,进入深层的思考;渐渐放下姿态,剖开生硬的外壳,并由感性表达进入理性思考。散文实践逐渐走向实际,并兼顾优美崇高;新格局日趋形成。在这个新格局当中,余秋雨散无疑标志着一种强健的主体精神的确立。《文化苦旅》中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心灵体验,即这种主体精神的表现。散文中涌动着的广阔的精神内涵,来源于他的学术背景和个人经历。作为知识分子,他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诗性情怀,即一种诗意审美的人生观,它使人虽生于现实,又能挣脱羁绊,在柴米油盐的生活生活中探寻出生命的意义,能动地构筑人类精神家园。

他将着眼点放在传统与文化上,试***通过对传统与文化的剖析与反思作用于现实与人生。作为知识分子,他走出烦乱的现实生活,行万里路,在名山大川中倾注自己的热情和感怀,生山水,这是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他的散文多是先到一处,让自己置身于自然山川景物之中,在感受大自然的伟大之时,生发出无限感慨,他的思绪飘飞到缈远的古代,从而与古人进行一番对话,将眼前的自然山水上升到他所关注的“人文山水”,对中国古代文人进行一番历史性的关照,表达自己最深切的悲悯。如在《道士塔》中,作家写出了道士王圆农民式的保守和愚昧、批判了当时***府官员在其位不谋其***完全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痛惜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被掠夺的痛心同时,并没有过分丑化欧美学者,而是通过对比让我们体验到了文物遗失的复杂和心痛,也能敲响读者保护文物保护文化的警钟。在余秋雨生动丰富的历史叙述中,我们也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人的灵性和自由是最宝贵的财富,人性不应压抑和禁锢,而应充分尊重。在余秋雨笔下,名胜古迹实际上是历史和文化的映照,烙着深深的文化基因。作者的探寻与思辨凝聚成了独特的思想精神,使其散文创作文化底蕴深厚,耐人寻味。

面对着人文山水,余秋雨的想象力也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丝毫不受外界因素的制约。他并没有被某些历史和文化的定论围困住了思路,而是充分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感怀。这也使得他的散文更显性情。在《都江堰》一文中,作者以他谈到李冰的功勋,发出让人惊心动魄的论断,认为整个都江堰更是自它完工之日起就开始造福人类。在众人眼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而在余秋雨笔下,都江堰成了最激动人心的。作者对它的功劳给予了异常坚定的肯定,认为有了都江堰,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稳定的后方。实际上,因为都江堰抗日战争才有稳定后方这一论断的可靠性暂可不表,文学本就是意兴抒怀的艺术,《文化苦旅》中的想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厚的审美对象,自为圆满可赏可品,这是文学的追求。余秋雨的颇多论断曾受到批判和争议,也是因为他选择散文这种文体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文体灵活多变且自由,余秋雨在散文中不可置否的论断语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散文的审美性,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在读文史专著的错觉,因而甚至引来了众多史学家争相评议其散文的优劣。类似于文化论断类的智性语言与散文审美性在余秋雨散文中不断博弈,使得读者有时能够在“审美”与“审智”的双向互动中得到更高的心灵旨趣,在这点上,《文化苦旅》无疑是成功的。

余秋雨对散文的创新,在内容上突破了传统散文的狭小格局,用传统和文化拓宽了散文的境界。《文化苦旅》的横空出世及其成功使得散文继五四时期之后迎来了又一个兴盛期。尽管到了后来相继出版的散文中,余秋雨难逃散文体制固化、难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的命运,但他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毋庸置疑。

注释:

[1]余秋雨.文明的碎片・题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6

――泰戈尔《采果集》

读完《文化苦旅》之后,给我指引道路的不仅仅是富有质感的优美文字、优雅的叙述手法、犀利的见解和震撼人心灵的力量,还有作者的写作理由。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说他觉得自己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

类似于质疑运用文字的原因的疑问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启发,更是反思。为什么《文化苦旅》带给我们那么大的震撼?为什么这样的文字才有催人奋进、令人泪下的作用?

最重要的原因不在于题材、不在于结构、不在于文字功底、不在于切入视角,而是在于华丽的文字下作者真切的希望和真实的情感。想清这一切后,我想归结于一点,这些都在于――作者的心。

我们总在说:“写作需要真情实感。”可是那具体指什么?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那其实就是“我已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的情感。

余秋雨先生想要通过他的文字来告诉我们这些景观背后深沉厚重的中国历史,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

而所谓灵感,就是你对于一个事物的理解达到某个你想要表达的层次时喷涌而出的思想。

我总是不断地动笔、不断地设计、不断地构造,却忘了自己的心,忘了文字是一种表达,而不是表现。文字是美的体现,而不是追逐虚荣的手段。

《文化苦旅》告诉了我,文字这条路该怎么走。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条路,有人迹罕至的山路,有繁华喧闹的商业街,有清幽的小径,有笔直的大道……其实走在哪一条路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真实的选择。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都取决于读者不同欣赏的角度。以往,我思考一本书,往往会根据作者对这本书的想法来记录自己的感想,这是“遵循”的路。而这一次,我选择从其他的角度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一本书。这是另外一条路,这是一条遵循自己的路。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7

大多的时间我是不愿让公交、的士奴役自己的双脚的,行走是一种思考,修行不一定要念经。人走着走着便长大了,那些成长的痛苦快乐就像用旧了的钢笔,越久越是爱不释手。

我没有去过西藏,很多次在梦中仰躺在高原的星空下,那么近,好似飘荡在宇宙中。我只想去走一走,不去追问格萨尔王的传说,不去探索《大藏经》的神秘,只是用脚去感受那份虔诚的厚重。这样的心灵之旅也许比我读上十本或者一百本书都要宝贵。人生没有一段旅程是苦的,苦的是挣脱不了的世俗,读完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兀自得将苦译为了甜,我以为苦也是甜的。

城市生活造就了一个孤独的群体,各自为着利益地位甘当时间的奴隶。最初的信仰慢慢地变得苍白,在金钱面前苟延残喘。最后忘记了如何行走就像笼中的鸟忘记了如何飞翔。有一天我也将变成这笼中之雀,可是我不能忘记我有一双用来飞翔的翅膀。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8

妈妈告诉我那是苦丁,清热解火,是中药的一种。我垂下头,它真的太苦了。

进入了高中,生活匆忙而平静,虽说没有了孩童时的快乐,但也少了许多挨训的愁苦,在被定格的生活中竟忘记了生活的味道。喝的水是甜的,吃的饭是淡的,每一秒钟每一个表情都被时间淡去了味道,像白水一样的生活,终让我有些乏味了。我在安逸的囚牢中呆久了,竟忘记了挣扎。

季节进入干燥的冬天,甘甜的水没有来了味道,生活似水班平静而匆忙,终少不了要上火。我想起妈妈的话想了苦丁,怕只有苦丁能将我解救出这熊熊大火吧。我游逛着进入商场,找了一家茶店,看着琳琅满目的茶品,我笑着询问苦丁的下落。他都没有收获,我气馁了,难道它苦的连茶店都容它不下?我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

我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告诉我,只有药店里才有苦丁,我惊愕了,肯定着实是商场里容不下的,也只有那包容各种苦药良方的药店可容它栖身吧!我悻悻的去了人烟稀少的中药店,当店员打开那尘封的药屉时,当纤长黝黑的苦丁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会心的笑了。

回到家中,暂抛开尘世的烦恼平淡,我沏了一杯苦丁茶,看着那黑色的铁棒槌一样的苦丁在100摄氏度水中渐渐伸展开身子,看着那原本无色的水一点点泛起绿色的柔波,嗅着淡淡的茶香我竟有点飘渺成仙的错觉。我又被它的茶香引诱了,轻呷一口,苦苦的味道从嘴巴传到了全身,苦的我木了苦的我麻了,苦的我知道了生活原本的味道。我皱着眉头看着这一小杯液体,它真的像毒药一样,让我不敢涉及。但我却知道它不只是苦口的良药,更是人们不敢涉足的梦,不敢攀越的的天梯——即使它通往天堂。

找到了和生活步调不同的味道,我很高兴,即使那两个苦丁在泡了三天后仍是苦的我也坚持一饮到底,既然开始了一场苦旅就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却步退缩。

自那时起,我对苦丁有了不同的情怀。毕竟,千金易求知己难得啊。

落落余晖中,听着竹叶簌簌的节拍,听着风敲打窗子的声音,听着蓝风铃清脆的撞击声,世上最美的傍晚便勾勒于胸。我举起一杯香茶,嗅着它淡淡的味道,看红霞满天仍着不住的笑脸。这次第有风有声有色有香萦绕在一起,交织沉了恬静飘逸的田园诗意,这是不够的,人生终少了一种味道。红尘中我苦苦寻找,呷一口苦丁香茗,生活便了然于心,我不再挣扎着用甘甜将那苦苦的味道淡去,我要静静地等,等那苦尽甘来的一瞬,才得到了世上最美的甘甜。当皓齿间附上清逸的茶香人才会笑的绚烂;当朱唇沾上苦苦的味道,人才会时刻记得什么叫做生活,什么叫做人生;当长满舌苔的红舌和苦丁交结成朋友。人便进入了一种以苦为乐的境界,是苦是甘亦是耐人寻味的苦丁。

生活原本就不应该是风平浪静的,生活本来就是波澜起伏的。只是平庸、平凡、平静、平淡了人们的生活。当味觉只是欣然于平淡、甘甜,那么人生也无所谓谁的人生了。只有品尝苦丁香茗时才会察觉到人生本来的味道,是苦的又是最令人心仪的甘甜;是艰辛的,又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梦魔。生活的茶只有用勇气去品尝才能与之结为高山流水,尽而真正的超脱苦楚之外,羽化而成仙,获得人生真正的超越。但这一味的苦丁,并不是所有人都乐意品尝的,人们往往沉迷它的色香而做赏茶人,却不肯做真正意义的品茶人,生活却是品出来的,敢品味生活得生才算是真正的活过。二人就是缺少品尝生活的勇气和将传奇继续下去的毅力。茫茫人海,蒙蒙红尘中我又追求什么呢?又该怎样品味生活这有三个苦丁浸泡成的香茗呢?人生,不该安于平淡之中,人该为自己酿一杯苦纯的香茗。

我也不甘安于平淡之中,于是在拥抱晚霞凄苦的时候,听着箫声,微笑着,举起一杯香茗,想象着它母体的伟岸。我想苦丁的母体应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吧!它普通的让人遗忘,又油绿的像野草一样疯狂。??原田中,放眼望去只会注意到高耸的盛开着洁白耀目的小花的桂树,却总也不会注意到苦丁的锋芒。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苦丁一定是自然界中最杰出的***事家,它懂得自身的价值,于是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它深知伯牙弹琴时的孤寂和高雅,于是它站在荒原之中,苦苦寻找那位乐于采摘品尝的知音。

我喜欢苦丁苦苦的味道,我喜欢它苦后带给人的甘甜,我喜欢它容貌的平凡,我喜欢它属于中草药的高傲。

把盏听箫,畅饮微笑,那苦苦的味道又勾引起我对未来的无限的向往。

在那悬崖峭壁之上终会屹立着一棵不起眼的植株,它的名字叫做——苦丁。

济南历城第一中学高二:李茂欣

【编辑推荐阅读】:

最新投稿作文 叙事作文 写人作文 写景作文 议论文 读后感 小学

作文

我的暑假 我的班主任 我心底的风景 好习惯成就人生 读《老人与海》有感 珍惜那份感动 老师,我想对您说 难忘的星期天 《弟子规》之我见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把伞的爱 小小的我闪亮的我 乡村生活 忠诚的伴侣—书籍 读《***》有感 “馋猫”分糖记 我的妈妈 夏 甘苦漫谈 读《普罗米修斯》有感 我爱我家 雨中的温暖 海南岛之旅 快乐是什么? 包容是一条五彩路 亲情的涌流 妈妈的爱 春天 生命不分贵贱 读《水浒传》有感 初中

作文

北极星的微笑 我明白了父爱 秋初 论苦与甜 读《水浒传》有感 游泳记趣 老伯 雨后的天空 团结就是力量 《狼道》读后感 我就这样长大 浓浓的父爱 家乡印象 论命运 读《童年》有感 我在倾听中获得快乐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夏日窗景 意志战胜挫折 读《培根随笔》有感 初三的烦恼 我,不平凡 夕阳无限 拥抱爱 读《羞于说真话》 同学不会忘记 我的father机器人 浪漫之旅 内心的谴责与倾诉 读《八十天环游世界》 高中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9

愿意做此思考的灵魂是不多的,但也是不少的。人类的一切行为,尤其是作家的创作,探究他们最原始的动机,不是基于主张“恶是历史的杠杆”的黑格尔所以为的“恶冲动”,不是弗洛伊德所理解的“性冲动”,也不是马克思所论证的“经济冲动”,而是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为了确证生命存在和价值,化有限为无限的“生命冲动”。这种冲动,让个人生命陡然变得博大,博大得与整个时空融汇,在时间的长河,因各自的溶质形成各式的人格,找到心灵共通的知音。相携着,在光阴流转中,激起一簇浪花,惊起一方晚霞。

他们是行者,诗意地行走在大地上。百年后,皮囊化为丘沙,而他们的灵魂携着思想,犹在行走。只要还有书纸,还有记忆作为载体,他们应不必穷途而哭。但他们又是如此孤独。有时只能期盼跨越时空与古卷中的灵魂相遇,秉烛夜谈不倦;抑或是踏遍恒久的厚土,用生命去熨帖,感受大地深处生命之源的灵脉,按按心口,胸腔中“嗵嗵”的跳动,似是和着相同的节奏。

满目风尘,一人仆仆而来:尘满面,鬓微霜,目光却如星般明亮。这是走遍天下的一代文学大师在用足来丈量,丈量落在山冈上的千年月光。余秋雨,他有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一个令我闻之心眼俱亮的名字。我想,大地应是最偏爱于他,因为他懂得大地。大地迎合着他每一个脚印,支撑着他,期待着他,也审视着他。行在苦旅,手书“苦旅”,他留给我一个背影。

《文化苦旅》一书是我初读一遍,爱不释卷,再读之,又苦于心痛,不忍复读。余氏言说,中国知识分子在两千年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苦旅”,他们的苦难、抗争、业绩与失败。在无情地解剖民族文化黑幕的同时,亦冷峻地反省了知识分子自身的不足,从而不仅为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而且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悲剧,唱一曲含情带血的挽歌。蒙昧的历史征途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镌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目光与印记的空间存在(如:西湖、庐山、周庄),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已如象征符号的历史物象(如:天一阁、道士塔、贞节牌坊),在余先生笔下,统统都结晶成一个个可观可感的情感符号,用这种有限形式直观显示了无限内容。大量物象隐匿地彰显了他自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对种种的透视。我为其宽广丰厚的含义,以及文本无处不在的美学意蕴倾拜!

不记得是哪位哲人,曾有一言云:“迷信权威是成长的必然经过。”昔日作文时亦尝引述,换得不屑者无数。其乜斜的眼,轻撇的唇,猛然观之,似是自《山海经》中走出。自以为是地显示着年轻人少不更事的自以为是。我想我是迷信过权威的,迷信的对象就是余先生。在尚不知谁是苏轼,谁是李白,谁是那个名字叫“豆腐”的人的时候,我却知道了,有一种身份叫“文人”,有一种职业叫“行者”,有一种无奈叫“不再”,又有了一种习惯叫“窗外”,也听说了中国正有一种情结叫“寂寞”。当然那时是不懂的,连字都只识得不及十人之指。但却清晰无比地记得那句“我们是飞天的后人”。不懂,却记得,也就成了坚定。当然要感谢父亲,是他深情的诵读,响彻了我整个童年的天空。

终是耐不住诱惑(不知已是第几次了),重又用目光跟随着先生的脚步,感受山川河泽,一处处皆变作触点,开启先生与读者情感的闸门。我想,任何一个命题者都不会贸然将先生的文章作为阅读考试篇目。虽然它们皆句句含哲,可供无限挖掘。但也正是因这无限,何以给“参考答案”?只好冒险又冒险,列出一题,分析先生的文笔。我不禁有了疑问,是问先生的:百年之后,您希望人们何以懂你?

如今的书,怕是越读越多了。寿命之有数,限制了人的认知程度。当时代推举出一大家,耗毕生之时力钻研,终将欲破题,却不得不面临生之行休。后人研究内容中,又要加上他未完之残篇。而若有一适合之人,有适合之思想,譬如春秋时的孔丘,成为思想主流,构建公共人格,较人心惶惶无思想根基,如浮萍无根自漂,信有其益处。非是思想禁锢,而是呼唤一种认知。

当一个人有了所谓的“高度”或“深度”时,他便有异于所谓“常人”。抬头看“高度”,只看得见一双鞋底,上面还有泥巴。疑惑地抬脚低头自视,又瞥见“深度”黑色的发涡,其间还夹杂着风沙。于是只好挠挠头,擦擦鞋面,投身物欲横流。因此,我十分感激余先生,著书立传,既实现了个人的无限,又使更多人得以受诲以期无限。在高度上偶尔低低头,看看疑惑盲目的世人,也让世人窥得其些许脸面。再诙谐地指指鞋底,让人们的目光移向泥巴。

郑板桥甘为“青藤门下走狗”,我想,先生自己应当没有养狗的奢侈余暇——他还在路上。就让我有幸跟着您的脚步,做一背囊之仆!然而,此时我很怕。怕自己跟不上先生的步伐;怕自己总要踏先生的足印,做不出自己的回答。我想我现在,还是打点一下心情,多在心中放几本书吧!

【点评】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10

被选入语文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余华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下文简称《远行》),即是以有意味的象征形式表达了有关存在的哲学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文学史短暂的空白。这种大胆的叙述与独特的创意,颠覆了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如果以传统的记叙要素来解读,可能会使故事情节支离破碎,只有从象征修辞与存在的哲学意蕴视角入手,才有可能找到阿里阿德涅之线,解开它的存在真实之谜。

一、整体象征:远行与寻找的命运主题

生命价值与命运走向是余华极为关注的主题,他说:“小说传达给我们的,不只是栩栩如生或者激动人心之类的价值。它应该是象征的存在。而象征并不是从某个人物或者某条河流那里显示。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3]

《远行》描写的是一位刚满十八岁的少年在成年当天出门远行的故事,从小说标题看,全文整体象征的是告别纯真,追寻梦想。

小说开头直接将少年置身于一条公路,这条路“起伏不止”,象征着充满迷茫的漫漫人生路,因此远行就被赋予了一定的哲理意义,即在成人世界里进行探索与追求。只要前行,就要有休憩的场所,正如每个高速都有中转站一样,少年一直在找旅店,这就构成了小说的另一个主题:寻找心灵的归宿。

然而,少年第一次远行的过程是既坎坷又残酷的。“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但至于去哪里,怎样去,文章都未曾提及。走了一整天,想找一家旅店,问路人而不得知,拦汽车却不停;碰到一辆出故障的汽车,却朝相反方向行进;车再次出故障,引来一群农民哄抢车上的苹果,少年上前制止却引来群殴,司机也趁机抢走主人公的行李;黑夜,少年只能独自寄宿在破损的车上。

远行的过程中,少年目睹了人性的残暴。司机是“我”成年后结识的第一个人,无论是“我”想搭车被他粗暴地推开,还是“我”因为保护苹果挨打他哈哈大笑,以及背包被他抢走,都毫不留情地表现出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格格不入。最终“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我仍在地上坐着,我这时又饥又冷”,少年以无声的反抗表示对这种生存境遇的无奈。而“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一场凶狠的狂打和抢劫之后,“我”和汽车都“遍体鳞伤”。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知道痛苦,冷漠是报复这个世界最残酷的方式。

这次远行本身象征着一种憧憬和追寻,是未成年人对于成年人世界的懵懂憧憬与大胆涉入。余华赋予少年远行的意义,象征着他对于人性深层的一种反思,“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为了装饰”[4],孩童的世界观将在步入成人世界的那一刻开始坍塌,这也正是作者选择十八岁这个转折性年龄的用意。少年面对这样的困境只有两种选择,抑或清醒,抑或沉沦,无论他是否愿意,成长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作者将人类最坚硬的外壳扒开,直指心灵脆弱的深处,而“我”默默接受着,这也许就是人类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

二、局部象征:深切而温暖的人性关怀

余华对命运的叙述一直秉承着展示人类真实精神世界的原则,呈现出对生命悲悯的关怀。《远行》中出现了一系列富有深意的意象。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是小说的第一句话,按照解读传统小说的方式来理解,读者一定会觉得晦涩难懂。“马路”“海浪”“山路”“船”,这些看似无所关联的意象被作者巧妙串联,从一开始就加深了阅读难度,然而文章正是用这种方式,将无数意象赋予不同的意义。“路”象征人生漫漫旅途,“起伏不止”象征生活中的起起落落,而“船”则象征人在成长中某个阶段漂泊的状态。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原来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究竟是谁在成长呢?“这年我十八岁”,“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因此,“胡须”便是成长的标志。接下来便是“主角”登场,因为刚刚走出家门的新鲜感,“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一直到看到“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旅店”在这里出现,并始终充满牵引的诱惑,如夸父逐日般,不断让“我”向前探寻,处于人生喜忧参半回环往复的状态中。小说多次提到旅店,但在远行初、远行中和远行后,却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如此一来,“旅店”内涵的多义性就带来了小说主题的多义性。“旅店”可以是精神的归属,也可以是暂留的港湾,还可以是伤口的复原处。

最后,“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同样重要的意象,跟自己一样被人抛弃的、遍体鳞伤的“汽车”。我与汽车同病相怜,人生如此不切实际,也许无可奈何的叹息才是对人生最终的感悟。正如存在主义所认为的,世界的荒谬使任何抗争与反抗都变为徒劳。

小说结尾与前面的叙事风格形成了一定的反差,“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从“他人即地狱”到“退回内心”,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投在少年身上的悲悯与关怀的目光。父亲在出门前为“我”准备了一个“红背包”,说“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我”就这样“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在经历了种种的残暴、冷酷与不可思议之后,此处又出现了一抹诗意,红色未必象征着炽热与***,但是一定不代表着残酷与冷漠。这里也不难看出余华在心灵最柔软处埋下了温暖的种子,尽管命运如此颠沛流离,然而生活中总会有些东西让人的心灵有所安慰和寄托,因为心没有被侵蚀,所以还能承载希望。

三、语境象征:悖反与荒谬的生存境遇

从使用范围看,小说的整体象征与局部象征结合在一起,为读者了解文章内涵提供了一把钥匙。同时,作者以个人方式在作品中私设了具体情境,通过荒诞的情节和离奇的梦魇,以语境压力形成了象征。

“我”为搭车,友好地跟司机打招呼,并主动递烟给司机,却遭到粗暴的拒绝;而“我”冲他大吼并准备在驾驶室里和他大打一场时,司机却对“我”格外友好,把“我”的手搭在他肩上,让“我”吃苹果,还要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作者通过孩子的眼睛感知这一切,这个被象征裸地剖白出来的成人世界是如此诡异,人生的荒谬像阳光一样,无情地打在少年脸上。

接下来,汽车抛锚后,发生了哄抢苹果的一幕,受害者对突然的暴力行为,不但没有痛苦和愤怒,取而代之的是感到快乐;对“我”奋不顾身帮助他的行为,不但没有心存感激,却置身事外,幸灾乐祸地看热闹,甚至以怨报德,抢走“我”的行李,加入抢劫者的行列扬长而去。少年心中坚持的公理和正义瞬时被贪婪与残忍击成碎片,这是成人世界给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少年上的人生又一课:人性的恶之花在怒放!

小说中,这样的语境象征比比皆是,使小说在叙述时常常峰回路转,突然地转向荒谬:“我”走了一天,最后居然搭错车,走了回头路,往起点的方向走来,似乎象征纯真少年在遭遇困境后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坐在返回原地的车上,“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也不在乎到什么地方去,只要车在驰着,又似乎是象征着人在苦苦挣扎的旅途中,只求暂栖的容身之所,甚至茫茫然不知所归的迷惘状态。

小说的结尾是爸爸给“我”一个红背包让“我”出门远行,这是故事的终点,又似乎是起点;是结束,同时也是开始。少年的经历如梦似幻,世事烟雾笼罩下的少年身影清晰又模糊。纯真少年历经困惑挫折后,是以皓皓之白改变了身边的世界,还是被世界改变,最终和光同尘?谜一样的小说,也许喻示着人生的痛苦如西西弗斯式的无限循环:成长过程中千回百转的挫折,善良在人性恶面前濒临灭绝,荒谬时代人们生存的无助。这样的宿命在不断重复着,世世代代无穷尽矣。

《远行》无论从语言风格、人物设置、行为逻辑,还是从情节发展,都突出了余华惯用的“虚伪的形式”,来说明现实世界与理想理念内在逻辑的脱节。正如王彬彬所说:“余华一定认为人类生活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是荒诞不经的,在貌似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外表下,世界其实是混乱不堪和莫名其妙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类作品当然带有寓言的性质,它们是以一种极而言之的方式揭示了世界的不可捉摸和生活的荒谬绝伦。”[5]这一尴尬的生存形态蕴含着余华对命运深刻的思索:“人们所能看到和所能计算的体积,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隐藏在海水深处的才真正是冰山的全部,而这部分只能通过感受、猜测和想象才得以看到。”[6]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先锋小说,其反常的形式及其他区别于传统小说的异质性特征难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同时也在挑战他们根深蒂固的观照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从产生阻拒到学会欣赏,无疑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创造性尝试。

参考文献

[1]徐林正.先锋余华[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8.

[2]杨经建.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象征化[J].广东社会科学,2011(5).

[3]余华.虚伪的作品,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3.

[4]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214.

文化苦旅读后感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化苦旅读后感10篇

学习

素质拓展活动总结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素质拓展活动总结10篇,内容包括素质拓展活动总结范文,团队素质拓展活动游戏。活动意义:这次素质拓展团日活动总体来说是深受同学好评和欢迎的。从中同学们学会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如何与人相处,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强化探索精神

学习

新老师培训心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新老师培训心得10篇,内容包括新时代老师培训心得,保育老师培训心得。我机关幼儿园全体六十多位教职员工,正式在编的只有四分之一,办园这么多年以来,进到我园教职工队伍中的,除了考编调动的以外,几乎很少有离职流失的,大家以园为家

学习

师德师风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师德师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师德师风论文一等奖,师德师风论文幼儿园。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

学习

说明文作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说明文作文10篇,内容包括说明文作文整篇,手机说明文作文。关键词概念;习惯;角色;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和写说明文都是回避不了、绕不过去的硬任务

学习

我的生活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生活10篇,内容包括我的生活领悟第五篇,生活日记300字十篇。

学习

拓展训练心得体会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拓展训练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心理拓展训练心得体会,企业拓展训练心得体会。公司拓展训练心得体会一在公司的组织下,全体人员前往笑翻天拓展训练基地进行了户外拓展活动。整队、分组、选队长、起队名、画队旗,很快黄河狼队和

学习

厂房租赁协议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厂房租赁协议10篇,内容包括厂房租赁中介佣金协议,厂房租赁安全管理协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就甲方将其合法拥有的厂房出租给乙方使用的有关事宜,双方达成协议并签定三、租金及保证金支付

学习

日记大全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日记大全10篇,内容包括日记大全十篇夏季,日记大全十篇100字。4、昨天,我们和妈妈同学聚会,我们唱歌、吃饭,我和姐姐们都吃饱了,就出去玩,我们玩的游戏是“盲人摸瞎子“,后来,妈妈把我们全部抓了进去。我们又玩了抢板凳,玩得

学习

员工拓展训练总结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员工拓展训练总结10篇,内容包括员工拓展训练优缺点总结,公司组织拓展训练个人简短总结。游戏规则:当听到一句话前面有“教官说”三个字的时候,你就要做出相应的动作,该句话前面没有“教官说”这三个字的时候,你就不能做动作。同

学习

师德师风征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师德师风征文10篇,内容包括师德师风征文作文,学校师德师风征文。爱,能温暖人的心灵;爱,能鼓励人一直朝前迈进。有人说:有爱才有追求,有对爱的追求,才有对爱的奉献。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

学习

我的新老师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新老师10篇,内容包括我的新老师作文精选篇,我的新老师1000个字。***训后的最后一天,要回家了。别的班的老师全让接走了,只有我们赵老师把我们留在教室告诉我们开学需要用的学习用品。还有,我们赵老师还在网上创建了七(1)博客

学习

美丽的秋天作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美丽的秋天作文10篇,内容包括美丽的秋天作文三年级,美丽的秋天作文400个字。StandsinLinBian,scanwidelylooks,grovehopetobelessthanahead.Ginkgotreeisloftyandforceful,theskycontinuously

学习

关于中秋节的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节月亮的诗,关于中秋节思乡的诗。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冬唔饱,夏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到中秋,赛摸秋五月回港扒龙舟,六月割禾有钱收七月烧纸盂兰节,八月

学习

师风师德演讲稿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师风师德演讲稿10篇,内容包括师德师风儿童演讲稿,师德师风英语演讲稿。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爱在左,责任在右》。太阳的责任是照亮黑暗,雨的责任是滋润大地,花儿的责任是衬托世界。作为教师的我们,责任是什么呢?说到责任,我

学习

窃读记读后感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窃读记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窃读记读后感13篇,窃读记读后感200字。同学们一整篇文章都是作者自己在说自己,这恰好运用了自语式的独白,这是心理描写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恰当的独白,能

学习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圆明园的毁灭的读后感评语。读完了《圆明园的毁灭》,我在沉默。这是一种被刺痛后的沉默,内心像在被火燃烧。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耻辱!这样的耻辱在旧中国又何止这一次呢?为什

学习

活着读后感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活着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活着读后感及推荐,余华活着读后感。福贵年轻时贪***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

学习

企业制度文化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制度文化10篇,内容包括企业制度文化优秀案例,企业制度文化有哪些实例。一、企业文化与制度1.企业文化是什么?尽管研究和认识的视域差异,带来企业文化内涵解析的众说纷纭,但无论研究对象的同一性还是认识、实践活动的共同需

学习

小学生读后感作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读后感作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读后感作文指导百度文库,小英雄雨来读后感作文。安妮住进了美丽的绿山墙。她天性活泼乐观,因为天真闹了不少的笑话,却又因为善良和直率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安妮用自身的生命热情化解了

学习

文化标兵申报材料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标兵申报材料10篇,内容包括文化先进单位推荐材料模板,文化标兵奖颁奖词。管委会目前涉及的建设项目相关审批事项主要集中在规建环局、国土分局、经发局等各个部门,基本上采用很老套、较落后的传统纸质报建报批模式,程序繁

学习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读后感写作五个步骤,如何从写作的技巧写读后感。如果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开来,是极不利于语文教学开展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重视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结合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积极

学习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100字,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崔老师。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